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口信贷对船舶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信贷对船舶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
究
2010年6月
摘 要
向国外船东提供出口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是促进船舶出口贸易的有力的发动机,因此船舶出口信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有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船舶贸易一直在蓬勃的发展,贸易量和贸易额呈现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全球性的金融海啸,船舶出口贸易一度跌入谷底,许多船舶企业面临倒闭的边缘,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寻求解决之道,有些已初见成效,有些却仍然止步不前。本文基于以船舶贸易发展的情况,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的船舶企业概况,并针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相关理论分析出口信贷对船舶出口信贷的作用机制。列举并分析了日韩两国在船舶出口信贷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再针对我国船舶企业在船舶出口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出合理的科学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信贷;船舶企业;出口贸易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出口信贷
2.1 出口信贷的内涵
2.1.1 出口信贷的概念 2.1.2 出口信贷的特点 2.1.3 出口信贷的分类 2.2 出口信贷对经济的作用 2.3 经济周期理论
第3章 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现状研究
3.1 船舶贸易现状
3.1.1 国际船舶贸易现状 3.1.2 我国船舶贸易现状
3.2 出口信贷对船舶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
3.2.1 出口信贷对船舶贸易的作用途径 3.2.2 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发展状况 3.3 经济周期与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关系
第4章 对策研究
4.1 日韩船舶贸易出口信贷政策比较
4.1.1 日本船舶贸易出口信贷政策 4.1.2 韩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政策 4.2 我国优化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造船工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因此只有几个国家控制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造船量。欧美是世界上最早的造船中心。上世纪60年代,日本造船业迅速崛起,造船行业向东迁移。尽管我国船舶工业近些年来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同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近段时间以来,我国船舶出口呈波动性增长的态势,船舶出口月度增长幅度收窄。所以说,我国船舶出口形势是喜中带忧,喜的是,船舶工业生产和船舶产品出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酷形势下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忧的是,由于目前船舶订单的不足和后续订单的乏力,而使船舶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极大挑战。曾几何时,由于航运市场的景气,让我国的船舶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目前航运市场供求关系出现逆转,新船成交量下滑,我国造船企业产品结构不均衡,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部分新建船舶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目前船东购买船只,大约70%的费用来自第三方融资。而一旦融资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时船东撤单也就成为可能。据摩根预测,未来3 年227 亿美元散货船订单面临取消的,占总订单20%;全球4.07 亿载重吨商船订单中,约2890 万载重吨将被取消。2008 年620 万载重吨推迟下水,2009年有1330 万载重吨推迟下水,2010年将有2180 万载重吨推迟下水。因此解决融资困难就显得迫不及待了。而对于船舶产业这种大型产品的融资,出口信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出口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资金短缺和订单不足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未来四年内,船舶制造业的融资缺口将达到3000 亿美金。其中仅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融资缺口预计就达600 亿美元。这一缺口意味着,只有船东筹集到这一资金数额,订单才能转化为现船,否则即存在着延期、取消订单或弃船的风险。鉴于此,本文为了我国贸易中存在资金缺口大,订单数大幅减少的问题,通过对我国出口信贷体系和政策的研究,分析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现状(包括存在问题以及出口信贷对船舶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结合日本与韩国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船舶企业的情况,给企业和政府提出对策和建议。
在本文写作之前,国内外在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研究论文鲜见,在相关的理论方面比较欠缺。本文旨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新观点和新趋势完善船舶出口信贷方面的理论,并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这就是本文的理论意义。在实践意义上,首先对船舶企业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因为我国的船舶企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次,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本文列举了一些政策上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对其有参考价值。再者,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当加强与船舶企业的业务关系,要认清局势,把握好契机。
1.3研究内容
首先,本文介绍了写作背景,明确了本文是以经济危机为背景而展开的,其次,介绍并论述了出口信贷的相关内容和经济周期理论,为下文的船舶贸易出口信贷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列举了国际和国内的船舶贸易现状,论述出口信贷与船舶贸易的作用机制,并指出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日本与韩国的成功经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科学的对策。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出口信贷的内涵
2.1.1 出口信贷的概念
出口信贷是一种国际信贷方式,通常是指一国政府为支持和扩大本国资本性货物的,通过该国的出口信用担保机构以直接融资或借鉴融资即向银行提供出口信用保险的方式,为本国出口商或外国借款人提供中长期的优惠贷款。这种有政府支持的中长期贷款较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简称为出口信贷。
还有刘淑年的国际信贷第三版中提到的:各国为了支持和扩大本国资本货物的出口,通过提供信贷担保给予利息补贴的办法,鼓励本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和外国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中长期贸易融资。在大型设备、船舶、飞机等资本货物市场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此类资本货物具有耗资多、资金占用期长的特点,其贸易需要中长期融资的支持。由于出口信贷风险较大,需要国家出面给予支持。2.1.2 出口信贷的特点
出口信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1.金额大,期限长
出口信贷所支持的一般是大型设备的出口,这类项目的金额一般都较大,期限也较长。
有些项目的金融大道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信贷额有最低起点限额,但没有最高限额。信贷期限通常在2年以上,最长的大道十几年。因此,这类项目的风险也较大,这也是各国政府给予官方支持的主要原因。
2.利率低于市场利率
出口信贷的利率,一般低于同期贷款的市场利率。
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在各国的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种产品价值高、交易金额大。在国内销售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加强这些资本货物的出口,对本国的声场与就业都有很大影响。为了加强本国机械设备的出口,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出口信贷都有一定的利率补贴。因此银行争相以较低的利率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出口商提供中长期出口信贷、3.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
出口信贷是以出口信用保险为基础的融资,是保险与银行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出口商和进口商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不同,并且这些环境还会不断变化,因此每一笔交易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对出口商来讲,最大的风险就是货物发出后无法按期收回货款,即还贷风险。尤其是大宗资本性货物的出口,交易金额大、信贷期限长、风险程度高,一般商业银行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是不愿意提供这类贷款的,而私人保险公司又做不了这样的高风险业务。这就需要官方出口信贷机构来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不足,一是作为保险人,为贷款银行或出口商承保进口国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二是作为再保险人,对私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
4.受国际惯例的制约
进口信贷遵循的国际惯例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的指导原则》(君子协定)。
君子协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出口信贷的最低条件,如利率、期限、预付款比例、还款的起始点等。2.1.3 出口信贷的分类
1.出口卖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中长期贷款,使得出口商能给与进口商延期付款的优惠条件,从而达到支持出口的目的。
通常的做法是在签订合同后,进口商先付10%~15%的定金,在分批交货验收过程中分期支付10%~15%的货款,其余货款在全部交货后若干年内分期偿还,每半年偿还一次(包括利息)。出口商则通过与所在地银行签订贷款协议融通资金,利用陆续收到由进口商支付的货款分期偿还银行贷款。
利用卖方信贷,出口商不仅要支付利息,还要支付信贷保险费、承担费、管理费等。出口商总是将这些附加费用转嫁于货价之中。延期付款的货价一般都高于即期付款的货价。由于进口商对这些附加费用的信息不够了解,出口商有可能借此获得更多的利润。2.出口买方信贷
出口国银行向国外的买方或买方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使得进口商能以现汇方式即期支付给出口商,随后进口商再分期偿还。
在这种业务中,进口商是以现汇支付方式结算货款。通常的做法是在签认贸易合同时,先支付15%的定金;然后以贸易合同为基础,由进口方或进口方银行与出口方银行签订贷款协议。如果买方信贷由进口方银行出面,那么进口商与进口方银行还要签署贷款协议。进口商利用借来的款项,以即期付款条件向出口商支付货款,他对银行的欠款则按贷款协议规定的条件分期偿还。
利用买方信贷,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要去付信贷保险费、承担费、管理费等。因此,贸易合同的货物价格不包括这些费用,更能够反映大型设备的真实成本。
在当代,买方信贷比卖方信贷更为流行。对于进口商来说,采用买方信贷,在与出口商的贸易谈判中无需考虑信贷因素,避免了对价格构成缺乏了解的问题。进口商或进口方银行直接承担贷款手续费,比卖方转嫁这笔费用更为合适。对于出口方来说,采用买方信贷,可以省去联系信贷的手续,并可消除卖方信贷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卖方信贷所产生的巨额负债和应收款项对股票价格有消极影响。对于出口方银行来说,买方信贷可以使它贷款给进口方银行,这比卖方信贷业务中贷款给国内出口商更为保险。此外,买方信贷使它可以直接介入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融资,增强它的万能垄断者地位。
3.票据融资(福费庭/贴现)
银行对出口商的远期票据进行买断或贴现,使得出口商能够提前收汇,变远期收汇为即期收汇,加速资金周转。
2.2 出口信贷对贸易的作用
1.出口信贷为进出口商融通资金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从而拓宽出口市场。进口商往往会因为资金缺乏而一时无法进货,而出口商生产的货物又找不到买主,急需将货物出售后得到货款,以便资金周转,进行再生产。而出口信贷的出现,可以让出口商在出售货物时向进口商提供延期付款的信用,是顺利达成出口交易的一个重要条件,为出口商拓宽出口市场提供资金支持。
2.出口信贷有利于降低贸易风险。由于进出口商之间往往路途遥远,生产和流通条件千差万别,双方互相不了解,因此彼此存在着一些信任上的问题,也增加了贸易的风险系数。而出口信贷,因为有了信贷机构的介入,在行动上和心理上都给了双方保证。
3.出口信贷有利于减少出口贸易的流通费用。由于在对外贸易中广泛使用信用流通工具,多数贸易通过债券和债务的相互抵消来清算,可以加速货币流通速度,大大减少流通费用。采用信用方式来销售出口商品,通过银行来进行支付,相对减少了出口商和进口商的财务工作,使他们能集中精力来经营其本身的业务。由于银行是专业性的金融机构,可以大大的提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支付效率。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流通费用的减少。
4.出口信贷能为贸易相关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提供出口信贷服务的机构通过信贷业务与客户建立业务往来关系,为以后再其他业务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2.3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的定义: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 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 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经济周期的特征(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3.经济周期的阶段分析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 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 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 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第3章 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现状研究
3.1 船舶贸易现状 3.1.1国际船舶贸易现状
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已经或将步入衰退,而新兴经济体经济尽管仍将保持较高发展水平,但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国经济近段时间出现回落,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危机完全释放,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危机所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恢复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此,本轮危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是持久的,未来3 ~ 4年内国际航运造船市场面临的宏观环境将远不如过去5年。国际船舶贸易市场呈现如下特征:
1.国际船舶贸易从缓慢增长到急速减退。在经济危机发生前的六年里,国际船舶市场发展迅速,增长速度稳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转折点就是2008年9月份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的开始阶段,船舶企业由于还手持旧订单,必须进行生产,但同时船东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购买能力下降,从而使原有订单的履行率降低。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海运行业是造船业的支柱,只有强劲的海运需求才能给船舶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但受经济危机的持续性影响,国际贸易呈现衰退趋势,而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海洋运输必然受到冲击,海运需求急速降低,从而导致船舶制造业的急速减退。
2.船舶出口集中度高。目前,国际上造船量和船舶订单数最大的国家分别为日本、韩国、中国。日本在上个世纪中期全面超越欧洲成为世界造船的新中心,而韩国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超越,日本并于21世纪初成为世界造船工业的新宠,并一直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2003年,韩国的3大造船指标全面超越日本。2003年,韩国承接订单量占世界船舶制造市场的40%,而日本则开始下降到35%。王文军分析指出,目前,日本造船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下降不可避免,而韩国船工业也已进入成熟期,中国则刚刚进入成长期。根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2003年中国造船量、承接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都接近或超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总和。而日韩两国所占份额更大。世界排名前5大造船集团占据了世界近50%的市场份额,其中韩国现代重工甚至占据了世界船舶市场21%的市场份额。3.船舶贸易产品结构优化。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信息时代,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了船舶企业的一个必然趋势。船舶企业不惜重金开发产品,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意在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这是一个积极的方向。一方面,加速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抛弃一些老的理念和不科学的生产模式,改进老船型,开发新船型,使整个船舶贸易的产品上了一个台阶,优化了产品结构。如老船型LPG船的改进型号的热卖,新船3500TEU的开发使用。3.1.2我国船舶贸易现状
我国的船舶贸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船舶出口呈波动性增长的态势。
图3.1 走势图
从2008年9月份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主要从事船舶融资信贷的金融机构纷纷增强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意识。船东订造新船的融资难度和成本显著增大,部分银行已将造船业列入高风险行业,据部分船厂反映,金融机构增强了对船舶信贷融资的风险意识,提高船舶融资的贷款利率,加强对船舶融资项目、付款保函的审查力度,船厂从金融机构获取付款保函难度也开始加大。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航运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恶化,8、9月全球新船成交量明显下滑。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8月份全球新船成交130艘/1406万载重吨,比7月份别下降54%和38%;9月份国际造船市场继续大幅下挫,新船成交量为93艘、696万载重吨,仅为前9个月月均成交量的42%,成为2006年年中以来成交量最低的月份。在全球经济需求退减的情况下,目前我国船舶业情势令人担忧,船舶企业普遍有危机感。大部分企业表示,从8月份开始,随着航运指数下滑,船东询价减少,承接新的船舶订单比较困难。为应对船市下滑,降低风险,各船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如优先安排建造高价船、调整市场结构、加大对船东预付款收缴工作等等措施来保护自己。
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直接影响到航运经济的景气度,亚欧航线、地中海航线、北美航线等缺乏货量支撑,纷纷出现运力过剩的现象。不少船公司纷纷缩减航线,更换船型,降低运价以维持运营,航运市场景气度降低直接影响到船舶需求量。
据海关统计,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各类船舶98.3万艘,同比下降23.2%;价值127.2亿美元,增长47.3%。
1、2季度单月出口值均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6月份出口值再创新高。上半年,我国船舶各单月出口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2季度的3个月份均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6月份当月出口值再创新高,达24.4亿美元,增长56.8%。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近些年来高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同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船舶出口呈波动性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三季度以来,船舶出口月度增长幅度收窄。
二、船舶出口的分布区域广。2009年年末时,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53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270.62亿美元,出口同比增长41.19%。其中11月份出口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为30.86亿美元,占11个月出口总额的12.34%,环比增长4%,出口同比增长33.37%。其中出口额超过1.5亿美元的有27个。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和德国排名前3位,金额分别为42亿美元、31.6亿美元和14.3亿美元。亚洲和欧洲是我国船舶出口第一、第二大市场,出口到这两个地区的船舶金额分别为102.2亿美元和61亿美元,同比增长55.33%和14.73%。我国船舶出口市场主要是欧洲、亚洲,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5.5%和42.9%,近几年逐渐拓展非洲和北美洲的市场,使我国的船舶出口分布更加广阔。
三、船舶出口的产品结构逐渐优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出口逐年增长,如出口伊朗的30万吨巨型油船、出口美国的20万吨海上储油船、出口丹麦挪威的11万吨成品油船、瑞典订购的1600米车道高速滚装船、出口挪威的84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多用途工作船等。2009年全年,三大主流船型出口额总计为301.2亿美元,占船舶出口总额的79.5%。其中,15万吨以下散货船出口额为152.1亿美元,同比增长200.99%;15万~30万吨散货船出口额为45亿美元,同比增长662.7%。15万吨以下原油船出口额为6.5亿美,同比下降63.87%;15万~30万吨原油船出口额为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2%;30万吨以上原油船出口额为14。2亿美元。10万吨以下成品油船出口额为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49%;10万~30万吨成品油船出口额为5913万美元,同比下降67.17%。6000TEU以下集装箱船出口额为43.3亿美元,同比增长43.72%。
四、船舶出口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六大造船出口基地,船舶出口占全国船舶出口总额的87%。在主要造船省份中,2009年,江苏、上海、浙江的船舶出口额居前3位,分别为58.2亿美元、56.8亿美元和37.1亿美元,同比增长59.17%、56.12%和21%。在船舶企业方面,全国已形成以国有企业为主,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集体企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出口格局。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国有企业,在2009年1~11月船舶产品出口中,国有企业的产品占多数,出口额142.7亿美元,出口占比56.94%,出口同比增长32.12%。三资企业占第二位,出口额68.07亿美元,出口占比27.16%,出口同比增长61.06%。民营企业排在第三位,出口额39.84亿美元,出口占比15.9%,出口同比增长46.3%。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的有10家企业,其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名列第一,出口同比增长17.94%,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第二,出口同比增长44.07%,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出口同比增长56.38%。
3.2 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现状及对船舶贸易的作用途径 3.2.1 出口信贷对船舶贸易的作用途径
出口信贷对船舶贸易起着引导作用。船舶建造具有生产周期长、成交金额大、占用资金多的特点,船东在交船前所付的预付款最多只有30%—40%,因此企业造船越多,资金缺口越大,而出口信贷正好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融通,为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企业稳定生存提供保障。有了出口信贷作为后盾之后,船舶企业在保持原有造船的技术基础上,在高新技术的投入上也便会下资本,从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升级产品,调整产品结构,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使其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出口信贷这种将船舶企业引导产品升级的作用,船舶企业才会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出口信贷为船舶贸易担保风险。如果没有出口信贷的介入,企业承担贸易风险的能力是很弱的,而出口信贷是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基础之上,对本国船舶产品提供更合理的保险和融资支持的,有国家为其作后盾,对于贷方实际能力的调查相比于船舶企业更为简便和全面,这样一来,一方面减少了贸易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船舶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去开拓海外市场上。
从另一方面看,船舶贸易发展可以促使出口信贷合理化。出口信贷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贷款条件不合理等。而通过提供信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身的体制,优化结构。
综合来说,出口信贷引导船舶出口贸易,而船舶出口贸易反过来影响着出口信贷,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3.3 经济周期与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关系
1.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停滞。超额的生产能力和下跌的大宗商品价格驱使通胀率更低。企业盈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中央银行削减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回复到可持续增长路径,进而导致收益率曲线急剧下行。债券是最佳选择。此时,船东的购买能力大幅下降,订单量会急剧减少,而船舶企业也会因为订单量不足资金运转不通畅,造成船舶贸易的衰退。而出口国的信贷机构为了刺激船舶市场,在加强对船舶融资项目、付款保函的审查力度的同时,会给船东提供信用贷款(此时的利率会有所提高),以便其购买本国企业的船舶。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船舶贸易出口信贷为稳定船舶市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复苏阶段,舒缓的政策起了作用,GDP增长率加速,并处于潜能之上。由于经济在快速增长,船东的购买力增强,相对于衰退期的出口信贷繁荣的景象,此时的出口信贷会逐渐减少,在达到一个平衡点后停止,此时的出口信贷起到的是保持船舶市场稳定增长的作用。
3.在繁荣阶段,企业生产能力增长减慢,开始面临产能约束,通胀抬头。繁荣阶段的船舶市场是一片大好的,企业的资金周转流畅,但出口信贷会为企业的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持,起着辅助的作用。
4.在萧条阶段,GDP的增长率降到潜能之下,但通胀却继续上升,通常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归于石油危机。此时的国际船舶市场处于萧条期,由于通胀率高,造船成本上升,船舶的价格必然上升,相对言之买方的购买力下降,订单的持续力会一直困扰着船舶企业,而导致生产停滞,如果没有银行贷款作后盾,船舶企业就无法继续生存,因此出口信贷对其起着支撑作用。3.2.1 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发展状况
我国大规模船舶出口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船舶出口由国家统一下达任务,造船所需资金也由国家统一调配。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以政府补贴形式积极干预船舶等大型资本性机电设备出口,并以出口卖方信贷形式为船舶出口提供专门性长期出口信贷支持。1984年,我国政府通过中国银行开始办理出口信贷并制定了《出口卖方信贷暂行办法》。1994年,国家设立专门的出口信贷机构— — 中国进出口银行,直属国务院领导,主要是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包括出口卖方信贷、出口担保等。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一直致力于支持扩大我国船舶出口,平均每年将30%的出口信贷资金投向这一领域。截至2001年9月末,累计提供出口卖方信贷391.7亿元人民币和2.14亿美元,共计支持了包括超大型油轮、大舱口集装散货船、液化石油汽船、化学品船、高速水翼船和自卸船等在内的各种船舶出口6O9艘,总吨位1556万吨,合同总金额103.2亿美元。近几年来,进出口银行对整个船舶行业出口的支持率已达到90%。
2。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存在的问题
在船舶贸易出口信贷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船舶出口信贷经营管理法治化存在问题。对于船舶出口信贷的经营管理,我国尚未进行统一的专项立法。虽然目前有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对我国船舶出口信贷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整、规制,但这些法规、规章均不是专门针对船舶出口信贷制定的,立法对象的相对普遍性决定了这些通则及规定难以对船舶出口信贷经营管理中的特定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在船舶出口信贷领域缺乏专项立法的情况下,因进出口银行是执行国家出口信贷政策的机构并掌握出口信贷资源的分配,其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并不是来自于法律,而是出自进出口银行对企业的准行政管理关系;前述银行规章、制度、规定的制定,难以作到事先的系统规划及调研,其制定过程程序性不强且不公开,大多数规章、制度常被冠以“暂行规定”、“试行办法”,预示其不确定性和不规范性,前后缺乏系统性、协调性、连续性;同时,透明性弱,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
2.方式单一,缺少结合。由于我国船舶出口贸易起步晚,与日本、韩国相比有很大差距,最明显的表现为过于偏向于卖方信贷而不重视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对于出口商而言存在着较大风险,还须自己办理贷款手续。而买方信贷不存在这种顾虑,收取现汇,所以能够降低风险;不必自己办理贷款手续。两者可以结合运用,不能太偏重于一种,才能使出口信贷结构更为合理。
第4章 优化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对策
4.1 日韩船舶贸易出口信贷政策比较 4.1.1 日本船舶贸易出口信贷政策
1.政策支持。日本政府给予本国造船业政策支持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0年,日本政府通过进出口银行为船舶出口提供优惠的卖方信贷。60年代,该银行将建造口船舶作为了重点投资项目且降低利率。然而,自1969年日本加入OECD之后,根据有关规定才提高了利率。
2.制度制定合理。在计划造船制度上,其始于1947年,以开发银行的方式从1953年至今。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建造的本国籍的船舶都是通过此计划完成的。日本船东申请建造的船经审批呗列入船舶计划之后,可以从开发银行获得相应优惠的贷款。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为避免外国政府对计划造船制度的责难,采用了“换汤不换药”的方式不断改变计划造船制度。从战后到2000年,日本船东基本上没有向国外订造新船,近年来才开始在韩国、中国订船,但是日本船东在日本船厂造船的比例仍高达75%。
3.基础设施投入重金。日本在相关的基础设施方面也投入了重金,为了适应大型油船的建造需求,1971—1975年,日本也加速了大型船坞的建设,并得到开放银行的大力支持。但随着造船规模的扩大和造船业的竞争力提升,开发银行对造船设施的优惠贷款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一定比例,并一直延续至今。
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以上几种政策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大大发展了本国的船舶业,并至今占据世界造船业霸主地位。4.1.2 韩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政策
1.政策支持。韩国政府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给予的优惠政策与日本相比可谓有过之而不及。1972年,韩国造船业发展速度加快,1976年,韩国专门成立了进出口银行(KEXIM)负责支持出口信贷业务。KEXIM与政府的关系非常密切。
2.制度优化。在计划造船制度方面,韩国实施了20几年,由产业银行和国家投资基金为计划造船提供贷款,其中比例高达总船价的80%,贷款利率比商业利率低2%—3%。从1976年—1990年,共实施造船计划1269艘,483.21万吨。
3投入重金支持改良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韩国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以造船发展基金的名义对船厂信扩建基础设施提供相当于投资额65%的贷款、年息9%、贷款期8年。1972年—1974年,现代重工蔚山船厂、大宇玉浦船厂以及三星巨济船厂三大船厂均在此期间开工,3年间共扩大能力340万总吨。
4.反应机制完善。面对金融危机,韩国政府的政策出台也很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很多大船厂鱿鱼产能过剩和资金问题面临倒闭,韩国政策性银行便以债转股的形式免除企业债务。政府大力支持船舶企业改组,成立投资公司。
韩国船舶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到今天已仅次于日本,在船舶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二。
4.2 优化我国船舶贸易出口信贷的对策
1.我国政府应完善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船舶业提供有利支持。日韩两国相继超越拥有悠久造船历史的欧洲并占据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大国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政府向造船业和海运业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扶植以及金融服务机构对船舶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综观日韩发展经验,无一不是依托政府强大的政策支持所发展起来的。应当看到,中国船舶工业要扩大出口,增加市场份额,就只能与外国竞争对手竞争。正像美国国家钢铁造船公司总裁理查德·伏特曼说的那样:“中国造船份额的增加,必将要瓜分其他造船国家的份额。这些造船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在市场中所拥有的份额。中国随着造船份额的增加,必须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必须在质量、成本和造船周期方面超过强大的竞争对手,才能赢得市场份额。”中国船舶工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本的是要靠船舶工业自身努力,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同时仍需要国家必要的扶持。日本和韩国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实行“计划造船制度”和“提供优惠出口信贷”来支持本国船舶工业。此外,两国还根据船舶工业实际需要,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因此,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但应当继续执行那些有利于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而且应当根据国际造船竞争现实需要,采取新的应对措施,以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的挑战。
2.制订统一的船舶出口信贷经营管理法律规范。船舶出口信贷经营管理法律规范应包括船舶出口信贷的适用范围、申请程序、使用期限及利率(包括一定期限内浮动幅度)、审批程序、贷后管理、出口信贷机构所应承担的信息披露责任及相应的程序、法律责任及相应的救济程序等内容。船舶出口信贷经营管理立法应突出法律制度内部的协调和完备。首先,必须重视立法的整体规划及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切忌“一事一法”的流弊。其次,必须充分重视对既有的法律规章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处理,尤其是那些与新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更应及时地废止或修改。目前,为遵循WTO透明度原则,我国正在对各个领域内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内部文件开始彻底清理。船舶出口信贷在近二十年发展中,各个时期由各个部门颁布的规章、内部文件也不在少数,也应进行必要的清理。
3.调整信贷结构,综合发展,更好地利用买方信贷。向国外船东船东提供买方信贷是现今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它具有诸多优点。首先,买方信贷方式对船舶企业有利。对于船厂和出口商而言,除了船东支付的进度款外,可以通过承担卖方信贷的中短期贷款(一般为船舶建造期),解决船舶建造的资金需求;当交船时,可从贷款银行获得买方信贷项下船东应付的款项,及时偿还卖方信贷项下债务。这样一方面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中长期负债,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情况,解决了船厂贷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除船舶出口的收汇风险,使船厂交船后能够及时收汇。第二,在买方信贷方式下,出口买方信贷的贷款协议同船舶建造合同有密切联系,船东作为借款人,受贷款协议的约束,在造船合同项下有违约情况发生时,船东还要兼顾贷款协议的约束力,不会轻易作出弃船的决定,降低了船东弃船的风险。第三,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风险相对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买方信贷借款人为境外机构,风险主要集中在借款国的国家风险、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以及担保安排等方面,而船舶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地区,作为借款人的船东相对而言经济实力和资信情况都对国际船舶市场和国内造船行业的状况有一定了解,与国外船东及专业融资机构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时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对船舶建造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都船舶建造风险的控制和防范都十分有利。
4.充分认识进出口银行对船舶出口的巨大作用。由于订造新船需要巨额资金,周期又长,船东一般都要通过银行信贷或采用分期延付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船厂也需要通过流动资金贷款来顺利运转。因此,各国政策性银行能否为本国船厂提供卖方信贷和为船东提供买方信贷,是否能吸引国外船东在本国船厂订造船舶或保证船厂正常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扩大船舶出口发挥重大作用。日本战后船舶工业的发展和船舶出口的扩大,与日本输出入银行有很大关系。在韩国亦是如此。应当说,日本和韩国船舶出口发展与输出入银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以相信,今后外国进出口银行将更多地通过提供优惠信贷和担保来支持本国造船业。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造船竞争的日趋激烈,主要造船国在指责竞争对手采取“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同时,一方面竭力表白自己,另一方面也在转变支持船舶工业的方式,尽量采取那些比较间接、隐蔽的支持措施。在实施直接船价补贴受到普遍指责,面临越来越大困难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转向对科研开发的资助,同时提供更多优惠信贷或担保。从船厂来说,要获得更多船舶出口合同,除了满足外国船东对产品性能、质量、交货期要求外,还要求低廉的价格和优惠的付款条件。然而,低船价不仅会使中国船厂经济效益不佳,还有可能引起外国企业对中国船厂的倾销指控的危险。与提供低船价相比,我们提供优惠的付款条件就安全得多,发达国家很难找到正当理由整我们。
5.企业自身应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处境,及时调整策略。经济危机给予世界船舶市场的冲击是巨大的,我国的船舶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虽然表面上仍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由于经济危机导致船东资本的大幅度缩水,很有可能会撤回以前的订单,这就可能导致船舶企业资金周转不利,从而使资金短缺。中国进出口银行交通运输部高级信贷经理高泽峰曾说:在未来四年内,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融资缺口预计将达600 亿美元。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企业来说,市场就是考场.它不仅代表着机遇,同时也暗含着无数的挑战与危机,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企业就有可能实现飞跃式发展.否则,不但坐失良机.还可能最终被卷入起伏跌宕的漩涡中,不能自拔。针对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船舶企业应开展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1)转变思想意识。应对目前的危机,应当顺势而为,实现从单一修船管理模式向修造并举复合模式转变,(2)加强风险防范。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应加强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发展风险、集权风险、财务风险、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监督风险等“9个风险”,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具体的做法有:通过手段.确保企业资金安全.降低资产流动性风险,可与多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调整营销策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还应强化生产管理,防范造船拖期(我国船舶企业脱期率很高)。
(3)深挖潜促增效。挖潜应该表现为三方面::各部门、各企业全面审查可降低的成本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切实降本增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注重降低人工成本;降低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4)优化贸易结构。当前我国的船舶企业与日韩的产品相比缺少技术优势,为了提高在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技术攻关,调整产品的结构,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改革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摘论文要】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出口税收激励机制,是国家支持外贸出口的重要手段。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欠税也越来越严重,给中央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改革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有利于调整出口产品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外贸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论文关键词】 【文献综述】
大幅度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情况
第八次(2010年 7月):我国取消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包括: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406个税则号商品的出口退税。
第七次(2008年11月1日):此次调整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届时,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第六次(2008年8月1日):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第五次(2007年7月1日):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经过这次调整以后,出口退税率变成5%、9%、11%、13%和17%五档。
第四次(2005年):中国分期分批调低和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
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适当降低了纺织品等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出口退税率,提高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第三次(2004年1月1日):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为5%、8%、11%、13%和17%五档。
第二次(1998年):为促进出口进行了第二次调整,提高了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至5%、13%、15%、17%四档。
第一次(1995年和1996年):进行了大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由原来的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调整为3%、6%和9%三档。
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面对出口的飞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降低了出口占比较低的“两高一资”产品和低附加值消费品的出口退税率。资料显示至2007年 7月1日,我国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看待下调所带来的影响,应当说,既有利也有弊。我国出口企业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体,它所受到的影响最能反映出,国家与出口企业之间利弊取舍的关系。因为,出口退税率下调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贸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所以,只有客观地、综合地去分析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正确的做出评价。
一、是防止国内资源流失,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对于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摆正出口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取消或降低出口商品退税率,可以改观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良势头。据海关统计,07年调整的2831项出口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
第三篇: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摘要】:出口信用保险是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相互交叉的一个重要经济领域。作为一种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出口信用保险一直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并且从2001年开始才进入专门化的阶段,因此在政府监管,经营体制和出口企业的投保意识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环境都有了较大变化,比如出口退税和关税体制改革、外汇储备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等。故如何在新的贸易环境中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有效的政策工具促进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第二部分对出口信用保险进行了概述,然后依次介绍了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经营原则以及各国成功的经营模式,随后将出口信用保险与一般商业保险、出口保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部分阐述了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分别是出口信用保险在宏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在其中将出口信用保险额与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之间做了实证分析。第六部分与第七部分分别是存在于我国出口贸易保险中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和建议。第八部分为结论。【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贸易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752.62;F842;F224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绪论10-141.1选题背景10-1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11-141.2.1国内研究现状11-121.2.2国外研究现状12-131.2.3本文的研究思路13-141.2.4本文的研究方法142.出口信用保险的概述14-212.1出口信用保险概述14-192.1.1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14-162.1.2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原则162.1.3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16-192.2出口信用保险的比较研究19-212.2.1出口信用保险与一般商业保险的比较19-202.2.2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保理的比较20-213.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21-273.1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程21-223.1.1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试办阶段21-223.1.2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入多格局时代223.1.3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进入专业化阶段223.2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22-273.2.1出口信用保险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作为支持的重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23-243.2.2出口信用保险重点扶持船舶制造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24-263.2.3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不大26-273.2.4外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不断涌入我国信用保险市场274.出口信用保险在宏观层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27-344.1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信用保险的经验观察27-294.1.1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信用保险之间的经验数据27-294.2出口贸易总额与出口信用保险之间的实证分析29-324.2.1理论模型
29-304.2.2数据实证检验30-324.2.3实证验证的结论324.3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32-344.3.1促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334.3.2落实国家的出口产业政策334.3.3贯彻国家对外的国别贸易政策33-344.3.4有利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345.出口信用保险在微观层面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34-365.1有利于出口企业开辟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34-355.2有利于灵活出口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355.3保障出口企业安全收汇,减少坏帐带来的损失35-365.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365.5有利于出口企业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366.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6-416.1出口信用保险在宏观环境中存在的问题36-386.1.1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不完善36-376.1.2出口信用保险不完善的决策、管理和监管体制37-386.2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38-406.2.1业务品种少,服务对象范围窄386.2.2不合理的承保方式38-396.2.3设置不合理的国别风险限额政策396.2.4未能建立起高效、完善的信息网络和缺乏专业人才39-406.3微观主体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40-417.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41-487.1从宏观层面出发,发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建议41-447.1.1加快制定关于出口信用保险法律,使其运作有法可依427.1.2改进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的监管管理体制42-437.1.3加大财政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扶持力度43-447.1.4适当培育“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市场447.2提高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经办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44-477.2.1拓宽服务的范围,灵活投保方法44-457.2.2建立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平台,增加业务量
457.2.3建立和完善我国出口信用风险的评估体系45-467.2.4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出口企业投保意识46-477.2.5拓宽信息来源,加强与国外同类机构的信息交流与合作477.3提高企业认识增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性47-487.3.1加强认识,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业务开展的助推器47-487.3.2积极主动投保,将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控制风险的首要措施487.3.3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将其作为企业增加盈利的手段488.结论48-50参考文献50-52致谢52-53附录53-5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宁波国际博览会:现状、特点与效应分析 2.宁波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3.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问题研究 4.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5.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宁波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6.提升宁波贸易加工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7.宁波对外反倾销问题研究--以纺织产品为例 8.宁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9.温州鞋产品反倾销问题研究 10.11.12.13.14.15.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欧盟两指令对宁波机电产品出口影响问题研究 宁波纺织企业应对出口设限政策发展问题研究 大桥经济效应对宁波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加快宁波中小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问题研究 16.17.18.19.20.慈溪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余姚开放型经济的新领域――服务外包发展问题研究 余姚梁弄镇灯具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宁波服务贸易的现状和发展 宁波文具出口的优势与问题 21.22.23.浙江纺织业出口优劣探讨
电子商务的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以XX企业为例 美国次贷危机的地区/行业影响分析―――以X地/行业为例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XX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宁波市会展贸易国际化拓展思路 宁波出口产业调研
宁波家电业主要出口市场分析与拓展思路 宁波服装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宁波物流贸易现状与发展 宁波市反倾销问题初探 宁波发展服务贸易的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以XX企业为例 信用证方式的实证研究---风险与规避 服务贸易人才要求与培养方式研究
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以XX企业为例 浙江工艺品澳洲市场拓展战略
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 宁波港口多功能化发展思路研讨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宁波旅游服务贸易研究 宁波能源危机及对策研究
41、长三角/浙江省/宁波市工业制成品出口(或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与竞争力的变动分析
42、浙江省/宁波市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态势研究
43、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产品可以分解)
44、宁波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45、宁波市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态势研究(或国际服务贸易与宁波经济)
46、新形势下宁波市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47、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宁波出口贸易
48、反倾销与宁波出口贸易
49、对外开放与宁波市保税区的发展
50、宁波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特点及增长方式转型研究
51、国际金融危机对宁波市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调查为例
52、理论对宁波的借鉴意义问题研究
53、初探民营企业在宁波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54、初探外贸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以宁波中小企业为例
55、宁波市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
56、宁波市服务业吸收外资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57、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与宁波市出口贸易的发展(实地调查)
58、浙江省/宁波市出口的品牌问题研究
59、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60、宁波出口贸易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61、出口退税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62、美国次贷危机对宁波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启示 63、宁波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分析 64、宁波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65、宁波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分析 66、从对外贸易看宁波经济的发展模式 67、宁波外贸依存度分析
68、宁波服装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影响研究
69、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70、宁波市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分析和防范政策 71、美国现代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72、宁波民间借贷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 73、论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差异及选择策略 74、浙江建筑企业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75、发展循环经济,应对环境壁垒 76、老年旅游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 77、浙江民营家族企业管理研究
78、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几点启示 79、探讨浙江省与东盟国家贸易研究 80、浙江省服装行业电子商务柔性研究
81、从SA8000看劳工标准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82、经济全球化与宁波市零售业发展对策研究 83、宁波梅山岛保税港区的调查与研究 84、宁波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85、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协调发展研究 86、浙江省加工贸易问题研究 87、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 88、关于信用证软条款风险的防范 89、国际贸易保险问题研究
90、国际贸易运输合同中的风险防范研究 91、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的磋商问题研究 92、浅析宁波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趋向和特点 93、浙江外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94、浙江省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9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影响研究
96、外贸业委托代理研究
97、浙江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98、宁波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99、宁波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100、宁波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01、宁波出口贸易波动分析 102、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出口绩效分析 103、宁波文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04、宁波贸易增长方式分析 105、浙江省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分析 106、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107、宁波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108、国际结算中常用支付方式比较与选择 109、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及防范
110、美元贬值对宁波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111、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调查与思考
112、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问题与对策 113、浙江省花卉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114、浙江省茶叶出口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115、浙江省桑蚕茧出口贸易经济效果分析 116、浅析宁波利用外资政策
11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宁波的机遇和对策
118、建立宁波经贸预警机制应对贸易摩擦 119、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120、分析绿色壁垒对宁波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第五篇: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本文引用了一些以前的数据和一些有关农产品具体的案例来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在不同的国家和区域下是有着不同的程度、影响和特点,尤其对于我国而言,近些年来出口贸易遭受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在参考了他人对农产品方面的分析以后,本文在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出口的市场、商品的结构、成本及效益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中国而言需要做出哪些措施来应对目前较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措施
一、引言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绿色消费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而“绿色贸易壁垒”这一名词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知道绿色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通过立法制定的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目的是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绿色贸易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动向,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正迅速成为各国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武器,已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一把“双刃剑”。绿色贸易壁垒有多重的特点,既有合法性,又具隐蔽性,既能不断提高本国市场准入条件和环保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又能将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这些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引发的国际贸易争端开始层出不穷,围绕绿色贸易壁垒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可以说是近年来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较大的受害国。据联合国的统计,2005年中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
二、绿色贸易壁垒概述及农产品案例综述
1、有关绿色贸易壁垒的概述
(1)含义:
绿色贸易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中国的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对其的定义是:“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2)特点
①广泛性:绿色保护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和限制,而且对那些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等标准的工业制成品亦产生巨大的压力;既包括有形商品,又拓展到投资和服务领域。因而较之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更大。
②隐蔽性:从有关国际环境公约及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定看,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但在具体贸易实践中,各国往往借环境保护之名,将绿色贸易壁垒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之中,成为进口国拒绝外国产品的致命武器。
③歧视性: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比较落后的现实,对各类不同水平国家的产品规定同样的市场准入条件,这是有不公平的,对发展中国家带有明显的歧视性,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④坚固性:绿色贸易壁垒抓住人们提高消费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据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情况超高标准制定,先入为主,制造进口产品的消费障碍,具有坚固的限制进口的壁垒作用。
2、针对我国绿色贸易壁垒中的农产品方面的一些具体分析(1)一些实际的案例
据统计,仅1997年至2002年的5年间,我国出口商品因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达400亿美元。
2002年以来,由于欧盟和日本先后改变或增多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农残检测标准或项目,我国以浙江省为主的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对欧盟和日本的茶叶出口全线下降。2002年初开始,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实行新的农残检测标准,农残检测种类由原来的29种增至62种,而日本对从我国进口的茶叶则采用“水溶法”农残检测,检测项目更达77项之多。在2002年初退回天津海关的农副产品中,中国出口到欧盟国家的蜂蜜,对方退回的理由是欧盟检出中国的蜂蜜达不到“10万吨中不能有1克氯霉素”的要求,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等也加强了对来自中国大陆的蜂蜜检验。
(2)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①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②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非常有必要加强。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
(3)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相关对策
①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其中包括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和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
②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包括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和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
③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和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④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具体方法: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⑤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同时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
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因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对在出口贸易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通过对有关书籍的阅览和已有研究的资料的指导,我想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1、出口贸易增长的速度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出口贸易速度一直呈持续增长状态。早在1978至1996年,我国出口贸易以每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7年开始,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有些平缓,除由于出口基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外,主要因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工具并且被广泛应用。展望未来,我觉得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是未来国际贸易谈判中相当风头浪尖的话题。在当前国际贸易的种种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贸易中环境条款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将是不争的事实。不难从一些案例的数据中发现,我国的出口贸易已经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累,所以在未来的时期内,我国的出口贸易速度想到立刻有早期辉煌状态是比较难的,但先在当前的速度下再稳步增长还是有希望的。
2、出口的市场
对于出口的市场,我国一直都比较侧重多元化的,这样也能让贸易取得一定的保证。如:2001年时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长6.8%,但对拉丁美洲增长了14.6%,对非洲增长了19.1%。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较低,实际出口总值却不多。不过,当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很强、环保标准很高,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很多。因此,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是必须进一步的优化的,并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不然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就可能不会成稳定上升状态。
3、商品的结构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有很多不合理地方。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和冲击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和食品、轻纺产品、医药产品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他们的法规中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玩具的安全性指标等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我国的出口商品必须要优化它的结构,提高其技术含量,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力。
4、成本及效益
出口的产品从本身开始到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及回收处理等等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会使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换汇成本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会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归纳做出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出口贸易的所有领域,具体表现:
①发达国家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限制,这阻止我国相关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据有关方面统计,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每年遭受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
②严格的认证标准加大了难度。发达国家的认证标准总是会制定的很高,带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巨大的冲击,让这些产品投入不了。
③国外有征收绿色关税和反绿色补贴,这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以及反绿色补贴措施,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就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正面影响
①有助于我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我们除了在世贸组织多边贸易框架内开展贸易协调和环境外交外,更为现实的选择就是面对现实,苦练内功,它促使我们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升国家环保技术标准,切实提高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从而成功突破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达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
②促使我国以环保为核心,积极开发绿色产品。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这样,开发绿色产品相对来说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迫使外贸企业重新审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抓好企业的环保工作,开发更好的绿色产品,在以后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空间。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阐述及分析,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所以必须采取相适合的措施来应对。从政府和企业的两个大方面:
1、政府方面
①环保产业为重要发展方向。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会提高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为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政府应该对环保产业给予税收、信贷等各个方面宏观政策的扶持。需要具体制定针对绿色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和发展策略,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毕竟环保这一词是未来社会的重头戏。②积极推行ISO14000系列认证,制定和完善环保法规。政府应根据绿色壁垒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实现对外贸易的环境管理与国际环保法规和惯例接轨。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认证、绿色标志认证等,这类认证对企业具有公证性质,企业申请认证有利于企业利益和效率的提高。通过了解 ISO14000认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增强,目前全球已有一万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认证,而我国只有200多家,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在推行这一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
③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这样随着我国产品的环保科技含量的提高,环境壁垒的制约作用将不攻自破。
④对国外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进行制裁。这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公约的法律公平性。
2、企业方面
①树立强烈的绿色产品竞争意识,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积极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提高绿色风险防范能力。关于绿色产品的竞争意识,就像上述政府应该以环保产业为方向发展是一个道理。此外,出口企业还应深入研究世贸组织对环境与贸易的规定,及时了解国际上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最新动向及发展趋势,预测国外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商品的环境要求,及时掌握海关、商检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提高绿色风险防范能力。
②为了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标准和质量认证的应用。因为积极采用ISO14000系列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而采用质量认证制度已渐渐成为世界趋势,所以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③对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实行高度环境控制。这是为了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面对国外日益严峻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企业应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选购、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回收再生以及产品包装的全过程加强高度环境控制,以适应国际质量管理系列标准的要求,从而达到扩大产品出口的目的。
⑤改善融资环境,拥有更完善的政策金融支持。企业经营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融资环境和融资条件,所以企业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拓展创业的融资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来尽量摆脱绿色贸易壁垒对我们出口的带来的压力。当然这样也可以让企业更好更快的投入新的绿色产品的研发,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