第一篇:成本控制的策略与误区
成本控制的策略与误区
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案例】
宅急送扭亏
宅急送在2007年和2008年两年内进行盲目大动作扩张,致使到2008年8月在快递最赚钱的月份亏损超过1500万元,累计亏损超过亿元,企业资金链断裂,同时兄弟纷争,处境岌岌可危。
2008年10月,陈显宝从胞弟陈平手中接权,迅速采取以下扭亏措施: 第一,削减组织架构,人力成本由最高峰的5500万削减至3000万。
第二,削减低效物流的班车成本,运营车辆由最高峰的300辆减至100辆。第三,行政和办公成本在原有基础上削减500万。第四,放弃非竞争性的业务。
措施执行后短短3个月时间,宅急送就扭转了连续亏损15个月的局面。
在上面的案例中,陈总裁的扭亏策略几乎全都是在成本上下工夫,让企业每月几千万的费用变成利润,进而扭转了长期亏损的局面。
可见,企业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尤其在企业完成价格竞争后,比拼的就是企业成本压缩能力,这也是企业最终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素。
二、成本观念的培育
对于如此重要的成本问题,很多企业却不屑一顾,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念的问题,企业没有形成相关的成本观念。
因此,企业要想进行成本控制,首先就要培育相关人员的成本理念。【案例】
张三的决定
张三在一家企业做职业经理人,月薪5000元,但每月要投入交通费、交际应酬费、招待费、差旅费等3000元的成本。由于收入不够,张三要求加薪,老板不同意。为了提高收入,张三只好兼做第二份职业,每月多赚2000元,但同时也要投入交通费、夜宵费等1000元成本,并且这2000元钱是应收账款不是现金,张三一度觉得生活极其艰难。
后来,张三决定只做一份工作,收入仍是5000元,但成本费由3000元降到 2000元,纯收入提高了,而且纯收入变成了现金,顿时觉得生活轻松很多。
钱既是赚来的,更是省来的,张三通过适度的成本控制很轻松地解决了一直困顿的难题。事实上,张三也可以看成一家企业,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收入减去成本等于毛利,毛利减去费用等于利润,因此,企业必须有“挣一分是毛利,省一分是纯利,省下的一分是现金利润”的理念。
向成本要利润,这是企业成员应有的共识。
三、成本控制的策略
成本控制主要有四大策略:
1.源头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的源头在研发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到80%,采购或管理阶段成本下降空间只有20%。因此,从研发环节开始就要抓成本控制。
有了完善的目标成本研发机制,企业生产产品的利润就有了明确的保证。比如,某类产品市场单价为14元,现要求某个产品单位利润为3元,而且具备相应功能,那么企业就要按照11元的成本把产品研发出来。如果在研发阶段就没有进行成本控制,那么产品的成本就可能是市场销售价格,从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失败。
2.分层负责
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就是分层负责的体现。
每个人只能对其可控的成本负责,每个责任中心也只能对其可控的成本进行负责,这是企业内部应达成的共识。
3.表报制度
所谓报表制度,指企业在内部中推行一种成本竞赛,各部门用报表将成本晒出来,部门主管了解到自身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后,自然就会采取成本控制措施。需注意的是,由于不同部门的成本金额不一样,因此不比绝对额,只比相对额。比如,A部门成本上涨10%,B部门上涨30%,C部门下降10%等。
4.链式控制
链式控制指通过保证企业每个结点成本的最优化来实现企业成本的控制。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是这个链条上的一个结点,要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的价值,就必须保证每个结点的成本是最优的。如果其他部门成本都在下降,而一个部门在上升,那么就会造成其它成本下降的部门的不平衡感,从而开始观望,最终导致成本控制不下来。因此,成本控制应要求追求每个部门的方向一致,方向不一样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忌讳的问题。
四、成本控制的误区
成本控制主要存在以下五大误区: 第一,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的事。第二,认为成本控制就是不花钱。
第三,不关注质量。很多企业以牺牲质量来降低成本,结果带来更大的成本。第四,把成本与人分离。企业一定要将成本量化到部门量化到岗位,只有人人关注成本指标,成本才有降低的可能。
第五,不关注效率,为了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比如有些企业老板认为财务部电脑没有必要太快,为节约成本而降低电脑配置,事实上,要提高效率,设计人员、输单人员、财务人员的电脑配置一定要好。
第二篇:供应链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2.1 ECR成本控制法
有效顾客响应(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是1993年初由美国食品行业发起的,由一些制造商、经纪人、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了有共同目标的联合业务小组,其目标是通过降低和消除供应链上的无谓浪费来提高消费品价值,以达到控制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目的。ECR成本控制法是指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中实施有效顾客响应(ECR)来达到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方法。ECR是一个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节点组成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更好、更快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ECR的优点在于供应链各方为了提高消费者满意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分享信息和诀窍。ECR是一种把以前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供应链联系在一起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工具。ECR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效率的店铺空间安排,效率的商品补充,效率的促销活动和效率的新商品开发与市场投入。
ECR战略的实施,可以减少多余的活动和节约如下相应的成本:①节约直接成本。即通过减少额外活动和相关费用直接降低的成本。②节约间接成本,主要是因为实现单位销售额的存货要求降低了,如制造费用(包括减少加班时间、更充分利用生产力),包装成本(促销包装更少,品种减少),购销的交易费用(包括合同的减少、自动订货等),物流费用(有效地利用了仓库和卡车,跨月台物流)等。
2.2及时采购
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采购分析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相当重要,不仅要考虑最原始的物料成本,也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
建议采取降低采购成本的措施:
(1)降低产品价格,即:通过一些项目小组集中采购,扩大一次性采购的数量来促使要采购的产品的价格显著下降。
(2)降低采购成本,即:将注意力由巧妙的降低采购产品的价格转为对成本基础的战略性管理上,以使采购的成本降低。
(3)成本清除,即:购买商与其供应商采取合作发展计划,并在成本、公开关系及共享利益的主要方法等方面保持完全的透明度。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关系是一种从传统的非合作型竞争走向合作型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个趋势。
及时采购不但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提高物流速度、加快库存周转、缩短提前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采购方法,供应链企业很难适应这种多变的市场需求,也难以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同步化运作。及时化采购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性、同步性和集成性。
2.3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长期以来,流通环节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零售商、批发商、供应商都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来管理各自的库存,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的扭曲现象,即“牛鞭效应”——需求放大现象。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而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
化的要求。库存状态透明性(对供应商)是实施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的关键。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销售商的库存状态,从而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企业的生产(供应)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使供应商和用户(分销、批发商)的库存信息系统透明连接的方法。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适合实施VMI策略:零售商或批发商没有JIT系统或基础设施来有效管理他们的库存;制造商实力雄厚并且比零售商市场信息量大;有较高的直接存储交货水平,因而制造商能够有效规划运输。
2.4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
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它结合了对产品的制造更为熟悉的生产或供应商以及掌握消费市场信息能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做出更快更准反映的零售商各组的优点,因此能更准确地对供应和和销售做出判断。在配送系统的上游,通过销售点提供的信息和零售商提供的的库存状况,供应商能够更加灵敏地掌握消费市场变化,销售点汇总信息使整个系统都能灵活应对市场趋势;在系统另一端,销售点通过整个系统的可视性可以更加准确的控制资金的投入和库存水平。通过在配送系统成员中减少系统库存、增加系统的灵敏度(EllramandCooper,1990;Battaglia,1993;Cooper,1993),由于减少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高成本,整个系统都可以从中获益,这也是从库存管理的角度降低供应链上物流总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
2.5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美国企业的供应商数量是日本企业的供应商数量的2倍,但是,美国企业供应商供货的缺货比率为0.35%-2.6%,日本企业供应商的缺货比率是0-0.01%。一份关于美国汽车行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在1983-1988的6年时间里,美国汽车制造商的供应商数目下降幅度
1达到25%。通常情况下,交易成本与供应商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用一个方程式表示如下:
C=F+k(Q/n)
其中:n代表供应商的数目;F为固定交易成本部分,为一常量;k为变动交易成本系数;Q为企业某种原材料的总购买量。则总交易成本与供应商数量的关系为:
TC=nC=n[F+k(Q/n)]=nF+kQ
公式表明,如果企业有条件地精选少数优质供应商,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在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时,常用的方法有:(1)直观判断法,是根据调查和征询所得的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操作简单,但是主观性太强,科学性稍差,可用于产品的非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不适于选择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2)采购成本法,对于交货期和质量都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通过计算并比较其采购成本进行选择,采购成本主要包括产品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通过计算对比选出性价比高的供应商。(3)招标法,招标法持续时间稍长,手续繁琐,竞争性强,1云虹,马旷怡.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09年第9期
很难适应紧急订购的需求,人为操纵因素比较大,不利于规范选择。(4)模糊评价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它充分考虑现实世界中亦此亦彼的中介过渡现象,便于把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弥补了其他方法这方面的不足。(5)数学规划方法,是解决单资源和多资源优化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包括多目标规划、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等。(6)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接近人类思维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层神经元构造的神经网络通过对给定样本的学习,获取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备选合作伙伴做出综合评价时,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同时较好保证合作伙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三篇:控制采购成本的几种策略
采购物流战略
采购物流包含哪些内容
采购物流在不同的企业里,重点有所不同。在加工制造型企业,采购基本上是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毛坯料,甚至有时候还是半成品。在零售企业里采购的一般是商品,而不会去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而且商品也有销售包装,有配套说明书。
采购有政府采购、企事业单位采购,他们采购的重点在日常用品,比如笔纸、电脑等。所以采购包括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企业采购有生产型企业的采购,还有零售型企业的采购。观念的采购,比如引进一套培训系统,引进一套软件系统„„这也叫采购,只不过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采购方式。
政府采购在加入WTO以后也采取了招标的方式,不像以前那样,固定的几家供应商,现在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时候也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
二、采购物流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评估之后,应该对他们分别建立档案,便于对供应商分类管理。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稳定的质量。供应商要按照企业的要求来选择,这就涉及到供应商与企业的配合问题。所以从企业操作的角度看,采购物流最应该注意的是供应商的质量问题。不光是产品质量,还有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管理质量。
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动态的问题,就是不能给供应商固定级别,应该根据评估结果随时为他定级,成绩不好的供应商就应该被淘汰。
采购过程中,还要侧重于采购模式,南方有一些企业,对采购进行外包,这也是采购整合、采购流程再造的一种方式。
三、为什么要采购订单而不采购库存
一定要采购目前急需的东西,采购应该有了订单以后再去采购,否则采购来的就是库存。
日本丰田汽车提出“库存是万恶之源”。戴尔公司的老总说:“我们没有库存,我们如果有库存的话,那库存的只是信息,我们不库存具体某个东西,而是库存某个信息,把信息库存起来。”世界500强的首位——沃尔玛成功经验有两点,第一是降低成本,第二是消灭库存。
采购订单可以来自生产线上,也可以来自于销售。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生产的订单,就是生产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对销售型的企业来说,采购就是采购商品,要由市场的需求来拉动采购活动。
少批量、多批次、多品种,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一种模式,没有人愿意自己投很多货。现在要批量小、库存小、仓库小。80年代初,企业仓库大,货物多,表示企业有实力,因为那个时代,只要能生产出来的,就能赚钱。现在如果仓库很大,货物很多,那将意味着这个企业的商品不能有效的流动。
四、总结
本讲介绍了采购物流的主要战略技能。其中采购物流包括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零售企业的销售商品、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日用品几个部分。采购物流应该注意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供应商的动态分类管理、采购模式的整合与流程再造。
手机成品物流
手机成品物流的商机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到2004年年底,中国的手机普及率将达24.5%。今年前4个月,中国手机用户新增2705.7万户,达到2.9575亿户。
2004年,预计中国大陆的手机新增用量为8000万-1亿台,按照制造商和销售商平均6元每台从厂家到终端店面的物流价格,所形成的物流商机的账面数字就超过5亿元,此外还有充电器、电池、耳机、音箱和礼包等赠品以及宣传册、海报、折页、展架、展柜和灯箱等促销品的物流活动,根据经验,赠品和促销品大约等于手机总运量的40%左右,同时,返修、样机推广的售后物流活动大约等于手机总运量的10%左右,各大项加起来,市场总额不低于7亿元。目前,手机物流只有几家公司在做,因此有实力的物流供应商对手机领域的垂青不言而喻。
目前,大陆的手机制造商有37家,真正的生产地点达近200个,OEM是手机的主要生产方式。
中国大陆主要手机品牌的区域分布大致如表1,主要经销商则包括北京中邮通、中游普泰、上海蜂星通讯、广州鹰泰数码、深圳天音、深圳爱施德、北京互联东方、北京华松电子、神州数码、中域电讯、迪信通手机连锁、协亨手机连锁等。
目前,中国手机的产能已经超过2亿台,产能严重过剩,信息产业部及时进行了宏观调控,限制手机的进口。目前制造商正在对国际市场加大销售力度,争取大量出口,缓解国内竞争的压力;同时在国内市场上通过降低物流费用,来提高盈利率,这成为制造商和销售代理商的要务。
在中国大陆的外资手机制造商都在世界500强之列,资金实力雄厚,同时,中国国内的制造商在地方几乎称得上是支柱产业,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也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强大的资金实力支持,使得制造商本身有能力拓展销售网点,西门子、诺基亚在中国大陆很多城市直接控制零售店,这些零售店称为厂家的直供店,眼下直供店的数目越来越多,使得大的经销商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制造商本身希望通过越过销售代理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趋势已经引起代理商的极大担忧,最典型的是中国最大的通讯产品经销商之一——深圳爱施德电讯公司,该公司与英国一家公司在江西南昌生产用于电信行业的光通讯设备,一直在努力申请手机牌照,目的是想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来销售自有品牌的手机。
二、手机成品物流的特点
与大宗工贸货和快件不一样的是,手机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对包装技术要求很高,这一点生产厂家本身做得很好,但是在供应商的物流中心分解大包装后,进行区域调拨和终端配送的操作中,国内没有一家物流供应商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再包装方式,会成倍地增加物流费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编制袋的包装方式曾经盛行,原因是运输过程中别人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因此,可以避免手机的在途被盗,从现在来看,这种外包装走入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境地,丢失率反而最高,有时甚至整袋丢失或是被人掉包。
手机物流中技术要求最高的是在信息系统方面,其核心在于手机串号的管理。手机串号是正牌手机制造商为每一台手机所设定的唯一识别号,类似于居民身份证,与每一台手机是一一对应关系,任何一个手机用户如果购买的是行货机,按下#06#就会出现一个15位数的号码。根据有关规定,串号必须传输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信息产业部备案。由于串号的唯一性,无论是对于制造商了解和控制整条供应链、打击销售商窜货,还是对于政府部门打假、维护知识产权和企业形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技术力量强大的厂商还抛出更多的验证功能,例如任何一款正宗的诺基亚手机打下#0000#就会出现生产日期。
案例1:某用户购买了某品牌的手机,短时间内使用出现异常,该用户就到该品牌的指定维修处所要求进行维修,指定维修站通过串号的查询,发现厂家没有这个串号,那么可能的结果是,维修站会上报公司,调查该用户的购买渠道,在政府部门的协助下反向追查,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该用户向销售商提出索赔提供证据。
案例2:手机销售通常采用的是区域包销制,属于上海经销商销售的手机,如果在北京销售就属于窜货,因为那是北京经销商的地盘,北京的经销商如果握有证据,就可以向制造商或上级代理商投诉,申请索赔。为了维护市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让个别的销售商或零售商扰乱市场,制造商和大的代理商或经销商会对窜货施于重罚,串号可以说是唯一的、有力的证据。
然而需要提起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的手机物流提供商中,能够对手机串号提供全方位管理的并不多。2003年1月,济南,某承运商由于无法对一批在途运输的手机提供串号管理的证据,联合执法部门将该批手机扣押多日,导致经销商丧失商机,引起索赔纠纷。
手机物流的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台2吨承载量16立方米容积的封闭箱式货车,可以装载2000台手机,很多新上市定位高端消费者手机的价位在4000元/台以上,无怪乎很多有着良好驾驶记录的司机也“胆战心惊”,因为他身后是高于10台奔驰车的货值,一个小公司的命运也许就握在他的方向盘手中。
由于80%以上总量的手机成品是通过航空干线进行调拨,从提货出厂到物流中心分拨,到交货航空公司,到目的港提货,到信息系统进出仓处理,到配送至零售终端店面,所涉及的环节和人手众多,加上成品手机本身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失窃,安全性一直是从不同程度困扰物流服务商、零售商和保险公司的问题。
手机物流对时效性的要求也很高。现行的交易模式是手机制造商提供一定的保价措施,以保障销售商或代理商的利益,假设一个销售商或代理商有一批手机在系统中已经执行了出库,在出库时在保价期内,由于物流承运商的失误或能力不足,在途中转停留时间过长,到达店面时该批手机已经大幅降价,那么就会给销售商或代理商带来巨大损失。所谓“手机一天一个价”,这对手机物流的时效提出了苛刻要求,出去本身的产品设计、质量特质,时效已经成为制造商、销售商占领市场的法宝。
三、手机成品物流的市场竞争
有手机行业操作经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较高质量服务的手机物流商目前只有中外运、大田、宅急送、邮政物流、大通等屈指可数的几家,大通公司在售后返修件服务领域位居前列,一些区域的物流服务商如上海易联、广州恒路等本身上机能力强,在当地占有优势。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手机物流提供商即使本身有的信息化程度和运输能力在行业内占有绝对优势,细化到手机物流所需要的串号管理系统,除了中外运在摩托罗拉的帮助下略胜一筹外,并不存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手机综合物流商。
即使今天中国号称有7万多家物流公司,但是整体的信息水平低下,他们的客户群,大的手机制造商、销售商或代理商面对的是全国的消费者,销售网点众多,没有海陆空优化的强大干线运输实力,没有强大的配送网络,是不能拿到手机物流大单的,这些就决定了中国绝大多数物流公司都不具备手机物流服务的能力。因此,手机物流的行业准入门槛是很高的。
上文提及的全国性物流公司,其网络分布在省会一级城市,在运力上都能够满足手机物流的需求,针对于手机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公司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服务商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中国邮政物流表示会投入1000万元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而手机物流是投入的重中之重,这种竞争将物流服务的消费者置于有利地位,可供他们选择的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档次越来越高。
对于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由于手机物流涉及的环节多,中国目前的物流从业人员数目不断扩大,在运力和信息化没有很好结合的情况下,物流供应商本身不存在特别的行业优势,没有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附加值服务,就容易降级成普通货物运输,销售商或代理商很容易从某一个环节如航空订舱切入,从而威胁到物流服务商。而且小批量终端配送的成本高昂,物流公司的利润可能会在此消耗掉,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可能会使物流服务提供商对手机业务失去兴趣。
来自替代者的威胁也必须考虑。从当初只限于基本通话功能的“大砖头”,到今天可以收发彩信、收听MP3音乐、无线上网甚至是可用于摄像的手机,无论今后功能如何增加,外形如何变幻,它还是一个手机,需要物流服务商以第三方的身份连接制造商和消费者,由制造商或者分销商本身来全部承担销售物流的角色不会出现,第三方物流服 务商所能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不过物流行业的发展要求现在的物流服务商尽快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朝着第四方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方向发展。从制造商方面而言,他们希望有实力的物流供应商出现,实现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的一体化整合。目前,中国大陆能够为摩托罗拉、西门子、诺基亚和三星等国际电子制造巨头,波导、TCL、康佳、科健等国内知名手机品牌提供原材料生产物流和成品销售物流的服务商几乎没有,即使是大田集团、宅急送公司等知名公司,对于手机成品所承担的只是销售物流的角色,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运输服务商。
四、手机成品物流的成功要素
要想在手机物流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就目前的市场来看,至少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
第一,强大的运输能力和配送网络。中国的手机产能过剩,手机市场在省会城市已经饱和,手机制造商正在展开地市级甚至县级市的市场争夺,这就要求物流运输配送服务与之配套,从制造商厂家陆路运输到物流服务商的集散或调拨中心,在该中心以最快速度往全国各地调拨,首先主要是到达一级省会或直辖城市,随后配送到二三级地县城市,在保证货物安全度的前提下,运送实效关系到销售商在各级市场的存亡。目前,国内市场上提供给消费者选择的有40个左右的手机制造商,不低于200个款式,如果竞争对手的品牌抢先,制造商和销售商、代理商前期投入的大笔促销费用将付之东流。以天津的某制造商为例,在手机离开天津厂后,发现手机原包装内有缺少机头、原装电池、耳机和其他配件的,必须72小时内反馈到厂家,超时厂家不予受理。这实际上是给销售商或代理商施加压力,要求提货出厂的所有手机在72小时内全部打开原厂小包装核查,物流承运商必须为销售商节省出一部分时间来完成核查工作,来保障销售商或代理商的利益。没有强大的干线运输能力和覆盖到终端的物流运输网络,货物出厂后长期在途,就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第二,一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手机配送的时效要求高,该信息系统不仅需要提供类似快件服务的查询功能,还要具备串号管理功能,该功能可以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服务,只有这两种功能兼备,物流服务商才可以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胜出。
第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手机成品价值高,到手就可以使用,因此丢失风险非常大。营运车辆使用频繁,事故概率相应提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降低物流公司本身的风险,而且还要通过风险管理来保障客户的利益,一旦破损失窃,要尽快赔付给客户,维护好客户关系。
五、手机成品物流的难题
造商厂家提货时间长,是手机物流提供商遇到的一个难题。物流承运商按照指令到达制造商厂家提货,经常需要等候几个小时,这是因为制造商通常以国际货优先,国际货涉及到的海关、商检等手续比较复杂,这些手续都需要厂家提供相关资料协助进行,即使货物装上了车,还是无法离厂。另外,由于手机的高价值,拿到出厂放行条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签字,这又要花去很长的等候时间。
发货频率高,货量小,也使手机成品物流的操作难度加大。大的代理商或经销商在某个区域都有自己下游的零售店客户,通过额度销售(一种按比例赊销的方式,一般为:零售店注册资金x%+月销售资金总额x%+本次提货资金额x%)来进行交易,零售店打款后就通知大的代理商或经销商,财务部门立即到银行查账,到账了就通知发货,由于众多的店面不在同一时间打款,财务部门查询到的到账时间也不一,发货指令也无法固定,发货频率也相应提高。零售店本身不想积压资金,有可能一次只进几台手机,对于高价值的手机也许一次只进一台,这样就使得配送成本剧增。
库存保密是手机厂商为了保持竞争力采取的通用手段,但这为物流操作带来了根本性的难题。一般而言,国产品牌自己控制直供店,越过经销商来销售,国际品牌通过大的经销商或代理商来销售,制造商厂家为了探查经销商的营销实力,会想办法去查经销商的库存。例如,制造商厂家可能一个电话打入仓库:“我们上星期一通过你们发了1000台手机到X公司,是在你们仓库进行配送操作,现在有人举报窜货,麻烦你们尽快提供这批货库存剩下的串号。”同样,一个经销商的异地分销公司或下游零售店遇到俏销的机型,货源紧张,事先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货了,为了核实就打电话给物流公司:“我昨天定了20台xxx手机,到现在还没有送到,麻烦查一下。”实际上仓库有货,经销商有自己的战略安排,准备用仓库里的货用于支援另一个区域,或扶持某个新的下游零售店客户,他们的意图物流承运商并不是100%地清楚。这种电话防不胜防,主要目的就是查库存,因此物流公司需要非常小心对多方保密,否则会影响到经销商内部分公司以及他的下游客户间的关系。
先验货后签收的交货方式,使物流服务提供商陷入两难境地。手机物流到终端的交货方式,改变了行业的基本游戏规则,作为第三方的物流公司只对外包装负责签收,至于内包装货物是否缺失、破损,物流公司不承担责任,但是终端客户要求开箱验货,并且要求物流公司的送货人员作为现场开箱的见证人,这种交货方式加倍延长了交货时间,并且将物流公司置于信誉风险之中。
第四篇: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策略
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策略
【摘要】从地铁盾构施工物资管理的材料消耗定额、采购、验收、库存、消耗、以租代购、周转材料维护、进口配件国产化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策略。
【关键词】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
目前,地铁盾构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程中标价越来越低,但工程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我集团公司也正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效益最大化。物资部门作为成本控制的关键部门,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材料费支出已成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理清物资成本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实施监控,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关键。
确定材料消耗定额
开工之初,确定材料消耗定额是控制材料成本的首要工作,是工程进行中进行材料消耗核算的依据。确定消耗定额的重点是针对工程中使用数量大和容易超耗的材料。比如盾构施工中盾尾脂的消耗量非常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较难控制,那就要分不同地质条件,确定不同品牌盾尾脂的大致消耗量即消耗定额,以达到控制用量的目的。
规范采购行为
2.1 简化采购渠道
物资采购活动中,多一道环节就多一笔费用,所以每类材料都是否做到了简化采购渠道,是衡量物资采购工作做得好坏的标准。我集团公司在广州先后进行的四个盾构项目所需用的管片背后同步注浆用散装水泥,尽管用量不大而且分散,每个月用量仅二、三百吨,但只要资金情况允许,都尽量直接从生产厂家购货,从采购环节上砍掉不必要的开支。
2.2 重视性价比
盾构施工会用到其他工程领域用不到的一些材料,比如盾尾脂、润滑脂、水玻璃等材料,这类材料品牌很多,使用效果也千差万别,在采购中不可一味地追求低价格而不顾使用效果。有些国际品牌的材料,尽管价格较高,但在单位工程消耗量少,且效果好;有些材料则恰恰相反。所以追求低成本、高回报,就要选择采购性价比高的材料。
2.3 物资招标采购中需注意的问题
物资招标采购目前在各建筑企业已较为普遍,但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容易被忽视。招标可分为公开招标和选择性招标两种,目前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建筑企业普遍采用的是选择性招标,即招标公告没有对外公开,只是自行选择个别投标单位。那就产生第一方面的问题,即邀请的投标单位是否在该行业是优秀的?所选的投标单位是否有代表性?第二个问题是通过招标最终确定的标价是否与市场价格相符,是否具有合理性?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求招标组织单位一方面要充分了解整个行业大多数供货商的情况,以便于选择到优秀的供货商,另一方面要做到不封闭自己,结合考察全国、同城范围内同种材料的使用情况及价格,不让招标本身蒙蔽眼睛,最终体现材料招标采购的价值和意义。
2.4 完善物资购销合同管理
严格合同管理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签好合同,合同的各项条款要公正合理,更重要的是要维护好我们企业的利益,规避风险,不因合同条款方面的失误增加我们的材料成本。其次是要切实执行合同。例如我集团公司在广州地铁五号线杨珠盾构项目的管片止水胶条招标过程中,由于考虑到签完物资购销合同后不定能马上开工,而且经过物资人员调查,管片止水胶条(橡胶材料属于石油工业的副产品)的市场价格走向由于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呈上升趋势,所以在合同条款中加入了一条,即供方交需方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该款在供方将第一批材料送到需方工地后,需方无息返还。结果正是在我方即将开工,通知供方送第一批货时,管片止水胶条的市场价格大幅攀升,比照原合同总额上涨近三十万元,但由于供方先交了履约保证金,如果对方违约,不但是丢失信誉,而且没送货就先赔钱,所以对方还是较好的履行了合同。其实不加履约保证金条款,我们企业不见得“吃亏”,可能仅仅是赚不到“便宜”,但如果不重视合同条款的评审,恐怕就要“吃大亏”。可见严格合同管理,对控制材料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2.5 严格执行非合同材料的采购审批
盾构施工的特点,决定了在施工中需要采购大量零星的配件、小型工具、五金材料等,由于这些材料类别太多,开工前很难做出采购计划,面对的供货商也非常多,很难进行合同管理。面对这种情况,如想控制材料成本,严格执行非合同材料的采购审批就显得尤为关键。哪些要采购?何时采购?采购多少?有何质量要求?是否指定专一品牌?大致价格是多少?这些都可以通过非合同材料的采购审批手续来实现,通过这个审批手续,主管工程师、部门主管、物资主管、分管领导直至项目经理都将明确自己的意见,中间哪怕有一个环节提出不同意见,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整个审批意见。操作既简单又清晰、公开,但意义重大。我集团公司在广州先后进行的四个盾构项目均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对控制非合同材料的采购成本起到很大作用。
严把材料的验收关
3.1 严格控制材料的数量验收
经常听人说某个施工项目的材料亏损了,什么原因呢?单说采购环节,一种原因可能是材料价格上涨了,增大了材料成本,这叫“明亏”;但还有一种原因叫“暗亏”,即验收数量上的亏损。人们往往只盯住“明亏”不放,却忽视“暗亏”。所以,要控制好材料成本,就要严格把住材料的数量验收关。
盾构施工需要的材料,有些数量容易进行准确的验收,但有些材料就较难准确验收,比如管片背后同步注浆用粉煤灰,用量非常大,车车过磅不可能,不过磅又怕少,怎么办?这就要两方面下手,一方面打开罐车进行观察,另一方面辅以不定期抽查检验,同时还要在合同中规定抽检惩罚原则,近似于“缺一罚十”。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供方在数量上进行欺诈。
在材料的验收工作中不能怕麻烦,比如验收管片螺栓,没有什么好办法,想图省事可以过磅验收,但不准确,想准确那就只有打开袋子一条一条的清点。
3.2 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验收
控制材料的质量验收包括验收材料的外观质量、通过仪器或委外送检来检验材料实体是否合格。避免由于购入不合格材料,加大材料成本,给施工项目造成不必要损失。
合理确定材料库存量
材料库存量过大对材料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材料库存量大必然要求施工现场有较大的库房,必然发生较大的建造和维护费用,而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业主为了尽量减少扰民,能提供的施工现场是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如果施工设计发生变化,极有可能发生大量库存材料用不上的现象,发生大量库存成本不说,最后还有做为废品处理的风险。
但材料库存量过少又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该如何是好呢?
现代企业库存控制原理在库存控制技术方面分为定量库存控制原理和定期库存控制原理,根据地铁盾构施工进度较为平稳的特点,更适宜采用定量库存控制原理。定量库存控制原理也称订购点控制,是指在库存量下降到一定订购点时按固定的订购批量进行订购的方式。可用公式简单表述如下:订购点=平均日需求量×备运时间+安全库存量。通过科学的库存控制原理,可将材料的库存成本及库存风险降到最低。
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过程
可以说,降低盾构施工材料成本的核心就是控制材料的消耗过程。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过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制定材料使用规定和消耗核算制度
盾构施工使用的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消耗性材料,一类属于周转材料,针对这两类材料制定不同的消耗核算、使用规定,是控制材料消耗过程的关键,同时制定配套的奖惩细则。
针对消耗性材料比如盾尾脂、同步注浆等材料必须制定非常详细的使用及核算规定,规定要非常明确的说明正常施工状态下材料怎么使用,特殊地质情况下材料按何用量使用,同时明确如何对工班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在广州地铁五号线杨珠盾构项目的施工中,由于制定的该种措施、奖惩细则得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班人员执行得非常好。尽管盾尾脂的注脂泵无法将桶内的油脂注干净,但工班人员能够手工将每桶剩余的油脂倒桶,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给予肯定及奖励。正确的措施和规定起到了节约材料成本的促进作用。
针对周转材料,同样要制定相应的核算及使用规定。可倒用的小型材料及机具如控制不好浪费是惊人的。在广州地铁五号线的初期施工中,物资部针对可倒用材料、小型机具及周转材料浪费较明显的情况,分别制定了《小型材料使用及核算管理规定》、《隧道照明材料使用及核算管理规定》及相配套的奖惩细则等规定。工具损坏须以旧换新,丢失要照单赔偿,哪怕是一条几毛钱的螺栓,只要你超用了,整个施工班组要付出代价。可以说材料使用规定及奖惩细则的实施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一线工人养成了节约材料的良好习惯。
5.2 随时跟踪,定期核算
随时跟踪,定期核算是检验执行材料使用、核算规定做得好坏的手段。
在施工中要定期对所有相关材料进行过程中核算,发现有材料超耗的现象,要准确的分析出原因,及时进行整改。比如同步注浆用细砂在每两个月的核算中亏损了,那就要分析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验收时亏了,还是搅拌站称量系统出了问题,还是搅拌站操作人员拌浆时出了问题,还是地质情况发生了变化,知道了原因,就容易做出整改,及时予以纠正。
5.3 规范领发料手续,明确责任
盾构施工材料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每种材料都要做到每个工班由指定的专人签收材料出仓单,报销耗时主管工程师要会同物资人员共同计算、复核,工班主管部门的主管、物资部门主管都要签署意见后才由项目经理审批,通过多道手续控制便于发现异常问题,保证各种材料真实的用到了施工中,明确责任。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相关材料以租代购
盾构施工项目的特点之一是每台盾构机都有一整套的设备和一定数量的周转材料。有时承揽的工程项目里程较长,有的较短,遇到较长的工程项目时,与盾构机配套的相关周转材料数量往往不够,是租是购就摆在了桌面上,新购或加工倒省事,但如果接下来的工程项目里程都较短,那就造成一次性投入过大,短期内不容易回收成本且将发生保管费。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对于有短期缺口的配套周转材料能租就租,减少单个项目新增材料,以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
周转材料的回收与修复
在周转材料于隧道内拆卸、运输、吊装之前,工程管理部、机电设备部、物资部等部门要提出正确的材料拆卸、运输、吊装要求,尽量避免周转材料在回收过程中的损失。
周转材料回收完毕后,还要组织人员对材料进行维修和整理,尽量恢复这类材料的使用功能,避免资源浪费,以达到节约材料成本的目的。
盾构机进口配件的国产代用化
盾构机的原有配件大多都是进口的,进货周期长,价格非常高,是同类国产产品价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完全用国产配件替代进口配件是不可能的,然而盾构机进口配件的国产代用化是个趋势,它要求管理人员分清配件的使用部位的关键程度,充分了解国产配件与进口货的差别有多大,尽量比选优良的国产配件替代进口配件,以节约材料成本。
结束语
以上对地铁盾构施工的材料成本控制策略进行了简单阐述。地铁盾构施工的材料成本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而不断发展进步,但不管如何发展,加强管理是控制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永恒的主题。
第五篇:饭店成本控制及低成本运作策略(精选)
饭店成本控制及低成本运作策略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饭店在财务管理特别是成本控制管理上应拿出应对策略,以降低经营成本。本文就此进行献策。
笔者认为,应对策略主要有产品差异化策略、低成本运作策略、质量优胜策略、员工激励策略等几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三个结合
就成本控制而言,饭店的成本构成内容可划分为:人工成本、低值易耗品与洗涤成本、餐饮成本、商品成本、能源成本、投资成本、管理中办公经费等其它费用。
以上七项费用控制都纳入饭店财务管理的职责范畴内。要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首先是加强财务管理。饭店只有通过财务控制才能进行低成本运作。这就要求饭店财会部门与财会人员认真做到“三个结合”即:事后核算与事前预算相结合、单笔记账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固定制度与灵活营销相结合。
二、与饭店成本升降紧密相关的三大要素
从我国饭店发展过程来分析,与饭店成本升降紧密相关的要素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劳动力成本升降、物质消耗成本升降与能源消耗成本升降。
(一)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是可由饭店经营层自主控制的最大一块成本,国内酒店一直没能解决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滞后于市场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饭店业中有管理机制方面、用人机制方面、分配机制方面。
(二)物质消耗成本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2)缺乏标准化的考核指标;(3)缺少分析;(4)缺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5)规章制度执行不力;(6)采购制度与采购方法不合理;(7)缺乏对节约费用和成本控制的宣传。
(三)能源消耗成本饭店能源消耗成本升降主要受四方面因素影响:(1)价格因素;(2)设施因素;(3)设备因素;(4)浪费因素。
概括起来,国内饭店的能源费用支出升幅较快。内资饭店能源费用一般占总费用的9%左右。而外资饭店能源费用一般占总费用的7%左右。
三、对低成本策略
饭店成本费用控制是指按照成本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成本预算要求,对形成整个过程的每项具体活动进行监督,使成本管理由事后算账转为事前预防性管理。
(一)成本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低成本运作决不仅仅是“节约”的概念。饭店的成本控制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当期的预算,但这需要在保证服务质量(包括硬件质量与软件质量)的前提下去实现。于是,成本的预算就有了一系列的标准,达到这些标准,就是起到了成本控制的作用。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挖潜就是节约。
(二)加强员工的危机意识。饭店的挖潜节支应该对员工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员工人人都有成本核算的意识,这样才能把成本控制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
(三)低成本策略是价格策略的后盾和基础。饭店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价格竞争,也是与经营者的成本休戚相关的。可以这么说,谁的成本低,谁的竞争资本就大、竞争优势就大;成本越低,价格竞争的弹性余地就越大、竞争持久力也越大。
(四)成本与质量不是正相关(正比例)关系。饭店完全可以实现在低成本运作情况下的质量达标。这里要解决两个认识上的问题,一个是营销、服务质量与需求的关系,另一个是怎样更好地满足内需的要求。
(五)增收与节支的关系饭店就像一户人家,节支很重要,但不是根本。只有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手头的钱多了,过日子才舒坦。当然,也不能大手大脚成为败家子,大多数家庭还是属于工薪阶层,应该量入为出。另外,饭店节支的潜力很大,还有待我们去挖掘,只是以前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马虎,又没有标准。所以,我们的节支工作应从改革高度,从市场机制的高度去理解和实践。
(六)财务部门是实施成本运作的关键,饭店的财会人员要站在市场竞争的高度来实施低成本运作策略,而不是死抠一项成本。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1)是否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2)是否有利于提高顾客满意度;(3)是否有利于增加营业收入。
财务部门不仅仅是一个算账的部门,而是要参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计划、控制到监督、协调,既要懂财务,又要懂业务,财会人员应该是饭店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好参谋、好助手。
四、成本控制的方法
(一)预算控制法。预算控制法是以预算指标作为经营支出限额目标;预算控制即以分项目、分阶段的预算数据来实施成本控制。
(二)主要消耗指标。控制法主要消耗指标是对饭店成本费用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指标,主要消耗指标控制,也就是对这部分指标实施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成本预算的完成。
(三)制度控制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国家及饭店内部各项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来控制成本费用开支。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还应包括相应的奖惩办法,对于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有显著效果的要予以重奖,对成本费用控制不力造成超支的要给予惩罚。
(四)标准成本控制法。标准成本是指饭店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以标准消耗量和标准价格计算出的各营业项目的标准成本作为控制实际成本时的参照依据,也就是对标准成本率与实际成本率进行比较分析。实际成本率低于标准成本率称为顺差,表示成本控制较好;实际成本率高于标准成本率称为逆差,表示成本控制欠佳。
(五)目标成本控制法。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水平,据以作为成本管理工作的奋斗目标。产品目标成本=产品有竞争力的市场定价-企业目标利润。
五、劳动力成本的控制
目前,国有饭店劳动力成本(即消化在人头上的开支)一般要占总费用的50%左右,占营收总额的30—35%.一旦市场不景气,经营滑坡,企业就会难以承受,步入恶性循环。
降低劳动力成本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撤并部门。比如将采供部归口到财务部。一些没效益的三产,该撤的,限期撤消。
(二)职能分解。落实饭店内的一个部门,究竟有多少事,需多少岗来承担,通过与部门的共同洽商,把编制与人数确定下来。工作量不足的,可以合并岗位,但要以客人为中心,不能随意并岗。
(三)竞聘上岗。竞聘上岗使每个人的命运不在领导的脑子里,而确确实实就掌握在员工自己手中。这激发了员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竞争感,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机制。
(四)满负荷工作制。满负荷工作制就是改变饭店有些部门分工过细,各个工种分工太刻板。倡导多能工的做法,对一些技术性工种要求一专多能提高业务技术的综合能力,做到既能操作又能维修。
(五)人员分流。这不是靠饭店自身就能解决的问题,还得与社会变革与体制变革相结合。目前阶段可采用的方法有:(1)派出管理;(2)开发新项目;(3)轮岗;(4)辞退临时劳务工。
六、能源的成本控制
能源主要指水、电、煤、油(重油、轻油)、气等。需通过五项措施来落实:
(一)制定管理制度。主要是使用责任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监督制度、奖惩制度。
(二)建立科学、细致、严格的能耗标准。主要以合理使用量为标准。但对特殊情况如用电的峰谷时段要加强调度。
(三)宣传、灌输节能观。鼓励员工提节能的合理化建议,实行节能节支的双向研究课题责任制。
(四)动态管理能源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灵活调整能源使用方法。
(五)技术改造
如冷冻机冷却水的回笼、重复循环使用技改;又如客房与餐厅的分开送风的技改。这些技改投资都不大,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但日积月累,省下的却是十分可观的很大一笔钱。
七、物料消耗控制
饭店的物料消耗的控制涵盖面相当广泛,可以说品类一应俱全。饭店对物料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统一采购、统一保管、统一使用、落实到人。
(一)采购主要通过制定统一的采购制度、货比三家、经常性核价与比价、直接联系厂家、争取价格优惠、保证质量和用途对口等措施进行控制。
(二)验收、库存与领料发放这一程序需要注意:购货前样品由使用者确认,但使用者不允许直接参与谈生意;库房独立验收;降低库存。
对食品的收发抓好八个环节:采购、验收、储藏、发料、加工与切配、烹调、装盘、销售。
(三)物料用品的有效使用,这里对有效作一界定:一个是以客人满意为准则,另一个是没有浪费和偷盗(包括顺手牵羊)。要做到这二条,必须制定以下几点规章制度:(1)制定使用标准;(2)制定考核标准;(3)建立检查制度;(4)建立个人责任制。
(四)鼓励并落实基层的节约措施,饭店应制定各项成本费用控制的目标、措施及考核办法。对工作中的好现象和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鼓励或整改,加大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加强基层各部门的维修保养技能的培训。
八、饭店整体上的低成本战略措施
(一)加强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成本控制的观念已不是仅提出“节约为光荣、浪费为耻辱”道德口号所能奏效的。对饭店而言,这是必须做到的一种责任。加强思想教育与养成节俭风气的区别在于:先有责任、后有道德;先负激励(罚),后正激励(奖);先有制度与标准,后有好人好事好思想。这也是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根本差别。
(二)组织建设实施低成本战略必须建立完善控制组织网络。要从科学、实用、有效控制出发,形成全方位、层次明、职责清的组织网络。
(三)制度建设饭店成本控制过程中的基本制度有:报销制度、采购制度、领料制度、审批制度、安全制度。除此之外,另有两种重要制度:区域责任制和检查责任制。
(四)全过程成本控制饭店成本控制的一般运作模式为:预算(决策)→目标(指标)分解→动态中的营运分析、控制与调整(含相关指标、数据及相应跟进的措施)→财务评估与顾客评估→总经理评估→考核及奖惩→制订新的目标,完善规章制度→争取顾客更好的评价和更佳财务效果→年终审讲、评议。
(五)尽可能推行全部直接成本法这种办法即把人工、税金、个人用品、工作餐、工作服、餐具等列入成本,把水、电、煤、工程维修、收银及一切后勤二线的内容均计入成本,单独核算。
(六)划小核算单位我国饭店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较完善的考核指标和方法,即以经营利润率(或营业费用)来考核各部门。
(七)尊重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员工参与成本控制,关键还在于有效落实各种奖励办法,使成本控制成为饭店所有员工一致的自觉的行为。
总之,我们可以作一个归纳性结论,即当代的低成本运作策略要与观念进步、制度建设、标准化管理、市场营销、顾客满意、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财务工作的一个项目,而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