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教学中突发事件案例教学中案例分析
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件案例分析
“7.23”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应对此次危机,政府采取了两个大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救援;二是发布信息。
一、处置可取之处 1.反应迅速
表现为迅速组织救援,同时迅速向上级报告。上级及时下达指示。(《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的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臵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这一点做得相当好。第一,抢第一时间,第二,适时采取了应急措施。
2.信息公开
在铁路方面认为现场救援完毕,已经具备通车条件之前(事故发生后26个小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公众通报救援和伤亡情况,答记者问。
3.启动问责机制
我国实行的“结果问责”,只要这个事实出现,就要问责领导。所以,事故发生后,24日上海铁路局局长等三人被免职。王勇平答记者问时这个问题没错。国务院调查报告出来后,有54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2011年5月29日报道,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因严重违纪被开除了党籍。他对“7.23” 动车事故负有主要责任。他的问题出来后,铁路一年来连查9名高官。
二、处置失当之处——
1.铁路部门救援抢险过程处臵不当
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了抢时间开通线路,搜救幸存者不彻底。所以掩埋车头,给人留下欲掩埋真相的印象,提前切割车体,清理现场,违抗了中央领导“救人第一”的命令。
2.信息发布不及时
信息发布的黄金时间是4小时。过去26小时才发布信息,关于伤亡情况等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被公众所掌握。人们认识上的空白早已经被各种非官方消息所填补。公众舆论没有得到及时引导。《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规定,政府应当统一、准确、及时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臵工作的信息。
3.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发言失当
第一,开篇详细回顾救援工作用时太长。
24日晚将近11时,铁道部就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媒体记者,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用了大量的时间详细回顾了铁道部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何赶到现场展开救援工作,措施如何得力。媒体发出的那么多质疑,正等着有人回答;公众有那么多的疑问,正等着有人回应。而新闻发言人却用这么多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谈作为,让人觉得奇怪。
记者们大老远跑来不是来听废话,空话套话的。这个时候,公众想听到的是诚意是道歉、是反思是悔过。新闻发布会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第二,违反信息公开真实原则。
信息是公开了,但让人觉得公开得不彻底,似乎有隐瞒的嫌疑。铁道部这个时候开新闻发布会,目的是告诉大家真相,安抚人心,给大家以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可是透过这场新闻发布会,我们知道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且这位发言人屡屡失言。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
第三,与媒体沟通缺乏诚意。态度不诚恳。所以,王勇平成了媒体炮轰的对象。
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的回答上,一是关于动车的质量问题;二是发现小伊伊的问题;三是掩埋车头的问题。
关于动车质量问题。发言人一味强调“中国动车是经过质量检验的,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我相信中国动车的质量。”既然有质量保证,为什么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雷击断电的情况呢?
关于小伊伊最后被发现的问题。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小伊伊是在搜救活动结束后才救出来的”时,发言人说“这是个奇迹”,记者们大声喊“这不是奇迹!” 其实小伊伊获救纯粹是个侥幸。是在已经停止搜救的情况下,被发现的。这 一点央视媒体已经做过报道。这种把疏忽当奇迹的回答,更是让人气愤。
关于掩埋车头的问题。发言人在援引了前方抢险人员的解释后说“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回答,更是引起公众的不满。王勇平在讲这段话的时候,用力一甩脑袋。这段画面也被制作成GIF动画,在微博上发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和“这就是一个奇迹”的造句瞬间霸占微博。这种句式被网民称为“高铁体”、“铁路体”。
还有,当记者问到比较尖锐的问题时,他又会以“我年龄大了,记不住那么多问题”,“我先喝口水”等搪塞、逃避。应变能力较差。而且说实话,说谎话。
新闻发布失败原因:
一是会前缺少充分准备。这次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讲什么(主题),讲到什么程度。关于事件的全部信息,直到最新的信息,还有相关政策,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些都要考虑。
二是新闻发言人没有选择好。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目的就是要保证对外宣传的高度一致,主动引导舆论。所以,发言人不仅要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另外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稳定人心,以诚恳的态度给公众一个可信的交待。这位发言人的发言,却给公众留下了不诚信、欺瞒大众的印象。政府的 公信力受到损害。
据披露,这场非同寻常的发布会,他一开始就没有思想准备,并且缺乏起码的信息资料掌握,直到他下飞机之前,他还不知道有一场刀丛剑树般的发布会在等着他。当某部门领导向他下达这项任务时,他对事故现场的情况还一无所知,对网上已汹涌万丈的舆情更来不及消化和分析,身边也没有一个得力的团队帮助他梳理文案,提供记者最可能问及的口径。甚至在进入会场前,当某领导问他有没有把握,他还报以摇头作为回答。因此,当他一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失败就注定了。
三是发布会台上就坐官员缺少必要的补充发言。他们都是与事件相关的部门领导人。事先没有统一口径,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4.对社会关切回应不准确(1)官方口径不一致
关于伤亡的数字,刚开始铁道部公布为35人,而其它消息则显示为38人,而当官方显示38人时,新浪网又显示是40人遇难。说法不统一,使政府公布消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政府发布信息的原则之一是“统一、准确、及时”。如果政府越是遇事隐瞒、掩盖,就越会丧失公信力。即使后来向社会公布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公众依然会心存疑虑,猜测不已。公众当然会怀疑政府是为了降低事故的严重性、减轻责任而谎报死亡人数。
(2)政府对事故原因解释反复
也是大有欺弄群众之嫌。政府一次次给出答案,又一次次推翻,明显缺乏诚意。公众是信息的弱势群体,政府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主流性,公众容易接受和相信。可是说法反复,答复不确定,那么公信力和权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从而引发信用危机。另外政府这种反复不定的行为也是对群众知情权的侵犯。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有权了解国家大事,有权知道事件的真相。
三、经验教训 1.速度第一最关键
反应要快,救援要及时。快说事实,慎讲原因。要和谣言和流言抢时间。
2.真实和坦诚非常重要。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的消息来源是多无化的,尽管公众处于消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谎言是包不住的。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社区等渠道来获得信息。政府如果虚报、谎报事实,非常有可能在网上揭露出来,只会使政府再次陷入危机。任何坏消息都是捂不住的,如果政府信息缺失,坏消息就会呈放大效应,愈演愈烈,一些流言和谣言也会乘虚而入,加剧公众的猜疑心理,从而降低政府的权威和信誉。所以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出 自己的声音并努力让公众相信。发布信息要即时坦诚,即时而不坦诚,马上就会被揭露;坦诚而不即时,也无法获得谅解。
要取得公众的谅解,和公众达成一致。就要讲真话,真话要讲准确。这就需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制度,完善信息沟通,确保信息准确。
公布的信息一定是公众想知道的信息,如发生的事件、地点、原因等。
3.勇于承担责任
新闻发言人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在推卸责任,30分钟的发布会,用了十三四分钟在讲救援,实际上在标榜政府做得如何如何好。对公众关切的问题,不是避而不答就是支吾搪塞。关于事故责任问题,一个也没有给出正面的交待。
4.预防很重要
事故处理完之后,2011年12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对事故的原因及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如此重大事故,关键是设备质量、招投标过程、上道使用以及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预防。所以,我们强调预防胜于应急。
这次事故损失惨重,如果把这些钱用在防上,不仅免去了人员伤亡,公众的非议,还节省了很多钱。做为将来掌管重要工作的各位,一定要吸取教训,让我们的工作更出色,人生更有光彩。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wzdongchetuogui/content-1/detail_2011_07/26/7933162_0.shtml
第二篇:在教学中如何处置突发事件案例
在教学中如何处置突发事件案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堂突发事件不可避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何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关系到课堂秩序的稳定和班级同学之间的团结,同时也反映一名体育老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及处理艺术。
下面我以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谈谈这个问题,一次体育室外课上,我在讲解投实心球的技术要领,一架飞机突然从操场上空飞过。这是常有的事,学生不自觉地抬头张望,注意力全集中在飞机上。这时如果教师轻易采取呵斥、体罚等简化的方法,对课堂气氛、师生情绪以及教学效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沉着、冷静、灵活、机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觉得对于课堂上突发事件,要及时处理,不能简单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针对这一情况,我这样处理的:“同学们看到的飞机飞得多高呀!但要知道作为飞行员不仅要有高超的驾驶技术,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身体健康是干好一切的保证。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锻炼好身体,将来也会飞上蓝天的。”
这无疑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激励他们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正确、恰当地处理此类事件,不仅拉回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件事,我认为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课堂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只要老师遇事不急不躁,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处理,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
还有一次练习原地头上双手前抛实心球,我发现一个同学在我不注意的时候单手掷,我就问他“你为什么用单手?我们学的是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啊。”他说:“这样抛得劲。”我说:“得劲也不行,动作不规范不得分的。”可他还嘀咕:“这样抛的还远呢。”这个问题我也曾经迷惑过,单手总不如双手有力,但很多同学确实单手比双手抛的远。于是借这个机会靠拢学生,先让几个力量悬殊的同学尝试单手和双手掷实心球,根据事实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分析原因,有实践和事实的证明,学生不但明白了单手做功距离长,速度快所以掷的远,而且还实实在在的懂得了在双手前抛实心球时要尽量向后引球,拉大背弓,足够超越器械,出手速度要快角度要高。
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仅有利于班级的团结与稳定、同学之间的和睦与信任,还能使课堂教学任务得到顺利地完成,培养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遇到与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技巧,对于我们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处理好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堂中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中突发事件案例分析
洋里中心小学 陈巧艳
当下,开设小学英语为孩子们学习英语占据了天时。教育心理学证明:小孩三岁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能100%学好语言;其次,小孩六岁是学习语言的第二个最佳时间,能80%学好语言;最后,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能学好语言是越来越困难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学英语宜从儿童时代开始。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小学英语是高段英语学习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在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使得英语教材的改编更注重了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因此,新教学大纲增加了一定的词汇,交际用语、语法、泛听、泛读等。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的增大,内容的增多,有的同学逐渐感到学英语吃力,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消失,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产生厌学的倾向,甚至有的同学放弃学英语,到了最后两极分化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实际上很多高段所学的英语内容是在小学英语的基础之上的延伸,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英语教学应该从小学抓起,为以后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英语学习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关键。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9岁至12岁的少年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外语具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例如模仿力、记忆力、可塑性强等。小学英语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其关注现阶段儿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开设英语课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语言的潜力,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引了方向,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开设英语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21世纪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总之,小学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对于开设小学英语课的实施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这就制约了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这也就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加大投入为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从走进了小学课堂,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而这些笑脸和眼睛背后,我们还能看到小学生们好玩好动,自控力差,个性张扬的天性。因此,课堂上的 “意外事故”总是防不胜防地发生着。而且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又不同于数学和语文老师,每天都跟孩子们见面,我们每个班每周都只有两节英语课,小学英语似乎没有语文和数学那么受关注,所以往往英语课上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然而,作为英语课堂引导者的老师,如果对这些“意外事故”处理不当,不仅会损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与《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鉴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我的英语课堂上特别注意运用师生地位平等的原则方法来处理这些意外事故。现在小学英语一般是从三年级开始上,所以面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我们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我就谈谈发生在我的课堂上的两件“意外事故”及我采取的方式方法。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五年,在这将近五年的工作中,我也面对了很多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山区的孩子跟我以前在市中心所面对的孩子不同,他们可能之前都没有专业的英语老师来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在英语的学习方面困难重重。可是在我教授的班级里,仍然有部分尖子生,可是有时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差距较大,所以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在教授闽教版小学英语第七册的Unit 3 Housework时,词汇量要求比较大,在我带读了之后,还有部分学生跟不上我的节奏,有些同学的语速还是有些绕不过来,便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再读了,当我再次让他们模仿跟读时,有位平时各科成绩都不太理想的同学竟然干脆喊说:“我是读不来的。”之后就做自己的事情,不愿再跟读了。有些平时学习较好,而且学会了的同学就骄傲起来了,他们在别人朗读时也不认真听,还随意插嘴或嘲笑别人,有位同学甚至说:“这么简单都不会!”以前我所教授的班级虽然也会有这种分化,但是班级人数比较多,我可能没有听到他们这种嘀嘀咕咕。可是今年不一样,班级才三十几人,当时的我真是左右为难。于是我不断变化带读的方式,分组读、升降调读、男女生读、个别读、单响炮和双响炮等,貌似有那么一点效果。这时的我还是有那么一点失落,因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突然我灵光一闪,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来竞赛,看哪两个小组读得既清晰准确又响亮整齐,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他们适当奖励,我知道这一招在低年段的英语教学是屡试不爽,我害怕在高段教学中恐怕不能如我所愿。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都读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我给两个较好的小组适当的奖励,问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要不要再比试一轮,他们齐声说“要!”于是我让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得很好了时,我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于是我说:“世界上的事情是没有一步登天的,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在走完这条路。”
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教授一些家务(make my bed,clean my room,wash my clothes,sweep the floor , clean the table 等),所以我可以很好地运用我们的肢体语言,合理应用TPR(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学生学习生词时,加上一些自己的动作,使得学生更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词组的意思。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看看这些动作应该怎么做更生动形象,这样就使得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
有的人会质疑,英语课堂就是让学生玩玩,热闹热闹,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可是,我们小学英语老师不是单单要让我们英语课堂热闹活跃,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可以学生更好的吸收新知识。
在本节课的环节设计中,我还穿插了游戏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因为本节课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应该很容易表演出来,所以我设计了一个Guessing的游戏。游戏要求是:安排几个学生上来表演我们所学过的一些有关于家务的词组,然后下面的同学抢答,限时一分钟,看看哪一个小组抢答的最多而且正确率最高。我没有想到这个游戏给农村孩子玩起来是那么有趣,毕竟城市的孩子比较早熟,在高年段玩游戏会被他们认为是很幼稚的行为。通过这个游戏,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进来,那些后进生也开始觉得学习英语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也让他们重新拾起了自信。
最后还通过Teacher say 的游戏,来考验学生的注意力,那些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也不是都完成的很好,我这么做的目的是想挫挫那些学生的锐气,让他们以后在课堂上不敢再嘲笑后进生。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特别是英语老师,我们都深知《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英语教学应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将竞赛贯穿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评价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英语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兴趣看作小学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培养兴趣可以借助玩玩唱唱,但不等于玩玩唱唱。游戏等直观活动只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外部兴趣,这种兴趣是短暂易逝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内部兴趣,主要靠学有所得而产生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最好通过比较和竞赛的形式体现出来,学生才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我的教学中,相对于游戏来说,我更多地采用了竞赛的形式。把竞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到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让更多的学生保持持久的内部兴趣。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成为了当下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因此,我根据我平时的工作,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1、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兴趣。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日常用语、日常生活用品类单词入手,由易到难,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同时适时适度地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成功是一个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自然会乐意去学。二是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微笑、趣味、爱心带进学生的心坎,要主动接近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特别是给希望生以充分的爱和帮助,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三是树立主体意识,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其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探究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2、改革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小学生好玩好动,好胜且好奇心强。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克拉申认为:教说话的最好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便是给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环境。一要结合所学知识,找一些难易适中的英语故事或儿歌,反复给他们放录音。还要课内外与学生交流时尽量用英语,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实物、投影或幻灯、多媒体等声像设备进行教学。如教doll时用一个洋娃娃,教four seasons可放四季不同的投影,教shopping 可让学生观看一段商场中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最后要善于捕捉契机,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情境。如借学习用品、互相打招呼、问路、上学回家、道别等内容,让教师和学生进行英语交流。
(2)、角色表演,寓教于乐。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课文和对话的内容不易记住和掌握,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教学直观化、趣味化。
首先要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英语教学游戏。
如一位教师教学Is this your /his /her „„?句型后,设计了一个“looking for the owner “(找主人)的游戏,每次让一个学生先出去,教师从另一个学生那儿拿一件东西,然后让出去的学生回来猜东西的主人,学生猜时要用Is this your /his /her „„句型来问,其他学生用Yes/ No回答,能最快找到主人的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其次可以把音乐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增强记忆力。
如《ABC song 》、《Good morning to you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等。
还可以运用新颖奇趣的谜语、故事,诱发学生兴趣。
如让学生合上书,注意观察老师口形变化(不发音),判断老师说的是哪一个词,最先说对者为胜方。如采用“I am big ,I am grey ,my nose is long ,my tail is short.”猜谜语的形式帮助记忆“elephent”。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戏剧表演。
让一名或几名学生头戴头饰,一边放录音或朗读,一边模仿课文内容表演,可根据教学需要放在课始、课中、课尾进行。如一位教师在教“Nice to meet you ”这一新句子时,学生戴着头饰表演介绍朋友互相认识时打招呼。第一遍为哑剧,让学生思考如何配音;第二遍让学生配音;第三遍听录音机的配音,这样在复习“This is „„”和“Glad to meet you ”中很自然地引出“Nice to meet you ”,效果很棒。
(3)、可以将竞争引入,活跃课堂气氛。
少儿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小组间竞赛、男女生竞赛、自由组合赛、个人挑战赛等等,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可经常使用这些竞赛方法:
链式呼唤法。
老师让A答,A答正确后,向B提问同一个问题,B答正确后问C„„比一比哪一组答得又对又快。
接力传话法。
把一个重点句子作为接力棒,老师把它写在纸上,让每排第一个人往后咬着耳朵传话,直到最后一个人为止,比哪一个组传递得快而准。
单词架桥法。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要求如成语接龙般写。朗读比赛、排小品比赛、看动作表情猜词语比赛等等。这些活动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影响下形成的。仔细分析一下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困难——不感兴趣——成绩差——更困难——更不感兴趣——成绩更差的轨道上恶性循环。所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困难,教给学习方法,成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如记忆单词,可教给学生构词方法,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归类法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题,即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先要经过反复认真思考,自己仍弄不清楚的再问,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拓展课堂教学,保持兴趣。
小学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毕竟太短了,仅靠它,要学好英语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游戏、唱歌、画简笔画、童话剧排练、在日常用品上贴上英语标签、学习一些习惯用语、运用英语会话、英语智力赛等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拓展、运用课堂所得,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进行英语交际,学生就能学得较好,学习兴趣也就得以保持。
四、总结
小学英语的教学无论哪个年级都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21世纪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需要和利益为依据,就学习语言的特点应是“学习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原则。
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会经常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还应该改善的方面,从而提高我们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到课堂时效性,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第四篇:党校教学中案例教学环节设计
案例教学环节设计
一、提前2天布置作业
要求学员上网查找关于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的相关资料。为召开案例分析会做准备。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可取之处 2.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失当之处(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公共危机,遭受公众的指责?)
3.从对7.23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二、课堂教学
一上午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会
1.第一阶段:讲授(7:30—8:50)主讲人成晓伟 时间80分钟。
2.第二阶段:分组讨论。(8:50—9:20)
讨论前下发《“7.23”动车追尾事件相关资料》。全班按自然组分成三组,由组长带领分别在三个教室进行。各组长安排好记录。
讨论问题:
第一组 分析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可取之处。(说明原因,说服力要强。)
第二组 分析7.23动车追尾的事故处理有哪些失当之处(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公共危机,遭受公众的指责)
第三组 从7.23事件的处理中,我们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须选出1位代表做为下午案例分析会的主要发言人。各小组下午召开案例分析会前将名单报给班长。由班长再报给主持人周密老师。
3.第三阶段:(9:40——11:30)召开案例分析会。主持人:周密 方 式:
(1)播放视频(14分钟)(2)案例分析(40分钟)
学员根据上午的授课内容,结合网上信息、下发的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做出科学合理并有建设性意义的分析。
每组选出1位代表做主要发言人,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发言。其他两组认真听取发言,然后提出质疑。发言组发言人或其他成员必须给予答复。质疑人的提问要有理有据,答复方的答复要。
(3)归纳总结(20分钟)成老师(11:00——11:30)
三、要求
1.每组主要发言人要认真准备。除了讲小组讨论的共识,还要在讲话前拟定好可能被质疑的问题,做好答复的充分准备。组内其他成员要集中精力,做好补充准备。
2.发言组发言时,其他小组成员要认真听,如果对发言组的发言有异议,可以在发言人发言结束后提出质疑。
3.要把这一事件当做是亲历亲为的事件来对待,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常山天马二小 徐良英
一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体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课改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课堂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改变了。我们在校本教研中,逐步发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研究过于强调教育原理,难免显得空泛;过分依赖教学经验,显得有些盲目。引导教师对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剖析,鉴别反思,归纳总结,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既有事件的描述,又有理性的总结,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两者的缺失。于是,“课堂案例分析”便凸显而出,成为关注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课堂案例分析就是学校和教师本人,通过对课堂教学实际情景和教育经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反思,找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优势和行为差距,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和优化。参与案例分析的老师要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案例,进而围绕案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并有新的发现,或通过精选案例研究,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笔者在大量的阅读有关著作后,越来越觉得案例分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那种单纯为理论而学理论的学习方式的不足,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案例分析是促进交流研讨的途径
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此外,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总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思型教师,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在案例分析中,教师不再是孤独的实践者和探究者,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了专业发展的帮助和支持,彼此分享了理论的实验。
二
当我们明确了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后,更要去探索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只有 这样,案例分析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反思法
着眼于案例中师生行为的分析反思,采取的基本步骤是:案例学习——问题构建——剖析行为——反思拓展——总结升华。注:
案例学习:呈现案例资料,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
问题构建:借助案例,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其闪光点。剖析行为: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发表见解。反思拓展:针对案例中的“症状”,开出处方。总结升华:总结反思,明确前进的方向。
例: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案例学习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生看画面)
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生读)
●问题构建:你认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提示: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剖析行为:在本案例中,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不太恰当。我们知道,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教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反思拓展: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无须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欣赏课件改为初读课文,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文本,感悟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课件。
●总结升华:语文教学不是多媒体的狂轰滥炸。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得到了无比的亲睐。电子幻灯代替了板书,电脑习题取代了书面作业,图片取代了学生的浮想联翩。它的热效应,造成一种错觉:如果没有课件,公开课就不是公开课,竞赛课就少了档次。的确,多媒体的出现无疑是新课程的一大进步。它以其图、文、形、色并茂的特有优势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我们往往为追求时髦,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一味地追求。其实,语文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不断地朗读、品味、感悟、赏析,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万能的手段。
二、对比法
研究者自我分析参研前后教学行为是否转变,再从中找出转变教学行为的运行机制。操作程序如下:呈现案例——分析比较——问题构建——寻找对策。
●呈现案例:
甲班:一教师在教学《熟能生巧》一课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师:(楞了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卖油翁也厉害。你们说是不是呢? 生说:是的。乙班:同样是这位教师在教学《熟能生巧》一课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学生都站起来,说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跟他们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同样的遭遇,这位老师却改变了教学思路)
学生们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后,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这位教师充分地认识到: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得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接着,老师又抛出了一个话题: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比较:
同一位教师在两个班执教同一堂课,对问题的解决会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甲班,这位教师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便急于下结论,以自己的武断结束了教学进程。而在乙班,这位教师显然是吸取了教训,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借机以“到底谁厉害”去引发话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请同学们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这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问题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遭遇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寻找对策:
以上教学片段,也是教师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遭遇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1、延缓节奏 对于有些问题,老师是否能采取巧妙的办法,延缓教学节奏?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呢?通过“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的两两传递,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虽然讨论要化去一定的时间,也许使原本预设的精彩环节也不能进行,但它却以一当十,效果极佳。
2、选择学习 新课程强调,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成的。因此,课堂上的不可预料在所难免。当学生的发言与“原定计划”不合拍,我们是坐以待毙,不知所措,还是主动出击,当机立断,更是巧妙周旋,顺势而导,这不仅仅关系到老师有无预设与生成处理能力,更关系到老师的综合素养。让“节外生枝”也精彩,需要老师有着深厚的学养底蕴,需要老师作出智慧的反映。而这一切,离不开学习,只有加强学习,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才能机智地作出反映。选择学习,就选择了进步。正如章师亚老师所言,课堂生成需要思想打底子,智慧撑门面的。
三、决策法
课堂案例分析者着重分析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与自己的教学理念(同一案例)相比较,明确案例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与自己提出的方案之间的关系。操作步骤为:学习案例——剖析评价——问题建构——寻找对策。●学习案例
〈选自《燕子专列》〉
师:我们不仅感受到小贝蒂对燕子付出的那份爱心,也感受到居民们对燕子的那份真心,更感受到了瑞典政府挽救燕子的那份决心。哪个词说明瑞典政府对燕子的那份决心呢?
生:呼吁(师板书:呼吁)师:谁知道呼吁的意思? 生:呼吁就是呼唤。
生:“呼吁”就是瑞典政府动员大家去救燕子。师:那么,瑞典政府动员谁去救燕子? 生:广大的市民。
师:对了,为什么要动员人们去救燕子?
生:因为燕子在瑞士境内随时有生命的危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生:还有一方面就是燕子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从书上知道,燕子一年里能吃掉许多害虫。现在,燕子有困难了,我们不应该“见死不救”啊!
师:燕子,人类的朋友,现在它们遇到了麻烦,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怎样动员,才能让广大的市民都投身于救燕子的行列中呢?
生:说话要有鼓动性,其实就要煽情一些。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倪萍,每次她一出场,搞得我眼泪汪汪的。(生大笑)
生:比如可以这样去鼓动市民,请伸出你们的友爱之手,奉献你们的爱心,去救救燕子吧!
生:燕子需要我们大家的帮助,请赶快行动起来。把它送到最近的火车站。
师:同学们,这样说着说着,我们就把一份呼吁书说出来了。它起码包括三个方面:1、向谁呼吁?2、为什么呼吁?3、怎样去呼吁?是啊,燕子是人类的朋友,爱护燕子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能不能也像瑞典政府一样呼吁呼吁呢?大家试着写一写。(学生动笔写)● 剖析评价
透过这位教师独巨匠心的教学设计的背后,我们又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所折服。不难发现,这则案例有其闪光点:
1、化难为易: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写一份呼吁书,实在有些困难。本案例充分借助文本,解剖“呼吁”,在一来二去中,不露痕迹地让学生进入角色,可谓独巨匠心。
2、由浅入深:“向谁呼吁?为什么呼吁?怎样去呼吁?”教师有意识地抓住这三个重要环节,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处,“呼吁书”应声而出。
3、相得益彰:在阅读中进行“习作”,在习作中进行“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问题建构
很明显这是一则学写呼吁书的习作教学案例,教者有意识地在阅读中进行习作指导,将阅读与习作融为一体。摒弃了以往教学中老师习惯性地将阅读与习作割裂开。只在习作训练中一本正经地进行习作教学。那么,如何将习作与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 ● 寻找对策
1、拥有习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指导学生习作的意识,充分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有的方矢地进行习作训练,将习作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2、培养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四、微格法
利用录像摄取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全方位的视角加以分析评价。程序如下:展示案例——评头论足(逐层分析)——问题构建——反思评价。笔者录制了两堂语文公开课,然后组织教师评头论足,提出修改意见。其实这种微格分析法很见效,只是限于人力、物力、财力,有些力不从心。值得欣喜的是,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课堂案例分析策略:
自我反思式策略:记录案例——逐层分析——自我反思——寻找对策
专题研讨式策略:精选案例—问题构建——分析讨论——理论准备——系统研讨 问题诊断式策略:案例学习——找准问题——分析根源—匡正对策——验正反馈 笔者坚信,雨润春草更芳菲,在品尝到案例分析所带来的甘甜后,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探寻、探索案例分析,开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