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软环境建设杂谈
民族旅游开发中的软环境建设杂谈
肖明宗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越来越成为投资的热点,并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招商引资的行业之一。但纵观十几年来旅游投资的发展现状,却出现了不少乱象,造成大量的资金及资源的浪费,其中不少景区关门大吉,门可罗雀;不少景区惨淡经营,苟延残生;不少老板逃之夭夭,许多当地百姓讨薪无门,最后冲击政府,社会矛盾随之激化;更有甚者,当地百姓为了丧失的土地或用工纠纷,不少地方发生直接的武力冲突,造成流血事件,惊动中南海。常言道,要成功一些事,一定得靠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人和因素,很多投资商及政府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人和因素在旅游开发中尤为重要,因为该因素正是旅游开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软环境,是旅游产业得以长盛不衰的基础与支柱。旅游开发,是一种氛围经济,靠的是与众不同的特殊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人和。很难想象,把绅士们的餐桌搬到菜市中间去,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喝咖啡那种高雅情调怎么才能体现出来,因为缺少氛围。
旅游开发,更是一种眼球经济,靠吸引人们的视线来实现人流,进而实现财流。猎获注意力,靠的是一种新奇,一种平时少见少听、少闻少摸的稀罕物。如果某种旅游产品大家都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这家伙肯定没有旅游开发价值,谁投资谁就打水漂。黄果树景区靠的就是大瀑布,大得罕见;桂林漓 1 江靠的就是江景,美得罕见;九寨沟靠的就是水,蓝得罕见,还有就是九寨沟的生态环境,原始得罕见。稀罕,是旅游开发中必须追求的原则。
而这种稀罕,有些可以用投资来解决,而有些,甚至大多数,光凭资金却解决不了。所以,笔者在此告诫各级政府的头头脑脑们,不要以为抓进篮子就是菜,钱还真不是万能,尤其对于旅游开发来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花了几千万修了几个土疙瘩,建起来快,如果项目死了,拆起来可就费劲了,不光是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及当地百姓的信心,破坏的原有生态难以恢复,这可是千金难买的。旅游开发不象搞房地产,不像建工厂,土地范围经常是上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牵涉的老百姓经常都是几个村几个村的,影响面广,与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旅游既然作为一种氛围经济,景区内外的老百姓就是最直接的氛围,可以成为你的好氛围,也可以成为你的坏氛围,全凭投资者及政府的开发
理念。这时,笔者感觉当地百姓就好比水,景区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笔者曾亲眼目睹几个大景区就活活地被当地老百姓所拖累,走得很艰难,有些最后难免破产。其中一个是广东的一个风景区。当时投资方为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给老百姓开了很多空头支票,包括用工的问题,就业的问题,支持老百姓参与经营等等。后来景区建成了,围墙一围,就把老百姓撇开了,一方面嫌老百姓的就业素养差,又担心老百姓参与经营会抢了公司的饭碗。一味地注重硬件环境的投资,在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上,可花了大本钱。最后景区建成了,钱也花光了,刚开业前几个月,确实也火了一把,毕竟是新景区,来看热闹的多。但后来迅速冷淡下去,景区由此进入漫长的熬码头期。当地老百姓在景区开业后发现上当了,自己好端端的果地菜地,本来每年还有不少收成的,现在都贱价卖给了开发公司,一时间变成了既失土地又失工作的双失群体。于是 2 找开发公司谈,开发公司钱也用完了,加之效益还没上来,就没有好言语,于是矛盾由此开始激化。于是,村里面自发组织了一帮“防卫队”,白天经常到景区闹事,打砸抢,晚上经常翻进围墙,搞破坏,剪电线、拆空调,骚扰客房,无所不为,派出所民警来了,防暴警察也来了,但来了的时候,“防卫队”老老实实,一走,又是一样的,人也抓了好几个,但对立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当面搞不过,背底下搞,公开搞不过,暗底下搞。公司许多高管经不起折腾,纷纷跑了,老板晚上都不敢单独出门,人心惶惶。一个新景区,本来名气还不大,游客不多,这样管理无法跟上,人员涣散了,景区更是一盘散沙。这种半死不活的经营状态持续了好几年,直至今日还不见好转。这个项目的失败主要在于开发思路的失败,这种失败不是用钱可以解决的。就算投资者再多投两倍的钱放里面,结局还是一样的。因为你占用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环境去发财,却让老百姓看不到一点能跟着发展的希望,这一点是致命的。
笔者曾亲眼目睹的另一个景区,便是广西一个偏远山区的侗族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这里不方便点名)。当地政府对招商引资极端重视,可以说是想方设法。终于好不容易引来了一个大老板,这个老板是开煤矿发家的,没什么文化,但钱多,财大气粗。这个老板估计是一直还没看懂这么一个偏僻的山区,为什么经常有很多外地人自发组织来摄影、来旅游?并且人气还不错?但他是抓住了这个商机,把投资合同签了下来。于是乎,大把大把的银子往里面砸,宽阔的大马路修好了,景区大门也修好了,现代化的宾馆旅店也修好了,还到处打好水泥围墙,里面还仿照矿区绿化,整整齐齐地种了很多花花草草,瓷砖大理石铺得亮堂堂。接待中心的入口设计得象个政府衙门,还插有党旗国旗,就差“为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了;据说一起投资了七八千万有多。可是在开业后一个月后迅速冷淡下来。再过了几个月,里面冷冷清清,鬼都可以打死人了。这个景区就这样在开业 3 时候火爆了一阵,昙花一现,就迅速走向了衰亡。七八千万可不是小数目,在当时,相对于落后山区而言,比一个县十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就这样,说没就没了,从空调到床板全部让当地村民拆光,不是村民强拆,而是看着生虫发霉又没人管,可惜了。
旅游开发不同于房地产与工业开发,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缺资金,而是缺思路,缺乏一个可行的科学理念。再很多情况下,投资多对于旅游开发而言,未必是好事,有时甚至是坏事。极度封闭的山区环境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世外桃源,这里鸡鸣犬吠,炊烟袅袅,这里没有汽车,没有西装,更没有高楼,这里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只有一个一个古朴陈旧的村落,只有一张一张刻满皱纹的古铜色的笑脸,头上还裹着层层头巾,口里露出洁白的牙齿。这里奇异的服装与神秘的习俗让你感觉身临异域他乡,这里凝固了的时光让你释放了所有的压力与忧伤。这里与世无争,山民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这里气候宜人,小伙子俊俏,姑娘水灵。这,才是这里的主题,这些山民、山寨及他们美丽的生产生活图景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经常过来光顾的游客正是为此而来。上述那个煤老板显然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在他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尚不知投资越多破坏越大。后来游客为什么不来了?因为景区被破坏了,原来特殊的氛围被破坏了,景区赖以生存的软环境被破坏了,再也回不去了。煤老板凭着自己的财力将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水泥、大理石及厂矿式绿化一股脑地冲进这个封闭的山沟,村子里摩托车也随之多了,西装革履也多了,电灯电话也多了,村民表面上富裕了,但游客却少了,世外桃源已不复存在了,景区最后也关门大吉了。
也许有人说,水泥路修通了,村里摩托车多了,西装革履多了,电灯电话也多了,这是好事啊,说明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啊?说到此,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当时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当时的初衷是旅游开发啊,游客不来了,旅行社不推介了,景区关门 4 了,老板跑路了,说千道万,都是一个失败的结局。老百姓表面富裕了,不是因为腰包的钱鼓了,而是消费方式逐渐改变了,逐渐现代化了,本来想买头马来拉车,现在路修好了,改买摩托车了。老百姓的经济来源没有发生改变,收入自然就不可能增加,即使消费暂时增长了一些,但这种状况不能持久。山区虽然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但却逐渐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浮躁与不安,街头上多了几辆经常冒黑烟的摩托车,多了一批西装配解放鞋的小伙子在街头荡来荡去。接下来,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越来越少见了,电视信号接收器像一个个大锅盖装上了屋顶,火气十足的红砖房也一座座拔地而起,电线也越来越像蜘蛛网一样在空中不断穿梭开来。正是这条平坦开阔的水泥路,将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汹涌浪潮引进了这个大山沟,并迅速蔓延至山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才几年光景,令无数世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永远不复存在!
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保存好并让之扬名天下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但同时也可以将这些遗产毁于一旦。也许有人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好事。尚不知,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办法很多,大可不必以牺牲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心灵得以栖息的环境作为代价。如果从旅游开发角度,也许正是这些环境可确保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跨上新的台阶,为何不好好地珍惜好利用好这美好的环境呢?其实百姓的幸福指数与物质条件的关系并不密切,生活在高楼大厦之间的城里人并不比乡下人的幸福指数高,工作的快节奏与生活的高压力,让很多城里人郁郁寡欢;相反,中国的寿星们大都藏在乡下,藏在山区里。另言之,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的古人们在物质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难道全部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吗?显然这是谬论。
也许有人说,这样效果太慢,要经历很长时间。其实不慢,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策划,5 正是为如何促进当地旅游快速发展而来的。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保促游,以游促保,二者要相辅相成,循环相生。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硬环境要依据软环境而建,软环境要更好地为硬环境服务。这里所说的硬环境是指自然风景、硬件设施设备,包括新建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比如瀑布、巨石、道路、大门、接待楼、亭台楼阁等。软环境是指当地的风土民情、自然环境、民风民俗等。软硬环境的关系好像是水与鱼的关系,只有水没有鱼,仿佛缺少生机,水景过于平静平淡;只有鱼,没有水,鱼儿很快就会死掉。国内不少景区,尤其是民族风情类、自然观光类旅游项目,就是这样死掉的。换言之,这类项目,离开广大老百姓的参与与互动,项目是不会长久的。许多的投资商总以为自己钱多,在旅游开发中便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成了主角,以为唯钱可以摆平一切,尚不知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永远是一个配角,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一方面多花了很多的冤枉钱,最后费力不讨好,自取灭亡。
国内有很多民族自治县,不少县内确实有一些很好的民族风情类旅游项目,因保存完好,加之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民风还很原始。这种旅游项目确实开发的前景很大,但在动手之前,当地政府的首脑们可千万要想清楚,旅游开发这把双刃剑,一旦拔出,是不能回头的。在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选商,不能光看钱多钱少,不能以为到手便是财,而主要考察对方是否具备这方面投资开发的资历,以前是否有成功开发的案例,是否有在很好地保护好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可供当地旅游业永续发展的可行性思路。如果发现对方有杀鸡取卵或饮鸩止渴的不良动机时,这样的投资商一定要拒绝。
其次,政府要加强监督与干预。旅游业是一个特殊行业,牵涉的人员非常广泛,动一而牵百;尤其牵涉到老百姓的许多利益,包括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千万不能强百姓所愿,或 6 协助开发商打压当地百姓,侵犯百姓利益,因为这样会埋下祸根,让以后的旅游开发过程中,软硬环境彻底破裂。相反,要让开发商充分融入到当地百姓中去,做百姓中的一员,与当地百姓同舟共济,带领百姓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然后开发商再逐步回收成本,再合理地赚取应得的利润。
第三,要坚决划定旅游保护特区。为什么要说坚决,是针对于时下很多名存实亡的保护区而言的。很多所谓的保护区,只是树了几块牌子,实际上根本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界限一定要分明,界限内外的保护与非保护的政策措施一定严格区分、清楚明白。既然说旅游是一种氛围经济,就要把这种原始的、稀罕的氛围严格地控制下来。正在流失的氛围设法要补救回来,被冲击改变的氛围要设法扭转过来,已经失去的氛围要设法重新塑造回来,正在淡化的氛围要设法开始培育,让其浓厚起来。凡急功近利的,请到保护特区外面去发展,凡想住现代化楼房的,请到界线外面去盖楼房,凡在里面呆不住的,不符合氛围需要的,请主动申请到外面去发展。鼓励在保护特区内按传统方式去生产生活,然后再到特区以外去享受现代文明。保护特区不一定要很大,但必须要保护到位,要一定要远离现代文明,一定要回归到令人向往的、极度稀罕的氛围。让电线、摩托、手机、西装、皮鞋、电视等等现代文明全部退出该区域,就好比影视城,为了电影拍摄的需要,一定要塑造出原汁原味的拍摄场景。特区内的百姓,要引导他们向真正的艺术家们学习,只有守得住清贫与寂寞,才能守得住最后的胜利,他们才是生活中真正最伟大的艺术家。
保护区可分核心保护区与协调保护区,协调区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但核心区一定要坚持到底,因为核心区将成为游客接待的主要场所。同时,这种保护区也不宜搞得太多,如太多了,也就失去了稀罕的地位,也就变 7 得不稀罕了。比如一个省,侗族的旅游保护区只设两三个,苗族的旅游保护区只设两三个,那些自治县,一个县最多也就是一个保护区。在无孔不入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在不断地被汉化,不断地被全球化,很多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存将被不断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然后化成尘土,消失于无形。大家都说要保护,怎么保护?谁来保护?谁来负责?资金由谁出?始终是一句空话。静态的保护永远是保护不了,时代的浪潮摧枯拉朽,会迅速地将之撕裂,并无情地扔在城市的水泥地板上。动态的保护才是最有希望,这种动态的保护就是开发为旅游项目,让全世界的游客们来共同保护。在旅游开发中保护,以保促游,以游促保,二者相辅相成,循环相生,良性互动。
说到此,也许有人会问,投资商的资金岂不没什么大用了?其实不然,资金的用处可就大了。比如对外做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费用,特区内的卫生整改、现代文明的退场清理、百姓及员工的培训、建筑的修缮扩建等,尤其是各种功能性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及各种景点的建设,比如大门、道路、接待楼、停车场、亭台楼阁等,这些是很花钱的。就好比要拍摄一场大型的历史剧,这么多复杂繁多的道具,这么多群众演员的组织及培训、统一服装、分工合作,没有足够的财力作后盾是办不到的。如何以最少的钱办更多更大的事,如何与老百姓进行利益分摊,这虽说投资技巧问题,但仍需投资商与当地政府共同磋商完成。
民族风情类旅游项目的投资开发,景点建设及功能性接待场所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则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二者都很重要,其中后者更容易令游客难忘,更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组织资金、组织人力物力,对这类旅游项目进行有序地、有计划地投入,确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笔者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工作近二十年,服务过的旅游项目有上百个;并曾亲自参与并主持过不少投资活动,国内现在有几个景区还由本人担任董事长职务。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旅游投资对资金的依赖度并不大,优秀的景点绝对不是全凭金钱打造出来的(资金密集型的主题乐园项目除外)。一味地要求投资商出多少多少钱的招商引资行为是错误的,一贯以为金钱至上、投资人至上的开发思想也是错误的。我们要尊重当地的原始文化,尊重当地宝贵的稀罕的旅游氛围,我们要用心去捧着她、护着她,她才会开出美丽的花。
笔者建议那些意欲投资这类旅游产业的资本家们,当你在正式拿到该项目的开发权的时候,应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挨家串户地走进当地百姓的家中,设法将自己融入其中,跟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然后逐步引导并培育他们在保护区内学会戏剧般地生活,远离现代文明,回归到令游客们羡慕的过去。最初,可以一周拿出一天时间来,最好定在周末,引导老百姓严格按照本民族的特有风俗进行生产生活。在这一天里,看不到亦听不到所有现代文明的踪影,这里只有宁静与安详,这里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然后随着游客的增多,慢慢推广到一周拿出两天、三天来,这样逐步将核心保护区内的有价值的旅游氛围培养起来。然后再逐步开始完善硬件建设,所有的建筑构筑必须与当地的风貌完全吻合,景点建设必须与自然相协调。餐饮及土特产销售服务多鼓励老百姓参与,公司引导并监督其经营行为,这样老百姓才能做到真正的安居乐业,安心支持公司发展旅游的政策。住宿服务可暂时放在协调保护区内进行。建议公司第一年不要去挣钱,把老百姓组织好、培训好,先培育旅游氛围,把人气搞起来。当人气上来后,公司要想盈利就变得很简单了。只要把公司的得利放在老百姓的得利之后,公司可确保永远长盛不衰;否则,凡急于拿 9 钱走路的公司往往不但拿不走钱,而且一不小心血本无归。这就是先培养氛围、再逐步建设;先建设好软环境,再逐步建设硬环境。这不光是省钱的绝招,更是行之有效的开发经验。现在很多房地产开放商,先搞绿化及园林建设,然后再逐步建房,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引用毛泽东的一首诗作为结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旅游投资就像国共之争一样,财大气粗的国民党最后还是输给了一贫如洗的共产党,资金是一方面,战略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肖明宗
2011-11-20于北京
(注:笔者目前为香港莱奇尔旅游投资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擅长旅游投资的策划规划研究,主持过的大型旅游策划规划项目上百个,发表过的专著及论文数十遍。)
第二篇:浅谈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
摘 要: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当地的城镇化进程。本文分析了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在遵循其建设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编制
旅游小城镇,是指那些具有丰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建设,是要把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旅游业和相关服务行业,积极促进旅游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把小城镇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小城镇,充分发挥旅游对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小城镇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很多小城镇都具有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识日益增强,旅游小城镇建设既符合旅游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进一步开拓和培育新的旅游市场;又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游客接待能力,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有利于创新小城镇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集聚效应不强等问题,通过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促进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集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协调、充满活力的城镇体系,能够促进旅游小城镇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政府和行政手段搞城镇建设的思维定式和发展模式。(三)有利于保护小城镇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特色鲜明,是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小城镇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把单
一、消极的文化遗产保护变为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使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四)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可以扩大小城镇的投资需求并吸引大量民间投资,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消费的商品化程度;可以带动小城镇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还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村群众增加收入。
二、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一)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在旅游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保护是前提、建设是关键、发展是目的。一是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建设服从保护,强化各级政府对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强化参与开发的企业的保护责任。二是要克服把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发展对立起来,把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对立起来,注意突出旅游小城镇的风貌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城镇环境,使旅游小城镇建设不仅符合现代居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通过加大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可以调动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使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可以引导小城镇居民和农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从事旅游服务和相关服务,逐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善小城镇生存条件,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小城镇的旅游吸引力,招徕更多的游客到小城镇游览观赏、休闲度假,促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制定政策、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和做好服务等措施,走出一条“以镇建镇”、“以镇养镇”、“以镇兴镇”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旅游小城镇建设,用市场机制来推进各项工作,还可通过资本运作来创新旅游小城镇建设方式,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积极参与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
三、旅游小城镇开发建设的对策措施(一)加强对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规划编制
为避免旅游小城镇在定位、开发建设中出现雷同,必须高度重视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编制好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来引导和凸显旅游小城镇各自的特色,使旅游小城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旅游卖点。
首先,做好小城镇的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了解各种资源的位置、规模、特色、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正确评价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在周边地区中的地位和价值等。其次,确定旅游小城镇及各旅游景区的功能定位、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接待设施的布置,以及旅游小城镇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等。第三,正确划定旅游小城镇及其旅游景区的保护范围和重点,研究对旅游开发商、景区内企业及居民的政策,提出旅游资源保护措施和开发重点、建设项目等。第四,编制旅游小城镇和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详规、控制性详规和建设方案等,科学地指导好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二)多渠道筹措旅游小城镇建设资金
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各级政府分别从城镇规划建设、旅游发展、项目贴息等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额度,专门用于旅游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补助、公共项目建设、经营项目贴息、城镇形象宣传、旅游市场营销等,调动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旅游小城镇的积极性。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用足、用活、用好各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资金,扩大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三)处理好旅游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村和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城乡环境保护中重要的环节。因此,发展旅游小城镇,首要任务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牢固树立 “环境兴旅”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走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将生态环境的保护贯穿于发展旅游小城镇工作的始终。
(四)切实保护旅游小城镇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俗文化,是绝大多数小城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在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大潮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和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大城市由于建设,大批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消亡了,这既是历史的遗憾,也是旅游的遗憾。从丽江、大理,乌镇到江南各大水乡古镇、皖南古村镇等地的发展实践看,发展旅游小城镇,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民族民俗文化的有效途径。旅游开发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又促进了旅游的发展。(五)加强旅游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全国一部分旅游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制约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因素还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的水、电、路、燃料、通讯、广播电视,还包括小城镇的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旅游者必需的厕所、接待中心、预订网络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旅游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硬件设施不足的同时,旅游服务水平等软件差距更大,旅游服务质量跟不上广大游客和旅游市场的需求,这是我国旅游业和旅游小城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强化旅游服务功能,要加强技术标准的建设,加强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旅游小城镇形象,不断提高竞争力,关键在于加快旅游小城镇建设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大人才引进与交流力度,为旅游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参考文献: [1]王玉琼,王立新,小城镇与乡村旅游互动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小城镇建设, 2007,(12).[2]周莉,试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驱动[J].职业圈, 2007,(03).作者简介:曾艳(1981--),女,甘肃兰州人,讲师,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向的研究。
第三篇: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人类创造而形成的景观。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景区人文景观的建设迅猛兴起,许多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新的人文景观相继出现。如深圳的“锦乡中华”、北京的“世界公园”,都不乏为成功的范例。不仅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这对丰富我国的旅游产品,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旅游开发中人文景观建设也有不少问题令人担忧,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思考,以引起人们的警觉和关注。
1人文景观盲目建设问题突出,高投资、大规模、低效益现象普遍
人文景观盲目建设主要表现为人造景观开发热。许多地方不研究自己的区位特征,更不研究人文景观开发所需的区位条件,盲目投资、照搬模仿、同类项目近距离重复建设。
1、1大型主题公园纷纷兴建
一般将投资在8000万-1亿人民币,占地0.2平方千米左右的主题公园称为大型主题公园。继深圳全国第一座大型主题公园“锦绣中华”问世后,全国各地就争相效仿,投资高、规模大的各类主题公园相继落成。据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人造景点2500多处,规模较大同时能接纳1000人以上的主题公园1000多个,还有不少的主题公园项目正在兴建或计划中。
1、2各类游乐宫一哄而上
从无锡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率先建起的第一座“西游记艺术宫”起,全国已有“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中国神话宫”、“帝王宫”等各类游艺宫先后建成。据统计,仅西游记宫就建有70多个。
1、3建塔立佛蜂涌而起
随着建造各类游艺宫愈演愈烈,建塔立佛造殿也风起云涌。浙江新昌县投资1.2亿元,建成“中国大佛城”;杭州市投资700万元,先后建成“中华古塔博览苑”和“中华古窟艺术集萃园”;鞍山近期耗巨资建起800罗汉圣地。目前国内至少有100多座大佛已建成。
1、4大部分人造景观项目惨淡经营
在众多的新建人造景观中,多数由于项目本身的吸引力不大,区位、市场条件不利,客源不足,交通条件不完善,促销度不够,经济效益都不理想,不能按期实现资金回收,有的还债台高筑,步履维艰。
北京市从1992年起陆续建成一批人造景观数量已近40家。但这些人造景点中,除了世界公园,无一例外是惨淡经营,血本无回。“明皇蜡像宫”和“老北京”的投资额都在1亿元以上,建设资金至今没有收回。“老北京”因无力经营于今年初租给另一公司经营。已建设近半,投资预算达3亿元的“北京世界风情园”,目前也因种种原因停顿下来,处于两难境地。
2人文景观建设对自然景观破坏相当严重
风景名胜旅游区最大特征是其景观资源。景观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而景区内的人文景观均应围绕着保持、衬托、强化自然美的主题,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辉映,构成各具特色的风景。然而,有些地方建造人文景观,置自然景观于不顾,破坏性建设,甚至是毁灭性的开发。
2、1大量占用土地
人造景观的滥建,占用大量土地及大量耕地。如前所述的人造景点,占地相当可观。到2010年,我国人造景点将突破5000余个,要建如此之多的人造景观,需“牺牲”相当多的土地、耕地。
2、2破坏自然景观
为建造人文景观,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采石,破坏植被现象相当严重,许多名贵树种惨遭砍伐,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貌自然景观也毁于一旦,而这些天然景观不仅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也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一旦毁坏,就不可再生。
本溪水洞是北方著名的岩溶地貌,是集旅游、科研、教学实习于一体的好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在与水洞口并列的300米长的旱洞里,建起了古生物宫,使旱洞内原生环境和地貌景观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座落其上的巨型恐龙、猛犸象、剑齿虎、犀牛和类人猿及古生植物,洞内还建起海底世界。可见,建设这些人造景观只顾赚钱,而不顾对地质地貌自然景观的破坏,只想让人们知道野生动物、濒危植物需要保护,而忘记了作为地质作用的产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属不可再生的地质地貌自然景观同样需要保护。
3人文景观建设与自然景观极不协调
人文景观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上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地理环境,离开这一基础,人文景观便无立足之地。因此,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紧密联系,不能分割。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景观的“底色”,为人类人文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人文景观的建设开发,它体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体现人地关系是否协调。因此,在建设开发人文景观时要因地制宜,以已有的旅游景观作为依托与凭借,使之和谐配合,合理布局,组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特别是新设的景点,必须以自然景观为主,以人文景观做为必要的点缀,统一构图,以达到与总体环境相协调,保持景区内景观资源具有完整性。
人们在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问题。常见的遇水搭桥,遇山开路,高地造殿,平地建筑的现象,使自然景观的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又如景区内索道的建立,宾馆的选址及设计风格不当也会破坏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还有些本来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也充满了各种各类庸俗不堪的“娱乐宫”,与周围自然环境极不协调。营口闻名中外的熊岳望儿山,是集旅游、科研、实习、教育于一身的胜地。它不仅地貌奇特,而且有一独特的自然景观“老年人头石像”,看上去栩栩如生,逼真至极。人们将这一自然造就的事物赋予人的精神理念和情感,附会以美妙动听的传说。又在山顶上建造一座藏式青砖古塔,作为终日盼望儿子归来的慈祥老母亲的化身。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在望儿山脚下海蚀平台上又塑造一座老母亲塑像,使景点逐步形成了以爱我母亲、爱我家乡、爱我祖国、颂扬中华民族美德为主题的望儿山公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公园,不久前又增设一个新的人造景观,硬塞进一个巨型的大肚弥勒佛,高高座落在山巅之上,使本来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景点显得卑俗、不伦不类,不仅与逼真的“老年人头石像”的自然景观格格不入,与已建成的老母亲塑像这一人文景观也相去甚远。
4、人文景观建设不能无视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
新的人文景观建设首先应把握历史文化导向,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传统性和特殊性。同时,新的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的直接表现。这就要求旅游开发建设者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建造出既再现民族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又具有培养与提高旅游者的精神境界与审美观赏情趣的人文景观。
然而,现在不少人文景观的建设,特别是展现历史题材的人文景观,一味地“仿古”、“复古”、“微缩”,无视民族历史遗产保护的真实价值和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甚至采取媚俗手段,置基本的史实于不顾,离奇怪诞。一些格调低下、内容粗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人造景观也大量涌现。
4、1 弃“真”求“假”,一味仿古
近十几年兴起的“仿古”热,有的不知是仿的何朝何代,更多的仿古建筑则根本不知古从何来。如吉林市投资4000多万元在风景秀丽的北山脚下兴建的一群仿古建筑。杭州在真的南宋皇城以外距西湖8公里的地方投资2亿元建一个宋城,把北宋汴京(今开封)名城古迹搬到南宋都城的杭州来,而位于杭州市区公元1158年的真的南宋皇城,却因无钱进行全面挖掘仍然被埋在地下。甚至于在北京,也不顾圆明园真实的历史价值,也要“仿古”、“复古”、“微缩”,非要再重建一个“圆明园”。也有的地方无视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建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历史上曾有,后来已荡然无存的古建筑如滕王阁、牡丹亭纷纷死而复生。不能否认,大多数“仿古”者是抱着展现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当地旅游事业的良好愿望,但这种轻“古”重“仿”,弃“真”求“假”的“仿古”还是少一点好。
4、2 穿凿附会,糟粕当文化
近年来,各地依史籍或戏文中穿凿附会而修建的某楼某阁超过3000处,除了依名著建造的景观之外,还有一些据“准名著”内容建造的景观也粉墨登场。山东淄博的“聊斋宫”临清县的“金瓶梅文化城”,河南汤阴县的“八卦城”、“封神演义宫”等等,可宫里到底有多少文化,城里有何娱乐呢?这种粗制滥造,一味再现名著,是对名著的亵渎,把陋习当作传统,把糟粕当作文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歪曲。
4、3造神弄鬼,庸俗迷信
一些地方以发掘传统的民俗文化为名,以吸引游客为借口,不惜劳民伤财,广建“鬼都冥府”,大造“十殿阎罗”,纷纷修庙立佛,顶礼朝拜,为封建迷信活动推波助澜如建“白骨洞”、“琵琶洞”、“百仙神洞”、“人间地狱”、“阎王殿”,展现妖魔鬼怪、刀劈锯割油炸等场面,并采用声、光、电科技手段来渲染阴森恐怖、子虚乌有的阴世等封建迷信糟粕。因此,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5结语
应该说建景点,造景观,发展旅游业,是件好事,上述问题的提出,意在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因此而造成的损失和危害。进一步加强人文景观建设的宏观控制,严格人文景观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使人文景观建设步入正轨,使我国的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在学习和工作中,对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什么是软环境建设呢?简单地说,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
一、打造诚信品牌,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服务方式,着力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诚信社会上下功夫。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无论是谁都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服务,只要是涉及企业和项目,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有求必应。只要是外来投资者,谈成谈不成都要认真对待,认真接待,对外来投资者不准说不行,而要研究怎么办能行,切实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挥、帮办不包办。二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重心下沉,结合“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面向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坚持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三是向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上门征求意见的“双上门”活动。及时将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宣传到位,将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征求上来,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市级领导包扶重点企业和项目。每名市领导至少联系一个投资超千万的市内重点企业和项目,对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部门主要领导定期走访企业,项目建设到哪里服务就要跟踪到哪里。五是向企业发放由重点涉企部门主要领导共同签定的《服务企业发展承诺书》,企业凭此《承诺书》有权拒绝未经市软环境办公室审批备案的各种检查和收费。六是对新上项目实行一个会办公制度。在项目前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协调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手续一次性办结,交到投资者手中。
二、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强化监督检查,是确保软环境建设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在市内重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一大批软环境建设监督员,实行监督员包联企业办法,对各部门贯彻执行软环境建设各项政策和制度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到企业执行公务情况,纠正和解决侵企行为以及损害投资者权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整治手段,加大对破坏软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和软环境投诉快速反应制度,开通24小时涉软投诉举报电话和中小企业维权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各种涉软涉企来电、来信和来访,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查必有果。特别是对违反审批制度、弄权勒索、政令不畅、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违反规定向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等行为,一经发现,不管是谁,都要一查到底,并在电视台公开曝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严肃处理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是一般干部的坚决清除干部队伍,是领导干部的就地免职,决不手软,靠严管重处坚决杜绝破坏软环境案件的发生,促进软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市软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强。有的部门和单位看问题、办事情不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而是为了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二是抓落实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由于个别单位对抓软环境建设缺乏重视,对政府下发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贯彻,在落实上没有下真功夫,有敷衍的思想。部分执法人员和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还不知道文件精神,因此,影响了会议精神和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三是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有些执法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对工作人员教育不够,服务不到位,工作效率低。有的单位虽说有了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个别的还有应付检查的现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是依法行政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有的部门特别是有执法权的部门,简单执法、粗暴执法现象还时有发生,重处罚、轻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执法程序上还有履行不到位的地方。
四、改进措施及对策建议
我们抓软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落户凌源,为发展凌源市经济服务。按照“三个代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抓好我市软环境建设。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结合全省“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效形式大力宣传,使各行政职能部门和行业的每名领导干部以及具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软环境是凌源济发展的生命线、高压线,谁也碰不得;是全市人民的聚宝盆,谁也砸不得;是凌源的品牌、凌源的形象,谁也损害不得;是每名领导干部、每名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谁也推卸不得;谁要破坏了东丰的软环境,就要坚决追究谁的责任。
(二)强化监督检查和涉软案件的查处。严格执行软环境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市软环境办公室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发现和总结各部门、各单位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新措施、新办法、新成果,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对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的行为要严肃查处,要把查办涉软案件做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办案优势,主动出击,拓宽案件线索和来源。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利用职权搞侵害企业利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要严格查处政令不通、有禁不止的问题。对严重侵害企业利益的,要坚决查处和追究责任。对那些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抓住不放,排除干扰,一查到底,公开处理,坚决曝光,绝不姑息。
(三)在经济和政治上要对软环境办公室加大投入。软环境办公室要想充分发挥服务企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坚强后盾,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需要费用支出、人员参与以及领导的支持,而软环境办公室所做的工作对其本身来讲是没有直接效益的,它是为我们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带来的效益我们全市人民都会受益的,要想经常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就必须保证车辆和人员,这就需要财力和政治上的支持。
(四)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补充我市的投资政策。虽然我们制定了一些加强服务的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但是这些措施是不是很先进、很科学,我们还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完善。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学习一些新的办法,争取在短时间内使软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对于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要合理嫁接,巧借他山之石,使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的机制、制度更加完善,运转起来更加便企、高效、廉洁、规范,不断开拓软环境建设新局面。
第五篇:软环境建设
丁寨乡大力推进软环境建设
本网讯(通讯员杨佳)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各部门软环境建设,丁寨乡成立了部门软环境督查小组,不定期的对乡直各单位和各部门进行督查,由党政办公室牵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三人一组,定期轮换,形成了互查互比,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良好氛围。
全乡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提升了素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更加积极,机关作风进一步改善,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勤政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是创优了服务。兑现服务承诺,优化了办事流程,为基层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结合工作实际制作了下乡告知牌,公布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便于群众办事。
三是完善了制度。制定、完善优化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乡干部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置桌牌(持牌)上岗制。
四是解决了思想认识偏差,促进了丁寨乡软环境建设,更好地推动全乡工作的发展,为咸丰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