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时间:2019-05-13 18: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第一篇: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摘 要]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增长迅猛,为财产险保险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使车险经营面临亏损风险考验。因此,如何合理降低车险成本成为车险经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本文从车险经营的各环节深入分析高成本支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提升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

[关键词] 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4)11-0011-02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增长迅猛,为财产险保险公司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使车险经营面临亏损风险的考验,车险高成本的支出是造成车险经营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因此,保险公司如何合理降低车险成本成为车险经营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所以要从车险经营的各环节深入分析高成本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成本支出,以提升车险业务的盈利能力。车险高成本的主要原因分析

车险保费规模占财产险保费规模的80%左右,是保险公司的龙头险种,车险的经营好坏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车险的经营管理一般包括销售、承保和理赔三大环节,公司的效益应体现每个环节的管理之中。

1.1 销售环节成本高

(1)市场竞争导致保单获取成本攀高。2010年,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中代理人、经纪人用金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中介[2010])507号),文件规定中介机构保险代理佣金由当事人依法协商确定,不再强制限制佣金上限。此文件出台后,部分地区行业自律公约逐步瓦解,市场开始出现恶性竞争的苗头,争相抬高佣金获取保费。到目前,市场恶性竞争的态势没有明显转变,保单获取成本逐年攀升。

(2)价格竞争导致承保费率降低。价格竞争目前仍然是各保险公司发展业务的主要手段。部分保险公司通过费率浮动因子变相打折收费,或降低重置价承保减少保费。有的公司还暗中赠送险种或礼品来争取客户。近几年,车险单均保费呈逐渐下滑趋势,保费充足性不足,已严重影响车险的经营成果。

(3)销售人员追求销售业绩,效益观念差,缺乏风险意识。目前多数保险公司都将保费规模作为销售人员的主要业绩指标,且保费规模与薪酬调整及职位晋升挂钩。所以,销售人员只关心保费指标,对客户的赔付风险、道德风险并不关心,他们普遍认为业务质量及赔付情况是公司承保和理赔人员的责任,与自己无关。甚至有的业务人员协助客户弄虚作假,对车型、使用年限、车辆使用性质等信息进行修改后承保,致使公司利益受损。

1.2 承保环节成本高

(1)业务结构不尽合理,高风险业务占比加大。随着私家车快速发展,私家车保险需求越来越大,私家车业务占比达50%~60%。而私家车由于出险率高,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样的业务结构,导致车险经营很难实现盈利。

(2)风险分析管控能力薄弱,管理手段不到位。有的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综合分析能力薄弱,数据挖掘能力不足,不能为车险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决策依据。此外,车险承保流程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验车承保不能落实到位,承保材料基础信息不真实,特别是代理业务操作存在很大道德风险,存在骗保行为。

1.3 理赔成本高

(1)受损车辆选择专修厂维修,推高车险案均赔款。一是由于4S店为保险公司代理车险业务,要求保险公司送修车辆达到一定比例来资源互换。二是由于被保险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普遍要求去4S店修理受损车辆。据保险公司内部统计,在4S店修理损失金额占比80% 以上,而在4S店修理费用比在一类修理厂高30%左右,大大增加了车险赔付成本。

(2)法律环境不理想。近年来,车险的人伤案件受害方或车主将保险公司作为被告或承担连带责任的第二被告的诉讼案件日益增多,在诉讼中,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地位不对等,保险公司处于劣势,应诉主张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判决往往偏向原告方,一些不合理的赔付得到法院的支持。

(3)保险公司反欺诈能力薄弱,骗赔案件较多。保险公司理赔人员识别欺诈行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在打击的力度上也不够,对查出的欺诈案件大多采取拒赔或追回被骗赔款,很少诉诸法律,追究保险欺诈的法律责任,无形中助长了保险欺诈行为。

(4)车险查勘定损中人为因素影响定损质量。车险查勘定损人员独立工作,增加了保险公司理赔外勤人员的道德风险和技术风险的控制难度,定损人员的道德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增加了定损的“水分”。特别是为保险公司内部机构代查勘定损的案件理赔质量更存在严重问题,加大了理赔成本。车险成本控制措施

提升车险经营管理能力,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将增效益和防风险紧密结合,真正将效益观念融入车险经营发展的各个方面;必须坚持夯实基础,从数据真实抓起,从流程有效控制抓起,很抓薄弱环节,防范承保风险,挤压理赔“水分”。

2.1 依法合规经营,共建良好市场环境

提高车险经营效益,必须改善经营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建议选择违法违规现象较为集中的条款费率执行、保险中介等业务领域和经营环节开展专项检查;加大查处力度,治理不正当交易行为。为更有效控制高佣金行为,各保险公司应联合起来,建立行业自律公约,严格控制高佣金行为,杜绝变相降费现象,确保车险市场走向有序、理性,共同维护行业利益。

2.2 树立效益观念,构建科学考核体系

公司自上而下,每个人都要贯彻落实效益观念,正确处理好效益与规模的关系。在制定制度和考核方面要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相结合,让每个人都自觉地将自身工作和公司的效益相联系。

首先,公司应将赔付率指标纳入销售人员考核体系,其绩效奖金与赔付率挂钩,有奖有罚,督促销售人员在展业过程中既考虑完成保费指标,又要重视业务质量。引导销售人员应主动配合“两核”部门,尽可能提高业务品质,主动放弃一些赔付较高的不良客户或业务渠道,主动为公司创造承保效益。

其次,下辖机构车险费用政策应与满期赔付率挂钩,费用政策向优质业务倾斜,严格控制高风险业务,有效引导下辖机构多做优质业务,这样才能提高优质客户的竞争力。

最后,公司“两核”部门是业务入口关和出口关,是公司的利润的责任部门,公司应将赔付率指标作为“两核”人员的核心指标进行考核。为实现赔付率指标全年达成,应缩短考核周期,实行月度跟踪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奖金挂钩,并作为评优和职位晋升的依据。

2.3 强化承保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

制定每月车险业务分析制度。按车型、车龄、使用性质及从人因素等多维度进行赔付率分析,分析费率折扣、单均保费、出险率及案均赔款的走势,总结赔付率高的原因,及时调整核保政策。鼓励做优质业务,坚决剔除连续亏损业务,对高赔付的业务限制条件承保。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优质业务占比,提高目标客户续保率。同时确保各渠道的承保政策和费用政策一致性,防止劣质业务在辖内机构来回“搬家”。加强承保流程风险管控,确保验车承保制度落实到位,对新保车、脱保车必须验车之后承保。严格审核投保材料,严控变相降低费率的行为,提高单均保费,确保保费充足性得到改善。

2.4 加强理赔管理,减少不合理赔付

理赔管理是控制赔付成本的关键环节,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查勘定损管理。一是加强查勘定损的操作规范,提高现场查勘质量。加强出险原因的真实性调查,准确界定保险责任;二是严格执行定损规则,执行配件更换制度,对能更换单件的,绝不更换总成;对可修复的配件尽量按修复价格定损;对现场定损后需要更换配件的,必须在修理厂解体时对该配件进行核实;对待查项目要使用易碎贴锁定配件。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现场查勘工作委托公估公司处理,公估公司内部管理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所以要加强对公估人员实行考核和监督,对案件处理质量进行检查。公估人员实行准入准出制,坚决清除技术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员。

(2)报价核损管理。一是建立完善的报价核价体系,将理赔报价系统与当地报价有机结合,适时调整,使报价更贴近市场。二是要加强对核价核损的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核减率、被核减率和核损偏差率是判断岗位技能和素质的主要指标,也是本环节充分挤压水分,降低赔付率的有效衡量标准。应重点跟踪3个指标的变化情况,组织核价核损人展开讨论学习,不断改进。

(3)修理企业的管理。为保证车险理赔服务质量,合理降低赔付,保险公司应与一类修理厂结盟,推出“推荐一类汽修厂技术服务保障”服务承诺,为履行服务承诺,选择一批综合实力强、修理价格合理的汽修厂(可含专修厂)结成长期合作伙伴,达到控制车辆修理成本的目的。

(4)提升反欺诈能力。欺诈行为主要来自于专业的代理公司、修理厂及个别私家车主。保险欺诈活动涉及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打击欺诈是全体员工的职责。首先制定一套反欺诈调查制度,并强调制度的执行力。其次是建立车险理赔反欺诈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规范与理赔监督机制。建立对应理赔各环节欺诈案件特征表,理赔人员人手一份,一旦发现赔案出现所列特征,立即展开调查。对于损失金额较大、较难调查的案件应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查。加强与经侦、交警部门合作,使调查手段有所突破。

(5)人伤案件的管理。为保护受害者的利益,避免由于发生不合理治疗或费用支出得不到赔付而遭受损失,人伤案件要提前介入,实行核赔前置。一是要加强对人伤案件的医疗跟踪调查,随时了解伤者的情况及治疗方案,避免不合理医药费支出。二是提前了解误工人员和护理人员收入情况,严格按标准赔偿误工费和护理费。三是对需要评残的要提前介入,或建议到保险公司合作机构鉴定,避免虚评伤残等级扩大赔付。四是加强对伤亡人员户籍调查,合理赔付伤亡经济补偿。

(6)组建高素质的理赔队伍。一是要加强理赔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持证上岗,减少理赔过程中的“跑、冒、滴、漏”风险。二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欺诈案例,警钟长鸣。杜绝串通修理厂或代理人员采取不法手段谋取个人利益。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切实提高理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第二篇:供应链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2.1 ECR成本控制法

有效顾客响应(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是1993年初由美国食品行业发起的,由一些制造商、经纪人、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了有共同目标的联合业务小组,其目标是通过降低和消除供应链上的无谓浪费来提高消费品价值,以达到控制供应链物流成本的目的。ECR成本控制法是指通过在供应链管理中实施有效顾客响应(ECR)来达到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的方法。ECR是一个生产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供应链节点组成各方相互协调和合作,更好、更快并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系统。ECR的优点在于供应链各方为了提高消费者满意这个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分享信息和诀窍。ECR是一种把以前是处于分离状态的供应链联系在一起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工具。ECR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效率的店铺空间安排,效率的商品补充,效率的促销活动和效率的新商品开发与市场投入。

ECR战略的实施,可以减少多余的活动和节约如下相应的成本:①节约直接成本。即通过减少额外活动和相关费用直接降低的成本。②节约间接成本,主要是因为实现单位销售额的存货要求降低了,如制造费用(包括减少加班时间、更充分利用生产力),包装成本(促销包装更少,品种减少),购销的交易费用(包括合同的减少、自动订货等),物流费用(有效地利用了仓库和卡车,跨月台物流)等。

2.2及时采购

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采购分析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相当重要,不仅要考虑最原始的物料成本,也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

建议采取降低采购成本的措施:

(1)降低产品价格,即:通过一些项目小组集中采购,扩大一次性采购的数量来促使要采购的产品的价格显著下降。

(2)降低采购成本,即:将注意力由巧妙的降低采购产品的价格转为对成本基础的战略性管理上,以使采购的成本降低。

(3)成本清除,即:购买商与其供应商采取合作发展计划,并在成本、公开关系及共享利益的主要方法等方面保持完全的透明度。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关系是一种从传统的非合作型竞争走向合作型竞争、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当今企业关系发展的—个趋势。

及时采购不但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提高物流速度、加快库存周转、缩短提前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采购方法,供应链企业很难适应这种多变的市场需求,也难以保证供应链的整体同步化运作。及时化采购增加了供应链的柔性和敏捷性,体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性、同步性和集成性。

2.3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

长期以来,流通环节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零售商、批发商、供应商都采用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来管理各自的库存,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的扭曲现象,即“牛鞭效应”——需求放大现象。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而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这种库存管理策略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变

化的要求。库存状态透明性(对供应商)是实施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的关键。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销售商的库存状态,从而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企业的生产(供应)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使供应商和用户(分销、批发商)的库存信息系统透明连接的方法。

一般来说,以下情况适合实施VMI策略:零售商或批发商没有JIT系统或基础设施来有效管理他们的库存;制造商实力雄厚并且比零售商市场信息量大;有较高的直接存储交货水平,因而制造商能够有效规划运输。

2.4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

联合库存管理(JMI-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和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它结合了对产品的制造更为熟悉的生产或供应商以及掌握消费市场信息能对消费者消费习惯做出更快更准反映的零售商各组的优点,因此能更准确地对供应和和销售做出判断。在配送系统的上游,通过销售点提供的信息和零售商提供的的库存状况,供应商能够更加灵敏地掌握消费市场变化,销售点汇总信息使整个系统都能灵活应对市场趋势;在系统另一端,销售点通过整个系统的可视性可以更加准确的控制资金的投入和库存水平。通过在配送系统成员中减少系统库存、增加系统的灵敏度(EllramandCooper,1990;Battaglia,1993;Cooper,1993),由于减少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高成本,整个系统都可以从中获益,这也是从库存管理的角度降低供应链上物流总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

2.5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美国企业的供应商数量是日本企业的供应商数量的2倍,但是,美国企业供应商供货的缺货比率为0.35%-2.6%,日本企业供应商的缺货比率是0-0.01%。一份关于美国汽车行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在1983-1988的6年时间里,美国汽车制造商的供应商数目下降幅度

1达到25%。通常情况下,交易成本与供应商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用一个方程式表示如下:

C=F+k(Q/n)

其中:n代表供应商的数目;F为固定交易成本部分,为一常量;k为变动交易成本系数;Q为企业某种原材料的总购买量。则总交易成本与供应商数量的关系为:

TC=nC=n[F+k(Q/n)]=nF+kQ

公式表明,如果企业有条件地精选少数优质供应商,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在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时,常用的方法有:(1)直观判断法,是根据调查和征询所得的资料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对供应商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观,操作简单,但是主观性太强,科学性稍差,可用于产品的非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选择,不适于选择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伙伴。(2)采购成本法,对于交货期和质量都能满足要求的供应商,通过计算并比较其采购成本进行选择,采购成本主要包括产品售价、采购费用、运输费用等,通过计算对比选出性价比高的供应商。(3)招标法,招标法持续时间稍长,手续繁琐,竞争性强,1云虹,马旷怡.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09年第9期

很难适应紧急订购的需求,人为操纵因素比较大,不利于规范选择。(4)模糊评价法,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它充分考虑现实世界中亦此亦彼的中介过渡现象,便于把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弥补了其他方法这方面的不足。(5)数学规划方法,是解决单资源和多资源优化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包括多目标规划、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等。(6)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接近人类思维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层神经元构造的神经网络通过对给定样本的学习,获取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备选合作伙伴做出综合评价时,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同时较好保证合作伙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三篇: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案例一 美的的成本控制

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

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业的“三甲”之位,但是不无一朝城门失守之忧。自2000年来,在降低市场费用、裁员、压低采购价格等方面,美的频繁变招,其路数始终围绕着成本与效率。在广东地区已经悄悄为终端经销商安装进销存软件,即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VMI)和“管理经销商库存”中的一个步骤。

对于美的来说,其较为稳定的供应商共有300多家,其零配件(出口、内销产品)加起来一共有3万多种。从2002年中期,利用信息系统,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100多个仓库精简为8个区域仓,在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20%。运输距离长(运货时间3-5天的)的外地供应商,一般都会在美的的仓库里租赁一个片区(仓库所有权归美的),并把其零配件放到片区里面储备。

在美的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的时候,它就会通知供应商,然后再进行资金划拨、取货等工作。这时,零配件的产权,才由供应商转移到美的手上——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库存成本都由供应商承担。此外,美的在ERP(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了直接的交货平台。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通过互联页(WEB)的方式就可登录到美的公司的页面上,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等等,然后由供应商确认信息,这样一张采购订单就已经合法化了。

实施VMI后,供应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疲于应付美的的订单,而只需做一些适当的库存即可。供应商则不用备很多货,一般有能满足3天的需求即可。美的零部年库存周转率,在2002年上升到70-80次/年。其零部件库存也由原来平均的5-7天存货水平,大幅降低为3天左右,而且这3天的库存也是由供应商管理并承担相应成本。

库存周转率提高后,一系列相关的财务“风向标”也随之“由阴转晴”,让美的“欣喜不已”;资金占用降低、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风险下降、库存成本直线下降。

消解分销链存货

在业务链后端的供应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美的也正在加紧对前端销售体系的管理进行渗透。在经销商管理环节上,美的利用销售管理系统可以统计到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分公司、代理商、型号、数量、日期等),而近年来则公开了与经销商的部分电子化往来,以前半年一次的手工性的繁杂对帐,现在则进行业务往来的实时对帐和审核。

在前端销售环节,美的作为经销商的供应商,为经销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结果是,经销商不用备货了,“即使备也是五台十台这种概念”——不存在以后听淡季打款。经销商缺货,美的立刻就会自动送过去,而不需经销商提醒。经销商的库存“实际是美的自己的库存”。这种存货管理上的前移,美的可以有效地削减和精准的鬼斧神工制销售渠道上昂贵的存货,而不是任其堵塞在渠道中,让其占用经销商的大量资金。

2002年,美的以空调为核心对整条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更多的优秀供应商被纳入美的空调的供应体系,美的空调供应体系的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依照企业经营战略和重心的转变,为满足制造模式“柔性”和“速度”的要求,美的对供应资源布局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供应链布局得到优化。通过厂商的共同努力,整体供应链在“成本”、“品质”、“响应期”等方面的专业化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育,供应链能力得到提升。

目前,美的空调成品的年库存周转率大约是接近10次,而美的的短期目标是将成品空调的库存周转率提高1.5~2次。目前,美的空调成品的年库存周转率不仅远低于戴尔等电脑厂商,也低于年周转率大于10次的韩国厂商。库存周率提高一次,可以直接为美的空调节省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的费用。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美的已经在库存上尝到了甜头,2002,美的销售量同比2001增长50%-60%,但成品库存却降低了9万台,因而保证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维持了相当的利润。

案例二: 正泰的成本控制

2004年初,1.2万~1.3万元/吨的矽钢片;10月份,涨到了2万元/吨;11月份,涨到了2.7万~2.8万元/吨;2005年初,涨到了4.2万~4.3万元/吨。仅一年时间涨幅超过200%。

与此同时,浙江大范围电荒,很多地方已开始执行生产企业的“开三停四”的供电计划。霎时间将很多低压电器生产厂至于水与火的煎熬当中,很多企业产品尚未销售亏损便已成定局,更多的则是采取提高售价,向市场转移成本,以求暂避劫难。

正泰却逆市飚扬,质量不仅没有因为压力而缩水,而且价格保持着足够的竞争力,“这是一次利用价格杠杆实现产业集中的机遇,我们必须做到利润和份额的同步增长。挺过去,正泰就可以迈进行业第一!”

“混合型”生产

正泰所在的温州柳市虽然是个群山环绕的小市镇,但是由于浙江省整体闹电荒,加之上万家的电器厂如同发豆芽一样地挤在这个小镇中,电力供应的矛盾非常严峻,而这时人机交互式生产在保障订单的交付方面的优势就显而易见。

同时,低压电器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设备的使用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力市场波动的影响。“毕竟设备又不会像员工那样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虽然自动化生产效率高,但是设备购置费是一笔最大的投入,终端车间的4条自动生产线,一条要500多万元人民币,设备的逐年折旧肯定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越是复杂的设备,维修成本也越高。目前终端车间的自动线每年的维修费也要几十万元。一条自动线一般能够替代五六十个工人,按目前正泰的工资水平计算,这些工人一年的工资才只有10多万元。”用人工还是机器,正泰的角度就是看成本。

“人要比机械更灵活。比如在组装时,一个零件如果稍微有一点变形,人会自动调整一下方向把它安装上,但自动线就不行,会马上就淘汰掉,这样无形增加了采购质量和成本,同时生产的材料消耗也随之上升。”正泰生产采购中心总经理邓华祥说,这也是正泰上下的共识。在整个正泰工业园,只有12条全自动生产线,手工仍占70%以上,目前终端公司的装配仍是由手工完成。

在正泰终端电器公司的第一间生产车间,通道右边是真正的手工生产线,一排排望不到头的工作台,没有我们惯常所见的传送带。年轻的女工将工件拼装好后,就会用一根普通的橡皮筋轻轻捆起,放到一边,隔一段时间由搬运工送到下一个工序。几千个工作台上同时传来的“卡卡”的工件碰撞声,显得热烈而忙碌。

另一边是四条纯粹的自动化生产线,工件由机器手传到下一个工序,长长的生产线上只有两个工人走来走去,来回巡视。除了拼装和包装工序外,中间的几个工序已经都由机器来完成。

正是采用了这种混合式生产单元,不仅仅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效率,而且生产线更具有了弹性,在处理多品种多规格订单时有时更加明显。这里也因此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型断路器生产中心,目前日产量可以达到24万台。

拆分流水线

“不要迷信自动化。”在对人力的应用上,正泰仔细研究生产线分解与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关系,根据每一道工序对生产速度的要求,对上游的工序进行重新整合。

“定型的、量大的产品就用自动线。” 邓华祥说,“订单小的用自动线做效率反而低,特别是一些有客户附加要求比较特殊的产品,我们需要在生产线中间加工序,如果是自动线就无法加工序。”

正泰对处理不同型号订单的生产方式别出心裁,由于订单的多样性,必然使固定的自动流水线生产变得困难,并且不经济,而采用人机混合的方式就可以合理调度这种变动。

另外,对于一些经常自动流水线生产效率并不高的工序,也从整条生产线上抽离出来,采用密集劳力的方式单独进行加工,这样改进后发现效率提高很多。正泰对生产成本的敏感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他们精确计算生产线上的某些环节是否适用引进自动线,这似乎不能被简单指责为拒绝技术升级的保守。

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举措不仅体现在对生产线的生产要素分解、组合与替代的理解上,也体现在它们对生产损耗的控制上。

“机器对标准的要求较高,而人就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正泰将原材料进行分级处理,充分利用人力和机器的不同特点实现原料的最大利用。

在对纯粹人工操作的生产线上,一道工序和另一道工序之间的搬运时间都被精确测量,直至整体效率达到最佳。对于工序的设计,也是秉持最佳效率原则,经过试验,一个人负责的工序越少,速度才能更快,就将工序进一步细分,更密集地使用人力,从而使正泰的流水线保证了对大量订单的处理能力。

人机合成模式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如果没有工人良好的素质,一切都白搭。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还是受教育水平很低、流动频繁的普通民工。

为了保证新招聘员工快速上手,降低培训成本,对于包括技术文件等很小的细节,正泰也正在进行适当的修改。“让图形发挥更大的价值”,采用形象教育手段,工人在干中学,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在文件处理上,也尽可能采用让较低文化程度的员工看得懂的表达方式。

此外,人的效率不同于流水线,需要不断摸索、改进和提高。而正泰通过劳动竞赛和奖罚制度、目标定人定岗承包等方式,不断调动非流水线部分的工人效率。同时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随时了解一线生产情况,包括每个员工的出勤,员工的到位情况,员工的生产情况,缺勤的原因等。

案例三: 百安居的成本控制

节俭从来就不是个大问题,但却需要大本领才能做得彻底、做得不留遗憾。特别是对于当今零售行业来说,利润微薄的同时还要快速扩张,不实行低成本运营就难以生存,可谓成本决定存亡。

百安居(B&Q),隶属于世界500强企业之

一、拥有30多年历史的大型国际装饰建材零售集团——英国翠丰集团,从1999年进入中国内地,至今已开设了23家分店。中国公司2004年的营业额约为32亿人民币,利润达7000万人民币,如此财大气粗的公司却将节俭发展为一种生存哲学,在日常的运营中阐释着什么叫“细者为王”。

客户不会为你的奢侈买单

北京四季青桥百安居一楼卖场,偏僻的西南角摆了张小桌子,来访者在有些破旧的登记簿上签字后,通过狭窄的楼道,华北区的百安居总部就借居在此,与明亮宽敞的卖场相比,办公区显得寒碜。办公用品适用而不奢华

华北区总经理办公室照样简陋,一张能容6人的会议桌,毫无档次可言的普通灰白色文件柜。没有老板桌,总经理文东坐的椅子(用“凳子”这个词也可以)和普通员工一样,连扶手都没有,就这几件物品,办公室已不宽裕。

总经理手中的签字笔只要1.5元,由行政部门按不高于公司的指导价去统一采购——这听上去有些令人惊叹。而他们选用廉价笔的理由是,既然都能写字,为什么要用贵的呢?

这就是百安居的节俭哲学:企业的所有支出,都是建立在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多价值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企业所有的投入都应该为客户服务,以提供以客户更多的让渡价值为本。

于是有没有老板桌不成为问题,选择廉价笔也理所当然!对于那些对客户没有直接价值的支持部门进行照明控制,以及对空调温度的控制同样如此。因为客户不会为你的奢侈买单!

正是这种节约的意识,百安居的营运费用占销售额的百分比远低于同行。以百安居北京金四季店为例,京城另一家营业面积同样为2万平方米的建材超市,销售额只有金四季的1/2,营运费用却比金四季店多出一倍。

价值分析的全球坐标

价值分析的要义就是从客户的角度评估企业的所有支出,百安居的数据库不会让客户多花一分冤枉钱,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通过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活动,百安居随时注意收集各地数据,并据此形成各种费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标准,它包括核心城市、二类城市;单层店、二层店等不同参考体系。而且在已有的控制体系中,当标准同实际实施情况比较时,任何有助于降低成本的差异都能够被用来作为及时更正的依据。

以百安居营运成本中的人事成本为例,他们对人事的成本控制,控制的是总量,特别是员工数量,而对员工的个人收入不加限制,简单的说,人力配置项目与人均利润息息相关。

2万多平方米的卖场,只有230多名员工,平均100平方米配置1名。顾客所看到的店员由三部分人组成,固定员工、供应商所派过来的促销员、配送和收银中的部分小时工,在衣着的颜色和标识上会有区别。

此外,临时工占员工总数的20%~30%,目前主要只在部分配送和收银工作中使用。人员配置的调整,主要从部门、全店、全国人力效率(每小时的销售额)的对比为主来考虑,其次再考虑商店的具体情况(如卖场形状、面积、现货比例等)。人员的配置主要包括与销售相关的部门以及支持部门。

在此后的运营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对人员配置进行调整,如对销售相关的部门员工配置,他们会设置以各部门为纵向坐标,“标准配置、实际配置、建议配置、销售达成、员工效率”等项为横向坐标的表格进行分析汇总(商店部门员工效率=部门销售实际/部门人时;前后台部门员工效率=商店销售实际/部门人时)。而对防损、物业、行政、团购等支持部门,主要采取定岗编制,调整原因则以事实描述为主。

精细化管理的立体行动

有了价值分析,有了全球 数据库对比,有了标准,唯一难的就是如何确保实施。一个人节俭比较容易,而要让超过6,000名员工,在超过300,000平方米的营业区内将节俭发展成一种组织行为,则难上难。但百安居办到了!

没有数字衡量,就无从谈及节俭和控制。

对于一些直接的,显性的成本项目,“每一项费用都有预算和月度计划,财务预算是一项制度,每一笔支出都要有据可依,执行情况会与考核挂钩。”卫哲说。

“员工工资、电费、电工安全鞋、推车修理费,神秘顾客购物„„”5月份的营运报表上记录着137类费用单项。其中,可控费用(人事、水电、包装、耗材等)84项,不可控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店租金、利息、开办费摊销)53项。尽管单店日销售额曾突破千万元,营运费用仍被细化到几乎不能再细化的地步,有的甚至单月费用不及100元。

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都会由财务汇总后发到管理者的手中,超支和异常的数据会用红色特别标识,管理者会对报告中的红色部分相当留意,在会议中,相关部门需要对超支的部分做出解释。

预算只能对金额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明确的控制,但是如何实施,以及那些难以金额化的部分怎么降低成本呢?百安居的标准操作规范(SOP),将如何节俭用制度固化下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套成型的操作流程和控制手册在百安居被使用,该手册从电能、水、印刷用品、劳保用品、电话、办公用品、设备和商店易耗品八个方面提出控制成本的方法。比如将用电的节俭规定到了以分钟为单位,如用电时间控制点从7:00到23:30,依据营业、配送、春夏秋冬季和当地的日照情况划分为18个时间段,相隔最长的7个小时,相隔最短的仅有两分钟。

“我们希望所有员工不要混淆‘抠门’与‘成本控制’的关系,原则上,‘要花该花的钱,少花甚至不花不该花的钱’,我们要讲究花钱的效益。”《营运控制手册》的前言部分如此写道。而且“降低损耗,人人有责”的口号随处可见。这种文化的灌输从新员工入职培训时就已经开始,并且常常在每天晨会中不断灌输、强化。

当节俭成长为百安居的一种企业组织行为,甚至植入到员工的文化血脉中,计划2005年在中国做到100亿———“其实在看来100亿是‘不求上进’的目标”,自然很容易做到。

案例四: 美心的成本控制

2002年,美心公司与大多数高速发展的企业一样,开始面临增长瓶颈。掌门人夏明宪毅然采取以利润换市场的策略,大幅降低产品价格。然而,降价不久,风险不期而至,原材料钢材的价格突然飚升。继续低价销售——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涨价销售——信誉扫地,再难立足。面对两难抉择,降低成本,尤其是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就成了美心生死攸关的“救命稻草”!

夏明宪向采购部下达指令: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内,企业的综合采购成本,必须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递减。

这让美心的采购部的员工们有点傻眼,甚至不服气:此前美心公司的“开架式采购招投标制度”属国内首创,既有效降低成本,又杜绝暗箱操作,中央电视台都为此做过专题报道。而且此举已经为美心节约了15%的采购成本,还有什么魔法能够让青蛙变得更苗条?

在夏明宪的带动下,美心员工开始走出去,从习惯坐办公室到习惯上路,超越经验桎梏,于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套降低成本管理模式。

联合采购,分别加工

针对中小供应商,美心将这些配套企业联合起来,统一由其出面采购原材料。由于采购规模的扩大,综合成本减少了20%!配套企业从美心领回原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出来的半成品直接提供给美心,然后凭验收单到美心的财务部领取加工费。同时随着原材料成本的降低,配套企业也更具竞争力,规模扩大,价格更低,形成良性循环。

原材料供应,战略伙伴

针对上游的特大供应商即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美心的做法是收缩采购线,率先成为其中一两家钢厂的大客户乃至于战略合作伙伴。而钢厂面向战略合作伙伴的价格比普通经销商低5%~8%,比市场零售价低15%。于是仅2002年的一次采购,美心就比同行节约成本近1000万元。

随着采购规模的与日俱增,美心人开始有了和钢厂进一步谈判的砝码。应美心要求,钢厂定期向提供钢材的价格动态,并为美心定制采购品种。比如过去钢板的标准尺寸是一米,而门板尺寸是90厘米,其中十厘米就只能裁下来扔掉。现在钢厂为美心量身定制生产90厘米钢板,就大大减少了浪费,节约了成本。又比如他们还专门为美心开发了一种新材料门框,品质相同,价格每吨可节约600元„„”

新品配套,合作共赢

对于新配套品种的生产,由于配套企业需要增加大量投资,导致新配套产品与其他配套产品相比,价格大幅增加。美心就以品牌、设备、技术、管理等软硬件向生产方入股,形成合作;合作条件为,美心公司自己使用的产品,价格只能略高于生产成本的。这样一来,合作方在新品的生产上减少了投入,降低了风险;同时,美心也降低了配套产品的采购成本,增加了收入。于是各方受益,皆大欢喜„„

循环取货,优化物流

解决了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的采购问题,美心还与配套企业携手合作,从物流方面进行优化。由于不同配套企业的送货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的管理,在信息交流、运输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花费双方很大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成本。美心明白,配套企业物流成本的提高,将直接转嫁到配套产品的价格上。于是美心就聘请一家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由他们来设计配送路线,然后到不同的配套企业取货,再直接送到美心的生产车间。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配套企业的运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更重要的是,把这些配套产品直接拉到生产车间,保持了自身很低的库存,省去了大量的库存资金占用。

美心通过与原材料供应商及配套企业的携手合作,使原材料厂商拥有了稳定的大客户,配套企业降低了生产风险,而自身则在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时,扩大了产销量,形成了各方皆大欢喜的共赢局面。

2002年,美心门的产销量同比翻了一番,美心的综合采购成本下降了17%,同比全行业的平均水平低23%!美心公司成为惟一在原材料价格暴涨时期维持低价政策的企业,企业形象如日中天,渠道建设终于根深叶茂

案例五:格兰仕的成本控制

规模和效益有时候并不同步,尤其是与规模相伴而行的固定资产投资往往成为很多工业企业难以摆脱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一旦销售出现问题,这柄利剑就毫不迟疑地向企业砍去。广东格兰仕充分结合中国人力、土地廉价优势,采取给别人代工OEM的方式换取生产线,然后采取内部挖潜,压榨生产线的剩余生产能力为自己生产产品。这种使用权的虚拟扩张方式迅速构造了竞争力的成本动因,创造了微波炉制造、光波炉制造第一的世界奇迹。

降价成长的优美曲线

“价格战”是企业竞争中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没有什么比价格战更能摧残企业资源的方式了,但是格兰仕却将这个手段发挥到了极致。

当梁庆德将企业改名为格兰仕(GALANZ)的时候,他就已经立志要创出一个闪耀全球的品牌。1993年格兰仕第一批1万台微波炉正式下线,虽然销售步履艰难,但是梁庆德的目光已经聚焦在100万台的数量级。到了1996年,格兰仕微波炉产量增至60万台,随即在全国掀起了大规模的降价风暴,当年降价40%。降价的结果,是格兰仕产量增至近200万台,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7.1%。此后,格兰仕高祭降价大旗,前后已经进行了9次大规模降价,每次降价,最低降幅为25%,一般都在30%—40%,被业界喻为“价格杀手”。

规模扩大带动的是成本下降,微波炉降价又直接扩大了市场容量,企业资金回流也相应增加,企业规模再次扩大,成本再次下降„„这个简单的循环引起了中国微波炉一波又一波的价格战。至今,微波炉的年产销售量已达到1500万台,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35%,演绎了一条优美的成长曲线。

价格屠夫的真正底牌

格兰仕能够打“价格战”的基础就是从大规模中获取规模效益,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与规模扩大相伴生的就是固定投资的增大。一个企业最大的投资是设备投资,制造企业的设备投资更是庞大。这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同时固定资产的折旧也会导致价格竞争力的下滑。

与收购国外企业或者生产线相反,格兰仕走了一条虚拟联合规模扩张的路子,不仅没有动用自有资金投资固定资产,而是将别人的生产线一个个地搬到了内地,而且建这些厂用的还是别人的钱。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没有让格兰仕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反而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格兰仕通过固定资产的虚拟式扩张完美地为价格战做了一个经典注解。

本来格兰仕没有微波炉的变压器生产线,但格兰仕有质优价廉的生产能力。在认清了自己的优势以及对方的目标后,梁庆德运用成本优势的支点,“虚拟”出了自己的生产线。以微波炉的变压器为例,格兰仕开始时分别向日本和欧洲进口,从日本的进口价为23美元,从欧洲的进口价为30美元。梁庆德对欧洲的企业说,“你把生产线搬过来,我们帮你干,然后8美元给你供货。”日本的企业在成本的挤压下倍感煎熬,这时,梁庆德对日本企业说,“你把生产线搬过来,我们帮你干,干完后5美元给你供货。”于是,一条条先进的生产线都逐渐搬过来了,规模大了,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了,成本也大幅度降下来,格兰仕现在生产变压器的实际成本只要4美元。

与此同时,格兰仕每天实行三班倒24小时工作,使得格兰仕的一条生产线创造出相当于欧美企业的6~7条生产线的产能。“我们拼进去的是工与费,换回来的是一周六天的生产效益”,不分昼夜的格兰仕将对手远远抛在后面。扣除为别人代工生产的时间,格兰仕还可以保证满足自己的产量要求。加之双方的工资水平、土地使用成本、水电费、劳动生产率等相差较大,并且大大节约了固定资产投资,格兰仕获得了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总成本优势。

紧接着,格兰仕趁热打铁,进一步整合国际资源,从元配件再到整机,又开始直接为跨国公司做OEM。目前格兰仕已经同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许多跨国公司将附加值微薄的微波炉等产业战略转移到格兰仕,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格兰仕制造的变压器等配套元器件一年的产能已突破2000万个,其中一半左右的产量要返销到发达国家,在磁控管、定时器、微动开关、集成电路、微型电机等元器件、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方面同样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虚拟扩张的整合思维

格兰仕这种虚拟扩张的要诀在于其特殊的资源嫁接方式,一方面利用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另一方面将国外的生产线拿过来又无形中得到了国外现成的市场,这又为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市场支持。现在在格兰仕的生产车间堆满了花花绿绿的盒子,贴着GE、晶石、翡利(英文名称Fillony)、哈利士(英文名称Harvard)各色标志的微波炉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这种通过合理整合全球家电产品生产力的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成功地甩掉了市场风险、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等“三大风险”,平衡地并购了全球多家家电企业,顺利地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同步扩张,从而使自己能够在一轮轮价格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师梁庆德对价格战有着独到的理解,“这个看似很简单的策略背后是一个价值链条,你必须最大可能地掌控这个价值链条,你才能拥有别人所没有的降价空间。”利用类似办法,格兰仕将自己的触角伸入到了空调行业,先后引进了80条组装及零配件生产线。格兰仕的出口额已经从2004冷冻(指2003年秋天至2004年夏天)的国内企业第三名冲向第二名。

案例六: 邯钢的成本控制

钢铁行业是多流程、大批量生产的行业,由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计划性决定了必须对生产流程各个工艺环节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为了严格成本管理,一般依据流程将整个生产线划分为不同的作业单元,在各个作业单元之间采用某些锁定转移价格的办法。而邯钢在成本管理方面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手段,依据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分解内部转移成本,再以此为控制指标,落实到人和设备上,将指标责任与奖罚挂钩,强制实现成本目标,达到系统总合最优。

“倒”出来的利润

对邯钢而言,要挤出利润,首先需要确定合理先进、效益最佳化的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公司根据一定时期内市场上生铁、钢坯、能源及其他辅助材料的平均价格编制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并根据市场价格变化的情况每半年或一年作一次修订,各分厂根据原材料等的消耗量和“模拟市场价格”核算本分厂的产品制造成本,也以“模拟市场价格”向下道工序“出售”自己的产品。获得的“销售收入”与本分厂的产品制造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本分厂的销售毛利。销售毛利还需要作以下两项扣除:一是把公司管理费分配给分厂作销售毛利的扣除项,一般采用固定的数额(根据管理费年预算确定);二是财务费用由分厂负担,一般根据分厂实际占用的流动资金额参考国家同期同类利率确定。作这两项扣除后,就形成了本分厂的“内部利润”。

如三轧钢分厂生产的线材,当时每吨成本高达1649元,而市场价只能卖到1600元,每吨亏损49元。经过测算,这49元全部让三轧钢分厂一个生产单元消化根本做不到。如果从原料采购到炼钢、轧钢开坯和成材,各道工序的经济指标都优化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比如邯钢三轧钢厂发现,为使产品的包装质量符合公司要求,修卷减去的线材头尾一个月达上百吨,由此造成的损失超过6万元,为了降低成本对卷线机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充分保证包装质量的前提下,轧用量降低了40%,吨材成本下降8元。其他流程环节也纷纷采取不同手段降低成本,开坯的二轧钢厂挖潜降低5元/吨坯,生产钢锭的二炼钢厂挖潜降低24.12元/吨钢,原料外购生铁每吨由780元降到750元以下——这样环环相扣『8+5+24.12+(780—750)>49』就可扭亏为盈。

当时,总厂分别对各生产单元下达了目标成本,其中对三轧钢分厂下达了吨材1329元的不赔钱成本指标。面对这一似乎高不可攀的指标,分厂领导班子对这个指标既感到有压力,但又提不出完不成的理由。因为这既是从市场“倒推”出来的,又是由自己的历史水平和比照先进水平测算出来的,再下调就意味着邯钢都要出现亏损时,压力就变成了动力。面对新的成本目标,只能扎实工作,努力实现。

三轧钢分厂组成专门班子,也将工段进行层层分解,将总厂下达的新成本“倒推”的办法,测算出各项费用在吨钢成本中的最高限额。比如各种原燃料消耗,各项费用指标等,大到840多元(时价)1吨的铁水,小到仅0.03元的印刷费、邮寄费,横向分解落实到科室,纵向分解落实到式段、班组和个人,层层签订承包协议,并与奖惩挂钩,使责、权、利相统一,使每个单位、每个职工的工作都与市场挂起钩来,经受市场的考验,使全厂形成纵横交错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为促使模拟市场核算这一机制的高效运转,当然需要严格的奖惩机制保驾护航。在考核方法上,公司通常给分厂下达一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分厂制造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即形成成本降低额或称贷差,作为计奖或不“否决”奖金的依据,反之则“否决”奖金。实际内部利润大于目标利润的差额,通常也被当作计奖的依据。在现实中,有的公司以考核成本降低额为主,有的以考核内部利润为主。由于成本降低本身就是增加内部利润的因素,有的公司为了避免重复计奖,就将成本降低额从内部利润增加额中扣除,作为增加内部利润的计奖基数。在保证基本收入前提下,加大奖金在整个收入中的比例,奖金约占工资的40~50%;设立模拟市场核算效益奖,按成本降低总额的5~10%和超创目标利润的3~5%提取,仅1994年效益奖就发放了3800万元。结果,三轧钢分厂拼搏一年,不仅圆满实现了目标,而且扭亏为盈,当年为总厂创利润82.67万元。

协同的正向循环

这种用以市价为基础的内部成本倒推分解法,把产品成本、质量、资金占用、品种结构等因素纳入完整的考核体系之中,给了成本中心更大的责任和压力,使分厂在有限的决策权之下,有了除降低成本以外的增利手段。可以使分厂了解假如自己是一个独立企业时的盈亏水平,增强“亏损”或微利单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则公司推进降低成本目标时遇到的阻力比较小;由于实行优质优价的定价原则,可鼓励分厂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加“销售收入”,也使他们有了寻求质量与成本最佳结合点的权利;利息作为内部利润的扣除项,有利于量化资金占用水平,鼓励分厂压缩资金占用;通过对不同品种的合理定价,可鼓励分厂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采用项目成本倒推分解这种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各个流程成本控制于总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使个人将自己对总成本控制的贡献直观相关联,个人的晋升与发展也与这些贡献相关联,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邯钢推行以项目成本分解制后,使它能够在1993年以来国内钢材价格每年降低的情况下保持利润基本不减,1994-1996年实现利润在行业中连续三年排列第三名,1997—1999年上升为第二名。1999年邯钢钢产量只占全国钢产量的2.43%,而实现的利润却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13.67%。冶金行业通过推广邯钢经验,也促使钢材成本大幅度降低,1997年以来全行业成本降低基本与钢材降价保持同步,1999年成本降低还超过了钢材降价的幅度,不仅使全行业经济效益呈现恢复性提高,而且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廉价的钢材,缩小了高于国际钢价的价格差,增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事实上,不只在钢铁行业,其他有色金属业、机械行业、化学工业、制糖业、造纸业等都具有邯钢这种大批量多流程生产的特点,由于邯钢成功地实施“模拟市场核算、倒推单元成本、实行成本否决、全员成本管理” 这一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因此在全国掀起了学邯钢的一轮浪潮。

第四篇:成本控制和分析制度.

为确保工程目标实现,提高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根据目标成本计划按照施工部位、工种及成本内容,对目标成本进行指标分解确保成本管理,通过成本控制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此项成本控制和分析制度。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1、根据施工地域的特点分析施工难度,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计划,并通过预算对比合同单价。

(二)科学的施工方法

1、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项目部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并上报公司技术负责人及总工程师进行审核把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其方案得到最大优化。

2、施工过程中以质量安全为目标,在合格基础上加强成本控制,实现利润最大化。

3、项目部每日下班之前组织技术人员汇报当日工程进展情况,以及现场存在的问题,共同分析找出原因立即解决,不让影响工程的事件拖延。

4、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及时上报项目经理做出调整。

(三)安全、质量、工期保障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工期都是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控制。

1、安全的保障

项目部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原则,大力组织宣传工作,对进场工人进行安全生产三级教育,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部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组织相关的学习。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特殊工种依照操作规程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具,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安全的保障。

2、质量保障

项目部对工程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对各道工序制定技术交底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在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实行岗位责任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取定岗、定责的专人控制,确保各岗位的职责,提高项目部人员的责任心。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严格执行三检制,实施过程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实现,为节约成本提供质量保障。

3、工期保障

在安全、质量得到保障的同时要合理布置现场,调整各个工序穿插作业,合理制定施工计划,将人员、机械发挥最大工作效益,缩短工期,为节约成本提供工期保障确保目标成本计划的完成。

(四)材料成本控制

1、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物资需用计划上报分公司进行采购,经公司采购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按照项目部计划使用时间提前为项目部采购材料,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尽量降低采购成本,充分体现成本控制意识。

2、验收材料时,现场材料员应准确计数,及时填写验收入库单,登记材料账簿。对于存放入库的材料应妥善保管,以防损失。对于随购随发的材料应及时完整地登记材料账和出入库单。

3、材料的发出必须详细填写出库单,领料人和仓库保管人分别签字并注明日期。对于施工过程中临时使用的工具,应要求领用者出具借条,并经本人和仓库保管签字后方可领用,待工程结束后及时归还。

(五)机械控制

1、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选用适当规格、种类设备,对于现场所使用的机械应由专人负责,并设置机械台账进行控制。

2、加强机械管理,根据现场需要合理调配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一旦施工不再需要,应及时停止机械租用并退还,避免机械闲置造成浪费。

(六)成本分析

1、成本分析以谁主管,谁负责为基本原则。在确保责任成本完成的情况下制定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

2、根据目标成本和施工项目的特点,将目标成本按照工种和工程岗位逐级分解,确定各工种、岗位的目标成本,细化到人。

3、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项目的特点,明确各个环节成本的构成情况,确定成本构成中的重点项目。分析对于工程项目产值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确定控制的重点。

4、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成本构成中的重点项目和成本控制的重点环节,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加强关键项目的成本控制。针对工程施工中发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成本发生额,确保责任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实现。

5、在工程施工结束以后,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比较,确定成本超支和节约的情况。依据成本超支和节约情况,采取标准成本分析法,自顶向下逐步查找产生超支和节约的深层原因,直至分析到每一个人,以便及时整改。

第五篇:控制成本:用人成本分析

控制成本:用人成本分析

很多人一听到控制人工成本,或降低人工成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裁人、降工资,但实际上我们必须区分开员工工资与人工成本这两个概念,企业要想降低人工成本,没有必要一定是降低员工工资水平或总量,在提升员工工资的前提下降低人工成本是完全有可能的。

企业人工成本的构成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的用工成本,即员工工资总量,指那些直接投资在员工身上的工资、福利等成本;一部分是间接的用工成本,指那些为了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而投入的招聘、培训等成本。当然员工工资总量是构成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从降低工资总量入手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但是企业往往为了应一时之需而忽略了重新获取有效人力资源的难度和投入,因此合易顾问建议企业不要仅仅从人工成本总量上进行分析和考量,而应该关注一下人工成本的结构和比率。

人工成本结构分析

人工成本的结构是指人工成本各组成项目占人工成本总额的比例,反映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企业人工成本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是指组织在招募和录用员工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招募成本、选择成本、录用成本和安置成本。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是组织为提高员工的生产技术能力,以便于使之适合组织任务,为增加组织人力资产的价值而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成本、岗位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等。

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是组织在使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工资福利等维持成本、奖金等奖励成本以及调剂成本等。

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人力资源的保障成本是保障人力资源在暂时或长期丧失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退休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健康医疗保障、安全生育保障等费用。

人力资源的退出成本:人力资源的退出成本是由于员工离开组织而产生的成本,包括离职补偿成本、离职前低效成本、离职后的岗位空缺成本(新员工补充成本,新员工的训练成本,新员工的低效成本)等。

这其中有些成本是显性的,直接通过财务支出可以体现出来,如招募成本、培训成本、奖励成本等;有些成本是隐性的,并没有产出直接的支出,而是通过对其他成本的影响进而增加组织运营的总体成本,如错误甄选人员造成的低效成本、录用不合格的人员离职造成的补充成本、人员离职前的低效成本、离职后的岗位空缺成本等都属于隐性成本。

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部分成本在人工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会有所不同,呈现如下基本规律:在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因此其获取成本和开发成本高于其他时期。而在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发展势头渐缓,往往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现象,其使用成本和保障成本所占的比例要明显偏高;而在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人事变动频繁,退出成本明显高于其他时期。企业可以通过上述规律对本企业人工成本的结构进行分析来判断一下合理性。

在我们曾经咨询过的企业中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A公司,A公司正处在成长期,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企业前景乐观,员工的工资水平也一直处在同区域行业的前端。但是A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员工流失率过高,人员的频繁变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此A公司的管理层非常困惑,他们不理解员工为什么会舍得放弃这么好的收入而另谋低就。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A公司的人工成本结构为使用成本>退出成本>保障成本>获取成本>开发成本,可见A公司管理层过于重视以高薪吸引和激励人才,而忽略了对人才的开发与培养。这个结论在访谈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员工感觉自己一直在为企业透支,企业却没有为员工的技能提升投资,致使员工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失去信心,而不得不放弃了短期的收益,选择离开。

对A公司来说,如果想要控制人工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调整人工成本结构,提升开发成本在总成本的比重,这样虽然暂时会形成总人工成本的短期上升,但是对员工技能的投资一方面会直接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会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投入度,间接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的。

人工成本比率分析

人工成本的比率是指将人工成本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的相对数,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消耗性要素,这种消耗的必要性取决于它为企业带来产出效益的大小。也就是说,一定的人工成本投入应带来一定的产出效益,因此从人工成本比率的分析可以判断企业人工成本投入的合理性。人工成本比率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劳动分配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总额/增加值)×100%

人事费用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额/销售收入)×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劳动分配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和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同一企业在不同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人事费用率表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总价值中有多少用于人工成本支出,同时也表示企业职工人均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人工成本要素的投人产出关系。

劳动分配率和人事费用率实质上反映的是人工成本作为一种投入的效益,而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反映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吸附程度,这一比值愈低,反映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大,反之,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愈小。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有机构成高低和确定人工费用定额。

合易咨询在为山东某制造企业B公司进行薪酬设计时,曾经对B公司的总成本状况和人工成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行业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几个比值很能说明问题:B公司的人事费用率与同行业相比明显偏高,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两倍,但同时B公司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明显偏低,还不及同行业的70%.这两组数据使我们对B公司的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更清晰的概念,一方面B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却没有创造良好的效益,另一方面B公司也在其他成本上投入过多,生产管理粗放,其成本控制能力相比行业内其他企业而言,处于落后状态。

作为B公司,必须要同时降低总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提升企业的人均劳效,以此来提升企业整体效益水平。合易顾问建议B公司从两方面同时入手,并辅导B公司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一方面就是裁员,直接的降低人工成本。我们通过对B公司岗位职责和岗位任职人状况的调研分析,发现B公司在很多部门存在着人情岗、养老岗现象,尤其是职能部门,人员冗余严重。在战略导向、职能导向原则下,合易顾问帮助企业梳理了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进行岗位精简和定编,并辅导企业开展全员竞聘上岗,由公司聘任高层,高层聘任中层,中层聘任基层,层层聘任,将人情压力逐步分解,顺利实现了裁员目的。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目标导向的考核制度设计,引导员工关注成本及成本降低,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如生产能耗指标,一方面按照能耗项目分解,一方面按照工序分解,将成本控制目标一直落实到各个工序。并以考核需求为牵引,对财务部门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加细化和明确化的要求,使B公司的成本分析更能够指导生产管理。

如果单纯的从人工成本总量出发,思考人工成本控制策略,企业必定会陷入裁员、降薪,引发内部动荡,核心人员对企业失去信心造成流失,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投资来招聘、培养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对人工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一定要多角度分析,将人工成本结构和比率作为主要的考察目标,在对人工成本结构和比率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更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以真正控制人工成本。

下载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车险成本控制策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话车险前景分析

    电话车险前景分析 杨雄 一、电话车险简介 2007年,平安向中国保监会报备的电话车险专属产品获得批准,成为国内首个专用于电话销售的车险产品。车主可以通过拨打平安电话车险专......

    控制采购成本的几种策略

    采购物流战略 采购物流包含哪些内容 采购物流在不同的企业里,重点有所不同。在加工制造型企业,采购基本上是采购原材料、零部件、毛坯料,甚至有时候还是半成品。在零售企业里采......

    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策略

    地铁盾构施工材料成本控制策略 【摘要】从地铁盾构施工物资管理的材料消耗定额、采购、验收、库存、消耗、以租代购、周转材料维护、进口配件国产化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地铁盾......

    饭店成本控制及低成本运作策略(精选)

    饭店成本控制及低成本运作策略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饭店在财务管理特别是成本控制管理上应拿出应对策略,以降低经营成本。本文就此进行献策。 笔者认为,应对策略主要......

    汽车行业电话车险应对策略(含五篇)

    前言:相关保险公司电话车险业务的开展,对专营店保险业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现对比电话车险与认证保险的差异,提出认证保险应对之策供各店参考。电话车险应对策略(2009第一版)一、......

    建筑幕墙成本控制分析(幕墙)

    建筑幕墙成本控制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市场竞争,建筑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如何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成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

    民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摘要:自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出口形势严峻,海外市场萎缩。占国民经济比例60%的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严......

    非车险案例分析[最终版]

    案例1 一、 案情简介: 李华是一家具厂的私营企业主,办厂之初就为厂子投保数十万元的火灾险。1997年夏天,因为电线短路,厂里发生了一起火灾,幸亏报警及时,没有酿成大的损失,只是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