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

时间:2019-05-14 08:5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

第一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化和辛亥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3、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制,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人类解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辛亥革命打乱原有的统制秩序,使他再也无法重新稳定起来,为后续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发起人和领导者:陈独秀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3、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杰出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好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大钊、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

4、党的一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并在通过的党的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首要政策是组织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

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

意义:党的一大表明,中国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的共产党,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成为它的地方组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严格的纪律统一全党的行动,开始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5、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意义

纲领内容: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 20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一、党的三大和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

1、西湖会议

1922年中共中央的杭州西湖召开会议,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次会议是党从主张党外合作向党内合作的转折点,揭开了国共合作结成统一战线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世纪走上国共合作的第一步。

2、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问题。大会经过讨论,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确的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及 国民党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大会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二、大革命的兴起

1、黄埔军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第一批学员中党团员人数占十分之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925年,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为起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兴起。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大中学学生2000余人到公共租界繁华的马路,举行街头宣传、演讲和示威游行,又有100多人先后被捕。租界的巡捕房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打死13人,伤者数十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广州,中共广东委员会在邓仲夏等人的领导下,到香港组织罢工。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形成了规模宏大,持续很久的省港大罢工。

3、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处于对国民党左派汪精卫和苏联军事顾问季山嘉所谓倒蒋阴谋的疑惧,蒋介石在广州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占领中山舰,逮捕海军局长、中共党员李之龙,拘押卫戍广州防务的第二师的共产党员代表,收缴武器。

4、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又提出了《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其他党的党员加入国民党之后,在省市以上党部担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该党部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二是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不能由共产党员担任。

5、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军的进攻,在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发动总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由

/ 20

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经过30多个小时的战斗,占领了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区。

6、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他纠结上海青红帮流氓对上海总工会进行突然袭击,并强迫工人收缴武器,共产党员汪寿华被杀害。

7、七一五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杀。

8、大革命失败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意义: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初步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所有这一起,为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作了准备。

失败原因:这次大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展开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力量比革命力量要强大的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幼年的政党,理论上、政治经验上比较幼稚,力量上还比较薄弱。共产国际的指导反了很多错误。

第三章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曲折前进的十年

一、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斗争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了南昌起义。经过激烈战斗,歼敌3000多人,控制了南昌城。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制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会议根据共产国际“审查旧政策及旧指导机关,而决定新的政策的指示”,由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作《关于过去党的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政治局,选出了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长沙周围县镇的农民起义,配合工农革命军夺取长沙。由于国民党加强守备,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经过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将井冈山进军。

3、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向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转移,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上山伊始,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抓住有力时机,先后占领了茶陵等地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后,增强了战斗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毛泽东总结了进军井冈山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阐述了中国

/ 20

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和意义,为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城乡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

1、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功绩

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央领导、各地代表和工作人员共142人。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土地、农民、职工、苏维埃政权组织等问题决议案。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向忠法为中央政治局常务主席。

六大的功绩:第一,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规定了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第二,正确指出了中国的政治形势不是高潮,而是在两个高潮之间。第三,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而不是立即举行全国性的起义。第四,指出要反对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而当时党内的主要危险是脱离群众的盲目主义、军事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

2、古田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的红四军前委,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

意义:这个决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党和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解决了党长期在农村,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建设,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以及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服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服务于政治斗争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问题,成为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

3、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三、左倾错误的一再出现及其危害

1、六届四中全会。

1931年7月,经过米夫的策划,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米夫的决议案,选举王明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央实际领导权的操控者,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开始了在党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内容

一是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强调中国现阶段革命中反资产阶级、反富农斗争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分”的意义。否认中间营垒的存在,把反对资产阶级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列,严重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怀田和过左的经济政策。二是继续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认为有直接革命形势,主张真正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进而推进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三是认为党的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走入了歧途。

3、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大本营和沈阳城开始了有预谋、有步骤的进攻,占领了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危害

/ 20

一是在政治上,否认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没有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仍然搬用斯大林中间派别是“最危险的敌人”的教条,把主张抗日反蒋的中间势力推向敌人。二是在经济上,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的过左土地政策,实际上是肉体上消灭地主,经济上消灭富农。三是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四、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

2、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路线和军事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和平解放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征求中共意见,周恩来到达西安后,报告了外界对西安事变的反映和他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于推动国共两当再次合作共同抗日起来重大作用。

第四章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1、卢沟桥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的日本侵略军一个中队,擅自深入到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一带训练,以一士兵失踪为理由于8日凌晨向卢沟桥和宛平县发动进攻。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带动了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蒋介石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8月2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洛川会议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内容:一是党的抗战将是艰苦的持久战。在进入抗战的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二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抗

/ 20

战路线,即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全面的民族革命战争。要动员人民群众,必须进行必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国民党***,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改善人民生活,这样才能是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必须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四是确定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战区和敌后,即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发动群众心的抗日救亡运动,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3、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设伏,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一批武器,首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二、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

1、抗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而以斗争为达到团结一切抗日势力的手段。

2、对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

对顽固派的斗争要坚决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必须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3、三三制政权的内容

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权,实行在政权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制度,有人民选举产生,实行人民集中制。

4、百团大战

1940年8月-12月,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前后参战部队达100多个团,约20余万人,总计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人,俘敌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公里,牵制了大批日军。

5、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现阶段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7、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个法宝。

三、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措施

1、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奉命率6个团 9000人转移,当进入安徽泾县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经过7天7夜战斗,除2000余人外,其余全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杀害,蒋介石诬陷新四军叛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延安整风的内容、方针和意义

/ 20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的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主观主义是中心内容。

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和教育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整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上达到了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3、中共中央南方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在重庆设立南方局,负责领导整个南方国统区党的工作。南方局不公开活动,是秘密工作。

4、党的白区工作方针

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四、党的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党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新党章规定党内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

七大的意义:党的七大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指导,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的基础和组织的保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

2、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深远影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明治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站长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的创举。它拯救了民族危亡,洗刷了民族耻辱,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它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转折,是中国获得与世界各国平等地位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长期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量军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考验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威望空前提高,使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强大。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比较正确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恰当而纯熟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夺

/ 20

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争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局势的宣言》,阐明共产党对时局的方针,正式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往重庆进行谈判。

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历时43天。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问题多次直接和蒋介石谈判。

1946年1月10-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斗争的焦点仍是解放区的军队和政权问题。

二、战胜蒋介石的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

在军事方面,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即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在政治方面,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在经济方面,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约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要努力生产,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要艰苦奋斗,军民兼顾。

三、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1、《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同时,宣布了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惩办内战罪犯;废除独裁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承认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同外国签订平等互惠条约等8项基本政策。

2、土地改革总路线

毛泽东在总结土改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辽沈战役

/ 20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发动了辽沈战役。根据中央军委“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10月15日攻克锦州,歼敌9万余人。10月下旬将援锦之敌在辽西歼灭;11月2日攻克沈阳、营口,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东北的解放使全国解放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有力条件。

4、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决定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前政委,邓小平为书记。11月20日攻占徐州以东的碾庄,全歼黄伯韬兵团,并切断了徐蚌线,保卫了徐州。12月中旬再战由河南前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全歼该敌于双堆集地区。1949年1月6日,发起对杜律明部的总攻,全歼该敌3个兵团。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以东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5、平津战役

1948年12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发动平津战役,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前委,林彪为书记。平津战役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办法,将敌人分围在北平、天津、塘沽、张家口、新保安等5个据点内,截断了敌人南逃西窜的通路。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五、筹建新中国的蓝图与新中国的诞生

1、新中国的经济构成

新中国的经济由五种成分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

2、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七届二中全会高度重视党执政后的自身建设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知识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报告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全党无比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在政治方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主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经济方面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通过国家调剂,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外交方面:实行保障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的政策。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

/ 20

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事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建党路线,始终保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了与他们的血肉联系。党掌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掌握了武装斗争的基本形式,找到了农村保卫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视建立统一战线,以土地革命为革命基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农民,组织农民,正确处理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才能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大陆的统一

1、三大外交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4月下旬,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同投机资本主义斗争的两大战役

银元之战。规定严禁金条、银元、外币流通,统一兑换成人民币。并打击了投机商。

米棉之战。从老解放区向各大城市调剂大米、棉花和煤炭,打压市场。

2、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出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定,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和内容

原因:第一,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0

3、社会主义的改造的成就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

一、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同建国初期建立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一起,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实现了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和奠定了中国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作为一场涉及亿万人民的最困难、最复杂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它不仅没有造成通常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且,还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三、它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利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并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不足

一、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求纯,提出要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要让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绝种,忽视以致否认了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保存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集中的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以至于取消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三、在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至于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防碍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了规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七章 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

/ 20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的良好开端

1、《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八大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实际上就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工商业生产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二、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

三、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八字方针

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八字方针。

2、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中旬-2月上旬,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有中央各部门、中央局、省地县各地党委以及重要厂矿企业、部队负责人参加了7000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讲话,刘少奇作书面工作报告。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1958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工作和1962年的调整任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3、对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会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要高速度,又要按比例;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不能混淆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必须注意综合平衡,计划指标要符合实际;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4、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的成就

工农业生产接近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农村的四清

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清分工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及其抵制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20

1、批判《海瑞罢官》

1965年江青来到上海,通过第一书记柯庆施,与张春桥、姚文远密谋,篡改历史,歪曲事实,把《海瑞罢官》与单干风、反案风联系起来,把海瑞罢官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2、二月提纲

阐述了开展学术批判的原则,试图明确这场批判的性质、方针和要求,把运动置于党的领导和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不赞成把它变成一场严重的政治批判。

3、《五一六通知》

由康生、陈伯达等人起早,毛泽东审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改组了原来的中央文革小组,罗织了《二月提纲》的十条罪状,明确提出在文化领域混进来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任务。

4、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二、从全面夺权到天下大乱

1、三支两军

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

2、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1967年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两次中南海怀仁堂中央碰头会上,谭镇林、陈毅、叶剑英等政治局和军委的领导,对文化大革命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主要针对党的领导、对待老干部、稳定军队等问题。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969年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表示要和中国和好,并于1971年派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7月16日达成协议,引起巨大震动。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得到了毛泽东会见,并同周恩来举行会谈,于2月28日签订在上海《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第26届联大否定了美国和日本在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的提案,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过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获得压倒性通过。

5、四人帮组阁梦破灭 1974年,在召开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前,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日常工作。江青等人多次阻挠,试图自己组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6、1975年整顿的新气象

7、四五群众运动和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4月4日,华国锋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事件定性为反革命活动,连夜清理了天安门广场的花圈、挽联等。4月5日,广大群众与一部分民兵、警察发生了冲突,邓小平被诬蔑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对江青、张春桥、姚文远、王洪文及其在北京的骨干采取断然措施,实行隔离审查。当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由华国锋担任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10月14日,中共中央公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 20

第九章 历史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篇文章是在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的过问下写成的,引起了两个凡是和实事求是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辩,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由此展开。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与全面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

第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历史转折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2、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三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四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评,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时又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反了严重的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错误。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概括了10个要点。

三、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起步

1、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调整的展开 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决定了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安定团结的重大方针。

陈云总结了建国31年的经济工作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他指出,建国以来经济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是主体方面的错误,这次调整是清醒的、健康的调整,调整意味着某些方面的后退,而且要退够。不调整才会造成更大的耽误。

邓小平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政策概括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他肯定了这几年的成绩,强调这次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

/ 20

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经过5年的努力,到1984年,国民经济调整宣告结束。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是逐步推开的,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使农民获得了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是农民的生产成果和利益直接挂钩,极大地跳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成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3、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现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

1980年中共中央认可了经济特区的名称,审批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批准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四、党的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提出

1、十二大党章对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的规定

组织原则:坚持少宣传个人,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各级党组织应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委员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要保证把党的领导人的活动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领导制度:第一,不设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只设党的总书记,规定总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重大决策均通过民主协商由集体讨论决定。总书记还负责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这就从组织上确定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集体交接班制度。第二,设置中央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十二大党章也指出,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2、新宪法对国家领导体制的规定

第一,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职务,履行国家元首职责。这对于健全国家体制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国家设置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确立了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第三,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部长和主任负责制。第四,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经理等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这就为消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作了明确规定。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发展新道路

一、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 20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废除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加以完善。1982年后,双包责任制由原来的不允许到允许但不提倡,到进一步推广不断完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也随之废除。

3、发展高科技的“八六三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等领导人很快做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

4、沿海经济开发区

1985年1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地区座谈会。198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会议纪要,将3个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5、海南设省

1988年,对外开放又迈出新的一步,设立海南省,创办海南大特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

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和确立 1987年,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将产生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第十一章加快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好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邓

/ 20

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 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提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干部四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第二,解放思想,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要大胆的试,大胆地创。围绕如何加快发展,邓小平作了论述:

1、冲破左的束缚和一些僵化的观念。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2、抓住事迹,力争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

3、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第三,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他指出,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方针是正确的,要抓紧时间,埋头苦干。

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针对性很强,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做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谈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非常精辟、深刻、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把这一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十四大报告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并对14年伟大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战略部署作了郑重结论。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反面作了概括,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党章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一,这是实践的证明和启迪。

第二,这是理论探索和认识深化的结晶。第三,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

总之,形势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1、分税制

分税制是1994年出台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即将现行地方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2、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由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一国两制”构想,确定为国家统一的一项国策。

中英经过谈判,于1984年12月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 20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三、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世纪之交的机遇挑战

一、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里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

2、十五大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继后,继往开来,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3、1999年的三大政治斗争

一是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斗争 二是同李凳辉两国论的斗争

三是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四、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与辉煌成就

1、小康目标的实现。

2000年是“九五 ”计划的最后一年,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如期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

3、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党总是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世纪的政治宣言。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观点。标志着党的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部署

1、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十六大确定本世纪前2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这个目标,符合邓小平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经济、政治、文化部署

经济部署:概括起来就是抓好关系全局的八个方面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

/ 20

道路这一概念,反映了党的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一新观点、新思想,发展了邓小平“先富、后富”的理论;规范分配秩序,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又是一新论断,即调动积极性,又注重公平性。

政治部署: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文化部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二、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1、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2、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3、神舟载人飞船

2005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升空,实现了国人前年飞天梦。

4、三峡大坝建成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建成。

5、青藏铁路全面建成通车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铁路全长1956公里,最高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三、高举旗帜,引领中国未来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且增加降低消耗、改善环境等前提条件。

4、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全球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5、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若干问题

/ 20

基本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 20

第二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江西省直党校班)2011年招生简章

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领导素质与才能的党政领导干部,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有关精神,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继续在江西招收在职研究生。

一、招生专业 法学理论。

二、学制、培养方式和毕业

学制3年(2011年9月-2014年7月);学习采取集中面授[由中央党校教师授课,每月连续4天(周四至周日)]和在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者,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招生对象、报考条件和招生方式

招生对象为江西省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和党校、高校、科研院所、政策法规研究部门等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报考人员须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大学本科毕业、身体健康;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招生采取考生自愿报名、组织人事部门同意推荐与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从今年起不再招收任何类型的免试生,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入学考试,否则不予录取。

四、报名时间、地点和办法

报名时间:2010年3月10日—3月31日(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

报名地点: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党校(南昌市朱湖路(原青山路豆芽巷)81号,邮编:330077)报名电话:0791-8633490 ***(谢老师)***(刘老师)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报名时须携带下列材料:

1、贴有本人近期免冠正面彩色一寸照片的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两份(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签字和加盖公章);

2、组织人事部门出具同意报考的介绍信(内容须包括本人的行政职务、职级或专业技术职称,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以及思想政治表现等);

3、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组织人事部门的职务任命书原件及复印件或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一定要材料齐全、情况真实,并有单位干部组织人事部门审核意见。

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实行数码相机照相采集考生图像信息,不照像者不予参加考试。此次采集的图象信息除用于入学考试的准考证等材料外,还将用于被录取后入学填写的入档材料《在职研究生登记表》,以及学生证、期末考试座签、毕业证书等。

报考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进考生人事档案,一份留研究生院存档。

对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取消考试或录取资格,已经入学者取消学籍,并向本人所在单位和上级单位纪检监察、干部组织人事部门通报。

报名考试费每人120元。

五、考试时间、地点

2011年5月14日在江西省直工委党校进行入学考试;具体考试时间及其它具体事宜将随准考证另行通知。

六、录取办法

根据考试成绩、招生计划和思想政治表现等全面衡量,按照择优和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录取通知书于2011年7月上旬发出,届时也可与江西省直工委党校联系自取。

七、委培费

每人每学年6000元,3年共计18000元,在入学报到时一次交清。正式开课后,学生因故不能坚持学习的视为自动退学,不退费用。

附1: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入学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1、政治理论:

参考书:《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本书编写组2007年编写。

2、法理学:

参考书:(1)《法理学》,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法理学教程》,石泰峰、张恒山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附2:2011年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暂定)

1、必修课(10门)

公共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党性教育。

专业必修课:(1)法理学;(2)民法学;(3)行政法学;(4)诉讼法学;(5)法学经典著作选读;(6)比较法总论;(7)刑法学;(8)经济法学。

2、选修课(5门)(1)法律社会学;(2)比较宪法学;(3)国际经济法学;(4)知识产权法学;(5)行政诉讼法学。

中共江西省直机关工委党校 二 ○ 一 一 年 三 月

第三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现代管理学

评价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在管理目标制定正确的前提下,对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一般应围绕管理目标的要求来进行。

二、客观性原则,再评价管理成绩和效果的过程中,评价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管理成果;三,激励性原则,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已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

评价的作用?一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通过评价,对人民再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则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人们干好工作及其对事业的追求心里,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4评价活动再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再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重的评价活动。

2、法约尔提出管理五个职能的主要内容?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的涵义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 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有以下: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目的性;管理的人本性;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的创新性;管理的艺术性;另外还有闭环性、择优性等。

管理观念

六大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的择优观念、管理的战略观念、管理的权变观念、管理的创新观念。

3、管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1)管理主体,即回答由谁来管理?(2)管理客体,即回答管什么?(3)管理目的,即回答为什么而管?(4)管理职能和方法,即回答怎样来管?(5)管理环境,即回答影响管理的主要外部、内部因素和条件是什么?这些基本要素有机结合、相互作用,从静态上说构成了管理系统或管理组织,从动态上说就构成了管理活动。

4、管理客体的特征?

客观性,管理客体因属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必然有客观性;系统性,在实际中,管理客体表现为各种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状态;规律性,作为管理客体,不管它表现为何种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都有自身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可控性,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管理客体的重要标志;44简述管理的人本性。答: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 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调动人的积

极性 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 理的人本性。赶超战略特点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赶超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政策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表现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和GNP 的总量而没有把经济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2)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实现少数产业在前沿上赶超与发达经济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先进产业由于脱离经济实际而无法对其他产业产生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性质;

(3)政府的保护是赶超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政策上表现为高关税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体系较为封闭。

5、不确定型决策?

任何决策问题都面临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而且也无法计算其发生的概率,其结果也无法预料,这种决策就叫做不确定型决策。

6、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二重性 2.管理的目的性3.管理的人本性 4.管理的综合性5.管理的创新性6.管理的艺术性

7、异体监督?是指对行为主体的监督,是由行为主体意外的他体所实施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同体。

8、评价的作用?

一评价是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必要途径;二评价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1.通过评价,对人民再一定时期内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所获得的工作成绩和效益进行肯定和认可,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享受到事业的成就感和成功的喜悦,则能进一步强化激励人们干好工作及其对事业的追求心里,使其保持旺盛的积极性状态。2.科学的评价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条件。3.评价不当,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4评价活动再引导人的行为和组织用人方面也产生着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评价活动再管理过程中起着特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影响管理效益提高和管理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管理重的评价活动。

9、权变观念在管理中的作用?

一、权变观念在计划方面的运用。计划是管理过程的一种基本职能,管理重的其他许多职能是在计划职能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权变观念在计划重的应用主要表现再以下三个方面。1.计划的制定必须首先分析环境和组织的重要变量;2.在不同情况下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3.计划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灵活性。

二、权变观念再组织方面的应用。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再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其最大的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适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涉及和管理行为。1.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2.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寻求组织与环境的最大一致性,而这个最大的一致性是以组织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作为基础的。

三、权变观念再领导方式方面的应用。管理的权变观念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三种领导方式的权变应用,专制、民主、分散的领导方式,权变观念认为,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其适用的领导方式;2.领导方式与环境相适应。权变观念认为,没有一种适合任何情况的最好的领导方式,只有当领导者适应他所面临环境的情况之后,才可能选择最好的领导方式。3.目标—途经领导方式。指示式、支持式、成就指向式、参与式四种领导方式的优略,取决于全变因素,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领导方式同权变因素的恰当配合来考虑。

10、职能制组织机构的优缺点?

优点:将单位管理工作按职能分工,从而能大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下级负责人除了接受上一级负责人的领导以外,还要接受上一级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因而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使下级无所适从,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

11、指挥与协调的区别与联系?

指挥和协调都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指挥是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采取各种命令性措施的行为;协调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系统各要素间良好的配合而采取的各种协商调节性的行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指挥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人,即被管理者;而协调不仅仅是对人,还包括财和物。人是协调对象中最重要的因素。(2)协调是对不统一有偏差之头现象和情况的处理,其直接目的是改善各要素间的联系状况,实现各要素协调一致,密切配合的关系;但指挥并不单纯着眼于改善联系状况,实现良好配合,还包括力量的部署前进的方向和方法的选择等内容。(3)指挥可以用于协调,可以具有协调的意义;协调往往可通过指挥得到实现,协调又利于提高指挥的有效性。由于协调和指挥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利于有效的指挥和成功的协调。

12、管理幅度?

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这个数目是有限的,当超这个限度时,管理的效率就会随之下降。因此,主管人员要想有效地领导属,就必须认真考虑究竟能直接管辖多少下属的问题,即管理幅度问题。

13、共有经济规律?

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它是共同存在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的本质的反映。共有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三种:①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②在各个剥削阶级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③在几个不同的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14、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看法?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行为科学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进步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15、管理的观念?

管理观念是管理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管理原理、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等的思想升华,是指导管理活动的灵魂。包括:1.人本观念;2.系统观念;3.择优观念;4.战略观念;5.权变观念;6.创新观念

二、辨析题

1、管理主体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单个管理者。错。在现代条件下,所谓管理主体,固然包括具有一定管理权限 的单个管理者,但更多的是指由国家统治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通过一定法律程序或其他形式推举或委托的代理人所组成的管理机构。

2、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指的是管理客体中的人。

错。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既包括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人”,也包括作为管理主体的“人”,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作为群体的“人”、组织的“人”乃至社会的“人”。

3、在管理活动中应以定性分析为依据,定量分析为工具。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而且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因此人们认识十五一般总是按照质、量、度的顺序进行,即从质的研究出发,通过量的分析,达到对度的把握。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以定性分析为前提,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集合起来的原则。

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错。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主动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地位;(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的服从、而是主动的服从,有条件的服从;(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 败的决定要素。

5、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

划分的等级。错。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55、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高层领导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中层领 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答:错。应是直线职能制。

6、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错。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古典企业的类型,按法定程序获得支配权才是符合现代管理原则。

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地区之间要打破行政管辖界限,建立统一的市场,进行平等竞争。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8、管理客体的可控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客体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

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度和把握能力。相对于管理主体的控制或管理能力来说,管理客体的可控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主体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增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管理客体范围的扩大与可控性的增加,也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重要标志。

9、西蒙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是最优、最佳。

错。西蒙从“决策人”和“有限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西蒙认为,人要做到完全理性或绝对理性,需要决策者可提供的方案及未来的后果要无所不知;决策者要具有无限的估算能力;决策者对各种可能的后果要能排出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但由于决策者在认知能力和时间、经费、信息、来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具备这些前提。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的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指出,人在决策时,不能坚持要求最理想的捷达,常常只能满足于“足够好的”或“令人满意的”决策,他的决策准则是符合实际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西蒙提出通过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一种务实的、可操作性的概念去决策,通过花费大量“边际成本”,提高标准,得到替代措施,从而产生的“边际改进”会使决策无限接近“最佳”、“最优”。从西蒙本身的观点推证该题目,他自己所提出的决策准则本身也不应是最佳”、“最优”,而是“足够好的”、“令人满意的”。

10、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答:错。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11、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高层领导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中层领导 答:错。应是直线职能制。

12、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答:错。从管理业务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

三、论述题

1、科学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七条原则:

(一)客观原则;

(二)信息原则;

(三)预测原则;(四)程序原则;(五)可行原则;

(六)选优原则;

(七)“外脑”原则。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再处理二者关系时要考虑的因素。

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其下属人数的限度。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关系。即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在管理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如何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管理单位规模比较大,管理问题比较复杂,则组织机构的管理幅度应小一

些,管理层次就多一些。(2)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领导和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强,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则管理幅度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可少一些。(3)授权程度。领导者善于将权力授予下属,而自己亲自处理的问题就相对而言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4)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如住处传递方式适当,手段先进,传递渠道畅通,上下级意见能及时交流,左右关系能直辖市配合,则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

3、现代管理要经历的过程及在这个过程重决策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管理过程包括:决策、计划、实施、监督、评价等基本环节。这些环节的循环。构成了现代管理的过程。但是最主要的环节还是决策环节。主要理由是:

(一)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工作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围绕决策开展的。不管是管理中的制订计划、组织实施、进行协调,还是管理中的监督、用人、思想政治工作等等,都不能离开总的决策目标。同时,这些活动本身也有具体的决策问题。可以说,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存在于一切管理领域,存在于其中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当然,这并不是说“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是由决策与行为两部分组成的,只有行为的选择,没有具体的行为,构不成管理;况且不准备实施的决策也是毫无意义的。

(二)决策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轨迹以及效率。管理决策实际上是管理行为的选择,管理行为则是管理决策的

执行。管理者在实施具体的管理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目的以及体现这种目的的多种具体行动设想和方案。决策则正是对多种具体设想和方案的选择。管理行为就是实践某一设想和方案,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决策所选择的设想和方案直接影响着行为的方向是否对头和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前进。同时,方案、设想选择得当是管理效率高的保证;选择不当,则管理行为有可能是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率。

(三)决策是各级管理者的主要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很多,但居首位的是进行决策。一切管理者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决策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与执行决策。决策及其实施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从决策目标的提出,到方案的制定、选优,以及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者必须亲自过问、参加、负责到底。

4、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权变观念认为,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在各分系统之间都有一致性。权变观念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出事宜于具体环境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它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和选择。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上看,组织能否发展主要处决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而良好的经营管理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对环境的适应的选择。二是从组织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看,组织的生产规模和建设规模不能凭空决定,而是要根据所在的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条件决定。三是从组织的调整、改革上看,组织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每个组织都要根据环境变化来进行调整、改革,通过调整组织的规模,改善组织结构,不断使组织机

构精简和增加效率,以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实现组织的目标。(2)组织适应环境应树立的观念。第一,组织要树立重视环境的观念。要选择一个适合于组织发展的环境,并同环境建立密切的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环境。第二,组织要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要根据环境条件,协调内部活动,使组织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3)组织要树立改善环境的观念。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去不断改善环境,为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与之相应的新环境。

5、管理目标的作用?

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是:(1)凝聚作用,管理劳动是一种共同的社会劳动,就必然要求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共同协作的意愿和团结奋斗的集体,管理目标可以是共同的价值观的反映,会同一人们的思想;(2)导向作用;管理目标不但规定预期结果,而且规定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的措施,因此在管理中管理目标既对人们总的努力方向起到导向作用,又对人们的具体管理活动起到指导作用。(3)激励作用,目的激励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确定后,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二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由于目标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因而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目标实现后,由于人们的愿望和追求得到实现,同时也看到了预期结果和工作成绩,因而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这样就会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息去承担新的任务。(4)评价作用。管

理目标不仅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而且也是评价各项管理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一作用不仅适用对每个单位、每个部门工作成绩的衡量,而且也适用于对个人政绩的衡量。

6、实施的作用?

实施是管理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过程,它包括从决策、计划形成起到管理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1.实施是落实和完善决策、计划的环节和途径。决策、计划如果不转变为实际行动,付诸实施,那只能是一种设想,在管理中如果只注重决策、计划的制定,而不管决策、计划制定后能否有效地实施,以为只要决策、计划制订下来,自然就会实现,目标当然能够达到,不重视实施中的大量工作,不去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实施重的问题,那么即使是正确的决策、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2.实施是现代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责任。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一是作决策、订计划;二是抓决策、计划的落实;三是检查总结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管理者制定决策、计划,就给下级指出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工作标准,但管理工作只能算是刚开始,还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抓决策、计划的落实——实施工作。决策、计划和实施是管理者不可偏废的两项紧密联系的工作,决策、计划是管理者的根本性工作,实施是经常性的工作。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定是既善于决策、计划又善于抓好实施工作的。3.实践是检验管理机构、管理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施,这一决策、计划付诸实践活动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检验决策、计划是否正确,同时也能够检验管理机构是否合理,人员配备是否得当,具体工作制度是否健

全,信息反馈系统、检察监督系统是否得力等等。

7、案例分析: 某县委书记到任以后,根据他在另一个县当县长的经验,认为该县情况跟他以前所在县情况大致相同,所以他决定在该县实施“万亩果园计划”,县委一班人根据县委书记的指示很抓落实,使“万亩果园计划”很快得以实施。问:这是不是科学决策,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为了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在决策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步骤:(1)摆明问题(2)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直接决定着方案的拟定,影响到方案的选择和决策后的方案实施。目标一错,一错百错。(3)拟定不同方案。(4)方案评估。(5)方案选优。(6)跟踪决策。指对决策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该案例中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对实施“万亩果园计划“的决策没有遵循以上步骤,而是凭过去经验拍板,所以不是科学决策。

8、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包括以下要点:

一切管理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管理作为协调人类活动的一种活动,必须把人的发展作为宗旨。(1)管理的最根本问题是调动企业中人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足以使人发挥潜力的环境。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中人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中各要素的协调,完成企业目标。

(2)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企业中最活跃的要素正是通过人的活动,协调着企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财、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的计划目标落到实处。(3)企业要适应人 的发展需要。人与企业的关系不仅要使人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且也要使企业的设计与分工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4)人是复杂人。要改变人的行为,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人的需求之外,必须抓思想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引导、改变人的行为,使其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9、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政治素质。(2)品德素质。(3)知识素质。(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以上四点只是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般素质。此外,不同的管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微观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对于管理者素质还有许多不同的特殊要求,对此我们必须要做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在现代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班人”,因此研究管理者的素质还必须研究管理者群体的素质。

10、联系实际谈一谈领导用人的艺术:

(1)用人先要选好人。选人的路线:应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只要是才,不管亲与不亲都应选用。选人的标准:德才兼备。选人的途径和方法:坚持群众路线。(2)用人所长、扬长避短。(3)充分信任、尊重关心。(4)善于激励、赏罚分明。(5)合理搭配、整体效能。联系实际。。.建立经济管理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4)沟通协调的原则 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答案要点:(1)科学预测的原

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 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 些认识在当时看来是科学的、合理的,事后有可能会发现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二是实 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 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 偏差,实属必然现象。

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答: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性。

联系实际谈一谈在管理中如何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对员工进行激励(1)尊重激励。(2)磋商激励。(3)沟通激励。(4)赞扬激励。(5)奖罚激励。(6)榜样激励。(7)表率激励。(8)目标激励。联系实际。。

谈一谈制订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预测的原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所确定的管理目标,并不一定能保证管理目标有足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其原因有三:一是在一定的时期人们的认识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认识在当时看来是科学的、合理的,事后有可能会发现仍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管理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如何,最终还是要在执行的实践中来检验。三是情况在不断变化,条件在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原定管理目标出现一些偏差,实属必然现象。

如何认识战略观念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

(1)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的目的性。――能够使整个管理系统具有确定的目标、方针和任务;――能够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率的使用; ――能够使管理主体根据未来而控制现在,激励现在,使每一个“现在”着眼于未来。尽力去实现未来目标。(2)确立战略观念,可以增强管理系统的活力。(3)确立战略观念,有利于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第四篇:最新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部门复习题目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人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也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

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在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

5、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6、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

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8、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0、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1、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

12、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13、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4、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15、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16、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7、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

18、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

1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

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

22、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互为媒介。它们互相转化。它们互有决定作用。

23、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

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

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

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

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2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26、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27、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9、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0、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

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

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

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35、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3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37、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真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先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38、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割据武装,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散着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万,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40、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4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袋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有思想正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4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5、民主原则。

44、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解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45、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而定制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如果有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部分,可以和应当提出修改意见,但必须取得中央的统一,方能修改,不能擅自修改中央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46、如何理解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这个思想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反动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同世界上一切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具有两重性,他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看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得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8、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9、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50、如何理解和把握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独立自主内涵另一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与内因,取决于本国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51、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52、“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开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

3、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5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它主要表现在:

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的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工作路线对于定制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4、提出民主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5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2、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57、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

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社会主义本质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重要达到的目标。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我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十一届三中全会钱我们在社会主义建中出现了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

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6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一个中心。

二、两个基本点。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五、依靠群众。

六、党的领导。

6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置与基础工业建设。

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力度,振兴支柱产业。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4、农业现代化内涵是什么:一是直接依托于土地的第一产业逐步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城镇化等等。

65、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投融资要探索新机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3、坚持富民政策。

4、以方位开放促开发。

5、必须依靠科技教育。

66、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6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

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断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原因: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

71、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五大做出了面相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部署。

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

7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又要不断的完善这些制度。

2、既要不断借鉴别国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

3、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73、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具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传统经济体制

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74、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3、如何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

7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和平统一,4、高度自治。

5、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和政策。

7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外交方针之一。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进程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出现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新阶层的作用,并引导它们更好的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7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80、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理论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81、深化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新特征和世界新形势,深化了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把握时代主题。

2、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3、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内在联系。

82、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规则趋于一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带来风险。

8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新情况新特点。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核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触后发生了重大新变化。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

84、执政后党面临着这身建设的新考验是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党执政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就是如何保障党的先进性。

85、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86、“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过程: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调研考察时处级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熟。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同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进了党章。

8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1)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

(2)迎接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

8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89、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创造性地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其次,创造性的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再次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90、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这一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新变化,深刻的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无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分析和处理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做到群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91、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2、生产工具的进步状况

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状况。

4、是否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92、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涵义,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要发展新近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我国国情的清醒把握。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我们的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93、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还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1、关于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第三,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

2、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

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对于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界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社会。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获得前进最终是由产力发展决定的。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做了进一步预见和概括。四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揭示。

95、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一是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变化的新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三从执政党的角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四是提出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基本思路。9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单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三扩大中等收者比重。

97、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2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98、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9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内容,基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基本要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00、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第五篇: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14年 招 生 简 章

为进一步提高中青年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领导素质与才能的党政领导干部,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有关精神,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继续招收在职研究生。

一、招生专业、班次及考试科目(见附表)

二、学制、培养方式和毕业

学制3年(2014年9月-2017年7月);学习采取集中面授和在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集中面授的时间为:北京班、天津班,每两周上课一次,每次两天(周六、周日);上海班、江西班,每月上课一次,每次连续4天(周四至周日);全国班(面向系统全国招生,在北京集中上课的班次),每学期到北京集中一次,每次连续20天左右。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毕业综合考试和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者,由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招生对象、报考条件和招生方式

招生对象为招生点所在地或系统内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处(县团)级以上的干部和党校、高校、科研院所、政策法规研究部门等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报考人员还须是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大学本科毕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

招生采取考生自愿报名、组织人事部门同意推荐与统一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各地各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一定要本着对党负责、对中央党校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按照上述招生条件对被推荐者的情况进行严格审核,把真正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干部推荐上来。

不招收任何类型的免试生,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入学考试,否则不予录取。

四、报名时间、地点和办法 报名时间: 2013年11月26日—2014年3月1日(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节假日除外)报名地点:各招生点。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携带

1、贴有本人近期免冠正面彩色一寸照片的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报考登记表(以下简称“报考表”)两份(从网上下载或到报名点领取,A4纸);

2、组织人事、党委(组)等部门以文件形式下发的职务任免通知原件及复印件或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组织关系所在地(单位)出具的党员证明信;

4、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5、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等5种材料(缺一不可)到自己自愿选择的招生点办理报名手续。

报考表一定要本人亲笔如实填写,没有的项目填“无”,所有内容填定后不得修改,特别是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如因填写错误或字迹不清导致联系不通、录取通知书寄送不到等,后果自负;“组织人事部门意见”一栏一定要有“符合条件,同意报考”等字样,并加盖组织人事部门的公章及其负责人的名章;该表将作为重要材料之一进入学生毕业档案。

考生在填报班次及专业时须全面考虑,一经录取,原则上一律不予转班、转专业。

上述所有报考材料如发现不实,考试前的一律取消考试资格,录取后的一律取消注册资格,并向本人所在单位及其上级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通报。所有报名材料不予退还。

在职研究生报名实行数码照相采集考生图像信息,报名时要认真填写《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数码照片图像信息采集表》,并由考生本人凭此表于规定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照像,不照像者不予参加考试。此次采集的图象信息除用于入学考试的准考证等材料外,还将用于被录取后入学填写的入档材料《在职研究生登记表》,以及学生证、期末考试座签、毕业证书等。

报名考试费每人120元。

五、考试时间、地点

2014年5月12日在各招生点举行统一入学考试;各科目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其它事宜将随准考证另行通知。

六、录取办法 根据招生计划、考试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等全面衡量,按照择优和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2014年7月上旬公布录取名单,届时考生可向招生点咨询;录取通知书由在职办按报考表填写的通讯地址寄发给每一位被录取者。如因通讯地址填写错误或字迹不清而收不到录取通知书、耽误入学报到超过规定时间的,按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处理。

一个招生点达到录取条件的人数不及招生计划额的80%,该班将被取消,已达到录取条件的考生按专业、地点的顺序合并到其他班次,不愿合并的可保留入学资格,随下一届入学。

七、委培费

每人每学年6000元,3年共计18000元,在入学报到时一次交清。正式开课后,学生因故不能坚持学习的视为自动退学,不退费用。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2013年11月

下载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