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

时间:2019-05-14 07: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

第一篇: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教师自编测验里,下面哪一类题型是主观题()A 选择题 B 判断题 C 填空题 D 论述题 2.在苏联,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 卡普杰列夫 B 桑代克 C 乌申斯基 D 维果斯基

3.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差异性 D 连续性 4.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包括()

A 知识观 B 品德观 C 学生观 D 教师观 5.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苛勒 6.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 学习需要 B 学习期待 C 成败归因 D 成就动机 7.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A 准备律 B 练习律 C 动机律 D 效果律 8.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 一般迁移 B 正迁移 C 垂直迁移 D 水平迁移 9.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是()

A 概念 B 认知结构 C 学习定势 D 先行组织者

10.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A 10分钟 B 1秒钟 C 1分钟 D 1刻钟 11.高原期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

A 初始阶段 B 中间阶段 C 结束阶段 D 全过程 12.下列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 计划策略 B 组织策略 C 调节策略 D 监视策略 13.计划策略属于()

A 精加工策略 B 支持策略 C 资源管理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14.问题解决是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 杜威 B 桑代克 C 弗洛伊德 D 加涅 15.从整个中学阶段看,哪一个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 初一年级 B 初二年级 C 初三年级 D 高一年级 16.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A 实验法 B 测量法 C 会谈法 D 观察法 17.狭义的教学环境是指()

A 教学的物理环境 B 教学的心理环境 C 教学的社会环境 D 教学的文化环境

18.有人说学生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教师或家长期望的结果,能够解释这句话的原理是()A 晕轮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同化理论 D 关系转换理论 19.数学家高斯少年时自己发现了用首尾相加、将连加变为乘法的方法快速解决1—100的连加问题是一种()

A 真创造 B 假创造 C 类创造 D 种创造 20.品德是一种()

A 社会现象 B 意识形态 C 道德准则 D 个体心理特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初诞生到50年代,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 的较大影响。

2.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差异和 差异。

3.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应答性行为,一种是。4.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

5.又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6.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 来表征的。

7.加涅把心智技能按简单到复杂分为辨别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

8.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

9.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

10.美国心理学家 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 级水平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1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和。12.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的 理论。

13.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4.师生交往的类型分为单项交往类型、和。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少年心理发展有哪些矛盾?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4.简述教师的主要角色。

5.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应注意哪些要求?

四、论述题(10分)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开展学校心理辅导?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40分)1.D 2.C 3.B 4.D 5.D 6.B 7.D 8.C 9.D 10.C 11.B 12.B 13.D 14.B 15.B 16.C 17.A 18.B 19.C 20.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桑代克 2.认知;性格 3.操作性行为 4.替代强化

5.学习定势 6.图式 7.概念学习;规则学习8.生成性原则 9.发现 10.柯尔伯格;三;六 11.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2.ABC 13.个别化教学 14.双项交往类型;多项交往类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1)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对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4)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

(3)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4)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5)心理辅导者。

(6)教育教学的研究者。(1)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养成具有独立应用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2)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3)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4)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5)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

四、论述题(10分)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它以预防辅导为主,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个别辅导。它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的辅导。

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4)个别辅导。(5)团体辅导。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4.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A.25% B.50% C.75% D.100%

5.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而不注重内容。A.技能 B.形式 C.方法 D.技巧

6.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记忆效果最好。A.100 B.150 C.200 D.50 7.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A.联结阶段 B.认知阶段 C.自动化阶段 D.熟练阶段

8.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可将练习分为()。A.集中与分散练习B.整体与部分练习C.模拟与实际练习D.过分与适度练习

9.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E1”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0.()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A.问题 B.问题解决 C.理解问题 D.问题空间

11.()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1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3.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A.规定限制 B.理解 C.协助 D.同情

14.教师评分的相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A.标准参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5.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到哪些方面?(A.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B.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C.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D.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积极的 B.消极的 C.和睦的 D.对抗的 E.排斥的

3.下列属于非正式评价的是()。A.测验 B.问卷 C.观察 D.谈话 E.布置作业

4.教师应充当的角色有()。A.学习的指导者

B.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C.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D.心理保健者 E.教育科研人员

5.下列属于正迁移的是()。

A.数学审题技能的掌握对物理、化学审题的影响 B.在学校爱护公物的言行影响在校外规范自己的行为 C.外语学习中,词汇的掌握对阅读的影响’ D.学习汉语字母发音对英语字母发音的影响 E.举一反三

6.心智技能具有哪三个特点?()A.对象具有观念性 B.执行具有内潜性 C.结构具有简缩性 D.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7.哪些人善于发现问题?()A.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越强的 B.个体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的 C.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的 D.个体的视野越开阔的 8.元认知知识包括()。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B.对任务的认识

C.对有关学习策略的认识

D.对学习策略使用方面的认识 E.对教师的认识

9.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独创性 B.发散性 C.灵活性 D.突发性 E.活跃性

10.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A.知 B.情 C.意 D.行 E.杰摩

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认知一发现说是由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

2.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系的。

3.阿特金森的研究表明,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4.能力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完全不可控的。))))

((((5.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6.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7.对多数学生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8.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9.上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10.中学生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1.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12.教师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3.新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

()14.自编测验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类型。

()15.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一)(本大题共3小题,第1、2小题4分,第3小题5分。共13分)学生A和学生B是班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两个学生。但是,他俩的个性完全不同。比如,老师还没有读完题目的时候,学生A就迫不及待地举手要回答,但是往往会答错。学生B则安静地坐在那里,只有老师点名提问的时候才会回答,有时候站立起后也迟迟不作答,但往往能作出正确答案。

1.你认为学生A的认知风格是;

2.学生B的认知风格是;

3.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

(二)(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通常其试卷不单纯选用选择题和判断题,而常常借助于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1.教师采用的这种方法是否符合记忆规律?

2.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B4.B5.B6.B7.B8.B9.B10.D11.A12.C13.A14.D1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D3.CD4.ABCDE5.ABCE6.ABC7.ABCD8.ABCD9.ABC10.ABD

三、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15.×

四、情境分析题

(一)1.冲动型2.沉思型3.根据反应的时间和精确性

(二)1.不符合2.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教学过程中,相关题型应恰当灵活地结合使用,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再认是一种高水平的回忆过程,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这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作用。A.准确了解问题 B.提供理论指导 C.预测并干预学生 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

2.我们背单词时,容易记住前面和后面的单词,中间的易忘记,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3.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A.自我控制 B.自我认知 C.自我指导 D.自我学习

4.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一项是()。A.动作表象 B.图象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

5.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7.掌握学习是由()提出的。A.布鲁纳 B.斯金纳 C.布卢姆 D.艾里斯

8.()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A.群体凝聚力 B.群体规范 C.群体气氛 D.人际关系

9.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0.()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A.科顿 B.波斯纳 C.布鲁纳 D.布鲁巴奇

11.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12.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1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A.配置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5.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观摩。A.正式 B.非正式 C.组织化 D.非组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属于人格测验的是()。A.创造力测验 B.兴趣测验 C.成就动机测验 D.态度量表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A.距离远近B.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及外形 E.时间的长短

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教学评价分为()。A.形成性评价 B.正式评价 C.非正式评价 D.配置性评价 E.诊断性评价

4.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关注问题 E.行动研究

5.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A.非投影视觉辅助 B.投影视觉辅助 C.听觉辅助 D.视听辅助 E.远程辅助

6.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A.知识观 B.学习观 C.学生观。)D.教师观

7.下列选项属于心智技能的有()。. A.读书 B.跑步 C.记忆 D.计算

8.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划分为()。A.具体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顺应性迁移 D.重组性迁移

9.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概念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0.现代认知心理学区分了两类图式,即()。A.客体的图式 B.事件的图式 C.命题的图式 D.概念的图式

三、是非判断题

1.画线是一种信息选择策略,也是一种复述策略。

2.视觉联想主要是通过运用联想、假借意义来帮助人们记忆。

3.内化性原则是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新的知识。4.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但是教学结果的测量可以不 依据教学目标。

5.皮亚杰等人将其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6.个别化教学是指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7.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8.马斯洛认为,需要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 足之后,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

9.当个人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减少时,成功的诱因值也会减小。

10.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特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1.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12.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之为替代强化。

13.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14.技能就是知识。

15.社会自我是在青年时期基本成熟。)))))))))))))))

((((((((((((((

四、简答题:

1. 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2.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有哪些。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五、论述题:

1. 简述自我意识及其心理意义 2. 论述中学生情绪障碍及如何调节。

六、案例分析题:

1. 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东莞目前滥用药物的中学生正在呈上升趋势,而能够在药店轻易买到这些处方药,是促使青少年滥用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武警广东医院青少年成瘾医学科专门接诊来自各地的药物成瘾性疾病的青少年病人,该科主任何日辉告诉记者,来自东莞的就诊者为数很多。

一位相关人士介绍,来自东莞的就诊者占了该科接诊病人的四分之一,仅他个人接诊的“处方药成瘾”的东莞青少年就超过300人。这些就诊者的年龄层集中在15~25岁。其中有30%都是中学生,“其他非在校生病人中,有87%的人第一次滥用药物都发生在中学阶段”。2. 基本情况:

张强,男,初一,考上重点初中后,获得了父母的奖励———一台电脑。然而,对电脑的喜爱引起了父母的不安。父母由于常常看到他上网,害怕儿子会染上网络成瘾。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为初中毕业,个体经营者。暑假期间,上网时间逐渐增加,甚至忘了吃饭,而且主要在玩游戏。开学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减少,已经严重影响学习。父母加以阻止,并要求他减少上网时间。刚开始一周还能坚持,以后又故态重演,甚至作业不能完成。父亲只要一看到孩子坐在电脑前就开始紧张不已,想方设法阻止他玩电脑。由于父子意见不合,多次发生冲突。后来,父亲干脆在电脑上设置了密码,甚至拔掉了网线。非常气愤,他异常不满,以摔东西、绝食来抗议于是省下零用钱,偷偷到外面的网吧去上网。父母的阻止丝毫不起作用,甚至发展到父亲阻止而引来双方动手。最终以父母妥协而告终。以后上网时间更长,而且脾气暴躁、不与父母沟通。父母异常痛苦,于是找到了班主任的我。

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A4.D5.A6.C7.C8.A9.C10.B11.D12.A13.D14.D15.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ABCD3.DE4.ABCE5.ABCD6.ABC7.ACD8.BCD9.ABD10.AB

三、是非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四、简答题

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2.(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要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

(2)宽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和爱好,且人无完人,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他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

(3)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

(4)理解。虽然我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相差很多的人相处共事。

(5)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1)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有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

(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

(3)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

五、论述题

1.简述自我意识及其心理意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三个层次:自我的生理状况(如身高、身材、形态等)、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性格兴趣等)及人际关系(如人己关系、群己关系等)三个层次的认识;简言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联结个体、社会影响和社会行为的概念。由于自我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它既包含生物的、生理的因素,又包含社会的、精神的因素,因此,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般都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一、促进社会适应,和谐人际关系。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许多人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或不正确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对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认识、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自我意识通过正确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

二、促进自我实现,创造最佳心理质量。健全的自我意识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良好的自我体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从而促进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心理潜力。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自我实现是心理最健康和心理质量最佳的标志。

三、有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当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不能统一,或在理想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受到挫折时,有健全自我意识的人能够自省,自觉地寻找其原因。一方面通过自我调节、控制,纠正心理偏差,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差距;另一方面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的内容,使自己的心理行为个体化与社会化协调、平衡、完善发展。

四、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这就构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2.论述中学生情绪障碍及如何调节。

(一)中学生的情绪障碍(1)焦虑

焦虑是指一个人预测将会哟扑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通常由焦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感受交织在一起。(2)易怒

易怒是指易冲动、急噪、爱发脾气。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兴奋过强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映过敏,情绪的自我控自能力减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映。(3)抑郁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抑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映迟钝等。(4)恐惧

恐惧是指具有病理性特点的恐惧,即对常人一般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他是对某一类特定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持续紧张的,难以克服的恐惧情绪。(5)孤独

孤独心理又称闭锁心理。由于孤独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6)烦恼

烦恼是中学生最为常见的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烦躁,感觉孤独独立;多愁善感,不知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矛盾增多,在与同伴的交往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烦恼,既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当中应有的地位,担心不被同伴接受;常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急将来升入何等学校而担忧等。(7)挫折感

中学生常常报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哦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做刻意追求。当这种需要持续不能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8)厌学情绪

厌学情绪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情趣,产生厌倦情绪,持有冷漠态度,甚至厌恶与学校,学习有关的一切不良心理想象。

(二)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1)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2)调节情绪状态,合理宣泄。(3)转移注意力。(4)自我言语暗示。(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六、案例分析题答案

1、(一)原因分析(3分)

(1)情绪(心理)依赖性为最早出现的反应。停药时感到情绪不宁。

(2)躯体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引起躯体的病态即戒断症状,如烦躁、呵欠、流涕、流汗、失眠、腹绞痛、腹泻等,甚至可发生虚脱、肢体抽搐或瘫痪、大小便失禁 等严重反应。若再给足量的同样药物之后,这些症状就会立即消失。(3)耐受性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的同时,也往往产生“耐受性”,即对该药需要更大剂量才能出现药效,满足要求。

(4)环境因素: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或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甚少,不关心,不过问他们的生活现状。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不良分子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唆使他们走上不正确的宣泄,甚至违法之路。学校对于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讲授,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二)解决方案(4分)

(1)支持性心理治疗。病人大多意志薄弱,对治疗缺乏信心。必须经常鼓励和支持病人坚持治疗,鼓励病人参加各项文体活动,转移其对瘾药的注意力。出院后应坚持门诊观察两年,预防复发。

(2)药物成瘾有时被描叙为慢性复发症。同其它慢性病一样,药物的复发(即复吸,下同)可以在治疗期间或成功治疗之后发生。需要反复治疗,以增加两次复发的间隔时间,减少其强度,直到实现操守。通过对个体“量体裁衣”的治疗,患有药物成瘾疾病的人是能够康复和过上富有成效的生活的。

(3)药物及行为治疗。戒瘾过程中常见病人有失眠、焦虑等情绪反应。此时宜采用不成瘾镇静剂,如安他乐、小量奋乃静、氯丙嗪或泰尔登等。焦虑反应明显时,可适当用抗焦虑药物,如舒乐安定、安定等。不论是单独进行还是结合起来进行,都是整体治疗过程的方面,往往都要从脱毒开始,接下来是治疗和预防复发。在开始治疗时,缓解戒断症状很重要;预防复发对于保持治疗效果是必要的。(4)认知行为疗法:它的目的是帮助病人认识,避免和应对那些对于他们是最有可能滥用药物的情境。多维家庭治疗:它处理的是对青少年药物滥用模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多维家庭治疗是专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设计的。动机面谈:个人已做好了准备,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并进入治疗,动机面谈是“趁热打铁”。激励刺激:即用正面强化,以鼓励戒断操守。

(5)感恩教育,开展家庭治疗,让他们能够重新拥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三)小结

药物成瘾:是滥用药物的后果,指习惯于摄入某种药物而产生的一种依赖状态,撤去药物后可引起一些特殊的症状即戒断症状。又称药物依赖性。药物成瘾性又称药物依赖性、药瘾或病态嗜好。

它分为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两种。1.镇静催眠药: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等,这类药易产生精神依赖,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发生躯体依赖;速可眠、安眠酮、水合氯醛成瘾也非常多见。

2.抗焦虑药:这类药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致其成瘾者也逐渐增多。如安定、经基安定、硝基安定、氟基安定、眠尔通、利眠宁等,其中以眠尔通成瘾性最大。3.镇痛药:此类药应用比较广泛,疗效好,见效也快,但其成瘾性也同样快,使用2周即可成瘾,且具有异常强烈的精神、躯体依赖性。如吗啡、鸦片、杜冷 丁、4.可待因、美散酮、镇痛新等。

5.精神兴奋药:中枢神经兴奋药苯丙胺,有减少睡眠、消除疲劳的作用,但有较强的成瘾性,一般小剂量即可成瘾。

6.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对精神病的幻觉、妄想和兴奋躁动疗效好,但长期使用易成瘾。

7.解热镇痛药:去痛片、apc也有成瘾性,多呈现为病态嗜好。

8.其他易成瘾的药物:凡是含有咖啡因的药丸或饮料,久服也成瘾;有些止咳糖浆含有可待因、阿片酊,久服也成瘾;女性激素用十替代疗法,久服也成瘾,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

2、(一)原因分析(3分)

(1)父母对于网络的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引导和强加管制,导致了孩子的网瘾。(2)心理问题。平时没有娱乐的时间,好不容易有了又受到限制。由于长期处于高期望、高压力下对学习产生厌恶感。于是完全沉迷电脑游戏满足了好奇心又能排解心中的抑郁。

他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中没有“失败”。

(3)网络传播的特点,使它比物理世界的人际传播更轻松。

网络使用者人格中的某些缺陷,使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

(二)解决方案(4分)、(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流,培养孩子爱好,转移兴趣点,和孩子平等对话。在平时尤其是假期父母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美满平等的家庭氛围。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尽量减少责备。如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的行为契约和上网计划,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适时给予鼓励和鞭策。没有电脑的家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以避免孩子进入黑网吧。

(2)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议学校在有限的网络资源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在假期到学校网络室上网。有教师的引导、监督,不仅可以普及网络知识,开展网络教育,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网络本质,养成健康上网和良好的网络习惯。

(3)学生自己要加强自律教育。在家中遵从父母对自己上网的引导,在学校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签名宣誓的活动,努力使自己作到:

(4)认知行为治疗法。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有限,因此家长对他们适当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上网就是在“学知识”,也不能将正常的上网活动都视作危险信号,对孩子的个人爱好横加阻挠。当孩子每天上网时间仍然在控制范围内时,并不能算是网络成瘾,家长对此不应该制止,反倒应该鼓励。孩子也要对网络有一定的认知,不能盲目游戏,要以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方式进行网上活动。

(三)小结

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份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但难以自控;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因此让中学生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应用都是非常重要切必要的。

第二篇:甘肃省2009年10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答案

甘肃省2009年10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40分)

1.D 2.C 3.B 4.D 5.D 6.B 7.D 8.C 9.D 10.C 11.B 12.B 13.D 14.B 15.B 16.C 17.A 18.B 19.C 20.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桑代克 2.认知;性格 3.操作性行为 4.替代强化

5.学习定势 6.图式 7.概念学习;规则学习8.生成性原则 9.发现 10.柯尔伯格;三;六 11.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12.ABC 13.个别化教学 14.双项交往类型;多项交往类型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2)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3)意志的自觉性与冲突性的矛盾。2.(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整。(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1)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对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4)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4.(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

(3)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4)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5)心理辅导者。

(6)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5.(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四、论述题(10分)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它以预防辅导为主,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二是以少数学生为个别辅导。它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的辅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4)个别辅导。(5)团体辅导。

第三篇:2010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教育心理学(中学)

湖南省2010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D)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2.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B)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3.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4.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5.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B)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6.“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C)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7.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D)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8.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B)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9.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规则的学习,属于(B)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

10.“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B)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1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C)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1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份是(D)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13.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A)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14.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5.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预测 作用。

17.在科学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中,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测量》和《学习心理》 三大问题。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提出的学习类型有:言语信息学习、心智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和态度学习。

19.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观,学习中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词清楚地表达新概念的主要特征时,该学生已在其头脑中建立起了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实质性 联系。20.通常,动机可引起个体的行为。这是动机的激活(启动)功能之表现。

2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者的心向和定势。22.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感知事物,这种直观形式属于模象 直观。23.从迁移的性质和发生的方向看,倒摄抵制属于逆向负 迁移。24.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 策略。

25.“我们能熟练地操作该知识,但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它”,这讲的是程序性 知识。26.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途径)是练习。27.在学习策略的分类中,记忆术属于复述 策略。

28.根据问题的清晰性分类,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问题多属于结构不良 问题。29.根据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一个高智力者,其创造性可能高也可能低。30.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构成。

31.根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扩关系,学校中的课外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 群体。

32.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变化的力量统称为群体动力。

33.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当学生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使其动机强度控制在中等偏低 水平。

34.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监控 能力是其教学能力的核心。

3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重视和关注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任务是否完成,而对学生个体的表现关注较少。据此该教师现在主要处在成长阶段中的关注情境 阶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帮助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

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 ②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 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7.简述迁移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作用。①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 ②是各类学习的关键环节 ③对学与教具有重要作用

38.简述错误观念的主要性质特点。①广泛性 ②自发性 ③顽固性 ④隐蔽性

3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①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③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40.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根据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多提供练习、应用的机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联系实际谈谈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①简述态度、品德的含义(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②认知失调 ③态度定势 ④道德认知 ⑤联系实际

42.试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使任务更有趣 ②引发认知冲突 ③合理使用表扬 ④给予合适的反馈

第四篇:2010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教育心理学(小学)

2010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教育心理学(小学)

一、选择题: 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该书的编写者是(B)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2、守恒指物体不论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恒定不变。皮亚杰认为,儿童开始具有守恒观念的年龄阶段是(C)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按照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C)A、80 B、100 C、120 D、81

4、儿童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B)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5、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A)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6、儿童在知道“白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一新概念。这种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的学习属于(B)A、下位学习B、上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类属学习

7、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列举了直角在上方、下方、右方、左方等不同类型的直角三角形。这种突出直角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含有直角”,同时变换直角三角形的非本质特征“直角的方位”,就是运用了(B)A、定势 B、变式 C、直观 D、迁移

8、在记忆一篇较长的文章时,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那种影响的结果。(D)A、同化 B、痕迹消退 C、压抑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9、下列那种技能不属于心智技能(A)A、书写技能 B、阅读技能 C、写作技能 D、心算技能

10、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了英语音标的学习。根据迁移的性质,这种迁移属于(B)A、正迁移 B、负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11、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总目标,对学习时间作出总安排,并列出学习日程安排表。这种学习策略属于(C)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12、学习英语单词属于(B)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命题学习D、原理学习

13、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B)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14、某人在判断行为的好坏时,关注的是行为的具体结果或与自身的厉害关系。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种道德判断水平属于(A)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

15、无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能达到某项学习任务的规定水平,只不过所花的时间有所差别而已。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布卢姆所提出的(C)A、情境学习B、合作学习C、掌握学习D、发现学习

二、填空题:

16、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 评价/反思 过程。

17、在解答问题时,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属 沉思型 认知方式。

1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勤奋感。

19、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 认知结构。20、儿童多动症是小学中最为常见的以 注意力 缺陷和活动过度为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21、维纳提出归因的三维六因素模型。其中,三维度是指稳定性、内在性与 可控性。

22、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这种迁移理论称为 经验类化说。

2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言语直观。

24、技能指通过 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5、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26、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有 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7、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 内化 三个阶段。

28、罗森塔尔等人研究发现,教师的 期望 对学生产生自动应验效应,这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29、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 和放任型。30、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 认知策略 两个亚类。

31、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行为规范 三个阶段。

32、耶克斯和多德森发现,中等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3、班图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与 自我强化。

34、福勒和布朗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 三个阶段。

35、常模参照 评价是以学生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学生所在团队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简答题:

36、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7、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8、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答: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约定; 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9、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②情感目标; ③动作技能目标;

40、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答:①强度律; ②活动律; ③差异律; ④组合律。

41、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 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合理进行实习。

四、论述题 :

4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③在考试内容形式上增添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评估学生成绩时考虑创造性的高低。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进行发散思维训练。②进行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进行自我设计训练 ④进行头脑风暴训练

43、一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先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试问,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答:

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有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材料本身有意义,主观条件包括:学生有适当观念、学生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从本案例来看,材料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习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第五篇:湖南省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中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湖南省2009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1.1 9世纪末.美罔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

A.动物

B.人类

C.学生

D.儿童

2.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研究时间也最长的部分是()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A.认识定义的符号

B.熟练的运用定义

C.叙述定义的含义

D.背诵定义 4.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是()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茨基

D.埃里克森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发展勤奋感

B.培养主动性

C.形成亲密感

D.建立自我同一感 6.学乍对自已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与自我意识中的()A.心理自我 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 7()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表现。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水平差异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A.杯弓蛇影

B.蜜蜂采蜜

C.望梅止渴

D.近墨者黑 9.语文课学习作文的写作规则,这类学习主要属于()A.言语信息学习

B.动作技能学习

C.智慧技能学习

D.认知策略学习10.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A.连锁学习

B.概念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学习11.学习源于对学习内容或结果的兴趣而发的学习动机,属于()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D.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12.“闻一知十”属于学习中的()现象。

A.定势

B.功能固着

C.迁移

D.创造性 1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4.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班杜拉 15.“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从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16.教育心理学实验研究法有__________、自然实验研究。

17.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__________和教学监控能力三方面。18.在个体心理的发展阶段中,初中阶段正好处在少年期,高中阶段正好处在__________。

19.在影响中学生人格发展的因素中,随年龄增加,__________的影响越来越强。2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21.条件学习有经典条件学习和__________ 条件学习两类。

22.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同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__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3.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具有__________性。

24.班杜拉将人们事先对自己是否能成功从事某种任务的估计称之为__________。25.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可因学生的__________而异。26.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迁移的__________ 理论。

27.在课堂教学中,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呈现直观材料,这种直观方式属__________直观。

28.根据技能的分类,“默读”主要属于__________技能。29.阅读时的“划线”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__________策略。

30.在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两种一般问题解决策略是:算法式和__________式。31.观察学习和__________学习是品德学习的两种基本形式。32.在个体品德的构成中,道德__________是其品德的核心部分。33.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心理辅导、__________、心理治疗及普及心理有关知识来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34.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中,群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力被称之为__________。35.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品德性问题行为和__________ 问题行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

36.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37.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8.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中自律性的主要表现。39.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4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1.简述专家型教师需具有的主要知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

42.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3.有些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专门开设了学习策略课程,但发现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试用“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来分析之。

湖南省2011年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申请认定 高中(中专)及以下教师资格考试试卷

教育心理学(中学)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A 桑代克自1896年起,开始从事于动物的学习研究,并依据研究的材料,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确立。

2.【精析】B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研究得最多、时间最K的部分。3.【精析】B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4. C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精析】D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期,埃里克森认为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建立或发展自我同一感。

6.【精析】A 心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认知能力属于心理属性方面的内容。

7.【精析】D 智力的群体差异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种族差异等,水平差异属于个体差异。

8. D 根据学习的特征:表现为行为的变化;引起的变化相对持久;反复经验引起,可判断只有D项符合。

9.【精析】C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智慧技能的学习即学习运用概念、规则办事的能力。

10.【精析】B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11.【精析】A 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是内部动机,学习兴趣属于内在的需要。12.【精析】C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闻一知十”是典型的迁移现象。13.【精析】C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4.【精析】A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5.【精析】B群体对个体活动起到的促退作用称之为社会惰化,“三个和尚没水喝”是其影响表现。

二、填空题

16.实验室实验研究 17.操作能力

18.青年初期 19.同伴20.认知方式 21.操作22.类属(下位)23.主观24.自我效能感 25.个性

26.经验类化 27.模象28.心智 29.复述30.启发 31.亲历32.认识 33.心理咨询34.群体凝聚力 35.心理性

三、简答题

36.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37.(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8.(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3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1967年由班杜拉等人建立。其基本原理是:人的各种行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 得的。冈此.同样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不良行为,或重新学习适应性行为。

(5)处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40.(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义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1.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本学科方面具有精深的专业造诣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与本专业相邻的学科知识,以便适应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

(2)广博的知识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对于教师做好教书育人丁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

(3)必备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师只有熟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切实按照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所揭示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的对学生学习风格、兴趣、需要、潜力、困难的洞察力和全套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技能。这种知识是教师在对本体性知识深刻了解的基础出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而形成的。

四、论述题

42.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曲”,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第三,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4)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2)推测与假设训练。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3)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其知识经验,并要注意从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4)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43.尽管学习策略影响学习效率,人们在学习时也常使用各种策略。.但是,学习策略的价值是受具体情境制约的,表现出具体性、个体性等。为此,在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训练中,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主要有:

(1)主体性原则,即任何学习策略的训练和使用都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要向学生阐明策略教学的目的和原理,使其领会,同时,教他们何时、何地与如何使用策略。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运用学习策略的机会,并指导他们分析和反思策略使用的过程与效果,以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监控。(2)_内化性原则,即学生学习策略的学习,不但要不断重视学习的实践,还要逐步将新策略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策略知识整合在一起,并内化自己的学习能力,以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熟练地应用,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3)特定性原则,即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类型。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所学的学习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4)生成性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即高度的心理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策略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策略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什么是策略、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能有意识地去发现策略、总结策略,从而生成适合自己的新策略。学生能生成新策略也就标志着他们真正的“学会了学习”。(5)效能性原则,即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学生感受到策略的效力,还要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树立学习策略的个人效能感。同时,教师要在学生具体学习时,不断向学生提问和测查,并根据这些评估给学生定成绩,促进学生使用策略,以体验到使用学习策略的收获。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对于新的学习策略不愿去尝试,除非能给学习成绩带来很大的提高。

下载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省2012年4月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中学组)试卷一、二、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