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8: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

第一篇: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

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幸福作出重大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代化;和平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

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振兴中华、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本文试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很多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新发展,这里我们只是从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最本质的方面加以概括。

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广义的意义上来说的。它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追求人的解放,是旨在使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足以消灭工农、城乡、脑力体力劳动三大差别,足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从而使世界无产者和全人类都能免除繁重艰险的劳动,摆脱自然和社会任何形式的奴役,达到每个人都能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建立“自由人

联合体”。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必将进入的一个更高级的文明阶段,而这个文明阶段的本质就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

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曾被一度扭曲过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的纠正。本来,1871年诞生的作为第一个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的巴黎公社已经在实践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其一,主要官员由人民普选产生并且随时可以罢免;其二,官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恩格斯曾经指出:这是“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内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两个

可靠的办法”。可是后来前苏联完全背离了巴黎公社的这两大原则,实行各级党政干部等级授职的任命制和高薪特权制。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表面上有民主选举,如选举苏维埃代表、党代表等,实际上从上到下严密控制选举,当选者大多是上级领导精心挑选的意中人,所以当选人大多衷心感激并且坚决服从党的领导人。各级党政领导人大代表都是从上而下层层任命,所以只是仰承、投靠上级,不对下级和人民负责,并且形成特殊利益集团。

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起,前苏联共产党就自我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仅从工资待遇来看,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大约相差十倍,到30年代中期扩大到三十多倍,50年代中期又增至五十多倍,80年代初期猛增到一百多倍,因此,苏共实际上搞的是“以官为本”。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时还高喊过“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但这种口头上标榜“以人

为本”,实际上实行“以官为本”的过度集权社会主义、官僚特权社会主义,难以进行治本的自我改革,拖延到1991年,终于被广大人民完全识破,并且被广大人民抛弃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中国也在人的问题上犯过严重错误,主要表现为,忽视基本人性、人的需要,只要是与“人”有关的问题而一概视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甚至连我们党所一再强调的革命的人道主义都被抛在了一边,结果犯下了使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敌我矛盾的严重错误。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针对这种严重违背“以人为本”的错误,邓小平同志20世纪90年代初,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已从价值目标上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因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更是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科学发展观,更加直接、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要求我们党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真正地去尊重人、体贴人、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追求已经开始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目标和基本原则。这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因而有着重大意义。

其次,“以人为本”主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马克思说过:“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在现阶段,坚持以满足人民群

众的需要为最高宗旨,这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我国当前社会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形态的外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就是从这个阶段上的人出发。生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归宿。这就必须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是为了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方面的需要。

第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说到底,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旧的社会体制束缚人性的发展,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只有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才能充分发挥人的

首创和革命精神。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当然还是要靠改革。改革,我们就必须要选择符合人的本性的社会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等。这同样是由现阶段的人性所决定的,完全可以由人本主义原理加以说明。

第四,我们今天的改革已经处于攻坚阶段。改革的深入发展,必定要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都存在着一个社会承受限度的问题。如果忽视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超越人们的承受能力,它必定是行不通的。当前,如何消除贫富过于悬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解决贫困群体的生活困难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这一新发展,体现了人本关怀和文明进步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它表明,人的进步,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发展,才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发展。这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将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都有可供借鉴之处。

二、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少数发展中国家走上“新兴工业化”的道路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摆脱了殖民统治独立后,仍然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进行社会改革的艰巨任务。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就第三世界整体说来,也达到了发展机构所设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5的指标。然而仅有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善第三世界国家千百万人的生活状况,甚至经济增长还带来了种种意想不

到的不良结局和灾难性后果。这使人们对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开始了怀疑和反思。

然而,理论反思和阐述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能否很好地实现则又理当别论。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制度,特别在理论指导上缺乏全面性,在实践上又往往是顾此及彼,所以最终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为第一目标条件下,在政策与战略策略上更容易和实施以人为出发点的思想。“问题在于以往缺少正确的认识及与此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令。一旦明确了指导思想并注意采取有效措施后,很快就会在实践上产生积极效果。”所以,人们发现,科学发展观提出后,中国在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是处在当今世界前列甚至在行动上是超前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社会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防止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和广大的基层群众所拥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盲目地效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就是把私有化作为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其理由是:一是搞市场经济必须明确产权,而明确产权必须实行私有化;二是只有私有化才能提高经济效率。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改革,其结果必然造成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在拉美(古巴除外),在东欧中亚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内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且有进一步加剧之势。伴随着西方全球化的进程,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成风,某些.权势阶层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成为第三世界中暴富起来的新贵。

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社会的公正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防止社会的两极分化,使改革成果为普通人民和广大的基本群众所享有,在一

定意义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这是因为,追求公平或平等是人类最普适的价值,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也正是社会的公平或公正问题。正如拉尔夫·米利班德指出的,社会主义的平等观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价值所在:“平等主义不是指完全的平等,那是一种误解,它指的是从根本上减少各个方面的不平等——收入、财富和生存机会,而这些方面的不平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科学发展观为世界人民,尤其是为广大第三世界人民树立了榜样,使他们看到: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快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加快增强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其他种种弊端,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

其次,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超越只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 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一般都是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指标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要求单纯用人均国民收入作为衡量发展的标准,而往往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因此,这些国家随之提出了基本需要的发展战略,并要求改变单纯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发展的标准,发展必须在社会建设和政府改革等方面都取得进展。事实上,虽然这些发展中国家意识到了发展的全面性,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或者指导理论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全面发展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作为已经有了系统的科学理论并且能够在实践中把这一科学理论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的中国共产党,突出了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因而它将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和指引着发展是一个包括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系统的、综合的进步过程,而不是个别指数百分比 的增长的方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就必须要有一个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三,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

发展中国家搞现代化,往往都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发展中国家现在环境急剧恶化。全世界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270万人中的90在第三世界,另外每年还有2500万人因农药中毒,500万人死于污水引起的疾病,相当多城市中的幼儿都患有对大脑有破坏作用的铅浓缩症。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

越,选择一条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更好的处理人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降低资源消耗,杜绝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四,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性,超越那种单纯的引进式,跟踪式等发展模式,更加自觉的走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式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往往采取的是单纯的引进式、跟踪式发展模式,一味地模仿、依赖外国特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结果造成了对西方的盲目依赖,因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世界上已经有不止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提出,要由片面依赖外国转而注重地区联合和依靠自己人民的力量,人们由此看到的不仅是政策上的某种调整,而且是在历史运动最深层发生决定性作用的人民意志的活跃。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无疑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要结合本国情况灵活借鉴,走本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模式。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致重蹈西方现代化走过的弯路,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三、对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意义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内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向世界发出的宣言和承诺。只有把这一思想推及到世界范围,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才能进一步彰显科学发展观的博大的思想基础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特别是作为正在走向世界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现代化发展尤其离不开对国际格局新变化的科学判断和有利条件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将对外和平发展与对内和谐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

之义。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和谐为目标,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第一,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第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

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军备竞赛,不搞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第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开展同各

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往往都是伴随着掠夺资源、对外扩张,甚至战争。崛起中的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融人世界,事关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为外部世界所普遍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回答。这处处都体现着促进世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

第二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

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体会

对科学发展观的三点学习体会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有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需要正确把握:一是正确看待过去的发展;二是正确看待快速发展;三是正确看待发展中的创新创造。

怎么看待过去的发展

现在的发展是在以前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轮发展的延续和提升,千万不能因为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把以前正确的发展思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也否定掉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总结以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经验要坚持和提升,发展的成果要巩固和扩大,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地方要调整和改进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前发展成果和经验的升华而不是否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成果,是对以前

发展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我们要十分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和经验,要看到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发展是在以前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上一轮发展的延续和提升。千万不能因为强调科学发展观就把以前正确的发展思路、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也否定掉了。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江阴的发展,走的既是一条率先快速发展的道路,也是一条协调发展的道路。全市的综合实力不断变强,城市面貌不断变新,居住环境不断变优,人民生活不断变好。广大人民群众对江阴日新月异的变化欢欣鼓舞,对江阴发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工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人民群众的致富步伐还不快等一些问题,我们的发展还不够协调、不够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总结以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经验要坚持和提升,发展的成果要巩固和扩大,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地方要调整和改进,既定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地去实现,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怎么看待发展的速度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要慢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千舟竞发,百舸争流,谁发展慢了,谁就会“逆水行舟,小进亦退”,实践证明:快发展很艰难,慢发展比快发展容易,不发展比快发展、慢发展更危险;当然,作为一个地区来说,快速发展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国家宏观大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要慢发展,而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又快又好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讲过,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能快就不要慢。这是总结我国几十年经验提出的一个正确命题。

回顾江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的就是一条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虽然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也碰到过困难,遇到过挫折,但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快速发展的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无(锡)常(熟)江(阴)”到进入新世纪的“苏南四小龙”、“江阴板块”,这都是江阴快速发展的结果。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千舟竞发,百舸争流,谁发展慢了,谁就会“逆水行舟,小进亦退”。实践证明:快发展很艰难,慢发展比快发展容易,不发展比快发展、慢发展更危险。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快发展中出了问题就把发展本身也否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快会出问题,但是发展太慢,或者停滞不发展了,那么,它出的问题会更大。

当然,对发展的速度问题,也要有一个辩证的、科学的认识态度。用科学发展观来看问题,一个局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还要服从国家的宏观大局。作为一个地区来说,快速发展一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国家宏观大局。在这一前提下,有质量、效益、水平的快发展;保护环境、放眼长远的快发展;以人为本、人民得益的快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样的快速发展不但不会有风险,而且还能把地区的发展融入到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洪流中去,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刻内涵。

怎样看待重程序与敢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要发展,就要有创新,不能因为发展要讲规律、讲程序、讲法制,而把发展中的创新创造也否定掉了;必须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敢于做一些“惯例没有、周边地区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还没有”的创造和突破,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要发展,就要有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因为发展要讲规律、讲程序、讲法制,而把发展中的创新创造也否定掉了。

这几年,我们在发展观念上,牢固确立争先意识、现代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责任意识“五种意识”;在发展战略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沿江开发、外向带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在发展思路上,积极推动工业经济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变、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从速度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五大转变”。这些都是结合江阴实际的创新创造。没有创新创造,就没有“江阴板块”,就没有“跨江联动开发”,就没有新闻界称誉的“江阴现象”,就没有江阴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应有的地位。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在,发展的“标杆”提升了,发展的竞争更激烈了,发展的难度更大了,很多同志都感到不适应。要克服这种不适应,迈上新的发展平台,就必须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用改革来破除体制障碍,用创新来摈弃思维定势,用创造来求解发展难题,敢于做一些“惯例没有、周边地区没有、领导讲话里暂时还没有”的创造和突破,通过创新创造,实现科学发展。

第三篇: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人民要论)

王明生

《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28日

07 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以其高远的价值追求、开放的世界胸怀、包容的文化视野、成功的伟大实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中国道路还打破西方发展模式主导世界发展的垄断格局,走出西方“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发展模式窠臼,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各个国家在社会发展道路上应尊重多样性、尊重选择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获得了独立,但西方国家通过建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西方中心论”等话语霸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将广大发展中国家裹挟进西方体系,继续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链条上薄弱且被动的一环。尤其是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西方国家似乎不战而胜。这不仅巩固了西方国家的强势地位,而且将西方话语霸权推至顶峰,有人甚至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和现代化发展道路预言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一个国家究竟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终要靠事实说话,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作出选择。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实现从一穷二白到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跨越,实现从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全球制造基地的跨越,实现从贫穷落后到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跨越。历史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大跨越和大进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的中国道路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中国道路的成功意味着西方“中国崩溃论”的崩溃和“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说明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中国道路的成功丰富了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世界上既没有唯一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自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探索与实践,是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中国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和内在规律。

中国道路提供了人类实现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和平发展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特征。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在实现自身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还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践行不争霸、不称霸、不结盟、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的庄严承诺,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 理体系建设,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尊重其他国家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各国普遍发展繁荣。这些都与西方一些国家通过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实现发展的老路子根本不同。

纵观西方大国崛起的历史,“暴力”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主旋律。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西方大国崛起之门,也打开了西方殖民扩张的潘多拉魔盒。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市场的狂潮。为抢夺市场、瓜分世界和获取霸权地位,新旧殖民主义者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致引发了两次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不能再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殖民掠夺,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存在,国际“游戏规则”仍然主要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制定。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旗号,强行输出西方价值观念,甚至直接使用武力干涉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美国学者亨廷顿直截了当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历史上,西方穷兵黩武式的发展道路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国强必霸”的“自然”意识。中国道路的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跳出西方霸权冲突历史周期率的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中国道路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面对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国际上一些人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就会成为其他国家的一种威胁。对此,习近平同志作出了明确回应:中国繁荣昌盛是趋势所在,但国强必霸不是历史定律。“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身,又是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所需条件的深刻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文化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走出了传统“国强必霸”大国崛起模式的窠臼,是中国根据时代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它既为中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营造了有利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的利益;又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

中国道路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将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道路使“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

20世纪中后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懈努力,陆续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随后,现代化建设成为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展道路问题。选择发展道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复制移植、照搬照抄;另一种是独立探索、合理借鉴。一些发 4 展中国家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所吸引,试图通过模仿复制快速发展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道路给这些忽略了本国国情的国家带来了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矛盾凸显、政局动荡不安等诸多灾难性后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合理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坚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成功开辟了中国道路。

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虽然曾经站在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但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得到的结果可谓天壤之别:中国道路使中国发展成就辉煌,而西方道路则使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尤其是在拉美新自由主义政策破产、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的世界形势下,中国不仅经受住了各种危机和困难的考验,而且为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因此备受世界关注。很多发展中国家从事实中认识到西方发展模式的弊端,发现了中国道路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体会到了中国经验的宝贵价值,因此更加注重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更加注重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其实,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逻辑看,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是相似的,都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在发展目标上,中国梦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都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道路的成功使中国从地域性存在走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能够为具有相似国情、相似命运和共同使命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实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它不仅彻底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屈辱,根本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重塑了中国的世界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扩大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中国道路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体现着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是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道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与实质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把握发展的中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总结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发展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把握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

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如果我们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把握发展,要尊重规律、讲究效益。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只追求GDP的发展。发展要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朝着技术、知识、服务密集的方向发展的新的调整时期。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确保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在国际分工中取得有利地位。

把握发展,关键是要抓住机遇。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超过13亿,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加,人民群众对进一步改善生活的期待很强烈,需要靠加快发展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社会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一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关系群众生活质量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等等,都必须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所以,必须抓住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国内加快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势头,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理论内核,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的唯物史观,丰富深化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前进方向,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的一切内容都贯穿以人为本的要求,都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起点。科学发展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才能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灵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握以人为本的深刻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主张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回答了发展

“归谁所有”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践要求。做到以人为本,就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把握什么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局部的、不平衡的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把握什么是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各个环节的发展要有机衔接,各个阶段各个步骤的发展要良性运行。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辅相成、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增长格局和城乡、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形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有机统一的经济体制,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把握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把握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方针。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他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两条腿走路”、“各业并举”、“综合平衡”等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坚持统筹兼顾的重要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新的要求,如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同时要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要鼓励沿海先发展,同时要统筹两个大局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方针,提出要处理好关系现代化全局的12种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统筹兼顾成为推动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十七大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赋予这一重要方针和原则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对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统筹兼顾,就是要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用辩证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观点把握发展,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经济社会系统各个基本要素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事物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发展规律表明,经济发展尤其是大国经济发展,尤其要求处理好发展的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问题,既保持速度,又保持稳定,既抓住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又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如果离开了协调有序、兼顾各方,就是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停顿和倒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时,不仅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任何社会的发展过程,都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相适应的过程。只有以普遍联系、统筹兼顾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发展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统筹兼顾,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把握如何做到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和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作者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

第五篇:浅谈科学发展观

学院:信科院

班别:09电信2

姓名:邱翠莲

学号:15

浅谈科学发展观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四年的大学生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我们可以在这宝贵的四年里,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身为大学生,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科学发展,承担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认识、理解科学发展观,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的十七大在理论创新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方面的内容,又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揭示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什么要开展深入科学发展观呢?

一是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原则统一起来,全面阐明了我们党的发展理念; 二是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到战略地位,并且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理论,把解决“三农”问题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放到了战略的重要位置;

三是科学发展观把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到战略地位,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四是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到战略地位,把中国的现代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

一、要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科学的全面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自己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自身的科学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二、要全面地、协调地发展 我们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属于工科类学科,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学习中国的发展历史和伟人的进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会发展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内涵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认真学习,反复深思。而且我们湛师也一直推行博雅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广博、品德高尚、个性和谐、能力突出、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广大的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学院:信科院

班别:09电信2

姓名:邱翠莲

学号:15 会做事、学会改变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经验,提升学生人格境界。

三、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提高素质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经常保持一颗不耻下问的心,虚心向优秀的老师、师兄师姐和同学学习,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汲取教训,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体会,将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把握科学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下载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科学发展观的世界历史意义的解析(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

    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方针,是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学发展观

    科 学 发 展 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

    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营经济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

    科学发展观

    摘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以“先行先试”的使命感......

    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学习心得之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胡主席做了十八大的报告,听了胡主席的报告我感触颇深,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

    科学发展观(大全)

    牢记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在60年的执政实践中,党对执政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必须坚持党在......

    科学发展观

    1、什么是发展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总书记说:“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