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思考
关于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思考
摘要:我国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自开展以来,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政策不到位,管理不力,经费短缺以及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等各单位的通力合作。关键词: 东西部职教合作 办学困难 解决措施
国家层面推动的中等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始于2003年,前不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教育部正积极部署下一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计划实施推进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积极推动东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校管理、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与交流、联合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办学。计划2010年-2012年,东部与西部每年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的学校达到3000所以上,年招生规模达到60万人,培训与交流教师2000人次,促进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等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水平差距较大。就职业学校的发展现状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难”的现象。虽然西部许多职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或省级重点教育单位,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就业困难,是“招生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要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东部地区、城市的生源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实施东西部地区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面对上述发展机遇的一种必然选择。
合作办学的形式与意义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指东部有特色的骨干示范性中职学校与西部省市、农村的中职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资金、专业、师资、就业的优势以及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有多种形式,包括实施“订单式”培养,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面向西部省市和农村地区单独招生,学生毕业后到“订单”单位就业;联合办学分段培养,即“1+2”或“2+1”的分段培养方式,是指学生先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学习一个阶段,再到东部城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提高,毕业后主要在东部地区和城市就业;定向培养,即根据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方式为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及本地区重点企业培养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
合作办学的渠道很多,包括:(1)由行政部门组织,学校之间开展合作。即通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协商,确定招生学校、招生专业、招生人数,并将其纳入省市间的合作规划,组织双方学校进行合作洽谈。(2)学校间的联系。即东部发达省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办学的总体要求,直接与西部学校联系,自主合作办学。另外,还可以开展定向职业培训;指导、帮助西部学校办学;为西部职业学校培训师资等活动。
实践表明,实施东西部合作办学具有深远的意义。参与合作的东部职业学校可以从招生、教学内容、就业安置等方面统筹考虑,分段培养,形成跨地区的联合专业教育链。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充分利用了西部地区的生源优势和东部地区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就业优势,既为东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又带动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合作办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有关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跨省招生生源安排》等文件,虽然客观上对联合招生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形式、扶持政策和措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对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政府统筹,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另外,各自为政的财政分割体制使两地省级政府在合作办学的经费问题上相互推诿,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商,使一些已经或正在开展的合作办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经费问题国家对东西部合作办学采取了扶持政策,如无论在何处上学都一律执行西部的收费标准。另外,在教育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文件中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制度;招生学校要适当降低贫困学生的收费标准,对特困生采取减免或全部免除学费的措施;对一次性缴费困难的学生允许缓缴、分期付款。然而,在有些地方,这些政策还没有(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注明!)得到很好的落实。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费,但一些西部学生仍无法承担学习费用。陕西省200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合作办学中农村学生占所有新生的80%,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38%,500元到1500元的占54%,1500元以上的仅占8%,然而,东部学校当年的收费标准却在2000元左右,学费、日常开支以及节假日往返路费使得大部分参与合作办学的学生无力承担。对东部学校来说,每年2000元左右的收费标准已经没有再降低的空间。另外,有些东部学校自身也存在着办学经费困难的问题,东部学校招生越多,办学经费就越紧张。国家及地方财政对西部贫困学生及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费差额缺乏经费补贴,使得经费困难成为影响合作办学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有些西部地区的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审批不严,致使少数东部地区把在东部招生、就业困难的职业学校及专业安排到西部招生,背离了合作办学的初衷。另外,管理上的问题还表现在异地办学上。有些东部学校通过在西部地区建立分校的模式实现合作办学。这一模式要求东部地区派出管理人员和教师前往西部分校支援,然而,由于西部学校路途遥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加之学校给予的异地补助不高,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师及管理人员不愿到西部学校支援。如江苏某职业学校与山西某县合作办学,该职校每月仅给予派出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几百元补助,使得大部分教师缺乏到西部支教的热情。
解决措施
领导重视,落实政策东部地区、城市的中职学校到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涉及到招生计划的安排等问题,各地教育局负责制定招生计划的部门要积极支持、重视中职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支援与被支援双方要明确各自职责,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并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经费统筹,多方负担解决经费问题首先应确保各项扶助措施得到落实,还要努力形成多方共同承担经费的机制。东西部合作办学需要政府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安排经费,对联合招生办学规模较大、对学生补贴力度较大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东部地区相关部门应制定奖励政策,西部地区政府应制定经费保障政策,补贴学校因联合招生出现的学费差额。对于学校而言,应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获取一定的报酬,用于学生学习和生活开支。另外,可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为东西合作办学提供经费支持,也可以在职业学校设立定向奖、助学金,鼓励西部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提高技能。
加强管理,共同负责首先,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招生学校的管理。在合作办学的基础上,保证参与合作办学的是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和重点品牌专业,确保合作办学质量。其次,参与合作办学的双方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的统筹力度。如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水平差别较大的学生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和管理,努力提高西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生活上,学校应对合作办学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应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很快度过环境适应期。同时,应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促使东西部合作办学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构建就业安置体系提高西部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新时期东西部学校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东西部职业学校应实现订单培养,落实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努力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完善西部学生就业和用工待遇的各项保障监督措施;东部学校也应对已就业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对有需要的学生实施再培训等措施。西部学校更应设法留住在东部学习过的具有新观念、新思想的学员,通过他们带动当地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将是拉动西部开发的一笔宝贵人力资源。
总之,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一个新兴事物,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问题。东西部职校合作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的支持,也需要两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真诚合作。只有切实解决好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摸索中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刚,陈辉,孙瑞国.搞好合作办学为三农服务[J].中国农村科技,2007,(2).[2]王芳.陕西省2003年东西部合作办学新生入学动机调查[J].职教论坛,2004,(9)
第二篇: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
对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考
郑振沂
职业学校与企业实行合作办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有利于解决校企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规格,而且对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形成办学特色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办学条件差,育人模式旧,就业水平低的情况。大多数职业学校还没有与企业进行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办学。要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通畅的合作渠道,构建“共享、双赢”的机制与模式。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构造依赖、共荣的水乳关系,才能除弊端,合优势,创特色,求发展。
一、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可以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需矛盾
我国目前的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企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果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投资教育,成为发展教育的后盾,那么企业的人才需求便成为教育培养的方向,企业的技术需求便成为教育开发的内容。同时,企业可依托职业学校来完成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并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员工的素质结构。这样,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一致性,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等方面可以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远期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人才供求矛盾。
(二)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目标
职业教育中存在信息不畅、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都与校企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着直接关系。校企合作可以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三)可以拓宽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途径
劳动市场的需求主要是企业需求,企业是劳动力市场的最大购买方,积极谋求与企业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学生的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对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就业开辟新途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可以形成职业学校办学的特色
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类型,其“类”的特色不明显,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基础也不好,竞争力相对较弱。实行开放办学,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营造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亲和力,使学校与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人才诸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将十分有利于形成职业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二、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基本途径
(一)共同开发专业课程
一是专业设置应体现市场观念,充分考虑市场变化,这不是教师们“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来自行业、企业中最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专 1
家来论证,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最有发言权。二是课程开发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人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习得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三是教学内容要反映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相适应。
(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于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来讲,要一切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体系,从而扩大职业教育的市场与发展空间。从企业来讲,要从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制定、提供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校企双方合作组建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也可以自发地调整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从总体上降低学校教育成本。
(四)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企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也需要通过科研途径来提升。因此,校企双方应将科研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措施抓紧抓实。学校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的实际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可以对学校的科研提供经费、中试基地,或在学校投资建立企业实验中心。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将产学合作提高到产学研合作层次。
三、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层次定位问题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按合作的深浅程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建立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科研方向、进行成果转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实行校企合作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而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应在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产学研的结合,实现浅、中、深层次的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选择问题
为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范例分析,有三种校企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一是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三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办学关系,维护了校企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合作办学和开展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可靠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顶岗,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企双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共同制定的相关教学文件,使得教学过程可控,教学目标明确。在此过程中,无论学生或教师都可以获得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问题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发挥政府职能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一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职能。政府要通过制定和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来激发企业的需求动力,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二是必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需要建立起连接企业、学校、政府的中介组织和机构,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的经验,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职业学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长远发展目标
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理论认识与实践之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眼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二)校企缺乏真正互动
在目前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职业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三)教育缺乏预见性、指导性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经过多年的办学及校企合作的探索,职业学校一般都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把调整专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选择来抓,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开设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但必须清楚的是,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
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四)缺乏科研能力和资金保障
职业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职业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因此,必须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
五、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双赢”机制
(一)更新职业办学理念
一方面,从培养职业特色人才出发,职业学校虽有与各级各类企业、单位合作办学的愿望,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吸纳企业的意见较少。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职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培养职业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缺乏办学的主动性。职业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教,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真正成为办学主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
(二)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基础
目前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有一定困难,企业很难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因此,要分析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的新特点,结合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依靠力量,进而实现校企“双赢”。
(三)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校企联合办学需要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及职业学校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政府在这种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政府在政策制定、关系协调、经费支持和质量认定等方面的领导作用与法规保障,校企合作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政府应通过信息服务、设立中介机构等方式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沟通双方的合作关系,抓好校企合作的试点示范工作。应尽快建立起一种和谐、有效的法制框架和现代企业制度,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随着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职业学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
第三篇: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搭建职业教育平台 推进省级合作办学 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津举行 作者:闫志刚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7期
6月25日,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天津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出席。
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参与了当天的签约活动。以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和以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甘肃等为代表的西部省份教育部门之间签订了招生、送生合作办学协议,招生、送生各为7.35万人。
鲁昕指出,这次签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工作。东西部职业学校合作办学,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的实际行动;是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完成今年820万人招生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次签约活动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广大学生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充分发挥东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巩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对于缩小区域、城乡职业教育差距,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培养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都具有重要意义。
鲁昕要求,要多渠道组织生源,努力扩大招生范围、扩大服务面向,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贡献。
第四篇: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
作者:王振海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5期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简析
“集团化”本来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比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并以规模优势实现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将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目前,对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的涵义一般是:职业教育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教育组织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或某种资产为主要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基于区域、行业、校企合作平台的多法人职业教育联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职业教育集团特征的组织所实施的办学行为可被界定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对教育部门、政府机构而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教育宏观管理战略;对院校和其他参与集团化合作的组织而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各方增进办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策略。
二、组建职教集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依托行业和企业的一种教育,这决定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企业和行业土壤中产生和生长的,所以校企之间形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纽带关系。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转制,企业进入市场竞争,企业性质的变化使之不再能够承担办学的义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对学校的依赖关系减弱。这样一来,职业教育的大环境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起步的,职业教育集团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集聚实力,二是重建校企、校校联合。它们都体现了职业学校主动寻求出路,实现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些要求需要一个具有更大规模、更多功能和更具组织活力和张力的教育组织来承担一系列新的使命和任务,职业教育集团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应运而生的。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集团化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集团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二次飞跃的需要
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教从无到有,形成了燎原之势。在校生规模以及数量、层次每年都有突破,量的扩张基本达到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程度。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这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视为“第一次飞跃”,在这次飞跃中,职业教育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城市优于农村,重点职校优于普通职校,但总体上来讲,办学质量和社会信誉还
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职业教育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职教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就是“第二次飞跃”。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已趋向国际化,呈现出开放性、创新型、精细型的特色。显然,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粗放经营”阶段。必须寻求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让有限的职教资源充分运用起来,让一盘棋中的每一个棋子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就是时代赋予集团化办学的使命,以这种高度集约化的办学方式,能够促使职业教育的二次飞跃得以实现。
2.集团化是优化职教诸要素配置的需要
现行的职教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由于职教的投入大部分依靠政府行为,学校之间争资金、争师资、争生源,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直接后果是职教的整体办学效益低下,自我完善、自我生长的能力不强,职教的办学信誉以及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也相对减弱。而实行集团化办学以后,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集中资金投向,保证重点工程尽快建成,保证职教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尽快走向规范化、一体化、现代化;可以将有限的师资力量统筹安排,发挥最大效能,通过强化教学教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可以使职教生源有序分流,避免招生大战。更重要的是,集团化可以使内部的所有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共享,“龙头”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有利于强化内部管理和分工,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提高职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信誉。
3.集团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该说,从教育的功能来看,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最为密切。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大生产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以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另外,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本来就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职教所需的专业师资中的相当一部分,要从生产第一线有造诣的专业人才中挑选,职教广阔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建立在生产、流通的环节上,如以工厂、车间、农场、商店等作为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等。因此,以集团化的办学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加强职教内部诸要素的融合,而且可以进一步密切职教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不断培植新的有利于职教发展的生长点,达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类型和特点
国务院及各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明确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一般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有这样几种情况和类型,并表现为以下特点:
1.按照学校、企业及其他实体所处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分三种类型
一是区域性集团化办学,主要特点表现为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二是行业性集团化办学,主要特点表现为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有行业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行业提
供支撑服务;三是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主要特点表现为办学的牵头单位可以是一所职业院校,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
2.根据各成员单位集团化办学的结合关系分三种类型
一是院校联合、龙头立团。以名牌学校为龙头,与多所学校联合组建教育集团,并有统一的领导协调组织,集团成员学校资源共享,各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校企联合、冠名立团。以集团名称“冠名”,集团一般实行开放式、动态式管理。三是合并重组、相融相通。这是一种实质性的合并形式,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入集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实行资源共享,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实现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的优势互补。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行机制。其模式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将对集团化办学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使集团化办学成为资源共享、功能齐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实体,运行主体是职业院校。
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考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一方面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对运行机制进行有效调控;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作用,使运行机制的方向性更明确。政府对集团化办学的干预主要通过制定法规和投资等手段,将职教集团纳入行政管理范围,为集团化办学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甚至法律层面上对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进行规范。建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有关政策,明确由教育主管部门与民政部门协调明确集团的社团属性,使集团能够以社团身份进入社会领域,合法从事各类社会活动。将职教集团纳入政策管理范围,通过设立职教集团奖励基金等,鼓励职教集团化的发展。
2.完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进程,关键是要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推动相关部门为企业参加职教集团、参与职业教育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允许企业盈利等,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集团也要通过有效运作,以校企、院校间深层次的合作成果,企业和院校的实质性获利来推动推动集团成员的观念更新。使其不仅将参与集团活动作为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帮助,更作为实质性获益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集团互惠互利机制的完善问题,推动更多的企业、行业组织参与集团活动。
3.加强沟通与合作,协调各方关系
集团化办学的主体是学校,但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必须由用人部门、企业、经济界参与,加强沟通,重在合作,以强化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凝聚力,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共享协议,加强合作。职教集团的合作各方要具有共同的目标、意向和意愿;建立各方共同遵守的,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推进合作机制的协议条款和制度;在校政合作方面,发挥各级政府对职教事业的扶持、促进作用,从领导和组织层面发挥政府行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推动作用和跨部门协调作用,使校企合作从“一对一”逐步走向“一对多”,从“点对点”走向“面对面”,为集团成员合作效能的提高提供稳定的区域依托和良好的产业支撑。使学校和企业从外部结合走向内部结合,从松散聚集走向紧密聚合。
4.坚持规范发展,突出特色办学
(1)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各种因素对教育发展的需求组建教育集团,因地制宜,不能照搬,更不能一哄而起,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2)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集团化办学具有的突出特色,办学过程中,不能将其等同于把企业完全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实体,它不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而是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坚持国有属性的原则。组建的教育集团,要保留学校的国有本质,其资产为国有资产,应得到保值和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4)坚持目标一致的原则。即集团化办学目标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水平,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5.健全相应的评价和调控机制
评价具有鉴定、激励、导向、监督和诊断等功能。根据既定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实现目标的整个活动过程、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作出相应判断,对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活动进行适时调控,使之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
注:本文为2010年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济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第五篇:职业教育办学汇报材料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近年来,省委政府、教育厅,市县政府、教育局一直以来对西乡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长期的关注、支持和厚爱,借此机会,我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学校近年来的办学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学校基本情况
西乡县职业技术高中创建于1983年,位于城西三里河,距县城三公里,覆盖人口41万,占地面积100亩,开办有秦巴茶艺、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铁路运输、空中乘务、新能源应用等九大类专业。其中,秦巴茶艺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6%,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稳定率达85%,近两年就业学生月收入均达4000元以上,近5届毕业生中已经有8人成功创办了个体企业,有4人成长为大型公司的中层领导,学校对外培训部年培训人数达4000人以上。
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科学谋划,累计争取中省市县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了公寓楼、茶艺楼、运动场,装饰装修了校园文化广场,专业实训设备不断更新;成功与北京通航、江苏连通教育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各类竞赛硕果累累,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校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