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党校2008《西方管理理论研究》 A卷及答案[精选]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在职研究生 2008级经济管理专业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闭卷)试题
全卷满分共100分(A卷)
一、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权变理论的含义。
答: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所谓权宜,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2分)权变理论,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复杂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3分)
2、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
答: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分)
3、简述系统观点的基本特征。答:(1)系统观点强调对组织(如企业)的整体性的理解。(2分)
(2)系统观点把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理解。(1分)(3)系统观点把企业看作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2分)
4、简述非理性主义倾向。
答: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而言的。(2分)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3分)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2分,再陈述理由,8分;3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答:错,(2分)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8分)
2、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制。
答:错,(2分)应实行事业部制。(8分)
3、资本主义管理理论或管理科学产生的标志是《管理理论丛林》一书的出版。答:错,(2分)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标志是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8分)
三、论述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分析“经济人”的特点,对“经济人”在管理方式上有哪些方法? 答:经济人特点:
第一,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第二,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
第三,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第四,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会干扰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以上要点15分)
管理办法:
与经济人假设相对应的是:(1)“物本管理”,即突出物在管理中的作用,把人与物同等对待。(2)严格制度管理。(3)把人看作机器和劳动工具来管理,用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来判断和衡量人的价值,而忽视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4)对人主要实行物质刺激的金钱鼓励,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10分)
2、案例分析:西门子公司的弹性福利计划 为了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员工需求,西门子公司近年来开始推行弹性福利计划。弹性福利计划打破传统为每一位员工提供统一的福利方案的做法,提供一系列可以自由选择的福利“菜单”,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偏好自由选择。目前西门子的弹性福利计划中包括两部分:核心福利和自选福利。核心福利是每个员工共有的福利项目,自选福利是员工可以自由选择的福利项目。自选福利项目的菜单设置考虑了员工四个方面的因素:健康需要、养老需要、照顾家庭的需要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要求。西门子希望通过弹性福利计划在不增 加成本的前提下增加福利方案对员工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增加员工的参与度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要求:
1、用需求层次理论说明弹性福利计划的科学性
2、谈一谈借鉴意义 答:(1)答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10分)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这五类需要互相关联,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需要等级。
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 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 第三级,社会交往的需要;
第四级,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 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
(2)弹性福利计划的科学性在于它满足了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5分)
(3)借鉴意义:管理应以人为本,根据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与人的需求层次相对应的管理手段。(10分)
第二篇:西方管理理论研究考试复习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考试复习
(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简答题
1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P2
3答: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P28
4答: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可归纳为: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教育作用、宣传作用。
3、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P58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双因素理论的重点是人们对待工作或劳动的态度,如保健因素是人们对外在因素的要求,激励因素是人们对内在因素即工作本身的要求。
4、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 P199
答:(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分系统的最优化。(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5、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哪些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P9
答:定额管理、差别计件工资制、挑选第一流工人、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在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等。
6、解释非正式组织P16
2答:非正式组织是指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且不受其管辖的个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有关的人们集团的总和。
7、战略联盟 P306
答: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间或特定事业与职能部门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合体。
8、解释“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学含义。P1
5答: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作仅仅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经济人”,认为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物质和金钱。这种理论认为,对人的管理必然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人的自身特征,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是激励方式中的一种,是指管理的中心工作是运用奖励与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需要的行为。
9、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对应需求层次理论哪两个因素?P58
答: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对应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和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
10、组织的本质P160
答:社会系统理论创始人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11、非理性主义P27
5答: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是指管理的软化和柔性化倾向,强调以人为核心,注重感情的管理模式。他们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
12、简述权变的含义P22
2答:所谓权变,简单说就是权宜应变。所谓权宜,又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权变理论,是指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
二、辨析题
1、科学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理论研究角度是一样的。P3---
41错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角度在于基层,或者说在于车间,主要是通过如何采用各种措施去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其研究角度在于管理层,即通过提高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来建构整个理论的。其理论最为核心的“管理的定义”以及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无不是站在一个高的角度来建构和分析的。
简而言之,泰勒是从工业等级制度向上研究,而法约尔从经理人员向下研究。前者从细节入手,而后者着重一种宏观建构;前者具有唯一性(工业企业管理),而后者具有普适性(一般管理)。
2、事业部制组织属于扁平化组织结构。
错误。扁平式管理,或称扁平化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级的减少和效率提升。扁平化组织,需要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的组织。
事业部制是总公司下面按产品、地区、业务范围划分事业部分公司。事业部分公司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其特征是:决策权并不完全集中于公司最高管理层,而是分权给事业部,有利于它们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公司最高管理层摆脱了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进行重大决策的研究;公司的适应性强;适于规模大,产品种类多,经营范围广,分地区经营,技术上,生产上可以相互独立进行的企业。但因管理层次多,管理费用高,各事业部协助比较困难,易产生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的倾向。
因此明显可以看出,事业部制组织不属于扁平化组织结构。
3、经营和管理是同上概念。P22---2
4错误。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企业经营包括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管理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活动,法约尔认为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4、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定目标,然后下属遵照执行。×P210
答:错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是民主参与。家长制管理方式只会导致目标管理的失
败,更不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答:错误。所谓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它综合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既是一种民主管理,也是一种参与管理。而家长制管理方式是命令式的管理,只会导致目标管理的失败。
5、企业再造理论和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P314--329
企业再造理论是对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错误。企业再造理论要求彻底抛弃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通过再造企业流程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观点。(提出要面对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将分割过细的工作按业务流程的内在规律,并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重新整合起来,通过合并工作、简化流程、组织扁平化等建立起灵敏迅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6、扁平化管理的核心。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竞争效率。所谓扁平化组织,就是让员工打破现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管理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的优势赢得市场主导地位的组织。为了能快速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或预见市场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正经历重大转变,由原来垂直的职能部门组织架构转变为横向的、以流程为基础的组织架构,以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
扁平形式组织的优点是: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
7、权变领导方式P222。权变领导方式肯定的是民主的领导方式。
错误。所谓权变,简单地说是指权宜应变。所谓权宜,又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权变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认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和工作任务结构4个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般领导方式。领导者应该根据情境因素、选具体情况择有效的领导方式。
第二题: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制。
答:错,(2分)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应实行事业部制。(8分)
8、管理过程学派对管理的认识。P139---159
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答:错误。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过程学派将管理理论同管理人员所执行的管理职能,也就是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认为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管理的职能逐步展开和实现的过程。
第二题:管理过程学派有三个基本观点:1.管理是一个过程,解剖它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分析它的管理职能;2.管理科学是一门揭示管理人员活动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既有自己的核心知识,又有边界范围;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管理过程学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划分和分析管理职能来揭示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但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计划、组织、控制这三项职能的认识完全一致,对指挥、激励、人事三项的意见也比较集中。P142-P143)
9、人际关系学派P5或P45---50
人际关系理论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没什么区别。
错误。人际关系理论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相比,具有以下新观点:
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企业职工是“经济人”;
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只要正确地确定工作任务,采取恰当的激励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只注意到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正式组织”的作用。
10、早期经验主义学派对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理解和现代的认识是一样的。P208
错误。早期经验主义理论对管理者与领导者的理解不同于现代的认识,他们认为,领导者是在一个组织系统中处于领导岗位的人员,而管理者“泛指凡属于由于其职位和知识,必须在工作中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的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而言。”在这里,管理者实际是指那些能影响整体绩效的各类决策者。而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领导者。相反,早期经验主义学派所定义的领导者,恰恰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者。
11、权变理论对人性的看法 P74、22
4答: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超Y理论,超Y理论是以行为科学理论中的有关人的特性的“复杂人假设”为依据的,复杂人假设的要点是:1.每个人都是有许多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复杂而且多变。2.一个人透过其社会生活,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的动机模式是其原理的动机与组织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动机构造及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5.人可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12、决策理论对人的看法 P179――180
答:西蒙认为,人类实际的理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理性”,也不是非理性的。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决策中要把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转变为有限理性的“管理人”或“决策人”的假设。
13、美日文化的不同 P280—28
1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
答:错误。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如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如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日本的管理能在企业中造成比较好的文化氛围,能应付现代社会中多变的挑战,而美国的管理则相对不够适应。
14、管理科学理论主张P243---248(定量分析)
答:管理科学理论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他们主张多种学科交叉配合对管理进行研究。
15、第五代管理理论P330--350
答:第五代管理理论大都是基于对未来经济是知识经济的认识所提出来的。它反映了时代发展潮流,对知识经济含义的认识有一定新意,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未来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的设想,强调了人才、知识、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思想、价值观、创造性的重要性,提出管理就是“深度汇谈”,管理就是“用知识来开发知识”等论断。(P348-P350)
所谓第五代管理是指M萨维奇《第五代管理》一书。×
答:错。所谓第五代管理是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的统称,表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而《第五代管理》只是其中的一本代表作的名字,并非就是第五代管理理论。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一谈组织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P132-13
5答:
一、领导者要胜任新时期的领导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领导者应具备的五个品质:以身作则;关怀下级;尊重他人人格;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判断力。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的四种途径有:抓住重点,全面提高;变弱项为强项;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接受监督,及时纠偏。
二、不仅要关心工作,更要关心人。
三、组织的变革与发展要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案例分析:
目前有一种:“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社会现象,请用公平理论加以解释。P63—6
4答:公平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这一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等分配的合理性及其对人们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认为:
1、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自己的获得和付出的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获得与付出相对比较的影响。
2、每个人即会把自己的获得与付出同他人作社会比较,也会同自己过去的获得与付出作历史比较。
3、不公平感的产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们比较后认为报酬分配不公平或奖金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
4、公平理论揭示了在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相互比较,并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管理者应引起重视,更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阐述第五代管理对知识经济的看法P330—33
4答:
一、“知识劳动”成为经济增长、组织兴旺阁个人幸福的关键。
二、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成为管理努力的重心。
三、知识和获取知识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财富之源”。
四、经济的成功来源于更有效和更快速地获取、整理和传播知识。
五、更新知识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4、案例分析:
案例:某企业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利润分配按4:3:3进行。即国家40%,经理层30%,员工30%。企业积极性极大提高。请用社会系统理论分析原因P163---166
答:
一、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这个定义包括以下含义:(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2)组织是一个系统;(3)组织是动态发展的;(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社会系统理论认为,作为协作系统的正式组织,包含三个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
三、股份,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目标,即把蛋糕做大,最后分蛋糕;股权激励,职业经理人就有了长远打算,员工3成股权,有了协作的意愿。
5、评价科学管理理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科学管理理论的进步性:第一次改变了人们凭经验管理的看法,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标准性。其主要贡献在于:
(1)强调运用科学而非经验的方法来研究企业管理活动。
(2)强调建立明确的、量化的工作规范,并且将这种规范标准化。
(3)强调根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对工人进行挑选和培训,提高工人的工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工作业绩。
(4)强调管理者应该为下属的工作业绩负责,要求管理者做好预先的计划,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并且为下属提供相对应的培训。
管理科学理论的局限性:泰罗像看待机器一样看待工人,科学管理是建立在缺乏信任、缺乏价值、才能和个人 智力尊重的基础上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门与人的欲望无关的科学,在这里,管理不是一门有关人的科学,我们可以看到,泰罗准备将全世界的人打造成少数几种固定的模式,泰罗的理论否定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习惯和伦理观念。
(l)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2)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的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3)“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6、案例分析
在某单位,小张希望多发一些奖金,老李希望受到重视,而王亮则更关注个人发展。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原因。P51--
54答:(1)要求答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这五类需要互相关联,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形成一个需要等级。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第三级,社会交往的需要;第四级,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与需求层次相对应的激励手段、管理策略
1、生理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工资、健康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管理策略在于待遇、奖金、住房福利、医疗设备;
2、安全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职业保障、意外事故的防止;管理策略在于就业保障、退休金制度、保险;
3、爱与归属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人际关系、团体接纳、与组织认同,管理策略在于参与制度、团体活动、教育培训;
4、尊重需要对应的激励手段是地位名誉、权力、责任、与他人对比;管理策略在于人事考核、晋升、表彰、选拔进修;
5、自我实现对应的激励手段是环境保障、挑战性工作、个人与组织发展;管理策略在于授权、参与决策、共同目标。
(3)借鉴意义:管理应以人为本,根据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与人的需求层次相对应的管理手段。对于小张、老李、王亮区别对待,„„。
7、比较美日企业文化(列出三种以上进行比较)P288-289
美国是一个以欧洲移民为主的国家,其文化基本以欧洲文化为基础,同时也揉进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美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崇尚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日本基本是以东方民族文化为主,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偏重强调“诚”和
“忠”。二是大胆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即形成所谓的“和魂洋才”。比较美日企业文化的主要区别主要有:
①从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看:美国企业文化强调个人能力主义,具有冒险性与流动性;日本企业文化则注重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稳定性。②从人际关系方面看:美国企业文化在血缘关系观念方面表现比较淡漠,更多的是以平衡的契约关系来维系;日本企业文化则比较注重血缘关系和团队精神,因而在管理中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责任。③从企业风格方面看:美国企业文化中从业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意识薄弱,只重视个人能力,强调对个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日本企业文化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偏重强调“诚”和“忠”,员工归属意识强,对企业“从一而终”。④从企业价值观看:美国企业文化强调竞争、民主、公平;日本企业文化强调工作献身、和亲一致、顺应同化。
借鉴:
1、美国企业文化中求新求变的个人主义精神以及重视个人能力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日本企业风格的归属意识强,“从一而终”,注重协调感情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经济学专业《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重点及答案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经济学专业《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重点及答案(2010年6月)
一、简答题复习重点
1、简述例外原则——P41
由泰罗提出。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
2、简述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P79-81
梅奥于1933年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并从霍桑试验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即生产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其观点有:
(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的影响的。(2)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提高职工的士气。(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3、简述需求层次理论与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区别——P85,P91-93
二者大致是相吻合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基本层次需要(生理的、安全的、社会的)相当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而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中高层次需要(社会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则相当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区别在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就需要和动机而言的,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就满足需要的目标(诱因)而言的。
4、简述“经济人”的主要特点——P109
“经济人”是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学关于人的特性的假设,泰罗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沙因将其特点归纳为: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5、简述系统管理的特点——P265
特点有四:
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
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3、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
4、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
6、什么是目标管理——P277
属经验主义理论,由彼得 德鲁克提出。指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7、简述行为科学揭示的人的行为一般规律——P84
由马斯洛等人提出。即: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需要所引发的,人的行为一般来说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某个目标。
8、简述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P219/
社会系统创始人巴纳德认为非正式组织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作用:(1)、具有促进信息传递的机能。(2)、具有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协作意愿来维护正式组织内部团结的机能。(3)、具有保护个人人格和自尊心的机能,并且能抵制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利影响。
9、简述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P257
依据卡斯特等人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有三,即系统观念、系统分析、系统管理,这三方面内容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
10、简述企业文化的作用——P369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有五:(1)、导向作用。(2)、凝聚作用。(3)、激励作用。(4)、教育作用。(5)、宣传作用。
11、简述权变的含义——P292
权变,即权宜应变。权宜,又指因时因事而变通的方法。
12、简述法约尔关于管理的定义——P52
法约尔在其所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3、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P84
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在其所著《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往高形成一个需要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地位或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指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
14、简述系统观点的基本特征——P259
基本特征有三:(1)、系统观点强调对组织(如企业)的整体性的理解。(2)、系统观点把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来理解。(3)、系统观点把企业看作由许多子系统所组成。
15、简述非理性主义倾向——P357
~~,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中,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而言的。该理论认为,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
二、辨析题复习重点
1、科学管理产生的标志。——P26
其标志是1911年泰罗所著《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
2、美日管理的特点。——P364-365
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即人员、作风、技能、最高目标。
3、企业再造与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P409-410
由美国人汉默、钱皮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中共同提出的“企业再造”,是指“根本重新思考,彻底翻新作业流程,以便在现今衡量表现的关键上,如成本、品质、服务和速度等获得戏剧性的改善”,此理论是针对当今的买方市场而提出的。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创立的劳动分工理论,是建立在企业“以大量生产为中心”的基础上的,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以适应卖方市场而提出的。
4、目标管理。——P277-278
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5、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P363-365
~~~直接原因是美日管理的比较。
6、所谓例外原则。——P41
见一,1。
7、管理过程理论主要观点。——P191-195
有三:(1)、管理是一个过程,解剖它的最好方法是首先分析它的职能;(2)、管理科学是一门提示管理人员活动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既有自己的核心知识,又有边界范围;(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8、企业再造理论的核心。——P410
核心是企业流程的再造。
9、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PP92-93
见一,3。
10、第五代管理的含义。——P429
“第五代管理”是指9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其理论大都是基于对未来经济是知识经济的认识所提出来的。
11、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P195
错。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职能分析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12、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制。——P306
错。根据权变理论,本题企业应采取事业部制。而矩阵制通常适合于外部变化快、内部差别小的企业。
13、资本主义管理理论或管理科学产生的标志是《管理理论丛林》一书的出版。——P26
错。其标志是《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
14、所谓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定目标,然后下属遵照执行。——P277
错。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
15、非理性主义倾向是指管理向软化发展。——P357
对。非理性主义倾向,是相对于传统管理理论中唯理性主义的管理思想而言的。唯理性主义强调制度和严格管理这些“硬”因素,而非理性主义倾向强调管理应以人为核心,突出企业文化这些“软”因素。
三、论述题复习重点
1、案例分析题——P272-280
某单位年初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销售计划,公司领导为了使计划得以实现,给分公司下达了指令性目标,尽管大家有不同意见,但迫于领导的压力还是遵照执行了。结果很不理想,大家议论纷纷。请用经验主义学派的有关理论分析原因。
答:显然,该单位实行的是目标管理,但组织者却违背了这一管理方式的基本原则。
目标管理的提出者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是使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技能和管理制度。实施目标管理分为目标的制定、实施、检查、评价四个阶段。其方法和步骤是:
(1)、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2)、下级人员积极参加目标的制订并为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
(3)、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4)、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5)、对实行目标管理而带来的风险给予激励。
(6)、充分信任职工。
显然,该单位的目标制定既无下级人员的参与,也没有充分的情报资料作依据,目标的制定凭的是领导的想当然,拍脑袋,不切实际的目标自然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既没有对下属的信任,也没有对目标的实现的控制手段和激励,更没有在总目标和分目标之间进行沟通和分解,下属自然也缺乏兴趣和责任,勉强遵从的结果必然是不了了之。
2、中国的企业文化既不同于日本也不同于美国,请结合企业文化理论的学习,谈一谈值得借鉴的经验。
——P376-381
答:对照日美文化,由于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美国多为欧洲移民,文化基础源于欧洲文化,而日本则以东方民族文化为主,故日美的企业文化也有较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差异有三:
(1)在对人性的假设上,美国信奉人是“经济人”,推崇个人奋斗,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日本民族那种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向上和忠诚的团队精神,更接近于“社会人”的假设。
(2)在对企业发展的思考角度上,美国主要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来考虑问题,偏重于资金投入、装备改进,在管理中崇尚理性主义的管理方式;而日本则更注重从社会层面、文化层面来考虑问题,因此在并不忽视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同时,还比较偏重于非经济、非技术因素,特别是重视人的因素。
(3)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如战略、结构和制度等;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如人员、作风、技能和最高目标等。
而我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仁”、“礼”“中庸之道”,容易“知足而乐”。与美国文化相比,“个人迷信”较强,个人奋斗不足;与日本文化相较,血缘关系较强,团队精神不足。因此,在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既应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仁”和“礼”中所体现的“忠”: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忠诚于客户;又如“中庸之道”中所体现的灵活、变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同时,有意学习、吸收美国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和严格的制度管理,既鼓励个人进取,也提倡组织创新;还应学习日本文化中的团队精神,提倡集体协作,促进共同提高。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中,克服人治,提倡法治,提倡以文化治企,并努力形成一个1+1>
2、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良好团队氛围,以使我国企业能尽快形成既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兼收并蓄国外先进文化的中国式现代企业文化。
如海尔文化中提倡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其“敬业报国”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忠”就是回报,用最好的产品与服务回报用户,用最好的效益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忠”就是真诚,对用户、对社会都应真诚到永远。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就是创新。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境界。
3、联系实际分析组织对内对外平衡的条件„„P224-227
案例分析:某企业,对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人心涣散,对外由于某种原因产品销售不畅,请用组织平衡理论分析说明。
答:
(一)巴纳德提出了一个组织必须保证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的思想,并信为这是组织能否存续的条件。其内容如下:
(1)组织的对内平衡,是指通过把创造出来的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保持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诱因”和“牺牲”的平衡实质上就是组织的对内平衡,当诱因≥牺牲时,组织就能存续和发展。
(2)组织的对外平衡。就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这个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巴纳德认为,组织的平衡归根到底是组织同组织外部的全部情况的平衡,组织必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组织的对外平衡对组织的存续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案例中某企业现状进行分析:
(1)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人心涣散。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对内平衡”理论,当组织提供的诱因大于或等于组织成员提供的牺牲时,组织成员得到满足,为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就高,组织就能够存续。反之,当诱因小于牺牲时,组织成员就不满,丧失了积极性,组织目标就难予实现。该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即诱因小于牺牲,因此造成企业员工人心涣散。
(2)企业对外由于某种原因产品销售不畅。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对外平衡”理论,为了保证组织的对外平衡,使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地改变原来的组织目标,不断地重新确立新的组织目标。也就是说,组织的目标,应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动态平衡。而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随市场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销售不畅。
4、某地一个煤矿发生了坍塌事故,压死了几名矿工,雇主拿出十几万块钱赔偿私了,当问及遇难矿工家属还有什么要求时,家属要求把死者的弟弟安排在矿井工作,老板答应了,煤矿继续开采。请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其原因。„„P84-87
答:这是一道令人人心情格外沉重的试题,因为,生活底层的矿工显然被迫在用生命与温饱作交易!这是一道令人心碎的试题,因为生命在此受到了超乎想象的令人发指的漠视!
我们知道,需求层次理论的创始人马斯洛在其所著《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由低往高形成一个需要等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地位或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作者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形式出现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工作的。
本案中,煤矿坍塌,数名矿工丧命,10几万块钱便私下打发了!而遇难矿工家属的唯一要求仅仅是把死者的弟弟安置在矿井工作——死者家属放弃应有赔偿和抚恤等相关权力的要求显然是对法律的无知所致,而死者家属对亲人生命的看似冷漠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显然,他们不仅尚未脱贫,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衣、食、住、行此时是他们的突出需要,在这一基本需要尚未得到保证和基本满足时,安全需要似乎并不突出、一时也尚未成为他们的内心需求,更别说人的社交、自尊等高层次的需要了。
而本案中的矿主,是一位典型的经济人,他之所以如此漠视矿工的生命,一则是自己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只顾赚钱,极少有在安全保障上的投入;二则也正是因为他看准了这些矿工离开矿井,起码的生活可能难以维持,因而,也就不会有对安全等方面更多的追求——矿工宝贵的生命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保障,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5、试分析“经济人”的特点,对“经济人”在管理方式上应怎样管理?„„P109-110
答:“经济人”是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管理学关于人的特性的假设。它从一种享乐主义哲学观点出发,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于追求本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报酬。泰罗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沙因将其特点归纳为: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在“经济人”观点盛行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者从上述假设出发,在对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式。管理者把人看作物件一样,忽视了人的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只注意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把金钱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采用“胡萝卜+大棒”的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
显然,这种假设及其管理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在知识经济特征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其实,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需求,具有不同的能力,人的工作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是变化的。因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首先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不同需要,尤其要重视人的自身特征和精神需要,并注意引导人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让每一个人的智慧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目标。
6、联系实际谈一谈科学决策应遵循哪些程序?(案例分析)案例:某县县委书记上任后,根据他在某地的经验,提出要在当地搞万亩果园计划,县上主要领导分别抓落实,经过努力,很快取得成功。问:这是不是科学决策,为什么?P242
答:这不是科学决策,而属于经验决策。因为科学决策应该遵循以下程序:
(一)确定问题。决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确认问题,对问题的性质、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估价,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决策的目标是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的。
(二)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决策的根本在于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备选方案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作出合理的决策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多地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以免漏掉最好的方案。
(三)搜集信息。信息的收集是决策的基础,就是从多个备选方案中看看这个方案如何,那个方案怎样,以便给选择备选方案提供必要的信息。
(四)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替代方案。即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方案。
(五)拟定实施计划并执行决策。拟定决策的实施计划,实际上就是拟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决策。
(六)评估和审查。这一步骤必须反馈至第一步骤,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通过评估和审查,可以确定决策执行的情况,以便发现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修正决策本身。
根据科学决策的步骤分析得出结论:该县委书记所做的决策,并不是科学决策。他作出决策的根据是“他在某地的经验”,这是经验决策,也可以说是“领导决策”。虽然取得了成效,但依然不是科学决策,因为他没有遵循科学决策的步骤。在本案例中,只有一个可选择的方案,而没有其他备选方案,也就不存在选择最佳方案。发展万亩果园尽管取得了成效,但也许还存在着其他更有成效更适合于当地发展经济的产业。
第四篇: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模拟卷_答案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模拟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B)A尼采B弗洛伊德C叔本华D柏格森
2、《荒原》中的意象中是现代人的象征的是(B)
A水 B骑士 C火 D渔王
3、下面作品中的哪一部不属于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中的作品。(B)A《美国》 B《地洞》 C《审判》D《城堡》
4、著名的片断“小玛德兰点心”出自A 《尤利西斯》B《追忆似水年华》C 《墙上的斑点》D《喧哗与骚动》
5、1926年海明威写了长篇小说(B)A《在我们的时代》 B《太阳照常升起》C《永别了,武器》 D《老人与海》
6、下面哪部戏剧不属于萨特的境遇剧。(D)
A《毕恭毕敬的妓女》B《苍蝇》C 《死无葬身之地》D《禁闭》
7、黑色幽默的名称流传起因于美国作家(black humor)的短篇小说集(C)
A、约瑟夫·海勒 B、托马斯·品钦 C、布鲁斯·杰·弗里德曼 D、约翰·巴斯
8、于1969年以“他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中得到振奋”的理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B)
A、尤金.尤奈斯库 B、萨缪尔.贝克特 C、哈罗尔德.品特 D、阿尔比
9、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罗伯-格里耶的被称为“传奇”的“自传三部曲”(A)。
A.《反复》B.《重现的镜子》
C.《科兰特的最后日子》D.《昂热丽克或迷醉》
10、1955年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创作的(C)
A 《玉米人》B《迷宫》C 《佩德罗·巴拉莫》D《百年孤独》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
1、异化
异化(alienation,转让,疏远化)——任何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反面,就叫异化;人自己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迫人的力量,也叫异化。
异化概念经历一个发展过程——黑格尔论述过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论述过宗教的异化;马克思论述过经济的异化。
而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则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我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人与语言的异化。
2、“心理时间”
“心理时间”(psychical time),这是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的。柏格森从他的生命哲学出发,提出“绵延”这个概念,认为“真实存在于意识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时间的延续不是一个瞬间代替另外一个瞬间,而是过去不断地前进,吞噬着未来,并在前进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physical time)不同。“物理时间”是用空间的概念来认识时间,即把时间看作各个时刻依次延伸的,表现宽度的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相互渗透、表示强度的质量概念。柏格森认为,我们越是进入意识的深处,“心理时间”的概念就越适用。
3、境遇剧
境遇剧:萨特创作的存在主义戏剧区别于传统的戏剧,其最大特点在于“境遇”二字。•这些戏剧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体现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说,要在戏剧舞台上展现人物的境遇,以及在特定的境遇中,剧中人所进行“自由选择”。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其中著名的有《苍蝇》、《毕恭毕敬的妓女》、《死无葬身之地》等。
三、问答题(每题25分)
1、试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说明,什么是“反英雄”?
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人的英雄观念,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英雄与儒夫等传统的价值观一切都被颠倒了;二战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越来越体制化使个人的地位越来越显得不重要,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那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的英雄观产生了怀疑,而反而对那些调侃、戏仿、讽刺英雄传统的人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反英雄”应运而生。
《第二十二条军规》主人公尤索林(一译约塞连)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目的。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为了保全生命,偷偷往飞行员食物中掺入肥皂水,造成集体腹泄,取消了飞行;深夜溜进作战室偷改轰炸线,从而飞临没有防空系统的安全区;升空后又说飞机出“故障”,要求返航,飞临目标后,他根本不管命中与否,在俯冲投弹的一瞬间,已经做好了向上飞逃的准备。他的衣服沾染了负伤同伴的鲜血后,他发誓不再穿衣服,每天只穿着大头皮鞋、一丝不挂地“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甚至在列队集合时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因歪打正着地击中了一个目标,上司授予他奖章时竟无处戴挂。
在荒诞的世界上,善恶颠倒,美丑易位,英雄就是小人,精英就是渣滓。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司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升迁,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
2、试以具体情节为例说明,《百年孤独》如何处理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家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效果。
A. 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B. 非线性的时间模式,不断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模式中闪回,造成一
种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魔幻的时间感觉。小说开头的一段是这种魔幻时间观的典型例子。
C. 交感的巫术世界和魔幻世界观。
小说展示了一个人、鬼、物交感的世界,体现了具有拉美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立在古老的“万物有灵论”基础上的魔幻世界观。
D. 神话模式的运用。小说大量运用了从古希腊、希伯来到美洲的神话原型,使人
感到历史的延续性。
第五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第一讲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央党校哲学部马哲教研室主任、教授
毛卫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其方法论,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一、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产生及发展
1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是社会生产力超常发展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激化的时代。
关于生产力及社会的超常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由此,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
2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在此基础上,人类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社会的认识,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人类认识史上的根本变革奠定了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开始激化,革命斗争开始兴起,对科学理论的创造,提出了迫切要求。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表现为激烈的对抗。在经济领域,十年左右一次的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破坏和人民生活的贫困;在政治领域,阶级矛盾开始激化,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突出表现。
困境中人们要寻找原因和出路;斗争中人们要寻求支持和指导。然而,当时思想理论界的状况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历史领域依然是唯心主义的一统天下,不用说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连存在不存在规律都是个问题,作为未来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只存在于空想之中。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275页。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马克思恩格斯以崇高的社会责任心投入了理论创造活动,并首先将理论创造的重点放在了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前无古人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
这一根本变革主要体现在实践观点的确立和随之而来的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在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实践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过去一切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观点。正是立足于实践观点,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还体现在:从阶级性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公开承认这种阶级性;从哲学的功能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明确宣布哲学不仅是要解释世界,更主要的是要改变世界;从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哲学不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的各个领域而成为包罗万象的体系,而是根据科学的发展,揭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一般运动规律;从哲学的理论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创立时期,更表现在它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目前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实践观点
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也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 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1由此可见,是否懂得实践的意义,是新旧唯物主义、新旧世界观的根本性区别。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唯物论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首先必须对世界的本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本质的重大问题。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二元论者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2
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相联系,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们都统一于物质。
后来,恩格斯又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和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明确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在概括科学革命成果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明确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这个定义,与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相混淆的旧唯物论区别开来,与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将实践纳入“对象、现实、感性”范围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3、辩证法
适应当时的需要,恩格斯着重指出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辩证法作了这样的界定:“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4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明确提出了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指出,辩证法“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5这三个规律都曾被黑格尔阐述过。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颠倒了思维规律与自然、历史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颠倒再颠倒过来,把辩证法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后人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辩证法奠定了基础。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83页。3 《列宁选集》第2卷,第89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4页。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10页。恩格斯论述了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合理的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批判地吸取了前人辩证法思想的积极成果,并把它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
恩格斯还强调了辩证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方法论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不是体现在它的证明作用,而是体现在它“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1
后来,列宁进一步明确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他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2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
4、认识论
马克思在《提纲》中将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并强调:过去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后来列宁明确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4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及认识的辩证过程作了系统的阐述。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过程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他指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5“绝对地认识着的思维的的无限性,也是由无限多的有限的人脑所组成的,而人脑是彼此并立地和相继地从事这种无限的认识的,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做蠢事,从偏斜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的道路行进,往往当正确的东西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它”。“因此,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受到双重困难的困扰,并且按其本性来说,只能通过一个无限的渐近的前进过程而实现。”6
真理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排斥相对的绝对真理论时指出: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77页。
《列宁选集》第2卷,第412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57页。4 《列宁选集》第2卷,第103页。5 《马列著作选编》,第220页。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1-342页。“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1
强调认识的社会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意
2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在《自然辩证法》中,在论述意识的产生时,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尔后,“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又增添了新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便获得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3
在人类早期,由于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极大地制约了认识的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在4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行的。”结果进展缓慢,慢,以致“人类已经古老了,但人始终还是幼稚的”。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和全球化的进程,人类的认识突飞猛进。认识的社会化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5、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结构
《提纲》中所论述的实践观点涉及认识论问题,但主要是与社会历史观相联系。马克思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得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重要结论;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出发,对实践观点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7他们进一步指出: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8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恩 12 《马列著作选编》,第22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1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77、378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7-108页 5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7页。6 《马列著作选编》,第2-3页。7 《马列著作选编》,第37页。8 《马列著作选编》,第15-16页。恩格斯分析了社会的结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生产力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结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了生产力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此作了更加明确、精炼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在这一段不长的论述中,分别对生产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的说明,并从而显示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6、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与社会变革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3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的物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4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特别强调社会革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动的结果,决不是随意造成的。他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5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具有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过程,并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还立足于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指出,人类最终将走向能够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探讨,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指 12 《马列著作选编》,第17页。
《马列著作选编》,第94页。3 《马列著作选编》,第31页。4 《马列著作选编》,第94页。5 《马列著作选编》,第95页。导和启发意义。
7、群众与阶级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明确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意义的基础上,在《神圣家族》等著作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宣扬的“自我意识”决定历史发展的唯心史观,科学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英雄史观是一般哲学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表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精神和物质的对立表现为“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与代表精神空虚的群众、代表物质的人类其余部分相对立。”1
马克思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人对物质世界的改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
阶级及阶级斗争问题也是与生产相联系的。马克思指出,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不是他的功劳。他的新贡献在于证明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根源追溯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并结合社会分工,系统地考察了阶级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揭示了阶级及阶级斗争赖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根源,从根本上说明了阶级、阶级斗争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把希望寄托在工人阶级身上,也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4先进阶级应当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
三、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运用。
1、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在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还管不管用?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2页。要弄清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状况进行分析。在新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关于“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中,马克思荣登榜首。专家分析,其所以如此,“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他的很多思想现在看来都非常现代也很新鲜。也许这些思想现在比他当年写作时更能引起共鸣。例如关于全球化的论述,关于技术变化的速度以及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关系等等。”“马克思主义现在仍处于一个延续不断的争论之中,这就使他更加可信并与当今生活密切相关。”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对世界、特别是对社会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揭示;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揭示;三是对未来社会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揭示;四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及结论。贯穿其中的是世界观、方法论。
就第一个层面的内容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意义得到人们广泛承认。比较而言,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更容易得到认同,有的已经成为常识。就唯物史观而言,其真理性与普遍意义也得到充分肯定。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中说:“它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当保守党人争论福利国家因窒息了私人企业而注定要灭亡时,或者说苏联的解体是因为它跟不上资本主义的效率时,他们使用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是人类发展的推动力的观点。”这有似当年恩格斯形容的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手”,“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大量渗入了各种科学,也渗透了通俗读物和日报,而普通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和日报中汲取自己的思想材料的。”2
在社会历史科学领域,唯物史观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无法忽视的巨大影响。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的学说被公认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三大源流之一;在历史学领域,英国著名历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历史科学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在政治学领域,法国著名政治学家乔治·布尔多说过:“马克思主义成为政治思想所不能脱离的某种普遍气氛。它发挥着评价各种思想的品质所不可缺少的启示者的作用。”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甚至认为,不同凡响的“《资本论》面世100年后,……其他作品似乎都不该再出现了。”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占有极重的分量。有的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示,是无人能替代的。因此,“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他的著作就值得拜读。”至于资本主义社会某些新现象 12 参见《文摘报》2005、8、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的出现,并没有影响马克思对其本质的揭示。正如卡西迪所说的那样:“他在维多利亚时期看到的许多矛盾后来在改良主义政府得到了解决,但它们又如同突变的病毒一样,以新的形式出现了。他写下的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现在的经济学家们又碰到这些问题,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1
关于未来社会,马克思并没有作太多的具体描述,但他对未来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揭示,不但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开始得到证实,而且也在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中实际地得到了印证。正如卡西迪所指出的那样:“在马克思死后的一个世纪里,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推行了许多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劳动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公共卫生体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等。在马克思的时代,这些改良措施会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他确实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许多这样的改革措施,没有这些改革,很难想象资本主义还会继续存在。”2尽管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也在朝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也有过失误,特别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于这种局限和失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不难理解,也不难纠正。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过时的那一天。但到底什么时候过时,为什么会过时,必须具体分析。西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将或者在资本主义的梦魇最终结束时消失,或者在一种民主的和自由的社会出现时消失,那样的社会将会产生其自己的哲学和生活方式。如果马克思主义果真引发了上述过程,那么这种学说就会在愉快中宣布过时,马克思主义传统为之付出的磨难和奋斗终将得到补偿。”3即便从这样的“过时”观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以至很长时期内,都不是什么“过时”的问题,而正是需要它充分发挥作用之时。
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实际作用看,它不仅指导我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也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指针。它的生命力已经得到并将继续得到实践的证明。(略)
2、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用”的一个前提,但要让马克思主义真正管用,还必须善于运用,善于联系实际,进行理论创新。12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3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要进行理论创新,首先要善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正确的取舍。同样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被关注和选择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根据当时的需要,关注和选择的重点是阶级斗争理论。毛泽东回忆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情景时说:“记得我在一九二零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写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但是,在那些马克思和介绍马克思的书中,并没有说中国革命该怎么搞,“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蒋介石和陈独秀”。因此,毛泽东说,他读那些书,只取了四个字:“阶级斗争”。要弄清中国的事,还要“老老实实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1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生产力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和概括。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2邓小平理论是以生产力观点为核心来建构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为满足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提供了可能。但要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深入和融会贯通的了解;二要有对实际情形和需要准确的把握,并善于把这二者结合起来。
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还要有满足新的需要的新的理论创造。同样是讲阶级斗争,在中国的讲法不同于外国;同样是讲发展生产力,在今天的讲法不同于过去。这都需要由理论创新来解决,决不是照抄照搬所能济事的。而要做到这一点,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3、必须变成自己的内在素质
要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挥作用,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变成自己的内在素质,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头脑”的问题。
1949年10月,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信,表示决心改造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泽东在回信中,一方面 12 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3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对他的进步表示欢迎,同时又说:“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当时冯友兰不理解这一点,甚至有点“反感”。多年后,他才明白了,真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谈何容易”,“要想真正应用它到实际工作中去,那就非把它化为自己的思想的一部分不可”,1而这,决不是三年五载所能解决的。
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曾经把人类知识的运用分为两类:一类知识“可以完全是身外之物”便可很好地运用;而另一类则必须“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知识必须变成能力”2,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这样的知识。
要把知识变成能力,一方面要认真学习,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另一方面还必须经过在实践中的反复体验和证实。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8页。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