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由来
当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高中上历史课,那时的我们常被老师灌输着“我们是一个中国,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归祖**亲怀抱”这样的思想。一直到了大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才真正学会从更深处寻找台湾问题之由来,以及其由来的真正原因。本文将从台湾问题是什么以及台湾问题之由来做简单的阐述。
台湾问题是指1949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从而衍生出的关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两岸的内政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领土,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岛夷”,之后也有过“瀛洲”、“流求”这样的名称,直至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了“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但在15、16世纪之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荷兰殖民地为了拓展势力入侵南台湾,之后更是驱逐了侵占北台湾的西班牙殖民者,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整整38年。而后在郑成功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再次夺回了台湾。但在1894年中国清政府战败甲午战争后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终于再次回归祖国。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是我们的屈辱历史,但不堪忍受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在1949年内战失利后退踞台湾,甚至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封闭大陆。从而台湾与中国大陆陷入了真正的分离状态,台湾问题也终于成为了众人所关注的问题。
在明确台湾问题为何物后,不禁要问台湾问题究竟从何而来?仅是因为国民党人退踞台湾,我们的再一次统一就成为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吗?在我看来这要从许多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台湾岛面积约36000平方千米,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其地势十分险要,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及战略要地。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台湾是一个有着丰富可能性的岛屿,因此美国等国家对于台湾的觊觎使得我们中国大陆与台湾始终处于难以统一的状态。
其次从环境来看,台湾拥有着两大气候区,夏季长且潮湿,冬季短且温暖。虽然台湾受台风的影响十分巨大,但也从中收益颇丰。台湾景色优美,是一个十分适合居住的岛屿。
这样一个地势险要、环境怡人的岛屿自然使得许多居民渴望独立,摆脱中国大陆对其的管辖。因此“台独分子”的出现也使得两岸始终难以统一。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势力和台湾岛内部“分裂势力”对于台湾问题的影响是主要的两个原因。
不论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的原因我们都应清楚地认识到两岸问题的存在是十分显然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见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短时期内台湾与中国大陆统一的情形难以实现,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让台湾人了解大陆,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拥有中华民族意识,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第二篇: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摘要: 台湾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的是国内与国际双重因素影响下产生,国内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撤退台湾,造成两地相互敌对的状态;在国际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插手也是造成台湾问题拖延,两岸隔绝状态持续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中国的崛起使中国成为众矢之的,周边国家纷纷施压,领土争端不断。台湾一方面依赖美国,以抗衡大陆,它也是美国重返亚太的跳板,封锁中国的重要弧链组成;另一方面,台湾与大陆交流与联系日益增多密切,这虽然给台湾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希望,但台湾内部政局的动荡,台独势力的抬头,也给统一带来了很大障碍。所以未来台湾问题如何走向仍是值得深思。
关键词:国共两党之争 美国重返亚太 台独 对台军售 经济交流与文化差异 民心所向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置疑的。二战后日本受降,中国作为战胜国收回台湾,从此台湾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结束了日本在台湾的五十年统治。
此时国内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斗争还未结束。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面对艰难的形势,蒋介石采纳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今后的退身之所。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导致和平谈判破裂,1949年4月,共产党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以强大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国民党统治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国民政府”各部门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10日,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乘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准备武力解放台湾,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被搁置下来,台湾问题是两党之争的延续,也可以说内战的延续,从此以后两岸隔绝状态开始。
台湾政局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台湾政局的演变,台独势力的温床
在蒋介石偏安台湾后,在反省在大陆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对国民党进行改造,实行高压独裁,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分子,同时也加紧传位蒋经国。但在其统治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国民党面临外交冬天,而长期的独裁政策也引起民众的不满,保钓运动引起的要求改革浪潮,使国民党的统治陷入危机。到蒋经国时期已是不得不改革,当时的政府两次启动政治革新,解除党禁与报禁,许多党外势力重新崛起,其中包括利用此良好契机的台独势力,许多台独言论以及台独性质的政党纷纷涌现。
到李登辉时期,国民党统治遭遇法统危机,推行宪政改革,宪政改革造成了国民党的分裂,“宪政改革”是十年来台湾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一方面它摧毁了国民党迁台以后长期实行的“威权体制” ,建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和政党政治 ,彻底改变了台湾的政治格局。另一方面 ,在政党政治的实际运作中 ,它又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的工具 ,同时它还被“台独”势力用于构建旨在与大陆分离的“新国家体制”。这种参与主体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使得“宪政改革”的内容和结果极为复杂 ,对台湾政坛和两岸关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从以上可以说是李登辉奶大了台独势力,而在陈水扁时期他与李登辉的目标是一样的,加速分离两岸,推行台湾化。两人二十年的执政时间已经使很多台湾民众接受了台独思想,这无疑加剧了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马英九上台后虽然对大陆有所亲近,实现了三通,但也对美国表现出一定的依赖与顾忌。岛内台独势力没有因为陈水扁的下台就此消弱,而台独势力的代表民进党与国民党的竞争也对马英九对大陆政策有所影响。
美国政策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美国对台政策的演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为了拉拢中国不倒向苏联一边,同时也是对蒋介石政府的失望,在台湾问题是中立态度。但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认识到台湾在远东战略上的重要意义,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表明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意图。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直到中美正式建交后,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该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重返亚太 美不放弃台湾这颗棋
对台湾朝野来说,美国是朋友、是伙伴,但对美国来说,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奥巴马任内推动的“重返亚太”战略,应对中国大陆崛起的态度相当明显,对于身处这一战略前沿的台湾,美国从来都不打算让其置身之外。台湾与大陆抗衡的需要美国的支持,而美国也一直对台军售,把台湾当作跳板,在军事上对大陆造成威胁。美国也需要台湾来制衡大陆,面对大陆崛起的大势,制造争端来扰乱大陆崛起的步伐。
两岸关系发展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快速,与台湾的贸易来往越来越多,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大陆已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区和外汇顺差来源,而且有数以万计的台商在大陆投资。这些商业往来对两岸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两岸关系的特点呈现出 :经济热、政治冷、总体积极发展。近几年来,中国大陆与台湾实行了两岸三通政策,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切都说明了两岸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除此以外,台湾民心所向也是导向台湾问题的最重要因素。现在台湾民众地方民主意识普遍增强,新一代青年人对“中国”认知淡薄,独立观念增强,认为大陆是不民主,应向台湾学习,这说明两岸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与对立。
而两岸在文化上的差异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日本占领时期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至今台湾文化带有很多日本色彩,但台湾文化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比如尊儒重道,更注重国学的学习。而在大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几乎出现了断层。但两岸毕竟是同根同祖,加强传统文化交流,唤起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减少文化上的差异才能在政治上达到和谐,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减轻阻力。前景展望:
台湾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两岸的共同努力,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只有团结才能更好地发展,大陆与台湾当局都应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沟通交流,在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对台独势力进行遏制;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浓于水,应加强传统文化的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感,争取民心。同时大陆也应该加强民主建设,让台湾人民看到一个民主自由的政府,对大陆有所信心。
在国际上,同美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斡旋,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台湾问题悬而未决,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在背后进行活动,所以与美国做好沟通,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重大意义。
现今两岸关系虽日渐密切,但台湾回归之路仍旧不明朗,面对国内外诸多阻力,两岸关系是否有进一步发展,需要两岸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两岸统一。
台湾问题由来及前景浅析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第三篇:台湾问题历史由来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当时寓居美国的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袭此词,并因强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与国际社会迄今。但在台湾内部,此一词语反而从未存在;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
今日的台湾问题,两岸的分离局面,无疑是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内战的结果,然而始作俑者是美日,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马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构成现在的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的全部;这部份领土亦从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目前,台湾的主权事实上是由“中华民国有效行使”。同时,台湾问题也涉及到两个中国的问题,即控制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与控制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与国际空间问题。
中华民国是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但于1949年失去对大部份领土的实际控制,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在此后几十年,中华民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台湾及大陆(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江心坡等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一直宣称要收复大陆。时至今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场自1990年代开始已渐有所改变,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国共产党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并放弃以武力收复大陆。不过,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正式放弃对大陆地区的主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在第二章中会提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台湾问题不仅仅是由国共内战所导致,台湾问题得以成形,实际上离不开文化间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冷战)、以及美国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等原因。台湾问题在形成初期,海峡两岸纠结于“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方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法律模糊点;同时,中国国民党作为“台湾新的统治政权”及“旧中国的偏安政权”在台湾长期威权统治、中国共产党担忧被颠覆而长期闭锁中国边境并进行文化改造,从而使两岸隔阂、误解日益加深。90年代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放弃武力反攻大陆。此后,台湾问题的症结已由“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转化为统一与独立之争、中国化与去中国化(台湾本土化)之争,并且外国势力的介入从未减轻。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
1271年—1294年间,元朝于澎湖设澎湖寨巡检司,将澎湖列岛纳入元朝版图。1384年明朝废除澎湖巡检司后,又于1563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17
世纪,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短暂占领过台湾部分地区。1662年2月3日,南明将领郑成功战胜荷兰人并在台湾建立对抗清朝的基地。但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领的清军攻占澎湖与台湾,并于1683年使郑氏政权归降,首次将台湾本岛纳入中国版图。然不论是郑成功或清朝当时之统治皆未及台湾全岛。1887年,台湾建省,终于正式将台湾全岛纳入版图。
1894年7月25日,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1895年4月7日李鸿章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1943年12月1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公布日本在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德国波茨坦发表《波茨坦宣言》,第八点中明白表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为日本投降的必须条件之一;8月15日,昭和天皇同意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正式《降伏文书》。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后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蒋介石采被迫退居台湾,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解放军,以期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开始只是被动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并计划听任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台湾。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派第七舰队出兵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从此台海两岸天各一方,一弯浅浅的海峡从此成为温总理口中道出的“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缔结同盟。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中规定:一旦“缔约国之领土”受到“武装攻击”,应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这是美国明目张胆地以战争威胁手段阻挠我国的神圣统一事业,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而且,通过非法的条约,使美国侵占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正式取得了在台湾、澎湖及附近地区部署军队的“权力”。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反共防御体系”之中,台湾被美国视为“反共前哨”;国民党政权也因此立住脚跟,得以偏安一隅。然而,美国深知国民党“反攻大陆”从军事上讲已无可能,因此对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骚扰并不积极支持,而是希望国民党军队固守台湾,实现“划峡而治”,即确保台湾岛永远脱离中国而“独立”。因此,美国竭力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台湾”、“台湾中立化”,意在混淆国际视听,使国
际社会不再视台湾为中国之一部分,也意在使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计划,专意守住台湾。对美国来说,“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而国民党集团也深知,若放弃“反攻大陆”,他们便不能自称是“中国合法政府的代表”,甚至也无理由在台湾立足。因此,他们必须坚守“一个中国”和“反攻大陆”的口号和目标,而反对“划峡而治”。而其中的关键是,是否守住金门、马祖等岛屿。
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只是规定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而不包括金门,马祖。而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又事实上占据着金马。因此,对美国来说,要通过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来制造“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金门、马祖是累赘和障碍。同时,国民党军队继续占领金马与人民解放军近距离对峙并不断挑衅,只会促使解放军更早南渡攻打台湾。于是,美国政府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所以在《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国也并未把金、马列入“共同防御”的保护范围之中,并想以此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马。而对国民党来说,金马是他们“对大陆主权的象征”,是“反攻大陆”的桥梁或跳板,是军事反攻的“前沿阵地”,因而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为了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和武装挑衅,也为了击破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从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等岛屿的蒋介石军队实行炮击,揭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
在金门炮战中,中国政府采取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年12月10日,美国宣布从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又一次较量宣告结束。
国共双方以一场奇特的炮战演绎了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成功的化解了美国逼迫国民党从金门撤军从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因此,停止了收复金马的军事行动并断断续续炮击金门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旨在以此沟通两岸政治信息,使中国保持内战状态,以阻止美国插手,让国共两党自己来解决统一问题。可以认为,中共在金门炮战后已改变了消灭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和平统一”的方针已开始酝酿。在国民党方面,经过此役,他们也感到“反攻大陆”从军事上希望不大,因而改提“政治反攻为主,军事为从”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后来更提出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解冻的时机。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他们不断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失败后,两岸敌对多年,遂隔绝至今。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
从七十年代初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的中美接近到1979年的中美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转变,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台湾,台湾已经没有能力与大陆继续对抗,而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的蒋氏父子年事渐高,乡愁渐浓,也因为他们残存的民族大义,五六十年代一直剑拔弩张的台湾海峡渐渐平静下来,1974年台
湾当局默许大陆海军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前往南海增援与1978年大陆宣布终止炮击金门可算是台海结束紧张对峙局面,走向缓和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点也转向了经济工作。在国际上,中美结成了冷战中事实上的同盟,中国的军事重点也集中在西南边境上苏联的小伙伴越南和支持阿富汗反苏游击战上。另一方面,已近暮年的台湾第二代领导人蒋经国在其晚年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开放赴大陆探亲、结束台湾戒严状态等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开明政策,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大陆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由此定下来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纵观这一阶段的台海局势的演化过程,前期由于统治台湾的蒋氏集团所采取的“汉贼不两立”的立场,虽然剑拔弩张,兵戎不断,台海两岸一直处于军事对抗的局面,但双方争夺的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正统地位,并不存在什么台湾独立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台独的潜流也在外部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慢慢孳生。后期台海两岸对峙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的措施举动,大陆也制定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公平的说,在当时中美关系是事实上的盟友关系、一国两制的政策又刚刚在港澳回归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以及年老思归的台湾领导人频频采取缓和姿态的内外条件下,制定这个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并不能因为后来台海局势的逆转而否定当初在内外条件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更何况即使在台海和风最盛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也没有失去应有的冷静,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否则我们将失去现在对台独最有力的制约武器。
九十年代风云突变的台海局势
无论如何,1988年蒋经国的遽然辞世和李登辉的上台,是台海局势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自李登辉上台之后,在前期虽出于自身地位尚不稳固及之前台海良好局势的惯性,尚没有太出轨的台独言行,在此期间尚有“汪辜会谈”等两岸良性互动行为。而大陆方面,由于国际局势的剧变和自身政局的动荡,也无心无力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两岸的统一进程。
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引发了新一轮的台海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针对台湾的导弹试射。
1996年正值台湾大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1999年,李登辉大放厥词,“两国论”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兵遣将,兵临台海,举行带有明显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台海局势一触即发,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最终虽没有兵戎相见,但已裂痕尽显。
2000年,又值台湾大选年,大陆发表台湾问题白皮书,公布对台动武的三项条件。对于台湾领导人的挑衅,大陆则以低调的“听其言,观其行”回应。
陈水扁上台之初,表面上承诺“四不一没有”,不公开推进台独,实质上却加紧在台湾推进“去中国化”,实行“渐进台独”,抛出了改头换面的“两国论”——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大陆则不为所动,静观待变,直至后来的“公投立法”,大陆才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稍有好转。
第四篇:台湾问题历史由来论文
台湾问题的由来
目前,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马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构成现在的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的全部;这部份领土亦从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目前,台湾的主权事实上是由“中华民国有效行使”。同时,台湾问题也涉及到两个中国的问题,即控制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与控制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与国际空间问题。
中华民国是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但于1949年失去对大部份领土的实际控制,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在此后几十年,中华民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台湾及大陆(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江心坡等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一直宣称要收复大陆。时至今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场自1990年代开始已渐有所改变,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国共产党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并放弃以武力收复大陆。不过,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正式放弃对大陆地区的主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在第二章中会提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台湾问题不仅仅是由国共内战所导致,台湾问题得以成形,实际上离不开文化间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冷战)、以及美国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等原因。台湾问题在形成初期,海峡两岸纠结于“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方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法律模糊点;同时,中国国民党作为“台湾新的统治政权”及“旧中国的偏安政权”在台湾长期威权统治、中国共产党担忧被颠覆而长期闭锁中国边境并进行文化改造,从而使两岸隔阂、误解日益加深。90年代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放弃武力反攻大陆。此后,台湾问题的症结已由“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转化为统一与独立之争、中国化与去中国化(台湾本土化)之争,并且外国势力的介入从未减轻。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
1271年—1294年间,元朝于澎湖设澎湖寨巡检司,将澎湖列岛纳入元朝版图。1384年明朝废除澎湖巡检司后,又于1563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17世纪,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短暂占领过台湾部分地区。1662年2月3日,南明将领郑成功战胜荷兰人并在台湾建立对抗清朝的基地。但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领的清军攻占澎湖与台湾,并于1683年使郑氏政权归降,首次将台湾本岛纳入中国版图。然不论是郑成功或清朝当时之统治皆未及台湾全岛。1887年,台湾建省,终于正式将台湾全岛纳入版图。
1894年7月25日,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1895年4月7日李鸿章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1943年12月1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公布日本在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德国波茨坦发表《波茨坦宣言》,第八点中明白表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为日本投降的必须条件之一;8月15日,昭和天皇同意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正式《降伏文书》。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后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蒋介石采被迫退居台湾,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解放军,以期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开始只是被动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并计划听任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台湾。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派第七舰队出兵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从此台海两岸天各一方,一弯浅浅的海峡从此成为温总理口中道出的“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缔结同盟。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中规定:一旦“缔约国之领土”受到“武装攻击”,应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这是美国明目张胆地以战争威胁手段阻挠我国的神圣统一事业,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而且,通过非法的条约,使美国侵占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正式取得了在台湾、澎湖及附近地区部署军队的“权力”。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反共防御体系”之中,台湾被美国视为“反共前哨”;国民党政权也因此立住脚跟,得以偏安一隅。然而,美国深知国民党“反攻大陆”从军事上讲已无可能,因此对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骚扰并不积极支持,而是希望国民党军队固守台湾,实现“划峡而治”,即确保台湾岛永远脱离中国而“独立”。因此,美国竭力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台湾”、“台湾中立化”,意在混淆国际视听,使国际社会不再视台湾为中国之一部分,也意在使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计划,专意守住台湾。对美国来说,“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而国民党集团也深知,若放弃“反攻大陆”,他们便不能自称是“中国合法政府的代表”,甚至也无理由在台湾立足。因此,他们必须坚守“一个中国”和“反攻大陆”的口号和目标,而反对“划峡而治”。而其中的关键是,是否守住金门、马祖等岛屿。
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只是规定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而不包括金门,马祖。而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又事实上占据着金马。因此,对美国来说,要通过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来制造“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金门、马祖是累赘和障碍。同时,国民党军队继续占领金马与人民解放军近距离对峙并不断挑衅,只会促使解放军更早南渡攻打台湾。于是,美国政府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所以在《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国也并未把金、马列入“共同防御”的保护范围之中,并想以此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马。而对国民党来说,金马是他们“对大陆主权的象征”,是“反攻大陆”的桥梁或跳板,是军事反攻的“前沿阵地”,因而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为了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和武装挑衅,也为了击破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从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等岛屿的蒋介石军队实行炮击,揭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
在金门炮战中,中国政府采取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年12月10日,美国宣布从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又一次较量宣告结束。
国共双方以一场奇特的炮战演绎了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成功的化解了美国逼迫国民党从金门撤军从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因此,停止了收复金马的军事行动并断断续续炮击金门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旨在以此沟通两岸政治信息,使中国保持内战状态,以阻止美国插手,让国共两党自己来解决统一问题。可以认为,中共在金门炮战后已改变了消灭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和平统一”的方针已开始酝酿。在国民党方面,经过此役,他们也感到“反攻大陆”从军事上希望不大,因而改提“政治反攻为主,军事为从”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后来更提出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解冻的时机。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他们不断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失败后,两岸敌对多年,遂隔绝至今。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
从七十年代初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的中美接近到1979年的中美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转变,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台湾,台湾已经没有能力与大陆继续对抗,而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的蒋氏父子年事渐高,乡愁渐浓,也因为他们残存的民族大义,五六十年代一直剑拔弩张的台湾海峡渐渐平静下来,1974年台湾当局默许大陆海军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前往南海增援与1978年大陆宣布终止炮击金门可算是台海结束紧张对峙局面,走向缓和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点也转向了经济工作。在国际上,中美结成了冷战中事实上的同盟,中国的军事重点也集中在西南边境上苏联的小伙伴越南和支持阿富汗反苏游击战上。另一方面,已近暮年的台湾第二代领导人蒋经国在其晚年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开放赴大陆探亲、结束台湾戒严状态等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开明政策,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大陆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由此定下来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纵观这一阶段的台海局势的演化过程,前期由于统治台湾的蒋氏集团所采取的“汉贼不两立”的立场,虽然剑拔弩张,兵戎不断,台海两岸一直处于军事对抗的局面,但双方争夺的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正统地位,并不存在什么台湾独立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台独的潜流也在外部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慢慢孳生。后期台海两岸对峙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的措施举动,大陆也制定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公平的说,在当时中美关系是事实上的盟友关系、一国两制的政策又刚刚在港澳回归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以及年老思归的台湾领导人频频采取缓和姿态的内外条件下,制定这个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并不能因为后来台海局势的逆转而否定当初在内外条件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更何况即使在台海和风最盛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也没有失去应有的冷静,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否则我们将失去现在对台独最有力的制约武器。
九十年代风云突变的台海局势
无论如何,1988年蒋经国的遽然辞世和李登辉的上台,是台海局势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自李登辉上台之后,在前期虽出于自身地位尚不稳固及之前台海良好局势的惯性,尚没有太出轨的台独言行,在此期间尚有“汪辜会谈”等两岸良性互动行为。而大陆方面,由于国际局势的剧变和自身政局的动荡,也无心无力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两岸的统一进程。
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引发了新一轮的台海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针对台湾的导弹试射。
1996年正值台湾大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1999年,李登辉大放厥词,“两国论”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兵遣将,兵临台海,举行带有明显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台海局势一触即发,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最终虽没有兵戎相见,但已裂痕尽显。
2000年,又值台湾大选年,大陆发表台湾问题白皮书,公布对台动武的三项条件。对于台湾领导人的挑衅,大陆则以低调的“听其言,观其行”回应。陈水扁上台之初,表面上承诺“四不一没有”,不公开推进台独,实质上却加紧在台湾推进“去中国化”,实行“渐进台独”,抛出了改头换面的“两国论”——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大陆则不为所动,静观待变,直至后来的“公投立法”,大陆才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稍有好转。2016年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面临新的考验。
第五篇: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国民党败退台湾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电邀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一方面在美国的支持下,抓紧时间调运兵力,把国民党军队部署到原日本占领地区,以积蓄力量,伺机发动全国内战。到1946年6月,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撕毁双方协定,命令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内战中,国民党军队在各战场节节败退。1949年初,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被消灭过半,国民党统治面临彻底垮台的命运。
面对艰难的形势,蒋介石采纳历史地理学家出身的张其昀的建议,决定把台湾作为今后的退身之所。他认为退居台湾,退可守,进可攻;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海峡,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完全可以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共产党,以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但实际掌控权力。1949年春,以李宗仁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派出代表与共产党在北平进行最后的和平谈判。由于蒋介石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平谈判破裂。
1949年4月,共产党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以强大的攻势迅速解放了国民党统治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国民政府”各部门从成都逃往台湾;12月10日,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乘飞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极准备解放台湾
随着国民党退居台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进入朝鲜,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
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认为国民党在台湾存在的时间不长了。当时,随国民党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外国使节寥寥无几,蒋介石外交空前孤立。蒋介石主要依靠的美国,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迁到广州,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出人意料地留在了南京,并没有随同南迁。司徒雷登在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试探性接触。当时双方都有进行接触的意愿:从共产党方面说,能与美国改善关系,无疑有利于加速国民党政权的消亡;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当时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大国,争取美国对于扩展将来的外交空间,加强与西方世界的联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在美国看来,共产党统治全中国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为了维护美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同时也为了拉住中国,使其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有必要试探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司徒雷登与中共代表黄华进行了接触和讨论,但美国提出的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续执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承认国民党与美国签署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遭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拒绝。美国政府向中国共产党的试探未取得任何成果。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率代表团访问苏联。为了不使中国完全倒向苏联,美国政府又作出一些在台湾问题上保持“中立”的姿态。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称:“在1943年12月1日的《开罗宣言》中,美、英、中三国元首申明他们的目的是使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台湾,归还中国。过去四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也都承认中国对该岛行使主权。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进行掠夺的野心,也不准备以武装部队干预中国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准备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战的行为。”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全美新闻俱乐部发表题为《中国的危机》的演讲,公开称国民党不是在战场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国人民抛弃了。更重要的是,艾奇逊在描述美国的西太平洋安全防线时,所指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到菲律宾,并未包括台湾在内。这一政策宣未的含义非常明确:美国无意保护台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以协防的名义,直接出兵台湾。
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当天,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名为《在亚洲遏制共产党的战略计划》,明确提出台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应立即给予蒋介石广泛的军事援助,并派出海、空军“保卫”台湾。麦克阿瑟还建议蒋介石派一个军到朝鲜参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与国务卿艾奇逊商量后,认为台湾派兵到朝鲜作战的建议不可取,这将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但以朝鲜战争为借口进兵台湾则有“必要”。6月27日,杜鲁门宣布,派遣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八艘舰只,包括六艘驱逐舰、两艘巡洋舰驶向台湾海峡,“以阻止共产党对台湾的进攻”。杜鲁门政府为了证明其出兵台湾的正当性,无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事实,无视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合国考虑”。“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表明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意图。
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美国并未向台湾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机构;而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后,1950年7月28日,杜鲁门派蓝钦为驻台“公使衔”代办,海军少将贾那德为驻台武官。7月31日,麦克阿瑟率领美军代表团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商定,国民党的一切武装力量归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共同防守台湾。8月4日,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入驻台湾,建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美海军也在台北成立“联络部”,负责协调指挥台湾海军;美国政府还派出一个名叫“美国远东军驻台军事顾问团”的正式代表团长驻台湾,将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
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其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的用心十分明显。同时,条约又规定国民党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美国政府的同意,实际上在于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这样,既阻止大陆解放台湾,又不准台湾进攻大陆,美国政府企图将两岸分裂的现状固定化、永久化,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此后,美国国会又于1955年1月通过所谓“台湾决议案”,“授权美国总统于其认为必要时使用美国武装力量确保台湾与澎湖列岛免受武装攻击”。根据此一决议案,美国第七舰队及航空母舰“中途岛号”于1955年1月28日驶入台湾海峡。
对于美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麦克阿瑟曾有过一段明白的说明:台湾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驻扎10到20个航空大队,是不可多得的空军基地。同时,如果取得台湾作为潜水艇基地,不但可以对前方作战提供短程潜水艇支援,而且可以控制从南方菲律宾到日本、南朝鲜的海运,切断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从更深层次看,美国政府控制台湾最大的意图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组成南朝鲜、日本、台湾、菲律宾一线的西太平洋防线,封锁、围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对美帝国主义公然入侵中国,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领土台湾,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1950年6月2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不管美国帝国主义者采取任何阻挠行动,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永远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历史的事实,且已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现状所肯定。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中国政府多次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和安理会主义,揭露和声讨美国的侵略行为。9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同意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有关“美国侵略台湾案”的讨论。1950年11月28日到12月15日,中国政府派出以伍修权为代表、乔冠华为顾问的九人代表团,在纽约联合国论坛上以大量的事实和充分的证据,驳斥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控诉了美国的侵略行径。由于当时联合国为美国所控制,大会最终未能采纳中国政府的意见。
台湾问题的实质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如前所述,1949年10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取代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国际上的唯一合法代表,按照全世界公认的有关政府继承的国际法准则,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原来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中国行使的包括对台湾省在内的全中国的主权。而国民党政权的少数残余势力退逃台湾,虽然还打着“中华民国政府”的旗号,但这个所谓的“中华民国”已经完全丧失其合法性。当时,中国人民已经将“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准备。因此,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应该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原本可以从中国内战的泥潭中拔出来,但它没有这样做,而是对新中
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错误政策。它在中国人民积极准备解放台湾时,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机会,公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行动,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并通过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与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因此,台湾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既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也与美国势力的介入有密切关系。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美国政府负有重大责任。
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之间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即开始与美国对话。1955年8月至1970年2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解冻的时机。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年12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该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多年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近几年,美国政府售台武器在数量、性能上都有大幅度的升级。美国政府这一系列举措,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由上可见,台湾问题直到现在还未得到解决,美国政府是有责任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经为促使解决中美间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个联合公报的签署,与他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十分赞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确也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他们不断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相信,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是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中美两国都应珍视来之不易的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三个联合公报。只要双方都能恪守三个公报的原则,相互尊重,以大局为重,历史遗留下来的台湾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中美关系就一定能不断获得改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