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三)[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8:1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三)》。

第一篇: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三)

第三章

1、价格机制作用。

答:价格机制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及规模,即调节资源的配置,并可以调节商品供求关系,调节消费需求方向和结构,调节收入分配,调节技术进步和经营管理,从而起着推动和引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怎样决定商品价值的大小?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不取决于个别劳动时间,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答: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小;反之,劳动生产力越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6、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②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答:(1)资本积累的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值资本价值。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其一,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是资积累的内存动力。其二,资本主义竞争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8、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答:(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9、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答: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在迅速地增加。其结果,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1.“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

(1)“ 经济” 的涵义

a.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

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

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

a.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

(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

(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

(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 重商主义学派

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 1 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上升时期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

在英国由威廉 · 配第创立,亚当 · 斯密集大成,大卫 · 李嘉图最后完成;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即经济学的产生。

(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

它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资产阶级理论体系。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西尼耳、马尔萨斯,法国的萨伊。

到19c30s,它的各种学说,如生产三要素说、以效用或费用为中心内容的价格论、“ 三位一体公式” 的分配论、萨伊定律等,已经开始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19c 30s 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尽管不断出现各种流派,提出了或多或少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要求、具体研究经济现象形态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但从总的思想体系看,它们始终没有脱出庸俗经济学的范畴。

(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

a.19c70s初,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等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企图以此来代替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后来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序言中,明确提出应该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更加符合学科研究的对象和宗旨。

b.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一书,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该书的问世,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名称,使经济学这一名称得到承认和应用。到20c,在西方国家,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c.20c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发展

1936年,J.M.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大规模失业的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投资和储蓄不可能自动形成均衡,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对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发起“攻击”,形成“凯恩斯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弊病的产生,反对国家干预经济、鼓吹恢复经济自由主义的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合理预期学派、供应学派等,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起了挑战。

以J.K.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在反对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经济的结构改革。

3.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

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7c~19c末,政治经济学逐渐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理论科学的名称。马克思和恩格斯通常也沿用这个名称,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c80s以来,经济学已成为各门类经济学科的总称。现在,我国有关部门将经济学科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被归入理论经济学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革命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 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

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

(1)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唯物辩证法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2)反映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原理:

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等;

(3)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的原理: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等。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第一,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第二,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探索和提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基本路线(1978.12.18-2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概念,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产生。

•党的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形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内涵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在珠江三角洲考察期间,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召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部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

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

2.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资本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1)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社会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相互关系。

*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4)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5)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的概念: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经济规律的特点。(内在于人的活动;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5)经济规律的类型。(一般、共有、特殊)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

(1)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它能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制度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辨证法是根本方法,其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唯物注意方法、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分析和综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现代经济学方法的借鉴: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静态、动态分析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资本主义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要求我们研究资本主义(1)其资本占有形式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2)其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3)其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4)其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5)其根本性质没有改变(6)其发生了部分质变及其原因(7)其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研究资本主义(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两个必然的原理(2)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健

康发展的重要条件(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两种可能性: 爆发式质变和非爆发式质变

3.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第一章完——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导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

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第三节则对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等进行了阐述。所以,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价值的质、价值的量、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四个部分,而贯穿第二章始终的核心概念就是价值。

此外,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考生也要注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考察商品价值量时,不仅要区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须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本章可以联系实际的原理比较多,比如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等。应该指出,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完全适用的。因此,考生在学习这一章时,应学会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认识我国目前经济建设领域出现的实际问题。比如如何认识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及其具体体现等等。

4.本章基本名词、概念多,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严谨,需要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难度,但本章内容属基础性理论,基本的名词、概念和知识原理,必须很好理解和掌握。不然,很难理解和把握以下各章的内容。在学习本章时,考生在方法上要注意三点:

(1)由于它是教材中理论性最强的一章,其中的许多概念、范畴、规律比较抽象,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要把本章各知识点的内容真正搞懂吃透,就不仅应记住各个概念、范畴、规律的定义和内容,而且应力求弄懂这些概念、范畴、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具体表现在哪里?

(2)教材上许多内容是前后相连、一环扣一环的。在学习中可以尝试用前面的理论、知识来帮助理解后面的内容,也可以用后面阐述的规律、知识来加深对前面的基本概念、范畴的理解。如:要把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价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这六个概念联系起来,比较着进行复习,掌握它们的内涵及内在联系。要把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劳动、劳动力这几组概念区分开。

(3)我们天天在和商品、货币打交道;我们的经济工作,从企业的经济运行和国家的宏观调控,都必须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所以,结合实际生活事例来学习商品货币理论,便于加深理解,提高复习效率。比如,掌握货币的职能就要注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进行认识。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只有依据剩余价值理论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本章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重点章节。本章命题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意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等。

2.本章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具体分折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里的关键是联系第二章的劳动价值论,学会运用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3.考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注意:

(1)紧紧抓住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主线来把握全章内容。从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开始,到运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再到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所有内容都沿着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中心线索向前发展。

(2)区分有关资本的几组概念,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职能资本与借贷资本等。它们分别在不同章节(第三、第四;第六章),复习时要把它们归纳在一起,着重弄清每组资本划分的依据、内涵、职能、意义等问题,并注意结合实际加以领会。

(3)弄清几对概念的相互关系。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二是劳动力、劳动与资本主义工资之间的关系,三是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之间的关系,四是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五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本章的重点包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损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分析前提,社会总资本简单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2.本章的难点:(1)如何把握资本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关系,而且还是一种运动。为此,学习中一定要注意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的角度来考察资本流通过程,一定要明确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带来剽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进而认识到资本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而且还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2)要明确生产资本的三种划分: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三种划分的依据、目的和意义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3)在学习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疑难之点是准确理解和掌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系列实现条件,它体现了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平衡关系,这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3.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些原理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因此,要注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复习。比如,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所揭示的资本运动的规律对社会主义企业的启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一系列条件对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启示等等,望考生加以重视。

第五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1.重点在于掌握四个转化,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要正确认识这些转化形式是如何一步步地掩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的。

2.本章的难点是:第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变化,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应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第二,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

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要进行区分,它们各自的含义、表达式及其经济意义是什么?

3.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和下一章的内在联系。这两章主要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发展了的具体形式,以及探索这些形式的相互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理论分析一步步接近于资本主义的现实。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劳动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

1.主要内容包括: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形成,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利息和利息率,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股份公司、股票和股息,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征,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实质、来源、形成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

2.该章的难点:(1)弄清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易混淆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也是较易出题的知识点。要紧紧抓住本质去分析和说明现象,即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性的东西去分析、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系列具体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借贷资本、大土地所有权,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等),揭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要正确理解股票价格和土地价格的实质。它们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可以买卖,因而有价格。股票价格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人的资本化;同理,土地价格也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3.需要指出的是,本章和上一章中对某些经济现象和范畴的阐述、对某些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可以借鉴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改革中的某些问题和政策。例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借鉴意义;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采取的土地政策有何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股份公司理论(股份公司的性质,其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性,股份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的作用等)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都是考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切实弄清楚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章最可能联系实际的考点。

第七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这一章考查的重点是: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形式、历史作用和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干预、调节经济的内容和方式,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新特点等。

2.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无论是垄断价格还是垄断利润,都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即垄断价格及其与价值规律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学习垄断价格时,要注意与前面第二、第五章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即把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生产价格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垄断价格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价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的发展脉络。

3.学习中要注意:(1)本章内容是围绕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这两大问题展开的。前者要紧紧抓住列宁概括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进行学习,后者要紧紧抓住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进行学习。学习时,要在一般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意掌握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和新内容。为此,要注意阅读报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现实,加强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2)本章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其内容虽然是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其中的某些知识点在学习时应当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的某些内容和形式,无疑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但也应看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才有可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一些形式、手段和政策,才有了所谓 “遵循国际惯例”的必要性。

第八章 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本章重点问题包括: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集团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

2.学习本章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这一章的内容现实性强,常见于媒体报道。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以及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本章的许多知识点,如“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这一章的考查,预计今后可能会有所加强。

(2)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无非是其国内经济关系的延伸,这种延伸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一种必然结果。所以,学习本章的内容应联系和运用前面几章的基本知识,不要割裂开来。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与历史地位

1.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2.本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部分总结性的一章,是以上各章理论分析的一个结论。本章知识点少,命题的机会相应会少一些,若有,题型大多是选择题。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本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基础和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2.由于本章知识点少,过去很少出题,今后命制主观性大题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要考查,预计主要是选择题,不排除有出简答题的情况

第四篇:09年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09年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 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

②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① 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②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的两大发现

① 历史唯物主义;

② 剩余价值理论。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① 辩证唯物主义;

② 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是物质资料生产,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研究生产力,或者说是在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才能正确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才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①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 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挥作用。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①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② 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用经济规律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

经济规律也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① 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而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② 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

③ 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总会直接和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② 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不成其为商品。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性: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实现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 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而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② 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3、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

① 价值量的决定(指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 价值量的变化(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③ 价值量的比较(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④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二、货币

1、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发展的四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2、等价形式的商品用使用价值表现价值,抽象劳动表现具体劳动,私人劳动表现社会劳动。

3、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1、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 资本和货币的关系:不是一切货币都是资本,只有那些能够自行增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②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③ 解决以上矛盾的条件:价值增殖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④ 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学说

①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出卖劳动力为生。

②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或者说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④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其特点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3、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①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过程;

②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4、资本的本质和划分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即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把他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5、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① 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生产资料,在生产中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它们自身的价值也要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② 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创造价值不可缺少的条件,工人的抽象劳动必须借助这些条件形成价值。

6、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①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得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得到的;

② 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7、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它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要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要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① 劳动力是劳动的能力,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成为商品;

②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③ 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其差额是剩余价值;

④ 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偿劳动。

8、资本主义再生产

首先是产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其次,再生产的过程又是生产关系的的再生产。

9、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额外谈到,我国目前出现的就业、失业问题:

原因:

① 人口总量过大,生产力不发达;

② 是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③ 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④ 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员剥离出来;同时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倒闭破产也会影响工人就业。

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① 坚持发展经济的思路;

② 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就业的政策;

③ 调整产业结构;

④ 发展多种经济。

第四章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

1、资本循环及其条件

注意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职能、三个作用。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条件: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2、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和加速资本周转对资本增殖的影响

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一次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占多就慢,流动资本占多就快)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加速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节省预付流动资本数量,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

4、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流通。

5、资本的循环周期、再生产对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指导意义

从微观上讲,企业要顺利发展,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保证资本循环顺利完成的条件。其次要减少资本的周转时间,加速固定资本的折旧。

从宏观上讲,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保证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2、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论述)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的状况,或者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普遍的经济规律?

1.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意,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的具体表现:①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②评判生产关系先进和落后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是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4、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5、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同一过程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6、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

7、商品的价值表现四个阶段

简单价值形式(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8、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实现形式(考论述的题的话,基本作用要做阐述)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

2.作用:一是择优汰劣,激励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3.实现形式: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1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计算方法。

12、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利润率p'=m/C

影响利润率因素:①剩余价值率 ②基本的有机构成 ③资本周转速度 ④不变资本的节省状况

13、级差地租反应农业资本大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博学农业雇佣工人的3个关系

1.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3.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是级差地租的圆圈。

14、从产业资本的运动全过程来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货币资本。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生产资本,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职能表现为商品资本。销售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商品资本:商品执行着收回投资并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15、按照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在价值流通和周转方式上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包括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则只是指劳动力,而固定资本只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全部劳动资料部分,流动资本则既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也包括可变资本部分即劳动力。(劳动力既是可变资本,又是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和价值上的损耗,又叫物质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15、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一方面会影响投资中所需要的预付货币资本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它会影响一定数量的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1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可变资本的周转对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17、社会总产品是价值的实现、物质补偿

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来考察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8、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或者使用价值上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上来看,包含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不变资本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19、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20、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1产权清晰 2权责明确 3政企分开 4管理科学

21、政府宏观调节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的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 2 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 3 是应对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需要 4 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迫切需要

23、我国原有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面窄、保障内容不健全、资金渠道单

一、社会保障依附于企事业单位。

24、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3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4 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强化社会保障自己的筹措、管理和监督,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

2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 贸易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牡丹亭》

在“临川四梦”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汤氏曾自称:“一生‘四梦’,得意处[3]惟在《牡丹》。”确确实实,《牡丹亭》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中最伟大的作品,流行歌场,“家传户诵,几令元王实甫《西厢记》减价”。

《牡丹亭》主要写南宋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全剧共五十五出。

《牡丹亭》的戏剧结构是经典的“生旦双线”,即以杜丽娘为主线,柳梦梅的戏为副线,通过二人的“梦中情”、“人鬼情”、“世间情”三段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描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追求“情至”的美好爱情故事。杜丽娘是一个既深受封建性理熏陶和封建礼教束缚、压抑的千金小姐,又是一个执著于“情至”、热烈追求自由生活的新女性形象。杜丽娘的出身和地位决定了她要跨出反封建礼教这一步是很艰难的。

《牡丹亭》更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强烈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的理想。这个理想,在汤显祖笔是以杜丽娘为“情”而死的代价,在不受封建性理束缚的鬼魂世界里去实现的。当杜丽娘不在现实世界里时,人的善《牡丹亭》在题材上虽不脱一般才子佳人戏悲欢离合的窠臼,但它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和歌颂了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主的不屈斗争,从而表达了当时王学左派所倡导的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思想。汤显祖早年就从罗汝芳学习,初步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的影响,后来在南京任职期间,又钦佩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之尤的杰出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在这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下,汤显祖也具有了王学左派思想,推崇人之真情,从人情出发,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和摧残。他把“情”与“理”看成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东西,认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汤显祖文集》四十五)。他把自己所信奉的王学左派思想寄寓在《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中。如他在剧前的《题词》中表明:他在这部戏里所表现的就是人之真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这便是真情;若“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他在《牡丹亭》中所表现的就是“一往而深”的至情。他把“理”与“情”的矛盾冲突贯穿全剧的始终,如他在《题词》中指出:“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因此,他既写了“理”对“情”的压制与扼杀,又写了“情”对“理”的反抗与斗争。而这一“情”与“理”的矛盾。在剧中主要是通过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封建家长的管制,只能摧残杜丽娘的肉体,并不能扼杀和阻止她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的追求。游园、惊梦、寻梦使杜丽娘的思想行为与封建礼教之间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面对现实中封建势力的压迫,杜丽娘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直至为情而死。在阴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她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为爱而生。《牡丹亭》所表现这一反封建礼教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主题,是一般才子佳人戏远不及的。

47、《长生殿》

洪昇的一生是令人悲叹、慨愤的,使我们看到那些不善阿谀奉迎的知识分子陷于困顿、潦倒,在压抑和孤寂中死去的黑暗,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洪昇对《长生殿》倾注的人生沉思和探索,悲情与愤慨。

清人焦循说:“(《长生殿》)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遂为近代曲家第一。”[⑥]《长生殿》不是凭空而出,它是在前人相关创作的基础上,熔铸了洪昇对于时代的认识不断地再创造而写成的。这一过程费了十余年的时间,最后一稿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长生殿》描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共有五十出。全剧除第一出《传概》外,共有四十九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是全剧的中心线索,贯穿于全剧始终。按剧情自然分为两个部分,前二十四出写李、杨爱情由合到离的过程,后二十五出则写二人爱情的由离到合。虽然洪昇没有跳出才子佳人生旦之间悲欢离合的传奇俗套,但洪昇把描写的笔触伸到了帝王宫廷,上半部,笔触纤毫入微地描写了身为天子、贵为妃子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过程,特别是将杨玉环写成了具有平民风格的妇女,渴望爱情,渴望对爱情的专一,并且,皇帝李隆基也接受了这一专宠的要求,二人双双在长生殿面对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互订了“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的心灵密约。这种专一喻示着作者对于男女平权的现代观念的一种认识与艺术化的体现,乃是当事人双方互相爱慕在爱情上成熟的一种标志。而下半部则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李、杨二人生死离别之后,他们的爱情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向着更加热烈的方向发展。

当然,《长生殿》虽专写钗盒情缘,其实并不只是抒写、歌颂、赞美人世间爱情的美好,从创作方式上来看,洪昇完全继承了由《浣纱记》开始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创作传统,把李、杨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变迁并轨,抒发了自己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含蕴着作者对几千年中华帝国前途命运的幽怨愁烦,对封建末世沉重氛围的悲伤感叹。这种兴亡之感的真正动源也许正是道德理想和历史现实的剧烈冲突所引发的,因此,在爱情背后我们还读到了更多的危机感、困惑感、沮丧感和破灭感。《长生殿》通过较大篇幅的描写,活画出一批忠臣义士的光辉形象。如郭子仪、雷海青、郭从瑾、李龟年、李暮等人。他们或有“扫除群寇、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的英雄抱负,或有“唱不尽的兴亡变幻,弹不尽的悲伤感叹”,这无非都出于他们对社会所具有的责任、正义和情感,洪昇的“泛情”观也就自然地把它们包括进了“情”的范畴。洪昇所说的“感金石,回天地。昭自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正好与此相对应。同样写情,《长生殿》与《牡丹亭》比较时,可以看出在“情”的处理上,二者都具有对生死至情的宣扬,所歌颂的至情不受空间的束缚,都能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动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长存,但《长生殿》在情感的规模、内容、复杂性上比《牡丹亭》更“热闹”。洪昇如此明确地标举至情旗帜,无疑含有为汤显祖的至情观招魂的主观意图,这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禁锢人心的时代里,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另外,同汤显祖《牡丹亭》传奇所体现的至情观迥然不同,洪昇的至情观秉承的孔子不删《郑》、《卫》之“义”,涵盖着深沉的道德理性精神,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儒家传统人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他所讴歌的至情,是“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夫妻伦理之情.这样一来,洪昇的至情理想在性质上缺乏内在的完满性,形态上又呈现为畸形变态,因此他只能为李、杨情缘谱写一曲深沉的挽歌。洪昇几乎被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压的喘不过气来,他不得不把厚重的历史理性精神输入飘逸的浪漫至情理想之中,在朦胧缥缈的理想底色上涂上极为浓厚的感伤色彩,在貌似执着的追求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

《长生殿》传奇一出,便意味着中国昆曲传奇到达了最后的顶峰,艺术上成为传奇集大成者。从它的曲辞音律来看,艺术成就独步一时。

【六转】吓哈恰,恰正好喜孜孜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慌慌忙忙,纷纷乱乱奏边书,送得个九重内心惶惧。早则是惊惊恐恐、仓仓卒卒、挨挨挤挤、抢抢攘攘出延秋西路,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则见密密匝匝的兵,重重叠叠的卒,闹闹炒炒、轰轰剨剨四下喧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全曲运用十七个叠字,单用或连用,富于变化。又用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中特有五个衬字俗语,“恰正好”、“不提防”、“刬地里”、“早则是”、“生逼散”等巧妙灵活、出神入化地点缀、运用到曲牌中,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既古香古色,又亲切动人的,与李玉、李渔等人融化明清俗语的曲辞具有迥然不同的审美韵味。吴梅对于《长生殿》的音乐极为赞赏:“《长生殿》则集古今耐唱耐做之曲于一传中,不独生旦诸曲,出出可听,即净丑过脉各小曲,亦丝丝入扣,恰如分际。[⑦]据说,洪昇曾经向当时苏州著名曲家徐麟请教此传奇的音韵,这也是《长生殿》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音乐成就的原因。洪昇特别注意舞台演出的排场,人称无懈可击,王季烈在《螾庐曲谈》卷二《论作曲》中评价《长生殿》时说:“其选择宫调,分配角色,布置剧情,务令离合悲欢,错综参伍,搬演者无劳逸不均之虑,观听者觉层出不穷之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他选宫择调时符合用韵要求,音乐谐美,用律精审,兼有南曲北调,大场、正场、过场、短场皆安排妥当,《长生殿》中主要角色生、旦、副净、丑、末、外、贴等出场频次安排有序,极适合于传奇搬演。生旦并重的交互演唱,与其他角色所唱比例也颇相称,安排之工稳为当时传奇所罕见。也难怪吴舒凫在《长生殿序》中指出:“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这样一部文辞曲律俱佳的作品,如何不能流传于世呢?那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正是《长生殿》极受人们欢迎的写照吧。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曾说:“四百五十余年来,昆曲曲剧的作品浩如烟海,如果要举一部集艺术、文学之大成而无懈可击者,那么恐怕只有清康熙间洪昇的《长生殿》可以当之无愧。”

下载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三)[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笔记 (三)[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社会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 (1)生产力: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2)生产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政治经济学》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西方经......

    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 参考书(理论经济学各专业): 1.《政治经济学》 逄锦聚 洪银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政治经济学热点与难点争鸣》 逄锦聚 高等教育出版社 应用经济学各专业可以不看上......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感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感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门基础而深刻的课程,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落后了,不符合现实了,没有用了,我不这样认为。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一章马恩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合集]

    核心提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为资本主义辩护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