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学概论 2010年1月11日讲课
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1:33 丙
四、结示发心功德以劝修。这一科,我们把经论里面,佛陀讲到菩提心的功德,我们把它摘录出来,目的是希望大家能菩提心生起好乐,看到这么殊胜的功德,生起好乐。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2:31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应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着,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3:39 在华严经里面,佛陀就称了一声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佛陀在华严经前面,赞叹很多菩提心的功德,这一段等于是结劝。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整个菩提心,就是佛陀所宣说的法里面,一切的功德相等。在佛法里面的功德就是包括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诸佛的功德跟菩提心的功德是完全相等,这是个总标。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4:32 在华严经里面,佛陀就称了一声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佛陀在华严经前面,赞叹很多菩提心的功德,这一段等于是结劝。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整个菩提心,就是佛陀所宣说的法里面,一切的功德相等。在佛法里面的功德就是包括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诸佛的功德跟菩提心的功德是完全相等,这是个总标。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5:43 下面就说明理由了。何以故?为什么讲发菩提心就能够成就诸佛的功德呢?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的佛都是因菩提心而出生的。他是诸佛之母。最后结示,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着,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6:36 下面就说明理由了。何以故?为什么讲发菩提心就能够成就诸佛的功德呢?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的佛都是因菩提心而出生的。他是诸佛之母。最后结示,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着,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8:13 佛陀在这个地方结劝说,男子,如果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讲就是菩提心。他有什么功德呢?他能出生诸佛的无量功德,而且他能摄取一切智道,摄取诸佛的一切智慧。这个道事实上就是智慧,因为它能够使令我们通达涅盘,所以这个道就是智,使令我们摄取诸佛的智慧。发菩提心就能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8:22 佛陀在这个地方结劝说,男子,如果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讲就是菩提心。他有什么功德呢?他能出生诸佛的无量功德,而且他能摄取一切智道,摄取诸佛的一切智慧。这个道事实上就是智慧,因为它能够使令我们通达涅盘,所以这个道就是智,使令我们摄取诸佛的智慧。发菩提心就能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09:52 这个观念必须说一说,经典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一个罗汉,带着沙弥在托钵。托钵的途中,罗汉走前面,小沙弥拿着衣包在后面。这个小沙弥看到一只牛在耕田,生起了悲悯心,我应该赶快修行成就,来度化可怜的众生。这个罗汉有他心通,他知道以后,马上让小沙弥走在前面,他自己拿着衣包走在后面。后来沙弥又想,这个众生刚强难调伏,很难度化,他又退失了菩提心。退失以后,罗汉就说到后面去,又叫他拿着衣包到后面去。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10:45 走一段时间以后,沙弥又看到一个乞丐,很可怜,这个时候他对这个乞丐又生起的悲悯心。这个罗汉又请这个沙弥走在前面,后来沙弥又想到这个众生难度,又退失了菩提心。罗汉又叫这个沙弥到后面去。
经过两次的前前后后,沙弥就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就问师父。师父说:你一念的慈悲心,你就跟诸佛菩萨的法界相应,你的功德就超过我阿罗汉的功德,所以你必须走在我的前面。但是你退失了以后,你又落在凡夫的境界,你就到后面去了。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11:35 这个道理,我看印光大师他作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他说:为什么我们发菩提心,就能够成就如此殊胜的功德?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一个王子,他在皇帝的家族里面诞生。王子诞生以后,他只要不死亡,一定会继承王位。但是他对国家一点贡献都没有,他只是刚刚诞生而已。朝廷里面的百官,乃至于宰相,几十年来的为国为民。但是这个宰相看到王子要鞠躬礼拜,为什么?他是王子,以后要继承王位的。你是宰相,你再怎么做,只是做到宰相而已。你做皇帝不可能,除非你重新投胎,投到皇后的母胎里面去。所以说王子坠地,功超群臣。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12:36 印光大师比喻这个菩提心的功德,他说,你真正按着前面的方法,发起出离心、菩提心以后。菩提心能够真正的在你内心坚固以后,整个诸佛的功德,从现在开始就慢慢的生起。虽然你不具足,但是慢慢的就能够生起。从现在开始,诸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从现在就开始慢慢的生出来。除非你后面退堕,变成败坏菩萨不讲。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13:31 所以你菩提心真正生出来以后,那个功德就超过二乘。为什么?二乘本身再怎么弄,他的无学位就是四果而已。所以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子。所以你看佛陀在经典里面赞叹菩萨,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真是佛子,绍隆佛位。好像王子一样,他是正统王位继承人,二乘没有办法。他非得要回小向大才有办法,他必须要换车。小乘的车回小向大,换成大乘的车。就像前面故事一样,一个四果阿罗汉,一个凡夫他起了一念的菩提心,这种功德就超过他,他请他走在前面。
普威—无尘居士(418240777)20:14:38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就是这个道理。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他能够摄取一切诸佛的功德。
最后华严经说一句偈诵,「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他说发菩提心的功德,真正是不可数不可量,怎么不可量法呢?佛陀作一个比喻,假使充满一切的众生,整个充满九法界的众生。这些众生以大家的智慧,来共同宣说菩提心的功德,你都不能把菩提心的功德宣说的圆满,宣说的穷尽,也就是说你怎么宣说都会有缺漏,你不能把它讲的圆满.玲珑闲望月(861704715)20:29:02 简单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境界,菩提心的功德,也只有佛才能讲的清楚。等觉菩萨讲菩提心的功德都还有缺漏。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前面讲到菩提心的功德就这么殊胜了,何况我们因为菩提心而引生的六度的妙行,那个功德又更加殊胜。我们依止菩提心,进一步去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个完全都是成佛的资粮。玲珑闲望月(861704715)
第二篇:佛学概论
2012111134
王开
12级化学班
成就自我
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成为我国文化教育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其历史悠久和瀚如烟海的经典、深邃的思想积极地影响着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博大精深的佛教思想中,佛家的六度思想可以作为人们实现人生觉悟、人格成就的有效方法。在佛家思想中,修行的人要实现人格的最高成就必须修习六种行为,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
布施其实就是教育我们一定要奉献和帮助他人。佛教中的布施本意是施舍,在工作和学习中,布施的实质就是要让我们树立利他之心和践行利他之行。要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人要生存离不开物质、金钱,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只为了金钱而工作,如果这样,工作便成为了一种奴役,人活着就应该对社会和他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要懂得回馈和感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付出,才能在生活的磨练中升华、成就自己。
持戒就是要让我们严格的遵守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一定要服从这个社会的各项规则。持戒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教育我人们在接人待物的过程中善于保护自心,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多做利益他人的好事。在接人待物时发出善心、善念,做出善言、善行,那么在他周围,便创造了一个友善、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忍辱就是要教育我们如何面对逆境,如何看待失败,忍辱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压制内心的嗔怒,真正的忍辱应该是在面对人与事的不顺、逆境时,能够开发出内心的感恩与慈悲。要正确认识失败和面对伤害自己的人和事。我们要感恩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反观自省,我们才得以认识自我的局限性,并借助他们的激发进而突破自身的局限;要感恩自己的敌人,当一个人对敌人能生起慈悲、感恩之心的时候,他的心量与胸襟随之扩展,他的人生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要感恩各种不顺、逆境、苦难的境遇,正是有了这些磨难,才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具有智慧。每个人的一生总是浮浮沉沉,不会永远春风得意,也不会永远穷困潦倒。这种持续不断地时浮时沉,就是对每个人的磨练。
精进就是让我们知道,人生只有不断奋斗和积极进取,才能成就人生。要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离开精进,在六度之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实践而且作为提高心智的途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精进”----不惜努力拼命生活。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在任何行业,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努力外,没有其他捷径。
禅定就是教育我们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人生要知足,要在当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佛家六度中的禅定原指坐在蒲团上静坐修行,在社会中并不是让我们打坐修行,而是让每个人知道人生要活在每一个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说吃饭时一心一意地吃饭,睡觉时一心一意地睡觉,工作时一心一意地工作。然而,平时我们吃、喝、工作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行为,内心还常常想着各种不相关事物,使我们的内心处于散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缺乏内在的觉知力与创造力。只有当我们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将百分之百的心力、生命贯注到此时、此地、此事上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是和谐、统一、灵活而有创造力的。时刻活在当下,才能时刻成为我们自己生命的主人。
智慧就是让我们学会用哲学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事和物。智慧是佛法修习的最终目的。佛家认为,最高的智慧是悟到涅盘境界,也就是要大气、要大度。我们一定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一定要虚怀若谷和淡泊名利,应该具有全局和整合观念,应当有高度智能处理各种纷繁的事物,还要求我们能够凡事能够拿得起、放得下。放下就是智慧,智慧的人生对构筑我们的幸福人生很重要,只有大智慧才能笑看人生和潇洒人生。
布施能使人保持利他的奉献精神;持戒能使我们建立良善的心灵品质;忍辱能使我们拥有内心的毅力;精进能使我们增强心灵的力度;禅定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开悟;智慧能使我们能够在每一个当下都能成为心灵的主人,获得放下、自在的智慧。
佛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明,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譬如地藏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
人生短暂,时光荏苒,襁褓婴儿转眼间白发苍苍,众生将见闻觉知幻化而成的虚妄“境界”当成了实际不变的客观世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众生的自性,在无休止妄想、业力轮转中,寂灭清净,如如不动。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修习六度可以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超脱苦痛。
佛曰:不可云,不可云。一切尽在不言中。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的道理浩瀚而无垠、精深而博大,可以使我们年轻一代正确的认清自己,磨练自己,使我们有广而壮阔的胸襟,激发青年海阔天空的豪情,探索大自然奥秘的雄心。佛学不只是只是一种文化,一种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教导,一种非常值得去深入探索的宝库,同时我们自己只要把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努力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自我完成伟大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作为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中的六度的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第三篇:政治学概论2讲课稿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2.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的理论,制约社会制度的“家庭的发展阶段”是指(A)P33页 2007年1月
A.婚姻关系的发展变化 B.生产关系的变化
C.亲属称号的变化 D.亲属辈份的
变化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7.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5分)2009年1月
P35页
3.酋长在氏族组织内部的权力是(B)
2007年1月 A.强制性权力 B.道德性权力
C.特权
D.法定权力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3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5分)
2008年10月
P50 23.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含义是指(ABCD)A.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B.国家本质是阶级统治
C.国家是统治阶级的专政 D.国家是暴力机器
22.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D)
2008年10月
A.国家的本质是专政 B.国家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C.国家的产生是战争征服的结果 D.国家是统治机器
E.国家是被人为废除的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3.国家学说的最核心问题是(A)2008年10月
A.国家的本质问题 B.国家统治形式问题
C.国家统治方法问题 D.政党问题
22.国家的作用和目的是(ABCD)2007年1月 A.缓和阶级冲突 B.把阶级冲突控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
C.实现统治阶级专政 D.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
E.维护被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37.国家权力及其特点。(6分)2007年1月
P55页
(l)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2)特点: ①强制力的垄断性 ②普遍的约束力
③主权性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32.契约论
2009年1月 考题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考试大论坛
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37.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及其含义。(5分)2011年4月(2011年4月)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37.简述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具体表现。(6分)P54 2010年10月 2010年1月第36题
2.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力,主要在于国家权力(A)2008年10月
A.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B.有权威 C.有道德约束 D.有影响力
31.公共权力
2008年10月
9、国家三要素
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
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
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来源:考试大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3.恩格斯说:“国家的作用是缓
和冲突,”其含义是(A)A.国家把社会控制在统治秩序范围内 B.国家保持价值中立
C.国家对各阶级不偏不倚 D.国家的作用是镇压,把对立阶级消灭 5.国家的职能决定于(D)2009年10月
A.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B.政治管理形式
C.行政机关组织完善程度 D.国家的阶级性质
11、国家消亡的条件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
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第四篇: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大全
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6、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7、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9、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11、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2、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13、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4、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5、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6、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8、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0、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1、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3、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5、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8、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3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4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2、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9、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50、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51、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2、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53、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56、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58、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9、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0、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6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62、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63、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64、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65、一匹?浚栽俸玫牟荩膊换岢晌黄タ÷怼S弥粗头直鹦娜バ扌校俅蟮木膊换岢煞稹x3cbr/>
66、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67、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6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69、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7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71、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72、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7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74、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7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注明:佛学的经典语录由佛教用品编写,转载请注明。华林国际专业提供玉器批发,佛教用品。
第五篇:佛学心得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课
程
名
称________佛学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心得______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 王丽梅____ ___
姓
名______刘阳______ 学
号_
_ 2012961718__ _ 班级名称 _
财务管理3班____ 学院名称__
_兴湘学院_____ 交阅时间
2014年4月29日
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心得
提到宗教,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封建迷信,这是自己从小接受教育的经验主义结果。自己还没有了解,就扣了一个迷信的帽子,然后说“是迷信干嘛要了解。”其实,这正是自己对自己的迷信。
也正是这对自己的迷信和不了解,让我们对宗教有了几分敬畏之心。我每每到名山古刹道观,或是农村寺庙教堂,总也是细细审视一圈周围人,然后谨慎的故作虔诚祷念一番,丝毫没有平日里的偏僻乖张。而到现在我才知道,佛并不提倡你报着庇佑的心态来供养,谋求富贵。求了也一点用都没有,佛根本不会对你有丝毫的帮助。然而,佛祖也不反对这样的功利的拜佛,因为这样一来至少让人还知道世界上有佛教,修了一段佛缘;二来通过这样烧香供养的自我安慰,让香客得到心理安慰,佛祖也自己修了一段福德。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佛教的接触,完全是偶然和自发的。小时候我就有点多愁善感,后来又很有些自卑的心理,总觉得人生很苦,有点消极厌世的味道。家里人特别是我爸,比较虔诚,经常供拜,但他拜的都是外道的神灵,祈求的无非就是些发财、平安之类的,周围没有一个人对佛教有接触的。真正第一次接触佛教,是因缘际会接触并体验到寺院生活。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引力。这是我对佛家哲学产生兴趣的开始。大概就这样和佛法结下了缘吧。
第一次去一个禅宗道场,我见到一位自在洒脱的师傅,当我端起照相机为他拍照,师傅告诉我“不住相”,这三个字我品了很久。关于出家,从前我没有见识的时候,我瞧不起出家人,说人和尚也是骂人,觉得出家遁入空门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失败的选择,是一种„后来,我觉得出家是一种福分,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后来我有了点见识的时候,我尊重每个出家人,因为,那需极大的智慧,绝不是一时勇敢和冲动。如果是一时冲动和勇敢而生出离心,那么出家是个悲剧。我也盼望自己能出家修行,云游四方弘法,只可惜我境界不够,学识不够,智慧不具,也不能顿出心中俗念,不具备那个抑制欲望的能力。
从佛教哲学来解释,相是空壳,是形容,是空壳。而我的理解是,相是我们探索发现的一个入口,这个“相”,那个“相”,为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如果所有相我们都无视,我们都不去探究,那么,我们无从去深入探讨其心。无从下手去寻找通往找寻根本的道路。就如“看破红尘”,没有经历过喧嚣红尘,谈何看破。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谈何坚强。释迦摩尼为何能看破,他在出家之前经历过荣华富贵,结婚生子,他的如此经历加上他无比的智慧,看到轮回的痛苦,才生了出离心,才有了看破。如果你没有精力过红尘咋呼什么看破。菜根谭第一句就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炼来。”就如“放下”,没有提起过,谈何放下,对于从来没有提起过的人,他的“所谓放下”我认为是一个悲剧。一些年少出家的师傅,后来还俗的事例非常之多。在我看来,这些案例和事件很正常自然,因为,这些个人没有提起过,谈何真正放下呢。那么,寺院生活对这类人而言,短时间内倒是有新鲜感,时间长了,那是牢狱灾。于是,就心生另一种出离,就是离开寺院的生活,因为心中“提起”开始疯狂的蔓延疯长不可抑制。而这个“提起”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所以,“提起放下”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我想我不用说的太明白,怎么样才能真正的“放下”呢,我想我已经表达的挺明白。就如,有人问我,如何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我说,那要具备很多能力,首要的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佛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不是一种迷信。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人怎样去认识自己、发现本我和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成就自己。佛学是一门修心的科学,人只有一颗健康的的心有丰厚的财富,那才是一种富足。佛家经常讲的“自觉”就是一种觉悟,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每天都要去反省自己。去杂保利,每天都会在进步与成长。人都要学会去悟,多一点感悟就多一点收获。可以将自己某一时刻的突发感想与心得及时记下,积累到一定程度,我想那就是一种很大的智慧。且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
另外作为一个女人,好像不能不关心自己的外表,不能不注重自己的“美”。怎么“美”?一般的女人大多只知道通过美容、化妆等外在的手段去掩饰自己脸上的瑕疵。其实佛法早就告诉了我们,相由心生,当你的心充满了爱意与喜悦时,当你的平和与自在流遍全身心时,你的脸上怎么可能不会有所表现呢?一次次的美容手术,一次的拉皮换肤,都只能让你的自信心越来越减退。如果要想永远向世人展示你的美丽与魅力的话,只有学佛,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慈悲与喜悦,修正自己才能让你拥有永不衰老的心,与永远带给别人喜悦的容颜和气质。
当人都努力去学着修心的时候,心灵的尘埃就会不断的减少。心明则牵,很多的事情都会变的很简单了。佛学里讲到拥有一颗诚心是很重要的。当人能真诚坦然的去面对一切的时候,他己经没有任何阻碍了。虽然世界没有完美的事物。我们腥诚心面对的时候,或许会遭到很多的不公。甚至让我们怀疑诚心的价值的时候,也是我们正在感动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坚持与诚心,就己经成功了一半了。我们不需要抱怨。诚心本来就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心达天下的时候,他所具有的能量也己经无穷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对立面了。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拥有一颗诚,拥有一种大格局。心没有了边际,一种空旷,没有阻碍,前进无阻。之有多广,路就有多宽。活在当下,当下不是昨天,当下不是明天。当下是幸福最容易寻求的地方。现在的一切的感受,都是建立在当下这个时刻发生的。当下拥有什么,你就拥有什么。努力的去过好当下,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成长,就会有不断的快乐。当用最朴实的言语记载心中的灵感,本身就是无限的快乐。
修心为善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懂的舍予,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心灵的祥和。舍予两个字组成就是舒字,懂得舍予就会活的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