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杂货店里走出来的数学家范文
从杂货店里走出来的数学家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理解课文容
情感: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执着追求。
重、难点:体会华罗庚刻苦、勤奋、顽强的学习精神。
教法:读中感悟
教具:凑集的华罗庚资料
流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华罗庚的部分,读了这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读喜爱算数,顽强学习的部分,写了华罗庚的几件事?默读,并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3.华罗庚的人生经历,使你认识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华罗庚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渎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迁移练习: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中学时代 “孙子定理”
华罗庚在上海被夜校老师训斥
自学成材
失学回家,坚持自学成为数学家
教学反思:
第二篇:《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学设计
《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容
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执着追求。
重点难点:
体会华罗庚刻苦、勤奋、顽强的学习精神。
教法:
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收集的华罗庚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华罗庚的部分,读了这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读喜爱算数,顽强学习的部分,写了华罗庚的几件事?默读,并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3.华罗庚的人生经历,使你认识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华罗庚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迁移练习。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中学时代“孙子定理”
华罗庚 在上海被夜校老师训斥
自学成材
失学回家,坚持自学成为数学家
第三篇:从桃花源走出来的人
从桃花源走出来的人
陶渊明,一个从桃花源走出来的人。跟着他的脚步找寻心中最宁静的那方土地,此刻我仿佛走进了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生活在那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大同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点的吵嚷声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的平和,那么的诚恳。
当然,桃花源这个理想境地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更是作者所向往的。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的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找不到社会中的“桃花源”,他只有去经营自己的“桃花源”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的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他在自己的田园里,一边体验着寂寞,一边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披衣言笑,欢酌春酒,清唱鸣蝉,泛览典籍,赏析奇文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解脱,寻求人生的超越,总结宇宙的人生之道。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这种隐居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但其实他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尤其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这个“世外桃源”更是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喜欢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更喜欢这个能够内心如桃花源一般的他。
第四篇:历史课从图片中走出来
历史课从图片中走出来
永州市祁阳县文明铺镇中心学校 袁致真
内容摘要:如何处理图片与历史课的关系,充分认识历史图片的教学功能,怎样利用历史图片来创新历史教学,历史图片教学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历史 课堂 图片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特别在识记层次中,要求学生识别重要的图像、画、以及通过阅读和观察,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去获取历史信息,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图虽无声,图却表情,历史图片和地图的教学功能越来越被历史教育界关注和重视。正如美国图论学者哈拉时所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在初中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有各种各样的图片,地图、让学生有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方面任重道远,如何让历史课从图片和地图中走出来,如何运用历史图片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一直是历史教师探究的课题。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究方法,以求得行家批评指教,共同达到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如何处理图片与历史课的关系。
1、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初级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处于一种落后状态,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文字差不多成了历史教学唯一媒介,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导致历史教学效果差,质量低。
2、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态,关键是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会开发课程资源,历史图片及地图就是历史课程中重要的资源之一。图片包含许多显性与隐性的历史知识和信息,它们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图片进行教学大有可为。尤其是图片中有各种趣味游戏和活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和活动层面,让历史课真正的“活”起来,就要切实做到图片渗透教学、教学渗透图片。
二、充分认识历史图片的教学功能。
1、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历史图片天然要比文字和语言有优势。先入眼再入心,历史图片能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愉悦感,能引起学生看的欲望。如《清明上河图》它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沿岸清明时节的风貌,学生看了图中街道纵横交错,车水马龙的无限热闹的光景,就能直接感受浓郁的宋代城市社会气息,学生很自然就萌发了对其繁荣背后的探究兴趣。
2、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信息。图画中的各个部位、各种形象或符号,甚至各种颜色都载负着不同的信息,可以起到延伸教材中涉及的知识和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如《趋向多极化的世界》从图中能够看出随着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强国,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发展使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3、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因为历史无法再现真实的场面,说明了历史的感知和体验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将既往的历史知识尽可能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历史图片就是最好的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习彼得一世改革,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彼得一世的画像图,彼得一世坚毅、刚强的气质跃然纸上,从图片入手,加深学生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如: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中,引导学生观察本课地图,学生很自然就理解了法西斯的本质并明白德,意,日法西斯是反人类的,对内独裁对外侵略。
三、怎样利用历史图片、地图创新历史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创新密切相关,要使学生创新首先教师创新。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上,教师对图片资料要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
1、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展示等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议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节中,用人民日报刊登各地纷纷以虚假的高指标、高记录相夸耀的图片和数据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全新的体验或式学习和情境化学习。
2、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运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讲历史故事,设计旅游路线,写解说词或小论文,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理,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
3、在图片创新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捕捉发现,用心灵与思考去咀嚼沉淀。
四、历史图片教学遵循的原则。
1、看清楚图片出现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具体事件读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带着情感读图。
3、多给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反复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思维。
4、了解图片的基本要素。即图片的图名、图例、方向、注记、符号等。
5、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先看清图名,知道图片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及图片的表现方法,并深入图片内部挖掘图片信息。
教育贵在创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应用历史图片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崭新视角,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要我们努力探究,精心设计,历史课走进图片必然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一平主编
2.世界历史地图九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编
3.《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光明日报出版社 骊娟主编
4.世界历史地图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是主编
第五篇: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
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
——初探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几点试验
小学音乐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学要脱胎换骨,辞旧迎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旧的圈圈套套中跳出来,以全新的面目进入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小学学生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成熟的。它是指图文声像等多种信息传达形式的综合。在这里可理解成在计算机平台上对信息载体,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再现,使信息表达得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在音乐教学中,采取MIDI音乐、声音、文字、图片、动画、电影、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采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改革的新跨越,将是当今音乐教学改革的立脚点和开拓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媒体,引情激趣。
在传统中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音乐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在教唱《摇篮曲》这一课,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再配上优美的乐曲,亲切的朗诵,让学生在静静的欣赏中初步了解到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当学生会唱理解后,再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欣赏那舒缓悠扬的歌声,头脑中幻想着小宝宝睡着后宁静、安逸的画面。在这种意境中,孩子们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音乐调动起来,内心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使他们真正领略到了音乐的美。
在欣赏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边听边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表情和动作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通过欣赏课件中栩栩如生的画面,深刻地体会到乐曲中那悲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旧社会带给人们的苦难生活。此时此刻,教师又不失时机的要求学生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关于体现旧社会人们受苦受难的古诗词作品配乐背诵给大家听。目的在于不但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使学生在自我理解中,更能深刻地认识到新旧社会的对比,从而珍惜自 1
己在学校的每一寸光阴。而后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自己动手搜集关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相关的知识,下节课集体汇报。这样就将课堂不仅仅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而达到了延伸的效果,更加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在运用中要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使学生的心理及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理解音乐。我在教《愉快的梦》时,拉上窗帘,多媒体展示夜晚皎洁的星空,星星在眨眼这样一幅静谧的图画,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在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中体验音乐的情感。
在学唱歌曲《秧歌舞》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播放录像《民间秧歌队》(本校教师参演并亲自制作的光盘)。学生们看到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小车旱船、高跷等。尤其是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拍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观众陶醉,甚至受其感染,忍俊不禁,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充分展现了老百姓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此情此景,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热爱秧歌舞的激情,几欲动身抬腿,跃入屏幕,跳个痛快!
三、利用媒体,辅助讲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几乎从五六十岁的老人到十来岁的红领巾都能唱出那熟悉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我多次教过学生唱这支歌。过去教时,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架琴,学生很难进入一种美的意境。近期来,再教这首歌时,我借助媒体,首先演示迷人的画面:在平静的湖面上,一只一只小船满载红领巾,轻巧荡着的双桨、湖面上荡漾的微微波纹、优美的歌声扬起来了„„一幅迷人的画面将学生们的情绪激发起来了。此时,我便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分析歌曲:全曲用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从一个侧面表现生活美,表现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这样,学生不仅进入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也深刻的理解了歌词的丰富内涵。
又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运用了多媒体声、色、形、动的特点,将制作成MTV让学生欣赏,看着有趣的画面,倾听乐曲,欣赏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音乐与动画结合并以听觉辅以视觉形象,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的模样,有趣地吸引了学生们,他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兔子与乌龟的样子,随着音乐表演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片断的欣赏,用不同的方式诱导、启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分析乐曲内容并解决难点,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
四、利用媒体,引导鉴赏。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判断和评价能力。审美鉴赏是在深刻的审美领悟和品味中进行的,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审美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音乐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达到上述要求和实现其目的,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音乐审美教育体系中,戏曲艺术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具有其它的艺术所不可取代的美育作用。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对戏曲不甚了解,对戏曲这一艺术形式所采用的夸张、想象、省略以及装饰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知之甚少。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不言而喻,学生一是觉得乏味不懂,二是茫然厌烦。但是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欣赏评剧是我校校本课程中开发的一个新课题。宝坻区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栏目中,为评剧的演唱架设了一个很好平台,也营造了一个人人喜爱,乐于参与的氛围。然而评剧的唱腔、旋律不同于歌曲,他固有的程式化的板式、唱腔、结构、演唱技术深奥而复杂,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况且不同的行当具有不同的发声用气方式,其吐字行腔和韵味也别具特色。学生们对它丰富多彩艺术内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音乐的艺术特点,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在欣赏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丰富的信息量将评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以及不同戏曲家的演唱风格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们欣赏。如:播放《花为媒》、《秦香莲》、《茶瓶计》、《夺印》、《包公赔情》等片段,同学们面对如此丰富的戏曲画面目不暇接,不但聆听了不同行当的优美唱腔,又直观的欣赏了那五彩缤纷的戏剧服饰和具有夸张性的人物脸谱造型,以及抑扬顿挫的戏剧道白,了解了虚拟动作的程式,声腔的曲牌板式,分辨了不同行当中脸谱造型人物性格特点,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同学们主动登上了讲台参与模仿演唱,感受和理解到戏曲的内在美,更重要的是了解了戏曲艺术通过美丑的强烈对比,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了对美的憧憬追求和维护,对丑的憎恶嘲笑和鞭挞,体会到戏曲艺术的美育手段和高层次的美育地位。
五、利用媒体,弥补不足。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欣赏某首经典乐曲,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解、“欣赏全曲”和“分段听、反复听”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计算机技术则可以把主旋律、和弦以及打击乐等每个部分分割开来进行形象的欣赏和讲解(教师必须事先将乐谱输入到计算机的程序中),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直观完美地完成欣赏课的教学任务。
总之,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改造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实现音乐教学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计算机化,将为音乐教学展示更加美好的前景。
让音乐教育从“老区”中走出来——初探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几点试验
市区:天津市宝坻区
乡镇:霍各庄镇
学校:高八堼中心小学
姓名:王义俊
电话: 022-22517924
022-225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