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7: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

第一篇: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

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我校学生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经我校地理教研组研究并报教导处批准,特举办本次高二地理知识竞赛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二、参赛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三、竞赛时间:

1、第一阶段:命题及组织发动阶段2017年11月10日-11月20日。

2、第二阶段:学习及选手选拔阶段2017年11月20日-12月1日。

3、第三阶段:竞赛阶段2017年11月07日

四、命题原则:

1、命题力求体现趣味性、常识性、体现本学科知识的教育作用;试题的范围为2012年中考范围,试题的编制要简明易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

2、题型分为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四种。其中一阶段团队必答题28道(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二阶段作图题(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中按要求给8个省区填涂颜色),三阶段抢答题10道(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四阶段风险题7道(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五、其他要求:

1、本次竞赛采取以班为单位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进行。各班先进行初选,推选出5名选手参加年级组的决赛。

2、竞赛时间地点:2017年11月07日(星期二)晚7:40 109教室。

3、各班班主任、任课老师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选拔队员,争取在本次活动中取得好成绩。

并邀请各任课老师参加活动。

六、奖项设置:

设一等奖1组、二等奖2组、三等奖4组。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知识竞赛规则及程序

七、竞赛基本规则:

1、严格遵守竞赛纪律,不得夹带有关资料进入赛场。

2、尊重主持人评判。

3、保持安静,注意听主持人读题,等主持人发出“开始”口令后才可答题。

4、在答题环节中,每支队伍必须遵守规则,答题时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答题结束后说“答题完毕”。

5、比赛采用积分制。

6、记分办法:各队底分100分,A、团队必答题:回答正确加10分,回答错误不得分也不扣分;

B、作图题:填涂正确且美观每个省份加10分,填涂错误不得分也不扣分;

7、记时规定:

A、团队必答题,回答问题的队员必须在30秒内开始答题。答题结束应该回答“回答完毕”。B、作图题必须在主持人宣布要填涂的8个省份后180秒(3分钟)内完成。

八、比赛程序:

1、第一程序:团队必答题。比赛规则:从第一团队开始答题,主持人宣读题目后,可以由每个团队中任意一人答题,其他人不能提示,30秒内开始答题,答题结束时应回答“回答完毕”。答题正确加10分,答题错误不得分,也不扣分。按照1-7号,7-1号代表队顺序,每队回答一题,共进行2轮答题。

2、第二程序:观众(班级代表)参与。按照1-7号代表队的顺序,由主持人提出问题。在规定的30秒内,由相应班级一位观众进行判断,每班连答两题,每题只有一次机会,每答 对一题给本班加10分,答错或不答不扣分。如果每题有多位同学同时回答,只要有一人答错,本题就为0分。

3、第三程序:加试题(排名第一且分值相同的队使用)

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相同分值的队首先加试一题,胜者名次排前;如果分数还相同,则再加试一题,同样胜者名次排前。加试题所获得的分数不记入总分,只供排名次用.7、主持人宣布获奖名次。荣誉证书及奖品延后发放。

九、备注:

如遇突发状况,比赛现场规则可地理教研组教师商议后临时更改。本方案未尽事宜,另行安排。

地理教研组 2017年10月10日

第二篇:地理知识竞赛开展方案

太平中学第二届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为促进我校学生对世界区域地图的了解,为2014年中考地理科目的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活动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记忆能力,促进对地理知识认知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空间图形转换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价值。

3、通过举办这次活动我们希望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兴趣,改进地理学习的方法,不断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4、同时也能丰富学校的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活动形式:

1、大赛分为两部分:预赛与决赛。

2、初赛:(1)时间:2013年12月11日 第七节课

(2)地点:各班教室

(3)形式:每位参赛人员参加笔试(笔试主要是综合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取每班参赛人数前6名及地理科代表进入决赛。

3、决赛:(1)时间:2014年3月日

(2)地点:多功能会议室

(3)组队形式:进入决赛的选手以班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全级共8组。

(4)试题形式:必答题(8组,每组10小题)和 抢答题

三、活动安排:

1、本次活动由学校地理科组主办。

2、参与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

3、准备工作:(1)在各个班级学生中宣传,动员学生参加这次比赛。

(2)准备好比赛的试题及比赛软件。

(3)比赛的照相、录像等设备。

5、活动成绩将统计后公布,活动结束以后颁发奖状及奖品,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

第三篇:高二地理知识汇总

高二地理知识汇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图示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2.1 城市空间结构

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地形平原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 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

高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 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 汾河、渭河、湟水谷底 气候 气候适宜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 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

气候恶劣 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 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 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 河流 供水 城市常沿河分布 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长江沿岸城市

运输 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 货物在此集聚、运转 赣州

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 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 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 上海、广州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 巴黎

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

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 环境;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2)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3)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4)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① 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

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l)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2)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光照长短、强弱的地 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 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地资料是有限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

①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②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 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③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运输、土地、集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运输: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土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移动的。对于占地较多的工业企业来说,土地供给 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显得十分重要,是仅次于运输因素的工业区位因素。

集聚: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相关产业的集聚,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印象就可,考试中可能渗透到)

自然资源:诸如矿产、土地、水、生物等资源。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型工厂不宜布局在地形起伏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供给,以及投资环境与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如高科技产 业应当布局在大城市附近或科技水平比较高的地区。

市场因素: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于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工业生产直接面向 市场,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有利于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环境生态因素:工业生产不仅输出工业产品,同时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及生态环境的干扰。●(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

信息和知识因素: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市场信息、科技开发信息、人才信息等)对企业作用十分重大。

●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原料地指向型(制糖、水产品、水果加工等)、动力指向型(有色金属冶炼)、市场指向型(食品、印刷、家具、瓶装饮料、石化等)、劳动力指向型(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等)、技术指向型(电子、飞机制造等)。

3.3、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① “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的含义

工业生产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投人一产出”工业生产链。

② 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对工业转移、工业集聚的影响

●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产生转移:英德→德美→美日→东亚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与地区(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重点)。

●随着发达国家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传统工业区面临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部分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明显改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地区。高质量的产品、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仍由少数发达国家维持着垄断地位。

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形成的关系: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的关系:在古代,北方以陆路(马车)为主。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南方以水运为主,聚落临水分布;在现代,聚落多沿铁路和公路线发展,如郑州、石家庄、徐州等。

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网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城镇发展、兴衰的影响: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行,带来了扬州、济宁、聊城等城市的兴旺发达。而当运河严重淤塞,京沪线建成,这些城市迅速衰落。铁路沿线的城市常能迅速发展壮大(如石家庄、徐州、株洲、怀化、格尔木),并逐渐形成由若干城市构成的经济中枢地带(如陇海一兰新沿线经济地带、京九铁路沿线经济地带、京广铁路沿线经济

地带)。

4、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通过影响人流和物流来影响商业布局的。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从而有利于商业网点的形成。

4.1 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主要人地关系思想:古代的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4.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4.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此部分内容要细读教材)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工业,它通过一定的方法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或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四篇:高一地理知识竞赛

一、高二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安排

为了促进高

一、高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地理的教与学,现将高

一、高二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安排如下:

一、竞赛活动由教务处刘龙刚、姚晓菊负责,由汪玉琴及高

一、高二地理教师组织实施。

二、竞赛对象

高一全体学生,高二(1)(2)班

三、竞赛内容

本期前所学过的内容

四、竞赛时间:2011年11月16日下午15:50—16:50

五、几项要求:

1、命题要求:命题要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梯度,有适当难度。时间为60分钟。高一地理由毕钰命题,高二地理由吴涛命题。命题人需将竞赛试题(附参考答案)按班级人数印制好于11月16日12点前交教务处姚晓菊处。

2、阅卷

高一由丁乾负责,丁晓菲、陈果共同阅卷,实行流水作业。

高二由毕钰负责。

3、设奖情况

①高一年级设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三等奖30人。

②高二年级设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

4、监考要求:

①按时认真监考,严防抄袭现象发生。

②监考名单:

高一①班李载斌高二①班吴琼

高一②班汤海玉高二②班朱建国

高一③班别建玺

高一④班王志丹

高一⑤班张学勇

高一⑥班童斐

高一⑦班王渊

高一⑧班邱娟

高一⑨班汤红芳

高一⑩班丁乾

教务处2011.11.14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知识竞赛

八年级地理知识竞赛试卷

八年级地理座位号_____

23.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是A.蒙古B.哈萨克斯坦C.伊朗D.老挝24.中东哪一城市是三个宗教的圣地 A.伊斯坦布尔B.大马士革C.耶路撒冷D.麦加 25.我国分为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请问:甘肃兰州位于哪个地区? A.北方地区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

26.长江三峡位于最西面的一个峡谷是:A、西陵峡B、巫峡C、瞿塘峡 D、三门峡

2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的问题是:阳关在哪个省?

A.甘肃省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陕西省D.宁夏回族自治区

28.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令世人瞩目,每天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如果你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下列几个节日中,升旗最早的是 A.元旦B.“五·一”劳动节C.“六·一”儿童节D.国庆节

2014年6月13日至7月14日于巴西举行2014世界杯,回答以下问题: 29.巴西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是:A.桑巴B.华尔兹C.探戈D.踢踏

30.2014世界杯足球赛开幕时间为北京时间(所在时区为东八区)6月13日凌晨两点开始,那么巴西(所在时区为西三区)的时间是()点

A.6月12日15点B.6月13日15点C.6月12日21点 D.6月14日15点

地理八年级

下载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竞赛方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知识竞赛题库

    抢答题 1、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多次,一般情况下,( 3 )级以上才能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 2、下列河流主要位于哪个国......

    地理知识竞赛工作总结范文

    关于组织开展2013年合肥学院第九届学生社团文化节活动之第三届中国地理知识竞赛的工作总结 一、活动目的 古语有云,博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

    地理知识竞赛策划书

    地理知识技能竞赛 策划方案 主办单位: 活动日期:一、活动名称:地理知识技能竞赛 二、活动目的:弘扬地理知识,宣传地理文化,活跃学科文化氛围,能够调动学生们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

    地理知识竞赛策划案

    地理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不仅能完善我们的知识面,还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学习对我们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对我们每个高中生的基本......

    地理知识竞赛策划书

    “寻找地理达人”趣味地理知识竞答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金秋十月,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在迎来了又一批新鲜血液的同时,亦不忘日常工作的开展。在新一届社团成员的组织下......

    2011年下期高二年级数学知识竞赛方案

    2011年下期高二年级数学知识竞赛方案 一、竞赛目的: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计......

    地理知识竞赛策划方案(小编推荐)

    2015年初一地理知识竞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初一学生学习地理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经我校地理教研组研究,特举办本次初一地理知识竞赛活动,具体细......

    地理知识竞赛规则(推荐五篇)

    地理知识竞赛活动 地点:川西中学 高一(8)班 时间:2012-3-27 一、竞赛活动规则 1、活动共分为四大组,每组命名须与地理有关,每组选出3名代表发言人,其 余为智能团 2、分必答题、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