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册 作业本 第25课 伯牙绝弦 答案
伯牙绝弦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④)..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②).善:①善良。②良好。③熟悉。④擅长,长于。⑤容易。
二、照样子,写词语。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清风徐徐 明月皓皓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寒风潇潇 白雪皑皑 芳草萋萋 云雾蒙蒙
三、解释带点的字,并写出整句话的意思。
1、伯牙鼓(弹)琴,志(心里想)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好...像)泰山!”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说:“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是雄伟高大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想到的),钟子期必(一定)得(懂得)之。...(凡是)伯牙心里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领悟到。
3、子期死,伯牙谓(觉得)世再无知音,乃(于是)破琴绝(断)弦,终身...不复(再)鼓。.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摔破琴割断弦,从今往后不再弹琴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照样子再写几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善哉,(皓皓)兮若(明月)!”志在春雨,钟子期曰:“ 善哉,(潇潇)兮若(春雨)!”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
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上述种种场景,这句话是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五、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答: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唯一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是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2、通过学习,你对“知音”有了什么认识?
答:“知音”,就是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有共同语言的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3、看到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答:“伯牙啊,你的举动,见证了你与子期的深情厚谊。人生在世,知己难寻,我也希望能象你一样找到自己的知己。你们的友谊值得赞叹,为后人所称颂,我为你们伟大的友谊而深深感动!”
远方的朋友:
因为信任,所以努力。
五星评价,万分感激。wyr5151888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5《伯牙绝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
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指名读文。
3、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4、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过渡: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
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⑵汇报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②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
(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出示词语生读。
②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
(齐读课文的前4句。)过渡:
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所念 知音 钟子期必得之
我是你的拐杖,你是我的眼睛 美文欣赏
这是一个苦难的家庭。儿子四岁时得了骨髓炎,家里为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终也没能治好,不得不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祸不单行,父亲为筹措儿子的医药费,四处打工,到一家小铁矿厂去挖矿,一次放炮炸矿石时,崩溅起的石渣将他的双眼球击伤,导致双目失明。
儿子七岁时,村里同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背起书包去上学了,儿子也嚷嚷着要读书。母亲哭着对儿子说,学校离家六七里山路,你一条腿怎么去啊?我要忙地里的活儿,没有时间送你;爸爸的双眼又瞎了,成了废人,更没办法送你啊!
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儿子哭得很伤心。想了想,父亲说,那我每天送你去。从那以后,每天,在崇山峻岭间,都会出现这样两个身影——一个瘸着腿的孩子,用一只手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两个人互相扶着,艰难地行走在蜿蜒盘曲的山路上。父亲用一只手,紧紧地拽着儿子的小手,用劲往上提。他知道,这样能让只有一条腿的儿子,走起来稍稍轻松些。看到路上有沟沟坎坎,儿子就会提醒父亲,沟有多宽多深,好让他准确地跳过去。就这样,父亲是儿子的拐杖,儿子是父亲的眼睛。有一次,雨很大,儿子没留意脚下的一块石头,父亲一个趔趄,跌倒在地,儿子也跟着摔倒了。两个人在积着雨水的山路上,滚得满身泥泞。父亲爬起来,循着声音摸到儿子,将儿子扶起来。漫天的雨中,父子俩再次出发,继续朝学校的方向跋涉。人生有太多的苦难,可是,如果你看不见这个世界,却有一双陪伴你的眼睛;如果你无法行走,却有一根拐杖让你依靠,苦难的人生便不再孤独。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
最新版
伯牙绝弦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要注意停顿。(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师: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2017.3.1 最新版
兮若江河!”)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师: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生自由按要求练读)师:好,文章一共有五句。我们这样读,男同学读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女同学读中间三句。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板书)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文言文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师: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生读)还不够明白,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再读,强调出“鼓”和“听”。(指3名学生再读)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爱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师:看来你们读懂了这几句文言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2017.3.1 最新版
师:大家都沉醉了,音乐真是流淌心声的艺术。你看到的泰山是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还是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或许还可能是„„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
(生练习朗读)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我试了一下,这句话有很多种读法,谁再读?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一生又读,声音低缓)师:你是不是在表达边欣赏音乐边想象画面的过程,这样的赞叹更像是自言自语。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一生接读)于是,你满心赞叹——(一生接读)师: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当伯牙所念春花,钟子期必得——(生:春花);当伯牙所念秋月,——钟子期必得(生:秋月);当伯牙所念夏荷,——(生:钟子期必得夏荷);当伯牙所念冬雪,——(生:钟子期必得冬雪)这就是——(生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你们自由地读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师: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的琴声中除了高超的弹琴技巧之外,还有什么?(还有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还有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师:可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相机板书:情)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2017.3.1 最新版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师:相传,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目睹子期人已去,伯牙心破碎。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又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师:感受到一点痛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2017.3.1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师:这句话让老师想起了“朋友”这个词语。你有朋友吗?(有)嗯,咱们不谈朋友,由朋友一词,让你想起了哪些与朋友有关的诗句呢?(生回答)
师:其实,人生苦短,知音难觅,有关朋友的故事从古到今经久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经典故事。咱们准备上课好不好?
二、合作交流
师:谁来大声读一读课题?(齐读)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对吗?那么,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
孩子们,文言文不好读,有些句子还比较难懂,但是,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你只有把文言文读好了,读通顺了,读出文言文那种特有的节奏与韵味来,刚才我们说的那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今天试着来读一读,先跟着老师读,读时要注意听,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师出示全文,配乐朗读,生跟读)
师:有没有一点读文言文的感觉?放开声音,自己大声练习朗读,开始。(师巡视指导)
师:有没有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谁来展示一下,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找生读)
教师适当的给予评价: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读的有板有眼、棒极啦......配乐齐读
三、品读体验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谁与谁之间的故事呢?一起说。(板书:伯牙 钟子期)
课文中讲到伯牙善......钟子期善......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知道的呢?(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文言文是一种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师:谁可以把这两个人的不同读出来(找生读,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觉到了、体会到了伯牙善鼓琴时,钟子期善听呢?请你细细的再读课文,把那些有关的句子在课文中用你的笔画出来,然后再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同桌互相交流交流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师:看着你们学的有滋有味的,想必一定有所发现,那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吧!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齐读)怎么理解?
志在高山中的“志”是什么意思呢?(再找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师:请你读一读。师:孩子们,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如果你是钟子期,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怎样的高山?
(当学生回答时,师适时引导:你就会赞叹道,读;你就会惊讶的赞叹到,读;你就会情不自禁的赞叹到,读;你就会大声的赞叹到,读......)孩子们,所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齐读)师:还是这句话老师请你再细细的品一品,还从这句话中的哪些字让你体会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当学生回答:善哉时,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叹词,那么请你再赞叹一番;“兮”,字由衷的感叹)
师:赞叹、感叹、感叹、赞叹,所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齐读)师:孩子们,我们读书就该这样,在字里行间去体会、去感受那话外之音,空股之响啊。看,在这一句中,我们体会到了伯牙弹琴时是那样的专心,钟子期是那样的善于倾听。老师相信你们用刚才体会的方法把这句话也能读懂,自己先练一练,一会儿通过你的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课件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找生读,说一说体会)师:谁再来读一读?
(读时,师给予适当的评价:洋洋兮,你读的真好,能说一说你的体会吗;这句话中有几个语气词?这两个语气词有什么作用呢?他是要把自己听琴后的感受表达出来,请你读一读)(齐读)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鼓琴的伯牙、善听琴的钟子期都能把它们......这就是......课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什么意思?(找生说,用肯定的语气读)(齐读)
师:在这句话中,“念”字在上文中有一个字的意思与它相近,是哪一个字?(志)所以我们应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言文。孩子们,把你们的体会读出来吧!(齐读)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是啊,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曰: 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曰:
伯牙心里无论想到什么,手里无论弹到什么,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够听懂,这就是:
师:其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也是偶然的,下面你来读一读资料,对他们会有更深的了解。课件出示相关资料,生自由读。
师:此时此刻,伯牙的心情如何?(兴奋、高兴、激动和喜悦、惊讶、如愿以偿......)如果你是伯牙,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话在语文课本上写下来。(配乐)
孩子们,你们最想对钟子期说些什么呢?(找生说,师给予补充:这是我伯牙最想对你说的;知音,知音,知音难觅啊;相见恨晚的感觉啊;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个?......师:孩子们,古人云:(板书:以琴言志)子期啊!子期啊!你分别能我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我的......(志向)是啊!子期啊!子期啊!我伯牙高山般的情怀、高山般的志向、流水般的情怀、流水般的志向,怎么就你一个人能听懂呢?孩子们,就让我们走进这高山流水,去体会伯牙心中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般的情怀。自由练习。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来读?(你已经走进了伯牙的内心)谁再来读?(你已经走进了钟子期的内心)(齐读)
师:我伯牙的琴声,子期能听的懂吗?琴声中的心声,能听的懂吗?你从课文的那句话可以断定伯牙心中所想的,子期一定能听的懂?对这句话,你有没有新的认识?(找生回答)板书:琴 心
师:琴声、心声,心有灵犀,心有相通,这样的人我们称:知音(板书)
师:伯牙与钟子期多么希望能像高山、流水那样云游四海,漂游天下,他们相约第二年中秋之夜时,在老地方相见,钟子期啊,钟子期,你一定要在老地方等着我啊!可是,第二年中秋之夜,当伯牙一片新兴驾着一叶扁舟到了老地方时,让他惊讶的是,让他见到的却是钟子期冰冷的坟墓,此时,伯牙有许多许多的心里话想对钟子期说,于是,他就把这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融成了这样的琴声。(播放音乐)孩子们,从这低沉的琴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生说)如果你就是伯牙,就是那样的一种心情,那样的一种心境,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谁再来读?
四、巩固延伸
师:古人云,知哀则音促啊!那样的伤心,那样的决心,那样的悲痛。(齐读)孩子们,你们说,伯牙断的仅仅是弦吗?摔碎的仅仅是琴吗? 师:伯牙善鼓琴,伯牙所弹,终因伯牙所念,世再无知音而使这首高山流水终成绝响,而人世间多了一段有关知音的千古佳话,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首高山流水,一起把它背诵下来。师:这就是那一个经典故事(生读课题)
师:这就是那个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经典故事(生读课题)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 钟子期 以 琴 心 琴 言 知音 志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伯牙绝弦》,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因此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学习方向: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读通文意,重点理解:绝、善、鼓、峨峨、洋洋等字词意思,及重点句的意思,并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
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己情谊。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采取了“以读代讲,以做代学”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本课教学立足于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味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在创设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艺术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引导者,共同参与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应该平等对话,有效教学。因此我采用任务引领,自读自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五、说学习任务及过程
上课开始,我以简短的谈话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同时也揭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与友情有关。
(一)前置测评任务 任务一:汇报展示
课前搜集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各小组选代表展示。(板书俞伯牙 钟子期)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成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初步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
任务二:理解课题,激趣导入
师:看了课题,你理解课题的意思的吗?
(教师设置任务,引导解释课题意思。重点:绝:断绝。)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伯牙绝弦”的意思,那么伯牙是谁?他为什么“绝弦”呢?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重点字理解课题意思;后两个连问则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探究学习的欲望,水到渠成,自然流畅地导入到本课的探究学习之中。
(二)导学任务
任务三:整体读文,初步感悟
1、读对字音。
现在我们先来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指名读,正音。
2、读出停顿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听并画出停顿,学生依据画出的停顿再读课文。
3、读出古文的韵味。指名读、小组齐读、赛读等。
设计意图: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课文。并且提出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层次。
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节奏,3、读出古文的韵味。原因是文言文比较难度,所以安排了读的要求有层次。在教学时,我适时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
任务四:小组交流,初解知音
1、出示文言文学习方法
出示学习要求: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自
己搜集查找的资料来理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方法,做到“有法可依”。
2、小组交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和交流时间,让他们在小组内自学、互学、交流,让他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中,与他们一起探讨交流,对他们疑惑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3、小组汇报 预设问题:
①理解 “善”字不同用法:“善鼓琴”“善听”“善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②当你读到“峨峨兮”“洋洋兮”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
③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好多场景,如:志在清风、明月、春雨、杨柳„„,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你会怎么赞叹?(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说话)
设计意图:在展示环节,各小组将并与全班同学互动交流。在展示重点句时,引导学生重点读,反复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在交流了句意后,我又让学生仿照句式来说话,“善哉,——兮若——”不仅积累了词语,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补充,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了生本理念。
任务五:再读绝弦,讲述知音
预设: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任务六:随堂测评任务
预设: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发放课堂检测题)设计意图:一是检测学生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二是进一步强化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三)补学任务
任务七:回味绝弦,背诵课文
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背诵本文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积累文言词语,为今后开展文言文教学奠定基础。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前置测评任务
任务一:原文填空,复习旧知 预设:
1、教师多媒体出示原文填空题,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2、齐背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检测学生背诵情况。
(二)导学任务
任务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预设问题:
1、我们能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2、好一个善弹得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念”字和前面的哪一个字意思一样?都是什么意思?(想)无论你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能知道。板书:志 念
(2)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的心声。用一个常用的成语讲他们是: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心
(3)是啊,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又知心的人,才叫——知音(板书)
3、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前程、希望等)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重点抓住“善”“念”等关键字词,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并通过“绝弦”体会“知音难觅”,从而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任务三:再解“绝弦”,聆听“知音”
预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结合课文再次说说课题《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这就是著名的曲子《高山流水》的出处。《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谱写的一曲《高山流水》表达了他们的心声。请大家欣赏,看你是否“善”听,又能否听出其中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再读,再解一是呼应导课,二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欣赏《高山流水》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随堂检测任务
任务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预设: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师: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呢?面对伯牙“绝弦”的痛苦和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写在作业本上。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学习,学生已被两人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有所思,有所想。教师引导学生将有感而发的情感写下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补学任务 任务五:课后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作为补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对“伯牙绝弦”有了深入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带着兴趣进一步探究学习,感悟知音,感受友谊的珍贵。
结束语:伯牙绝弦知音难觅,高山流水余音未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了知音难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也使他们更加珍惜朋友间的真挚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