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学的159句话
佛学的159句话,心情纠结的时候看看吧!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进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在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进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进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进都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
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二
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进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进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
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忎悔,这就是修行。
二
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
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
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幵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
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
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
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
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
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
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
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
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进不会心安理得。
三
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进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
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
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四
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
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
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
三、永进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
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
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
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
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
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
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
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那。
五
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
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
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
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
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
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
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
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
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幵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
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
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
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
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
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
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
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
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
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
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
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
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
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
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
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七
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
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
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
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
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
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进不寂寞。
八
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
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
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
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
五、永进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
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
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
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
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进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进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
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迚步。
九
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
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九
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
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
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
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
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
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
九、仇恨永进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
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
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
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忎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迚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忎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
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
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并,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
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
七、别人永进对,我永进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
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
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
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进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一一
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
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
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
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
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进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一一
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
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
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
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
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
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
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
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
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
八、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一二
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骏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迚,也不会成佛。
一三
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一三
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
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
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并福的人,除了这并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
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
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
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
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
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
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
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
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
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进离他舍弃他。
一四
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
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
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
八、人家怕你,幵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幵不是一种辱。
一四
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一五
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
二、我的财富幵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
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
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
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一五
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
七、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一五
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
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并福圆满的婚姻,并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第二篇:佛学经典语录
佛学经典语录大全
1、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3、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4、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5、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6、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7、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8、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9、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1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11、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12、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13、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14、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5、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16、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1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18、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19、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0、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21、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23、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2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25、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范文网 www.xiexiebang.com)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8、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39、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4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1、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42、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9、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50、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51、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2、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53、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55、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56、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5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58、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59、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60、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61、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62、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63、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64、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65、一匹?浚栽俸玫牟荩膊换岢晌黄タ÷怼S弥粗头直鹦娜バ扌校俅蟮木膊换岢煞稹x3cbr/>
66、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67、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68、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69、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70、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71、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72、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73、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74、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7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注明:佛学的经典语录由佛教用品编写,转载请注明。华林国际专业提供玉器批发,佛教用品。
第三篇:佛学心得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
面)
课
程
名
称________佛学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心得______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 王丽梅____ ___
姓
名______刘阳______ 学
号_
_ 2012961718__ _ 班级名称 _
财务管理3班____ 学院名称__
_兴湘学院_____ 交阅时间
2014年4月29日
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心得
提到宗教,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封建迷信,这是自己从小接受教育的经验主义结果。自己还没有了解,就扣了一个迷信的帽子,然后说“是迷信干嘛要了解。”其实,这正是自己对自己的迷信。
也正是这对自己的迷信和不了解,让我们对宗教有了几分敬畏之心。我每每到名山古刹道观,或是农村寺庙教堂,总也是细细审视一圈周围人,然后谨慎的故作虔诚祷念一番,丝毫没有平日里的偏僻乖张。而到现在我才知道,佛并不提倡你报着庇佑的心态来供养,谋求富贵。求了也一点用都没有,佛根本不会对你有丝毫的帮助。然而,佛祖也不反对这样的功利的拜佛,因为这样一来至少让人还知道世界上有佛教,修了一段佛缘;二来通过这样烧香供养的自我安慰,让香客得到心理安慰,佛祖也自己修了一段福德。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佛教的接触,完全是偶然和自发的。小时候我就有点多愁善感,后来又很有些自卑的心理,总觉得人生很苦,有点消极厌世的味道。家里人特别是我爸,比较虔诚,经常供拜,但他拜的都是外道的神灵,祈求的无非就是些发财、平安之类的,周围没有一个人对佛教有接触的。真正第一次接触佛教,是因缘际会接触并体验到寺院生活。那种远离尘嚣的生活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引力。这是我对佛家哲学产生兴趣的开始。大概就这样和佛法结下了缘吧。
第一次去一个禅宗道场,我见到一位自在洒脱的师傅,当我端起照相机为他拍照,师傅告诉我“不住相”,这三个字我品了很久。关于出家,从前我没有见识的时候,我瞧不起出家人,说人和尚也是骂人,觉得出家遁入空门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失败的选择,是一种„后来,我觉得出家是一种福分,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后来我有了点见识的时候,我尊重每个出家人,因为,那需极大的智慧,绝不是一时勇敢和冲动。如果是一时冲动和勇敢而生出离心,那么出家是个悲剧。我也盼望自己能出家修行,云游四方弘法,只可惜我境界不够,学识不够,智慧不具,也不能顿出心中俗念,不具备那个抑制欲望的能力。
从佛教哲学来解释,相是空壳,是形容,是空壳。而我的理解是,相是我们探索发现的一个入口,这个“相”,那个“相”,为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如果所有相我们都无视,我们都不去探究,那么,我们无从去深入探讨其心。无从下手去寻找通往找寻根本的道路。就如“看破红尘”,没有经历过喧嚣红尘,谈何看破。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谈何坚强。释迦摩尼为何能看破,他在出家之前经历过荣华富贵,结婚生子,他的如此经历加上他无比的智慧,看到轮回的痛苦,才生了出离心,才有了看破。如果你没有精力过红尘咋呼什么看破。菜根谭第一句就说“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炼来。”就如“放下”,没有提起过,谈何放下,对于从来没有提起过的人,他的“所谓放下”我认为是一个悲剧。一些年少出家的师傅,后来还俗的事例非常之多。在我看来,这些案例和事件很正常自然,因为,这些个人没有提起过,谈何真正放下呢。那么,寺院生活对这类人而言,短时间内倒是有新鲜感,时间长了,那是牢狱灾。于是,就心生另一种出离,就是离开寺院的生活,因为心中“提起”开始疯狂的蔓延疯长不可抑制。而这个“提起”发生的时间空间不同,所以,“提起放下”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我想我不用说的太明白,怎么样才能真正的“放下”呢,我想我已经表达的挺明白。就如,有人问我,如何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我说,那要具备很多能力,首要的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觉得佛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不是一种迷信。人与人怎样和谐相处,人怎样去认识自己、发现本我和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成就自己。佛学是一门修心的科学,人只有一颗健康的的心有丰厚的财富,那才是一种富足。佛家经常讲的“自觉”就是一种觉悟,觉就是一种自我反省,每天都要去反省自己。去杂保利,每天都会在进步与成长。人都要学会去悟,多一点感悟就多一点收获。可以将自己某一时刻的突发感想与心得及时记下,积累到一定程度,我想那就是一种很大的智慧。且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保持住自己的身心平衡、理智与情感的平衡、责任与权利的平衡、付出与得到的平衡„„简单地说,佛法可以让一个人学会约束自己、尊重真理、敬畏因果;可以让一个社会充满和谐、互让、友爱,还有宽容。
另外作为一个女人,好像不能不关心自己的外表,不能不注重自己的“美”。怎么“美”?一般的女人大多只知道通过美容、化妆等外在的手段去掩饰自己脸上的瑕疵。其实佛法早就告诉了我们,相由心生,当你的心充满了爱意与喜悦时,当你的平和与自在流遍全身心时,你的脸上怎么可能不会有所表现呢?一次次的美容手术,一次的拉皮换肤,都只能让你的自信心越来越减退。如果要想永远向世人展示你的美丽与魅力的话,只有学佛,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慈悲与喜悦,修正自己才能让你拥有永不衰老的心,与永远带给别人喜悦的容颜和气质。
当人都努力去学着修心的时候,心灵的尘埃就会不断的减少。心明则牵,很多的事情都会变的很简单了。佛学里讲到拥有一颗诚心是很重要的。当人能真诚坦然的去面对一切的时候,他己经没有任何阻碍了。虽然世界没有完美的事物。我们腥诚心面对的时候,或许会遭到很多的不公。甚至让我们怀疑诚心的价值的时候,也是我们正在感动对方的时候。我们的坚持与诚心,就己经成功了一半了。我们不需要抱怨。诚心本来就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当一个人能心达天下的时候,他所具有的能量也己经无穷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对立面了。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拥有一颗诚,拥有一种大格局。心没有了边际,一种空旷,没有阻碍,前进无阻。之有多广,路就有多宽。活在当下,当下不是昨天,当下不是明天。当下是幸福最容易寻求的地方。现在的一切的感受,都是建立在当下这个时刻发生的。当下拥有什么,你就拥有什么。努力的去过好当下,不断的吸收,不断的成长,就会有不断的快乐。当用最朴实的言语记载心中的灵感,本身就是无限的快乐。
修心为善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懂的舍予,收获更多的幸福与心灵的祥和。舍予两个字组成就是舒字,懂得舍予就会活的更舒适。
第四篇:佛学题目
佛学题目
作业。第一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者心得体会
第二。选择一个阶段,谈谈此阶段佛教的特点,及其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第三。选择一个文人或者一个文学流派,其与佛教宗派的交涉与影响
第四,选择某一时期佛教或者某宗派的主要思想对文学创作,文学思想,文学思潮的影响
第五。就你的了解,从佛教哲学角度,分析一首或多首(篇)诗文的内容思想,补充前人的分析不到位或不准确的地方,或发表你的新看法
第六。选择一段佛教经典或一个佛教故事翻译过来,并说说你的收获或者体会
第七。默写(心经)
佛学的世界观
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以后能更深入学习。
超越您的经验
世间上普通的人往往仅以自己的见闻和经验来判断一切事物,但这往往是不可靠的,我们的感觉和经验经常在欺骗自己。比如在看电影时,观众认为电影里人物的动作是那么活灵活现连续不断的,但懂得一点电影原理的人们都知道,电影的放映实际上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串起来的,因为播放的速度很快,人的肉眼就觉察不出来了,误认为是连续的动作。又比如一个瓶子,在没有破碎之前,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瓶子,人们都会认为是完全同样的一个瓶子,但佛陀则告诉我们,它是在刹那刹那地变化坏灭!因此,人类的经验往往就是对事物表层现象的一种虚假体验,对此,科学家们也有类似看法,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威斯柯夫说:“量子力学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非物质能力,可是并不因它不可看见,我们就不能认识它和不相信它。在科学上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超过你的直接经验的。”而佛教里一些高深的道理,比如说空悲不二的哲学教义,更是超越一切相状的,是凡情不可思议测量之处。
现在人们不会仅凭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是因为自己不能领会理解,就敢随意地去指责当代科学家们的发现是“唯心”或者是“迷信”。而佛法是更加地微妙难思,人们就更不应该在没有深入观察之前就任意随便地下结论。佛陀当时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经自语道:“甚深离垢染,光明如虚空,甘露微妙法,我今已获得。我虽欲示说,他人莫能解,意欲趣林薮,不说默然住。”但后因梵天王的劝请及忆念起以前的大悲愿力才开始转法轮。虽然佛法很深邃,但是对于信众来说,由于有历代证悟了的传承上师们的教授,佛菩萨又有广大无边和无穷善巧的智慧把那些微妙难思的佛法深入浅出地道来,所以只要通过不断地闻思修习,具善缘和有信心的佛教徒们也是很容易地领悟到佛法的真谛。对于一些非佛教信徒来说,也许他们目前暂时还没有一个良好的机缘深入到佛法那广阔的智慧海洋中,但通过以上这种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对比思索,或许间接地能对佛法生起信心。
有些对于佛法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却好望文生义,比如对于空性,误解为既然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就是悲观主义,消极逃避等等,这样随意猜测,妄加诽谤,这显然曲解了佛法里所讲述的甚深道理。在世间上,若是还没有搞清或是根本不了解对方的观点,就那么喋喋不休,除了以为你是疯子和别有用心外,人们对你还会有什么其它的想法呢?若是一个对是非毫无观察能力非常愚笨的人,说一些疯话也许还情由可原,但对于一个有智慧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来说,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应该经过详详细细周密的观察,特别是对于在中国和世界上流传影响达数千年的佛教,不但有精深博大的哲学文化内涵,而且在历代都有亿亿万万的人们在追随,所以就更应该慎重才对。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第五篇:佛学基础知识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③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 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①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②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③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於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
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①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②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①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②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①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②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 动与果报。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盘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②、“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轮回的证据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⑵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⑶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⑷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⑸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⑵、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⑶、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