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核事故

时间:2019-05-14 08:3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认识核事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认识核事故》。

第一篇:科学认识核事故

科学认识核事故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受地震影响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1.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发生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辐射危害?

简单地说,核事故就是指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在事故状态若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可能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事故发生时释放出的放射性碘和铯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放射性核素。这些放射性核素对人员的照射,一方面来自于放射性烟云所致的小剂量外照射,另一方面来自通过吸入和食入被放射性污染的食物和水产生的内照射。2.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吗?

根据卫生部日前发布的《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在发生较严重核污染的情况下,应该有计划地在一定时间内服用一定量的碘片。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是一种稳定性碘,能阻断放射性碘被人体甲状腺吸收,使放射性碘快速排出体外,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目的。卫生部推荐的含碘食盐中的含量为每公斤35毫克,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次食用1公斤含碘食盐才能获得35毫克的碘,而真正在核泄漏事故中可能受到照射的人员推荐的一次碘片服用量为100毫克,3公斤的含碘食盐才能达到这样的含碘水平,故含碘食盐不具备抗辐射的功效,更没必要多食用或在家中储备含碘食盐。此外,盲目过量

吃碘盐或碘片,可诱发甲状腺毒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腺肿等疾病。

3.日本福岛核事故可能对我国产生什么影响?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监测点气溶胶取样中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均在10-4贝克/立方米量级及以下。结合近年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初步确认各地所检测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来自日本福岛核事故。

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时量级,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0.1微希沃特/小时左右)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公众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之内所接受的附加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两千公里所受辐射剂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需要采取任何防护措施。4.日常生活与核辐射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核电站的核燃料到家里的大理石地板砖、医院的X光机,辐射无所不在。

世界平均每人受到的自然照射量约为2.4毫西弗(包括宇宙射线0.39毫西弗、大地辐射0.48毫西弗、食物辐射0.29毫西弗、空气中的氡气辐射1.26毫西弗)。我们做一次CT检查受到的辐射量为6.9毫西弗;做一次胸部集中X射线检查0.05毫西弗;乘坐飞机由日本

东京至美国纽约(往返)受到的辐射量为0.2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一年有0.5毫西弗至1毫西弗的辐射量。因此,我们大家不必过分担忧,只有过量的放射性照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5.就目前情况,我区疾控中心尚不需开展放射性污染检测工作。

目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对日本归国人员设立了放射性污染检测站开展相关检测工作。据市疾控中心检测工作人员介绍,每日前往检测点检测的人员仅有几个人到十几人不等。目前,不会出现大量人员前去检测现象。

近日,各大媒体广泛报道有关日本核事故的相关新闻,并对此次核事故对我国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公众已不像起初那样恐慌、茫然,能够理性对待此事件的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我区疾控中心尚不需开展放射性污染检测工作。

第二篇:核事故启示

核事故的启示

1957年10月10日,英格兰西北部的温德斯凯尔(现改名塞拉菲尔德)核电站的一座反应堆起火,释放出放射性云雾。核电站附近的农场产品被禁售一个月,数十人因遭受核辐射而罹患癌症死亡[1]。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核电站制冷系统出现故障,致使核反应堆部分熔化,最终造成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2]。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3]。

1993年4月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托姆斯克市附近的托姆斯克化工厂的一个装满放射性溶液的容器发生爆炸,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气体,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达1 000公顷,并引起大火,附近的几个村庄被迫整体迁移[4]。

1999年9月30日,日本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燃料制造厂发生核物质泄漏事故,造成两名工人死亡,数十人遭到不同程度辐射,附近居民被疏散避难。

2004年8月9日,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位于东京以西约350公里处的反应堆发生涡轮机房内蒸气泄漏事故,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2011年3月12日,受11日强烈地震影响,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核泄漏事故等级为5级。这是日本迄今最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5]。

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是指核反应堆里的放射性物质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并使公众受到辐射危害。核泄漏对人员的影响表现为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6]。它有α、β、γ三种辐射形式。α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沾上后烧伤明显;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7]。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核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发电,核能几乎等同于核电。自然界或人工生产的一些重原子核碰到一个中子会裂变成几个轻原子核。裂变释放大量的能量,与煤炭燃烧释放的化学能相比,裂变元素释放的能量大约是同等质量煤炭的三百万倍。裂变时要放出更多的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裂变,这就是链式反应。核反应堆中,有些中子会被吸收,不参与裂变反应。为了让核反应堆持续稳定运行,在裂变产生的第二代中子中,需要正好有一个中子引发裂变,而多出来的中子要被吸收掉。多余的中子可以用控制棒吸收。但持续调节控制棒很难保证安全,现在的反应堆都设计为负功率因子,也就是当反应堆功率超过设计功率上升时,因为水中气泡增多、密度下降等因素会导致慢中子数下降,从而裂变功率下降,也就是说,即使不用控制棒,反应堆也不会超过设计功率运行。控制棒可以用来调降功率或者停堆[8]。从这个角度来说,核反应堆是非常安全的。核能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它的能量密度很高,需要的燃料少,一个机组每年大概只需要几十吨核燃料。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除了排出一些废热,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废热也可以用来供热。与化石能源相比,不排出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没有海量燃料运输要求,燃料储量几乎无限。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它紧凑、可靠、可在任何时侯出力,能够保障能源安全,运行成本低。核能的缺点包括: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危险,一旦出问题,后果非常严重;系统太复杂;设计寿命到期,拆除费用高昂;能生产核武器原料,意味着谁都能做原子弹;乏燃料(用过的核燃料)、核废料问题还没有解决;等等[9]。核能虽然建设和拆除的成本高,但总的成本并不比化石能源高,如果化石能源要收碳税的话,核能的成本更低。

核能的主要反对声音来自它的危险性。那么它的危险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能不能解决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核电站为什么危险:

第一,核电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为了保证安全,核电厂设计了很多冗余,又很复杂的控制系统。系统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系统复杂了,操作人员很难掌握所有系统。出现异常,不能保证所有的处置都是正确的。

第二,核电厂需要持续不断地强制散热。同燃煤电厂一样,核燃料裂变释放的能量用来把水烧开,产生水蒸气发电。这里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其余三分之二的能量作为废热释放到环境中。一台发电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废热功率约200万千瓦,如果用海水冷却,为了不影响环境,假定进出水温差为10度,则每天需要400万吨海水,每秒近50 吨。重核裂变后产生的轻核基本都是不稳定的,要衰变。反应堆运行一段时间后,大概6.5%的功率是由衰变热提供。对于 100万千瓦电的机组,热功率是 300万千瓦,衰变热功率约20万千瓦。这意味着即使完全停堆,反应堆还有20万千瓦的热需要排除到环境中。这是很大的一个热功率,如果散热失效,核燃料将融毁,导致不可控的核泄漏。由于大部分裂变产物寿命很短,从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衰变热衰减很快。实际上,停堆 10分钟后,衰变热功率就会从刚停堆的 6.5%降到 2%左右,1 小时后1.5%,一天后0.4%,一周后0.2%,对于100万千瓦电功率机组,一周后的热功率为6千千瓦,仍然需要强制散热[10]。换句话来说,核电机组永远需要强制散热,否则就会有熔堆核泄漏的危险。

第三,熔堆后,燃料还在不断放出大量的热和放射线,完全没有办法接近处理,只能依靠以前的设计将燃料分散冷却。这种设计是不可能预先做实验验证的。失去冷却后,控制棒会比燃料棒先熔化,燃料还能产生一定程度的链式反应,从而加大放热。但是熔堆后因为中子慢化不充分,燃料中中子浓度低,不可能再临界或核爆。几十吨温度非常高,密度非常大的核燃料如果聚集在一起,完全无法处理,它会不断熔化、汽化它下面的任何东西,不可阻挡地往地下走,直到自然稀释到一定程度。大量放射性物质会进入大气和地下水。

第四,核反应堆装料量大,如果加上随堆堆放的乏燃料,一个堆可以有数百吨高放射物质,其中放射性裂变产物有数百千克。作为对比,一颗原子弹只产生一两千克放射性裂变产物。因此,一个失控的反应堆对环境的危害远远超过一颗原子弹。杀死一个人的辐射剂量,折合成能量只需要不到一千焦耳(几天之内),而一百千克放射性裂变产物中蕴含的放射能是这一剂量的近一万亿倍。当然,实际危害不可能那么大,更实际的计算可以看乏燃料的衰变热。乏燃料从反应堆取出一年后,每吨产生 10千瓦衰变热,也就是每秒10千焦耳,过 10 年后衰减到 1 千瓦。也就是说,每吨乏燃料取出后一年到十年间,每秒释放的放射能可以杀死几个人。全世界每年产生数万吨乏燃料[11]。

现在世界上核电大国的排序是: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中国排到第10 位[12]。世界上出现的大型核事故,最早是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其次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近年的日本福岛核危机。虽然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发生了核危机,但是他们还是真正的核大国、核强国,是核电安全记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我们不应当耻笑他们,应当从他们的核危机中汲取教训,把我们的核电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1)要认真汲取教训,不要核恐慌。

(2)在确保安全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搞好核电布局。(3)努力培养合格的核电人才是核电安全的根本保证。

(4)要给核电站以宽松的运行条件,使核电站有充分的维护、检修时间。(5)寻找核电安全的薄弱环节,抓好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体系建设。(6)要努力掌握核电的核心技术,加快研究第四代核电。

参考文献

[1]核安全问题之思考[J].视野,2011,4: 26-28.

[2] 核电站应急防护措施[J].核电之窗, 2011, 10:217.[3] 吴冕.核能:福祉与灾难[J].特别关注,2011,8(242):49.[4] 杨进.切尔诺贝利悲剧的重新审视[J].理工学报,2011,21(13):57-60.[5] 朱成章.从日本福岛核危机中汲取教训[J].专 稿, 2011, 25:83.[6] 柴之芳.从日本福岛核事故说起[J].科学文化评论,2011,8(5):8-16 [7] 苗永梅.核能的科学利用[J].硅谷,43-45 [8] 雷奕安.核安全与核能社会[J].现代物理知识, 2010, 11:31-41.[9] 王芳, 鲍鸥.苏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应急处理的启示[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1, 3(1):85-217.[10] 邹树梁,邹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 2011, 12(2):1-3.[11] 张力.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安全科学的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21(4):56-59.[12] 左凤荣.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原因与教训[J].理论视野, 2011, 4: 31~ 33

第三篇:科学认识金融危机

科学认识金融危机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心聚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酒钢检修公司 徐海军

钢铁行业是受到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不久,这句话又变为钢铁行业是受到金融危机最严重的行业。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到今年上半年,钢铁企业特别是“两头在外”(资源依靠进口,产品依靠出口)这样类型的钢铁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度限产、半停产,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到全行业性的亏损,市场这只无形的巨手,可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些所谓的科学论证和预言,一些经济学界的鼓唇噪舌,也没有改变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

市场这个课堂,是越来越多的人,从虚幻中清醒而来,认识到:任何市场理论都不会颠覆供求矛盾对市场的影响;任何先进的学说,都替代了企业的基础管理,产品有市场,质高价低才能在同业中率先突围,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1、辩证认识金融危机。对待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们不但要看到它的严重危害性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要看到也是化危为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和机遇。因此,对待金融危机要全面地历史地看、辩证地看。

(1)要看到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是发展中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连锁反应,它的发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其间有过波折,但总体上是一个连续的“正弦”,堪称世界奇迹,为世界各国所看重,并成为研究的对象。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国内钢铁企业井喷式发展,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大关,成为国内经济的晴雨表。粗钢产量上去了,但技术含量高的高等级优质钢产量不高,甚至还在依赖进口,大部分是普通建筑用材。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改造和新项目的开工,刺激了钢铁企业的发展,而钢铁企业的发展又对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倒逼机制;一旦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对钢材的消化、吸纳能力降低,钢铁企业就陷于低潮甚至亏损。为了保持钢铁企业的发展,政府就不停地加大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相互刺激,相互干预,形成了恶性循环,加上各种来路的小钢铁迅猛发展,对市场的干预能量的加大,使钢铁企业的发展,成为各方诸侯,逐鹿中原的大战,各自为战,各怀心事,都在想做大。对原料的需求旺盛,又刺激了国外铁矿石供应商的敏感神经,由于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采购价格,很容易被供应商“俘获”,我们国内进口铁矿石总量占到世界供应总量的50%,却没有谈判的话语权,这几年国外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使我们多付出了本应由钢铁企业分享的利润。资源供求紧张的局面,又刺激了钢材价格的不断提高,房价也在推波助澜,房市泡沫越来越大,超过了人们的心理预期,房市泡沫破裂,一系列与房产有关的金融业、钢铁业首当其冲。这种不正常的超常的发展,造成产能过剩,不科学的发展必然以牺牲资源、能源和环境、市场的承受能力为代价,最终引发危机。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只是我们不愿看到,还认识不到、预见不到,也不希望它来临的这种心境来自欺欺人罢了。

(2)钢铁企业要从中吸取哪些教训,看到哪些发展的机会。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这是哲学的观点。强者只有通过生死的考验,才能越发坚强,越能催发和激励生命本源的东西;弱者,只能是死路一条。选择强者还是弱者,是对待困难和逆境的一种态度,选择强者不是选择争做巨无霸,世界第一,世界最大等等。而是立足现有条件,把现有条件下的各种资源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最大,同困难做最大的抗争,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场影响范围最大,最广的金融危机,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一场生死考验。经历这场考验,要从中吸取那些教训呢?一是企业发展不但具有总量上的“大”还要有发展质量上的“优”。前几年,钢铁企业发展唯大是举,片面追求规模上的大,注重了速度,忽视了速度和质量的协调。以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换取规模扩张,但企业内部管理,没有跟上规模的扩张步伐;规模上去了,管理水平下来了,运行成本、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上去了,品种没有多大变化,产品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简单量的增长,没有质的改变。企业发展必须紧贴市场和具有前瞻性,低端产品趋于饱和,必须下大气力开发新品种,迟早要做,早做早主动,早做就有机会。二是企业发展的格局不要一味地追求多元化,要保持自身特色。前几年流行多元化,结果不少钢铁企业,纷纷投入房地产、轮船制造、金融投资等多种经营,结果不顾自身自然条件,一律搞起了多种经营,分散了有限的财力,削弱了主业,多种经营带来的资产流失、监管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凡是认准了的事情不要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只要是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资源、能源、环保、市场、成本的衔接,统筹兼顾,在调结构、练内功、保增长、促发展上下功夫,瞄准的项目,再难也要集中力量搞起来,等到有钱再做,其他企业占了先机,就会陷入“一窝蜂”的怪圈,很难掘到第一桶金。四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练好企业管理的内功,内功练好了才能更好地抵御发展风险。企业生存的根本就是产品适销对路有市场,质量好、成本低、有效益,说一千道一万,都离不开这个根本。因此,不管企业遇到什么样的外部发展环境,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增加效益都是企业的必须。五是要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来凝聚队伍,产生巨大的发展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精神都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企业文化、精神都是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因此,必须通过不间断地宣传和灌输,使企业文化、精神在员工心中扎根,形成企业内部的“气场”和精神“核心”。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把“铁山精神”衣钵传承好,弘扬好,这是我们企业文化的本源,各种所谓新鲜的思潮,都不能动摇“铁山精神”对于我们而言的精神归属。

(3)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如何变危为机。金融危机的爆发,既然不是偶然的,那么也有其爆发的规律,关键是学会掌握这种规律,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金融危机不会像风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的发展、爆发和逐渐消退、经济回升有一个过程,只是过程长短不同而已。当积极因素多余消极因素时,这个过程会变短;当消极因素多于积极因素时,这个过程会变长。因此,对待金融危机避免急躁速战和随波逐流无所作为两种情绪。冷静分析本企业在这场危机的损失情况和战略调整,积极有序地进行应对。不要因为经济暂时的、一个阶段性的回升而抱有乐观态度,盲目地判断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过去,而加大投资规模,盲目扩张;也不要因为经济连续性的滑坡而丧失信心,坚信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冲过去就是灿烂的阳光。

(4)抓住市场萧条,各行业巨头都在减产、限产的时机,加快技术研发和结构调整,缩短投入产出间隔。如果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就会丧失进行自我调整的最佳时机。无论企业大小都要接受金融危机的考验,大企业集团有优势,但困难也更大;这一时期市场平淡,对处于第二集团的钢铁企业而言,回旋余地稍大,一旦市场升温,再进行结构调整或者品种开发,就会又陷入抢产量,夺效益的境地,很难进行新的调整、选择。因此说,这是一场灾难,也是一场考验,更是壮士断腕获取新生的机会。决策者、执行者都要重新认识金融危机的“危与机”,从“危”中寻找发展的“机”,下大决心、坚定不移地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增向精细化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2、如何在金融危机条件下,提振职工的信心,焕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共同抵御危机。

企业管理的理念千差万别,国内、国外的不一而足,但无论哪一种管理理念,都不能脱离人这个核心。以人为本成为各种管理流派共同的认知。在金融危机条件下,苦练内功、卧薪尝胆,度过危机,还是要靠企业员工的理解、支持。

提振职工的信心,首先要向职工讲清楚形势,不要遮遮掩掩,含糊不清,要相信职工是通情达理的,是顾全大局的。信心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途径,实事求是地,既不能把企业的形势讲得一团糟,让职工没有了盼头,丧失信心的源头;也不要轻描淡写,随随便便一讲,让职工产生错觉,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没有心理准备。金融危机必然带来不利影响,产能受限,效益下滑,职工收入降低,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讲清楚有利于职工切身感受到市场经济的这种无情;同时,通过大家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共同抵御危机,把损失减到最小,职工的岗位、收入也有一定保障,感受到集体和组织的力量带来的转机和温情,只有依靠集体、组织,集中起来才能抵御危机,走出困境。

讲清形势,还要让职工明白如何去做,才能转为危机,战胜危机。作为职工,要立足岗位,兢兢业业,钻研技术,研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办法;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完成好每一天的任务,不出废品;挖潜降耗,节约节支,修旧利废不浪费;积极开展义务献工,尽量减少劳务费用支出。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实事求是的目标,而不是不顾各种不利影响而硬性规定出一个指标,让人感到不可及、无望。在安全、产量、质量、消耗、成本、销售、回款、资金使用、投资、项目建设、人力资源、职工预期收入等诸方面,都有一个应对危机的乃至危机以后的具体指标、目标。职工就会有了奔头,有了具体的方向,就会感到企业还是在不断的在发展,在心理上、感情上,都会归属于企业,就有了继续服务企业的信心。

开展劳动竞赛和技术指标赛,通过奖励有功人员,把竞赛活动作为激发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平台、载体。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工作生活协调、和谐,使大家在感受艰难、辛劳的同时还有轻松和快乐,有利于焕发人们的对工作、生活的热情、激情。

3、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危害,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人人都要为企业渡难关贡献力量。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危害是灾难性的。造成经济萧条,各种需求不足,企业产品积压,企业效益下滑,职工收入普遍降低,就业困难,失业率增加。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投入几万亿巨资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效果的显现不可能立竿见影,还需要一个时期的投入与产出的效应。在这一时期,企业必须做好两件事情,一是集中精力抓企业的基础管理,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减少非生产性开支,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积蓄力量,蓄势而发。关注外界变化,注重信息跟踪,及时调整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加强费用控制和成本核算,坚决杜绝有旧的不用,而去领新、买新、用新的大手大脚,图省事,拿新的一换了事的做法;大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把一些型号不符、部分淘汰的设备进行有选择的拆配改代,只要满足生产需要就行,不要盲目贪大求洋,迷信新的;加强技术攻关和工艺技术攻关,靠技术的开发应用,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小改小革,提质降耗,增产增效。二是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经济滑坡,职工的精神不滑坡。有针对性的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用事实、用现实、用对比的方法讲道理、讲利害、讲前途、讲希望,燃起广大职工在应对困难中乐观坚强的意志和信心之火,和企业一道共渡难关。引导职工牢固树立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观念。企业生存发展人人有责,企业的主人翁就是要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关键时刻牺牲个人利益确保企业的利益,企业发展了个人的发展才有希望。树立全局观念,不能因个人的收入受到影响而消极怠工,混日子,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相互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树立必胜观念。困难再大,也是暂时的,但不是自然而然的消逝,必须有克服困难的必胜信念,还有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心理准备,按照企业的总体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懈怠、不偷懒、不犹豫、不停顿,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搞管理的要深入基层多做调查研究工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修改考核指标,采取灵活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为基层排忧解难,当好主心骨;广大职工要恪尽职守,各尽所能,争先创优,把指标搞上去,把成本降下来;宣传舆论部门要紧贴实际做好宣传,多宣传职工中不畏困难,钻研技术、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各类典型,多从正面引导入手,让大家感到有前途、有希望、有奔头、有干劲,把大家的心劲凝结在一起,营造好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氛围。人人都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充分体现出产业工人的团队精神和无私的崇高境界。

第四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感

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感

今年的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二十五周年。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猛烈爆炸。随即,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和核燃料喷涌而出。受到污染的地区包括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白、俄、以及波兰、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最终导致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也是人类利用核能的一大悲剧。

二十五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后续影响远未消除。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我们也不会忘记它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同时,我们要应该以此为戒,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尽心尽力。观看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第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1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科学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或者操作不当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难。而切尔诺贝尔事故的发生和最近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是最好的证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所以,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技术本身,掌握其自然属性,遵循客观规律,做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主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犯愚蠢的错误,避免灾难的发生。

第二,人类要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学会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全球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促使各国纷纷寻找替代能源,而核能是浓集、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核能无疑是首选目标。然而人类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轻视了客观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是人类轻视客观规律的结果。所以,人类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灾难。核事故是世界性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不仅仅影响乌克兰一个国家,还影响到欧洲许多国家,甚至对全世界都有较大的影响。最近发生的日本福岛核泄漏,日本偷偷地把含辐射的海水排到了海里,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核事故是世界性的问题,不能由本国自作主张,应该由世界核安全组织监管然后制定合理的方案妥善地处理。处理核事故,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总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经远去二十五个年头,它引起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世界人们对核能利用的思考。这次事故给了我们许多教训,许多启示,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

第五篇:所有核事故概述

有史以来发生的所有核事故概述

1.2004年日本美浜核电站事故(INES 1)

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90年引入INES等级,采用对数进行分级,每一等级的严重程度相差近10倍,与用于判断地震震级的里氏震级类似。webecoist.com网站的世界最严重核事故排行榜从2004年8月9日发生在日本美浜核电站的蒸汽爆发事故开始,INES等级为1级。

美浜核电站座落于东京西部大约320公里的福井县,1976年投入运营,1991年至2003年曾发生过几次与核有关的小事故。2004年8月9日,涡轮所在建筑内连接3号反应堆的水管在工人们准备进行例行安全检查时突然爆裂。虽然并未导致核泄漏,但蒸汽爆发还是导致5名工人死亡,数十人受伤。2006年,美浜核电站又发生火灾,导致两名工人死亡。2.2002年美国戴维斯-贝斯反应堆事故(INES 3)

戴维斯-贝斯核电站座落于俄亥俄州橡树港北部大约10英里(约合16公里),1978年7月投入运营,计划于2017年4月关闭。运营期间,这座核电站曾多次出现安全问题,包括1998年遭到一场F2级龙卷风袭击。最严重的事故发生在2002年3月,当时出现的严重腐蚀导致核电站关闭了两年左右。

维修期间,工人们在碳钢结构反应堆容器上发现一个6英寸(约合15.24 厘米)深的腐蚀洞。遭腐蚀后的容器厚度只有3/8英寸(约合9.52毫米),用以防止灾难性的爆炸和随之而来的冷却剂泄漏。如果附近的控制棒在爆炸中受损,关闭反应堆和避免堆芯熔毁将面临相当难度。3.1961年美国国家反应堆试验站事故(INES 4)

1961年1月3日发生在美国的核事故是最为早期的大型核电站事故之一,当时的蒸汽爆发和熔毁导致1号固定式小功率反应堆的3名工人死亡。这座反应堆位于爱达荷州瀑布市西部大约40英里(约合60公里)的国家反应堆试验站,采用单一大型中央控制棒,现在已经废弃。

在对反应堆进行维护时,工作人员需要将控制棒拔出大约4英寸(约合10厘米),但这项操作最终出现可怕故障。控制棒被拔出了26英寸(约合65厘米),导致核反应堆进入临界状态,随后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共造成3名工人死亡。其中一名工人被屏蔽塞钉在反应堆所在建筑的屋顶上。当时释放到环境中的核裂变产物达到1100居里左右。虽然地处爱达荷州偏远的沙漠地区,但辐射造成的破坏并未有所缓解。在其中一幅照片中,起重机正从安全壳建筑中吊出遭到破坏的反应堆芯。4.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Bohunice核电站事故(INES 4)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当时,核电站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A1反应堆也被称之为“KS-150”,由前苏联设计,虽然独特但并不成熟,从一开始就种下灾难的种子。

A1反应堆的建造开始于1958年,历时16年。未经验证的设计很快就暴露出一系列缺陷,在投入运转的最初几年,这个反应堆曾30多次无缘无故关闭。1976年初,反应堆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两名工人死亡。仅仅一年之后,这座核电站又因燃料更换程序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失误发生事故,当时工人们居然忘记从新燃料棒上移除硅胶包装,导致堆芯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排除污染的工作仍在继续,要到2033年才能彻底结束。5.1993年前苏联托姆斯克-7核燃料回收设施事故(INES 4)

西伯利亚公司Chemical Enterprises旗下拥有众多工厂和核电站,座落于俄罗斯谢韦尔斯克市。这里曾经是前苏联的“秘密之城”,1992年前一直被称之为“托姆斯克-7”,这个代号实际上是一个邮箱号。虽然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放宽了对谢韦尔斯克的限制,但直到今天,政府仍不允许公众进入这座城市。

托姆斯克-7核燃料回收设施是谢韦尔斯克市的“企业”之一。1993年4月6日,这座核设施登上头版头条。这一天,工人们用具有高度挥发性的硝酸清理托姆斯克-7钚处理厂的一个地下容器,硝酸与容器内含有痕量钚的残余液体发生反应,随后发生的爆炸掀翻了容器上方的钢筋混凝土盖,并在顶部轰出很多大洞。与此同时,工厂电力系统又因短路发生火灾。爆炸将一个巨大的放射性气体云释放到周围环境。6.1999年日本东海村铀处理设施事故(INES 4)

1999年9月30日,人为操作失误和仓促的商业决定最终导致日本东海村铀处理设施发生事故。这座铀处理设施座落于东京北部的茨城县,此前由JCO Ltd.公司运营,负责处理和精炼供应日本很多核电站的铀燃料。

这起核事故由缺乏培训的工人导致,他们在精炼铀燃料过程中走捷径,忽视了安全问题。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工人们省略了精炼过程的几个步骤。他们在10公升的桶中混合氧化铀粉和硝酸,而不是专用的沉淀池,所倾倒的铀/硝酸是规定数量的7倍。在达到临界点之后,铀/硝酸混合物发生连锁反应,共持续了20个小时。当时共有两名工人死于辐射暴露,另有数十人受到超出正常水平的核辐射。7.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INES 4+)

福岛第一核电站位于东京东北部170英里(约合270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电站之一,共建有6座核反应堆,负责为东京和日本电网供电。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仙台未能幸免遇难。地震引起的断电导致反应堆冷却剂泵停止工作。存放在地势较低地区的备用柴油发电机也在地震引发的海啸中严重受损。

由于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内的发电机无法启动,反应堆芯温度不断升高,安全壳建筑内的氢气不断积聚,达到危险水平。发电机产生的火花可能导致氢气爆炸,安全壳的屋顶被掀翻。第二天,3号反应堆所在建筑内的氢气发生强度更大的爆炸。14日,2号反应堆所在建筑也发生爆炸。由于贮水池内的水蒸发殆尽,4号反应堆所在建筑内存储的燃料可能起火燃烧。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仍处在“进行时”,INES等级被定为4级,但法国核安全机构认为实际严重程度超过4级。核安全机构主席安得烈-克劳德·拉科斯特在14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4级已经非常严重,但我们认为这场核事故的严重程度至少达到5级,甚至是6级。” 8.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INES 5)

1979年3月28日,三里岛核电站(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TMI-2反应堆的冷却液泵发生故障,一个卸压阀们无法关闭。控制室工作人员随即听到警报并看到警告灯亮起。不幸的是,传感器本身的设计缺陷导致核电站操作人员忽视或者误解了这些信号,就这样,反应堆芯因温度过高最终熔化。在形势得到控制时,反应堆芯已经熔化一半,反应堆安全壳底部的近20吨熔铀慢慢凝固。安全壳内部的蒸汽和气体排放口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和周围环境。

三里岛核事故并没有导致任何核电站工作人员或者附近居民死伤,但仍旧被视为美国商业核电站运营史上最为严重的核事故。事故发生后,相关新闻报道铺天盖地而来,有人还将这场核事故与12天前上映的影片《中国综合症》的情节相比较,《周六夜现场》也推出与此相关的短剧,所有这一切都让三里岛核事故在20世纪晚期的流行文化中占据一个显著位置。自这场核事故之后,美国再未发生核事故,也再未建造新核电站。9.1957年前苏联克什特姆核灾难(INES 6)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开始笼罩在冷战的阴云下。冷战期间,前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展开核军备竞赛,由于急于求成,错误就在所难免。1957年9月,位于奥焦尔斯克(1994年之前被称之为“车里雅宾斯克-40”)的玛雅科核燃料处理厂发生事故,INES等级达到6级。

这座处理厂建有多座反应堆,用于为前苏联的核武器生产钚。作为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大量核废料被存储在地下钢结构容器内,四周修建混凝土防护结构,但负责冷却的冷却系统并不可靠,为核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1957年秋天,一个装有80吨固态核废料的容器周围的冷却系统发生故障。放射能迅速加热核废料,最终导致容器爆炸,160吨的混凝土盖子被炸上天,并产生规模庞大的辐射尘云。当时,共有近1万人撤离受影响地区,大约27万人暴露在危险的核辐射水平环境下。至少有200人死于由核辐射导致的癌症,大约30座城市从此在前苏联的地图上消失。

直到1990年,前苏联政府才对外公布克什特姆核灾难的严重程度。但在此之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就已知道这场灾难,由于担心可能对美国核电站产生负面影响,当时并不披露任何信息。在克什特姆,面积巨大的东乌拉尔自然保护区(也被称之为“东乌拉尔辐射区”)因为这场核事故受到放射性物质铯-137和锶-90的严重污染,被污染地区的面积超过300平方英里(约合800平方公里)。10.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INES 7)

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严重程度超过克什特姆核事故,如果将核辐射扩散程度作为测量标准,这场核灾难的严重程度达到克什特姆核灾难的4倍。迄今为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蒸汽爆发和反应堆熔毁事故仍旧是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

这场核灾难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当时4号反应堆的技术人员正进行透平发电机试验,即在停机过程中靠透平机满足核电站的用电需求。由于人为失误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突然功率波动,安全壳发生破裂并引发大火,放射性裂变产物和辐射尘释放到大气中。当时的辐射云覆盖欧洲东部、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有超过33.5万人被迫撤离疏散区。此次核事故的直接死亡人数为53人,另有数千人因受到辐射患上各种慢性病。

今天,切尔诺贝利周边地区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反差”。切尔诺贝利和普里皮亚特这两座遭到遗弃的城市慢慢走向衰亡,周围林地和森林地区的野生动物却因为人类的撤离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报道称,当地甚至再次出现了已经消失几个世纪的猞猁和熊,它们的出现说明大自然拥有惊人的恢复能力,生命即使在最为可怕的环境下也有能力适应并进行调整。

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核事故的一个代名词,反原子能抗议者经常用“另一个切尔诺贝利”这样的字眼儿警告世人,就像反战人士经常喊出“另一场越战”的口号一样。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区被称之为“疏散区”,乌克兰政府很难阻止自称“潜行者”的人进入这一地区冒险取乐。对于这些不知危险为何物的家伙,我们要送他们一句话——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会让你们“很受伤”。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是历史上唯一一场INES等级达到7级的核事故,但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发生另一场达到7级甚至更为严重的核灾难。自然灾害、人为失误以及设备老化都是核工业无法回避的现实。全世界正在运营以及建造中的核电站共有近500座,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不是未来是否会发生另一场核事故,而是“何时”发生 11.日本 福岛核电事故

下载科学认识核事故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认识核事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最新]2021春期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6月2日。怎样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

    科学认识空气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认识空气》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 2、建立气体的初步概念,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

    环境科学认识实习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七里海湿地调研 „„„„„„„„„„„„„1 1.1 绪论„„„„„„„„„„„„„„„„„„„„„1 1.2 七里海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概况„„„„„„„„„„3......

    教案小班科学认识手

    教案 认识小手 (小班科学)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手,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每只手上有五根手指。 2.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五根手指的名称。 3.了解手的作用,知道......

    一年级科学认识水教案

    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1. 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2.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特点。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

    科学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是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初步认识空气、实验观察空气、对比认识空气等探究活动,......

    科学认识我们的大脑

    科学认识我们的大脑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逝世后,很多科学家对他的大脑进行切割研究,希望能够找到他成为伟大天才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培 养出更......

    四年级科学认识太阳教案

    《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到事实与证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 2.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