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堰即将建设的郧阳民俗风情小镇
十堰即将建设的郧阳民俗风情小镇 [复制链接]
星空
管理员
UID 172 威望
1084 点 武当金币
990684 枚 精华 帖子
26974 注册时间
2006-8-6
楼主
快速分享:
发表于 2007-5-17 09: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文由谁动了我的名字发表在『中部崛起』前言
古老的郧阳,恐龙的故乡,汉水文化的摇篮,古人类的发祥地.公元1476年郧阳设府,500年悠久历史,文化空前发展.延至清末,这座史称“西控秦蜀,东捍唐邓,南判荆
襄,北连商洛”的古麇国郧阳城,已是街衢纵横,店铺林立,发展为汉水中游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古老的郧阳城,均州城随着丹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已成历史古迹,取而代之的车城十堰如今高楼栉比,车水马龙,却难以觅寻古郧阳的踪迹和神韵.50年来,人们深切怀念着郧阳,追忆着郧阳,期盼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因此再现郧阳本土文化,弘扬特色郧阳风情,展现郧阳文 化精髓,是十堰发展的迫切要求.概况
即将建设的郧阳民俗风情小镇位于十堰中心城区,东临北京路的香格里拉,与市政府新址相望,西通澳门花园与人民路连为一体,南靠十堰综合大学新址与上海路对接;北与柳林路贯通,总面积约81.61公顷,其中旧城改造35.46公顷,新征地46.15公顷,保留自然山体23.62公顷,新建商业面积21万平方米,住宅面积41.51万平方米,新建广场3.8万平方米,道路3.9公里,民俗步行街1.6公里提供车位2200个,容积率1.0779,总投资约7.2亿,建设周期六年,分三期进行.小镇分三大区,即自然生态区,商贸文化区和宜居住宅区.以山地走势,道路规划为一纵四横:即纵向的郧阳大道,横向的均州大道,房州路,上津路,上庸路.建筑风格
小镇在总体设计上以体现郧阳特色为宗旨,采用街门,瓦头,小灰瓦,壁照,悬山,飞檐等郧阳建筑元素,引入老郧阳的庭,院,场,桥,街等构建艺术,以明清仿古建筑为主,将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仿古而不复古.小镇生态保护根据自然山体和道路走向,保留面积为23.62公顷的五座森林公园,即黄龙山,金凤山,银蛇山,神龟山,太和山,各森林公园之间通过绿化景观自然连接.小镇按照规划布局商业部分风格分为两大区域:一是靠北京路以郧阳中心会馆,钟鼓楼,武当武术院及道教协会为中心,靠近柳林路以郧阳民俗博物馆,杨献珍纪念馆,郧阳书院,上庸馆等为中心的两个核心区,为明清仿古建筑群.二是位于项目中心地段以郧阳假日酒店,郧阳音乐厅,地下不夜城,郧阳戏院,汽车博物馆为中心的现代建筑群.居住区分五大区,1;汉水听涛,2,郧台春晓,3,状元府邸,4,龙山烟雨,5,紫气东来.1-3为马头墙为主要特点体现郧阳特色的建筑群,4,5以体现现代建筑特色的建筑群.小镇商业区致力打造继五堰香港街后的又一商业中心.通过吸纳诸如沃尔玛,苏宁,中商百货,武汉工贸,十堰人商等大型商家,形成国际品牌一条街.论证与评估
郧阳民俗风情小镇自2006年下半年申报立项以来,市政府给予高度关注,陈天会市长于2006年12月亲临现场主持召开了建设办公会,并指出由市工商联牵头,市兴丽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组织规划设计,2006年11月分别委托重庆都会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武汉大学城建学院对小镇进行设计,并组织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赴郧阳五县一市及成都,重庆,湖南等地考察,经反复论证,最终选择重庆都会规划设计院设计方案报政府通过.关于建设郧阳民俗文化小镇的构想(上)
(2006-09-29 17:28:07)转载▼
十堰,众所周知,古属郧阳,是一座山城、车城、移民之城。下辖五县一市,各具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如丹江的民间故事村、民歌村、郧西的上津古城,郧县的恐龙蛋化石群遗址、竹溪关垭的楚长城遗迹、竹山田家坝的古庸国遗址、房县的庐陵王流放文化等等。巍巍武当山赋予了十堰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情怀;悠悠汉江水让十堰充满灵性,“东方底特律”更让十堰充满了时尚前卫现代的气息。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武当文化辐射与影响下,远古历史文化遗韵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副副美丽的画卷,使十堰形成了一种厚重久远的本土文化---郧阳文化。
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都市人生活方式的繁复多样,人们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相应地就会催生一种浮躁的都市文化,并且这种都市文化会越来越快地吞噬我们引以为豪的郧阳文化。而今,纵眼望去,百里车城,高楼林立,钢筋水泥,鳞次栉比,郧阳记忆却是难觅踪迹。与十堰最有渊源的老郧阳城、老均州城早已沉没于水底,被称为城市的载体并最能体现地方文化的城市建筑,大多已失去了传承地方文化的话语权,成为哑者。这与市委、市政府把十堰打造成文化城、旅游城、生态城的规划大相径庭,也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十堰建设成为山中有水、山中有城,城中有树的宜居城市理念相去甚远。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在这个以移民为主的城市,在这个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文化的认同,需要一方寻根的净土,需要在建筑上体现郧阳之灵魂所在。一些有识之士为此四处奔走呼吁:作为城市主体建筑,应该为弘扬地方文化保留一块处女地。在此背景下,关于建设郧阳文化小镇的构想应运而生。兴建郧阳文化小镇,是提升十堰市的城市功能、提高十堰市的城市辐射力的一个具体行动,并且有利于激发城市特色,增加城市旅游魅力指数。经论证,拟建的郧阳文化小镇,位于十堰市城区中心,东临北京路的香格里拉社区和拟建的“商会大厦”,与市政府新址相对;南靠本市最高学府十堰综合大学新址;西与我市首座高档别墅区澳门花园连为一体;北与五堰的柳林路和三堰的上海路对接,随地势和交通呈“Y”形分布。周边与市一中、市二中、市实验中学、市柳林中学、市电视自修大学等骨干学府和市群众艺术馆、市艺术研究所、市艺术剧院、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十堰日报社、十堰晚报社等主要文化单位邻近,形成围合之势,文化氛围相当浓厚,文化小镇呼之欲出,堪称地灵人杰!
该项目占地约300余亩,全长2000多米,临街铺面2万多平方米,民居10万平方米以上,总投资5.5亿,建设周期三年。其建筑规模在十堰项目建设中史无前例。
以该项目为中心,拟修一条贯通北京路与柳林路、上海路与北京路的“Y”形干道。该道路将充分体现武当、汉水文化特色,彰显武当神韵,张扬汉水雅趣,形成独具鄂西北特色的商业街,与其本身放射状的交通网络联系起来,加之地处全市中心,这里将成为郧阳特产的物流中心,特色工艺品的聚散宝地,车城人民的购物天堂,各种信息的交流平台。这里必将繁华一片,人流如织,成为创业者的掘金之地。
郧阳民俗文化小镇由独具楚文化特征的郧阳中心会馆和独具老郧阳韵味的组团建筑组成。建筑组团又分为上庸之家、均州古城、竹溪蒋家堰、上津古镇、房州风情、郧阳古风、韵湖等几大板块。各个板块的建筑将呈现各地鲜明的地方特色,风格统一却又各具风情,营造出城城有新景、城城有旧事的自然、人文氛围。
在总体设计上,郧阳民俗文化小镇本着体现郧阳特色、传承楚文化的宗旨,将大量采用街门、瓦头、斗拱、仙人走兽、小灰瓦、琉璃瓦、悬山、照壁等郧阳老式民居的建筑元素;在居住环境上,将着力再现老郧阳民居普遍采用的院、园、庭、场等构建艺术;住宅统一采用山墙、翘角屋顶,在通风、朝向、采光等方面将郧阳人的审美习性和现代科学生活方式有机结合;生活街区多以地产大青石板铺设路面,巷间铺鹅卵石或相应材料,匠心独运的景观绿化别具风情。在主体格调和细微处,尽显老郧阳建筑的厚重质感。小桥流水的院落,桂花飘香,石凳石桌之上,品香茗茶,邻里之间,相逢一笑,一壶浊酒,把酒言欢。社区设置的露天健身器材,等待人们一试身手,偌大的运动场地成为人们扭秧歌、对山歌的乐园。天造城郭,尽显郧阳风情。
郧阳民俗文化小镇东临拟建的“商会大厦”,它的建成使广大的商会会员单位,特别是有志回十堰办企业的异地商会会员单位提供了集中办公、集中居住的便利,实现他们落叶归根的梦想,为民营企业提供发展、交流的平台,真正实现市工商联“以商招商,以会招商”之目的。民以食为天,居以家为安,这些民营企业家们必将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郧阳土特产商城里,闻名天下的房县黑木耳、香菇等绿色食品成为馈赠外地亲友的首选礼品;郧西的马头羊、山核桃、板栗、板桥豆干等也早已成为万户的佳肴;竹溪的圣水茶、毛尖茶、六里坪的柑橘也是声名远播,供不应求。商贾云集处,顾客络绎不绝,好一幅繁华胜景!
郧阳工艺品商城里,素有“天国宝石”之称的绿松石制品琳琅满目,被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颇受青睐;采自于汉江两岸的奇石“天生我材”,堪称天地的私语,山川的眼神,令人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的武当系列工艺品,充满灵性,成为外地旅游者的必买纪念品。本土画家、作家、书法家的书画作品充满郧阳风土人情,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佳品,万代传承。
老郧阳风味小吃一条街里,郧县的三合汤、房县的白马尿、竹溪的合渣饭、郧西的油麻花、竹山的熏肉„„应有尽有。只要您有一门传统手艺,特色绝活,便可大显身手。人们不用东奔西走便有幸品尝美味佳肴,堪称美食家们的天堂。
毋庸置疑,郧阳文化小镇大气磅礴的远景规划、史无前例的建设规模必将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广阔的空间。
拟建的郧阳文化小镇,将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郧阳文化城。整个社区以宽敞的街道为主线,一线串珠,分区建设有演绎郧阳民俗,点燃人们思乡激情的水岸郧阳;再现柳州韵味,使人倍感亲切的古城上津;移植巴楚风貌、书香人家的上庸古国等。各组团建筑既自成一体,又相得益彰。还有春楼雪霁、瀛州雨意、摘星坡峻、盛水灵泉等“古郧十景”,和郧阳味十足的会仙桥、钟鼓楼、魁星楼等点缀其间。更有汉江奇石馆、郧阳古戏楼、仙山揽胜亭、水都垂钓处,让您朝朝夕夕可观竹山的皮影戏,听竹溪的山二簧,赏郧西的三弦曲,讲伍家沟故事,打郧阳渔鼓,唱黑暗传史诗,跳凤凰灯舞。郧阳社尊,镇宅、辟邪、纳福、吉祥、佑助、祈福、求富、礼遇、显贵。楚文化中爱国、忠诚、念祖的观念,于衣食住行中得以传承。在这里,仿佛回到遥运的岁月,信步穿越于远古文明与科学时尚的时空隧道。
郧阳民俗文化小镇,在开发上将力求做到“新、奇、土、特、优”五个字。建成以后,可通过招商、联谊、研讨、洽谈等方式吸引国内外、市内外实业家投资开发。紧紧抓住郧阳文化这一主题,逐步序次推出民俗旅游、文化经营项目。前期可以郧阳文化小镇的建筑为载体再现民俗建筑、民居陈设、表演民间绝技和民俗生活。后期可以民俗表演、土特产品、风味小吃等为载体,通过开展专题晚会,展览馆、活动室等,向群众展示地方民俗风情及地方艺术等来扩大影响。
曲径通幽处,尽在市中央。郧阳民俗文化小镇作为郧阳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俨然就是古郧阳地方文化的翻版和复制,这里浓缩了地方文化的精华,成为外来者了解十堰遗风古蕴的窗口,更将成为十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观光胜地,让人真切感受郧阳文化的魅力,令来者流连忘返。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景观。城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永久的诗篇,是时代的灵光。拟建的郧阳文化小镇,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返璞归真的建筑风格,弘扬着郧阳文化厚重的底蕴。我们期待着,建成后的郧阳文化小镇既涵盖着老郧阳的辉煌历史文化,又展示着新时代十堰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我们期待着,这个宏伟工程梦想成真,期待它以前所未有的建筑规模和老郧阳的人文情怀震撼人心!它,必将成为我们这片热土上历史与现代的缩影!全市人民祝福它功在当代,造福千秋!
第二篇:融入十堰——郧阳师专科研服务地方侧记[范文模版]
融入十堰
——郧阳师专科研服务地方侧记
胡文江
近日,9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问道武当》捧回2009第10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当天,该片执行总编导褚红霞给郧阳师专校长杨立志教授打来电话报喜,担任《问道武当》学术顾问的杨教授高兴地说:“《问道武当》的拍摄凝聚了包括郧阳师专武当文化研究专家在内的很多人的心血,她的播出和发行,在国内掀起了游武当的热潮”。引发武当旅游热,助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是郧阳师专从事武当文化研究的专家们多年的夙愿。师专自建校以来就同武当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武当文化研究是师专在武当山下立起的学术品牌。为使办学积极主动地融入十堰,学校历来重视科研为地方服务,在政策、投入上对地方文化研究给予支持。以杨立志为首的武当文化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武当文化的挖掘、整理等最细致、最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他们用脚步丈量过了武当山的山山水水。无论风霜雨雪,还是大雾弥天,都挡不住他们执着的脚步。武当山的每一座宫观建筑,每一通石刻碑文,每一处山野人家,都留下了他们繁忙的身影,以至于哪个山头地段有什么故事、有什么遗迹,他们都了然于心。耕耘20余载,杨立志教授带领下的武当文化研究发展迅速:该项目于1999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高校优势学科与特色领域;2004年11月,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成立,挂靠郧阳师专。杨立志教授专著《武当道教史略》于1993年出版,日本《东方宗教》杂志第84号专题书评称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武当山道教历史和文化的专著;2008年杨立志教授力著《武当文化概论》面世,该书系统探讨了道教玄天上帝信仰与武当山宫观建筑、神仙造像、朝山进香等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对道教历史、玄帝信仰、建筑文化、斋醮科仪、武当武术、进香民俗、山水文学等都有专章论述。在此前后,《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自然·历史·道教——武当山研究论文集》等一大批重点研究项目相继开花结果。以杨立志为首的武当文化研究团队,在武当山“申遗”、净乐宫复建、道教学院授课、提供专家导游、特区导游培训、与武当山有关的专题片录制以及服务世界传统武术节等全市多项重大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为宣传推介十堰旅游文化作出贡献。师专积极邀请来自欧美、澳洲、东南亚和港台的道学专家前来交流讲学,承办国内外武当及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30余次。2009年6月下旬,由郧阳师专主办的第五届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海内外300余专家学者聚首,此次盛会奠定了武当山道教学研究的基础。
郧阳师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凭借地处武当山麓、汉水之滨的优势,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像杨立志教授这样的专家学者,从事地方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与传播,为十堰旅游、医药、水利等支柱产业服务。目前,学校高级职称180余人,其中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占半数以上。在2008年十堰市社会科学界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师专26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荣获十堰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社会科学成果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郧阳师专注重整合研究力量,鼓励大家将地方文化研究放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十堰区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大背景下来开展。除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在师专挂牌以外,学校还设有汉水文化研究所、伍家沟民间故事研究所、杨献珍哲学思想研究所等地方文化研究机构10余所,对发生在汉水流域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发掘整理,象房陵流放文化研究、“三国”文化研究、竹山女娲文化研究、自然生态文化研究以及地方革命史研究等十分活跃、成果丰硕。学校常年组织师生开展生态、文化田野考察,深入吕家河、伍家沟等地进行民间采风,为地方文化研究积累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他们一路走来,不断为本地区旅游景点的包装和推介支招献策。为探索和研究汉水文化,从1997年开始,潘世东教授沿汉江流域跋涉8000余公里,历时10余年时间,搜集整理资料500余万字,写就了《汉水文化论纲》这部60多万字的文化专著,该书的问世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喻斌教授主编的《十堰历史文化十四讲》内容涵盖了鄂西北神话、生态文化、历史风云人物、民间传说等内容,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发生在郧阳地区的历史文化故事,宣传了十堰悠久灿烂的地方历史文化;孟宪杰副教授编著的《鄂西北革命史稿》填补了地方革命史研究的空白;杨华山教授主持的十堰市2009软科学计划项目《加快建设鄂西北旅游圈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胡忠青副教授主持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下的十堰旅游宣传促销策略研究》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的开题,对于研究“如何加强鄂西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如何建立与襄樊、神农架等地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近年来,师专还组织了十多名专家开办十堰历史文化系列讲座60余场次,连续在湖北电视台“荆楚大讲堂”、十堰电视台“车城大讲坛”栏目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师专理科学术研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独树一帜。化学系刘光东教授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于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总计获批260余万元项目资助资金。此项目若投入使用将使黄姜生产皂素告别用酸历史,对黄姜生产中的污水处理环节将是一场革命性的工艺技术。化学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该系龙德清教授被十堰市授予“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孙勇教授被授予“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该系教师应邀担纲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该系师生发起的“环保协会”在开展“南水北调”调水源头环境污染情况调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依托学校科研团队组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国家级实训基地、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大量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工作。
10月12日郧阳师专正式进驻十堰城区。十堰市为师专更好地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更加紧密地加强同十堰各界的联系,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机遇。师专以文理科见长,有一支生机勃勃的人文社科研究队伍,具有与国内和省内非常紧密联系的学术团体,这对十堰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力量无疑是一种整体性的加强,这一力量为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师专和城区其他大专院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高校集群效应,不仅对于人才培养、信息交流、各方面资源的互补,对于提升十堰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具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好的程度上为提高十堰城区的“文化软实力”,进而助推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带来极大的好处。当前,学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培育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建设”的工作思路,决定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十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等地方经济文化热点,切实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单位共同承担科研课题,帮助企业开展技术项目攻关;鼓励支持广大教师走出校园,贴近社会、服务地方,在服务中形成优势、创建特色,提高学校对地方的贡献率。目前,学校正在着手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联合对武当山导游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拟开办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保安保卫等专业,力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郧阳师专党委书记喻斌不无感慨地说,师专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进一步融入十堰是一种必然。十堰市为师专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条件,师专也将会成为十堰一张靓丽的名片,为城市增添文化氛围。师专正在建设,也正在发展,学校今后的发展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更好地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鄂西圈”核心板块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打造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
第三篇: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
民俗风情园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力求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益,力戒大拆大建。
2、力求挖掘、弘扬、传承最真实、最原始的xx地区的民俗风情,形成自己的独有的不易被别人复制的特色。
3、一切建设必须以游客为中心,以游客满意为建设的目标。
4、量力而行,分步实施,xx民俗风情园初期以一个自然湾落为主,积累经验,逐步扩展,最终形成一个较具规模、有自身特色的景区。
二、xx民俗风情园地选址
xx民俗风情园初步选定在罗田县大河岸镇古楼冲村漂流下站张八塘处。
理由:1该处有保存尚好的土坯房村落;
2该处有较为有名的进士河漂流,每年夏季客流量比较大
3该处有尚待开发的瀑降基地
4该处民风淳朴,开发的环境较好。
三、xx民俗风情园地功能区划分
xx民俗风情园应包括一个自然湾落,一片山场,一片农田,一片果园。具体功能区地应该有:停车场、湾落食宿区、湾落娱乐区、农耕体验区、果园采摘区、山林赏花区。
四、进园道路
现状;从xx到民俗风情园有1公里的路程,目前有约150米已经铺设水泥路面,宽约3.5米。其他的850米为泥土路面。中间有一座小桥,宽约2米。
改造措施:
1加宽小桥到5米;
2硬化路面850米
3在小河边征地5亩左右,新建绿色的生态停车场。停车场里栽植一行行的常绿的乔木大树,地面铺设生态砖,中间以茶叶带划分停车位,大小车辆停放在树丛中间。
4道路绿化参照世界最美的十大林荫小径(大道)来建设,道路两旁栽植一种树木,可以是桃树、李树、樱桃树等果花兼美的具备农村气息的,也可以是紫薇等花期特别长,花朵鲜艳美丽的品种。
进园道路和停车场是给游客的第一印像,是民俗风情园的“脸面”。要通过一到三年的努力,要形成鲜花覆盖、浓荫匝地的独特景观。要给游客以极度震撼的视觉效果,在游客心中刻下巨大的惊叹号。
五、湾落的改造和建设
湾落的现状:湾落目前现有约十多户农家,只有一户建了楼房,建楼房的一户在湾落的最后面,对整个湾落的破坏有限。十多户人家中多数在外打工,少数甚至已经在外面建了楼房。目前在湾落中居住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而且比较少。
房屋使用权的取得:争取古楼冲村委会的支持,由村委会出面协调,与农户签订合同,长期租用农户的房屋,租期考虑到投资的长期性,应该初步定为20年。租金每年一付,每年大约每张床位房屋租金1000元到1500元。农户可以部分出租自己的房屋,可以继续在自己的家中居住,并可以参与到旅游的开发中来。
房屋的改造:现有的农房都是土坯砖砌墙,盖小黑泥瓦。应该尽可能的保持现有风格和面貌。只对屋内按照旅游的要求作必要的改造,一是地面铺设青砖,或者用黄泥筑平,二是墙面搓平涂白,三是添置卫浴设备,四是增加空调系统,六是添置电视机和电脑,七是石膏板吊顶。
地面的改造,最好是铺设当地早年土窑烧制的青砖,很有地方的特色,有适宜人的居住,但是造价较大。黄泥土铺地,冬暖夏凉,但是于卫生上不是很好。也可以采用一种当地生产的水泥砖,黑色,和青砖比较近似,但是造价少很多。
墙面涂白就以水泥砂浆搓平,再涂以乳胶漆。
卫生间可以整体向海尔等厂家定制,成本小,安装方便,缺点是比较现代,和整个房屋内的风格不是很一致。
空调系统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夏天利用山泉水、地下水来降温,冬天利用沼气和空气能来升温(空调系统单独专章论述)。
湾落的改造:湾落中原来有的石阶尽可能的保留,屋宇之间可以适当铺设青砖甬道。湾落中的厕所、猪圈、牛栏等附属建筑,一律拆除,移到湾落之外适当而且方便的地方统一规划建设,腾出的地方可以增建部分房舍。湾落中间设置一个公共活动场所,用于以后的文化娱乐活动。湾落四围、房前屋后广泛栽植树木,树木以一个品种为主,常绿和落叶、赏花和赏果的相互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
六、四季花园的建设
充分利用湾落后面的山场,建设好四季花园。按照季节时序,游客依次可以观赏到:
一是在湾落、路边、山上,或零星或稍稍成片的种植梅花园。梅花是春天的第一花,树形奇特,花色鲜艳,可以吸引游客。
二是成片成行的种植桃树、李树和樱桃树园。这三种树开花时间非常的接近,而且开花繁华满树,结果果压枝头,非常的惹眼,可以作为招徕游客的一大招牌。
三是在松树丛中广泛栽植兰草花,形成一个面积5亩左右的兰草园。罗田已经是野生兰草花的保护地,清明节前后,满山兰花开放,清香缕缕。组织游客到山上,唱着“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在树丛中寻觅兰花,应该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
四是利用现有的板栗林,建设一个高档次的板栗园。罗田板栗天下闻名,最值得开发的是板栗开花和打板栗。每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上旬,满田满畈满山的板栗一起开花,浓郁的香气直钻人的鼻子,沁入心脾。九月上旬,板栗成熟,挂满枝头。组织游客赏板栗花,大板栗是很快乐的事情。
五是建设紫薇花园。紫薇花有多种色彩,花期长达100多天,盛花时节,繁华满树,远远望去,好像一片彩色的云朵降落在天边地头很是惹人的眼睛。
六是荷花。利用水面,栽植莲藕,或者一朵或者一片,给人以清凉和惊喜。
七、种植基地的建设
要在民俗风情园的周围选择一片农田,建设种植基地。基地要和民俗风情园的沼气池配套,利用沼气水作为基地的灌溉用水和肥料来源,杜绝使用农药和花肥。菜园可以划分成一块块的,出租给县城的客人使用。要把视频摄像头安装进菜园,要把每天的情况现场直播给所有的客人,让游客真正的了解到基地的绿色生态。在网络上设立专门的QQ号码,接受游客的订单。
八、民俗风情的展示
展示项目应该有以下项目:
磨豆腐;收集农村的石磨,指定专人或者由专人承包,每天制作土豆腐、豆腐脑等产品,提供游客参与的机会。
打糍粑:收集农村的石,每天组织游客打糍粑。
赶碾
农具展示
xx民歌
xx民俗如娶媳妇、抬花轿等
第四篇:**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龙江县头站镇尹波干菜特色小镇
建设情况
头站镇位于龙江县东南部,距县城60公里,北与景星镇毗邻,南与内蒙扎赉特旗相连,齐乌线、景头线贯穿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幅员面积600.71平方公里,人口3.0万,下辖10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全镇拥有30万亩肥沃的黑土地,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是龙江县粮食主产区,同是也是齐齐哈尔市蔬菜和干菜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我们抢抓国家大力培育全国特色小镇的历史机遇,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予以扶持,重点支持干菜小镇建设发展。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规划
(一)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头站镇处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第一积温带下限,年积温在2750℃,年降雨量在400毫米,自然景观优美,生态资源良好,境内三河一湖,水质优良,灌溉水源为瓮泉湖水,水质检测为弱碱水,种植环境无污染,周边绿水青山,半径50公里内无工业企业,是蔬菜种植的“黄金区域”。(二)有突出的特色产业基础。
头站镇多年以来农民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头站白罗卜、小辣椒远近闻名,近年来,我镇将蔬菜种种植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全镇10个行政村每村都有扶贫小菜园,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主要以小辣椒为主,种植的收益为全镇贫困户分红,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和技术,为发展干菜项目奠定了基础。尹波干菜项目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水果萝卜和白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下一步重点以架油豆、胡萝卜和药食两用桔梗为主栽品种,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辐射到团结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万亩以上,2021年辐射到南华村、二沟河村,基地面积种植计划达到3万亩以上,2022年辐射到全镇适合种植蔬菜的村,基地种植面积计划达到5万亩以上,占全镇耕地的16.7%。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头站镇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
二、目前推进情况
头站镇尹波干菜项目于2017年落户,是集蔬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项目。项目投资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420平方米,2019年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其中:架油豆2000亩、胡萝卜3000亩、大白菜2000亩、种植水果萝卜2500亩、桔梗500亩,在基地生产方式上,采取品种、育苗、技术培训、生产指导、检测销售五个统一,保证每一株蔬菜都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基地建成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条,生产工艺国内领先,日产干菜1万斤,鲜菜3万斤,年产干菜总量可达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产品加工过程中实现了全程无污染、零添加、干菜有外观美、口感好、耐储存的特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3000万元,利润1200万元。
三、工作推进中的经验做法
一是建基地,壮大干菜产业种植规模。
依托头站镇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积极建设蔬菜产业现代化种植基地,全面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目前尹波干菜基地面积已达1万亩,要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村屯,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的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干菜生产和批发基地。二是建企业,提升干菜产业服务水平。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化发展水平,尹波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占地2万平方米干菜加工车间,上干菜生产线2条,鲜菜生产线3线,年产干菜1000万斤,鲜菜3000万斤,并对干菜购销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进行了完善,有效促进了干菜交易市场经营商户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基地与精准扶贫进行有效对接,尹波干菜可就地转移劳动力470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2017到2019年户均增收1万元。三是创品牌,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
为全面提升干菜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我镇抢抓“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战略机遇,正在积极注册“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等品牌,有效提升了头站干菜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我镇积极申报欧盟农产品质量认证,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驰名商标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力争打造干菜产业全国知名品牌。以便产品日后打入国际市场。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特色小镇前期投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协助推动的模式,受资金影响,特色小镇做大做强资金是发展的瓶颈;
二是特色小镇在“特”上还不够明显,缺乏高大上,在差异化、个性化上进一步做文章不足不深;三是特色小镇的产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强。五、下步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是采取“特色小镇+”多元化发展模式。
一是“特色小镇+电子商务”模式。
借助龙江电商平台、龙江鲜生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网络营销,把注册的“尹波干菜”“寒地干菜”“驿站干菜”“老区干菜”挂到电商平台,在网上销售,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组建头站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整合现有网商资源,为尹波干菜搭建网络平台,同时全镇镇村干部利用微信、QQ、微博等现代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头站干菜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年销售额实现300万元。二是“特色小镇+小菜园”模式。
现在各家各户小菜园,不上肥、不打药,土壤无污染,特色小镇充分挖掘小菜园资源,采取为农户统一品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指导、统一检测销售的“五个统一”模式,企业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生产蔬菜交由企业回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同时将各村扶贫小菜园纳入特色小镇范围,2020年计划带到全镇1000户,小菜园种植面积达3000亩,2021年带到全镇3000户,小菜园面积达5000亩,2022年带到全镇5000户,小菜园面积达8000亩以上。要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我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三是“特色小镇+观光旅游”模式。
要将特色干菜发展成集蔬菜种植、农业观光、采摘、休闲、餐饮为一体的经济实体。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静态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现代化的参与性的外出休闲模式,备受认同和青睐。人们对良好的休憩环境的渴望,小镇恰恰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心里要求。大大缓解了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感,观光采摘休闲式的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而且正形成一种潮流。由单一的蔬菜种植转向采摘与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的开发,使特色小镇更具活力和生机。第五篇:民俗风情园建设可行性报告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民俗风情园建设可行性报告
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为我国民俗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民俗旅游在我国,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是最有特色的户外休闲活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也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文资源。民俗旅游区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强调特色鲜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游成为挖掘、梳理与利用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其文化传承的意义十分重大。
发展民俗旅游要因地制宜,避免近距离、同质化模式,民俗游应当与现代生活衔接,需要保护和传承,需要与市场开发相结合。
xx民俗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十年来已濒临消失,通过开发xx民俗风情文化项目,推进xx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如何开发和利用xx民俗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谨的课题,因此,这个造福子孙、利在千秋、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一、建设“xx民俗风情园”的巨大意义
1、xx民歌民俗的人文价值
xx民歌民俗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史料价值,在xx地区创设xx民俗风情园、建设xx民歌民俗史料中心,成立“xx民歌民俗研究会”,对于武汉城市圈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2、xx民歌民俗的旅游价值
近几年武汉地区短期旅游急剧升温,武汉周边景区多为一次性旅游点,急需新景点补充。
目前武汉周边影响力的人文景观不多,民俗民歌更是空白,创建xx民俗风情园,吸引武汉地区游客,特别是单位、团体游客,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
我们在道观河做过试验,xx民歌民俗表演辅之自然民俗景观,大受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欢迎。
二、建设“xx民俗风情园”的基本原则
1、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品位建设、高科技管理。
2、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为前提,坚持自然原野性、乡村生态性、文化原真性、活动体验性,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服务设施。
3、建设和管理力图引导游客走进自然、走进乡村、享受原生态文化、回归自我。
三、“xx民俗风情园”建设的目标定位
博物馆式、情景体验式、自然、人文交融,考察、体验、养生休闲的多功能目的地型旅游区。2年达到2A景区,四年达到4A景区。
四、xx民俗风情园”主要景点
1、铁犁牛耕时代的自然景观:
山林、茶园、水田、旱地、小河、渡口、水车、稻场、草垛,石碾
2、男耕女织生活的民俗村落:
姑娘寨:草屋6间(刺绣间、纺线间、织布间、手工制鞋间、哭嫁堂)
刀郎寨:瓦屋6间 草屋3间(榨油坊、练功房、婚礼堂)
3、xx民歌、xx民俗用品陈列厅。
4、xx民俗民歌展演场点。
民俗展演--《xx》(情景体验),《xx》(场地演出)。
农耕组歌--《xx》(舞台演出)。
5、农耕时代生活情景体验(食、宿、参加农耕劳动)。
五、“xx民俗风情园”硬件设施
1、山林200亩
2、古村落2个
3、民俗器具
(1)农具(犁、耙、耖、水车等)
(2)整米用具(石碾、石磨、筛、簸等)
(3)服饰
(4)儿童用具,玩具
(5)婚嫁物品(嫁妆、轿子、花床等)
4、舞台一个
5、休息区,饮食区,工艺品区。
六、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1、xx民歌、xx民俗已经成为品牌。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三年的宣传,xx民歌已经逐步被武汉、x等地熟悉,被湖北乃至外省市知晓。
2、宣传相关资料(新闻、电视片、民歌MV、图片等),已经基本就绪。
3、xx民俗艺术团现有民歌xx多首,民歌民俗节目xx多个。创作节目xx多个,其中民俗表演节目《xx》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xx》上了中央电视台,《xx》《xx》等一批节目在xx、xx等地赛事中获奖。
4、xx民俗艺术团有x总团x分团,共有演职人员x余人,其中有xx知名的“情歌痴汉”xx,“乡村梅兰芳”xx,有“农民编舞”xx,民歌手xx和xx,“山妹组合”xx和xx。
4、民俗器具正在收集之中。
七、分期投入和产出
一期工程(共需投资xx万):
1、舞台1个(xx万)
2、修整道路 xx米(x万)
3、民俗器物征集收集(x万)
4、xx民俗民歌展演点(室)x个(x万)
5、铁犁牛耕时代的自然景观,男耕女织生活的民俗村落(草屋x间,瓦屋x间)(x万)。
6、农家乐餐厅、厕所、道路指示牌x万
7、广告:x万
8、x人的多功能会议室、x人的住宿、x人的餐厅x万
9、停车场x万
10、xx民俗博物馆:x万
11、剧团演出节目打造:x万
二期工程(共需投资x万):
1、铁犁牛耕时代的自然景观,男耕女织生活的民俗村落(草屋x间,瓦屋x间)(x万)。
2、xx民俗民歌展演点(室)x个(x万)
3、景交路(x万)
4、民俗器物征集收集(x万)
5、广告:x万
6、剧团节目打造:x万
7、x人的住宿:x万
8、大型停车场:x万
平均年接待游客x万人,收入x万,三年半收回投资成本
八、销售模式及收入
销售门票:x--x元每人
本地旅行社及公司: x元每人
外地旅行社及公司: x元每人
16-20人团队价格:x元每人
20-50人团队价格:x元每人
ww w.Y k j.CoM文章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