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漫谈台湾问题
【摘要】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 解决 台湾 统一 稳定 一 前言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两岸和平统一有两大障碍、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美国的干扰
(1)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一个大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有很大牵制作用。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 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但从短期看,也许 是政治决定经济;但从长远看,一定是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与经济是不能完全分开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决定两岸关系未来的是两岸的广 大
民众,是关系到两岸人民切 身福祉的经济利益,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经济规律,而绝不是台湾岛内少数顽固不化的“台独”分子,更不是他们所高唱的那 些远远脱离人民需要的空洞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口号。
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充满信心。
(2)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 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 力所能阻挡的
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 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钟摆”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 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 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 将取得最后胜利。
三、台湾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 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
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五 总结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
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篇:台湾问题论文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
程
名
称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_______________ 指
导
老
师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班级名称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 交阅时间____________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
台湾问题是中国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台湾的分裂消耗了中国太多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使得我国无法为自己更深层的国家安全利益进行更为全面的统筹与布局。但武力统一不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不一定是最终选择!和平统一台湾完全是可以争取的,这事关我们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事关中华复兴以及和平崛起战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所谓巨大的推动作用,台湾问题的解决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 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 祖国统一
1.概述
台湾问题,或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开始所衍生出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关于台湾的政治地位及其主权归属问题,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二)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三)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2.台湾问题的本质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但是,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其本质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但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台湾问题,使得台湾问题又夹杂着复杂的国际因素。
3.台湾问题的现状及国内采取的措施
一湾浅浅的海峡,将两岸隔开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来,台海风云变幻,海峡波翻浪卷。变幻的风云后面有人,翻卷的波浪后面有事。两岸的关系从紧张对峙逐步走向和平发展,逐步进入大交流、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是整个国家的不幸,也是所有中国人的不幸,但是所有的中国人无不怀抱无限希望,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台湾问题形成已久,是历史存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需要两岸领导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坚持。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早日统一,中国政府在坚持和平统一的立场之外,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
政治方面,积极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化解敌对情绪,推动两岸政治关系正常化。经济方面,敞开门户,为台湾的进出口贸易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两岸的经济交流,以经济交流拉动两岸的互动。
军事方面,主动缓和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状态,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对于其他方面,如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政府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同胞在这些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同“海峡交流基金会”的密切联系,维护了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4.实现两岸统一的障碍
(一)台湾岛内长期存在的分裂意识
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的一个大党,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这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有很大的牵制作用。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益频繁,“台独”分子越来越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二)美国等外部国际势力的插手
某些国际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的“反共拒和”政策和岛内的分裂势力,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制造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美国是阻挡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和斗争仍会持续下去。然中国的最终统一乃大势所趋,绝不是美国少数反华势力所能阻挡的。中国政府的对台斗争,从某一方面来说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台海两岸的政策不会改变,它就像“钟摆”一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轴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时左时右地摇摆不定。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然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支持下,海峡两岸终将统一,两岸中国人民终将取得最后胜利。
5.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一,增进共识,确认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随着岁月流逝和社会的前进,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以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求同存异,化干戈为玉帛,结束两岸之间的分隔与对峙。
第二,增进互信,加深理解。传统文化尤其是长期占居中国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是联系两岸人民的纽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深深渗透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维持了两岸同一民族的心理稳定性。大力进行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可以唤醒台湾人民的“大中华意识”。如果未来两岸能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统一,更是全球华人所乐见的,搭好对话桥梁,沟通谈判渠道。第三,增加民间交往,扩大经贸合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之间文化、艺术、体育、演艺、学术、科技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岸人民受益日增。但总体上看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台湾当局的阻挠和限制。如:两岸不能全面直接“三通”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与加强。至于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则更是前景广阔,机遇多多。两岸经贸互补性极强,内地有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力,台湾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技术。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
6.总结
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第三篇:台湾问题的论文台湾问题
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政治和社会革命的先驱。政治和社会的反革命,也同样以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开路。在美国最大的“台独”组织“台湾独立联盟”正式公开返回台湾、公开变身进入“民主进步党”是一九八八年。民进党将台湾独立纲领正式、公开纳入党纲,是一九九一年。但是民族分离主义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斗争,则早在70年代中晚期就开始了。“台独”运动假借台湾文学论诸问题、族群问题、台湾史论中的各种问题、“命运共同体”问题,民族定义问题和历史教科书问题等等,千方百计,要得出这些结论:台湾与中国大陆长期隔离的现实下,台湾已经发展出一个在民族认同、文学特质、自我意识上和中国完全不同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宣称远在台湾达成政治独立之前,在文学、文化上早已独立。在这样一个反民族逆流下,台独派以雄厚资源拥有好几家日报、一家全岛性的电视台,几家周刊新闻杂志。“台独势力”并且以乡土教育之名,减少对中国历史、地理甚至语文课程,加强母语(实为汉语闽南系及客家系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的教学。政府以各种“基金”和预算,支持各种“乡土文史调研工作”和“社区重建”,其中就颇有人用来强化社区意识和地方意识。当然,一九九八年由教育当局强行修改国民中学历史及社会科教科书,是明目张胆地经由台湾正规教科书,宣传和中国相针对的、台湾的“国家”史观和“公民”意识,引人侧目。也必须指出:一九八八年李登辉登台以后,不惜以国家政策推行纵容和包庇“台独”的各种措施。二000年民进党政权登上台后,“台独”系文化人、文学家、教授和新闻言论人纷纷上台,占据学术和文化机关的要津。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台独”攻势益形严峻。“文学台独”及其发展形势 如果在大众传播、教育阵地、社区组织等领域中的“台独”运动称为“文化台独”,那么在台湾文学论坛中长期以来的“台独”论,就是“文学台独”了。历史地看来,“文学台独”论和“文化台独”论的发展,形影相随。但“文化台独”最早在台湾出现的面貌,却以台湾文学论的形式提出。早在一九七七年,“文学台独”论的“宗师”人物叶石涛发表了《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虽然在戒严时期还有一些伪装,但却第一次提出了台湾文学的“台湾立场”和“台湾意识”,第一次提出了台湾在日据下“现代化”历程中产生了“台湾意识”的主张(当然,这种提法都源于“左”派台独“理认家”史明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台湾四百年史》)。一九八一年,评论家詹宏志发表〈两种文学心灵:评两篇联合报小说得奖作品〉,指出若将台湾放在全中国的视野考察,台湾文学如果没有深厚的作品,只能沦为聊备一格的“相对于中国中心的‘边疆文学’”。詹宏志的文章立刻招来“台独派”蜂涌而至的反论。今日成为“文学台独”重要理论家的彭瑞金、高天生和李乔等人,纷纷为文强调台湾文学自有“独特的历史性格”,抨击詹宏志以中国为中心去观察台湾文学。这是台湾文学思潮中第一次强调了台湾文学的“本土性”、“自主性”和“去中国性”的论说。一九八二年,叶石涛在杂志《文学界》中表示,台湾作家要反映“台湾这块土地”的“真实形象”,“不要执著于过去的亡灵,以忘恩负义的心态来轻视”„台湾的“土地与人民”,并指现“那些站在空洞神话架构上来号令叱的文学”是“毒素”,是“公害”。叶石涛说的是台湾作家要有“台湾意识”和“台湾立场”,放弃“空洞”、“神话”般的中华民族主义“亡灵”„„而秉持中华民族立声的文学作品是“毒素”、是“公害”。一九八三年,陈芳明在“台独”化后的《台湾文艺》上发表文章,热烈赞赏叶石涛在《文学界》上的上述文章中肯定了台湾文学的“本土性”和“自主性”,并预言“台湾民族文学”的“孕育”和“诞生”。同年,叶石涛发表〈再论台湾文学的提升与净化〉;林梵发表〈从迷惘到自主〉,都强调台湾文学的“自主性”,强调台湾久已与大陆分隔殊途,而台湾文学自日据以来一贯自己发展,从而产生了独自的“本土性”与“自主性。一九八五年,叶石涛为自己的书《台湾文学史纲》写序,强调自日据以来台湾文学在与中国大陆完全隔绝条件下,吸收了欧美和日本文学的“精华”,形成“鲜明的自主性格”,发展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叶石涛还说,台湾文学家应以“台湾为中心”写作,要“站在台湾的立场”„ 一九八七年以后,“文学台湾论”有了新的发展。随着解严后“台独”较为宽松的环境的形成,逐渐把“文学台独”运动与“政治台独”纠结起来。一九八七年,在德国一场“中国文学的大同世界国际研讨会”后,在台湾引发了“台湾作家定位”的论争,在抗议国际场合中台湾作家(文学)被“定位”为中国作家(文学)之余,提出台湾作家定位应与台湾前途定位并同思考,主张台湾文学只反映“台湾经济生活共同体”,台湾文学中的中国是一种“虚构”与“虚伪”。有人疾呼,台湾文学早就先台湾政治取得了“独立”,台湾文学应与政治及社会的“台湾人解放运动”相结合。提出这些主张的人有李敏勇、向阳、羊子乔、刘天风和林宗源等。到了一九八八年,“文学台独”又进一步提出“台湾新民族文学”的主张。林央敏和宋泽莱分别写文章提出了“台湾(新)民族文学”,以和中国文学“划清界限”,建立台湾优良的“新民族文化”,并最终为“台湾独立建国”服务。到了90年代,叶石涛和陈芳明等人迭次发表文章,其思想内容不外乎一再强调台湾文学的“独立自主性”,不隶属于中国文学。一九九九年开始,陈芳明发表了野心勃勃的书稿《台湾新文学史》,企图全面依照“台独”史观和“文学台独”全面炮制合于“台独”尺码的“台湾新文学史”。台湾文学论领域中的统独之争 如前所述,“文学台独”的发展,其实是“文化台独论”、“台湾自主论”、“台湾主体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份。但“台独”阵营有自己的广阔的言论阵地(如早期党外周刊、月刊如《前进》、《深耕》、《台湾时代》、《八十年代》,报纸副刊如《台湾新闻》副刊、《自由时报》副刊,文学杂志加《文学界》、《台湾文艺》和《文学台湾》等等),而相形之下,反对和批判“文学台独”的阵营只有《夏潮论坛》和后来的《文季》(不久停刊)及当前的《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势力悬殊,但是台湾文学问题上的统独斗争一直不曾间断。一九七七年,针对叶石涛〈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陈映真发表了〈台湾乡土文学的盲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一九七九年,旅日台独派学者张良泽发表〈苦闷的台湾文学 蕴含“三脚仔”心声的系谱>于日本,主张日据台湾塑造出既非日本人又非中国人的“三脚仔”台湾人。而台湾文学就是“三脚仔”的“心声”。一九八一年,陈映真写〈思想的荒芜—读〈苦闷的台湾文学〉敬质于张良泽先生〉,加以批判。一九八四年,陈芳明发表〈现阶段台湾本土化问题〉后,吴德山(杜继平)则写〈走出“台独意识的阴影:宋东阳(陈芳明)台湾意识文学论的批判>,加以驳论。针对张良泽分别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三年发表的<战前在 “台湾问题的论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台湾的日本文学:以西川满为例>和〈西川满书志〉,陈映真在一九八四年发表了〈西川满与台湾文学〉,批评西川满有台独意识和“热爱台湾”的谬论。统独双方对日据下台湾“皇民文学”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也表现在张良泽在一九九八年〈正视台湾文学史上的难题—关于“台湾皇民文学”作品拾遗〉,力言在日据战时下的台湾,写“皇民文学”既普遍又不得已,后人不宜妄加评论,而应加以理解。两个月后,陈映真写〈精神的荒废—张良泽皇民文学的批评〉加以驳斥。又不久,彭歌写《醒悟吧!—回陈映真〈精神的荒废〉》。三个月后,陈映真写〈近亲憎恶与皇民主义—答彭歌先生〉,加以反论。一九八八年,《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冬季号)发表了陈映真、曾健民和刘孝春、陈建忠等人的文章,编了“台湾皇民文学和理论批判”和“不许新的台湾总督府‘文奉会‘复辟”的专辑(一九九九·人间丛刊)秋季号),刊出曾健民的〈台湾“皇民文学”的总清算〉、刘孝春〈试论“皇民文学”〉及陈映真前述〈精神的荒废—张良泽“皇民文学”的批评〉,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也特别针对同情台独的台湾文学专业的日本学者垂水千惠、中岛利郎的谬论,加以批驳。还必须特别提到,一九九七年(70年代)乡土文学论争二十周年之际,统独两派各自组织了研讨会。陈映真和曾健民分别发表了〈向内战与冷战意识形态挑战—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在台湾文学思潮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和〈民众的和民族的:乡土文学论争的精神与70年代思想精神的再确认>,前者从战后冷战与内战意识形态的颠覆来确认70年代的乡土文学论争,从而批评“台独”派文论亟欲篡夺乡土文学论战的果实。另曾健民的<反乡土派的嫡传>则直接批判陈芳明的论文〈历史的歧见与回归的歧路〉。一九九九年八月,陈芳明开始在《联合文学》连载他企图雄霸台湾文学史论的书稿《台湾新文学史》,并刊出其绪论性的首章〈台湾新文学史的建构与分期〉,号称要根据日据期迄於今日的台湾“社会性质”来“建构”台湾新文学史,从而炮制了日据“殖民地社会”阶段(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再殖民社会”阶段(一九四五—一九八八)以及“后殖民社会”阶段(一九八八迄于今日)。二000年七月,陈映真在同杂志发表〈以意识形态代替科学知识的灾难〉,依据科学性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推移的理论,彻底论破了陈芳明自己杜撰的台湾“社会性质论”。从此,双方来回交锋了三回,至二000年十二月,陈映真发表〈陈芳明历史三阶段论及台湾新文学业史论可以休
第四篇:中国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百五十七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美国对中国的内政干涉是阻扰祖国统一大业完成的重要因素。
直到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可是今年来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背弃了公报的约定,给予台独经济和军事上的帮助。按照近年来美国对台湾的政策,祖国的统一大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将会如何呢?祖国能否统一?
有一位据说是学历史出身的台湾政客声称看不到中国统一的必然,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了解历史不等于认识历史,更不等于把握历史。中国的版图虽然时有盈缩,中国内部的政权时有分合,但中华民族聚居生存的地方日益形成一个稳固的息息相关的统一板块,中华民族在生存中日益形成一种稳固的绵延不绝的民族意识和文明传统,则是不变的事实。这是中国国家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国统一的基础。
虽然民族意识不能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觉服从国家统一的大局,历来不乏为谋一己私利而分裂国家民族者,但总体上追求国家统一都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基本民族意识。
历来掌握国家中枢的政治力量,无不把追求国家统一当作首要政治目标;地方割据势力若有机会染指中枢,也会由地方割据势力摇身变为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鼓吹者。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为后世子孙留下广阔的生存空间、兴旺的繁衍传统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使得任何外来势力,即使可以猖獗于一时,却无法鲸吞中国,更无法灭绝中华民族。
只要中华民族不灭绝,只要中华文明不消亡,国家统一就是历史的必然。统一的首要条件就是建立一个稳定、强大的国家政权。
中央政府将继续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推动台湾问题的有效解决。鉴于各方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涵义的解释各取所需,分歧较多,我们不得不指出另外一个事实,即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础之上的。最近胡锦涛、贾庆林分别发表讲话,前者强调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者强调要筑牢政治防线,等于明确排除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照办西方所谓民主模式的政治
选择。对于一部分希望借解决台湾问题来改朝换代或者促使“局势突变”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台湾那边希望以民主竞争伐谋取胜的马英九当局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好消息。当然,这是中央政府的基本立场,各方实际上早就心知肚明。最新的政治表态主要体现了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台湾方面来看,尽管蓝绿阵营有此消彼长的变化,但马英九当局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将继续坚持其“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理由很简单,在马英有限的任期内,台湾当局没有希望靠“民主竞争”来斗垮对手,就不会向统一的方向靠拢。当然,马英九也不会公开向台独靠拢,因为那样会让他众叛亲离,落得个孤家寡人的下场。支持中国统一的人会抛弃他,真正的台独分子也不会信任他。马英九只能坚守其“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相机从两岸缓和的政治氛围中捞取一些好处。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可能会出现一些新东西,但在台湾问题上将延续美国最近几届政府的基本政策,一方面在口头上承认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则采取曲折的方式将台湾置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
很明显,决定台湾问题走向的几个基本因素的未来趋向已经显露出了一些端倪。考虑到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的四年或者八年的任期,也考虑到台湾马英九当局掌握台湾治理权的期限,则今后四到八年的时间里,台湾问题将基本处于一种政治上的僵持状态。尽管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中央政府和台湾地方当局甚至有可能构建某些具体的政治框架,但各方的政治底线都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两岸关系的缓和必然是有限的,不会使台湾问题的解决发生重大变化。从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进程的角度讲,这个政治僵持期也是和平统一的又一个尝试期。因此,也不能说这个政治僵持期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力量对比将会在这个时期进一步发生变化,政治僵持期关于两岸关系的探索将会对下一个时期的台湾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我坚信台湾将会回归祖**亲的怀抱,中国的未来,因为我们将更加强大辉煌。
第五篇:台湾问题研究 论文
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
摘要:2005年3月14日实施的《反分裂国家法》是诉诸法律程序维护国家的统一,严厉打击台独势力。然而在针对网络点击率日益高涨的台湾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不利于两岸人民友好交流的言论时,我们却没有强有力的对策。对此不合实情的言论台湾人民在无条件证实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大陆人民也只有在网络上通过舆论的力量进行反驳。在网络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两岸人民通过网络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方式会日益增多,但那些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度强的台湾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不恰当言论也会通过网络影响到两岸人民的关系。本文将通过实例来分析台湾综艺节目不当言论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并寻求解决其消极影响的措施。关键词:台湾综艺;言论;台湾问题
一、背景分析
所谓台湾问题,一是指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这是台湾问题的本质; 二是指台湾问题是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的问题。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干涉是台湾问题形成今日之局面并迟迟难以解决的外因;三,现今台湾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 以及“台湾独立” 的斗争。这是对台湾问题的专业化解释。
我们每次说到台湾问题,浮现在脑海的就是国家的政治问题,很少将之与其他领域联系起来。确实,台湾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但是在这个政治问题的背后,其表现的形式却是多样的。可以在台湾当局领导者所制定的政策中表现出来,可以在台湾民众对大陆游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台湾红火的综艺节目的言论中有所体现„„我们常常会忽略后面更倾向于人文方面的表现。其实,台湾民众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比起台湾当局领导者更具有借鉴作用。没有民众的支持,任何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都是难以行得通的,任何组织集团或是个人高举着的“两个中国”的旗帜都是会被民众踩在脚下的。所以,台湾民众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与态度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台湾,与大陆关联紧密,日夜思念回归祖国回乡探亲的一代慢慢老去;受西方文化影响越来越深的一代正在成长,正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利于台湾早日回归到祖国怀抱。除此之外,在这个娱乐致死的时代里,娱乐精神至高无上。台湾新的一代受到台湾综艺节目的影响深远,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对那些并不了解大陆也无从考证其言论真实度的年轻一代是极大的误导。这样的不实言论正在逐步拉远 刘玉霞: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团结,2005年第3期,第23页
台湾与大陆的距离,正在一步一步侵蚀台湾与大陆的血缘之情。
在大陆,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台湾的综艺节目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到大陆。收看台湾综艺节目的大陆受众主要是大学生和都市白领,他们追逐新潮的事物,对台湾的一切充满好奇与向往,希望通过收看台湾的综艺节目了解台湾,了解自己没有去过的世界;还有一点就是台湾的综艺节目具有大陆节目没有的创新性和大胆性,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是无限刺激,具有无限吸引力。在面对台湾综艺节目中出现的针对大陆的不实言论时,大陆受众有些是一笑置之,有些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反驳还击。无论是哪种反映方式,都是对两岸人民关系的一种无形的损害。
二、不实言论的消极影响
下面将通过几则实例来论述台湾综艺节目不实言论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事件一:陶晶莹事件
陶晶莹作为在大陆播放的点击率较高的台湾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的主持人,其大胆的主持风格受到很多大陆受众的喜爱。在2013年的年末,陶晶莹在为自己新唱片宣传接受采访之时,提及到在大陆很火的节目要她与老公及儿子一家三口去拍摄节目,节目组还要儿子请假不上学;陶晶莹在采访中指出自己家里不缺钱,不想让儿子去受这样的苦。她的这一说法在大陆一经传播,一是引起了大陆民众的诸多不满,二是她说讲的节目组发表声明并未想她发邀请函参加节目。于此,网友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陶晶莹,并在网上发布“陶晶莹滚出娱乐圈”言论。
该事件在网络上讨论的沸沸扬扬,陶晶莹最终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发布公开道歉声明,表明自己无意中伤大陆该节目,希望获得原谅。大陆网友对此道歉不屑一顾,将陶晶莹之前诋毁大陆的一些言论旧账翻出,其中就有陶晶莹诋毁大陆女生的言论,该言论说大陆女生没有素质,没有见过包包。当时该不实的言论也招到了网友的炮轰。大陆网友除了炮轰陶晶莹之外,还将之看作是整个台湾民众对我们大陆的讽刺,进而在网络上发表了众多辱骂台湾民众的言论。
从这个事件中不难看出,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就是一把匕首,即将匕首戳向了不实言论的发布者,也将匕首戳向了大陆的受众,伤人伤己。这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一面是,因为一个在台湾较有名气和号召力的名人的不实言论,伤害了两岸人民的感情;因为一个台湾名人对大陆的诋毁,激起了大陆受众对整个台湾人民的愤怒与不满,这样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感性多于理性的看待问题只会加深两岸人民的误解,不利于通过民众的角度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两岸的友好交流。
2、事件二:台湾教授“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言论 该事件就是发生在今年的3月份,但是该言论的发布时间却是在2011年的一档台湾综艺节目中。从2011年到2014年,经过三年的时间,还是有网友将这样的不实言论搬到了大众面前。该言论的当事人是台北美食学院教授高志斌,作为一个教授发布这样的不实言论更是令大陆受众愤慨不已。当然,大陆受众中除了愤慨的,还有就是调侃的。调侃的网友掀起了一股“茶叶蛋”风潮,讽刺的将茶叶蛋比作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样的网友一是不在意来自台湾综艺节目的不实言论,二是通过这样的反讽形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当“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成为热门话题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后,教授高志斌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高志斌教授表示这一切都是误会,当时自己说出“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一是因为当年的节目所给的时间不够充足,自己来不及解释;二是自己并不了解大陆,自己认为大陆贫富差距悬殊,确实有民众吃不起茶叶蛋;三是大陆网友对当年的视频进行剪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正好构成了“大陆人收入低吃不起茶叶蛋”不实结论。
对于该事件,台湾民众的反映很淡然。一些民众认为即便在台湾也有人吃不起茶叶蛋,贫富悬殊不仅仅是在大陆,也在台湾,表明自己会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一些民众表示不关心也不在意;台湾的一些传媒人士认为发布这样出格的言论就还是为了收视率;对于台湾的娱乐圈而言,他们认为大陆受众在这件事情上过于较真,表示“认真你就输了”。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晰的看到来自各方的态度。总结而言,大陆受众比较在意台湾民众发出的言论;台湾民众表示自己能理性对待言论,对这样关乎大陆的言论并不是特别关心;传播人士将之看作为博得眼球的举动;台湾的娱乐圈将之视为常态。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和看法的巨大差异,源于来两岸文化的差异,两岸长期缺乏沟通交流以及两岸信息的不对称照成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两岸人民相亲相爱以达到祖国和平统一的目的具有一定的难度。信息的不流通,互不了解,缺乏发自内心的关联等等因素,都会对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形成阻碍,这是两岸人民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门槛。
3、事件三:台湾专家“大陆人买不起电脑才爱手机”言论
在茶叶蛋事件发生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网络上的话题迅速被“大陆人买不起电脑才爱手机”的言论所淹没。该话题起源于网络新闻,话题的源头是台湾播出的电视节目《大而话之》。该节目当时讨论“为什么大陆会比较习惯用手机上网,跟台湾不一样”的话题,获邀专家(台湾《数位时代》前主编郑纬筌)称:“这牵扯到用户结构,大陆贫富差距大,一些蓝领阶级买不起电脑,就用一般的手机。”当时主持人还补充说,手机上网比较便宜,所以变成了大陆民众喜欢的东西。这段内容被台湾媒体做成新闻,很快转到大陆新闻网站,然后流传到社交网站和论坛,并迅速成为热门的争议话题。针对这个话
题,大陆网友拿出了比“茶叶蛋事件”的更高热情,甚至是河南日报法人微博都对该言论通过河南GDB数据进行了有力反击。
在该话题引起网络热议后,当事人以及节目的主办方通过多方渠道进行了澄清,他们表示原意并不是被网络新闻断章取义的那样,在节目当中郑纬筌的回答是:这个牵涉到大陆的用户结构。比方说台湾上网一直很成熟,普及率一直都是百分之九十几。但是大陆因为贫富差距大,有一些蓝领阶层以前可能买不起电脑,所以很习惯用手机看电子书、小说等等。那现在进入智慧型手机时代,他们就切换过去,所以他们在手机上的商机会更大,使用也更为普遍。
这样的断章取义,曲解原意都是网络的“标题党”所为。他们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和增加点击率,通过删减字符的方法改变一句话的原意,使之变成具有冲击力的标题,然而意思已经完全改变。
在这个事件中,台湾专家的言论被网络“标题党”利用,将原意改的面目全非;而台湾民众对这一言论的态度千差万别,有相信其言论的,也有笑话《大而话之》作为一档剖析大陆时事、热门资讯,促进两岸之间资讯的交流与传播为本意的节目却发表如此荒谬的言论,讽刺该节目是井底之蛙;大陆受众在看到被改的面目全非的言论之后,缺乏理性的思维,也未去证实该言论的真实性。这可能是因为大陆受众与台湾民众沟通失效,以及内心对台湾民众的不信任感造成的,使得大陆受众容易轻易的相信“台湾人发表的言论都是瞧不起大陆的”这样的定律。从这些不同人群的不同态度上看,两岸民众需要加强文化、思想方面的深层交流,增进彼此包容、理解和信任,化解因为历史恩怨产生的心结,这才有助于两岸民众心灵的融合,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三、解决对策
台湾回归到祖国大陆的怀抱是众望所归之事,但这也是一个跟时间相关的事情。什么时机最佳最有可能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没有定论。但是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时间越长久,两岸人民的关系可能会越加的疏远。从上述的几个事例就折射出两岸人民信息不对流,存在信息上的误区与死角。除此之外,还有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的不亲近,反而存在着互看不顺眼,难以包容对方的趋势。
而台湾的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对两岸关系的疏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是因为台湾综艺节目盛行,常常以发布“惊人”消息为博取眼球的手段,在这些“惊人”消息的背后就是不实言论,夸大其词或是凭空捏造。这样的信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大陆如何如何贫穷„„”等消息。台湾民众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但是这样真真假假的消息在大众传播渠道中流传的太多,也就难分真假了。同时,经常处在“大陆如何如何贫穷„„”等媒体语境下,会产生思维和观念的偏向,长而久之形成了对大陆的思维定势,“大陆如何如何贫穷„„”成为台湾民众心中有关于大陆的标签;二是因为台湾的综艺节目通过网络新媒体传向了中国大陆,大陆受众在听到看到综艺节目中出现的不实言论后,会感性的将之看作为整个台湾人民的想法,进而产生对台湾的抵触心理。把对发表不实言论的台湾明星、专家或教授等的愤怒与不满扩散到整个台湾,在网络上对不实言论进行反驳还击的过程中,某些不理智的网友还对台湾人民进行谩骂和诋毁。在网络互通的时代,台湾的网友也能看到大陆网友对台湾人民的攻击,这样容易发展成两岸网民在网络上的群体性骂架大战,如果再发展下去,将成为线下对骂大战。这样的状况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个别人的个别言论而造成两岸关系的隔离疏远,完全是得不偿失。因此,如何应对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对台湾问题的消极影响,应该采取哪对策至关重要。
1、严防台湾综艺节目中不实言论在大陆的传播和扩散。台湾的综艺节目主要是通过网络互联网在大陆进行传播。虽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但是在台湾综艺娱乐节目上传至大陆网络时,进行节目上传前的挑选与剪辑,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实言论直接流传到大陆民众间,进而引发群体线上的语言暴力事件。
2、当台湾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引发了网民们的愤慨,并在网络上对台湾进行口诛笔伐时,应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是机构建立官方的博客、微博或是贴吧等网路帐号,发布事件的详细经过,以澄清事实,降低网民因为断章取义或是观看恶意剪辑的视频而对台湾增加怨恨的可能性。
3、培养大陆受众面对来自台湾综艺节目不实言论的理性化思维。作为台湾综艺节目的大陆受众,应该具有自身的判断能力和理性的思维。不能仅仅因为台湾的某个人某句话就否定整个台湾民众,不能这样片面化的认为这就是台湾整个民众的想法,进而越来越气愤,增加对台湾的厌恶,对台湾民众的怨恨。这样的结果是在帮助那些盼望着台湾脱离中国独立存在的不法份子实现分裂的想法,我们只有理性看待,理性对待台湾综艺节目中的不实言论,才能更好的通过网络的手段排除误解,实现与台湾民众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对那些在台湾综艺节目中发表不实言论的当事者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作为公众人物,随意不经考查的发表对大陆的不实言论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这样以发表不实言论提高点击率的做法要扼制和严厉打击,在综艺娱乐这一块最佳的做法是封杀发表该言论的当事人,以及禁用对发布该言论的综艺节目在大陆播出以及网络上传的许可,以达到告诫的作用
5、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两岸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实现信息即时的双向沟通。正是因为两岸长期以来的沟通不利,才会形成两岸人民的信息盲区,对一些人发布的不实的言
论也当作真事在听。虽然2008年已经实现了两岸的“三通”,但是这样的力度并不足以达到两岸交流的无障碍。两岸人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不多,实地参观考察的更少,很多人对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1949年之前,并不了解建国以来大陆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国家应该出台更有利于来海峡两岸人民沟通交流的政策,以期两岸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理性看待两岸的不同,增进两岸的血脉亲情。只要实现了信息透明,沟通到位,很多不实的言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需要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两岸人民在平等沟通,顺畅交流的基础上铺好感情的根基,这样在国家领导层面进行谈判时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作为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的综艺节目,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针对大陆的言论,要从实际出发,从祖国和平统一的角度出发。作为收看台湾综艺节目的大陆受众,要理性看待台湾综艺节目发出的不实言论,反驳要有理有据,对事不对人,更不能以偏概全,将整个台湾人民都放置于自己反驳与言语对战的地方。相信只要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相互包容,和谐沟通,台湾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祖国也将实现和平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玉霞.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J].团结.2005年第3期.[2] 鞠晓燕.台湾众相之我见[J].传媒新思维.2008年12月.[3] 戢桂荣.台湾电视娱乐节目对大陆的影响[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
期.
[4] 屈建军,张建辉.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11月.
[5] 廖健.台湾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选题研究[J].中国报业.2012年7月(下). [6] 李贵文.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