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壤复习题
一、概念
1、土壤肥力
2、配方施肥 3、根外营养
4、土壤孔隙度 5、土壤容重
6、土壤养分
7、肥料
8、BB肥
9、土壤热容量
10、土壤的缓冲性
11、土壤盐基饱和度
12、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13、绿肥
14、土壤导热率
15、土壤养分有效性
16、C/N
17、凋萎系数
18、肥料利用率
19、田间持水量 20、作物营养临界期
21、厩肥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23、土壤胶体
24、土壤的酸碱性
25、土壤通气性
二、简答题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分类?各类之间的关系?
2、好气性和厌气性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特点各是什么?
3、施肥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4、土壤质地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5、植物吸收养分(N、P、K)的形态及方式。
6、施用微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氮肥的损失途径有哪些?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如何提高磷肥、钾肥的利用率?
8、根外追肥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提倡施用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有什么作用)?
10、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
11、土壤水分有几种类型?其有效性如何?如何调节土壤水分---调节水分的措施?
12、如何调节土壤温度----调节温度的措施?
13、影响堆肥腐熟的因素有哪些?
14、土壤的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有什么作用?
15、土壤胶体类型及其特性?
16、土壤空气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7、养分吸收类型及迁移方式
18、铵态氮肥的共性?常用铵态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19、常用硝态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0、酰胺态氮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1、常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2、常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及如何施用?
23、高产土壤有哪些特征?培育高产土壤有哪些措施?
24、复合肥的种类、性质、优点及其计算。
25、土壤五大成土因素与土壤五大公害。
26、土壤孔隙类型及其理想孔隙性指标。
27、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性质?
28、土壤物理机械性质及其耕性。
29、植物营养诊断(缺素症)。
30、施肥基本原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率)
31、配方施肥的作用和依据及养分平衡法配方施肥技术。
32、实验部分:玻璃仪器洗涤的方法、顺序与洗涤干净的标准;采样与制样;试剂种类与标识;空白实验与平行实验;分析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篇:土壤肥料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有机肥料:能够直接提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并富含有机物质的肥料,同时兼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2.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3.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4.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养分可通过扩散、质流等方式进入根细胞。5.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肥料利用率:是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养分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率。是合理施肥的一个重要表示,也是计算施肥量时所需的一个重要参数。7.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通常带有大量负电荷,因而能从土壤溶液中吸附阳离子,以中和电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被土壤溶液中其他阳离子从胶体表面上交换出来,此即阳离子交换作用。8.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9.主动吸收:又称代谢吸收,是一个逆电化学势梯度且消耗能量的吸收过程,有选择性。
10.肥料:凡能直接提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肥料。简答题
1.简述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P40)
2.作物体内酰胺的形成对氮代谢有什么影响?(P179)3.钾增强植物抗寒性的机理是什么?(P223)4.简述磷在植物体内的营养功能。(P210)5.简述钼在植物体内的营养功能。(P251)6.改良土壤质地的措施主要有哪些?(P21)7.简述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P59)8.钾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是什么?(P223)9.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P137)10.简述硼在植物体内的营养功能(P249)论述题
1.试述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P153)2.试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P31)3.试述根外营养的概念、特点及影响根外营养效果的因素。(P146)4.试述绿肥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P282)
第三篇:2014土壤肥料学总复习题
2014肥料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3、碳氮比:有机物质中碳与氮物质的量的比值,简称为碳氮比。
4、速效养分: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
5、目标产量: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一般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6、营养诊断: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 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
7、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8、生理碱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碱的肥料。
9、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0、枸溶性磷肥:能溶于2%的柠檬酸、中性柠檬酸铵或碱性柠檬酸溶液的磷肥称为弱酸溶性磷肥,也称枸溶性磷肥。
11、微量元素肥料:是指那些含有硼、锰、锌、铜、钼或铁等微量元素,并作为肥料来使用的物质,简称微肥。
12、有机肥料:由粪便、油饼、秸秆、泥炭、城市生活垃圾等各种有机物料加工而成的肥料,俗称农家肥料。
13、堆肥:把各种有机物料堆成一定大小的堆,经过约一个多月的发酵,即成为有机肥料,这种肥料称为堆肥。
14、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成复合肥料,多种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15、叶面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包括无机营养型、腐殖酸型、生物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型、综合型等类型。
16、根外营养:作物除了根系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和茎吸收养分,这就是根外营养。
17、有效钾:土壤中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作物吸收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18、矿物态钾:主要指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中的钾,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才能释放出来。
19、腐殖化系数:腐殖质与有机物质的比例。
20、秸秆还田:作物收获后,把秸秆直接翻入土中,让其自然腐烂,称为秸秆还田。
21、微生物肥料:一般将含有特殊功能微生物的材料施入土壤后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益,那么这种材料就是微生物肥料,也称菌肥或菌剂。
22、单质肥料:如果一种肥料中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一种元素,这种肥料就是单质肥料。
二、填空1、2、一般来说,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 而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幼嫩器官,表明该营养元素是不能再利用的营养元素。
3、80~90%
4、硝化作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由 硝化细菌将亚硝酸转化为硝酸。
5、6、作物上。
7、8、等量氮、磷、钾含量的有机肥料比化肥的增产效果9、10、土
11、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指大部分有机态养分、部分吸附态养分和易分解的矿物态养分
12、复
22、有机物质的碳氮比约为时,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23、养分在作物体内短距离运输依靠
2425、水稻对有益元素硅和微量元素锌有特殊的需要,应注意施用。
26离子两种形态的氮素养分。
27淋失和反硝化脱氮。
2829、双子叶作物的含硼量 单子叶作物,生殖器官 营养器官。
30、羊粪分解时产生的热量比较多,所以称为 热性 肥料。
32的营养元素有硼、铁、锰、锌、钼、铜、氯。
33、作物体内有和 两种酰胺,其作用表现在 危害和作为氮素的贮藏形式两个方面。
34、原因是、3536、牛粪分解时产生的热量肥料。
37、如果秸杆的碳氮比 25或是30,分解时就会从土壤中吸收氮素,造成氮素的微生
物固定而暂时失效。
38大类型。
三、选择题
1.必须营养元素就是(C)
〈A〉在作物体内含量相对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
〈B〉在作物体内所起的作作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代替的营养元素
〈C〉作物的某些特有缺素症状只能够通过补充某元素才能消失,这种营养元素就是
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D〉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
2、养分归还原理是建立在(B)
〈 A〉作物吸收养分的基础上〈B〉土壤养分储量有限性基础上的〈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基础上的D〉获得高的产量基础上的3、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A)
〈A〉磷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较大再利用率高〈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
〈C〉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比较低〈D〉吸收氮素过多
4、对作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微量营养元素包括(A)
〈A〉铁、铜、锰〈B〉锰、铜、硼
〈C〉铁、锌、钼〈D〉铁、锰、锌
5、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B)
〈A〉铵的吸收和同化〈B〉硝酸盐的吸收和同化
〈C〉作物体内酰胺的含量〈D〉作物体内铵的含量
6、中低产田指的是(C)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7、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B)
A、养分供给越多,吸收得就越多B、具有选择性
C、优先吸收分子小的养分物质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
8、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B)
A、土壤中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B、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C、土壤中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D、土壤中总养分含量的制约
9、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B)
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B、土壤酸碱性C、肥料颗粒大小D、耕作栽培措施
10、玉米出现“白化苗”是由于缺乏(B)
A、铁B、锌C、锰D、铜
11、旱作农业的关键是(D)
A 加强灌溉B 减少灌溉C 合理地利用地下水D 充分利用降雨
12、在旱作的条件下导致硝态氮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C)
A 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B 反硝化脱氮作用C 硝酸根的淋失D 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氮
13、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其原因是锌影响(A)
A 生长素的合成B 一些酶的合成 C 细胞壁的形成 D 蛋白质的合成14、我国南方土壤常常施用石灰,其施用量一般根据土壤的(D)
APH值来计算B氢离子的浓度C铝离子浓度来计算D交换性酸度来计算
15、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
A、腐殖质B、二氧化碳和水 C、褐腐酸D 胡敏酸
16、作物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B)
9.叶片中B、细胞壁中C、籽粒中D、根系中
17、大白菜的干烧心是由于缺乏(D)
A、钾B、镁 C、锌 D、钙
18、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主要是硼影响(B)
A、糖向花器的运输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五问答题
1、钾是如何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
答:钾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改善叶绿体的结构,控制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提高光合作
用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2、硼对作物的生殖器官发育有什么影响?
答:硼能促进作物生殖器官正常发育。花的柱头、子房、雄蕊、雌蕊中含硼量很高,花
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都需要硼,缺硼时受精受阻,籽粒不能正常发育。
3、翻压绿肥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答:首先要注意翻压时期,一般在花期翻压,翻压深度10~20cm,由于绿肥在分解时,会产生一些有毒的物质,因此必须根据绿肥的分解速度,确定翻压时间,如紫花苜蓿一
般在播种前10天翻压。对于多年生的绿肥,最后一次收割,必须让绿肥有足够的时间
生长,保证能够越冬。收割后应加强灌溉和施肥。
4、15-10-2-Zn3是什么意思?
答:表示该复合肥料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5%,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分数为10%,钾的质
量分数为2%,锌的质量分数为3%。
5、潜在酸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活性酸?
答:潜在酸被交换出来即变成活性酸。
6、作物营养的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
答: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钼、硼、氯等16种。
7、目标产量配方施肥方法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目标产量配方施肥方法就是根据土壤养分供给量,以及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所需养
分量来计算肥料用量。分为养分平衡和地力差减两种方法。
8、作物根系吸收铵时,根际土壤为什么会变酸?
答:因为铵离子在进入细胞前要先脱去氢离子,所以会使根际土壤变酸。
9.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很低?
答:因为土壤一般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而且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所以磷肥的利用率一般很低。
10.铁供给不足时,植株的叶片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答:缺铁时首先表现为幼嫩叶片缺绿,而老叶仍然保持绿色。典型症状是叶片的叶脉之
间和细网状组织出现失绿,往往明显可见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相当明显。
11.磷肥为什么做基肥或种肥效果最好?
答:因为当季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一般都很低,大部分磷存在土壤中,也就是说其肥
效可维持较长的时间,所以适合作基肥。另外用磷肥拌种,可减小肥料和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磷的固定,故作种肥效果好。
12.尿素作追肥时为什么要提前施用?
答:因为尿素施入土壤中要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再被作物吸收。所以尿素作追
肥时要提前施用,以保证其在土壤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化。
13.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什么能够提高土壤保持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答:因为土壤腐殖质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可以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避免其流失。
即保持养分;土壤腐殖质还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可增强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
14.土壤中磷的固定有哪些形式?各有何特点?
答:有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生物固定。化学固定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磷
酸盐沉淀,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吸附固定是磷吸附于土壤矿物上;闭蓄固定是磷酸盐
被各种胶膜包被起来;生物固定是生物吸收土壤中的有效磷组成其躯体,当生物死亡时
其吸收的磷被释放出来。
1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有哪途径?
答:⑴大量施用有机肥。⑵种植绿肥。⑶秸杆还田。⑷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等。
16.如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答:⑴开源节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少输水损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劣质水和工农业污水的资源化和有效利用。
⑵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宣传;建立水源保护区,狠抓“三废:治理;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实行水资源商品化。
⑶农业耕种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培育抗旱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合理灌溉。
17.用杜南扩散的原理,说明养分进入根系细胞内的过程。
答:由于细胞质膜是大分子的半透膜,质膜内则含有带负电的蛋白质分子,它不能扩散,但可与钾等阳离子形成盐。当膜外的阴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时,为保持电荷平衡,质膜外的阳离子必然随着进入细胞内,直到质膜内外离子扩散速度相等为止。此时质膜内阳离子的浓度高于阴离子的浓度,质膜外则相反。养分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18.土壤各种养分之间的转化对配方施肥有什么意义?
答:配方施肥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施肥技术,它要以四个施肥理论为基础,以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为目标,同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土壤中的养分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养分可相互转化,随着速效养分的减少,缓效养分可转化为速效养分,无效养分也可缓慢地转化为缓效或速效养分。反之,如果土壤中的养分浓度增加,更多的养分就会被土壤胶体吸附,并转化为缓效态或无效态养分。故施肥时不仅要考虑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而且要考虑缓效养分的储量。
19.根据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说明应该如何合理施用。
答: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大部分以分子态溶于土壤中,约有20%被土壤颗粒吸附,但这种吸附很弱,尿素易随水流失。土壤中有些生物能够分泌脲酶,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很快转化为铵,在尿素颗粒周围铵离子的浓度常常很高,一方面会导致氨的挥发,另一方面会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为避免铵离子浓度过高所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危害,应深施尿素。尿素用作追肥时,应提前一周施用,以保证其在土壤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化。尿素一般不宜作种肥,因尿素浓度高能使蛋白质变性,同时缩二脲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根系生长。另外尿素可用作根外追肥。
20.根据普钙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说明如何合理施用。
答:普钙非常容易被土壤固定,高效施用应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但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从而减少固定。具体措施包括:⑴集中施于根系附近。⑵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⑶制成颗粒肥⑷分层施用⑸根外追肥。
21.如何高效施用钾肥?
答:要高效施用钾肥,必须遵循以下几原则:⑴钾肥应优先施用在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上。⑵钾肥应优先施用在蔬菜和果树上以及需钾量大的作物上。⑶钾肥应与氮、磷肥料配合施用。⑷钾肥应该分次施用,底肥、种肥和追肥相结合。
22.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⑴适量、适时、均匀。⑵经济合理。微量元素肥料的价格一般比较高,应将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在能够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土壤和作物上,增产效果明显的作物上应优先施用。⑶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根据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在施用上应分别采取基肥、追肥、种肥、种子处理、根外追肥等不同的施肥方法。
23.如何种植绿肥和合理利用绿肥?
答:绿肥种植的关键技术在于播种、田间管理两大环节。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水、肥管理。绿肥作物的根茬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物质和养分,地上部茎叶可作为家畜良好的饲料,水生绿肥是鱼的食物来源,许多绿肥的花是很好的蜜源。将种植绿肥与养畜、养鱼、养蜂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绿肥种植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坡地、荒山等地种植绿肥,不仅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4.如何合理地施用叶面肥?
答:⑴选择适宜的喷施时期。在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喷施,在作物生长后期以及作物根系受伤时喷施,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⑵确定喷施量及喷施次数。叶面肥喷施的浓度必须严格遵循使用说明,浓度太大非常容易“烧伤”叶片。一般喷施2~3次即可。⑶掌握喷施时间。喷施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无风的阴天,晴天时早上9时以前或下午4时后,中午和刮风天不能喷肥,以免肥液在短时间内挥发。如果喷施后3~4小时下雨,应重新喷施。⑷加入粘附剂。为了使肥料液滴在叶面摊开,扩大吸收面积,常常喷施时加入肥皂粉等物质,以降低雾滴的表面张力,使其在整个叶片均匀分布,有利于作物吸收。
第四篇:土壤复习资料(推荐)
绪论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肥料: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第一章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成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粒级:根据矿质土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质地:通过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来划分的土壤类型 岩石: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矿物: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
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氨的硝化作用:氨或铵盐的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
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反硝化作用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第三章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心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
CEC: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Al3+通过水解可产生H+)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的吸收性能:分子,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第四章
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碱化度:交换性钠离子与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缓冲性能: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第五章
总孔度:反应土壤孔隙总量的多少
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结合)形式,孔隙状况(孔度及其内外分布)以及其稳定性(水稳性,力稳性,生物稳定性)的综合特征。
结构体: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
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及耕作后一系列土壤物理性质及物理机械性的综合反应。容重:田间自然状态下在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的干土质量。比重:单位体积干土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第六章:
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与同样温度,高度和大气压等条件下纯自由水相比,其自由能的差。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
萎蔫系数: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最大持水量:膜状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吸湿系数:当大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土壤吸湿水到达最大量,这时吸湿水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滞后现象:吸水曲线或微润曲线与脱水曲线或干燥曲线所得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土壤热容量: 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或降低一度,所需热量的焦数。土壤导热率: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一度时,每秒钟通过每平方厘米土壤断面热量的焦数
第七章
母质: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
壤的母体。
土链:指大约相同的成土年龄、类似的母质来源、形成于类似的气候条件,但由于地形和排水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的土壤系列。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地表岩石石化后,分化产物的淋溶、搬运、堆积,通过成岩作用又形成岩石,即地球表面恒定的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粘化过程: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钙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沉积的过程。脱钙过程:湿润气候下,土壤中的下渗水充足,碳酸钙可淋失殆尽.潜育化: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潴育化: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
土壤的熟化过程: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和其他措施,改造土壤
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
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方向的发展的过程。土壤的退化过程:
土壤发生层,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土壤发生了分异,形成了外部形态特征各异的层次 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完整的土壤剖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
层次,以及母质层 成土过程:
第八章
根外营养:植物除了以根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等地上部分吸收养分。
植物营养临界期: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最大效率期:某种养分能够发生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求量和
吸收量都是最多的 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然而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是土壤中有效质量
分数相对最小的那种养分。
报酬递减律:在其他经济技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项投资的增加,每单位量投资的报酬是
递减的。
第九章: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反硝化作用:NO3-被还原成气态N2,NO,NO2 生理酸(碱,中性)性肥料:化学肥料中阴阳离子经植物吸收利用后,残留部分导致介质酸
度(碱度,酸碱不变)提高的肥料。
磷酸的退化作用:当过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制造时生成的硫酸铁,铝等杂质起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
异成分溶解:即在施肥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饱和溶液 绪论
1:土壤、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关系:土壤:覆盖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
2:土壤圈在生态环境中的中心作用:①与大气圈:土壤中气体来源于大气但又有自己的特点②与生物圈:植物土壤物、微生物、生物群落、土壤地带性分布③水圈:对降雨的重新分配,一些物质随水进入土壤,水体的富营养化④岩石圈:是土壤的前身,土壤保护母质。
第一章
1: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类型:①物理风化:受物理风化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过程(风蚀、水蚀、冰融交替)②化学风化: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放生分解和改变(溶解、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氧化作用)③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和崩解的过程。2:化学风化:①溶解②水化作用③水解作用④氧化过程
3: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①砂土:水: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水分易蒸发,抗旱力弱。肥:多为石英,有机物少,易分解,养分易随水流失。气:透气性好,好氧微生物活跃,有机物分解快,肥效快。热:升降温快,昼夜温差大。耕性:易耕作,耕作质量差,耕作时间长。②粘土:水:毛管作用强,透水性差,保水性强,易涝。肥:保肥能力强,养分不易流失,有机物分解慢,肥效慢。气:透气性差。热:土温变幅小。耕性:土壤胀缩性强,易开裂扯伤根系
4:不同质地的土壤利用和改良:利用:①砂土:多施有机肥,施肥多次少量,且要后期追肥,在作物选择上选耐旱生长期短,早熟类作物以及块根块茎蔬菜类作物,发小不发老②粘土:易种植粮食作物,及多年生生根作物,宜用腐熟有机肥,化肥一次用量比沙土多,苗期注意速效肥促早发,发老苗不发小苗。③壤质土:性质介于粘土与砂土之间。改良:①客土法②耕翻法③引洪漫淤法④增施有机肥⑤施用结构改良剂
5:次生矿物类型:①层状次生铝硅酸盐矿物:使土壤中粘力的主要成分,主要有高岭石组、蒙脱石组和水云母组等类型。②氧化物类:有结晶态和非结晶态两种③简单盐类:分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和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和石膏
第二章
1:土壤有机质作用:①直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②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③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砂土变紧,粘土变松,改变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通透性④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力⑤促进植物生理活性⑥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2: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直接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N(80%)P(20~76%)S(75~95%)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间接分解矿物岩石中的养②改善土壤肥力特征:影响土壤化学、物理、生物性质。
3: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氮比、微生物、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一般耕作土壤表层C:N在8:1~15:1,平均在10:1~12:1间;微生物C:N=25:1;有机残体C:N=25:1,微生物活动最旺盛,分解速度最快。有机质①C:N<25:1对微生物活动有力,有机质分解快,多余氮素留在土壤中,可供作物吸收;②C:N>25:1缺乏氮素营养,发育受限制,有机质分解慢,微生物和植物争夺土壤中原有的有效氮素养分使作物处于暂时缺氧的状态。
4: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因素:①温度:25~35℃最适温度,0~25℃分解速度加快②水分和通气状况:水势-0.03~0.1MPa最适,田间持水量60~80%③植物残体特性④土壤特征:a:与粘力含量成正相关性b:放线菌PH6.5~7.5细菌7.8~8.5真菌3~6
第三章
1:土壤阳离子的交换作用:交换性阳离子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特点:①可逆性②等电量③遵守质量作用定律。影响因素:(阳离子本质特性Fe3+>Al3+>H+>Ca2+>Mg2+>K+>Na+)①阳离子所带电荷②阳离子半径和离子水合半径③离子浓度和数量
2:从吸收物质、吸收原理等方面比较五种吸收性能的差异 ① 机械吸收:主要吸收悬液中的虚浮颗粒等不溶物质 ② 物理吸收:主要吸收气体
③ 化学吸收:化学反应中的难溶物质 ④ 物理化学吸收:离子态物质 ⑤ 生物吸收:选择性集中富集吸收
3:根据表面电荷的性质和原因将土壤电荷分为几种?产生电荷原因? ①永久电荷:硅酸盐矿物质中的硅氧片和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质而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取代②可变电荷:胶体表面分子或原子由的解离,随PH的变化而变化③零点电荷:在某PH值时,粘土矿物表面上既不带正电荷也不带负电荷其表面电荷为0④电荷数量:用阳离子交换量表示,每千克物质吸附离子的量mol/kg。
4:影响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的因素:①离子的饱和度:该离子占CEC的比例②赔补离子效应:对一种离子而言,供其它离子即陪衬离子③粘土矿物类型:在饱和度相同的前提下,有效性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第四章
一、简述土壤中H+的来源:1.水的解离2.碳酸及其盐的解离3.有机质分解中间产物形成有机酸4.酸性大气化学物质沉降 PH<5.6酸雨5.H2SO4、HCl等无机酸的解离
二、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特点:1.有机无机并存,可逆,半可逆,不可逆2.本质是化学反应或有生物参与,消化作用,铁细菌3.不均匀的多种体系共存4.氧化还原平衡经常变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耕作管理都回改变
三、土壤缓冲酸碱的原理:1.弱酸及其盐的存在2.土壤胶体具有阳离子的吸附交换作用。土壤缓冲酸碱液的主要体系:1.碳酸盐体系:CaCO3+H2O+CO2→Ca2++2HCO3-(6.7~7.8);2.硅酸盐体系:Mg2SiO4+4H+→2Mg2++H4SiO4;
3、交换阳离子体系:盐基离子对酸起缓冲作用,致酸离子对碱起缓冲作用4.铝离子体系:PH<4有效果,PH大于5无缓冲效果5.有机酸体系
四、土壤酸碱性类型及影响酸碱性因素:酸性:活性酸、潜性酸。因素:①盐基饱和度②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③土壤水分含量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碱性:总碱度、碱化度。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母质④植被⑤人类活动⑥盐基饱和度⑦氧化还原条件
如何调节土壤的酸碱性:酸性通常用石灰来改良,草木灰是良好钾肥又能中和酸性;碱土中用石膏硫酸磺或明矾(硫酸铝钾)黑矾(FeSO4))
第五章
一、土壤中各级孔隙的大小及特征:1.非活性孔:以吸水力1500KPa为界,孔径约为0.002mm以下。特点:土壤中最细微的空隙,保存与此间的水为无效水,根毛难以入内,微生物极难入侵,腐殖质难以分解2.毛管孔:水吸力150KPa~1500KPa,孔径为0.02~0.002mm。特点:通气良好时,土壤中毛管孔越多越好,其间水可被根毛、细菌利用,养分得以吸收和转化3.通气孔:水吸力小于150KPa,孔径大于0.02mm。特点:原生动物真菌可再辞间活动,孔隙的毛管作用力消失,除降水灌溉外其间被空气占据。
二、团粒结构
1.定义:土粒多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粒状或小团状大小成球形,自小粒至蚕豆粒大。
2.特点:①多级孔隙②有的大小和形状直径约0.25~10mm,<1025m的微粒团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水稳性,生物稳定性,机械稳定性)
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协调土壤中水和气的矛盾(大小孔隙兼备、蓄水、透气、通气同时进行)②协调土壤中央分积累与释放矛盾③能够稳定土温④使土壤具有良好的耕性和耕层构造。
4.提高团粒结构含量的途径:①增施有机肥②合理轮作,扩种绿肥牧草③合理耕作,水分管理④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三:上虚下实型和上实下虚型两种土壤的肥力的特点:1.上虚下实型(蒙金土):0~20cm质地较松软,非活性孔少,通气性好,发小苗不发老苗;20~40cm质地较重,毛管孔隙占优势,保肥力好,发老苗不发小苗,该土型有利于植物的种植幼苗期,植物生长对肥料要求不高。0~20cm有利于植物根的生长,当植物长大后,下面实型土壤可以很好的提供肥力,使植物生长的更壮2.上实下虚型:0~20cm质地较重,20~40cm质地较松软,该土型不利于植物生长,幼苗种下时虽说土壤肥力较好,但不利于植物根呼吸,长大后,下面松软,肥力差,保水性不强,使植物生长受限。
第六章
一、土壤中的水分包括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1.吸湿水:土壤固体颗粒从大气或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 31~1万atm 为无效水2.膜状水:由土壤固体颗粒分子引起吸持在吸附水外围的连续液态水膜 31atm~15atm无效水 15atm~6.25atm有效水3.毛管水:①毛管上升水(有效水):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力充满毛管孔隙肿的水分②毛管悬著水(有效水):底下水深,降水或灌溉后,借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下渗的水4.重力水:旱地无效水,水田有效水
二、土壤水分的几种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重量)=土壤水质量/干土重量*100%2.容积含水量=土壤中水容积/土壤容积*100%3.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4.土壤贮水量:一定体积和厚度土壤中含水的绝对数量。
三、土水势包括的分势:1.基质势:受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水土势用ρm表示(负)2.压力势:土壤水饱和的情况下,由于受压力而产生水势的变化(正)3.溶质势: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土壤水势的变化(ρs)(负)4.重力势:由重力引起土水势的变化(ρg)
四、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1.土壤质地2.土壤结构3.土温↑水的粘滞力和表面张力↓ φm↑土壤水吸力↓4.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过程。如何评价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
五、土壤空气与大气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1.CO2含量高于大气5~10倍2.O2低于大气18~20.5%3.水汽质量分数高于大气4.含有还原性气体
六、土壤空气与大气是如何交换的:1.整体交换(气体质流):温度、气压、风、降水、灌溉2.气体扩散(土壤呼吸):气体分子由浓度高(分压大)→浓度低(分压小)处运动。
第七章
一、土壤形成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1.母质: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变为疏松的堆积物。土壤的物质基础,土壤的前身,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2.气候:①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影响矿物质分解合成和淋失②影响植物的活动,从而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③影响矿物质的迁移3.生物因素:(主)是突然形成、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①动物②植物③微生物4.地形:影响土壤中的物质,能量交换,不提供新物质
二、在潮土中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发生的基本过程)①原声矿物的分解及粘粒矿物的形成2.有机质形成,分解3.物质的迁移,溶迁,还原迁移,螯迁
三、我国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①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是东部沿海的湿润海洋土壤地带谱二是西部的干旱内陆型地带普②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喜马拉雅山珠峰③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第八章
一、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因素:1.介质中的养分浓度2.光照与湿度3.土壤水、气状况4.化学性质5.养分介质中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二、简述施肥原则,阐述这些原则的意义:1.养分归还学说:①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最终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②对恢复及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的意义2.最小养分学说:①决定植物产量高低的是相对含量最小的那种养分②觉得我们施肥的种类,做到施肥要有针对性3.报仇递减律: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的作物增产量减少②确定施用肥料用量,不要盲目施肥④综合银子作用律:①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综合影响作物的产量②产量的形成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要考虑养分供应,也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及其评定条件:必需营养元素16种:氢、氧、碳、氮、磷、钾、硫、钙、镁、铁、铜、硼、锰、锌、钼、氯。评定条件:1.该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乏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生活史2.缺乏该元素之后,植物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该元素后,这种症状才能消失3.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对植物起直接作用,而不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的间接作用。何谓营养元素的直接作用:该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或物质构成
四、大量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在0.1%以上(占干重),包括C、H、O、N、P、K、Ca、Mg、S。元素:质量分数少于0.1%,有的只有0.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μg/g,它们是铁、铜、硼、锌、锰、钼、氯7种。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有益元素:豆科:钴;茶树:铝;水稻:硅;紫玄英:硒
五、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植物营养元素含量不同,氮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某种元素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生理效应不能被其他元素代替。在合理施肥中的指导意义:施肥要有针对性,不要盲目只施N、P、K肥,要根据作物的不同病状施用不同的肥料。
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按照功能分为四组。第一组包括C、H、O、N、S 第二组包括P、B、(Si)第三组包括K、(Na)、Ca、Mg、Mn、Cl 第四组包括Fe、Cu、Zn、Mo
第九章
一、氨态肥特点:1.易溶于水速效氮肥,作物直接吸收2.NH4+易被粘土胶体固定3.碱性条件易挥发4.通气好条件下易硝化,加速氮淋失
硝态肥特点:1.易溶于水,溶解度大,速效肥料2.易吸湿,易结块3.易随水流失4.可进行反硝化作用5.易燃易爆
二、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施入土中后的去向:铵态氮肥:施入土壤之后容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可以氧化成为硝酸盐或被微生物转化成为有机氮。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容易发生挥发损失。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氨或反硝化成为气态氮。
三、如何合理施用氮肥:1.深施盖土原则2.避免硝态氮的淋失与反硝化(硝态氮肥不作基肥,追肥后避免淹灌,不与未腐熟的有机肥混合)3.合理的水肥综合管理4.根据作物种类、生长时期等,确定施用氮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5.土壤的供氮能力是合理施氮肥基础6.正确选择肥料的品种7.把握施肥量
四、土壤中氮形态以及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五、铵态氮肥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特性:1.施入土壤后,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与硝态氮比,移动性较小,临溶损失少,肥效长缓2.可氧化为硝酸盐或被生物转化成有机氮3.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易发生挥发损失4.高溶度的氨会导致植物中毒死亡,尤其是在作物幼苗阶段5.作物过量吸收氨态氮,对Ca+、Mg2+、K+等的吸收产生抑制作用。合理施用方法:1.液氨:水田施用液氨随水注入稀释,多次犁肥;旱地施用,宜采用注入方式;施用深度粘质土壤浅些,沙质土壤深些。液氮可做基肥、追肥,不能接触作物根系。2.碳酸氢铵:施后应深施盖土;做成颗粒肥料;少量多次施用。可做基肥、追肥、种肥,施用浓度不宜过高3.氯化铵:适用于水田。不宜用于耐氯能力差的烤烟、糖料作物、果树、薯类作物等。可做基肥、追肥,不宜做种肥4.硫酸铵:适合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最好用于缺硫土壤和葱、蒜、十字花科等喜硫植物。可做基肥、追肥、种肥
六、硝态氮肥的特性及其合理施用方法:特性:施入土壤后,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或固定,与氨态氮肥相比较,移动性大,容易淋溶损失,肥效较迅速;能被土壤微生物还原成氨或反硝化成气态氨;本身无毒,过量吸收无害;主动吸收,促进植物吸收钙、镁、钾等阳离子。合理施用方法:适宜旱地施用,不宜用于水田。适宜各种作物,尤其是喜欢硝态氮的作物,如烤烟、糖料植物。可做基肥、追肥、种肥。
七、从提高氮肥利用率角度看,可采取哪些技术措施:1.作物种类:双子叶植物氮量大于单子叶植物,叶菜作物氮量大于瓜类和根菜类2.土壤条件:砂性土壤粒粘粒质量分数少,粘质土壤沙粒质量分数少,壤质土壤沙粒比例适中,即有砂质土壤良好通透性,又有粘质土壤保肥力3.肥料品质:氨态氮肥移动缓慢,不易流失,硝态氮肥随水流失4.施肥方法:氮肥深施
第十一章
一.如何合理施用钾肥:1.土壤供钾水平,速效钾量,缓效钾量,质地分布状况2.作物需钾特征,不同作物需钾量和吸钾量能力不同3.肥料的性质4.气候条件
施肥:1.钾一般作基肥,做追肥应早施2.易深施相对集中施3.尽量与N、P配合施用4.避免与氨态氮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使用
二、草木灰的特性及其合理使用方法:特性:呈水溶性,易被作物吸收,燃烧完全的灰白色灰其水溶性钾质量分数少,肥效差。含磷属枸溶性,对作物有效。因含氧化钙和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使用方法:可在酸性土壤作基肥、追肥、盖种肥。基肥:每公顷750~1500kg,使用时可加湿土或水。追肥:撒于叶面。盖种肥:用于睡到、蔬菜育秧。作根处追肥1%为宜。草木灰为碱性,避免与氨态氮肥和腐熟的有机肥料混合使用
一、有机肥的作用:1.营养作用:①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②含有能被植物利用的有机养分以及有益于土壤的有机物质③含磷有机化合物不含氮的化合物2.改土作用:①有机肥能增加和更亲土壤有机质②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③有机肥可提高土壤生物活性3.刺激作物生长
二、堆肥的过程:①发热阶段②高温阶段③降温阶段④后熟保肥阶段
调控技术:原料C/N比。一般秸秆等基本材料C/N比较高,堆肥起始堆制时的C/N比在30:1~40:1之间。必须加入含氮丰富的人、畜粪尿或化学氮肥调节C/N比才能加速分解
第十章
一、过钙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好处:减少与土壤接触,可以起到保氮(氨态氮)作用。
二、过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技术:成分:1.Ca(H2PO5)·H2O(P2O5)14%~20% 2.硫酸钙 40%~50% 3.硫酸磷酸3.5%~5%性质:灰白色粉末或颗粒,呈酸性,具腐蚀性易吸湿块。施用技术:1.可做基肥、种肥、追肥2.集中施用(与土壤接触少)3.与有机肥混合施用4.可以根外追肥。
三、如何合理利用磷肥:1.土壤供P状况2.作物需P量特征与轮作中的分配3.肥料间的配合施肥:1.可作基肥、种肥、追肥2.集中施用3.与有机肥混合施用4.可做根外肥
第五篇:土壤报告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实践了解土壤剖面的制作要求和基本步骤,以草原土壤剖面结构为例,理解
土壤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
调查时间:2012年6月17日下午3:00-6:00
调查地点:东山
工具:铁锨、皮尺、比色卡、罗盘仪、GPS定位仪、小铲子、相机、笔、记录本、塑料袋
小组成员:组长:赵明锋
组员:冯祥龙、黄金玲、侯荣、门清清、钟元龙
调查内容:
一、土壤剖面制作要求
1、完整的土壤剖面需要挖到母质
2、以发生学(即成土因素,如积温、降水量、植被因素、时间因素等等)为依据
3、土壤剖面必须垂直于地面,且剖面应为糙面
4、在剖面分析过程中注意记录天气情况、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是否有风向影响、坡度、坡向等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5、剖面观察分析完毕,一定要恢复原样,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6、在实践前准备土壤采样点观察记录表、制定实践计划
二、土壤剖面结构分析
(一)实践步骤
1、选定剖面制作地点,记录实践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利用GPS定位仪定位(49°11′44″N, 119°41′7″E)、测定海拔,查阅地质表,确定母质,并开始制作、整修
2、使用罗盘仪测定坡度(3°)、坡向(北偏西19°)等地形因素,分析植被情况(以冰草为主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地利用情况(草地)、侵蚀情况(弱)
3、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土壤结构(O—A—C层),并研究确定各层土壤的厚度、质地、结构(如片状、块状等)、干湿度(干、潮、润等)、结实度(较疏松、紧实、较紧实等)、孔隙度(空隙大小:细孔、中孔等;孔隙数量:少孔、多孔)、新生体(蠕虫、植物体、粪粒等)、侵入体(砖块、瓦片等)
4、使用门赛尔比色卡记录各层的土壤颜色
(二)、实践结果详见见土壤采样点观察记录表)
三、简单分析
我们的调查地点为海拉尔东山顶部,是非地带性土壤,本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凉湿润,气温日、年较差较大。此地生物类群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成土过程中化学作用不显著。
四、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真正在野外观察了土壤的新鲜剖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增强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总之,通过实习,收获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