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学论文(范文)
美国儿童财商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理财商数继情商、智商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重视,财商教育逐渐成为了现代生活信息时代的必须。本研究主要运用比较法和文献法,基于当前家庭教育中对财商教育的不断重视以及我国的财商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在分析美国儿童财商教育经验的同时,为我国的家庭财商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有益启示。希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学会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幸福。
关键词 美国 财商教育 家庭教育 启示 财商与财商教育内涵
1.1 财商
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运动规律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包括观念 知识、行为三个层面。观念是指对金钱对财富及对财富创造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知识是指投资创业必不可少的知识积累,包括会计知识投资知识法律知识;行为是观念的表现和载体,是观念和知识在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实施,突出表现为每个人的自我突破、自我激活和自我控制的素质和能力。
1.2 财商教育
财商教育就是为转变人们的理财观念,普及理财投资知识,提高人们理财智慧和能力的教育。财商教育不是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而是从观念到行为贯穿在日常生活许多领域之中的全方位的教育。我国财商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理财商数继情商、智商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重视。财商教育逐渐成为了现代生活信息时代的必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于2009年6月组成“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课题组”,并于当年10月至12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3000多名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愿意尝试理财教育,并且开始尝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这说明,我国财商教育体系还有很大一片空白。国内基本上都还没有能够开展财商方面的教育,我国整体的财商教育水平与国外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美国,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财商教育体制。因此可以借鉴这些观念和措施,改进我国情商教育。美国财商教育特色
3.1 在观念层面上,注重培养自立实践意识
美国的教育体系与美国浓厚的商业社会氛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和商业常识。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明白和理解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孩子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人。
3.2 在知识层面,寓教于乐,注重理财能力的培养
美国家长普遍认为财商教育越早越好,并从子女幼年起就开始进行财商教育。美国家长在早期的财商教育中普遍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告诉他们金钱的重要作用。美国学校从小学就开始设置财商教育课程,并随着年龄增长,财商教育的内容也逐渐变化。
3.3 在行为层面,运用理财知识投入实践
美国的家庭经常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年龄阶段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家长会定期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以让他们学会管理。美国人从小就跟银行打交道,他们不仅有良好的储蓄习惯,而且还会随时关注存款余额得变化,并进行理性消费,在消费时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美国家长鼓励子女外出打工,并且鼓励孩子自主支配通过自己劳动挣得的零用钱,要求孩子在花钱之前做预算,在花钱之后学会记账,并学会简单的财务分析。另外,美国家长鼓励孩子在阅读大量投资理财的经典书籍参加理财讲座的基础上,从中寻找投资理财的技巧并应用于真实的投资实践中,他们鼓励和引导孩子积极投入到股票基金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对我国家庭财商教育的启示
4.1 更新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在财商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孩子对于财富的观念很多都是传承父母对于财富的观念,所以,进行财商教育要从家长入手,改变家长观念之后才有可能提高孩子的财商。其实很多父母都没有接受过完成系统的财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给孩子一个好的财商教育。所以,父母应该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自我思考,充分认识这个世界,不能够用大人世界中一些负面的金钱观抑制孩子的成长,要明白财商是隐含在生活细节中的,不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到孩子的财商能力。
4.2 把握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及早进行
研究表明,5-12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金钱价值观和消费尚未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此时进行理财教育,那么孩子学会安排10元钱的用途,明天给他10万元、10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在美国,财商知识的教育被称为是“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存教育,更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建立责任感、获得独立自尊等健全人格的教育。及早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4.3 家庭理财:基于生活,形成习惯
在正确观念引导下,家庭在理财教育中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其优势无法替代,因为家庭是儿童日常生活的场所,是儿童财富的重要来源,赋有对自己孩子财富监管的职责,在零花钱、压岁钱等钱财的给予、监管、引导中,在自己的消费、投资等行为中,在自己对各自经济行为的评价中,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理财教育一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途径和方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日常生活的渗透式的教育,让孩子在经济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节约习惯、记账习惯、储蓄习惯、计划习惯、劳动习惯等。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个人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适度地引导和帮助孩子进行尝试性投资等行为。
4.4 教孩子理财的基本方法
教孩子理财不仅要正确认识钱,还要培养孩子驾驭钱的能力。孩子的理财能力是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训练的。训练孩子有计划地使用钱。家长只提出原则,具体内容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但要监督、检查。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手段。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检查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还可以培养孩子把钱用在刀刃上的良好习惯。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理财教育。例如:幼儿园阶段,让孩子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小学阶段,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中阶段,学会记账管好钱;高中阶段,学习投资如何起步。
引导孩子学会做预算,对自己的压岁钱进行预算,除每月(周)必要的零花钱外,拿一部分钱投资购买风险较小的基金,剩余部分以定期或活期储蓄形式存放于银行到年底的时候,分析资金使用情况,让孩子明白,只要使用得当钱可以生钱的道理;为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要求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让孩子对自己每月(周)的零花钱进行收支登记,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对金钱使用的计划性和统筹意识,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此外,在日程生活中,抓住各种机会加强孩子的理财教育,如逛商店时,学会货比三家,看好折扣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去银行时,让孩子观察体验爸爸妈妈存钱取钱的全过程,给孩子看存折上的数字,感受什么是储蓄;去游玩时,让孩子参与花销的全过程,知道每一项的价格,进行总体规划预算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赵亮,韩宏立.美国财商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4 [2] 康明辉.理财,从识数字开始--美国的家庭理财教育[J].大众理财顾问.2005,11 [3] 高小凡.美国家庭的理财之道[J].西部财会,2007,8 [4] 肖璐.美国个人理财教育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金融与经济,2006,4 [5] 杨黎.欧美国家的儿童理财教育[J].西部财会,2005,11 [6] 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J].外国教育研究,2008,7 [7] 孙亨利.青少年理财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2 [8] 徐敏.如何引导和加强幼儿教育的财商教育[J].才智,2013,6 [9] 殷秋萍.甜甜圈的"圆圈"和"圆孔"——浅谈幼儿财商教育应培养理财知识和品格[J].课程教育研究,2013,2 [10] 吴文前.儿童财商教育方法应用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11] 孙云晓.青少年理财习惯养成的研究,"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项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2009
第二篇:家庭教育学论文
家庭教育学论文健全健康的人格比什么都重要李亦婧
健全健康人格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
姓名:李亦婧 学号:2008210829 专业:学前教育
摘要:通过对目前社会上颇有争议的“丁俊晖模式”、“虎妈战歌”、“汪军军刺母
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并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家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方法是因材施教,方式是平等对话、合理沟通。
关键词:家庭教育虎妈丁俊晖模式汪军军刺母
无论是看似成功的“丁父”、“虎妈”,抑或是失败的“汪母”,他们的教养方
式我都不是很赞同,对家长而言,都不可不加选择的盲目模仿。不论是“虎妈”,还是“丁父”,这些都是个案。他们的成功,是建立
在许多不成功个案的基础上的。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案例,但我们看不
到按照同样方式培养的并不成功的孩子,丁俊晖一杆成名后,“丁俊晖模式”
一度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丁父”的教养方式也被很多人拿来效仿,兰州一位1
5岁的少年真通放弃学业到上海跟随丁俊晖之父学打台球,梦想着有
一天能够超越丁俊晖;海南8岁的体操女孩张慧敏在父亲的监督下跑步上
北京,生理学专家董广新认为:这种做法对年仅8岁的小女孩来说是超负荷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而究竟能有几个能够获得成功呢?真通有没有这个潜质?
他是不是真的对台球感兴趣?这些都无从得知,何谈成功呢?小慧敏能不能成功
我们暂且不提,可这样的超负荷训练对孩子的生理上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不容忽
视的啊!而“虎妈”的教养方式在她第一个女儿身上算是获得了世俗的眼光中的成功,那是因为大女儿比较乖巧听妈妈的话,服从妈妈的安排,而二女儿比较叛逆,当她把教养方式复制到二女儿身上时则不断碰壁,为此,连虎妈这样严格的几近疯狂的人也不得不尊重二女儿的选择,同意她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因此,我认为,所谓“虎妈”、“丁父”之类的教子
方法,并不具备指导和推广意义。至于汪军军刺母一事,很多人一直认为是因为汪母对军军的溺爱,最
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我觉得这是对“爱”的一种误解,何谓“溺
爱”,溺爱是爱太多,而现实中很多人则把“物质上要啥给啥”理解为是爱,其实这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爸爸经常不在家,无
闲暇时间陪孩子,为了弥补自己不能给予孩子的爱,总会想方设法通过“物质”
去填补自己内心的不安。长此以往,便觉得“要啥给啥”就是爱的表现,而真正的非物质的爱是极度缺乏的。汪军军的家庭就是这样,汪父长期寄居在美国,汪
军军一个人在日本求学,汪母尽可能的满足儿子的物质要求,于是,汪军军没有
打过工却住着相当豪华的公寓„„这就是常人眼中所谓的“溺爱”,可是除去那
些物质需要以外,我们从哪里看到汪父汪母给予汪军军的一丁点的心理需要呢?
没有,真的没有,而这,到底算是是“溺爱”呢,还是“没有爱”、“缺乏爱”呢?
另外在亲子教育的问题上,古人在很早就告诉我们,父母的行为将是孩子学习的模板。很明显,汪某对其母亲的行为,是属于“不思恩”的一种类型,即对
母亲只有索取,而无心存感激之心。那么汪某是从哪里学来的?是否其父母之间
或父母对老人的态度,也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呢?看过汪军军的家庭背景我们就不难得到答案了,汪军军的家庭环境很恶劣,他的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炸药桶”,他脾气极度暴躁,稍有不顺心就拿拳头解决问题,而且上到父亲、下到妻子、哥哥、姐姐,甚至儿子汪军军,他都不手软。这样一个父亲,他不孝敬父母,对父母不知感恩,不体贴妻子,对妻子非打即骂,不尊重兄长,对兄长拳脚相向,那么我们又怎能寄希望于在他影响下长大的儿子能够做到思恩呢?而汪母在丈夫的面前就像一个“小鸡仔”,对丈夫的打骂从来都是逆来顺受,不知反抗。这样看来,上演汪军军刺母的事件也似乎在情理之中了,因为汪军军深谙“父亲拿拳头解决问题”和“母亲逆来顺受,不知反抗”的道理„„
通过对上述对三个家庭教育实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如下:
(一)家庭教育的目的 很多家长们最强烈的愿望是望子成龙或期望成才。何为
“龙”?何为“才”?在家长的理念中,并不是希望孩子成为有用之“材”, 而是都想让孩子成大器、成气候,成为人上人, 出人头地, 高人一等。丁俊晖的父亲想让丁俊晖成为世界第一,于是,在丁俊晖12岁时,丁父变卖所有家产,带着儿子孤注一掷的到东莞学习台球;“虎妈”蔡美儿给两个女儿立下了极度苛刻的十大家规,目的是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说白了还不是想让两个女儿继续像她一样做富裕的上等人,过上等的生活。汪父汪母在家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毅然坚持让汪军军从尚未毕业的大专退学辗转去日本留学,原因是汪父觉得从大专毕业不能出人头地,他为儿子设计的出路是:学商,出国,挣大钱。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 很多家长在对儿女进行教育时都是强调片面的教育,忽视全面教育。丁父为了让儿子专心学台球,在丁俊晖12岁时就让其放弃了学业而一门心思投在了台球上。我们在《虎妈战歌》中看到的最多的也是蔡美儿对两个女儿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涉及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情感的教育则少之又少,在其定的十大家规中也只是很重视对知识学习和钢琴、小提琴的练习。汪父汪母把儿子送到日本学习的初衷也是为了儿子留“学”日本,然后挣大钱,而对汪军军的心理上关心和指导则很少。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只强调片面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方式“虎妈” 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
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其实生活中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主要是家长的权威性管束和压制,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也很少有自主选择权。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孩子能拥有一个阳光明媚的内心、健全健康的性格要比十个哈佛都重要。而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然而丁俊晖一杆成名、索菲亚成功考上哈佛,这些成功都是以牺牲自由快乐的童年为代价的。相信在十大家规压制下的索菲亚的童年过的一定很压抑吧,孙云晓曾经说过:“被扭曲了童年的人,长大以后会带着各种各样的伤痕、病理,随时有可能爆发出发”。药家鑫杀人,汪军军刺母,这些都是童年的隐患爆发了出来,而索菲亚的心理是否是否健康,她会不会在某个时间也爆发出来呢?钱学森在一次关于教育的采访中说过:“我生活在苦难的社会,2却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新社会,童年缺充满了苦难”。这话真的很耐人寻味啊!我觉得家庭教育应该还孩子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这样也才更有利于健全健康人格的培养。教育是最个体化的内容,只有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实施的教育,才是最合适的教育。古人所讲的教育要因材施教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在孩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给孩子更多的专业训练和培养。同时,家长不应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应跟孩子之间建立平等观念,即使有什么家规和约定,也应通过协商产生,并且最好要对双方都有约束作用,家人应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规划孩子成才。
今天的“圈养”是为了最终的“放养”,今天的扶持是为了将来的放手,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于人生的漫漫长河而言,健全健康人格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如何还原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如何创建一个平等对话、合理沟通的家庭氛围,以至于如何转变家长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孙云晓.《让人幸福的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第三篇:家庭教育学论文
家庭教育学心得体会
还记得数周之前,在学长的慎重推荐下,我选了家庭教育学这门课程。第一次上课,我来的非常早,在等待中,陈教授走进了教室,虽然年长一点,但是走路腰杆笔直,双眼有神,让我一震。上课了,教授跟我们说,今天你们有幸来听本老头的课,那是你们的荣幸,因为这是我在湖北大学最后一次开公选课了,以后再选也选不到了。当时,我觉得这老师,有点自大,也有点幽默。但是老师把他的课程提纲一说,我们就被老师深深的吸引了,这一定很有趣,老师很有才华,我被这节课程深深的吸引了,我下决心要好好听老师的课。
通过第一堂课,我明白了,原来家庭教育不仅是教育孩子,更是要教育家长,孩子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坏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上家庭教育学的课,更是让自己学会做一位合格的父母。老师向我们推荐的第一本书是苏露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提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领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句话说的好,我们的内心深深为此而震动,仔细想想,很有道理。更加坚信了我的念头,好好学习这门课程,也为自己的以后家庭准备。
中国的三大教育家,孔丘、陶行知、蔡安培,孔丘曾经说过,“有教无类”,是说所有的人都一样,不要用双重标准去对每个孩子,对每个童真的孩子都一样,要用耐心去慢慢教导,我们也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更需要父母的呵护和爱护。陶行知曾经说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很易懂。说明在从小应该就培养好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态度观。这样,父母起的作用就很大,应该从小就培养好孩子正确的思考和人生观。
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中国封建对家庭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有有一个从小开始的胎教,这在于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父母文化。在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啊,就用一个小放音机在放着音乐,来进行对孩子音乐细胞的培养。其实啊,孩子在母亲的肚子时候,那感觉器官都没有形成,放音乐是听不到的。但是,这种想法却很可贵。还有些家庭里,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心里不想任何不好的东西,想着一些好的方面,还要保持思想的纯净。还有触摸胎教,通过父母对孩子讲故事,培养亲子感情,并在孩子感觉器官里储存一些感觉信息,来开发胎儿的潜能。学习胎教,通过“宫内学习”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应能力,并在胎教中积累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便于孩子接受知识后能比别人先一步。中国的胎教的精华第二点就是正本,重视男权。第三要点,慎感,注重在一个号的环境里面。教子婴孩,溺爱败子,也是人们对于孩子的胎教中的精华所在。而其中的糟粕是,批判封建家长制、批判“读书做官”,批判“男尊女卑”。
老师还给我们推荐的一本书是《怎样做父母》,现在做父母的似乎都有一个雄心,要亲手安排好孩子的整个未来,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皆未雨绸缪,为之预筹资金,乃至亲自上阵拼搏,觉得这样才是尽了责任。我想提醒你们的是:孩子的未来岂是你们决定得了的?他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对于前一半,你们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为他祈祷。对于后一半,你们倒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使他在心智上真正优秀,从而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倘若你们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心智上的弱者,则我可断定,有朝一日你们必定会发现,你们现在为他的苦心经营全都是白费力气。
从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自己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于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地成长。
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生长的小环境。
第四篇:家庭教育学论文
浅析“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
内容摘要:家庭教养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家庭教养模式与孩子的发展息息相关。“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古今有之,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发意义,父母要保持一致的教育观念,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并将“严”与“慈”相结合,从而培养出健康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家庭教育;“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优势,弊端;启发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由母亲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家庭教育母亲唱主角”这一现象存在着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阅读著名的《傅雷家书》,我们不难看出傅雷先生对儿子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父亲要求严格,母亲温柔慈爱,将孩子培养成才,其实,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有一定的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这种家庭教养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仍对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一、“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的概述
家庭教养是每个家庭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父母的家庭教养模式与孩子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父母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长期的子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1]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采取的基本上是“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
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般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与行为抱有较高的期望,因而常常对孩子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和必要的惩罚;母亲对孩子则采取慈爱宽容的态度,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都予以满足,这就是传统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
二、“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当前已有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如土耳其阿狄家庭教育暨康复中心心理研究人员加利斯撰文称,从出生到入学前是子女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包括心智、情绪及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而父亲在其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他还指出,以协助子女人格成长而言,包括子女在智力、情绪表达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的成长。一位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增加 25%-30%的正面成效。[2]而在家庭中,一般采取的都是“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由此可见,“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形成孩子不同的个性品质。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中,父亲从本能上采取与母亲不同的教育方式,母亲是温柔的,一般是搂抱孩子,与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温和的活动,在孩子犯错误时也是温柔地教育;而父亲则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与孩子玩耍,做一些比较刺激的活动,在孩子犯错误时父亲更是颇为严厉。在这种家庭教养下,既有慈母的关爱,又有严父的教导,孩子既可以健康安全地成长,也可以玩得更加积极和科学,从父亲身上可以受到勇于冒险、进取、刚强、独立等品质的熏陶,有助于形成个性的品质。另一方面,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下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其坚毅的性格,促进其认知发展等。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具有优势,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孩子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大多数家庭中,父亲代表严格要求,母亲代表关心爱护。实际上,这样定位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其实是有失妥当的。父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带来的训斥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并易对他人怀有敌意等不良的个性;母亲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又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阻碍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建立,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2.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使父亲角色和母亲角色在教育中有所失衡,不利于孩子胜任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影响他们对社会的适应,不善于和他人沟通交往等,从而阻碍其社会性的发展。[3] 3.对孩子的人格产生一定影响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双重人格,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称赞。父母的教养态度不一致,孩子会慢慢了解父母的脾气,为了得到父母的称赞,会对父母“投其所好”,在严厉的父亲面前表现的乖巧、稳重,在慈爱的母亲面前则蛮横、撒娇等,久而久之易形成双重人格。
三、“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观念,我们应清除头脑中的封建观念,逐步摆脱“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而是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更新改进,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这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要协调一致
父母的教育要始终保持一致,首先要做到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家长的教育观念,就是家长的教育思想,它决定着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左右着子女的发展方向,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当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避免将分歧转嫁给孩子。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可以共同管理,协商沟通,避免发生冲突,父母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出发点都是一致的,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因此,父母要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互相沟通和尊重。
2.保持和谐的父母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在家中,父母要保持和谐的关系,不仅可以有助于孩子良好的个性形成,也有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冲突。同时,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不仅在语言上要与孩子加强沟通,还要在行为上与孩子加强沟通。父母和孩子语言上的沟通,更多的是孩子出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语言沟通不是唠叨和喋喋不休,该是平等的交流,不经意的、聊天式的,不要把孩子当成“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要尊重他的想法,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以及技巧等。父母和和孩子在行为上的沟通,更多的是取决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身的行为表率。父母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孩子做好榜样,这样孩子肯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好的影响,家长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在走入社会前,主要是通过父母去认识和了解社会。[5]言传身教,父母要注重自己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好学习的榜样。
3.“严”与“慈”相结合,建立“严父慈母协同型”家庭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庭采取的“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严父慈母”的方法,被很多家长理解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态度应该是一言一松的,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这样定位父亲与母亲的角色也是有失妥当的。严与爱应该是彼此相互依存的,不能将其简单地割裂开来,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教育家陶行知对于家庭教育有过深刻的分析:“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宽,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虽然有时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因为父母所施办法宽严不同,子女无所适从,不能了解事理之当然。并且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这都是父母主张不一致的弊端。”[6]因此,家庭教育要刚柔相济,互为弥补。父亲和母亲要注重采取“严父慈母协同型”家庭教育,将“严父”和“慈母”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同时,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应该有交错重合的地方。父亲要“严”,但严中应带慈,刚柔并济;母亲以“慈”为主,但慈中应有严,柔中有刚。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这种教养模式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严父慈母”型家庭教养模式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发意义,父母只有抓住这些启发并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改进,采取合理科学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培养出健康、优秀的孩子,成为栋梁,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沙河口区妇联.浅谈“慈母严父”型家庭教养模式[EB/OL].http://.[2] 周玲.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及现状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6卷,第2期:84.[3] 蔺桂瑞.“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的弊病[J].北京教育(育人经纬),2002年
第 3期:15.[4] 大连市沙河口区妇联.浅谈“慈母严父”型家庭教养模式[EB/OL].http://.[5] 黄菊.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和孩子的有效沟通[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d10ae24482fb4daa58d4b54.html [6] 詹华如.建构“严父慈母协同型”家庭教育[J].家长学校,第29页.家庭教育学论文
题目: 浅析“严父慈母”型
家庭教养模式
学
院
教育学院
姓
名
刘曼曼
学
号
2010420008
年级专业
2010级教育学
2013年 6 月12 日
第五篇:家庭教育学论文
家庭教育学论文--------谈母亲教育
摘要:在现代家庭中,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发达的地方都办起了家长学校,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针对母亲而言,主要对孩子的培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品德的教育培养,情感的灌输培养及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家庭教育
情感
品德
独立生活能力 正文:
现在的家庭中的孩子都很少,仅有一个或者两个,为此,许多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予这一两个孩子身上,由此也形成了很多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一切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都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学业有成、生活无忧,但是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使孩子积极健康的发展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好的事情.随着时代的不同,大多数从父辈﹑祖辈那里沿袭而来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都已不适合现代的家庭教育.现代社会向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父母共同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任务,但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他们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在传统社会中,养育子女是母亲的天职.随着社会的变迁,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也参与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虽然妇女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在抚养教育孩子上的特殊作用,是父亲无法替代的.英国诗人艾克略在《贴近妈妈的心灵》的序言中写道:“妈妈和儿子的关系是月亮和星星、树苗和土壤之间的亲和力。”妈妈的意义不是仅仅具有“MāMā”这个称谓,而是天天与孩子相濡以沫的关爱者。因此,妈妈培养孩子绝不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形式,而是一种发现孩子的责任。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开始,孩子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在家庭中习得的,母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我认为,针对母亲而言,主要应该对孩子进行三方面的培养:伦理道德的教育,情感的灌输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一.孩子品德的教育培养
在孩子品德的培养中,母亲之所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母亲是陪伴孩子的第一人,也是时间最长的人,她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说,孩子的命运操在母亲的手中。母亲若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为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伟大人物的母亲更伟大的了。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注重培养其良好习惯将是孩子终身受益;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孩子是父母的延续,父母培养孩子的真实目的,无非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孩子一定要比自己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期盼,为了孩子父母不顾劳累;为了孩子父母牵肠挂肚;为了孩子父母能豁出一切,做到一切.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影响下,家长处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孩子的智育培养上,许多家长日夜操劳的问题大多是: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孩子学习不努力怎么办 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怎么办 孩子进不了名校怎么办 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品德.孩子放学回家后,大多数家长问的是:考试了吗 考试成绩怎么样 家庭作业留多少 抓紧做!还会问一个问题:有没有被人欺负 很少有家长问孩子:今天做错事了没有 做坏事了没有 撒谎了没有 „„这样,在自觉不自觉中,父母拒绝了孩子品德的培养。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中小学生都还是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进步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如果一味地给他们在智力上施压,那无疑是拨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对孩子“德”的教育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如果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就使我们的孩子没有亲善行为、不能吃苦、自私自利、不懂礼貌、不愿合作、不愿帮助别人、不爱劳动等等。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孩子们对坏行为的好奇﹑对坏行为的模仿﹑对坏行为的适应及热衷实践,他们将发展为人类的垃圾或成为害虫。在孩子“德”行的培养中,母亲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她的言行都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社会上并没有专门培养孩子品德的机构,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母亲的肩上,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勤劳、节俭、乐观的母亲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殿与快乐力量的源泉。由此可见母亲的重要性。也可以说孩子的命运有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母亲的。
二.情感的灌输培养
家庭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教育,它是一种不拘形式的教育,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常常表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去动物园时,给孩子讲述保护动物﹑热爱我们的家园等的知识.家庭教育是一种长幼之间的教育,经常反映出尊老爱幼、示范模仿的特色。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孩子也会跟着模仿,记得有一则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孩子在门口看见了,等妈妈给奶奶洗完脚之后,发现孩子也端了一盆水,说:"妈妈,洗脚."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好雨知时节,有需就发生,随情潜入灵,润心细无声。这种充满情趣又十分细腻的教育,有着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力量。家庭教育最忌讳简单粗暴。这样只能是孩子毁灭孩子心中的美好世界,对孩子的惩罚并不能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能压抑他的不良行为.家庭教育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是在爱的驱动下的一种自觉自愿、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舔犊之情。人常说;“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信母子之间只要心牵着心。纵是天各一方,也无法阻止他们心灵上的相互触摸,爱的信息在他们之间在源源不断地交流着。这样的牵心使爱更悠长、更牢靠。心牵心着的母女,活得更滋润、更甜美、更幸福。只要有爱,就有快乐。拥抱亲吻的习惯,可以增进感情,可以平息孩子心中的焦躁,可以使孩子忘记心中的委屈,鼓起新的勇气。
在这种情感教育的影响下,对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社会适应能力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以这种情感为基础,才能使孩子爱父母、爱家庭、爱周围的同学,与朋友和睦的相处,更进一步的发展为爱祖国,对生活充满爱和感激,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中国的家庭中,父母为了孩子费尽心力,孩子到头来仍是靠着父母,吃奶吃到20岁,甚至更长时间是诸多家庭的典型状态。这令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 反思中国的家庭教育,都是基于“教”与“学”层面上的教育,教来教去,都忽视了孩子自我学习、自我适应的能力培养。父母们并没有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却不曾料想,这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在动物世界里,老虎“妈妈”往往把刚出生不久的小老虎“赶出家门”,让他们自己接受环境的挑战,培养自立能力,学习生存的技巧。而在教育理念更为先进的西方各国,也把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培养当成培养孩子最重要的内容。自立是每个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甚至于贯穿我们每个人的终生,对于孩子来讲,首先要从思想上培养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又有"我要自立的"思想意识。自立应该包括学习、生活、遇事的处理方式等。家长多讲一些古人或现代名人最好是她崇拜的人的有关自立的故事,启发她,感化她,教育她,培养她。
要让孩子自立,最好的对待方法是,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日本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非常多,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他们:“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日本父母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可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强精神,是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
在生活方面,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就养成起床叠被,自己刷压洗漱的好习惯,自己能洗衣服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洗,扫地、收碗等这些小事要让他尝试着去做,让他知道没有人会给他永远的照顾,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在学习方面,让他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学习用品,书包自己整理,一些小事情由他自己做主,家长不参与意见。母亲是孩子生活中模仿的对象,所以母亲应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形象,对孩子的态度方式,也许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会使你的孩子模仿学习,形成他的不良行为。参考文献:
1.吴奇程,袁元编著,《家庭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高玉骅,刘晓惠,关于母亲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民进合肥市委会
3.许洪顺,试论父母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角色的转变,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12月第2卷第4期
4.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日照新闻网,2005-05-18,日照日报 5.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002-8-21 8: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