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集美区贯彻《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集美区贯彻《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切实加强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生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生鲜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鲜食品安全工作,充分认识生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办法》的各项规定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生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分工协作,切实加强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一)工作重点
重点商品是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肉、蔬菜、水果、豆制品、水产品等商品。
重点部位是辖区各农贸市场和村镇的集贸市场、小加工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馆、学校食堂和建筑工地食堂等。
严格执行与生鲜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标准,构建生鲜食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品安全体系。充分发挥农业、质监、卫生和市场开办单位等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检测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测,对生鲜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抗生素、生长激素、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进行控制,使其符合安全标准。
(二)部门分工和主要职责
根据分工协作的原则,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区的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并完善生鲜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强化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管;要加大对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大局意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和农业行业管理工作。发布有关生鲜食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检测信息,整治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市场,查处违禁农业投入品及药物残留超标;负责对基地和进入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会同工商部门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超市、集贸市场农产品市场准入的实施。
环保部门应当会同农业部门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对生鲜食品生产场所的大气、土壤、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兽药残留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发布生鲜食品生产场所的环境监测信息。
工商部门负责生鲜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负责生鲜食品经营主体的登记注册,严把生鲜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组织生鲜食品流通领域质量抽检,督促市场建设开办单位、生鲜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履行责任,做好生鲜食品的检测检疫;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生鲜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虚假食品广告、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
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安全监管。实施对餐饮业、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集体食堂卫生责任制度;实施学校等单位食堂和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公安部门负责对相关职能部门移送的构成犯罪的制售假冒伪劣生鲜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依法查处,并配合和支持有关部门生鲜食品安全的执法工作。
经贸部门负责生鲜食品流通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指导。对生猪定点屠宰进行监管,积极实施牛、羊、家禽的集中屠宰和规范屠宰,整顿和规范肉品流通秩序;积极推行生鲜食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品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的现代化运销方式,加快城市农贸市场改超市和农贸市场室内化改造的步伐。
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堂饮食安全的日常管理和在学生中普及生鲜食品安全健康教育。重点做好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食堂的建设、改造和管理工作,在卫生部门的配合下建立和完善学校食堂的卫生责任制度,配合卫生部门建立和完善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各相关部门都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尽快制定贯彻落实《办法》和本意见的工作方案,并报区放心食品办备案。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机制。
生鲜食品安全监管直接关系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各部门要充实基层执法队伍力量,加强监督,严肃法纪。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队伍依法行政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切实改善执法装备和检验监测技术条件,保证办公办案和监督抽查等经费。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健全生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影响生鲜食品安全状况不好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要按照责任追究制度予以追究。对发生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害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促进企业和行业自律,尽快启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食品安全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积极配合市里有关部门制定生鲜食品安全信息收集与发布管理制度,规范信息收集与发布的范围、渠道、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做好生鲜食品安全信息报送工作,做到信息收集全面、汇总及时、传递迅速、分析整理高效。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按期报告和发布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五、加大查处力度,继续抓好放心食品工程。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4]43号文件精神,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切实抓好食品放心工程,重点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生产加工、流通以及消费四个环节,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食品安全案件举报受理工作。对群众的举报和投诉,要建立首问负责制,认真记录、及时查处。对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案件或重大食品安全案件,由区放心食品办牵头组织查处,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六、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各有关部门要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充分报道加强食品安全所做的工作,继续揭露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跟踪报道政府及执法部门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报道重视质量、讲求信誉的典型,推介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增强群众消费信心。按照工作部署,于9月份再次组织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突出以生鲜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使《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更为广泛地进家入户。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克
知识改变命运
还看今朝。数风流人物,
第二篇: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07修正)(2005年5月12日厦门市
【发布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发布文号】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26号 【发布日期】2007-08-13 【生效日期】2007-08-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07修正)
(2005年5月12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18号公布 根据2007年8月13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26号公布的《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决定》修正 2007年8月13日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26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生鲜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生鲜食品,是指种植、采摘、养殖、捕捞形成的,未经加工或经初级加工,可供人类食用的生鲜农产品,包括蔬菜、瓜果(林果)、食用菌、畜禽及其产品、水产品等。
本办法所称的生鲜食品安全,是指对生鲜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抗生素、生长激素、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进行控制,使其符合安全标准,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办法所称安全标准,是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强制性标准。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生鲜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进出口生鲜食品的检验、检疫,由检验检疫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生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食品监督主管部门负责对生鲜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负责组织本办法的实施。
工商、卫生、农业、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贸易、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依法履行职责,共同做好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行业协会制定并推行生鲜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规范,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生鲜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
第二章 生鲜食品的生产
第六条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编制符合卫生、质量、环境及其他安全标准的生鲜食品种植、养殖基地规划,制定措施,扶持生鲜食品种植、养殖基地的设立和发展。
第七条第七条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农业、海洋与渔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对生鲜食品生产场所的大气、土壤、水等生产环境进行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兽药残留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经检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不得进行生鲜食品的生产。
第八条第八条 生鲜食品的采摘、收获、屠宰、捕捞必须符合规定的安全间隔期、休药期。
禁止在本市范围内销售下列农药及其混合配剂:
(一)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甲基1605、快灵农药;
(二)国家、省明令禁止销售的其他农药。
第九条第九条 生鲜食品的种植、养殖及其他生产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甲基1605、快灵农药及其混合配剂和国家、省明令禁止使用的其他农药;
(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孔雀石绿及其他禁止使用的物质作为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三)将人用药品作为兽药使用或者违反规定使用兽药;
(四)使用未经国家或省批准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生鲜食品种植、养殖基地还应当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如实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及防疫、检疫等情况。
第十条第十条 生鲜食品种植、养殖基地应当建立生鲜食品安全检验制度,对其生产的生鲜食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符合安全标准的出具检验合格证明。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禁止在生鲜食品及其初级加工过程中使用色素,以及在浸泡过程中使用甲醛、甲醛次盐酸氢钠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经过初级加工并且有包装的生鲜食品,应当在其包装物上附具标签。标签应当以中文标明产品执行标准、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基地、加工单位、生产日期、包装日期、保质期等。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本市实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推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鼓励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或者冒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证书和标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市生鲜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公布实施重点监督管理的生鲜食品名录(以下简称重点名录)。
本市对列入重点名录的生鲜食品制定统一的抽查计划,由市政府授权的部门依照规定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
第三章 生鲜食品的流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建城区范围内,不再新设经营生鲜食品的农贸市场;原有的农贸市场应当逐步改造为生鲜超市。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成片改造应当同步建设生鲜超市。
新设经营生鲜食品的商场、商店,其选址应当符合生鲜食品商场、商店布局规划的要求,其经营场所应当符合规定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经营条件,并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后,方可营业。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具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的生鲜食品方可销售。生鲜食品生产者应当出具、出示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不能出具检验合格证明的,必须进入生鲜食品批发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对进场交易的每一批生鲜食品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的,方可销售。
大卖场、生鲜超市等需从非本市购进生鲜食品的,应当查验其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并实行抽检;对没有检疫合格证明的不得销售,对没有检验合格证明的应当自行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不具备自行检验条件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所购进的生鲜食品进行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认证、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食品、著名商标食品的,可以实行抽检或者免检。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个人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除进入批发市场外,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其生鲜食品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合格证明;检验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市个人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的检验工作应当予以扶持。具体办法由食品监督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生鲜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制度,索取所购进生鲜食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建立购货台账,并将其经营的生鲜食品名单按规定纳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系统。
生鲜食品的经营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经营本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禁止生产的生鲜食品的;
(二)经营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禁止生产的生鲜食品的;
(三)经营其他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生鲜食品的。
贝类水产品按规定需经净化的,应当经净化并符合规定标准后方可销售。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市场开办者对其市场内经营生鲜食品的安全具有以下责任:
(一)督促市场内经营者销售检验、检疫合格的生鲜食品;
(二)与市场内经营者签订销售生鲜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协议,明确质量安全责任;
(三)配置与生鲜食品市场规模相适应的检验设施,对市场内经营的生鲜食品进行抽查、抽检;
(四)应当在市场显著位置设立警示牌,对市场内经营者销售不合格生鲜食品的情况定期予以公布。
对未经检验、检疫或者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生鲜食品,市场开办者应制止其出售或转移,不得出场,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餐饮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应当采购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生鲜食品,并建立购货台账,注明所购进生鲜食品名称、进货渠道、数量、日期。
举办重大公共活动、重要会议采购生鲜食品的,具体承办单位还应当将生鲜食品留样备查;有条件的,可以送交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职责分工,依法实施监督管理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二)进入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场所进行检查;
(三)对涉嫌违法生产、加工、销售或者使用的生鲜食品采取登记保存等措施;
(四)监督销毁禁止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的生鲜食品;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建立生鲜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生鲜食品安全信息。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生鲜食品生产场所的环境监测信息,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发布有关生鲜食品农药、兽药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检测信息,食品监督主管部门和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发布市场生鲜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食品监督主管部门负责收集汇总、及时传递和分析整理,定期向社会发布生鲜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并提供举报受理和信息查询服务。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食品监督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本市生鲜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系统,记载并向社会公示下列信息:
(一)列入重点名录的生鲜食品名单;
(二)定点屠宰厂、生鲜食品生产基地以及批发市场名单;
(三)经认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食品、著名商标食品名单;
(四)生产经营的生鲜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受到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查处的名单;
(五)其他需要公布的信息。
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前款规定的相关信息。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鼓励社会公众举报生产经营不符合安全标准生鲜食品的行为。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收到关于生鲜食品安全问题的投诉或者举报,应当及时依法调查处理;对查证属实的投诉或者举报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销售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甲基1605、快灵农药及其混合配剂的,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销售,可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生鲜食品种植、养殖基地不按照规定如实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及防疫、检疫等情况的,分别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海洋与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批发市场对进场交易的不符合安全标准的生鲜食品出具检验合格证明的,以及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大卖场、生鲜超市应当对生鲜食品进行检验而未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而销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个人自销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生鲜食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并可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未建立进货查验制度,或者未按规定将经营的生鲜食品名单纳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生鲜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以及违反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销售按规定应经净化而未经净化或者虽经净化但不符合规定标准的贝类水产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体工商户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他经营者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市场开办者不履行相应责任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餐饮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采购未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生鲜食品的,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行政处罚的,由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拒绝、阻碍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有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活动中,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职责并造成一定损害,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厦门市集美区国有土地储备实施意见(试行)
厦门市集美区国有土地储备实施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集美区土地储备管理,规划操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通知》(闽[2001]34号)、《厦门市土地管理若干规定》、《厦门市国有土地储备实施办法》(厦府办[2001]133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土地储备定义
土地储备是指区政府委托土地储备机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储备计划,对依法征用、收回、收购或者置换的土地,先通过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或者必要的基础性建设等予以存储和管理,再按照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地的行为。
二、管理部门及职责
由区政府成立集美区土地储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区土地储备计划和重大问题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土地储备的日常管理,挂靠在集美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集美区政府授权集美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集美区国有土地储备的专门机构(以下简称土地储备机构),行使土地储备的职能,对区内土地从进入储备到出让全过程实行一个口对外,承担储备土地的征用、开发、管理、临时利用、招拍挂及融资等工作。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于每年8月底前,提出下一的土地储备计划建议,征求规划分局、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集美分局(以下简称土房分局)、发改局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意见,报送土地储备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后,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涉及农转用的列入农转用计划。
土房分局作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储备计划的组织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土房分局会同区规划分局、发改局、建设局、土地储备机构等有关部门编制本区土地储备中长期计划,作为编制土地储备计划的依据。
区规划、发改、财政、建设等管理部门按照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履行土地储备项目的相关审批职责。
区发改局牵头会同区财政局、土房分局、规划分局、建设局和土地储备机构,提出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计划,经土地储备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由发改局下达指标,由土房分局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简称市国土房产局)审定、市政府批准。
“招、拍、挂”具体工作由土地储备机构组织实施,由土房分局牵头,在发改、财政、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开展土地 “招、拍、挂”的各项前期工作,组织编制“招、拍、挂”方案,经土地储备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区政府报市政府审批。
三、土地储备手续办理(立项、规划和用地手续)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储备计划范围内确定地块实施储备,以“政府储备用地”或“土地综合开发”的项目向发改、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职能部门申请办理储备土地相关手续。其中,储备地块有经批准的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该地块基础性建设的规划要求;储备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按法定程序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征地手续后,发给建设用地批准文件。
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储备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在土地利用计划内,优先安排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土地储备机构拟储备原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的,应当持与原土地使用权人达成的收购储备意向或者与区政府指定机构签订的有关协议,向土房分局备案,列入土地储备计划后,按规定实施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可持收购储备协议、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证明和原土地使用者的房地产权证等有关材料,向市国土房产局申请收回原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后,由市国土房产局注销原房地产权证。
土地储备机构可持收回原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等有关材料,向市国土房产局申领房地产权证。
本区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原则上应当从储备土地中选择,并优先列入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储备机构确需调整土地储备计划实施储备的,应当经土房分局会同发改局等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土地储备领导小组批准。
四、土地收储方式及操作程序
土地收储方式包括收购、收回、置换和征用等。
收购:对因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需盘活的城市存量土地,按集美区政府要求适时进行收购。
收回:包括收回闲置、荒芜及逾期未开发土地的使用权,区政府依法没收违法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
置换:对因实施城市规划需搬迁的企业,或企业改制转换土地使用功能需易地复建的土地,实施置换。
征用:对开发建设所需的增量建设用地,实施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
土地储备涉及房屋拆迁、征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由土地储备机构办理房屋拆迁许可、征地补偿 安置方案审批等相关手续,并按照规定的标准、方式和程序实施补偿安置。
土地储备机构对原划拨给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实施收购储备的,按以下办法实施:区政府确定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具体地块后,土地储备机构与原土地使用权人进行协商,在实地调查了解后,根据具体地块的规划功能,向土地储备领导小组提交《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实施方案》,经研究通过后,由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实施方案》,依法实施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工作,具体程序为:(1)确定收购:区政府下达收购指令并符合土地储备管理收购条件的国有土地经其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土地储备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收购。
(2)权属核查:土地储备机构对申请人提供的土地和地上物权属、土地面积、地上物情况、四至范围、土地用途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审核。
(3)征询意见:土地储备机构根据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和实际调查的情况,向规划、建设、土地等管理部门征求控制性详规意见,土地开发建设意见等;
(4)费用测算:土地储备机构根据调查和征询意见结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土地收购补偿费用的测算评估;实行土地置换的,进行相应的土地费用测算。
(5)方案报批: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土地权属调查、收购费用测算的结果,提出土地收购的具体方案,报土地储备领导小组审批。
(6)签订合同:收购方案经批准后,由土地储备机构与原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7)收购补偿: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约定的金额、期限和方式,向原土地使用权人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用;实行土地置换的,进行土地置换的差价结算。
(8)权属变更: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约定支付收购定金后,原土地使用权人与土地储备机构共同向市国土房产局申请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
(9)交付土地: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原土地使用权人向土地储备机构交付被收购的土地和地上建筑物。被收购的土地一经交付,即纳入土地储备。
五、储备土地的开发建设
储备地块有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在完成该地块上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的拆除,经土地储备领导小组批准后,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基础性建设,有关手续在储备地块的前期立项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时一并批准。
六、储备地块的管理和临时利用
土地储备机构应做好储备土地日常管理、巡查与维护,保证储备用地良好状态。为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报经土地储备领导小组同意,土地储备机构可对储备土地进行临时开发利用。
(1)储备地块应埋设水泥边桩、边界清楚,专人看管,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进行处理;条件较成熟的土地应围墙。
(2)新征建设用地尚无场平计划的储备土地,根据其适耕、适养情况,采取租赁方式,以养代售。
(3)经批准,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在土地储备期间,临时利用储备地块。凡在国有储备用地上的临时建设,由区建设局审批,并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备案。
储备地块的临时利用不得影响市容环境,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附着物。
七、储备土地的供应
按批准的投资、规划、建设要求实施基础性建设的储备地块,经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按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应。
因开发建设需要协议出让储备土地的,协议受让人持与有权机关签订的土地出让协议等相关用地材料向土地储备机构接洽使用储备土地事宜,土地储备机构审核同意后按程序完成土地储备费用决算,与协议受让人签订储备土地使用协议,完成储备土地交地手续。
储备土地开发配套后实施招拍挂出让的,由区土房分局为主组织,土地储备机构会同发改、财政、建设规划等管理部门,按照厦门市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出让的有关规定和土地利用计划,编制招标拍卖文件,组织现场踏勘,接受地块情况咨询等前期准备工作。区监察局对“招、拍、挂”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区土房分局按“招、拍、挂”的结果与中标单位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出让金全额上缴区财政。
八、储备信息统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每季度将储备土地的面积、数量、坐落、收购补偿价格、基础性建设情况、临时利用情况、储备土地出让及招拍挂情况等相关信息,报送土地储备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
九、资金管理
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储备收购、征地、拆迁、前期开发及日常管理等费用支出由土地储备机构统筹解决。
储备土地使用权出让后,由土地储备机构按国家规定把受让资金全额上缴区财政。储备土地的成本部分包括土地收购补偿费及贷款利息、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土地测量、土地评估、土地房产登记、申请房屋拆迁、士地日常管理、土地前期平整、开发建设等由土地储备机构进行核算,每月一日前报送区财政审核、结算。土地储备机构根据土地开发情况提取一定比例的储备管理费用,专项用于储备土地日常管理。
以储备土地使用权设定出让抵押的,或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益权设定抵押的,须经发改局、财政局审核,并报土地储备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储备土地融资全额用于储备土地收购、征地、拆迁、前期开发配套等。
区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土地储备的成本开支和土地储备机构的财务状况定期进行核查、审计,审计结果报送土地储备管理领导小组。
第四篇:集美区贯彻《厦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最终版)
集美区贯彻《厦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厦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厦府办[2006]267号),现结合我区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推动社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
1、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的精神,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我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2、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所属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中心(简称“区退管中心”),负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总体业务工作;各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在所在街道(镇)的领导下,管理本辖区内进入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组织离退休人员学习和活动,并指导、检查、督促辖区内劳动保障事务站的管理服务工作;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负责常年居住本辖区,且已移交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3、进一步落实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社区居委会设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厦府办„2003‟188
号)精神,完善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制度, 加强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建设。未建立劳动保障事务站的社区,应尽快建站、配备退管工作人员;已建立劳动保障事务站的社区,应明确1人为专职的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由社区“两委”中的一名领导兼任。
4、社区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按照社区同级聘用工作人员的标准执行,所需经费由原渠道解决。
5、进一步完善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网络,建立退休人员(片)组管理制度。各街道(镇)要根据本街道(镇)管理退休人员的数量,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合理划分、确定担任(片)组长的退休人员总数。
(1)社区退休人员的(片)组划分,原则上每30人为一组;社区退休人员少于30名的,实行合并管理。
(2)(片)组长由该社区身体健康、行动方便、热心服务,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退休人员担任,选配(片)组长应采取民主选举、公示监督的方法进行。(片)组长原则上二至三年进行一次选配调整。各街道(镇)选配的(片)组长名单报区退管中心备案。
(3)(片)组长每人每月60元的交通、通讯补贴,由市、区、街道(镇)财政共同承担。其中:市级40%、区级30%、街道(镇)30%。区级承担的经费列入区退管中心部门预算,街道(镇)承担的经费列入街道(镇)财政预算。以上补贴由街道
(镇)按规定组织发放。
(4)(片)组长应接受社区退管机构的管理,其工作职责: ①熟悉和掌握本(片)组退休人员的情况,及时向社区反馈信息,积极协助社区退管人员做好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
②搞好本(片)组退休人员之间的团结,融洽邻里关系,开展互帮互助的关爱活动。
③积极协助社区做好宣传工作,配合社区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活动。
④协助社区完成好上级布臵的有关退管工作任务。
6、社区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人员职责:
(1)在社区“两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街道(镇)退管机构的业务指导,宣传、贯彻上级有关退管会议及文件精神。
(2)建立退休人员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片)组组织,发挥(片)组长的骨干作用,定期召开(片)组长会议。
(3)建立孤寡、残疾、重病、特困、高龄等特殊群体退休人员档案。定期入户,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动员社区力量和利用社区服务资源,开展包括联系相关生活照料、帮助解决具体困难的帮扶活动。
(4)负责退休人员的统计,掌握退休人员生存和变动、迁移情况,并及时上报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5)看望重病住院的退休人员、慰问死亡退休人员家属并
协助其办理丧葬补助等费用的领取手续。
(6)定期组织退休人员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和各种有益于退休人员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
(7)承办上级布臵的其他有关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7、职工退休后,应按规定于当月办理移交社会化管理手续。未移交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的规定办理认证手续,严禁冒领养老金。
二、提升服务水平
1、各街道(镇)在进行社区规划和建立社区组织时,应同步规划、统筹解决社区退休人员学习活动等必要的场所和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
对已挂厦门市政府制发的“厦门市离退休人员活动点”牌匾的社区活动点,要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妥善保管和使用好已配臵的活动设施,对上级配臵的活动设施要建立好固定资产管理台账。经费保障方面,除了市里下拨经费外,街道(镇)应给予活动点一定的经费保障。活动点应对离退休人员给予优惠、免费的优待,充分发挥活动点的功能,积极为离退休人员服务。
2、落实《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企业离退休人员活动场所建设的通知》精神。按照“资源共享”的社区建设原则,各级工会的文化宫、俱乐部,民政部门服务网络和文化体育部门以及企业单位现有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对离退休人员开放,给予
优惠、免费的优待,更好地为离退休人员服务。
3、除市财政预算的活动管理费外,区财政应根据进入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数量,按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安排活动经费预算。
(1)统一退休人员慰问标准:探望生病住院退休人员的标准为每人每次100元的慰问品,给亡故退休人员送别的花圈或物品的费用标准为每人200元。
(2)探望生病住院退休人员要求:一年多次住院的退休人员,原则上一年慰问不超过两次;长期生病(指长期卧床不起)在家未住院的退休人员,一年慰问一次。各街道(镇)要严格把关,慰问到位,每月底街道(镇)要将慰问情况上报区退管中心。
(3)各街道(镇)要积极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关心退休人员文化精神生活,为退休人员积极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在“敬老节”、“春节”期间,要增加经费投入,积极开展慰问活动,为退休人员多办好事、办实事。
4、设立退休人员困难资助金。除市财政预算的活动经费外,区财政根据进入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数量,按每人每年20元的标准给予安排。市、区预算安排的困难资助金由区退管机构管理,专款补助因大病致贫的退休人员、生病住院需照料的孤寡对象。
区退休人员困难资助金的使用,实行逐级申报程序:先由
个人提出申请,经社区劳动保障站、街道(镇)劳动保障所逐级申报,区退管中心审批。
5、建立社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联系卡制度。联系卡注明管理服务机构和管理服务联系人的电话,分发给社区每位退休人员,方便退休人员联系和沟通。
三、抓好机构和队伍建设
1、聘用、充实社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队伍。社区退休人员专职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聘用,由街道(镇)负责,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2、进一步提高退休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在职退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安排退管工作人员轮训不少于一次,以提高退管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
3、社区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岗位责任、工作守则、目标考核、业务培训等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四、其他
1、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2、本实施意见所称退休人员为:集美区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户口的已移交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管理办法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抽样检验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指导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并按照规定实施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四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依法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五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库,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完善并督促落实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送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数据。
第六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发现和查处食品安全问题为导向,依法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七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与承担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任务的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承检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对承检机构进行监督评价,发现存在检验能力缺陷或者有重大检验质量问题的,应当及时采取有关措施进行处理。
第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指导规范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二章 计 划
第十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科学性、代表性的要求,制定覆盖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实现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的有效衔接。
第十一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制定全国性食品安全抽样检验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方案,报上一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
第十二条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抽样检验的食品品种;
(二)抽样环节、抽样方法、抽样数量等抽样工作要求;
(三)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判定依据等检验工作要求;
(四)检验结果的汇总分析及报送方式和时限;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三条 下列食品应当作为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计划的重点:
(一)风险程度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
(二)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多的食品;
(三)风险监测、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表明存在较大隐患的食品;
(四)专供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定人群食用的主辅食品;
(五)学校和托幼机构食堂以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单位、中央厨房、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经营的食品;
(六)有关部门公布的可能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的食品;
(七)已在境外造成健康危害并有证据表明可能在国内产生危害的食品;
(八)其他应当作为抽样检验工作重点的食品。
第三章 抽 样
第十四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自行抽样或者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承担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十五条 食品检验机构应当建立食品抽样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抽样流程和工作纪律,加强对抽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保证抽样工作质量。
食品安全抽样人员应当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的相关规定。
第十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抽取样品应当支付费用。
第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在执行抽样任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抽检通知书、委托书等文件及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并不得少于2人。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中的食品安全抽样活动,应当由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或者陪同。
承担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任务的机构和人员不得提前通知被抽样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核对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营业执照、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文件。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从食品生产者的成品库待销产品中或者从食品经营者仓库和用于经营的食品中随机抽取样品,不得由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提供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数量原则上应当满足检验和复检的要求。
第十九条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抽样,不受抽样数量、抽样地点、被抽样单位是否具备合法资质等限制。
第二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分为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的样品应当现场封样。复检备份样品应当单独封样,交由承检机构保存。抽样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拆封措施,并由抽样人员、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留存购物票据等方式保存证据。
第二十一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使用规范的抽样文书,详细记录抽样信息。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人员应当书面告知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
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食品安全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不得拒绝或者阻挠食品安全抽样工作。
第二十二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抽样文书及相关资料应当由抽样人员携带或者寄送至承检机构,不得由被抽样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送样和寄送文书。
对有特殊贮存和运输要求的样品,抽样人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样品贮存、运输过程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包装标示的要求,不发生影响检验结论的变化。
第二十三条 抽样人员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违法行为、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原料没有合法来源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食品安全抽样的,应当报告有管辖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章 检 验
第二十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采用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
风险监测、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可以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等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分析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采用非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方法,应当遵循技术手段先进的原则,并取得国家或者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五条 承检机构接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样品时,应当查验、记录样品的外观、状态、封条有无破损以及其他可能对检验结论产生影响的情况,并确认样品与抽样文书的记录相符,对检验样品和复检备份样品分别加贴相应标识后,按照相关要求入库存放。
对抽样不规范的样品,承检机构应当拒绝接收并书面说明理由,及时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 承检机构应当对检验工作负责,按照食品检验技术要求开展检验工作,如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填写检验原始记录,保证检验工作的科学、独立、客观和规范。
承检机构应当自收到样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承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未经组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意,承检机构不得分包或者转包检验任务。
第二十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3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自检验结论作出之日起6个月内妥善保存复检备份样品。复检备份样品剩余保质期不足6个月的,应当保存至保质期结束。
第二十八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10个工作日内将检验结论报送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应当在检验结论作出后2个工作日内报告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九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承检机构除按照相关要求报告外,还应当及时通报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报告后及时通知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不在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但在同一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通报。
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经营环节组织监督抽检的,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在其他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辖区域的,应当按照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者实施监督抽检的检验结论不合格的,抽检地与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区域的,抽检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及时通报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三十二条 抽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住所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按照规定及时通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
第三十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抽样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承检机构应当按照规定立即报告或者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检,检验结论表明不合格食品含有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或者存在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等情形的,应当逐级报告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中的检验结论的通报和报告,不受本办法规定时限的限制。
第三十四条 被抽检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可以自收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照法律规定提出书面复检申请,并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与复检申请人存在日常检验业务委托等利害关系的,不得接受复检申请。
第三十五条 复检机构应当在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照样品保存条件从初检机构调取样品。
复检机构应当在收到备份样品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复检申请人应当在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组织开展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初检机构提交复检机构名称、资质证明文件、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复检申请书、复检机构同意复检申请决定书等材料。
第三十六条 复检申请人原则上应当自提出复检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委托实施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复检报告。逾期不提交的,视为认可初检结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复检申请人、复检机构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检机构不得予以复检:
(一)检验结论显示微生物指标超标的;
(二)复检备份样品超过保质期的;
(三)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
(四)其他原因导致备份样品无法实现复检目的的。
第三十八条 标称的食品生产者对抽样产品真实性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不合格检验结论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组织或者实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异议审核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者未提供有效证明材料的,视为认可抽样产品的真实性。
食品生产者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
第五章 处 理
第三十九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申请复检期间和真实性异议审核期间,不得停止上述义务的履行。
第四十条 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收到监督抽检不合格检验结论后,应当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并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必要时, 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直接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汇总分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并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对外公布。
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县、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信息前应当向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
第四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不合格信息,包括被抽检食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或批号、不合格项目,被抽检食品标称的生产者名称、商标、地址,经营者名称、地址等内容。
第四十三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结论表明相关食品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告知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控制措施。
食品生产经营者接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告知书后,应当立即采取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住所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相关处理情况。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按规定及时履行前款规定的义务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履行。
第四十四条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公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拒绝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抽样文书上签字或者盖章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食品生产经营者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采取的封存库存问题食品,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问题食品,召回问题食品等措施,食品生产经营者拒绝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情节依法单处或者并处警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检验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布,并在五年内不得委托其承担抽样检验任务:
(一)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
(二)利用抽样检验工作之便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违反规定事先通知被抽检食品生产经营者的;
(四)擅自发布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的;
(五)未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报告不合格检验结论的;
(六)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复检机构有本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所列情形之一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商请有关部门将其从复检机构名录中删除。
食品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非法更换样品、伪造检验数据或者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检验结论无效。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按照规定报告或通报不合格检验结论,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食用农产品进入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抽样检验以及保质期短的食品、节令性食品的抽样检验,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案件稽查、事故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中依法对食品(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组织的抽样、检验、复检、处理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的活动。
第五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