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国考申论热点《如何化解医患矛盾》
2013国考申论热点:如何化解医患矛盾
发布时间:2012-10-29
文章来源:江西考德上公培网
【背景链接】
株洲市居民张孟月不到两岁的女儿,因发烧在湖南株洲妇保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张孟月与亲友到医院打条幅讨要说法。7月15日下午,该医院几十名职工突然围殴张孟月及亲友,致使七八人受伤,其中张孟月右脚被打成粉碎性骨折,另一亲属被打得精神错乱。
今年6月,因为医患纠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被患者家属刺伤,差点丢了性命。之前,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医院要求赔偿前必须做医疗事故鉴定,而患者却认为鉴定机构和医院是一家,根本不相信。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增加,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在提高,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在增强,但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医患纠纷的数量逐年增多、关系日趋紧张,医闹冲突时有发生,医患纠纷呈现以下特点:
1.纠纷数量居高不下,发生范围明显扩大。纠纷案件数在年度之间波动较大,发生范围也从市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延伸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及民营医院。
2.解决途径以协商解决为主,走法定程序越来越少。近年来,在处理医患纠纷中,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途径和以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协商、经济赔(补)偿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渠道和主要方式,赔(补)偿的金额也越来越大。2004年至2008年,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占当年医患纠纷总数的比例为82.8%、78.6%、85.5%、87.5%和91.8%,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分别为6例、6例、6例、2例和4例;民事诉讼或庭外调解的2004年为3例、2005年为5例、2006年为1例,以后已连续两年没有患方走此解决通道了。3.“医闹”现象增多,医患双方冲突加剧。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呈快速上升之势。从2005年至2008年分别为5起、10起、8起和15起。患方诉求索赔的行为过激、队伍庞大,演变为群体性事件的越来越多。而医方、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医患纠纷的预防和处置缺乏经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纠纷,主动应对、及时化解和依法处理的能力还不足,冲突较难控制,矛盾容易升级。
4.社会负面影响日益扩大。医患纠纷的日益增多以及处置失原则、责任缺认定、赔偿无标准,医方“息事宁人”的心态和患方“有闹有赔、大闹大赔”的经验助长了“医闹”的增多和升级,造成医患双方均不满意,社会反响大,负面影响深。在现实中,医方往往以“人道补偿”代替“责任赔偿”,造成医疗责任的不清不究和赔(补)偿金额的相互攀比,对今后纠纷的公平公正处置带来更大的障碍。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执业环境恶化,人人自危、时时自警,消极医疗重新抬头,过度检查成为医生诊疗活动中保护自身的常规手段,反过来影响了患者享受科学适宜的医疗服务„„患方的诉求索赔行为本身带给医方以监督和警示,有利于推进全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当前许多患方的无序过激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同样很大。
【解决对策】
事实上,出现医患纠纷,并不是没有渠道解决,既有医疗事故鉴定机构可以申请鉴定,又有法院大门敞开着,更有近年出现的多种形态的“第三方”调解„„这些渠道解决了很多医患纠纷,特别是“第三方”调解的出现,对于处理医患纠纷、化解医患矛盾,起了很大作用。
首先,政府必须加快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政府要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握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科学制定全市卫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卫生机构,在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公立医院将工作重点进一步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上来,减少医院因生存发展需要被迫“找米下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坚持走以人才、技术为核心资源的发展道路,加快人才培养与建设,加大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医技水平。强化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从根本上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其次,医院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和创新,切实强化医院管理,为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一要创新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核心制度建设,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二要创新医疗业务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就医;三要深化内部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培养机制和综合目标考核机制,突出社会效益原则进行内部报酬分配;四要创新医院“和谐医患”文化建设,转变医务人员服务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实现全程优质服务。
再次,积极探索建立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新体制、新机制
要解决“医闹”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向患者及时提供医学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服务,同时降低患者依法维权的成本,将患者的维权行动疏导到合法有序的渠道中来,这样才能使“医闹”无隙可乘,失去生存的空间。建议政府遵循预防为主、依法处置、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制定全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的具体办法,明确基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争取在第一时间参与纠纷的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导医患双方依法、有序解决纠纷,要尽可能地主动提供法律援助、技术鉴定等全方位的服务。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医疗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制定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预案,明确现场处置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要积极探索把第三方调解机制引入到医患纠纷处理中,组建一个既懂专业知识又超脱于医疗卫生系统的机构,增加医患纠纷处置的公平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赢得医患双方对处理结果的认可,从而建立起医患纠纷处置的新机制。
更多申论热点请关注江西考德上公培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国考申论热点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
2014年以来,中国部分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总是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从今年开始.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如果将反恐专业作为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问题,你又该怎样作答?华图教育国家公务员频道为广大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和分析.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你对反恐专业的看法!
背景材料:
近年来,境内外恐怖势力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落实中央和公安部领导关于加强反恐工作的指示精神,学校开展反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公安大学2014年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计划面向全国招收80人。公安大学也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里第一家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公安大学反恐专业的课程将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将包括恐怖组织研究、反恐国际合作、反恐情报、风险评估等;而实践方面则包括网络犯罪侦查、针对具体涉恐案件如何指挥、布置战术等。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你怎么看?
在反恐行动中,各国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抵抗和预防,比如说新加坡:人身上预置自保程序;美国:安全部设立应急预案!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体现了国家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培养这种人才有助于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敌情线索,在恐怖案件的预谋阶段捕捉信息,能更好的打击恐怖分子!
我们都知道恐怖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以及整个整个民族都是危害极大的,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更加严重威胁着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因此进行反恐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定的信念和义务!
于普通人来讲,反恐是一种预警、反恐更是需要我们身体里生根的一种意识,一种让我们免于灾难的潜意识。它需要科学指导、需要训练,当然,也需要我们避免把它盲目扩大。恐怖,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恐怖,它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害怕。只要我们不断的研发和创建各种反恐组织,团结协作,一定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
第三篇:化解医患矛盾的模式探讨
化解医患矛盾的模式探讨
摘要:目前,医患关系并没有因为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动而显著改善,医患纠纷呈愈演愈烈之势。鉴此,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建立医疗纠纷专业调解机构势在必行。四川省G市司法局成立了市级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符合当前社会现状现实需求地开展第三方调解工作――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DR)为理论依据,以“情、理、法”兼顾的人民调解制度为核心,用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为准绳,将灵活性、便捷性、程序性贯穿于调解医患矛盾的始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医患矛盾;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ADR
当前,医患矛盾的尖锐程度并没有因为医疗改革的推动而有所改善,恰恰相反,2013年,全国各地医疗纠纷呈爆发趋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纠纷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纷纷思考化解医疗纠纷的有效办法。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主任明确表示: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目前成为化解医患矛盾比较有效的方法,2014年将把第三方调解制度覆盖到全国95%的市级城市。
2012年四川省出台《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市(州)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市(州)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首次明确了司法行政部门是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组织的主体。当年9月,G市由此依法成立了财政全额拨款的市级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从政府的层面切实推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的工作实践。G市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以下简称“医调中心”)以《人民调解法》所规定的原则及程序为依据,借鉴运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切实开展调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引发了社会的关注,荣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誉称号。
鉴于当前全国医疗纠纷化解和处置的现状,分析探讨第三方专业调解工作机制,G市医调中心的工作实践或对目前全国各地即将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的政府机构或部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G市医调中心的调解实践
2012年,G市编委正式发文成立市医患纠纷调解中心,明确了中心职能、人员和经费保障。该项举措让多年始终难以推动的第三方调解落到了实处,使医疗纠纷的调解从机制建设层面上得到了保证。其具体做法是:
(一)健全制度流程,完善工作基础
医调中心严格按照《人民调解法》,逐条完善调解工作程序及流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例会讨论制等13项制度;结合医患纠纷调解专业性强的特点,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遴选了具有教授职称的临床医学、药学等医学专家272名,并由各律师事务所选送了经验丰富的律师35名,建成了调解专家库,搭建起了医患纠纷咨询听证专业支撑平台。该中心主动联系人民法院,对医患纠纷的调解程序、告知内容、风险规避等事项,逐项征求法官、卫生部门、医院管理人员的意见,为医调工作正常有效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突出专业调解,确保公正公平
医调中心作为全省首家以政府正式编制、财政全额保障,由医学、法学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调解机构,工作中坚持突出专业特征,情理结合。
1.依法调解。
专职人员必须全面掌握《人民调解法》条款,重点学习《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研究报告》《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发展》等理论文章,立足社会管理创新,从思想上树立“调解既是群众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认识,摒弃调解就是“和稀泥”的观念。
2.立足普法。
医调中心紧紧把握每一个机会,耐心接待每一次来访,公平调解每一例纠纷,扎实开展每一次法治教育,让群众从心里认同依法调解才是最有效的维权方法。
3.依法赔偿。
医调中心始终坚持依责论赔,逐步扭转了“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以闹求赔”的现状。不该赔的,告诫医院国有资产不能白白流失;应该赔的,警示医院立足事实、认真评估、实事求是给予赔偿。
4.规范流程。
医调中心实行案件统一受理、分别指派。专职调解员实行谁受理谁负责,受理人员要既负责查阅案卷、制定调解方案,又负责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
5.依法调解。
医调中心实行专家听证合议制度,过错专家分析,缺陷说在明处,当场告知合议结果;对争议较大的疑难问题,通过司法鉴定予以明确,杜绝自由裁量。
6.廉洁调解。
医调中心始终坚持廉洁调解,重大的案件实行集体讨论制度,重大的赔偿实行评估制度,禁止专职调解员与医院、患者私下接触,以确保公信力,从而杜绝调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工作成效明显,化解矛盾有效
据统计,2012年之前,G市城区发生医患纠纷后,患者家属干扰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平均约1周时间。自医调中心建立后,G市城区2013年发生的医疗纠纷群体性事件基本都能当天化解;甚至有群众放弃诉讼,主动申请到医调中心调解。2013年,G市利州人民法院的医疗案件立案数为零,这引起了人民法院的高度关注,专门派人到市医调中心调研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截至2013年12月,医调中心受理案件50余件,抽调医学专家、人民调解员参加医患纠纷调解上百人次,举行咨询听证60余人次,到各医院参与医患纠纷现场处置12次,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积案5件,处置群众信访事件10余次,成功调解本市重大医患纠纷30件;最初患方要求医院赔偿金近千万元,经调解后合计赔偿患方二百余万元。凡是受理的案件,中心做到了调结率100%,调解协议履行率100%,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率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
2013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总公司向全省各地市州财险公司介绍G市医调工作模式,并要求各地、市、州保险机构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介绍G市医调工作经验。
医调中心立足于《人民调解法》,创新运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解决医疗纠纷,具有不收费、快捷便利、专家队伍专业性强、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等特点,因而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G市医疗纠纷专业调解机构的建立,不仅仅是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内涵,更是对建设平安医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探索和必要保障。
二、对医疗纠纷及其调解机制的认知
(一)医疗纠纷危害性及医患关系本质
首先,医疗行业的高风险属性以及医患之间医学知识不对称的特点决定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是一种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当前,各级医院对医患纠纷已经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使致管理部门主要精力不是抓诊疗质量、服务质量,而是承担着大量医疗纠纷的处置任务,经常难以正常地开展医务管理工作。由于诉求机制不通畅,所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使医院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急门诊救治流程堵塞,病区治疗停止,最终所伤害的还是大多数就诊群众的权益。
其次,因医患纠纷所引发的信访缠访、伤害医务人员案例,其实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是伤害。医疗行为小是医方的单方义务,还需要患方的理解支持和紧密配合。医患之间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同心协力战胜疾病。缺乏互信的医患关系只会导致更多的纠纷发生。医患关系融洽,医务人员才可以大胆地诊治病人,更好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只有患者及家属充分信任、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才能达到最好的诊疗效果。
(二)非诉讼解决机制(ADIK)解决医疗纠纷现实的必然之需
医患纠纷的实质,就是患者及其家属对诊疗过程及结果存在异议,认为医院存在侵权、造成了损害后果并要求赔偿;而由于医学的专业属性,医患之间发生了争议,始终难以对“事实及责任”达成一致意见。笔者走访本地两级法院了解到,医疗诉讼目前已经成为法院审判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一是耗时长;二是就算有鉴定结论,但对于赔偿结果始终难以达成共识。
国际上解决医疗纠纷也不例外,如:美国医疗诉讼平均每例耗时33个月时间,在日本为35个月,而非诉讼方式(调解或仲裁)只需数月。另外,美国国家医疗纠纷解决委员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调解和仲裁是解决医疗纠纷的主要方式,全美85%左右的医疗纠纷是通过调解方式得到解决的。德国的医疗纠纷必须由专业委员会进行缺陷审查。因此,重视将ADR(非诉讼纠纷解决)引入医患纠纷调解,具有营造法治“可持续发展”和纠纷解决生态合理性的特殊意义。当前社会群众普遍存在“厌诉”心理,既有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因素,也有社会组织缺乏多元化纠纷解决渠道的原因。人民调解作为我国社会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对维护社会秩序、减轻纠纷当事人的“讼累”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由司法行政部门建立了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说明利用人民调解平台建立医疗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ADR)是现实的必然之需。
(三)第三方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医疗纠纷事件层出不穷,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2008年,卫生部在太原召开全国医疗纠纷内部会议披露,全国医疗纠纷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医疗纠纷引发的诸多社会事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管理难题。第三方调解机构参与医疗纠纷调解,其调解中凸显的高效性、矛盾转移性特别明显。这表现在:一般医患纠纷都可以在15天左右结案,效率较高;同时,调解中心从案件受理到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这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患方来说,大大减轻了维权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三方调解,将以往医患之间极易产生对抗冲突局面的矛盾现场,从医院转移到了调解中心,将矛盾的表现形式从显性的现场激烈对抗转化为隐性的第三方参与调和协商,让尖锐的冲突明显缓和,有效缓解了医院的压力,直接受益者是当地各级医疗机构。实践证明,借鉴国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既有的成果与经验,并将其导入人民调解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既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生动实践,也是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突破。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解机构的职能还需进一步明确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以独立于医患双方当事人的“第三方”身份调解医患矛盾,其公平、高效、不收费、医师自治等特征和优势为医患双方所接受和认可。事实证明,以人民调解为依托结合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处理医疗纠纷,符合专业争议处置特点。如何不断完善这一有效方式,值得继续分析探讨。笔者认为,建立了机构只是第一步,还应该进一步明确第三方调解的地位和作用,这包括: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强化组织建设,广泛宣传;二是明确职责及工作程序,强化队伍建设;三是医疗机构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第三方调解的作用和价值。
(二)调解工作机制有待继续完善
一是完善调解引导机制。人民调解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自愿原则,纠纷双方当事人都必须自愿申请;如一方当事人明确拒绝调解的,那么不得进行调解。因此,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各级医疗机构应主动地与患方当事人及其亲属反复沟通,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引导工作。二是对于患方当事人自愿申请调解的,应及时受理,尽快进入调解程序。三是加强与第三方保险理赔的沟通联动,最好建立“一站式”调解理赔服务,切实做到快捷便民。四是对调解的医疗纠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总、分析、总结,将突出的医疗质量安全问题及时通报卫生主管部门,将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上报政府有关部门,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
(三)调解工作经费必须得到保障
司法部《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意见》(司发通[2011]93号)明确要求: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工作指导经费、补助经费、调解补贴经费。司法部《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意见》以及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也指出:“争取补贴。鼓励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吸纳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渠道筹措工作经费。”因此,调解机构可以考虑吸纳一定捐赠赞助,用于医患纠纷调解个案补贴和专家咨询工作经费,为医患纠纷调解工作正常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广东省2012年出台《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鼓励境内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捐赠财产或设立医疗风险基金,资助本省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助和医调委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工作。以上规定,仍需要制定更明晰的政策和切实的方案予以明确和落实。
当前,社会矛盾冲突引发的纠纷事件持续增多,而医患纠纷的主要特点为处理难、社会关注程度高、处置不当容易演化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因此,建立专业性调解机构,不仅可拓宽人民调解社会化网络的空间,还可使调解结果更趋于公正和合理,更值得信赖,从而使其更富有解纷机制意义的独立性,其深刻的内涵或如法学专家梁治平所述:中国乡土社会所拥有的规范性知识与现代正式法律构成“多元法律格局”,特别在法律与秩序的脱节、断裂与不和谐现状中,人民调解机制的建立是“一种具有建设意义的把冲突减至最低程度的法律多元格局,并将这种思路延伸至人民调解与现代法治中”。
综上所述,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DR)理论参考,以“情理法兼顾”的人民调解制度为核心,用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为沟通交流的基石,将灵活性、便捷性、程序性贯穿于医患之间从而达成共识的第三方调解机制,符合当前社会客观现状、符合基层民众对纠纷解决的现实需求。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属性体现了社会演化的过程,即从单一价值走向多元价值,从胜负之分的“零和博弈”走向相互妥协的“双赢模式”。
(责任编辑:刘牧宇)
第四篇:2009国考申论热点六
热点现象切入点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2.意义:
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对策: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
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5)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6)落实有关部门责任。
第五篇:2014国考申论热点:反垄断法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国考申论热点范文
反垄断法
文章来源:http://changsha.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公平竞争与真正繁荣
在《反垄断法》制定之时,就有意见认为,该法关于反行政垄断的内容规定不够,是《反垄断法》的一个重大缺陷。自《反垄断法》2008年正式生效之后,又出现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反垄断法》执行不力,是没有牙齿的老虎。
但近期以来,连续发生的两起针对药品和互联网的价格反垄断执法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起是针对民营企业非法控制抗高血压药复方利血平原料药,哄抬价格、牟取暴利,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罚款逾700万元;另一起是针对国有企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等行为进行调查。对此,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次的反垄断执法,尤其是调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涉嫌宽带接入领域垄断问题,表明《反垄断法》并非纸老虎,我国的价格管理工作正从过去的价格监管向反价格垄断升级,反价格垄断工作正悄悄提速;也有人认为,虽然此次反垄断执法案件之一是直接针对大型央企,对于震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民生利益影响更大的其他垄断企业没有被调查,使得本次反垄断执法有“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之嫌。我们认为,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对于此次的反垄断执法案件,不能只是作为一个简单个案来探讨,而是应该放到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等宏观经济社会背景下来分析。
首先,要充分认识公平竞争的重要意义。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许多领域的繁荣。回首走过的道路,总结成功的经验,不少人概括提出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理论观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理论都特别强调一个国家要按照自身的国情和特点进行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探索,逐步形成国家的新制度安排。但是,在强调自身特性的同时,必须遵循一般的规律性,我们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带来真正繁荣。繁荣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繁荣,另一种则是虚假繁荣。虚假繁荣是表面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危机四伏。真正繁荣是一种可持续繁荣,有着合理的、稳固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和支撑,是个体与整体的共同繁荣。真正繁荣是一种公平的繁荣,全体国民和企业都有公平的发展环境,虽有优胜劣汰,但非弱肉强食,成固可喜,败亦无怨。公平竞争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最有效规则,胜利者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失败者也不会因公平竞争的不利结果而挫伤积极性,社会财富总量得到进一步增加,国民和企业的创造活力不仅不会受损,还会得到更正面的刺激。
自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我国出口行业受到很大冲击。虽然政府投资对于保持经济发展速度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毕竟不能长期依赖于此。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就成为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本质上讲是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发展的质量,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使“蛋糕”做得尽可能又好又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不仅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制度的创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否则,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可能得到充分实现。良好市场环境的基本判断标准,就是能否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垄断是妨碍公平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垄断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因,但并非所有的垄断都不合理不合法。只有那些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并且滥用此种市场支配地位,妨碍其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或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垄断,才是应当反对的垄断。
其次,要清楚认识企业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当前,各级政府主导各行业布局发展和差别对待不同性质不同大小企业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由此也就形成了许多“大而不强”的企业,这类企业常常“大”于企业规模、国内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而“弱”于生产效率、国际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实际上“大而不强”是一个逻辑悖论,因为通常只有强才能做大。企业不强而大,要么是手段不够公平,要么时间不能维持长久。不少人为某些垄断性大企业被贴上“大而不强”的标签而鸣不平,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不强是因为其承担了许多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并非单纯的承担企业责任。对此应当予以承认,但这并不能作为这些企业垄断行为合理性的根据。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垄断经济的登峰造极形态,是经济专制的典型表现。市场经济必定是民主经济,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在经济领域的反映。有人认为,垄断经济可以减少企业数量,降低管理的难度;可以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可以壮大企业实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但是,事实却是相反,垄断经济下一些大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大而不能倒,调控更加复杂,管理更为困难;有些高利润率领域的重复建设很严重,低利润率领域的投资明显偏少,尤其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企业的规模很大,但是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不是靠大而是靠强,只要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就能够生存下来并逐渐壮大。大而不强的企业必须在市场公平竞争中做强,否则随着民主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只能被淘汰。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企业规模的合理性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企业的合理规模可能都会不同。企业是合并还是分离,应当看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是企业越大越好。企业越大,企业的组织管理成本也越高,面临的各种风险也越多,并非大就是好。当然,企业也绝非越小越好。事实上,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特定时空环境的企业肯定有其边际效益的临界点。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通常越大越安全,其安全不仅在于其经济力量和创新能力,更多的在于其社会影响力。企业大到市场无法选择,政府不敢淘汰,则是其最安全的状态。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形成公司的统治和资本的压迫,民众要承担所有的不利后果。这显然是任何民主国家和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政府必须合理限制企业的规模,不能允许某些企业垄断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更不能允许某些企业挟持政府破坏整个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产业经济的结构平衡。
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才能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就反垄断来说,目前我国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有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商务部反垄断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局。三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主要职责各有不同:国家发改委负责依法查处价格垄断行为;商务部负责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反垄断审查;国家工商总局则负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反垄断执法(价格垄断协议除外)等方面工作。有的学者认为,虽然有三家机构从事反垄断执法工作,但都是政府行政机关在执法,由此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政府行政机关执法不力,消费者无法采取进一步措施;二是对于各种行政垄断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出于各方面原因,允许消费者作为垄断行为的受害者直接启动司法程序,在近期还难以实施。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和反价格垄断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的执法工作。通常来说,垄断利润最终需要通过垄断高价来实现,不论是经济垄断还是行政垄断,只要把住价格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产生危害。二是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现行的《中央定价目录》,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包括重要的储备物资、国家专营的产品、部分化肥、部分重要药品、教材、天然气、中央直属及跨省水利工程供水、电力、军品、重要交通运输、邮政基本业务、电信基本业务、专业服务等13类,除此之外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但对于“重要的储备物资”具体包括哪些则并无明确规定,国有煤矿的煤炭、石油等价格仍然受到政府价格指令的控制。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民生有巨大关联,其定价不引入市场机制,其合理性就难免备受质疑,反价格垄断监管也难以对其发挥作用。三是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者。在许多情况下,垄断的产生不是经营者集中造成的,而是一开始市场上的经营者就不足。对此,单纯的反垄断执法工作无法解决问题,必须靠其他配套制度来解决。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有些企业面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确实需要某些措施如允许一定程度的垄断,以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但这只能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不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设计。因此,经济领域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应改变,逐步消除妨碍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制度、体制、机制仍将任重而道远。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要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还要采取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开放市场准入、加强税费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允许地方发展民间小额贷款机构、选择地方试点某些行业由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等,都是积极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希望此次的反垄断执法,能够成为各领域全面推进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偶然闪现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