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度构建法院附设调解制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构建
林振通
调解不仅符合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符合老百姓追求实质公正的普遍情感,而且从更高层次上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此,笔者建议设立一种有别于诉讼调解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
一、法院附设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区别
法院附设调解是指在法院主导下或者法院委托、指派人员的主导下进行的,以非诉讼方式调解解决纠纷的活动。它与由社会主导的ADR的根本不同在于法院公权力的介入,是法院将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渠道与司法强制力和正式诉讼程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与法院调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主体不同。法院附设调解主体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法院委托、指派的审判辅助人员(如法院聘请仲裁员、律师、人民陪审员、民间调解人员等)或者法院邀请、委托的有关单位和社区有威望的中立第三人等,而法院调解的主体只能是法官。二是性质不同。法院附设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而法院调解属于诉讼内调解。三是适用阶段不同。法院附设调解仅适用于诉前阶段,不会与诉讼程序同步进行,而法院调解则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包括一审、二审以及再审程序。四是调解协议效力不同。法院附设调解协议经当事人合意即告成立,与诉讼上的和解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无须经过法院的审查确认,而法院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还必须经法院审查确认,否则调解协议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二、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具体构建
(一)法院附设调解的原则
法院附设调解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自愿、合意原则。2.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原则。3.过程便捷原则。4.效率、节约原则。
(二)法院附设调解的适用范围
确定附设调解适用的范围,主要考虑案件性质、案件金额、系争事项的复杂程度以及各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应包括以下几类:1.婚姻家庭和继承纠纷;2.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3.合伙协议纠纷和共有财产权属纠纷;4.增加或减少不动产租金纠纷;5.改变或解除抚养关系纠纷;6.道路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赔偿或医疗纠纷;7.涉农案件;8.涉群体性案件;9.矛盾容易激化的案件;10.其他纠纷之金额在一定数额之下的民商事案件(具体数额可根据各个省市的经济水平决定)。禁止附设调解的案件,主要有:1.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2.抗诉再审案件;3.需要给予民事制裁的案件;4.确认婚姻关系、身份关系案件;5.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
(三)法院附设调解程序的启动
法院附设调解从本质上说属于合意解决纠纷机制,可以依下列三种方式启动:1.合意启动。这是法院附设调解最主要的启动方式。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是否启动法院附设调解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如果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不同意适用法院附设调解,则法院不得强制启动该程序。合意启动还可分为三种情况:(1)申请启动。即由当事人在案件立案前向法院申请适用法院附设调解而启动。(2)征求启动。即经法院或诉前法官征求当事人同意后而启动。(3)建议启动。即经法院或诉前法官建议后而启动。2.半
强制启动。即只要一方当事人申请适用,法院即可启动该程序。适用这种启动方式的案件应当限制在现代型诉讼,即围绕着离散性利益、扩散性利益、集团性利益引发的纷争,这种纷争当事人之间缺乏对等性,并在诉讼领域内带有强烈的公益性色彩。如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消费者权益受损纠纷、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产品责任纠纷等案件,建议立法明确规定此类案件法院可半强制启动附设调解。3.强制启动。即对某些特殊案件,法院可依法律的直接规定强制启动该程序。如离婚案件。
(四)法院附设调解人员的选任
根据审判实践的情况,笔者建议以下几种人员可以作为法院附设调解人员:1.离退休法官;2.诉前法官;3.人民陪审员;4.民间调解机构的人民调解员;5.司法助理员;6.在当地具有声望和一定法律知识的中立第三人;7.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和有专门职能的单位。对法院附设调解人员还应当适用回避的规定,对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调解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并将法院附设调解人员(除诉前法官外)作为法院非公务人员进行管理和培训,由国家财政给予一定的津贴。
(五)调解庭的组成模式
在调解庭的组成模式上,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以及复杂程度,分别采用独任调解模式或由调解主任和两名调解人员三人组成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模式。独任调解员和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主任由诉前法官指定,调解委员会的另外两名组成人员可分别由双方当事人自己指定或在法院的帮助下指定,诉前法官可以参加调解,但调解法官今后不能担任主审法官。
(六)调解的效力、时限及救济
调解结束如达成协议则签订调解协议,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捺印之日起生效,与确定的判决具有相同的效力,可以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一般可规定适用独任调解员调解的案件应在7日内调解终结,适用调解委员会模式调解的案件应在15日内调解终结,如果当事人不能在上述期限内达成调解协议,诉前法官应宣布终止调解活动,案件正式立案并进入诉讼程序。调解协议成立后,如果当事人发现其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无效或申请撤销:1.有证据证明违反法定程序;2.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的规定;3.有证据证明调解协议是在被胁迫、欺诈、乘人之危的情况下达成;4.有证据证明调解协议中存在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的情况。
(七)其他配套制度
包括:1.建立诉讼费用的补偿、惩罚机制。具体而言,如果当事人不接受调解方案,在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审理结束,法官在决定诉讼费用时,可以根据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的不同行为给予诉讼费用补偿或惩罚。2.建立调解程序的司法控制制度。可赋予法院在认为案件不适合调解或当事人选择附设调解有不正当的企图时终止调解的权力,以便有效地对调解进行司法控制。3.制定具体的罚则。在当事人选择接受附设调解程序后,无正当理由不按时参加,可以给予罚款的制裁。在调解之前可以命令当事人履行一定的事项,不服从该命令也可以处以罚款。4.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将其适用于法院附设调解程序。
第二篇:法院附设诉前调解定位之辨析
法院附设诉前调解定位之辨析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的实践
◇ 包 蕾
--------------------
和谐社会并非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而是能将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当大量纠纷以诉讼方式涌入法院,有限的司法资源和传统的诉讼机制应对不暇之时,突破陈规,促进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程序的有效衔接,以实现纠纷解决的公正、效率、和谐,即成为司法实践面临的重要课题。由此,法院附设诉前调解应运而生。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06年2月起率先将诉前调解作为法院解决纠纷的一个“程序”进行了探索实践。其诉前调解程序,以“法院附设调解员”、“非诉调解前置”和“调解协议效力司法直接确认”为特征,即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对部分民商事纠纷在立案审查阶段,委派法院聘请的调解员或者有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将调解达成的协议经法官审查后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其效力,调解不成的,启动诉讼程序。据统计,4年多来该院通过诉前调解已解决纠纷22566件,分流了20%的民商事案件,纠纷平均处理同期仅7天。无论是满足民众需求,还是减轻法院压力,抑或促进社会和谐,实践的效果均毋庸置辩,需要研讨的是基于该实践的一些理论争议和机制定位等问题。
一、诉前调解性质的定位
诉前调解是在案件立案前进行,诉讼程序尚未开始,调解由法院聘请的调解员或者有关调解组织主持,法官不直接参与纠纷的实质调解交涉过程。其显然与诉讼调解不同,后者是案件立案以后在法官主持下进行的,从调解的开始、进行和结束,法官参与了调解的整个过程,且与审理案件融为一体,从而使诉讼调解成为法院的审判活动。对其归入“非诉调解”范畴不存在分歧,但其性质上属于社会调解还是司法调解,则颇有争议。
笔者认为,社会调解是在人民调解等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人员主持下进行,没有法院的参与,不具司法职权性。而诉前调解,虽调解主体是社会力量,但法院却直接发挥着主导、协调、指导、监督和控制功能,且调解与诉讼程序紧密相连。如浦东法院在立案庭设立诉前调解机构,由1名法官和3名书记员组成,负责对诉前调解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对案件的筛选,对当事人调解意向的引导,对调解员及辅助人员的调配和管理、安排调解、组织培训,对纠纷的后续处理等。另在与诉前调解对接的审判庭(民事简易案件速裁庭)设2名调解协议专职审查法官,负责调解协议的审查确认和民事调解书的出具。诉前调解所呈现的法院的主导性和调解的司法化,决定了其性质上应属法院调解,故称之为“法院附设诉前调解”。它虽非我国民诉法所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而是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当事人和纠纷解决的实际需要,在诉讼调解“适度社会化”理念下的司法创新,但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实际上已成为诉讼调解的必要补充,与诉讼调解共同构成了当前的司法调解。这种司法调解“双轨制”模式,亟待立法的确认和规范。
二、诉前调解范围的定位
尽管选择何种纠纷解决方式应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在立案阶段合理分流纠纷,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事人进行激励或引导,是诉前调解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关键。200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前,诉前调解的适用完全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缺乏法律层面的保障,《若干意见》中肯定了法院可以依职权针对一些案件实行诉前调解,这可以说是强制性诉前调解(即诉讼的前置程序)的制度支持,由此扩大诉前调解程序的适用范围。
从浦东法院实践情况看,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的具体纠纷类型,从最初局限于婚姻家庭、相邻、道路交通事故等15种民事纠纷,至今已扩大至财产损害赔偿、劳动争议、借款合同、医疗、建设工程、知识产权等84种民商事纠纷以及故意伤害类刑事自诉案件。基于对浦东法院4年多来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的3万余件案件类型和调解成功率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四大类纠纷可实行非诉调解前置,纳入强制性诉前调解的范围:一是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易纠纷,此类纠纷本身存在良好的调解基础。二是伦理性或人身关系较强的纠纷,诉前调解程序的平和、非对抗性,有利于当事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及时恢复。三是技术性较强的纠纷,此类纠纷的是非曲直往往要通过技术认定,诉讼耗时长、成本高,由于法官非技术专家,借助专家力量诉前技术认定并调解,有“事半功倍”之效。四是政策性较强的纠纷,这类纠纷不宜通过对抗性诉讼解决或者通过诉讼难以达到较好社会效果。除强制性诉前调解纠纷外,其他都属任意性诉前调解纠纷,即当事人双方根据自己意愿决定是否申请法院进行诉前调解。
三、诉前调解程序的定位
浦东法院诉前调解的基本程序是:当事人起诉——法院立案庭审查可否纳入诉前调解程序——征询当事人调解意愿——当事人选择调解员——调解员主持当事人调解并达成协议——审判庭诉前调解协议专职审核法官到场审核——立案庭立案并由审判庭审核法官出具调解书确认调解协议效力。这是诉前调解成功案件的基本流程,过程中出现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情形,案件即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诉讼调解是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到判决作出前的诉讼中进行,依附于诉讼程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程序。相较而言,诉前调解作为独立于诉讼程序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独立程序设置。它应有一套独特的原则、原理和程序运行机制,体现纠纷解决的自主、灵活和简便性,更体现社会解纷机制向司法转换过程中的程序价值独立性。
从浦东法院实践看,在独立的程序设置下,诉前调解程序因法院依职权(强制性诉前调解)或当事人申请(任意性诉前调解)而开始,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得到充分尊重:当事人选择诉前调解程序的同时可以选择调解员;调解通常在法院,但不必在正规的法庭,而在调解室或必要时也可在其他场所进行,如“上门调解”;调解过程没有审判的严肃对抗气氛,当事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对话协商;调解不必要严格遵循举证、质证的规则,使当事人易于接受和操作;调解未必一定要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有较大的交易空间;调解不公开进行,调解员对调解过程中从当事人处获得的信息予以保密,因调解失败立即转入诉讼程序的情况下,诉前调解信息不带入诉讼程序,避免对审理该案法官的判断产生影响。调解和审判界限明晰,调审分离,避免了审判法官兼有审判者和调解者双重身份从而出面“以判压调”的局面以及当事人对法官公正性产生合理怀疑的尴尬,使法官的中立地位得以保障。调解协议经当事人合意而成立,法院通过对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规范当事人的处分权限。调解有期限的限制,一旦调解不成,当事人无需另行申请,迅速转入诉讼程序,防止“以拖促调”、“以拖代调”。
四、诉前调解协议的定位
诉讼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具有与生效判决一样的效力,因此,诉讼调解被视为法院结案的一种方式。有观点提出,应直接赋予诉前调解协议同样的法律效力。笔者认为,诉前调解协议不应具有当然的执行力。诉前调解实施主体由诉前调解员或其他调解组织替代了法官,由灵活简易的程序替代了严格的诉讼程序。一方面,调解员或其他调解组织主持纠纷的解决,其所遵循的更多倾向于情理与公序良俗,调解协议的达成难免产生法与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违反“实体正义”;另一方面,调解过程没有严格的程序保障,易使当事人在未经角色分工、证据交换等程序所导致的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的条件下作出判断,弱化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全面保护。为避免实体与程序违法的风险,法院必须设立严格但又简便的司法审查程序和规则,诉前调解协议需经该审查确认程序后才具有强制执行力。
对于诉前调解成功后是否需要由法院立案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的问题,笔者持肯定意见。司法确认是非诉调解与诉讼程序相衔接的最关键环节,诉前调解本身具有司法性质,有别于社会调解,当事人在诉前调解中达成协议的,应由法院直接进行司法审查,以调解书的形式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从而达到一次性解决纠纷的效能,避免给当事人造成诉累。当然也有例外,两种情形下可以不出具调解书:一是调解成功并当即履行完毕的;二是调解成功后,当事人申请撤诉,且经法院释明风险后,当事人仍不要求以调解书确认调解协议内容的。
诉前调解是人民法院在应对案多压力、主动为民司法的实践中所进行的制度创新,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因时间短、少规范,各地做法不尽一致,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实践中认真总结,从而推动诉前调解制度在立法上得以确立和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法院调解
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 第+章 法院调解
第一节法院调解概述
一、法院调解的概念和性质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在法院审判人 员的主持和协调下,就案件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从而解决纠纷所进行的活动。
法院调解包括调解活动的进行和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在诉讼中进行了调 解活动,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形成调解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仍应当认为人民法 院班行了调解。
二、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诉讼中和解的区别
(一)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的区别 与诉讼外的调解相比较,法院调解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法院调解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因此,当事人在此过雇中所进行的行为,属诉讼行为,对当事人产生诉讼上的约束力;诉讼外的调解发生在诉讼之外,当 事人的行为无诉讼上的意义。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的。人民法院进行该活 动,依据的是其审與I职权,所进行的活动属于审判活动,具有审判上的意义,具 有司法的性质;后者的主持者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委员、行政机关的官员、仲裁 机构的仲裁员,所进行的活动不具有审判性,不具有司法的性质。
应当注意的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 定》(以下简称《民事调解规定》),在诉讼中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委托 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或者与案件有一定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其他 组织,和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社会经验、与当事人有特定关系的个人对案件进行调 解,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确认。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具 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向法院请求司法确认,法 院经司法确认程序,依法制作确认调解书的裁定,该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的根据。法院调解要遵循一定的法律原则和程 序。在我国,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调解 要遵循当事人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应当在事实 清楚、责任分明的基础上进行,法院组织调解还 需要有一定的程序;诉讼外的调解虽然也要求 当事人自愿和合法,但这对他们而言不是法律 规定的原则,在查清事实和分清责任的问题上 也不像法院调解那样严格,在程序上,诉讼外调 解也不如法院调解规范。法院调解如果成功,其所形成的调解协 议或调解书生效后与生效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 法律效力。法院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并签收了 送达的调解书的,诉讼结束。具有给付内容的 调解书具有执行力。诉讼外的调解,除仲裁机 构制作的调解书对当事人有拘束力外,在其他 机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而形成的调解书,未 经法院的司法确认,对当事人无直接的拘束力,而只有一定的见证力,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就该 争议问题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区别
诉讼和解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通过自 行协商,就案件争议问题达成协议,并共同向法 院陈述协议的内容,要求结束诉讼从而终结诉 讼的制度。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相比较,有以 下几点区别: 性质不同。前者含有法院行使审判权 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 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d 参加的主体不同。前者有法院和双方 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 加。效力不同。根据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制 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 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 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
应当注意的是,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二者 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根据《民事调解规定》丨 二者的联系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当事人在诉 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申 请人民法院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并制作调解书。第二,当事人在和解过程中可以申请人民法院 对和解活动进行协调,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 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事 协调活动。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 的S别,下列哧些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 卷主第84题)
A.法院调解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 式,诉讼和解秦当事人对自己的寒体‘利和诉 鑫权利进行一处分的一种方乂 '
… B.法院柄觯的主体&括双方当事人和审 理该紊件的审W人员,诉讼‘解的主体只有双 方当事人 ' •
• C•’法K调解政《民事诉讼法》务依据,具有 ,程序上的要求,诉讼4解渣有卢格的程序要求
D.经过法院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生故后 如有给付内容则其有强制执行力,经过诉讼和 鮮达成的和解协议即袄有给付内蓉也不具有 强制执行力: ^
* • f参考答案友简要挺示】A6d)。本题考查 了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各自的特点、区别。本 题的陷陳也通常设置于法■院铜解、诉讼和解的 区别点上。考生只要真正理解法院调解制度 与诉讼和解制度的内涵以及区别就能够做对 本题。第二节法院调解的原则
■ 法院调解的原则,是指法院在进行调解时 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5条 的规定,法院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当事人自愿原则
当事人自愿原则是指法院调解无论是调解 活动的进行还是调解协议的形成,都要建立在 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该项原则的具体要求 是:第一,在程序上,是否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纠 纷,须当事人自愿;第二,在实体上,是否达成调 解协议,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是指法院调解 应当在事实已经基本清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 义务关系已经基本明了的基础上进行。该项原 则的具体要求是: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活动,必须 在查明案件基本事实,分清当事人是非责任的 基础上进行。
三、合法原则
合法原则美指法院调解在程序上要遵循法 律程序,形成的调解协议不可违反国家的法律 规定的原则。该项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第一,人 民法院进行调解活动,程序上要合法。当事人 不愿进行调解或不愿继续进行调解的,不应强 迫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未成的,不应久调不 决,而应及吋判决,等等。第二,人民法踌进行 调解,调解协议内容应当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规 定。依据法律的规定,调解应当是当事人自愿 且应当合法。调解的合法是在调解的进行程序 上要符合法律规定,以及在调解协议的内容上 不违反法律规定。调解协议的合法是指调解协 议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而不要求.调解协议的内 容要完全符合法律。.第三节法院调解的程序
一、调解的开始 《民事调解规定》第2条规定:对于有可能 通过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调解。但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 产还债程序的案件,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 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 件,人民法院不予调解。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调解在诉讼 的各阶段、各审级中均可进行。具体来讲,法院 在案件受理之后开庭之前可以进行调解,在庭 审过程中可以进行调解,在二审中乃至在再审 中也可以进行调解。根据《民事调解规定》,调 解可以在答辩期满后裁判作出之前进行,在征 得当事人各方同意后,法院可以在答辩期满前 进行调解。庭审中的调解,通常情况下是在法 庭辩论结束后进行。根据司法实践,调解可以 当庭进行,也可以在休庭之后另定日期进行。调解的开始,一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法院也可 以依职权主动提出建议,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 开始调解。
二、调解的进行
法院的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调 解工作既可以由合议庭共同主持,也可以由合 议庭中的一个审判员主持。调解既可以在法庭 上进行,也可以在当事人所在地进行。法院进 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 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法院进行调解。这 里所说的有关单位和个人,主要是指当事人所 在的单位或对案件事实有所了解的单位以及当 事人的亲友,由他们来协助调解,有利于缓解诉 讼的紧张气氛,解除当事人思想上的一些疑虑,促成调解协议的形成。
法院调解应当在当事人的参加下进行,原 则上要采取面面的形式。根据《民事调解规 定》,法院根据需要也可以对当事人分别做调解 工作。调解的进行,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也可 以委托诉讼代理人代为进行调解。无诉讼行为 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调解,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 代为进行。离婚案件原则上应由当事人亲自参 加调解,确有困难无法亲自参加调解的,当事人 应就离与不离问题出具书面意见。
调解协议通常是在调解方案的基础上形成 的。调解方案原则上应当由当事人自己提出,双方当事人都可以提出调解方案。根据《民事 调解规定》,主持调解的人员也可以提出调解方 案供当事人协商时参考,双方当事人经过调解,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应当将调解协议做记录,并 由当事人或经授权的代理人签名。根据民事诉 讼法的有关规定,调解协议违背法院调解有关 原则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民事调解规定》 第12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 不予确认:
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害案外人利益的; 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
三、调解结束
调解因当事人拒绝继续调解或双方达成协 议而结束。当事人拒绝继续调解而未达成调解 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对案件继续审理,并及时 作出判决。调解达成协议的应要求双方当事人 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制作 调解书。第四节调解书及调解的效力 •.'■ 二
;
:
....賞
一、调解书
调解书是由法院制作的、以调解协议为主 要内容的法律文书。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 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 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制作调解书的目的是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 利义务关系,同时也表明法院对当事人之间的 协议予以认可。因此,法律规定,法院通过调解.活动,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一般应制作 调解书。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事人达成 调解协议的,法律规定不需制作调解书。根据 《民事诉讼法》第90条的规定,不需制作调解书 的案件有:(1)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2)调解 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3)能够即时履行的案 件;(4)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对于不 需要制作调解书的调解协议,应当记人笔录,由 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履 行完上述法律手续的调解协议与生效的调解书 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根据《民事调解规定》,上述案件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协议在当事人 各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盖章后生效,经法院 审查确认后,应当记入笔录或者将协议附卷,并 由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后即具 有法律效力。当事人请求制作调解书的,法院 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当事人。当事人拒收调解 书的,不影响调解书的效力。
调_书由法院按照法定的格式依据调解协 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首部——包括制作调解书的法院的名称、案件 的编号、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案 由等;主文~包括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的结果,该部分为调解书的核心部分。要求写得具体、明确,尤其是调解的结果部分,以避免当事人在 履行调解书时发生争议;尾部——包括案件审 判人员、书记员的签名、调解书的制作时间和法 院的印章。
二、调解的效力• 调解的效力,是指法院主持调解成功,双方 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依法定程序接受调解 协议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一)调解发生效力的时间
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对于不需要 制作调解书的案件而言,双方当事人、审判人 员、书记员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盖章后,调解即 具有法律效;原则上,调解书应自双方当事 人签收后才&生法律效力。除《民事调解规定》 规定的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外,在一般情 况下,调解书送达之前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反悔 的或调解书送达时当事人拒绝签收的(调解书 原则上不适用留置送达),调解不成立,法院应 对案件继续进行审理。
《民事调解规定》第15条规定,对调解书的 内容既不享有权利又不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不签 收调解书的,不影响调解书的效力。(二)调解的效力
调解协议或调解书生效后,与生效判决具 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诉讼结束,当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 由再行起诉。一审的调解协议或调解书发生效力后,当事人不得上诉。
当事人在诉讼中争议的法律关系中的 争议归于消灭,当事人之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 关系依调解协议的内容予以确定。具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 力。当负有履行调解书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未按 调解书履行义务时,权利人可以根据调解书向 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相关问题的处理
《民事调解规定》就调解中的一些问题作了 具体的规定。
第16条规定:当事人以民事调解书与调解 协议的原意不一致为由提出异议,法院审查后 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根据调解协议裁定补正 民事调解书的相关内容。
第17条规定:当事人就部分诉讼请求达成 调解协议的,法院可以就此先行确认并制作调 解书。当事人就主要诉讼请求达成调解协议, 请求法院对未达成协议的诉讼请求提出处理意 见并表示接受该处理结果的,法院的处理意见 是调解协议的一部分内容,制作调解书的记入 调解书。第18条规定: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者经调解 达成协议后,请求法院按照和解协议或者调解 协议的内容制作判决书的,法院不予支持。
第19条规定:调解书确定的担保条款条件 或者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成就时,当事人申请 执行的,法院应当依法执行。
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当事人按照前款规定承 担了调解书确定的民事责任后,对方当事人又 要求其承担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迟延履行责任 的,法院不予支持。【本章主要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85
~ 91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1〜97条
'法旄调康在s民事诉、讼,中占有十分事要的地位,该制i•的核心在亍丼在民事诉讼中的具 体运用,因#,的吸法鮮释中关于法院铴解的一些具体规定应当熟悉V比如,调解的适用范。围,调•知时的[同癥,辆解结判决结案的不同,调解钓蛑力等等 最髙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 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四篇:论述法院调解
论述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进行自愿、平等的协商,已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
法院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减少诉讼程序,同时有利于进行法制宣传、预防纠纷。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法院调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除了适用特别程序审理以及其他不适于用调解的案件外,对于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案件都可以适用调解程序。其次,法院调解使用与民事审判的始终,即在庭前、庭审中以及庭审后判决宣告前都可以适用。
关于法院调解的性质,我国采取审判行为和处分行为结合的说法。即法院调解既是当事人之间自主处分诉讼权利的表现,也是法院行驶审判权,结束诉讼的一种方式。据此,就可以清晰地区分法院调解与当事人和解,二者不仅性质不同,效力也因为法院的参与不同。
进行法院调解一定要遵守相应的规则。首要的原则就是自愿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在程序上,即调解的启动上必须遵守当事人自己的真实意愿,法院不可强制。第二,实体上,即调解的具体内容上要遵循当事人的意愿,法院可以提出调解方案,但不可以将其强加于当事人。其次是合法原则。也包括两方面:第一,程序上合法。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调解的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人民法院在适用时必须严格遵守。第二、实体上合法。即达成的调解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不得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再次是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原则。该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在诉讼上的具体体现。
法院调解的启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当事人主动要求调解,法院准许。第二,法院依职权询问双方当事人,取得双方同意后开始。第三,法院不需经过双方当事人同意直接进行调节,比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部分案件(婚姻家庭纠纷、劳务合同„„)在审理时必须先进行调解,无需征求当事人意见。
法院调解的过程中,必须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或其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参加,已公开或者不公开的方式进行。调解结束后,如果制作了调解书,双方当事人都签收以后生效。如果没有制作调解书,则达成的调解协议或调解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在上面签字后即生效。达成调解后,诉讼即告终结,同时双方不得就同一争议再另行起诉。一方如果不履行义务,另一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五篇:学 习 制 度
学 习 制 度
学 习 制 度
为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党员牢固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各项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制度。一、党委(总支)及党支部每年初要根据县委有关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及党员队伍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参加人员及学习要求等。党员个人要相应地制定自学计划,自学内容可根据本人实际,自行安排。
二、党委(总支)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坚持固定学习日,集中开展学习。每季度至少学习一次,学习不少于十六学时。党支部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学习时间不少于四学时,党员个人每周自学不少于三学时。
三、学习可采取集中学习、交流、座谈、参观、走访、考察、聘请专家讲学和个人自学等形式进行。
四、学习内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为主,还要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
五、党委(总支)中心组成员每人每年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不少于五十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两万字,至少撰写七篇以上学习体会或理论文章;科级干部每人每年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不少于四十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一万五千字,至少撰写五篇以上学习体会或理论文章;普通党员每人每年阅读的书籍和资料不少于十万字,读书笔记不少于一万字,至少撰写两篇以上学习体会或理论文章。
六、各党委(总支)的主要领导要率先参加党委(总支)及支部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每年至少为全体党员或所在支部的党员上一次党课。
七、对读写能力较差的党员,党支部要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定期辅导;对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要落实专人,通过电话联系、邮寄学习资料和寄回心得体会文章等形式督促学习。
八、实行“考学”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集中考试。科级干部及科级后备干部的考试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进行,普通党员的考试由各党委(总支)自行组织。现职科级干部连续两次考试不及格的,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科级后备干部考试不及格的,要取消后备干部资格。对科级干部、科级后备干部及普通党员的考试,整体及格率达不到百分之八十的单位或部门,取消先进单位评选资格。同时,县委每年要选树一批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典型,重视学习、学习效果明显、整体工作有突破的集体典型,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和表彰奖励。
九、建立学习档案,档案一人一卷。科级干部及科级后备干部的学习档案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建立和管理,普通党员的学习档案由各党委(总支)负责建立和管理,机关工委所属党支部的党员学习档案由各支部负责建立和管理。
十、坚持督促检查,党支部每季度自查一次,党委(总支)每半年检查一次,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县委组织部每年检查一次学习情况,对学习达不到要求的,要对党委(总支)书记提出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