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本分析与费用控制的意义
成本分析与费用控制的意义
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开源。但是对于节流。即如何进行成本与费用分析与控制。则不够重视。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和控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做好成本分析与控制。等于给自己做了一个诊断。通过分析与控制。可以发现企业的一些问题。未雨绸缪。让企业趋吉避凶。业务蒸蒸日上。财源滚滚而来。
成本分析的定义
1.构成成本的各项因素
成本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直接原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简单地说。就是料工费。这在制造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要生产一种产品。必须投入这三个生产要素。缺一不可。
2.成本差异分析 在生产产品之前。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是编制预算或标准。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及成本差异分析。
这种控制属于绝对数的比较。因为不管所编制的预算合不合理。实际的花费数字与事先所编制的预算或标准之间必定会有一些差异。
3.成本、数量和收入分析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变数太多。实际的花费与编制的预算之间总存在着差异。因此有必要随着生产或销售数量随时做一些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成本的控制和分析而言的。也称损益两平分析或保本数量分析。
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弹性的预算。也就是说编制好的预算。即成本和费用要达到某一个存量或营业收入。如果没有达到这个产量和营业收入。需要对变动的成本和费用的数字做一些调整。
差异化分析的方法
1.整体差异化分析
整体差异化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损益表、资产负债表、损益两平点分析、投资分析等几个项目来进行。
2.个别成本差异分析
个别成本差异分析包括职能的成本和费用的分析和控制。包括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研发、财务以及资本支出。
3.整体预算的差异
除了进行差异分析。还要找到整体差异。也就是说从总体上分析。从整体差异分析里找到原因。可以从部门入手找原因。例如为什么企业的利润比以前少。到底是业务部门的业绩衰退。还是制造部门的成本增加。抑或是销售部门营销费用增长等。
4.量差与价差 在做差异分析时。主要分析量差和价差。量差即数量上的差异。价差是指价格上的差异。例如销货收入或叫营业收入。为什么比以前少。是因为销售量比以前少。还是因为薄利多销。尽管销售量增加了。但是整体的收入都在减少。所以要从整体上分析造成差异的到底是量差还是价差。
5.单项差异分析
在做差异分析时。不能只看总额。而且要看细目。即单项的差异分析。
【案例】
某一家企业年初的总预算是2000万。其中消费性的支出是500万。生产性的支出是1500万。到年底时正好花了2000万。这说明它的成本控制得十分好。
但实际上。如果做比较细目的分析和探讨。会发现消费性的支出对企业带来的贡献十分有限。本来预算是500万。结果消费性的支出方面达1500万。相反。生产性的支出只花了500万。而预算是1500万。虽然成本总额都是2000万。可是整个支出的内容却本末倒置。
点评:所以做差异分析时。不能只看总额。必须一项一项地分析。
差异化分析的先决条件
1.合理目标的设定
很多企业每个月都很辛苦地做差异分析。然而却徒劳无功。主要原因可能是很多老板在设定新年度的目标时。以为目标越高越好。例如他只能做1000万。却定了3000万的目标。以为这样可以驱策员工拼命干活。可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差异分析差距太大了。目标根本无法完成。
成本和费用预算是为了达到目标而编制的。假设目标设定不合理。业绩的差异分析及成本费用的差异分析就会与事实差距太大。所以。设定目标时。必定要适度。不能过大或过小。
2.成本设定的假设
成本设定的假设包含适当的资源需求及作业条件。例如生产一个产品。需要投入直接人工。假设设定的标准人工、工时或工资率不合理。工资偏高或工时太少。就会做无谓的分析。
此外。一些费用的基准。如单价、费率。不管是出差的费用或是一般的交通费用。其设定也要十分贴切。例如销售部门。如果把价格定得很高。那么每个月做业绩差异分析时。是比较不利的。将来也会做很多没有意义的分析。
3.差异责任的归属
差异责任的归属必定要明确。也就是最后由谁来承担落差的责任。如果分析了半天。只是一堆文件摆在那里。仅供参考。那这个差异分析也就没有实际的效果。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成本超支。以后怎样加强控制。如何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必定要落实最后负责的单位。否则浪费人力、物力。
差异化分析步骤
1.提供差异分析的表格
在进行差异分析时。必须做差异分析表。目前。许多的企业都有差异分析表。对每个月/年的实际支出与年初编定的预算做比较。以便作为控制的依据。
2.设定差异分析的标准
在进行差异分析时。需要设定差异分析的标准。如果差异的金额十分有限。需不需要做差异分析呢?例如一个人每个月只花500元人民币。假设差异是10%。即50元。这时如果投入差异分析的成本。比节省50元钱还要多。那就没有必要做差异分析。
所以有时某些企业会设定差异分析的门槛。也就是单项的成本或费用。差异的数字必定要超过多少钱以上或是百分比多少以上。才值得去做差异分析。否则投入的成本和费用超过要控制的成本和费用。那差异分析就失去实用性。
3.定期报表或汇报 差异分析报表必须定期填报。另外。除了填表。每个月都应针对成本或费用的差异分析进行汇报。明确由谁来负责。提出加以改善的措施等。这样才能够发挥管理的实际功能和作用。
费用控制
1.事前控制
事前控制。即事先建立各项支出的合理标准。预防成本超支。例如开发一个新产品。应该投入多少。研究发展的费用是多少。需要事先设定一个标准。
很多企业总是事后控制。虽然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是在控制上最好能够做好事前的控制。未雨绸缪。
2.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对已经发生的成本差异采取修正的行为。调整或修正未来的成本支出。当实际的支出超过原来所编的预算或标准时。不管是量差还是价差。都应该了解原因。然后针对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
3.控制原则
在进行费用控制时。应采取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往往矫枉过正。采取过度的控制。把钱管得太死。
【案例1】
开发一个新产品。理当投入500万人民币。而老板只投入200万。这就是过度控制。最后也许产品勉强开发出来了。可是上市以后却无人问津。因为200万的预算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功能不足。性能度不够。这就叫欲速则不达。
点评:所以在成本方面当用则用。当省则省。可以省的钱。一毛不拔。应该用的钱。毫不吝惜。
【案例2】
有三家著名企业。一个是日本A企业。一个是美国B企业。另外一个是欧洲C企业。它们对成本费用的控制有不同的对策。
A企业有一套专门的控制机制。如果超过预算。电脑会自动删减。如前一个月的费用超过预算10%。那么下个月的费用预算就自动删减10%。
B企业如果前一个月的收入实际低于预算。或费用实际超过预算。则冻结未来月份的支出预算。一直到找到原因及有了解决的方法为止。
C企业是根据前一季实际营业收入的目标达成率(低于100%)或是以后一季。修正后的营业目标达成率(低于100%)。修正后一季变动费用。
点评:上述案例的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的三种不同的典型做法。这三家企业的情况不一样。所以采用不同的办法:
A企业因为企业状况不是太好。将来的业绩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善。所以一旦超支就要立即裁减;
而B企业可能很善于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C企业经营状况良好。
所以。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本与费用控制办法。
第二篇: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的意义
Chapter 1 概述 定义
运用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以实际与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
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
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以完成规定的成本限额为目标;广义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狭义仅限于成本限额的项目;广义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狭义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广义还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订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通常称为成本经营。
狭义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绝对成本控制;广义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故又称相对成本控制。
重要性
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即使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计民生不利,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得主要保障。
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的负担,而降低成本可避免这类压力。
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成本低了,可减价扩销,经营基础巩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控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跨下去了.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
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内容。组织系统
组织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从事活动的一种方式。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可以用管理等级和平均控制跨度来描述。管理等级是最高级单位和最低级单位之间的等级,平均控制跨度是指一个单位所属下级的数目。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还可以用权利集中和分散程度来描述。在一个企业里,权利很可能在一个职能领域中高度集中,而在其他职能领域则高度分散。一般说来,生产、财务和人事管理都属于高度集中的领域。
信息系统 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信息。
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三个部分。通常企业分别编制销售、生产、成本、财务的预算。主要按生产经营的领域来落实企业的总体计划。但为了进行控制,必须按责任中心来重编预算,按责任中心来落实企业的总体计划。这种工作被称为责任预算,其目的是使各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明确其应负的责任和应控制的事项。
在标准下达后,要按责任中心来汇集和分配。在进行核算时,为减少责任的转嫁,分配共同费用时,应按责任归结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要拟定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以便考核各自业绩。
考核制度
是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主要内容:
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它因中心的类别而异,可能是销售额、可控成本、净利润或投资收益率。必要时还要确定若干级次目标的尺度,如市场份额、次品率、占用资金的限额等。
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的唯一解释方法。
规定业绩考核标准的计量方法。例如,成本如何分摊,相互提供产品和劳务使用的内部转移价格,使用历史成本还是重计成本计量等。
规定采用的预算标准。例如,使用固定预算还是弹性预算,是宽松的预算还是严格的预算,编制预算时采用的各种常数是多少。
奖励制度
是维持控制系统长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受业绩评价和奖励方法的影响。奖励有货币奖励和非货币奖励两种形式,惩罚是一种负奖励。
成本控制的原则 经济原则
因推行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有些企业为了赶时髦,不计工本,搞了一些华而不实的烦琐手续,效益不大,甚至得不偿失。
经济原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只在重要领域中选择关键因素加以控制。经济原则要求能降低成本,纠正偏差,具有实用性。
经济原则要求贯彻“例外管理”原则。例如,对脱离标准的重大差异展开调查,对超出预算的支出建立审批手续等。
经济原则还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
经济原则要求成本控制系统应具有灵活性。面对已更改的计划和出现的始料未及的情况,控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而不至于在市场变化时成为无用的“装饰品”。
因地制宜原则
不完全照搬,适合特定企业:对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老企业和新企业,发展快和相对稳定的企业,这个行业和那个行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管理重点、组织结构、管理风格、成本控制方法和奖励形式都应当区别。例如,新企业的重点是销售和制造,而不是成本;正常经营后管理重点是经营效率,要开始控制费用并建立成本标准;扩大规模后管理重点转为扩充市场,要建立收入中心和正式的业绩报告系统;规模庞大的老企业,管理重点是组织的巩固,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建立投资中心。适用所有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是不存在的。
领导重视与全员参与原则 对领导层的要求 重视并全力支持。
具有完成成本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可好高骛远,更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唯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才能逐渐取得成效。
以身作则,严格控制自身的责任成本。对员工的要求
具有控制愿望和成本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合作
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严格的成本控制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控制总是必需的。调动全体员工成本控制积极性应注意的问题
控制标准虽然会有主观成分,但对一名下属的业绩评价,应尽可能实事求是,减少个人偏见和主观性。
鼓励参与制订标准。
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困难和实际情况。采用压力和生硬的控制会导致不满,而了解实情会激发员工的士气,自觉适应工作的需要。
公正激励。如果努力之后未得到肯定的评价,取得好的业绩未得到奖励,或没有努力的人却得到奖励,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
冷静地处理成本超支和过失。应始终记住是寻找解决问题地办法,而不是寻找“罪犯”。
Chapter 2 建立控制标准
大多数企业地计划都无法满足控制地要求,主要原因是其详细程度不够,成本控制地标准应具体到生产或管理地每一项作业。必须在计划之外制订具体地控制标准。
成本控制标准的具体形式多样,这里只讨论A.用于产品制造过程成本控制的“标准成本”、B.用于费用控制的“弹性预算”、C.以及制定标准时采用的目标管理方法。
标准成本 概念
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排除了不该发生的浪费。标准成本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制造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控制出版、控制成本,也可用于存货和销售成本的计价。有两种含义: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按所根据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分为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是在最优的生产条件下,利用现有规模和设备能达到的最低成本。是理论上的业绩标准、生产要素的理想价格和可能实现的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理想的业绩标准是指生产过程中毫无技术浪费时的生产要素消耗量,最熟练的工人全力以赴工作、不存在废品损失和停工时间等条件下可能实现的最优业绩。最高生产能力的利用水平是指理论上可能达到的设备利用程度,只扣除不可避免的机器修理、改换品种、调整设备的时间,而不考虑产品销路不畅、生产技术故障造成的损失。这种标准是“工厂的极乐世界”,很难成为现实,即使出现也不可能持久。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一个完美无缺的目标,揭示成本下降的潜力,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
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效率良好的条件下,根据下期一般应该发生的生产要素消耗量、预计价格和预计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制定出的标准成本。把难以避免的损耗和低效率等情况也计算在内,使之切实可行。从数量上看,它大于理想标准成本,但又小于历史平均水平,实施以后实际成本可能是逆差,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一种标准,因而可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正常标准成本的特点:A.客观性和科学性;B.现实性;C.激励性D.稳定性
标准成本按其适用期,分为现行标准成本和基本标准成本。成本决定因素变化时,需要按变化了的情况加以修订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是指一经制定,只要生产的基本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重大变化是指产品的物理结构的变化,重要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变化,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变化等。由于市场供求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的变化,由于工作方法改变而引起的效率变化等,不属于生产的基本条件变化,不需修订。通过基本标准成本与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反映成本变动的趋势,但基本标准成本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因为其不按各期实际修订。
标准成本的制定 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是用统计方法、工业工程法或其他技术分析方法确定的,包括必不可少的消耗以及各种难以避免的损失。
直接材料的价格标准,是预计下一实际需要支付的进料单位成本,包括发票价格、运费、检验和正常损耗等成本,是取得材料的完全成本。
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直接人工的用量标准是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是各个工序的汇总。是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必要的间隙和停工,如工间休息、调整设备时间、不可避免的废品耗用工时等。
直接人工的价格标准是指标准工资率。如果是计件工资制,是预定的每件产品支付的工资除以标准工时。如果是月工资制,需要根据月工资总额和可用工时总量来确定。
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A.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变动制造费用的数量标准通常采用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标准,它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时已经确定。有些企业采用机器工时或其他用量标准。作为数量标准的计量单位,应尽可能与变动制造费用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
变动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每一工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预示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B.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计算,固定制造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不需制定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如果企业采用完全成本计算,则要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与变动制造费用的用量标准相同,包括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其他用量标准等,并且两者要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差异分析。它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时已经确定。
固定制造费用的价格标准是其每小时的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预示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将上述料工费的标准成本按产品加以汇总,就可确定有关产品完整的标准成本。通常编制标准成本卡,反映具体构成。在生产之前送达有关人员,作为领料、派工和支出其他费用的依据。
弹性预算
是企业在不能准确预测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本量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有些企业也用于利润预算。
特点
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
是按成本的不同性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计划终了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应当达到的成本水平),使预算的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在更加现实和可比的基础上。
弹性成本预算的编制
基本步骤:选择业务量的计量单位;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逐项研究并确定各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来表达。
业务量的计量单位要最能代表本单位。如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就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的部门,可选用实物数量;制造多产品的部门,可选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等。
业务量范围,可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弹性预算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的分析水平。多水平法(列表法)
优点:可对号入座,简便;混合成本中的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可按其性态计算填列,不必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但运用多水平法弹性预算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时,往往需要用插补法来计算,较麻烦。
公式法 y=a+bx 优点:便于计算任何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但阶梯成本和曲线成本只能用数学方法修正为近似的直线成本,以便用y=a+bx表示。必要时还要在备注中说明不同业务量范围内采用的不同固定成本金额的单位变动成本金额。
运用 控制支出
评价和考核成本控制业绩 目标成本 概念
是根据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是目标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的产物。
目标管理的要求: 初步在最高层设置目标 明确组织的任务 下属人员的目标设置 拟订目标的反复循环过程 目标成本的确定 初步测算 可行性分析 分解
Chapter 3 成本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 价格差异
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成本差异 数量差异
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人工差异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
变动费用的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费用的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二因素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生产工时
=(生产能量-实际生产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三因素分析法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的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Chapter 4 业绩评价 成本中心
什么是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往往没有收入,如生产车间可能会取得少量外协加工收入,但不是其主要职能,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小的成本中心可以是一台卡车和两个司机组成的单位。成本中心的职责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规定的具体任务。
成本中心有两种类型: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
标准成本中心的典型代表是制造业的工厂、车间、工段、班组等。实际上,任何一种重复性的活动都可以建立标准成本中心,主要这种活动能够计量产出的实际数量,并且能够说明投入与产出之间可望达到的函数关系。因此各行各业都可能建立标准成本中心。
费用中心,适用于那些产出物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或投入与产出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如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以及某些销售部门(广告、宣传、仓储等)
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 标准成本中心不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而只对既定产量的投入量负责。不管价格、产量、产品结构决策,也不管设备和技术决策。成本中心必须按规定的质量、时间标准和计划产量来进行生产。过高的产量,提前产出造成积压,销不出去,同样也会造成损失。
费用中心的业绩涉及预算、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量很难量化,并且与费用支出关系密切。这是与标准成本中心的主要区别。一个费用中心的支出没有超过预算,可能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低于计划的要求。
费用预算的制定,可根据销售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参考同行水平制定。另一方法是零基预算法,即详尽分析支出的必要性及其取得的效果,确定预算标准。方法三:依据历史数据,此法缺点:管理人员为多获预算,多花钱;越勤俭节约的管理人员,越容易面临严峻的预算。从根本上说,费用中心的预算水平有赖专业人员的判断,对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作出有根据的判断,才能对费用中心的业绩作出客观评价。
责任成本及其计算
责任成本是特定中心的全部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针对特定责任中心来说的。责任成本控制具有时间性
一般说,在消耗或支付的当期是可控的,一旦消耗或支付了,便不再可控。有些是决策的结果,如租赁费,在签定租约是可控的,而执行时便不了。从整个企业的空间范围和很长的时间范围来观察,所有的成本都是可控的。但对特定的时间和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依据
是成本的可追溯性,可追溯到个别产品和部门的成本是直接成本,有几个产品和部门共同负担的是间接成本。对基层单位来说,大多数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可控的,但也有部分是不可控的,如自己的工资。而无法控制的大多数是间接成本,也有部分是可控的,如机物料消耗,可能是间接计入产品的,但机器操作工却可控制它。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划分的依据
是成本依产量的变动性。大多数变动费用是可控的,也有例外,例如,按产量和实际成本分摊的工艺装配费。固定成本和不可控费用不能等同,与产量无关的广告费、科研开发费、教育培训费等酌量性固定成本都是可控的。
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责任成本计算、变动(边际)成本计算和完全(吸收或分担)成本计算,是三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区别:
项目
责任成本计算
变动(边际)成本计算
完全(吸收或分担)成本计算 1.核算目的不同
是为了评价成本控制业绩 是为了经营决策
是为了按会计准则确定存货成本和期间损益 2.计算的对象不同 责任中心
以产品为成本计算的对象 以产品为成本计算的对象 3.成本的范围不同 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 变动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有时还包括变动的管理费用 制造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材料和全部制造费用)4.共同费用在成本对象间分摊的原则不同
按可控原则,把成本归集,包括变动间接费和固定间接费 只分摊变动成本,不分摊固定成本
按收益原则归集和分摊,要分摊全部的间接制造费用
责任成本计算法,是介于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之间的一种成本方法,有人称之“局部吸收成本法”或“变动成本和吸收成本法结合的成本方法”。
责任成本与标准成本、目标成本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责任成本
重点是事后的计算、评价和考核,是责任会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管使用标准成本还是目标成本作为控制依据,事后都要求核算责任成本 标准成本
主要强调事先的计算
要求分产品制定,事后对差异进行分析时才判定责任归属 目标成本
主要强调事先的计算
要求在事先规定目标时就考虑责任归属,并按此收集和处理实际数据 责任成本责任归属的原则
计算责任成本的关键是判别支出的责任归属。
计算责任成本责任归属的原则:A.行动是否能有效影响该成本的数额。B.有权决定使用某种资产和劳务,所产生的成本。C.虽不直接决定某项成本,但上级要求他参与有关事项,从而对该成本的支出施加了重要影响,则他对该成本也要承担责任。
制造费用的归属和分摊方法:
发生时可以判别的,直接计入责任中心。不能直接归属的,优先采用责任基础分配。分配时要有合理依据,固定的内部结算价格,防止供应部门的责任向使用部门转嫁。
按收益基础分配,如电费。
归入某一特定的责任中心。如车间运输费用和试验检验费。
不能归属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不进行分摊。如厂房折旧。利润中心
(一)概念
当某个责任中心被同时赋予生产和销售职能时,该中心的自主权就会显著增加。管理人员能够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产品质量水平,价格的高低,销售的办法,以及生产资源如何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种责任中心出现在大型分散式经营组织中,因为小企业很难或不必采取分散式组织结构,采用集权式组织结构的大企业,也不会使下级具有如此广泛的决策权。
利润中心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利润中心,它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在市场上采购。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它主要在企业内部按内部转移价格出售产品。如内部修理、供电、供水等辅助部门。利润中心组织的真正目的是激励下级制定有利于整个公司的决策并努力工作。
一般来说,利润中心要向顾客销售其大部分产品,并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大多数材料、商品和服务等项目的来源。根据这一定义,尽管某些企业也采用利润指标来计算各生产部门的经营成果,但这些部门不一定就是利润中心。把不具有广泛权力的生产或销售部门定为利润中心,并用利润指标去评价它们的业绩,往往会引起内部冲突或次优化,对加强管理反而是有害的。
(二)利润中心的考核指标
任何一个单独的业绩衡量指标都不能反映某单位所有的经济效果,利润指标也是如此。尽管其具有综合性,利润计算具有强制性和较好的规范化程度,但仍需一些非货币的衡量方法作为补充,包括生产率、市场地位、产品质量、职工态度、社会责任、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平衡等。
(三)部门利润的计算
利润不是十分具体的概念,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至少有4种选择: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利润。
以边际贡献5000元作为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
以可控边际贡献4200元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它反映了部门经理在其权限和控制范围内有效使用资源的能力。
以部门边际贡献3000元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对部门经理的评价。
以税前部门利润2000元作为业绩评价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其目的是提醒部门经理注意各部门提供的边际贡献必须抵补总部的管理费用,否则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就不会赢利。其实,通过给每一个部门建立一个期望能够达到的可控边际贡献标准,可以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这样,部门经理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增加收入并降低可控成本,而不必在分析那些他们不可控的分配来的管理费用上花精力。
内部转移价格
市场价格。采用可以长期保持的价格。在经济分析无明显的差别时,一般不应该依靠外部供应商,而应该鼓励利用自己内部的供应能力。
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缺陷往往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部门间的矛盾,部门获利往往取决于谈判人员的谈判技巧。
变动成本加固定费转移价格。固定费是作为长期以低价获得中间产品的一种补偿。购买部门支付特定数额的固定费后,对于购入的产品只需支付变动成本。
第三篇:成本控制的意义
成本控制的意义
定义
运用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以实际与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
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一切降低成本的努力,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
狭义和广义的区别:
狭义以完成规定的成本限额为目标;广义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狭义仅限于成本限额的项目;广义涉及企业的全部活动。
狭义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成本限额;广义还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订决策的过程,包括成本预测和决策分析,通常称为成本经营。
狭义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故又称绝对成本控制;广义还包括统筹安排成本、数量和收入的相互关系,以求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故又称相对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区别对待。各行各业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一、按成本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产品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二、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可分为四方面: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工资费用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项目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4、企业管理费控制
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上述这些都是绝对量的控制,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还要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标。
第四篇:餐饮业成本控制研究意义
1、2、2研究意义
餐饮成本控制贯穿于它形成的全过程,即凡是在餐饮制作和经营成本形成的任何过程中影响成本的因素,都应成为餐饮成本控制的内容。餐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包括食品原料的采购、贮存和发放,菜肴的加工、烹调和销售(服务)等。所以,餐饮成本的控制点较多,而每一个控制点都应当有自己的控制措施,否则,这些控制点便成了泄露点。食品原料的采购程序控制是食品采购控制的重要内容,酒店应为采购工作规定工作程序,从而使采购员、采购部门及有关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和责任。
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1.餐饮成本控制关系到产品的规格,质量和销售价格,因产品的售价是以食品成本和规定的毛利率来计算的,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售价,因此搞好成本控制是餐饮工作的必需。2.成本控制有利于满足宾客需要并维护宾客的利益。宾客到餐厅就餐,不仅希望能够享受到精美的菜点和热情的款待,更希望餐饮产品物美价廉,而为保证这一点,就必须进行成本控制。3.成本控制直接关系到餐厅以至于整个餐厅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餐厅在满足宾客的餐饮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为餐厅提供盈利的任务。如果成本失控,就会影响餐厅的经营成果,甚至造成不应有的亏损。因为,为保证餐厅的既得利益,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4.成本控制可以改善餐厅的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取决于餐厅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越高,成本控制就越好,反之就会产生成本失控现象。因此,搞好成本控制也既改善了餐厅的经营管理。
二餐饮产品成本控制是餐饮市场激烈竞争和有效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餐饮成本的特点决定了餐饮成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难度。餐饮成本的特点一是变动成本是餐饮产品价格结构的基础。餐饮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即都要购进原材料进行生产,产品的价格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原材料成本。除营业费用中的折旧、大修理、维修费等是餐饮管理人员不可控制的费用外,其它大部分费用及食品饮料成本都是餐饮管理人员能够控制的费用。这些成本和费用的多少与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相关,而且这些成本和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很大。二是人工成本在餐饮产品价格结构中所占比率大。由于餐饮产品不能大批量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而是根据顾客的需要进行小批量加工生产,大部产品不能够储藏,须由服务员直接向顾客提供服务,因而人工成本大大增加。在定价时人工成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三是成本泄漏点多,餐饮成本和费用的大小受经营管理的影响很大。
食品饮料的成本控制、餐饮的推销和销售控制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环节:采购——验收——贮存——发料——加工切配和烹调——餐饮服务——餐饮推销——销售控制。某个环节控制不严都可能导致成本的增加。餐饮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餐饮成本是指餐饮企业一个生产和销售周期的各种耗费或支出的总和。它包括采购、保管、加工和出售各环节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餐饮成本控制是指以目标成本为基础,对日常管理中发生的各项成本所进行的计量、检查、监督和指导,使其成本开支在满足业务活动需要的前提下,不超过事先规定的标准或预算。搞好餐饮业成本控制是提高其竞争力的关键。科学组织餐饮成本控制可以提高餐厅的经营与管理水平,减少物质和劳动消耗,使餐厅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餐饮成本控制关系到餐饮产品的规格、质量和价格,关系到餐厅营业收入和利润,同时,也关系到顾客的利益及满足顾客对餐饮质量和价格的需求,从而促进餐饮产品的销售。因此,餐饮成本控制在餐饮经营和管理中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五篇:人力资本成本分析与控制456节
第四讲
如何进行人力成本分析
(二)(三)内部比较法一 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做内部的不同岗位类别、不同职务等级之间的人力资源效率的开发空间计算。
比如,很多公司写年终报告的时候,写到“通过今年对员工培训的大量投入,员工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但这太虚。如果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么,这种生产关系是需要去改变的。
管理效率的计算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指管理人员的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表2-5 管理人员占工资总额比例变化表
从这张图里可以看出来,以前一个人管两个人,现在一个人管五个人,当然管理效率是提高了;以前去完成一件事情要经过8个程序,现在只要3道程序就完成了,当然效率提高了。
从人力成本的角度来看也是提高了,因为管理人员的工资占全部工资的比例越低越好,当然,这些是相对数,而不是绝对量。也可以去分析销售效率、研发效率,都可以通过比较来进行。
如果去年开发了8个新产品,每一个新产品的开发难度系数乘以它的开发工时,算一算,今年用了多少人,去年用了多少人,开发了多少新产品。还有一个新产品难度系数评估,从总成本上去分析,也是可以算得出来的。
以前销售人员的工资可以占到工资总额的3%,如果今年占到整个工资总额的10%,肯定是销售效率降低了。所以,这个内部比较法适合分析内部不同岗位类别和不同管理层次的人员效率。
【案例4】
人力资源部的管理效率提高了没有?
以前企业有1000个人的时候,人力资源部有8个人,现在企业有2000个人,人力资源部有20个人,HR人员的增长超过了企业产值的增长,这是明显的不合理。
以前一个招聘主管一年新招聘的员工有100个,现在1个招聘主管新招聘的员工为150个,这证明招聘效率提高了。
(四)内部比较法二
(本期的间接工时率-上一期的间接工时率)﹤0 以工时来计算的话,一线操作人员的工时是以他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工时为标准的,如A产品做了500套,每一套工时50天,一算就知,总共用了25000天。
管理人员全年工时÷产品总工时
=(平均在职管理人员人数×8+加班工时)÷∑(产品×标准工时)
内部管理人员的工时不会随着产品的增加而增加,去年有80个管理人员,1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工作21.75天,再乘以12个月,加上加班工时,可以得出管理人员的总工时。用这个总工时除以产品总工时,就可以看出管理效率是不是提高了。如果去年产品的工时是10000天,管理工时是800天,今年产品工时是15000天,管理工时是1200天,都是1.5倍,那就证明管理效率没有提高。
所以,有很多指标和数据可以作为内部比较的依据,可以把每个部门的效率做一定的分析,别看有的部门看上去很忙,但效率不一定高。
间接工时率就是间接工时占总工时的比例,这一比例要降低。管理人员工资比例在工资总额中适当增加,并不完全可怕,需要同时查看间接工时率是不是降低了,如果降低了就踏实了。
通过间接工时率的了解,我们知道,多加钱不怕,只要效率提高了就没关系,而且效率的提高和成本增加的比例一减,就知道多加的工资是值还是不值,这些都能够算得出来。
【案例5】
武汉有一个老板,以前不太懂管理,现在业务做大了,要加强管理,计划招聘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招聘广告上写招聘人力资源总监一名、经理一名。总监有单独办公室,月薪5000元,经理与其他员工集中办公,月薪6000元。有一个人来应聘,最后选择了总监的职位,理由是总监的名字好听,每天走路神采飞扬。其实这个总监的部属只有一个人。
公司的职务是可以多“卖”一点的,不要太过分就好。
(五)从管理的跨度、管理的层次、管理的流程来做分析 管理跨度就是管几个人,以前一个总经理下面有八个部门经理,就是总经理管到八个人。现在总经理下面有两个副总,一个副总分管四个,是否能说整个跨度不够呢?未必。
因为跨度是个相对值,以前总经理主要是在管公司总部,现在总经理有了第二家工厂,兼任总经理,所以他下面加两个副总也无可厚非。一个副总经理就管人力资源部。这个管理的跨度、管理的层次,都是可以通过比较法来证明是不是提高了效率的。
以前就一个人事主管,要管招聘,管培训,管工资,管考核,一个主管带四个专员。现在这个主管上面有一个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上面有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上面有一个副总。架构是否臃肿,也不能一概而论。
【案例6】
某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做了3年,把组织架构、部门职能、流程优化、岗位职责、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全都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把行政部“收购”过来,行政部经理就不需要了,让他去做点有意义的其他事情。
人力资源部一定要造成内部机构和人员的经常性兼并行为,谁有能力兼并他人,那他的岗位价值就提升了,工资就增加了。
流程也是一样。公司越大,流程越复杂,但一个科学的流程设计基于两点:一个是效率的提升,一个是风险的降低。
例如员工上、下班打卡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提高效率。很多公司规定,当月迟到时间累计少于60分钟的不扣工资,从61分钟开始,每分钟扣5块,这是需要人统计的。如果花1000元钱请一个文员专门来算员工的考勤,这个文员除了算考勤外没有其他事做,工作轻松快乐。支付这样的人力成本,还不如员工不打卡。
人力资源从业者应使用流程分析法对公司的流程进行梳理,凡是不能降低风险的流程都应该去掉。仅这一项工作,人力资源效率的开发空间就会挖掘出很多。
从管理跨度来讲,去年一级管理人员平均管几个人,二级管理人员平均管几个人,今年管几个人,明年一定要管到几个人,要有规划。有了规划,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就出来了。
当然,如果企业规模做大了,流程分析还可以从现有的流程中找出核心流程,把冗余的流程去掉,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人力资源成本分析的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第五讲 如何进行人力成本分析
(三)人力成本分析是人力成本控制和降低的基础性工作,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一、历史数据法一
关于人力成本,有这样一个常用的公式:工资率=工资总额÷销售额。
这里只是把工资列为人力成本的一个部分,但实际做薪酬设计时,工资率分析很重要。薪酬设计基本上不用考虑招聘费用,不用考虑培训费用,但是做人力成本分析和控制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人力成本分析和薪酬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要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是从工资下手还是从费用入手?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它们的比例是多大,如果公司的人力成本中八成都是工资,那么把培训费用砍掉也无关大局。在企业里面,有三个开发费用是不能降的,而且还要不断地增加,其中一个就是产品开发费用。如果把这个抹掉为零,那新产品永远都不用开发了,永远不需要研发了。
【案例1】
以广东的东莞最为典型,经常是:昨天还是一万多人的公司,今天就突然不见了,因为今天没订单了。而且老板说,他的客户也倒闭了。做玩具的、做服装的、做鞋子的工厂,不知关了多少家。以至于当地政府不得不制定政策,把富余的劳动力清理出东莞,所以到东莞可以抢到大把的人才,尤其是制造业人才。中国最优秀的制造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东莞,做服装的、做鞋子的、做玩具的,什么都有。
工资率可以从历史数据中得出来,这个数据很重要。从任何一个行业的工资率来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几乎是接近一个常数,除非企业不断进入新的行业、有新的产品出来,才可以看得见这一数值的变化。
【案例2】
福建有一家企业以前是做服装的,做了很多年,偶然的机会到银行里面去进行金融投资。在银行买卖股票,可能只需要五个人来操作、几个人来分析就够了,也许五个人所获得的收益可能相当于工厂里的两千人,这个完全有可能。
如果把五个人的人均收益与工厂里两千人的人均收益比较,那当然比例会失调,这个比例当然不反映真实情况了。
服装企业如果以服装行业去做工资率分析,得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常数,就是每一年的工资和整个销售额来比,数据应该八、九不离十,是逐渐呈下降的趋势。如果通过数学的线性回归,或者二次二元线性回归法,就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常数,再以这个常数来判断任何一年的工资率是上涨了还是下降了。
例如电子行业的工资率大概也就是9%到11%左右,服装加工行业如果是品牌的话,大概8%左右,如果单纯OEM的话,就2%多;做化工、做涂料4%左右„„所以,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可以通过若干数据得出一个概率,这个概率对后面的薪酬预算很重要。
表3-1 ×电子公司销售额、工资率列表
通过这个电子厂的实际案例可以看出,这几年数据最高的也就是10%多一点,最低的在8%多一点,这么多年平均是9.21%或9.55%,趋于常数,变化不大。
二、历史数据法二
工资率对于薪酬设计来讲,是很好用的指标,但是人力成本率一般用不上。人力成本率=人力成本总额÷销售额×100%。我们来看看表3-2 ×电子公司工资人事费用列表。
表3-2 ×电子公司工资人事费用列表
上表中的这家公司的人力成本包括工资,含直接人员和间接人员的工资,同时包括招聘的费用、出差费用、面试费用,还有员工的福利、一些其他的文体活动费用、培训费用等。把这些数据加起来,就得到了一个人力成本。我们可以看到工资占了将近78.72%,也就是工资占约人力成本的80%。
当然,不同性质的企业在这个比例上会有所差别,有些福利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培训机会比较多,培训费用就比较大,那么,该比例就会发生变化,但通常工资占整个费用的比例都是在70%到80%之间。
如果我们要做今年的人力成本的总控制,就要先做工资总量,然后根据往年比例的数据乘以它的系数,就可以算出人力总成本。例如,工资是80万,1.3的费用系数,那么人力资源总成本就是100多万。当然,有时候费用算的也没那么准,所以也可以从人力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来计算得出。总之,工资占销售额的比例和人事费用占工资的比基本上都是一个常数,除非有了突然的变化,如企业以前都没买保险,今年开始买保险,当然费用一下会增加很大。
有了一个基本不变的常数,做后面的预算和控制就好办了。如果今年工资不增加,准备增加培训费用,那么,假设以前的费用是工资乘以1.3,今年就可以改成工资乘以1.35,培训费用的预算就出来了。
三、倒推法一:从成本的角度
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人力成本÷总成本,这是做成本分析的另一种方法,目的是先预留下利润空间。
表3-3 2004-2005年某公司成本、费用列表
销售额里面产生的成本费用包括三大块,一个是必须要购买的原材料,咨询公司里的原材料就是人的库存,再把工资和其他费用减下来,就等于企业的利润。
【案例3】
经理人要熟悉制定成本的游戏规则。老板说:你今年大概能完成多少销售额?你所需要的成本是多少?经理人说:销售额8个亿,税后净利达到5个百分点,约四千万。老板说:反正这两个指标我都要考核你,当然还有一个指标叫资产保值。
这个总经理就会用倒推法。8个亿完成了,考核权重占20%,而利润4000万完成了,考核的权重分数占50%。这里总经理当然会去考虑成本的问题。即使没做到8个亿的销售额,也要尽力完成4千万的利润。不然的话,50%的权重相对应的收入就要扣得很多。这种时候,一般都会采用倒推法。
像财务部等部门报预算,8个亿销售目标,固定成本多少,变动成本多少,人力成本多少,都要仔细算清楚。同时告诉人力资源总监,现在要做8个亿的销售额,把人力成本的比例给你,当做到6个亿的时候,固定的人力成本比是10个点;做到7个亿的时候,是9个点;做到8个亿的时候是7个点,如果没完成这个点数,你就下台。于是,任务指标就一级一级分解下去了,部门经理也有忧患意识了。人力资源总监开始思考企业人员是不是富余了?架构是不是可以扁平一些?流程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为了我不至于被炒掉,我先必须炒掉那些应该炒掉的人。
“总经理,我保证完成任务。但我只有一个要求,所有人的工资我说了算,加多少工资,定多少工资,我说了算。”
“当然你说了算,你要对这个结果负责任。”在很多大的外企,人力资源总监权力比较大,同时他的责任也很大。人的智慧和潜力是可以逼出来的,他一定会分析到了6个亿的时候,固定的人力成本是多少,变动的人力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服务人员,需要多少一线工人。要达到7个亿、8个亿,他同样要做上述的分析。然后,再把变动人力成本指标交给生产部经理,告诉他:
“你现在的人力成本总额是这么多,比例是这个数,你招不招人我不管。你要做到了这个销售额,做到了这个产出,你的工资就这么多。”
层层负责,一级一级往下压,这就是人力成本控制的开始。
【案例4】
有一门课程叫《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其中概括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三大工具,四项应用。
一个中心,就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他所管辖范围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两个基本点,一是带领部属完成任务;二是培养部属;
三大工具是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其中考核是最常用的,让考核跟工资挂钩; 四项应用,就是招人、用人、育人、留人。
生产经理需要具体了解这些吗?不一定。但可以和他算算账。如看月产量。就是查看三个月的新进员工平均每个月每人的产量是多少,比如是100;六个月工龄的员工产量比如是130;一年到两年间工龄的员工产量比如是150。然后再看质量合格率,看是老员工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还是新员工的产品合格率高。
除了看产量和产品合格率这两个指标,再考核材料成本的浪费情况,就是材料利用率指标。把浪费的各种材料都折算为钱,再逐一比较。如果新进员工浪费了800元,六个月的员工浪费了700元,一年以上的员工浪费了500元。把这些数据讲给生产部经理听,就可以让他去做育人、留人的选择。
人力资源经理不仅要提供数据,还可以用数据来辅导、来要求,告诉生产部经理如何来留人、育人,一定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发挥他的强项和特长。
作为人力资源经理,要知道每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要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运作程序,量才适用,扬长避短,不要取长补短,度其功劳,论功行赏,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奖励处罚机制。到了年末岁终,把每一个人的工作结果报告给总经理,“当则可,不当则废”,做得好的继续干,做得差的就换人。
【案例5】
如果把要达到140的产量当成考核指标,这时,工龄仅有三个月的员工就达不到了,经理就要想到去留住人,在员工不会做以前就要去培训他;如果把材料浪费当成考核指标,浪费多了扣厂长的钱,扣生产部经理的钱,工资跟这个指标挂钩,如果现在的工资标准是“基本工资3000元+绩效工资4000元”,其中还有一个绩效系数,最高是2,最低的是0.5,业绩不好的时候,绩效工资就可能变成2000元了。这种压力直接会使经理有意识地去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
如果只是单纯讲理论,生产部经理要如何招人、用人、留人、育人,不一定管用,拿数据说话,才有说服力。
四、倒推法二:从利润的角度
利润=销售额(销售收入)-材料成本-费用-人力成本。
表3-4 某公司1997-2007年成本和费用列表
如果公司要求做到8个亿的销售额,5%的净利,也就是4000万,那么用8亿减去X等于4000万,X是总成本,那么总成本就是7.6亿,7.6亿再去分,像税收、固定资产的分摊、无形资产的分摊、预测材料的涨价„„最后算下来,看4000万利润指标能不能完成,如果不能完成还要再往下压成本,找到采购总监帮忙降低材料成本,再把人力资源经理请来帮忙降低人力成本。
从这个数据一直往下分解,7.6亿的成本里,材料成本占的最大,要占到80%左右,另一块比较大的是人工成本,估计8%左右,这已经占了88%了。所以,首先要考虑降低材料成本,因为它占到80%,降低的空间比较大,这里降低一个点,相当于其他部分的好几个点。
在人工成本中,工资占了八成,费用占了两成,砍费用不能砍培训费,这是断老板后路,但那些旅行费用可以大大削减。
第六讲
如何进行人力成本分析
(四)五、外部比较法
这是将本公司的人力成本数据和同行业或者标杆企业进行对照比较,看成本是高还是低。
表3-5 某地区服装行业人力资本比较表
这是某一个地区服装行业的人力成本数据调查,有四个公司,A公司的总人数是1277人,B公司是2000多人,C公司是3000多人,D公司是4000多人。年人均工资最高的是A公司,为17800多元,最低的是C公司,只有14800多元。
记住关键的行业平均数据,从这四个公司里可以得到当地的行业年平均工资是16302元,如上表3-5所示,A公司、B公司的工资是高于同行业的,C公司和D公司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数的。
这四个公司的费用、销售额也都不相同,人力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也不一样。如果费用工资比只有10%左右,就证明这些行业的福利不是非常好。福利比较好的,这一比例会高一些,可以达到12.37%。
1.A公司
A公司的年人均工资最高,是17800多元,相对同行而言,有降低的空间,不过是不是真的要去降呢?也未必。因为它的人力成本率是12.66,而同行业平均水平是12.37,人力成本率只是略微高一点。这说明A公司的整个人力资源的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是不是工资绝对值高就证明人力资源效率比较高呢?也要具体分析。就A公司来说,如果为了保持人才的竞争力,可以不降工资,继续高工资高产出,这样的人力资源效率也很高。不过,也可以适当降低工资,把调下来的费用加到福利和培训里面去,因为A公司的费用占工资的比例只有8%,而其他公司有9%~10%,说明它的费用比例相对同行而言有调升的余地。
2.B公司
B公司的年人均工资和人力成本均高于同行业水平,人力成本率是14.93%,B公司的人力成本率比同行业高,人均工资也比同行高,所以与同行相比,就有降低的空间了,别人的工资占到10%,它的工资占到12%,就有两个点的调减空间。别人的工资占比10%,只相当于一个月800元钱,而B公司工资占比12%,相当于一个月1000元钱。是为了调减这200元,还是用比同行业高出的200元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需要企业认真比较研究。
怕就怕要价挺高,做事情又做不来,这个成本是最高的。
3.C公司
C公司的年人均工资和人力成本率都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年平均工资只有14800元,同行业是花16000多元请人,如果C公司能请得到人,并且能把这个产品做得也不错,保持这个水平当然可以,因为它的整个成本率比行业要低,却还能做得这么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做得最好的当然就是C公司了。别人发1000元,它发800元,人家占10个点,它只占9个点,C公司做得比较成功。
如果这个企业有战略眼光,这个时候最好进行人力资源战略投资,从行业看,平均人力成本率是12.37%,C公司只有11%,说明还调升工资的空间,不论是从内部的占比,还是从外部的比较看,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C公司在人力资源战略方面最有潜力。
发达国家的人力成本高是很正常的,因为它是靠人在不断增值,只有这种价值才是核心价值,才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广东省特别是东莞市,以前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现在提出产业结构要调整,要升级,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不调整,就会被经济浪潮淘汰掉。
4.D公司
D公司的年人均工资是15833元,工资率9.87%,其人均工资和人力成本率都低于同行业水平,可以适当增加工资。但是要看到它的费用是同行当中最高的,费用占到工资的10%,所以应该适当减少费用,加到工资里头去。
总而言之,工资和费用要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工资是激励性、福利是保健性的说法未必准确,“薪酬总额本身已经具有保健作用,而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是薪酬的结构以及比例”这种说法才是比较科学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