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 绪论
1、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 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特点:整体性、边缘性、实践性
2、什么是祝由疗法?
“祝由”的本意是祝说病之缘由,即分析病因。实质上可以视为我国古代一种精神疗法。即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然后加以明言开导或行为诱导,来解除或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包含许多心理治疗学方法,标志着中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祝由并不是一种迷信
3、为什么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心理学雏形的标志?
(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如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眠论等。
(2)“九气”、“五志”理论为七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以后南宋陈无择定型七情学说的基本理论依据。
(3)对心理过程、睡梦等心理现象、个体心身发展的特点、阴阳人格体质的形成等基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都有了初步的认识。
(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临床实践方面的内容,如对四诊心法、心理病机、心理治疗、心理养生都做了较系统的阐述
4、历代著名医家的主要中医心理学思想及贡献。
扁鹊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信巫不信医。
华佗与心理治疗: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他曾明确提出医心的重要,指出:“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者昏,气散则疲,昏疲之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华佗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故其所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科学价值。也说明心治是一种病因疗法。张仲景与身心调理: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贡献的伟大医学家,首创六经辨证,所著《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部著作反映了张仲景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他强调了心身调理的治疗思想,并把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辨证的重要依据。他形象地描述了奔豚病的证候,明确指出本病“皆从惊恐得之”,并创奔豚汤、桂枝加桂汤治之。张仲景首先提出“脏躁”病名,描写其症状表现为“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指出患脏躁症的患者,无故悲伤欲哭,或哭笑无常,连续打哈欠伸懒腰,动作言语都不能自控,似有“神灵 附体”一般。
孙思邈与调气法: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受到了当时盛行的佛教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养生、养性。他在《千金方》中具体介绍 了运用“内视法”、“调气法”、“呼音法”等气 功养性方法来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陈无择:南宋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 病证方论》中,将各种致病因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统称为“三因”。其中内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陈氏在论述三因致病时,特别突出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所创立的 “七气汤”、“大七气汤”、“小定志丸”、“菖蒲益智丸’’ 等方剂,为中医诊治情志病作出了贡献。
刘完素与五志化热:刘完素以倡“火热论”著称。他提出“五志化热” 的著名理论,即“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因而提出一套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的治疗火热病的方法,并注重调理情欲。这当然也包括心神疾病的治疗。”
张从正: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狎亵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期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思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他的心理治疗医案流传至今,而且有治有论,理论及实践均有创见。
李杲: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脾胃受损的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及情志因素,其中情志因素常为先导,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在治疗上他重视情志因素的作用,主张服用“补中益气汤”时,必须“宁心绝思,药必神效”
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出了三方面的养生方法:首先,要节制房事,节欲保精,提倡晚婚;其次要注意调理情绪;第三要节制思虑,若劳心太过,谋虑勤动,则可暗耗真阴。在临床实践中亦善于运用心理疗法,但指明心理疗法 一般只作为辅助疗法,若有外邪侵扰还是需要运用药物治疗。张介宾:在《类经.会通》中专列情志疾病29条。《景岳全书》 中对痴呆、癫、狂、痫、郁、诈病等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病证论述颇详,还特别指出 “以情病者,非情不解”,“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 舒愿遂,多难取效”。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写到:“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 这个时期,心理治疗运用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两极情绪疗法、激情刺激疗法、暗示疗法、说理开导疗法、移精变气疗法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指出脑与各感官之间的联系及脑髓生长与智能发展的关系,结合临床论述了脑的生理、病 理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5、你认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如何?应采取怎样的发展途径?
中医心理学是极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有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作用更显重要,也必将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心理学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治疗一些心身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以后要逐步建立和发展一批中医心理学研究机构,常见中医心理学实验室,设立专科门诊、病房,创办专科医院,简历比较完整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临床、科研与教育体系,培养一支具有扎实的中医与心理学理论及临床基础的学术队伍,促进中医心理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6、研究和学习中医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有助于全面把握与发扬中医的人本主义精神(2)有助于认识中医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特点(3)有助于防止医学领域伪科学的泛滥(4)有助于减少药源性疾病(5)有利于临床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
方法:(1)文献的挖掘及整理(2)理论研究(3)临床实践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理论基础
1、形神合一论的主要内容。(形神的概念和形神的关系)
神的含义: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基本范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过程。形的含义:
(1)存在于自然界中 的一切有形实体(2)人的形体,即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脏腑经络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以及循行于脏腑之内的精微物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骨、肉、筋、脉、髓等。
二者关系:(1)形为神之质
神本于形而生、神依附形而存(2)神为形之主(3)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2、心主神明论的主要内容。
心主神明论是中医学用藏象学说阐述人体复杂生命活动规律的学说。所谓神明者,“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合成申明。心主神明的“神”与“神为形之主”的“神”是一致的。次“神”藏于心,又称“心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统一在“心神”之下的。
(1)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2)心神主导人的意识思维活动(3)心神统领魂魄、兼赅志意(4)“心神说”与“脑神说”
3、心神感知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在“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感知活动是在心神主导下进行的。《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任物功能指心能符合、反映客观事物,担任与外界事物接触,并从外界获得信息的功能。正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人类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藏象之心才能成为感知客观事物的处所。目、耳、鼻、舌、身等五官,是五种重要的感觉器官,据此可以把感觉分为视、听、嗅、触、味、机体觉五种,目、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作用并经由心神的统合作用进而产生知觉。
4、五脏神志论的主要内容。
神志,在中医学中又称申明、精神,亦属于神的范畴。五脏神志论主要是从神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来论述的,包括五神与五脏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志与五脏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神志活动过程中心的主导作用:心神为五脏六腑的主宰,心神主导意识思维活动。
5、“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心理特征?
阴阳五态人:(1)太阴之人:贪而不仁,表明谦虚,假装正经,内心险恶,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2)少阴之人:喜贪小利,暗藏贼心,幸灾乐祸,好搞破坏来伤害人,见到他人有了荣誉反而感到气愤,心怀妒忌,对人毫无恩情。(3)太阳之人:生活中处处表现自己,而扬扬自得,好说大话但并没有能力,言过其实,好高骛远,作风草率,不顾是非,常常意气用事,过于自信,虽然遭到失败,也不知悔改。(4)少阳之人:做事精审,很有自尊心,稍有小小的政治地位,就过高地自我宣传,善于对外交际,不愿意默默无闻、埋头苦干。(5)阴阳和平之人:生活安静自处,不介意个人名利,心境安定而无所畏惧,寡欲而无过分的喜悦,顺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与世无争,善于适应形势的变化,地位虽高却很谦虚,以理服人,而不是用压服的方法来制裁别人,具有极好的治理才能。
阴阳二十五人:(1)木形之人:雍容柔美,是最主要特征。在此类型中,又有4种特殊表现形式:大角之人,逶迤而美长;左角之人,随和而顺从;钛角之人,努力而进取;判角之人,刚直不阿。(2)火形之人:讲求实效,对事物认识非常深刻是最主要特征,质徵之人,光明正大而明白事理;少徵之人,多疑;右徵之人,勇猛而不甘落后;质判之人,乐观而无忧。(3)土形之人:诚恳而忠厚是最主要特征,大宫之人,平和而柔顺;加宫之人,神情喜悦快活;少官之人,做事圆滑灵活;左宫之人,非常有主见。(4)金形之人:峭薄寡恩是主要特征,钛商之人,廉明自重;右商之人,英俊潇洒;大商之人,善于明察是非;少商之人,威严而庄重。(5)水形之人:人格卑下是主要特征。大羽之人,神情洋洋自得;少羽之人,心情经常郁闷不舒畅;中羽之人,性情文静;桎羽之人,行为举止安定。
6、什么是气机?异常情志刺激分别对人体气机产生怎样的影响?
气机是指气的运动变化,表现形式为升降出入。气机是脏腑红能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即脏腑功能活动表现的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素问·举痛论篇》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7、中医心理学认为影响睡眠的因素有那些?
年龄、体质、脏腑气血盛衰,生活习惯
8、中医心理学认为影响发梦的因素有那些?
(1)中医心理学认为人体的阴阳盛衰变化影响到梦。梦的多少与睡眠的深浅有关,而睡眠的深浅又受到卫气运行的影响。卫气行于厥阴时,睡眠比较浅,形成的梦境机会比较多;卫气行于太阴时,睡眠比较深,形成梦的机会比较少。(2)脏腑因素。梦与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心肝的阴血亏损而神魂异常,就会形成梦。化源不足,心肝血虚而梦自生,这又牵涉得到脾胃。(3)正邪因素。五脏气虚,气血逆乱,使人出现力气、迷乱的梦境。五脏失常而收到邪气干扰,邪气影响五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梦境。邪气侵袭其他的部位,也会出现不同的梦境。
9、如何理解“心主神明”论和“脑主神明”论?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
1、中医心理疾病的主要病因。
中医心理疾病是指情志刺激或躯体病变等因素导致人体形与神失调,又以神智失常为主的一类疾病。病因有:体质因素,人格因素,内伤七情,社会因素及其他致病因素
2、何谓内伤七情?七情致病的主要特点。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由于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有关脏腑的气机、阴阳气血而发病,病自内生,故称为“内伤七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影响病情转归
3、中医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机。
气机紊乱(核心病机),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神志失常
4、中医的“”对于现代心理临床工作有哪些启示?
(1)坚持“四诊合参”才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类型等做出大致正确的评估(2)在运用心理诊法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心理反应,既有利于医生能更好的掌握施用诊法,也有利对患者产生积极有益的心理效应,从而提高诊治效果(3)医生诊疾时,首先要关心体贴病者,和蔼慈祥,让患者获得寄托依靠与希望,从而有助于患者形成有益诊治的心理。
5、中医心理疾病的主要治疗原则。、(1)心理疾病治疗的共同原则:调谐阴阳,调节气血,心身同治,疏导情志(2)三因制宜,人为中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3)标本相得,精神志意进治
第四章 中医心身疾病的常用疗法
1、何为“意疗”?“意疗”包括哪些中医心理治疗方法?
意料,也就是中医的心理疗法,又称心疗或非针药疗法。是指不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有形的治疗手段,而借助于语言、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作用的方法。
“意疗”方法:顺情从欲法,开导解惑法、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志意以绳
2、情志相胜疗法、开导解惑疗法、顺情从欲疗法、移精变气疗法、暗示诱导疗法的概念、原理、实施及注意事项。
(1)情志相胜法是指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运用一种情志纠正相应所胜的另一种失常情志。方法:假定致病的消极情绪为A,根据“五行生克关系”选择“相胜”的积极情绪为B,那么如何引发B,其方法并无定则,可依据具体情况来设计。注意事项:在采用具体方式时,不能不择手段,不能违背伦理守则
(2)开导解惑疗法:也称语言疏导法,是医生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与患者交谈,使之明了与疾病有关的道理,以及自己所能做的努力,主动消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疗法。原理是说离开到、同情安慰,改变患者的病态心理环境。方法:擒——“告之以其败”,纵——“语之以其善”,切入——“导之以其所便”,突破——“开之以其苦”。注意事项:首先,语言态度要体现平等相待的原则,以理服人,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语言的内容要符合逻辑,用于要恰当,表达要力求清楚、中听入耳、扣人心弦,以达到共鸣的效果;最后,语言表达要讲究技巧,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强调针对性,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顺情从欲疗法:也称顺意疗法或顺志疗法,指顺从患者的意念、轻语,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以释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治疗方法。原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的基本欲望是生而具有的。方法:心理反佐法,顺法、倾听法、支持法。注意事项:医生要有分析的对待人们心理上的欲望,判断它的合理可行性,合理可行的,可以顺从,其他的则应当采用说服、引导、教育等方法进行处理。
(4)移精变气疗法: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即通过排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原理是在“形神合一”的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治神以动其形”产生积极的心理治疗效应。方法:精神转移,精神引导法。
(5)暗示诱导疗法: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心理疗法。原理:暗示是通过人的意识发生作用的。方法:语言暗示,借物暗示。注意事项:应用借物暗示时必须认清病情,谨慎从事,不能让患者看出任何破绽。
3、你对《灵枢·师传》中“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段论述是怎样理解的?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告诉患者什么情况下病情会恶化,怎样与医生合作使病情好转,引导患者掌握对治病有利的做法,开导患者解除心中苦闷。也就是说,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配合医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4、请结合你所学的中医学和心理学知识,阐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该句话说的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患者为本,医生为标,若患者和医生二者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可以收到桴鼓相应,事半功倍的效果。告诫我们,医生在使用言语开导法之前,必须细细斟酌,三思而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患者要对医生有足够的信任,方能听其言,遵其言而行之。其实,治疗疾病,无论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医患双方的相互配合。
5、何谓“习以平惊”?有哪两种解释?
习以平惊法就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有害的刺激因素,提高其生硬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
习以平惊法类似于西方心理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诱导患者慢慢的暴露在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6、音乐的五行归类及音乐处方的组成规律。
(1)土乐: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宫音入脾(2)金乐: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商音入脾(3)木月: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亲切爽朗,舒畅条达,角音入肝(4)火乐: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轻松活泼,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徵音入心(5)水乐:以羽调为基本,风格青春,凄切哀怨,苍凉柔润,羽音入心。
组成规律:中和之道,情绪调节,其他
7、简述实施音乐疗法的注意事项。
1、音乐治疗应个体化。
2、每次治疗的时间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婴儿不超过10分钟。
3、治疗过程中将音响控制在4~6分贝之间。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以患者最易接受为度。
4、临床应用除了要遵循中医阴阳五行、八纲等辨证施治原则外,尤应注意临床应用实际效果,切不可生搬硬套,机械使用。
第二篇:心理学复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现象的实质:心里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学的概念:心理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行为:指机体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人的行为是受其内隐心理活动支配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不能加以直接观察或度量,但往往有一定的外部表现。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正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具有不同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人,其内心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行为反应也就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也可能不同。由于人的内心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候也被称为是研究行为的科学。个体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体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能力、气质、性格等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心理学的流派: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医生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一)构造主义 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他们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在不同刺激情境下各元素之间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 美国的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强调意识流,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三)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确是有组织的,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四)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把人的意识当做一个黑箱,只需考察在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斯金纳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代表作有《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等。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人在童年时期的潜意识经验及其导致的内心冲突是心理障碍的根源。所谓潜意识,就是一些因受环境的要求与社会文化限制而不能表现出来的想法、记忆和愿望,尤其是与性本能有关的欲望,它们由于长期被压抑,因而处于不被知觉的意识下层,常常会在梦中、口误以及心理防御行为中表现出来,对意识有很大的影响。人对潜意识尤其是在性方面的潜意识压抑过度或者不当,就会导致多种心理障碍。弗洛伊德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的病根。所谓精神分析,是指这样一种临床技术,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六)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西蒙、皮亚杰。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要求了解人是怎样在头脑中加工信息的,以及人是怎样认识外界的。所谓认识,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
(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不只是了解人的这些本性,而且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1.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 2.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 3.树立大心理学观 4.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 5.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 6.心理教育的兴起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1.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它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系统、定期的研究。横向研究也叫做横断研究,它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进行比较研究。2.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个案研究是指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的研究。成组研究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3.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观察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成为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2.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调查法的有点是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3.个案研究法:又称临床法,是收集当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如书信、日记、自传、传记、病例等。个案研究法的有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4.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在试验中,实验者系统控制和变化自变量,客观的观测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同,以确定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从而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不仅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试验方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试验的有点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实验的最大有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主要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去。
脑与心理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三个部分。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 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两部分组成。突触: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接触的区域叫做突触,它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失语症:其位于额叶的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布洛卡区”,又称运动性言语中枢。此外,温而尼克区也是言语中枢,又称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前者用来形成句子,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但不影响理解,后者则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讲话虽流利却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颅相说——加尔,定位说——潘菲尔德,整体说——弗卢龙,机能系统说——鲁利亚,模块说——加査尼加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左脑的功能是计算,是思想的大脑;而右脑的功能是模拟,是艺术的大脑。左脑有固定的职责分工,是意识的大脑;右脑从总体上发挥作用,没有固定的职责分工,是无意识的大脑。左脑着眼于未来,并越过现在,计划和预测将来的行动;右脑着眼于过去,注重形象形成的那一段时间,并运用现在和过去的时间。左脑为数字型,担任着语言、计算、逻辑等思维方面的任务;而右脑则是负责欣赏音乐、绘画,从整体上接受事实、承担直感、预测的责任,也就是掌管着人们感情方面的事情。
脑潜能开发的途径:
(一)保护和开发大脑1.锻炼与大脑2.睡眠与大脑3.营养与大脑4.烟酒与大脑5.疾病与大脑6.学习记忆与大脑
(二)脑潜能的开发1.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空间,人类只利用了不到1%不到的大脑功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伟大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只是用脑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这个鸿沟不当可以填平,还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2.挖掘大脑潜力①敞开心灵的大门②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③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获得有益的刺激④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
行为动力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指对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如对食物、水分、氧气、性欲、排泄和睡眠等的需要。2.安全需要:是指希求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自尊是指个人渴求力量、成就、自强、自信、自主等,他尊是指个人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工作和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即希望获得威信、实力、地位等。5.求知的需要:又被称为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七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需要成为成长需要。基本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当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机个体的生命。此外,基本需要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一旦获得满足其需要强度就会降低。成长需要这不同,它虽然以基本需要为基础,但它同时对几本需要具有引导作用,与基本需要不同的是:成长需要不但不随其满足而减弱,反而因获得满足而增强。
动机: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对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1.激活功能2.引导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分类:根据动机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因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按表现形式,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趋避动机冲突。
动机与行为效果: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二者在总体上呈倒U形关系:1.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漠然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2.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出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使行为效率降低3.为了使行为卓有成效就应该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水平上,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学习动机强度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1.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2.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瞎讲3.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这一规律早在1908年就被耶基斯与多德森证实了,因此被成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只有把动机、行为、效果三者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即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因素。在学习中,激发学习动机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各种主客观条件以提高学习行为才是最关键的。
成就动机的概念: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x期望x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
在此基础上,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的,因为这种任务对他们能力最富挑战性。力求避免失败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大量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回避成功率在50%的任务。
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这要安排竞争少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有小成功便理科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归因理论:
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主要有一下三方面:1.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归因训练首先在于培养学生自觉的归因意向,有了这种自觉归因意向的本身就表明学生有了自觉的自我意识,其次,重要的在与归因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念。要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教师有必要对学生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进行心理辅导。
习的性无助:是指因一系列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绝望心境。习得性无助产生后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现:1.动机降低2.认知出现障碍3.情绪失调
自我效能感:本杜拉提出的,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1.个体成败的经验。个体成败的经验也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2.个体的归因方式。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可以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①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②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 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是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2.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文,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4.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就是 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K=△I/I,K为一个常数,即韦伯常数 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正后像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正后像出现之后,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就是负后像。如果刺激是彩色的,负后像就是该颜色的补色 2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联系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和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并不是鼓励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感觉的融合、对比现象:对比---灰色的对象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就带有青绿色。感觉融合则是指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一个新的感觉的现象。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这种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现象称为联觉 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类型: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也就是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将运动知觉分为 ①真动知觉②似动知觉③运动幻觉,包括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3.超感知觉与错觉: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分为4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式: 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间约在0.5秒之内。声像记忆的时间可能保持较长时间,达到4秒左右 2.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之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体上的7±2个组块,可以是7个无意义音节,也可以是7个被此无关联的字母和7个单词。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3.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容量巨大,可以长期保持信息 遗忘的规律: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逐渐趋于平衡。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线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复习主要记住这几个方面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复习方式多样化4多感官参与 思维: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集中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集中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分散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2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4情绪与动机 情绪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情绪的分类:心理学家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1.原始的基本情绪,常常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它们表现为快乐、愤怒、悲哀与恐惧四种形式2.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它们表现为疼痛、厌恶和轻快3.与自我评价相关的的情绪,表现为成功感与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4.与别人有关的情绪,主要表现形式5.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它们是惊奇、敬畏、美感和幽默6.是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是心境。黄希庭将情绪分为五类:1.情调2.激情3.心境4.应激5.情操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1.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2.记忆和想象决定着情绪3.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1.情绪的动机性功能是指情绪能激发人的认知和行动的动机2.情绪的信号性功能是指情绪是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具有一定的信号意义。3.情绪的感染性功能是指人们之间感情的沟通需要情绪的感染,而人接受客观事物所带来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体验也具有感染性。情绪与行为的关系:1.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即表情中显现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2.情绪与行为的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
2、宽广的胸襟;
3、理性地适应生活;
4、寻找身边的欢乐。不良情绪的控制:1.暴怒是对客观事物不满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一般都是由外在的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控制暴怒情绪的几本程序有三步: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第三步寻求制怒的方法。2.过度焦虑情绪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3.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控制方法: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此得到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的生活和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卖管理,这既可以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原有的能力,获得新的技能来实现,又可以通过锻炼和改进个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来实现,第四,言语放松训练。4.自卑情绪的控制: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克服自卑,应当从正确看待客观现实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方面下功夫。应当把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和缺陷看作是正常的事情,不应当当做包袱背起来。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把精力集中于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上,并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或优势,扬长避短。另外,对于被人瞧不起,我们应当化为动力,赶超他人。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提出来的,他提出人的智力由两种因素构成,即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是不同智力活动所共有的因素,体现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特殊因素是完成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群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在1938年提出的。瑟斯顿提出的七种平等的基本心理能力是:1.语词理解2.语词流畅3.计算4.空间知觉5.记忆6.知觉速度7.推理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7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纵、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来考虑。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加德纳提出来的,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1.语言智力--作家、演说家2.逻辑---数学智力----数学家3.视觉---空间智力--画家、雕塑家、建筑师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6.人际智力--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师、政治家7.自觉智力---大师、高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1.传统智力理论强调逻辑--数学智力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化的。2.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将各种智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事工作。3.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
三元智力理论:1985年美国的斯腾伯格提出的,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被称为比纳--西蒙量表。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修订的比纳--西蒙量表最具有代表性,推孟将其称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x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90—109的智商含义是中等,70以下是低能儿童,130以上为智商超常的儿童。
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被试的分数相对地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力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最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100+15Z 其中Z=(X-X)/S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常用团体智力测验:1.陆军甲种和乙种测验2.瑞文推理测验:它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主要测验个体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瑞文测验的优点在于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适用的年龄范围也很宽,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测验即可单独进行,又可团体实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结果以百分等级常模解释,直观易懂。
智力测验的局限性:1.智力测验测出的是智力还是知识技能这是一个问题2.智力测验的公平性难以保证3.多元智力理论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只是测试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其它智力则被忽略了4.智力水平虽然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但并不能决定将来取的成就的大小,反而可能因为操作的不当,给个体的心理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对于智力测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并不能代表智力的全部,充其量只是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能力罢了2.现行的智力测验所得的结果并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就或生活的圆满3.智力测验的实施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测验的操作必须规范,尤其是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必须十分慎重。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桑代克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图,他认为学习能力在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
根据贝利的研究,13岁以前的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这就是贝利绘制的智力成长的年龄曲线。如果把不同性质的智力分开来研究,则发现衰退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来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对发散思维的质量,心理学中通常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的:1.流畅性:是指在限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所以也称思维的丰富性。2.变通性:也称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朝各个不同方向发散的能力。3.独特性:是指不落俗套和不寻常规的那种思维能力。
创造力的特征:吉尔福特与霍夫纳尔将创造力归纳为六点:1.敏感性2.流畅性3.灵活性4.独创性5.再定义性6.洞察性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学校。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人格结构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三种不同的个人特质:1首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2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3次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映倾向
(二)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
科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表面特质可能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根源特质则是内在的,决定表面特质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那些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科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称16PF
(三)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艾森克提出外向性和神经质两个基本维度、第三种特质,即精神质。构成精神质特质包括好攻击,冷漠,自我中心,不关心人,好冲动,反社会,无同理心,顽固,有创造性
(四)“大五”结构与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模型 五因素包括神经质 外向性 开放性 随和性 尽责性
人格的形成
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气质类型及具行为特征:1多血质的典型特点的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往。2胆汁质的典型特点是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3黏液质的典型特点是反应迟缓,沉默寡言,沉静,忍耐。4抑郁质的特点是敏感,孤僻,忧郁,常在内心经历暴风骤雨
外向-稳定者属多血质。外向-不稳定者属胆汁质。内向-稳定者属黏液质。内向-不稳定者属抑郁质
人格的内在冲突:(也称为人格结构结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成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不应该,合不合适,只求立即满足,所以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新生儿就处于这种状态 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使本我适应现实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同时自我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超我遵循的是完美原则,由于人格中的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三种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追求完美,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的自我对于人格的健康是关键的
强化: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条件 正强化:指在一个行为之后呈现某种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负强化:是指在一个行为之后消失或减弱某种刺激,从而使某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惩罚:是指跟随在一个行为之后,并使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的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将这种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为观察学习。由于观察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所以这种学习也称为社会学习,这种理论就叫做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而不是直接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的受到强化 观察学习中的认知因素包括:当一个人模仿他人的行为时,就会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这就是自我规范或自我调节。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他就会感到满足,这种满足就是对相应行为的强化,班杜拉称这种强化为自我强化 人格测验 心理学家通城根据测验方式将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测验和投射式测验 投射测验:1.罗夏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种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一>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他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于表现的.成熟时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二>行为主义观.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它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心行为,他坚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精神分析论强调性本能, 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四)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平衡化:决定性因素,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图式,同化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过程.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即形成图式.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五)生态发展观.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个体发展的生态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生态就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他将个体置于五个环境系统中来进行考察,这五个环境系统分别为微系统,中介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序系统 毕生心理发展历程.(一)毕生发展观.体现: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发展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3.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4.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二)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岁以后 感知能力的发展: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定向反射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事物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一个新的刺激物,这时个体又产生反射行为,表明他能将新刺激物与旧刺激物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物的兴趣地现象称为定向反射区习惯化.思维的发展:皮亚杰他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动作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造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客观永久性概念即当客体在他的视野中消失时仍然认为该客体是客观存在的,2.前运算阶段2-7岁,由于符号功能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该阶段的儿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的思维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标志.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遗传因素: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须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和遗传素质.遗传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敏化效应】是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相反,【钢化效应】则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忍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对.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总的来说,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反战的现实水平 学习心理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个定义说明:1.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了某种稳定的变化2学习时学习者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学习的分类,(1)依据学习目标.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分六级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2)依据学习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策略的学习道德品质的学习(3)依据学习方式,奥苏泊尔认为依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4)依据学习结果,加涅认为学习所得到的结果或形成的能力可以分为5类,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智慧技能即能力,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态度即品行,动作技能即技能 正负强化与奖惩原则: 奖励使用在学生的良好行为之后,目的在于肯定他的行为,鼓励他继续变现该类行为,惩罚使用在学生出现不当行为之后,目的在于否定它的行为,制止他再度表现该类行为,.正强化的性质虽与奖励相同,但负强化却与惩罚有异.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而惩罚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的行为的消极目的之外,另外带有是惩罚者知错能改的积极目的.在教育上使用惩罚时,只有在积极地目的之下,使之符合负强化的原理,惩罚才会产生教育价值.建议:1再实施奖励与惩罚之前,必须先让全班学生充分了解奖与惩的行为标准2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3使用惩罚时应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异4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与式惩罚 认知注意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观,它以强调知识结构的掌握和倡导发现学习成了这场教改运动的领袖.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 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三基,他认为应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所谓发现是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他说,教师不能把学僧教程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她如何象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通过发现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利于学会发现的最优办法和策略,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二、奥苏泊尔德认知接受学习观 ,奥苏泊尔与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它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与学习的方式是发现的还是接受,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一)知识观,对知识的意义,认知注意强调的是知识对现实世界描述的客观性,而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对知识的应用,认知注意强调的是应用的普遍性,而建构主义 强调的是应用的情景性.(二)学生观,认知注意把学生看成是信息的主动吸纳者,建构注意则认为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三)教师观,认知主义更多的八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设计者,而建构注意更愿意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组者,合作者
学习迁移: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迁移的种类:1.根据前一的影响效果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负迁移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2.根据迁移的影响分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如果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发生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产生的影响为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可分为横向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难度和复杂性在相同水平上的知识或技能的迁移,纵向迁移是在指低水平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向高水平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4.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是基本原则,规则,方法,策略和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某一具体的特定的知识经验的掌握对一具体的特定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理论及其应用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指注意,即以,思维,想象等)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二)相同要素说,认为2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射光迁移。概括说:迁移不是因为2种学习之间具有相同要素,而是因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般原理和原则。关系说:认为迁移的发生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2种学习情境中的要素之间或原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之间的关系.认知结构的迁移观: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形象,这就是迁移.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认知节后的可辨别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学习者能否清晰分辨 新旧知识间的异同,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是指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已被牢固掌握
促进迁移的教学:1改善心智功能2传授基本知识3有效的指导4提高迁移的意识性5合理安排教学内容6设计情境性教学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当代人之心理学把知识分为三类:1.陈述性知识2.程序性知识3.策略性知识.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类: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识记的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精制”即“精心制作”,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记忆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发生。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的目的在于构建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二、元认知策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1.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由3种成份所组成:①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一般性知识②元认知体验,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从事认知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③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形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2.元认知能力①元认知能力的实质,元认知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②元认知能力的提高: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识过程的意识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4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5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6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即所学材料的性质特点,学习者当前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学习者当前的心理状态,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与形式7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反思,等一等,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做一做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所具有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认知风格一般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认知风格:(一)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威特金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的接受他所得到的外部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的受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他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把不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为场独立型.(二)沉思型-冲动型,沉思型学习者在进行反应前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仔细考虑所有的可能性,被称为认知沉思型,冲动型学习者在简称的考虑各种可能性后迅速的做出决定,因而常常出错,被称为认知冲动型
(三)齐平化型-尖锐型,具有齐平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倾向于将知觉到的对象,或从先前的经验中得出的相识时间联合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弄得模糊不清,难以精确回忆.具有尖锐化风格的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 相似的时间进行混淆,甚至可能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能觉察出新旧信息的细微不同和变化,从而能精确的回忆
(四)整体性-序列型,序列型学生努力探索具体明确的材料倾向于考察较少的材料,利用逐步的方法来证实或否定它们的假设,整体型的学生倾向于去检验较大的特征或假设,喜欢收集大量的材料,努力探索某种方式和关系(五)聚合型-发散型,这种认知风格最初是用来区分2类人,一类是在在处理具有常规答案的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能力,答案可以从给定的条件中推导出来,另一类人在处理具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问题时表现出高度的熟练性
教学心理
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准备水平,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的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5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教育目标的明确化:传统的教学目标的一个弊端是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传统教学目标的另一个弊端是以“教学要求”代替家学目标.以下的教学目标才是明确的,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1.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2.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
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第一行为目标陈述法,第二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使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最近发展区是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提供教学支架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所谓体提供教学支架式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推内各国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是要注意适可而止的,自购的支持,但不要提供过多的不不要的支持,以促进学生能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学策略
(一)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放电影等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法,讲授教学技巧:<1提供先行组织者,指在上课前为学生提供的有关本课学习内容的从总体上组织起来的引导性材料,说明性组织者是指以概括性的语言对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介绍的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是指对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的组织者<2提供信息加工时间<3提供总结(二)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问要具备以下特征<1把握问题的难度水平<2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3提问要全面向全体学生<4控制等待时间<5对学社岗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6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三)组织讨论,考论法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某个议题,在集体或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的观点,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讨论的要点如下<1讨论的议题要明确<2讨论前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3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进行中的作用<4讨论结束后要适当小结
(四)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是指教师给学生安排一些需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或活动,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必要的技能,技巧.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1课堂练习的布置是要与教学目标一致,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安排不同水平的联系,切忌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而忽略了通过兰西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2练习题的设计应富于变化,新颖有趣,并由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联系产生有意义的学其次,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等,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期待效应,教师在历届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教师 对学生的期待及其影响也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1)教师根据学生行为个性特征和在人际中的表现,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待,这些期待会在教师的行为中表现出来(2)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所暗含的期待,并根据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欢的总量多少,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种喜欢是逐渐增加的还是逐渐减少的社会惰化作用:是指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读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从众: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使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规模,2.群体一致性,3.群体凝聚力(二)个体因素:1.人格特征,2.性别,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三)情境因素:1.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2.从众行为的习<3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首先,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评价常常通过测量收集资料,但测量不等于评价,评价是对测量结果加以解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类型:(一)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准备性评价是指在教学之前为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而进行的评价.摸底测试<2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来进行<3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结束后为全面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所进行的评价,期末考试(二)常摸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1常摸参照评价,是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及常模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优劣<2标准参照评价,是以根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作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在试卷上答对题目的多少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就(三)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1标准化成就测验<2教师自编测验 概念教学策略(一)概念-例证法,是指在概念教学中先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列举概念的例证加以阐释说明的方法(二)例证-概念法,是指概念教学中先提供与概念有关的诺干正例和反例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正例反例的比较,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一)详细分析并讨论例题(二)指导学生正确表征问题(三)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四)训练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五)通过大声思维,提供专家示范 教师的角色(一)学习的指导者(二)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三)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四)心理保健者(五)教育科研人员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一)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二)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三)注意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四)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五)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辛涛认为教学监控能力包括4个方面<1课前的计划与准备<2课堂的反馈与评价<3课堂的控制与调节<4课后的反省。申继亮等人发现有3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1角色改变技术<2教学反馈技术<3现场指导技术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教学效能感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教师行为<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一、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是对方面的,从教师sochu的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二、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血药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包含2方面内容<1对学习潜力的推测<2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师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会感到自己能力低或品行不好产生无力感,教师期待的影响还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受到低期待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
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有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的期待牧业没有特意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是在不知不觉中表现自己的期待,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了解教师期待的结果,并有意识的运用教师期待去教育学生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期待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该注意以下2点:第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起积极的期待,第二教师要不断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 皮格马力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语言的效应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
黄秀兰将课堂心理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进行调控(一)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二)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三)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际交往心理 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一)心理发展功能(二)心理协调功能(三)心理保健功能
人际认知是指我们把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测,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人际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1一致性倾向,在形成印象时,人们倾向于把他人看成是具有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的人.<2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纬度,我们一旦对他人做出好或坏的评价,就会将它扩展doa 其他特征上去,也就基本上确定了对此人的总体印象.<3中心特征左右着印象的变化,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对印象形成并不是同等重要,有些特征的比重大于其他特征,会对整个印象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征实际上就成了中心特征 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1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2近因效应,是指新近印象会对先前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3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评价之后还会把这种评价推及扩展到对该人其它特征的认知上去.<4定型效应,使之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的对他人做类化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归因偏差<1基本归因错误和观察者-行为者偏差.<2自利偏差 人际关系需要和基本人际关系倾向,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有3类: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感情需要
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吸引(一)个人魅力吸引:仪表,才能,人格特征(二)相似性吸引(三)互补性吸引(四)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规律,人际吸引的水平不仅取决于相互喜
公开性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的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模仿分类:1.无意识模仿:也叫自发模仿,指模仿者没有考虑行为的原因和意义,在不知不觉中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2.有意识模仿:也叫自觉模仿,是指模仿者有一定动机期望,自觉地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可分为2种,一种是适应性模仿,即人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生活而模仿他人的行为,另一种模仿是选择性模仿,即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又选择的模仿
暗示是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是进行活动.暗示的种类(一)直接暗示,即暗示着直接的把事物的意义提供给暗示者,使其迅速的不暇思索的接受(二)间接暗示,即暗示者通过其他事物或行为的中介把事物的意义间接的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三)自我暗示,即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认识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四)反暗示,使之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我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自己有信心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3.有良好的人际联系4.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2.发展性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5.因材施教的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1.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2.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之中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4.个别辅导5.团体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在进行挫折教育时重点可放在两方面:
一、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2.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3.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
二、教会学生积极适应挫折的方法和技术
考试过度焦虑的辅导:1.指导学生全身放松 2.当学生的身体完全放松后,由老师生动逼真的描绘考试的情景,学生随之假想自己进入考场进行考试3.老师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考试
第三篇: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暨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心身疾病学术研讨会
征 文 通 知
先生/女士:
近年来,我国中医心理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医心理学在医疗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弘扬中医药学术,推动中医心理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医心理学研究水平,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心身疾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将于2006年5月中旬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会议由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探讨中医心理学发展策略,中医心理学如何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内容,提高临床疗效,完善中医学科体系,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二、征文范围
1.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历代文献研究。2.中医心理学在现代中医教育中的应用。3.中医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的探索。4.中医心理学测验量表的研究及应用。5.中医学中有关心理过程、人格特征的研究。
6.中医心理学临床研究。主要包括:心理病机的研究、四诊心法的研究、中药对病态心理的调控作用、中医心理卫生与益智方药的研究以及中医心理学在内、外、妇、儿临床各科诊断与治疗的运用等。
7.中医心身疾病、精神病与脑病的防治研究。
8.中医心理学理论、治疗技术、方法与现代医学心理学理论、心身医学理论及其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等。
9.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
三、征文要求及说明
1.论文务求主题鲜明,内容翔实,论据充分,名词术语规范,文字精炼,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并未在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
2.论文篇幅限3000字左右,另附300字以内论文摘要(无摘要论文不采用)。论文请注明作者姓名、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E-mail 地址。
3.来稿一式二份,并附软盘(或电子邮件)。文稿用 Word 排版,发 E-mail(电子邮箱地址见下文“联系方式”)可不交软盘。软盘文件名或 E-mail 的主题必须注明“中医心身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题目”。
4.打印稿请用A4纸打印。不能交打印稿者,请用20×20方格稿纸认真誊写,字迹清楚。
5.对应征论文,主办者有权作适当删节,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6.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53号山东中医药大学86号信箱
陈宇
收。邮编: 250014。
7.经专家审录的论文将汇编成册,并评选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颁发优秀论文证书、奖品。出席会议者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论文证书及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6学分。
8.截稿日期:2006年4月15日。
四、会议日期和地点
2006年5月中旬,济南(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地
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53号山东中医药大学86号信箱。邮政编码:250014 联系人:陈
宇
联系电话:***
付
强
联系电话:***
E-mail:fqtcm@yahoo.com.cn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
2005年12月30日
第四篇:心理学复习总结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
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B)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D)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C)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B)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A)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C)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D)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C)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D)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C)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B)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A)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C)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B)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A)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B)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A)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A)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B)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B)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二、填空题: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_____心理变化_________。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有意义________的接受学习。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__编码_____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____认知结构_________。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 认知______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6.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趋向或接近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7.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____正_______迁移。8.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_______自我监控______。
9.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一种________感性______概括。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_____及时______复习。
11.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___积极性与主动性__________。
12.“记忆术”很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种____编歌诀_________的记忆术。
13.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发现问题________、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4.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很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这种心理现象叫做____功能固着_________。
1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_有社会价值____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16.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_自律_______性。17.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心理状态与过程_____________。
18.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寻求与发展___。19.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从一名新生成长为一名称职者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____关注学生阶段__。
20.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_.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__.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4、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2.何谓心理发展?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各是多少? 4.试比较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不同之处(填写在下表空白处)。活动对象 动作的执行 动作的结构 操作技能 具有客观性 具有外显性 心智技能 具有简缩性
5.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试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示:人有5种基本需要,将它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并着重分析一下最高层次的需要。)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C 4.B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A 16.B 17.A 18.A 19.B 20.B
二、填空 1.心理变化 2.有意义 3.编码 4.认知结构 5.认知 6.趋向或接近7.正 8.自我监控 9.感性 10.及时 11.积极性与主动性 12.编歌诀 13.发现问题 14.功能固着 15.有社会价值 16.自律 17.心理状态与过程 18.寻求与发展 19.关注学生阶段
20.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于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4.(1)具有展开性.(2)具有观念性.(3)具有内潜性.5.(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五、论述题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一、选择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2.1)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4.1)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6.1)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9.1)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10.1)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11.1)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12.1)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13.1)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
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14.1)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103.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 B.全部过程 C.主要过程 D.系统程序 [D] 104.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 B.系统规则 C.标准规则 D.系统程序[D] 10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 B.教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 D.课堂提问测验 [B] 106.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 D.智力发展的测验 [A] 107.一般人们认为标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间关系 A.比较密切 B.缺乏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 D.基本协调[C] 108.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 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 应用心理学 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 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 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 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 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 行为规范 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 增加反应 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 同化新知识 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 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 引起和维持 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 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 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 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 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 先快后慢 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 活动方式。(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 等环节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 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 目标状态 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 类似的创造 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 和验证假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 准备状态 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 通过个体与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 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 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 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 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分类诊断 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 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 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 心境低落 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 压力应对 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 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 和行为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 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 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 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 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 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 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 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 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 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 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判断_ 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 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 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 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 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 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 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
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 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 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
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
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 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8.1)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 ┗组织策略 │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 ┗调节策略 │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
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 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高教)心理学复习
文章作者 100test 发表时间 2007:01:14 21:28:55 来源 100Test.Com百考试题网
1.百多年前,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与此有关的学者是(A)A.冯特 B.华生 C.弗洛伊德 D.詹姆斯
2.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C)A.格式塔心理学 B.人本主义心理学 C.精神分析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3.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流水一样,提出“识流”的心理学流派是(C)
A.构造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人本主义
4.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除了要考虑“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应当考虑的变量是(D)A.系统变量 B.环境变量 C.气候变量 D.控制变量
5.认为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意识的结构,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本的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
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理学流派是(D)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机能主义 D.构造主义
6.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B)A.感觉 B.知觉 C.色觉 D.统觉
7.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失眠,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人生重大择等引起的失眠属于(A)
A.情境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失律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8.指出以下不属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对意识层次划分的名称(A)A.意识流 B.意识 C.无意识 D.前意识
9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是指(D)
A睡眠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B)
A恒常性 B 选择性 C 整体性 D 理解性
11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A
A自然实验法 B 调查测验法 C 观察实验法 D 实验室实验法
12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属于(C)
A强化 B 消退 C 前摄干扰 D 后摄干扰
13指出下列不属于人在社会知觉的信息整合过程中产生的效应(B)
A首因效应 B 归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 晕轮效应
14一般来说,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被称为(D)
A状态依存性记忆 B 情绪依存性记忆 C 形象依存性记忆 D 情境依存性记忆
15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印象,又被称为(B)A情景记忆 B 瞬间记忆 C 短时记忆 D 长时记忆
16常看到有人对老年人讲话要放大声音,这说明老人的听觉的(D)
A差别阈限高 B 差别阈限低 C 绝对阈限低 D 绝对阈限高
17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B)
A应激 B 激情 C 心境 D 焦虑
18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原理提出了智商的新的计算法,称为(A)
A离差智商
B
比率智商
C
绝对智商
D 相对智商
19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等知识,这种记忆是(A)
A陈述性记忆
B 程序性记忆
C 情景记忆
D 语义记忆
20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拔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是(C)
A瞬时记忆表现
B 感觉记忆表现
C
短时记忆表现
D
长时记忆表现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42、幻想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想象。
43、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动作思维.44、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的思维叫形象思维.45、抽象思维——以概念为支柱直接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叫抽象思维.46、发散思维——朝着多个方向,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叫发散思维.47、集中思维——朝着一个方向,导出单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叫集中思维.48、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基础,并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49、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50、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51、应激——是由出乎意料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52、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5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5、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60、意志的坚持性——是指不屈不挠地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61、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协调自己行动的意志品质。62、个性——现代心理学通常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63、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需要反映某种客观存在和要求的必然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64、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有稳定性特征,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65、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66、间接兴趣——是指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67、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总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68、性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69、气质—在心理学中,把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称为气质。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以及指向性特点。
70、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71、创造能力——是指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 与产品的能力。
72、学习——广义的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持久的行为变化。是指人和动物的学习。73、意义学习——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叫意义学习74、机械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实质性和人为性的联系.75、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8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有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81、创造性——是产生独特非凡而具有一定人类价值产品的能力。也称创造力,或创造心理。8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3、品德——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德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德稳定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84、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现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85、顺从——是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在认识和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8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87、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88、学校心理健康指导——是指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即心理学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有认知缺陷、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帮助,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89、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90、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异常心理。是心理活动中,由挫折而形成的轻度创伤。
91、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92、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专门技术,通过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良好人际交流,帮助来访者自强、自主、独立,客观分析所面临的困扰并加以克服,增进心理健康,提高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简述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即: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有时间上要有一定的重合;条件反射需无条件刺激物给予强化才能巩固。
·
7、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集中性、稳定性、分配、转移。
·
8、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2)有意后注意得到较快的发展(3)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4)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
9、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客观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变化和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2)主观原因:人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知识经验;人对事物的期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10、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合理地组织活动。
·
1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
1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状况;对象和背景的组合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情绪状态
13、简述感受性变化的规律:感觉的适应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分析器活动的相互作用;同一分析器感觉的相互作用;实践与感受性的变化。
14、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对象各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部分的依存关系(2)主观因素:人的经验、知识水平。·
15、遗忘的原因是什么?衰退说;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
16、简述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17、简述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18、影响再认的因素是什么?(1)对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曾识记过的材料的相似程度(3)当前事物所处环境和该事物过去被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19·简述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过程(2)比较与分类过程(3)抽象与概括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过程 ·20·简述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品质是指个体在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上表现的差异(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4)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21、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有何区别?(1)含义不同;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根据责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2)二者内容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再造想象的创造性在程度上不如创造想象。·
22、情感的功能有哪些?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23、初中学生情感的特点有哪些?(1)情绪情感的半外露、半隐蔽性特点(2)情绪和情感不够稳定,存在明显的两极性(3)高级情感得到迅速发展
24、情感调控的方式有哪些?理智调控、转移调控、激励调控。·
25、意志有哪些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
26、初中生意志的特点有哪些?近景动机占主导地位,意志行动的动机容易动摇;说和做相脱离;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步增强;(4)在意志品质上的特点: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状态:果断品质有发展,反应快、行动快,有轻率行为表现:自制力有所增强,但自制力水平不高:坚持性还很不成熟,其行为容易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27、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哪些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三个环节,即动机斗争、确定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
28、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自觉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29、个性有哪些基本特征?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社会制约性
·30、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1、简述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的心理结构就是个性的构成。个性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统一体,它一般由如下三个部分组成:(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3)自我意识
3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1)先天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4)个体社会实践活动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
3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离开了学习和训练,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知识、技能也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依赖于能力的发展。能力与知识、技能虽然联系紧密,但是它们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
3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怎样?气质与性格关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1)气质可以影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也可以影响气质,气质虽然是稳定的心理特征,但它仍受到后天生活实践的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性格特征可以克制气质类型中的某些特征。
35、结合实际分析影响性格形成的影响:要点:(1)家庭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父母的性格和思想作风、对子女的期望;家庭的教育方式。(2)学校文化;教育内容:教师的性格和思想;学生集体。(3)社会影响(4)自我教育。
36、简述性格的结构内容: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
37、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1)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学习材料自身具有的逻辑意义。这里说的逻辑意义,是指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垢联系而言的。(2)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内因。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于学习者就构成了潜在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抽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8、制约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1)熟悉而新颖的刺激(2)学生事物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产生愉快、惊喜等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易引起兴趣(3)适合学生个性的活动。兴趣受制于人的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特征是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基础。责任感和义务感。
39、制定学习目的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舍远求近。即要完成的某项学习任务就是眼前的事,而不是指向遥远的未来的目标。(2)具体明确。具体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建立在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上。(3)非难非易。具有适中的挑战性。
·4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客观因素: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多余刺激的干扰;练习的多样性。主观因素: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智慧发展的水平;动机强度。
41、学习为什么会迁移?学习迁移之所以会发生,一般取决于两个条件:(1)客观条件,两种学习之间存在共同成分(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共同成分的能力。
·
42、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很多,客观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因素:主观因素有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道德认知水平。
·
43、学生不良品德的原因有哪些?客观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需要;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
44、中学生面临的基本心理冲突有哪些?性发育迅速成熟和性心理相对幼稚、性知识缺乏的矛盾;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自我意识迅速提高和社会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5、简述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正视度接受现实(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4)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5)热爱生活、乐于工作(6)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特征与年龄特点相符合
46、学生心理健康有何重要意义(影响)?(1)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效率的保障(3)心理健康是优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4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和途径有哪些?(1)指导学生自觉遵循心理规律,了解心理保健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接纳“现实我”。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2)对少年期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5)教学中讲究的心理卫生
4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问题的预防(2)开展心理咨询工作(3)诊断生评价(4)行为矫正5)学习指导(6)职业指导。
第五篇:《教学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选定什么教材,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4.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5.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6.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7.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可以分为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8.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9.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10.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二、零散知识点
1.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2.运用普雷马克原理,可以识别出学习者的最佳强化物。
3.强化程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分为连续强化程式与间隔强化程式。
4.每当儿童因为无理要求而大哭大闹时,父母都一致地不予理睬,父母的这一做法叫做消退。
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6.埃里克森反对弗洛伊德将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本我,重视自我的发展及作用。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的年龄范围和具体名称。
8.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学习心理。
9.远程学习(或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时间、空间以及情境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处于准分离状态。
10.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运动技能。
11.仅限于消极适应环境变化,以满足其生理需要;主要是靠直接方式获取个体经验的学习是动物学习。
12.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以将学习分成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13.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
三、简答题:
1.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有何应用?
2.简述桑代克提出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原则。
3.简述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强化时应遵循的原则。
4.简述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5.简述学习的作用。
6.简述加涅对学习水平的分类。
7.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有何应用?
8.简述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强化物时的注意事项。
9.应该从哪几个方面避免教学中的性别偏向?
答案:(1)教学材料和语言方面;(2)学科和兴趣方面;(3)课堂管理和活动方面;(4)课堂教学和互动方面。
10.简述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的过程。
四、论述题:
1.试论述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2.试论述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3.试论述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