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浇板开裂原因分析及加固技术
现浇板开裂原因分析及加固技术
简介:通过检测,对现浇板裂缝从设计、施工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
关键字:现浇板,裂缝加固
一、工程概况
某企业厂房工程,框架结构四层,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轻钢结构屋面。工程于2003年7月开始施工,2004年3月由于经济纠纷更换施工班组(此时,底层柱已浇筑完成),同年7月主体结构结顶。在清理二层结构现浇板时,发现现浇板板面开裂情况较严重(如图一所示);继而检查三、四层结构现浇板,这些板板面也存在少量裂缝。
二、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工程质量问题,通过对现浇结构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保护层厚度等方面的现场检测,对可能引起该质量问题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如下:
1.设计方面
本厂房工程原设计为框架三层。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业主的要求,工程增设一层,屋面结构也改为轻钢屋面。该结构的变更是经原设计单位复核后同意的。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浙江省建科院对此厂房工程的结构承载力进行复算,增加的一层荷载能满足基础及主体结构承载的要求,排除了设计方面的原因。
2.施工方面
(1)经现场监测发现板上部配筋(负筋),未按图施工。二层楼面以上现浇板横向上部负筋由原设计的Φ10@200(分离式)改为Φ6@200(拉通),配筋大大降低。施工人员不按图施工,偷减钢筋原材料(后了解,此事经业主管理人员认可)。
(2)现浇结构混凝土强度偏低,现浇板砼面层水泥浆偏厚,骨料偏少。经工程所在地建材检测中心现场检测,二、三、四层现浇结构的砼强度推定值分别为21.9Mpa、21.2MPa、17.5MPa。低于设计C25强度等级要求。
(3)施工过程中,板上部钢筋被踩低,砼保护层偏厚。检测二层现浇板上部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多在30-40mm之间。现浇板的有效断面减少了15—25mm。
(4)模板支撑体系失稳。据了解,二层结构施工日期在三月,时值春季多雨。替换后的另一施工班组未仔细处理基础的回填土,并很快在回填土层上架设二层结构模板。模板在铺设钢筋、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形,从而导致二层现浇结构砼凝结硬化过程中逐渐开裂。这是二层结构现浇板的裂缝较多,三、四层结构裂缝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二层现浇板板面出现裂缝主要原因是板面负筋配筋量大量减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配合比失控造成强度不足、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偏大、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模板支撑失稳等施工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
三、处理方案和实施
1.对现浇板大于0.3mm的贯穿及半贯穿裂缝采用化学灌浆处理。将裂缝部位凿成“V”型槽,槽宽约30mm,深约20mm。用钢丝刷除去“V”型槽面浮渣,压缩空气吹净浮尘,用脱脂棉蘸丙酮擦净“V”型槽。沿“V”型槽及两侧各100mm宽刷环氧胶液一道,再用环氧胶泥封缝抹平,并同步埋设灌浆嘴;间距约1.0m;待环氧胶泥硬化后,采用改性环氧树脂进行灌浆处理。
2.现浇板面在梁支座处采用粘贴碳纤维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鉴于厂房加层后,原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已经余地不多,不宜再采用另行增加荷载的加固方案,故综合比较各种加固措施;对现浇板面负筋不足处(梁支座处)采用了粘贴炭纤维加固的方法。具体加固方案:负筋配筋为Φ6@200部位,碳纤维粘贴方向与横向负筋方向一致,覆盖负筋范围,沿板每隔100mm布置碳纤维一道(规格:200g/m2,宽100mm),然后沿纵方向板上,负筋锚固位置原框架梁边1100mm处布置碳纤维压条一层,宽200mm。
四、结语
经过上述处理,有效地消除了该工程存在的质量隐患,基本满足了结构和使用要求,通过了业主及有关方面的验收并投入了使用,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发挥了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一年时间的使用和观察,没有其他问题出现,达到了预期的处理目的,取得成功,得到了有关各方的认可。由于近年来大型甚至超大型工程大量出现,而相应的混凝土技术并没有得到突破性进展,使得混凝土结构裂缝出现较普遍,该工程的实践为类似问题的处理可提供一些借鉴。
第二篇:现浇板开裂原因分析及加固技术
现浇板开裂原因分析及加固技术
简介:通过检测,对现浇板裂缝从设计、施工两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
关键字:现浇板,裂缝加固
一、工程概况
某企业厂房工程,框架结构四层,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轻钢结构屋面。工程于2003年7月开始施工,2004年3月由于经济纠纷更换施工班组(此时,底层柱已浇筑完成),同年7月主体结构结顶。在清理二层结构现浇板时,发现现浇板板面开裂情况较严重;继而检查三、四层结构现浇板,这些板板面也存在少量裂缝。
二、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工程质量问题,通过对现浇结构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保护层厚度等方面的现场检测,对可能引起该质量问题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如下:
1:设计方面
本厂房工程原设计为框架三层。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业主的要求,工程增设一层,屋面结构也改为轻钢屋面。该结构的变更是经原设计单位复核后同意的。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另请了一家设计单位对此厂房工程的结构承载力进行复算,增加的一层荷载能满足基础及主体结构承载的要求,排除了设计方面的原因。
2:施工方面
(1)经现场监测发现板上部配筋(负筋),未按图施工。二层楼面以上现浇板横向上部负筋由原设计的Φ10@200(分离式)改为Φ6@200(拉通),配筋大大降低。施工人员不按图施工,偷减钢筋原材料(后了解,此事经业主管理人员认可)。
(2)现浇结构混凝土强度偏低,现浇板砼面层水泥浆偏厚,骨料偏少。经工程所在地建材检测中心现场检测,二、三、四层现浇结构的砼强度推定值分别为21.9Mpa、21.2MPa、17.5MPa。低于设计C25强度等级要求。
(3)施工过程中,板上部钢筋被踩低,砼保护层偏厚。检测二层现浇板上部钢筋的砼保护层厚度多在30-40mm之间。现浇板的有效断面减少了15—25mm。
(4)模板支撑体系失稳。据了解,二层结构施工日期在三月,时值春季多雨。替换后的另一施工班组未仔细处理基础的回填土,并很快在回填土层上架设二层结构模板。模板在铺设钢筋、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形,从而导致二层现浇结构砼凝结硬化过程中逐渐开裂。这是二层结构现浇板的裂缝较多,三、四层结构裂缝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二层现浇板板面出现裂缝主要原因是板面负筋配筋量大量减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配合比失控造成强度不足、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偏大、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模板支撑失稳等施工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
三、处理方案和实施
1.对现浇板大于0.3mm的贯穿及半贯穿裂缝采用化学灌浆处理。将裂缝部位凿成“V”型槽,槽宽约30mm,深约20mm。用钢丝刷除去“V”型槽面浮渣,压缩空气吹净浮尘,用脱脂棉蘸丙酮擦净“V”型槽。沿“V”型槽及两侧各100mm宽刷环氧胶液一道,再用环氧胶泥封缝抹平,并同步埋设灌浆嘴;间距约1.0m;待环氧胶泥硬化后,采用改性环氧树脂进行灌浆处理。
2.现浇板面在梁支座处采用粘贴碳纤维的方式进行加固处理。鉴于厂房加层后,原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已经余地不多,不宜再采用另行增加荷载的加固方案,故综合比较各种加固措施;对现浇板面负筋不足处(梁支座处)采用了粘贴炭纤维加固的方法。具体加固方案:负筋配筋为Φ6@200部位,碳纤维粘贴方向与横向负筋方向一致,覆盖负筋范围,沿板每隔100mm布置碳纤维一道(规格:200g/m2,宽100mm),然后沿纵方向板上,负筋锚固位置原框架梁边1100mm处布置碳纤维压条一层,宽200mm。
四、结语
经过上述处理,有效地消除了该工程存在的质量隐患,基本满足了结构和使用要求,通过了业主及有关方面的验收并投入了使用,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及时发挥了投资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一年时间的使用和观察,没有其他问题出现,达到了预期的处理目的,取得成功,得到了有关各方的认可。由于近年来大型甚至超大型工程大量出现,而相应的混凝土技术并没有得到突破性进展,使得混凝土结构裂缝出现较普遍,该工程的实践为类似问题的处理可提供一些借鉴。
第三篇:厨房,卫生间现浇板开裂渗漏水解决方案
厨房,卫生间现浇板开裂渗漏水解决方案
厨卫现浇板开裂如果是顶部局部开裂,开裂的部位可采用机械注浆的办法,也可以说是用倒置式补漏式工法来处理。
厨卫现浇板开裂机械灌浆的施工步骤:
基面处理 用灰刀或相应工具将裂缝两侧表面杂物清理干净,以便观测裂缝的长度,大小和范围。
布注浆嘴 注浆嘴可根据裂缝缝隙的宽度选择适当的耐压塑管,根据裂缝长度设计布注浆嘴的间距,外露浆管不大于20CM,注浆嘴采用TD-1材料固定。
封闭裂缝 注浆嘴之间的裂缝采用TD-1型材料表面封堵,而且裂缝深部与注浆嘴之间形成通路。
压水试验 用带颜色的水进行压水试验,检查裂缝内是否畅通,有无漏水现像,确定灌浆压力及推算固化时间,以确定催化剂的用量,从各个出浆嘴的出水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分段注浆,压水试验后将各注浆嘴打开放空。
压力灌浆 将配好的浆液按设计程序注入,并观察压力变化,待浆液充满裂缝后将注浆嘴封闭,即该工程完毕。
封孔及表面处理 待内部浆液固化后,拆除注浆嘴,并将周围以防腐材料反复涂刷,以达到表面防腐的处理要求。
第四篇:现浇板开裂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楼板开裂
裂缝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样的,但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损失之外恐怕就只有教训和经验了。
大都会A区5#楼1单元30楼1号主卧中楼板裂缝
一、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楼板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施工质量都有很大的关系。
1、受力产生的裂缝常见的楼板受力裂缝,主要是由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混凝土强度及混凝土板厚严重不足及灾害、事故等因素产生的。(1)、地基不均匀沉降 由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楼板裂缝,同时伴随着有沿建筑物高度方向自下而上部分混凝土构件及内外墙体开裂等特征。
(2)、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板厚严重不足
该裂缝形式与楼板的受力特征相一致,即楼板部分开间板面沿支承墙体四周产生裂缝,板底有中间向四面延伸的斜裂缝。
(3)、灾害和事故
这类因素比较多,如地震、台风等等。此外地下水浮力也可以引起,地下水浮力作用引起地下室及上部结构的楼板、梁、柱裂缝及上浮现象,部分楼板严重开裂。
2、非受力产生的裂缝常见的非受力裂缝,主要是由温度、收缩和膨胀及施工等因素产生。裂缝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早期的干缩裂缝在浇筑完成后约2-4个小时就出现,部分温度裂缝在竣工验收后3个月至半年内才出现。(1)早期收缩裂缝
① 现在高层建筑均已采用了商品混凝土,由于商品混凝土需经过二次运输,为确保混凝土的合易性,其塌落度均较大,且有时商品混凝土的粉煤灰掺量较大,使混凝土保水性降低,容易出现收缩裂缝。
② 某些工程在主体结构施工中,采用了收缩性较大的矿渣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使用过量的粉砂,致使标准稠度的用水量较大,若养护不当,极易造成早期收缩裂缝。
此外,若使用了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普遍遭到破坏,混凝土楼板出现大面积龟裂现象。
(2)温度裂缝 目前,这种裂缝最为普遍。近年来,在厦门新建的住宅小区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主要形式有楼板角部45°裂缝,有楼板中部裂缝,还有些为不规则裂缝。分析温度裂缝出现的原因:
由于照时间长,日温差及室内外的温差均较大。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容易造成楼板开裂。特别是已竣工后,在尚未交付使用这段时间内,住宅门窗均全关闭,没有良好的通风造成室内外的温差加剧,楼板极易产生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主要集中出现在楼板角部45°、PVC线管等应力集中和相对薄弱中位。通常,砖混结构较框架结构更易出现裂缝。这些裂缝多数为贯穿裂缝,且相同部位板面裂缝较板底的宽。经调查,空置住房关闭的时间越长,裂缝就越宽;空置关闭时间一年以上的住宅,楼板混凝土板面的裂缝宽度中达到0.5~1.0mm以 上。
(3)施工因素引起的裂缝
① 负筋保护层偏大
主要表现是裂缝沿板面负筋范围内的角部45° 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施工时踩踏钢筋严重,导致负筋保护层偏大,失去作用造成的。另外,某些工程施工时楼板混凝土板厚超厚,造成实际负筋保护层偏大,也容易造成板面负筋范围内角部 45°裂缝。② 板底混凝土保护层不足及砂的氯盐含量超标
在施工时使用的是海砂或板底钢筋保护层不足造成钢筋锈蚀从而导致混凝 土楼板裂缝。另外,由于野蛮施工、模板变形、模板的支撑下沉及混凝土早期未采取严格的养护措施等因素,都会使混凝土早期已出现微小的裂缝,当温度变化时,由于温度应力的作用,使原先的微裂进一步开展,形成肉眼可见的较大宽度的裂缝。
二、处理方法
就大都会A区5#楼1单元30楼1号主卧中楼板裂缝进行分析:
裂缝出现在楼板角部大约45°,可能是温度裂缝。
1、鉴于楼下正在装修,优先处理楼下
(1)、将裂缝用粉笔或其他东西标记,然后将裂缝两边20CM的腻子全部用铲刀清除干净。
(2)、用打磨机将表面未清楚干净的腻子、表面凸出以及松动的混凝土.(3)将板面用毛刷。吹风清理干净,不留灰尘。
(4)将碳纤维布用环氧树脂粘贴好。(环氧树脂要涂刷均匀,粘贴密实,不留气泡)
(5)恢复面层。
(1)、将楼板上表面地坪剔除,并用打磨机将混凝土板面凸出以及松动的混凝土打磨掉。
(2)、用切割机沿着裂缝切出V形槽
(3)将板面用毛刷。吹风清理干净,不留灰尘。(4)然后将环氧树脂沿着V形槽灌满。
(5)待V形槽内环氧树脂干后,在用碳纤维布贴一层。
(6)修补地坪。修补前前充分浇水润湿,扑上钢丝网,然后在修补地坪。
在修补完成后,我们应当吸取这次的教训,作为一个施工单位,我们该如何预防?
1、改善商品砼的性能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砼进行浇筑,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处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 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控制好原材料质量,选用高效优质砼外掺剂,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建立好控制体系,是一项改 善商品砼质量和性能的根本性工作。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砼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砼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 而忽视了砼的品质,导致砼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砼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砼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2、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产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 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 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
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 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 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却在施工中必须大大 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 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
(2)、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截面砼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 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 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
(3)、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 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 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砼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 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一般不宜≤24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砼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科学 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
○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 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 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3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
○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4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
○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 距均不宜大于800毫米)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 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4)、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 产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砼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 或草袋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
第五篇:抹灰工程空鼓及开裂原因分析
抹灰工程空鼓及开裂原因探讨
一、基层处理不到位 1)挂网
原因分析:挂网不牢固、钢丝网刚度不足、挂网前高低差未补平等造成挂网部位无法搓压密实,抗裂措施不到位,从而导致空鼓、开裂产生。
建议做法:墙面不同基体之间应设置挂网的抗裂措施,对存在缺陷的基层修补后再挂网。钢丝网的锚钉间距要符合要求,同时要进行压平后再固定,搭接长度不少于100mm。
2)砼墙面未按方案要求进行修补、涨模部位后处理、基层清理不干净。
原因分析:基层涨模采用普通砂浆修补或涨模部位后处理、抹灰准备工序过程中未对基层进行清理,影响砂浆与基层粘合。
建议做法:出具可实施性专项方案对抹灰墙面基层进行处理,严格保证基层平整、干净,应严格避免采用普通水泥砂浆对结构墙面进行修补。3)甩浆质量较差。
原因分析:甩浆不密实、不均匀、未形成毛刺,浆体强度不足。(机械喷浆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尤为凸显)
建议做法:采用人工对墙面进行甩浆处理,保证甩浆质量符合要求。4)砌筑墙体灰缝缺陷。
原因分析:砌筑墙体出现通缝、断砖、混砌、顶砌灰缝不饱满等问题都容易导致后期抹灰层的开裂。
建议做法:砌筑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排砖,避免通缝的出现,对通缝、断砖、混砌等部位进行挂抗裂网处理,顶砌施工按要求,注意上墙时间,对灰缝不饱满的部位使用细石混凝土进行灌实。
二、工艺做法不符合要求 1)一次性砌筑到顶
原因分析:砌筑墙体一次性到顶,顶砌间隙时间不足,造成墙体竖向收缩(沉降变形)。
建议做法:严格控制砌筑墙体顶砌间隙时间(一般不少于14天),并加强顶砌部位灰缝控制及挂网处理。2)门洞过梁支座长度不足,端部存在通缝。
原因分析:门洞过梁未设置或支座长度不足、因平面限制过梁未进行植筋或现浇、过梁端部存在通缝/灰缝不饱满等情况,后期由于墙体不均匀沉降,导致门洞边角抹灰层的空鼓/开裂。
建议做法:门洞过梁按要求入墙深度不小于250mm,由于平面限制应采用现浇的方式进行设置,同时应保证端部灰缝到位,不应出现通缝、不饱满等情况。3)水电安装
原因分析:水电敷设开槽采用人工打凿;深度/宽度不符合要求、斜向或水平开槽过长;管线固定不到位(存在应力);线槽填堵不密实或采用普通砂浆填堵;抹灰完成后二次开槽。
建议做法:采用预留、预埋或机械开槽,严禁人工打凿;线槽填补密实,且与砌体墙平,线槽尺寸:深度≤dn+10mm,槽宽≤dn+60mm。
三、砂浆使用情况不理想 1)配合比失调或外加剂添加
对于商品砂浆应加强砂浆性能试验(具体参照《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执行)。
原因分析:砂浆搅拌区域未配置砂浆配合比标识标牌,砂浆“随拌随用”且未做相关试验,同时,外加剂的添加改变砂浆本身性能。
建议做法:砂浆统一进行搅拌,由专人负责,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量化配合比标识牌)。应减少外加剂的使用(工艺要求除外)。2)分层施工不到位、抹灰厚度超厚
原因分析:未进行分层施工或分层施工间隔时间不足;一次抹灰厚度超厚。
建议做法:分层施工间隔时间为12小时,严格控制一次抹灰厚度。一般抹灰厚度要求为1-2公分。
四、后期养护不到位
水泥砂浆抹灰层应在24h后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一般不小于7d。抹灰层在凝结前,应防止快干、水冲、撞击和震动。
在收面12小时左右,在面上涂刷108胶水,再敷于薄膜进行养护。
五、整改方案不合理 人工打凿、空鼓切除不到位、修补不规范。
原因分析:后期空鼓、开裂部位直接使用人工剔凿进行修补,剔凿过程导致该部位周边抹灰层的松动,造成周边的二次空鼓、开裂。
建议做法:空鼓、开裂部位周边应采用机器切割,空鼓部位切割完成后使用空鼓锤进行复查,保证空鼓切除到位,基层重新清理并湿润,分层进行修补,后期及时进行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