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07:0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第一篇:永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致力绿色崛起 建设美好永泰

——在中国共产党永泰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林 强

(2011年7月17日)

同志们:

中共永泰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好这次大会,意义重大,使命光荣。现在,我代表中共永泰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五年创业 开拓奋进

过去五年,是县委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开拓奋进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创业、跨越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和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任务,展现出人和业兴、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五年来,坚持调结构、促发展,经济年均增长14.6%,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7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两番;财政总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22.5%,财政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二

产比重升至首位,表明发展质量在提高。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迈进。成立了6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有所突破。“永泰李干”和“永泰芙蓉李、永泰柿饼”分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证明商标。工业经济有所发展。创意产业园开始动工建设。建筑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过半,“优秀建筑之乡”品牌效应凸显。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温泉之乡”、“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州十大名片”等品牌。天门山获评国家4A级景区,云顶、御温泉等一批景区开业。我县已成为海西重点旅游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商贸服务业的繁荣。

二、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发展活力得到新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列入国家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有序开展。国有企业、财政金融、医药卫生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投融资体制、工程招投标进一步规范。推行BT等项目建设模式。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公务员实行规范津补贴,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办法,以适当待遇留人。开通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系统,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五年来共签约外资项目14个,总投资9324万美元,累计新批合同外资432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3044万美元,是“十五”的1.4倍。特别是冠城大通、新恒基、国电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有力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后劲增强。

三、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城区规划建设齐头并进,规划区面积扩大为3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5.6平方公里扩展到7.9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加快,葛岭镇被列为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交通基础设施(含“两路”)共投入67.2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率先在全市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省道、县道改造加快推进;城区开通公交线路;“两路”建设进展顺利,可望于2012年建成通车。电源电网建设同步推进,新建一批电站和变电站。农村电气化县和初级水利化县建设均通过省政府验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双百工程”三批次109个村,4个市级综合示范村建设走在全县前列。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城乡造林绿化和“四绿”工程建设明显加快,有6个乡镇被评为绿色乡镇。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户用沼气建设成效显著,分别走在全省、全市前列,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四、民生事业统筹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9%、10%。基本养老、农村低保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5%,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扎实开展扶贫帮困、造福工程、春风行动、廉租房建设和残疾人康复救治,困难群体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宣传文化持续发展。宣传思想唱响主旋律,为跨越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科教兴县战略得到落实,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有所提高。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校舍9.7万平方米,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双高普九”通过省政府验收,上学难、住宿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改造提升一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开工建设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省级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卫生县城“三城联创”活动扎实开展。广播电视事业明显提升。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嵩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乡乡建成综合文化站,大部分乡镇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联奎公园一期工程、文庙修缮改造完工并向市民开放,群众激情广场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

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五五”普法通过市验收。“平安永泰”建设成效明显,获评省级“平安县”,社会治安满意率稳居全市前列。政法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强警县”通过省验收。坚持县领导接访日活动,注重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事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五、党的建设切实加强,执政水平获得新提高。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努力保持党员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得实

惠、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

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省、市、县三级共选派三批235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完成18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切实提高村主干待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非公组织党建工作继续推进。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形成党建发展合力。成立驻沪、驻厦流动党委,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一大批想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严明换届纪律,乡镇党委换届顺利完成。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等工作不断加强。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和效能建设,促进比学赶超和作风改进。

县委统揽全局。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武装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干部的作用;重视统战、宗教侨台、工商联和商会工作,形成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市委正确领导和关心重视的结果,是历届县委打下良好基础,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十一届县委向全县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永泰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

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忽视。从发展上看,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全省排位靠后;工业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税源少、基数低,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增资压力大;基础设施依然滞后、亟需改善。从稳定和民生上看,社会保障能力薄弱,社会事业需要大力加强;影响稳定的因素增多,社会管理创新任务繁重。从党建上看,相当多干部思想依然不够解放,干事创业氛围不浓,能力本领跟不上事业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才外流问题凸显;相当部分群众对征地拆迁还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过去五年,我们推动了永泰的发展,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五年的发展,我们深深体会到:

——致力发展、加快发展是根本。这几年,永泰各项事业能有新进步、面貌能有新变化,靠的就是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竞争态势,只有咬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停步,永泰才能突围、才能赶超。

——解放思想、找准定位是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开阔视野、找准定位。这几年,永泰之所以能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是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找准定位、创新创业的结果。在新的起点上要实现大发展,就要坚持思想大解放、思路大拓展,这样

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敢想敢干、艰苦创业是关键。这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城区防洪堤景观工程等大项目的生成,无一不是敢想敢干的结果。实践证明:只要敢想敢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艰苦创业是克难制胜的法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不懈。这样,永泰就大有希望。

——发展为民、改善民生是目的。实践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这几年,我们坚持发展为民、发展靠民、发展惠民,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大力改善民生,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统揽全局、团结协作是保证。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县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县四套班子的团结协作。因此,务必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充分发挥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执政水平,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矢志崛起 开创未来

今后五年,是我们大有可为、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的机遇难得,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巨大。从机遇条件来讲,机遇比以往更多更好。从世界看,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日益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 7

济复苏的新引擎。从国内看,中央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重视强农惠农,继续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支持海西先行先试,加上海西发展规划和省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为我县推动新一轮发展带来良机。从本县看,随着“高铁、高速时代”的到来,区位效应、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愈加凸显,提速发展正当其时,发展前景看好。机遇稍纵即逝,务必牢牢抓住,乘势而上。从挑战压力来看,压力比以往更大更重。特别是在省委作出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后,各地竞相发展,我们如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跨越发展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再不加快发展、奋起直追,我们就有可能被甩到全省倒数几位的尴尬境地。与干部群众的期望比,无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还是民生事业,都亟待加强。面对困难与挑战,我们没有退路,务必自加压力,迎难而上,奋力突破。

面对新形势、新期待、新要求,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永泰”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驰名全国的生态文明县而努力奋斗。

致力绿色崛起,就是要坚持把永泰崛起的立足点放在建设生态文明上,把崛起的主攻点放在新型工业化上,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建设美好永泰,就是要致力于把永泰建设成为经济跨越发展、社会祥和文明、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利居乐居的山水温泉旅游县,做到“一年一个样、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

“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永泰”,是主动融入海西、推动居后赶超的战略需要,也是立足永泰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作出的现实抉择。只有坚持绿色崛起,才能建设美好永泰。如果只强调发展崛起,不保护青山绿水,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建设美好永泰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只强调生态保护,不在保护中求发展、不在发展中求突破,那么我们崛起就会失去支撑和动力,变得遥遥无期。对此,全县上下务必统一认识、坚定不移、合力推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发展更快。经济年均增速力争快于全省平均增速;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或更多些;综合实力争先进位,跻身全省中等发达县(市)中游水平,县域经济争创年度“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产业更优。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程度提高,旅游主导产业地位凸显,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基本实现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县、重点旅游县转变。

生态更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1%,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5%,基本建成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更加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县。

城乡更美。中心城区向宜居利居乐居城市迈进,集聚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建设加快,乡村更加秀美。城镇化率力争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城乡统筹发展。

生活更好。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公平正义得到维护,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一是必须走突出特色、项目带动的路子。充分借助生态这一特色优势,融入休闲、文化、高新元素,大力发展健康、体验、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变生态优势为后发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产业发展和“五大战役”,借力外资、启动民资、用好政策,千方百计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大建设、建设大项目,带动发展的大突破。

二是必须有不进则退、奋起直追的意识。面对周边县(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形势,我们不能因为基础差而强调客观,也不能因为地理区位而寻找借口,更不能因为年年有进步而自我满足。形势逼人,我们务必有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以“人一我十”的努力,只争朝夕,奋起直追,才能居后赶超。

三是必须有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精神。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懈怠。从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看,我们就像一个负重爬坡者,亟需一种激励。这种激励就是“奋力拼搏、10

勇争一流”的精神。全县上下务必拿出拼命的精神、冲天的干劲,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争创一流、推动跨越。

今后五年,必须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永泰”主题,突出抓好以下五项主要工作:

一、突出产业大发展大提升,打牢绿色崛起的基础

产业发展升级是永泰绿色崛起之基。未来五年,务必做好“六篇文章”,推动产业大提升,夯实崛起基础。

(一)做好新型工业文章。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好工业翻身仗。一是集中打造园区平台。重点规划建设占地近4.5平方公里的台口工业新城,以BT、BE模式做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新产业为发展方向,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入驻,集聚集群发展,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之建成为上规模、上档次的高新技术园区。推进现有老工业集中区的臵换整合,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特色工业功能区,做大园区经济。二是提升壮大优势产业。着力抓龙头、铸链条,重点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注重引进现代纺织服装大企业,大力发展纺纱、织造、高档服装及面料,向上下游、高端化延伸突破。食品加工业着力发展蜜饯、茶油等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三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海西(永泰)文化创意产业园,使之建成为全省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规划筹建海峡影视基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海峡影视基地和影视交流中心。同时,紧

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准方向,加强运作,重点突破,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二)做好清洁能源文章。抓住国家能源调整的机遇,加快大樟溪流域开发,把永泰建成绿色能源强县。水电方面,乘势加快大樟溪梯级电站开发,确保界竹口电站率先建成发电,其它电站梯级开发,形成效益最大化的局面。白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力争早日获批动建,首台机组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发电。供水方面,以实施大樟溪流域水环境整治项目为龙头,充分利用大樟溪优质水源,积极做好跨流域供水的论证规划,谋划建设跨流域饮水工程,为省会和平潭等周边缺水地区供水,让大樟溪成为取之不竭的财源宝库。地热方面,大力培育温泉相关产业,提高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三)做好建筑房地产业文章。建筑业方面,按照“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思路,实施建筑、房地产业联动发展战略,推动多元化经营,横向拓展、高处攀升,打造建筑强县,力争“十二五”末产值超150亿元。加快培育一批高等级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总承包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争创省优工程、争创鲁班奖,创品牌拓市场。房地产业方面,随着“两路”开通形成的“同城效应”,加上我县良好的生态,未来几年永泰土地必将大幅升值,旅游度假地产必将成为省会福州地产最具活力的板块之一。所以,我们务必把地产业作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和财政增收的重要主导产业来培育;着力把城

区和塘前、葛岭、丹云三个近郊乡镇作为特色宜居城镇来打造。

(四)做好现代农业文章。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目标,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做大做优特色农业。在稳粮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有机李梅、油茶、花卉苗木、中药材、茶叶、反季节蔬菜、珍稀食用菌和特色禽畜八个基地建设,争创若干个国家级生产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专业乡、专业村。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扶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壮大提升,争创省级龙头企业。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标准化、组织化助推农业产业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对接海峡(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谋划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对接旅游业,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机遇,大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良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基础建设项目,提高农业保障水平。

(五)做好现代服务业文章。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注重对接“两路”,规划建设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发展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动南城区和梧桐、长庆形成物流节点。大力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加快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酒店产业,建设特色商业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提升中心集镇农贸市场。培育新型业态,积极发展总

部经济、楼宇经济以及社区服务业,努力扩内需、促就业。

(六)做好乡镇经济文章。我县乡镇经济普遍偏弱,发展提升空间还很大,务求发展突破。坚持因地制宜,一乡一策,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走差异化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构建“五大板块”:城区板块,以大城关为核心,重点发展都市产业,建成全县经济和旅游集散中心;大樟溪上游板块,以梧桐、嵩口、赤锡、长庆、伏口为节点,加快大樟溪旅游带、干流能源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东部板块,以葛岭市级小城镇示范点建设为契机,带动塘前乡连片开发,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基地、休闲旅游、宜居住宅等,打造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西山板块,以大洋、同安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建筑业、休闲避暑、高优农业,形成特色产业带;北部板块,以白云为重点,推动抽水蓄能项目开发,形成经济新增长区。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边远乡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突出打造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提升绿色崛起的品牌 未来五年,务必树立大旅游观念,打好生态休闲旅游牌,突出提升品位,努力把永泰打造成为海西乃至国内一流的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㈠打造精品、挖掘文化促提升。着力整合优势资源,高标准打造若干个知名品牌。整合青云山、御温泉和云顶资源,发展青云山旅游集群,打造国际休闲旅游新地标,争创国家5A级景

区。依托“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和现有温泉项目,打造集温泉养生、商务培训、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温泉高端旅游综合体”。依托大樟溪及梯级电站库区水面,对接闽江游,规划建设游艇码头,做好“水上旅游文章”,并以樟溪沿岸景区为重要节点,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百里大樟溪旅游带”。借鉴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经验,挖掘历史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影视、表演等元素,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和品位。

㈡完善配套、延伸链条促提升。通过完善旅游六大要素,提高旅游综合效益。搞好景区路网建设,完善旅游标识,开通旅游专线,提高旅游可进入性;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加快盛亿、下林五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完善休闲养生娱乐设施,丰富游客娱乐生活;挖掘本土特色菜肴,编制乡土食谱,打造永泰特色的餐饮文化。规范提升“农家乐”、“森林人家”发展水平,丰富旅游产品。

㈢强化宣传、拓展市场促提升。突出打造主题形象。广泛征集确定旅游主题口号,对外统一宣传,树好主题形象。注重横向旅游协作,加强与周边县市以及省内知名景区的合作,联合开发精品线路、联动促销,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积极拓展市场。依托“海峡旅游”品牌,推动对台旅游交流合作;融入环海峡旅游圈,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动车线路,有针对性开展重点推介,策划办好节庆活动,不断提高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㈣创新体制、激活机制促提升。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发挥青云山旅游管委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和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加快统票、景区经营等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更加规范的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探索组建集团上市融资,推进旅游多元化开发。引导旅游业向集约、高端发展,严把旅游项目准入关,提高旅游项目质量。

三、突出生态宜居宜业城镇建设,创造绿色崛起的环境 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是现代城镇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永泰的环境载体。重点推进“四个建设”:

(一)推进宜居利居乐居新县城建设。“宜居、利居、乐居”是居住的三个层面。县委提出建设宜居利居乐居“三居”城市,不仅具备“山清、水秀、生态好”的地利,而且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务必乘势推进。关键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科学规划设计。要把“宜居利居乐居”的理念贯穿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比照次中心城市的标准,高起点编制永泰县建设宜居利居乐居城市总体规划,使规划极具前瞻性。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必须坚持以规划为指导,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的要求,防止无序发展。

拉开城市框架。以南城新区建设为主攻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休闲服务和交通物流中心,构建“活力之区、生态汤城”;以旧城改造为着力点,重点启动樟树坂、里岛板块;以太原和清

凉两个组团开发为突破口,推动组团式发展,构筑“一城”(中心城区)、“两组团”的空间布局,五年内力争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以上。坚决打好城区拆迁攻坚战,确保城区大建设需要。在扩张城区中,注意控制建筑密度,留足公共空间,让城市疏密有致。

塑造城市特色。塑造“山水城”特色,“山”以凸显塔山、龙峰、弥勒山、仙人仑为主;“水”,通过加快防洪堤景观工程和岩前电站建设,营造“平湖水城”。塑造“旅游城”特色,把城区作为景区来建设,大力发展为旅游业配套的温泉酒店、购物、娱乐、休闲场所,形成游客集散中心。体现“生态园林城”特色,继续推进“三城同创”,加强沿街立面整治,加快实施绿化美化、缆线下地和灯光夜景工程,规划发展森林公园,构建“山、水、城”交融的生态园林城市。搞好行政中心、城市广场、商贸综合体等一批标志性建设,展现城区现代风貌。

完善市政功能。着力提升城区楼盘设计水平,加快商品房开发和保障房建设,完善住房供给,让更多的人有房住,逐步实现住有所居。大力推进南北江滨大道、火车站站前大道等“六条主干道”建设,发展环城公路,并在重要路口设臵“红绿灯”,构建畅通、安全、气派的城区路网。加快“一校一中心两院三馆”建设以及公厕、停车场等公益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满足公共需求。

提升产业与人气。城区产业鼓励“退二进三”,大力发展房

地产、旅游、物流、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发展上升成为城区主导产业。注重降低人口进城准入门槛,引导产业、人口向城关集聚,吸纳就业、做旺人气,力争到“十二五”末城区人口达到10至12万,让县城真正成为人居中心、创业福地。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统筹加快乡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和修编,整合资源,科学布局,板块带动,构建“一圈”、“一线”、“一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突出以葛岭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为试验田,重点突破,树好样板;扎实推进梧桐、大洋、同安、嵩口等中心集镇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以建设“秀美乡村”为目标,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继续实施“双百工程”,全面启动村庄环境连片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创建绿色家园。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节能减排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土流失敏感区、地灾易发区的保育,加强大樟溪流域、清凉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好青山绿水。强力推进殡葬改革,治理“青山挂白”和乱建坟墓。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管

理。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强项目用地规划审批,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做好大樟溪两岸、公路沿线土地收储,搞好经营性用地公开出让,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强温泉、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和河道采砂行为。推进生态县建设。加快构建大樟溪两岸绿色长廊,加大造林绿化和“四绿”工程建设,加强森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绿色银行”。加快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命名步伐,让全县人民共建共享绿色未来。

(四)推进投资环境建设。投资环境事关永泰发展和形象,务必建设好。硬环境建设方面,对接全省新一轮路网建设,建设快速大通道。全力配合推进“两路”建设、莆田兴化湾至三明尤溪高速公路(永泰段)建设,尽快完成省道203线、202线改造工程,推进县际、乡际断头路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新一轮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适应经济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构建“数字永泰”。软环境建设方面,注重营造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试行;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都可以大胆引用;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允许突破。营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全面推行首问首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站式”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推动审批提速,特别是重大项目选址、规划、用地等关键环节的审批要从快从简。切实加大效能

问责和督查力度,狠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

四、突出推进改革开放,增添绿色崛起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加快永泰崛起的动力源泉。我们务必从更高起点、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改革开放,为崛起添动力。

㈠改革创新添动力。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绩效建设,推动比学赶超。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农村小额信贷、林权制度、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流转以及宅基地管理等各项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制定新一轮乡财管理政策,调动乡镇理财积极性;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探索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推广BOT、BT等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㈡招商选资添动力。对政策鼓励、投资额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要大胆引进;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财税贡献率高、劳动就业率高“四高”型的好项目要大力引进,促进招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注重引进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主动对接承接发达地区无污染的先进产业转移。坚持引资引智并举,注意引进技术、人才、品牌等无形资产。推行节会招商、以商引商,探索代理招商和网络招商,健全招商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招商成效。

㈢激活主体添动力。鼓励创新创业,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既要做全民创业的引领者,带头干一番事业、创一番政绩;又要做全民创业的服务员,营造创业良好氛围。鼓励社会能人办企业。树立“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注重培育企业家群体,让企业家成为创业中坚力量。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回归创业,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发展、经营上有保障,为繁荣永泰多作贡献。发动千家万户创家业,不限形式、不限规模,八仙过海、广开门路,形成全民创业热潮。

五、突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形成绿色崛起的合力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在持续改善民生中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崛起合力。

㈠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改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养老、新农合和新农保实现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实施农村“造福工程”和危旧房改造,完成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不断改善困难群体居住条件。

㈡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扶持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积极谋划发展高等教育。推进科技创新和进 21

步。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切实解决基层卫技人才紧缺问题,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计生服务站(所)建设,创建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实施嵩口历史文化名镇古建筑群保护性修复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㈢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做好工商联、民族宗教与侨务工作,巩固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老干部和老龄工作,促进老年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推进政务、厂务、村务、校务公开,完善基层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县。做好“六五”普法,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㈣更加注重凝聚精神力量。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凝聚人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积极向上、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坚持正面宣传,构筑“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永泰”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不断 22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化国防教育,落实优抚政策,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㈤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落实维稳责任,巩固提升“平安永泰”建设,争创省级“平安先进县”。落实信访条例,严格按照“路线图”办理信访事项。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臵群体性上访和突发事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注重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下大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做好减灾防灾抗灾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党建 保障发展

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根本,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崛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为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各级党组 23

织要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坚定信念、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推动发展。

学习要大加强。这是实现大发展之本。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健全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开展学习大竞赛,做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创业。强化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转化为做好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本领,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创造性地推动工作。

思想要大解放。要实现崛起,首要的是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关键要做到“四破四立”:一是破除无所作为思想,树立先行先试观念。面对激烈竞争,不妄自菲薄,敢于先行先试,在先行中抢占先机,在先试中闯出新路。二是破除小打小闹思想,树立超常发展观念。实现跨越发展,小打小闹不行。只有敢于打破常规,超常运作,实施大开发、大建设,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三是破除因循守旧思想,树立改革创新观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跳出传统框框束缚,破除要素制约,从而加快发展。四是破除自私自利思想,树立服务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

境界要大提升。境界高,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坚定理想信念,24

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永泰崛起为己任,克服精神懈怠和能力不足的危险,克服满足现状和不思进取的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开展比工作、比奉献、比发展“三比”活动,反对讲排场、讲享受,艰苦创业,矢志奋斗。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发展提供战斗堡垒。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重心下移,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围绕发展、服务大局、筑好堡垒。

着力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切实把活动成效体现在着力改善民生、破解发展难题、打好“五大战役”、推动跨越发展上来。

强化班子建设。注重优化班子结构,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注重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发展、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

打好基层基础。坚持分类指导,认真落实农村“四议两公开”、社区“三有一化”、“两新”组织“全组建、强作用”、乡镇党委“六个好”、机关党建“走前头”等基层党建工作,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注重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突出加强非公党组织建设和在流动党员 25

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委。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改进党员发展工作,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加强驻村干部、村主干和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一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

把好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凭实绩用干部”的导向。大力选拔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四有”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投机钻营者得利。重视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注重培养使用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干部,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

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党校作用,加大干部培训轮训力度,并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岗位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大力提高推动项目建设的能力和做基层工作、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永泰发展建功立业。

致力人才开发。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着力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上求突破。围绕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引进争需人才,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实 26

施农村实用人才“兴农富民”百千工程。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四、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发展提供清风正气。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

注重改进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苦干实干、大干快干,绝不可等待观望、光说不干,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大兴艰苦奋斗之风,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反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加快发展、改善民生上。大兴攻坚克难之风,积极破解项目审批难、征地难、拆迁难,克难求进开新局。

注重源头预防。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典型示范、警示教育等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注重惩治腐败。严格依纪依法办案,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办大案要案,发挥查办案件惩诫功能和治本 27

功能。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抓住典型,举一反三,推进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用反腐败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注重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按照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和监督。突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加强电子政务及网上审批和效能监察系统建设,推进“阳光工程”建设,防止腐败。

同志们,瞻望未来,前景无比光明,使命无比光荣,责任无比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万众一心,奋发有为,为加快绿色崛起、共创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第十二次党代会

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5月8日,市委讲师团主任***为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对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入浅出、生动翔实的宣讲,***主任的宣讲让我深刻认识到:

省党代会的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思路,体现了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要求。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重点是学习王三运书记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的讲话。“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民,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新跨越”,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主题,也是我省今后五年全部工作的主题。

作为一名**系统的干部职工,我们的思想要统一到党代会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为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税收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总之,作为一名交通人,更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我们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日

第三篇: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

阮成发在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实录摘要

(2011年12月20日)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投资、兴产业、促转型、保增长,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规模和效益成倍增加。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4000、5000、6000亿元台阶,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预计2011年达到6500亿元以上,是2006年的1.94倍。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突破2000、3000、4000亿元,预计2011年完成4250亿元,是2006年的3.21倍。投资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36个。

支柱产业和重点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预计2011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

——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初显。我们以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拆迁、融资等困难,探索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新途径。五年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306亿元,是前五年的3.98倍。

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组织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并获国务院批复,国家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得到明确。确立了“1+6”、“多轴多心”、“六楔入城”的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拓展了58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三大火车站新建、改造完成,武广高铁开通,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模亚洲第一的武汉北编组站投入使用。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成,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250万人次。规划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新港实现亿吨大港目标。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全面提速,1号线通车运营,六条地铁线同步推进。外环线、三环线、二环线汉口段贯通,一环线改造提升。长江隧道、天兴洲大桥、阳逻大桥三条过长江桥隧通车,二七大桥通车在即。城市面貌大变样。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河汉街、国际博览中心、琴台大剧院、武汉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落成。实施“城管革命”,形成“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中的一些“顽症”得到有效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观。妥善解决“插花地”问题,基本完成二环线以内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步伐加快。

——锐意改革创新,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上升。我们坚持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突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和环境加快形成。

“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建设,碧水蓝天、“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等工程扎实推进,公共自行车免费租赁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特色,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编制了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了配套措施,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股权激励等一批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光谷生物城等一批特色园区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市属大型国有企业搬迁改造和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国企改制全面完成,集体企业改制顺利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等改革深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以区为主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基本确立。

——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市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突出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收入分配、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720元、9550元,是2006年的1.92倍、2.01倍,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城镇居民。开展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共扶持10.25万人成功创业,城镇新增就业72.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广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535万人次,是2006年的2.56倍。全市统筹范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到1448元,是2006年的1.85倍。城乡低保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

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累计竣工经济适用房980.32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实现保障范围内全覆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推进,共解决14.49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棚户区改造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朝着均衡优质方向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全国同类城市最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初步建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老龄工作加强。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我们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城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确立了新城区要建立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并纳入绩效考核。制定新城区工业发展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新城区工业发展明显提速。

“菜篮子”保障水平和质量提高。“菜篮子”标准面积由47万亩扩展到100万亩,“菜篮子”自给能力增强,蔬菜价格始终稳定在同类城市中下游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预计2011 年农产品加工产值是2006年的2.53倍。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连通道基本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2087个村完成“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完成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26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和社会建设,社会凝聚力显著增强。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加强法治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民主团结、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有序开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落实维稳“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和治安防控网络建设。“法治武汉”建设深入推进。“平安武汉”建设迈上新台阶。

文化建设和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建立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成功举办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百年纪念、“六城会”、“八艺节”等一批重大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涌现出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董明、孙东林等一批全国道德模范,他们是武汉的骄傲!

二、今后的奋斗目标 以建设幸福武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为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新的伟大复兴。

一是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的综合优势,着力提升高端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功能,集聚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创新企业,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新产业链集聚中心,下一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二是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充分发挥国家老工业基地的综合优势,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着力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对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产生集聚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先进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商贸重镇的综合优势,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市场交易要素资源的集散配置功能,发展集聚高端商贸物流产业,建成国内市场中心及国家物流枢纽。

四是建设生态宜居武汉。形成“1+6”城市格局,控制中心城区边界,完成中心城区现代化改造,实现新城区6个新城崛起。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

五是建设文明武汉。增强文化软实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扩大开放包容度,提高国际化水平,把武汉建设成为发展环境最优、法治环境最好、安全程度最高的城市。

六是建设幸福武汉。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的社会服务体系,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发展进步成就幸福,以安全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公正促进幸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经济总量实现翻番,进入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城市行列。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创新实现跨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跨越。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比较宽裕的小康进入全面小康,市民幸福感明显提高。——城市形态布局和功能实现跨越。“1+6”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迈入地铁时代。彰显三镇三城滨水特色,基本建成生态宜居武汉。

——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跨越。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开放观念、城市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成为中部地区面向国际的门户城市。

——文化发展实现跨越。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明显提升,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成文化强市。

——社会管理创新实现跨越。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建设和谐武汉。

三、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围绕巩固提升中部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基础这个目标,突出重点,统筹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创新是武汉精神的灵魂,我们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更加着力于新技术、新产业的创造和生成,着力于创新制度、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建设,通过重点领域创新突破,推动武汉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武汉近代和现代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这是建设好武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敢于突破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有碍武汉发展的“禁区”、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使武汉精神成为建设武汉的灵魂和动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注入文化内涵,提供精神引领。

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标准,规划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

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两型社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能源合同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绿色发展模式。

力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试验力度,力争在若干关键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形成“大产业”、“大社会”、“大文化”的体制机制。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最具创新活力。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做到非禁即入、设障必纠,力争年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民间投资分别达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

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源泉。武汉优势在人才,希望更在人才。推进人才强市,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使武汉成为创业者乐园。要以政策吸引人才,优厚待遇招揽人才,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在吸纳高端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等方面制定最优政策。

(二)坚持工业强市,努力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制造业是武汉的产业基石。我们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打下坚实基础。到2016年,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

积极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调整振兴。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实现工业投资倍增、工业总产值倍增,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产值向2000—4000亿元迈进。鼓励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技术产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着力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要积极发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武汉化工区的极化作用,使其成为抢占产业链高端的排头兵、跨越式发展的领头雁、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建设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集聚区、汽车及机电产业集聚区、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食品轻工产业集聚区四大工业板块。

(三)坚持功能升级,努力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我们必须以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为战略基点,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进一步凸显和强化武汉作为全国市场中心的地位,提升资源配置和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做好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大力引进发展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推进商贸流通业高端化、现代化发展。支持武商、中百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建设以世界知名商贸企业、顶级品牌为龙头的多层次商业集群,建成时尚品牌展示发布中心和中部购物天堂。重点建设全国物流枢纽。引进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发挥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加快一批综合型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建设国际国内航空货运分拨中心、长江航运中心、国内铁路公路物流中心,形成覆盖全国、对接全球的货物集散中心功能框架。

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培育发展长江航运交易所等一批特色交易所,积极争取“新三板”等资本市场落户武汉。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投资银行、融资租赁、结算中心、物流航运金融等新业态。提升全国性金融后台中心发展水平,引进培育国际化后台服务产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本地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精心打造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做优做强机博会、光博会、国际汽车展、农博会等一批品牌会展,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国际性的品牌展会和会展企业。加快完善国际博览中心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国会展、会议重要基地。

着力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江汉区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东湖中央文化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汉口北大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化建设。探索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旅游、信息、文体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武汉

武汉是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两江交汇、三镇鼎立,水资源丰富,全国独一无二,世界少有。我们要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以国际标准建设城市,以国际水平管理城市,张扬三镇三城的大气之美、山水相间的灵秀之美,建设滨江滨湖生态宜居武汉。

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积极促进新城发展,加快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6个新城区轴向发展的空间框架。主城区基本控制在三环线以内,新城区各集中规划建设一座中等规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城。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新城区疏解,引导农村人口向新城集中。

巩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铁、水、公、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铁路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强化全国铁路四大主枢纽地位,加快与全国主要大城市之间高速铁路直接相连,成为全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主要枢纽,力争实现以武汉为中心,1小时左右到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到达中部省会城市,4小时左右到达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

加快地铁为主的城市路网建设。全面加快地铁建设,以地铁建设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路网优化。主城区每年开通一条地铁线,到2016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152公里。各新城区建成通车一条轨道线或快速通道,基本形成覆盖三镇、城乡一体的轨道交通骨架网络。建成鹦鹉洲大桥、三阳路隧道等过长江通道。彰显三镇三城滨水特色。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严格禁止填湖占湖,严格控制湖泊水体周边建设,严格控制水域面积减少,严禁污水排放入湖,全力打造“百里滨江画廊”,构建气势恢宏的大都市水岸景观,凸显独具魅力的“东方水城”风貌。

建设城市绿道。将绿道建设摆在和地铁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制定城市绿道网络建设规划,以绿道串联山体、江河湖港、公园景区、名胜古迹、居民集聚区和大型公共设施,加强与公共交通衔接,供市民健身、休闲、游憩、观光。

恢复历史街区风貌。历史街区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要加大规划、保护和改造力度,对重点区域、名人故居、工业遗址等历史建筑实施腾退置换,整旧如旧,提升功能,控制周边开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武汉新名片。

强力推进“城管革命”。按照“全省最优、国内一流”的目标,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改革,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强力整治各种“顽症”,倡导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形象。

(五)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是市民的精神家园。武汉是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多彩的武汉文化凝结着过去,联系着未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武汉独特的文化竞争力和生命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基本道德规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繁荣文化事业。构建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成城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实现农村文化站村村覆盖。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造就一批享誉全国的名家大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扶持京剧、汉剧、楚剧等文化根脉。

壮大文化产业。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文化企业、文化项目、文化园区,建成“汉秀”剧场、电影文化主题公园、东湖欢乐谷等全国一流的文化设施。

建设“文化五城”。发掘武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建设载体,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

建设读书之城。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让读书成为市民的习惯、成为时尚、成为追求。加快图书城建设,提升书店功能和品位。扩大图书馆的规模,丰富图书馆藏,鼓励大学图书馆向市民开放,推进图书馆通借通还,在公共场所建成一批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升级街(乡镇场)书刊阅览室、图书室,推动社区、村建立图书室。

建设博物馆之城。武汉历史积淀厚重,博物馆建设资源丰富。要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让博物馆走近市民。

建设艺术之城。充分发掘文学、美术、杂技、戏剧、音乐、舞蹈等优势资源,依托琴台艺术中心、武汉杂技厅、武汉美术馆等平台,举办各类艺术节,开展艺术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培养艺术领军人才,壮大文艺队伍,培育文艺市场,提高市民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建设设计创意之城。把设计和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工程设计服务产业,打造武汉设计品牌,建设中国设计之都。办好国际数字娱乐嘉年华和中国青少年数字创意节,加快创意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大学之城。武汉高校云集,众多的大学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要强化服务,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优质的保障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学府。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鼓励高校根据武汉发展需要设置新学科,将教育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六)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努力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建设面向国际的中部门户城市。

提高经济外向度。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内资与外资两手抓。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国内外上市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劳务合作,承接国际高端工程,对外投资和上市融资。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加强汽车及零部件、服务外包、船舶等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优化出口结构。

增强综合门户城市功能。加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整合政策资源,提高通关能力。增开武汉至欧美重要城市的国际航线,开辟国际货运航线,发展江海直达运输,争取开通武汉至欧洲铁路联运线。规划建设领事馆区,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总领事馆,开办签证业务。

塑造国际化城市环境。在外籍人士聚集区以国际化标准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建设国际文化风情街区和国际化商务楼宇。规范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的语言和图像标识。建立多语种政府网站和电子咨询服务系统。在公共服务窗口推广双语服务。深化区域交流合作。认真落实省委“一主两副”战略,促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带动省内兄弟城市发展。拓展与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重点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交流。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

(七)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把社会管理工作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坚决落实维稳“第一责任”,积极应对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着力破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权益有保障、诉求有渠道、矛盾能化解、危机能控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畅通诉求渠道,回应群众合理诉求。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的有机结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把依法治市的理念贯彻到社会管理各领域和全过程。依法保障公民各项基本权利。坚持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度,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

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加强社区、村委会自治组织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自治组织自我管理、民主监督实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

(八)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建设幸福武汉

民生幸福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制度安排,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充分就业,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坚持富民优先,着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翻番。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

最大限度扩大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必须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人迅速就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实行城镇“零就业家庭”定时清零。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标准翻番。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促进城乡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有效衔接。

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建立以租赁式住房为主导、产权式住房并轨运行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筹措保障性住房1000万平方米左右,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每年新改扩建一批幼儿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中部医疗中心建设力度。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免费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按照普惠、免费的原则,巩固现有免费项目,继续扩大免费范围,提高普惠标准。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增加自行车数量,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力度,增加市民文化福利。

努力打造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完善质量管理追溯体系,强化监管执法,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推行“放心早餐”工程。加大对重点食品、高风险食品开展“飞行抽检”力度,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召回和处理覆盖面达到100%,坚持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

努力建设富裕和谐的新农村。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提高“菜篮子”基地设施化水平,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75%以上。

增进市民对城市的认同和热爱。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培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建立城市荣誉制度,设立功勋市民、模范市民、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第四篇:温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温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温州市委书记 周江勇 2017年2月2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温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温州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经受考验、战胜困难的五年,是适应新常态、赢得新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大力实施“五化战略”,全面加快“三大转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有效应对局部金融**,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金融生态基本修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7.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省排位前移。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5.4%。部署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补齐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竞争力等九块短板。出台“科技创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举全市之力建设浙南科技城,“国千”“省千”入选总数居全省第三。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5万亿元,交通、水利投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一批信息、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杭温高铁、苍南三澳核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完成温商回归(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超过4000亿元,新引进一批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一企一策”培育机制,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面貌明显改变。积极实施都市区发展战略,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空间格局加快构建,“5+2”亮点区块形象初展,洞头撤县设区,瓯江口、浙南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成为开发热土,新增围垦造地面积4.3万亩。持续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中村改造势如破竹,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 全面展开,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2亿平方米,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1.9亿平方米;全面消除垃圾河,基本消除黑臭河;累计新增公园绿地面积3.7万亩、绿化造林面积56万亩;全市大气环境优良率达95.4%。高标准实施市区道路综合整治,重拳治理城市管理顽疾,城市序化洁化绿化水平和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验收。去年,我们深刻吸取鹿城双屿农房倒塌事件教训,强势开展“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以釜底抽薪的决心根治各类乱象,以重整山河的气魄改善发展环境,实现了“年内初见成效”的既定目标。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国家级、省部级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国家金融综合改革三年任务,升级推出“新12条”金改举措,取得全国首批民营银行、首部民间融资管理地方性法规等16项先行先试成果,其中9项在全国或全省复制推广。农村综合改革、民政综合改革和社会力量办学办医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柳市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的“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国资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获批实施。创新“大网格实体化管理”模式,完善乡镇(街道)行政区划。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空港、海港提升为国家一类口岸,海峡两 3 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获批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成功举办两次世界温州人大会,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呈现新局面。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把财政支出增量的75%以上用于民生,每年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9.9%。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多层次、可衔接的社保体系基本构建。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全覆盖,温州肯恩大学、浙江安防学院等高校建成招生,温州医科大学成为省部共建大学,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温医大附一医新院等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成投用。全面落实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率全国之先建设“城市书房”,《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等精品力作迭出,“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文化礼堂数量均居全省第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明显。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人均体育设施面积大幅增加,竞技体育屡创佳绩。深化平安温州建设,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等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深入开展“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众志成城做好防台救灾抢险工作,狠抓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民主法治扎实推进。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 4 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开展工作。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民族、宗教、对台、港澳、外侨等工作,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深化法治温州建设,在全省新获立法权的设区市中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六五”普法圆满完成。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工作,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了一批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打出“红色系列”组合拳,全面实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30条”,依法开展农村老年协会资金资产专项治理,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坚持用人与干事相统一,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在破难攻坚中砥砺能力、在恶仗硬仗中锤炼作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战斗力明显提升。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地生根,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创新开展“三位一体”作风巡察,认真探索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回首五年奋斗之路,我们收获了来之不易的成就。这是中央和省 5 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班子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温州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温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温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回首五年奋斗之路,我们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办好温州的事情、开创温州的未来,必须自觉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才能广泛凝聚全市上下的共同意志,才能确保温州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必须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只有真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关键小事”,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形成加快温州发展的强大能量。必须大力弘扬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精神。我们只有永葆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锐气,秉持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精神,破除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先行先试勇探索,才能续写好温州这部创业创新史,才能重现改革开放之初的风向标式辉煌。必须坚定唱响转型发展的时代旋律。我们只有以大彻大悟破除思想禁锢、以壮士断腕铲除顽瘴痼疾、以自断后路摆脱路径依赖,才能 6 真正实现转型升级、重构发展动能,才能迎来瓯越大地的精彩蝶变。必须始终保持走在前列的强烈自信。我们只有不断增强对温州地位的自信、对温州发展的自信,不被一时的阵痛所困惑,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个一个攻难题、一步一步干到底,才能在前进道路上无往而不胜,才能成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标杆!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不足,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还要付出更大努力;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治危拆违和城中村改造任务依然繁重;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待取得更大突破,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工作仍有一些短板,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基层基础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仍需常抓不懈。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奋力推进浙江新方位下温州新发展

方位决定方向,方向指引未来。科学谋划温州未来五年新发展,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大势,融入全国全省大局,立足温州自身发展,把握新方位、扛起新使命、打开新局面。放眼当今中国,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来没有如此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环顾当前浙江,正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7 事业的潮头上,正奔跑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跑道上,正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焕发着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之鲜活样本的勃勃生机。审视当下温州,“三大转型”全面展开、“三个城市”加快建设,转型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特别是“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的联动推进,打开了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广阔空间,呈现出温州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干字当头、勇立潮头,努力干出一个再现辉煌的新温州。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着力加快“三大转型”,大步迈向“三个城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是历史的责任、使命的召唤,要不忘初心、屹立在前。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发祥地,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成功典范,温州改革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温州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决定了温州的发展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作示范。走过 8 30多年极不平凡的历程,如今的温州,已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动能、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也锤炼了温州人不屈不挠的品格、敢想敢干的闯劲,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打造全省“铁三角”的基础所在、力量所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对温州的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走在前列的标杆意识,拿出志在必得的雄心壮志,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发展新篇,为浙江勇立潮头作出更大贡献。——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是时代的命题、奋斗的方向,要锚定目标、交好答卷。未来五年,我们要确保“十三五”规划任务全面完成,“四翻番”目标如期实现,推进“三大转型”、建设“三个城市”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要实现“五个更”:综合经济实力更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改革创新成效更大,有利于温州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城市品质能级更高,向东面海发展格局基本形成,“5+2”亮点区块全面建成,城乡统筹发展进入全面融合阶段。自然生态环境更美,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三大江干流水质达到良好以上,成为全省“三个不带入”的表率。人民生活品质更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旺盛活力。——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是省委的重托、百姓的期盼,要埋头 9 苦干、一干到底。温州的今天,是一代代温州人干出来的。温州的明天,也同样要靠苦干实干拼命干。现在,省委把打造全省“铁三角”的历史重任交到了我们的手上,我们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要大力弘扬当年温州人干事创业的“那么一股子劲”,不怕艰难、不畏失败、不断开拓,提振精气神、接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圆满完成五年奋斗目标,关键要干好头三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深入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以三年之功锁定五年之胜。要下定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决心,将“大拆大整”“大建大美”进行到底,大力推动城市面貌“破茧成蝶”,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凤凰涅槃”,再创温州改革发展新辉煌。

三、未来五年的战略举措和工作重点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推进浙江新方位下温州新发展,重在苦干实干。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战略机遇,扭住关键环节,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新实践新突破,努力实现高质量、均衡性、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最强动力,是温州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使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充满澎湃动力。

全力打造优良的创新生态。要坚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新资本多管齐下,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全面加快浙南科技城建设,力争五年基本成型,成为“立足温州、辐射浙南、影响全省”的创新高地。大力提升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强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整合,提高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和转化效率。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加快地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创新金融蓬勃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支持研发、促进转化、保护创新的政策链。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设立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检测中心,推动温州企业紧紧依靠创新赢得发展、致胜未来。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要坚持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大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着力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使温州成为各路英才寻梦、圆梦的一方热土。积极倡导新时期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坚持创客创业创新创投并重,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打造温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让“双创”成为瓯越大地最靓丽的风景线。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顺应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增强产业竞争力。抢抓制造服务化和消费升级 11 的契机,进一步做强做大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咨询、会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现代商贸、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主动对接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力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加快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的跨越。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产业,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实施领军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小微企业成长计划,积极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上市工作,培育形成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顶天立地”大企业,促进“铺天盖地”的小企业规范提升、加快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大力发展平台经济。要着眼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依托沿海交通大动脉,加快实施瓯飞、瓯江口等海涂围垦工程,全面推进海洋经济、湾区经济、空港经济发展,进一步掀起沿海大开发大建设热潮,着力打造向东面海、贯通南北、带动全域的沿海经济带。坚持规划、基础设施、环境营造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四个先行”,12 加速资源要素、企业、项目向产业平台战略集聚,加快建设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和浙南产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省级产业园区整合提升、特色小镇错位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结构调整的主战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提升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园建设水平,联动推进市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形成企业转型提升、城市转型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未来一个时期,温州仍将处于创新与投资“双轮驱动”的阶段,要保持投资速度稳、结构优、效益好,持续谋划生成一批有助于促进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狠抓基础设施投资,推进瓯江引水工程、飞云江综合治理、鳌江流域治理、平原排涝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规划建设,推进苍南三澳核电、泰顺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规划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体系。狠抓重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实施工业技改投资五年倍增计划,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坚持以项目先进性、税收贡献度、对地区发展影响力为评判标准,增强温商回归、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温商产业、总部、资本全方位多领域回归,带动更多国企、外企、民企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温州。

(二)纵深推进“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提升温州城市首位度。

城市是有生命的物理空间,是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 13 发挥温州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生态环境等独特优势,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整体推进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品质提升,在更高水平上加快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强化温州都市区在全省的地位和影响力。

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要聚焦204平方公里核心区,高起点规划、高强度开发、高标准建设,持续实施城市建设管理系列“三年行动计划”,从根本上提升温州城市能级和品质。全面加快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三垟城市湿地公园、滨江商务区等亮点区块全面建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有序推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高品质区域和标志性项目,彰显温州山水城市的独特韵味和现代气派。全面完成市区重点建设区域城中村改造,彻底消除“半城市化”现象。结合传承历史文脉、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大力推进市区专业市场搬迁改造和现代商圈建设,滚动实施市区主干道路、支小路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联动推进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停车场(库)建设。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设一批建筑精品。

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以“直通高铁、加密高速、提升机场、优化港口、发展城轨、完善城网、建设枢纽”为总抓手,重点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六大工程”,建成杭温高铁一期、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市域铁路S1、S2线、甬台温高速复线、绕城高速、龙丽温高速温州段、金丽温高速东延段和龙湾国际机场 14 T2航站楼、通用航空基地、国际邮轮港等一批交通骨干工程,加快融入全省“1小时交通圈”,实现县县通高速。积极谋划推进沿海高铁、温武铁路、南连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研究确定温州铁路枢纽总图、市区轨道交通制式并加快实施,把温州打造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全力提升美丽温州建设。要按照“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和脏乱差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的要求,统筹推进系列生态创建活动,实施一批环境保护示范项目,高水平呈现美丽温州形象,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的温州样本。全面深化“五水共治”,完善落实河长制,坚决打赢污水剿灭战,加快建设美丽浙南水乡。坚持有违必拆,加大违法建筑处臵力度,实现“无违建”创建全覆盖。加大治气、治土力度,深化重污染行业整治,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提升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一加强一改造三整治”,城镇面貌、品质、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完善陆海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加大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完善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健全责权一致、重心下移、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力度整治城市管理顽疾,形成严抓严管严治的常态工作机制,让城市彻底告别脏乱差。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深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把出租 15 房管理作为城市治理升级的切入点,联动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安全隐患治理、社会治安管理等,着力夯实城市治理基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水平。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完善规划、政策和跨行政区域重大项目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温瑞平原、瓯江两岸、飞云江两岸、鳌江两岸一体化发展,形成更加紧密协调的都市区发展格局。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强化生态红线管控,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开创生态强县、绿色富民新局面。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广大农村建成都市美丽农村、农民幸福家园。深化“山海协作”工程,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库区和海岛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把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共服务先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全力办好民生“关键小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强化公共服务有效供给。要以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公平持续、优质均衡的社会事业新格局。深化办学体制、办学方式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扩容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力争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建成教育现代化强市。大力推进健康温州建设,全面 16 落实深化医改各项举措,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优化计生服务管理,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打造国家运动休闲城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残疾人、社会慈善、社会救助等事业全面发展。着力扩大就业促进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拆迁安臵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进度,提高建设品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个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增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让全市人民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增强文化软实力。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发挥凝魂聚力作用。加大文化投入,提高文化发展指数,不断提升温州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古镇古村保护开发。加强瓯越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深化瓯越文脉研究整理,打造“瓯”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礼堂建设,深化移风易俗活动,树立社会主 17 义农村新风尚。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多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积极培育动漫游戏、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等新型文化业态。深入推进依法治市。要把法治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实现法治温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强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健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体系,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信用温州”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标杆城市。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深化“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扎实开展“七五”普法,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法治与德治交融并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化平安温州建设。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解决影响温州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基础性、源头性问题,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市。下大力气解决城乡住房安全隐患问题,加强农房建设管理,完成城乡危旧房治理改造,完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庄避让搬迁和综合整治。完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 18 的综合防范能力。狠抓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预防和处臵突发事件工作水平。发挥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作用,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推动基层治理体制由分割向融合转变、治理架构由垂直向扁平转变。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扎实推进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健全完善隐蔽战线、防暴反恐、群体性事件等长效维稳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再创温州体制机制新优势。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倍加珍惜、精心呵护温州的历史地位,勇立改革潮头,再添开放优势,以全面深化改革催生新动力、实现新发展。

加大改革突破力度。要全面深化国家级、省部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行政体制、经济体制、要素配臵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为市场主体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国家试点,努力把温州打造成审批事项最透明、申报材料最少、审批环节最简、审批流程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抓好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柳市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和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 19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深化金融综合改革,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化解长效机制,在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对接、发展壮大金融业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创新,推进国家级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扩面。深化国企分类改革,探索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臵改革,加快形成“创新论英雄、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减排论英雄”的评价应用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改革力度,强化系统集成,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深化改革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转型升级,始终保持民营经济的领先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发挥温州人遍布海内外的特有优势,转变观念、搭建平台、打通渠道,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国内区域协作,着力补齐开放“短腿”。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引导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节点城市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和海外研发机构、海外仓。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园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单一窗口”等开放平台建设,争取申报建成温州综合保税区,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出口基地建设。依托省级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积极打造有效承载外资大项目好项目的空间平台,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加强区域协作,主动参与长江 20 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加快推进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好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推进浙江新方位下温州新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着力提高管党治党能力和水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一)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

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自觉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确保中央和省委政令在温州畅通、在温州落地。

(二)切实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要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委全会、常委会、党组会议工作机制,打造政治坚定、实干善成、一心为民、团结奋进、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核心。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依章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支持和保障人民法院、检察院 21 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高水平做好民族、宗教、对台、港澳、外侨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和双拥共建工作,积极服务改革强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要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强化党校理论教育主阵地作用,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大兴学习之风。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全面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育人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四)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要以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为重点,打造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铁一般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重用政治可靠、勇于冲锋、能打硬仗、干得成事的“狮子型”干部,坚决整治“为官不为”“当太平官”等问题,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常态化机制。动态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大干部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交流和上挂下派力度,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和专业型干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 22 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切实为担当的干部担当、为负责的干部负责。

(五)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抓好基层党建作为解决各类问题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强化主责主业意识,自觉扛起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创新做好“党建+”文章,深入实施“红色系列”工程,全面加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切实抓好基层党建示范带建设,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带头人,常态化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培育形成一批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村”。加强城市、国企、高校、机关和社会组织等党的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党员作用发挥全覆盖。

(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督促党员干部切实尊崇党章、遵守党纪、遵循制度,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推动作风建设风化俗成。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用纪律管住大多数。充分发挥作风巡察“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纪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监察委员会建设。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 23 决惩治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同志们,历史总是在继往开来中谱写,事业总是在接续奋斗中成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振奋精神、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勇立潮头,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的“铁三角”地位,奋力谱写浙江新方位下温州发展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佳木斯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发挥优势 提升实力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

幸福佳木斯而努力奋斗

王兆力(2012年1月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佳木斯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600亿元,比2006年增长132.6%,年均增长15.1%;财政总收入实现65亿元,比2006年增长372%,年均增长36.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1.5亿元,比2006年增长404.9%,年均增长3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356%,年均增长35.5%。五年累计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50个、完成投资526.8亿元,其中产业项目310个、完成投资352.7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6.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4倍。建设产业园区10个,获得批复面积56.1平方公里,完成征地面积19.5平方公里,落地投资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39个,完成项目投资64.8亿元。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完成征地面积5.26平方公里,完成产业项目投资20.2亿元。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90亿元,比2006年增长186%,年均增长23.4%。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22.5%提升到28.5%,新建续建了引汤、悦来、幸福和临江等灌区工程,水稻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218万亩增加到659万亩;场(局)县共建面积由2006年不足40万亩扩大到470万亩,共建领域由农业生产合作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等多领域拓展,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146亿斤,比2006年增加76亿斤;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圆满完成172个省级试点村建设任务。建设了一批大型综合商场及农机、农资、建材等专业批发大市场,商贸、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67亿元,比2006年增长115.6%,年均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45亿元,比2006年增长141.4%,年均增长19.3%。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国家级防爆电机工程中心,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1.6:20.7:47.7调整为26.1:29.4:44.5。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集中推进了186户国有企业改制,妥善安置职工8万余名,4万余名国有困难企业退休职工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6000余名未参保大集体职工和2.1万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统筹,解决国有和集体企业拖欠职工工资14.57亿元;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45个村整村土地流转299.1万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实施;交通税费改革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全面加强,完成了同江西港改造工程、富锦东平港码头水工工程和抚远江海联运深水港建设主体工程,全市千吨级泊位达到36个,口岸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前抚铁路、松花江富绥大桥和佳木斯至同江、佳木斯至七台河、建三江至虎林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佳木斯国际空港通过国家验收,抚远机场开工建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成功承办两届中俄(佳木斯)农机产品展销洽谈会。201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实现36.1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40%,年均增长27.8%;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7万人次,预计实现旅游收入13.4亿元,比2006年增长120%,年均增长17%。

城乡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扎实推进“七城同创、三优共建”,高标准编制各项城建规划,集中推进城市路桥改造,城市路网功能不断完善,道路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推进街路绿化、亮化升级,新建和改造城市公园1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89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3.2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实施绿化造林三年会战,完成造林107万亩。推进“三供两治”工程,集中供热普及率由不足40%提高到75%,居民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53%,建成污水处理设施55个,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5%,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23%,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各项排放指标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村镇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全部通达等级公路,7个乡镇列入省“百镇”建设试点。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3892元,比2006年增长78.3%,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600元,比2006年增长137%,年均增长18.8%;新增就业38.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下。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公平化扎实推进,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成效显著,成立了佳木斯市技师学院和职业学院,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5家医院分别通过国家三级甲等综合、专科和中医医院评审,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服务人口84.7万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71个、农家书屋808个,农村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改造棚户区696.2万平方米,改造旧小区73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公租房19186套,改造农村泥草房40963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1%。群众诉求渠道全面畅通,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大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解决。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安佳木斯”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扎实开展,交通运输秩序集中整治、环境优化治理等专项整治活动深得民心,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成功承办了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快乐舞步”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选人用人环境进一步改善;基层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活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人才环境更加优化;全面实施反腐倡廉八项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充满活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级人大、政协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突出;县乡村三级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换届环境风清气正。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重振、走出低谷的五年;是各项工作爬坡向上、打牢基础的五年;也是我市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得益于历届班子和老领导奠定的坚实基础,得益于中省直单位、驻佳部队、武警官兵和兄弟城市的大力支持,也凝结着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佳木斯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所有关心、支持佳木斯,为佳木斯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五年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要在今后工作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要坚持发展不动摇,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继承和完善历届市委形成的正确思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一本经念到底,一以贯之抓推进。

要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就必须努力打造作风正派、素质过硬的好班子、好队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折不扣地把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就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实力较弱,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大项目少,产业项目少,特别是具有支柱作用的产业项目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缺少优势明显的经济增长点;城乡基本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欠账较多,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还很多,社会稳定压力还比较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仍然繁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和责任心不强,精神状态不佳,工作作风不实,思路不宽,办法不多。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增速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转型期,打牢长远发展基础、实现赶超跨越的关键期。只要我们科学研判发展形势,正确把握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佳木斯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突出抓好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对外开放,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扎实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改善民生,全面完成九大战略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佳木斯而努力奋斗。

这一总体思路是综合考虑了我市发展的现实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五年所面临的发展机遇而提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在我市的具体化,是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兴佳”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的“两区两带一城”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实际推进和落实。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富裕。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9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城乡更加文明。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累计下降5%,森林覆盖率达到17.2%,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进一步优化,城乡文明和开放程度显著提升。

社会更加和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得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人民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0亿元,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将突出四大优势,全面完成九大战略任务。突出四大优势:

一是突出现代农业优势。我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行政区内耕地面积超过2800万亩,粮食商品率在80%以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境内有20个省属国营农场、2个森工林业局,还有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装备和垦地合作基础良好,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优越。近年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深入实施,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主产区地位更加突出,现代农业优势日益凸显。

二是突出中心城市优势。我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城市集群中心,周围遍布大煤矿、大农场、大林场,经济区人口近1000万,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随着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等战略深入实施及省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向纵深推进,我市汇集和支配东部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的枢纽作用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服务作用日趋重要,优势更加明显。

三是突出工业基础优势。我市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扎实,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完备,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备一定基础的工业经济体系。近年来,抓住国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省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战略深入实施,以及省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扎实推进的重要机遇,我市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等优势产业长足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拉动性强的骨干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工业集约化、集聚化发展潜力巨大。

四是突出沿边开放优势。我市在省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和犹太自治州首府比罗比詹市隔江相望,有5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和1个国际空港,口岸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近年来,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我省强力推进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我市对俄贸易总量逐步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抚远县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后,黑瞎子岛开放开发将大大提速,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开工在即,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将更加便利,我市对俄合作桥头堡和枢纽站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完成九大战略任务:

1、大项目建设。立足我市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抓好一批财政贡献率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农民增收拉动能力强、为我市长远发展打基础、攒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今后五年,全市开工建设投资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670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3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70个。叫响绿色品牌,加快打造食品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粮食、畜产品和山野土特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发展粮食化工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围绕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电机、煤机、农机和电缆,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扶持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源。以市场换投资,推进风电装备产业发展,逐步将新能源产业建设成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材料产业。以水泥、玻璃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建筑、装饰装修等建材产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省内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的玻璃工业基地。克服困难,不放弃,积极争取,继续推进3万吨海绵钛项目。大力发展林木(秸秆)加工业。充分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引进俄罗斯林木资源,加快发展造纸和木材加工业。发挥农区优势,加快推进秸秆造纸等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项目。围绕医药、农药、化工、纺织、生物科技、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快产业项目开发和建设;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我省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发挥我市优势,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和推进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哈佳高速铁路、佳木斯至鹤岗和双鸭山铁路扩能改造、集贤至同江快速铁路扩能改造、松花江大桥、佳木斯绕城公路、佳富公路升级改造、佳木斯口岸迁建、富锦东平港、同江深水港等交通、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灌区、水库、防洪、农村饮水安全等农田水利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电网、城市热源、节水治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我市未来发展基础。

2、园区建设。园区是承接产业项目的载体,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要把加快园区建设作为我市产业项目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着力抓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郊区江北工业园区、前进区农业合作园区、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同江经济开发区和木材加工园区、桦川工业示范基地、桦南工业园区、汤原东部工业园区和鹤立工业园区等十大重点园区建设。争取5个以上园区成为省重点产业园区,市高新区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各地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抓好园区定位,注重发挥区位、资源、科技、人才等方面优势,建设特色园区。要合理规划园区产业布局,除专业园区外,综合性园区要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对园区进行合理分区,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上下游产业合理衔接。项目用地规模要与项目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强度相匹配,集约利用土地。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持适度超前,确保项目建设需要,建设标准要与园区定位和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进一步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加快园区产业项目落地步伐,逐步实现园区自我发展、良性循环。

3、财源建设。强化财源意识,努力建立结构合理、增长有力的财源体系,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加快财源项目建设,优化项目结构,把税收贡献能力作为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的重要标准,深入研究各行业和产业的特点,分析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税率差别,集中要素和资源,优先发展产业拉动性强、税收贡献率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对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税收贡献率高的优势产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稳定增长的税源支柱;对农副产品加工等税收贡献率低,但对就业、农民收入和相关产业拉动强的产业,要支持其向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挖掘税收增长潜力;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外经贸主体,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地产品出口比重和进口产品加工比重,提高外经贸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力。做大做强重点财源企业,建立稳定财源。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立足我市商贸、物流等服务产业比较发达,税收征管难度相对较大的实际,深入研究、依法制订税收征管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税收监控与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对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相关税费的征收管理,防止税费流失。加快盘活各类资产,增加可用财力。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做大财政“蛋糕”。

4、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作为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的总目标、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推进落实,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着力推进农业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生态化建设。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扩大水稻、玉米、经济作物和牧草种植面积,突出抓好畜牧、水产业,抓好林下经济和近郊农业发展。到2016年,市属水稻种植面积要达到100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畜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建设大水利、应用大农机、推广大科技、开展大合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培育和打造知名农业品牌。本着“龙头企业适度竞争、加工能力适当超前”的原则,加快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提升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畜牧业收入比重。深入推进场(局)县合作共建,依托农垦(森工)科技、机械、经营管理等优势,把合作共建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合力打造三江平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6年,场(局)县共建面积要达到70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500万亩。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强化县镇主体地位,编制完善村镇体系规划,推进小城镇人口集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全面协调发展,力争五年内建设30个规模在1000户以上的农民新型社区、10个以上3—5万人口的中心镇、20个高标准五星级村,全市50%的中心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移风易俗活动,加强能源、水、路、房、电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目标,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位次前移。

5、服务功能建设。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势在服务,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重点在加快服务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生产、生活服务业,完善和提升与中心城市相称的服务功能。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工程中心、重点试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科教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和人才服务水平。加快教育人才培养和名校建设步伐,发挥我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优势,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服务水平。着眼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促进文化精品创作,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打造三江文化名城,全面提升区域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扩大品牌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区域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集团,加快大型商业设施建设,改造和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园区,积极构建现代化市场流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商贸服务水平。注重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快推进柳树岛、四丰山等重点景区和大亮子河、街津口、敖其湾等旅游名镇建设,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借助黑瞎子岛开放开发,强化旅游区域协作,整合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名牌旅游产品,全面提升区域旅游服务水平。建立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和法律、会计等商务服务业,培育壮大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全面提升区域金融和商务服务水平。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协调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促进各类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6、城市建设。按照拓展空间、优化布局、加强基础、完善功能、打造亮点、提升品位的总体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水平,拓展城市框架,到2016年,我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6平方公里,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同步搞好路网、水系、园林和功能区规划。加快城市道路、桥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五横十纵”道路框架,打通断头路、延伸主干路,形成“南北贯通、东西通畅”的城市交通路网格局。加快客货枢纽站和停车场(位)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加快“三供两治”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热源、新气源,扩大集中供热、供气面积,提高供水能力和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依托“一江、五河、多园”城市空间结构,提高滨水城市建设品位。推进区街巷道、旧小区庭院和主要街路建筑立面改造升级,治理裸土、超高土,建设街头小游园。搞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打造美好和谐社区。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实施蓝天碧水安静工程,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扎实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继续抓好整顿交通秩序、规范牌匾广告、清理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提高城市经营水平。高度重视县城和乡镇的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7、民生建设。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全面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就业培训,支持引导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到2016年,全市新增就业30万人次。加快普及提升学前教育,着力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园和校车安全管理。优化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加强对教育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德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治能力,着力提升乡村、社区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推进体育设施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三年内实现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开展扶贫助困行动,加快各级养老、护老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提高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关心残疾人生产生活,切实完善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全市177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实现脱贫。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城市旧小区及规划区内棚户区改造任务,切实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

8、发展环境建设。环境是最大的品牌。要树立“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关系发展环境”的理念,以环境大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阳光化,为企业和广大群众打造“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好、创业成本低、发展环境优”的行政服务平台。坚持“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宗旨,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深入开展“千企万民评环境”活动,加强环境绩效评估,全心全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和投诉办理机制,建设舆论监督平台,加强社会监督,严格规范涉企涉路检查、收费、处罚行为。开展优化环境专项治理,对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发现一起、严查一起,严肃查处越权执法、违规执法、粗暴执法的案件,严肃查处执法不公、执法不廉、以权谋私的案件,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案件,树立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9、和谐社会建设。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履行党委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努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把矛盾控制在源头,把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一线。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完善城区管理职能,向城区放权,增强区级发展活力。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强化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加快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严格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深入开展“平安佳木斯”创建活动,深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三、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兴衰,关键在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着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用加快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定大建设、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切实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凝聚全市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力量。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干事创业中历练队伍、提升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把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把广大干部培养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骨干。坚持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能够担当发展重任、经得起风险考验的坚强领导集体。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新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论的用人导向,真正让那些一心为公、敢抓善管、埋头苦干、老实正派的优秀干部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环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3、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适应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统筹抓好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民主建设,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的长效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使党的基层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

4、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凝聚强大的发展合力。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提高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密切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全面提升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市,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促进国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加强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大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力度,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严肃查处各种违纪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推进“纠风护民工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6、加强作风建设,提高狠抓工作落实的能力。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没有一个好的作风,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任何好的设想和思路都是纸上谈兵,任何工作的安排部署都是空中楼阁。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已经明晰,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只有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所有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把一切工夫下在务求实效上,从根本上解决好工作落实能力低、工作运行效率低、工作质量标准低的问题,切实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提高落实能力,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兑现对全市人民的庄重承诺。要始终保持政令畅通,对各项决策部署,必须坚定不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坚决杜绝互相掣肘、推诿扯皮、各行其是,决不允许任何部门任何人搞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决不允许任何部门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不作为,真正使决策定一项是一项,项项算数;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办法,敢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精于用市场机制、行政办法、法律手段等综合措施来抓好经济工作、处理社会事务、推动民生改善,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积极研究新办法,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敢于面对风险、敢于担当,说过的话要算数,制定的政策、做出的承诺要兑现,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难关和问题,不投机取巧、不畏难回避,困难再大不退缩,压力再大不低头,挑战再大不服输,一个目标干到底,心无旁骛地想事、干事、成事,推动发展。要严格执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对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要做到责任有主体、推进有措施、绩效有考核,奖优、治庸、罚劣,用组织手段解决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切实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敢于碰硬的劲头,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美好的蓝图已绘就,奋进的号角已吹响,锦绣的三江大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面向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佳木斯而努力奋斗!

下载永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泰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蔡奇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

    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西安重召开。大会上回顾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并确定了对今后五年青海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目......

    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

    学习州县党代会 心得体会 钱忠进(2011年11月30日) 州第十一次党代会紧紧围绕推进甘南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题,在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把实施“产业富州”战......

    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的八大突出亮点 省十二次党代会,开启了“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新征程。强卫同志代表十一届省委所做的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立意高远,总揽......

    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第十二次党代会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人员,必须真正领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的精神实质,深刻把握工作重点,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本人就如何更好......

    中共烟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送审稿)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烟台......

    襄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范锐平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共青团永泰一中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

    共青团永泰一中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二0一一年九月十四日)各位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永泰一中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校党支部和团县委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经过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