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教育必须产学一体化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必须产学一体化办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08-27 13:5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张民堂
发挥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系,也是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
“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
紧密联系实际,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办学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经过十年办学实践,鹤壁职院探索了校企合作、集团发展、联盟发展等富有成效的开放办学形式,促进了学院的科学发展。
高职院校只有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学院把握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
学院围绕鹤壁市机械电子制造、煤电化工、镁冶炼加工、食品加工、光伏新能源等先导和支柱产业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积极架构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效益显著、质量优良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六大专业群,即以护理专业为龙头的医学专业群,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龙头的机电专业群,以软件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专业群,以金属镁冶炼为龙头的材料工程专业群,以农产品加工工程为龙头的农林专业群,以教育、艺术为龙头的人文社科专业群。
工学结合、校企联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机电工程学院数控、模具等重点专业促进鹤壁市机电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学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以项目教学带动和推进产学一体化的成功范例。多年前,学院与鹤壁市天海集团、鹤壁天淇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地方56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组建成立河南鹤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集团,积极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科研技能开发、岗前培训等方式,为企业技术人员培训、输送技术工人、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发挥了人才库、智囊团、孵化器等作用。特别是学院师生参与研发的“镁合金全自动抛光机”、“变刚度椭圆平衡振动筛”等技术成果先后通过省级鉴定并投入生产,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实施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办学道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2009年6月,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由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豫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以依托学校为龙头,以骨干特色专业为纽带,各成员单位自愿参加的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高等职业教育联合体。学院以集团为载体,不断加强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2009年4月,学院还联合十余家高职院校和企业,组建成立河南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联盟,搭建起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战略合作平台,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发挥优势,在服务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与学院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自建院以来,学院恪守“立足鹤壁、面向河南、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本着“以服务求重视,以贡献求支持”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地方高职院校作为行政决策“智囊团”、科技创新“助推器”、文化发展“先行者”的作用,走出一条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
发挥学科与科研资源优势,为地方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紧紧围绕地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理论支撑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特别是紧紧围绕地方“建设大城市、发展大工业、办好大职教”的发展战略和大力实施产业聚集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宏观战略决策、重大工作部署和重点建设项目,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
围绕鹤壁重点产业发展、淇河文化开发建设等重点攻坚项目,学院联合地方科技、文化等有关部门先后成立鹤壁高职教育研究会、淇河文化研究会等十余个科研机构和团体,实施了“鹤壁市金属镁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等十余个科研项目立项,目前已初步完成“鹤壁经济发展三个战略研究”、“关于鹤壁淇河文化建设与开发的调查报告”等十余项战略性和前瞻性调研报告与科研成果,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发挥教育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为城乡建设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发挥丰富的学科和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服务,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更要充分体现在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上。对此,学院在坚持普通学历教育为主要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人才培训工程,积极为地方培养宽领域、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拓展和深化与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与成人培训教育,为地方广大干部职工学历晋升、素质提高搭建了有效平台。通过实施“阳光计划”、“雨露计划”、“蓝领工程”、“技能就业计划”等培训活动,大力开展企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后为地方企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6.8万人次,为地方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学科建设与科研设施资源优势服务社会发展,是学院坚持社会服务的又一重要内容和载体。学院依托医学、电子信息、农林等专业人才和设备资源,积极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实施科技咨询、医疗服务、家电维修等服务,使学院科技、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深入城乡、面向基层,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服务。
发挥思想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为社会思潮引领提供服务。高职院校既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创新基地,又是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力军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排头兵。学院充分发挥传播科学思想、传承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方面的应有作用,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努力为形成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服务。在淇河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开发上,学院积极凝聚社会各界及学院文化研究力量,打造鹤壁淇河文化品牌,提升淇河文化品位,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工作。作为鹤壁职业教育的龙头,学院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优势,成立了鹤壁天海模具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帮扶工作组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对学院的筹建及其他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干部、师资、学科专业支持,履行了学院服务“科教兴市”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职能与责任。
该信息出自“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http://.cn
第二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扎实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XXX作为XXX市经济新的增长极,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建设较多,任务较重,大力抓好工程防腐、监督检查、惩治腐败和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坚持廉洁自律,提供工程建设的有力保障。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注重思想教育。廉洁自律要切实贯穿在建设管理者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贯穿于工程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应以教育为本,预防为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为党风廉政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工作环境。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提高教育实效,做到廉政警钟时时敲,思想教育不松懈。
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注重制度建设。要把自身廉政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工程建设实际,建设单位应全面制定和完善廉政建设制度,就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管理等不同环节提出明确的廉政要求。凡是制度规定的,任何人无权干预;规章制度面前,全体建设者令行禁止,坚决杜绝建设过程中的“人情关”。在签订施工合同时,与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双方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坚持廉洁自律,就必须自觉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和批评,是增强免疫力,抵御各种诱惑的重要保证。在内应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检查,对干部进行廉政测评,把监督关口前移;在外应积极接受上级单位、纪检、监察等机构的检查监督,主动配合协助他们的工作。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通过监督进一步提高廉政的自觉性。
坚持廉洁自律,必须人人做到四个“不”。即一不接受监理、施工、设计、审计等各方宴请和礼物;二不指定和介绍工程承包业务,三不指定和推荐所用建筑材料;四不向任何单位提出外出考察、安排亲朋好友工作等变相的要求。在各种诱惑面前应增强自我抵抗能力,在容易发生送、请的环节上,要坚决做到“请不到、送不要”。
二、强化有效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外围防线。一要发挥班子成员间相互监督的作用。同级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由于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无论是参与还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组织和监督主体更深更广,监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监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优势,增强相互监督的实效性。要充分认识相互监督的特点。相互监督具有内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是在党组织内部,强调用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对党员和领导干部进行约束。具有主动性的特点: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是一种主动的预防措施,它不仅是一种事后监督,更着眼于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强调发挥预防作用,减少党内不良倾向和行为的发生。具有针对性的特点:由于相互之间较知根知底,监督时能目标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要建立相互监督的工作责任制。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建立起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有效责任机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每个班子成员的监督责任,确保班子成员只能作为,并有所作为。要发挥好民主生活会的作用。认真抓好民主生活会的会前、会中、会后三个环节,通过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会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要增强组织监督的合力。要强化上级组织自上而下的监督力度。这是一种以权力制约权力,最易接受,最见效果的监督。因此上级组织要加强对下级组织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通过廉政述职、廉政汇报、廉政谈话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听取下级“一把手”关于廉政建设和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廉政状况,对症下药,及时教育挽救干部。同时也要强化下级组织自下而上的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制度,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保障每一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党政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民主权利。对于下级组织在执行上级的决策、命令、决定等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客观、公正、及时、毫无保留地向上级反映报告,避免一些错误决策造成更大损失,达到监督上级、纠正上级错误的效果。三要不断增强监督的民主性。要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纠正那些一提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就是搞群众运动,一提舆论监督就是违反“主旋律”的片面思想认识。要教育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建立健全群众举报网络和保护机制,对打击报复举报人、上访人的行为,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自觉接受监督。同时强化新闻监督的职能,使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处于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
三、坚决惩治腐败,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要加强信访举报工作,积极开展信访监督。建立健全各种信访网络,进一步畅通信访举报渠道。建立信访举报处理机制、信访问题协调机制,完善纪检监察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分片联系解决信访问题制度,实施信访直通车制度。精心筛选举报线索,提高初信初访的办结率,务求在解决重信重访问题上见成效。
坚决查办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严肃查办工程建设中搞虚假招标投标的案件,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的案件;坚决查处发生在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工程中的违纪案件;注重查办基层站所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查办村级组织换届中贿选等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对腐败分子经济处罚和赃款赃物追缴力度。按照“办系统案、系统办案”的思路,提高初核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建立直查快办的工作机制。规范案件审理和申诉复查工作,认真落实纪律惩戒,加强回访教育。坚持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在查处案件的同时,依法保障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发挥办案治本功能,做到“查处一个案件,解决一件信访,教育一批干部,规范一种行为,健全一项制度”。
四、完善体系建设,建立源头治理的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推进园区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把深化制度改革和创新融入各项建设之中,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管委会机关和各单位干部,尤其 “一把手”要做改革的促进者、制度的维护者,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加强对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反法规制度的行为,充分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现象中的基础作用。预防为先,关口前移,管委会机关和各单位仍然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项制度体系,规范工作程序,使各项制约机制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和谐”是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但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而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点,妥善协调好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社会矛盾,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长期稳定和谐的环境。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二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然而审判工作在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功能。而我,作为一名法院系统的普通干警,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呢。
首先,明确思想方向,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人民法院开展司法工作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普通干警只有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才能更
准确、更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明确法院既是经济发展的保卫者,也是服务大局的实践者。真正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合拍,行动上一致,并保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
其次,践行主题,围绕优化法治环境完善服务措施。法治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承载着打击、保护、调节、服务等多重功能,是创建优良法治环境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我们一定要本着公正执法就是最好服务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公平正义为主题,充分履行审判职能。
三、拓展范围,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提高服务水平。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新时期党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也是检验司法工作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我们只有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措施,努力提高服务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彰显法官队伍的良好形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司法为民为宗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温和的语气、耐心的解答、一杯热水,都有可能是缓和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不断学习,围绕素质作风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政治理论
知识水平,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提升自我素质为根本,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坚强干警。努力使法官成为社会公正的象征,法律精神的化身,公正行为的标准,社会形象的表率。
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为我市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第四篇: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算起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联合大学开始,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应该说,产教结合的办学实践与职业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步的,在这期间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曲折、挫折。进入新时期,面对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新路,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的探讨。
一、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的成长、发展源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来自与经济、社会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实践和研究。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现在高职占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半壁江山,中职即将与普通高中平分秋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中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初中后、高中后的教育结构的两次分流。高、中职这两个“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中学教育是类别关系,不是级别关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高、中、初等职业教育是级别关系,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那种逐级升学的级别关系。专升本、对口招生则是职、普立交桥的建设与拓宽。对中等教育的两次分流和职业教育类别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才得来的。每当某种思潮冲击这一认识,模糊、淡化,乃至否定这一认识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受挫折,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就难以健康持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及上世纪末两次中等教育曲折历程的感受及其深刻。而认识回到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又快速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简言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二是教育结构必需适应时代要求,使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探寻、践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真办职教,办真职教,真正办好职教”。
1996年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性质(本质属性)作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制度则从基本制度层面上保障着职业教育性质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针,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广大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的职业院校建设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育的社会性以及生产性、相对独立性等等基本属性,这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共有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及其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成为体现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职、普关系是教育结构内部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殊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没有区别了,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只是将本科教育的四年压成三年,只是内容压缩,那就是没有区别,没区别就没有职业教育了。同时,又不能否定教育的共性、普遍性,我们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计划要由市场推动,公办院校办学体制要探索改革、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特点、特色,但不能也不可能走向职教产业化,否则,也就不是教育了。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正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坚信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是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有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教育环境资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校企文化交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从产业、企业角度看,是要解决技能人才(技师、技工)的补充和提高,以师带徒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了,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自己培养解决不了,或成本太高,质量、门类无法满足,就必然要专门学校来办;从举办学校角度看,勿容置疑,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否则就是离开了服务对象,就失去了存在目标;从学生培养角度看,没有校企结合,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技能人才,就业就没有竞争力;从教育及其结构角度看,人的智能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发展职教。周济部长把它提升为对“办什么样职业教育”和“怎样办好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确实毫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国家召开了三次职教工作会议(2002、2005年国务院召开,2004七部委召开),从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召开四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三次高职,一次中职),全国职业院校交流研究,部长每会必到,大家说是部长总动员,走向产学研结合新时代,真可谓汹涌澎湃,如火如荼。
纵观连续几次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产学研交流会,全国职业院校经验交流,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大计,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点,凸现产教合作的大趋势。
1.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一个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推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宏观指导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使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就业、胜任岗位要求。并且,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求中职学生要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不少于半年。并相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使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劳动保护、安全工作,支付合理报酬。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两个月)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推进体制创新,增强职教活力。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优化组合,扩大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境外资金,探索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5.充分利用优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总之,产教合作已是职教发展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我们只有适应大势,坚持产教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安徽中部崛起、新型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大潮,才能立起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才能建设发展得更加兴旺。
三、产教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在于创新突破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直接关连着职业院校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关连着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各类职业院校勇于开拓,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横、纵两个层面看,横向层面有以下类型:①行业、企业主管主办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直接结合,紧密联系;②原有历史、基础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院校,背靠行业企业,虽现属教育主管或地方主管,“已有婆家,不离娘家”;③专业方向鲜明,与行业、企业结合成立职教集团,如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牵头组建的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经济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经济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化工学校牵头组建的化工职教集团;④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产教合作委员会、董事会的多种形式;⑤民营企业举办民办高职,相互依存,机制灵活。
从纵向看:有点状的,某个或多个办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作,如校外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冠名班、订单培养;有条状的或点、线结合的,如按专业大类或主干专业建立产教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有块状或综合的,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教育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各环节,贯穿全过程的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区域性的合作方式:合肥(磨店)职教基地,根据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构建合肥东北工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轻纺、服装、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进入基地的职业院校将有利于与企业紧密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芜湖市依托开发区,组建职教集团;铜陵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方式组建职教园区,都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合作营造良好的城市组团环境。
我省高职学院仅从开展了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院校看,绝大多数都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相联系,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如,淮南职技院的“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色项目;安徽水利水电职技院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实用人才”特色项目;安徽商贸职技院的“传承百年老校办学传统,培养现代商贸技术人才”的特色项目;安徽职技院的“传承依托行业办学传统,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依托开发区,密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等。其他院校也无一不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总之,这些探索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都在坚持不断进取,积极推进,逐步深化,加快发展,都未止于至善。当然,从总体看,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那些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拿大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TE学院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有计划开展实验项目的高职院校相比,应当承认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如何立足省情,跟上全国先进水平,面向世界,去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确实任重道远。有专家研究提出要在建立典型模式,开展理论研究,构筑运行机制三方面去突破,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还有专家认为要体制创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我认为,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需要:
第一,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推进产教合作。无论高职、中职,学校单个闯市场,显然势单力薄成本高,当由主干专业强、基础好的院校牵头,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组成团队,开展联合合作,投入全国市场竞争。我们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苦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足,整体实力不够强,要解决拿什么去合作、怎么合作的问题。首先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去争取,而不可等待;其次总是要拿出自己最优最强的专业去参加合作,打开局面,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骨干、重点专业,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再就是无论是企业牵头的合作,还是兄弟职业院校牵头的合作,或是区域性、跨区域性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争相加盟。
第二,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合作、校企结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动力机制,确实需要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也需要有可行的成功的典型模式作基础,也要合作努力,共同推进。目前的状况,职业院校普遍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但多数又是处于“松散型”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于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其实,切不可如此一概而论,每一所学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应作具体、客观的深入分析。“松散型”合作的走向无非是或者走向“紧密型”,或者走向萎缩,再就是双方根据合作内容项目目标的需要保持“松散型”。毕竟现在的阶段是已有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着力点在哪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还是在于合作各方“利益相关”的关联程度和“合作双赢”的成长程度。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运作机制,合作模式。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三,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只要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总体改革方案指导下,点状、线状的实践都是重要的,能在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都是可贵的,就是能够发展推广的。应当避免的是本身特点不突出,又无总体导向和面上支持,而孤立、萎缩。一所成功的职业学校,总是在大目标下找准突破口,在点上起好步,在块状发展,不懈努力走出全方位建立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合作路子。
第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产教合作教育实践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为先导。但我省职教研究力量薄弱、分散,不少高职院校和若干中职学校建有研究机构,但缺乏信息交流,课题选择缺乏协作整合,缺少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更少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省职成教学会组建学术委员会和产教合作委员会,也是为了推进理论研究和产教合作教育,关键在于全省职业院校之间以及和企业界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一个目的,就是努力让安徽职教更多地进入国家队,要争取有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带动全省职教健康发展,为安徽崛起,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作更大贡献。
(本文系金辉会长在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第五篇:加强防震减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防震减灾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纪念山东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40周年 日期:20090718
作者: 山东省副省长 王随莲
今年是山东省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40 周年。1969年7月18 日发生渤海 7.4 级地震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组织领导和保障体制基本建立,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防震减灾地方法规逐步健全,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我们稳妥处置了1983年菏泽 5.9级、1995年苍山 5.2级、2003 年青岛崂山 4.2级震群等地震事件。防震减灾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今后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防震减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2008年6月23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今年5 月1日,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各级政府、地震部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相当部分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处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继往开来,扎实工作,把全省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保证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指挥协调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的有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全面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汶川地震发生时,位于极震区的北川县桑枣中学校舍严重损坏,全体师生处惊不乱,快速有序撤离,无一人伤亡。出现这个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该中学平时的防震减灾教育扎实深入。这充分说明深入开展防震减灾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要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面推进宣传教育示范社区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科普“ 村村通”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平台的作用。要把经常性宣传、流动性宣传、应急性宣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要加强地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客观、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消除谣传,维护稳定。
要推进防震减灾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地方防震减灾立法工作,依据《防震减灾法》新规定和新形势的要求,健全配套法规规章,积极推进《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和《山东省地震台网管理办法》、《山东省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等法规建设。积极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好培训学习,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法制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行政执法制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要提升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要加强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优化监测台网功能和布局,提升台网监测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地震预报研究和探索实践,切实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的科学难题。地震工作者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刻苦钻研,矢志不渝,把老一辈地震工作者开创的地震预报事业发展壮大起来。
要重视地震安全规划。地震灾害深刻昭示我们,搞经济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地震安全问题。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合理避让地震活动断层等抗震不利地段。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是保证城市地震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市县,要投入专项资金,尽快完成地震活动断层调查工作。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要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科学选择建设场址,尽可能避开地震活动断层。
要提高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把抗震设防标准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做到前置审批、事前把关,并落实到立项、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关键环节。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适当高于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努力提高抗震防灾能力。
要完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熟悉预案的启动程序,做到临震不乱、指挥有序。进一步推进地震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完善救援装备,壮大救援队伍。立足于抗大震、救巨灾,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搞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建立完善的应急通信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做到紧急情况下信息畅通、决策科学、反应迅速、处置有力。
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走过了 40 年辉煌历程,成绩已经属于历史,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夺取防震减灾的更大成绩,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