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主任工作中体现的几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需灵活运用六种心理效应
作者单位:宜春四中 作者姓名:孙 雪 英
2007年12月24日班主任需灵活运用六种心理效应
宜春四中
孙雪英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协调各方面的纽带和桥梁,更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任。时下,很多班主任慨叹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很强的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班主任灵活运用六种心理效应教育引导学生,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源于一个实验,在一座闲臵的居民楼里,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如果及时安上新玻璃,以后就不会再有人破坏其它玻璃;如不及时补装,人们就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公众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从而诱发犯罪思想的滋生。
班主任要巧用“破窗效应”,合理地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在平时工作中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明察秋毫地发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将班级中的常规隐患消弭于萌芽状态。如学生中的早恋、班内的非正式群体、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需要班主任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否则,就会出现“破窗”后的结果。同时还要慎重对待学生犯错误的“第一次”。对于“第一次迟到”、“第一次早退”……,班主任如果过于迁就、宽容,或者视而不见,势必造成对他人一种潜在的纵容。伴随着这“第一块未及时修理的玻璃”,各种问题将在班级中层出不穷,很快就可能导致班级管理陷入困境。
二、活用“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指人的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或失真。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他用月晕的光学原理来形容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了良好的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一个人的优缺点一旦被扩大为“光环”,那么,这个人的其他优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心理学的“光环效应”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和教育者,认知上的以偏概全的做法不仅会影响你对他人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且会阻碍他人的发展甚至影响其一生。
班主任要活用“光环效应”,要积极倡导素质教育,身体力行,树立“以人为本”的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理念,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评价不能“一好百好”,相反,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更不能“一差百差”,“一无是处”,要避免中国式的“分数光环效应”,而应该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锻炼学生,力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言行和成长轨迹。
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想,多用描述性的语言,要多角度地进行评价,要有理有据,切忌主观臆断。
三、重视“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班主任要重视“门槛效应”,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累积,慢慢地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最后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应先提出一个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四、把握“拆屋效应”
鲁讯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的性惰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大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班主任应准确把握“拆屋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时候要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直接对学生提出一种比较困难的方案,学生会因惰性、玩性或畏难情绪不想去完成。但给出多种不同的方案,有简单的,比较难的,很难的,让学生必须选取其中一种执行,学生往往会在有比较的情况下更好地完成任务。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五、谨记“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古希腊有一个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并且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尔等人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其实验只不过是一次一般的智力测验。他们随机抽取少少数学生进测试,测试后故意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结果,那些被认为有潜力的学生的学习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老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动力,应该经常用期望来教育、指导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公平对待和赏识,也特别希望老师多关注自己,后进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关注,用期待的眼光看待他们,让他们在关注和期待中主动地成长。班主任要谨记“皮格马利翁效应”,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样,学生的才能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就会更深一层,对学生就会增添更多的欣赏与喝彩,减少轻视与指责,学生也就会流露出对班主任的信任。
六、慎用“马太效应”
《圣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了,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班主任要慎用“马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对待优秀生和后进生上不要以偏盖全。要在看到优秀生特长的同时关注他们的不足之处,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该引导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对待后进生则更要多一双发现的眼睛,让他们身上的亮点早日发出光彩。班主任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尊重,以深情厚爱取得他们的爱戴和尊敬,使他们自觉、愉快地接受教育。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要珍惜,要紧紧抓住,如果是潜在的,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寻找、挖掘;是微弱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总之,班主任只要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这六种心理效应,经常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到学生中间去,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去热爱、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学生也就愿意和班主任交流、说心里话。这样,班主任与学生就能良性互动,就会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第二篇: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纺化系 王惠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众所周知,“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是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的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今天我想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心理效应,以及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效应,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所用。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名著名的雕塑家,叫做皮格马利翁,他曾经对着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颠倒,痴迷不已。后来美女雕像竟化为真人,与他相亲相爱。皮格马利翁情到深处的梦想成真虽是神话,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期待成为现实并不罕见。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应”,心理学上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学里,声称评估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学生的名单神神秘秘交给老师,还要求严格保密。名单上并不全是老师熟悉的好学生,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评估是发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现。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八个月之后,心理学家回到这所小学检查实验进展。当初名列“有发展前途”名单的学生果然成绩进步很快、性格更开朗活泼、跟老师的关系有更好。
当教师赞叹心理学家的评估惊人准确时,研究者揭开了谜底:其实那份名单是随机选出来的,跟所谓评估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真正影响学生表现的是教师相信他们有发展前景后,无意中流露出的对“天才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我相信你行,你就肯定行,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精髓!引用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不能轻易的去否定任何一名学生,应该对每一位学生(包括犯错误受处分的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案例:学生会要求每班召开一个学术交流会,其他班级基本上都是由班长或团支书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在我们班却是由学习委员来组织策划完成的,并不是我们班的班长团支书没有能力,让学习委员一个小女孩来负责,主要是考虑想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事实上最初决定让她做的时候,她来找过我,说自己不行,万一弄不好怕影响班级形象,当时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可以做好,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你努力了就行。”最后我们班的学术交流会被评为了优秀,参加交流会的学生对此次活动的评价也很高。
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大学校园里也较普遍。例:(1)有的学生暑假里本来有自己的安排,不打算外出旅游,但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也和大家一起去旅游了。(2)夏天到了,很多学生穿着拖鞋进出教学区,问之原因,告之人家都穿我就穿了。(3)06级学生早锻炼的时候,有一个跳跃运动很多人都不做,问之原因,学生则说,人家不跳,我在那跳不是显得很傻吗?大家都存在这样的想法,结果每次做到跳跃运动几乎就没人做。(4)考试作弊。人家靠作弊轻而易举的得了高分,我干吗还傻忽忽的死背啊?(5)班级组织春游,很多同学先问都有谁去,要是听说基本上还没什么人报名的时候那他肯定就不报了。等等,例子很多,举不胜举。
产生从众心理的群体原因:一是个体对群体的信任度;二是个体对群体压力的心理承受程度,群体的压力越大,超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那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就越易产生从众行为。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群体成员的意见分散,群体压力就会减小,如果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群体的压力就增大,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高,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从众心理给我们的班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不可能去除这种心理,反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使学生的从众心理在我们开展班级工作中起促进作用。比如就拿春游来说,我们可以要求班干部必须全去,再由班干部回去动员各自的寝室成员,最终做到使“去”成为一种主流,那些坚持不去的同学最后由于自己的从众心理也会改变自己的决定而选择和大家一起去。
学会倾听。班主任经常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但是传统的谈话方式,尤其是在学生犯错误之后,偏向于说教,但效果未必尽如人意。其实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应该学会倾听,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听,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专注的听,除了听学生的语言内容外,还应当注意学生的语调、声音的高低强弱、以了解学生非语言行为背后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利用各种技巧,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态度,等。比如: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发问,让学生对有关问题、事件作出较为详尽的反应。考试作弊,主动来找我,我明明知道他找我的原因,但是还是问他“找我干吗?”“承认错误”“你承认什么错误”等;恰当运用封闭性问题。“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考试作弊虽未抓,但是被其他同学反映,学生来找我的时候,我就利用这种问题来问她;御用鼓励和重复语句,“恩”、“讲下去”、“还有吗”等,谈心的时候鼓励学生继续讲;适当御用说明,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听,而且都听懂了等等。
第三篇: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艺术性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雕琢人的感情与性格的伟大事业。它是一个动态的结构系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像个万花筒千变万化充满艺术。做班主任可以咀嚼到失败的苦涩,也可以品尝到成功的甘甜,经历一次次心灵的经历,所以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是充实、完美的老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好班主任。当好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掌握一点有关心理效应的知识和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中就介绍了班主任必须了解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下面我就以几个心理学效应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框架效应
心理学上把由于表达和描述方式的改变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和判断的现象叫做框架效应。许多人深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述,收到的效益却大部相同,比如,你对你朋友说“祝你成功”就绝对比“祝你不要失败”好。所以对于班主任来说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尤其是本来就有些信心不足的学生,老师的积极鼓励可以带来莫大的鼓舞,老师的消极指责则可能会摧毁他的自尊,甚至导致习得性无助。还有,适当的幽默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奇效。教师无论在处理课堂问题还是在进行知识教学时,适当的诙谐、幽默一下,就可以调节气氛,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轻松、愉快,其思维自然也会活跃起来,再枯燥的知识学起来也就不累了,再棘手的问题在师生会心一笑中也会烟消云散。
二、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时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传递了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信息,环境中的任何一种不良现象一旦被容忍,这种不良现象就可能被无限放大与扩展,以至于环境大大变坏而一发不可收拾。在班级管理中就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破窗效应。班级管理中,一种小小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这种情况就给学生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相应的规则是不必认真遵守的。遵从这个规则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少,最终积重难返。“破窗”止于萌芽,对于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班主任不能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否则就会纵容更多的学生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对于学生偶发的“破窗”行为,应出手迅速,处理得当,将其止于萌芽状态。当然,每个学生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不犯错误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班主任不要把学生的“破窗”看做一件严重的事,而是本着欣赏教育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总之,班主任要重视破窗效应,预防破窗效应,但一旦出现“破窗”,要善于寻找教育的契机,成功维护班规与学风。
三、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强调,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促进竞争的作用。在管理上,如果组织人员长期固定不变,就会使组织缺乏新鲜感和活力,员工容易变得安于现状,缺乏竞争力。只有增加压力,创造竞争气氛,才能激发员工的进取心,从而使组织充满活力。对
鲶鱼效应的应用必须足够谨慎。一方面,要根据班集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如果班上学生一盘散沙,不够进取且班级缺乏活力时,鲶鱼效应才可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反之,如果班级的竞争氛围已经比较浓厚,再引入“鲶鱼”则可能带来过度的压力甚至恐慌。另一方面,在引入“鲶鱼”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量,不易过火。因为如果老师过分关注和赞扬“鲶鱼”而忽略他人,则可能使学生们产生不公平感甚至产生对老师的负面情绪,并很可能通过孤立、排斥“鲶鱼”的方式来加以应对,不利于班级关系的健康发展。此外,能够充当“鲶鱼”给班级带来活力和新鲜空气的,除了学生之外,也可以是班级制度。班主任可以通过重新洗牌,定期归零的政策,保持学生们持续的活力与班级旺盛的竞争力,使整个班级在没有明显“鲶鱼”同学的情况下,达到了鲶鱼效应。
四、霍桑效应
人们把这种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叫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启示我们,作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老师的关注对学生的心态和努力是有影响的。班主任往往需要面对几十多个学生,在管理中就会抓重点和难点,容易忽视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平平又比较怪乖的学生。他们不会像尖子生那样受到表扬,也不会像后进生那样需要老师的特别辅导,他们行为乖巧,不会惹是生非,也不是班主任关注的对象。他们是班级的一员,却没有存在感。如果老师能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鼓励,他们可能会表现的更好。在给学生施加关注时,最后能够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关注着我。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应当是无条件的,积极地。当学生表现好时,老师给予关注,这是不言而喻的,老师也乐意去做。关键是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也关注他们,给他们雪中送炭。老师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沟通导致了解,了解导致理解,理解导致尊重,尊重导致接纳。了解理解尊重并接纳学生就是一种积极地关注。
这些心理效应具旨在启迪班主任的智慧,更是要教班主任的关爱之道、管理教学的技巧,班主任必须以一颗关爱、友善、尊重、接纳和宽容的心态来使用它们,这样才能有效果。从这些看来当好个班主任真的是不容易啊!班主任要学的知识太多,责任太重,但如果掌握了班主任非常之道,则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就如鱼得水了!
第四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偷心”的艺术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担任高一(1)班班主任已经四月有余,深感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一门“偷心”的艺术,班主任想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挖掘学生的潜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至为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这一点,在我读完刘儒德教授的名著《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更为深信不疑。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根据班主任工作的三个“面向”选择了对班主任工作非常有用48个心理效应。其中,面向全班学生部分涉及了21个心理效应;面个体学生部分涉及了19个心理效应;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部分涉及8个效应。书中每一节都以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引出心理效应,然后结合实验、故事和案例阐述班主任在工作中怎样有效运用这一心理效应。用作者自己的说法就是该书力求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说的是每个心理效应都应取自心理学的实验和理论,上连科学的殿堂;所谓立地,说的是对这些心理效应的应用来自真实的成功经验,下接实践的地气。”
正因为该书“顶天立地”的写作风格,所以整个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我获取相关心理学知识的过程,更是我反思四个月带班生涯,提升带班能力的过程。阅读此书,我时而窃喜不已,时而摧胸顿足,一方面为自己没有犯常识性的心理学错误而暗自庆幸,一方面又为自己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做得不当的地方而感到忏愧不已。
该书介绍的心理效应大多通俗易懂,所以阅读此书丝毫不觉枯燥乏味。恰恰相反,阅读此书,如同在跟一个知己交谈,有一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愉悦荡漾在心头,真有相见恨晚之情。而且,该书介绍的心理效应,只要我们一线班主任稍加揣摩,细心专研,虚心接纳,大多都能给我们启示一些具体实用的制胜招数,以便帮助我们在与一些视作“不可雕也”的“朽木”斗智斗勇中出奇制胜。
例如在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就经常应用该书介绍的角色效应,这个心理学效应告诉我们,如果给好学生一个坏角色,他们可能真的会变坏,如果给一个所谓的“差生”一个好角色,那么“差生”也会变成好学生。班上有个女生,性格非常内向,以至于有一次她父亲打电话过来反映她身材矮小却坐在最后面的情况时,我一时都无法反应过来她到底坐在哪里。后来找她交谈才发现她由于害羞,虽然排位置做到后面去了看不清黑板,却不敢向我反映。为了让她走出闭塞的自我世界,我利用角色效应,特意任命她为班干部,负责每天课间操的点到工作,并在“任期”内适当的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工作指导,两个月过去了,这名学生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更加开朗,也更加自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运动会的她,这次竟然报了两个参赛项目,让人刮目相看。
下面,我就把自己阅读此书所感触最深、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最多的十种心理效应例举如下,以飨同仁。
1、班主任要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看做学生中平等的一员,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使用“我们”和“我们班”的表述。这是“自己人效应”。
2、班主任不必过分的“包装”自己,可以恰当的“示弱”适度的暴露一点“瑕疵”,反而会另辟蹊径,赢得更多学生的亲近与喜欢。这是“仰八脚效应”(也叫白璧微瑕效应)。
3、同一件事件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导致不同的效果。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不妨尝试换种方式,化批评为鼓励,促进学生自我效能的发展,这是框架效应。
4、“禁果格外甜”,越是不让吃的果子就越想吃。这是禁果效应。禁果效应只要应用得当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催化剂,加速学生心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有任务的时候,人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能拖就拖。但是,如果规定了最后期限,或者条件不允许的时候,就会开始着手处理,也能如期完成任务,这种规定最后期限以促进工作进程的现象叫做最后通牒效应,这启示我们,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而不是过多的时间。
6、当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时,工作动机非但不会增强,有时反而会降低。这种外在报酬抵消内在报酬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德西效应”。它启迪我们,当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时,就无需加入更多的物质奖励。
7、小翅膀引起大飓风,这是蝴蝶效应。它提示我们:教育无小事!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毁了一个学生,也可能成就一个学生。因此,班主任在面对教育中的小事时要更加慎重,将不好的小事扼杀于摇篮,让好的小事真正引起“飓风”。
8、一个房子的窗子如果破了,没有人去修补,时隔不久也会莫名其妙被人打破,这是破窗效应。它提示我们,班级管理中,一种小小的问题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这种情况就给学生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相应的规则是不必认真遵守的。班主任要重视破窗效应。预防破窗效应。但一旦出现“破窗”,要善于寻找教育的契机。成功维护班规和学风。
9、勤老师叫出懒学生,管的过多,效果却越差。给以学生适度的班级自治权,让学生享有一定的控制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
10、班主任特别是新班主任如果想给学生留下不错的印象,增加学生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常出现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好方法。这就是单纯曝光效应。
第五篇: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
读《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后有感
在今天这样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写书、出书的时代,可以给予读者启迪的书实在不多,能让读者受益终生的更是凤毛麟角。在即将踏上教师岗位之前,我有幸读到这本《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不得不说,这本书正是让读者受益终生的好书,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思考该怎么做。不管是面向全班同学,还是面向个体学生,甚至是面向家长、同事和自我,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它会让你不禁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睿智的班主任?
亲近全班,让全班同学喜欢自己。首先,利用“自己人效应”来亲近全班。俗话说:“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自己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成为学生的“自己人”,他们就会亲近你,相信你的建议和观点。与学生同立场、共命运、利益一致,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可以达到老师说教绝对达不到的效果。其次,利用“相似性原则”获得学生认可。古时有“割席断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其实都在反映相似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告诉我们,人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外貌、年龄、行为、习惯、经历、社会地位、信念、价值观、态度和品质等众多相似性因素中,内在相似性对人际吸引产生的作用更为重要,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喜好,寻找与学生的相似之处。再次,善用“白璧微瑕效应”,提高人际吸引力与亲和力。对于那些非常权威、从不犯错的教师,学生也许非常尊敬并且崇拜他,但不见得就会欢迎他,一般是敬而远之。所以教师一方面不要装完美、端架子,疏远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千万不要故意地频繁犯错,以免给学生留下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不良印象。还要避免“合法化效应”。班主任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班主任能够勇于纠正自己不当的态度和行为时,反而更能够赢得学生们的拥护和爱戴,使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合作更加高效,工作更加顺利。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今天从《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中的所学可以用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