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综述--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摘要: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中,共有五种人工湿地类型,包括半潜流式净化型、保育型湿地、景观型湿地、溪流型湿地和塘湿地,大型挺水植物以菖蒲、香蒲、芦苇、茭白为主,人工湿地湿地利用化粪池处理后的出水的污水排入人工湿地进行生态改造,进而建立平衡的湿地生态系统,带动了环境绿化迅速恢复原有的野生生态群落。
关键词:人工湿地/半潜流型湿地/芦苇/脱氮除磷/吸附
1人工湿地系统应用现状
人工湿地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管理的综合生态系统。迄今为止,各地区已经把人工湿地技术充分地应用到了污水处理中,并且对于污水处理的对象已经由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拓展到处理污染物含量较为复杂的工业废水,使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目前,在美国约有600多座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政、工业和农业废水,在丹麦、德国、英国每个国家也都至少有200个地下潜流湿地系统在运行,新西兰也有80多个人工湿地系统被投入使用[1]。根据人工湿地的运行经验,正常情况下湿地的出水水质可达到农业灌溉水质要求,湿地系统为水禽提供了舒适的沼泽栖息地,并且对于湿地植物收割后,对湿地基本无破坏,湿地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低廉。因此,人工湿地的出水一般用于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或灌溉工程;在挪威,正探索采用人工湿地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研究,虽然稳定性和出水指标正在进行着研究,但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特别是COD、BOD、TP和TN的去除率都达到了较优的效果;英国提出的有关人工湿地可持续排水系统方案,将人工湿地成功应用于住宅、商业区、工业区、公路和机场等地,用于给排水;澳大利还采用人工湿地取代传统的雨水调蓄池净化合流制溢流污水,并积累了大量相关工程经验。
我国对于人工湿地生态去污技术的研究以在中小城镇构筑节约型人工湿地为主,成本低廉且运行效果也很好;同时,结合人工湿地技术利用荒漠化的土地对污水进行物理、化学和植物处理,不仅使污水的处理效果有了大大提升,也使荒漠化土地有了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在人工湿地构筑的过程中,可以建立大片的生态湿地,对小环境有着良好的作用。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针对于人工湿地各个组成成分对TN、TP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得到了不同湿地构成、不同污染物浓度、不同植物配置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并得到了人工湿地最优的配置体系。
2环境背景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位于中牟县北部和东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83.5至76米。气候特征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湿润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4.4℃,多年平均降水量611.9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492.6mm,全年无霜期多年平均213天,日照2115.4h,平均风速2.2m/s,多年最大积雪厚度50cm,多年最大冻土深度25cm。受季风气候影响,中牟县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根据中牟县气象局1957年至2000年连续44年降水统计资料分析,中牟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1.9mm,年内6、7、8、9四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3.6mm,占全年平均降水量66%。中牟县平均气温14.2℃,一年中七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7.3℃,一月最冷平均气温-0.2℃,月相差27.5℃。东季主导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主导风向以东南风为主。春季平均风速为2.4m/s,夏季平均风速2.1m/s,秋季平均风速为1.7m/s,冬季平均风速2.6m/s。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中,共有五种人工湿地类型,包括半潜流式净化型、保育型湿地、景观型湿地、溪流型湿地和塘湿地,大型挺水植物以菖蒲、香蒲、芦苇、茭白为主,人工湿地湿地利用化粪池处理后的出水的污水排入人工湿地进行生态改造,进而建立平衡的湿地生态系统,带动了环境绿化迅速恢复原有的野生生态群落。
论文在研究生态去污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专业涵盖的植物学、分析化学等课程进行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研究,得出植物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的脱除作用,并结合园林工程、土壤学等课程对景观湿地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计量方法对该地区人工湿地的现状和生命周期进行评估。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3人工湿地的组成、净化机理及工艺流程
3.1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的组成与结构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为多元生态湿地系统由五个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湿地组成,分别是净化型生态湿地、保育型生态湿地、溪流型生态湿地、景观型生态湿地、塘生态湿地。
水体流向为:沉淀池--净化型生态湿地--保育型生态湿地--溪流型生态湿地--景观型生态湿地--塘生态湿地。水流依次经过北湖、中湖、东湖和南湖。
其中净化型湿地属于半潜流型湿地,是水质净化主要部分,由植物床和沟壕串联而成。填料基质为粘土、砾石等,亚粘土层和砂土层用于提供湿地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并能通过密实的物理结构过滤污水中的污泥等有机污染物。植物床顶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如菖蒲、香蒲、芦苇、茭白等。
保育型湿地由浅水水生生物区、深水区、扩展保育区和原有保育区,为水深0.2-0.4m表面流湿地。植物主要为芦苇荡。浅水区和表面流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功能。
景观型湿地是由一系列相互配置的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是湖心岛、近岸浅水区和湖心深水区。湿地中种植多样景观植物,既营造景观效果又实现了生物多样性。
3.2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由相互联系的三类要素组成: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人工基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为水生植物提供载体和营养物质;水生植物除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吸附、富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外,还有输送氧气到植物根部和维持水力传输的作用;而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净化型人工湿地拥有两种形式的湿地,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污水处理作用和价值。其中半潜流式人工湿地是污水处理中心的核心处理单元。水生植物与在水中、填料中生存的动物和微生物形成利于污水净化的生态环境。当污水流经构筑人工湿地的同时,生物系统与填料系统共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污水的高效率净化处理;景观湿地由3个人工湖、2条溪流和各种植物群落组成,典型植物包括杨树、柳树、银杏、火炬树等乔木,杏、李、樱桃、山楂等果树,四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季玫瑰、锦带、丁香、连翘、木绣球等观花灌木,福禄考、景天、月季等花卉,苔草、荇菜、泽泻、菖蒲等溪边植物。建设植物群落通过疏密和高低错落的树种、花卉特点配置出形状多样,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湿地园林绿地景观。以常绿树种作用背景,依据各种灌木和草本花卉的生长条件和特性,因地制宜地点缀其中,在春季有万花争春,在夏季供动物飞鸟及人类休憩,秋季有果实成熟,冬季的银装素裹更为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增添了景观效果。景观湿地将处理后的污水再次深加工,效果成倍增加,排入下流后,降低了原被污染的河流的有害污染物的含量。
3.2.1 有机物去除机理
废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但对于主要含烃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挥发性物质(如乙醇、丙酮等),对不溶性有机物的去除主要依靠人工湿地中填料的吸附、过滤作用和自身的沉淀功能。有资料表明:如不溶性SS,可在进水的10m以内去除90%[2]。但对于浓度过高的污水,需要通过一定的停留时间来进行过滤和沉降。
可溶性有机物则主要依靠湿地中植物的吸收作用。湿地植物的根系通过动力将可溶性有机物运送并固定,也可利用根系生物膜的吸附作用达到吸收净化效果。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则利用分解代谢作用除去了污染物。由于本人工湿地的来水中主要有机物有甲苯、淀粉、油脂等物质,微生物先将污染物水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后,通过同化作用吸收。
3.2.2 氮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氮元素主要是通过植物对含氮化合物的吸收利用作用,主要是NH4-N;填料和植物根部对含氮化合物吸附、过滤作用;微生物的硝化与反硝化的分解作用以及氨自身的物理挥发。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主要针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污水中的NH4-N含量较多,主要采用植物和微生物去氮,无机氮作为营养元素被供给植物生长,后经过收割完成去除过程;流经人工湿地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碳源,当碳源和系统压力发生变化时,可发生以下微生物反应:
1)存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在压力平衡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
CH2OO2CO2H2O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2)当压力降低和压力升高时,分别进行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
NH42O2NO-3H2O2H
;5CH2O4NO-34H5CO27H2O2N2
此时,微生物将NH4-N转化成氨,生成的氨在有氧状态时通过硝化作用,亚硝酸氧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亚硝酸,或硝酸氧化细菌将亚硝酸氧化成硝酸,生成的产物可以直接被植物利用。同时发生另一种反应的可能性增加,这就是氨的氧化反应:
5NHNH43NO-2-34N29H2O2H;4NON22H2O
而另一部分没有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氨在水体中的循环,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与土壤中的阳离子发生反应,但生成的化学物质都比较活泼,这样氨又有可能被再次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了氨的循环。从上述反应式和叙述的氨元素转化过程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氨被转化成有机物吸收到植物体内或成为N2、N2O气体从人工湿地排放出去。
3.2.3 磷的去除机理
对于生活污水,P的含量也是不容忽视的。P元素过多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与去除N元素相似,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对P元素的去除主要也是通过植物、填料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有研究者指出上述三者对磷的去除速度以填料最快,水生植物最慢[2]。由于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采用的填料是由土壤、砂和砾石组成,砾石和土壤对PO43-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107mg/g和1.11mg/g[3]。人工基质密实的结构可通过吸附、过滤、沉淀和离子交换作用将不可溶的大分子P去除;可溶性的磷化物在污水中与一些金属离子如铝、镁等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从而生成不溶性磷化物。不溶性的磷化物将被人工基质吸附、沉淀,后通过水压对磷化堆积物的冲刷,将这些污染物以污泥的方式排除湿地。浮水植物对P元素的去除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吸附作用,依据经验芦苇、茭白的除去能力较其他品种的植物强,实验证实,植物根部的吸收能力大于茎部,叶片和茎对N、P的积累量最大。
3.2.4 有害微生物的去除机理
有害微生物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被去除。在人工湿地的环境下,去除有害微生物的物理因素包括过滤、沉淀、富集和紫外辐射作用;也可通过氧化及其他植物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或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噬菌体等生物化学作用使有害微生物自然死亡或被吸收消化。
4人工湿地中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植物通过自身生理代谢作用不但可以分解和吸收污水中的部分污染元素,使之毒害作用大幅度降低,促进水体中的氧气平衡;而且还能利用水中的N、P元素作为生长原料,向土壤环境中释放大量的分泌物,如糖类、醇类、氨基酸等,这些物质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进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氮、磷的释放及转化,从而间接的提高对污水的净化率。植物同时还能改良土壤,绿化土地,改善区域小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根据半潜流湿地的来水特点,考虑了地带性、地域性种类,并结合经济价值和湿地园林化建设的要求,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工湿地植物以挺水植物为主,如芦苇和茭白,其中芦苇居多,并配有一定数量的香蒲、菖蒲等,这种挺水类型的植物根系发达,可通过根系向基质输送氧分,使基质中形成多种类型的需氧小区,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以便增加污染物的降解途径。不同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各异,芦苇是多年生草本禾本科,具有长而粗壮的匍匐根状茎,可滞留沉积物、有害有毒物质和富营养物质,不仅能吸收富营养有机物,还能通过纵横交织的根和地下茎将含高矿物质的水通过沉淀和脱氧作用从水中排出,减少地下水的污染。芦苇是半水生半陆生的过渡性植物,可有效分解酚物质,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并能以有机质的形式贮存碳元素,进而调整区域温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芦苇是C3植物,根系较浅但比较发达。栽植于与水体隔开并抽干的土壤基质上,等间距为40~60cm,一般情况下早春3月下旬芦苇开始返青,随后芦苇开始生长,生长曲线呈单峰式,生物量极大值出现在10月底11月初。由于芦苇栽植后无需人工管理,且通过根茎繁殖在1年内即可达到一定密度,所以芦苇作为污水处理中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的主要植物。
茭白是禾本科植物,菰属,多年生挺水型水生植物,具有很大的生长量并有较强的吸收氮磷的能力。茭白出苗在4月初左右,此时的萌芽期生长期的水位不宜过高,但在分蘖后期可适当上水,这时处理污水所发挥的作用达到最大。而在冬季可保持浅水状态,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土壤保持湿润避免干旱。茭白的生长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分蘖期、孕茭期和休眠期。试验开始时,本地茭白正处于休眠期,地上部分已全部枯死,地下部分保持养分并配有分蘖芽和分株芽休眠
香蒲能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如氯化烷烃,并可吸收钴、镍、锰,其根部能分泌天然抗生物质,降低污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其空心茎有利于空气的输送,为微生物提供额外的氧分。茭白生长量大,具有较强的吸收N、P的能力。
5半潜流中基质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
5.1 基质吸附理论介绍
由于冬季植物的污染物去除作用达不到要求,因此冬季半潜流去除污染物的形式基本上等同于人工湿地系统运行的初期,即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填料的物理截留[4]。主要基质组成就是砾石,首层基质为粘土,因此吸附作用以粘土为例进行分析。
由于粘土一般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含有SiO2、Al2O3、矿物质和有机物质,其中的SiO2、Al2O3对污水中的有害有机物和金属离子有吸附能力。研究粘土矿物中主要含有高岭土、蒙脱土、海泡石。
5.1.1 粘土的活化与离子交换
粘土的物理活化一般可利用热处理;而化学活化一般用20%H2SO4和HCl,利用氧化和提高酸性的方法去除污水中的金属离子。
对于粘土中的主要组分SiO2、Al2O3,根据化学反应的顺序可以得出粘土中氧化物对生活污水中的重要阳离子交换顺序:
SiO2:K+>Na+>Li+;Ca2+>Mg2+ Al2O3:K+>Na+>Li+;Mg2+> Ca2+>Ba2+
5.1.2 对NH4+和金属阳离子的吸附
粘土上因离子交换作用而置换上H+,从而形成了酸中心,酸中心失去电子后负离子被吸附在带正电的粘土表面上,形成了化学吸附过程将阳离子NH4+和金属阳离子吸附。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粘土中的高岭土无吸附能力,而蒙脱土具备层片结构,因此论及粘土的吸附作用时以蒙脱土为例,蒙脱土晶间层可吸附阳离子,当粘土与含有一、二价阳离子的溶液达到平衡时,用一价或二价阳离子占据的表面分数来判断粘土对阳离子的吸附作用:在含有0.005mol/L的一价阳离子和0.0025mol/L的二价阳离子不同组合的混合液中,蒙脱土中一价阳离子的覆盖度(%)为NH4+-Mg2+(0.32)、NH4+-Ca2+(0.27)、NH4+-Ba2+(0.20)[5]。
5.1.3 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粘土中的蒙脱土和海泡石对有机物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以1kg的土粒样本溶液为单位,当土粒的吸附作用达到稳定平衡时所吸附的有机物的量记为平衡吸附量。根据生活污水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的成分,以芳烃为例,粘土对各种芳烃的平衡吸附量见表5-1[6]:
表5-1 粘土对芳烃的吸附量 Table.5-1 Clay on the adsorption of aromatic 项目
平衡吸附量mg·L-1 芳烃 苯 70
甲苯 133
乙苯 350
邻二甲苯 146 8
雁鸣湖生态文明示范区湿地系统概述
参考文献
[1] 白晓慧,王宝贞,余敏,聂梅生.人工湿地技术发展及应用[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6):88~92.[2] 陆琳琳.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研究:[D].江苏省南京:河海大学,2007.[3] 钟成华,李杰,邓春光.人工湿地废水处理中氮、磷去除机理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30(4):141~146.[4] 刘其霞.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元素积累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D].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学,2006.[5] Anderson M A,Rubin A J(eds).Adsorption of Inorganics at Solid-Liquid Interfaces[M].Michi-gan:Ann Arbor Sci,1989.[6] 赵振国.吸附作用应用原理[M].第1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二篇: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规划建设的思考
皇甫泽华
2013-1-14 10:56:54来源:《中国水利》2012年第15期
关键词:沉沙池,规划建设,生态风景区,雁鸣湖
一、基本情况
赵口引黄灌区位于河南省中东部黄河南岸大平原,设计灌溉面积590.1万亩(39.34万hm2),是河南省最大灌区。该灌区自1972年开灌以来,引黄河水近60亿m3,为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水必引沙。为减少渠道泥积和灌区农民的清淤负担,1989—1996年开挖建成赵口引黄灌区4 000亩(266.67hm2)雁鸣湖沉沙池,属灌区重要配套工程。
沉沙池运行期间,由于水面辽阔,池内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蒲草,吸引了大雁、白鹤、灰鹤、白鹭、野鸭、灰雁等70多个种属的鸟类在此繁衍生息,数量达五六万只。池内自然放养着大闸蟹、黄河鲤鱼等水产品数十种,以此形成了池、林、草、鸟、蟹、鱼良性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
因此,郑州市中牟县政府于2001年依托引黄沉沙池工程开始建设雁鸣湖生态风景区。县政府投资修建了基础设施,使景区初步具备了接待能力。但是,由于雁鸣湖景区的土地隶属雁鸣湖、大孟两个乡镇和国有林场及沉沙池水利用地,产权关系复杂,景区管理非常困难,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达不到和谐统一。为了更好地对雁鸣湖景区进行开发建设,提升景区开发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中牟县政府将景区的开发经营权公开拍卖给广东利海集团。
目前,广东利海集团计划投资80亿元,将雁鸣湖打造成为集旅游接待、餐饮娱乐、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养生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因此,如何规划建设好雁鸣湖生态风景区值得思考。
二、风景区规划原则
依托引黄沉沙池水利工程,以其辽阔的水面、独特而典型的湿地、森林自然生态景观进行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规划建设。其规划建设的原则:首先应服从于灌区水利发展规划,以确保沉沙池功能为前提;其次,应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趋向,开展既能获得经济社会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活动;第三,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的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应受到保护并需要社区的参与;第四,应具有旅游、保护、扶贫和环境教育四大功能;第五,应具有自然性、保护性、参与性、高品位性与普及性、计划性与专业性五大特点。
三、景区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规划建设雁鸣湖生态风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一切人员均应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生态旅游开发者在开发景点、挖掘当地旅游特色时,应特别注意雁鸣湖湿地、林地及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杜绝开发性破坏,为旅游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其物质基础。开发决策者应有长远发展意识,不仅要重视当前的效益,更应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开发投资者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投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投资,雁鸣湖是郑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水域和湿地,是蒲苇的故乡、鸟类的天堂;邻湖相望的蒲花荡,面积600余亩(40hm2),共同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天然画卷,70余种野生水鸟在这里栖息繁衍,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9 960亩(664hm2)沙丘林地,堪称“天然大氧吧”,有植物
80多种,这些旅游资源是有“价”的。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应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管理模式,以保护旅游发展的后劲。
四、重要生态学原理与景区植被构建原则
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规划,从整体生态考虑,应体现生态系统多样性原则,实现景区总体生态结构的稳定性,并对景区有极好的防护作用和小气候调节作用。同时,应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让灌区居民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一些重要生态学原理在雁鸣湖生态风景区植被构建中应得到应用和体现。如生态适应性原理体现在恢复植被过程中,依据植物对环境的要求,在不同光、温、水、土等条件下,种植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生态位原理体现在尽可能使各物种生态位错开,使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实现群落的高稳定性。生物群落演替理论体现在直接模拟构建接近顶级群落类型的植被,增加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原理体现在不同组建水平的生物类型多样化,包括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复合农林业原理体现在农林业生产模式中,各种生物形成小环境,占据各自的生态位,能够充分利用光、温、水、热、营养和空间等环境资源。
五、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措施
旅游活动对景区生态系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破坏,其影响几乎涉及构成生态系统及其环境要素的各个方面。因此,在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规划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并在规划方案中体现出减轻这些负面影响的措施。
采取人类活动斑块及廊道的隐蔽设计措施。通过实地勘察,对景观类型、生态区类型进一步细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和旅游线路。利用有效隐蔽物和隐蔽条件,对人类活动斑块与廊道进行隐蔽、吸收和同化,减少旅游活动对景区的冲击。
水体富营养化与污染问题是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样必须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开发中必须强调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宾馆、酒楼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作为一个面积有限、以生态立题的旅游区,雁鸣湖生态风景区应大大高过基于城市的标准,污水处理率应在60%以上,生活垃圾在风景区外处理。
森林旅游并非一次性买卖,不可过分提取。如果规模过量的游人进入森林,就会对公园内部的负氧离子空气、植被、动物、土壤等产生很大的破坏。因此,在雁鸣湖风景区生态规划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影响,并在规划方案中体现出减轻这些负面影响的措施。如对湿地的保护,要限制游人进入,保护湿地内部的水体、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鸟类资源,维持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发展湿地养殖业时,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对于目前已经开发的地块,应该尽快退耕,恢复水域和湿地自然景观。对森林,要保护其内部的各种景源、植物种质资源、鸟类资源及自然环境,维持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禁止机动车进入保护区内,同时控制游人规模,禁止任何破坏森林的活动,禁止建设任何人工建筑和永久性设施,并建立健全防火系统,严格执行防火措施,保障森林免于火灾。在黄河堤坝以内不得建设任何固定建筑,禁止对周边水体有污染的任何旅游活动。严格保护现有农田耕地,展现自然的农田风光,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对周围水体、土壤的污染。安排必要的交通设施,安排少量接待设施和游览设施,严格禁止有污染环境的旅
游活动。避免污染环境或有碍景观的开发项目,严格控制建筑的总量、风格、色彩,加强绿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六、灌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策略
1.让景区村民参与雁鸣湖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决策
在确定规划方案之前,应给予景区村民或村民代表陈述观点的机会。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村民能够向开发商提出他们的合理要求,从而对企业的开发起到导向作用。同时,要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让村民表达和分享各自的经营、生产经验和所面临的困难,协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保障村民基本利益的同时,建立一个合理的竞争机制,保护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2.政府对景区村民进行引导和旅游教育
随着雁鸣湖景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经营思路会愈加拓展,经营项目也会日趋丰富,竞争更加激烈。
要使灌区村民明白,恰恰是雁鸣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土气息满足了旅游者对自然的向往。这样,才能让村民把雁鸣湖自然风景及传统的耕作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吸引物加以自觉保护。让灌区村民了解雁鸣湖旅游开发给他们带来生活水平改善、享受现代文明等机会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种种不适,如自然、社会生态环境局部失衡等问题,使村民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使灌区村民易受冲击的原始淳朴上升到相对稳定的理性淳朴。
3.从政策上保障景区内村民的经营机会优先
政府和企业应给雁鸣湖景区内村民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各种投资机会,使他们能够参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灌区村民在与企业共同分配资源情况下,优先使用景区的人力,尽可能为本地产品开拓市场,使资金流入当地的经济建设之中。
上述策略,可以提高并保障灌区村民的参与热情。同时,也需要政府、旅游开发商、旅游者等多方参与和推动,通过旅游开发解决灌区村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实现政府信誉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形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共赢。
(作者简介:皇甫泽华,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对策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已相当严重。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果之前能够更审慎地对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运转。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的发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关键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促进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也在警醒我们: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的成绩,而应当在平衡生产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在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资源的同时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遵循自然规律,如此才能获得更健康长足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1]。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观点都是苍白的。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52年伦敦烟雾,1953年日本水俣病,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这四个文明阶段分别由它们的独特象征:“蓝色文明”、。黄色文明”、“黑色文明”和“绿色文明”[3]。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自人类社会以来,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日而语[4]。
2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5]
2.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亟待转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我国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产业主要集中于能提供大量社会产品的基础产业,其中不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产业。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党中央也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面临许多客观环境的制约。
2.2科学技术创新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不再仅仅停留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的层面,而是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实现对工业文明弊端的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仍然缺乏良好的科研体制环境。
2.3缺乏配套的法制保障
我国虽然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方向,也进行了相关生态环境立法工作,但是许多相关配套措施尚停留在论证阶段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或者很多法律文件属于提倡性规定、原则等,操作性不强,又或是相关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建设上的瓶颈主要存在于执法阶段,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管的环境监督机制,地方处于经济发展或政绩的考虑,牺牲环境来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但是高利润的企业,许多地区城市因招商引资,发展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企业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
2.4缺乏理念基础
虽然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相关部门的倡导宣传下,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平衡等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宣传,但是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尤其是涉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文明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并且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做出巨大转变,所以,注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另外,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尚处于较低水平,生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缺失比较严重,公众的生态意识对政府有着较为明显的依赖。
3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生态文明这一理论构想,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国情找出行之有效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3.1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也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人们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在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前,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观,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它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忽视了“我们发展为了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6]
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尽管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并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的生态环境的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当前,我们要想改善人与自然日益紧张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合理交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发展眼前的经济建设的同时给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空间,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
3.2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7-11]
无论是先行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发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其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相同步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日、韩、新三国都是典型的资源贫乏型国家,但同时又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达国家。其重要经验就是推行环境立国、科技兴国战略,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用生态条件吸引欧美国家高层次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更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
3.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模式上,既“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三高”企业大量存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加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之后,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完善,并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还是有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传统的资源能源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加大科技和信息的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其次,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资源能源量的相对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再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可以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把废弃物重新处理,当成下一个产品的原材料,这种经济模式在收获生态效益同时又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2.2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绿色技术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以能源、材料、生物、污染治理、资源回收和环境监测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科学整合后的集合体。所以对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状况提供了各方面技术的支持。绿色技术不仅能带来生态效益,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绿色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对于高新技术的转让、以及清洁生产设备和环保设备在市场中占的高份额都会给开发企业或个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大力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使可再生能源在资源利用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全面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善。
3.2.3建设“两型城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面对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是“两型城市”建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两型城市”建设就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节约土地、规范城区建设优化结构,提高建成区的人口密度;提升城市交通、通信、居民生活设施水平以及污水垃圾的处理能力;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扩大城市绿化面积。
3.2.4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说,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
生活方式上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拒绝白色污染、灰霾空气等所有非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始学会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绿色出行等所有环保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
3.2.5完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法律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如责任追究难,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强,尤其是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对环境破坏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使得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途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到依法治国的框架内,使得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积极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法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高度,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才能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效地进行约束,从而在法律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3.3树立全球治理理念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某一国家就能够解决的,它的全球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治理。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国际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事业。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为了谋求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本着协作的精神,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以实现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目的。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国际合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义务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同的框架体系下紧密合作。国际环境合作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但并不是强加的任务,各国各地区为此所作的努力不仅仅有利于本国人们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人类的共同利益。过去,各国各地区政府只关注本国的环境问题,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导致环境损害的隐形危机增加。只有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和马克思全球性风险理论为指导,创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之中建
设生态文化,融入经济之中建设生态经济,融入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政治,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下去,真正改善经济增长、政治建设和文化追求,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应当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权,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扩大到资本主义国家,让全球意识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之所在,将生态区域化发展为真正的生态一体化,打造美丽世界,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13]。
参考文献:
[1]贺晨.绿色伦理观的培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1,10(3):5-7.[2]赵丽君,国政浩.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贵烈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3(2):46-52.[3]刘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展望[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11):65-66.[4]王帆,杨延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政治研究,2013(14):1-2.[5]何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8):249-250.[6]张荣华,原丽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析[J].理论学刊,2008(8):11-16.[7]王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25(4):21-25.[8]刘红艳,时春梅.低碳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大观周报,2012(47):93.[9]单孝虹.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3(2):5-9.[10]倪智超.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山东青年,2013(7):93-96.[11]何景毅.美丽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文教资料,2013(16):75-77.[12]王焕成.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宁波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3,17(5):53-56.[13]张国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J].西江月,2013(1):189-190.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对策
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已相当严重。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果之前能够更审慎地对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运转。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的发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关键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促进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也在警醒我们: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的成绩,而应当在平衡生产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在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资源的同时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遵循自然规律,如此才能获得更健康长足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1]。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自然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观点都是苍白的。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52年伦敦烟雾,1953年日本水俣病,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这四个文明阶段分别由它们的独特象征:“蓝色文明”、。黄色文明”、“黑色文明”和“绿色文明”[3]。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从古至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自人类社会以来,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讲,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同日而语[4]。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问题[5]
2.1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亟待转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我国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产业主要集中于能提供大量社会产品的基础产业,其中不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污染产业。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党中央也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面临许多客观环境的制约。
2.2 科学技术创新不足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不再仅仅停留在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的层面,而是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支撑,实现对工业文明弊端的修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但是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仍然缺乏良好的科研体制环境。
2.3 缺乏配套的法制保障
我国虽然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方向,也进行了相关生态环境立法工作,但是许多相关配套措施尚停留在论证阶段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或者很多法律文件属于提倡性规定、原则等,操作性不强,又或是相关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建设上的瓶颈主要存在于执法阶段,由于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管的环境监督机制,地方处于经济发展或政绩的考虑,牺牲环境来发展高污染、高能耗但是高利润的企业,许多地区城市因招商引资,发展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企业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
2.4 缺乏理念基础
虽然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相关部门的倡导宣传下,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生态平衡等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宣传,但是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尤其是涉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文明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并且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要求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做出巨大转变,所以,注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另外,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尚处于较低水平,生态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缺失比较严重,公众的生态意识对政府有着较为明显的依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生态文明这一理论构想,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国情找出行之有效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3.1 坚持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也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人们发展观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在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前,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发展观,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影响。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它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只关注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忽视了“我们发展为了什么”“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
[6] 2
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尽管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并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的生态环境的代价也是极其沉重的。当前,我们要想改善人与自然日益紧张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合理交换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发展眼前的经济建设的同时给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空间,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
3.2 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7-11]
无论是先行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发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其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是相同步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支撑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日、韩、新三国都是典型的资源贫乏型国家,但同时又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发达国家。其重要经验就是推行环境立国、科技兴国战略,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用生态条件吸引欧美国家高层次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现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更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建设。
3.2.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模式上,既“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三高”企业大量存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同时更加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之后,由新中国成立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完善,并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还是有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存在。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传统的资源能源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加大科技和信息的投入,淘汰落后产能。其次,节能减排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资源能源量的相对紧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节能减排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再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可以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把废弃物重新处理,当成下一个产品的原材料,这种经济模式在收获生态效益同时又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3.2.2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绿色技术不是单一技术,而是以能源、材料、生物、污染治理、资源回收和环境监测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科学整合后的集合体。所以对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状况提供了各方面技术的支持。绿色技术不仅能带来生态效益,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容忽视。绿色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对于高新技术的转让、以及清洁生产设备和环保设备在市场中占的高份额都会给开发企业或个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大力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循环利用的先进技术,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使可再生能源在资源利用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全面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善。
3.2.3 建设“两型城市”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面对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实际情况,实施“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是“两型城市”建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两型城市”建设就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节约土地、规范城区建设优化结构,提高建成区的人口密度;提升城市交通、通信、居民生活设施水平以及污水垃圾的处理能力;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扩大城市绿化面积。
3.2.4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说,生态文明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等。
生活方式上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拒绝白色污染、灰霾空气等所有非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始学会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绿色出行等所有环保的生活方式即绿色生活方式。
3.2.5 完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法律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如责任追究难,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强,尤其是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对环境破坏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使得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制度,通过法律途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到依法治国的框架内,使得生态保护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积极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环境政策.建立科学高效的执法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高度,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强有力的保障.才能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效地进行约束,从而在法律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3.3 树立全球治理理念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不是单靠某一国家就能够解决的,它的全球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治理。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国际眼光,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环境与发展事业。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为了谋求共同利益,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本着协作的精神,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进行广泛密切的合作,以实现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目的。全球生态治理需要国际合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义务为人类的共同利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就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同的框架体系下紧密合作。国际环境合作需要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但并不是强加的任务,各国各地区为此所作的努力不仅仅有利于本国人们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人类的共同利益。过去,各国各地区政府只关注本国的环境问题,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导致环境损害的隐形危机增加。只有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生态治理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和马克思全球性风险理论为指导,创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之中建 4
设生态文化,融入经济之中建设生态经济,融入社会建设和政治建设之中建设生态政治,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下去,真正改善经济增长、政治建设和文化追求,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应当积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权,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扩大到资本主义国家,让全球意识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之所在,将生态区域化发展为真正的生态一体化,打造美丽世界,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13]。
参考文献:
[1]贺晨.绿色伦理观的培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5-7.[2]赵丽君,国政浩.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贵烈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46-52.[3]刘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展望[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11):65-66.[4]王帆,杨延虎.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政治研究,2013(14):1-2.[5]何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8):249-250.[6]张荣华,原丽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析[J].理论学刊,2008(8):11-16.[7]王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25(4):21-25.[8]刘红艳,时春梅.低碳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大观周报,2012(47):93.[9]单孝虹.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3(2):5-9.[10]倪智超.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山东青年,2013(7):93-96.[11]何景毅.美丽中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文教资料,2013(16):75-77.[12]王焕成.马克思全球风险理论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5):53-56.[13]张国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究[J].西江月,2013(1):189-190.
第五篇:生态文明论文
形势与政策 论文
题
目: 建设生态文明 院(部): 建筑城规学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建筑112 姓
名: 李霄汉 学
号: 2011051166 指导教师: 李霄汉
完成日期: 2013年11月26日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上,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生态文明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落脚点,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转变。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要落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三、生态文明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据个人收集的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就个人观点,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按生态系统规律引导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要贯彻好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教育,使全体公民以生态价值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铸造绿色科技体系,实现科技的生态价值取向;再次,要把绿色科技引入经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科技,是引导生态意识进入生产系统,从而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两难问题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要发展绿色科技,就要正确认识理解绿色科技。
第一,绿色科技要求各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科学技术活动均要符合生态化的方向。生态价值观是从事科技工作的基本观念,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要在科研活动中恪守这一信念。也就是说,在发展农业、牧业、冶金、建筑、化工、交通、制造等行业的科学技术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看到其生态效果,竭力排除有经济价值却无生态学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的滥用。第二,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可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即危害生态环境的因素已经存在,发展这类科技的目的是抑制和减少其危害,如治沙技术、防治病虫害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医疗技术等;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化生态环境的技术,如稀有资源替代技术、多功能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制开发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小流域生态治理技术等。第三,生物科技已成为绿色科技的主体。主要有生物高科技,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高科技;传统生物科技,如围绕农、林、牧业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生物科技作为绿色科技的主体,已成为21世纪科技的重点学科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以生物高科技为基础的农业、环保、材料、能源和制药业等领域也受到我国学术界许多学者的关注。由此可见,发展绿色科技,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科技经济社会规律作用使然。概括地来说,生态文明的意义即通过科学发展观、绿色科技等一些发展模式和手段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使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经济相融的目的。
四、感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它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过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其实是中国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又一体现。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经济的增长能够提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将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回顾发展历程,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问题上本身压力就大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对个体而言,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我们群众的共同努力,也只有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身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