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技术与道德伦理关系浅谈
机电学院
摘 要:转基因技术,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决定一种生物性状的基因分离转移到另一种不具备这种性状的生物中去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被视为一种全球化的生物技术变革,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很多全新的问题。关键词:转基因;道德伦理;关系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这项技术可以把任何外源的基因,包括人、植物、动物、微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使其具有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性状,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但是,与以往传统科技不同,基因是控制一切生命运动形式的物质,基因科技直接以生命体以及人类自身为对象。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与道德伦理产生了复杂的关系,围绕这一话题,当代社会展开的激烈争论。
一.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及其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关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该项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取决于特定社会的人们究竞把哪些价值目标(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这些价值目标的实现往往要以暂时放弃或牺牲其他同样皿要的价位目标为代价)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而关于价值目标的优先性的考虑,主要是一个伦理和政治问题,而非科学问题。因此,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论,便不可避免地要与相关的伦理和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
二.转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1.生态伦理观冲击。在这一层面,生命伦理与生态伦理交叉起来了。转基因实际上是对天然的基因库的一种人工干预或人为改造。首先,这是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它物种关系辨证一种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人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生物物种变异进化进程中自然选择作用。转而由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人造生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是否有权来实施这一技术以及所涉及权限范围?这是否符合生态伦理准则?著名的天主教哲学家保罗·拉姆齐(P.Ramsey)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们在学会做人之前,不应该去充当上帝;而当他们学会做人之后,则不会去充当上帝。”美国新泽西州生殖医学及科学研究中的业务主任贾克尔斯·科恩博士在2001 年5 月初宣称,该中心利用一种基因改造技术成功地使多名不孕妇女怀孕生子,第一批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到人世间的婴儿已有15 名,这昭示着人从其他生物物种改造转移到改造人类自身。这些无疑都是对于传统生态伦理的一种挑战。
2、转基因技术引发的商业利益争议。转基因研究和发展的最初主要是在发达国家进行的, 转基因专利授予更是导致了发展重心的倾斜。转基因的商业化仅仅给一小部分的国家或组织带来利益转基因商业化中的基因专利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冲击很大, 不能给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带来公共利益。由此转基因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引起严重的利益分配不公。这样的后果是不能得到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认可, 引发争议是必然的他对转基因否定态度。
3.生态安全问题影响。问题主要集中在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产物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川侯美婉在《基因工程一一美梦还是噩梦》一书中, 阐述了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动物健康的危害, 以及从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方面分析了其安全性问题。2001 年9 月,墨西哥政府报告说,Oaxaca 州的玉米受到一种没有被批准在墨西哥种植的转基因Bt 玉米的污染,该研究测定了来自Oaxaca 州22 个村庄的玉米样品,发现其中15 个污染率在3 %-10 %。2002 年4 月23 日,墨西哥政府再次确认了本土玉米品种受转基因污染的事实,国家生态研究所所长ExequielEzcurra 指出,平均有8 %的植物受到污染,而在有些地方,污染甚至超过10 %。很显然,转基因很可能引发生态污染问题。生态伦理学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已经存在了30多亿年,简单的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由千万种生物所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运用转基因技术手段改造生物体,就有可能过快打乱自然界经过漫长时间进化所形成的秩序,破坏生态平衡。转基因生物的代谢产物会向外界环境扩散,造成链锁反应,凭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能准确预测转基因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的表现形态和潜在危害,也难以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根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比简单的、没有交叉的线圈更好地避免瓦解”。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可能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人们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三.转基因技术应坚持的道德伦理原则
1.保护人类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生态伦理学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倡导生态伦理、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考虑到自然的需要,从而维持或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伦理需要,也是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基本道德原则。它同时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置于人类道德关怀的庇护之下,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过程中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人类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2.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对立面的动态平衡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链。“一物降一物”,正是生物链的真实写照。应当尊重自然的完整与稳定,尊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统一以及与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自然对于人类的生态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在于人类赖以栖息的地球是一个凭借生物即生命活动实现能量转移和物质元素循环的地球。地球上的每一自然物在维持自然之和谐中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都同样具有享用自然的权利,因此,人类对自然的享用不得妨碍其它生物对自然的享用,我们要尊重所有生物在自然中的生存权利,我们必须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无条件地维护物种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能成功地抵抗压力。生态系统像一张网一样,如果每个网结都有几根线与别的网结相联系,它就比简单的、没有交叉的线圈更好地避免瓦解”。但转基因动植物的出现,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就可能会破坏原有物种之间的竞争协作关系,扰乱原本和谐有序的生态环境,减少本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甚至会使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这是人们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3.生态效益原则。长期以来,人们通常以经济的增长来涵盖发展问题,把经济的发展当作发展的全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国际社会开始共同关心生态环境。按照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生态环境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因而生态环境不可能总是无限制地为人类提供原材料、容纳工业所带来的污染。如果我们无节制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我们将毁灭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并采用在该限度内行得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使环境资源库得以持续和发展的政策,在尊重自然和遵循生态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效益。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生态效益原则是指在保护生态系统中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内。而转基因技术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已通过转基因技术培养出能降解农药、除草剂、塑料、防治重金属污染、清除石油污染的转基因工程菌。经基因改造的杨树在生长过程中,可清除土壤、地下水中重金属的污染,将可分解石油成分基因工程菌接种到海滩,可清除海滩的原油污染,其清除速度比天然细菌快得多。
4.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价值观以生态文明为社会环境伦理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同自己的生存环境共同发展和进化,强调人类对后代、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中国21 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它必须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基因技术能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疾病猖獗、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只要我们合理运用转基因技术,它可以成为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四.结论
转基因技术的道德伦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梳理出转基因伦理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且还要依赖道德哲学、生命哲学、生物学哲学、生存哲学的研究, 以此去确立转基因伦理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而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转基因中的各种价值判断。只有这样, 才能使伦理问题的研究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2] 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79.[3] 黄大昉.关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思考[ J ].中国 [4]农业科技导报, 2002,(4): 42 [4]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5] 李建军,倪景涛.《植物转基因技术创新中的伦理问题》[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5期.[6] 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欣译)[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二篇:转基因食品论文
《食品安全学》课程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五大隐患---远远超过鸦片的危害。
一、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3)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4)转基因特殊食品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
三、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缺点
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
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四、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
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
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
比如说,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
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
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
五、转基因食品发展现状
近十余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1999年,全世界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这意味着中国将以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养活世界22%的人口。城市化发展使农业耕地不断减少,而人口又持续增加,对工农业生产有更高的需求,对环境将产生更大的压力。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已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其科技发展计划,过去20多年的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目前,抗虫棉等五项转基因作物早已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抗虫棉1998年的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资料显示,到2000年上半年为止,我国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的转基因作物分别为48项和49项。
近年来,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仅次于美国与加拿大。欧洲国家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并不是非常的发达,这是因为他们明白转基因食品危害十分大,并通过立法来达到防止转基因食品的过分播种,甚至有些国家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欧洲各国民众也纷纷抵制,发生过很多起民众破坏转基因实验田的事件,所以我们也要认识到转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潜在危害,而不能把利益放在民众健康的前面。
转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产物,现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所有利弊都会彻底展现在世人面前。只有按照严格的不对人与环境有害的立法规定去做,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会是健康、有序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因生物技术带来的转基因食品而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带着美好的愿望预测未来,我们再也不会担心农药的危害,我们吃的食品都是新鲜的,我们的食品不会短缺„„也许糖尿病人只需每天喝一杯特殊的牛奶就可以补充胰岛素,也许我们会见到多种水果摆在药店里出售,补钙的、补铁的、治感冒的、抗病毒的„„很有可能,转基因食品会让我们的明天灿烂无比。但在我们为了解转基因食品之前,还是不要过分乐观,因为转基因食品毕竟不是自然植物,已经存在一些转基因植物打断了乱生物链。
随着转基因问题日益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转基因,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关于转基因的诸多争议。越来越多的反对声音告诉我们,转基因食品存在着巨大争议。随着国际众多科研机构对转基因食品的调查,发现转基因食品确实会带来众多对人体健康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许多学者也相继表示:转基因食品存在巨大争议,转基因不等于进步!其背后甚至隐藏着事关国家安全的阴谋。许多文章和书籍(例如《生化超限战:转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阴谋》)更是系统地揭露了转基因阴谋的前前后后。甚至有反对派把支持转基因者说成了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歇斯底里。
当然,生物技术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质疑转基因食品并不是反对转基因技术本身,我们反对的是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滥用。希望我们百度百科能够唤醒大众勇于追求真相的怀疑精神,唤醒国内的主流媒体——关注那些歇斯底里推广转基因的人和组织,我们需要独立思考。
六、转基因作物种类
1、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
2000 年全球种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面积达到3,270万公顷,占总转基因植种植面积的72%,其中主要为抗除草剂大豆。
作用机理: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在作物体内表达出特异的酶,以抵抗除草剂的破坏作用,使作物在吸入除草剂后仍能继续生长。
作用: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
举例:Roundup Ready soybean(RR大豆)。耐美国孟山都公司Roundup除草剂
2、抗虫转基因作物:
2000年全球种植抗虫转基因作物的面积达到830万公顷,占总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的19%,其中以抗虫玉米为主。
作用机理:产生杀虫蛋白毒素,防治虫害。
举例:BT玉米,产生三种毒素:Cry1Ab、Cry1Ac.、Cry9c
3、其他转基因作物:
改善产品的品质; 增强抵抗病毒病; 真菌病及细菌病的能力。
七、转基因作物的生产现状
(1)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
(2)我国转基因作为种植量居世界第四,主要为转基因棉花。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籽、甜菜、水果等。
八、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① 转基因作物可能本身成为杂草,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
② 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疾病。
③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
④ 破坏生物多样性。
⑤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的影响。
⑥ 转基因生物所引入的外源基因往往可以表达出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生物的代谢发生变化,造成该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⑦ 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改变,特别是有毒物质、抗营养因子、过敏原等的含量发生变化,将影响该生物作为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⑧ 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可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⑨ 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
⑩ 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
九、国外转基因食品现状
(1)美国:小麦主粮的商业化尚未推开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比较多的国家。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9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可是,在美国,至今还没有对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
美国政府早在2001年就给美国的转基因主粮小麦(硬质红色春小麦)颁发了安全证书。
在2004年美国政府准备批准转基因主粮小麦的商业化种植,但是,由于欧洲、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一直强烈反对转基因小麦,如果美国商业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这些国家的买家可能会从其他地区寻购小麦。迫于压力,孟山都公司2004年主动撤销了转基因小麦商业化种植的申请。
在加州,2009年有3个县对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全民公决,决定禁止在自己的县里种植转基因作物。有一家美国企业在加州做药用转基因水稻的田间试验,因为当地农民反对,被迫转移到密苏里州。(2)俄罗斯:反基因专家当官
2006年年末,世界闻名的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
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每年,俄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都会发布很多关于转基因产品潜在危险的报告和论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却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而对这些报告和论文表示置疑。
(3)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日本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和慎重对待。根据“Angus Keid Group”发布的调查,82%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2006年8月,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的否定态度已开始影响日本的食品加
工业。例如,几乎所有的酿酒商已开始停止使用转基因产品酿造啤酒;相当一部分生产传统日本食品如豆腐的公司开始使用非转基因原料,并标记上“没有使用转基因大豆”。
(4)印度:停止转基因茄子商业化
2010年2月,印度中止了世界第一批转基因茄子的推广,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才能在全国种植,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此前,在相关政府委员会于2009年10月份批准转基因抗虫害茄子的商业化后,印度主要种植茄子的几个邦抗议不断。2010年2月6日,Uttarakhand邦第一个表态,称他们将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久后,另外两个城邦Himachal Pradesh和Karnataka也作出相同决定。最后,环境部长Jairam Ramesh在2月9日表示,禁止商业种植转基因茄子,要求须先对其进行独立的安全测试,评估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并获得公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十、转基因食品的五大隐患
虽然转基因食品研究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提高产量、增强自身抗病抗虫等优点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其潜在的风险,如过敏性、毒性及对环境影响也令世人关注。
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第五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最后,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十一、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
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是近20年的事,由于其孕育着巨大的希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西方国家在1990年还没有正式种植转基因作物,到了1999年
种植面积已达4000万公顷。全世界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在1995年仅为7500万美元,而1998年已飚升至15亿美元。
但另一方面,虽然各国目前已经试种的转基因植物超过4500种,可是获得政府批准上市的品种仅40个,不到1%。这说明各国政府对此仍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技术因素之外,还有生态健康和社会伦理等因素需要权衡。
美国和加拿大的公众对基因改良食物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市场上的一些加工食品如软饮料、啤酒和早餐麦片等都已含有基因改良作物的成分,并没有遇到多少质疑。但欧洲的情况却不一样,阻力很大。公众对政府批准的食品新品种将信将疑。自从发生了疯牛病、二恶英污染事件后,公众更是心有余悸了。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9%的英国公众反对试种基因改良作物。
欧盟在去年4月暂停批准新的转基因农产品投放市场,今年又进一步作出决定,暂停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和销售。少数自愿试种基因改良作物的农场主受到其他农场主的抗议,试种的作物常常遭到毁坏。今年八月下旬以后的一段时间,法国的农民把水果蔬菜,甚至牛粪倾倒在一些麦当劳快餐店门前,抗议他们出售的牛肉面包和土豆中含有转基因食物。美国认为欧洲的行动比“香蕉战”和“牛肉战”更为严重,扬言要报复。
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涉及范围较广的各种利益集团,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农场主协会到基督教会等等,他们的反对意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转基因违反自然,因而是有害的。支持派则反驳说,现今的各种庄稼早已不是原始品种,否则人们吃的蔬菜就该跟动物吃的草一样。
第二,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它们所提供的食物对人体是否安全?对这一点,支持派强调,迄今为止并无够资格的研究机构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但他们对长远的影响还只能作推论,一时难以取得全面的证据以服人。
第三,过于勿忙地推广转基因植物是否可能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推广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助长农民过量使用除草剂,从而使一些非主要作物受到伤害甚至灭绝。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一直把这类非主要作物当作补充食物或作为饲料。美国渔类和野生动物管理署已发现有74种植物品种受除草剂影响而濒临灭绝。
另外,转基因技术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有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销售给农民的转基因种子作了“绝育”处理。印地安那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玛莎·克劳奇的研究表明,这种绝育基因有可能在无意中使其他作物也变成不育。
此外,有特殊功能的基因“流窜”到相近的野生植物品系中去,使之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而难以控制;或者使害虫体内产生抵御杀虫剂的抗体。另外,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灭绝。支持派则指出,农业生产本身是一种有损环境的活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损害不会比传统农业更大。植物自身具备了抗虫能力,农民可以减少喷洒杀虫剂,对环境和生物保护是有利的。
这类争论在短时间内不易得出结论。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首先是新开发的品种本身还不完善,其于人体和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尚待观察,人们表示担忧是有正当理由。其次,总会有一些意识保守的人对新科技产
物不习惯,拒绝接受。再有就是受贸易利益冲突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利益集团利用转基因食品的不够完善而大打贸易战,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但科学前进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顿。上述种种社会压力将促进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家必将会向人类奉献更完满的基因改造食物。
第三篇: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技术利与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获得较大的发展。那么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我们要对它的基本定义、方法进行简单了解,并分析比较其利弊关系。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 定义 方法 利与弊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创新的技术不断的引导着时代的发展。生物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并且在医药并在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也获得较大的发展。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给疾病的治疗、新药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绐农业、医药的发展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新技术的产生总是会引起一片质疑,引发一系列的伦理争论问题。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呢?“转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亦称为“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到目前为止,转基因技术的常用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生物弹射击法)、聚乙二醇(PEG)法、花粉管通道法、显微注射法、体细胞核移植方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然而转基因技术也是如此。对此,人们对转基因技术也是议论纷纷。
一方面,转基因技术是对人类有好处的。以前人们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所以传统技术和转基因技术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着差别。可以说,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上的应用,提高了植物的抗逆性、抗病毒性,改善了品质等。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全球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表明,抗虫和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仅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转基因动物还可以将正常人的基因片断或动物的基因导人另外的动物体内,让这些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并通过该动物分泌的奶或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分泌物质,获得大量廉价的珍稀药物,或是利用转基因动物培养人体器官,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另外,转基因技术还应用在了医药上。如生产蛋白质多肽药物,就我们所知的有人胰岛素、生产疫苗、生产抗体等。
应用转基因技术丰富了食品的种类,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场上一些称具有功能性和治疗性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能源和环保产品相继研制成功,部分转基因药物上市销售,使转基因品种正在由简单性状改良向复杂性状改良,由农业领域向医药、加工、能源、环保领域拓展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充满了未知数。经过转基因的生物严重的改变了原有基因,从而改变了其本身的基本属性,造成了很多不确定性。另外,经基因改造的新产品,可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数十年后,这些新物种或新品种可能会使某些动物或植物物种或品种濒临灭绝,乃至完全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项新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关于转基因技术是否安全的结论,取决于该项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取决于特定社会的人们究竟把哪些价值目标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
每一种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转基因也一样,它带来了不同的看法和激烈的争论。持赞成观点和持反对观点者在关于食品安全、营养,对人体的长期影响和生物环境安全等重要问题上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尚未能从科学原理上被证明完全无害或确定有害。就算是进行了实验,但是其存在的风险还需进行多次的实验跟漫长时间的验证去排除或者证明。在这种支持和反对双方都不能给公众一个明确保证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决定转基因技术命运的将只能是各国的社会结构性特征、制度安排、利益取向和文化因素了。
参考文献:①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②百度百科,维基百科
③生物转基因技术利与弊文 陈亚光
第四篇:转基因食品论文
转基因食品
化生系10科教
闫菊先
学号: 20101053140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五大隐患---远远超过鸦片的危害。
一、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
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种类
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
(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3)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4)转基因特殊食品
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三、转基因食品的优点和缺点 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优点: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
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四、转基因作物的生产现状
(1)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
(2)我国转基因作为种植量居世界第四,主要为转基因棉花。主要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籽、甜菜、水果等。
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
①
转基因作物可能本身成为杂草,转基因作物的亲缘野生种成为杂草或超级杂草。
②
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新的病毒疾病。
③
转基因作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危害。
④
破坏生物多样性。
⑤
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系统及生态过程的影响。
⑥
转基因生物所引入的外源基因往往可以表达出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生物的代谢发生变化,造成该生物营养成分的改变。
⑦
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改变,特别是有毒物质、抗营养因子、过敏原等的含量发生变化,将影响该生物作为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⑧
转基因作物中的毒素可引起人类急、慢性中毒或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⑨
作物中的免疫或致敏物质可使人类机体产生变态或过敏反应。
⑩
转基因食品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素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其营养结构失衡。
六、国外转基因食品现状
(1)美国:小麦主粮的商业化尚未推开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比较多的国家。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2009年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为85%,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为91%,转基因棉花为88%。可是,在美国,至今还没有对主粮小麦进行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
(2)俄罗斯:反基因专家当官
2006年年末,世界闻名的反食用转基因产品专家、俄罗斯生物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走马上任,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2005年,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状况,发现基因食品影响了小白鼠以及它们后代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活体动物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每年,俄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都会发布很多关于转基因产品潜在危险的报告和论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国公司却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据,而对这些报告和论文表示置疑。
(3)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日本对转基因作物实行严格管理和慎重对待。根据“Angus Keid Group”发布的调查,82%的日本消费者对转基因作物持否定态度。2006年8月,日本禁止进口美国转基因大米。
(4)印度:停止转基因茄子商业化
2010年2月,印度中止了世界第一批转基因茄子的推广,认为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才能在全国种植,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
七、转基因食品的五大隐患
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
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第五是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它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最后,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八、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在媒体上报道,疯牛病曾使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胆战心惊,英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食品相对充裕的今天,人们对食品短缺的恐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食品安全的担忧所取代。
这些非天然的食品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呢?尽管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在食品的生产或制造有诸多好处,但在评估食品的安全性时,仍必须分析由基因改造所产生之预期及非预期效果。由于转基因食品不同于相同生物来源之传统食品,遗传性状的改变,将可能影响细胞内之蛋白质组成,进而造成成份浓度变化或新的代谢物生成,其结果可能导致有毒物质产生或引起人的过敏症状,甚至有人怀疑基因会在人体内发生转移,造成难以想你的后果。
转基因食品潜在危害包括:食物内所产生的新毒素和过敏原;不自然食物所引起其它损害健康的影响;应用在农作物上的化学药品增加水和食物的污染;抗除草剂的杂草会产生;疾病的散播跨越物种障碍;农作物的生物多样化的损失;生态平衡的干扰。例如,已经发现一种基因工程大豆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用基因工程细菌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色氨酸曾导致37人死亡和1500多人残废。最近发现,在美国许多超级市场中的牛奶中含有在牧场中施用过的基因工程的牛生长激素。一著名的基因工程公司生产的西红柿耐储藏、便于运输,但它们含有对抗抗生素的抗药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存留在人体内。人造的特性和不可避免的不完美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影响其它有关及无关的生物,它们将永远无法被收回或控制, 后果是目前无法估计的。
有人认为基因工程带来的危险比迄今采用的技术都要大。因为许多损伤作用是不可逆的,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诸如此类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欧美等生物科技先进国家的重视,并针对这类产品之安全性及生物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评估立法规范。
九、对转基因食品的展望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首先是新开发的品种本身还不完善,其于人体和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尚待观察,人们表示担忧是有正当理由。其次,总会有一些意识保守的人对新科技产物不习惯,拒绝接受。再有就是受贸易利益冲突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利益集团利用转基因食品的不够完善而大打贸易战,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了。但科学前进的脚步不会因此而停顿。上述种种社会压力将促进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科学家必将会向人类奉献更完满的基因改造食物。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转基因食品是增加农作物抗逆性,如抗虫、抗病和耐贮性的转基因植物源食品,这一代转基因食品的直接健康获益者是田间操作的农民,因农药使用量减少而减少了健康损害。而减少了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对于消费者也是有益的,因为农药残留一直在危害消费者。第二代转基因食品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食品的营养为主要特征。例如,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正在运作的“金色大米”计划,就准备将胡萝卜素转基因大米运往非洲维生素A缺乏地区,以改变当前每年因维生素A缺乏而导致300万名儿童失明。再如,高油酸转基因大豆的试验成功,将会改变人们对饱和油脂摄入过高,对于人们预防心血管病非常有利。第三代转基因食品以研究增加食品中的功能因子和增加食品的免疫功能为目标。例如正在进行的胰岛素转基因番茄研究,为提高糖尿病人生活质量带来了新曙光。正在进行的多种转基因疫苗研究,也都为特异性预防措施而省却注射手段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食品生产新技术会生产更多的新型转基因食品,这不仅可以解决食品短缺问题,丰富人们的食品,对于人们的健康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十、总结
转基因技术是一种新的尖端生物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生产含有更多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方面有巨大潜力。公众存在担忧情绪,主要是怕它被错误地利用。一些学者认为,与任何食品一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需要慎重对待和严格管理,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也需要更多的跟踪研究。面对转基因食品,我们需要的是严格的食品安全把关制度,及时制止未经允许就擅自加入转基因食品成分的行为。此外,我们也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转基因产品,不能片面地给予排斥。市场的担忧必然存在,但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可以将其危险性降到最低。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转基因食品也必然会在争议中曲折的前进。
第五篇:生物化学转基因论文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08120326 汪彤
摘要:转基因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环保、能源等领域。转基因技术首先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82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利用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人胰岛素商业化生产,是世界首例商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此后,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药物层出不穷,如重组疫苗、抑生长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转基因技术广泛应用的第二个领域在农业,包括转基因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培育,其中转基因作物发展最快,具有抗虫、抗病、耐除草剂等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大面积推广,品质改良、养分高效利用、抗旱耐盐碱转基因作物纷纷面世。转基因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也有长久历史,如利用转基因工程菌生产食品用酶制剂、添加剂和洗涤酶制剂等。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能源领域,如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以及利用转基因生物发酵燃料酒精等。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遗传改良,基因治疗
转基因简介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1).基因工程用于生产蛋白质类药物
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是一种 5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1982 年美国 EliLilly 公司推出基因工程制造的人胰岛素,商品名为(Humulin)。传统的生产方法是从牛的胰脏中提取。每 1000 磅牛胰脏,才能得到 10 克胰岛素。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把编码胰岛素的基因送到大肠杆菌细胞中去,造出能生产胰岛素的工程菌;从200升发酵液就可得到10克胰岛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效能,是一种治疗乙肝的有效药物,国际上批准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只有它。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处于“睡眠”状态,因而血中一般测不到干扰素。只有在发生病毒感染或受到干扰素诱导物的诱导时,人体内的干扰素基因才会“苏醒”,开始产生干扰素,但其数量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诱导,从人血中提取1mg干扰素,需要人血8000ml,其成本高得惊人。据计算: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使大多数病人没有使用干扰素的能力。1980年后,干扰素与乙肝疫苗一样,采用基因工程进行生产,其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与乙肝疫苗十分类似。现在要获取1磅(453g)纯干扰素,其成本不到1亿美元。从人血中分离纯化治疗一个肝炎病人的费用高达二三万美元,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治疗一个肝炎病人大约只需二三百美元。基因工程生产出来的大量干扰素,是基因工程药物对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基本方法是,将目的基因用DNA重组的方法连接在体载体上,然后将载体导入靶细胞(微生物,哺乳动物细胞或人体组织靶细胞),使目的基因在靶细胞中得到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蛋白质提纯及作成制剂,从而成为蛋白类药或疫苗。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内表达,就成为基因治疗。
目前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蛋白质药物已达数十种,许多以前本不可能大量生产的生长因子,凝血因子等蛋白质药物,现在用基因工程办法便可能大量生产。已有5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近千种处于研发状态。每年平均有3-4个新药或疫苗问世,开发成功的约五十个药品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发育不良、糖尿病、囊纤维变性和一些遗传病上,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基因工程用于疫苗生产
常用的制备疫苗的方法,一种是弱毒活疫苗,一种是死疫苗。两种疫苗各有自身的弱点。活疫苗隐含着感染的危险性。死疫苗免疫活性不高,需加大注射量或多次接种。利用基因工程制备重组亚基疫苗,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亚基疫苗指只含有病原物的一个或几个抗原成分,不含病原物遗传信息。重组亚基疫苗就是用基因工程方法,把编码抗原蛋白质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去,再送入细菌细胞或其他细胞中区大量生产。这样得到的亚基疫苗往往效价很高,但决无感染毒性等危险。在酵母中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产量可达每升 2.5mg,已于 1984 年问世。
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疫苗为例,像其它蛋白质一样,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产生也受DNA调控。
长期以来,医学工作者在防治乙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曾一度陷于困境。乙肝病毒(HBV)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内部为DNA,外部有一层外壳蛋白质,称为HBSAg。把一定量的HBSAg注射入人体,就使机体产生对HBV抗衡的抗体。机体依靠这种抗体,可以清除入侵机体内的HBV。过去,乙肝疫苗的来源,主要是从HBV携带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HBSAg,这种血液是不安全的,可能混有其他病原体[其他型的肝炎病毒,特别是艾滋病病毒(HIV)]的污染。此外,血液来源也是极有限的,使乙肝疫苗的供应犹如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需要。基因工程疫苗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基因剪切技术,用一种“基因剪刀”将调控HBSAg的那段DNA剪裁下来,装到一个表达载体中,所谓表达载体,是因为它可以把这段DNA的功能发挥出来;再把这种表达载体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最后再通过这些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的快速繁殖,生产出大量我们所需要的HBSAg(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用于基因治疗
人体基因的缺失,导致一些遗传疾病,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使缺失的基因归还人体,达到治疗的目的,已成为基因工程在医学方面应用的又一重要内容。
2植物转基因在农业中的应用
1)抗除草剂基因
该类植物由于转入了抗除草剂基因,表现出抗不同类型除草剂的性状。目前已获得了一些抗除草剂作物,如抗草丁膦(Glufosinate)转基因作物冬油菜,抗草甘膦(农达)转基因作物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向日葵、甜菜,抗磺酰脲类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大豆、棉花,抗溴苯腈转基因作物油菜、小麦、棉花、烟草,抗阿特拉津(Atrazine)转基因作物大豆、玉米n],抗唑啉酮类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玉米、油菜、甜菜、小麦、水稻以及脱卤素酶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此外,解溴苯腈毒害的BXn基因和解2,4一D毒害的tfDA基因等也在抗除草剂作物选育中获得成功的表达。
2)抗虫基因
比利时植物遗传公司的科学家于1987年首次将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nringiensis)毒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得以表达,表现出对一龄烟草夜蛾幼虫的抗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并实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应用。抗虫基因有两类:一类是Bt杀虫蛋白基因,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毒性为伴孢晶体蛋白,对鳞翅目(Lepid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有毒,现已导入棉花、玉米、水稻、烟草、番茄、马铃薯、胡桃(Juglans sp.)、杨树(Populus sp.)、落叶松(Larix sp.)等;另一类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可抑制蛋白酶活性,干扰害虫消化作用而导致其死亡,是植物对虫害的自卫反应,主要有丝氨酸类、半胱氨酸类、含金属类、天冬酷氨类,现已导入棉花、烟草、番茄、龙葵(Solanum nigrum)等。根据转化所使用的基因类型,大体可以将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代:第1代即以转入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为主,其产生的许多转基因作物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如获得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烟草和番茄植株;第2代则转入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之外的高效杀虫蛋白基因,这一代转基因作物大部分还处在实验室阶段,少数进入田间试验。抗虫基因在棉花作物上得到了最成功的应用,获得转基因抗虫棉的Bt基因已见诸报道的有CrylA(b),CrylA(c),CrylIA和CrylVA;涉及的国家有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埃及、法国、印度、原苏联、泰国等。目前已获得转化植株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有: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K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慈菇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等几类;其中获得转 CpTI基因的植物种类最多,有苹果、油菜、水稻、番茄、向日葵、甘薯、烟草、马铃薯等10余种。我国转CpTI棉花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先后获得了转CpTI基因和转 Bt+CpTI双价基因棉花,并开始了商业化生产。另外,外源凝集素基因(GNA)也至少在油菜、西红柿、水稻、甘薯、甘蔗、向日葵、烟草、马铃薯、大豆和葡萄等10种植物上获得了表达,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
3)抗病基因
1986年,美国Beachy研究小组首次将烟草花叶病毒(TMV)外壳蛋白基因(CP)导入烟草,培育出抗 TMV的烟草植株,开创了抗病毒育种的新途径。通过导入植物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病毒能力的技术,已在多种植物病毒中进行了试验,如梁小友等将抗病毒的CMV—f户基因和抗虫的B卜一toxin基因导入番茄,获得了再生的番茄植株。目前被导入的抗病基因有:抗烟草花叶病毒蛋白基因(MP)、抗白叶枯病基因、抗棉花枯萎病基因、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基因、小麦抗赤霉病、纹枯病和根腐病基因,并进行了抗水稻白叶枯病,花生、番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柑橘溃疡病,桑树、桉树青枯病、根肿病等研究。获得转基因抗病性状的植物有:烟草、番茄、棉花、大麦、燕麦草、小麦、马铃薯、水稻等。除了外壳蛋白基因这一有效途径外,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正在摸索多种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新方法,包括卫星RNA、复制酶基因以及病毒复制抑制因子、核糖体失活蛋白、致病相关蛋白、核酸酶等。细菌病和真菌病的抗病基因工程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我国培育的转基因抗黄瓜花叶病毒甜椒和番茄已实现商品化生产。
4)抗逆境基因
目前已分离出大量与抗逆代谢相关的基因,包括与抗(耐)寒有关的脯氨酸合成酶基因、鱼抗冻蛋白(AFP)基因、拟南芥叶绿体3一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与抗旱有关的茧蜜糖合成酶基因及一些植物去饱和酶基因等。我国在抗逆基因的分离、克隆和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克隆了耐盐碱相关基因,通过遗传转化已获得了耐1%NaCl的苜蓿(Medicago sativa),耐 O.8%NaCl的草莓,耐2%NaCl的烟草,抗逆基因工程作物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刘岩等获得了耐盐性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玉米植株。张荃等获得了耐盐性提高的转基因番茄。
5)改良品质基因
品质改良主要涉及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淀粉和其它多糖化合物以及脂类化合物的组成。富含蛋氨酸的转基因烟草、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水稻、月桂酸含量高达40%的转基因油菜都相继成功,有的已进入大田试验。另外,延熟转基因番茄和改变花色转基因玫瑰也已J商品化。“金米的故事”(将水仙花的两个基因和一种细菌的一个基因一起植入一种名为T309的水稻中,获得一种水稻新品种。这样获得的新水稻富含铁元素、锌元素和可转化为维生素A的胡萝卜素,能防止贫血和维生素A缺乏症,大米又呈金黄色)告诉我们转基因技术改良大米品质,解决人类营养不良已成为可能。而我国学者将玉米醇溶蛋白(Zein)基因导人马铃薯后,田间转基因植物的块茎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提高10%以上,而含硫氨基酸的增加尤为显著乜“。此外,富含蛋氨酸的转基因烟草、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油菜都相继成功,有的已经进入大田试验,延熟转基因番茄和改变花色转基因玫瑰也已商品化。
3.转基因技术在动物方面应用 转基因动物的应用能提高动物体组成、肉品质量、乳产量、毛的质量,提升多产性和抗病性,还包括其它重要的经济特征。下面是一些应用实例:
(1)1983 年美国将大白鼠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白鼠的受精卵内,经移植和胚胎发育成功地培育出“超级鼠”其体重比一般小鼠增加2倍。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验室中。
(2)运用反转录病毒为载体携带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动物,相继培育出快速生长的 转基因猪、羊、鸡、兔和牛等。
(3)将牛的生长激素注射到乳牛或羊羔体内,可以改善食物的转换效率,提高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生产出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较瘦的肉类。
转基因动物的出现引导人们把转基因动物作为一种反应器生产有用的蛋白,特别是医用活性蛋白。美国一大学利用转基因技术使转基因山羊和转基因小鼠分泌出人的t PA。美国公司已成功地培育出3 头能生产人血红蛋白的转基因猪。荷兰一公司培育的一批转基因牛中携带着在奶中表达的人乳铁蛋白基因。我国科学家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注入家兔的受精卵中,获得了表达。再有,将能够控制产卵率的促卵素(booroolla)基因导入动物体内,有可能培育出具有高产卵率特性的转基因家畜。这种促卵素基因是从澳大利亚绵羊中分离出来的,它能够提高绵羊的双胞胎和三胞胎的发生率。把这个基因导入其他牛和羊体内,可提高奶牛和母羊的产仔率。4转基因与工业(1)生物能源
某些转基因速生树种(如杨树和桉树)可作为供电站的原料,这些树种也可以直接做燃料。这类转基因树种主要是那些能过量表达纤维素合成酶基因或能过量表达纤维素酶基因(纤维素酶能使纤维素中的生物能转化成乙醇)的树木。(2)木质素和造纸
许多转基因植物中表达了经过修饰的木质素,在这类转基因植物的成浆加工中发现,转基因植物中CAD 的降低,对于木质素的溶解和断裂非常有利,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成浆效率。成浆过程是一种耗能过程,通过转基因技术修饰木质素能降低能耗、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3)塑料
最新报道表明,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转基因油菜发育胚的白色体内多羟基丁酸盐(P~B)的表达水平占成熟种子干重的8%。这种聚合体也已经在棉纤维细胞中表达,可制作绝缘衣服。根据这个特征,如果把目的基因转化到橡胶树中,就可以非常方便地从转基因橡胶树中得到任何所希望的蛋白。此外,这种树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营养繁殖,这不仅保证了快速获得商业利润,并且也能阻止转化的目的基因通过种子扩散而导致不利的影响。5转基因作物现状
目前社会上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论非常激烈,有人大力抵制,也有人想要大力推广。当然中国政府的意思是想要大力推广的。下面是记者在问及转基因作物时候。农业部负责人的回答。
农业部负责人回答: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速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但在许多国家如美国,转基因食品虽然没有明令禁止,但遭到了民众的一致抵制,转基因食品在市场上毫无市场。因为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很大风险。下列实例就可看出:
一、作为食用的转基因土豆(NewLeaf),在2001年之后就被撤出了美国、加拿大市场,目前的转基因土豆(Amflora)是只供工业用的。
二、转基因西红柿在美国、欧洲的遭遇悲惨,上市时间比转基因土豆还短。到1998年为止,就被欧美消费者市场淘汰了。
三。美国市场上所有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基本没有被转基因,只有黄色歪脖南瓜和绿皮西葫芦当中的10%左右及部分夏威夷木瓜被转基因,而这两种蔬菜和水果均不属于消费量高的大众化蔬果。
而在中国,不像美国有政府认定的“有机”标志,也就是“非转基因”,我国没有规范要求标注“非转基因”,因此,对于“非转基因”并没有标准,也没有检测要求,基本上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所以,有许多转基因食品在民众所未知的情况下就已经流向的人们的肚子里了。虽然群众对转基因有一定的怀疑,但在价格优势和模糊不清的市场环境下,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已悄悄默认。
6.究竟是否有害尚且未知
对于转基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性顾虑,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的转基因品种,含有一种物质叫做BT毒蛋白。由于虫子吃了BT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长期摄入该物质对人是否有害很难说,需要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来考察„„
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尚无定论、看法不一,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不管是反对还是赞成,都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它绝对安全或并不安全。各个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规定和认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各自设置的准入门槛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