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一本书看懂博弈论》
推荐《一本书读懂博弈论》
发现这本书很偶然。是陪儿子到状元大书坊看书时无意间的所得。本是随手翻翻,一拿起就放不下了,索性买了下来。这本书的一个特点就是虽然说的是听起来理论味十足的博弈论,但其实都在说生活。而且语言浅显易懂。反正我把它当做普及经济学常识书来读的。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这是百度上的话)。
博弈论看起来听起来都玄而又玄,似乎高深莫测。其实直译过来就是游戏理论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指通过玩游戏而获得一些人生竞争策略的理论。我推荐主要是因为这本书里面有联系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它的一些观点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比如,年轻人的择偶问题。可以读读第9章《选择的智慧: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你就会知道“怎样选择那个最大的麦穗”;
比如,我们娱乐的问题。川人爱打麻将。可读读第6章《赌徒博弈》,既可知打牌的危害,又可提高技战术,在博弈时控制风险;
比如,我身边的一些人是股民。散户和机构的博弈问题,可研读《你是一头聪明的小猪吗?》,也可精读第五章《信息不对称》,或多或少会明白一些道理。另外,还有生活中的时间管理(别拿时间不当成本)、和别人的和平共处(给对方让出一条生路;不能取胜,就该谋和)等等。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们用博弈论的方法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的一种全新的视角,值得一读。
第二篇:《一本书看懂孩子的世界》读后感
《一本书看懂孩子的世界》读后感
《一本书看懂孩子的世界》这本书是一位妈妈育儿经验的分享,书中写着:幸福是一种心态,快乐是一种意境,走近孩子更是一种最直接的亲子接触和交流,所以,我心里一直在说,并且一直在做‘宝贝,妈妈会用心陪着你,和你一起长大。’
这本书分享宝宝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和爸爸妈妈应对的经验,第一章中“孩子的话”作者告诉我们,孩子的话我们要当真,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他们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每天发生了有趣或者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渴望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意愿、情绪、感受以及需求,他们强烈地渴望着能将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第一时间与爸爸妈妈分享。可是大人们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吗?孩子两岁半后就能通过简单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这个阶段,孩子的表达欲望很强,不管身边有没有人跟他抢话题,他都像充足了电的小马达一样有种争先恐后的精神。也许,有时可能在一瞬间,由于父母不经心的粗心,没有及时分享到孩子的经历,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不小心忽略了孩子惊喜的心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倾听孩子的心声,珍惜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并且我们要学会婴儿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当孩子每天在我们身边如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快乐的说话时,我们要学会感谢孩子善意的语言,孩子话更是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很多现象,更能照见父母的不足与缺点,所以平时我们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话!而且,沟通要无形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
小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在他们一两岁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大,有时他们会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第二章的“孩子的画”中作者就提到:‘即使在你眼里只是毫无意义的曲线和圆点,也有他自己的道理。’所以作为父母,不管在孩子的哪个阶段,都要学会保持一种温和的态度来观察他涂鸦的过程,用“童眼”去看他们的“童画”,用赞许与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画,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去了解这个世界。当然,在与宝宝讨论如何画画时,是需要一点儿技巧的。如果你一味的问他:“你画的是什么?是猫吗,还是狗?怎么四不像?书上不是这样画的啊?”相信哪个宝宝都会不高兴的,自己最拿书的小画被最亲的人否定的一无是处,他能没有抵触情绪吗?又比如,你买回一些简笔画、卡通书堆在他面前说:“你看这只小狗多可爱,比着画哦!”然后在一边指手划脚的,干预他的“原创”思想深度打扰他愉快创造的积极性,你觉得他会高兴吗?所以,我们应该赶快脱离照搬照抄,放开孩子的手脚,带他走进生活当中去,他自然会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观察,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
在第三章“孩子的爱”中,作者举了她与孩子生活中的例子:“以前大晨给我夹菜,我会担心她把菜汤洒一桌而拒绝,但我现在学会欣然接受,不再在意大晨夹的菜有没有滴得哪里都是,并且张大嘴让大晨一口一口的喂,我想给他一个对妈妈表现爱的机会。”是的,当孩子在生活中对我们表现出关爱时,我们千万不能因为麻烦,而扼杀了孩子展现爱的天性,孩子还小,但他们会在父母的接受、需要、肯定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很在意被需要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呢?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孩子的“哭”、孩子的“乐”、孩子的“拽”、孩子的“智”等等,孩子的世界是色彩斑斓的,孩子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天真无邪与烂漫,我们应该要以正确的心态去了解他们,一个孩子要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相当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让孩子接受正确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是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孩子还小,尚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父母家人的心思,因此很容易在细小的事情上养成撒谎的、逃避、自私的不良习惯。尽管一千个家庭会有一千种教育方法,但教育方法可以不同,教育观念必须要一致,所以让他们幸福快乐的成长,是作为父母,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所以要让孩子有个幸福完整并且快乐的童年,是需要我们细心的观察与教导,用心融入孩子的世界与他们共同成长。
第三篇:博弈论介绍
我个人对纳什的了解仅限于知道纳什均衡,知道这个均衡的存在性如何证明,以及电影《美丽心灵》,对他其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不过,要说其对经济学的贡献,我只能说,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
据说当年纳什告诉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依曼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冯诺依曼对此的评价是:不过是又一个不动点定理而已。
冯诺依曼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纳什均衡的,在他们看来可能的确没什么(但研一的时候我们还是花了半个学期从最简单的点集拓扑慢慢学会这个证明,多数同学苦不堪言)。
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这个均衡的理论翻开了经济学新的一页。
为什么呢?在纳什之前,当经济学家谈到“均衡”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就是所谓的“市场均衡”,在这种均衡里面,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是没有任何的“策略互动”的:每个个体都根据自身面临的“市场情况”做决策,而不会考虑其他人做什么决策。
然而这种分析框架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当Intel降价的时候,AMD该怎么办?拍卖的时候,我必须考虑别人会出什么价,来决定自己出什么价。
纳什的伟大贡献在于,在这些博弈的问题里面,给出了具有非常好的性质的“解”的概念,也就是新的“均衡”的概念,也就是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意味着,给定别人的策略,自己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如果所有人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别人的策略下选择的最优策略,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偏离,从而达到了一个均衡的状态。
纳什均衡在数学上无疑是非常优美的。首先,这个均衡是必然存在的,这也就是纳什所证明的。其次,在很多简单的情况下,比如求解古诺均衡等,求解过程就是非常符合直觉的联立等式,即使只有初中的数学水平也能求解最简单的纳什均衡。
当然,纳什均衡也有局限性。首先是,这个均衡不唯一,一个博弈可能有多个甚至无数个纳什均衡。其次就是,纳什均衡实际上假设了完全的理性,因此这个均衡很多时候跟现实的观察是有差距的。
但是不管怎样,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开天辟地的贡献,从此之后,博弈论几乎改写了整个微观经济学。
首先是在应用上,人们可以研究寡头、拍卖等之前难以研究的问题,而且在很多领域,纳什均衡依然是最普遍被接受的解。
其次在理论上,从纳什均衡开始,出现了从各个角度研究博弈中的均衡,以及各种其他的均衡的概念,比如可理性化、贝叶斯纳什均衡、相关均衡、level-k等等等等。博弈论这门学科从冯诺依曼创立,一直到纳什,正式成熟了起来。
-------不好意思,中午没写完就去吃饭了-------
最后,也是回应关于楼下张五常“不可证伪性”的看法。博弈论绝非不可证伪的领域,相反,最近几十年发展出的“实验经济学”等学科,不就是为了对一些博弈进行证伪么?实际上除了“实验经济学”之外,即便是基于非受控实验的计量经济学,也非常关注对一些game的数据的处理,比如计量经济学中已经发展出关于拍卖理论、匹配(matching)等的一些识别的方法,对博弈的处理正逐渐从纯理论领域慢慢发展到实证领域。而这些发展,都是站在了像纳什这样的巨人的肩膀上。
成住毕竟坏空,巨星总会殒落。让我们一起为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再次默哀。
Economic Sciences Laureates: Fields All Nobel Laureates sorted by field.One Nobel Laureate may be listed under several fields.Econometrics(8)Financial economics(8)Game theory(6)Macroeconomics(9)
纳什均衡中,每个参与者所选择的策略都是最佳的,而博弈的结果是稳定的。
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举个例子吧,著名的广告博弈。比如耐克和阿迪进行一次世界杯前的促销,如果耐克单独打广告,则耐克收益6,而阿迪也间接收益1。这时耐克就会觉得不爽,因为它单独投入了所有的钱,而对手却能分享利益。如果阿迪单独打广告,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两边一起打广告,则耐克收益5,阿迪收益5,但这不满足帕累托最优,因为双方都投资很大。于是双方都不打广告,收益都是0,却成为了占优策略。但是真实的广告世界,往往是选择次优解。
博弈论,即Game Theory。高手玩游戏从来都不是游戏内的较量,而在游戏外。
想要玩好就得猜对手的心思,博弈论就是告诉你怎么和别人打交道,猜人心思的学科。
经济学的传统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建立起来的(以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的经济学为标志),它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都没有影响,别人的行为对自己也没有影响。
(在每个生产者的产量和消费者的购买量对总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微不足道的时候,例如粮食市场,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的。)
上文说过市场有四种状态,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个假设在解释寡头市场时,遇到极大困难。寡头市场就是少数几个大企业占绝了几乎全部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每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企业都有实质性的影响。比如,智能手机市场,基本是iphone 三星,华为,小米少数厂商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苹果的决策,比如定价,要不要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当然要考虑。同时,其他厂商也要关注苹果如何动作。这样的市场结构和粮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的分析方法在这里失效了!
于是博弈论应运而生~一开始只是数学家在玩,经济学家是后面跟进的从1994年第一次博弈论或诺贝尔经济学奖到现在的21年里,已经得过三次了。
不过博弈论有局限,因为博弈论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要是遇到x你就没办法了,看似逆天的“海盗分金”的故事也就悲剧了。
博弈论分析的主要是非合作博弈,即互相之间没有约束力下的行为。如果大家遵守协议,就是合作博弈,这是纳什均衡的一种特殊,是冯·诺伊曼研究的东西。
根据信息是非完全,以及博弈是一次还是多次进行,把所有博弈论分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学多了你会发现,经济学就是哲学啊,不是教你怎么赚钱的,是教你怎么做选择,怎么更好的生活的……
如果没有办法做到纳什均衡,则会陷入囚徒困境的例子中。
这个例子并不是纳什提出的,而是塔克(Tucker)想出来的。单独审讯两个犯人张三和李四,如果两人都不招供(合作),则各自分别坐1年牢。如果两人都招供(背叛),则各自分别坐5年牢。如果任一人招供,则此人释放,另一人做20年牢。此时双方都不招供是对于两个人这个整体的最优解,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是单独个人来看,却并非最优解,因为存在直接释放的可能。此时如果考虑犯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都采用招供的方式,则是纳什均衡的,所以两犯人往往都会招供,选择纳什平衡这样的次优解。此例证明了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又是冲突的。
我们再往前看以资源配置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学,这个经济学的核心就是价格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假定市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价格来体现,或者说价格是一个参数,对所有人都一样,每个消费者都有自己的最优选择,然后就形成需求函数;每个生产者有自己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于是就形成供给函数。在市场当中,似乎总有一只无形之手来让需求和供给相等,于是达到了所谓的均衡,这就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经济学家在发展出了这套非常成熟的价格理论之后,做出的数学模型确实非常完美,非常漂亮。
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分析其他社会问题,我们一般叫做理性选择理论。但当我们这样去分析社会问题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其中一个困难就是大量的经济行为其实是没有价格的。另外,人们在实际行为中关心的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比如我找工作并不是只关心工资,我还关心其他的东西,如工作环境、对我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还有这个职业的社会声誉,等等。(比如,合肥与芜湖给出的工资并不同,但是由于女朋友的原因,我会选择工资较低的地方,这样一个次优解)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墨咯,波雷尔及冯-诺伊曼。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
有了这样的理论,所以在纳什之后,我们的经济分析不再是简单的资源配置理论,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理论,而是可以分析各种各样的制度的理论,包括市场制度。传统经济学只分析市场制度,我们现在要分析大量的非市场制度;传统的经济学只分析物质生产和分配,我们现在不仅分析物质的,也分析非物质的,不仅分析经济问题,也分析社会、政治、文化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还可以分析制度是怎么演化的,这个传统经济学没有办法分析,有了博弈论之后,制度演进分析变得容易。
所以博弈论使得经济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型,也正在使得其他社会科学发生这种转型,包括政治科学,包括法律,甚至包括最基础的像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包括对动物的研究,动物学,都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
我们知道,纳什发展出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纳什均衡。我在这里稍微给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要纠正一点,一般我们讲的博弈论就是非合作博弈论,但在中文里特别容易误解,让人觉得非合作博弈是研究人怎么不合作的。事实不是这样,非合作博弈研究的是每个人独立决策的结果会是什么样。我们恰恰是希望用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合作,只有搞明白了为什么不合作,才能更好促进合作。
先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概述,什么叫博弈论。博弈论指的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行为互动的一般理论。所谓社会,就是互动。很多经济学家对博弈论的应用范围评价极高,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奥曼(Robert Aumann)。另外一个经济学家哈特(Sergiu Hart)在文章里说,博弈论可以视为整个社会科学理性一脉的总括。我们研究的人的行为有理性的有非理性的,博弈论为理性行为分析提供了一个统一场理论。
我讲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从博弈论或者以纳什划分为界,纳什之前和纳什之后,经济学是很不一样的。现在大学教科书里边,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是资源配置理论或价格理论,这个过去叫微观经济学。博弈论作为单拎出的一部分,有些教科书会把它放进去,但是并不是所有都放进去,放进去的份量非常有限,比如曼昆(Gregory Mankiw)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有一点博弈论的内容,但是大部分内容仍然是以传统价格理论为主。
过去批评经济学家的人都说经济学家太注重研究物质,这有些道理。以色列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幼儿园规定五点放学,家长应该五点去接孩子,但是有些家长总是去得很晚,家长去得晚的话,幼儿园老师就得等着,不能把孩子一个人扔在那。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了一个新的规定,如果你来晚了超过15分钟,家长要付一笔钱,来的越晚交的越多。传统经济学预测,这样的话家长就不会来晚了。结果恰恰相反,实行新的制度以后,更多家长来得晚了,而且来得更晚。
有人批评经济学家,你看你们经济学的预测是错的。错在哪里?错就错在如果你简单从过去的价格理论理解,你只能从物质层面解释说他害怕罚款。其实人有好多心理成本,过去没有这个制度的情况下,我去晚了会觉得很对不起老师,我要道歉,现在有了制度以后,我去晚了给钱就得了,理直气壮。我有更重要的事,干嘛为了这点钱赶这十几分钟呢。
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从物质利益角度去理解行为,似乎跟经济学过去理解完全矛盾,但是我们如果把非物质的,特别是心理的成本加进去的话,那就完全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第四篇: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相关论文
今天下午我们班班级活动里面有做游戏的环节,每个人闭上眼睛,根据主持人的描述对一张纸进行折叠。于是第一轮游戏开始了,每个人闭上眼睛,根据主持人对折纸的描述,然后每个人自己的理解,闭着眼睛进行操作,最后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结果几乎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只是靠着听觉对主持人的描述进行理解,中文博大精深,加上每个人对一个中文字,一个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对整个折纸过程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最后的结果当然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博弈中,我和主持人均是博弈方,只是博弈方的得益不是很明显。我按照主持人的描述最终却和主持人想要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博弈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果博弈方是先在游戏进行前,对每一个游戏涉及到的词进行统一的定义,即博弈双方的信息完全对称,那么结果就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信息不对称不得不让我想到中国的股市。据说中国的股市股民之间的比例是1:2:7.百分之七十的人进入股市的亏损,百分之二十的人是不亏不赢,只有百分之一十的人盈利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信息拥有量与得益必然有正相关性。我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是每个人具有的经济知识和技术分析能力不够,炒股票我们需要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国家的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其中政府发布的宏观数据和政策都会对市场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要用经济学的知识和技术分析法,那么关于基本面即宏观经济指标,经济政策走势,行业发展状况,公司销售,财务状况等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否具有真实性,及时性以及有效性呢?这又要涉及到作为博弈方的股民,是否掌握了这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如果股民掌握了数据,并且进行的认真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股民就会在股市中获得盈利,当然一般的股民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他们一般是根据自己对所购买股票的分析及国家公布的宏观经济指标,还有自己的风险偏好来做出的选择。
那么作为理财公司呢?理财公司其中一部分的盈利来自于顾客理财盈利中抽成,理财公司站在非常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通常,第三方独立理财机构会先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的资产状况,投资偏好和财富目标,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客户定制财富管理策略,提供理财产品,实现客户的财富目标。理财公司具有一定的能力对投资产品进行基本面分析,对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和量化分析。当然,理财公司投行等这些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的投资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得到比任何人都先知道的属于国家机密的宏观经济指标和经济政策,如果比市场上任何一个人先知道,那么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然这样也导致了国家宏观数据泄密案件的发生,背后都是存在参与人利益的驱动的原因的。
信息对称性的程度会影响我们决策。法玛根据市场信息的反应的强弱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种,即弱势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充分反映了历史上一系列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中所隐含的信息。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当前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公开信息,不仅包括证券价格序列信息,还包括有关公司价值、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如果市场是半强式有效的,那么仅仅以公开资料为基础的分析将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因为针对当前已公开的资料信息,目前的价格是合适的,未来的价格变化依赖于新的公开信息。在这样的市场中,只有那些利用内幕信息者才能获得非正常的超额回报。在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价格总是能及时充分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信息和内幕信息,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对公开或内幕信息的分析来获取超额收益。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即时信息。在这种市场中,任何企图寻找内部资料信息来打击市场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强式有效市场假设下,任何专业投资者的边际市场价值为零,因为没有任何资料来源和加工方式能够稳定地增加收益。对于证券组合的管理者来说,如果市场是强式有效的,管理者会选择消极保守的态度,只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水平。所以信息完全的对称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尤其是作为一名想要依靠证券组合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
关于信息不对称在生活的应用是有很多的,比如说我们在买二手车是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卖主对车子的性能和相关指数很了解,一般人在卖车之前都会对车进行修饰一番。那么买主就恰恰相反,他只能根据车主提供的数据和对车自身的观测来判断这个二手车。我想提一下最近闹得很凶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商家与消费者的博弈。不是说人民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毕竟三鹿也是一个大型企业。如果我们能够带有理性的认识选择食品这样就会减少我们吃到劣质有毒的食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需求的存在,那么供求市场也不会存在。我认为的对食品理性认识和理性选择是指能够客观的估计该食品的价值与价格,理性选择即使我们的监管局没有做到信息完全透露我们的选择也会减少偏向错误性的。当然我是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监管部门是能够在人民生活生活最基本的保质上能够将这些信息完全公开的并且加大法制制度和监管力度的,这样人民的生活才能得以保证。(最后说一说关于上博弈论的感受吧,本来是打算写关于博弈论中信息不对称,就打算看一下教材关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的博弈的,看了发现看不懂,其实我觉得博弈论这本教材编的真的很好,博弈论本身就是一门不错的学科,就是我希望老师能够多讲一些,这一本书我认为这学期所接触的知识相对于整本书是很少的,我想这样的结果也是和博弈困这门课程本身的难度,毕竟对数学要求很高,以及课程时间比较短的原因,仅仅只有一学期啊,吴老师平时上课讲了很多有关博弈论以及生活人生的认识很喜欢的。)
第五篇:博弈论论文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毕业论文—胡鑫
对“爱情的罗森塞尔蜈蚣博弈”的几点个人思考
爱情就是一种男女双方通过多次接触、交流信息达到信任而最终结合的过程。而交流是以公共知识为起点,逐渐过渡到私人生活。说白了就是从浅入深的试探的过程。试探就是看对方能否有这样实力去帮助自己实现利益最大化。这种利不仅仅指地位、金钱,还因包括个人情感的满足,甚至还包括应付父母之命,舆论之驱的需要。所以,追求爱情的过程就是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过程,是一种动态双人博弈过程。1981年罗森塞尔提出的蜈蚣博弈很好解释这点。引文如下:
“ 假定阿花(女)和阿肥(男)是这个蜈蚣博弈的主角,这个博弈中他们每人都有两个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一是甩。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阿花 —阿肥-„„-阿花-阿肥—阿花-阿肥-(10,10)| | | | | |
(1,1)(0,3)(8,8)(7,10)(9,9)(8,10)
在图中,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继续交往战略,向下的连杆代表甩掉她(他)战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甩了对方,爱情结束后,各自的爱情效用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阿花的收益,右边代表阿肥的收益。可以看到,阿肥和阿花甩战略对应的括号数字每个都不同,这是因为爱情效用在不断增加,这里假设爱情每继续一次总效用增加1,如第一个括号中总效用为1+1=2,第二个括号则为0+3=3,只是由于选择甩战略的人不同,而在两人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现实因素不同,阿花甩战略只能使效用在二人之间平分,即两败俱伤,阿肥选择甩战略则能占到3个便宜。显然,甩战略对于被甩的一方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
请看,首先,交往初期阿花如果甩了阿肥,则两人各得1的收益,阿花如果选择继续,则轮到阿肥选择,阿肥如果选择甩了阿花,则阿花属受骗,收益为0,阿肥占了便宜收益为3,这样完成一个阶段的博弈。可以看到每一轮交往之后,双方了解程度加深,两人爱情总效用在不断增长。这样一直博弈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为圆满爱情结局——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
大家注意,当阿肥到达甩了阿花可得收益是10的时候,他很难有动力继续交往下去,继续下去不但收益不会增长,而且有被阿花甩掉反而减少收益的风险。阿花则更不利,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占先的机会,她无论哪次选择甩阿肥,二者都是两败俱伤,而且还有可能被阿肥欺骗减少收益的危险,在爱情过程中,女人总体来讲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每一次交往,无论阿肥还是阿花都有选择甩来中止爱情的动机,更详细的数学可以证明,如果他们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话,爱情圆满的结局不可能达到。个人效益最大与总体效益最大之间有矛盾。(《博弈论的诡计》——哈尔滨出版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临近成功【10,10】时,男方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分手。女方预测到这种背叛后理智的先发制人地选择分手。这是男女双方“完全理性”的表现,缺乏必要的信任。所谓“海枯石烂、海誓山盟”就是极力用谎言维护这种信任,使能继续交往下去。可是从屡见不鲜的恋爱失败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信任是多么脆弱!个人享受主义影响下成长的一代更多表现出是自负与见异思迁。美国极高的离婚率和随之而产生的单亲家庭模式不就可以看成中国未来的预演?每当我走在校园内,发现一对对情侣十指相扣、提前承诺,有着永不分离的气势时觉得多么可笑与担忧。未来工作、住宿、家长态度、个人取向和个人命运不可预知性使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足5%,并且对终身的承诺变成十足的谎言。从实际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冲动和不计后果使恋爱失败不再是蜈蚣博弈中的有所收益,而是对双方产生不可预料的损失,尤其是在个人未来发展方面。既然大学生选择恋爱是一种严格劣策略,那么为什么所谓“高智商、高理智”之人屡试不爽?孔子说“食色,性也。”他将吃饭与恋爱看成是同样性质的事情。更进一步说恋爱就是在激素作用下人不自觉行动。于是我中国社会热点问题透视毕业论文—胡鑫
想到一个“谬论”:既然对异性追求是人类和单细胞动物都有的一种行为,那么为什么人类自己的这行为自诩为圣神不可侵犯的“爱情”,而非人类的这行为却是可以被利用来创造价值的东西?
另一方面,从图中可以看出,女方永远处在恋爱的劣势中。难道就没有一种方法改变这种劣势吗?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方法使男方选择背叛则使自己损失大于女方?纵观恋爱过程,也可以看作男方不断投入的过程。从日常伙食费到车船旅费,从住房到购车,这都是男方为了博得女方而投入的金钱、时间、精力。女方不停提出要求,男方更多是疲于满足这一个又一个要求。表面看女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女子道德相违背。而从另一角度看行为的结果增加男方恋爱投资,增加男方因背叛而付出的浸没成本。一旦男方支付超过预算,他选择背叛的收益将不再领先,可能出现负数,以至于陷入“协和博弈”的恶性循环中。为了前期高额投入不至于打水漂,男方不得不进行下一阶段交往,并且投入将增加。就像输了钱的赌徒希望下次可以咸鱼翻身而投入更多钱一样。依次递增,男方将血本无归。极度盼望到达【10,10】点将成为男方!恋爱时,男方大费小费全包不仅仅是表现的绅士风度,更多则是女方的生存策略。忠诚度并非与金钱、精力、时间投入成正比,但这些东西的过分投入会使男方积重难返,从而非自愿的提高忠诚度。
另一方面,男方能够及时摆脱困境的方法也就是在恋爱时少投入或者在可承受范围内投入。从实际可以看出这种投入具有刚性,投入的减少会使女方产生不满与怀疑,使信任机制出现裂痕,促使蜈蚣博弈中先下手为强般的背叛出现。因此“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成为男方的一个可选且可行的策略。也即男方为了降低投资一方面带来的高失败率而选择投资于多方,他将不再仅仅和一个人谈恋爱,而多线作战,将恋爱这种排他性的行为完全变成个人的风险投资看待。男方将在每个女方面前欺骗,到处漫天承诺,希望在被发现前交往阶段到达【10,10】。一旦其中一个成功,投资就得到回报。现实中感情欺骗并不触犯法律,靠道德下的自我反省显得不现实。人们总在寻求对这种“风险投资”的惩罚与约束机制。但目前的优势策略我认为就是上段提起的女方策略。但结果是女方要求男方加大投资而男方极力减少投资,双方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最终达到纳什均衡点。任何一方变动都会引起均衡点剧烈波动。重则使关系破裂,轻则在动荡后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从新到达新的均衡点。“治大国如烹小鲜。”难道爱情马拉松不也可以看成“烹小鲜”的过程吗?
其实现实恋爱过程中双方并非完全理智。道德、习惯、风俗、文化、学识等都可以影响这一过程。人并非“经济人”,一个社会人在行动中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多方因素影响。用双人动态博弈模型并不能概括恋爱这一社会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感性认识的问题时只会取其一部而忽略大部。万法归宗,一切科学解释都是为了更好、更容易认识周围事物。这也是我认识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