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时间:2019-05-14 09: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第一篇: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篇: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供稿人:储海平)

第三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

[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尚处于浅层次合作,存在缺乏制度保障、企业积极性不高、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校企双方建立互利共赢机制,共同推进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1[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按照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以办学模式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产学研合作。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创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1]。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及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2]。自此之后,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其中一些院校在尝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无锡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推广了“三明治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业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就业率和对口率持续增长,专业的知名度有所提升;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林森集团合作打造“订单班”,形成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多赢的局面。虽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建设、学生就业、企业和学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校企合作方式较为简单,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

学术界将校企合作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按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专业,由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的专业建设,并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二是中层次合作,在浅层次合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功能;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深度渗透,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学校按照企业具体岗位需要培养人才,建立双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3]。目前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以浅层次合作居多,尚未形成科学的和深层次的合作体系。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国家制度保障

虽然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办学问题,提倡职业院校加快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而且也出台了一些推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国家尚未制定保障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保障参加校企合作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对参加校企合作学生的劳动报酬的标准、工作中是否与正式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没有从政策层面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无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从而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空间和平台。

(二)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

培养人才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职责,而企业没有义务为培养人才而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注重财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流失。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培养人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何况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供过于求,特别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不通过校企合作完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会增加企业负担,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太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

(三)学校办学条件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高职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科技服务水平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成败,同样也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三、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政府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自愿开展的合作,但合作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双方均最大程度获益,这不仅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政府可出台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规范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双方的利益;二是政府可对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并为其依法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打开绿色通道;三是可在一定区域内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建立由集团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在集团内优化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使校企合作深入发展。在集团内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按期对各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确保校企合作向更高层次推进[4]。

(二)建立校企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只着眼于短期利益,一次性合作较多,有些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主要靠朋友关系,这种合作属于浅层次合作,难以长远发展,若要建立和维系深度合作,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与学校合作,是希望学校为其输送能够直接上岗的新员工,也希望学校能为企业员工提供优质的培训,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是希望企业能够接收更多的毕业生,为学校提供实训师资和实训设备,以及为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只有切实把握好企业与学校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才能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才能更加深入和持久。

(三)校企双方实现三个共同合作

1.共同设置专业。学校应广泛开展专业调研,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科学地设置专业,着力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评估,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确保专业设置顺应时代发展;双方共同根据课程标准,积极开发合作课程和编写合作教材,通过对学生的共同培养,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2.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加大投入,改善实训实验设施,优化实训条件。校企双方应按照互惠共赢的原则,共享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建立“厂中校”,由学校投入部分设备,由企业提供场地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教师可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建立“校中厂”,由学校提供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人力和进行经营管理,学校为企业提供各项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5]。校企互利共赢将使双方合作更加紧密而持久。

3.共同培训师资。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实践技能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学校应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去校企合作单位学习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并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变化。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培训和技术开发,能够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供支持,发挥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2]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100-102.[3]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4-57.[4]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8-120.[5]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7-69.(责任编辑:乔虹)

第四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课题组

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陈宏申报主持、学校科研教师参与研究的“2010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研课题”《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按照预先的研究设计和计划,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与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职业教育是支撑国家生产力、社会和谐度、企业竞争力、个人生存力提升的公益性事业。实施职业教育有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且是一个共生共荣体。离开了学校的职业教育和离开了企业的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教、学、做合一”,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校企合作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引擎。

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 世纪末的德国,众所周知的德国“双元制”,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曾以其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而备受瞩目与赞誉,并为世界各国所仿效。“校企合作”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初的美国。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即现在的高职领域,它主要是指辛辛那提大学同大企业合作,对27 名技术系学生实施的职业教育。

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曾经出现过“半工半读”、“校办工厂”、“联合办班”、“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等教育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形式的体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逐步得到确立并稳定下来。

近几年来,以中职学校为主,在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是,多数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处于主动地位,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出路问题和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自发性地寻求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而校企合作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比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校企双方的合作就难以长久坚持下去。而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测算,到2015年,全省技能劳动者缺口将达2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80万人,全国将缺口更多。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十分必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则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校是2008年由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1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实施资源整合组建而成,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620人,各类成人教育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人数3600多人,总规模11200多人,被誉为“荆门职教航母”。面对这么一所巨型学校,我校迫切需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在如何改革办学模式上,我校选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课题就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该课题以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为研究样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总结我校实施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环境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问题,使学校达到规范办学、科学办学,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的目的。课题研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实证的意义,通过我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研究,获得一些重要经验,另一方面是理论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丰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探索总结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规律,并指导实践,为中职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借鉴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称的“校企”是指具有独立法人的中职学校和企业单位(行业组织),企业可以是社会行业的企业,也可以是学校校办的企业。“合作”是指校企双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双方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基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指中职学校在政府主导下,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技能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

2、理论假设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和运行受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学管理改革等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

3、研究依据

(1)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也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可见,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实践中,必须紧贴企业需求,与企业保持“零距离”,扎扎实实地开展校企合作。

(2)政策支撑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撑。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3)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就业教育、生存教育。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达到企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职业学校专业实习实训设备比较缺乏,完全依靠职业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达到办学要求。从我校办学实际来看,近几年经过资源整合后,形成了较大的办学规模,具备了较强的师资、设备与技术优势,但是,规模的急剧扩大又导致专业实训设备及实训工位不足,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部分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但仍然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企业具有资金设备优势,学校具有人才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吸纳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另外,学生在校企合作工作环境中的实践感悟、心理状态、学习效果与在学校课堂上学习是完全不相同的。再从学生就业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也有利于学生职业定向,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办学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提高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2、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总结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操作模式,然后用其规范指导学校的办学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2、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形式。

3、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教学管理改革。

4、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中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开展研究。其实施步骤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年3月)。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培训课题组研究人员;完成课题开题前对企业、学生的调研工作。

2.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课题开题,启动课题研究;根据研究方案有步骤的进行研究,定期组织研究会议,探讨交流;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上报研究成果,课题评审结题。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认识成果

1、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与企业(或相关行业)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组建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对于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校企双方在合作程度上更加紧密,融为一体。以往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处于“推荐就业”、“订单培养”、“合作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合作阶段,而“校企一体化”要求校企双方相互渗透,深层合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组建利益共同体。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对接。

第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人才使用目标趋于一致。学校必须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企业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全面介入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方案、教学管理及实践教学等环节。企业文化与职教理念深度渗透,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三者中,“做”是核心。“做”的要求决定教学的内容,“做”的方式决定教学的方法,“做”的过程决定教学的载体,“做”的活动检验学习的成败。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工学结合”形式完成学业任务。在教学上,以能力本位替代知识本位,以经验学习替代书本学习,以操作型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替代理论知识与思维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成果

经过研究和实践,我校构建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四种模式:

1、建立“教学车间”,办“工厂化”学校。2008年,在荆门经济开发区落户的李宁(荆门)工业园,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200亩,吸纳就业人员5万人,每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由荆门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开展合作,定向培养人才。我校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动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湖北福力德鞋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经过荆门市财政批准,投资100万元在校建立了针织、梭织、成型等8个制衣、制鞋“教学车间”,拥有152台制衣电动车、38台制鞋电动高头车以及前帮机、后邦机、烘干机等相关设备,建成三条生产线,批量生产产品,办“工厂化”学校。李宁公司2009年开办时,所需技术工人经过招聘,由我校进行为期3个月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3年来,我校开设制衣、制鞋共计18期专业培训,培训人员2030名。我校在开展短期培训的同时,2009年、2010年两年又招收服装专业学生近300人的3年制全日制教学长班,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另外,学校用新建的实训大楼吸引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入校,投资80万元建立服装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服装销往美国。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教学车间”既是实训课堂,又是产品生产车间,能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实施“产教结合”,办“实体化”学校。我校幼师、汽修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办有专业实体。我校是荆门地区开设幼师唯一办学单位,办学已有26年历史。2009年7月,我校依托幼师专业优势,投资120万元创办了经济实体——校附属艺术幼儿园,该园已创办成为荆门市示范幼儿园。现有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共计10个幼教班460多名幼儿,年创收近80万元。幼师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开展工学结合学习,进行专业教学和培训。幼师专业吸引力大,每年招生均在100人以上。我校还依托汽修专业开办了“荆门市中南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中南驾校)”,现有各种培训车辆22台,对外开展培训业务,年创收50万元。汽修专业学生在汽修车间能学到真本事,就业形势好,待遇也好,每年招生也在100人以上。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来实现校企合一的模式。

3、实行“订单”培养,办“合作化”学校。我校与“沿海”地区大中型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契约”关系,开设企业“冠名”班,培养“订单”学生。例如,我校与广东惠州惠达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每年择优招收数控、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共计550名,冠名“惠达”班、“洋华”班。“惠达”班、“洋华”班学生免费入学,直接安排就业,由企业提供培养费。惠达电子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20万元,深圳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付给学校30万元,这些资金由学校用于在校建立专业实训中心,购买相关教学实施设备。学生毕业后,由企业安排就业,就业月薪分别不低于1800元、2400元。

此外我校还与其他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办法就是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我校先后与广东华为集团、富士康、多彩实业集团、泰日升模具公司、中兴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斯比泰(深圳)电子有限公司、中宇元一(深圳)有限公司、美的集团、科龙集团、长城集团、浙江车王电子集团、余姚奇高电子、上海华硕集团、浙江斯比泰电子、武汉富士康科技、北京中天物业、江苏夏普电子以及幼儿园等50多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书,开展校企合作,并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

4、拓展办学功能,办“培训化”学校。我校将办学职能定位为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认为这是职教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我校成立“培训处”,配备专门人员,大力开展社会各类技术培训,办“培训化”学校。我校经荆门市商务局、荆门市财政局、荆门市总工会、荆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申报,并经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财政厅、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家政服务工程”、就业(创业)定点培训学校。我校也是“李宁(荆门)工业园人才定点培训基地”。近几年,我校在荆门市政府主导下,与李宁(荆门)工业园、新港制衣有限公司、洋丰中磷化工有限公司、华伟禽业有限公司、羽龙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湖北普雅特尔雪驰服装有限公司等20余家市内知名企业合作,为大批下岗职工和新生劳动力,开办了服装制作、制鞋、化工工艺、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厨师、财会、种(养)殖等12项专项技能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3600余人。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者由政府或企业支付相关培训费用,并优先推荐就业和引导创业。我校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年来,我校开展职业培训创收总计300余万元。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所联合举办的“九个人口大国农村地区基本文化与成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在会上作经验交流,介绍了我省实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化解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做法,着重介绍了我校服务返乡农民工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受到与会国际教科文组织官员、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出“菜单”,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培训模式。这是中职学校从单纯进行学历教育拓展为学历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的转变,并且,中职学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空间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三)教学改革成果

为了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路劲,我校在校企“双元”合作办学格局下,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四双”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四双”是指理论实践双纲并举、工学交替双轨同步、专兼结合双师施教、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四双”具体改革是:

1、理论实践双纲并举。2008年,我校启动实施了《关于编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对每个专业都同时制定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制了28个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了“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2、工学交替双轨同步。我校建立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并特别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以及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理论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总课时的50%。通过“工”与“学”的教学途径,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专兼结合双师施教。我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台了一系列制度,鼓励文化课教师学习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鼓励专业课教师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相关高校、企业的培训和实训,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得到保证。“双师型”教师素质全面,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既能教理论课,又能教技能课。在专业课教师255人中“双师型”教师216人,所占比例为84.7%。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43人,他们都是本地的能工巧匠和企业管理中坚。他们参与到学校教学之中,使学校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4、学历能力双证齐备。对学生来说,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多取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我校经上级劳动部门批准,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生顶岗实习前,鉴定所在劳动部门支持下,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了钳工、电工、车工、汽车维修技术、动画制作、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技能等级鉴定,学生通过率每年均在95%以上,有的学生还取得多项技能等级证书。鉴定所除了为在校学生进行技能鉴定外,还为学校培训班人员提供了技能鉴定。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管理改革成果

为了做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工作,我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强化专业科在校企合作中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一个专业科都要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实体。

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实行条块化管理,重点推行校科(学校——专业科)二级管理模式。“条”式管理,就是学校设立整个管理层面的职能处室,其职责是对学校相关管理工作进行部署、管理、协调和服务。“块”式管理,就是学校将开设的相近专业进行重组,设立专业科。专业科是学校中层管理机构,为管理实体,其职责是对所属专业科的人、财、物等赋予全方位、多层面的管理权。学校设立了10大专业科:幼师旅游、财经商贸、服装、计算机、数控、机械、电子、升学一、二、三专业科等。另外,安排一名校级领导负责管理学校的一个职能处室和蹲点管理一个专业科,在“条”式和“块”式管理上进行协调。

在具体管理上,弱化学校层面职能处室的管理权,使他们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扩大专业科的管理权。在经费总额包干的情况下,专业科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对教师聘任、教师评优晋升、教学研究、专业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考核,课时津贴发放、学生安全管理、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工作等拥有直接管理权。在管理过程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做到“有奖必争、逢旗必夺”。我校重新梳理制定并编印了《湖北信息工程学校各类岗位管理制度汇编》,加以实施。这些制度涵盖工作的方方面面,其特点是把制度管理量化,增强管理工作的操作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学校实施、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管理,还引入了“海尔”等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提高执行力。如:“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把别人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等。管理在“细”字上做文章,即“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管事凭效果,管人凭考核。”以此,不断实现近期及远期的管理目标。

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专业科干部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个专业科都有校企合作企业,并开展创收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

(一)加强了实训实施和骨干专业建设

近几年,我校在拥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2007年12月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建成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校内实训基地。2008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批准我校商贸服务专业、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品牌专业。2009年3月,投资100万元建立3条服装生产线,成为服装专业生产实习基地。2009年7月,投资120万元建立幼师专业实训基地(附属艺术幼儿园)。学校还投资3500万元,新修建8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和6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现有5层实训大楼2栋。我校有13个校内专业实训基地,拥有40个设施完备、效果仿真的专业实训室或实训中心,建筑面积25230㎡,配备设备5093台套,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

经过创建,烹饪、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幼师、机械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7个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骨干专业,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品牌专业。

(二)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我校通过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使学生就业目标明确,职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校教学环节企业化的渗透和实践环节真刀真枪的磨练,极大提高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素质得到提升。每年5月份我校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月活动,各个专业设定技能竞赛项目,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在经过初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决赛评奖。几年来,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突出。每年学校组队参加荆门市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均独占鳌头。2008年,参加第七届湖北省小才人比赛,学生罗丽、徐爽君获得省级一等奖;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学校幼师专业学生三项技能(声乐、讲故事、舞蹈)竞赛,5名幼师学生程志荣、王淑雅、刘晓、罗丽、周冰洁参赛全部获得省级一等奖,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作品大赛,学生刘泽宇、张宣军、游军等17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2009年,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学生袁佩、文小雨等9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团体名列全省前三。学校烹饪专业3次代表湖北省到天津参加全国中职学校技能大赛,2008年学生李建军、夏祖军,2009年学生许强,2010年学生王天成、韦建桥参加果蔬雕、冷拼竞赛均获得一等奖,连续3年获得全国 “三连冠”。培养的学生素质高,他们直接保送上了大学或被知名企业“抢”订就了业。参加全国全省技能竞赛获奖的同学凭专业上的一技之长,既可保送上大学,又可到知名企业就业,人生未来有选择权,且比一般大学毕业生薪酬还高,这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之所在。

已毕业的园艺专业学生吕启轩从事专业经营,后在荆门城区创办大地花卉公司,还在掇刀迎春买下10亩地,投资40万元种植草木花卉,开展经营园林工程、盆花盆景、开业庆典、会场布置等业务,成为荆门地区较有影响的经营者。幼师专业毕业生王小娇发挥专业特长,在荆门创办私立幼儿园——象山幼儿园,经过多年打拼,规模不短扩大,现常年在园幼儿600多人,办成湖北省先进民办幼儿园、东宝区一级示范幼儿园,个人被评为湖北省幼儿园十佳园长。

(三)提升了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校企合作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契机,聘请企业有实践技能和特长的技工师傅到校任教,另一方面定期对教师实施轮训,分批派遣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3个月以上,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专任教师的学历及职称情况都超过了部颁国家重点的要求,整个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专业思想牢固,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德艺双馨。近3年来,先后有李代珍、敖小锋、许选明等56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市先进教师、师德标兵。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教改获得不竭源泉。新型职业、技术进步催生教材变革。近3年,我校教师为教学编写了21本校本教材,如特级教师张毅的著作《烹苑杂谈》、蔡继红主编的《车工技能训练与考级》、唐萍主编的《数控车工工艺编程与操作》、刘伦富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侯守军主编的《电工电子技术实训》等,分别由中国文化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全国中职学校专业教材推广使用。蔡继红主编的《车工技能训练与考级》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校本教材二等奖。除学校自编校本教材校内使用外,教师李鑫、李代珍、艾小银主编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中职学校使用。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教材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中小学使用。几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专业报刊发表、评奖教研论文500多篇。

(四)打造了学校特色办学名片

校企一体化办学,使办学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1月15日,学校校长陈宏到天津参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预备会议,在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发言《无缝对接——校企双赢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成为常务理事单位成员。201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杭州召开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来自全国各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的138个单位共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在会议上交流了论文《校企合作办学 工学结合育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思考》和案例《一切皆有可能——学校与李宁集团(荆门工业园)无缝对接合作模式案例分析》,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的赞扬。2010年5月17日至18日,湖北省教育厅在罗田召开全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场会,我校进行了经验交流《实施校企合作 打造办学品牌》。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荆门市委书记王玲来校视察后,都对我校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学校过硬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就业形式提升了办学品牌,2009年1月,学校创建成为湖北省中职示范学校,同年7月,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2010年11月,以湖北省排名第2的考核成绩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校靠科学管理树学校形象,靠专业技能树学校品牌,靠校企合作疏通就业渠道,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快速、健康、科学发展之路。我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受到企业界、职教界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我校办学已成为荆门市乃至湖北省职教界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在当前情况下,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是最适合我国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培训与使用的教育模式。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有赖于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2、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创新对推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实施起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讨论

1、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开展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2、如何科学构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课程结构,如何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3、实施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课题主持:陈

研究成员:李枝泉

官荣华

程诗权

蒋景耘

杜正培

雷勋付 张红鸣

吴羡凤

秦荆洲

李玉华 周远富

张金华

邓艾青

研究报告执笔:蒋景耘

二○一○年十二月

第五篇: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大任

刘玉东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4)

【摘要】在系统总结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本文对近年来学院与企业构建的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进行了全面阐释和解析。在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校企互动、需求导向、共享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校企深层次合作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09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较长。对于这些问题,高职院校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都在对固有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改良,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多半是单向的,没有一个公平的利益共同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这将无益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深化。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举办股份制合作企业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公共汽车公司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于2006年在辽阳市共同投资兴建一合资企业—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

辽阳致远轿车维修有限公司为独立法人,该公司的组成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制度,校方以汽车维修设备入股占51%,公汽公司以厂房及附属建筑物入股占49%。合资双方对该公司的责任以各自出资的份额为限。合资双方按各自出资额在总投入资本中所占比例分享该公司的利润和承担风险。合资公司按市场化的模式运作,树立服务意识,以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在市场上竞争,逐步拓宽维修市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保证投资人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培养需要。该公司属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是政府定点维修单位,被市交通局命名为AAA企业及全市汽车修理工持证上岗培训基地。主要业务包括:开展轿车维修业务;满足校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需要并安排部分学生就业;开展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岗前及岗后培训业务等。2006年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公司长期定点维修的客户达138户,经营利润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同时,为中石油辽化运输公司培训汽车维修工2期40人;社会汽车维修工岗前岗后培训4期120人;接收学院汽车专业学生实训5期200人;在公司就业的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生有23人。通过校企几年来的精诚合作,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市场的优势,盘活了企业资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作为省级品牌专业和全省最优质汽车驾校的人力资源、先进设备及办学优势,培养了大批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举办股份制合作办学机构

2009年10月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院。高尔夫学院依托辽阳职院和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的各自办学、实训及就业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国高尔夫产业中各类人才奇缺的形势,计划开设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高尔夫商务管理等专业。高尔夫各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高尔夫运动服务、管理和高尔夫产业相关领域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胜任高尔夫俱乐部各类岗位管理、组织各类高尔夫赛事活动以及从事高尔夫企业的设施管理、经营与运作等方面管理的各层次人才。辽阳职院与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采取股份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各占50%的股份。双方共同投资建设标准的室内外训练场地和国际标准的18洞高尔夫教学场地及27洞的山地高尔夫运动场地。辽阳太子河高尔夫俱乐部及国内外其他连锁高尔夫俱乐部将为学生提供训练场地和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2009年10月,学院已在2010年毕业生中考选了30名学生,学习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的相关课程,2010年5月开始已到球场实训,8月份已全部按排球场就业。2010年秋季高尔夫场地服务专业新生报到35人。2011年计划招生高尔夫场地服务、高尔夫运动技术与管理、高尔夫商务管理等3个专业。目前,高尔夫学院运行顺畅,未来招生就业前景乐观。

三、举办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

2010年3月24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校内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采取产品生产、学生实训及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合作形式,其中,生产原料、流动资金、产品销售及市场开发由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负责;厂房、机器设备、工卡量具及动力由学院负责,双方各自投入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产权不变;第二阶段:2011年3月开始,采取股份制合作模式,实施企业化运作。辽阳市流体真空机械厂是一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以辽宁流体节能工程设计研究所(企业下属研究所)节能技术为依托的民营企业。该厂2009年研制成功的ZY-1.5型、ZY-2.2型叶轮式增氧机产品,已经进入辽宁省农机推广目录,从2010年开始享受农机销售补贴,已经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另外,双方合作共同研发成功新式切肉机和鱼塘扫雪机样机已验收合格,正准备批量生产和对外销售。校企通过积极协商和严格论证,联合组建具有深层次校企合作特色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将直接带动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产实际环境中实习,实现学生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改变了过去将大料加工小、小料加工废的“空对空”实习实训模式,进而避免材料和能源的大量浪费,并有效的改变了学生厌倦实习和缺乏责任感的状况。学院通过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既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提高了教师及学院的知名度,又将有力地支援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利于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学校工厂化、工厂教室化”的全新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举办设计工作室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按照整体设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于2010年8月与有关企业合作建立了5个“产学一体化”工作室,包括摄影与制作、装饰绘图、动漫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展示、商业沙盘制作工作室等。经营方式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由学校、企业、教师各按一定比例投资入股,利益按股分配,实行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实施工作室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个性化工作室,它给与了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效果明显。目前,该系已有80%以上大

二、大三学生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其次,对于教师来说,打破了平均主义,建立了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学积极性的提高、责任制的建立和市场理念的形成;第三,对于企业来说,工作室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生产基地,节约了成本,创造了效益。通过设计工作室的建立,全面检验了专业教学效果,提升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为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企业互动搭建了平台。

五、举办各专业冠名班

冠名班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按企业用工标准,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考选若干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冠以企业名称。对于冠名班的教学与管理,我们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针对性强,学习兴趣高,学生既能了解企业的实际,又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进入角色迅速,非常受企业欢迎。近年来,我院主动与一些紧密型合作企业协商,在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倡导企业冠名班办学。2009年以来,我院汽车维修专业与辽鞍集团合作,举办了“辽鞍集团汽修”班;我院精细化工专业与鞍山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鞍山惠丰化工”班;我院与沈阳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沈阳苏宁电器”班等。目前,学院正在与无锡夏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同方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丹东新龙泰服装有限公司、辽阳红黄蓝亲子中心等洽谈冠名班合作事宜。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冠名班,使校企双方各自尝到了甜头,既促进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上述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各具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更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经验。

下载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成功召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会”成功召开 2014年10月17日,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内彩旗飘舞,人潮涌动,“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5则范文

    摘 要:本文在对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指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关键词:现状 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模式一、职业教......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算起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创......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

    “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战略伙伴式”校企合作模式探索题记:不改变做事的方法,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那是异想天开!职业教育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幸福职业生涯奠基,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近几年......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浅析校企合作模式 [摘要]近几年,职业学校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越来越重视,从初期的输送毕业生到现在的合作开发课程迈......

    对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专题

    对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 集团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集团这一载体下,充分调动集团的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办学路径,推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