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算起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联合大学开始,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应该说,产教结合的办学实践与职业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步的,在这期间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曲折、挫折。进入新时期,面对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新路,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的探讨。
一、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的成长、发展源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来自与经济、社会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实践和研究。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现在高职占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半壁江山,中职即将与普通高中平分秋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中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初中后、高中后的教育结构的两次分流。高、中职这两个“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中学教育是类别关系,不是级别关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高、中、初等职业教育是级别关系,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那种逐级升学的级别关系。专升本、对口招生则是职、普立交桥的建设与拓宽。对中等教育的两次分流和职业教育类别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才得来的。每当某种思潮冲击这一认识,模糊、淡化,乃至否定这一认识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受挫折,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就难以健康持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及上世纪末两次中等教育曲折历程的感受及其深刻。而认识回到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又快速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简言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二是教育结构必需适应时代要求,使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探寻、践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真办职教,办真职教,真正办好职教”。
1996年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性质(本质属性)作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制度则从基本制度层面上保障着职业教育性质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针,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广大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的职业院校建设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育的社会性以及生产性、相对独立性等等基本属性,这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共有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及其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成为体现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职、普关系是教育结构内部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殊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没有区别了,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只是将本科教育的四年压成三年,只是内容压缩,那就是没有区别,没区别就没有职业教育了。同时,又不能否定教育的共性、普遍性,我们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计划要由市场推动,公办院校办学体制要探索改革、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特点、特色,但不能也不可能走向职教产业化,否则,也就不是教育了。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正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坚信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是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有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教育环境资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校企文化交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从产业、企业角度看,是要解决技能人才(技师、技工)的补充和提高,以师带徒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了,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自己培养解决不了,或成本太高,质量、门类无法满足,就必然要专门学校来办;从举办学校角度看,勿容置疑,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否则就是离开了服务对象,就失去了存在目标;从学生培养角度看,没有校企结合,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技能人才,就业就没有竞争力;从教育及其结构角度看,人的智能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发展职教。周济部长把它提升为对“办什么样职业教育”和“怎样办好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确实毫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国家召开了三次职教工作会议(2002、2005年国务院召开,2004七部委召开),从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召开四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三次高职,一次中职),全国职业院校交流研究,部长每会必到,大家说是部长总动员,走向产学研结合新时代,真可谓汹涌澎湃,如火如荼。
纵观连续几次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产学研交流会,全国职业院校经验交流,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大计,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点,凸现产教合作的大趋势。
1.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一个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推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宏观指导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使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就业、胜任岗位要求。并且,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求中职学生要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不少于半年。并相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使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劳动保护、安全工作,支付合理报酬。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两个月)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推进体制创新,增强职教活力。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优化组合,扩大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境外资金,探索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5.充分利用优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总之,产教合作已是职教发展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我们只有适应大势,坚持产教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安徽中部崛起、新型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大潮,才能立起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才能建设发展得更加兴旺。
三、产教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在于创新突破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直接关连着职业院校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关连着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各类职业院校勇于开拓,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横、纵两个层面看,横向层面有以下类型:①行业、企业主管主办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直接结合,紧密联系;②原有历史、基础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院校,背靠行业企业,虽现属教育主管或地方主管,“已有婆家,不离娘家”;③专业方向鲜明,与行业、企业结合成立职教集团,如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牵头组建的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经济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经济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化工学校牵头组建的化工职教集团;④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产教合作委员会、董事会的多种形式;⑤民营企业举办民办高职,相互依存,机制灵活。
从纵向看:有点状的,某个或多个办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作,如校外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冠名班、订单培养;有条状的或点、线结合的,如按专业大类或主干专业建立产教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有块状或综合的,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教育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各环节,贯穿全过程的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区域性的合作方式:合肥(磨店)职教基地,根据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构建合肥东北工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轻纺、服装、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进入基地的职业院校将有利于与企业紧密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芜湖市依托开发区,组建职教集团;铜陵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方式组建职教园区,都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合作营造良好的城市组团环境。
我省高职学院仅从开展了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院校看,绝大多数都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相联系,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如,淮南职技院的“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色项目;安徽水利水电职技院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实用人才”特色项目;安徽商贸职技院的“传承百年老校办学传统,培养现代商贸技术人才”的特色项目;安徽职技院的“传承依托行业办学传统,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依托开发区,密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等。其他院校也无一不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总之,这些探索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都在坚持不断进取,积极推进,逐步深化,加快发展,都未止于至善。当然,从总体看,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那些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拿大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TE学院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有计划开展实验项目的高职院校相比,应当承认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如何立足省情,跟上全国先进水平,面向世界,去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确实任重道远。有专家研究提出要在建立典型模式,开展理论研究,构筑运行机制三方面去突破,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还有专家认为要体制创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我认为,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需要:
第一,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推进产教合作。无论高职、中职,学校单个闯市场,显然势单力薄成本高,当由主干专业强、基础好的院校牵头,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组成团队,开展联合合作,投入全国市场竞争。我们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苦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足,整体实力不够强,要解决拿什么去合作、怎么合作的问题。首先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去争取,而不可等待;其次总是要拿出自己最优最强的专业去参加合作,打开局面,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骨干、重点专业,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再就是无论是企业牵头的合作,还是兄弟职业院校牵头的合作,或是区域性、跨区域性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争相加盟。
第二,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合作、校企结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动力机制,确实需要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也需要有可行的成功的典型模式作基础,也要合作努力,共同推进。目前的状况,职业院校普遍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但多数又是处于“松散型”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于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其实,切不可如此一概而论,每一所学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应作具体、客观的深入分析。“松散型”合作的走向无非是或者走向“紧密型”,或者走向萎缩,再就是双方根据合作内容项目目标的需要保持“松散型”。毕竟现在的阶段是已有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着力点在哪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还是在于合作各方“利益相关”的关联程度和“合作双赢”的成长程度。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运作机制,合作模式。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三,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只要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总体改革方案指导下,点状、线状的实践都是重要的,能在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都是可贵的,就是能够发展推广的。应当避免的是本身特点不突出,又无总体导向和面上支持,而孤立、萎缩。一所成功的职业学校,总是在大目标下找准突破口,在点上起好步,在块状发展,不懈努力走出全方位建立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合作路子。
第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产教合作教育实践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为先导。但我省职教研究力量薄弱、分散,不少高职院校和若干中职学校建有研究机构,但缺乏信息交流,课题选择缺乏协作整合,缺少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更少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省职成教学会组建学术委员会和产教合作委员会,也是为了推进理论研究和产教合作教育,关键在于全省职业院校之间以及和企业界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一个目的,就是努力让安徽职教更多地进入国家队,要争取有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带动全省职教健康发展,为安徽崛起,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作更大贡献。
(本文系金辉会长在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第二篇: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发布时间:2013年9月25日访问量:231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各地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集
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一、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出现困境,导致其举办的学校举步维艰,相继关停并转;同时,国企改制也给校企产权重组提供了机遇,使校企一体职教集团的诞生成为可能。集团具有产权重组形成的核心层、契约关系形成的紧密层、利益相关的松散层多元化的主体结构。集团核心层各成员单位的所有权不变,但使用权由牵头学校行使,实现校企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一体、教育
教学与企业生产全面融合。
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在“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基础上逐步发展,相继托管、兼并、买断15家企业和职校,整合校企资源,并根据办学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教育化改造。企业接受集团牵头学校管理,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集团核心层实现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交叉任职、双岗双责,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生产目标、教学过程生产过程、教学人员生产人员、教学管理生产管理、教学效果与生产效果的 “五项对接”。集团理事会设立校企一体化管委会,协调校企活动和利益关系。集团牵头单位在曹妃甸新校园中建设12万平方米厂房用于集团
企业,丰富校企一体内涵。
二、城乡联动的“以城带乡”模式
要破解城市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和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发展难题,必须充分利用集团优势和纽带,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合作办学,一体发展,促进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职教集团成员间的互利共赢,有效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河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以城市名牌中、高职学校为龙头,以农村中职学校为主体,以龙头学校的品牌专业为纽带,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而成,成员为16家省内职业学校和6家省内知名IT企业。利用职教集团平台,推进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先后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结成了近60个“对子”,联合招生6400余人;由城市学校在农村学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推行教学一体化;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培训专业课师资、提供实训条件、安置学生实习、开展技能鉴定;以集团名义联系
就业单位,统筹安置学生就业等,推动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
三、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贯通”模式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与核心。它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但具体工作显然不适宜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院校间合作的组织优势和长期业务联系的便利条件,推进在招生考试制度、学制、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方面的中高职延续衔接和共建共享,能够显著提高职教集团的内聚力,同时还方便政府
更好地进行统筹协调,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上海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为开展好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试点工作,成立了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制定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资源,共同探索中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对口专业的中职学生直升高职、同层次同专业课程学分互认、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联动发展和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定技
能培训或企业实践后直升高职等问题。
四、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集群对接”模式
职教集团以群体对接为途径,通过专业群合作委员会,快速推进校、行、企联合的跨界教学组织建设,充分体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促进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合作共同体快速成长。嘉兴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发展逐步呈现从“块状经济”向区域产业群提升趋势。2009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建立教育、人力资源、产业等部门组成的集团指导委员会,联合11所中高职院校、8个行业协会、90多家骨干企业等,分设12个专业群合作委员会,作为交流协商与合作的基层组织,将专业建设纳入区域产业群发展服务体系,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工业园区与职教集团互动发展的“园团融合”模式
职教集团坚持“互动”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利益链和利益共同体,逐步从“学
校与企业合作发展”转变为“学校与职教工业园区互动”、“职教集团与职教工业园区一体”,具有工业园区搭台,学校企业唱戏的鲜明特点,职教集团与工业
园区融合发展,集团化办学的教育功能与服务产业功能实现双提升。
重庆市工商职教集团所在的江津区,紧邻职教集团布局了30平方公里的重庆职教工业园,将职教资源和企业优势进行整合。针对职教集团主要设置的机械、电子、建筑等骨干专业,职教工业园在引进项目上也专门与学校进行了“匹配”,与之对应。集团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通过集团化办学便捷地解决了企业职工培训问题。企业则利用集团成员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与集团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制开发
新产品,为企业增加了创新动力和经济效益。
六、管委会整合行业职教资源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整合行业职业教育资源,成立职教集团管委会,形成对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机制,有利于政府协调管理,使集团的地位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为集
团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架设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和权力重新配置的机制。北京市交通职教集团是由政府搭台,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交通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使用为纽带,将交通行业职业院校、中外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紧密穿成线,发挥成员综合优势组建而成。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管理机构由决策与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集团管委会是集团的决策与管理机构,为常设机构。集团理事会为集团的执行机构,是由成员单位建立的自愿组织,在管委会领导下,对集团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七、借力跨国企业走出去办职教的“借船出海”模式
依托职教集团,借力跨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形成职业教育国际发展合力,服务大型跨国集团的海外扩张。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学院发挥教育优势,校企联手境外办学。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定制”职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共同开发针对性教材,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育管理,满足企业国际扩展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2008年国家商务部批准一批大型企业在境外设立工业园区,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市购买了12平方公里土地,建立工业园区,2011年第一期20多家企业,5000多员工相继入驻,园区急需管理和操作技术人才。江苏省商贸职教集团由牵头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同成员单位红豆职业大学、红豆集团、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有限公司,“借船出海”,在柬埔寨西港特区工业园共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校舍,院校负责投入师资和教学;企业发挥技术优势,院校发挥教育优势,联合开展西港特区柬埔寨员工的语言培训、入驻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培训等,受到柬方高度评价并获柬政府立项,提升
了中国职业教育在柬埔寨的影响。
第四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发布时间:2013年9月25日 访问量:1815
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各地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一、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出现困境,导致其举办的学校举步维艰,相继关停并转;同时,国企改制也给校企产权重组提供了机遇,使校企一体职教集团的诞生成为可能。集团具有产权重组形成的核心层、契约关系形成的紧密层、利益相关的松散层多元化的主体结构。集团核心层各成员单位的所有权不变,但使用权由牵头学校行使,实现校企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一体、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全面融合。
由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的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教集团在“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基础上逐步发展,相继托管、兼并、买断15家企业和职校,整合校企资源,并根据办学需要对相关企业进行教育化改造。企业接受集团牵头学校管理,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集团核心层实现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教学人员与生产人员交叉任职、双岗双责,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生产目标、教学过程生产过程、教学人员生产人员、教学管理生产管理、教学效果与生产效果的 “五项对接”。集团理事会设立校企一体化管委会,协调校企活动和利益关系。集团牵头单位在曹妃甸新校园中建设12万平方米厂房用于集团企业,丰富校企一体内涵。
二、城乡联动的“以城带乡”模式
要破解城市职业教育生源不足和农村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发展难题,必须充分利用集团优势和纽带,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合作办学,一体发展,促进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职教集团成员间的互利共赢,有效地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河南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以城市名牌中、高职学校为龙头,以农村中职学校为主体,以龙头学校的品牌专业为纽带,吸收相关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而成,成员为16家省内职业学校和6家省内知名IT企业。利用职教集团平台,推进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先后在中心城市职业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结成了近60个“对子”,联合招生6400余人;由城市学校在农村学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推行教学一体化;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培训专业课师资、提供实训条件、安置学生实习、开展技能鉴定;以集团名义联系就业单位,统筹安置学生就业等,推动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
三、中高职衔接的“中高贯通”模式
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与核心。它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但具体工作显然不适宜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院校间合作的组织优势和长期业务联系的便利条件,推进在招生考试制度、学制、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方面的中高职延续衔接和共建共享,能够显著提高职教集团的内聚力,同时还方便政府更好地进行统筹协调,整体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上海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为开展好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试点工作,成立了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中高职贯通”联合教研室和“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制定相关教学管理文件,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资源,共同探索中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对口专业的中职学生直升高职、同层次同专业课程学分互认、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联动发展和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定技能培训或企业实践后直升高职等问题。
四、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的“集群对接”模式
职教集团以群体对接为途径,通过专业群合作委员会,快速推进校、行、企联合的跨界教学组织建设,充分体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利益,促进集教育、培训、研发为一体的合作共同体快速成长。
嘉兴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城乡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发展逐步呈现从“块状经济”向区域产业群提升趋势。2009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嘉兴市欣禾职教集团,建立教育、人力资源、产业等部门组成的集团指导委员会,联合11所中高职院校、8个行业协会、90多家骨干企业等,分设12个专业群合作委员会,作为交流协商与合作的基层组织,将专业建设纳入区域产业群发展服务体系,职业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工业园区与职教集团互动发展的“园团融合”模式
职教集团坚持“互动”发展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利益链和利益共同体,逐步从“学校与企业合作发展”转变为“学校与职教工业园区互动”、“职教集团与职教工业园区一体”,具有工业园区搭台,学校企业唱戏的鲜明特点,职教集团与工业园区融合发展,集团化办学的教育功能与服务产业功能实现双提升。
重庆市工商职教集团所在的江津区,紧邻职教集团布局了30平方公里的重庆职教工业园,将职教资源和企业优势进行整合。针对职教集团主要设置的机械、电子、建筑等骨干专业,职教工业园在引进项目上也专门与学校进行了“匹配”,与之对应。集团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通过集团化办学便捷地解决了企业职工培训问题。企业则利用集团成员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与集团成员学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研制开发新产品,为企业增加了创新动力和经济效益。
六、管委会整合行业职教资源的“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整合行业职业教育资源,成立职教集团管委会,形成对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机制,有利于政府协调管理,使集团的地位能够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为集团成员与政府部门之间架设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和权力重新配置的机制。
北京市交通职教集团是由政府搭台,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交通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使用为纽带,将交通行业职业院校、中外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紧密穿成线,发挥成员综合优势组建而成。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理事长负责制”,管理机构由决策与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两部分组成。集团管委会是集团的决策与管理机构,为常设机构。集团理事会为集团的执行机构,是由成员单位建立的自愿组织,在管委会领导下,对集团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七、借力跨国企业走出去办职教的“借船出海”模式
职教集团,借力跨国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教育国际发展合力,服务大型跨国集团的海外扩张。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学育优势,校企联手境外办学。校企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定制”职业人才的,共同开发针对性教材,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共同实施教育管理,满足企业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2008年国家商务部批准一批大型企业在境外设立工业园区,红豆集团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市购买了12平方公里土地,建立工业园区,2011年第一期20多家企业,5000多员工相继入驻,园区急需管理和操作技术人才。江苏省商贸职教集团由牵头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同成员单位红豆职业大学、红豆集团、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特区有限公司,“借船出海”,在柬埔寨西港特区工业园共建西港特区培训中心。企业负责投资建设校舍,院校负责投入师资和教学;企业发挥技术优势,院校发挥教育优势,联合开展西港特区柬埔寨员工的语言培训、入驻企业管理人员的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培训等,受到柬方高度评价并获柬政府立项,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在柬埔寨的影响。
第五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3.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