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会计PPT资料
保利点及其计算
所谓保利点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而要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保利点具体可用保利量和保利额两个指标表示。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
目标利润=销售单价×保利量-单位变动成本×保利量-固定成本
可得: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毛益)
相应的,可得:保利额=销售单价×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益率=(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
这里的目标利润是指尚未扣除所得税的利润。
【例-4】假设某企业只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该产品售价为8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为30000元,目标利润为20000元。则:
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30000+20000)/(80-30)=1000(件)
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益率=(30000+20000)/62.5%=80000(元)
(二)保净利点及其计算
由于税后利润(即净利润)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现金流量的真正因素,所以,进行税后利润的规划和分析更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应该进行保净利点的计算。保净利点是指实现目标净利润的业务量。其中,目标净利润就是目标利润扣除所得税后的利润。保净利点可以用保净利量和保净利额两个指标表示。
由于,目标净利润=目标利润×(1-所得税税率),所以,可以得出,目标利润=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税率)
相应的保净利点公式可以写成,保净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税率)]/(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净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净利润/(1-所得税税率)]/贡献毛益率
【例-5】仍按例4中的资料,另外,假定目标净利润为15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
保净利量=[30000+15000/(1-25%)]/(80-30)=1000(件)
保净利额=[30000+15000/(1-25%)]/62.5%=80000(元)
从盈亏临界点、保利点和保净利点公式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凡是计算销售量指标时,分母都是单位贡献毛益;凡计算销售额指标时,分母都是贡献毛益率。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各公式的分子项目不完全相同。[编辑]
三、本量利关系图
将成本、业务量、销售单价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就形成本量利关系图。通过这种图形,可以非常清楚而直观地反映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额、盈亏临界点、利润区、亏损区、贡献毛益和安全边际等。根据数据的特征和目的,本量利关系图可以分为传统式、贡献毛益式和利量式图形三种。
(一)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
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是最基本、最常见的本量利关系图形。其绘制方法如下:
1.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横轴表示销售量,以纵轴表示成本和销售收入。
2.绘制固定成本线。在纵轴上找出固定成本数值,即(0,固定成本数值),以此为起点,绘制一条与横轴平行的固定成本线。
3.绘制总成本线。以(0,固定成本数值)为起点,以单位变动成本为斜率,绘制总成本线。
4.绘制销售收入线。以坐标原点(0,0)为起点,以销售单价为斜率,绘制销售收入线。
这样,绘制出的总成本线和销售收入线的交点就是盈亏临界点。
图-1 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
上图直观、形象而又动态地反映了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的不同目的,又派生出贡献毛益式和利量式本量利关系图。
(二)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关系图
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关系图是一种将固定成本置于变动成本之上,能够反映贡献毛益形成过程的图形,这是传统式本量利关系图不具备的。该图的绘制程序是,先从原点出发分别绘制销售收入线和变动成本线;然后从纵轴上的(0,固定成本数值)点为起点绘制一条与变动成本线平行的总成本线。这样,总成本线和销售收入线的交点就是盈亏临界点。
图-2 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图
上图能够清楚地反映出贡献毛益的形成过程。销售收入线与变动成本线之间所夹区域为贡献毛益区域。当贡献毛益正好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状态;当贡献毛益超过盈亏临界点并大于固定成本时,企业获得了利润;当贡献毛益没有达到盈亏临界点时,企业发生了亏损。该图更能反映“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的含义,而且也更符合变动成本法的思路。
(三)利量式关系图
利量式关系图是反映利润与销售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图形。该图绘制的程序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横轴代表销售量,以纵轴代表利润(或亏损);然后在纵轴原点以下部分找到与固定成本总额相等的点(0,固定成本数值),该点表示业务量等于零时,亏损额等于固定成本;最后,从点(0,固定成本数值)出发画出利润线,该线的斜率是单位贡献毛益。利润线与横轴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
图-3 利量式关系图
该图形能直观反映业务量与利润、贡献毛益和固定成本之间的关系。当销售量为零时,企业的亏损就等于固定成本,随着销售量的增长,亏损越来越少,当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时,企业开始出现利润,而且销售量越大,利润越多。可见,这种简单明了的图形更容易为企业管理人员理解。[编辑]
四、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影响
前面进行本量利分析时,销售单价、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都是不变的,当这些因素变动时,对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会产生很大影响。
(一)销售单价单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影响
从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计算公式来看,销售单价提高会使单位贡献毛益和贡献毛益率上升,也就是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计算公式的分母增大,因此,销售单价提高会降低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销售单价降低,则情况相反。
从传统式和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关系图来看,销售单价提高表明销售收入线斜率增大,而总成本线不变,所以两线交点下降,即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降低;销售单价降低,则情况相反。
(二)单位变动成本单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影响
从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计算公式来看,单位变动成本上升会使单位贡献毛益和贡献毛益率下降,也就是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计算公式的分母变小,因此,单位变动成本上升会提高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单位变动成本下降,则情况相反。
从传统式和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关系图来看,单位变动成本提高表明销售成本线斜率增大,而总收入线不变,所以,两线交点上升,即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提高;单位变动成本降低,则情况相反。
(三)固定成本单独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影响
从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计算公式来看,固定成本上升会使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的计算公式的分子增大,因此,固定成本上升会提高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固定成本下降,则情况相反。
从传统式和贡献毛益式本量利关系图来看,固定成本提高表明销售成本线截距提高,而总成本线斜率不变,总收入线也不变,所以,两线交点上升,即盈亏临界点和保利点提高;固定成本降低,则情况相反。
(四)目标利润单独变动对保利点的影响
目标利润的变动只影响到保利点而不影响盈亏平衡点。企业预计达到的目标利润提高时,保利点提高,预计达到的目标利润降低时,保利点降低。
本量利分析主要研究企业产品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为了做到不盈不亏,必须完成有一定毛利的最低限度的销售额。换句话讲,就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恰好等于总成本支出,如果收支相抵高于此点,表明企业有盈利;反之,则表明企业发生亏损。
本量利分析可以预测企业在怎样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利润为零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使实际决策者心中有数,避免盲目行为。在实际生活中,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分为生产销售单一产品和生产销售多种产品两大类。
对于生产销售单一产品的企业,我们可根据公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来确定该产品盈亏临界点的销量,或根据公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来确定该产品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但在企业生产销售多种产品时,各种产品的获利能力会不完全相同,有时差异还会比较大,所以当产品品种构成发生变化时,盈亏临界点的临界值势必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利用手工计算,工作量较大也容易出差错,如果能够用Excel处理,那么它可以减轻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信息的质量。多种产品本量利设计步骤
★计算销售比重
先计算出全部产品销售总额,并进一步计算出各种产品销售额占全部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即为销售比重。
★计算平均边际贡献率 计算公式为:平均边际贡献率=∑(个别边际贡献率×某种产品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计算保本销售总额
根据平均边际贡献率,结合固定成本总额,运用保本点模型,计算出全部产品的保本销售总额。保本点的销售收入=固定成本总额÷平均边际贡献率。
★计算出各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和保本销售量
根据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和全部产品的保本销售总额,即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和保本销售量:
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各产品的销售比重×保本销售总额
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量=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额/各产品单价 多种产品本量利分析的e化实现
现举一实例来说明如何建立基于EXCEL的求综合边际率法下的盈亏临界点的模型:
某企业的固定成本总额为50000元,该企业生产和销售甲、乙、丙三种产品(假定各种产品的产销完全一致),有关资料如下。
根据上表数据计算甲、乙、丙三种产品的品种构成及其各自的贡献毛益率。
首先,启动“Microsoft Excel”应用程序进入Excel工作表,建立表2所示分析项目。
各单元格的计算公式设置如表3。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盈亏临界点的销售总额为166741.1元,说明在既定的品种构成条件下,当销售额为166741.1元的时候可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并且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产品的保本销售额与销售量。
由于不同产品的获利能力不尽相同(如完全一样则可视为一种产品),所以当产品的品种构成发生变化时,势必改变全部产品加权平均的贡献毛益率,企业的盈亏临界点也自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这个模型,当产品构成比例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简化很多手头上的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时,我们都假定企业的产销平衡,但事实上产销是经常不平衡的,尤其是从较短的会计期间考察。但无论如何,利用这个模型都是十分便利的。
1、保本点
是指能使企业达到保本状态时的业务量的总称。
单一品种的保本点有两种表现形式:保本点销售量和保本点销售额。
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 保本额=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率
2、保利点
是指在单价和成本水平确定的情况下,为确保预先确定的目标利润能够实现而达到的销售量和销售额的总称。具体包括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量和实现目标利润销售额。
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边际
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边际率
3、多品种条件下本量利分析的加权平均法
是指在掌握每种产品本身的贡献边际率的基础上,按各种产品销售额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据以计算综合贡献边际率,进而计算多品种保本额和保利额的一种方法。
4、例题讲解
例题1:某企业产某产品,单价20元,单位变动成本10元,固定成本20000元。1:计算保本点(分别用实物量和金额表示)2:将保本点下降20%,有何措施?
3:若该企业目前利润为10000元,要提高到20000元,有那些措施? 解析:
1、保本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20000/(20-10)=2000 2 A提高单价P:1600*(P-10)=20000,得出P=22.5 B降低单位变动成本A:1600*(20-A)=20000,得出A=7.5 C降低固定成本B:B=1600*(20-10)=16000
3、目标利润为10000,则此时单价20,单位变动成本10,固定成本20000,销售量3000,欲提高目标利润为20000A、其他不变,单价P变动:
则(P-10)*3000-20000=20000,P=70/3B、其他不变,单位变动成本B变动:
则(20-B)*3000-20000=20000,B=20/3C、其他不变,固定成本A变动:
则(20-10)*3000-A=20000,A=10000D、其他不变,销量R变动:
则(20-10)*R-20000=20000,R=4000例题2:某企业经营甲乙两种产品,单价分别为20,10;预计销量分别为20000,10000;单位变动成本为10,4;固定成本总额为52000,计算保本点分析:固定成本的分配(按销售额);加权边际贡献率
甲产品边际贡献率为(20-10)/20=50%,预计销售额为20000*20=400000 乙产品边际贡献率为(10-4/10=60%,预计销售额为10000*10=100000 企业预计总销售额为500000,其中甲占80%,乙占20%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50%*80%+60%*20%=52% 保本点销售额=52000/52%=100000 保本时甲销售额=100000*80%=80000;乙产品销售额=100000*20%=20000
(一)盈亏临界图的绘制程序
一般以横轴表示销售量(用实物单位或金额表现),以纵轴表示成本和销售收入的金额,建立坐标系,进而:
1.按销售总金额取纵轴交叉点,连接交叉点与原点之线,即得销售收入线;
2.按固定成本金额在纵轴上取点,画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得固定成本线;
3.在横轴上选取一个整数,算出它的总成本,标出销售量与总成本的交点,然后连接该点与固定成本在纵轴上的截点,这条线就是总成本线。
4.总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相交的地方就是盈亏临界点。
(二)盈亏临界图的特点
由盈亏临界图中所反映的各有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看出它们具有如下特点:
1.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利润越多,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少,能实现的利润越小,亏损越多。
2.销售量不变,盈亏临界点越低,能实现的利润越多,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能实现的利润越小,亏损越多。
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多少。固定成本越多,或单位产品变动成本越多,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六、成本--产量--利润分析的基本假设
在进行盈亏分析中,往往以下面一些基本假设为前提,这些假设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假定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不变,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的变动。
2.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其中假定固定成本是处于相关范围内,其总额在全期内保持不变,不受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总额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的变动。
3.假定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如果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其品种构成不变。
4.假定全期内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一致,不考虑产成品存货水平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以上基本假设不可能保持不变,所以必须分别计算它门对有关指标的影响程度。
第二节 目标利润的分析
一、预测利润
要预测利润,必须根据销售预测中预计的销售量,测算计划期间将实现多少利润。其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销售量×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二、预测目标销售量
通过目标销售量的预测分析,以便了解企业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利润,应生产和销售多少产品。其计算公式如下;
第三节 利润预测中的敏感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盈亏临界点的分析,确定企业销售多少产品才能做到不赢不亏,进而预测企业的目标利润,并测算有关因素变动对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从前述的盈亏临界图可以看出,单位售价、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的变动都会对盈亏临界点和利润产生影响。因此,在敏感分析中要理解以下的关系:
1.在单项因素变动的情况下,单位售价提高(降低),盈亏临界点会降低(提高),目标销售量也会减少(增加);
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增加(减少),则盈亏临界点会提高(降低),目标销售量增加(减少),目标利润也会相应增加(减少)。
2.在多因素同时变动时,则需要综合计算各有关因素同时变动的影响。
3.税率变动的影响。
上述的目标利润是税前利润,如果将其改为税后利润,则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为:
第四节 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
上面所进行的本量利分析,都是假定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是一个定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三个变量往往会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对它们的预期变动很难事先掌握得十分准确,只能大概估计它们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在这个范围内有关数值可以出现的概率如何,所以要计算保本点就必须借助概率分析。
第五节 成本-产量-利润依存关系的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应否购置某项生产设备的选择
要对应否购置某项生产设备的方案进行选择,关键在于通过对两种方案的有关指标,如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单位产品的贡献毛益、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和可实现的利润进行比较,看哪种方案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据以选择最优方案。
二、某种产品应否投产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某种产品要不要投产,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打开销路,如果通过市场需求的调查和预测,认为这种产品在盈亏临界点以上具有较稳定的超额销售量,使企业有利可图,可以考虑投产;否则,不宜投产。
三、某种设备购置或租赁的选择
要对这两种方案进行选择,首先必须计算和对比二者的年使用成本。租赁的年使用成本是按天计算的租金和运转费,它们属于变动成本。自行购置的年使用成本包括年折旧费、维修费和运转费,前二者属于固定成本,后者属于变动成本。其次,计算两方案的年使用成本取得平衡时的年使用天数,然后根据生产经营所需的工作量,预计该设备正常的年使用天数,进而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取舍,以争取较大的节约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本-产量-利润依存关系的分析
本章的内容是在成本的性态分析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全章共分为五节,每节都是本量利分析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本量利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通过分析,揭示出贡献毛益(率)、盈亏临界点、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指标,并对有关因素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及利润的影响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从而为企业的预测、决策和规划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盈亏临界点及本量利分析的含义,掌握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计算方法,了解有关因素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及实现目标利润的影响。熟练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会计ppt资料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1.萌芽阶段(1960—1966)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产生兴趣并从其他的相关学科衍生出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这些相关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西奥多·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的经济理论。他的人力资本投资经济理论认为,人力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
这一阶段还提出了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等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发展阶段(1966—1971)
此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开发计量人力资源成本模型(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模型(货币和非货币),并以此来评价其有效性。这一阶段的另外一项进展就是将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部门经理等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工具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用途。
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处理方法逐渐形成,在实践中开始尝试。
3.迅速发展阶段(1971—1975)
学术界和实务工作者在这5年间表现出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极大兴趣,人们发表了很多论文,很多企业也纷纷尝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与报告,使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得到迅速发展。美国会计学会在1971—
1973年间成立了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组织和支持一些人力资源会计项目的开发,并陆续发表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研究报告。1974年,迪克逊公司出版了弗兰霍尔茨的《人力资源会计》。这两件事是人力资源会计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件事,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
这一阶段是人力资源会计的迅速发展时期,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在实践全面发展并迅速成熟。
4.间歇阶段(1976—1980)
20世纪70年代后期,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兴趣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相对容易的初级研究已经完成,更深一步的工作需要较高水平的专家来进行,而且需要有企业自愿继续做实验对象。许多高难度的工作需要在企业中深入实际进行解决,研究成本很高,效益又难以预测,因此少有企业愿意再继续该实验,这使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研究暂时进入低潮,进入了发展的间歇阶段。
5.深入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由原来的自然资源和财务资源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人力资源会计专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已经进入一个深入广泛的发展时期,并将会对传统会计产生重大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目标:
1.向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以及其他战略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在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中,管理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是直接从外部招聘还是通过内部培训得到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值得花二十几万请猎头公司寻觅一位优秀的高层管理人才?除这些人力资源决策方案外,一些战略性的决策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支持。尤其在企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科技的今天,许多企业战略性的决策必须考虑到自己是否拥有这样的团队或者能够付出多大代价从外界获得这样的团体,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支持。
2.向企业外部的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有助于合理地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的信息。
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那样提供人力资源的变动情况及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而不是列为资产在以后的期间摊销,这样不仅歪曲和低估了当期收益,还歪曲了企业实际拥有的物质和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会计则将人力资源的信息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来,从而为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更正确的决策依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所披露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还能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状况、判断其各种资源的比例是否适当,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更准确的推断,对未来的投资计划或信贷计划作出更正确的决策。
3.向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
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而社会就像企业生存所必须的“细胞液”,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企业除了谋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之外还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其实,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也应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表现为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培训计划等各方面的待遇,这也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对其职工良好的管理来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是提供这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
m
1iin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 i11.反映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提供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关的经t
济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定量地了解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基本情况,而不是对企t
1业人力资产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状况茫然无知。
2.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在人力资源实行预算管理或成本计划管理时,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可以揭示计划和实际间的差别,起到反馈控制的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有相应的法规后,还可以通过自身严密的系统控制经济活动,使其更加合理与合法。
3.评价企业的业绩
传统会计只能提供企业经营的经济信息,无法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关信息,因此无法对企业的业绩作出全面的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填补了这个空白,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更全面、更公正。
4.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可以根据以前的人力资源信息,结合企业的生产计划预测出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继而可以预测出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需求情况。
5.参与决策
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提供的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方面的信息,不仅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招聘、雇用、培训和辞退等方面的决策,还可以在企业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起到辅助的作用。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
1、历史成本法
这种方法符合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成本,它以企业所取得的、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来计量人力资源成本,较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2、重置成本法
该方法以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重新获得、培训和开发目前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RP(R)E(CV)(1r)
3、机会成本法
张文贤教授对此的定义为:“以企业员工在职学习或离职时使企业遭受的经济损失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一种核算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企业的实际支出,其实质是企业为其所做决策承担的相应损失。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历史成本法简单、客观、容易操作,因而易于被大家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其提供的信息会偏离现有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
重置成本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历史成本法的缺点,但在计算重置成本时主观判断过多,影响其成本的真实性,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从理论上来说,机会成本法最接近人力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但因劳动者离职时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必须由人主观估计,没有可靠的证据,主观性过强,使用方面也受到很大限制。
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
(一)货币计量法
1、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该模型直接根据经济学概念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认为某一职工的人力资源价值等于该职工在剩余受雇期内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用公式表示为:
Vn——年龄为n的员工的人力资源价值;
I(t)——该员工第t年的预计工薪收入;
t——该员工未来的工作年限;
r——适用于该员工的收益贴现率;
T——员工退休年龄。
优点:以员工的工资支付额为基础,计算的是人力资源交换价值,可以为人力资源成本提供未来
预测信息,有利于企业的比较并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成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缺点:一是忽略了职工在其工作期间将会转变角色的可能性,也未考虑企业收益之间的差别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差别而造成的;二是这种计量方法仅以职工工资为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但实际上人力资源创造的价值可能高于或低于其工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会高估或低估人力资源价
值,影响其准确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个别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
2、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效率系数就是对所选取的此前若干全行业的资产平均收益率与该企业在相应的资产收益率的比值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到的数值,离现实越近的所赋予的权数越大,离现实越T远的所赋予的权数越小。
RF0——现实某企业的投资报酬率;
RE0—— ntnRFt(t=1,2,3,4)表示从现实往前推的第t年的资产收益率; tnREt(t=1,2,3,4)表示从现实往前推的第t年的全行业平均资产收益率。
人力资源价值=未来工资报酬折现价值(Vn)*效率系数
优点:这种方法比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科学性更强,因为它适当地考虑了由于人力资源素质差异而造成的不同企业间的效率差异,而不只是依据工资报酬来计算人力资源价值。
缺点:权数的确定带有人为的因素,因此用这一方法计算人力资源价值带有很大的局限性。VI(t)(1r)
3、随机报酬价值法
这种方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它未来能够提供的服务,但这种服务量的大小取决于它在组织内的岗位和从事该岗位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是随机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所提供的服务就是人力资源价值的体现,所以人力资源价值要通过预期的服务年限、服务状态、特定服务状态下的价值及其概率来计算。
RFRF0RF3RF1RF245432 E(CV)RE0i种状态下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处于RE1RE2RE3RE4i岗位);Ri 效率系数——第P(Ri)——员工处于i职务下的概率; 15m——工作职位状态数(含离职状态,其预期服务的货币表现为零);
i——一系列职务职位;
n——服务时期数;
r——贴现率。
优点:用人力资源为组织提供的服务所创造的价值(收益)来计算人力资源的价值,并且在计算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系统全面,数据比较客观,用其估算的人力资源价值更容易被接受;
缺点:一是Ri值是人力资源的价值,本身是一个未知数,计量操作性有待分析;二是忽略了其他资产对组织收益的影响,将组织的全部收益归结为人力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因此有可能高估人力
资源的价值。
4、经济价值法
该方法认为人力资源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的收益,因此,将组织未来各期的收益折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比例,将组织未来收益中人力资源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
V——以未来盈余现值表示的群体人力资源价值;
R——贴现率;
Rt——第t期的组织未来净收益;
T——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年限;
Ht——第t期人力资源投资占总资产投资的比例。
优点:以未来盈利作为计量基础,符合资产特征,反映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点:未来净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使投资比例呈线性相关;该方法反映人力资产的交换价值,即工资部分,它低估了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核算
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是对企业在与劳动者的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人力资本进行计量的一种程序和方法。
1、“人力资产”账户。核算企业通过和人力资源产权主体的产权交易而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后所形成的资产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账户的借方登记因人力资源进入企业或人力资源增值而引起的人力资产的增加数,贷方登记人力资源退出企业、支付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和其他原因所产生的人力资产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期末时企业人力资产的数额。
2、“应付人力资源固定补偿价值”账户。核算企业应向人力资源所有者支付的固定补偿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账户的贷方登记企业在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后,在人力资源使用权的运用期间应向有者实际支付的固定补偿价值的数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时尚未向人力资源所有者支付的固定补偿价值的数额。
3、“人力资本”账户,核算人力资源所有者在向企业让渡人力资源使用权后因继续拥有人力资源所有权而产生的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分享剩余索取权的权益的增加、减少及其余额。账户的贷方登记剩余索取权权益的增加数,借方登记剩余索取权权益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期末时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拥有的剩余索取权的权益数额。企业应根据员工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员工人力
资源素质的变化情况等对“人力资本”账户的余额进行调整。RtVHttt1(1R)T4、“公益金”账户。此账户是将原在“盈余公积”账户中核算的公益金部分划出来,另外设置的,其
核算的内容不变。
在“资本公积”账户、“利润分配”账户的各明细账户中分别按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设
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进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核算时,还需增设的账户,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趋势
一、影响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以技术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纳入理论模型之中,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发挥人力资本理论,从而促进了舒尔茨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经济学家罗默(P.M.Romer)、卢
卡斯(R.E.Lucas)和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A.D.Scott)等人。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
1、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并将它作为经济增长函数的内生变量;而在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研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人力资本是作为外生变量,并且没有建立定量
模型。
2、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将以前对一般的人力资源的强调转变为对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特殊的专
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强调,使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更深入、具体。
3、区分了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和“内在效应”。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知识可以划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即获得的一般知识能过产生规模经济,通过在职培训、“边干边学”的方式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即获得的特殊的专业化的知识则能促使要素的收益递增。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相结合,则不但使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还将使追加的物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因此,特殊的知识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
因素。
(二)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basic
science)形成于20世纪中叶,它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文化学等学科的概念、原理来研究人产生各种行为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原因,揭示人的各种行为规律性,为在各种环境下理解、预见和引导人的行为提供基本的线索和依据。
(三)代理人理论
代理人理论(agent
theory)又称之为“代理理论”、“代理人说”,它作为一种经济学起源于美国。代理人理论吧权益看做是许多委托关系的契约体,如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经理与雇员只见都存在着委托受托的关系。所以代理人学说解决的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关系的问题,即股东、董事会、经理与雇员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所以,现代管理会计代理人理论同样涉及对传统管理会计程序或方法的重新评价,以及对传统管理会计忽略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它涉及的问题有:责任会计、参与预算、差异调查、转移价格、成本分配、监控系统、指标考核、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及报酬制度等。因此,现代管理会计代理人研究有广阔的领域,他与行为科学应成为人力资源管
理会计两个特殊且十分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二、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趋势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四大模式
模式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的成本计量和报告。特点:通过有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招聘、选拔、安置、培训等成本,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收益期摊销转为费用。
模式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
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
模式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以上两种人力资源会计并在它们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通过重构传统会计等式,即物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实现了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融合;它开创性地提出了劳动者权益的概念以及人力资本参与盈余价值分配的均衡机理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承认了人力资本的补偿权和收益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生产积极性;另外,它还提出了企业亏损、破产责任的承担
办法以及劳资关系的处理原则,为促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协调一致提供了新思路。
模式四:以生产者剩余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
有些学者针对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模式,通过分析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剩余,明确指出企业剩余价值中的消费者剩余部分作为企业投资者所有;而作为生产者权益,剩余价值中的生产者剩余部分应归生产者所有,人力资本作为能创造未来收益的人力资源,其价值表现为人所具有的创造价值的潜在能力或生产能力。在此基
础上,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有劳力股、员工股、效益工资和生产者权益等。
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源会计电算化
其内容包括:
1、新的软件系统
通过系统的优化,充分发挥计算机处理复杂的计算与业务归类的特长,从而使在外的操作极其简
化。
2、新式凭证与账簿
人力资源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现有人才的账簿记录可采用图文数字并存的方式,既反映人才的特
征,又具有货币反映。
3、人力资本的估价模式
在人力资源会计处理中运用起来最为困难的就是人力资源的价值估计问题。如果能够正确估价和准确地确认人力资产的价值,那么人力资源会计就能跨越应用障碍,得到充分的运用和推广。
4、网上处理模式
会计信息化是当前会计电算化问题中探讨的热点,也往往和信息网络化相提并论。
5、软件的开发方式
目前,一些实力雄厚的会计软件公司,在完善现行会计软件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创新。思路一:由各个软件开发商独立立项,通过聘请人力资源会计专家以及一些实务界人士协助开发,以保证软件的合理性。
思路二:由企业发起,根据自己的需要,委托软件开发商开发适合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人力
资源会计电算化系统。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的意义
1、重视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维护人力资源权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还可以促进我国的企
业改革和制度创新。
2、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这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3、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编制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
4、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有助于企业好管理层制定整个企业战略计划。
5、加强人力资源会计管理,重新认识企业人力资本,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
第三篇:管理会计ppt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管理会计正式形成和发展于()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2.管理会计的服务侧重于()。A.股东
B.外部集团
C.债权人
D.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3.最优化、效益性、决策有用性、及时性、重要性和灵活性,共同构成了现代管理会计的()。A.管理会计假设
B.管理会计原则 C.管理会计术语
D.管理会计概念
4.下列项目中,不属于管理会计基本职能的是()。A:规划经营方针
B:参与经营决策 C:控制经济过程
D:核算经营成果 5.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是()。A:起源不相同、目标相同 B:目标相同、基本信息同源
C:基本信息不同源、服务对象交叉 D:服务对象交叉、概念相同
二、多选题
1.管理会计属于()。
A.现代企业会计
B.经营型会计
C.外部会计
D.报账型会计
E.内部会计
2.下列项目中,可以作为管理会计主体的有()。A.企业整体
B.分厂 C.车间
D.班组
E.个人
3.下列各项中,属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是()A:会计主体不同
B:基本职能不同 C:约束条件不同
D:方法及程序不同 E:信息特征不同
4.下列关于管理会计的叙述,正确的有()。A.工作程序性较差
B.可以提供未来信息
C.以责任单位为主体
D.必须严格遵循公认会计原则 E.重视管理过程和职工的作用
三、判断题
1.管理会计不仅应反映过去,还应能预测和规划未来。()
2.管理会计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同时企业亦可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
3.管理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4.管理会计提交报告的对象局限于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
5.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既可指已经发生的成本,也可指企业尚未发生的、可能的成本。()
一、单选题
1.在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中,计算结果最为精确的方法是()。A.高低点法
B.散布图法
C.回归直线法
D.直接分析法
2.按照管理会计的解释,成本的相关性是指()A.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成本特性
B.与控制标准有关的成本特性
C.与资产价值有关的成本特性
D.与归集对象有关的成本特性
3.在不改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指降低()。A.约束性固定成本
B.酌量性固定成本
C.半固定成本
D.单位固定成本
4.在应用历史资料分析法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a,然后才能计算出b的方法时()
A.直接分析法
B.高低点法 C.散布图法
D.回归直线法 5.下列费用中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是()。A:照明费
B:广告费
C:职工教育经费
D:业务招待费
6.采用散布图法分解混合成本时,通过目测在各成本之间画出一条反映成本变动趋势的直线,这条直线与纵轴的交点就是固定成本,斜率就是单位变动成本。理论上这条直线距离各成本点之间的()最小。
A:距离之和
B:离差之和 C:离差平方和
D:标准差
二、多选题
1.在我国,下列成本项目中属于固定成本的是()。A.保险费
B.行政人员工资 C.广告费
D.生产工人工资 E.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
2.历史成本分析法具体包括的方法有()。A.高低点法
B.散布图法 C.回归直线法
D.阶梯法 E.定量法
3.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的有()。A.变动成本总额
B.单位变动成本 C.固定成本总额
D.单位固定成本 E.总成本
4.下列各项中,一般应纳入变动成本的有()。A.直接材料
B.职工的工资 C.单独核算的包装物成本
D.按产量法计提的折旧 E.临时发生的职工培训费
三、判断题
1.约束性固定成本通常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在每一个会计开始前制定预算,一旦预算
制度之后,将对内固定成本的支出其约束作用。()
2.工程分析方法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分析方法,只能适用于缺乏历史数据的情况。()3.降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途径是提高产品产量,相对降低其单位成本。()
4.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单位成本保持稳定,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一、单选题
1.确定多品种条件下的产品保本额时,不需考虑的因素有()
A.各产品销售额比重
B.各产品贡献边际率
C.固定成本总额
D.各产品目标利润 2.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等于().A.边际贡献率与安全边际率之商
B.边际贡献率与安全边际率之积
C.边际贡献率与安全边际率之和
D.边际贡献率与安全边际率之差
3、在单一品种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计算是以()。A.固定成本除以贡献毛益率
B.固定成本除以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C.固定成本除以安全边际率
D.固定成本除以安全边际
4、销售收入为20万元,边际贡献率为60%,其变动成本总额为()。A.8
B.12
C.4
D.16
5、某产品销售量为5 000件,单位变动成本10元,固定成本总额30 000元,税后目标利润15 000元,所得税税率25%,则保证税后目标利润实现的单价为()元。A.20
B.24 C.22
D.18
6、与利润相关的四个因素中,()的利润灵敏度指标值总是最大。A.单位变动成本
B.单位销售价格 C.固定成本
D.销售量
二、多选题
1.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可采取的措施包括()。A.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价 B.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销售量 C.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固定成本
D.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单位变动成本
2.在多品种产销下,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多品种产品的()。A.综合保本额
B.综合保本量 C.综合保利额
D.综合保利量
3.下列与安全边际率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安全边际额与销售量的比值等于安全边际率 B.安全边际率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
C.安全边际量与当年实际销售量的比值等于安全边际率 D.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之和为1
4.某产品单价为8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20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计划产销量600件,要实现4 000元的利润,可允别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固定成本6 000元
B.提高单价10元
C.提高产销量200件
D.降低单位变动成本10元
三、判断题
1.边际贡献小于零的企业,必然是亏损企业。
()2.只有当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才会有利润,但两者差额越大,利润就越小。
()3.单一品种下,保本点的销售额随边际贡献率的上升而下降。
()4.预测利润等于销售收入总额减去变动成本总额再减去固定成本总额后的余额。
()5.在传统式保本图中,总成本既定的情况下,销售价格越高,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一、单选题
1.如果某期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6 000元,该期产量为3 000件,销售量为2 000件,期初存货为零,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3 000元,则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为()。
A.1 000元
B.5 000元
C.7 000元
D.6 000元
2.营业净利润在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下计算正确的是()。
A.营业收入一变动生产成本一固定成本
B.营业收入一营业成本一营业费用
C.营业收入一固定成本一变动成本
D.边际贡献一固定成本
3.下列项目中,不能列入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是()。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变动性制造费用
D.固定性制造费用
4.如果完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比期初存货成本多10000元,而变动成本法的期末存货成本比期初存货成本多4000元,则可断定两种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之差为()。A.14 000元
B.10 000元 C.6 000元
D.4 000元
5.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变动成本法局限性的说法是()A.导致企业盲目生产
B.不利于成本控制
C.不利于短期决策
D.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
6.如果某企业连续三年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分别为10 000元、12 000元和11 000元。则下列表述中唯一正确的是()。
A.第三年的销量最小
B.第二年的销量最大
C.第一年的产量比第二年少 D.第二年的产量比第三年多
二、多选题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有()。
A.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B.营业利润计算程序不同
C.所提供成本信息的用途不同
D.固定成本的处理方法不同
2.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生产成本一般包括()。
A.直接材料
B.变动销售管理费用
C.变动制造费用
D.固定制造费用
3.下列各项中,属于完全成本法特点的有()。
A.强调不同的制造费用在补偿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性
B.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C.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D.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4.在变动成本法下,确定销售产品变动成本主要依据()进行计算。A.销售产品变动生产成本 B.期末存货成本 C.期初存货成本
D.销售收入总额 E.销售产品变动推销及管理费用 判断题
1.完全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是成本按其经济用途的分类,变动成本法应用的前提是进行成本性态分析。()2.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差异,可按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固定制造费用一期初存货固定制造费用” 关系验证。()
3.如果某期间生产量大于销售量,则该期间接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一定大于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4.完全成本法下对固定成本的补偿由当期销售的产品承担,期末未销售产品与当期已销售的产品承担着不同的份额。()
一、单选题
1.在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中,当零部件需要用量不确定时,应采用的法是()。A.边际贡献分析法
B.差别成本分析法 C.相关成本分析法
D.成本无差别点分
2.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决策是()进行的分类。A.决策本身的重要程度
B.决策条件的确定程度 C.决策规划时期的长短
D.决策解决问题的内容
3.在存在专属成本的情况下,通过比较不同备选方案的()来进行择优决策。A.贡献毛益总额
B.剩余贡献毛益总额 C.单位贡献毛益
D.单位剩余贡献毛益
4.企业去年生产某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3000元,固定成本是1000元,假定今年其他条件不变,但生产该产品的设备可对外出租,一年的增加收入为()元时,应停产该种产品。A.2001
B.3100
C.1999
D.2900
5.成本无差别点业务量是指能使两方案()。
A.标准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B.变动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C.固定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D.总成本相等的业务量
6.在半成品是继续加工后出售还是立即出售的决策中,进一步加工前的成本,属于()。A.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 C.付现成本
D.沉没成本
二、多选题
1.用边际贡献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以()判断备选方案的优劣。A、边际贡献总额
B、单位小时边际贡献 C、机器小时边际贡献 D、单位边际贡献 2.影响价格制定的基本因素包括()。A、成本因素
B、竞争因素 C、需求因素
D、相关工业产品的销售量 E、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因素
3.()一般属于无关成本的范围。
A、实支成本
B、机会成本 C、联合成本 D、专属成本 E、沉没成本.当剩余生产能力无法转移时,亏损产品不应停产的条件有()A、该亏损产品的变动成本率大于1 B、该亏损产品的变动成本率小于1 C、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大于0 D、该亏损产品的单位贡献边际大于0 E、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率大于0
三、判断题
1.在剩余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时,如果亏损产品的边际贡献小于与生产能力转移有关的机会成本,就应该停产亏损产品而使生产能力转移。
()2.产品组合最优决策适用于资源无限的多品种产品生产的企业。()
3.如果特殊订货不冲击正常的生产任务,不追加专属成本且剩余能力无法转移时,只要特殊订货单价大于单位变动成本,就应该接受订货。()4.一般而言,生产工艺越先进,其单位变动成本越高,固定成本越低。()
一、单选题
1.企业生产经营预算通常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
A.销售预测
B.现金预算
C.生产预算
D.产品成本预算
2.生产预算的主要内容有生产量、期初和期末产品存货及()。
A.资金量
B.工时量
C.购货量
D.销货量
3.下列预算中,不涉及现金收支内容的项目为()。A.销售预算
B.生产预算
C.制造费用预算
D.产品成本预算 4.企业的全面预算体系的终结为()。A.现金预算
B.销售预算
C.预计财务报表
D.资本支出预算
二、多选题
1.现金预算是各有关现金收支预算的汇总,通常包括()等四个组成部分。
A.现金收入
B.现金支出
C.资金的分配 D.现金多余或现金不足 E.资金的筹集与应用
2.财务预算中的预计财务报表包括()。
A.预计收入表
B.预计成本表
C.现金预算表 D.预计资产负债表
E.预计利润表 3.影响预计生产量的因素有()。
A.预计销售量
B.预计期末存货 C.预计期初存货
D.预计采购量 E.预计费用
4.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包括()。
A.固定预算
B.零基预算 C.全面预算
D.滚动预算 E.弹性预算
三、判断题
1.直接人工预算是以销售预算为基础编制的。()2.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时,需要将固定资产折旧从固定制造费用中扣除。()
3.零基预算是根据企业上期的实际经营情况,考虑本期可能发生的变化编制出的预算。()4.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程序是先编制预计资产负债表,再编制预计利润表。()5.弹性预算只是一种编制费用预算的方法。()
一、单选题
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A.价格差异=(实际数量一标准数量)×实际价格 B.价格差异=(实际数量一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C.价格差异=(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D.价格差异=(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标准数量
2.在登记产品成本差异账户时,有利差异记入()。A.借方
B.贷方
C.借方或贷方
D.根据成本类别不同记入不同方向
3.某企业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其中A材料价格标准为3元/千克,数量标准为5元/件,B材料价格标准为4元/千克,数量标准为10元/件,则甲产品消耗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为()。
A.15元
B.40元 C.55元
D.65元
4.在进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时,若已知直接人工差异总额为不利差异2 300元,工资率差异为有利差异300元,则人工效率差异为()元。
A.不利差异2 600
B.不利差异2 000
C.有利差异2 600
D.有利差异2 000
二、多选题
1.在制定标准成本时,根据要求达到效率的不同,应采取的标准有()。
A.理想标准成本
B.正常标准成本 C.现实标准成本
D.平均标准成本 E.期望可达到的标准成本
2.影响材料采购价格的各种因素有()。
A.采购批量
B.运输工具
C.交货方式 D.材料质量
E.采购人员
3.造成差异的原因中,应由生产部门负责的有()。
A.材料质量
B.生产安排不当 C.材料价格
D.调度失误 E.生产工人技术素质低
4.在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制定中,每小时的标准工资率决定于()。A.工人人数
B.标准总工时数
C.实际总工时数
D.预计直接人工工资总额
三、判断题
1.正常的标准成本是现有条件下预期能达到的成本,一经制定就多年保持不变。()
2.无论变动成本差异还是固定制造费用差异,都可分为有利差异和不利差异。()
3.内部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产品不符合规格或服务未满足客户需要而在交货后发生的成本。()4.当质量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大幅度增加预防和鉴定成本,会加快故障成本的降低速度。()5.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账务处理时,对产品的标准成本与成本差异应分别进行核算。()
一、单选题
1.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中能使部门的业绩与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避免次优化问题的指标是()
A.投资报酬率
B.剩余收益
C.现金回收率
D.可控边际贡献
2.在成本转移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如果交易产品涉及到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则此时的价格应当是()。
A.实际成本
B.标准成本 C.标准成本加成D.变动成本
3.在下列各项中,需要同时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的是()。A.投资中心
B.利润中心 C.成本中心
D.责任中心
4.某投资中心第一年经营资产平均余额100 000元,经营利润20,000元,第二年该中新增投资20 000元,预计经营利润3000元,接受新投资后,该部门的投资利润率为()。A.15.5%
B.20% C.17.5%
D.19%
二、多选题
1.下列项目中,属于责任中心考核指标的有()。A.产品成本
B.可控成本
C.利润 D.剩余收益
E.投资利润率
2.下列各项中,能够揭示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主要区别的表述有()。A.成本的特性不同
B.归依和分配的对象不同 C.分配的原则不同
D.核算的基础条件不同 E.核算的主要目的不同
3.下列各项中,属于某复合成本中心责任成本的()。A.本中心的产品成本
B.本中心的变动成本 C.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D.本中心的不可控成本 E.其下属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
4.下列各项中,属于责任会计制度内容的有()。A.设置责任中心
B.编制责任预算
C.提交责任报告
D.评价经营业绩
E.反映财务状况
三、判断题
1.对于上级分配来的固定成本,由于利润中心无法控制其数额,所以,对这部分固定成本的影响在考核时应将其剔除。()2.因利润中心实际发生的利润数大于预算数而形成的差异是不利差异。()
3.导致责任会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4.责任会计的核心在于利用会计信息对各分权单位的业绩进行计量。()
管理会计PPT习题答案
第一章
B D B D B ABE ABCDE ABCDE ABCE 对 错 对 错 对
第二章
C A B C A B ABCE ABC BC ACD 错(较长时间)错(或已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有现有消耗定额资料可做依据的企业)对 错
第三章
D B B(a/cm)B A A B ABCD AC BCD ABCD 对 错 对 对 错
第四章
C D D C D B ABCD AC BD AE 对 对 错 错
第六章
D B B B D D ABD ABCDE ACE BCDE 对 错 对 错
第八章
A D B C ABDE CDE ABC ABDE 错 对 错 错 错
第九章
C B C A ABC ABCD BDE BD 错 对 错 错 对
第十章
B C B D BCDE BCDE CE ABCD 对 错 错 对
第四篇:会计英语PPT
CET4-2012
题目:On Excessive Packaging
提纲:1.目前很多商品存在过度包装现象
2.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3.我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范文:On Excessive Packaging
Nowadays the phenomena of excessive packaging of goods are prevailing in our society: clothes swathed in tissue paper, placed in cardboard box and finally wrapped in well-designed plastic bags, imported bottles of grape wine packed in wooden boxes, fruits put in hand-woven baskets, to name but a few.There are several causes of excessive packaging.The first reason i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ompanies believe that they can attract customers’ attention and stimulate their purchasing desire by over-packaging their goods, thus gaining more profits.On the other hand, quite a number of consumers mistakenly hold that the more delicate the package is, the better the quality will be, thus encouraging excessive packaging.In my point of view, excessive packaging has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including the loss of precious resources,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water and energy, and unnecessary extraction of scarce land for landfill。
To solve the problem, it’s necessary to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First, laws and regulations must be made to restrict excessive packaging of companies.In addition, we need to raise consumer’s awareness that excessive packaging doesn’t equal to high quality and advocate packaging recycling.CET6-2012
Part Ⅰ Writing(30 minutes)
Directions: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but no more than 200 words.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t can’t be denied that the internet is an epoch-making invention.As we entered into the age of information, it has had a great impact upon every aspects of our life, in particular,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our social life.On one hand, the internet can remarkably enhance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mong us.Firstly, it saves time and money.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money for reception, we can realize person-to-person communication at any time we want merely by typing the message or click the “send” button on varieties of instant chatting tools.Secondl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is not limited by space.As a platform for making friends, the internet provides more ways of knowing people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ernet might be a burden fo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f inappropriately used.If people obsessively rely on internet to maintain their friendship instead of
meeting each other face to face, they may suffer mental problem.After all, compared with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it is friendly handshaking, eye contact, and smile exchanges in face-to-face encounters that means a lot to humans.In conclusion, we should properly use the internet in ou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Only by that, can we benefit from the Internet in our social life.ACCA P3 Section B Scenario Question(完整答案)
(a)Analyze the reasons for Rock Bottom’s success or failure in each of the three phases identified in the scenario.Evaluate how Rick Hein’s leadership style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ach phase.The product life cycle model suggests that a product passes through six stages: 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growth, shakeout, maturity and decline.The first Rock Bottom phase appears to coincide with the 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growth periods of the products offered by the company.The reasons that can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in the first phase are various.First, these highly specified, high quality products were new to the country and were quickly adopted by a certain consumer segment.Second, the innovative way in which Rock Bottom sold and marketed the products distinguished the company from potential competitors.Not only were these competitors still selling inferior and older products but their retail methods looked outdated compared with Rock Bottom’s bright, specialist shop.Besides, Rock Bottom’s entry into the market-place also exploited two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The first was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 of the Japanese consumer electronics industry.The second was the growing economic power of young people, who wished to spend their increasing disposable income on products that allowed then to enjoy popular music.Also, early entrants into an industry gain experience of that industry sooner than others.This may not only be translated into cost advantage but also into customer loyalty that helps them through subsequent stages of the product’s life cycle.Rock Bottom enjoyed the advantage of a first mover in this industry.Hein’s leadership style appears to have been consistent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more than acceptable to his young target market.(1)As an entrepreneur, his charismatic leadership was concerned with building a vision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energizing people to achieve it.The latter he achieved through appointing branch
managers who reflected, to some degree, his own style and approach.(2)His willingness to delegate considerable responsibility to these leaders, and to reward them well, was also relatively innovative.(3)The shops were also staffed by young people who understand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products they were selling.It was an early recognition that intangible resources of skills and knowledge were important to the organization.In summary, in the first phase Rock Bottom’s organization and Hein’s leadership style appear to have been aligned with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customer base, employees and Rock Bottom’s position in the product/service life cycle.(b)Rick Hein considered franchising the Rock Bottom brand at two points in its history-1988 and 2007.Explain the key factors that would have made franchising Rock Bottom feasible in 1988, but would have made it unlikely to be successful in 2007.(1)品牌价值的变化
At the end of phase 1, Rock Bottom was a strong brand, associated with youth and innovation.First movers often retain customer loyalty even when their products and approach have been imitated by new aggressive entrants to the market.A strong brand is essential for a successful franchise as it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what the franchisee is buying.On the contrary, by the time Hein came to look at franchising again in phase 3, the brand was devalued by his behavior and incongruent with customer expectations and sales channels.For example, it had no Internet sales channel.If Hein had developed Rock Bottom as a franchise it would have given him the opportunity to focus on building the brand, rather than financ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business through the issue of shares.(2)企业盈利状况的变化(恶化)
At the end of phase 1, Rock Bottom was still a financially successful company.If it had been franchised at this point, then Hein could have realized some of his investment(through franchise fees)and used some of this to reward himself, and the rest of the money could have been to consolidate the brand.Much of the future financial risk would have been passed to the franchisees.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need to take Rock Bottom public and so suffer the scrutiny associated with a public limited company.In contrast, by the time Hein came to look at franchise again in phase 3, most of the shops were trading at a loss.He saw franchising as a way of disposing of the company in what he hoped was a sufficiently well-structured way.In effect, it was to minimize losses.It seems highly unlikely that franchisees would have been attracted by investing in something that was actually making a loss.Even if they were,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franchise fees would be very high.(3)特许经营的人选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phase Hein still had managers who were entrepreneurial in their outlook.It might have been attractive for them to become franchisees, particularly as this might be a way of protecting their income through the more challenging stages of the product and service life cycle that lay ahead.However, by the time Hein came to look at franchising again(phase 3), the managers were unlikely to be of the type that would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running a franchise.These were managers used to meeting targe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centrally determined policies and budgets within a public limited company.Hein would have to make these employees redundant(at significant cost)and with no certainty that he could find franchisees to replace them.考研英语作文 2012
Part A
Directions:
Some internationals students are coming to your university.Write them an email in the name of the Students’ Union to
1)Extend your welcome and
2)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ir campus life here.You should write about 100 words on ANSWER SHEET2.Do not sign your name at the end of the letter.Use “Li Ming” instead.Do not write the address(10 points)
Dear Friends,On behalf of the Students’ Union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extend our heartfelt welcome to all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tudy in our university.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propose several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you.In the first place, life in this prestigious university perhaps is not as satisfactory as what you expected.You may be tightly bound by continual classes, excessive homework and exams.In the second place, in spite of all these adversities, you will still enjoy your life in this esteemed institution.All types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uch as sports meets, speech contests, different social gatherings and dancing parties provide ample opportunities to make friends.All in all,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things lacking, life in our campus is a worthwhile period in your whole lifetime.Wish you enjoy your life here!
Yours sincerely,Li Ming
Part B(Optimism and Pessimism)
Directions: write an essay of 160-20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rawing.In your essay you should
1)Describe the drawing briefly
2)Explain its intended meaning, and
3)Give your comments
You should write neatly on ANSWER SHEET2.(20 points)
As is symbolically illustrated in the cartoon, two individuals respond to the same event in completely diverse ways.The person on the left airs his dissatisfaction and disappointment when a bottle is overturned, while the man on the right is hurry to raise it up, with a sweet smile on his face.We are informed that various folks tak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the same scene.The aim of the portrayal is to illustrate that keeping optimistic is of utmost significance to both our society and our life.In the first place, as an extremely vit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optimism brings us creative power to play, arouses our enthusiasm for work and helps us overcome difficulties.In other words, with pessimism, achievements can hardly be made.In the second place, keeping optimistic gives us light when we are in dark and encouragement when we are dismayed.It is optimism, rather than genius and extraordinary ability, that inspires us to cope with any arduous task.With optimism, the goal we intend can be reached, and so can the hard nut be cracked.In conclusion, keeping optimistic encourages people to learn wisdom, humanity and self-confidence, and is a crucial and unavoidable aspect of any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and competence.
第五篇:建筑节能ppt资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筑迅速增加,建筑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料显示:建筑行业能耗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的40%~50%。
’十一五’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而建筑材料的发展应以满足建筑节能需要为重,节能建筑材料作为节能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
一、建筑节能的涵义
建筑节能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量。建筑节能材料,是指维持建筑物日常使用过程中能耗低的建材,通过改变材料自身的特性来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开发及利用节能新材料,不仅对环境保护有深远的意义,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也是节能建材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材料、新型化学建材、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各种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等。
二、发展新型节能型建材的意义
建材行业作为消耗自然资源、能源高,破坏土地多,废气、粉尘排放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行业,节能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而建筑节能问题已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政府适时制定了中长期节能规划,在规划中建筑业被列为节能与环保的重点行业。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
举例:深圳的某公寓,处处可以看到“省钱”的科技成果:公寓的窗户可以收集微风,减少使用空调的需求。雨水从屋顶流入建筑的灌溉系统,用于灌溉花园。第一年投入使用后,该公寓在能源使用方面节省了近18万美元。
“绿色建筑节约了能源的消耗,并保存起来转到下一次产生同等能量,同时减少了空气污染,通过这个转换过程,居住成本降了下来。”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刘总策划师认为:“普通住宅增加不超过5%~7%的建造成本就可实现节能60%,节能建筑投入使用后减少了水、电、采暖等能源费用,增加的造价5~8年能收回,总成本甚至可能比耗能建筑还要低,况且还有一些建筑节能举措是不需另付费的。”
因此,发展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就成为未来建筑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筑节能材料的介绍 3.1.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材中约占70%,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有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要能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坚持’综合利废、因地制宜、市场引导’的原则,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生产墙体材料,加快轻质、高强、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步伐。如利用资源丰富的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取代粘土生产粉煤灰烧结砖,煤矸石烧结砖,矿渣砖。
就其品种而言,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砖、块、板等,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中加气混凝土是集承重和绝热为一体的多功能材料,根据目前国家的节能标准,唯有加气混凝土才能做到单一材料达标(节能50%)的要求,而用板材做墙体材料是今后墙材发展的趋势,因此加气混凝土制品作为今后墙体材料的首选,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又如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防火等优良性能,应用于新结构体系如钢结构中,被认为是理想的维护结构材料。
因此,要适应建筑应用的需要,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与提高建筑性能和改善建筑功能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新型墙体材料,从而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建筑技术发展的综合目的。
2.2.保温隔热材料
墙体特别是外墙的传热在建筑物总体传热中占比例最大,我国多采用保温节能墙体。墙体保温式根据保温层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内保温和中空夹心复合墙体保温等3种。
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分的,建筑节能以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为前提,必须足够的保温隔热材料作基础。节能材料的发展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要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常用的外保温技术体系包括:胶粉聚苯颗粒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无网聚苯颗粒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有网聚苯颗粒外保温、岩棉聚苯颗粒外保温、外表面喷涂泡沫聚氨酯和保温涂料等。在上述几种保温体系中,保温涂料综合了涂料以及保温材料的双重特点,干燥后形成有一定强度及弹性的保温层,符合外保温材料的要求。
目前我国保温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有:
(1)现有产品性能的提高和改进。
(2)研制开发复合型保温涂料。应向固化块、憎水、粘结强度高、密度小和成本低等方向发展。
(3)注重环保,充分利用三废开发保温涂料,并遵循涂料发展的潮流,向水性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2.3.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材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水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而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我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已彻底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相比国外先进国家,目前我国防水材料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颢。
(1)产品结构不合理,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产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不高;
(2)产品质量普遍偏低,假冒产品充斥市场;
(3)设计施工应用技术有待提高,工程建筑渗漏还相当严重。
因此,防水材料工业亟需调整结构、规范市场。在发展方向上,应重点发展新型防水材料,扩大新型防水材料(如SRS、APP、APO等改性沥青油毡和高分子防水卷材等)的市场份额。
2.4.节能门窗和节能玻璃
从目前节能门窗的发展来看,门窗的制造材料从单一的木、钢、铝合金等发展到了复合材料,如铝合金一木材复合、铝合金一塑料复合、玻璃钢等。目前我国市场主要的节能门窗有:PVC门窗、铝木复合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玻璃钢门窗等。就玻璃钢门窗而言,其型材具有极高的强度和极低的膨胀系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除结构外,对门窗节能性能影响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推广使用 的节能玻璃主要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和镀膜玻璃等。
(1)中空玻璃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新建住宅法定的节能玻璃,但我国中空玻璃的使用普及率还不到1%,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推广使用中空玻璃将是实现门窗节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2)真空玻璃在节能方面要优于中空玻璃,从节能性能比较,真空玻璃比中空玻璃节电16%一18%:
(3)热反射镀膜玻璃的使用不仅具有节能和装饰效果,可起到防眩、单面透视和提高舒适度等效果,还可大量节约能源,有效降低空调的运营经费;
(4)镀膜低辐射玻璃又称low-E玻璃,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玻璃,采用真空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表面镀上多层金属或其他化合物组成的膜。这种玻璃对380nm一780nm的可见光具有较高的透射率,同时对红外光(特别是中远红外光)具有较高的反射率,既可以保证室内的能见度,又能减少冬季室内热量的向外发散,还能控制夏季户外热量过多地进入室内,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将是未来节能玻璃主要应用品种。
2.5.水泥的发展和粉煤灰的利用
水泥工业在我国建材行业中能耗最大,因此要大力发展生态水泥。
所谓生态水泥就是广泛利用各种废弃物,包括各种工业废料、废渣及城市垃圾为原料制造的一种生态建材。这种水泥能够降低废弃物处理的负荷,既解决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又把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材料,变成了有用的建设资源,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生态水泥的主要品种有:环保型高性能贝利特水泥,低钙型新型水硬性胶凝材料,碱矿渣水泥等。
粉煤灰是燃煤发电场的废弃物,由于其具有轻质多孔的特点和潜在的水硬性,可以作为多种建材的生产原料。开发粉煤灰建材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和资源问题,同时解决了这种工业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今后在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需要重点开发研究的前沿技术课题有:大掺量粉煤灰制品;各种免烧结、免蒸养自然养护工艺的粉煤灰砖制品和粉煤灰陶粒等。
2.6.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
近几年,我国在建筑垃圾开发利用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不少地区将建筑垃圾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对固体废弃物加以筛分、破碎后制成建筑垃圾砖或用作路基垫层及地基垫层;对不可理垃圾则堆山造景加以利用。其中,建筑垃圾砖取代传统粘土实心砖作为砌体材料,净化了环境,节约了能源,保护了土地资源,是一种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品,从而使建筑业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8 其他建筑节能材料
1)相变材料(PCM)。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纪80年代,目前,国内关于相变建筑材料的研发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基础数据库缺乏,材料热用稳定性能以及导热性能还有待提高。
2)太阳能。人类可利用的最理想的能源,我国太阳能的利用研究已经开始。可以预见,采用光能转换技术与建筑的屋顶、外墙、窗户等结合集成复合产品,将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建筑节能材料的发展建议 4.1.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建材
首先要通过建材企业对现有产品实行节省资源的措施,如降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成品率等。
其次要充分利用回收资源,目前我国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年产量约320亿吨,回收利用,替代原材料生产新型建材,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可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4.2.大力发展能源节约型建材
发展能源节约型建材就是要发展节能型新型材料,如低辐射镀膜玻璃、太阳能发电材料、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等。
4.3.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建材
发展环境友好型建材就是要求建材产品不产生建筑垃圾,不污染生活环境,不影响人体健康。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建筑材料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大的建材产品已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绿色环保型建材产品成为市场的销售热点。
4.4.大力发展多功能型建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开发新型多功能材料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同时还要重视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包括制品加工新技术等,如将纳米技术与建筑材料结合,可开发出具有光催化性、抗菌、除臭、消毒等功能的生态建筑材料,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节能环保型建材具有低物耗、低能耗、少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再生利用等特征,集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成为未来建筑材料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