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写作教程课后习题——湖北大学专升本新闻学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1.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3)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
2.试论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2)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①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②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
3.新闻记者要加强哪些修养?为什么?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1)加强政治修养
①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②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2)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3)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1.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贯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①确有其事
②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③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④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⑤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2)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①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②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③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2.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如何避免失实(分析具体报道)(1)报道事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①体制性失实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
②经济性失实
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③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1°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2°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2)如何避免报道失实
①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②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③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④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⑤描写要有分寸感
⑥要注明新闻来源
⑦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1.有无纯客观的报道?是否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1)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2)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①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 没有新闻。
②事实胜于雄辩
③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3)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①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②选择就是在说话
③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2.新闻写作是运用哪几种方法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的?
(1)善于联想。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2)善于对比。通过背景材料进行对比与衬托,横向或纵向都可以,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
(3)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选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反映出记者观察考虑问题的不同出发点与立场。
(4)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3.报道在运用事实说话方面的特点。(1)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2)如何用事实说话
①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②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③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④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3)报道在运用事实说话方面的特点 ①具体
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写得具体。②准确
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1.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提出这些要求的依据是什么?
1)时效性。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媒体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新闻时效的竞争。时效性的基本要求:新鲜、快速、简短。
2)可读性。这是贯彻读者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要求记者在内容选材上贴近读者,找到事实与读者兴趣和需求、读者认知、读者感情的交汇点。可读性的基本要求:具体、生动、通俗。
3)针对性。一是要求记者在写作时要有对象感,即明白新闻是写给谁看的;二是记者要明确为什么写,即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针对性的要求可概括为: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说到底还是读者观念的问题。
2.如何提高新闻写作的时效性?
(1)新鲜(写作中怎样保持事实的新鲜感):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做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要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面前;对于一些本来没有时效性的新闻,要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出新闻在今天的依据。(2)快速(怎样成为新闻写作的“快手”):为了使自己写得快,记者应加强训练:
①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
②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③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是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
④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随时根据报道的需要进行拼接和组装;
⑤注意培养口述新闻的能力。(3)简短(怎样理解“新闻要短”):新闻的新与快紧密相连,快又与短分不开,短又是新闻的一种优势:短新闻多,加大新闻媒介的信息容量,有助于突出新鲜内容,便于读者接受。坚持一事一报;把角度选小,架子搭小;化整为零,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性报道;挤掉水分,善于删改,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只讲事实;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少说空话,做到严要不烦。
3.选择一篇新闻报道作品,通过具体分析,说明可读性的重要性以及该报道是如何体现可读性的。
(1)具体。选择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2)生动(怎样把新闻写活):
事实的报道越具体越生动,要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情节细节写作; 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关键;
要写出事物和人物的特点、个性,并善于把握这些内容,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结构上要注意把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展现出来,使作品曲折起伏。
(3)通俗。把新闻写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要学会“第二种翻译”;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4.如何加强报道的针对性?选择对同一个新闻事实的不同报道,对比起针对性的强弱,并解释原因。
针对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新闻写作时,心中要对象感,二是为什么写。概括为即是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针对性有两个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报道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因为内容是加强针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加大信息量:
学会多侧面的进行报道,写“立体化新闻”,避免“只取所需”的报道事实,开拓消息的深度和广度,把新闻事实中固有的信息量充分反映出来; 学会抓特点;
学会使用新闻背景,在对比和衬托中显示更多的无形信息;
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采取白描手法和新闻跳笔的“蒙太奇”式行文,避免标题、导语、主体的“三重复”,在有限的篇幅内多传递信息。(2)加大知识含量
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这种增加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是质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3)挖掘思想深度,思想深度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第五章 新闻角度
1.为什么要寻找新闻角度?什么是最佳新闻角度?(1)为什么要寻找新闻角度?
①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②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③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2)什么是最佳新闻角度? ①能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②能体现事物的本质。③有生动活泼的内容。④有新颖巧妙的形式。
2.具体分析历年中国新闻奖获得消息与通讯一等奖作品的新闻角度。(1)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2)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3.结合本年度各家媒体年终成就性报道的实际,分析其不同的报道角度。(1)以旧见新(2)以小见大(3)虚中觅实(4)逆向思维(5)发散思维(6)统摄思维(7)全局高度
第六章 新闻跳笔
为什么跳笔是新闻写作的主要笔法?如何运用新闻跳笔?(1)为什么跳笔是新闻写作的主要笔法?
①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②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作风。③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①短段落,多分段。
跳笔是提行分段上的特点,或者说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②断裂行文。
是指段落之间不按时间顺序,或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到尾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比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是着力突出读者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③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把新闻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④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句与句的事实主体之间、描述与议论之间、现场与背景之间都可进行变化与跨越。
第七章 新闻语言
1.新闻语言的特色是什么?为什么白描是其主要特色?(1)什么是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2)新闻语言的特征
①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②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③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④“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3)为什么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①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②多用子概念
③多用大白话 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1.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①简括
②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③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④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2.如何认识消息体裁的优势?
①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②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③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④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第九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导语
1.怎样认识到与在消息中的地位?(1)导语的定义
①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
②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③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2)导语的任务
①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②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③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决定消息的基调。
2.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提出这一要求的理由是什么?(1)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①最新鲜的材料;
②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
③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
(4)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3.导语类型
概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橱窗式导语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主体与结尾
1.主体与导语是怎样一种关系?如何理解主体的任务?(1)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①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②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2)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①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②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3)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由主体部分来承担。(4)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①运用“色彩”;
②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2.写好消息主体需注意哪些问题?
倒金字塔结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点面结构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
1.何谓新闻背景?消息为什么要加背景?(1)何谓新闻背景
①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②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2)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③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⑥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2.消息的背景大体有哪些类型?各自的作用是什么?(1)插入导语
①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②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③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2)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①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②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3)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①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②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
3.怎样才能写好新闻背景(1)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2)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3)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1.怎样认识事件性消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1)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①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③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2)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2.报道事件需注意哪些问题?
(1)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
②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
③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2)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3)见事见人
①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 ②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③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4)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①不要煽情;
②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
③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④关注事件成因。
3.怎样写好动态消息?(1)动态消息的特点
①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 ②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③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2)动态消息的写作
①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 ②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
③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4.媒体为什么需要简讯?简讯写作的要义是什么?(1)简讯的特点、地位
①简讯的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2°结构单一;
②简讯的地位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2)简讯的写作
①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②讲究文字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1.怎样认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殊价值?
非事件性消息是与事件性消息相区别的新闻报道,是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不同,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某些可供参考的消息、方法,往往具有人情味、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非事件性新闻因具有特殊的传播价值,在当代的报道日渐增多。①它拓宽了新闻报道面
②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即要求记者不但要对时间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改变只关注已知事件、被动采访的做法,主动去采写尚未构成事件的社会问题,主动寻找报道题材,自己决定“以什么为新闻”,这样,记者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发挥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
③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能满足人们的信息欲,给读者带来阅读愉悦④也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2.预测性消息的地位如何?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1)预测性消息的地位
预测性消息是指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是对读者所关心的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变动趋势、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的一种的报道。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预测性消息引导着人们行为的指向,是媒体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
预测性消息有助于科学决策,也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避免人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2)采写预测性消息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预测性消息的写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托展开深度预测,避免简单化,即不仅报道预测性结论,也反映预测者对问题的分析、做出这一预测的结果;同时要预测到位,使预测性意见直接同社会生活、同普遍大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而且应注意是专家学者等“他人”进行的预测,以增强预测说服力,保证预测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记者也应及早预测,及早采写预测性新闻,以使这种新闻更好的发挥决策参谋和引导舆论的作用。同时记者必须审慎发稿。
3.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何在?
(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这种消息的内容不应重复常识性东西,应当为读者报告新的、又尚不知晓的且切实可用的信息。
(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方法要具体;对所提出的忠告建议要加以说明,以便读者接受。
(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4)亲切、自然。服务性消息也有欣赏价值,可欣赏的是记者的服务热情,多半体现在导语上。服务性消息的导语适合采用“直呼式”“谈话体”,宜用第二人称,以你或您开篇,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1.如何认识“再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描写性消息的特点就是“再现”。(1)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
(2)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描写性消息的功能在于,它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消息中的画面,对读者造成是觉得、感情的冲击,从而以活的事实,去感染、打动、说服读者。(3)满足读者的视觉需要。“再现”是当代读者的一种心理需求,文字记者可以用笔将细节再现出来。
2.新闻素描与花絮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区别?
(1)花絮与新闻素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新闻素描是正面下笔,它所描述的多是新闻事件比较典型、比较完整的场面,再现的是带有画面的某一过程,其题材分量较重,描写的场面较大,形象再现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花絮则不然,它是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的一些小场景、小情节、小趣闻轶事进行描述,篇幅比新闻素描更短小,写作更具个人特色。
(2)两者的区别也表现在写作方法上。新闻素描可灵活安排文章结构,不受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可基本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记者的描写大多依事件进展,现场变化的先后顺序向前推移;新闻素描注重描写好典型细节,即通过最具代表性的细节,传达现场特有的气氛、传达新闻事实中只可意会的内涵,这是新闻素描写作的最高境界;新闻素描写作以简笔勾描为基本手法,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即采用白描手法,不用色彩过重的形容词进行夸张、渲染,用朴实逼真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花絮着眼于大事件中的小事,用小事折射大事件的内涵,反映大事的特点及其多姿多彩的状貌;花絮虽小,仍以小见大,有思想性,即小角度,大视野;同时文字轻松幽默、亦庄亦谐,使文章简洁短小而又妙趣横生、意味深长。
3.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对记者有哪些要求?
(1)简笔描写。作为消息的一种,消息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洁,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的描写细部。(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在有限的篇幅内,记者描述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有丰富的内涵,即能形象地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使描写性消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描写性消息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联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1.信息时代分析性新闻有何重要意义?写好分析性新闻对记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1)分析性消息有何重要意义?
①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②分析性消息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新闻的言论功能。分析性消息发挥言论功能有其独特优势—因其在原因与后果上落墨较多,视野广,开拓深,且具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所以更容易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方向。
③分析性消息可以让读者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记者置身现场、直接发言的分析性消息,在于读者沟通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2)写好分析性消息的要求
①观点、见解是分析性消息的灵魂。好的分析性消息应有鲜明地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能够透过事物表象,洞察其底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读后让人大受启发。②使消息更带新闻性和客观性。新闻性含义有三: 1°它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或问题的分析; 2°讲究实效;
3°在分析中提供新的、读者尚不了解的信息。客观性则要求提供分析的依据。
2.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评述有何不同?写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1)解释性消息也称背景新闻,是典型的分析性新闻,也是典型的深度报道。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在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解释新闻事件或问题产生的必然性,重点回答“为何”。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可以使新闻更容易理解,从而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
新闻述评是一种有述有评,评述相间的报道样式。首先,评述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述是研究分析的结果,新闻述评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其次,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新闻述评有两种类型,一种属事件性述评,一种是非事件性述评。新闻述评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述评也可以为评论插上翅膀,使其成为评论展现的轻骑兵。
(2)解释性消息的写作①要有大背景意识,即全局性背景,解释性新闻中,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新闻的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这就要求记者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解释性新闻中的背景材料不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而是在于揭示和解惑。选择典型的背景材料、依时间轴为主线安排材料,在事实的叙述中反映矛盾的演变的过程,客观地推衍出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释性消息写作的常用方法。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解释性消息的特点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因此要重视开篇的写作,或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或以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新闻述评的写作①典型题材,全局观念。新闻述评中的评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全局性的论点;新闻述评所报道的事实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实。②因事论理,理由事出,这是新闻述评的最佳写法。让事实的叙述为论的出现铺平道路,使之水到渠成,论得自然,这样使述评中的观点言之有理,为读者喜闻乐见。③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引用有关权威人士的话进行评论,可使言论更具权威性,更易于引起读者的重视,使评论更具客观色彩。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1.通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通讯的魅力何在?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通讯占有怎样的地位?
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通讯的主题
1.主体对通讯写作有何重要意义?
鲜明的目的性是通讯写作的主要特征,它是通过确定主题和表现主题来实现的。通讯对世界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直观反映,是新闻工作者在一种思想观念统辖下“组织起来”的新闻报道题材。通讯素材包含广泛,既有事实又有大量相关背景材料,如果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就会变成一堆凌乱无序、毫无用处的东西。只有选定了主题,选对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事实,选择组织材料、谋篇布局的结构,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通讯的主题是人们评价一篇通讯时首选地评价标准,通讯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主要看其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大不大。
2.通讯写作对主题有哪些要求?
1)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主题往往是作者对新闻事实传播价值的认识。要确定正确主题,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其次记者提炼主题,第一个要把关的就是主题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的问题,即主题的真实性问题。
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表现在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深化主题的三条经验:全局意识、历史感和关注人的心灵。
3)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即新鲜和时代色彩。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通讯的选材
1.通讯选材需注意什么问题?
通讯要有说服力和吸引力,所用的材料必须充实丰满
(1)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是普遍存在,即所选事实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即普遍存在而富有个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2)要围绕主题,表现主题
(3)选材忌重复。事例最好大小相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
2.通讯需要哪些类型的材料?细节在通讯中的作用如何?
1)骨干事例,即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
2)一般叙述性材料
3)细节材料,是再现型材料,是指骨干事例中细致和情节、细致的现场画面或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在通讯中起到感染作用的材料是细节材料,分为两种: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某一事态前因后果之间的行为形态演变环节,就像一个个小故事,可分为完整情节事实、片段情节事实、言论性情节。
二、特写镜头,可以使人产生特别的关注并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力体味其中的意义,包括场景画面特写—如临其境,人物特写—如见其人(人物形象特写、人物动作特写),人物语言特写—如闻其声,可信、生动。
第十九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通讯的结构
1.通讯与消息在结构方式上有何区别?
1)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通讯是一种发展和开放的文体,结构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模式。
2)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2.通讯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哪几种?
是指通讯这种文体的基本框架和段落格式。(1)纵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①按照一个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②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③将多线条事实“编织”成单线条结构
(2)横式结构—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同时异空,多侧面拼接
(3)递进式结构,又称层层剥笋式结构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1.如何认识人物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
2.采写人物通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采写特点:①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②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其思想发展过程
③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个性
④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1.怎样认识事件通讯的价值?
2.采写突发性事件通讯需注意哪些问题? ①现场意识—迅速赶赴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③从事件中提炼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④展现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⑤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⑥写好事件中的人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1.怎样认识新时期工作通讯的重要性?
①展示各种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经验性报道 ②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主义,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调查性报道
③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办法
2.写作工作通讯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①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②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问题 ③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④虚实结合,既要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也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
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1.风貌通讯具有怎样的特殊价值?
①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②报道某地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变迁 ③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2.怎样才能写好风貌通讯?它对记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①捉住特点写见闻—增强感染力,使人如临其境 ②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③主题不容忽视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1.怎样认识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
①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回归 ②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③设置议题,自下而上的形式新闻监督权
第二十五章 专访
1.简述专访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领 专访又称“访问记”,既是一种采访方法,也是一种新闻文体。专访强调的是“专”和“访”,“专”即访专人,访专题,采访对象是特定的人,内容突出专题性,回答特定的问题,且专在独家视角上;“访”即访问,这是成稿的手段,因而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往往以被采访者的原谈话为主,再穿插有关现场情况、背景材料等连缀成篇;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专访结构以问答为主。专访包括以记人为主的任务采访、以记言为主的问题采访、、和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其写作要领的叙述方法包括问答整理式、散文处理式和口述实录。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背景材料、知识资料、问题设计、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采访中注意观察和善于提问,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能力与应变能力,并在采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1.特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写作的要领是什么?
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有现场的新闻体裁。
它是从消息和通讯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报道形式:特写与消息一样要简明、迅速的报道事实,但特写又以描绘新闻事实中富有形象感的镜头取胜;特写与通讯一样生动形象地报道事实,但特写又重在展示事实的某一横断面和时效性。
特写的文体特征一是要有镜头感,即通过巧妙截取某一片段,适当放大,是内容立体化;二是要有透视感,即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因此要选择典型的有内在张力的事实;三是要有现场感,带给读者更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特写的取材灵活、文体结构和表现方式也灵活。它包括人物特写和场景特写。
特写在写作时应注意抓准镜头;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描写有特点且有动感;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要情景交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显。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1.如何划分网络新闻的种类? 复制新闻 原创新闻
2.网络新闻写作的特点与主要技巧是什么?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传播时间自由性、传播空间无限性、传播方式多样性 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即时滚动式写作、超文本写作、互动式写作
第二篇:新闻采访写作课后习题解析
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第 2 版)课后习题详解 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
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了。
目 录
上 编 第 1 章 绪论
第 2 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 第 3 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第 4 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中 编
第 5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第 6 章 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 第 7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下 编
第 8 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 第 9 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 第 10 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 第 11 章 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 第 12 章 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 第 13 章 其他类新闻的采访
上 编 第 1 章 绪论 思考题
1.什么叫新闻采访?
答: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
录等调查研究活动。它是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 基础。
新闻采访主要着眼于迅速及时的采集、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它主要通过观察和访 问获得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可以分为个别采访、现场观察采访、蹲点采访、交叉采访、巡回采访。
2.怎样全面、正确认识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答: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 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 之水。
(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 归宿。
(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
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 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 少走弯路。
3.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答:新闻采访因为具有特殊性,因此,其活动实施方式也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
(1)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具体有以下十种: ①个别访问
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形式,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该形式的好处是:
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
也称开调查会,是指记者就某个调查专题,邀请有关人员座谈。这种采访方式一般用于 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③现场观察
俗称“用眼睛采访”,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 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
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问题等。所有
这一切,往往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 采写的。⑤蹲点
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这种方式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 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⑥查阅资料
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
等。这些资料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⑦改写
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由于新
闻报道的需要,改写工作不仅能辅助采访的不足,甚至常常代替采访,记者一般通过电话获 取新鲜材料,然后改写新闻。⑧问卷
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
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这种形式有成本 低廉,具有匿名性及便于受访者思考等优点。⑨电话采访
这种采访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补其他采访之不足,使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
来。特别是很多重大的新闻,更是用电话新闻的形式报道出来的。⑩网络采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
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有以下六种: ①常驻采访
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这种采访时间长,题材面宽,要求记者具有全局
观念,从驻地的实际出发,注意采写既能反映当地实际又对全局有普遍意义的新闻;要有较 强的独立社交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掌握采写各种新闻体裁的技能;同 时,要尊重所在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政策法令。
②突击采访
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
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③交叉采访
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与单打一的采访形式相比,交
叉采访可以省去重复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费的时间,是一种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访形式。④巡回采访
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
道题目。主要由记者根据编辑部总的报道思想灵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选择若干新闻题材就 地采访,连续不断地向受众进行系列报道,又称旅行采访。⑤隐性采访
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⑥易地采访
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有利于克服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
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 的有效方法。
4.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答:与调查研究相比,新闻采访的特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1)目的的差异性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出稿件、传播信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其他形式的
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如司法人员审核案情是为了正确判案,机关干部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促进、推动下阶段工作。(2)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采访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易腐物”,时过境迁,过时不候。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 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将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3)项目的突发性 即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忽地一个突发性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
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如一场地震的到来、火车相撞、飞机失事等,皆属此列。(4)需要的广泛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需要获得新闻欲、信息欲的满足。然而,每个人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又可能因职业、年龄、性别、短促采访中,搞得手忙脚乱、丢三落四。(2)提问要凝练
电话采访中提问是门艺术,它比起平时从容不迫的交谈,来得更为急迫、凝练,有时甚
至需要一点机智,因此更显示出“问”的难度。(3)记录要及时
电话采访还要做好记录,尽量避免在忙乱中漏记一些重要的事实。重大题材的电话采访,经历、学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人 们对新闻的这种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就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地具有多样性 和广泛性。(5)知识的全面性
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加上新闻采访学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应用
学科,这就要求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和新兴的边缘学科等 方面的知识,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6)活动的艰辛性
记者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的对象性格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
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相应就高。5.新闻采访中有哪两条认识路线?
答:新闻采访中有两条认识路线:一条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另一条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持唯物论者尊重客观的事实,从事实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采集事实。
持唯心论者则往往喜欢预先设想好一套框框,去硬套人家的话语,从而印证自己的想法,走的是先验论的路线,往往导致失实。
采访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还是采访者的立场、思想路线问题。
一个真正的记者应走一条艰辛而又实在的采访路线,即以唯物论的反映论主导自己的采访。相反,投机取巧,走捷径,搞先验论,往往会走向死胡同。
6.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电话采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要充分
电话采访时准备要充分,问题要事先拟好,要有个较为详细的纲目,不至于在几分钟的
记者不妨在话机旁放个录音机,以确保材料和新闻报道的真实。
7.网络采访有哪些具体特点?
答:网络采访相比较传统媒体采访,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信息的广泛性;(2)采集形式的多样性;(3)新闻采写的即时性;(4)信息容量的无限性;(5)信息采集过程的交互性等。8.易地采访有哪些作用和注意事项?
答: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记者长期在
一个地方采访产生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同时也是加强地区 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1)易地采访的作用
①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②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2)易地采访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自视高明,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 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 2 章 新闻采访需要的基本修养 思考题
1.增强记者修养有何现实意义?
答:在我国,新闻工作是宣传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精神劳动。新闻工作者成天
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新闻工作者
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采访中,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
因此,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作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养,就至关重要。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为了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新闻工作者,特
别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新闻战线的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同志,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
和业务根底的基础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
2.思想作风修养与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思想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
①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 责任感。
②从心理学角度讲,新闻采访作为一项意志活动,必须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品质来,其中
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③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采访写作的技巧可以放在其
次,而事业心、责任感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2)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
工作作风修养是作风修养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
不息的“特殊流浪汉”,新闻是“跑”出来的。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 冒险精神。
新闻事业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可以说,吃苦
耐劳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勤奋、顽强、扎实的工作作风,是每个记者所必备的。
3.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是什么? 答: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有如下几点: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应当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当“风派”记者,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 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 心求教。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应当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
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即使要展开竞争,也应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5)摆正位置,不牟私利
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 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利去牟取私利。(6)甘为人梯,严禁剽窃
指导通讯员采访,帮助他们修改稿件,这是每一个记者、编辑职责范围内的事。
4.怎样认识“有偿新闻”?
答:有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
息,称之为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有偿新闻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其实质是把国 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搞权钱交 易。
(1)有偿新闻的具体表现
①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
②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
③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
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2)有偿新闻的危害
①破坏了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以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方式,不少有偿新闻为个人或集团的利益不惜夸
大,歪曲事实,颠倒是非,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②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
大众传媒信息取舍的标准在于新闻价值。有偿新闻
选择标准是其服务对象需要的宣传效
益,用一些毫无新闻价值或者新闻价值不高的东西充塞版面和节目,挤占真正有新闻价值的 报道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了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
③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
有偿新闻使一些新闻工作者腐化堕落,蜕化变质,种程度为转移,动作方式完善化了,技能修养搞好了,则活动进行得就顺利,就有效率。联 系记者必须的六项技能修养:
(1)熟悉和掌握方言和土话的技能
增强此种技能修养,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既是个人的沦丧,也使所在媒体的公 信力遭到破坏。
5.怎样认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答:在当前,记者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表现为以下几点:(1)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若是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就便于同社会各
阶层人士接触、交谈,有利于采访活动效率的提高。若是知识贫乏,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专业的“ABC”知识及基本情况也全然不知,那么,对方心理上就会出现轻视记者的反映,就会削弱接触、交谈兴趣与热情,采访活动效率就会受挫。
(2)能满足受众求知心理
相比较以往年代的受众,如今的读者看报纸、听众听广播、观众看电视,不仅要满足新
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是党 和人民聘请的“教师”,因此,要较好地输出“一滴水”,理应先得积累“一桶水”。(3)能加强采访写作综合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与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知识是能力 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并能促使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一定的知识修养,是记者 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采访中对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 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修养。6.联系采访实际,简述技能修养有哪些重要性? 答:搞好各方面的修养,只可能是一个学者、贤者,如果缺乏技能修养,还不能算是一
个合格的记者,记者在其他修养完成后,技能修养的好坏往往就是决定一切的了。采访活动 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主要依照记者对实现这些动作的方式掌握到何
访活动效率十分有利。
(2)熟悉和掌握至少一门主要外语的技能 熟悉和掌握至少一门主要外语,尤其是英语。并能直接与采访对象交谈,势必能提高采 访活动效率,并常常能捕捉到独家新闻。(3)熟悉和掌握摄影技能
读者越来越要求版面上出现更多的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图片,以求图文并茂,满足对
美、对艺术的需求,这就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抓拍有价值、有意义的“瞬间”,让报纸 版面呈现更多的可视镜头。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新闻队伍的青黄不接,迫使每个记者必须 一专多能,都要成为“多面手”。(4)熟悉和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随着现代化传播通讯设备的日益更新,为了建立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热线”联系,要
求记者、编辑必须掌握电脑操作等技能,并熟悉修理这些机件的技能。
(5)熟悉和掌握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 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是基于两方面的需要: ①凡是有人群或是人烟稀少的地方,都会有新闻发生。
②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时效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熟练使用,是争取时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6)掌握辨向、测时技能
采访中,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可能出现,甚至使记者陷入困境。譬如,在深山老林里
行进,突然发现指南针丢了;在偏僻地区采访,手表突然停了、坏了。记者如能根据树叶的 朝向、星星的位置等辨方向,依据太阳下木棍、身体等物体影子的折射角度测时间,就可能 迅速走出困境,如期完成采访任务。7.怎样看待记者的情感修养?
答: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 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具备及思想深度、生活宽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加强情感 修养对搞好采访写作工作有着十分直接、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心理成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
关系双方的情感共鸣的两心相倾。绝大多数的采访对象是可以接近、交往的,关键是看记者 能否主动接近和接近是否得法。人要有乐群性,因为工作的需要,记者平时更得注意培养自 己的乐群性。
(2)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因
采访中,谈话提问的构成是需要情感的。欲使许多采访对象启开话匣子,是需要记者投
入相当情感的,有时一般提问手段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激问式,即在谈话提问中穿 插一定强度的刺激,调动对方的情感,强行撞开缺口后,探得事实的真相。(3)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动力
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情感,每采访一个人、一件事,也离不开情感的驱使。要
反映群众疾苦,要有同情感,要采写批评揭露性稿件,得有正义感。
(4)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新闻写作是要动感情的,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时,提起笔来便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
心绪烦闷、萎靡不振时,往往就文思迟钝、生拼硬凑。只有人心与人心的交流,笔下的人物 才有血有肉。
(5)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重要的成分和内容:就题材而言,人情味、情趣性是新闻价
值的构成因素之一;就表现手法而言,新闻报道的四大表现手法中的抒情、议论、描写离不 开情感,即使是叙述也要“寓情”。8.健康对记者工作有何意义?
答:在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条件中,强健的体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具有基础性质的。
这是因为,新闻工作既是复杂的智力劳动,也常常是强度较高的体力劳动,加上新闻工作者 的工作、生活规律更是常常被打破,因此,新闻工
作要得以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和保证,是 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现代新闻事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对记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躺在病床上,再
好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再出众的才华也难以施展。9.记者在同各界朋友的交往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答:记者在同各界朋友的交往中,欲取得对方的信任,应当注意以下三点:(1)不要轻易失信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守信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坚实的基础。记者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更应讲究信誉。信任产生于友谊之中,但其价值则高于友谊。(2)不要忽冷忽热
只要对方真心诚意地帮助记者并确实对新闻报道及新闻事业负责,那么,记者则应主动
积极地与对方交往,不断增进友谊,甚至在对方工作上、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想方设法给 以关心和帮助,千万不能时冷时热,搞“有事是朋友、无事不相识”一套。(3)不要夹杂私利
记者与被采访和报道对象交朋友,纯粹是为了新闻工作,为了共同挚爱的新闻事业。在
这一珍贵、纯洁的友谊中,容不得半点庸俗的交易成分,就好比眼睛里容不得一粒灰沙一样,否则,对方就会看轻甚至讨厌记者。
第 3 章 新闻采访报道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真实性,通常也称为准确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在实际工作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等,因为这是新闻赖以成立的起
码因素,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人们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所以必须保证它们的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即使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时要调动些文学艺术手段,也必 须绝对服从、忠实于事实的真实,基本事实不能变动,否则,就不称其为新闻报道。(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一般包括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采访中一定要注意反复、多方核实,在可能的情况
下,要找到原始材料,并请权威人士或当事人、知情人核实,若引用已经转手、加工过的资 料,应当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不用。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在以往报道中不时出现“此时,他脑中闪现雷锋、王杰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表述,据查
多半不是当事人所述,而是记者在代想、代说,甚至在当事人已去世或客观实际不可能允许 当事人“闪现”、“默念”太多东西时,有些记者还在津津乐道地塞上大段这类东西。(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该要求有两层含义:
①要求新闻报道既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 实的事实,也会令人生疑。
②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一个具体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将该事实放到全 局、大背景下考察,就很难说是真实的了。2.增强可读性的业务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增强可读性在业务处理上的核心问题是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统一。可读性,即通
俗易懂有趣味。要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统一,业务手段上应注意以下三点:(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
这里既包含态度问题,即尊重受众,相信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又有艺术要求,即新
闻的思想观点在文字上不直接显露,而是将其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以及对事实艺术的叙述之 中,让读者、观众、听众看完、听完新闻报道后自己去想,自己去得出结论;他自己下了结 论或悟出道理,自然就会心悦诚服,衷心接受指导了。
(2)借用知识,纠正偏见
为了适应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和新知识、新问题不断出现的形势,人们渴望新闻报道提
供更多的新信息、新知识充实自己,以便在摸索前进中能有方向,少走弯路。记者若能明确
受众的这一心理变化与需求,自觉地、艺术地将知识性与思想性熔于一炉,则新闻报道在思 想性、指导性上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既用新信息和知识满足了受众的求新欲和求知欲,又矫正原来的错误认识或是畸形歪曲的言行。(3)增强趣味,寓教于乐
人们均有讲究情趣的心理特征。如果记者能改变过去那种呆板、乏味的说教形式,而在
新闻报道中增强健康向上的情趣,将思想性、指导性寓在趣味性之中,那么,新闻报道则会 备受欢迎,思想性、指导性也一定会较好地得以体现。
3.欲增强我国新闻时效应当抓住哪些环节?
答:新闻时效要求迅速及时地把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报道出去,最大程度地缩减新闻
事实的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距离。增强我国新闻时效应当抓住以下七个环节:(1)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亟需信息,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就是富民政策的桥
梁,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新时期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 标志。这个观念若不强化,新闻从业人员就可能落伍,对工作就意味着一种渎职。
(2)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记者一旦获取某个新闻线索后,就迅速占有理想的交通工具,在赶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
场后,尽快占有通讯工具,一旦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后,立即通报编辑部;编辑要“热件 热处理”,不能慢条斯理;新闻单位各方面的管理人员,要采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将有 价值的最新事实传播、发送到受众那里。(3)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我国新闻单位现有体制对采编人员的分工过于细致,应当迅速改变。原则是应适应新闻
工作的规律和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适当的分工是可以的,也是需要的,但过细、过死,人 为的画地为牢、囿于一隅,无疑是一种作茧自缚。(4)先简后详地搞连续报道
面对一个新闻事实,特别是一个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为了赢得时间,记者可先就新闻 的结果发一个简讯,然后再通过深入采访,就新闻
事实、事件的背景、起因、发展情况、影 响范围及各界的评述等,作深度、连续的报道。(5)简化审稿制度
新闻的特性要求人们,稿件除了在写作、修改、排版、印刷等必要环节上停留一些时间
外,不应当在任何人的桌面上耽搁。新闻稿件无须篇篇送审,可审可不审的就不审。西方通 讯社及新闻媒介新闻时效之所以快,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记者采写稿件到报道出去,中间没 有太多的环节,稿件到了编辑手中,只消几分钟时间就可发出,最快的仅一二分钟。(6)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发达国家通讯技术自动化程度相当高,新闻从采写到传播,基本自动化。我国的报业采
写编排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有的地方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一下改变我国物质基础薄弱 的现状不切实际,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通讯设备和配备交通工具,还是可望可即的。(7)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影响新闻时效的主要症结是发行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行制度若能改革,其意义
决不仅限于增强新闻时效,实在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建立强有力的发行制度,相信我国 的新闻时效会不断地跨上新台阶。4.应当怎样全面、正确看待抢新闻?
答:抢新闻,即抢时间,是为最大程度地缩减新闻事实的发生与报道出去这两者之间的 时间距离。
(1)西方新闻学一般认为,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是新闻时效
最早刊出最后消息是任何报馆所奉行不悖的原则,为了抢到新闻,抢到独家新闻,他们
甚至不择手段,同行之间大打出手。这种做法固然不足取,但争分夺秒抢新闻的观念与作风,我们可以也应当借鉴和学习。
(2)我们不能笼统、偏激地把抢新闻指责为西方资产阶级记者的工作作风
抢新闻,即为抢时间,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什么阶级性。西方新闻学对时间性及抢新闻
原则的阐述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其立论是基本正确的,观点是鲜明的,与我们没有本质区别。(3)“抢”即竞争,竞争能使事业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业前进。正是靠着这个竞争,我国的新闻事业这些年来才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和
发展。
(4)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经常抢到独家新闻,是报纸、电台、电视台有无力量、有
无特色、有无水准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名记者的具体标志
独家新闻是指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特别是在同一地区有众多新闻媒介
并存的情况下,抢新闻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5)作为中国记者,还需顾及中国的国情,在这个问题上还应注意两点:
①注意抢和压的辩证统一,即抢新闻要考虑政治和社会效果,应当在准确、无副作用的
基础上抢,而该压的则压,要服从一定的组织纪律和遵守相关的新闻政策。但对于突发性事 件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和报道,通过 2003 年的“非典”事件,新闻界获得了共识:一定要遵 循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工作路线: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要剔除和排斥西方资产阶级记者那种损人利己、不择手段抢新闻的做法
概言之,我们对抢新闻的态度和原则是:一是不失时机地迅速采写新闻,争分夺秒;二
是根据时机有效及时地发布新闻,不一味图快。5.怎样较好地用事实说话?
答:用事实说话,即指让新闻的思想观点通过事实自然地得以流露。事实能说话,但怎
么把话说好,说得感人,就有艺术上的讲究。从采访角度讲,用事实说话应注意以下四点:(1)精选事实
这是较好用事实说话的前提和保证。面对众多事实,记者不能不分主次、事无巨细地端
出事实的全过程,而应当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精选出最为典型 的事例。
(2)多细节,少议论
要较好地用事实说话,应当精心采集细节,细节能传神。用事实说话并不排斥议论,但
是,这种议论必须依托于事实。要为事实服务,即通常讲的要成为点睛之笔。要做到这些,议论时就应当注意:一不能多,多了就喧宾夺主;二不能俗,俗了就为败笔。(3)多解释,少晦涩 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
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事实就没有很好地 说话。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 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报道就通俗易懂,事实就“说话”了。(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这种做法,旨在增强新闻形象性和感染力。新闻真实性应当包括两个含义:
①事实真实,即“五个 W”和引用的全部材料要准确无误。
②形象真实,即对所报道的人物风貌和现场情景等,能有合乎事物本来面目的艺术写照。使新闻做到有神、有形。
应当说,事实不真实,新闻无生命;形象不真实,则生命就干枯,没有活力,不能给人 以难忘的印象。
6.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答:通俗化亦即平民化,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读者的平民视角和具体形象的新闻
表述使新闻真正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增强新闻通俗化具有时代意义:
(1)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
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 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 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 懂。
(2)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
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
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3)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 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 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 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 化的问题必须重视。
第 4 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思考题
1.新闻敏感是一种什么能力?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1)新闻敏感的定义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
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 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
(2)新闻敏感的具体内容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这通常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叫政治洞察力。即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
应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 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重要意义。这是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即指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新闻敏感首要、主要之
点,乃指记者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西方记者和新闻学者很重视这一点。
③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如何凭借锐利的新闻眼,着力挖
掘出这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敏感的又一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有相当的 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应具有 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新闻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新闻追踪能力。同时,较好地发挥逆向思 维也十分重要。
④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能否从几个属同一性质、题材且都有价值的事实中判别、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构成 报道考验记者这方面新闻敏感的强弱。
⑤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这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本质作出科学分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 见微知著的能力。
2.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答:从总体上说,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记者的新闻
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 的。
(1)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鼻”、“新闻眼”之类,恰恰
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呼吸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因而对 党和人民的利益、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新闻工作抱“守株待兔”的态度。
(2)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 工作责任感:
①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像潜水员一样,长期活跃在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觉得有写不 完的题材,觅不尽的“宝”。
②责任感强了,有才华的记者才不至于因仰仗自己聪明,而忽略学习理论、政策及各类
知识,不注重艰辛的新闻采访,以致弄得“双耳失灵,双目失明”。
③责任感强了,才思不怎么敏捷的记者,才可能不断增强顽强学习与积极思考的自觉性,通过深入细致的新闻采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收取勤能补拙之效。
总之,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发现新
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即便“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
3.新闻价值有哪些具体因素?
答: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一般说来,新闻价值含有以下五个要素:(1)重要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重要性
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等要求和内容。(2)显著性
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这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非同寻常之
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比一般人要高。(3)时新型
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新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
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4)接近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性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
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所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5)趣味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所要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
4.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
答:新闻政策是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1)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我国自 1949 年以来,至今还没有制定新闻法,也 缺乏完整的新闻政策条文,但是,有关的新闻政策规定、原则等还是有的。在新中国的新闻 法规尚未制定之前,这些新闻政策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均起了积极的作用。(2)记者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不意味着都能报道,还得靠新闻政策予以判别,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只有即具备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才能报道。
(3)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
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随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 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
(2)我们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
也日见增多,但我们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 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 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5.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答: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是: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是否具
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 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
(1)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 的新闻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新闻政策;如果新闻政策有缺陷,则通过一切可行办法,力促有关部门进行修订。总之,服从科学,又服从纪律,两者辨证统 一。
(2)新闻价值的理论反映的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且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国家皆
可通用,但在选择和判断上却为阶级性所左右。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 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因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 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6.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答: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 所不同:
(1)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
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
中 编
第 5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渠道有哪些? 答:(1)新闻线索的定义
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它
比较简略,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 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2)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
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这些方面一般都概括和预示着当前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情况和
问题;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等。这些都直接预示着一个时期内即将发生的重要事情,是记者 采写新闻的重要、可靠依据。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大凡会议,一般是与会者汇总各方面的情况、问题、建议等而聚在一起讨论;简报,一
般都是基层单位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会议和简报里含有大量重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 者只要留意,是会如愿以偿的。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记者看东西,听东西,都应当与一般人不同,无论到哪里,不管接触什么人和事,都必
须从“能否出新闻”这一角度,去认真看一看、听一听。
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记者日常所接触的有些材料,常常看上去小而零碎,暂时派不上用场,但如果把他们悉
心存放和积累起来,并密切注意事物的发展,随着刺激物强度的不断增加,说不定到了某个 时候,便能触发记者产生感觉,从这些积累的材料中提取新闻线索。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且永不枯竭的源泉。一个记者接触社会的面总是有限 的,而受众、亲友则遍布或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2)临时准备的内容
临时准备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具体方面有: ①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 再艰巨的采访任务,精心准备了,相关材料收集了,便可完成得很好。
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记者若是密切同他
们的交往与联系,那么,触角就多,感受新闻线索的机会就多,感觉能力也就越强。
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各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1)平时准备的内容 ①理论的准备
即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掌握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②政策的准备
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人,因此,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记者理应比一般人学习得好一些,理解得透一些。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除了熟悉党和政府的 总方针、总政策外,对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自己分工负责报道的所在战线、行业的 具体政策,更应学习、领会和掌握。否则,采访中就没有依据,容易失去方向,不但宣传不 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可能采写出违反方针政策的报道,造成不良影响。③情况的准备
记者工作不能单打一,要搞“立体作业”。记者要留意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完
整的,零碎的;正面的,反面的;上面的,下面的;本地的,外地的;自己经历的,别人介
绍的;已经做了的,计划实行的等等。积累、熟悉这些情况,采写新闻时能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将来,使新闻报道有新意、见深度、上水平。
④知识的准备
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平时的知识 积累与准备对采访的功效有: a.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b.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c.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通常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经历、学历、特长、兴趣及有关各 类文字材料等。
③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采访计划指大体的活动方式,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
体裁,写多少字,采写周期等。调查纲目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④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有关物质的准备俗称“硬件准备”,通常包括行装、笔墨纸张等方面的准备。若是到偏
僻的地区采访,还有带上雨具、常用药物、干点心等。若果随声带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应先试一试机件是否完好,录音磁带、胶卷、电池等带足了没有,备用灯管带上没有。3.怎样认识知识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答: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具体而
言,平时注重知识积累与准备,在采访时会直接产生如下功效:
(1)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记者与采访对象若要迅速有效地谈到一块,恐怕并不完全取决于采访的经验、方法之类,常常起关键作用的,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所涉及的知识有否积累和准备。
(2)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记者若是知识功底扎实或准备充分,那么,采访对象所述的材料,哪些有价值,哪些无
价值,就不难作出判断。否则,就容易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要么搞拣到篮里都是菜,要么 与有价值的材料失之交臂。(3)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欲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刻揭示,方法固然不少,但记者知识准备充分,看问题能达到一定 的高度、深度,则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就显得更为有效。
4.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 答: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以从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从性质内容上看,采访对象的访前心理可分为先期性心理和临访性心理。①先期性心理
先期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对新闻事业、新闻单位、(2)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内容 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欲使采访对象接待并配合记者采访,就得先使其对采访活动产生注意和一定的注意稳定
性,这常常与活动时机选择得适宜与否有直接联系。因此,要使采访对象有兴趣和热情接待 新闻记者及新闻采访活动的观念。这
一观念是构成采访对象访前心理活动的基础。先期性心理通常由采访对象对新闻记者的信
任、尊重、爱戴和对记者职业的神秘感、好奇心等所具体组成。②临访性心理
临访性心理即指采访对象接受记者采访请求后的心理,通常也称作采访对象临访期间的
原始心理。这一心理一般主要由采访对象对自己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新闻位置”(即 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内人物、局外人物、新闻素材提供人物、新闻素材佐证人物等)和
临访心境组成。
(2)从表现形式上看,采访对象的访问心理可分为积极配合型、一般协作型和蓄意应 付型。
①积极配合型,即采访对象积极按照记者的要求提供素材,显得十分主动热情。
②一般协作型,即采访对象公事公办,不冷不热,采访活动平静无高潮。
③蓄意应付型,即采访对象根本不愿意接待记者,态度冷漠生硬,拒不回答或故意讲错,甚至与记者唇枪舌剑,挖苦嘲讽记者。5.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 答:(1)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
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活动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人们常讲新闻采访有相当的“难
度”,而这个难度则主要表现在访问上。因为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 需要的事实材料,然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心理反应又各不相同。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 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 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 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记者采访,关键在于记者对访问时机的选定。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对美的追求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素。一般说来,记者的服饰
打扮有个原则,即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 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③讲究较文明的言谈举止
在采访中,记者稍有不慎,或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便可能导致双方正常交流受阻。
这通常是因为这句话或动作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使采访对象感到受信任程度突然削弱,以 致作出改变交往方式和信息编码的反应。④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
拆掉堵在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情感上的“墙”,沉闷的采访气氛就会变得融洽,调节应
遵循原则与步骤有序地进行。原则是先避开正题,拣对方最熟悉、最感兴趣、最易回答的事 物和问题为话题,与对方闲聊片刻。⑤摆正较合理的相互关系
采访中,记者应当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记者处理自己的态度和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的总的原则应当是:不卑不亢,谦虚庄重,对任何采访对象都应扫除等级观念,除少数敌对 者外,均应以礼相见,以诚相处。⑥穿插较丰富的形态语言
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时,除了言语形式的交流,还有一种形态语言手段,通常也叫做“非
言语手段”。实践证明,在采访所获得的信息中,有二三成基本靠形态语言手段,所以,采 访者要充分地调动五官去感受。⑦掌握较灵活的注意转换
心理学把注意一般分为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两种注意对采
访活动都会发生积极和消极的效果,两种注意且随时都能转换,记者若能在采访中灵活机动 地处理,则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益。
6.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有哪些意义与原则? 答:在有些记者看来,服饰打扮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大做文章,“我从来不讲究打扮,不是照样当记者”。殊不知,这个小小的条件具备程度如何,往往会对采访活动产生奇特的 效应。并且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1)记者仪表风度设计的意义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一种共性需要,也是增进采访双方关系的重要和最能发生影响的因
素。经社会学家有关调查和实验表明,陌生人相互初次见面时,对对方外表的魅力与想再次 与之见面的相关系数为 0.87,远高于个性、兴趣等相关系数。通常人们称此为“首因效应”,或“第一印象”,它关系到交往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关系到彼此的交往能否持续。一般而言,若是首因效应或第一感觉、第一印象好,交往双方就会产生较强烈的交往愿望。记者这个条 件具备的程度如何,往往会对采访活动产生奇特的效应。
(2)记者仪表风度的设计原则
一般说来,记者的服饰打扮有个原则,即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具体而言,记者的服饰打扮从两个方面予 以设计:
①若到机场、会场、剧场、宾馆等场合采访外宾、领导、专家、演员等,不妨着意修饰、装扮一番,面料、款式、品牌应有所讲究,甚至连擦去皮鞋灰尘、抹点鞋油等细节也不应忽 略。
②若到车间、大田、连队、矿井、牧区等场合采访普通群众,则尽可能朴素平常,若是
修饰过头,则恐难在情感上与普通群众沟通。7.怎样认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 答: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往往也是关系到采访效益的一个重 要条件。
(1)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
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相互关系上,记者应当自尊与尊重采访对象。只有自尊,才能产生
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尊重对方,才能有深化交往、发展关系的基础。
在采访过程中,应当特别强调记者要尊重采访对
象,因为这是对对方的自我价值的肯定。采访对象如果感觉到记者对自己不尊重,那他就会因自己的自我价值未得到记者承认而感到 委屈和不快,随即便会对记者产生厌恶情绪,以致使原有的需要心理减弱和转移,使采访受 到影响。而相互尊重,则给人的心理以强化作用,使交往双方因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行为而提 高了与对方交往的需要。
(2)处理记者与采访对象相互关系的原则 记者处理自己的态度和摆正与采访对象的关系的总的原则应当是:不卑不亢,谦虚庄重,对任何采访对象都应扫除等级观念,除少数敌对者外,均应以礼相见,以诚相处。
①见了外宾、领导、名人、专家等采访对象,不要低三下
四、阿谀奉承
自卑自贱和奉迎拍马者不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反而会招致对方心理上对记者产生厌恶
和不信任感,以致作出不屑作谈的心理反馈。坐在记者面前的采访对象,不管其级别、身份 多高,多么有钱有势,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同志或朋友。
②见了基层普通群众,也不要眼睛朝天、盛气凌人 在这类采访对象面前,记者越是以“无冕之王”、“钦差大臣”自居,对方的自尊心理就
越受损害,一旦形成心理反馈后,就越不买你的账。在普通群众面前,记者应特别讲究“自
己人效应”,尽量以普通人姿态与他们交往,努力淡化角色差异,从而使采访对象将记者看 作自己人,相互关系自然就和谐融洽了。8.形态语言具体构成方面有哪些?
答:形态语言主要由表情手段构成,具体为三个方面:
(1)面部表情
这是人类最主要的表情动作,在采访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该表情主要集中在眉间、眼
睛和嘴这个三角区内,而以眼睛表情最为丰富。心理学家确认,女记者比男记者与采访对象 交换目光更频繁,因而所得的答复与材料更多,男记者从男采访对象那儿所获材料相对少些。(2)体态表情
人的站、坐姿态和举手投足等,均可表达一定的信息。(3)手势
这是人们在交谈中用以加强言语效果的表情动作,恰到好处的手势既可传递信息,又可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9.注意转换有哪些意义和做法?
答:心理学把注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叫有意注意,靠有意注意维持的活动,经实验和实践证明,一般不能维持太久,通常在一两个小时之
内。过了一定的时间限度,人们便会产生疲劳,引起一系列功能性紊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益。若要克服、消除疲劳,此时则应适当调用无意注意,双方放松一下,并根据需要和客观条件 即指有自觉目的和通过一定努力、自制产生的注意;另一种叫无意注意,即指那种自然发生、不需要任何努力、自制而产生的 注意。
(1)注意转换的意义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对采访活动都会发生积极和消极的效果,两种注
意且随时都能转换,记者若能在采访中灵活机动地处理,则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益。(2)注意转换的具体做法 ①强调采访意义
当记者与采访对象刚见面,采访对象的注意力还没有转入有意注意状态时,记者可反复
强调这次采访的意义,促使对方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因为目的和需要是 引起及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目的和需要越明确,采访对象对采访活动的愿望才会越强 烈,注意力才会越集中。②约束神情语态
当采访对象注意力高度集中、谈兴正浓且谈得对路时,记者的表情不宜过于丰富,动作
不宜过多,包括倒茶、点烟、吐痰等,能忍则尽可能忍耐一下,因为这些都可能使采访对象 产生无意注意,从而影响活动效益。③排除外来干扰
记者与采访对象交谈时,常可能发生外来干扰,譬如,记者在某公司采访某经理,突然
来个电话,使采访对象产生分心而不知所云或停止谈话。这时,记者干脆搞些无意注意,如 借机倒茶、点烟等,片刻后,可用慢节奏语调启发对方,如:“刚才我们谈到哪里啦?噢,谈 到„„好,请接着谈吧。”就可促使对方有效地进入回忆状态。倒茶等动作属无意注意,而 慢节奏语调的启发和引起的回忆心理状态则属有意注意,两种注意经如此转换使用,原先分 散、转移的注意力,即可重新转换、集中到原来的话题上。④变换活动方式 的许可,变换活动方式,就可立即生效。10.怎样认识新闻采访策划与准备的重要意义? 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闻报道亦然。加之新闻报道是有目的的舆论传播手段,因此,更需要策划与准备。(1)新闻采访策划的意义
新闻策划,即对整个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片断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 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串联起来的过程。新闻策划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了解中
央的大政方针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阶段工作计划,清晰明了和切实掌握当前社会实际中先进 的人和事、存在的问题及广大群众的想法、愿望和关注的热点。
实践证明,成功的新闻报道和有声誉的新闻媒体,无不注重和得益于精心的新闻策划。
策划的好坏,对于重大题材报道的成败,关系极大。决胜千里,需要运筹帷幄。运筹帷幄就 是策划。
(2)新闻采访准备的意义
要使采访效率顺利得以兑现,除了精心策划外,还必须精心做好采访准备。正如新华社
上海分社集体撰写的《采访问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事先有研究、有准备,是采访深入、效率高的关键。”采访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采访活动进行得好与坏,是对记者理论、政 策、知识及各方面能力、经验的综合检验。因此,采访的准备,既包括临时准备,又包括平时准备,即既要“临时抱佛脚”,又要“平时多烧香”,提倡“平战结合”,从而将采访活动 推向最佳境地。
第 6 章 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 思考题
1.提问有哪些形式及注意事项?
答:提问实质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 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败的关键。(1)提问的形式 ①正面提
即提问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单刀直入,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此形式一般适用于两
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二是干部、学者、演员、外宾等。②侧面提
即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
产生回忆。该形式通常适用于想谈但一时对往事不能产生回忆的采访对象。③反面激
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此形式通常适用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和身份高而不屑 谈等采访对象。(2)提问的注意事项 ①提问宜简洁
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宜短勿长。②提问宜具体
笼统、抽象地提问,采访对象通常难以回答,记者应按照事物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
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地细细问清,大的、总的 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③提问宜间接
即针对“为什么”这个要素发问,变封闭型发问为开放型发问。④提问宜深刻
特别是在采访干部、专家、学者等对象时,提问应有深度,这样,对方才有思考的空间,答得才有深度,往往可以出其不意地掏出颇有价值的材料来。⑤提问宜自然
采访是真正寓问于谈的交谈式,既是谈话,首先就得有亲切、自然的谈话气氛,这要求
记者将所要发问的问题设计成讨论式的,然后,双
方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就容易谈得自然、亲切、深刻。⑥提问宜节制
到一个地方采访,记者不能以“无冕之王”自居,谈话提问不能随心所欲,要有一定的
节制和自我约束。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谈话提问要得体、贴切;二是谈话提问要讲究分 寸。
2.调查座谈会有哪些益处及注意事项? 答:(1)调查座谈会的益处
与采访活动的其他形式相比,调查座谈会形式有以下益处: ①节省时间
调查座谈会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迅速收集较多的新闻线索和材料,大型及综合性报道的采 访采用此形式,收效则尤为显著。②互相启发
熟悉情况的几个采访对象一起座谈时,若是某人对有关材料回忆不出,知情者稍加启发
或提示,便可产生回忆。③及时验证
个别访问时,仅凭采访对象一人谈,即使带有主观偏见或弄虚作假,记者一时也很难鉴
别这“一面之词”的真伪。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全面或说错,众人可以补充或 纠正。
(2)调查座谈会的注意事项 ①事先通知对方
即记者要在采访前把座谈会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对方,以使对方早有准备。②精心选择参加座谈人员
通常记者应选择下述三类人员参加:一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知情者参加;二是选择对
某事物持不同意见的人员参加;三是要选择那些不仅了解情况而且对新事物热情、对新闻报 道工作支持的人员参加。③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
每次座谈会的人数以三五人或六七人为宜,这个人数可以保证谈得深刻、具体,记者也 容易主持。④不要轻易下结论
调查座谈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发生争论,记者千万不可轻易表态或作结论,只 能因势利导。
⑤做深入采访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有思于内,必形于外”,座谈会上座谈人员丰富的形态语言都是某种心理活动的反应,记者要善于捕捉,在会后一一作深入访谈,定有收获。
3.为什么要强化视觉功能?
答:所谓强化视觉功能即是现场观察,强化视觉功能,或者说强调现场观察的原因在于:(1)人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必须靠感觉开始 记者的采访活动,究其实质是认识客观实际的活动,因此,也必须从感觉开始。
(2)感觉是由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实际相联系的反映
例如,闭上眼睛,用手触摸物体,碰上纸,知道是纸,碰上木头,可分辨是桌子或椅子。
(3)视觉是最灵敏的感觉器官,因而也是最主要的感官
据有关实验证明,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是由光输入;人的各种感官从客观现实中
接受的信息,85%是由眼睛输入的。因此,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当自觉强化视觉功能。
(4)强化视觉功能的原因还在于现场观察在采访活动中具有的独特功能:
①能核实新闻事实的真伪,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②能激发鲜明、生动地表达事物的灵感,增强思维的敏捷性;
③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增强新闻的深刻性; ④能为通俗地解释事物提供前提,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⑤能使采访对象触景生情,增强认知的可能性。4.现场观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不是所有到了现场运用视觉的记者都能观察成功的,问题的关键是取决于记者现场
观察运用视觉时的技能掌握与否,具体的事项注意了没有。这些注意事项主要有:(1)明目的
目的明确后,方可有效地把注意力集中指向一定的观察目标。因此,每次到现场之前,记者一定得先思索:我这次是为了什么需要而观察?到现场后应重点观察哪些事物?等等。(2)多请教
在现场观察中,记者应主动请教采访单位的行家或
是熟悉情况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请行家陪同观察。这样可提高观察效率,保证对事物认识的准确性。(3)抓特点
记者进行现场观察时,应在俯瞰全面的基础上,凭借锐利的“新闻眼”,突破全面,烛
幽探微,抓住富有个性特征的事物,继而达到对事物认识、反映的目的。通俗讲,就是要顺 应观察的程序,即先面后点,抓取特点。(4)选地点
观察点的选取直接影响观察效率,观察点的选择与设置应注意两个方面:
①掌握一定的明度,获得较好的感受效应 在现场观察时,记者应这样掌握明度:
a 若是在室内与采访对象交谈,则尽可能使双方坐在靠门、窗或灯光处,便于清晰地感 受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和神情语态等;
b 在观察某一物体时,应尽可能使自己处在物体的感光面;
c 在记者与观察目标之间以及目标的背后,不应让过强的光度出现在记者视线内,否则,将会影响视觉的感受效应,即通常所讲的“刺眼”现象。
②巧择适宜的视角,增强视觉的敏锐程度 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应这样选择视角: a 记者与观察目标应正面相对;
b 应尽量接近观察目标,缩短视觉的空间阈限; c 应避免听觉刺激对视觉的干扰。(5)善用脑
看不同于察,看是指眼睛注视一定的对象,察则指分辨事物,要开动脑筋思索。因此,要求记者在强化视觉功能时,要同勤于、善于用脑思考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大脑是心理活动 的主要器官,停止用脑也就等于停止了心理活动,因而视觉也就失去了效应。
5.听觉的过程是怎样产生的?其运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1)听觉过程的产生
听觉过程是这样形成的:耳廓收集外界环境的声音(人耳可听到频率范围在 20-20000Hz 的声音),经外耳道传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带动听骨链的运动,听骨链的运 动传入内耳耳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流动,耳蜗内部有以万余计的毛细胞,毛细胞将声音振 动转换为电信号,刺激相邻的听觉神经纤维,信号由神经传入大脑,产生听觉。(2)听觉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人在获取知识和从外界接受信息中,听觉的功能仅次于视觉而强于其他感官。记者主要
是通过发问、交谈,然后记下采访对象所叙述的材料,这个过程听是起桥梁作用的。为了使 听觉功能能得以正常发挥,采访时记者应当注意下述事项: ①悉心闻取线索
记者无论是在采访交谈中,还是在平时的上下班、节假日走亲访友及出差的车船中,皆
应悉心用耳注意周围人的交谈,及时捕捉新闻线索。
②适时调节音强
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注意:所处位置不能离采访对象太远;采访对象叙述时,出于主客观
原因,声音可能过轻、节奏过慢或是声音过响、节奏过快,记者应适时有礼貌地要求对方进 行调整;尽可能不在分贝过高、声音嘈杂的环境中采访。
③着力训练听力
真正要听好,是得下工夫的,得有听的过硬工夫,记者应当着力抓住下述三个方面的训 练:一是专心;二是虚心;三是耐心。6.记录内容的主要范围有哪些?
答:记者在具体记录时,对所记内容应有所侧重和选择。一般来说,应注意记以下六方 面的内容:(1)记要点
要点,即指新闻事实的关键材料或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其中包括:事件的
起因、转折及产生的后果,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细节,工作的主要经验与教训,重要的背景 材料等。(2)记易忘点
这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及各类业务的专用术语等。这些材料不太容易长时 记忆,也容易搞错,因此应当场笔录。(3)记疑问点
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采访对象所述的事实与客观实际不符,或与记者掌握的、旁人介绍 的有出入,使记者产生某种疑问。对这些疑问,记者应及时笔录,可以在所记的该材料旁,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或简短文字注明,等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再请对方作补充说明,或向知 情者核实。
(4)记采访对象的思想和有个性的语言 即指记录采访对象思想的“闪光点”和能反映其心声、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话语。新闻报
道在某个关键时候,若能展示一下新闻人物特定的思想“闪光点”,或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两 句人物有个性的原话,一则能展现人物的思想特征与风貌,二则能增强报道的亲切感和可信 性。
(5)记观察所得
记录首先是记采访对象的谈话,仅次于此的则是捕捉记录对方的神情、装束及环境布置
等,如手势、相貌、动作变化、服饰、环境布置陈设及天气等自然景色。这对新闻报道生动 感人、有立体感,对揭示新闻主题、刻画人物个性,常常起到独特的作用。(6)记记者的联想
在听采访对象叙述时,记者常会产生一些联想,如这个材料好,可修订或充实原已选定 的新闻主题;那个材料虽不错,只是浅了些,还需要深挖等等。这些联想可能稍纵即逝,因 此,记者必须及时简录在所记的同类材料旁。这实质也是个边采访、边构思和由浅入深、由 此及彼的思维过程,采访一结束,稍加整理,便可进人写作阶段。
第 7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三阶段 思考题
1.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抓本质? 答:(1)深入采访中抓取事物特点的方法 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往往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鲜明体现,即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的相异
之处,也即事物的特点所在。在深入采访中抓取事物的特点,具体方面有三: ①看准形势抓特点
形势就是当前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记者在采访中要抓取事物的特点,首先得站在这个 全局上,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只有看清并准确估量形势和中心,才能恰当地估量每个具体事 物在这个形势和中心中的地位及意义,抓特点方能有准绳和有的放矢。②通过比较抓特点
比较是人们确定事物之间同异的思维心理活动过程,新闻采访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就
难以产生认识、抓取特点。比较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
a 通过纵断面的比较,也即顺序比较法。即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将一事物同它过去的
同类事物相比较,只要在量和质上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异之处,就是特点所在。
b 通过横断面的比较,也即对照比较法。即把一事物置于同一时期的同类事物中相比较,继而找出它们之间量和质等方面的相异之处,就是特点所在。③选择角度抓特点
即把大的、总的报道思想及题材,选择一个最有特色的侧面、切人口,然后深入挖掘,以小见大,通过具体、新鲜的事实表现主题。在选择角度时,应当抓住三个字: a 比
即要求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先试选几个角度,然后逐一分析 比较,看哪个最能体现特色和主题。b 小
角度、角度,就是一角,一个侧面,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
能集中突出,深刻具体,并能收取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否则,就空泛、浅薄。c 异
即避免雷同、效仿,要精于避熟,要敢于独创、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新闻的特点才能 抓好、体现好。
(2)深入采访中抓取事物本质的方法
当今时代,新闻报道既要讲速度,也要讲深度,人们看、听新闻,不仅要知道“什么事”,也要探究“为什么”、“怎么样”。记者要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当注意两点: ①对问题要想得宽一点、远一点
即记者采访调查的面要宽广一点,思考问题要深远一点。没有广度,就难有深度。采访 的深入和本质的挖掘,主要是动脑筋的结果。
②对问题要钻得透一点、深一点
即记者对问题要钻研得透彻、深刻些,要在所收集的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感性
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多次反复,把假象的材料予以剔除,直到把问题的本质挖掘出来,而不是 浅尝辄止、似懂非懂,让一知半解或误解代替认识。另外,对事物和问题要钻研得深透,采
访中就不能轻易满足所得材料,也不要轻易宣布采访结束;谈话提问时,不能一针见血的话,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2.验证材料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1)验证材料的必要性
由于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加上采访对象或多或少受到心理情绪、表达能力、周围环境
等各种主客观干扰因素的影响以及记者采访技能的不熟练程度等,都可能影响这种假设本身 的正确程度以及假设实践过程中所得效果的正确程度。因此,记者就有必要将前阶段采访所 得的有关材料,再放入实践中进行验证,即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的检验假设阶段。(2)验证材料的方法 ①投入记者智力进行验证
在有些材料不能直接付诸采访对象面前验证时,就需要通过记者的逻辑推理,凭借以往
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从而对有关材料作出合乎规律和实情的检验。
②再直接通过采访实践进行验证
此时的采访活动与一般的收集新闻素材有很大程度的区别,前阶段的采访是排斥那些不
是新闻的事实,此阶段采访是排斥那些不是事实的新闻。即记者为了验证到手的新闻素材而 寻找、接近新闻源的采访实践。一般而言,只要找到新闻源和当事人,新闻材料能够得到验 证。
总的来说,在许多情况下,要求记者将上述两种检验方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方能最大
程度地验证材料的真伪,最大可能地接近新闻源。同时,记者一定要克服侥幸心理和主观主 义,代之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态度。3.为什么强调迅速整理采访笔记?
答:应当强调,每次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都应当尽力克服之,并毫不迟疑地立即整理 采访笔记。这是因为:人皆会产生遗忘形象。所谓遗忘,就是指对识记的事物不能回忆。(1)遗忘使人的记忆量发生很大变化
遗忘的心理活动在进展上有个“曲线”规律——先快后慢,即在对事物识记后的短时间
内就会出现遗忘现象,而且以较快速度进行,甚至几乎成垂直线,而经过一定时间的间隔后,遗忘则进展得较慢,几乎成水平线。至此,人们对原先识记的事物已遗忘许多,记忆的量已 发生很大的变化。
譬如,尽管笔记中都是自己的笔迹,但因记得匆忙,加上识记不深,时间一久,恐怕有
些字句连自己也难以辨认。采访中尚有许多靠心记的材料,若不及时回忆整理成文字,事后 整理的难度则一定更大。
(2)在记忆的量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记忆的质的变化
记忆的质的变化恰恰是构成遗忘的重要因素。一般讲,人们对刚刚识记的事物,在记忆
上属于是一个整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内容就会逐渐分解成有很多裂缝的片断,而如果要把这些片断再回忆起来,就必须靠头脑中过去的经验来填补这些裂缝。
因此,记者应当迅速将采访所得材料或是修订,或是补记,然后一并编码、归类。因为
此时遗忘现象尚未产生,对所记材料容易产生回忆。否则,一过记忆上的这个“黄金时间”,遗忘现象便产生,而且会以较快速度、较大幅度进展,待到那时,即使用几倍的努力去恢复 已经遗忘的内容,恐怕也难以奏效,差错也将伴随而至。
4.如何认识资料积累的重要性?
答:搞好材料或资料积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1)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
(2)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
(3)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进而获取新闻线索。一些老记者之所以熟悉情况、新闻线索多、知识丰富、思路开拓,行文时引经据典得心
应手、文采飞扬如吐玉泻珠,平时注重资料积累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平时积累多了,使 用起来,就可以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观察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比选择材料。这样才能挖掘比 别人更多、更新、更深的东西,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写出有特点的报道。
5.怎样认识新闻主题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答:新闻主题就是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 的主导思想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与新闻采访的关系是:(1)一次成功的新闻采访,一篇质量高、价值大、思想指导性强的新闻作品,无一不
同新闻主题选择、提炼得好而息息相关,正如古人所说:“文章成败在立意。”
(2)主题是从生活中概括升华出来的思想和观点。新闻主题是从采访及其所获材料中
选择、提炼出来,反过来又统率采访、写作及所有材料。因此。新闻主题又可称之为采访写 作的“统兵之帅”。
6.如何看待综合分析的意义? 答:(1)综合分析的涵义
综合分析,通常是指让事物反复地在头脑里经历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逻辑思维活
动,通过这种思考、联想、启发的逐渐积累、扩大和丰富,最后引起认识的飞跃和升华。(2)综合分析的意义
综合分析这一思维过程的步骤是:可以对材料和问题从纵的方面分成几个阶段,横的方
面分成几个部分或角度,然后与全局情况及报道思想联系起来思考、比较,看看各具什么特 点,各能说明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这个特点和共同的问题搞清楚了,主题也就较好地得到 了提炼。所以,综合分析的意义在于:
综合分析是在选择好主题的基础上,提炼好主题的必经环节。记者在掌握了大量材料以
后,必须对其进行认真有序的综合分析。综合分析的好坏,是主题提炼好坏的关键。选定主 题,只是形成了新闻的序幕或雏形,若要把新闻事件反映得更深刻,更有思想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对材料进一步作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综合分析,提示新闻事实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 想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事物的本质思想,必要时,还需要作补充采访,对主题进行提炼 和深化。
下 编
第 8 章 时事与政治类新闻的采访 思考题
1.政治新闻采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政治新闻是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和领导层的重
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体裁。政治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特殊的能力素质,政治新闻采访 也必须具有更高的要求:(1)立场坚定,头脑冷静
从事政治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当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其中包括鲜明的党性原则和坚定的政
治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在风云变幻之时,头脑必须保持清 醒、冷静,不随风而文。
在我国,要采写好政治新闻,必须坚持三个立场: 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坚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定立场,才能头脑清醒、冷静,既不盲从错误领导,也不做群众的尾巴,才能坚持真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实事求是,保证真实
新闻实践证明,实事求是是政治新闻采访的根本途径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
实事求是原则,记者才能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着力探寻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才能保证新闻 的真实性。
(3)作风踏实,深入实际
政治新闻应当比一般新闻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和舆论导向作用。应当深入社会与生活,脚踏实地,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虚心求教,采写出领导与群众都称赞的政治新闻来。(4)宏观选题,微观选材
记者必须有胸怀全局的宏观意识,从党和政府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当前总形势着眼,把
局部的事物放到宏观的大局中去分析考察,继而从中抓取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题材。选题从 大处着眼,选材从小处着手,宏观统率微观,微观为宏观服务,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5)知识广博,善于社交
政治新闻采写范围涉及各式人等,记者的知识要广博,否则无法同采访对象顺畅交谈。
政治记者潜在的工作对象是整个社会,所以,其工
作方式的特性之一就是要广交朋友,善于 社交。
2.简述改革会议新闻有何现实意义。
答:长时期来,因为受“文山会海”的影响,在我国的报纸版面上和广播、电视新闻节
目里,会议新闻不仅所占比重甚大,而且所占位置也甚好。可谓会议成海,会议新闻成灾。但这些会议新闻,大都千会一“套”,枯燥乏味。由于会议新闻过多,加之报道手段、形式 又单调俗套,因此弄得广大受众叫苦不迭,甚为反感。不得已,报纸从后面几版看来,广播 跳着听,电视新闻一预告,如果前面几条是“举手表决”、“排排坐”之类,干脆就先去洗碗、擦桌子。
许多“黄金时间”被占,“寸金之地”被挤,削弱了新闻报道应有的指导性、群众性、可读(听、视)性,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形势极不相符。因此,改进会议新闻的采访写 作,已成为广大记者和亿万受众的共同心声。3.新时期军事新闻采访有哪些新要求? 答:随着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军事报道的题材范围已发生变化,题材重
点由以军事斗争为主而转移到军事现代化方面来。当代军事记者只有思想上充分认识军事题
材重点的转移,适应时代转变,用现代化军事知识充实自己,并对未来战争要有研究,思路 才会开阔,报道领域才会宽广。时代转变,题材转移,对军事新闻采访提出了新的要求:(1)明确原则,突出重点
①我国现时期军事新闻的报道原则是:军事报道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生活需要进行,要 立足军队,面向全国,着眼未来和世界。②军事训练题材是军事记者平时采访的重点。这是因为,虽处和平时期,但从国际范围
看,世界正面临着二战以后局部战争最为频繁的时期,部队如何加强训练,适应现代化战争 的需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密切关注。(2)讲求效应,注重节制
和平时期边境上的小打小闹也时有发生,原作为军事报道主要组成部分的战斗报道,现
今更加强调政治性和策略性。因为战斗新闻最能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报道好坏,事关重大。①战斗报道的政治性重点在于阐述战争的性质,即我军的自卫反击战;
②根据这个政治性,就要求报道必须讲究策略,如报道战斗的规模就不是越大越好,战 果也不是越多越好。
③在具体报道中,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政治性与策略性的完美统一,应当注意口子开小些,而挖掘则深一些。(3)谨慎从事,严守机密
报道我军国防建设新成就、新装备乃至军事训练技术等,涉及军事机密,报道时必须十
分慎重,严防泄密,这是军事记者特有的业务修养之一,要做到守密。①记者要加强保密观念;
②报道时只讲其然,而不讲其所以然,即记者多从场景、气势入笔,精神风貌着眼,回
避对武器性能、操作要求、具体指挥与组织技能等方面的披露。
(4)作风踏实,雷厉风行
战场上或是演习场上,风云莫测,瞬息万变,记者若没有亲临火线的战斗精神和雷厉风
行的工作作风,是难以搞好军事报道的。严格讲,军事记者的采访作风是军队作风的一部分,来不得半点松弛和浮夸。
4.外事新闻的采访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外事新闻是以报道外宾来访活动和向国外报道本国各方面情况的新闻体裁。应其具
有特殊性,采访作风应格外严谨,采访方法应格外细致,具体采访中必须注意下述事项:(1)依靠组织,熟悉情况
由于外国来访人士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来访目,记者接受报
道任务后,需尽快与外事部门取得联系,听取他们对采访人士情况介绍,了解我们的接待方 针、规格及相关活动安排程序,明确采访纪律等,据此周密制定采访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外 事新闻少出差错,甚至准确无误。(2)抓住战机,迅速成篇
外事活动一般是很短促的,参观、赴宴可能有个几十分钟,握手、拥抱等互致问候可能
就是瞬间之事,因此,采访中记者必须精力集中,反应灵敏,决断果敢,迅速捕捉具有新闻 价值的事实,同时还要随机应变。鉴于诸多原因,记者可以在采访前先打好腹稿,甚至先拟
就一篇大致的稿子,采访一旦结束,便可迅速完稿、发稿。
(3)亲临现场,捕捉细节
大凡令读者一读难忘的外事新闻,无一不是记者亲临外事活动现场采访而成的,因富有
政治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细节突发性强,稍纵即逝,记者只有置身现场,方能及时捕捉,从而 改变外事新闻程式化的报道。(4)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不同国家、地区的来宾有不同的礼仪,外事记者在采访前要十分熟悉,采访中要提什么
问题、什么场合下提问,都要兼顾礼仪,一般以让外宾高兴、能发挥为原则,千万不要使对 方尴尬,陷于僵局。单独采访外宾,一般应事先请示有关部门和领导。送礼品和安排活动等,均要考虑礼仪和纪律。
另外,外事记者长期接触外宾,频繁出入宾馆、机场、宴会厅等场所,除了礼仪要讲究、纪律要遵守外,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打扮等也是要十分注重的,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留给 外宾的印象很可能就是中国人的形象。
第 9 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的采访 思考题
1.记者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答: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是记者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从事经济
报道时确定报道方针和报道思想的基本依据,是经济报道符合经济科学、正确反映经济规律 的可靠保证。这种学习和掌握应当是及时、系统、全面的,当然也是颇费精力的。但是,若 是不学习、不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就不能保证经济报道的科学性,就失去 经济报道的新闻敏感和采写依据,非但提高不了经济报道的水平,甚至会搞出自以为正确,实质上已违背经济规律的报道。
因此,记者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认识、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的重
要性。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更要自觉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宣传模式的影响,加紧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迎接时代的挑战。
2.怎样解决经济新闻的“三难”问题? 答:长时期来。经济报道存在三难,即记者难写,编辑难改,读者难读。要解决这三难,关键在于采访,在于记者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喻;②多进行解释说明;③多采用数字换算 法;④多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
3.科技新闻报道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广大受众爱科
把注意力侧重放在下述五个方面:(1)抓问题
经济新闻固然必须联系生产实际,但若仅限于这些方面,就容易陷入单纯业务观点的泥
潭。如果要指导生产、推动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靠不断总结新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新 经验,提出具有普遍性、方向性的新问题,经济报道才能让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都满意。(2)抓事实
问题抓准后,紧接着就是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来回答、说明问题。这是因为:①受
众最相信事实,最愿意接受事实;②经济报道说到底是成果报道,因此要摆事实;③事实叙 述清楚了,业务技术等程序性、术语性之类也就避开了。(3)抓角度
经济报道的角度十分重要,若是选择得好,主题往往就能得到新颖、生动的体现。一些
业务技术方面的问题也不致太枯燥。过去的一些经济报道存在一下现象:①从领导角度报道 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②从生产角度报道多,从消费、流通、分配角度报道少;③政治说 教和技术术语多的报道多,生动活泼、能引起广大读者与听众共同兴趣的报道少。为了适应 现时代的要求,记者应当认真讲究经济报道的角度。(4)抓趣味
不注意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不注意读者看得懂或看不懂,仍是经济报道中的一个基本缺
点。经济新闻的趣味性突出了,才能吸引受众,关键不在于写作,而在于采访,是看记者能 否采集到有趣味的事实和细节。(5)抓通俗
抓通俗是搞好经济报道最关键的一环。经济报道采访写作中的一个集中难点是:技术性
术语多、数字多、专业性问题多,统称“三多”。为使经济报道做到雅俗共赏,记者在采访 写作中应当把握四个具体环节:①多进行形象比
学、学科学的热情以及对科技报道的关心程度日益高涨。科技新闻是读者一种永恒的追求,科技记者任重道远。(1)科技新闻的涵义
科技新闻是科技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体报道范围和内容有:党和政府有关科
技政策;技术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成果;科技工作的新经验、新问题;科技战线杰出 人物的事迹;受众感兴趣的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及趣闻、珍闻等。
(2)科技新闻报道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正日益进入兴盛时代,新闻媒介与广大受众对科技成果及
其报道的关心程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由于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一个依靠科 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搞好并改进科技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以适应科技事业 的发展和受众的需要,是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4.科技新闻采访有哪些特殊要求?
答:科技新闻既要保证科学性、真实性,又要体现特色、价值,并且要通俗生动,这就
使科技新闻的采访写作产生相应的难度。因此,必须注意下述七点:(1)深入采访,力求真实
科技新闻讲究科学性,科学性首先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因此,科技新闻的采访,必须深入再深入,扎实再扎实.不能有丝毫马虎。(2)虚心求教,正确认识
科学技术必然离不开技术和业务的内容,科技新闻报道也就势必通过业务技术来阐明主
题,这决定了科技新闻采访的特点与难度。记者要在短时间内把高深难懂的科学内容全部弄 清楚,遇有疑问和不懂之处,就要耐心、虚心,不可一知半解,更不可不懂装懂,应该在采 访过程中反复向专家、科研人员请教,最终求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报道。(3)长期积累,密切联系
现代科技博大精深,任何记者编辑都不可能精通科技所有领域与专业,也正因为这个原
因,科技报道中的失误几乎是普遍性的。改变这一弱项的关键是记者应该密切关注世界科技 发展的动向与趋势,同科技界保持密切联系,对有关知识与材料要坚持积累。(4)慎重评价,切忌溢美
对科技领域的一切新发现、新创造、新成果的评价,落笔务必慎重,千万不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慎重的原则有三:①实事求是,准确恰当;②尊重权威,服从鉴定;③不应轻信,善于兼听。
(5)讲求效应,掌握时机
一般新闻报道应当讲究时间性,但科技新闻报道并非如此,一项科技成果何时公开报道
最为适宜且无副作用,这是记者编辑需要用心考虑的问题。
(6)突出个人,兼顾群体
科技报道要见物见人,以见物为主,见人为辅,涉及写人时不能搞平均主义,应当突出
个人,个人要突出的是他的科研活动及成果,对人物不能过分拔高、渲染。许多科技成果的 取得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多方面携手合作的结果。因此,科技报道在突出个人业绩的 同时,也应适当反映协作者的功绩。(7)注重解释,巧用修辞
科技新闻涉及的许多术语和科学道理、现象,若能设法运用妥帖的比喻和形象化、拟人
化的描述,结合通俗化的解释,是能令广大受众接受并喜爱的。科技新闻题材本身加上某些 记者单纯业务技术观点束缚,就决定了科技新闻要注重解释,注重修辞手段。
5.在当今新闻竞争中,通俗化有何重要意义? 答:有人将科技新闻同枯燥乏味划等号,其实不然。科技新闻涉及的许多术语和科学道
理、现象,若能设法运用妥帖的比喻和形象化、拟人化的描述,结合通俗化的解释,是能令 广大受众接受并喜爱的。(1)经济新闻通俗化
通俗是搞好经济报道最关键的一环,经济报道采访写作中的一个集中难点是:技术性术
语多、数字多、专业性问题多,统称“三多”。记者采写时若是陷入这“三多”,经济报道就 枯燥乏味,令人看(听)不懂,要使经济报道雅俗共赏,就必须通过形象比喻、解释说明、数 字换算或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将经济新闻报道通俗化。
(2)科技新闻通俗化
我国报纸近年来千人拥有量不断上升,但普及率在城乡之间差异很大。报纸在初中以下
文化程度的人中普及率较低,科技新闻的可读(听)性更可想而知。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广大受众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以及对科技 报道的关心程度日益高涨。因此,力求把科技新闻搞得通俗些,任重道远。
(3)当今新闻竞争中通俗化的重要意义,①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
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 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
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懂。
②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
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 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③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
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 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 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 化的问题必须更应重视。
第 10 章 人物与事件类新闻的采访 思考题
1.人物新闻有何采访要求?
答:人物新闻,是指用消息形式报道人物活动与事迹的一种新闻体裁。人物新闻的采访 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路子要宽,选人要准
宽,即记者的眼睛不要光盯在名人、老先进身上,须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同
当前工作和形势密切相关、群众关心和呼吁的人和事,使人物通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使 形势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同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得到完美结合。(3)抓好情节,带动全篇
人物通讯能否波澜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能否充实、饱满,主要取决于情节及其处
理。可以说,记者抓取了有特色情节,并对其进行应当既有功绩卓著、赫赫有名的知名 人物、权威人士,又有大量的普通百姓; 准,即要选择那些做出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特征、为受众所关注的事迹的人 物。
(2)突出重点,忌大忌全
人物新闻不能搞得面面俱到,不能贪大求全,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即截取新
闻人物最具新闻性、最具新闻价值的某一片断或侧面予以报道。
(3)避免雷同,突出个性
人物是新闻的主人,这些人物必须具有毒热的魅力。要做到这些,在采访写作过程中必
须要体现“三个一”:一人有一人的精神(思想);一人有一人的典型事件;一人有一人的性 格化语言。
(4)粗细结合,重在节制
粗,指对事件、活动的叙述必须是概述式的,因为不粗则不能压缩篇幅;细,则指人物
新闻有细节描写,即对新闻人物的活动、音容笑貌等细节的描绘。但是,人物新闻中的细节 描写要有节制,只能粗线条、白描式的用几句话、几十个字极俭省地予以勾勒。2.人物通讯有何采访要求?
答:人物通讯是较详尽的反映新闻人物活动与思想的通讯体裁。人物通讯在采访中的要 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题明确,特点鲜明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由于社会经历、生活轨迹各不相同,所以生活、行为等方式也不
尽相同,各有特点。记者在采访时,必须要悉心捕捉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并据此提炼新闻 主题。
(2)精心选材,富有气息
要使人物通讯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时代气息,就必
了有张有弛的艺术处理,人物及人物通讯 就立得起来,反之,就可能苍白无力。(4)重视环境,兼顾群体
任何一个新闻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其思想言行是对其所处社会环境
作出的自然反应。因此,人物通讯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地去表现。另外,要实事求是地 反映领导与群众对新闻人物的关心、支持与影响,要突出一人、兼顾群体。3.人物专访有何特点与作用?
答:人物专访又称人物访问记,其特点与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1)针对性
专访要比一般通讯体体裁更讲究针对性,选择的人和事及问题,应具有明确的背景和强
烈的现实性,要有明确目的。(2)代表性
访问什么人、提及什么事,要求具有代表性,也即典型性。(3)适合性
专访通常讲究访问时机的选择和访问场合的选择,时机和场合的恰当选择,不仅能给专 访平添现场感,而且新闻价值也陡增。4.事件通讯采访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事件通讯是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要求记者选择某一典
型事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揭示其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该体裁 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以表扬、歌颂为题材,用以反映重大事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社会 风尚和人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水准;另一种是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用以触及社会生活和工 作中的弊端,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等作用;再一种是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即通过报道某一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或意义,起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等作用。
根据事件通讯的特点,采访时当注意下述事项:(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若是全部拿来报道,一无必要,二无可能,这就
需要选择,即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及涉及的人物 是否选择得具有典型性,关系着事件通讯的成败。(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有些新闻事件固然可以预测,因为事先有预谋、有预告或有预兆,但就大多数新闻事件
而言,突发性强,难以预测,因此,记者在采写事件通讯时的快速工作作风,就显得特别重 要。作者的作风迅速与否,往往又是事件通讯成败的决定因素。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
事件通讯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引出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思想性较强,因
此,报道反对面面俱到,忌讳就事论事,得靠记者深入挖掘材料,然后提炼一个集中、深刻 的主题统率全文。
事物往往充满矛盾,采访中记者若能抓住矛盾着力开掘,就能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与本
质,就能使通讯的主题思想得以集中、深刻地体现。另外,记者注意把单个事件放到社会大
背景中去写,着力反映事件的广度与深度,那么,事件通讯的主题也就能得以集中、深刻地 开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事件通讯,应当讲究具体形象,可感可触,令读者有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而要做
到这一切,全靠记者在采访中,在注意主题需要和清晰把握事件脉络的前提下,仔细询问和 观察,将一个个材料及细节弄得具体、实在。(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
相当部分的事件通讯是批评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这就要求记者注意掌握政
策和揭露、评判上的分寸,即既要使问题和矛盾得以揭露,又要积极促使问题的解决与矛盾 的转化,不能只图一时痛快,把话说绝,甚至连一些该适当保密的材料、有可能产生不良报
道效果的材料也全部抛出,就欠妥了。(6)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
许多新闻事件固然是一次性的,记者可以搞一锤子买卖,但相当部分的事件具有延续性、连续性,或是处理防范不当,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因此,遇此情形,记者要发扬连续作战的 作风,深人事件的内部,弄清事件的真相与背景,揭示深层次的原因,甚至挖掘出事件中的“事件”、新闻背后的新闻。
第 11 章 教卫与文体类新闻的采访 思考题
1.文艺新闻采访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大众传媒与文艺关系至为密切,文艺记者应进一步改进文艺新闻的采访写作,以便
向人们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文艺新闻的采访要求主要有:
(1)体现特点,明确职责
文艺报道应该体现文艺性,只有明确文艺新闻的文艺性特点,记者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
所在:帮助人们理解艺术、热爱艺术。提高艺术的鉴赏水平,最终使精神文明的内涵更丰富。文艺新闻既要体现对人们的思想教育,也要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享受之中。(2)亲临现场,认真观察
文艺记者必须强调要亲临现场,并且一定要比观众加倍投入,认真观察,惟有这样,文
艺新闻才能有现场感,字里行间才能流淌真情实感,从而才能使受众受到强烈的艺术、思想 感染,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3)事实求是,准确评价
大凡文艺报道,都涉及一个对作品、作者和表演者的评价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全面、充
分掌握材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而又有分寸地予以评价,溢美之辞千万要慎用。(4)穿插背景,增强深度
文艺新闻写得有深度、厚度,关键是采访的深度,即要求记者不仅要紧扣作品或演出本
身,而且要视野开阔,尽可能采集舞台、银幕、画面上没有的东西,如作者或表演者的创作 动机、艺术构思及创作过程等。作为背景材料,这往往寄托作者、表演者的思想与情感。(5)常来常往,成为知己
从记者的职责来讲,文艺记者与艺术家之间,不能无事不登门,应当无事也登门,并建
立挚友、知音关系。不少老文艺记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收集艺术家们的有关资料,分门别 类地给艺术家们建立“档案”,因此,采访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2.怎样准确评价文艺报道?
答:大凡文艺报道,都涉及一个对作品、作者和表演者的评价问题。记者必须全面、充
分掌握材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而又有分寸地予以评价,慎用溢美之辞。(1)准确评价的涵义
准确评价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对好的作品、作者及表演者等应当肯定、赞扬,对艺
术平庸,甚至腐朽、下流之类,报道则应给予必要的批评甚至揭露、鞭笞。(2)准确评价文艺报道的方法
①文艺记者应该是文艺的爱好者和鉴赏家,不能想像一个对文艺无知、无兴趣的记者,能采写出品位高、质量好且评价准确的文艺报道。②文艺记者应熟悉文艺领域的情况,包括一切艺术流派和风格、水准,祖国的文学、戏
剧、音乐、绘画、舞蹈等各个方面的传统及现状。同时,对国外的文艺,各省、市、自治区 的文化艺术的情况及特色,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③采访时,还应注意虚心请教专家、行家,评价或认识错了,可以即时得以指正。3.简述体育新闻的地位及其特性? 答:(1)体育新闻的地位
从古至今,人类天性就对竞赛感兴趣,因此,体育新闻在受众心目中,是占有相当位置 的。体育报道是一种鼓舞士气、振奋斗志的精神食粮。日本《读卖新闻》体育部长说,报纸 的体育报道是窗口,是能吸进新鲜空气的窗口。美国体育记者的名誉与著名运动员相等。(2)体育新闻的特性 ①体育新闻发生的规定性
体育比赛具有时间性和竞技性,因此,所构成的体育新闻具有发生的规定性:一是时间 的规定性,体育比赛的时间完全是提前规定的,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二是环境的规定 性,这包括设施、器械、场地和公平环境等;三是技术的规定性,即明确规范技术和战术。②体育新闻的数字特征
构成体育新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比赛成绩,几乎每一项体育比赛的结果都是以数字形
式反映出来的。数字或者说比赛结果在体育新闻中地位重大。
③体育新闻的语言特征
体育事件的发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真实性、客观性,自不待言,这就为体育新闻
报道的语言表达提供了宽松的背景,容许文学语言的存在。
4.体育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体育比赛竞争性、群众性、时间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新闻在采访写作上的
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记者素质、知识等方面的特殊性。具体要求有:(1)以快制快,分秒必争
这是体育新闻采访的首要要求。体育记者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快速的工作作风,有
强烈的竞争意识。一进入比赛场地,必须投入全部身心,以快制快,争分夺秒地采制新闻。(2)熟悉情况,深刻准确
体育报道一般化,预测报道屡屡失误反映了一些体育记者对运动员、教练员的情况不熟
悉,对运动项目、赛场情况不熟悉。要当好一名出色的体育记者,一定要熟悉运动员、教练 员,对他们的经历、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心理特征、思想风貌等情况,均应了如指掌。(3)强化观察,待机提问
运动员、教练员最忌讳在紧张的训练或比赛间隙有记者前来采访,因此,观察往往变成
了体育新闻采访的主要手段,一进入训练场馆或赛场,便尽可能抢占最佳观察点,以便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必须当面访问一定要趁运动员、教练员空闲时间;提问的内容事先要准备,提问要明了,谈话要简短。(4)掌握分寸,切忌偏激
体育报道的格调与措词要有一定的分寸,特别是报道成绩和胜利时,要头脑清醒,要留
有余地,不能把话说绝,否则,往往要造成被动。体育报道要客观全面。胜利时要看到问题,失败时要总结教训,报赢也报输,报喜也报忧。(5)提高认识,开阔视野
综观我国的体育报道,内外报道比例严重失调是另一通病。体育是整个人类精神的体现,中国的体育要走向世界,世界的体育也必然要走向中国,我国体育记者、编辑的思想尚有待 拓宽,视野尚有待开阔,认识尚有待提高。(6)控制情感,迅速发稿
在赛场上,体育记者要绝对保持冷静,运动场上的记者席也往往是全场惟一没有声音的
席次。这是采访的需要,只有全神贯注于比赛过程,才能搞好报道。
要搞好体育新闻的采访,体育记者还应具有相当程度的体育专门知识,对体育活动也要
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身体素质要好,还应尽可能掌握外语、摄影、发报、开车等方面的技 能。
5.如何认识教育新闻的地位与前景?
答:教育实质上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又影响、牵
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家长们省吃俭用、含辛茹苦,还不是为了能让 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新闻的社会影响面是最广的,社会影响 力是最大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了进一步的强调,“三个代表”要真正落实、体现也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教育搞不好,改革开放要取得更大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新闻的地位与日俱增,教育新闻的发展空间无比广阔。
6.卫生新闻采访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医疗卫生新闻没有政治、经济、人种、国别等之分,是普遍受到受众关注的。卫生 新闻在采访时,应当注意下述事项:(1)作风踏实,虚心求教
医疗卫生采访首先碰到的难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强,卫生又分若干系统,采访困难很大。卫生记者在采访时,作风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访对象被你感动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记者只要态度谦和,虚心求
教,再难的题材也容易克服。(2)微观细察,力求通俗
一般而言,医疗卫生的报道题材内容比较深奥,受众又相对广泛,因此,医疗卫生新闻 的通俗化要求更高。除了在采访中适时虚心请教专家外,别无其他捷径可走,在现场注重微 观细察,采集生动有趣的场景与细节,有助于新闻通俗易懂。
(3)客观公正,求真求实
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因而记者在报道中分寸的正确掌握,就显得尤为
重要。记者若是遇上医疗卫生界学派、观点之争,头脑必须冷静,广泛调查分析,报道力求 客观、公正、全面。
第 12 章 社会与生活类新闻的采访 思考题
1.要拥有受众,必须兼顾他们哪两种新闻的需要?答:受众对新闻报道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时事政治、经济、科技等新闻、通常称为
“硬新闻”;二是社会生活新闻,通常称为“软新闻”。记者编辑只有全面看待受众两方面的 需要,方能拥有受众。
2.建国后社会新闻经历了哪“四起三落”? 答:建国后社会新闻经历的“四起三落”是:(1)解放初“一起”,学苏联经验“一落”。(2)1954 年改版“再起”,1957 年反右斗争“再落”。
(3)20 世纪 60 年代初“三起”,“文化大革命”中“三落”。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起”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思想解放了,政治环境宽松了,许多思想禁区突破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政治条件、经济基础及人们的心理需求,使社会新闻有了 萌生的土壤和产床。总结社会新闻建国后的“四起三落”情况,有助于我们对社会新闻的萌 生土壤有更深刻的认识。3.社会新闻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新闻是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俗称“八小时以外的新 闻”。其具体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广泛性
社会新闻主要告诉人们工作、生产以外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件。社会新闻题材广泛性 的特点十分显著,凡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有关的环境与场合,不论是天上地下,是国内还是国 外,都会出社会新闻,也会引起共同兴趣。(2)知识性
知识性既是社会新闻的特点,也是社会新闻的职能。当今受众阅听新闻,既要满足“新
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而社会新闻则往往带有知识性,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欲望。(3)趣味性
这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受众喜爱社会新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从某种意义说,没有趣味性,也就难有社会新闻。(4)突发性
多数社会新闻伴有突发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新闻属于事件新闻、动态新闻的范畴。(5)思想性
成功的社会新闻,其思想性一般也体现得较突出、深刻,读者看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后,思想上必然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4.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社会新闻的涉及领域广阔,题材分散,知识、趣味性强、又加伴有突发性,因而在
采访上就有其特有的难度。除了新闻的共同采访要求外,社会新闻尚有如下特殊要求:(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许多社会新闻反映的是突发事件,记者若不闻风而动、赶赴现场,争分夺秒地采访、发
稿,那就时过境迁,新闻变旧闻。对此,记者的思维敏锐、行动迅速,往往起决定作用。(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要使社会新闻线索不断,抓住“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做文章,是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好
早上去菜市场买菜,上下班的路上等“边角料”时间,将会大有所获。(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这是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主要方面。社会新闻的突发性、偶然性往往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只要记者平时对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经常把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在脑子里多转转,是能够较好地把握社会新闻采写主动权的。
(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社会新闻的线索遍布整个社会,所以,就要求记者更得多交朋友、交挚友,并建立起“热 线”联系。
(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社会新闻既不能忽略新奇性、趣味性,又不能削弱思想性、重要性,两者要兼而有之、不可偏废。
(6)力求辨证,客观全貌
社会新闻不能为了追求客观,就丢掉全面,强调了这一面,就忘掉了那一面,从而造成 了顾此失彼的不良宣传效果。
最后,社会新闻中批评、揭露性的题材在材料的采集与选用上,应当掌握范围,注意分
寸,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另外,由于道听途说、以偏概全、无限上纲,社会新闻引发的 侵权官司较多,更值得我们注意。5.简述灾害新闻的地位及其特性?
答:灾害新闻,即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 为题材的新闻体裁。(1)灾害新闻的地位
灾害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不应忽略的领域,因为这是一个永恒的题材,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完全断绝灾祸的发生。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重大情况 让人民知道。灾害新闻在新闻大家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灾害新闻的特性
灾害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事实,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这是由该题材的特性所决定的: ①突发性
灾害报道是没有常规可言的,因为灾害都是突如其来,新闻媒体又必须立即予以采写、编发,让人们马上知晓、迅速组织外援。②严肃性
灾害的发生本身是一桩悲惨、严肃的事情,灾害新闻起着传播灾情、争取外援、拯救灾
民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极其严肃,丝毫马虎不得。③客观性
要使人民了解真实的灾情,灾害新闻就必须准确、真实、客观,一时弄不清楚的,可采
写连续报道,任何弄虚作假,都是灾害新闻不允许、人民不满意的。④情趣性
任何灾害都会造成损失,都会影响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全,而人类对安全最具敏感。因此,灾害新闻本身具备了极大的情趣因素,一方有难、7.灾害新闻有哪些具体组成因素?
答:在灾害新闻的采访中,记者应热别注意抓取灾害新闻的组成因素,具体有:(1)死伤情况
大小灾害一般都有人畜伤亡,这是构成灾害新闻的八方支援,有关报道又充满了人间真情,受众对灾害新闻就更关心。⑤科学性
科学性是灾害新闻独特的理性品格,也是灾害新闻的主旨,即必须让人们通过灾害报道,澄清对灾害认识上的愚昧和麻痹,力戒迷信等非科学色彩,用科学和理性武装群众,找出灾 害的成因,落实防止和抵御的手段及措施。6.灾害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灾害
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的事项有以下方面: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灾害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报道灾害与丑化、损害国家形象无必
然关系。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改变观念,勇敢、迅
速地向人民告知灾害的真相和悲剧性质,激发起危机感和责任心,呼吁本国人民及国际社会 的援助,与党和国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共同努力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2)热情讴歌,正确导向
不回避灾情,直面灾害的悲剧性质,主动积极地采集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抗灾救灾的事
实,热情讴歌抗灾救灾的壮举、义举,在灾害新闻中融入科学和理性,给人以正确的舆论导 向,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的信心、力量和希望,这是灾害新闻所必须高扬的时代主旋律。(3)融入情感,弘扬人性
灾害新闻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其视角应集中指向人民。因为一场灾害过后,人们感到
痛苦、悲伤,灾区人民对重建家园表现了极大的渴望,广大受众对灾区人民也表现了极大的 同情和关注,因此,灾害报道的人情因素格外突出。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融人满腔的
热情,从而才能推出极富人情味、感染力、感召力的佳作。
重要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死伤数目、脱险或获救数目、受伤情况、伤者的照料、死者的处理、死伤及脱险人员中有无知名人士等。(2)财产损失情况
在某些人口众多的国家和地区,有时财产损失的重要程度和引起人们关注的程度,要超
出人员的死伤这一因素,一笔巨大财产的损失或一座古迹的被毁等,可能更引起人们的关注。(3)原因
灾害的原因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确定灾害的原因时,记者一定要谨慎,在未获确凿材
料和证据前,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尽可能找到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及其他有关方面人员(消 防队、救护队、交通警察等)的证言。明确灾害原因,有助于人们吸取教训,提高警觉,从 而预防类似灾害的发生,减少损失。(4)救护、救济情况
受众对这一类情况的关切程度,几乎与灾害本身相等,不管是出于人类的同情心还是出
于社会安全的考虑,救护和救济情况的及时报道,是最能给受众以满足的。(5)灾区灾后情况
人们十分关心和急于知道灾区灾后景象,那是一场灾害严重性的最直观表现,也最能获
取人们的同情。当然,这一类情况的报道要适度,一般不应过于渲染。
第 13 章 其他类新闻的采访 思考题
1.新闻小故事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答: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之称。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
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 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人们对新闻小故事往往有所偏爱,因为它篇幅短,人们花时少、容易看;因为有故事,人们喜欢看。2.何谓特写? 答: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段,作
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消息、通讯与文学作品两者“杂交” 后的产物。该体裁种类有:人物特写、事件特写、旅行特写和速写等。
3.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及采访上有何具体要求? 因此,采访中提倡先访问新闻人物周围的知情人,后访问新闻人物,即间接采访与直接采访 结合。
④精心选材,合理用材
在具体采写中,报告文学主要应抓住两条:一是立意,二是剪裁,即选材、用材。报告
文学不是同类性质、同等水平素材的堆砌,而是作答:(1)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
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急剧变化和新闻事业迅速发展的产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l8 世纪,形成于 l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报告文学这一名称在德国左翼报刊上正式出现,中国则是在五四 运动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②30 年代初的“左翼作家联盟”积极倡导和组织报告文学的创作,1936 年夏衍的《包
身工》和宋之的的《l936 年春在太原》等优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报告文学创作已 进入了成熟阶段。
③文化大革命后,著名记者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著名作家徐迟的《哥德巴赫
猜想》、女作家黄宗英的《大雁情》、诗人柯岩的《船长》等一大批报告文学相继发表,一时
间形成了报告文学热。众多作者争相涉猎,从不同生活面和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在“四化” 进程中涌现的新人新事,使这个原先相对说来较为狭小的领域内,出现了新人泉涌、佳作迭 出的繁荣局面。
(2)报告文学在采访上的具体要求 ①立足时代,摸准题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是“报告时代的文学”,衡量一篇报告文学的价值,主要取
决于它是否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选好题材对报告文学具有首要意义,把握得当,方能窥见 时代精神,作品便有生命力,感召力。②深入采访,确保真实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失去真实,报告文学就意味着死亡。深人细致地采访,就是获得真实、保证真实的重要渠道。③清扫外围,间接采访
人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
境,可以减少片面性、局限性,找到能通往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小径,提高采访活动效率。
者深刻理解主题后的后精心选材、合理用 材,这也正是报告文学的感人、取胜之处。⑤交友交心,观察体验
由于报告文学的特点,交友交心、观察体验在采访中显得更为重要。记者应同采访对象
真诚相处,倾心交谈,建立一定的感情后,加强观察和体验。采访虽需方法和技巧,但更需 要真诚,心和心的碰撞,比任何方法和技巧都重要、都有效。
4.连续性新闻的特点、作用及采访要求是什么? 答:(1)连续性新闻的特点
连续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
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 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读者的关注。
(2)连续性新闻的作用
连续性新闻对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从开始到发展、结果,作“一环扣一环”的过程
报道,使信息传播得以强化,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意向得以增强,进而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及 其蕴含的意义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解,并能有效地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和强烈的社会震动。(3)连续性新闻的采访要求 ①注意优化组合
系统论有个优化原则,即在对要素的组合上选择了最佳结构,从而发挥了最好的整体功
能。根据这个优化原则,应经进一步注意:a.反对简单相加;b.掌握报道节奏;c.讲究善始 善终。
②注意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可以使我们的思维立体化、多向化、动态化,使报道对象作为完整、清晰的模
型呈现在手中面前。因此,在思维过程中,要把事物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多 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多变量的考察。③注意反馈失调
反馈失调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反馈不及时,也即反馈“僵化”;二是反馈过度。连
续性报道应当重视反馈调节,同时也要注意反馈失调,要权衡利弊,统筹考虑,特别是在目 前版面有限的情况下,连续报道不宜“大而粗”,而应提倡“小而精”。
5.论述批评性新闻的作用与现实意义。答:批评行新闻的作用与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批评,是传播媒介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职能
这是因为,传播媒介有反映舆论、影响舆论的特性。传播媒介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当然也包括某个单位或个人错误过失的事实,况且,这种传播是公开而不是隐蔽的,是面向 千万受众而不是面向极少部分人的。
(2)积极开展批评,是当前新闻改革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新闻报道习惯报喜不报忧的路子,如何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中解
放出来,实事求是地既报喜又报忧,是目前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又迫切的任务。报忧 不是抹黑,而是对中国体制弊端和发展中错误的揭露,并促使其完善和改正。
(3)积极开展批评,是党和政府有力量的体现 新闻报道敢于触及时弊,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某些错误、过失给人民作彻底的
亮相,人民由此看到了党和政府敢于讲真话、吐实情,真正坚持真理、正视错误,反而认为 我们的党和政府真正有力量,真正兴旺发达,充满希望,增强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同时,党 在揭露、批评这些错误、过失的过程中,自身的纯洁性、战斗性也得到增强。
(4)积极开展批评,是人民群众民主管理国家的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
人民群众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呼声、要求甚至不满,通过电话、走访、读者来信等形式
反映到编辑部,这是对传播媒介的信赖,是人民民主管理国家的主人翁精神的生动体现。传 播媒介及时有效地传播,将加强和促进人民与舆论工具之间的信赖程度和紧密联系,也势必
激发他们民主管理国家的热情与增强主人翁意识。
6.深度性新闻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深度性新闻,是一种涉及重大题材,系统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式进行解
释分析从而延伸和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
(1)深度报道在世界的出现是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为人们对战争的前因
后果迫切求得详细信息,故这一报道形式便顺乎自然地产生了。
(2)在我国,深度报道产生于改革开放时期,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报道形式。改革开放的中国,新旧体制在转轨,社会出现一系列 失衡与阵痛,广大受众自然产生种种困惑,引发种种思考,于是,受众对于新闻报道的需求,就不仅仅是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的一般性报道就能满足的,而是要追求深层次的信 息,要求就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分析、解释,因此,立足于宏观与整体,变对事物的
单侧面反映为全方位扫描的深度报道便应运而生。1987 年前后,《中国青年报》的《红色的 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和《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以及随后推出的“焦 点访谈”、“经济半小时”、“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栏目,一下子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7.论述精确性新闻的时代意义。
答:精确性报道,即指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新闻报道方法融为一体的报道形式。
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组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精确性新闻的时代意义在于:(1)不受新闻来源的制约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弊端之一,是记者难以摆脱新闻来源的制约,无论是个别访问,还
是开座谈会,总是过分依赖消息提供者。精确性报道使记者的工作方式变被动依赖为主动出 击,摆脱了新闻来源的制约和摆布。(2)真正反映群众的意愿
罗文辉教授指出:中外新闻界具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倾向,即每遇重大事件,媒体过
分相信和看重社会精英的意见和评价,很少顾及民众的看法,主要原因是意识和报道形式的 守旧。精确性报道有效地扭转了这一倾向,使报道较普遍地反映了群众的意愿。(3)利于舆论监督的落实
无论西方还是我国,新闻媒体都具有舆论监督的职能。精确性报道的出现,无疑会增进
该职能的发挥和落实,因为这一报道形式能及时、统一”。
③热点新闻报道不能给社会添乱
热点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要促进问题解决;二要排解受众的疑惑和情绪;三
是达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因此,介入热点均应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不能盲 广泛、真实地反映群众意愿,帮助政府依 据人民的意愿制订、修正方针政策。再则,精确性报道具有权威性、可信度强的特点,有利 于批评性报道的正常展开。
8.热点新闻采访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热点新闻,即媒体集中一定力量对某个社会热点所持续进行的具有相当广度、深度
和力度的报道。热点新闻在采访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要化解疏导,不要激化矛盾
热点新闻多半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社会矛盾的“烫手”题材,作为媒体与记者,要摸清热点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审时度势,依照采访写作的业务要求,有理有节有效地组织 报道。规律是:全局观念是热点新闻报道的思想准则;平民视角是热点新闻报道的最佳视角; 善于引导是热点新闻报道的业务核心;把握好“度”是热点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总之,记
者在采写热点新闻时,头脑要冷静,要深思熟虑,有理有节,既要考虑广大受众关心的程度,更要考虑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限度及社会承受能力,以免激化矛盾,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2)要适度介入,不要喧宾夺主
热点新闻报道作用与影响很大,受众普遍喜爱,但它在整个新闻报道中比例有限,不占
据主导位置,因为社会生活中并非每天都有热点,热点新闻报道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①媒体不能没有热点新闻报道
媒体是为受众服务的,媒体与记者在热点新闻报道上应当有热情、有“热度”,应凭借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受众服务的强烈意识,适时、果敢地介入这一报道领域,以正确的舆 论引导人。
②媒体热点新闻报道不能过多
介入热点必须要有选择,报道过程中也必须掌握一个度,不能不分价值大小一概介入。
“度”的问题包括报道时机、分寸、角度、力度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也是情和理的
目起哄,介入后,也要积极谨慎,为目的服务。(3)要精心策划,不要瞎碰乱闯
热点一般涉及面广,常常事关大局与社会稳定,要做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周密细致的 总体策划是不可忽略的。其中包括: ①目的要明确,即介入要达到什么目的; ②情况要熟悉,即对热点的来龙去脉、相关矛盾及政府的有关政策、态度等要清晰;
③步骤要清楚,即从哪个角度介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收场等,包括人力、物力的
投入。有一套方案实施,还应备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方案。
总之,要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9.论述预测性新闻的地位与前景。
答:预测性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报道,也即什么人最近对什么事作出了什
么预测的事实的报道。预测性报道是以现有材料与事实为根据对未来作出预测,对可能出现 的问题、前景作出分析,着眼于“未来发生”的事实或事件。能否成功地进行预测性报道,是 21 世纪名报、名台、名记者的标志之一,21 世纪国际新闻界将可能是预测性报道占主导 地位的世纪。究其原因:
(1)希望预知未来,是人们普遍的心理需求 人们总是希望能预知未来,要生存、要发展,不能没有预测,预测是人类的固有思维之 一。
(2)预测性新闻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当今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产业日趋发达,信息无可争议地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大要
素和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环绕信息竞争的局面日趋剧烈。在这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 竞争者热衷于对未来信息的竞争,其目的是预知未来,把握未来,永远稳操胜券。由此可以 看出预测性新闻日趋重要的地位和发展前景。10.采访短新闻的注意事项主要是什么? 答:新闻真正要做到既短又精,其业务要求主要在采访写作上,采访和写作相比,又主 要在采访上。具体采访中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1)主题必须集中,力避繁杂。
主题意味着一篇报道的中心,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主题也即无主题。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必须遵循这个原则。采访实践中常常发现在某 一人身上、某一件事上存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主题,此时,通常的做法是: ①忍痛割爱保精华
即把此人、此事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同当前形势、编辑部报道宗旨及新闻价
值结合在一起分析比较,看哪一个主题最具价值、最适合当前报道需要,就将这一主题连同 材料进行报道,其余的主题及材料则毫不可惜地舍弃。
②注意发展搞系列
如果通过分析比较,某一主题是成熟、适合的,则立即报道,另外的主题虽然暂时尚不
成熟,但凭实践经验,能判断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会成熟,会体现新闻价值,那就暂且 将其存放在一边,密切注意其发展,一旦成熟,立即予以报道,与前一个报道形成系列。(2)材料必须精巧、以少胜多
不清楚事物的特点与本质或不清楚选用什么材料去体现这些特点与本质,是新闻短不下
来、精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材料的选择与取舍上,我们应当遵循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以以少胜多为原则,紧扣精 巧两字做文章。能用一个事例说明问题的,就决不用两个;两个例子能解决问题,千万别用 四个、五个。在材料的选择上,贪多必走向反面。
第三篇:新闻写作教程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明快的形式。其报道的内容单一而概括,即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不用交代背景,对事实不作具体的叙述和说明,只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作简要的报道。
2、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3、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从头到尾完全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来安排材料的。消息的开头就是事件的开头,结尾就是事件的结束。这种结构,是按人们正常思路渐进过程安排材料,因而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它最宜用来客观地叙述一些故事性强、人情味较浓的事实,写成人们惯称的新闻故事或新闻小品。
4、概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因此也叫风貌通讯。其特点是:(1)题材广泛。它涉及面较广,题材范围比其它通讯更大,通过这些广泛题材的报道,反映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2)要有新闻性,事实要有新意,不能写成众所周知的旧闻或历史知识。
5、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6、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
7、倒金字塔式结构——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8、通讯——通讯是报纸、电台和通讯社常用的新闻报道形式之一,它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问题或各种有意义的客观事实的新闻体裁。通讯所作的报道必须真实,用事实说话,准确地再现特定人物、事物、景物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通讯也有时效要求。它的时效性虽不象消息那样强,有时可以宽松一点,但总的说,还是要快、要新。(通讯总的要求是: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统一。)它所描述的人物、事物、景物等,都应具用某种新闻价值。
9、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
10、述评新闻——述评新闻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新闻体裁,故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述评性新闻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写这种形式的新闻,必须在掌握大量情况的基础上,纵览全局,抓住事由,以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教育群众的目的。
11、新闻正文——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正文的任务,主要是运用具体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因此,环绕新闻主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正文写作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12、倒金字塔式与正金字塔式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可以说是集倒金字塔式和正金字塔式两种结构之长,避这两种结构之短的一种比较灵活多变的结构方式。取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导语写作的优势,用金字塔式结构的结尾写作之长,使之首尾相呼应。这种结构方式,能较好地适应各种新闻内容的要求。主要缺点是,容易造成首尾重复。
13、综合新闻——凡是环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总体的问题,综合反映一个时期内发生在一个部门、一条战线、一个市、一个省、几个地区,几个城市或全国带有普遍性的同类型的各种事实的动态或问题的报道,称之为综合消息。它可以是环绕某一主题对同类事实动态的综合,也可以是环绕某个方面对同类问题及其事实的综合。综合消息,既要有总体情况的概括,又要有各种典型的个体材料的叙述,能使读者从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的事实报道中,获得完整的印象和认识,深刻领会新闻的主题。
14、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其特点是:(1)以记事为主,事件的本质、特点决定着通讯的主题。(2)事件通讯虽然写事,但它不孤立地写事。因此,事件通讯必然牵涉到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事件与人物是血肉相连的。但在事件通讯中人物本身的特点不是通讯反映的重点,他们只是为表现中心事件服务的。
15、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它既来自新闻事实,又表现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倾向和报道意图。消息写作,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主题,一则消息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都与主题息息相关。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无论是选材、结构、达意,都要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消息写作的主题,它既要统帅事实,又要寓于事实;既要深 2 刻又要新颖;既有共性,更强调有特点。
16、对比性背景材料——这是对新闻人物或事物的正反、左右、今昔的对比,从比较中突出人物与事物的重要意义。对比性背景材料,有“纵”的对比,也有同类事物的“横”的对比,也有不同条件的对比。对比材料作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写作上有新与旧、好与坏、高与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能突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深度。但要注意真实、准确、分寸得当,并注意其对比的合理性。
17、通讯的结构——是指通讯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的主要任务是,考虑和确定通讯材料的组织与安排,使通讯成为一个思路清晰、变而有序、详略得当、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通讯结构的要求是,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要求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18、工作通讯——工作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顺利的进展。其特点和作用是:(1)工作通讯介绍的工作经验,要抓住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使大家一看就能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2)工作通讯的新闻性特别强,故要讲究时效性。
19、动态消息——凡是报道刚刚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实及其动态的消息,就称动态消息。这种消息是从新闻内容的特点提出来的,相对的还有静态消息。它是一种因其内容特点而在写作形式上具有特殊要求的消息品种。动态消息强调报道事实的动态,它的特征体现在“动态”和“消息”的完美结合上。
1、狭义的新闻指 消息,广义的新闻包括 消息、通讯、述评及其所属品种。
2、没有 事实 就没有新闻,真实 是新闻的生命。
3、言之无物 是写新闻的大忌。
4、新闻写作的原则是 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要求是 真、短、快、活、强。
5、新闻的快应以 新闻的新鲜和真实的事实 为前提。
6、新闻报道要快的表现是一 及时、二 适时。
7、新闻的思想性是指 一条新闻在思想上给读者教育、影响和启迪。
8、新闻写作要求强的意思是 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
9、“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实义的作者是 陆定一。
10、新闻六要素是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
11、新闻的要素说的是 构成新闻不可缺少的事实材料。
12、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 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 等四种,从作用分为 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 等三种。
13、背景材料可用于 新闻的导语、正文、结尾 等三个不同部分。14、新闻的主题应从 新闻事实挖掘 中来。
15、提炼新闻主题应注意两点:一是 一条新闻一个主题,二是 新闻主题一定要从新闻事实中挖掘、提炼出来。
16、选择最佳角度是表现 新闻主题 的好办法。
17、几家新闻单位同时报道同一新闻应注意 错开角度。
18、新闻语言的特点是 具体形象、准确鲜明、简练生动、通俗易懂。
19、动态新闻及其它新闻以 叙述 为主,通讯重于 叙述、描写,述评新闻兼有 新闻和评论 两种作用。
20、新闻和消息的结构一般由 导语、正文、结尾和标题 组成。
21、新闻通常有 金字塔、倒金字塔、倒正混合结构 等三种结构形式。
2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 把高潮或结局排在开头,把最不重要的材料排在后面。
23、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 将事实的结果、最重要的材料安排到最后一段。
24、倒金字塔结构的开头部分称 导语。
25、倒、正混合结构的特点是 有一个好的新闻导语和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结尾。
26、新闻导语的“导”字有 开始、启发、引导 三个涵义。
27、新闻正文是 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对新闻事实作充分的具体的报道和说明。
28、简明新闻 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
29、消息一般分为 简明新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30、综合新闻有两种,一是 横断面综合报道,二是 纵深度的综合报道。
31、通讯《中国的西北角》的作者是 范长江。
32、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是 魏巍。
33、通讯《西行漫记》的作者是 埃德加·斯诺特。
34、通讯《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是 约翰·里德。
35、通讯写作的部的要求是 事实的典型性、思想性和写作文采达到高度的合一。
36、综合新闻的特点是 既有全面情况概括,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
37、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是 现实性和时效性。
38、通讯与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区别是 反映的真实性不同。
39、一般通讯和特写都应讲究时效性、真实性,写作上可 采用多种表达形式。40、通讯的主题是作者在通讯中要表达的 中心思想。
41、通讯主题的提练要求做到 正确、鲜明、集中、深刻。
42、通讯主题要求深刻,是指 挖掘出事实的意义。
43、通讯结构总的要求是 完整、严谨、巧妙、和谐。
44、通讯写作要求 运用感人的抒情、深刻的议论、选用典型的情节,以及描绘生动的形象 来体现主题的。
45、通讯设置“悬念”要求真实,而且应 为表现主题服务。
46、通讯特定具有 材料集中和报道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 两个特点。
47、通讯的特点是具有 新闻性、评论性、形象性。
48、通讯按内容可分为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
49、述评新闻有四种类型 形势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事态述评。
1、试析《永别了,赵丹!》的写作特色。
答:总的特色是:写法有新的突破,可读性极强。新闻标题《永别了,赵丹!》,既表现了深沉的感情与怀念,又提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字意清晰可读,字里行间饱蘸着的浓情对读者具有穿透力,它可以说是一道可读性极强的新闻标题。《赵丹》一文的导语精炼可读,没有任何枝蔓、赘语,只突出何时(今天)、何人(赵丹)、何事(遗体火化)等三个新闻要素,仅用8个字便准确地交代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读者最关注的事实。句短、段短是这篇报道在可读性方面的重要特色。除导语短外,正文分五段、结尾一段,每一段都是只叙述一个核心事实。五段正文所写的事实,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段与段间体现了相关事实内在的逻辑联系,每段用语精炼而饱含感情,每句短而意思完整。
2、试述《市人大监督司一丝不苟》在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这是一篇可读性等于零的报道。可读性差主要是阅读起来太困难了,至少读三、四遍才能弄清它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其原因是:(1)标题的内涵令读者难以接受。该报道用单一主标题《市人大监督司法一丝不苟》则显得头太“虚”、太抽象和无针对性,读者难以从标题中明白和理解要告知的内容,导致可读性极差。(2)报道的开头令读者很难接受。报道一开始就令读者糊里糊涂,无法把握新闻的要点,造成阅读的困难。(3)不分段落令读者极难接受。该报道共分两段,第一段长340余字,而第二段仅有约40字。世界新闻界提倡文章的段落要短一些,甚至要求一个事实一句话一个段落,目的是令读者易于阅读、易于接受。(4)语句太长令读者无法接受。全文约380字,而报道开始就是一个长句长达320余字。作者把所有复杂的内容都挤进一个长句中,造成各种事实、各种关系之间的联系难以理清,连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也困难。以上从标题、导语、段落、语句等四个方面,分别解说《监督》一文的在可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何等于零。
3、分析《张文生三贴广告》在选材、主题提炼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写作表达方面有何优缺点? 答:该文最大的特点是题材选得好,是记者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发掘出来的新鲜主题。张文生贴的三张广告前后,时间相距三、四个月,是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可能并不是每次贴广告时记者都在场,但记者一听到每一新鲜事物时就紧紧抓住它,用简炼的文字和特写的手法来报道,甚为感人。这篇稿件在写作上有个很突出的优点,那就是纯用事实说话,用事实来表现此文的思想性,近乎文学写作方法上的“白描”,没有一般新闻中那些废话和政治说教。所以,此文写得干净利落,简短生动,颇有说明力和感染力。缺点是,最后一次贴广告的时间不明。在修辞方面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如“致富户——张文生”。“户”字是指一个家庭,不是指一个人。用“致富农民张文生”似乎较为确切。还有,在文字稿中,“广告”一词最好加引号,因它是商业术语,且常被用作贬义词,即带有“吹虚”的含义。而张文生的“广告”却是热情助人的郑重声明。借用“广告”这个词倒是挺生动的。只要加上引号,就更加完美了。
4、读完《敬亭绿雪恢复生产》一文,详述并回答新闻的特点、导语及新闻关注的问题? 5 答:(1)这是一条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的好新闻。本来新闻内容很简单,就是名茶“敬亭绿雪”恢复生产而已。然而,由于作者“背景意识”强,写进了大量与它相关联的各种背景材料,丰富了新闻内容,深化了新闻主题,突出了新闻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深刻的思想观点,并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主体新闻信息量大增,新闻价值也因而增值。(2)这篇报道采用叙述型背景式导语,巧妙地以叙述的表达方式分两处交代背景材料,一是“失传四十多年的安徽名茶——敬亭绿雪”,这是历史背景,二是“郭沫若副委员长曾为‘敬亭绿雪’题了字”这是事件背景,经这一交代,更突出了名茶恢复生产的显要性。这条导语的写作是全叙述型的,它把背景事实与新近发生的事实揉为一体,不留任何斧凿痕迹。这篇报道的导语,只交代了新闻主体的四个要素,而其它要素则由下两段正文、一段结尾来展开解释和交代。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段(正文第一段),它是全背景型的,分别运用地理背景、事物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客观材料。(3)关注问题:一是坚持客观性。二是要作精心安排。背景材料可用于导语、正文或结尾。三是必须严格选择。四是要有读者意识。
5、指出《今日水乡分外娇》所使用的是哪一种结构形式?请从标题、导语、正文等分别具体分析其特点是什么? 答:这是一条相当精采的新闻。全文只有五百多字,从结构上说,是运用倒金字塔这一方式的好例子。它有几个特点:(1)标题。该文标题本身就是一条既有意义,又有吸引力的新闻。(2)导语写出了新闻最主要的事实。其中“他是这次100多名获奖者中唯一的农民”这一句话,使导语进一步增加了吸引力。(3)第二段是次导语,进一步补充导语中没有交代的事实。写得精炼、新鲜而富有特点。(4)第三段是正文。此段材料,大部分用注释性和说明性材料,交代了事实的来龙去脉,不但读者看了一目了然,而且通过间接的有关人士的评论,加深了对新闻意义的认识。(5)第四、五段是新闻的附加事实。虽然不是重要的内容,但它与新闻主题有关,仍然吸引着读者。以上五点,体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主要特点。
1、什么是新闻角度?如何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 答:新闻角度是透视新闻事实的一个立足点与窗口,它从事实的一个侧面去揭示新闻主题。选择新闻的最佳角度,一般说,要抓“四点”、“一小”。四点即:(1)抓特点。客观事物是丰富多采的、发展变化的,有共性有个性。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个性、特征,新闻才会受读者欢迎。(2)抓新点。即角度要新,通过某一侧面、角度去反映主题,使新意盎然,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3)报道同一事物,应注意错开角度,即寻找不同的侧重点。目的是使新闻主题既不与别报重复,又报道了新闻事实。(4)选新闻角度要有群众观点,即从群众的角度看事物。从群众角度、读者的角度入手,就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使新闻主题表现得通俗明确。“一小”即:角度要小。凡是选准了一个小的角度,摆出具体生动的事实,就容易把主题写得有深度,写起稿来显得生动、活泼,受读者欢迎。这样,选准小的角度,就有利于主题深化,有利于抓到具体的材料,有利于报道人物与事物的个性特征,稿子容易写得短小精悍,并且做到时效性强。
2、什么是通讯情节?怎样展开(写好)通讯情节? 答:通讯的情节是指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结局的完整过程,带有一定的故事性,比较具体、生动感人,它主要是通过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有的通讯,具有 6 贯串全篇的整体情节,它本身便成为通讯中总体故事展开的主线,并以此联缀数个相关的小故事或典型的细节,构成一篇既有具体的个性化的内容,又有统一整体画面的通讯。通讯典型情节的展开,具体方法如下:(1)从写作角度上说,通讯情节要写得具体完整。一个情节要有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高潮和结局这几个部分,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完整的印象。有一些事实很有意义,很能说明问题,但构不成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就要用细节来弥补情节的不足。(2)通讯情节的展开要注意描写与叙述、具体与概括紧密结合,才能把情节写得深刻感人。生动的形象描写要借助综合叙述来贯穿,才不会写得支离破碎;综合的叙述要有具体的形象描写来补充,才不致枯燥无味。总的说,展开“情节”,把通讯写得绘声绘形、鲜明生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会展开“情节”,记事、写人、状物不注意描写与叙述相结合,是通讯缺乏个性色彩和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情节展开的目的,不是只追求生动,主要的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及精神境界,为突出主题服务。
3、什么是新闻特写?怎样写好新闻特写? 答: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埸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从实践看有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采“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采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采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采的片断、精采的场面或精采的表演、动作等。
4、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种?它有什么作用? 答: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从内容可区分为历史背景、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和事物背景等四类。从它的作用看,可区分为对比性的背景材料、说明性的背景材料、注释性的背景材料等三类。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有些记者和编辑,因“背景意识”不强,刊登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或索然无味,毛病在于没有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用来交代主体新闻来龙去脉、产生的条件或原因、显示与周围事物的各种关系、代替记者和编辑说话、突出和深化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使主体的新闻价值大幅度增值的不可或缺的材料,在新闻中背景材料如能运用得准确、适量、贴切,既可把主 7 体新闻写深写透,又可适应读者的阅读心里和满足读者求知的俗望。
5、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怎样写好短新闻? 答:为什么要把新闻写短?这是因为:第一、舆论机构的特点决定于新闻要短,它们发布新闻的时间也有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新闻必须短。第二、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读者迫切要求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大量的、多种题材的国内外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第三、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广大群众希望在极短的时间里,能看到、听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新闻。只有把新闻写短,才能珍惜群众的时间。第四、要求新闻写短,在报道上有几个优点:新闻短,便于采访,及时发布,可以把报纸编排得活泼美观。把新闻写得短而好,还要写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1)精选材料。选的材料就要“以一当十”,凡是与主题无关的,虽然材料十分生动,也要忍痛舍弃。(2)“一事一报”。(3)避免不必要的议论。(4)用词造句下功夫,求简洁去繁缛。报道的文字要开门见山,去除多余的描写,少用、不用形容词,把新闻内容表达得直接一些,文字精确。
6、为什么新闻要写得真实?把新闻写得真实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答: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的力量在于真实,新闻中的事实要有根有据。只有真实的新闻才能取信于民。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准确,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的起码条件,是记者的神圣职责,是党性的表现。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主要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第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如何等,以及引用的各种资料、数字要准确无误。第二、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不能添枝加叶,不能合理想象。第三、要讲究科学。稿件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应有差错。第四、要实事求是,符合辩证法。新闻所要表达的观点必须从事实材料中来。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评价,对事物发展的过程的衡量和掌握,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防止片面性、绝对化。第五、文字表达要统一。稿件中某些事实的表达方式要和全国规定的或通用的方式相一致,如译名、计量单位、数字的写法等。
7、什么是人物通讯?怎样写好人物通讯? 答: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要写好人物通讯,一般要注意如下几点:(1)通过写事迹,表彰先进人物的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而且一般是一个先进人物为主,笔墨务必集中。人物通讯写人,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见物、见人、又见思想”。使之写得形神兼备,以“形”传“神”。(2)抓细节,抓特点。人们对一篇人物通讯的一些事迹、概貌、数字常常看后可能忘掉,但动人的细节、情节,却往往难以忘怀。因为细节往往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另外,要注意表现人物有特色的事迹,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并选用新的角度,才能把人物写得富有新意。(3)写先进人物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是先进人物和党的领导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思想哺育,是我们时代先进人物成长的根本条件。二是先进人物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是先进人物成长的深厚基础。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代绪论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功夫在笔外 上编 总论
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第二节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第三节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第四节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第五节 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第二节 时效性:新鲜 快速 简短 第三节 可读性:具体 生动 通俗 第四节 针对性:信息 知识 思想 第五章 新闻角度
第一节 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第二节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第三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第六章 新闻跳笔 第一节 何谓新闻跳笔? 第二节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第七章 新闻语言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中编 消息? 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第一节 消息体裁的特点 第二节 消息体裁的优势
第九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导语 第一节 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第二节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导语的大致类型 第四节 导语修辞技巧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主体与结尾 第一节 主体重任在肩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 第三节 消息结尾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 第一节 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第二节 精选背景材料 第三节 巧妙穿插 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第二节 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动态消息 第四节 简讯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预测性消息 第四节 服务性消息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第二节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第三节 新闻素描 第四节 花絮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第二节 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第三节 解释性消息 第四节 新闻述评 下编 通讯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 第二节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第三节 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第四节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通讯的主题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第二节 通讯主题的要求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通讯的选材 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 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 第三节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第十九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通讯的结构 第一节 通讯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第一节 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第三节 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第一节 事件通讯报道对象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第一节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第二节 工作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第一节 风貌通讯的分类 第二节 风貌通讯的写作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第一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第二十五章 专访
第一节 专访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专访的文体类型 第三节 专访的写作要领 第四节 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第一节 特写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特写的取材与分类 第三节 特写的写作要领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 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种类 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第五节 网络新闻写作需注意的问题 第六节 培养数字化记者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闻写作是新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新闻学(新闻事业史)、理论新闻学(新闻理论)与实用新闻学(新闻业务)。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实用新闻学是整个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
实用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各方面的应用知识。
新闻写作是实用新闻学研究的一个落脚点。
二、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新闻写作承担着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产品的任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是新闻报道成品的制作过程。
三、新闻写作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新闻报道是记者劳动的最终成果,也是惟一的表现形式。记者必须也只能通过新闻报道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而读者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作品而认识记者的。第二节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一、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二、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采访的质量主要是指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资深的记者用“七三开”的比例形象地概括了在采访和写作两个过程中所花的时间与力量。因此,学习新闻写作,要建立在扎实的采访基础之上。第三节
功夫在笔外 新闻写作的主体是人。写作者的素质至关重要。所谓“功夫在笔外”,讲的就是有关记者自身的素质问题。
一、加强政治修养
(一)记者的政治修养首先表现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二)记者的政治修养还表现在强烈的正义感。
二、加强知识修养 新闻写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
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根底。一个记者除了拥有新闻专业教育的背景之外,还要对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与新闻工作有关的问题有一定的知晓,才能较好地驾驭新闻写作。
三、加强思维修养 加强自己的思维修养,即不断提高自己辨识与表现新闻价值的思维能力。第二章 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第一节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一)确有其事
(二)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四)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五)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一)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二)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三)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第二节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导致新闻失实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传播者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体制性失实
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三)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体制性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经济性失实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所造成的新闻失实。
(一)故意失实
二、经济性失实
三、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
(二)非故意失实,也称业务性失实 这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第三节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
一、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二、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新闻写作的谋篇布局,即消息或通讯的结构设计、段落安排,实际上体现着写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此时此刻,要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这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均属想当然,无可非议地在严禁之列。
四、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
(一)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二)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三)要注意核对数字。
五、描写要有分寸感
我国新闻界最常见的是滥用溢美之辞,描写时夸大、渲染、拔高。
新闻描写是否恰如其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记者的态度,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和实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事求是。如果带着个人的好恶,就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或缩小有关的事实。
六、要注明新闻来源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七、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这个程序不仅有助于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二次采访。
记者写出来的稿件,也还要经过所在传媒内部的审改。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一、什么叫用事实说话 有两种不尽相同的表述。一种说法是: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另一种说法是: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一)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没有事实就
没有新闻。
(二)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三)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
三、是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在说话?
(一)传播的目的是说话
(二)选择就是在说话
(三)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 第二节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 何为典型事实?
一、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二、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三、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四、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第三节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所谓“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读者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这种方法自然会加强可信性和说服力。第四节
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一、善于联想 这是一种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陈述的方法,暗示与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从而得出结论。
二、善于对比 把两件事或更多的事实放在一起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都可以,这样有助于发现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新闻写作也常常采用这个方法来发表无形的意见。
三、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报道同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和运用了不同的背景材料,从阅读的效果分析,会对读者 15 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分析,记者可以表现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
四、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多层次的丰富的背景材料的运用,既可以增加文章的可阅读性,也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新闻事件的意义同时可以增加新闻的可信度。第五节
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直接引语是指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被采访者的原话。
西方新闻教科书把它称为“新闻写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并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其重要性以及引用的具体技巧。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西方记者也很重视使用直接引语。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一种受限制的写作
一、传播产品与读者观念
传播产品,是指新闻作品的功能在于传播。具体地说,它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产品。读者观念
“读者关心这个事吗?” “读者能够读完这篇报道吗?”
第一,版面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它一般有固定的字数。因此上版的新闻稿件有字数的限第二,版面在时间上也不是无限的,如果是日报,它每天有一定的截稿时间。因此上版的第三,版面在组合上是“配套”的,从内容、从角度、从新闻文体等,要服从于整体策划。“一次性消费”是指新闻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一旦 人们知道了,新闻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一次性消费”同时带来“排他性”。所谓“排他性”是指同样内容的新闻,哪一条先到受众那里,二、组合产品与版面观念 制。
新闻稿件有时间的要求。第二节
时效性:新鲜 快速 简短
解决了他的“不知道”,后续而来的那一条,就不再起什么作用了。
一、新鲜
(一)要加强今日新闻的采写
(二)学会在报道中把最新鲜、最精彩的信息或内容“拎”出来,用最明显的形式摆在读者的面前
(三)寻找新闻的最近点,尽可能找这件新闻事实在今天的依据。
二、快速
(1)学会集中精力,不受外界干扰,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迅速投入写作。(2)学会和养成打腹稿的习惯。
(3)熟练掌握新闻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特别要得心应手地运用消息写作的技巧和方法.16(4)善于准备好各种写作素材,灵活地组成“预制构件”。(5)注意培养自己口述新闻的能力。
三、简短
新鲜、快速与简短有密切的关系:
篇幅短了,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可以多发新闻报道,传递更多的信息。 简短有助于突出新鲜的内容,长篇大论很容易把新闻湮没掉。
简短还有助于快,新闻报道写得越长,所花费的时间也就越多,发稿自然快不了。(1)坚持一事一报。说清楚一件事,比说清楚几件事要简便得多,容易写短。(2)要注意把主题破小,把角度选小,把架子搭小,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3)化整为零,可以多一些滚动报道、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4)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第三节
可读性:具体 生动 通俗
一、具体
(一)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二)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一)在某些方面“生动”与上文中讲到的“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越是写得“具体”
(二)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
(三)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一)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二)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三)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二、生动 就越容易生动。
三、通俗
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第四节
针对性:信息 知识 思想 针对性的含义
第一是指在进行新闻写作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这条消息或者通讯是写给谁看第二要明确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发的,通过它要引导或影响读者到什这两层意思可概括为两句话:了解传播对象,明确传播目的。
(一)学会多侧面地进行报道,或称写“立体化新闻”。
(二)学会抓特点。的。
么目标上去。
一、加大信息量
(三)学会使用新闻背景。
(四)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新闻信息。
(一)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经验总结。它最大的特点是科学性。
二、加大知识含量
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加大新闻报道中的知识含量,即是要讲究科学性,要注意挖掘和展示信息背后的某种客观规律。
(二)这种增加,不仅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的增加,即在报道的选材、角度上都要比单纯信息的报道更深入一步。
三、挖掘思想深度 思想深度决定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第五章 新闻角度
第一节 一个关系成败的切入点 新闻角度的定义
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新闻角度选得准,新闻价值倍增。反之,选得不准,报道老一套、一般化,就会削弱新闻
一、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 价值。
二、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三、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第二节
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一般来说,这个角度应该是新闻事实与你所在传媒的“导向定位”和主要受众群需求这三者
一、根据不同读者群的定位寻找最佳报道角度 “聚焦”的结果。
二、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在选择新闻角度时,要学会充分利用新闻价值学说中的“接近性”原理,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读者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接近的因素越强,读者的阅读愿望也就越大。第三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以旧见新找角度 以旧见新找角度,就是要求记者在报道老题材、老话题时,要善于将过去的报道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从旧闻中发现新闻,推陈出新。犹如老树开新花,找到新花,就容易写出新意。
二、以小见大找角度
这里指的是表现大主题可以选择小角度,即“寓大于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所谓虚中觅实,主要指对一些抽象性、概念性强的事实材料,要尽量寻找其中所包含的实
三、虚中觅实找角度
在而具体的内容,从这个角度入手表现整个事实的新闻价值。
四、逆向思维找角度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遇到有些事,可以倒过来想一想,在这种类似“反思”的过程中寻找新闻角度。
五、发散思维找角度 即要求以一个新闻目标(或一个新闻事物)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思考时,思路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六、统摄思维找角度 一般来说,这种统摄首先要把采访所得的具体新闻素材和具体观点聚拢,然后把这些事实与事实的意义向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并进行深度挖掘以接近事实的新闻内核,聚焦点越来越小,越来越集中,最后就可能找出一个最佳聚拢点,这就是报道这件事实的新闻角度。
七、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意识。第六章 新
闻
跳
笔 第一节
何谓新闻跳笔?
一、新闻跳笔的特点
(一)在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二)它与一般文字作品所要求的注意上下文衔接、具有连贯性、讲究启承转合等不同,它主张“跳”,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跳跃。
二、为什么新闻写作要用“ 跳笔
(一)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1.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这种叙述方法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
2.长篇大论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疲劳。
3.运用跳笔写作的新闻报道,排在报纸的版面上黑白相间,疏密有致,容易让读者“一见
(二)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
1.记者运用跳笔写作时,不必为文章的“启承转合”费心,他只需集中那些最有新闻价值的事2.“文如看山不喜平”。以这样的行文结构叙述事实,在段与段之间实现了跳跃式的推进,实,一段一段写来。
文章自然波澜起伏,而且有一种动感,体现出新闻报道作品明快的文风。钟情”。
(三)加大新闻信息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1.运用跳笔,每写一个段落,就提供了一个分角度或者一个侧面的事实。
2.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跳跃,留下了空间,留下了停顿。有空间就有容量。容量大可提供的信息量就大,给予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就大。第二节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一、短段落,多分段 段落是区分内容和层次的手段。跳笔在提行分段上的一个特点,或者说它的核心就是多分自然段,并且每段都不长,用短段落来划分内容与层次。
二、断裂行文 新闻跳笔所要求的“断裂行文”,是指段落之间不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事实的原始过程从头排列,不面面俱到,不平铺直叙,不必顾及程序、顺序或者层层推理的逻辑,而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着力突出读者最感兴趣的新闻事实,把它们之间用跳跃的方式组织起来。
三、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把通讯中的某些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然后在这样一些段落之间,运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按照类似电影镜头推拉摇移,把它们连接起来。
四、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事实主体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在描述与议论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现场与背景之间的变化与跨越;
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的时间与空间跨越;由概述到细节的粗与细、简与繁的跨越;还有各第七章 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写作对新闻语言的要求
一、什么是新闻语言 根据新闻学的原理: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特征
(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二)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三)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消息与通讯对于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2.新闻语言风格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新闻语言风格还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
(四)“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白描”是指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种笔法,例如倒叙、插叙、比喻、排比等等之间的跨越等等。
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第二节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
一、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在新闻写作时掌握多使用动词的要领,既能把人物和事件写“活”,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能把环境和景象写“活”,使人如临其境,最终让消息或者通讯“立于纸上”。
二、多用子概念
多用子概念,也就是说,多用具体的语言去写作。真实的东西都是具体的,具体的东西往子概念的内涵总比相应的母概念内涵丰富具体,因此,多用子概念容易引起人们的形象思往是生动的。维。
三、多用大白话
“大白话”在这里是指群众语言,老百姓说的话,或者叫大众口语。
大众口语生活气息浓,大都具有通俗明白、平易近人、生动形象的特点。用群众的语言写第八章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 第一节
消息体裁的特点
一、简括
简要、概括地反映新闻事实,是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
消息这种体裁一般不提倡记者直接抒情或议论。虽然它并非绝对排斥抒情或议论,但要求
二、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
三、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 消息的结构是倒叙,亦即俗称的倒金字塔结构。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导语,通过导语,将新闻事件的结果、新闻事实的精要,首先呈现给读者。在这一点上,以反映事物最新变动为主的动态消息尤为典型。不过,从总体上看,无论何种类型的消息,基本上都不能完全摆脱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
四、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 消息的外在标志是电头或“本报讯”,有人总称其为“消息头”。第二节
消息体裁的优势
一、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媒体的信息承载量 报纸以及其他新闻媒体,主要是靠消息来增加信息量的。媒体刊登的消息越多,其总体上传播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二、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由于文章内容简括,不必照顾事件的过程或细节,消息可以及时地,用滚动传播的方式报道突发事件、正在进展之中的事件;消息篇幅短小,写作、编发稿件都可以节省时间,从而使新闻,能为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还能使新闻具有独特的风格。
它有条件冲在前面,担任“第一报”的任务。
三、消息易为不同的读者所接受
消息的“外包装”是“客观性”,它靠事实说话,提供给读者的是事实。这样,即使宗教信仰、政治见解以及文化背景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即使不愿接受传播者的观点,却不能不正视事实。
四、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消息可以说是浓缩了的新闻,它突出“干货”,过滤掉了一些“水分”,加之有“一句话新闻”式的标题和先声夺人的导语,可以让信息毫无阻拦地直接进入人们的视野,对读者,对各类传媒的接受者,造成很强的心理冲击。第九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第一节
导语的定义与任务
一、导语的定义
(1)它是新闻——消息体裁所特有的;(2)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
(3)与任何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一)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三)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为一篇之首,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决定消息的基调。
——导语
二、导语的任务
第二节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所谓实质性内容,即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一)最新鲜的材料;
(二)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三)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导语不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二是讲究文采,做到
二、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三、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四、力求优美生动 语言美。
第三节
导语的大致类型
一、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是概述型导语。应注意:
(一)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二)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是描述型导语。它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第二,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可以描述型导语的写作,要求记者: 第一,采访中勿忘捕捉有形的画面;
第二,导语所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 第三,用剪影的办法来写。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称评述型导语。评述型导语有以下优点:
第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
第二,评述型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评述型导语的写作应注意:
(一)评述型导语中的评,应是言人之所未言,深刻而有新意;(二)评述型导评中的评,应是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三)为了使导语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更有说服力,有时,也为了防止因记者直接评论而
二、描述型导语
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三、评述型导语
招致被动,可以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四、橱窗式导语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为橱窗式导语。
橱窗式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新闻。其特点在于:它不是靠描写或议论,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写入导语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第四节
导语修辞技巧
一、设问
导语以提问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
以提问方式写作的导语,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记者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写作方向。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导语修辞方式,有人也称其为“提问式”导语。
二、拟人 导语中将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三、借用
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来揭示新闻内涵,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导语富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下文。
四、对比 在导语中,将两个极端的事物加以对照,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这种对比的写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五、直呼
导语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新闻界也称其为“谈话体”。
六、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的一部分,形成排比式导语。这种写排比
法的好处是,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
七、惊警 导语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强烈唤起读者注意。这种写法可造成震动效果,造成一种紧迫感,使读者为之一惊,不能不注意。
第十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二)——主体与结尾 第一节
主体重任在肩
一、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
(一)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二)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一)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二)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一篇合格的新闻作品,应能解疑释惑,清楚地回答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这个任务也只能
二、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
三、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由主体部分来承担。
四、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一)运用“色彩”;(二)打开包袱中的包袱;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方式
一、倒金字塔结构 仅从导语和主体这两大部分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消息整体上采用的都是倒金字塔结构;另一层意思是,主体本身也按材料的重要程度由前至后依次展开,主体也是倒金字塔结构。
二、纵向结构 主体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结构,称纵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反映新闻事件的大致过程,让读者了解前因后果。记者也可以借“过程”说话,表达某种观点和意见。
三、横向结构
这种主体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事物发展时间顺序的限制,围绕一个主题,将同一时空范围的情况有序地组织起来,反映“面”的变化。
四、点面结构 点是指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是指一般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这也是主体安排结构的一种常见的方式。这样安排结构可以为读者提供广阔的认识空间,可以使消息更有说服力,而且,也更符合普通读者的认识规律。第三节
消息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特点 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
二、几种巧妙的结尾方式
(一)材料典型、意味隽永;(二)首尾关照,巧妙呼应;(三)稍加议论,画龙点睛;(四)水到渠成,自然抒情。
——新闻背景 第十一章 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第一节
写消息切记交待背景
一、何谓新闻背景
(一)宏观意义上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二)狭义上
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一)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三)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四)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五)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六)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七)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二、新闻背景的任务、作用
第二节
精选背景材料
一、明确目的,抓住重点 通常情况下,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所谓“事实本身的疑点”,是指读者感兴趣、而不加背景读者又难以理解之处;读者兴趣,既包括前面所说的“疑点”,又包括新闻事实之外,读者需要了解的有关事实和材料;新闻主题则被认为是调遣 25 背景材料的主要依据,大部分新闻应根据主题的需要确定背景解说的重点。
二、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 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就内容而言,背景材料不受时空和事物类别限制。古今中外,只要对说明新闻事实有用,均可拿来。
三、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 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符合读者心理需求的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第三节
巧妙穿插
一、插入导语(一)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
(二)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
(三)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二、导语之后接背景段
(一)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二)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一)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二)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黏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导语之后可立即插入背景;
三、分散插入主体之中
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第十二章
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报道事件是消息的基本使命
一、新闻报道必然追逐事件
(一)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都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三)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消息制作和传播过程的短平快特点,也为它报道事件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面对突发性事件,二、消息是报道事件的首选体裁 消息无疑是最佳报道体裁。
第二节
报道事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事实要交待得一清二楚
事实交待不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缺少新闻要素,事情的轮廓不清楚;(二)忽略了某些必须交待的细微部分,令事件模糊不清;(三)事实的具体内容、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够具体。
二、勿做表面文章 记者应是观察家与思想家,他应当能够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看到其深层的含义,预见到它的影响,并用准确的语言将事件的意义、自己的发现告诉读者。这样,消息才会有思想性、有深度。
三、见事见人
(一)以人的命运为焦点报道事件;(二)关照事件结果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反映人在事件中的活动、心态,丰富事件性新闻的内涵。(一)不要煽情;
(二)不要无意中传播作案手段、泄漏破案方法;(三)注意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四)关注事件成因。
四、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第三节
动态消息
一、动态消息的特点
(一)动态消息大多一事一报,一篇消息只写一件事;(二)动态消息更强调“宏观笔法”;
(三)与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动态消息更加注重时效。(一)善于捕捉动态新闻的报道题材;(二)客观记述,增强可信度;(三)传达现场气氛,使新闻更具动感;(四)连续报道,确保时效。
二、动态消息的写作
第四节
简讯
一、简讯的特点、地位
(一)简讯的特点
1.简讯文字简略,内容简单; 2.结构单一;
1.简讯是传播信息的有效手段;
2.简讯篇幅短小,可以多发稿,从总体上增加媒体的信息含量; 3.多发简讯可以活跃报纸版面; 4.简讯栏是信息集中之地,它还可以为 记者提供能够再利用的新闻线索。(二)简讯的地位
二、简讯的写作
(一)撮要
1.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
2.提示新闻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精简; 2.要有表现力;(二)讲究文字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 第一节
非事件性消息日益受到重视
一、非事件性消息的特点 事件性新闻关注的是事物的最新变动,是突显的“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备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非事件性消息的特殊价值
(一)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二)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三)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四)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第二节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对比
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其问题性、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是对比。
二、量化
集中 非事件性新闻在写作上有必要将散在的事象加以概括和集中。集中的一个有效手段是总体量化——剥去事物的个别的外壳,以抽象了的全局性的数字,反映某些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总体态势。
三、以点带面 点,即个别的、典型的事例,面,即全局情况。忽视点会削弱消息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没有面,则难以反映总的态势。
四、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大多数非事件性报道,记者是为了反映某种情况或问题而行动的。有些报道即使利用的是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资料,其调查本身——信息源一方的行动本身,也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第三节
预测性消息
一、预测性消息的基本特征 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预测性消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同预告性消息不同。预告性消息是对必定发生的事情的报道,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确定无疑的。
二、预测性消息的价值
(一)有助于科学决策;(二)可以帮助治疗“近视症”。(一)及早预测;(二)他人预测;(三)权威预测;(四)深度预测;(五)审慎发稿。
三、预测性消息的写作
第四节
服务性消息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功能
(一)服务性消息的特点
直接可用”,亦即,这种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1.可以从“生活”角度关注科技发展,为大众提供参考性信息; 2.在经济领域指导消费、捍卫消费者利益;
3.提供信息、方法、建议,满足大众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的需要。(一)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二)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三)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四)亲切、自然。(二)服务性消息的功能
二、服务性消息的写作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 第一节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功能
一、描写性消息的定义 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换言之,描写性消息的特点是“再现”,——以文字重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情景。
二、描写性消息的功能
(一)记录活的、有声有色的历史;(二)发挥形象的感染力、震撼力;(三)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
第二节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几点要求
一、简笔描写
作为消息之一种,描写性消息也应力求简括,用简洁的笔墨,概括地勾勒事件的现场情景、人物的活动,以及非事件性新闻的某个场面,而不宜过多地描写细部。
二、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亦即,它们应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只有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
三、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描写性消息不仅不排斥叙述,还需要用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
新闻素描 第三节
一、新闻素描的特点
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它基本上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二、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一)灵活安排文章结构;(二)描写好典型细节;
(三)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第四节
花絮
一、花絮的特点、作用
(一)花絮的特点
它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二)花絮的作用
1.花絮有特殊的信息释放功能; 2.花絮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一)小角度;(二)大视野;(三)轻松幽默、亦庄亦谐.二、花絮的写作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
第一节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地位
一、分析性消息的特点
首先,与报道“事”的新闻不同,它是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
其次,分析性消息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换言之,分析性消息是典型的深度报道。(一)分析性消息可以为读者提供多元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二)分析性消息直接亮明观点、表达意见,有助于强化新闻和大众传媒的言论功能;
二、分析性消息的地位
30(三)分析性消息可以让受众直接听到记者的声音,实现“直接交流”.第二节
分析性消息的写作
一、观点、见解——分析性消息的灵魂 分析性消息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它的观点、见解。好的分析性消息,应有鲜明的观点、新颖独到的见解。
二、使消息更带新闻性与客观性
其一,它应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件或问题的分析; 其二,它应当是讲究时效——动作较快,甚至是紧随其后的分析; 其三,它应当在分析中提供新的、读者尚不了解或尚未注意到的信息。
第三节
解释性消息
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及重要性
(一)解释性消息的特点: 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重点回答“为何”。
第一,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分析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总体的通俗化处理过程;第二,解释性消息通过对信息的综合与梳理,可以有选择地为读者提供事件或问题的“全像”;第三,解释性消息探究事件或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发言”更富启迪作用,也更具建设性。
二、解释性消息的写作
(一)大背景意识;(二)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三)巧妙开篇,引人入胜;(二)解释性消息的重要性
第四节
新闻述评
一、新闻述评的特点、价值
(一)新闻述评的基本特点: 首先,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其次,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述评旗帜鲜明、尖锐泼辣,富有指导性;其次,述评可以为评论插上轻灵的翅膀,使其成为评论战线的轻骑兵。(一)典型题材,全局观点;(二)因事论理,理由事出;(三)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二)新闻述评的价值
二、新闻述评的写作
第十六章
通讯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
通常的定义是: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文体。目前我们所称的“通讯”其实已经逐步演变为一种集合概念,一种广义的名称,是指报纸、刊物中运用的除消息以外包括各类通讯、特写、专访等所有详报型(或曰深度型)新闻体裁的总称。
第二节
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
第一,通讯所报道的事实,无论大小,必须真实存在;第二,通讯必须具有时效性;第三,通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有新闻价值.一、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二、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三、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四、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五、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六、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七、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消息以最简洁的语言、抢眼的文体结构快速传递着最重要的信息,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通讯虽然也传递信息,但它篇幅长,时效稍差,其魅力在于其可读性。——通讯的主题 第三节
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第四节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 的需求。
第十七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一)第一节
什么是通讯的主题
通讯的主题是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思想观念。第二节
通讯主题的要求
一、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首先要弄清,所报道的事实中是否存在记者这种认识的依据;
其次,有一条原则在选择主题时是不能动摇的,即所选主题不是随意的,是受事实限制的,必须是在事实内在逻辑所指示的范围之内选择主题。
二、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一)深度来自全局意识;(二)深度来自历史感;(三)深度来自展示人的心灵。
三、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
主题针对性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曰 新鲜;二曰时代色彩。
第三节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作者在接触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前,对将要采集的事实不甚了解,对将要写作的通讯主题也没有事先预想。需要在了解事实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进入主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
二、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作者依据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或媒体布置的报道思想,预先设定了要写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去等待、选择表现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以验证主题,这就是所谓的“主题先行论”。第十八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二)
——通讯的选材 第一节
通讯选材的特点
一、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选材的典型性的直接含义,即材料的代表性。“代表性”有两层含义:一曰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有特别之处;二曰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不是社会中的个别现象、个别事件,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二、要围绕主题选材
三、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第二节
通讯选材的类型
一、骨干事例;
二、细节材料;
(一)详细的情节事实
(二)特写镜头三、一般叙述性材料。
一、记者的现场观察;
二、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三、记者的访问。
——通讯的结构 第三节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
第十九章 通讯写作的基本环节(之三)第一节
通讯结构的特点
首先,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其次,通讯的结构较消息的结构复杂。
第二节
结构通讯的原则
一、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就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如果是现场材料,就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再如写人物通讯,如果只采访到此人的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事实,就可考虑写成新闻小故事,而不必硬要写成三侧面或“三块式”的人物通讯。
二、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
三、简洁清晰原则 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四、均衡对称原则
第一,要有层次意识;
第二,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第三,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第四,即要求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
五、跌宕起伏原则
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编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 第三节
通讯结构的表现形式
一、纵式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也叫单线条
(一)按照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按时间顺序叙述下来;
(二)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一连串故事的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三)将多线条事实“编织”成单线条纵结构;
即按照新闻事实的内在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多侧面拼接的形式来安排新闻素材。
(一)同时异空结构;
(二)多侧面拼接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通讯往往从现象入手,层层挖掘现象的原因,以及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过程链接法。
二、横式结构
三、递进式结构
第四节
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一、通讯的开头
(一)开门见山;
(二)突出中心事实,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三)突然插入记者截取的现场事态,有场景,有直接引语,有人物动作……
(四)以寓意的诗歌故事开头,然后迅速转入本题。
(一)强调主题或深化主题;
(二)抒发情怀。
二、通讯的结尾
第二十章
人物通讯
第一节
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一、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二、人物通讯随着时代的步伐发生重大变化:
(一)报道对象的变化;
(二)报道理念的变化。
第二节 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
一、先进模范人物——典型人 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
二、新闻人物
(一)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
(二)精英人物。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属于哪级树立的典型,亦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三、凡人奇事,奇事凡人
但他们的一事、一语、一情、一思,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报道的主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的精神。
四、“冰点”人物 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报道对象。
五、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这类人物主要是各类反腐败案件中的党政干部。
一、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二、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三、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神似胜于形似”。 第三节
人物通讯的采写特点
第二十一章
事件通讯 第一节
事件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
预知事件 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
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 第一,第二,以预知事件为题材写成的事件通讯,大多数有三个特征:
因题材重大,报道的社会影响也较大,记者写的报道可以起到历史文献的作用。 现场材料丰富,可感可信。因为采访预先知道的事件,记者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策划和采访准备另外,记者有可能赶赴现场进行采访,“见证历史”。大量的镜头化语言使通讯可感性强,可信度高。
第三,写作“投入”,富有激情。小故事
三、反映社会精神风貌的通过展示这类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矛盾解决的过程,褒扬社会中的人类美德,传递精神文明,针砭时弊、抨击邪恶,有利于扶正祛邪,净化社会风气,发挥新闻引导舆论的作用。第二节
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一、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一)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二)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三)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每个事件的经过,总有一个环环相扣的情节链条和因果链条,这是记者在事件通讯中必须
二、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首要展示的线索。
三、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应当首选那些老百姓最关心的,有普遍意义的角度去认识新闻事实、确立报道的主题。 事件性事实本身的张力是事件性通讯的独特优势。然而,要发挥这个优势,记者要学会捕
四、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捉关键场面,展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充分展示事件本身中的戏剧性情节的说服力量。
五、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一)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二)“多线条过程”结构;
第二十二章
工作通讯 第一节
工作通讯的报道内容
一、展示各项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提炼启迪人的新思想、新观念 报道典型经验,除了采取综合消息的形式以外,工作通讯以其篇幅和时效的宽容度,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具有传播效果的另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二、反映工作中的问题和教训,揭示这些问题和教训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内涵,以引起社会的注意,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调查性报道上,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青睐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报道内容更侧重于揭露问题,展开批评。
三、剖析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探讨对策与解决的方法 这种类型的工作通讯比较多地体现在分析性报道上。也就是说,它不仅要通过调查,展现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还要对此进行分析与解剖,找出问题的原因,探寻可能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它的选题要扣住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和大众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第二节
工作通讯的写作
一、从全局高度选择典型事实;
二、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三、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四、虚实结合,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二十三章
风貌通讯 第一节
风貌通讯的分类
一、综合报道某个地区、某条战线的今昔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 报道地方的新变化和新的建设成就是风貌通讯的重头戏。这种报道在综合性大报上尤其常见。
二、报道某地的风土人情,人的精神面貌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迥然有别的风土人情,往往是足不出户的读者最感兴趣的题材。
三、报道历史文化遗产,以景写情,睹物思人 重游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诞生地,使人领略文化韵味,聆听历史的足音,启发思绪,陶冶情操。
第二节
风貌通讯的写作
一、抓住特点写见闻;
二、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三、主题不容忽视。
第二十四章
社会观察通讯 第一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拓展了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了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首先,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其次,它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
首先,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其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以揭露、批评报道为主,而它所揭露与批评的重点往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
二、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往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三、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强调从社会生活中选题,强调以调查采访为主,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成具体的新闻报道,然后通过媒体传播进一步提升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直至把这个话题“设置”进社会议题,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第二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一、按题材分类
(一)话题型;
(二)课题型。
(一)展现型;
(二)剖析型。
二、按报道方式分类
第三节
社会观察通讯的采写要求
一、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一是要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这就有二是要直面社会的不公平,甚至社会的丑恶与黑暗面,这就可能有一定的风险。(一)社会观察通讯的好题材只能在社会生活的深处发现;
(二)社会观察通讯调查性报道,特别是批评与揭露型的报道,更需要掌握详实的第一手材(三)要反复核实事实,要注意对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悉心梳理、如实反映。纪实手法 可能触动社会的某些敏感区。
二、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掌握第一手材料
料;
三、微观和宏观结合的
纪实是一种运用人物、情节、现场、对话、数字等各种资料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一方面,这类通讯所选的“点”是“面”的代表,即微观事实是宏观事实的代表,必须着力去表另一方面,社会观察通讯的目的既然要表现社会生活的“面”,宏观的纪实材料——综合性的现,才能以“点”带“面”。
背景介绍,概括性的全景材料和各种统计数字是不可缺少的。
四、避免走入的几个误区
(一)媚俗、盲目追求“卖点”;(二)注意保护隐私权;(三)严防道听途说和虚假报道;(四)防止片面、偏激,以免造成负效应;(五)刹住超长风。
第二十五章
专访 第一节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专访的文体特征
一、专访强调的是“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二、专访强调的是“专”;
三、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四、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五、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第二节
专访的文体类型
一、以记人为主的人物专访
新闻人物;
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中的关键人物; 有某种特定新闻背景的人物。
二、以记言为主的“问题专访”,也称“意见专访”、“言论专访”或“学术 专访” 这种类型的专访是记者带着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的专题采访,请有关人士加以解答。
三、以记事为主的事件专访 一般来说,只有新闻事件才能构成事件专访;而且与事件性通讯相区别,事件专访是指记述某些新闻事件的特殊意义、内幕情况或者澄清事实真相的专题访问。它主要是通过采访这些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或者见证人来“复原”与“剖析”新闻事件的。
第三节
专访的写作要领
一、问答整理式 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之一,也是最简单,又最能体现专访文体特征的叙述方式。其写作要领就是实录经过整理后的采访过程,以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的问答体发表。
二、散文处理式 式处理,也可称为隐性问答体。它基本摆脱了一问一答的模式,记者可根据专访报道的需 39 要自由取舍问答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穿插叙述访问的情景、过程,或者勾画被采访者的形象、性格等。
三、口述实录 这种处理方式的写作要领很简单:全文集中记录被访问者的口述,也就是说,把现场的记者和记者所提的问题都删除掉,或者非常淡化地处理,主要保留被访问者的谈话。第四节 专访成功的决定性环节
一、专访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一)背景材料;
(二)知识资料;
(三)问题设计;
(四)注意挑选适当的采访时机和场合。
(一)重视第一组问题的成功率;
(二)增强临场的问题控制与应变能力;
(三)注意用眼睛采访。
(一)要准确地表达被访者所陈述的内容、概念与意思;
(二)要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
二、专访中善于提问与观察
三、专访后注意核对,引语一定要准确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 第一节
特写的文体特征 什么是特写? 特写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断”、“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一、镜头感
(一)巧妙的“截取”;
(二)适当的“放大”。
所谓透视感,是指特写比其他新闻文体更强调“以小见大”的传播效果。
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特写一定是来自现场的报道,作者一定要在现场采访,他必须是新现场感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特写的写作要历历如绘,要情景交融。
二、透视感
三、现场感
闻事实或被采访人的现场目击者。第二节
特写的取材与分类
一、人物特写 人物特写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动、行为或者性格。它比人物通讯更集中与凝 40 练,同时应该“画面感”与“动感”更强。
二、场景特写 除了人物特写之外,我们把其他的特写都用场景特写这个“大篮子”装起来了。主要理由是:在原来的分类中,例如事件特写、工作特写或者风情特写等,其实它们在具体写作中都是通过截取某一个或者一些关键性或者典型性的场景而完成的,取材的基本方法是极其近似的,因此可以不再做详细的区分。
第三节
特写的写作要领
一、抓准“镜头”;
二、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细节要有特点
(二)细节要有动感
三、要抓住新闻事实的高潮写;
四、要情景交融地写;
五、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与凸现。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写作 第一节
不可忽视的新媒体
一、数量增长惊人;
二、质量进步神速;
三、网民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一)随时发布新闻的实时性;
(二)随时阅读新闻的易检性。
(一)不受地域限制的全球化;
(二)不受“容积”限制的广容性。
(一)多媒体传播;
(二)交互性传播;
(三)小众化传播。
二、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种类
一、复制新闻 复制新闻,或者称COPY新闻。这是指从传统媒体上复制(COPY)来的新闻。
二、原创新闻
一是指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 二是指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三是指该新闻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制作出的适合网络信息传播规律,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方法在形式上有差别的新闻报道。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
一、即时滚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的单篇静态报道为多篇滚动的动态报道。
二、超文本写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新闻写作;
(二)通过超链接使与新闻相关的信息之间产生联系,使得网络新闻的文体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线形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与多维结构。
三、互动式写作
即改变传统媒体写作对受众灌输式的信息单向传播为与受众之间的平等的双向传播。
网络新闻写作需注意的问题
一、遭遇挑战的网络新闻真实性;
二、获得提升的网络新闻时效性。
一、把握全局的综合能力要强;
二、验证、过滤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要强;
三、在第一时效赶到现场直接采访的能力要强;
四、运用网络与数码技术进行采访写作的能力要强;
五、平等交流的能力要强。第五节
第六节
培养数字化记者
消息的地位——新闻大家族中的主力军
1(新闻媒介)发布消息是各类媒介的最主要的职能
2(受众)消息对受众影响更大,更广泛
3(新闻写作)消息写作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应掌握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常规武器
消息的基本特征
1事实为本(客观叙述,倾向性渗透与事实中)
实践—记者报道事实时做到真实准确具体,具备新闻六要素,在以事实为本的基础上,可 42 适当议论,但必须少而精,画龙点睛,点到即止
2迅速及时(所有新闻体裁中,消息时效性最强。报道新闻事件时,先发消息,在根据需要采写通讯等)
3简洁生动(新闻体裁中,最简短的问题,只要求叙述清楚最重要的事实)
消息的结构
1外部结构
a倒金字塔——按照新闻素材的重要性来安排顺序,组织材料有导语
优点(1)结构简明,便于记者快速采写报道
(2)将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前面,比较符合读者的
(3)便于编辑选择稿件,处理稿件,有时虽大刀阔斧删减,也不会伤筋动骨
适用于时效性强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动态新闻)
2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事件发生的
优点(1)情节完整,高潮在后,逐步展开,使受众产色很难干悬念感,吸引其继续读下去
适用于故事性较强,以情节取胜的消息,如现场短新闻
3混合式结构——首先介绍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再按
优点(1)兼具上两者的优点,既突出了主要新闻事实,满足受众的新闻欲,又条理清楚,明白畅晓
4自由式结构——除上述三者之外的(如镜头式对话式问答式等)
消息的内部结构
1消息标题——概括和解释新闻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吸引受众产生
(1)主题——字号最大,概括和揭示新闻的主要事实(正题)
(2)引题——位于主题上,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字号第二大(肩题眉题)
(3)副题——位于主题后,对内容做题要是介绍,说明结果和来源,补充解释作用字号最小
2消息头
(1)电头
××社×地×月×日电
(2)本报讯(本报记者和通讯员在外地时本报×地×月×日电)
消息的导语
导语的作用(1)告知主要事实,勾画整体轮廓(2)吸引受众(3)牵引作用(设悬念定基准)
导语的形成与演变
美国南北战争和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磁电报——六要素导语产生
20世纪20~30年代部分要素产生
导语的类型
1按新闻要素分类(何事导语何时导语何地导语何人导语为何导语如何导语)
同时包含几个要素,但抓住一个突出何事导语最常见
2按时间轴分类
最近发生—突出以前发生—回避或淡化
3按表达形式与写作方法分类
叙述式——概括式综合式摘要式结果式
描写式——人物描写事物描写现场描写
议论式——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
导语的写作原则
1突出主要新闻事实,展现情节高潮
(善于概括精于选择强化处理)
2吸引原则
(寻找接近点——
(寻找变化点——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寻找情节——新文本手有生动活泼的场面,导语从此切入;寻找一个与主要新闻事实有关联而又形象生动的细节,情节,引出主要事实;)
(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文学修辞的手法)
3最短原则
提炼和概括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少用或不用次要的事实;删去套话空话和不必要的字词;
尽量不用长的人名官名,地名和其他专有名词。
某些必须交代的情况可放到主体部分去补充。
第四篇:新闻写作教程
新闻写作教程
一、什么是新闻?
顾名思义,就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最近发生的见闻。但是我们每天都有很多见闻发生,有哪些是值得报道的新闻,也就是说哪些新闻是有价值的?我想主要把握新闻的几个特点:
及时性和必要性;
事件的不同寻常性;
与读者的接近性;
显赫性。
二、新闻的分类
新闻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等。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就主要讲怎么写消息,最后再讲一点儿通讯的写法。
(一)如何写消息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正文。
1、标题:点睛的关键。前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的标题可谓石中之玉,水面之珠,被称作新闻的“眼睛”。
通俗化;多元性;新、趣、活。
2、导语:导语是消息的特征,一般是用最少的语言提炼出整个新闻的内容,它是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整个报道都是由导语延展而出,所以说,好的导语是报道成功的一半。
叙述式:简明扼要地写出主要事实、经验或对全篇事实材料进行 1
综合概括,揭示主要内容
提问式:把消息中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做法以设问的形式提出,然后用事实作答。
描写式:对富有特色的事实或有意义的一个侧面,用简称的笔墨进行形象描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结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结论,然后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从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
正文主要是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正文最主要的要求是主题突出。流水账是我们最容易范的毛病。比如说有的通讯员写一个参观活动,从早上统一乘车出发,一直写到合影留念,面面俱到,不知道什么是主题。所以,在写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要舍弃,次要的要简略。紧紧围绕导语写正文。
再一个内容要充实。正文一般是对导语的补充,要回答解释导语中提出来的问题。所以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有些稿子写得非常“空”,就是内容不充实。我们的通讯员在写会议报道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公司第十六届二次职代会暨2008年工作会于1月21、22日召开,农场领导及班子全体成员、各二级公司领导班子和职工代表、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代表和个人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在大会上,×××同志传达了集团公司的会议精神。经理×××同志做了题为《突出主业 做强实业 强化管理 实现企业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的工作报告。经理×××同志与党委书记×××同志还与×××公司的总经理和书记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及计划生育责任书。
在代表团分组讨论中,代表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理代表领导班子在大会上进行了详细解答。代表们对经理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并在大会上一致通过。最后,党委书记×××同志以《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凝心聚力 忠诚进取 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题做了总结讲话,再次强调全公司要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经理报告,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保证公司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大会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大会是一次振奋人心的大会,激发了全体职工为08年工作任务而努力拼搏的热情,增强了继续前进的动力,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需要强调的是,好的新闻需要有丰富的背景信息。就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即可在主体部分体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体现,位置不固定。
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一类是对比材料,即对事物进行前后、正反的比较对照,以突出事件的重要性;二是说明性材料,即介绍政治背景、地理位置、历史演变、生产面貌、物质条件等;三是诠释材料,即人物生平的说明、专业术语的介绍,历史典故的解释等,以帮助理解消息的内容。
有些新闻稿还需要结语。
结语是消息也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消息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有的消息,事实写完,文章就止住了,结尾就在事实之中。
(二)如何写通讯
1、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文体上是记叙文的一种。一般是经过采访后进行的比较深入的报道。
2、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3、怎样写人物通讯?
我们的通讯员经常说没有稿子,但是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性格各异的同事,每天发生各种故事,作为通讯员,不能只盯着领导和先进看,还要多留心身边的普通员工,把他们发生的好人好事写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通讯题材。有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报道,什么样的事值得挖掘。其实这没有什么硬指标,只要是能反应时代精
神、真实可信的都可以,不需要刻意的拔高。
人物通讯的写法很多,没有固定的结构。写好人物通讯,首先要掌握一些材料。写人就离不开写事,要以事见人。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积累,还可以深入采访,多与被采访对象以及他周围的人聊天,更容易找到写作灵感。其次要掌握好人物特点。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提炼,选取最能反应人物特点的故事、细节、语言,最后再组织成文。要用短短的篇幅反应一个人非常不容易,所以写人物不要急于落笔,一定要找好角度,选好事例,下笔就不难了。
人物通讯要让读者:
见到人——身体特征
听到人——大量的引语
观察人——大量的动作
了解人——教育、工作、年龄、家庭、收入、爱好与忌讳、嗜好、成功与失败。
第五篇:新闻写作教程
写作:一般性的消息(标题、电头、背景材料)、述评
第一章
新闻写作:广义: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写作。
狭义:新闻报道方面各种体裁的写作。新闻作品的分类:新闻报道、新闻评论 新闻写作与采访的辩证关系:
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或者说,采访在先,写作在后,次序不能颠倒 2.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
新闻记者的几个修养:1.加强政治修养
2.加强知识修养
3.加强思想修养
第二章
新闻:广义: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
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写作的原则:真实性
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新闻对真实性的浅层次的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新闻对真实性的深层次的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新闻报道失事的原因:1.体制性失实
2.经济性失实
3.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
第三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
新闻为何要用事实说话: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2.事实胜于雄辩
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选择典型事实说话特点:1.它必须是鲜活的读者所未知的事实
2.它必须具有重要性而且是具体的事实
3.接近性可以强化典型事实 4.有的放矢也是选择典型事实的一个标准
怎样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来说话
2.运用背景材料来说话 3.再现场景
4.直接引语
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 怎样运用背景材料说话:
1.善于联想
2.善于对比
3.不同的背景材料表现不同的观点 4.综合立体地使用背景材料加大说话的深度和力度 背景材料:新闻背后的新闻,用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第四章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 时效性的三个方面:1.新鲜
2.快速
3.简短 可读性的三个方面:1.具体
2.生动
3.通俗 针对性的三个方面:1.信息
2.知识
3.思想
第五章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1.以旧见新找角度
2.以小见大找角度
3.虚中觅实找角度
4.逆向思维找角度
5.发散思维找角度
6.统摄思想找角度
7.全局高度找角度
第六章
新闻跳笔: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
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段和 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得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的特点:1.文体结构上它是多段体
2.它主张“跳”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1.短段落,多分段
2.断裂行文
3.借用电影的“蒙太奇”结构
4.加大句与句之间的跨度
第七章
新闻语言的具体特征: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2.要有时代感
3.应有不用的风格
4.白描(最重要的)
白描: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
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新闻语言的具体特征:白描
白描的特征: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何使用白描语言:1.多用动词、用准动词
2.多用子概念
3.多用大白话 消息体裁的特点:1.简括:迅速、准确、新鲜
2.消息更加注重用事实说话
3.消息有特殊的结构方式:倒叙(倒金字塔)4.消息有自己的外在标志:电头
第九章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提示新闻写作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导语的任务: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
3.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的大致类型:1.概述型导语/直接叙述型导语
2.描述性导语
3.评述型导语
4.橱窗式导语
第十章
消息主体的任务:
1.展开导语,使之具体化:a.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
b.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2.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a.补充带有因果性质的材料
b.在导语限定的事实之外,补充一些暗示性的情况
3.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
4.添加“作料”,令读者兴味不减
主体的结构方式:1.倒金字塔结构
2.纵向结构
3.横向结构
4.点面结构
第十一章
新闻背景:广义:是对人物和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
托的材料。
第十二章
报道事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事实要交到得一清二楚
2.勿做表面文章
3.见事见人
4.慎重报道恶性事件 动态消息的特点:1.一事一报
2.客观笔法
3.时效性 简讯特点:撮要
新闻报道追逐事件的原因:
1.事件本身具有明显的“变”----变动的特点,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2.事件本身程度不同地具有典型性的特点,具有典型示范、典型示警的作用 3.凡事件,都有其原始的戏剧性,对读者都有吸引力
第十三章
非事件性消息的价值:1.以消息体裁报道非事件性事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闻的报道面 2.非事件性消息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3.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具有“读物”的性质,有欣赏价值和“抚慰”作用 4.非事件性消息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1.对比·显现
2.量化·集中
3.以点带面
4.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非事件性消息的分类:1.服务性消息
2.预测性消息
3.综合性消息
4.经验性消息
5.人物消息
预测性消息:报道尚未发生、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未来信息的消息,属于预测性消
息。它所报道的事物带有不确定性。
预测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及早预测
2.他人预测
3.权威预测
4.深度预测
5.审慎发稿 服务性消息的特点:直接可用
服务性消息的写作要求: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4.亲切、自然
第十四章
描写性消息:以描写为基本手段写作的消息,是描写性消息。
描写性消息大概分类:新闻素描、现场短新闻、视觉新闻、情景新闻、散文式新闻 描写性消息写作的要求:1.简笔描写
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新闻素描:也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
代表性成员。
新闻素描的特点:以描为基调,基本通篇描写,全过程描写,通过描写,再现一个较为完整 的过程和场面,再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一幕。
花絮:描写性消息中的“简讯”、“单细胞”的新闻特写。从侧面入手,它从重大事件、重大
活动、重大场面中选取一些小的场景、小的情节、小的趣闻轶事进行描述。花絮的写作要求:1.小角度
2.大视野
3.轻松幽默、亦庄亦谐
第十五章
分析性消息的特点:1.以传播观点、意见为主的消息
2.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 分析性消息分类:新闻分析、解释性消息、新闻述评、背景新闻 解释性消息的特点:重点回答“为何”
新闻述评写作的要求:1.典型题材,全局观点
2.因事论理,理由事出 3.借人之口,为评增加权威性
第十六章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它是我国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通讯与消息文体特征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他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
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消息文体要求较严格 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6.消息多用概括性手法叙述事实,通讯则多用详述和描写手法表现事实 7.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消息一条线
通讯两条线
通讯与消息功能的区别:通讯感情 消息信息
通讯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1.真实
2.时效性
3.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价值 通讯写作主体意识、个体风格体现几个方面:
主体意识:1.作品有鲜明的主题
2.作者尝尝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
个体风格:对世界的理想,即自己的思想、人生经验和认识能力去把握复杂的现实,通
过表现记者的个人认识。、第十七章
通讯的主题:指通讯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是通讯作者经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通过对通讯素材的提炼和组织,所表达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或一种 思想观念。
通讯主题的要求:1.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2.通讯的主题要深刻
3.通讯的主题更强调社会人文意义上的针对性:一是新鲜、二是时代色彩
通讯提炼主题的方法:1.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2.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第十八章
通讯的选材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2.要围绕主题选材
3.选材忌重复 通讯选材的类型:
1.骨干事例:是指那些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 的事例。
2.细节材料:细节材料是再现型的材料。指骨干(或典型)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
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
3.一般叙述性材料
通讯感性素材采集的渠道:1.记者的现场观察
2.记者的体验式采访
3.记者的访问4.第十九章
通讯结构的特点:1.通讯的结构比较自由
2.较消息结构复杂
第二十章-----二十四章
人物通讯: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 境界、人物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 的通讯。简而言之,是以人为对象、专门写人的通讯。
工作通讯:以记“工作”为主,亦即它是反映不同领域、各行各业工作中的新情况、新
办法、新经验、新矛盾、新问题或者新趋势的通讯。
风貌通讯:以采访者旅行见闻的视角反映社会变化和风土人情的通讯,也有人简称为“记地” 的通讯。旅行通讯/概貌通讯
风貌通讯的要求/写作方法:1.抓住特点写见闻
2.旅行者的视角-----新鲜
3.主题不容忽视 社会观察通讯的基本类型:
按题材分类:1.话题型
2.课题型
按报道方式分类:1.展现型
2.剖析型
第二十五章
专访的文体特征:1.专访强调的事“访”,它是由“访问”脱胎而成的一种文体 2.专访强调的事“专”。即非专不访:访专人、谈专题
3.专访的内容是访问活动的实录
4.叙述角度一般是记者直接出场,主要以第一人称写作 5.专访的结构以问答体为主
专访的文体类型:1.人物专访
2.事件专访
3.问题专访/意见专访/言论专访/学术专访 专访的写作要领:1.问答整理式
2.散文处理式
3.口述实录
第二十六章
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者细节,作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特写的文体特征:1.镜头感
2.透视感
3.现场感 特写的取材与分类:1.人物特写
2.场景特写
第二十七章
网络新闻/第四媒体定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
动等特点。
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1.传播时间的自由性
2.传播空间的无限性
3.传播方式的多样性4.网络新闻的种类:1.复制新闻
2.原创新闻
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1.即时滚动式写作
2.超文本写作
3.互动式写作 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1.多媒体传播
2.交互性传播
3.小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