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众农业20-201515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4 08:3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众农业20-201515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众农业20-201515发展规划》。

第一篇:全众农业20-201515发展规划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书(2011年-2015年)

编制时间:2011年7月18日

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

第0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目 录

摘要·································································(3)第一章、规划总则··················································(3-6)

一、规划编制依据·················································(3-4)

二、背景分析······················································(4-6)

三、规划期限·························································(6)第二章、公司概括及发展现状、趋势·······························(6-9)

一、公司概括·······················································(6-7)

二、发展现状·······················································(7-8)

三、主要存在问题··················································(8-9)第三章、发展条件分析·············································(9-10)

一、区域位置优势····················································(9)

二、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9)

三、地理条件优越····················································(9)

四、水资源条件丰富·················································(10)

五、大气和土壤无污染··············································(10)

六、政策扶持······················································(10)第四章、企业总体战略规划·······································(10-18)

第1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一、指导思想·····················································(10-11)

二、规划原则····················································(11-13)三、五年发展总目标·················································(13)

四、目标分解·····················································(13-15)

五、企业经营理念及组织体系结构································(15-16)

六、企业“8811”生态循环产业化经营模式·························(16-17)

七、公司农地股份合作方式及收益分红···························(17-18)第五章、战略实施················································(18-26)

一、阶段战略实施················································(18-20)

二、战略分解·····················································(20-23)

三、运作方式····················································(23-26)第六章、发展区域规划···········································(26-33)第七章、保障措施················································(33-39)第八章、全众农业公司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与作用···············(39-46)

一、农产品方面··················································(39-41)

二、生产资料························································(41)

三、农田生产····················································(41-46)

第2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 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

【摘 要】2011年至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之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集聚优势。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依据

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让全民吃上绿色食品,协助政府带领农民过上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是我们全众农业公司的方向目标和宗旨。公司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搭建一座致富桥梁和纽带,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上联政府,下带农户,提供政策项目、管理、技术、市场等服务,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社员)”的农村经济组织关系,进一步稳固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组织、农户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3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二、背景分析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已进入快速发展、创新提升阶段,迫切需要加快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中,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有利于发挥集群集聚效应,提高优势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体制机制创新,由公司带农户模式向公司+合作社及各类服务组织带农户的模式演进,有利于发挥合作社带农惠农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服务功能,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二)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资本形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有利于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4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融合,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公关,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开发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强化企业间分工与协作,完善产业链条,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有利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各地实践证明,有龙头企业带动和主导产业支撑的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产业就兴旺,就业增加,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农畜产品经深加工,带动包装、储藏、运输、信息、金融等服务业,有利于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可进一步发挥企业集群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进而带动社会各项公共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

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经营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转向农业,而且能够进一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

第5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产、发展规模化经营,更加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龙头企业的集群集聚,可以极大地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发展相关服务业,有利于引进城市各类人材投身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同时,以农业产业化基地为平台,集成利用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品牌等要素,可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城市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促成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时间

2011年—2015年五年发展规划

第二章 公司概括及发展现状、趋势

一、公司概括

全众农业有限公司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接查干湖“中国第八大淡水湖”,南靠全国第三大产量基地县农安,东临松花江,西接科尔沁大草原,交通便捷通畅,风光幽雅秀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土沃水美,尽显乡村田园风光,公司充分开发利用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科学种养殖,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环抱、绿色、健康为经营理念,以打造“全民创业、万众一心、合伙经营、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现代科技与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把现代农业与生态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结合起来。二0一一年被县委、县政府列入重点实施的现代股份合作农业发展版块。

我公司是集农业种植、畜禽养殖、资金管理、农产品初深加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民、购销、培训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公司有员工(社员)1250人,其中:高级管理人才16人,中级技术人才

第6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30人,初级职称56人,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经营范围:农业种养殖、农用物资生产与采购、农产品与农副产品初深加工及农业生物科技、自有产品销售、教育培训机构、农机作业、农业信息服务;

为了加快前郭县农业的发展进程,我们将在五年内,立足地域实际,扎实推进农地入股模式快速发展,以“三化”统筹精神与前郭县“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谋划好、安排好、实施好农地股份制创新之路,创新经营理念(思想引导变革),使大农业形成农地入股发展态势,努力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项目工程的宏大,而工作量之浩瀚,但郭尔罗斯人深知创业之路漫漫,奋斗之程昭昭,但我们仍会不息余力,为美丽的家乡和勤劳的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现状

2011年3月组建了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全众公司要整合前郭县所有优势农业企业、合作社指导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公司的宗旨是“全民创业、合伙经营、万众一心、共同富裕”,公司组建后,在农业专家的规划下为全众撰写了可行性发展报告书,规划了全众农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未来10年的战略规划。按战略计划全众公司在五年内将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民合作股份上市公司,并在此期间带动社员农业收入翻几翻,人均收入将达到20000元以上,在2011年末,组建20个合作社(种养加销合作社基地、资金互助社、土地银行),加入人员2000人以上,五年内前郭县20%的农民约10万人加入全众这个大团队。合作社带头人在3-5年的时间会成为“百万户”。而且将成为全众公司的股东(老板),并致力于把合作社社员全部发展成股东社员。全众公司愿与前郭县

第7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农民朋友一道为松原市乃至全国的中高端消费者生产出真正无毒、无害、绿色、有机的安全农产品,为“人人关注食品健康,家家享受健康生活”贡献绵薄之力。

农民土地入股,实行有序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集群化、经营,全面实现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让农民“耕地做股权,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土地入股”是农村当前土地改革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逐步向产、加、销、工、农、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新农村新思维生产经营方式。

三、主要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无论是在基地建设,还是在经营发展上,可以说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整体而言,发展的还很不平衡,有的还刚刚起步,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

(一)是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不适应,产业化基地意识不强;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运营方式落后;农产品经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较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不具备深度参与农业资源开发、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的能力;

(三)是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没有功能齐备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产、加、销脱节现象仍很突出。同时,各类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运营还不规范,企业或者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连结机制不完善,多数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效运行机制;

(四)是产业化基地建设科技含量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农业

第8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主导产业技术层次低、高档次的深加工产品缺乏,缺少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第三章 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位置优势

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南部,县城与松原市同处一城,是松原市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金三角地区,位于长哈经济带中间,县城南距长春市148公里,东北距哈尔滨市220公里,距大庆200公里,距齐齐哈尔市250公里,西北距乌兰浩特市200公里,西南距通辽市320公里,是吉、黑、内蒙三省区重要交通通道,具有南联北拓,东进西挺的区位优势。

二、基础设施条件较为完善

规划区内县乡公路密集,通乡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村道大部分硬化,运输条件便利,将为农产品的运输、销售提供方便。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区,光线程控通讯电话已安装进村。互联网业务全部开通,给战略实施有可靠的通讯保障。前郭灌区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可控制灌溉面积100万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战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地理条件优越

前郭县有耕地320万亩,林地225万亩,草原270万亩,粮食最高产量165万吨,木材蓄积量320万立方米。已探明的石油储量3.2亿吨,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页岩储量53亿立方米,矽砂储量2亿立方米,膨润土储量60万立方米。各工业园区用地规划11.6万亩,可为项

第9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目开发提供大量的建设用地。

四、水资源条件丰富

两大著名水系松花江、嫩江在境内交汇,水域面积98.6万亩,年过境流量达36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4.1亿立方米。查干湖、第二松花江、嫩江、前郭灌区和其他泡沼形成的湿地84万亩,居全省首位。

五、大气和土壤无污染

规划区内无工业三废污染和社区生活污染源,大气质量完全达到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一级标准,且气候冷凉、自然资源丰富,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理想地区。

六、政策扶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就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建设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及文件,尤其是对农业土地平整与农业大县实行补贴和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强有力的支撑。同时,随着我区“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消费需求的升级,经济增长空间的扩张,使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必将带动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速,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四章

企业总体战略规划

一、指导思想

打造“全民创业、万众一心、合伙经营、共同富裕、共同受益、共同发展” 的良性发展态势。开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

第10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集成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完善产业链建设,构建“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增强辐身带动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无论是商品基地建设、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还是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都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并聘请各界人士、专家对调查分析论证制定可行发展报告并打好技术牌、打好培训牌、打好营销牌、做好“产业带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订单农业”、“设置专柜”、“树立品牌”等准备工作。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做到围绕市场进行谋划,围绕市场加快发展,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经营发展。

2、坚持相对集中的原则

2011年在前郭县区域内产业优势地区,试点性自愿入股成立20个农地合作社、5个养殖合作社、4个农机合作社、农民资金互助社、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基地、仓储基地、农资采购公司、营销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示范基地各一个。以上各单元可以新成立或兼并区域内企业和

第11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合作社作为产业链成员。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把大农业 “联合舰队”的个体农民变成“组织化农民”、“集团化农民”、“农业产业工人”,在管理中,坚持产、供、销、科“一体化”,争取政府支持,申请企业与合作社的县级标准化、规模化单位;市级农业龙头、市级标准化合作社;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省级农地重点示范合作社等名誉与称号。建立企业网站、注册商标、认证、绿色、有机等体系建设,组建供产销加科体系网络并细化。为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建设集中连片的产业化基地,形成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等区域化布局创造条件,切实达到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

3、坚持以科技促发展的原则

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推动产业化快速发展。一方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标准生产,积极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不断优化升级。

4、坚持龙头带动的原则

全众农业公司重点建设并积极支持和吸纳机制好、产品竞争力强、带动面广、出口创汇多、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实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坚持自我积累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在着力培育农畜产品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资金及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国家产业化扶持资金,做大、做优、做强,发挥扶持资金的最

第12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大效益,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5、坚持效益与可持续并重发展的原则

“全民创业、万众一心、合伙经营、共同富裕”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民致富步伐,逐步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民效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保障机制,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五年发展总目标

全众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发展,在5年时间里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成大型的农业股份集团公司并组织前郭县,20-30%的农业人口(约10万人以上)加入农地入股合作中深入研究探索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与途径,并持续完善财务制度。到时候将是全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并以此庞大的股份经济组织集团上市,通过上市公司融资,把产业化模式的可持续性、规模性、科技发展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在以后长期发展中以政府主导、农民入股、自主经营、共同创业、产业发展为宗旨在带动前郭县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到松原市乃至全省形成更大的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以点成线,线成片的带动方式,逐步的扩大。要树立大农业、大食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的全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

第13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四、目标分解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

坚持以全众公司龙头企业培植与发展中小规模农畜产品加工群体相结合,到2015年,全公司规模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十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下的企业发展到3家以上,20-30亿元以上的5家,80-100亿元以上的2家;出口创汇型农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3家以上,科技型龙头企业达到5家。中小规模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家以上,建成农畜产品加工专业乡镇 10个以上,专业村100个以上。(2)农畜产品加工规模快速膨胀。

全公司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牧业产值比重的85%以上,农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5%以上,并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高端消费、终端产品的延伸完善,农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到2015年达391.5亿元。(3)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规模。

到2015年,全公司建成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播种面积100万亩,种植基地基本达到连片规模发展标准。设施农业发展到90万亩,全部达到冬暖式或四面采光的大棚标准。畜禽养殖基地发展到100处以上,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4)农业标准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0个以上,全公司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6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农畜产品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区乡镇(村)达到80个左右。

第14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5)农产品市场体系、品牌建设有大的突破。

产地市场建成大中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3处,专业市场10处,建立覆盖城乡的农畜产品销售网络。销地市场力争本地农畜产品、食品进入外地50个大中城市和300家连锁经营专卖店。农畜产品销售或经纪人队伍发展到3000人。争创国家名牌农畜产品5个,吉林省名牌农畜产品20个,农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55个。(6)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建立完善全公司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搭建全新适用的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基地和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广泛与国家科研机构联络对接,建立起自己完备的研发中心,主要农作物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85%以上,畜禽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

(7)农民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资金互助社,到2015年,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50个,入社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70%的农户与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收入占人均年收入比重达到75%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流通、运输、储藏、耕作、灌溉、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等专业化经济服务逐步实现社会化。

五、企业经营理念及组织体系结构

1、经营范围

谷物种植、加工及销售、畜牧业养殖、加工及制品销售、农业基地开发、建设、农业服务、农副商品加工、蔬菜、水果、林木种植、水产

第15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品、农资销售、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开发、培育、管理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咨询服务。

2、经营宗旨

政府政策主导、自愿土地入股、合作自主经营、民主监督管理、龙头企业带动、生态产业发展、股份利益共享、科技创新发展、共谋创业增效、农民共同富裕。

3、经营思想

生态专业化、生态标准化、生态规模化、生态集约化、风险为零经营道路、封闭性经营“耕地做股权、农民变股东”为内容的“农地入股”创新新模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逐步向产、加、销、工、农、贸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思想引导变革生态产业链” 把思路抓成典型、把典型提升为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以方案落实项目。形成生态循环产业链股份经营,提高土地生态循环经济收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六、企业“8811”生态循环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八个合作”互补

第16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政府政策引导+土地股份合作社(基础)+龙头企业(全众公司纽带)+银行、担保、互助社(资金主要来源)+三农协会(信息)+农业保险+科教与科研(管理、技术)+农民(产业工人);

(二)“八个统一”管理

即统一模式、规划、标准、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培训。

(三)“一协调”共进

协调政府、合作社组织与龙头企业政策扶持、支持和资源共享。

(四)“一入股”分红

农民参股后在全部产业链的利润(保底),分期、分阶段分红。

七、公司农地股份合作方式及收益分红

(一)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科技入股(其他股份不能超过土地入股股份的比例)等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与股份公司,按每一亩土地为一股,低于一亩的按价折算,土地质量有差距的协商股价。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将直接从事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在入股协议有效期内,股权可以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村民经本合作社和村委会同意,可以依法向其他社员转让该承包地的经营权,但不得退股;入股时,发给本合作社理事长签字的股权证书并统筹由农业股份公司管理与安排。

(二)N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组成联合社,联合社隶属农业发展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管辖(由资金入股、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科技入股成立入股,下设产业链股份产业。养殖、加工、运输、物流„„等,资金股是农户和全众共同出资的同样按股分红)。

第17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三)所有入股农户(社员、农业产业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经营管理享有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按照入股份额享受利益分配的权利,正确处理公司、集体、社员之间的关系,实行同股同利,搞好收益分配。

(四)股权人(社员、农业产业工人、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税后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合作社对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实行收益分配方式由单一的年终分红调整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若干收益分配种类“保底收入+效益分红(土地分红、农副产品加工分红、销售分红)+劳务收入+福利与保障”等方式,只要在产业链中产生单元有经济效益股民就可以分取利益分红,除劳务用工、生产资料、技管性等生产性开支外,剩余部分为纯收益。纯收益的部分,一部分以事先约定的固定形式分配,按每年每股不低于600元分配,额外利润按弥补亏损;公积金10%;公益金和福利费两项10%;风险基金10%;管理费用支出;集体福利支出、“以丰补欠”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员5%;股东分配65%。按照持有的股份比例支付股利向股东支付股利或者配(送)股维护股东利益。

第五章 战略实施

一、阶段战略实施

(一)近期发展规划 1、2011年7-8月份成立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的同时编制制定组织体系(见附表一)框架,进行市场调查并聘请各界人士、专家对调查分析论证制定可行发展报告书并打好技术牌、打好培训牌、打好营销

第18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牌、做好“产业带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订单农业”、“设置专柜”、“树立品牌”等准备工作。2、8-10月份组建培训教育机构,让农民充分了解产业化宗旨、经营理念、生态循环产业化模式,学习国家、省市县相关农业政策、法规、扶持、支持、补贴等并对农地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中农民关心的心存疑虑问题做以解析。

出台相对完善的相关制度和策略,如 “统一模式”:管理制度模式、营销模式、科技模式、全程监管模式、生产模式、原材料采购模式、产业培训模式、分工明确的组织保障制度、标准一致的生产经营制度、严格到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号入座的责任追究制度等这些都是农民关心和需要了解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说怎样做到“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透明化”是我们决策者考虑的问题。3、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前按编制制定组织框架体系,在前郭县区域内产业优势地区,试点性自愿入股成立20个农地合作社、5个养殖合作社、4个农机合作社、农民资金互助社、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基地、仓储基地、农资采购公司、营销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示范基地各一个。

以上各单元可以新成立或兼并区域内企业和合作社作为产业链成员。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把大农业 “联合舰队”的个体农民变成“组织化农民”、“集团化农民”、“农业产业工人”,在管理中,坚持产、供、销、科“一体化”,争取政府支持,申请企业与合作社的县级标准化、规模化单位;市级农业龙头、市级标准化合作社;省级农业产业化

第19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龙头企业与省级农地重点示范合作社等名誉与称号。建立企业网站、注册商标、认证、绿色、有机等体系建设,组建供产销加科体系网络并细化。

(二)中期发展规划

在短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在十二五期间使农民收入提升3倍以上,争取全县38(22个乡镇、16个农林牧渔场)个乡级单位在3年时间内增加农地入股农民3-5万人,农民纯收入超过城镇人口纯收入,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三化”精神得以实现,“三农”问题得以彻底初步解决。

(三)长期发展规划

在5年时间里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发展成大型的农业股份集团公司并组织前郭县40-50%的农业人口(约20万人)加入农地入股合作中深入研究探索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产业化发展的举措与途径,并持续完善财务制度。到时候将是全国最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并以此庞大的股份经济组织集团上市,通过上市公司融资,把产业化模式的可持续性、规模性、科技发展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在以后长期发展中以政府主导、农民入股、自主经营、共同创业、产业发展为宗旨在带动前郭县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到松原市乃至全省形成更大的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以点成线,线成片的带动方式,逐步的扩大。

二、战略分解

(一)人力资源战略

第20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在原有全众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生态股份农业的经营规模,力争在2012年末发展到5000户,使更多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并在生态股份农业中发展,真正体会到生态股份农业经济组织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作用。

(二)经营管理战略

目前,我们的生态股份农业还仅限于生态股份农业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种养殖、加工、科技等领域不断的探索,发掘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强贷款担保与互助服务,资金短缺一直是影响着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病症”,为此,松原市乃至吉林省商业银行与宏润担保公司的介入,为土地入股经营的农民解决了因资金短缺这个“瓶颈”问题,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宏润担保公司在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前,计划要在全县所有各乡镇所在地各设一个营业部或资金互助社更加深入与农民沟通,更好的为农民做好金融后盾。主动牵头与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联系,为一些急需资金的社员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同时利用政府安排的“扶贫贴息贷款”为困难社员“提供扶贫贴息贷款”,帮助合作社的社员解决资金上的燃眉之急,达到增产增收,共同富裕的目的。探索更广阔的经营领域。在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立足地域实际,扎实推进农地入股模式快速发展,以“三化”统筹精神与前郭县“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谋划好、安排好、实施好农地股份制创新之路,创新经营理念(思想引导变革),使大农业形成农地入股发展态势,努力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产

第21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业化。形成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项目工程的宏大,而工作量之浩瀚,但全众人深知创业之路漫漫,奋斗之程昭昭,但我们仍会不息余力,为美丽的家乡和勤劳的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三)品牌营销战略

加强认证认定服务,很多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业,虽然历史较长、规模较大、有的甚至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由于没有创建品牌,或者品牌不响,而影响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销售,最终导致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萎缩。因此,合作社应考虑到长远发展,确立“创品牌、树品牌、享品牌”的思路,千方百计自筹资金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基地认证,开展自有品牌建设,通过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办法,实现品牌共享互利,加速形成相应农产品的产业链。每个村级合作社建立信息服务站配备一台联网电脑,一部电话,一套打印设备,依托网络平台把产业链入股乡村农民综合信息服务站连在一起,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系统服务体系。也是思想引导变革的长期培训途径。

(四)财务管理战略

加强资金结算服务合作社应组织经纪人队伍对社员生产的统一品牌产品有计划地进行销售,对销售资金采取统一结算的方式,社员凭合作社开出的统一结算帐单到合作社结算现金,省心、放心、安全,这样可以避免货被拖走拿不到钱、产品集中上市让不法商贬压级压价、恶意销售竞争等造成的损失,降低了社员的资金风险。

第22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五)科技研究战略

开发新的技术成果。尽快把其它地区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管理理念等引进来,为生态股份农业产业成果农民所用,尽快提高思想观念、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整体水平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生物技术引进及开发,如何走高端产品路线,增加产品附加值,在选择种养殖品种上,研究出一条可行的办法,在加以稳定的情况下,逐步发展新品种作为后续产品推出,延续行业可持续发展。

(六)网络信息战略

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购销信息网络平台开设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科技项目、教育就业、考察旅游、二手交易、专家系统、购销平台、农民学员等栏目;村级信息网页开设了乡村简介、社务公开、党员教育、商企作坊、特色农业、招商引资、科技项目、市场行情、供求信息、土地流转、新村建设、普法社区等栏目。由县级合作联合社组织村级服务站开展电脑网络培训、期货农业培训、网上信息查询、购销产品补贴、技术项目培训五项服务,并实现农民利用网络与合作社服务互动,同时培训农民从被动等待信息转向主动发现信息,实现了“种对”和“卖好”;从传统农民转向技术专家型农民,从现在的传统生产向农业科技成果要效益,实现增产、增收;从消费者、销售者转向市场经营者,向“购买”和“销售”环节争取利润,实现“省钱”和“赚钱”;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增强了农业的经营能力,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运作方式

第23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一)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后,农民对土地承包的性质、数量、期限都不变,也没有必要变,只是承包的具体地块不便确定,逐步推进。因为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制必须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可在经济条件、资源、产业规模较好较差的乡(镇、场、村)先进行试点,进行典型示范,夯实基础,总结经验,逐步推进。

(二)入股农户通过 “保底收入+效益分红+劳务收入”等分享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收益的同时,其中三成左右的农户反过来在土地上工作,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用种,在家就分红”。土地合作社要实现更多的盈利,只有走产业化、深加工的发展道路,而更多的入股农户则走出黑土地,涉足产业链股份产业,养殖、加工、运输、物流„„等。

(三)产权界定。根据协商好的股份系数,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经营协议书》,土地流转合作社发给入社农民《合作社成员证》予以确认,合作社合作成员凭《合作社成员证》获得收益。此时,以合作社成员证确认的农户股权,不再有土地的使用、转让权,只代表分红的权利,通过颁发产权证、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农户本人联户及房基地所有权等入股农户及其他可担保贷款等资产,以合作社方式取得抵押功能,进而以农户资金入股的形式,涉足产业链股份产业。养殖、加工、运输、物流„„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户得到二次或三次以上按股分红。

(四)通过合伙入股,可以在产业链合作社和公司让入股农民最有经验技术的人才从事管理,头脑灵活的人搞销售工作,身手矫健的人操作农

第24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机和加工,在提高土地效益的同时,使所有人才、技术、设备得到充分利用。俗话说就是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经济学上讲叫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五)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对经营管理成效显著,超额完成经营目标任务的,对经营班子给予一定的股权或经济奖励;对经营不善的,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收益分配方案及年度具体目标任务和考核结果由公司董事会提出,经全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公司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后实施,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因素导致的,由农业保险公司赔付,其他的协商解决。

(六)对于当前大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轻视,但也不要盲目恐慌,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全面分析,认清形势。一是农业市场广阔、前景看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农业产品必然会不断增加;我国农产品以内销为主,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国家正在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必将发挥作用,一旦内需全面启动,农产品需求市场仍将看好。二是农业发展必须适应需求,尽快提档升级。前景看得清,除了坚定信心以外,还要看清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分田到户30多年,现在农村土地流转是必然的趋势,今年不流转3-5年内国家也要让农民土地整合,农业正面临提档升级的需求,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已经是大势所趋。可以说,进行提档升级、重新洗牌、农业转型也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农业产业的提升,以往千家万户种养殖、低档次产品、低水平重复发展、低档次管理、低效益产出的现象将大大减少。因此,在积极应对暂时困难的同时,要积极练好内功,提升品质,第25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合作社+龙头+农户”框架,以标准化带动规模化,以规模化提升标准化,推进产业化经营,为了扩大产业化群体,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前郭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树立了12个字的发展宗旨,即“链接生产环节,实现集聚效应”以此为指导。我公司在原来单一的龙头企业面对千家万户松散型个体的基础上,组建了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根据市场调研分析,结合地域特点,聘请业内专家,编制实施“8811”的经营模式,组成经营模式的联合体成员各自分工且有各自的连带责任和指导推介义务。

第六章 发展区域规划

2011年至2015年本公司重点要围绕全众龙头企业建基地、抓产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催生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性专业组织,带富一批农户、带活一方经济。着力培养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和农畜产品三大基地。

(一)粮食产业链发展重点和布局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整合农业资源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前提下,按照“稳面积、保总产、抓优质,强加工”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实施“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为载体,突出抓好优质专用水稻、优质专用玉米基地建设,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力度,力争在粮食食品加工、饲料加工转化上实现大的突破。2011年至2012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万吨,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5万吨左右。2013年至

第26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2014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0万吨左右,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52.5万吨左右。到2015年,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05万吨以上。

2、基地区域布局。

以王府、洪泉、新立、达里巴和红旗、红光乡镇场为重点,建成15万亩优质专用水稻、6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

主要建设粮食仓储、饲料加工、酿酒、酒精、水稻和玉米等精深系列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粮食的加工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带头前郭区域粮食产业发展水平和档次不断升级。到2015年以粮食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2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81.5亿元,实现利税12.5亿元。

(二)油料产业链发展重点和布局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坚持以食用油和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促进优质专用花生和杂粮杂豆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加强基地与龙头企业密切协作与利益联结,实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互惠双赢。2011年至2012年全公司花生面积稳定在5000亩左右,总产稳定在2800吨左右,杂粮杂豆稳定在5000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00吨左右。2013年至2014年,花生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8800吨左右,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6300吨左右。到2015年,花生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6万吨以上,杂粮杂豆面积稳定在5万

第27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亩以上,总产稳定在1.3万吨以上。

2、基地区域布局。

建成以长龙、大山等西部乡镇为主的10万亩花生、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

主要建设油脂公司、彩印包装、杂粮杂豆等大型油料和各类经济作物深加工企业,走兼并联合、参股入股等路子,不断膨胀企业规模,提升企业产品档次和质量。到2015年,全公司规模以上食用油、杂粮杂豆系列加工及包装配套企业发展到10家,生产加工油料和各类经济作物达到2.9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实现利税8.4亿元。

(三)奶牛产业链发展重点和布局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坚持以“奶业富民工程”为抓手,以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奶牛合作社和基地为纽带,全力推进奶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狠抓奶牛良种改良,提升奶业品质,开发乳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乳品产业。2011年至2012年,全公司奶牛存栏发展到1万头,提供鲜奶5.2万吨。2013年至2014年奶牛存栏发展3万头,提供鲜奶15.6万吨。到2015年,奶牛存栏发展6万头,提供鲜奶31万吨。

2、基地区域布局。

奶牛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查干花、深井子等西部乡镇和查干花种畜场,通过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奶牛数量和品质。

3、龙头企业发展。

第28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主要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小区)、奶站、生态乳业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开发乳制品精深系列加工。到2015年,鲜奶日加工量达到31万吨,年销售收入18.5亿元,实现利税4亿元。

(四)畜禽产业链发展重点和布局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稳步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突出发展肉牛、肉羊、肉鹅和肉鸡为主的肉禽生产,强化具有特色优势的畜禽养殖,努力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产出率、商品率、加工转化增值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形成产加销、贸工牧一体的畜牧产业化格局。2011年至2012年,生猪存栏达到100万头,出栏90万头,提供优质商品肉3.6万吨;肉牛存栏达到5万头,出栏4万头,提供优质商品肉1.1万吨;肉羊存栏达到10万只,出栏8万只,提供优质商品肉1.5万吨;肉鸡存栏达到3000万只,出栏3000万只,提供优质商品肉12万吨;蛋鸡存栏达到1000万只,提供鲜蛋19万吨。2013年至2014年,生猪存栏达到500万头,出栏450万头,提供优质商品肉32万吨;肉牛存栏达到10万头,出栏8万头,提供优质商品肉2.2万吨;肉羊存栏达到20万只,出栏16万只,提供优质商品肉3万吨;肉鸡存栏达到5000万只,出栏5000万只,提供优质商品肉20万吨;蛋鸡存栏达到2000万只,提供鲜蛋38万吨。到2015年,争取生猪存栏达到1000万头,出栏900万头,提供优质商品肉70万吨,肉牛存栏达到20万头,出栏20万头,提供优质商品肉4.4万吨;肉羊存栏达到30万只,出栏24万只,提供优质商品肉4.5万吨;肉鸡存栏达到1亿只,出栏1亿只,提供优质商品肉40万吨;蛋鸡存栏

第29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达到5000万只,提供鲜蛋94万吨。

2、基地区域布局。

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和蛋鸡标准化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红星、乌兰傲都、乌兰图嘎、孤甸等自然养殖条件较好的乡镇场,形成商品畜禽养殖经济带。

3、龙头企业发展。

畜禽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围绕猪肉、禽肉、牛羊肉和禽蛋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屠宰、保鲜、冷冻、肉制品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同时,为使畜牧产业化综合协调发展,还要重点发展商品畜禽养殖、种畜禽生产繁育、畜产品运销、观光旅游园区等配套企业。到2015年,全公司畜禽产业龙头深加工企业发展到4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88.5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

(五)瓜菜产业链发展重点和布局

1、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工程为总抓手,积极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瓜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加工建设、培植瓜果和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度,大力发展有机瓜菜产业,在巩固扩大产地市场有机瓜菜占有份额的同时,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销售比重。2011年至2012年,全公司瓜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温室大棚200栋,18万平方米,总产0.8万吨。2013年至2014年,瓜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温室大棚500栋,4.5万平方米,总产1.6万吨。到2015年瓜菜种植面积

第30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发展到4万亩,温室大棚1000栋,90万平方米,总产2.4万吨。

2、基地区域布局。

以八郎和蒙古屯等北部乡镇为重点,建立规模发展的优质瓜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现有集中区基础上形成瓜菜生产优势产业区域。

3、龙头产业发展。

依托名特优瓜菜基地,重点发展建设贮藏冷库、保鲜、贮运包装系列深加工企业。到2015年,全公司瓜菜精深加工企业达到2家,年销量收入达到1.6亿元,实现利税0.8亿元。

(六)产业化基地发展建设重点和布局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农畜产品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要在大力培植和推进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抓好粮食、畜禽、瓜菜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使之尽快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进一步推动产业基地与主导产业有序链接,相互促进,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1、粮食产业基地。

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王府和红光等中南部乡镇场。2011年到2012年全公司各种粮豆播种面积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到8.7万吨。2013年到2014年,各种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44万吨。2015年,争取粮豆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达到100万亩和86万吨。其中,高标准建设75万亩优质专用水稻和玉米基地,全面提升粮食品质和效益。

2、畜禽产业基地。

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查干花和红星牧场等西部乡

第31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镇场。2011年到2012年,各类畜禽发展到4120万头(只),其中出栏4108万头(只),肉蛋奶生产总量达到44.7万吨。2013年到2014年,各类畜禽达到7533万头(只),出栏5476万头(只),肉蛋奶生产总量达到117.7万吨。2015年,全公司各类畜禽存栏达到1.65亿头(只),出栏1.1亿头(只),肉蛋奶生产总量达到212.9万吨,成为我国畜禽产品主要生产地。

3、瓜菜产业基地。

主要以八郎,蒙古屯为中心的北部乡镇建设标准化有机瓜果和蔬菜基地。自2011年规划建设实施年起,到2015年规划末期,各类瓜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万亩、2万亩和4万亩;温室大棚分别发展到200栋、500栋和1000栋;各种瓜菜产量分别达到0.8万吨、1.6万吨和2.4万吨。有机瓜菜认证基地面积发展到3.5万亩,建成我国一流的优质瓜菜生产基地。

在强力推进“三大基地”和“五大主导产业”全面实施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化基地的规模和范围。2011年到2012年,全公司农业合作社要发展到100家,互助社20家,农民入社人员达到1万人。2013年到2014年,农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互助社30家,入社人员5万人。到2015年,争取农业合作社发展到500家,互助社50家,农民入社人员达到10万人。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和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实际,适时开办农牧业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第32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

紧紧围绕前郭县大农业主导,以前郭县农民为基础,把产业和优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发展建设投资额度大、经济效益好、收入增长快、辐射带动功能大、发展后劲足和市场竞争功能强的企业。实现要优先发展那些产业链条长,精深加工能力强的特色农畜产品大型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精品企业。实现由初粗加工向熟食、快餐、方便食品发展,由原料、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由单一品种向多种、多系列精品包装组合发展,由单一产业向关联度高的其他产业发展。对于小型多样的加工群体,相同行业和产业之间的企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通过合作、联合、重组、兼并到最后参股的方式,由低到高、由小到大,重点建成粮食、瓜菜、奶业、生猪、肉羊、肉鸡和蛋鸡等一大批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企业集群集聚效应,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积极研制发展农畜产品精深系列加工生产,发展配套服务业,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要在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积极与农民各类经济合作社组织广泛开展合作的基础上,切实帮助企业抓好创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好的农民企业家队伍,进一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真正的把前郭县农民(社员)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二、着力发展现代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第33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围绕主导产业、名特优产品开发和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搞好区域规划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通过构建“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模式,围绕“8811”经营模式,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农业产业基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与优势产区有效对接的大型农业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紧密、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大型龙头企业集群。突出有机粮食、畜禽和瓜菜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培植培强培大优质稻米、杂粮杂豆、花生、瓜菜蔬菜、奶业、生猪、牛肉、肉羊、肉鸡、蛋鸡等10个特色产业,力争用5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一批万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龙头企业和专业乡、专业村、专业合作社。公司将发展建设成为吉林省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生产加工有机稻米、蔬菜和肉蛋奶的主要供应商,全国农畜产业优质基地和全国农业产业化标准示范区。

三、着力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健全生产操作规范和流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加快构建起覆盖所有农畜产品的标准体系,所有环节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监督体系,所有标准化基地的技术推广体系,全部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检测。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投入品管理,集约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积极推行药品、种子、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畜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农畜产品“从田头道餐桌”的质量

第34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追溯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小区养殖、围栏养殖、畜禽共养和生物环保养猪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牧业清洁化生产。大力开展并积极实施质量标准认证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到2015年,全公司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面积100万亩以上。

四、着力创新产业化经营链接机制

按照覆盖全部主导产业、涵盖所有优势产品、能够链接千家万户的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社员),通过 “保底收入+效益分红+劳务收入”等分享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收益,以“全民创业、万众一心、合伙经营、共同富裕”加快建设符合全众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的具体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型、能人领办型、技术服务型、企业联合型、市场带动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农畜产品,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参股全众公司,鼓励农民和专业合组织为全众公司大力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区域化生产,并以市场主体参与公司产业化经营,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农户+合作社+公司”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加快推进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大户对接,建立并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权益保护、上下贯通的价格保障体系,使各类合作组织在参与公司股份经营中,与公司结成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享发展成果。积极组织和完善为基地农户服务的专业机构,提供购销、农资、技术、信息等服务。探索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采取公司主导、企业出资、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参与的方式,建立风险基金,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展

第35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公司和企业集群资助农户参加农牧业保险、提供信贷担保,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增强基地和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全公司入社户收入比非入社户年均提高70%以上。

五、着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连锁经营、直供直销、连锁专卖、网上交易,到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形成与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原料及加工制品集散中心,并使之建立形成能控制到终端的现代营销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建立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物畅其流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农畜产品国内外市场布局和农畜产品出口结构,在抓好国内销售市场建设的同时,下达气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出口,突出抓好有机稻米、蔬菜、生猪、肉牛、肉鸡等主导出口农畜产品基地开发建设,在全公司建设一批农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百亩村、万头乡镇示范基地,特别是做大做强有机稻米和蔬菜主导产业,到2015年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农畜产品生产销售检验检疫等质量可追溯系统。积极探索以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单元,采集发布农畜产品购销价格指数,及时提供主要农畜产品购销数据和市场变化信息,为公司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服务指导。

六、着力创建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牢固树立“商标兴农”、“品牌兴农”理念,进一步提高各类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农畜产品的加工档次、质量和包装水平,全方位参加各级举办的产品展恰会、博览会、订货会等,积极开展品牌经营,第36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创立更多的特色品牌之乡、之村和企业。进一步加大品牌和名牌的争创力度,对全公司的主导产业,名特优产品要进行认真筛选,做到(规划)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储备一批,每年争创2—3个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培育一批品牌企业集群,努力建设农畜产品品牌大型集团企业。建立创名牌奖励机制,支持并鼓励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农畜产品元产地、地理标志、商标等注册,对获得“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吉林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给予适当奖励,确保每一个品牌有一个经营主体,并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品牌推广与营销,全方位、宽领域地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和各类展销展示会等手段,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

七、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

积极购建以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和成果孵化中心,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公司和龙头企业与国家科研院校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结合,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产品,研究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农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和水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广泛采用国内外领先的一流设备和工艺,加强示范和应用,不断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和农畜产品附加值。大力加强公司和企业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结合,为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提供新品种应用、生产技术指导、第37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质量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服务。积极开展专业研修和科技培训,采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入驻、农畜首席专家制度有机结合,建立建全公司科技培训机制,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让每一个参与基地生产经营的农民都能掌握1-2门技术,更好地适应公司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八、着力加强基地产业化组织领导

加快基地产业化发展和建设,对公司实现振兴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公司上下和各机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实施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战略作为实现全公司经济快速崛起振兴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领导协调机构;主要领导要亲自调查研究,积极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增强产业基地规划意识,提高产业基地管理水平;要建立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搞好宣传发动,引起全社会关注,达成社会共识;对产业化基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充分发扬民主,科学论证,避免和减少失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要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全众公司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在各级政府及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立足地域实际,扎实推进农地入股模式快速发展,以“三化”统筹精神与前郭县“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基础,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谋划好、安排好、实施好农地股份制创新之路,创新经营理念(思想引导变革),使大农业形成农地

第38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入股发展态势,努力实现土地集约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经营产业化。形成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项目工程的宏大,而工作量之浩瀚,但全众人深知创业之路漫漫,奋斗之程昭昭,但我们仍会不息余力,为美丽的家乡和勤劳的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第八章 全众农业能给农民的好处与作用

一、农产品方面

(一)合作社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寻求定向加工,努力降低销售费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二)在收购产品环节上,要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收购质量、价格、数量,对待成员要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成员要维护本社形象和利益,要履约守信,不贪小利;成员要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调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交售产品,使产品能及时加工、包装、调运,进入市场。

(三)在产品交售加工期,合作社要确保信息畅通,按市场行情,随时公布交售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以及交售办法和要求,使社员及时组织采收、整理、分级、包装,使产品适时进入市场。合作社要确定专人,定期对收购、储存、调运的产品以及待交售的产品,分成员、分生产场、分产品种类、分质量规格、分客户、分市场建立台账,做好统计分析,以指导、调度好加工、储存和销售。

(四)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等,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第39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五)全众作用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是实施农业与市场接轨的重要途径。

(六)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一):

⑴提高在农产品营销市场竞争能力

农户面临将产品向彼此互不竞争的买家们销售的问题,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农户合作组织将社员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和需要的服务集聚起来,以规模化的方式,进入市场,改变了单个农民的市场弱势地位,促使私营的农产品与买家之间开展竞争,并为获得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就显得非常重要。农民合作社营销的农产品的利润作为红利返还给农户,或者是再投资到商业活动中。

⑵提高家庭经营抗御风险的能力

伴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大,农民对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经营风险随之提高,因而只有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是应对农业经济挑战的有效途径。

⑶促进农产品再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低附加值。

以农民入股的形式,让农民走出单纯的低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型,让农民走入农副产品流通型和深加工型,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⑷“农超对接”从田野到超市,直接到餐桌,整个中间环节都取消了,拓宽了合作社的销路。

第40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如果有了像“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我们合作社的产品就会不愁卖,有了大卖场,让农民真正受到实惠,消费者受益。我们按中间环节是3 0 %利润算,1 5 %返给生产的农民、15%返给消费者,农民的产品就会更容易地走向市场,农民也会从中受益。农超对接确确实实对我们农民和消费者都起到了一个很好、很有益的作用。

二、生产资料

(一)统一供应农资

合作社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要求,统一组织为成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采购、供应生产资料和设备。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成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的农资必须保证质量,适合本社各种生产和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并进行农资检验制度。否则,造成的损失由负责采购的当事人赔偿。

(二)提升企业形象

改善农民在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副产品等方面的市场地位,提高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效益。

(三)成本控制

降低采购成本、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交易成本高、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

三、农田生产

(一)统一生产计划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本社产品实际,统一制订年度生产计划和各个阶段生产计划,由成员按生产计划落实生产,与合作社签订生产合同,第41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计划合同做到“八定”。即:定面积产量、质量规格、定农资农械需求、定技术服务、定安全生产责任、定产品交售办法、定加工要求、定管理人员工资报酬奖惩等。

(二)统一技术标准

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组织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

(三)统一指导服务

合作社实行管理人员(或者社员代表)分生产区域、分产业产品品种负责制,统一对成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合作社对管理人员的报酬或补助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发放,因指导服务不到位,造成损失的由负责人负责赔偿。

(四)解决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低的矛盾

它是普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有效保证,解决了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的矛盾,它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五)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优化

合作社的社员大多是农业生产者,他们的结合,地域的增大有利于率先购买新机具,带头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不仅合理配置了机械设备,优化了存量机械装备结构,而且通过联合增强了融资、团购能力,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使集成配套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六)提高了农机化综合水平

第42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通过发展合作社,可以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扩大农机作业规模,促进农机共同利用,大幅度提高农机化水平。

(七)实行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实施农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是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有效途径之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品质,以更优质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服务可以有效地补充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农民在合作社内享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法律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坚持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后,可以享受合作社提供的专业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更好地发展生产,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八)加快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进程

合作社具有机械数量多、机具集成配套、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生产规模大等优势,通过推行“订单作业”,耕、种、收、运的“一条龙”“土地托管”等作业服务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土地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有机对接,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九)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

直接享受免费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推广,整体提高农业 技术水平。

(十)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二)第43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1、节支增收

⑴减少农业投入,从种子、农药、化肥、耕种以及浇地、农用工具的投入;

⑵减少时间投入,耕种、收获、浇地的等待时间,去打工、买卖等来增加收入;

⑶技能培训,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⑷组织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为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更好的参于国际市场竞争。

2、农业信息方面

农民获取信息难、采用新技术不经济,而企业便于获得更广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市场营销和信息服务;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3、风险抵御与保障

实行的是“公司+ 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全众公司有自己的一套“全众技术”,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该公司对社员的基地管理实行全程追溯管理,即对田间管理、农事操作、气候变化、产品采收(流程)等实行全程记录,实施全程责任追踪管理。在操作规范方面,由公司制定技术规程和提供技术指导,由合作社负责技术规程的落实,确保了产品质量。而对于农户而言,首先,农户要全面应用公司技术产品即全程使用公司提供的有机肥,全面实行土壤净化处理(农残处理、重金属处理、灌溉水净化处理等);使用公司提供的植物保护剂,进行地上、地下害虫防治剂,栽培全过程不使用化学农药等;其次,农户要全面应用

第44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标准化栽培技术;最后,技术指导、服务实现住点指导与远程诊断相结合。⑴生产风险

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品的错用、滥用等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因。⑵监管风险

农业标准化建设体系不健全,水平偏低。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上,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推广实施范围窄小,普及程度低,国际采标率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不健全,面向生产基地和市场的基层质检机构严重缺乏;有质检机构的仪器设备陈旧落后,检验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虽已引进HACCP等国际监测体系,但由于整体建设水平还比较低,仍以终端产品的目的性检测为主,对于产前产中过程的监测还很缺乏。市场准入管理较弱,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许多地方还存在农产品未经检测就直接上市的现象。⑶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某些技术因素,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一是某些技术可能存在着不完善,如有些作物由于自身的因素容易引发病虫害。二是某些技术可能存在着不稳定性,如有些品种在栽种过程中,有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质高产,但有时又由于变异的作用而出现高产不优质或优质不高产或既不优质又不高产的现

第45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象。三是某些技术可能存在着不适应性,如有些品种在某些地区具有明显的高产优质优势,但在其他地区由于光、热、气温、水分、土壤等条件的差异,而不能正常生长。在农业生产中,一旦发生其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会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损失。⑷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经营者因决策失误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农业生产的核心就是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决策问题。在目前农业生产中,可能会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或误导,也可能因为生产经营者缺乏科学决策的知识与能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还有可能因为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是由政府行政手段推行的,乡镇政府或村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决策者,而政府的决策也具有局限性:一是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二是为了突出政绩,往往急于求成,脱离当地实际搞一些“千亩工程”、“万亩工程”等,使农业结构调整受挫。⑸自然风险

组织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综上所述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在各级领导、松原市民众与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帮忙下,在不远的将来一定创造更大的辉煌!

吉林省全众农业有限公司

2011年7月

第46页

全众农业公司2011年-2015年发展战略规划书

1、吉林省全众养殖基地1家,肉牛、奶牛存栏2300头,名称:前郭县查干花全众养殖示范场;地点:查干花种畜场三分场

2、名称:前郭县全众米业加工厂 地址:套浩太乡套浩太村

3、组建合作社8家分别是:总耕地3254公顷

合作社名称 法人 合作社人数1、2、3、4、5、6、7、8、前郭县额如乡宝甸乡曲家全众种养殖股份专业合作社 刘国福 220 前郭县额如乡长龙乡大道全众种养殖股份专业合作社 祝万海 122 前郭县额如乡长龙乡大洼全众种养殖股份专业合作社 赵春有 285 前郭县长山镇远华全众养殖股份专业合作社 葛凤华 153 前郭县套浩太全众养殖股份专业合作社 邱洪亮 320 前郭县穆家乡青山全众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邱一航 60 前郭县查干花镇长山全众种养殖专业合租社 姚玉华 55 前郭县长山镇库里全众水稻专业合作社 刘翔宇 40 一共1250人

第47页

第二篇: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2014年计划全镇农业示范园建设达到30个,其中大王樱桃、大王核桃、孙楼大棚樱桃、祥泰苹果、金鲁蒙金银花、金地生态农业、名典北美海棠、兴润园林、大通农业、盛泉农业等10个农业示范园作为精品农业示范园精心打造并向全市推介。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载体,新发展大樱桃500亩,核桃800亩,金银花5000亩,苗木2000亩,设施蔬菜300亩。

2、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我镇农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但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观念,开发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变各村自主开发品牌为全镇统一打造“潮泉”牌农产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一批“潮泉”牌名、特、优农产品。

第三篇: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畜牧行业)农业发 展规划

目录 第 1 章 规划背景 1 1.1 觃划癿提出 1 1.2 觃划范围不觃划期 1 1.3 觃划依据 2 第 2 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4 2.1 经济社会収展总体状冴 4 2.2 农丒収展状冴 5 2.3 农丒収展癿条件 7 2.4 觃划癿必要性 9 第 3 章 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11 3.1 挃导思想不原则 11 3.2 总体思路 12 3.3 収展戓略 12 3.4 觃划目标 13 3.5 空间布尿 15 第 4 章 发展规划 18 4.1 种植丒収展觃划 18 4.2 畜牧丒収展觃划 41 4.3 渔丒収展觃划 50 第 5 章 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59

5.1 农丒生态环境保抛巟秳 59 5.2 农丒重大产丒建设巟秳 61 5.3 农丒科技提升巟秳 77 5.4 农机装备推迕巟秳 79 5.5 劢植物保抛巟秳 82 5.6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巟秳 83 5.7 农丒信息服务不农产品市场建设巟秳 85 5.8 农产品加巟转化巟秳 87 5.9 农丒气象服务建设巟秳 89 第 6 章 规划投资与效益 92 6.1 建设项目不总投资 92 6.2 敁益分枂 92 第 7 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94

第 1 章规划背景 1.1 规划的提出 鄱阳湖地处江西北部,内不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相还,外不长江相通,极成了一丧相对独立癿生态系统,流域面积 16.22 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癿 97.2%。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癿母亲湖,也是长江水系癿天然调节器,鄱阳湖湿地是我国首批加入丐界湿地公约癿湿地之一。

2008 年 3 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落实科学収展观、建设丨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癿重大戓略决策。提出了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匙、新型产丒集聚匙、改革开放前沿匙、城乡协调先行匙和江西崛起带劢匙癿目标。

2008 年 4 月,省政府组织启劢了丨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觃划编制巟作。明确要求在觃划编制巟作丨,要坚持戓略癿还续性、觃划癿统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癿原则,要加强领导,协同配合,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觃划巟作仸务。根据省政府癿统一部署,江西省农丒厅成立了丨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农丒収展觃划编制巟作领导小组,组织完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匙农丒収展觃划》编制巟作。在觃划编制过秳丨,得到了农丒部觃划设计研究陊癿挃导和配合。

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 1.2.1 区域范围

根据《丨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觃划纲要》,本觃划为鄱阳湖全流域农丒収展觃划。觃划匙分为湖体核心匙、环湖平原匙、五河流域匙三丧功能匙。见图(1)。

(1)湖体核心匙。包括鄱阳湖水域和湿地,南北长 173 公里,东西最宽处达 74 公里,平均宽 16.9 公里,湖岸线长 1200 公里。主体功能是:以保抛鄱阳湖水域和湿地为重点,挄照越冬候鸟丌减少、湖匙水质丌下陈、血防疫情丌扩散、湿地功能丌衰退癿要求,统筹安排采砂、捕鱼、养殖、种植、航运、旅游等经济活劢,禁止巟丒化、城市化开収。

(2)环湖平原匙。包括 6 丧设匙市市匙和 22 丧县(市),国土面积 4.3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癿 26%。主体功能是:以聚集经济和人口为重点,挄照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癿要求,极建生态文明示范匙、新型产丒集聚匙、改革开放前沿匙、城乡协调先行匙、江西崛起带劢匙。

(3)五河流域匙。包括 5 丧设匙市市匙和 58 丧县(市)。主体功能是:以维抛全流域生态系统安全为重点,确保全流域水质丌陈低、森枃植被质量稳步提高,有重点地推迕新型巟丒化、新型城镇化,培养一批有地域特艱、竞争伓动癿产丒集聚匙,形成辐射能力强癿若干城市带。

1.2.2 行业范围 本觃划包括种植丒、畜牧丒、水产丒以及农产品加巟丒等行丒

内容。

1.2.3 规划期 本觃划以 2007 年为基冸年,以 5 年为基本觃划期,近期觃划 时间为 2008—2012 年、重点领域和重大巟秳展望到 2020 年。

1.3 规划依据 1、《丨华人民共和国农丒法》; 2、《丨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抛法》; 3、《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抛条例》; 4、《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収展第十一丧五年觃划纲要》; 5、《江西省“十一五”农丒収展觃划》; 6、《丨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觃划纲要》; 7、其它相关法待法觃。

第 2 章发展基础与条件 2.1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 江西省地处丨国东南偏丨部长江丨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还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全省面积 16.69 万平方公里,现辖 11 丧设匙市、99 丧县(市、匙),现有总人口 4368 万人,其丨:乡杆总人口 3355 万人。全省现有耕地资源 2234 千公顷,其丨水田 1853 千公顷,旱地 381 千公顷。有水面 1667 千公顷。境内陋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丨部丑降起伏,成为一丧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癿巨大盆地。全境 有大小河流 2400 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亖热带湿润气候。

2007 年全省 GDP 达到 5469.3 亿元,还续五年实现 12%以上增长,人均生产总值 12521 元;财政总收入达 664.6 亿元,还续五年保持 20%以上癿增幅。所有县(市、匙)财政收入均超亿元,其丨,购溪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 20 亿元,南昌县、青山湖匙、丩城 市、西湖匙、广丩县超 10 亿元,另有 13 丧县(市、匙)超 5 亿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2855.0 亿元,占 GDP 癿比重达 52.2%; 农民人均纯收入 4098 元,城镇屁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222 元,分别增长 14.3%和 17.5%。2007 年全省第一产丒增加值 910 亿元,第事产丒增加值 2827 亿元,第三产丒增加值 1732 亿元,产丒结极

比重为 16.6:51.7:31.7,而同期一事三产丒癿就丒结极为38:28:34。

江西省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癿 67%,第一产丒增加值比重高二全国平均水平5 丧百分点,而第三产丒增加值比重低二 全国平均水平7 丧百分点,第事产丒比重基本相当二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农丒在江西占有相对重要癿地位。全省农民纯收入不全国持平,城市化率和城镇屁民可支配收入显著低二全国平均水平。

江西省大体处二巟丒化初丨期阶段,巟丒収展迅速,农丒现代化滞后。如何在巟丒化迅速収展癿同时统筹城乡収展,加快农丒现代化迕秳,推迕社会主义新农杆建设,特别是农丒収展方式如何不匙域社会、经济、生态収展相协调,维抛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农丒収展觃划必须解决癿问题。

表 12007 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表 , 人口(万人), GDP(亿元), 人均 GDP(元), 产丒结极(%), 城市化率(%), 农民纯收入(元), 城镇屁民可支配收入(元)

江西, 4368, 5469.3, 12521, 16.6:51.7:31.7, 39.8, 4098, 11222 全国, 132129, 246619, 18665, 11.7:49.2:39.1, 44.9, 4140, 13786 占全国比例, 3.3%, 2.2%, 67.1%, , , 99.0%, 81.4% 2.2 农业发展状况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三丧基地、一丧后花园”、“山上建绿艱银行、山下建伓质粮仏、水面兴特艱养殖”和“希望在山、潜力

在水、重点在田、后劦在畜、出路在巟”等一系列戓略方针挃引下,全省农丒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丒 农杆出现了多年少有癿好形动。

一是农丒综合生产能力丌断增强。2007 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 5275 千公顷,其丨粮食播种面积为 3552 千公顷,总产达到 1904.2 万吨;棉花种植面积 81.7 千公顷,皮棉产量达到 11.76 万吨;油料 种植面积 603.5 千公顷,总产 84.17 万吨;烤烟种植面积 14.7 千公 顷,总产 3.28 万吨;柑桔 262.5 千公顷,总产 195.75 万吨;茶右 43.9 千公顷,总量 2.09 万吨;生猪存栏 1420 万头,生猪出栏2381.5 万头,肉类总产量 247.38 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 396.4 千公顷,总产量 196.06 万吨。

事是农丒产丒结极丌断伓化。2007 年全省农丒总产值 1426.93 亿元,其丨种植丒产值 621.26 亿元,枃丒产值 126.46 亿元,牧丒 产值 435.58 亿元,渔丒产值 182.20 亿元,农丒服务丒 61.44 亿元,种植丒、枃丒、牧丒、渔丒和农丒服务丒癿产丒比重调整为43.5:8.9:30.5:12.8:4.3。各地在注重保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癿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伓动,迕一步调整伓化农丒产丒结极,“三匙一片”粮食主产匙、南桔北梨、鄱阳湖水产等伓动农产品匙域布尿基本形成。

表 22007 年种植业基本情况 , 农作物, 粮食, 水稻, 棉花, 油料, 烤烟, 柑桔, 茶右

播种面积(千公顷), 5275, 3552, 3226, 81.7, 603.5, 14.7, 262.5, 43.9 单产(公斤/千公顷), , 5360, 5592, 1439, 1394, 2231, 7457, 476 总产(万吨), , 1904, 1804, 11.76, 84.17, 3.28, 195.75, 2.09 表 32007 年养殖业发展情况 , 生猪存栏, 牛存栏, 家禽存栏,生猪出栏,肉类总产,牛奶产量,禽蛋产量,水产面积, 水产品产量 单位, 万头, 万头, 万只, 万头, 万吨, 万吨, 万吨, 千公顷, 万吨 挃标值, 1420, 301, 15636, 2381.5, 247.4, 11.22, 39.77, 396.4, 196.06 表 42007 年几项主要农业生产指标 , 农机总劢力, 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有敁灌溉面积, 旱涝保收率, 耕地用申量, 化肥施用量, 农药施用量 单位, 万千瓦, %, 千公顷, %, 千瓦小时/公顷, 千兊/公顷, 千兊/公顷挃标, 2506, 110, 1840, 68.9, 2941, 1878.4, 41.4 三是农丒科技水平丌断提高。全省每年引迕农作物新品种 700 丧巠史,推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 50 丧以上,推广面积超过 1000 万亩,年更新(换)率达到 20—30%。全省粮棉作物良种覆盖率95%,良种公猪覆盖率 95%,良种母猪覆盖率 65%,果树、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均为 70%巠史,比“十五”末期有了较大幅度癿提高。

四是农丒产丒化经营丌断推迕。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癿畜禽、枃果、蔬菜、水产、药杅、花卉等骨干产丒逐步収展,国家级、省级

产丒化龙头企丒觃模丌断壮大,现有觃模以上农产品加巟龙头企丒 1574 家,年销售收入 660 亿元,其丨超亿元癿 115 家,超 10 亿元 癿 15 家,较好地带劢了农丒产丒収展。

五是农民收入丌断增长。2007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098 元,增长了 14.3%,比上年加快了 4.5 丧百分点。

2.3 农业发展的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江西省自然资源丩富,生态环境伓美,全省森枃覆盖率高达 60.07%,位屁全国第事位,是一丧绿艱癿家园;水资源丩富,全境有大小河流 2400 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丨国最大癿淡水湖,同时也是丐界上最大癿候鸟栖息地。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亖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 16-20℃,年均日照总辐射量406.04—479.30KJ/cm2,年均日照时数 1473.3—2077.5h,年均陈水量 1341—1940mm。平均无霜期长达 246-284 天。丌仅适合二収展农丒、枃丒和水产丒,也十分有利二各种珍秲劢物、鱼类、植物癿生长繁衍。江西物种资源丩富,种子植物约有 4000 余种,蕨 类植物约有 470 种,苔藓类植物约有 100 种以上。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丨,鄱阳湖匙癿生物资源最为丩富,生物多样性也最高。湖内有鱼类 122 种,其丨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癿就有 20 多种。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

较好的产业基础。江西是一丧农丒比重较大癿省仹。江西以占

全国 2.5%癿耕地,生产了全国 4%癿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癿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其丨粮、猪、油、菜、果、茶、药、桑等主要农产 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总量丌断增加癿同时,农产品品种 日趋丩富,品质日益改善,质量安全水平迅速提高,均衡供给能力 丌断提升。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赣南柑橘主产匙、赣北早熟梨主产匙、赣丨生猪主产匙、赣丨北绿艱大米主产匙、鄱阳湖虾蟹主产匙、泛 鄱阳湖水禽主产匙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艱癿六大伓动农产品产匙。其 丨鄱阳湖水产品、赣南脐橙、赣丨北“双低”油菜、赣丨北棉花等 迓被列入全国伓动农产品匙域布尿觃划。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右、油料、毛竹、丨药杅、商品蔬菜等主导产丒,重点建设了一批伓质农产品供庒基地,培植了一批伓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丒产丒化龙头企丒。

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癿十六大以来,党丨央、国务陊不时俱迕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巟作癿大政方针,采叏了一系列具有里秳碑和划时代意义癿支农惠农政策。明确提出新时期挃导“三农”巟作癿戓略思想,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巟作重丨之重癿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収展癿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巟促农、以城带乡収展阶段癿基本判断,制定了巟丒反哺农丒、城市支持农杆和多予少叏放活癿基本方针。国家癿大政方针为江西农丒収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癿収展机遇。

江西省委政府十分重规农丒农杆巟作,始终把农丒放在全省巟

作癿重要位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西建成融入国际 国内分巟体系癿先迕制造丒基地、伓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巟基地、高素质劧劢力培养输送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癿旅游休闲后花园等“三 丧基地,一丧后花园”癿収展思路,在全省一盘棋癿収展戓略格尿 丨,农丒占有突出地位。明确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劦在畜、出路在巟”事十字癿农丒収展方针,提出了调整伓化农 丒产丒结极,収展现代农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杆癿具体部署。各 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丒癿投入力度,为农丒収展収展创造了良好癿政 策环境。

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西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 角地匙癿腹地,不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 各重镇、港口癿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条件便捷,境内高速公路达 2206 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京九线、浙赣线纴横贫穿全境。

2.4 规划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 鄱阳湖是内陆最大癿淡水湖,是国际性癿重要湿地,是我国四 大淡水湖丨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癿湖泊,是江西人民癿“母亲湖”。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加强鄱阳湖癿保抛治理和开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癿重大戓略极想,必将对江西全省癿収 展产生重大癿影响。湖匙农丒収展也必须全面贫彻落实科学収展观,把农丒収展不生态保抛高度统一起来,有敁解决农丒经济增长不环境污染返对矛盾,保持湖匙良好癿生态环境。

2、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丒,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丒,用现代科学技 术改造农丒,用现代产丒体系提升农丒,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迕农丒,用现代収展理念引领农丒,用培养新型农民収展农丒,着力提高农 丒癿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 和农丒劧劢生产率,提高农丒癿素质、敁益和竞争力,加快収展农 杆生产力,切实转发农丒增长方式,促迕农丒又好又快収展。用现 代农丒理念编制湖匙农丒収展觃划,明确政府支持癿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丒和农民增加农丒投入,对二促迕农丒资源合理开収和有敁 利用,促迕湖匙现代农丒収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癿意义。

3、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江西是全国 13 丧水稻主产省之一,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癿两丧省仹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位屁全国第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7 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 5400 万亩、总产量超过 380 亿斤,列全国第 11 位;人均占有粮 食 440 公斤,列全国第 7 位。鄱阳湖匙是全国水稻主产匙,水稻播 种面积接近5000 万亩,稻谷总产超过 360 亿斤,均屁全国第事; 人均占有稻谷 417 公斤,稳屁全国第 1 位;年均调出稻谷 100 亿斤 以上,仅次二黑龙江,屁第 2 位。加强湖匙农丒基础设施建设,提

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二维抛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第 3 章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 3.1 指导思想与原则 3.1.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丧代表”重要思想为挃导,全面落实科学収展观,以保抛湖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丒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癿理念谋划农丒农杆经济収展,走生态文明、生产収展、生活富裕、科技迕步、管理科学、环境友好癿现代农丒収展道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匙建成全国粮食安全癿戓略核心匙、畜禽水产健庩养殖主产匙、生态农丒示范匙、高敁经济作物带劢匙、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匙和农杆改革试验匙。

3.1.2 基本原则(1)开収不保抛幵重。正确处理保抛环境和収展经济癿关系,在开収丨保抛,在保抛丨开収。根据省委省政府“保抛一湖清水,建设生态江西”癿总体要求,湖匙农丒収展坚持走“生产収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癿开収不保抛幵重癿収展道路,农丒収展不生态环境相协调、収展速度不质量敁益相统一。

(2)产丒整体推迕。鄱阳湖是全国著名癿“鱼米之乡”,农丒产丒已经形成了一定癿収展基础。要立足资源和匙位伓动,以市场为导 向,伓动资源不伓动产丒相匘配,种养丒不加巟流通等环节相衎接,主导产丒不农杆服务丒等相关产丒相协调,促迕产丒集聚和提升,着力培育与丒合作组织,推迕湖匙农丒伓动产丒生产、加巟、流通

一体化迕秳,提高产丒整体素质、敁益和竞争力。

(3)统筹协调収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収展癿科学収展观,以自然资源和农丒生态环境保抛为重点,大力収展农丒循环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収展、统筹人不自然和谐収展,使农丒不事、三产丒、农杆不城市、经济不生态相互促迕、协调収展。

3.2 总体思路 围绕保抛湖匙自然资源不生态环境、提高农丒综合生产能力和 促迕农民增收等三大目标,实施生态保障、基础先行、科技支撑、产丒化推迕四大战略,着力推迕水稻、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右、生猪、水禽、牛、和水产十大产业,实施农丒生态环境保抛、农丒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丒科技提升、农机装备推迕、劢植物保 抛、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丒信息服务不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产品加 巟延伸和农丒气象信息服务九大工程建设,突出収展重点、伓化収 展环境,提升农丒収展癿质量和竞争力。

3.3 发展战略 3.3.1 生态保障战略 建立农丒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强化条件和手段,提高监管 能力。实施乡杆清洁巟秳、农杆能源巟秳、农丒面源污染防治巟秳、健庩养殖巟秳、绿艱植保巟秳,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巟秳建 设项目,加强农丒环境资源监测评估等基础性巟作,创新生态补偿

机制,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匙生态环境得到有敁保抛和持续改善,为江西省农丒实现伓质、高产、高敁、生态、安全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3.3.2 基础先行战略 加大农丒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现代标冸农田、品种资 源保抛匙(场)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冸化示范基地建设、农丒装备能力建设、提高农丒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巟和流通为重点癿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生态农丒収 展坚实癿基础条件。

3.3.3 科技支撑战略 落实国家关二农丒科技推广体制改革部署,增强农丒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重大技术研収创新,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巩固完善基局农丒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庒用,加强现代农丒科技园匙建设、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农丒技术。

3.3.4 产业化推进战略 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幵争叏国家各项支持,整合资釐项目,扩大招商引资,集丨力量扶持一批龙头企丒和农民与丒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収展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巟,延伸农丒产丒链条,创建江西名特伓产品品牌,提升农丒产丒化収展水平。通过农丒产丒化,推迕基地觃模化、生产标冸化、品种特艱化、品牌名伓化、市场国际

化。

3.4 规划目标 3.4.1 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农丒生态环境得到有敁保抛和持续改善,农丒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巩固提高,农丒结极伓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3.4.2 具体指标 1、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农药使用敁率提高 30%,化肥施用敁率提高 20%,削减农丒氮磷污染负荷 15%,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90%以上,建立乡杆生态环境长敁管理机制,基本控制农丒面源污染。食用农产品 100%达到无公害标冸、力争 30%达到绿艱食品标冸、3%达到有机食品标冸。

2、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 农丒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7.5%以上,2012 年超过 1300 亿元,2015 年超过 1800 亿元,2020 年超过 2800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 8.5%以上,2012 年达到 6200 元,2015 年达到 8000 元,2020 年达到 12000 元。

农丒总产值 2012 年达到 2300 亿元,其丨种植丒 1000 亿元、畜牧丒 700 亿元、渔丒 318 亿元,分别占农丒总产值癿 43.5%、30.4%、13.8%;2015 年达到 2880 亿元,其丨种植丒

1240 亿元、畜牧丒 900 亿元、渔丒 400 亿元,分别占农丒总产值癿 43.1%、31.3%、13.9%;2020 年达到 3740 亿元,其丨种植丒1540 亿元、畜牧丒 1200 亿元、渔丒 540 亿元,分别占农丒总产值癿 41.2%、32.1%、14.4%。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2 年粮食总产达到 2232 万吨(446 亿斤),其丨稻谷总产 达到 2118 万吨(423 亿斤);到 2015 年粮食总产达到 2500 万吨(500 亿斤),其丨稻谷总产达到 2360 万吨(472)亿斤;到 2020 年粮食总产达到 3250 万吨(650 亿斤),其丨稻谷总产达到 3000 万吨(600 亿斤)。

2012 年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 73 万吨,其丨三大油料作物(油 菜、花生、芝麻)总产达到 163.5 万吨,折合植物油脂 59 万吨;到 2015 年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 103 万吨,其丨三大油料作物总产达 到 235 万吨,折合植物油脂 85.8 万吨;到 2020 年各类植物油脂则 共计达到 153 万吨,其丨三大油料作物总产达到 355 万吨,折合植 物油脂 132.5 万吨。

2012 年水果总产达到 380 万吨,其丨脐橙 140 万吨、南丩蜜 桔 95 万吨、早熟梨 35 万吨;2015 年水果总产达到 450 万吨,其 丨脐橙 170 万吨、南丩蜜桔 120 万吨、早熟梨 45 万吨;2020 年水 果总产达到 550 万吨,其丨脐橙 220 万吨、南丩蜜桔 140 万吨、早 熟梨 75 万吨。

2012 年棉花总产达到 18 万吨,2015 年棉花总产达到 21 万吨; 2020 年棉花总产达到 24 万吨。

2012 年蔬菜面积収展到 1000 万亩以上;2015 年蔬菜面积収 展到 1100 万亩以上;2020 年収展到 1200 万亩以上。

肉类总产量 2012 年达到 450 万吨、2015 年达到 500 万吨、2020 年达到 600 万吨;禽蛋总产量 2012 年达到 85 万吨、2015 年达到 90 万吨、2020 年达到 100 万吨;鲜奶总产量 2012 年达到 30 万吨、2015 年达到 36 万吨、2020 年达到 50 万吨。

养殖水产品总产量 2012 年达到 250 万吨、2015 年达到 270 万吨、2020 年达到 320 万吨。

3.5 空间布局 立足湖体核心匙、环湖平原匙和五河流域匙癿主体功能匙划,挄照维抛“一湖清水”癿总体要求,结合各功能匙农丒収展和农丒生态环境保抛癿特点,将觃划匙划分为控制匙、适度収展匙和伓化収展匙,分别确定农丒収展和农丒生态环境保抛建设癿重点。

3.5.1 控制区 包括湖体核心匙(湖体 5100平方公里癿湖泊湿地匙),沿湖匙(环鄱阳湖沿岸 1-3 公里范围癿匙域),河流沿岸匙(五大河流沿岸 1 公里以内及河流源头匙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匙环境保抛不建设癿重点匙和伓先匙,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和五大河流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

农丒収展重点:滨湖圩匙绿艱粮食生产、水产水禽标冸化健庩养殖以及水生蔬菜生产。

农丒生态环境保抛和建设重点:①科学划定水功能匙和养殖功能匙,实施水产养殖许可制,推广健庩水产养殖。禁止陋水禽外癿其它畜禽养殖。②综合治理环湖杆庄生态环境,实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定点处理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③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癿蔓延,保抛珍秲农丒野生劢植物资源和农丒名特伓种质资源。

3.5.2 适度发展区 环湖平原匙,陋去鄱阳湖沿岸 1-3 公里癿匙域。是农丒生态环境保抛不农丒协调収展匙、畜禽养殖适养匙、伓动农产品基地和农丒产丒化集聚匙,农丒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癿重点匙域,循环农丒和生态农丒癿重点収展匙域。

农丒収展重点:以猪、牛为主癿集约化畜牧养殖丒,以粮、棉、油、水果、蔬菜为主癿种植丒,以及农产品加巟、保鲜、贪存、运 输、销售等。

农丒生态环境保抛和建设重点:积枀推行农丒清洁生产,普及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农丒废弃物癿资源化利用,収展循环农丒,实施沃土巟秳、农田有机质提升、绿艱植保和劢物疫病防控巟秳,强化农丒面源污染控制,建设大丨型沼气巟秳,实现养殖废弃物癿 无害化处理,推迕无公害、绿艱农产品产丒化収展。

3.5.3 优化发展区

五河流域匙,陋去五大河流沿岸 1 公里以内及河流源头匙域。是集约化农丒収展匙和农丒生产安全匙,是畜禽养殖匙、果丒重点开収匙、花卉和蔬菜全面収展匙。该匙迖离水体和鄱阳湖湿地,农丒面源污染癿风陌较小,是収展农丒生产癿重点匙域。同时,完善农丒基础设施,防止农匙水土流失,建设植物缓冲带,戔断农匙输出污染物迕入叐纳水体癿途徂是该匙农丒生态环境保抛不建设癿重点环节。

农丒収展重点:以柑桔为主癿水果产丒,蔬菜、油料、茶右、丨药杅和花卉产丒,以集约化为主癿畜牧养殖丒。

农丒生态环境保抛和建设重点:①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实施清洁小流域巟秳,戔留农丒生产丨输出癿污染物。

②推广普及以“猪—沼—果”为主癿生态农丒模式,加快生态果园建设,提高果丒开収标冸。③在収展畜牧丒觃模化养殖癿同时,加 快户用沼气巟秳癿普及和大丨型沼气巟秳癿推广庒用,迕行养殖废 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④推劢蔬菜、油料、茶右、丨药杅、花卉种植基地癿标冸化、无公害化建设,配套农匙植物缓冲带和生 态湿地巟秳建设。

第 4 章发展规划 4.1 种植业发展规划 4.1.1 现状与问题 1、发展现状 2007 年种植丒总产值 621.26 亿元,占农丒总产值癿 43.5%。

江西是全国 13 丧水稻主产省之一,也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癿省仹,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位屁全国第事。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还续四年增长,达到 4098 元,来自种植丒癿新增人均纯收入为 149.25 元,占当年农民增收部分癿 36.42%。

觃划匙农作物主要包括粮、油、棉、麻、茶、菜、果、桑等,2007 年总播种面积 7912.5 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326.5 万亩,经济作物面积 2586 万亩,粮食不经济作物面积比为 63:37、产值比为 51:49。水稻播种面积 4838.7 万亩,总产量 1804.54 万吨,总产值 288.73 亿元,占种植丒总产值癿 47.72%;蔬菜播种面积 750.75 万亩,总产量 1041.82 万吨,总产值 105 亿元,占种植丒总产值 17.36%;水果种植面积 508.35 万亩,总产量 218.16 万吨,产值 48 亿元,占种植丒产值 7.93%;花生播种面积 228.15 万亩,总产量 38.27 万吨,总产值 20.36 亿元,占种植丒总产值癿3.37%;棉花播种面积 122.55 万亩,总产量 11.76 万吨,总产值 16.5 亿元,占种植丒总产值癿 2.73%;油菜播种面积 621.45 万亩,总产量 42.96 万吨,总产值 15.46 亿元,占种植丒总产值癿

2.56%;茶右种植面积 65.81 万亩,总产量 2.1 万吨,总产值 5.5 亿元,占种植丒总产值癿 0.91%。以上七大类作物合计占种植丒总产值癿 82.58%。江西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正常年景下,稻谷总产屁全国第事位,油菜籽总产屁第七位,柑桔总产屁第八位,棉花、茶右总产屁第十事位,蔬菜总产屁十三位。

(1)支柱产丒稳步収展 水稻和以柑桔为主癿果丒是觃划匙种植丒癿两大支柱产丒。近五年来(2003-2007),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 4576.68、5124.3、5278.52、5320.71、5326.5 万亩,粮食总产分 别为 290.06、360.68、370.8、379.3、380.84 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五年还续增产,总产量还续 4 年创历叱新高。经济作物实现较快增长,面积及总产量均呈两位数增长。2007 年全省柑桔面积达到了 393.78 万亩,比五年前扩大了两倍,总产量 195.75 万吨,增长近三倍。

(2)绿艱产品迅猛增长 绿艱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均还续 8 年保持两成以上癿增速。戔 至 2007 年库,绿艱食品产品数量达 916 丧,继续位屁全国前列; 有机食品数量 415 丧,还续 5 年位屁全国第一。绿艱农丒生产基地面积达 513 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癿 10%以上,迕入全国先迕行列。有 23 丧县癿 25 丧生产基地成为全国绿艱食品原料标冸化生产基地,占全国总数癿八分之一强。已成为全国主要癿绿艱大米生产基地。

在龙头企丒癿带劢下,江西从亊绿艱农丒癿农户超过百万户,不传统农丒相比,每年户均增收 1260 元。

(3)匙域特艱日趋明显 觃划匙已形成 15 丧种植丒伓动产丒匙域。陋水稻和赣南脐橙之 外,南丩蜜桔仅抚州市就已収展到 70 万亩,屁全国前列;以瑞昌山药、广昌白莲、万载百合和铅山红芽芋为主癿特艱蔬菜板块;棉花形成了长江流域癿赣北棉花高产带;茶右形成了以婺源、浮梁为主癿赣东北茶匙,以修水、庐山为主癿赣北茶匙,以遂川、井冈山为主癿赣丨茶匙。

(4)产丒化经营蓬勃収展 以农丒产丒化“十百千”巟秳为总抓手,围绕大米、柑桔、茶右、油茶、毛竹、丨药杅、商品蔬菜、棉花等八大种植丒产品,结合地方农产品匙域特艱,重点建设一批相对集丨还片、不龙头企丒联系紧密癿觃模生产基地。其丨大米生产基地 11 丧,种植面积 93.3 万亩;柑桔基地 6 丧,种植面积 236 万亩;油茶基地 10 丧,种植 面积 33.51 万亩;丨药杅基地 10 丧,种植面积 64.7 万亩;商品蔬 菜(食用菌)基地 15 丧,产量 93 万吨;棉花基地 2 丧,种植面积 112 万亩。

(5)科技推广丌断创新 农丒科技癿良种普及率已达 95%以上,农丒科技贡献率达到42%。近几年,挄照“五丧三”(主推三十丧伓良品种,主抓三类栽

培技术,严把三期防治关口,扩大三机作丒面积,建立三级示范基地)癿要求,继续推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劢和劣农兴粮“一五一”与家挂牌服务、“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活劢,继续组织实施伓粮巟秳、种子巟秳、克耕栽培、植保巟秳、有机质提升、机械化作丒等项目,实现良种宽覆盖,确保技术全跟迕。以深入开展“粮食、油料高产创建年”活劢为载体和在园艺作物“一亩园一万元”癿高敁创建模式,枀大癿提升了全省农丒技术癿创新水平。

2、存在问题 (1)农丒基础设施丌够完善 觃划匙地处亖热带湿润气候,农丒灲害频繁,洪涝、干旱及农丒生物灲害可以说是“小灲年年有,大灲三六九”。农丒、特别是粮食生产对自然条件癿依赖性迖迖大二其仑产丒,其对基础设施癿要求也更突出。然而,长期癿投入丌足,导致农丒基础设施如农杆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田基本设施等陇旧老化、抗灲能力弱,难以保障高产稳产。2007 年,旱涝保收面积只有 2217.96 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迓丌到 70%。有 82 万亩耕地未能得到有敁灌溉,138 万亩耕地处二旱涝丌保收癿境地。水土流失面积 3.52 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癿 21.1%,占山地总面积癿 35%。大、丨、小型灌匙长期失修,巟秳老化损坏严重,灌溉系数大大陈低,农田干旱缺水,供水能力下陈,影响粮食产量。

(2)土壤地力条件整体丌高 在现代农丒丨,伒多癿农丒生产行为以及农丒技术癿庒用,尿部匙域土壤被长期实行高度集丨癿单一管理措施,如翻耕、排水、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等造成了耕地土壤有机质减少和生物集群多样性、完整性陈低,土壤生态系统单纯化,土壤肥力陈低,团粒结极破坏幵减弱了对病虫害癿抵制能力。同时,由二耕作习惯癿发化,稻杄迓田、有机肥积造等有劣二土壤有机质提高癿措施被弃用,代之以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来源缺乏。据江西省土肥站监测显示,稻田 PH 值在 5.75 巠史,属偏酸土质;有敁氮含量150mg/kg,仅达到水稻生长要求癿基本临界值;有敁磷含量 26.91mg/kg,达到要求;有敁钾含量 67.45mg/kg,偏低。

(3)良繁体系建设有徃夯实 一是伓良品种选育滞后。我省一般性癿品种(组合)较多,强伓品种(组合)较少,目前大多数主推品种是从外省引迕癿,伓良品种(组合)选育、引迕都丌能及时满足市场癿发化需要。事是繁制基地建设丌足。种子生产基地大都是在六十、七十年代建设癿,虽然在“九五”、“十五”期间,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癿改善,但仍然适庒丌了农丒结极新格尿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癿要求。三是种子精选加巟能力丌足。我省种子系统拥有 3 吨迕口种子加巟生 产线 13 条,单机作丒水平丌高,敁率低下,丌能完全满足加巟精选癿需要。四是资釐投入丌足。长期以来,由二资釐投入丌足,一亗

种子公叵癿基础设施得丌到改善,返种状冴相对一丧年水稻播面达到 5000 万亩巠史癿农丒省来说迓径丌相符。

(4)农机装备水平急需提高 2007 年末,全省农丒机械总劢力 2506.3 万千瓦,其丨农用排 灌劢力机械 596.5 万千瓦,联合收割机 2.2 万台。农机装备存在着 “三多三少”“四丌够”癿问题,即:劢力多,配套少;小型机具多,大丨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农机装备结极调整 力度丌够明显,农机化投入保障机制丌够健全,机耕道、场庑棚、修理点等基础设施丌够配套,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丌够适庒等。

(5)基局农技推广体系急徃完备 农丒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经过十多年来癿建设,已初步建成“上下成线、巠史成网”癿体系。但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由二地方财政困难,基局农丒技术推广经贮难以足额到位,农丒技术人员巟资徃遇没有保障,知识更新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农丒技术推广服务难以适庒新形动、新仸务。在县乡机极改革过秳丨,部分地方采叏撤幵、分流、“断奶”等简单做法,枀大地冲击了基局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农丒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功能弱化,农丒技术和信息迕杆入户率低,大批先迕实用技术得丌到及时推广。

(6)防灲减灲能力仍徃加强 觃划匙是病虫和气象等农丒自然灲害多収匙,频収匙,重収匙,一般年仹因自然灲害损失粮食 20 亿斤巠史,约占粮食总产癿 5%,重灲年仹损失粮食 40 亿斤甚至更多。病虫害也非常严重,特别是病 虫灲害损失十分严重,一般年仹造成 20—40 亿斤癿粮食损失,多癿达 60 亿斤,自然损失率高达 40%以上。2007 年全年农作物叐自然灲害总计 2275.3 万亩,成灲 787.9 万亩,绝收 219.8 万亩。因灲损 失粮食产量 106.7 万吨,棉花 0.2 万吨,油料 2.1 万吨,蔬菜 33.2 万吨。自然灲害和生物灲害,特别是病虫灲害是觃划匙农丒生产癿重大威胁,防灲减灲巟作非常重要,防灲减灲仸务十分艰巨。

4.1.2 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 1、发展思路 立足江西本地资源,以农丒增敁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农丒产丒“十百千”巟秳为总抓手,以科技促収展,伓化种植结极,扶持伓动特艱产丒作大作强。通过加快农丒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百亿增产目标癿实现,加快千万亩以柑桔为主癿果丒建设,争叏収展一批集丨还片癿标冸化伓质高产基地,同时,快速提高油料、茶右、棉花、蔬菜癿生产水平;大力収展绿艱有机农丒,切实打造绿艱有机品牌;强化种植丒产品癿加巟、贪藏、保鲜,培育壮大农民与丒合作组织,提高产丒化水平。

2、规划目标 (1)2012 年种植丒产值达到 1000 亿元,占农丒总产值癿43.5%;2015 年达到 1240 亿元,占农丒总产值 43.1%;2020 年达到 1540 亿元,占农丒总产值癿 41.2%。

(2)2012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5730 万亩巠史,粮食总 产达到 446 亿斤,亩产达到 390 公斤癿水平,其丨水稻面积、总产、亩产分别到达到 5210 万亩、425.7 亿斤、406.7 公斤;到 2015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5757 万亩巠史,粮食总产达到 500 亿斤,亩产达到 434 公斤癿水平,其丨水稻面积、总产、亩产分别到达到 5257 万亩、472 亿斤、449 公斤;到 2020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 定在 5830 万亩巠史,粮食总产达到 650 亿斤,亩产达到 557 公斤癿水平,其丨水稻面积、总产、亩产分别到达到 5345 万亩、600 亿斤、561 公斤。

到 2015 年良种覆盖率达到 98%,杂交稻推广面积 80%以上,超级稻品种面积占 10%以上;主推品种面积占 85%以上,良种年更换面积每年达到 25%以上;良种对技术增产癿贡献率达到 30%以上。以高产创建为主要内容和推广方式癿综合高产技术普及率达到 20%。病虫预抜冸确率提高 5 丧百分点,病虫为害损失率一般控制 在 5%以内,单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 3%以内;重収年仹控制在 8%以内,单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 5%以内。

到 2015 年基本普及水稻机耕、机收。农机总劢力达到 5000 万千瓦;水稻机耕比重达到 85%、机收达到 70%,机插比重力争达到40%以上;打晒稻谷清洁化,逐步推行机械烘干。

加快粮食与丒合作组织収展,鼓劥觃模种植,推迕与丒化技术 和作丒服务队伍建设,使与丒合作组织形式生产癿面积占 60%巠史,觃模种植癿面积占 30%巠史,与丒化作丒服务癿作丒量占生产总作丒量癿 50%以上;基本做到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技术模式。到 2015 年稻谷品质基本达到国家伓质稻标冸,其丨,国标事级以上 癿占 50%以上;稻谷 100%达到无公害标冸,30%达到绿艱标冸,1%巠史达到有机标冸;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癿使用敁率提高 10%巠 史,减少生产过秳对环境癿面源污染。

到 2015 年标冸化农田(水稻田)地力等级达到国家耕地地力等级 3 级以上,其丨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幵保持 4%巠史;稻田癿有敁灌溉面积达到 90%以上,旱涝保收面积达到 85%以上;较好年景自然灲害损失率控制在 5%以内,一般年仹控制在 10%巠史,较大灲年力争控制在 20%以内。

(3)2012 年三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1380 万亩,亩产达到 118 公斤,总产达到 163.5 万吨,折合植物油脂 59 万吨,三大 油料作物产值估算 156 亿元,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 73 万吨;到 2015 年三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1640 万亩,亩产达到 143 公斤,总产达到 235 万吨,折合植物油脂 85.8 万吨,三大油料作物产值估 算 226 亿元,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 103 万吨;到 2020 年三大油 料作物播种面积达到 2000 万亩,亩产达到 178 公斤,总产达到 355 万吨,折合植物油脂 132.5 万吨,三大油料作物产值估算 351 亿元,各类植物油脂共计达到 153 万吨。

(4)2012 年水果面积 760 万亩、总产达到 380 万吨,其丨脐

橙 240 万亩、140 万吨,南丩蜜桔 120 万亩,95 万吨,早熟梨 100 万亩、35 万吨;2015 年水果面积 900 万亩、总产达到 450 万吨,其丨脐橙 290 万亩、170 万吨,南丩蜜桔 150 万亩、120 万吨,早熟梨 120 万亩,45 万吨;2020 年水果面积 1100 万亩、总产达 到 550 万吨,其丨脐橙 370 万亩、220 万吨、南丩蜜桔 175 万亩、140 万吨,早熟梨 160 万亩、75 万吨。

(5)2012 年棉花面积达到 180 万亩、总产达到 18 万吨; 2015 年棉花面积达到 190 万亩、总产达到 21 万吨;2020 年棉花 面积达到 200 万亩、总产达到 24 万吨。棉花质量显著提高。觃划期内,棉花霜前花率达到 90%以上,僵瓣率 5%以下,皮棉品质在现有基础上平均提高一丧等级,达到 2.5%跨长≥30mm,比强 ≥32CN/tex,马兊隆值 3.7-4.5,达到纺 42 支以上精梳纱品质要求。

(6)2012 年蔬菜面积収展到 1000 万亩以上;2015 年蔬菜面积収展到 1100 万亩以上;2020 年収展到 1200 万亩以上。建立 5 丧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核心示范匙,创建 16 丧无公害蔬菜生产核心 示范片,辐射带劢带劢菜农 110 万户,实现蔬菜生产无公害化。建 设 35 丧与丒批収市场,到 2012 年商品菜交易量达到 1000 万吨,交易额突破 200 亿元,配送量 60 万吨。培植市场营销型龙头企丒 10 家,培育商品菜“品牌”21 丧。蔬菜加巟能力和产丒化水平显著提升,2012 年蔬菜加巟率提高到 10%,在已有省级蔬菜龙头企丒

家癿基础上新增 15 家龙头产丒化企丒,重点培植年产值 2000 万元以上加巟型龙头企丒 20 家,力争培育 1-2 丧 3 亿元以上癿龙头企丒集团。

(7)2012 年茶右面积达到 85 万亩、总产达到 3 万吨;2015 年茶右面积达到 90 万亩、总产达到 3.4 万吨;2020 年茶右面积达 到 100 万亩、总产达到 4 万吨。2012 年老茶园良种化改造率40%,无公害茶右生产面积达到总面积癿 50%以上,绿艱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面积达到总面积癿 20%,名伓茶机制率达 40%,大宗茶机制率达 60%以上。2020 年完成老茶园改造仸务,茶园总面积 100 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到 80%,无公害茶园面积 100%,绿艱和有机茶种植面积达 40%以上,名伓茶机制率 80%以上,标冸化生产覆盖率 90%。建立 1 丧省级茶右批収市场,15 丧茶右鲜右交易市场,组建茶右与丒合作社戒茶丒与丒协会 15 丧。打造一丧具有国际影响力癿江西茶右统一品牌,全面实现产丒化经营。

(8)食用农产品全部实现无公害化,绿艱食品率达到 30%以上。

(9)新增标冸化农田 1600 万亩、高标冸果园 500 万亩。

表 5 江西省主要农作物发展规划表(2008—2020 年)序叴, 种类, 挃标, 单位, 2007 年实际, 2008 年预计, 2012 年 觃划, 2015 年

觃划, 2020 年觃划 1, 种植业, 产值, 亿元, 673, 779, 1000, 1240, 1540

2, 农作物, 面积, 万亩, 7936.45, 8300, 9240, 9837, 10495

3, 粮食, 面积, 万亩, 5424.98, 5620, 5730, 5757, 5830, , 产量, 万吨, 1903.95, 1965, 2232, 2500, 3250, , 单产, 公斤, 350.96, 350, 390, 434, 557, 水稻, 面积, 万亩, 4950.98, 5090, 5210, 5257, 5345, , 产量, 万吨, 1813.9, 1860, 2118, 2360, 3000, , 单产, 公斤, 366.37, 365, 407, 449, 561, 早稻, 面积, 万亩, 2120.04, 2200, 2320, 2362, 2450, , 产量, 万吨, 770.9, 794, 928, 1064, 1350, , 单产, 公斤, 363.63, 361, 400, 437, 550, 丨稻, 面积, 万亩, 605.52, 580, 450, 400, 300, , 产量, 万吨, 231, 222, 202.5, 185, 175, , 单产, 公斤, 381.49, 382.8, 450, 461, 580, 晚稻, 面积, 万亩, 2225.43, 2310, 2440, 2495, 2595, , 产量, 万吨, 812, 844, 988, 1113, 1475, , 单产, 公斤, 364.87, 365, 405, 446, 568, 旱粮, 面积, 万亩, 474, 530, 520, 500, 500, , 产量, 万吨, 90.05, 105, 113, 153, 250

, , 单产, 公斤, 189.98, 198, 218, 305, 500

4, 油料, 面积, 万亩, 2211.19, 2400, 2910, 3240, 3720, , 产量, 万吨, 133.23, 148, 244, 330, 469, , 单产, 公斤, 60.25, 62, 84, 102, 126., , 折油, 万吨, 38.67, 42, 73, 103, 153, 三大油料, 面积, 万亩, 903.3, 1000, 1380, 1640, 2000, , 产量, 万吨, 83.92, 90, 164, 235, 355, , 单产, 公斤, 92.9, 90, 118, 143, 178, , 折油, 万吨, 29.59, 31, 59, 86, 133, 油菜, 面积, 万亩, 621.45, 680, 1000, 1200, 1500, , 产量, 万吨, 42.96, 41, 100, 150, 225, , 单产, 公斤, 69.13, 60, 100, 125, 150, 花生, 面积, 万亩, 228.15, 260, 280, 290, 300, , 产量, 万吨, 38.27, 45.5, 56, 70, 85, , 单产, 公斤, 167.74, 175, 200, 241, 283, 芝麻, 面积, 万亩, 53.7, 60, 100, 150, 200, , 产量, 万吨, 2.69, 3.5, 7.5, 15, 45, , 单产, 公斤, 50.09, 58, 75, 100, 225, 大豆, 面积, 万亩, 160.06, 180, 200, 210, 220, , 产量, 万吨, 19.39, 24, 30, 37, 44, , 单产, 公斤, 121.12, 133, 150, 175, 200

, 棉籽油, 面积, 万亩, 102.5, 120, 180, 190, 200, , 棉籽产量, 万吨, 18.73, 22, 35, 40, 45, , 单产, 公斤, 182.69, 183, 194, 210, 225, 油茶, 面积, 万亩, 1045.33, 1100, 1150, 1200, 1300, , 产量, 万吨, 11.19, 12, 15, 18, 25, , 单产, 公斤, 10.71, 11, 13, 15, 19

5, 棉花, 面积, 万亩, 122.55, 130, 180, 190, 200, , 产量, 万吨, 11.76, 13, 18, 21, 24, , 单产, 公斤, 95.96, 97, 105, 110, 120

6, 蔬菜, 面积,...

第四篇:125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二O一O年八月

目 录

前言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回顾„„„(3)

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分析„„„(6)

三、“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7)

(一)总体思路„„„„„„„„„„„„„„„„„„(7)

(二)发展原则„„„„„„„„„„„„„„„„„„(7)

(三)发展目标„„„„„„„„„„„„„„„„„„(8)

四、“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8)

五、“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措施„„„(13)

附:

1、凤县“十二五”农业产业规划示意图

2、凤县“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3、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表

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规划

(2011年—2015年)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我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推进“四大战略”、“三个百万”工程建设和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率先把凤县建设成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凤政发【2010】30号《凤县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工作的意见》有关要求,特制订《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县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目标,认真落实农村政策,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奋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6 3

年到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8668万元提高到预计的5.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92.6元提高到预计的5900元,分别增长491%和212%;粮食总产18.2万吨、油料总产640吨、生猪出栏42万头、家禽出笼380万只,分别比“十一五”增长8.6%、—5.8%、262.5%和10.88倍;——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花椒存留4400万株,年产量3600吨;苹果面积7.9万亩,产量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肉、蛋产量分别达1万吨、0.04万吨,预计2010年畜牧业产值将达到1.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25%提高到31.25%;全县中药材留存5.33万亩(其中:柴胡1.82万亩、黄芪0.9万亩、党参0.23万亩、秦艽0.55万亩、其它1.83万亩),猪苓、天麻14万窝。林麝存栏2403头,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基地县。预计2010年末中药材产值可达6700万元,与2005年末相比,产值增加4500万元,人均中药材收入增长360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2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增加到2348台,农机作业量占农业总作业量的比重由55%提高到68 %;——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共累计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8项,增加效益2.47亿多元,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3%以上,全县科技进步因素在农业增长中的含量提高到65%。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县启动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35个,实施水、电、路、桥、村容村貌整 4

治等项目212个,总投资4635.88万元,其中:扶贫资金投入1199.34万元,捆绑部门资金3093.1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343.44万元。整修、拓宽砂石路173公里,修建水泥路5521米,新修人饮8处,修建桥梁22座,浆砌护坡417米,现浇排水渠3168米、灌溉渠2790米,修建河堤1462米,整治村容村貌131户;投资9474.44万元,实施扶贫移民安居工程1507户6252人,建房4828间138395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拓展了群众的发展空间,为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条件;——统筹城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建成五星村3个、四星村11个,新农村星级总数达到276个、村均2.76个,消除了无星村,城乡差距有效缩小,农村面貌和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初步建成统筹城乡集中居住点42个,2.5万农村群众搬离危旧房屋迁入新居;90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7%,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6.5%;98%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9460多户农村家庭看上了有线电视、13900多户接通了固定电话、手机信号覆盖了80﹪的村庄面积;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和30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全县11个乡镇的卫生院全部进行了改建或新修,90所村卫生室达到了标准化程度,3个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标准;新建乡镇文化站3个,完成了6个乡镇、50个村的文化信息站点建设,60多个村修建了村民健身广场或健身室,配备了基本的健身器械。200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5元,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

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将进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新的时期,农产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县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党中央连续出台7个“1号文件”,全党更加重视农业,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农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实施,特别是“关—天”经济建设区的建设,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凤县旅游大环境的提升,特别是被陕西省列为统筹城乡试验区,对农业产业转型及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三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增加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将为农业稳产高效打下更好的基础,加之市场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将逐步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全面稳定的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改造、重视和提高,推动农业农民与市场机制接轨,走产业兴市场,市场带动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将为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开创一条有效途径。

从制约因素来看: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农民渴望融入市场的矛盾。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融入市场参与流通的机会少,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效率低;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抗灾保丰收的矛盾。我县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农业,农业抗灾 6

能力仍然较弱,农业抗灾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行;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与促进农民增收的矛盾。我县乡镇企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快,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非农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对农村大量劳动力的稳定转移缺乏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与城镇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展不快的矛盾非常突出。

三、“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战略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投资建设关(关中)——天(天水)产业带的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以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支撑,以实施“八个万”工程、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现代农业园区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园区承载产业,以园区承载特色农产品,以园区承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以园区承载劳动力转移就业,全面提高农业经济的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出 7

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始终坚持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三是始终坚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产业化、农民就业创业、小城镇建设扭在一起抓;四是始终坚持把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科技教育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来抓;五是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的对外开放摆在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凤椒大县、良种猪繁育基地县、秦岭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县,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具体发展目标是: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幅32 %;

2、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11867元,平均年递增15%;

3、粮食总产稳定在3万吨以上;

4、新发展花椒600万株,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株,年产量500万公斤;

5、苹果生产规模达到8万亩,年产量8万吨;

6、畜牧总产值15亿,生猪饲养量达到100万头;

7、蔬菜生产规模10万亩,产量20万吨;

8、中药材生产规模稳定在5万亩;

9、农村劳动力输出3万人以上;

10、农机总动力10万千瓦;农村沼气覆盖面达到34%。

四、“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稳妥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椒果业、高山无公害蔬菜产业和特色中药材产业,突破性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第三产业,培植和建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稳妥调整种植业结构。要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调整粮食生产内部结构,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年产量3万吨;蔬菜生产要靠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优势,抓市场短缺品种、断档商品和优质商品为主,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到“十二五”末,建成以黄牛铺、红花铺为重点乡镇的“地膜洋芋、秋菜花”商品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以平木、岩湾为重点,建设“架豆、大白菜、西葫芦、甘蓝” 商品蔬菜生产基地2万亩,以南片三乡镇为重点,建设“甘蓝、大白菜”商品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以凤州、河口、双石铺为重点建设“大白菜、甘蓝、萝卜”等外销、内销兼用型蔬菜生产基地3万亩。同时,积极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

2、积极发展椒果业。重点抓好5000万株凤椒和8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以唐藏、双石铺、凤州、河口、平木、三岔、红花铺为重点乡镇,新建以红富士优系为主的高标准苹果园3万亩,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达到8万亩,果品总产达到8万吨。积极推广果园覆草、覆反光膜,微肥施用、无公害农药、果树 9

“四项关键技术”和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果园建设等技术,实施“果-草-畜-沼”循环经济生产,走生态苹果之路。同时,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有计划地对劣质果园进行更新改造,使优质果品率达到80%以上。以红花铺、唐藏、双石铺、坪坎为重点,新栽花椒600万株,使凤县花椒规模达到5000万株,花椒年产量达到500万公斤以上,实现年产值1.5亿元。改造低产椒园,并抓好凤椒霜冻防治研究。到2010年,建成4万亩精品花椒示范园,集中展示优质花椒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使70%的花椒园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并引进和扶助龙头企业进行花椒深加工和花椒芽菜生产,使花椒产后商品化处理及深加工数量占到花椒总产量的50%以上。

3、突破性发展畜牧业。要突出生猪、土鸡两大产业,协调发展肉牛、肉羊,做大做强林麝、土蜂、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业,建成宝鸡市乃至陕西省良种猪繁育基地。

以双石铺镇、凤州镇、河口镇、平木镇、黄牛铺镇、三岔镇为重点,积极推广本香、正大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生猪生产基地,同时带动红花铺镇、南星镇、唐藏镇、平坎镇、岩湾乡、温江寺乡的浅山区发展生猪养殖业;以双石铺镇、凤州镇、河口镇、平木镇、红花铺镇为重点,建立土鸡生产基地,同时在黄牛铺镇、唐藏镇、南星镇、平坎镇、三岔镇、岩湾乡、温江寺乡的浅山区进行辐射和推广;以南星镇、三岔镇、平木镇、岩湾乡、黄牛铺镇、唐藏镇、平坎镇为重点,建立高山肉牛、肉羊繁育基地,同时在双石铺镇、黄牛铺镇、河口镇、10

凤州镇等建立优质肉牛、肉羊催肥生产基地。大力调整畜牧业品种结构,在优质、安全的前提下,突出抓好养殖专业村建设、畜禽疾病防治、畜产品加工流通三大工程,达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畜牧业新突破,全县生猪年饲养量达到100万头,肉牛、肉羊饲养量达到10万头(只),土鸡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只,畜牧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并做强做大生猪、土鸡两大特色产业,带动肉牛、肉羊产业稳步增长,抓好梅花鹿、林麝等特色养殖产业发展,使我县畜牧业走上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轨道。

4、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实施特色中药材五大基地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特色中药材年生产面积5万亩。一是以宝鸡秦峰公司和陕西片仔癀麝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带动,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科研”的模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种群数量,改进养殖技术,提高麝香品质,建立天然麝香生产基地。二是以三岔镇、南星镇、温江寺、岩湾乡、唐藏镇、坪坎镇为重点,在目前留存12万窝的基础上,年新增发展猪苓2万窝,到2015年形成规模20万窝的猪苓、天麻基地。三是以县药材公司和药材经销商为依托,利用大面积的退耕地,重点在河口、岩湾、双石铺、坪坎、南星、三岔、红花铺等乡镇建成2万亩的柴胡种植基地。四是以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为龙头,配合开发国家一类新药秦龙苦素和二类新 11

药艽龙胶囊,重点在三岔镇、南星镇、河口镇、岩湾乡和唐藏镇发展3 0 0 0亩的秦艽规范化种植基地,力争建设一座秦艽加工企业,取得国家GAP认证,使秦艽这一地道中药材迅速发展壮大,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五是以岩湾乡、平木镇、河口镇为重点,发挥传统药材优势,建成1 0 0 0 0亩的黄芪种植基地。

5、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要抓住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向深度调整的机遇,从战略的高度,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未来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抓。坚持市场导向和加工导向,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农村二、三产业要以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技术和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商贸、运销、餐饮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输出达到3万人以上。

6、着力培植和建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陕西大红袍科技有限公司、雨润椒业、华晨食用菌业、秦海鹿业等龙头企业同时,着力抓好花椒、果品、蔬菜、畜禽产品加工、包装、流通型龙头企业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0家,进一步带动我县特色产业规模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

7、积极实施农业建设项目。实施农业建设项目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的有力保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2

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的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县拟投资35.92亿元人民币、188万美元建设7大类42个农业建设项目。其中投资4.74亿元实施种植业类建设项目5个,投资20.4亿元建设畜牧类项目13个,投资188万美元、0.5亿元人民币建设椒果类项目6个,投资1.65亿元建设中药材类项目2个,投资564.5万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个,投资2.31亿元建设扶贫开发类项目7个, 投资3.27亿元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和新型社区类项目7个。

五、“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措施

1、突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单一思维方式,牢固树立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新观念,以培植龙头企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活农产品流通。坚持“民办、民营、民收益”原则,积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学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鼓励和引导企业、农民、供销社及其他服务组织,创办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和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克服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把农产品从地头、田头、农民的手上,操作车间、13

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市场的大平台,促进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的转变。

2、突出科技信息服务,全面推进农业整体素质提高。要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重点扶持和装备具有一定优势的科技创新主体,支持农业技术和农业标准的研究与推广,支持农业科研机构走科技经营一体化道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放活科技人员,把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重点支持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大力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扶持兴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职业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普及率,认真组织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稳定和巩固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同时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通过科技信息的服务,全面推进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3、突出招商引资和政策落实,全面加大对农业投入。要通过联谊招商、参展招商、外出招商等多方位、多渠道招商方式,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有的放矢组织项目推介招商,捆绑引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新工艺设备,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通过引进、联合、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多 14

种形式,更多吸收大中型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外地、外商资金以及民间闲散资金的注入,走出一条用市场办法聚资、融资、资本营运、增加积累的兴业之路。同时,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应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政府新增财力要向“三农”倾斜,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重点农业项目的投入资金进行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重点农业项目落实。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多争取国家对我县农业的投入,推动我县农业的发展。

4、突出依法治农,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农业法律法规,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因地制宜,认真制订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配套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和各种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放心”产品,按照“面向市场、明确标准、质量监控、注重品牌”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业产品。全面启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生产资料供应、生产中的每一环节,到生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标准规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要把创立农业品牌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推进农产品包装规模化、质量等级化、15

重量标准化。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抓好现有品牌的规模化营运,培育农业知名品牌,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告牌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制高点,同时扩大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争取多打出一批名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农产品产销效益。

5、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之重,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及配套建设,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要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相衔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措施配套实施,椒、果、畜、菜、药全面发展,获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

6、突出土地等政策改革,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认真领会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实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十二五”期间,我县畜禽养殖建设用地需710公顷(其中生猪养殖圈舍用地540公顷,鸡舍建设用地50公顷,肉牛、肉羊饲养用地120公顷),土鸡放养用地1000公顷。国土部门对用于发展畜禽生产用地,按农业生产用地管理,优先办理各项手续;电力部门对畜禽养殖大户(场)用电实行农业用电收费;交通部门继续执行绿色 16

通道政策,对运送畜禽产品的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保险部门积极为畜禽养殖开展风险保险;畜牧部门对发展畜禽养殖的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提供防疫。对饲养良种母猪的农户,按中央、省出台的有关政策,落实母猪养殖保险。

7、突出改进方式方法,全面加强农村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农民的利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多方支持,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政策倾斜,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和服务疏导上来,突出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土地流转政策、农村税费改革等农村政策落实力度,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搞好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文明新村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农民安居乐业。

附:

1、凤县“十二五”农业产业规划示意图

2、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

3、凤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表

第五篇:重庆市农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农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三百”促“三化”、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新阶段、新形势和新任务,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为加快农业发展,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定》,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成就和面临形势

深刻分析重庆市农业发展现实基础和潜力,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着眼未来发展,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十五”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农业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农业“三百”工程,有效地推进了“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进程,全市农业持续稳步全面发展。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业总产值、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市农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并开始进入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发展时期。200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1100亿元,农业总产值662.2亿元(现价,下同),农业增加值463.4亿元,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15.1%,土地综合生产率达每亩1701.4元;粮食总产量1168.2万吨、肉类总产量178.4万吨、禽蛋总产量39.2万吨、奶类总产量8.6万吨、蔬菜总产量890.5万吨、水果总产量154.6万吨、茶叶总产量1.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1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2%、23.9%、35.6%、53.6%、13.9%、89.2%、13.8%、25.3%;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370公斤、56.3公斤、12.4公斤、2.7公斤、281公斤、48.8公斤、0.5公斤、8.0公斤,比2000年分别增长0.8%、21.3%、37.8%、50%、11.1%、84.8%、6.3%和23.6%。

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全市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启动实施了11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建设工程和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农林牧渔业结构由2000年的63.9:2.7:30.9:2.5调整为2005年的53.6:4.8:38.1:3.5,粮经结构由80.6:19.4调整为72.9:27.1;农村从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75:9:16调整为59:15:26;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000万亩;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突破230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159家,带动264万农户增收。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6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26家,绿色食品70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3家,有机食品11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60个。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优质率达到50.8%,分别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产品出口贸易总额1.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4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农村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能源和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到200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927.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55.7万亩,分别比2000年增加10%和20%;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9,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2。“十五”全市累计整治中低产田土100万亩,比“九五”增加20万亩。2005年主要粮食作物“两杂”良种覆盖率达到95%,常规良种覆盖率达到70%。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的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覆盖31个区县,其中核心区27个区县;已建成农作物有害生物重点测报站28个;建成重庆市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站,并形成市、县、乡三级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测报网络。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建设完善了2个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6个市级检测机构,新建了涪陵、万州、黔江、永川4个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19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明显增强。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展顺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十五”期间,生态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县达到16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其中,发展“猪-沼-果”、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十大”生态农业技术模式91.2万亩,建立了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示范园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3.1%提高到2005年的30%。对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农田、渔业养殖水域等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调查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稳步推进,全市建立了6个不同水平的农业面源监测点,对库区的农田土壤、农灌水、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野生植物保护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查出全市入侵外来生物53种,占国家已公布明令严控的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70%;200亩野生金荞麦原生境保护区已经建成,正在建设野生大豆、野生莼菜原生境保护区;开展“十县百镇”以紫茎泽兰为主的外来入侵生物的灭毒除害防治行动,清除紫茎泽兰3.5万亩。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成沼气池57.5万口。全市完成退耕还草20万亩。

科教兴农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农业科研机构,全市有农业科研人员20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市级学术带头人47人、高级职称1746人、农技推广人员4.9万人。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村科技人员数在西部处于先进水平。“十五”期间,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创造和推广应用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每年涌现出农业科技成果60余项,其中新荣昌猪I系、渝糯系列菜用玉米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水稻特殊遗传材料CYAR02的研究及特殊水稻育种、两系法杂交小麦研究、芥菜雄不育杂种优势的利用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油菜、甘蓝、番茄、辣椒及杂交玉米育种等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全面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科技兴粮”战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新品种和适用新技术,以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共培训农民2000万人次,科技贡献率由2000年的38%上升到2005年的45%左右。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转有序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和农民专业化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由禁止乱收费到取消提留、统筹等到全部免征农业税,极大地惠及于农民。特别是2004年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2005年起全面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权益得到了更大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9元,比2000年增长917元。

第二节 “十一五”农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十一五”时期,对于全市农业发展,既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转折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攻坚期。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迎来了重大机遇。“三农”工作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可喜变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和条件。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央作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明确“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方针,强调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对“三农”工作将更加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扶持,加上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后期扶持等政策实施,重庆市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条件,为加快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步伐奠定了基础,全市农业发展将迎来一个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加强薄弱环节、解决“三农”瓶颈的转折关头,农业发展的动力将发生重大变化。当前,重庆市已从整体上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和财政实力逐步增强、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的台阶、三峡百万移民取得阶段性成果,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战场,努力消除“三农”问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破解“三农”难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将集中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加强“三农”工作,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全市将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将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提高机械化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同时,新农村建设将会使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将会促进“三百”工程更加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将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不断升温,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水平;将会使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旧的传统格局被逐步被打破,战略性结构调整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农产品有效需求持续增长,为农业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重庆在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不断拓展,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潜力越来越大,对农产品的消费将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的转变。预计到2010年,重庆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将下降到48%,全市人均每日摄入能量为2300千卡,蛋白质77克(其中30%来自动物性食物),脂肪70克。因此,“十一五”期间,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平稳增长和结构不断优化的态势,粮食需求中口粮消费将会减少,饲料粮、加工专用粮的消费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对畜产品和水产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消费水平也将逐步提高,逐步从初级的原料产品向精包装、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对蔬菜、水果、花卉等需求量将呈持续增加的趋势。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应当在注重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同时,重点追求品种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同时,随着重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将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促进全市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农业农村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必将强有力推进农业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科技事业得到加强,农村文体事业取得新进展,创建文明区县、文明乡镇、文明家庭等多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自治、“一事一议”不断完善。建立了以区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的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推广了先进适用科技成果800多项,有500多项科研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广泛开展了“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95%,既为“十一五”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过多,生态环境脆弱,防灾抗灾能力弱,严重制约全市农业发展。一是耕地资源量少质差。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推进,预计到2010年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将从2005年1.03亩减至0.89亩,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度在15-25度的占32.5%,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16.3%;全市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耕地单位产出水平较低。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资源开发不合理,一些地方农村面源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48.6%,石漠化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1.6%,土地酸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5.1%。三是防灾抗灾能力不强。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有0.2亩,比全国平均水平0.5亩低60%,靠天吃饭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自然灾害常年发生面积达2500万亩次。重大疫病和虫害的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应急防控能力差。生物灾害频繁,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约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40~60万吨。四是我市耕地资源紧缺。2005年全市户均耕地面积仅3亩,为全国的1/2,难以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品种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

——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传统产业层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仅29%,农产品优质率50.8%,柑橘的优质果率仅35%左右。同时,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辐射力不强,新型现代营销体系不尽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服务单一,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弱,化解市场风险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严重不足,高层次农业创新人才匮乏,科技基础条件薄弱。农业科技投资主体不多,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不足,2004年全市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农业GDP的0.09%,远远低于全国0.44%的平均水平。农业新技术研发推广缓慢。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素质不高,推广手段陈旧,技术到位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增长缓慢,金融支持乏力,农业农村资金外流,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性不高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2003年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等涉农部门事业费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6.5%,列西部地区第九位;2005年末,全市农业短期贷款占比5.6%,比四川、云南、贵州分别低2.3、1.4和1.4个百分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资金多头管理,政策之间缺乏应有的有机联系,不能发挥整体效益。农业利用外资的份额太小,且资金到位率低,累计利用外资仅为2亿多美元。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全市农村人口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全市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1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的比重达58.8%;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职称的不足1人,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6,且具有技术职称的农民中近85%的人员已转移就业,留守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2005年,一产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4962元,非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26397元,二者之比由2000年的4.6∶1扩大到2005年的5.3∶1。“十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收160.5元,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按照2020年全面小康收入指标,重庆农民年增收应达220元以上,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面临很大压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确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三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抓手,以优质肉猪、优质柑桔、优质粮油和榨菜、茶叶、草食牲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八大体系”为支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山地型生态农业、浅丘型高效农业等“复合农业”战略高地,推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以认识定思路,以创新求发展,以发展增收入,坚持“七个不动摇”:

——坚持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动摇。立足市情,科学规划,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总结经验,探索出适宜于重庆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定势,充分发挥各级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农业产业发展放到整个农业农村经济的大格局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山、水、田、林、路、气等综合整治,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构建和谐新农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

——坚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动摇。以力保“口粮”供给为粮食生产策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构建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支撑,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保护水稻生产基地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坚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按照“适应市场、各具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和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业以及精品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全面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形成合理的优势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坚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动摇。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化,强化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农业设施化、产品科技化、品种优良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坚持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构建循环经济社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保护,构建绿色环境社会;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节水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农机与渔船节能等“十大节约型技术”,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建设节约型农业。

——坚持不断创新农业增长方式不动摇。由单纯注重产量增长向产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由注重传统投入向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投入相结合转变,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由注重原料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不动摇。抓好农企对接(农民增收与龙头企业发展对接)、农商对接(农民增收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接)、农金对接(农民增收与金融信贷对接)、农科对接(农民增收与科技创新对接)、农检对接(农民增收与农产品检疫检验对接)和农基对接(农民增收与基层组织建设对接)等“六个对接”,助农增收。积极发展劳务产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支持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迈出坚实的一步。

到2010年,全市实现10大重点目标:

——建设100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保证城乡居民口粮消费需要;

——建设全国领先、面向世界的三峡库区92万亩标准化柑橘产业带,形成稳固的柑橘生产、加工、营销产业化体系;

——建设100万亩三峡库区高效生态榨菜产业带,进一步拓展重庆榨菜的国内外市场;

——打造500万头优质肉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肉猪产业化出口创汇基地;

——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五年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0万口,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成有较强影响和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国柑橘城、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重庆农业科技城和重庆食品加工交易城;

——重点扶持培育100个国家和市级重点骨干龙头企业,打造全国知名农业品牌30个;

——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示范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

——农业总产值达到945亿元,年均递增7.4%;农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年均递增3%。

第三章 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突出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生产,逐步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效益突出的种植业新格局。做大做强优质粮油和柑橘产业,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量。到2010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205万吨,蔬菜产量995万吨。

第五节 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稳定的大局,粮食生产能力是决定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到201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510万亩以上,单产达到321-328公斤/亩,确保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左右,实现城乡居民口粮总体自给,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以自产与市场调剂相结合的粮食安全目标。全市粮食自给率达到90%左右,优质率达到65%左右,商品率达到40%以上。

整合资源,增加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提高良种供应保障、科技支撑、基础设施、应急救灾、物质装备、粮食加工转化和农民自我发展等“七大能力”,使粮食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品质、效益和竞争能力明显提升。建设优质粮油生产重点县20个,主产粮食特色乡200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1000万亩。建成市级种子市场1个,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发展经营性基层农技服务组织200家,发展粮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培育壮大农作物种子企业年经营额上亿元的1个、上千万元的1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和专用品种70%以上。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和超高产综合技术,建立科技兴粮综合试验基地10个,扶持发展科技兴粮示范户和产粮大户1万户,带动2万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覆盖率达80%以上。改造中低产田土200万亩,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500万亩,高产稳产良田达到基本农田的60%。

调整种植结构,实施粮饲分种战略。重点发展水稻为主的口粮,玉米、红苕为主的饲料粮,高粱和加工薯类为主的加工用粮,洋芋、甜糯玉米及豆类为主的粮菜(饲)兼用作物生产。将“粮经”二元种植模式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推行种饲养畜,逐步把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到2010年,“粮经饲”比例达到50∶30∶20。

坚持“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保持粮食用地资源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与提高单产相结合,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实现由抓生产向抓产业转变、由抓大面积向抓优势区域转变,由抓籽粒产量向抓综合产量转变。

优化区域布局,明确主攻方向。按照“发展渝西,提高库区,开发渝东南,保护城郊”思路,分商品粮-饲料粮区、饲料-口粮区、都市农业区(粮食生产调控区)。

商品粮-饲料区:建成潼南、铜梁、大足、双桥、合川、荣昌、永川、璧山、巴南、江津、渝北、綦江、万盛、南川、长寿、垫江、梁平等优质商品稻谷生产、加工基地,建立形成以綦江、巴南、南川为重点的绿色精品稻米生产基地,海拔350米以下丘陵区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优质高粱、绿豆、大豆、鲜食菜用粮食基地等。推进耕制改革,发展冬季绿肥,探索种草养畜、青贮玉米高效利用模式。

饲料-口粮区:涪陵、丰都、忠县、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以解决基本口粮为首要任务,实现区域口粮自给。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建立脱毒种薯基地和专用商品薯基地,大力发展薯类生产。长江河谷地区发展菜用马铃薯,山区发展荞麦、芸豆、红小豆等,形成小杂粮特色产业。

都市农业区(粮食生产调控区):江北、沙坪坝、南岸、九龙坡、大渡口、北碚。发展高效都市农业,切实保护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用地的储备。

充分发挥水稻、洋芋、红苕、高粱、豆类的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调整优化品种品质,提高小麦、玉米竞争力。

水稻:主攻优质高产,发展加工,创立品牌,增加效益,着重抓好优质中稻、绿色精品稻、优质再生稻。潼南、铜梁、大足、荣昌、永川、合川、江津、长寿、忠县、开县等重点发展优质中稻再生稻;巴南、涪陵、南川、綦江等西南部和东部海拔550-900米的倒置低山区重点发展绿色精品稻米;渝东渝南水稻生产区稳定面积,主攻单产。

玉米: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发展鲜食玉米、加工玉米、秋玉米等专用特色玉米。城郊海拔600米以下的低山发展早市玉米及秋玉米;海拔较高地区发展反季节鲜食玉米;海拔600-1200米的玉米主产区,以饲料玉米为主,适当发展高油、高淀粉等加工玉米或加工饲料兼用玉米。海拔1200米以上地区,种植耐瘠的食饲兼用玉米。

红苕:发展专用,提高单产,加工增值,开发特用。中远郊区推广高产高淀粉品种,建立种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近郊区适当发展蔓尖菜用型、水果型、色素型等特色品种。

马铃薯:推广优质专用抗病脱毒种薯,发展稻草覆盖秋洋芋,集中规模定向建立口粮型、菜用型、加工型等专用薯生产基地。巫溪、万州、巫山、开县、云阳、奉节、酉阳、秀山、彭水、武隆、丰都等发展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渝西和主城近郊区发展菜用型马铃薯。

高粱:万州、江津、永川、大足、荣昌、合川、忠县等重点发展酿酒专用再生高粱,扩大面积,提高单产。

豆类:渝中、渝西低海拨水稻、玉米产区,实行轮间套种发展大豆,近郊区发展春、秋菜用优质大豆,潼南、铜梁、大足等地发展优质绿豆、豌豆,三峡库区等高海拔地带发展优质芸豆和红小豆。

小麦:优质小麦基地重点布局在渝西地区,着力推广重庆面包麦等优质高产专用品种。

油菜:逐步扩大面积,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建立秀山、酉阳、黔江、南川、彭水、石柱等6个县为核心的东南部油菜产业带,潼南、铜梁、合川、荣昌、江津、大足、璧山等7个区县为核心的西部油菜产业带,开县、梁平、云阳、万州、忠县、长寿、丰都、巴南等8个区县为核心的中部油菜产业带。

第六节 做大做强柑橘产业

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优质柑橘产业发展,把柑橘产业培育成库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鲜食加工并举和三大片布局的思路,建设奉节、巫山片区鲜食脐橙基地,江津及周边片区鲜食为主、兼顾加工类柑橘生产基地,以忠县、万州区、长寿为中心的加工类柑橘生产基地,辐射丰都、开县、垫江、梁平、涪陵等区县。建立以江津、长寿、开县、忠县、万州、奉节、巫山、巫溪、云阳、梁平、垫江、涪陵、丰都、渝北、巴南、合川、铜梁、永川等18个区县为核心的长江沿岸柑橘优势产业带,形成特色鲜明的优质柑橘产业带。在忠县打造中国柑橘城,建设柑橘培训中心、工程中心、苗木繁育基地、品种展示园、柑橘博览馆和4500亩柑橘高标准示范园。突出扶持江津、长寿、忠县、万州、开县、奉节和其他“6+1”的柑橘主产区高标准柑桔示范园建设,新发展柑橘75万亩,全面投产后柑桔总产量达到173万吨。到“十一五”末,建成三峡库区高标准化柑橘生产基地92万亩,形成稳固的柑橘生产、加工、营销产业化体系。

进一步抓好名柚、柠檬、杂柑生产,建成特色产业带或产业区。重点在长寿、丰都、梁平、垫江、巴南、忠县等6个区县分别发展长寿沙田柚、丰都红心柚、梁平虎蜜柚、垫江白柚、巴南五步柚、忠县真龙柚等名柚;重点在万州、潼南、江津、合川等4个区县发展柠檬;重点在江津、万州、永川、涪陵、长寿、南岸等6个区县发展杂柑。到2010年,建成名柚生产基地50万亩,柠檬生产基地6万亩,杂柑生产基地15万亩。

第七节 优化壮大蔬菜产业

按“1234”总体思路,围绕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一条主线,建设鲜销菜生产和加工原料生产两大基地,着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特色蔬菜、加工蔬菜三个重点,增强加工增值、科技支撑、市场拓展、服务保障四个能力。到2010年,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60万亩,主要商品菜产区实现无害化生产,基本解决高毒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进一步做大做强榨菜产业。新建榨菜良种扩繁基地250亩,总规模达到1450亩。新发展榨菜原料生产基地15万亩,总规模达到100万亩。扩大榨菜原料加工能力28万吨,半成品生产能力15万吨,精品榨菜生产能力8万吨。继续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建成以三峡库区高效生态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榨菜产业带,创世界著名榨菜品牌。

构建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带。适应全国和区域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在交通改善和技术普及的基础上,按照蔬菜生产的自然地理分区,重新布局蔬菜生产格局,把蔬菜作为一个产业来做。近郊发展优质叶类蔬菜和精细菜,中远郊发展大宗品种蔬菜和特色蔬菜,低海拔沿江河谷地带发展春季早熟蔬菜,中高海拔地区发展破季蔬菜、反季节蔬菜,南部山区建设加工辣椒产业带,渝东山区、三峡库区建设魔芋产业带。

第八节 提档升级茶叶产业

建设渝西、渝南特早名优绿茶产业带、渝西南外向型出口红茶产业带、三峡库区无公害和有机茶产业带。实施名优茶加工工艺设备技术引进与改造,实现名优茶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产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构建以重庆茶业集团为龙头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出全国知名的重庆名优茶叶品牌,提高渝产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建立以荣昌、永川、南川、江津、巴南、万盛等6个区县为核心的渝西渝南名优茶优势产业带,在万州、奉节、城口等3个区县发展无公害茶叶。

第九节 推进特色经果业

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抓好南方早熟梨、枇杷、猕猴桃、李、晚熟龙眼、木瓜等伏淡季水果和花椒、花卉、苎麻、蚕桑、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

专栏2 种植业发展重点项目

☆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及加工转化工程。建设优质粮食重点县20个,建立水稻、薯类、玉米、高粱、豆类、油菜等优质粮油专用生产基地1000万亩。

☆优质“双低”油菜产业带建设。建设重点县21个,建成基地200万亩。

☆重庆市柑橘非疫区建设。建立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检测市级中心1个、县级监测防控站22个、检疫检查站50个。

☆柑橘城综合建设及示范园建设。建成集柑橘培训中心、工程中心、苗木繁育基地、品种展示园和柑橘博览馆等于一体的中国柑橘城,建设高标准示范园4500亩。

☆重庆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建设30个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城郊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建设基地20个,推广保护性设施栽培和工厂化生产无公害蔬菜。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优质粮油、水果、蔬菜、多经、畜禽、水产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相应的储藏加工设施。

☆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16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

☆茶树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示范、推广及名优茶加工工艺设备技术引进与改造。“巴渝特早”等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400亩;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5万亩;引进名优茶生产线20条;引进日本精制绿茶生产线1条。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培育优质高产抗逆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3个通过省级审定;选育适宜重庆的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2-3个;高产优质杂交玉米、多抗鲜食糯玉米多抗工业用糯玉米、广适玉米新品种、糯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研究;创制短日高温可育基因新材料等;选育专用薯类良种2个。

☆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土壤、不同耕作制度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示范推广500万亩。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提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土壤上各主要农作物的配方施肥技术规范,主要农作物推广测-配-产-供-施的测土配方施肥3000万亩。

☆主要农作物超高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究制定水稻、玉米、油菜、薯类等超高产技术规程,示范推广1000万亩。

☆优质粮油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建立杂交水稻、玉米和油菜育种中心,薯类脱毒快繁中心与良种生产繁殖基地。打造梁平5万亩水稻种子产业高地。

☆农作物品种区试展示站建设。在全市不同生态区建设10个农作物品种区试展示站。

☆柑橘良种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及推广。建原种网室、一级采穗圃、二级采穗圃和观察圃。

☆市级种子专业市场建设。

建立以大足、铜梁、永川、江津、璧山、涪陵、渝北等7个区县为核心的优质南方早熟梨及枇杷优势产业带。建立以武隆、万盛、黔江、江津、南川、綦江等6个区县为核心的出口猕猴桃产区。重点在江津、巴南、璧山、綦江等4个区县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发展花椒产业。在涪陵、铜梁、合川、丰都、垫江、巫溪、云阳、江津等区县的丘陵、低山区,建设年产10万担优质茧生产基地。重点在酉阳、梁平、万州、巫山、巫溪、彭水、秀山、忠县等8个区县发展青蒿,在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发展党参、薯芋、黄连、杜仲等中药材生产。在荣昌、涪陵、南川、渝北、忠县、开县、梁平等7个区县发展苎麻。到2010年,花椒产量达到22万吨,建成蚕桑生产基地150万亩,青蒿生产基地20万亩,苎麻生产基地13万亩。

第四章 大力发展畜牧业

着力打造生猪支柱产业、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家禽特色产业和饲料饲草配套产业,实现“四轮驱动”,全面发展。建成以渝西和三峡库区、渝东南部分地区为重点的生猪优势产区、以三峡库区和渝东南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带、以都市经济圈和渝西部分地区为重点的肉禽、肉兔、禽蛋特色产业群。开发和推广生态安全优质型饲料添加剂和浓缩料、预混料,加快工业饲料发展。到2010年,出栏生猪2300万头,肉牛70万头,肉羊600万只,家禽2.5亿只,肉兔25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继续提升,力争占据“半壁河山”。全市工业饲料产量达到400万吨。

第十节 稳定发展生猪

以建成全国肉猪优势产区及出口外调重要基地为目标,以深入推进优质肉猪产业化百万工程为载体,以突出抓好优质肉猪养殖小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巩固发展良种猪繁育推广体系,发展养猪大户和规模化养猪场,推广应用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大中型肉猪屠宰加工企业,开拓优质肉猪和猪肉出口外销市场。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区县30个(其中以合川、涪陵、武隆、垫江、开县、万州、巴南、荣昌、大足、南川、江津、铜梁、永川、綦江、梁平等15个区县为核心区县)、重点基地乡镇300个,建设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优质肉猪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发展年出栏100头以上的优质肉猪养殖大户1万户,打造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国家级生猪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到“十一五”末,全市猪出栏总量达到2300万头,其中瘦肉率60%左右的优质肉猪1000万头,培植猪肉及制品知名品牌5~10个,生猪产值达到280亿元,农民纯收入增加30亿元。

第十一节 积极发展草食牲畜

以实施草食牲畜产业化百万工程为载体,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发展重点基地,建设示范养殖小区,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优势产区建设。到2010年,建成年出栏山羊50万只以上的重点基地县5个,30万只以上的基地县5个,年出栏肉兔300万只以上的重点基地县5个,100万只以上的基地县5个,年出栏肉牛5万头以上的重点基地县5个,3万头以上的基地县5个。全市出栏肉牛70万头,山羊600万只,肉兔2500万只,存栏毛兔500万只(产毛350万公斤),草食畜牧业产值达到70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15%左右。

草食牲畜重点布局在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和渝西部分区县市,其中丰都、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等5个区县发展肉牛,酉阳、云阳、奉节、巫溪、巫山、城口、武隆、开县、万州、黔江等10个区县发展山羊,璧山、江津、铜梁、永川、大足等5个区县发展肉兔,石柱、丰都、万州等3个区县发展毛兔。奶牛重点布局在万州、江北、渝北、沙坪坝、北碚、涪陵、长寿、垫江、丰都、武隆、云阳、开县、南川、江津、铜梁、永川、荣昌等17个区县。

第十二节 加快发展家禽

重点引导发展优质土杂肉鸡、蛋鸡和水禽产业大县,重点建设一批家禽良种场和种禽专业大户、孵抱户,推行“公司+农户”肉鸡产业化模式,引进培育3~5家禽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基地区域化、经销产业化、品种特色化、数量规模化的家禽产业。到2010年,发展1000万只肉鸡大县10个,1000万只水禽大县5个,200万肉鹅大县5个,100万只蛋鸡大县5个,主产区县出栏家禽达到1.6亿只,全市出栏达到2.5亿只,禽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家禽特色产业重点布局在渝西、三峡库区和主城近郊部分区县,肉鸡重点布局在璧山、铜梁、大足、合川、永川、渝北、九龙坡、巴南、万州、奉节等10个区县,蛋鸡重点布局在长寿、荣昌、巴南、江津、潼南、梁平等6个区县,肉鸭重点布局在铜梁、梁平、永川、合川、南川5个区县,肉鹅重点布局在涪陵、荣昌、永川、江津、梁平等5个区县。

第十三节 稳步发展草业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草资源,加强天然草原恢复建设与保护利用,大力开展闲置土地季节性种草养畜,是支持草食牲畜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重要举措。要稳步推进草种繁育体系、草原监理体系、草业科技教育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积极推进人工草基地、商品草基地、家庭小草园建设,加强草地病虫害防治,探索发展草业旅游,推动全市草种业、草坪业、草地畜牧业、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旅游业的发展。

加快引进和培养草业技术人才,壮大草业科技队伍,增强草业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完善草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高扁穗牛鞭草、巫溪红三叶、涪陵十字马唐等地方优良牧草品种的资源保护和繁育推广力度。重点在三峡库区及武陵山区开展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和保护利用,建立草原生态监测站,保护建设和改良利用草山草坡40万亩,使七曜山脉、巫山山脉等草山草坡退化区和三峡库区等生态脆弱区的草原植被继续得到恢复。重点在渝西经济走廊推行草田轮作制,建设家庭小草园和商品草生产基地。库区消落带及江河沿岸以生态保护为主,种植生态草和耐水淹植物20万亩。到2010年,全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面积达到255万亩,人工饲草饲料基地300万亩,牧草种子基地8万亩,建成牧草品种资源保护区2万亩;建成市级草原生态监理站1个,县级监理站15个;发展草业加工企业10个,加工草产品1000万吨。

专栏3 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

☆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设优质肉猪标准化养殖小区500个,其它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000个。

☆畜禽良种场建设。新(扩)建140个畜禽原种及祖代(扩繁和杂交制种)场,新增供种能力1600万头只。

☆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新(扩)建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活体保种基因库1个。

☆市级种畜禽性能检测中心。建种畜禽舍和种畜禽性能测定中心。

☆重庆市草业工程建设。建牧草种子繁育基地8万亩,地方优良牧草资源保护区2万亩,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255万亩,人工饲草饲料基地300万亩,建设市级草原监理站1个和县级草原监理站15个,发展草业加工企业10个。配套建设牧草育种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子精选加工厂、草种区域试验站等。

第五章 积极发展水产业

大力发展水产增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业,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稳步发展池塘养殖,积极发展稻田养殖,强化水库生态养殖,优先发展特色养殖,适度发展冷热水养殖、咸水养殖及河沟养殖,积极探索工厂化养殖。建立都市高效休闲渔业区、渝西高产优质渔业区、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区、武陵山区特色渔业区等“四大渔业区”。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万吨,其中名优产品10万吨,养殖产量28万吨,捕捞产量1.8万吨,全行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20亿元。

都市高效休闲渔业区。以渝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南岸、北碚、巴南、渝北、长寿等10个区为核心,以观赏鱼养殖、休闲观光渔业和设施渔业为主。

渝西高产优质渔业区。以合川、潼南、铜梁、大足、双桥、荣昌、永川、璧山、江津、綦江、万盛等11个区县为核心,大力发展池塘养殖。

三峡库区生态渔业区。以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忠县、丰都、涪陵、垫江、梁平、城口等12个区县为核心,大力发展池塘、稻田和其它生态渔业,适度发展水库渔业,控制水库过度养殖。

武陵山区特色渔业区。以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南川等8区县为核心,发展特色养殖。

第十四节 重点发展名优水产

重点发展胭脂鱼、南方大口鲶、长吻鮠、鳜鱼、中华倒刺鲃、岩原鲤、白甲、华鲮、裂腹鱼和鲟鱼、优质鲫鱼等品种,扩大规模,占领周边及国内市场,通过加工或直接出口,促进外向型渔业发展。到2010年,年产胭脂鱼2000吨,岩原鲤4000吨,中华倒刺鲃10000吨,鲟鱼5000吨,大口鲶5000吨,优质鲫鱼5万吨。

第十五节 加快培育特色渔业

积极引导休闲渔业和观赏鱼产业等特色渔业发展。休闲渔业是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等与渔业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利用城郊江河、水库、池塘发展休闲渔业,坚持与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化渔业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与三产业建设相结合,实现旅游观光、水族观赏与现代渔业有机衔接,优化配置一、三产业,实现渔业增效,提高渔民收入。

专栏4 水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县级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建设。在10个渔业重点区县建设水生动物防疫站。

☆特色鱼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胭脂鱼、中华倒刺鲃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各1个。

☆原种场建设。建中华倒刺鲃等三个原种场。

☆良种场建设。建5个名优水产良种场。

☆水产亲本换代工程。统一从国家级原、良种场引进后备亲鱼,对全市各水产繁殖场不符合要求的亲本进行换代。

☆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推广万亩吨鱼池塘无公害养殖成套技术,引进推广2-3个国内外优良新品种。

☆渔政渔港建设。建嘉陵江重庆渔政码头,建渔港3座;建设渔政管理自动化指挥系统,购置水、陆渔政执法交通工具。

☆渔业资源及环境监测站建设。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建4个渔业资源及环境监测站。

观赏鱼产业是我市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产业,是水产养殖业的新亮点。要科学确定观赏鱼养殖区域,规范观赏鱼批发市场,提高观赏鱼的商品价值。“十一五”期间,扶持发展1家观赏鱼养殖龙头企业,建设1个观赏鱼批发交易市场。

第六章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统筹城乡“一条龙”,建立“培训-输出-服务”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提高转移质量。突出技能培训,强化订单培训,拓展输出渠道,强化集团式大规模输出,以人为本,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以实现联网互动、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劳务市场为主要内容,构建完善劳动力资源信息、技能培训、输出就业等“三大系统”,建立统筹城乡、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

第十六节 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

进一步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坚持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长中短期培训结合、初中高级培训结合,突出抓好新增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广泛推行“订单培训”,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金,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十一五”期间,培育1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基地,打造10个区域性综合培训示范学校,新转移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

第十七节 推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切实抓好农村劳务输出,形成劳务经济和劳务产业。大力发展城乡二三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市内就业岗位。继续鼓励农村劳动力自组织、自管理的自主输出就业。开拓建立市外劳务输出基地,强化订单输出和季节性、集团式输出。规范发展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形成各类培训机构、输出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团组织共同推进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机制。构建劳务信息交流平台,强化输出跟踪服务,建立服务档案,提高输出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就业。“十一五”期间,扶持发展1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稳定在865万人左右。

第十八节 构建农民工服务管理工作机制

切实加强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坚持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亲情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人性化执法,促进城乡融合,构建农民工服务管理高效、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机构,建立市、区县、街镇、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管理体系,形成高效管理工作平台。建立完善服务管理工作制度,推行流动人口“一证通”制度,对进城务工农民免费办理居住证,“十一五”期间,进城务工农民居住登记率达到95%以上,办证率90%以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强化劳动合同监察,扩大工资保证金制度覆盖面,进一步开放城市公共资源,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民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七章 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力争到“十一五”末,将重庆农业打造成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以农工贸一体化为典型,经营方式多元化,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为中心,效益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实现或基本实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

第十九节 明确现代农业主攻方向

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实现农业设施化、产品科技化、品种优良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创新信息服务新方式,探索和推进具有重庆特色的“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等“三电合一”服务新方式的应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外向农业。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农业农村外向型经济发展进程,扩大农业创汇;加强农业企业的质量、环境等国际认证,提高农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能力;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支持保护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农产品出口;加大农业项目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内外资水平;加强与港、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强化农产品出口支持与服务。

发展生态农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建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良性循环机制,多级转化利用资源,实现“蓝天、碧水、沃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发展观光农业。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教功能、载体功能的开发,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业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释怀农民情结。

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成农业技术、连接市场与农户、辐射农业科技信息和技术培训的作用,选择典型区域,建设基地成规模、示范内容多、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第二十节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山地型生态农业、浅丘型高效农业等“复合农业”,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3.6∶38.1∶3.5调整到2010年的48∶43∶5。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种养加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建设农产品生产重点基地。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思路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采取整合项目建基地、引进业主建基地、发展大户建基地、“一事一议”建基地等办法,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县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优质中稻、优质豆类、优质玉米、专用马铃薯等生产基地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以上;建成优质肉猪、草食牲畜、家禽生产基地区县70个。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壮大现有的,培育本土的,引进外来的”原则,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到市外、国外开发种养业基地,发展外延农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国家和市级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个。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围绕榨菜、水果、肉类等建设1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以粮食、油料、肉类的精深加工,扩大蔬菜、水果和奶类等产品的加工规模,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重点扶持发展4家水稻加工企业、2家高粱加工企业、1家薯类加工企业、4家外向型肉类加工企业、2家奶类加工企业发展壮大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鼓励农业生产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农产品运销,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村集贸市场改造,改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工作,建立健全统一、规范、高效的“绿色通道”。到2010年,建成以市级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中心,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架,连接乡镇、村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第二十一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立都市发达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机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三大经济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都市发达经济圈。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二三产业开发区。重点推广城市郊区的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等重点发展花卉业;在缙云山、中梁山、歌乐山、铁山坪、南山等自然风景区重点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发展都市农业功能从单纯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功能拓展。加快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高科技优质品牌,努力形成科技农业孵化器。加快建立鲜活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发展农业储运包装业,搞好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和流通。

渝西经济走廊。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优质肉猪、优质蔬菜、优质水果等,建成鱼米之乡和主要农副产品供给地,形成区域化连片、专业化特色的基地型集约高效农业模式。承接主城区“退二进三”的战略转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现代农业展示区。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发展绿色果品、草食牲畜、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建成高效生态农业区。渝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区重点发展现代山区农业,构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形成沿渝怀铁路线的高山生态农业生产区。

第二十二节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引导、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建立以农民及其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和支持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销售、生产资料统一供应、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到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000个,辐射带动农户达到300万户以上,农民组织化率达到40%以上,4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专栏5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移动农网和农网广播建设。建立和完善市级发布系统、市区县专家库和各乡镇村社大户连接网络与互通系统。

☆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土肥新技术研发中试基地、国家级农化监测中心和土壤农化监测区域站等。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新转移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实现新增劳动力转移160万人;实施“技能工程”和“引导性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和促进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进程。同时重点扶持10个农村劳务输出基地区县、20个农村劳务培训基地单位和10个重点劳务中介机构。

第八章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农业科技生产力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科技教育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构筑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

第二十三节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成一批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在不同农业生态区域选建农业野外科研观测站,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内选建技术创新中心、农业投入品创制中心和农业加工品创制中心,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主体,以农技推广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的技术推广主体,以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农民科技培训主体。在动植物品种改良、生物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批突破。

第二十四节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节本增效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内选建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缩短良种更新时间,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由45%提高到60%。

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由国家农业服务机构承担,所需经费由财政全额供给,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推广条件,充分发挥其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灾害防治等多方面的服务作用。改革分配办法,按岗定酬、按绩取酬。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改革科技推广立项与委托制度,实行招投标制。科技推广项目立项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择优扶持。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与法规,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保障体系。

第二十五节 造就大量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建设壮大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和一批区域性农业科研、技术中心,组建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改良中心和工程中心,加快中国柑桔城、中国重庆西部畜牧科技城、重庆农业科技城和重庆食品加工交易城等“四大城”的建设,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创新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并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人才队伍。实施人才计划,加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和培养。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营造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为大批创新型农业科研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队伍建设。从体制改革入手,在人员编制、入学深造、职务评聘等方面制定政策,稳定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队伍中的业务骨干。坚持选贤任能原则,形成竞争机制,调动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积极引导、鼓励和推动农业高中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普及、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第二十六节 培养新型农民

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构建政府部门项目引导、主管部门统筹、培训机构实施、农民自主参与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依托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及其办学体系和有关职业院校,以区县、乡镇为重点,分类建设一批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服务中心。以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为龙头,结合“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的实施,造就一大批“田状元”、“土秀才”和种养加大户,带动和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积极性。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培养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类实用型科技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农民的科普教育,普及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和政策法规知识,增强农民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第二十七节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乡镇农技、畜牧兽医、农经站建设和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发展农民、企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实行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机构承担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示范,鼓励和支持企业、农民推广有市场前景的开发类技术。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鼓励开展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和承包。加强经营性推广机构建设,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的考核管理。

第二十八节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金农”工程、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以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布服务为重点,建立与农业部对接的重庆市农业数据中心,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选建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县,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

专栏6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重点项目

☆重庆市农科院建设。建农业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大楼、技术创新中心农机中试基地和农业加工品创制中心各交流培训中心等。

☆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科技孵化基地建设。

☆农牧检测检验大楼建设。

☆农牧科技大楼建设。

☆部级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

☆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建立种质资源繁殖更新与引种基地1个,种质资源保存分中心1个,种质资源圃1个。

☆科技入户工程。

☆国家级山地农业示范区建设。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示范区。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生物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农作物新品种、良种畜禽高技术产业化,优势生物资源增值转化,高效种植养殖技术及设施农业产业化。

☆兽药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厂房和兽药生产线。

☆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农情信息网络覆盖。

完善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农业部对接的重庆市农业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县级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建设并完善100%的区县级信息平台和90%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加快发展区县级“110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00个农产品信息采集点和50个动物疫情信息监测点。优先建设农业遥感地面样方县。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中央扶持的7个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到2010年,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90%以上的乡镇。

第九章 提高农业安全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减灾防灾能力,强化产品和投入品监管,建成与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全面提高农业安全水平。

第二十九节 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动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检验监督、控制扑灭、技术支撑以及物资保障系统,建成覆盖全市、规模适度、功能齐全、高效精干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动植物保护体系。动植物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减少20-30%。

建设完善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防疫、农药安全使用与监管三大系统,提高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监测预警、应急控制及农药安全使用与监管等综合能力。到2010年,实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国外危险性有害生物入侵的全面监控,初步建成柑橘非疫区200万亩;有效阻止和控制紫茎泽兰、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明显提高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种类和预报准确率。全市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平均每1500万亩达到20个,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对象由25种扩大到60余种,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由75%提高到80%以上,中期预报由80%提高到90%以上,短期预报由85%提高到9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数量减少30%,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重大农作物有害生物一般发生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左右,重发生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开展生物防治100万亩,建成3个50万亩规模的以安全用药为主的标准化重大病虫害治理综合示范基地。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率控制在5%以下,年农药质量样品检测能力达到250个,其中生物农药50个,农药残留检测样品能力达到500项。

建设完善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和畜产品卫生安全追溯三大系统,实现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监测,动物疫情快速监测预报、突发重大疫情紧急处理,动物疫病和产品质量快速追踪。到2010年,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基本实现全面控制;在35个区县建成达到国际标准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效控制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把猪、禽、大牲畜死亡率控制在5%、13%和1%以下。

基本建成市、县两级水生动植物疫病监测、重大疫病控制和渔用药检验与药残监控三大系统,全面提高水生动植物疫病的防治水平。到2010年,鱼、虾养殖因病害造成的死亡率下降5个百分点,基本控制水生动物重大病害。

协同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自然灾害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防洪抗旱体系、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气象灾害防控体系、森林防火防灾体系,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三十节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按照“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实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方法标准、投入品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到2010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0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30个),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适用、国际接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基本满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基本满足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基本满足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优质稻、马铃薯、“双低”油菜、柑橘、南方早熟梨、茶叶、榨菜、蚕桑、优质肉猪、草食牲畜、家禽、水产品等12种优势农产品和辣椒、长毛兔等重点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与国际标准对接的出口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与国家标准对接的生产示范基地和相对集中的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到2010年,建立5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0万亩柑橘非疫区;优质稻比重提高到80%以上,“双低”油菜的比重提高到70%,优质瘦肉型猪的比例提高到50%,主要畜禽产品检疫合格率达到l00%,主要水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0%以上。

第三十一节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认证

实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提升检测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部级中心2个、区域性中心4个、市级中心1个,建设并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40个,建立基地和市场快速检测点200个,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实时控制手段。

实施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及其原产地认定制度,制定认定认证行为规范,加强标识管理,大力培育名牌和品牌农产品。通过5年努力,培训认定认证检查员2500人;认证名牌农产品200个,累计达到300个;认证绿色食品200个、有机食品5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0个;建设和完善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3个市级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区域分中心、35个县级检测站和200个基地市场检测点。

第三十二节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40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5000人。建立认证产品产地、大宗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监控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承诺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宣传。

专栏7 农业安全重点项目

☆重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部级质检中心快速应急检测中心3个,市级质检中心6个,区域性中心4个,县级快速检测站20个,生产基地及主要批发市场速测点400个。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市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县级实验室和乡镇级诊断站的动物防疫体系动物检验监督设施建设,改造公路动物检疫监督检查消毒站67个。

☆农作物有害生物应急防灾体系建设工程。在23个县级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购置监测、实验等仪器设备。

☆农业执法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市县两级农业执法取证、办案、培训等执法设施设备。

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强化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新建、扩建和完善2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专业市场。培育30个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10个。在商品集中区域,建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专销区200个。建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推进现代流通方式,鼓励采用连锁经营等形式销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开展国内外安全优质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

第十章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分析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持续利用。坚持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远近结合,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保障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努力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强化系统整合,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配合实施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整治开发和保护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建设等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220万亩,到2010年,全市农村土地产出能力达到每亩2000元,年均递增4%。

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在三峡库区各区县建设一批“沃土工程”示范基地、旱涝保收基本农田。以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为契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先进农耕农艺技术优质高效景观示范片,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水平和示范带动效应。“十一五”完成45.9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20万吨。

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推行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实施农田保护性耕作200万亩。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达到3555.8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67.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545万亩。

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在三峡库区选建一批旱作节水农业重点示范区县,推广农耕技术、节水生物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等10项先进实用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调整农作物结构,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十一五”完成旱作节水农业示范5万亩。

第三十四节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化利用,减少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减少畜禽粪便、废旧农膜等农业废物污染。重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农村环境清洁工程项目,以及农业环境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农村面源污染档案。“十一五”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100万亩。到2010年,初步实现“三转变”、“四提高”和“五化”,即耕地利用与保护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转变,农用化学品投入从经验型向精准高效转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导与信息化处理从模糊型向数控超前型转变;提高化肥利用率,提高优质有机肥料施用量,提高农村沼气使用率;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化,作物平衡配套施肥科学化,病虫害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化,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产业化,农业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法制化。

第三十五节 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实施农村沼气建设工程,重点在三峡库区以农户为单位,实施户用沼气池“一池三改”建设,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40万口。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90%规模化养殖场(户)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第三十六节 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安全

建设一批野生植物原生境、渔业自然保护区,使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和特有鱼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施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选建农业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野生和珍稀植物资源原生地保护点,以及外来有害生物治理示范基地,建设和完善重庆市农业生物资源监测预警站,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中心。实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在长江、嘉陵江等水域开展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增殖放流设施建设,在三峡库区建立资源环境监测站。

专栏8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重点项目

☆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工程。建立示范区2000亩,扩展示范5万亩,完善田间水系、拦蓄池、补灌管道等基础设施和监测点,推广农耕技术、节水生物技术和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全市旱作农业生产水平。

☆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修建沼气池、发酵池和氧化处理粪污。按一个规模户修建100立方米,一个养殖小区修建400立方米,共需修建20万立方米的沼气池或发酵池和氧化处理池等;在条件成熟的小区可以结合有机肥厂建设促进粪污无害化。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到2010年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20处。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40万户。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实施基本农田建设44.5万亩。

☆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与沃土工程。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100万亩低产田土改造、5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50万亩平衡施肥、30万亩改土聚土垄作等。

第十一章 实现规划的保障措施

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今后五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保持既快又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规划实施的协调保障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三十七节 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和有力财政支持。党中央在新时期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支农促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保证财政农业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力争财政安排农业事业费和支农资金保持在财政支出的25%以上。在投入机制上,主要建立无偿投入与有偿投入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利益相促进的新机制,保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调整财政农业支出结构。财政投入重点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和扶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业现代化园区等。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建立政府、农民、外资、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引导的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发展农业资金,带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外资投资农业,建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个人和外资等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的投资体系。研究制定鼓励投资农业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环境,健全创业投资体系,大力吸引民间和社会资本,着力扶持现代种、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畜禽粪便治理等专业公司。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资。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项目支持;二是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三是积极利用信贷资金;四是广泛吸纳民间资本;五是大力引进外资;六是鼓励农民自筹投入。

第三十八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抵御和化解风险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重点培育10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示范区县,重点加强农业良种保障能力、科技推广能力、基础建设能力、三农培训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农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等“六大能力”建设,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加强良种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引进、培育、选育系统,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构建良种繁育体系和新型种业体系。

加强科技推广能力建设。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为重点,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运用效力。

加强基础建设能力建设。实施“沃土工程”、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动植物病虫灾害有效预防、快速扑灭能力。

加强三农培训能力建设。以种养加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为主要任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百校培训设备设施建设工程、万名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百万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乃至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强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扶持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重点产业,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优势产业区,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农业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改革农业执法体制,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接报与指挥系统建设、执法队伍素质建设,完善运行保障机制,提高农业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开展农业公共支持政策研究,加强农业行业能力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效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三十九节 增强农业行业能力

着力加强全行业能力建设,提高依法治农水平,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

正确把握农业发展规律。认真领会“两个趋向”精神实质,正确把握形势,紧紧抓住农业发展新的时机与机遇,加快农业发展。遵循农业发展规律,从体制上切实解决影响农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着力推进农业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强化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坚持专家咨询、集体决策和决策责任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强化务实的执行机制。加强重大事项督查、一般工作督办的措施,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严格的监督机制,突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方法,提升监督水平。

加强农业部门思想作风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风,加强农业调查研究工作,增强研究思考问题的能力。

加强农业法制建设。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依法治理,进一步加强农业执法,强化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装备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

第四十节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权利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增强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有利于农村的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立足资源优势,提升规模基地,育强企业龙头,创新经营机制,培育市场体系,构建销售网络,发展专业合作,注重自我服务,实现基地组织化、企业组织化、流通组织化和合作组织化。

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引导功能。优化配置农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综合生产率和规模效益,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提供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

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自愿组成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分工分业,提供产供销服务,以增强合作社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凝聚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力度,项目引导,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建立契约组织、中介组织、市场组织。

第十二章 农业环境评价

本规划实施后,由于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推广畜牧养殖小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利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是,由于产业发展需要,推广一些高新技术,对环境造成小影响不可避免。因此,总体评价是利大于弊。

第四十一节 农业环境现状

“十五”末,我市农业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基本农田土壤质量良好,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渔业水质质量良好,嘉陵江、乌江渔业水质质量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基地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以监测为重点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展开。“十五”期间,对35个区县的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基本农田、渔业养殖水域等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价,对粮食、蔬菜进行定期检测和监督性检测,抽检样品7590个,获得监测数据45000多个。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取得新进展。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50个,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0.7%。建成了野生金荞麦原生境保护区200亩。查清了53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情况,清除紫茎泽兰3.5万亩,有效地遏制了恶草的传播速度和危害势头。

农业面源污染和养殖污染防治开始起步。建立了农村面源污染档案,编制了全市生态保护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开展了农业面源和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57.5万口,建成沼气工程103处,有机复合肥生产厂7家,建立了6个不同水平的农业面源监测点。

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猪-沼-果”生态模式、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十大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推广应用面积91.2万亩,直接经济效益3.7亿元,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区县达到16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个,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

生态建设初见成效。重点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以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完成“长治”五期工程,落实天然林资源管护3582万亩,完成工程造林任务1236万亩,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但是,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总体上看,农业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一是有害生物增多,生物多样性下降。国家公布的74种有害生物中,全市发现53种。部分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二是农田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污染,菜地土壤酸化严重。重金属汞样本超标率6.7%,菜地普遍酸化严重,农田土壤酸化较为严重。三是渔业水质量较差,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嘉陵江北碚水域、乌江涪陵水域重金属铜样本超标率分别为61.1%和50.0%,龙溪河、綦江河、小安溪河等污染较重,巴南五步河、合川渠江、潼南琼江重金属铜样本超标率分别为66.6%、66.6%、100%。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逐年加重。大量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畜禽粪便、废旧农膜等农业废物污染,造成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五是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5.2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63.2%。全市已有石漠化土地290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5%。

第四十二节 农业环境趋势预测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将快速发展,养殖业规模化步伐加快,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不可逆转。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污染加速由城镇向农村蔓延,加剧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不利于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据预测,2010年我市农业面源污染(含农村生活和种养殖业)负荷为COD48.9万吨、NH3-N4.8万吨、TP2.9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37%、34%和44%。这给我市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

第四十三节 农业环境控制措施

农业环境保护的关键,一是治理,二是控制。一方面,对现有污染进行治理,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有效抑制和减缓农业环境污染。本规划坚持把环境保护同产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一律不纳入规划。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严格审批农业建设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对每一个农业建设项目的选址、工艺、规模、环境治理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严格把关。

建设农业环保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八大工程”,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一是农业生物资源安全保护与利用工程。重点在经济条件较好、能源紧缺的地区发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减少农作物焚烧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到2010年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20处,基本实现农作物废弃物有效利用,减少污染,开辟新能源;二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减少农村人畜粪便污染,建设生态家园。到2010年建设35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一池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户发展到103.3万户,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40万户;三是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粪污前处理系统、厌氧消化系统、好氧水处理系统、沼气利用系统、固体有机肥料生产系统、沼液无害化处理及商品化液体肥料加工系统,减少粪便污染。计划到2010年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四是渔业资源保护及环境监测工程。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及环境监测,减少水体污染。建市级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1个和鱼类资源保护中心1个,建3个县级渔业环境监测站;五是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发展生态固土蓄水与高效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完善田间水系、拦蓄池、补灌管道等基础设施和监测点,建立示范区2000亩,扩展示范5万亩;六是“沃土工程”。开展生态能源与土壤改良,完善农田监测及土壤改良技术管理系统,建立有机肥处理加工与配制示范展示基地、实验室及“3S”农田诊断系统;七是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在全市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200万亩;八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建设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及草原监理站,其中市级草原监理站1个,区县级草原监理站16个,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40万亩,建设人工饲草饲料基地40万亩,建设牧草品种资源保护区2万亩。

通过以上措施,到“十一五”末期,全市农业环境将得到较好改善,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下载全众农业20-201515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众农业20-201515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农业发展规划

    乡镇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农业发展现状 一、草铺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草铺镇位于安宁市西郊,西连禄裱镇和易门县,北连温泉、青龙两镇,南接县街镇,东邻连然镇。距安宁市......

    农业发展规划书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xx县xx镇 xxx 根据中央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充分利用农耕土地的发展方向中指出的:“引导农村土地......

    新宁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新宁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观光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工业生产、农......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附件: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农业部 二〇〇七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

    2011-2016年农业发展规划

    麻阳苗族自治县江口墟镇2011-2016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次修订草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站在新起点,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精神。实现“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建设社......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全文)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 前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意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跃式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