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时间:2019-05-12 06:3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第一篇: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 推进“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汇报材料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60亩,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为教学区,占地164亩,北校区为实训区,占地96亩。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实训设备齐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实训基地新建焊接加工、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汽车维修实训车间8000平方米,电子电工实训车间7间,占地面积

795 平方米,采购各类实训设备投入近2100万元。有8个校外实习基地。30多家合作企业,这为我校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充足的实训条件。

学校地处乌苏、奎屯、独山子的“金三角”地区,是北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重点产业有石油化工、纺织、冶金、仓储物流、设备制造等,过去的五年,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中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和尝试,深刻地理解“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这一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紧紧围绕市场需要,注重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相衔接,为地方经济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依托“奎-独-乌”园区的经济发展,以岗位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化校企合作,把学校建设成“金三角”地区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的试验基地。

为推动校企合作,我们坚持“工学结合,定单培养,产教结合,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把培养和就业紧密结合,有力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与本地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工业园区人力资源签订“订单式”招生协议。我校与乌苏化工园区各企业定期召开座谈会和招聘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年来乌苏市政府分别在新疆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在新疆钵施然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在乌苏鹏程植保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为我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2016年10月15名乌苏工业园区签订的“订单式”招生焊接学生,入企实习,焊接实习老师跟班三个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真正意义上实现师带徒的教学模式。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季,学校开展双选招聘会活动。2016年6月6日,我校在学校举办校园企业招聘会,有180余名学生面临顶岗实习,20余家企业将带着他们的文化,企业需求等来我校参加此项活动,学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二是积极寻求与各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立足于学校发展,加大横向联合,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先后与分布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等地的三一西北重工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广汇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湖北宜化威重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等18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三是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形式。以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为基础,学校出租场地与设备,企业引入管理机制和管理人员,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实现学生在校内开展顶岗实习活动。2015年我校与新疆宏琨展鹏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了“校中厂”的合作协议。

四是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即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每个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获得专业技能和初步的工作经验。我们本着出校门就能进厂房的办学理念,学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实习,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任教或定期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为学生开设讲座,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学生实习和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方面的准备。

五是校企联合办学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2016年3月,我校将一个班的学生送至湖北宜化威重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厂址在独山子),配实训教师下企业实习指导,同时进行业务提升。企业与学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制定顶岗实习计划,今年3月,企业与2015年7月份顶岗实习的学生正式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

学校领导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与企业联系、沟通,并多次考察企业实力和管理水平,感受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的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企业当前和长远所需人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时充分征求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形成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对接。2014年7月-2015年12月有106位学生顶岗实习,学校派出实习指导教师,在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汽车维修技巧等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回校后对教学定向、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课程建设、实验室的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班级企业化的管理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

六、工作中的问题

1、订单式招生企业的效益影响学生就业的稳定性,不少企业在发展初期,经济的下滑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冬休和停产,裁员是很平常的事,导致学生失业。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困难,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不强,学生自身技能水平有限,诸多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入企。

第二篇: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开创职业培训新局面的持续动力。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立足于行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篇: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实施方案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单位实施方案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是一项关系学校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政治任务,为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培养各民族技术人才,为乌苏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构建和谐校园,努力实现自治区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夯实基础,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提高学校各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水平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教育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具体任务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作为乌苏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各族各类技术人才的摇篮,是我市民族工作的缩影,也是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担当使命,广泛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加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各族师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各科室要按照校党委的统一要求,确定本科室工作计划,结合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学校党政办公室、工会、团委、学生科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职能部门,要不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和处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相关问题,加强对各科室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

(三)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理论研究。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爱国主义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形势政策的法纪教育。党委中心组每年至少组织1次专题学习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至少撰写 1篇相关内容读书笔记;工会每年组织专家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1次专题讲座。

(四)精心组织实施,开展创建活动。学校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载体,由机关党支部、工会、团委、学生科、教务科不定期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演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演出、红歌大赛、体育竞赛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团结、凝聚力量、鼓舞人心的目的。

(五)完善奖惩制度,增强工作动力。学校要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奖惩机制,要充分发挥各科室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考核、考评内容,对成绩突出、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造成影响民族团结进步重大问题和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党政班子、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校党委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干部年终考核,每年对各科室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制定的创建方案,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探索做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使全校各族师生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力争在2013年底实现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创建目标,并鼓励全校师生争创市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四、组织领导

依据乌民创办【2013】01号文件,经2013年3月13日校党委会研究决定,决定成立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陈吉平副组长:王建虎

成 员:张建新 努尔东〃明力克 王旭 孙奇 姚顺际黄胜 李辉 王新霞 慕志峰林璐璐 赵天胜 沈忠 张艳丽 蔡红霞 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努尔东﹒明力克同志兼任,成员有孙奇、慕志峰、朱世军、王新霞、林璐璐、蔡红霞。办公室负责本校落实模范单位创建活动日常工作,确保本校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组织形式

学校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活动分别从教职工和学生两个层面来开展。

(一)教职工层面的创建由机关党支部和工会负责。

(二)学生层面的创建由学生科、教务科、团委参照本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计划,具体组织实施。

六、实施步骤及责任分工

(一)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2013年3月18日---4月19日)

按照校党委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学校总体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组织召开动员会,并利用校内宣传媒体,大力宣传上级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学校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在全校营造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浓郁氛围。(责任部门:创建办)

(二)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日-12月31日)

立足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专题活动,具体如下:

1.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责任部门:学生科)

结合五月份自治区第31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重点抓好新疆“三史”教育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宣传活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地区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宣传活动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和学校教职工理论学习计划,进一步澄清历史事实,统一思想认识,让各族师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央的关怀、辽宁省的深情厚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鉴别力,并把感恩之情转化为促改革、谋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不懈奋斗。2.开展“四个认同”宣讲活动(责任部门:教务科、学生科)

4月下旬组建“四个认同”、新疆“三史” 和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在校园内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使“四个认同”、新疆“三史”知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军队好的“六好” 主旋律。

3.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责任部门:工会、学生科)

5月上旬,以“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都说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为主要内容,在全校师生中组织开展“推荐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演讲比赛,推出一批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用身边看得见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演讲活动分别从教职工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

4.举办“千言万语说稳定”主题征文活动(责任部门:工会、学生科)

围绕“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主题,5月份中旬组织师生两个层面的“千言万语说稳定”主题征文评选活动,颂扬先进典型,唱响和谐稳定,切实把各族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上来,共同维护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5.举办“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责任部门:团委)

以建党92周年为契机,“七一”前夕组织全校学生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大合唱比赛,使“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深植人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团结、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教育目的。

6.将创建活动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责任部门:机关党支部)

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和“党员义务奉献”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6月上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党的民族政策知识测试活动,教育全体党员师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做民族团结的表率,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做贡献。7.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军民共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责任部门:工会)

9月初以新生入学为契机,开展“军民共建鱼水情民族团结心连心”共建活动,通过双方开展共建共育活动,发挥学校和部队各自的优势,共同提高,从而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资源共享,进一步开发拓宽学校的教育资源。8.开展民族团结先进创评活动(责任部门:党政办公室)

结合教师节活动,9月上旬在全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结对子”、“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民族团结模范班级”、“民族团结模范宿舍”等创评活动,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考评激励机制,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9.组织开展教职工体育竞赛活动(责任部门:工会)

9月中旬,组织开展教职工篮球、兵乓球和拔河比赛,广泛发动学校各族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使之凝聚成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10.结合实际,查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责任部门:教务科、学生科)

根据学校实际,11月上旬开展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照顾政策、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学杂费减免缓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结对帮扶工作、教育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相结合,认真查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为师生办实事上。

12.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创建工作长效机制(责任部门:党政办公室)

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月下旬校党委与各科室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章制度,明确各科室以及工、青、妇组织的职责,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自评整改阶段(2014年1月1日---1月15日)1.各创建责任部门开展自查自评工作,按照方案的具体要求检查实施情况,并写出活动总结,于2014年1月10日前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部门:各科室)

2.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各科室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形成书面材料。(责任部门:创建办)

3.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对学校各相关部门创建活动的实施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责任部门:创建办)

(四)第四阶段申报迎评阶段(2014年1月16日-3月31日)积极做好创建工作的总结及创建成果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形成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自评报告,并根据乌民创办有关创建工作评审要求,结合自查总结情况,全力做好创建工作的申报及迎接检查相关事宜。(责任部门:党政办公室)

七、工作要求

(一)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科室负责人是创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二)各责任部门在创建活动中,要对照要求,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将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确保创建实效。活动结束后,各有关部门要将活动计划、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报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接受领导小组的全面验收。

(三)创建办要围绕整体创建活动,及时进行信息及影像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校内宣传载体进行跟踪报道,弘扬主旋律,营造创建氛围。

(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创建活动的宏观协调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形成事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有人检查的工作新格局,有效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

2013年3月18日

第四篇: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产教合作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金辉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中等专业学校算起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联合大学开始,也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应该说,产教结合的办学实践与职业教育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步的,在这期间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历史的曲折、挫折。进入新时期,面对新任务,职业教育如何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体制改革要求,积极探索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新路,创新办学模式,加快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需要深入开展理论的探讨。

一、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职业技术教育的成长、发展源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来自与经济、社会和普通教育的相互关系的实践和研究。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应用性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现在高职占高等教育的规模已是半壁江山,中职即将与普通高中平分秋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高、中职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初中后、高中后的教育结构的两次分流。高、中职这两个“一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中学教育是类别关系,不是级别关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高、中、初等职业教育是级别关系,但又不同于普通教育那种逐级升学的级别关系。专升本、对口招生则是职、普立交桥的建设与拓宽。对中等教育的两次分流和职业教育类别的正确认识,是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才得来的。每当某种思潮冲击这一认识,模糊、淡化,乃至否定这一认识的时候,职业教育就受挫折,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就难以健康持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及上世纪末两次中等教育曲折历程的感受及其深刻。而认识回到正确定位,职业教育又快速发展。这是为什么呢?简言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二是教育结构必需适应时代要求,使人才培养的总体结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三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自身规律,探寻、践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真办职教,办真职教,真正办好职教”。

1996年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性质(本质属性)作了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教育制度则从基本制度层面上保障着职业教育性质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方针,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广大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实践,走出了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的职业院校建设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育的社会性以及生产性、相对独立性等等基本属性,这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共有的。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及其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产教合作、校企结合,成为体现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职、普关系是教育结构内部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职业教育的个性、特殊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就没有区别了,如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只是将本科教育的四年压成三年,只是内容压缩,那就是没有区别,没区别就没有职业教育了。同时,又不能否定教育的共性、普遍性,我们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计划要由市场推动,公办院校办学体制要探索改革、创新,这些都是我们的特点、特色,但不能也不可能走向职教产业化,否则,也就不是教育了。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我们正由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坚信产教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是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环境有机对接的有效形式,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教育环境资源,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模式,是校企文化交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必由之路。

二、产教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从产业、企业角度看,是要解决技能人才(技师、技工)的补充和提高,以师带徒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了,特别是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自己培养解决不了,或成本太高,质量、门类无法满足,就必然要专门学校来办;从举办学校角度看,勿容置疑,不能脱离产业、企业,否则就是离开了服务对象,就失去了存在目标;从学生培养角度看,没有校企结合,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技能人才,就业就没有竞争力;从教育及其结构角度看,人的智能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发展职教。周济部长把它提升为对“办什么样职业教育”和“怎样办好职业教育”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确实毫不为过。

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以来,国家召开了三次职教工作会议(2002、2005年国务院召开,2004七部委召开),从2002-2004年教育部连续召开四次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三次高职,一次中职),全国职业院校交流研究,部长每会必到,大家说是部长总动员,走向产学研结合新时代,真可谓汹涌澎湃,如火如荼。

纵观连续几次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和产学研交流会,全国职业院校经验交流,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大计,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这些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要点,凸现产教合作的大趋势。

1.进一步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推进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一个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推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政府宏观指导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使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就业、胜任岗位要求。并且,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3.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要求中职学生要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高职学生实习实训不少于半年。并相应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使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劳动保护、安全工作,支付合理报酬。要求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每两年两个月)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4.推进体制创新,增强职教活力。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优化组合,扩大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路子;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提出了公办职业学校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境外资金,探索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

5.充分利用优质职教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总之,产教合作已是职教发展的大趋势,顺之者昌,逆之者衰。我们只有适应大势,坚持产教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主动融入安徽中部崛起、新型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大潮,才能立起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才能建设发展得更加兴旺。

三、产教合作模式的探索实践在于创新突破

产教合作、校企结合直接关连着职业院校建设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关连着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已成为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省各类职业院校勇于开拓,立足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实践,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横、纵两个层面看,横向层面有以下类型:①行业、企业主管主办院校,依托行业企业,直接结合,紧密联系;②原有历史、基础与行业、企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院校,背靠行业企业,虽现属教育主管或地方主管,“已有婆家,不离娘家”;③专业方向鲜明,与行业、企业结合成立职教集团,如安徽汽车工业学校牵头组建的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安徽经济技术学校牵头组建的经济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安徽化工学校牵头组建的化工职教集团;④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产教合作委员会、董事会的多种形式;⑤民营企业举办民办高职,相互依存,机制灵活。

从纵向看:有点状的,某个或多个办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合作,如校外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冠名班、订单培养;有条状的或点、线结合的,如按专业大类或主干专业建立产教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有块状或综合的,从办学指导思想,到教育过程、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工作各环节,贯穿全过程的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区域性的合作方式:合肥(磨店)职教基地,根据合肥市“十一五”规划,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等构建合肥东北工业组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轻纺、服装、建材及相关配套产业,进入基地的职业院校将有利于与企业紧密联系,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芜湖市依托开发区,组建职教集团;铜陵市采取“大集中,小分散”方式组建职教园区,都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合作营造良好的城市组团环境。

我省高职学院仅从开展了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院校看,绝大多数都与产学研合作办学相联系,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项目。如,淮南职技院的“通过产学研理事会体制下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特色项目;安徽水利水电职技院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实用人才”特色项目;安徽商贸职技院的“传承百年老校办学传统,培养现代商贸技术人才”的特色项目;安徽职技院的“传承依托行业办学传统,培养服务社会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依托开发区,密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等等。其他院校也无一不在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断总结提高。

总之,这些探索实践都是十分可贵的,都在坚持不断进取,积极推进,逐步深化,加快发展,都未止于至善。当然,从总体看,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那些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加拿大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TE学院的培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有计划开展实验项目的高职院校相比,应当承认还有一定差距。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如何立足省情,跟上全国先进水平,面向世界,去深化改革、创新突破,确实任重道远。有专家研究提出要在建立典型模式,开展理论研究,构筑运行机制三方面去突破,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还有专家认为要体制创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我认为,从我们自身实际出发,需要:

第一,在联合合作上下功夫,推进产教合作。无论高职、中职,学校单个闯市场,显然势单力薄成本高,当由主干专业强、基础好的院校牵头,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组成团队,开展联合合作,投入全国市场竞争。我们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苦于对外联系少,信息不足,整体实力不够强,要解决拿什么去合作、怎么合作的问题。首先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去争取,而不可等待;其次总是要拿出自己最优最强的专业去参加合作,打开局面,所以一定要强化自己的骨干、重点专业,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再就是无论是企业牵头的合作,还是兄弟职业院校牵头的合作,或是区域性、跨区域性的合作都要积极参与、争相加盟。

第二,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产学合作、校企结合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动力机制,确实需要可操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也需要有可行的成功的典型模式作基础,也要合作努力,共同推进。目前的状况,职业院校普遍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但多数又是处于“松散型”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相对较少。于是有一种说法,就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其实,切不可如此一概而论,每一所学校的校企合作状况应作具体、客观的深入分析。“松散型”合作的走向无非是或者走向“紧密型”,或者走向萎缩,再就是双方根据合作内容项目目标的需要保持“松散型”。毕竟现在的阶段是已有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着力点在哪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核心还是在于合作各方“利益相关”的关联程度和“合作双赢”的成长程度。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运作机制,合作模式。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三,在点面结合上下功夫。只要在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总体改革方案指导下,点状、线状的实践都是重要的,能在点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都是可贵的,就是能够发展推广的。应当避免的是本身特点不突出,又无总体导向和面上支持,而孤立、萎缩。一所成功的职业学校,总是在大目标下找准突破口,在点上起好步,在块状发展,不懈努力走出全方位建立产教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联合合作路子。

第四,在理论创新上下功夫。产教合作教育实践的重大突破,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为先导。但我省职教研究力量薄弱、分散,不少高职院校和若干中职学校建有研究机构,但缺乏信息交流,课题选择缺乏协作整合,缺少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更少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省职成教学会组建学术委员会和产教合作委员会,也是为了推进理论研究和产教合作教育,关键在于全省职业院校之间以及和企业界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一个目的,就是努力让安徽职教更多地进入国家队,要争取有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带动全省职教健康发展,为安徽崛起,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作更大贡献。

(本文系金辉会长在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成立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第五篇:济宁市职业院校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研究

济宁市职业院校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探讨

亓伟军 颜 升

【摘要】 随着济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形成了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当前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构建“产业与教学相互支撑,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产教结合办学模式。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 产教结合 办学模式

【作者简介】 亓伟军,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邮编:272000 电话:0537-3617799颜 升,济宁山大海城热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目前,济宁市现有高职院校5所,中等职业院校67所,职业培训机构168所。基本形成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济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综合分析,我市职业教育整体上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市技能人才需求量年均11万人左右,而我市目前高、中等职业院校年培养能力不足4万人。其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但在短期内解决我市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明显偏小,投入不足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必须走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并举的路子,加快构建“产业与教学相互支撑,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保证济宁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促进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一、济宁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

济宁经济社会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需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撑,区域经济文化与教育的互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济

宁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吸引了一批规模型内外资企业在济宁集聚,在促进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济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对济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因为企业的异地拓展,只能进行资本的转移、技术的转移、产品市场的转移,无法实行人力资本的转移。大量内外资企业在济宁的集聚,需要地方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培训,这就为济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人才市场需求和肥沃土壤。二是对济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提出了要求。济宁内外资企业的集聚,使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成为济宁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长期以来适应了国外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济宁职业教育只有走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就为济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改革的需求、目标和要求。三是对济宁职业院校文化内涵发展提出了要求。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灵魂,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素质教育。这就为济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提升的要求以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需求。

济宁产业结构优势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济宁市地处鲁苏豫皖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信便利,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国家生

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鲁南经济带核心区。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教育优先、生态济宁和区域协调发展五大战略,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外向合作、金融物流、人力资源、发展环境五大区域竞争力支撑体系,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优势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孔孟文化为品牌、河湖名胜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以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以组团布局为骨架、生态宜居为特征的鲁南中心城市。济宁市的五大发展战略指向,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强支柱:一是成为职业教育强大的专业后盾和专业群建设的依据,使济宁职业教育无论是规模发展还是内涵建设,能够化区位优势为发展先机,提供极好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的发展空间。二是为济宁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就业空间,使济宁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而良好的就业前景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济宁经济社会发展向职业教育人才层次提出了要求。济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济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经济基础,关键还在于济宁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济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对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层次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中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起点构筑“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整合目标培养体系;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多元建构立体型、多功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教学工厂”为载体,逐步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实践与生产研发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步形成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较强职业能力、与国际接轨的高端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济宁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构想

济宁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必须引领学校与企业探索合作之路,建立“校企联合、产学融合、政校配合”的“三结合”职教模式,形成“政府搭台、学校唱戏、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局面。

(一)构建校企联合、合作办学的“五同步”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合作办学的“五同步”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为企业培训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相互提供平台,实现人才培训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实现企业需求与专业设置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实习与企业生产同步。学校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学校吸收企业文化精髓,实现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

(二)构建产学融合、产学研用教学模式

产学融合、产学研用教学模式的载体是“教学工厂”。“教学工厂”要实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准备,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利于学生在实干中掌握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独立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并拓宽普通教育。“教学工厂”的建设必须抓住三个环节。环境创设,有产学一体化的实体环境;功能结构,实现职业教学、职业培训、职业实践一体化;师资配备,足额配备培训师,实现教与学在培养目

标上完全对接。“教学工厂”的运行实现“四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毕业生就业率。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给学生一个工厂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企业环境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

(三)构建“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政府服务模式

政府应该转变角色,由一个投资人角色向服务人、协调人、监督人的转变,发挥其应有的“扶持、引导、协调、服务”功能,为职业教育“搭好台、擂好鼓”,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强大动力。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以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严格落实经费政策,落实生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确保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职业教育部分,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等。

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在科研经费的申请、拨付和专利申请等方面给予职业院校提供支持和便利;同时发挥其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帮助职业院校及时转化科研成果,为职业教育搭建快速发展平台。

学生就业的支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的,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的,应当优先从取得相应的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经贸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认真落实职业院校主体专业“双证互通”的规定,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获得至少一项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及劳动力市场。

校企合作的支持。制定实施校企合作计划,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都要至少确定一所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伙伴,引导协调销售收入亿元以上或就业人数500人以上的企业搞好与当地职业院校的合作。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市经贸等有关部门“牵线搭桥”,使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订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

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在我国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探索和研究探索的热点课题。

产教结合办学模式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迅捷之路。这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形成产业与教学的相互支撑、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产教结合办学模式能促进学校形成稳定的“利益联合体”。学校和企业要“求同存异”,要积极挖掘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寻求合作的内在动力。要在校企合作中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加强合作制度建设,并通过合作协议和实训基地建设来加强双边合作的法律保障和组织保障。学校要始终坚持“质量是生命”的育人理念,要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水平“吸引”企业主动合作,逐步形成“学校信赖企业,企业支持学校,企业信赖学校,校企双方信赖”的长效合作机制。

产教结合办学模式能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与文化品位。校企合作对学校而言,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渠道,但其意义与价值又不仅仅是学生就业问题;校企合作对企业而言,是解决具有一定技能人才的招工保障,但其意义与价值又不仅仅是招工问题。在实施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办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能实现三个层面的合作。一是教学层面的合作。最初的合作,双方都是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关系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的共同参与,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从经费的投入到课时的分配,从课程的设置到场所的安排,都是围绕教学层面合作。二是制度层面的合作。在办学模式上校企双方从培训中心的建立到功能的定位,从培训制度到考核制度,结合双方的利益,都要制定规范的合作制度,围绕制度层面合作。三是文化层面的合作。在实施产教结合办学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注意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渗透和接轨。产教结合办学模式不仅是技能教育,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素质教育,学生在企业环境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现代职业人。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美)纳尔森著,陈树清译,《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济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下载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