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灵的守望者——新课程下我的班主任观
心灵的守望者——新课程下我的班主任观
曾有人这么说:“有怎样的班主任就有怎样的学生。”短短的一句话,却让我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人格素养、审美情趣等众多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在新课程逐渐走近每个教师的今天,作为班主任又如何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呢?我进行了思索,采取了一些做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就是:不仅当好传道受业解惑的引路人,更要走进学生心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慈母,做他们心灵的守望者。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
一、放下尊严,爱心育人。
每个人都有尊严,这是必须捍卫的。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班级的方法,树立尊严。班主任的尊严不是唯我独尊建立的,相反,我体会到只有放下尊严,与学生平等对话,才能建立尊严。
(1)全方位服务,春风化雨。关心每一位学生,不仅是学习情况,更是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心理状况。每个人在生病时都渴望别人的关心,如果能抓住这一时机,学生就会铭记于心,教育时就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一名学生平时沉默寡言,成绩落后。有一天,我发现他脸色苍白,低声询问情况后,立即送他上医院看病。别的同学自发地为他补课,主动与他接触。他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有时课上也能举手发言了。在期末作文试卷上,他深情地说起了这件事。通过这件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打动的不仅是他,是其他同学,也是我自己。下雨时的一把伞,郁闷时的一封信,摔跤时搀扶的一只手……这些无言的关怀,都是架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2)尊重选择,关注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各方面造就的,因此我采用了多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家长和过去任课老师的反映,了解过去。通过学生开学初的自我介绍和以后的观察、同学的反映,了解现在。通过主题班会和作文,畅谈“我未来的职业”,了解未来。在掌握这些情况后,教师要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指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你的学生中有当科学家、医生的,但想当技术工人、种田大户的难道就不该鼓励吗?有个故事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当有位客人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而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杜鲁门的母亲已经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职业无贵贱,关键是要爱一行,钻一行。
(3)及时道歉,做好补救。
还记得那次当众批评一位学生的情景:我几乎是声色厉疾,而学生的眼中却噙着委屈的泪水。事后我才知道冤枉了那位学生。怎么办?必须跨出“打破师道尊严”的第一步。我私下向她道歉,获得谅解后又当众向她道歉。我获得的是同学的掌声。及时道歉,反会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也会让学生明白:及时道歉也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这件事也促使了我的反思:处理事件一定要冷静理智,调查了才有发言权。
(4)弯下身子,共同成长。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班主任与学生的对话也应是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上,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蹲下身子与同学交换意见。在课余,我与学生交流平时的悲欢苦乐、成长时的困惑,展示各自的兴趣爱好,以期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走进学生内心,做好工作。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也经常与学生商量,不忽视他们的智慧。在我做班主任工作时,学生给了我很多灵感,可以这么说,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我也在慢慢成长。
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统一的,在“放”的同时我也收获到了“建”的喜悦。
二、激励潜能,促进成功。
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一座金矿,教师如果能当好这个挖矿人,学生的改变应是脱胎换骨的。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回忆自己当初为何选择教师职业时,特别提到了他的五年级老师——武钟英,是她的发现、鼓励使自己这位五年级就三次留级的“后进生”焕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为一位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育艺术家。如何激励学生潜能呢?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巧用实践活动,信任激励。在语文学习中,实践活动是重要的一块。如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快乐呢?我采用了主持人人人当的竞选方式,由学生自愿报名后投票选举,原则是不重复,让每个人都能当。主持人确定后教师就要把责任下放,由他们参照课本上的活动设计方案,再加以改造创新,提出适合本班活动的方案。如这次“讲名人故事比赛”实践活动的开展,(4)班的主持人针对班内有些同学不认真参与的实际,设计了一份让每个人都听录的表格,边听边记重要提纲,然后再进行小小组交流补充,最后请同学总结活动的收获。而(3)班主持人则针对班内同学气氛较沉闷这一缺陷,设计了巧对名人对联,抽签表演名人故事这些形式,在表演中,在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激情也提高了。两个班的主持人可谓是各有千秋。就这样,学生在信任中被激励,在成功中被肯定。潜能被激发。(2)委以重职,肯定激励。再差的学生都有闪光点,我们如果慧眼识才,发挥他的特长再激发潜在的本能。我班有位学生,在语文方面有特长,这跟他平时的广览博识有关。可是,他不愿做作业,责任感不强。为此,我没少教育,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让他做了语文课代表。从那天起,他开始改变了。平时懒散的他不得不早到,督促各组组长收发作业。自己的作业更是认真,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人关注。而我更是及时表扬他的改变,并分阶段对他提出更高的目标。每个人都希望肯定,在肯定中他们希望更好,其潜在的本能就被激发。
(3)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成功激励。在学习诗歌单元后,我要求学生每人自创小诗一首。在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中,也发现了构思较好的文章。如王敏杰写的《航行》。经过我的润色,立意较之以前就有大的提高。“我在大海中航行,航行是我一生的使命。小时侯,有明灯和大船拉着我走。稍大后,只有明灯为我指路。而现在,我会靠我自己,航行在暴风雨中。”我将文章打印了出来,亲自在班上朗读,并写了这样一段话:小船是你勇敢的性格的载体,相信在学海中你也能掌好舵,驶向成功的彼岸。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巧妙点化,与之分享交流,让学生明白经过努力就可以把握成功,从而激发潜能。
三、宽待“过错”,耐心指导。
读过学生写过的《假如我是老师》的文章,文中呼唤着亲密的师生关系,强烈要求老师在学生违反纪律和犯错误的时候以宽容心对待。可是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呢?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愿望太强烈了,因此对他们的过错粗暴训斥。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也无实质性指导,我的教育也是无效的。要知道“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犯了错误,心中已感到十分后悔,我何不抓住时机进行感化呢?
学生“早恋”问题令人堪忧。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班中有些女生爱打扮了,看见某些男生就会脸红,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成绩也随之下降。接着又听到某些同学说某某在谈恋爱,已有同学在街上见过。更有好事者已给全班男女生配上了对。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对女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同性效应,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认识。建立悄悄话信箱,尊重隐私,提供对策。
第二种情况如何处理呢?美国心理学家大卫和利比兹曾作过一次调查,了解父母对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涉的作用。他们惊奇地发现,父母的干预程度愈高,男女双方竟会产生愈强烈的爱。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此效应不仅表现在父母的干涉对孩子恋爱态度的影响上,也表现与教育者的粗暴行为对学生早恋行为的负面影响上。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以朋友式的谈话方式进行。先包容,肯定其感情的美好纯真;再理性分析,美好的东西不一定非得拥有,长大成人的过程就是学会放弃的过程,如果你现在就把这种感情盲目扩大,你的眼睛就看不到别的东西,会错过很多风景。回过头,你会不会懊悔今天的选择呢?让他们多接触,索性就捅开朦胧的面纱,并让他们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其注意力。
在个别教育后,我给全班打预防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来谈,促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这段特殊阶段。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互补优点,培养真正的友谊,并结合主题班会,让学生自我策划“怎样走过青春期”,用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成功走过这段危险期。爱不是错,如果发生在不适宜的时候,影响了自己终身的发展,那就大错特错了。青少年的情感正处在懵懂时期,尊重他们的情感,加以正确引导,早恋的问题就能避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孩子们的心里,班主任既是敬爱的师长,又是最能了解和信任他们的朋友,也是最能体贴和爱护他们的母亲。让我们以此为座右铭,贯彻新课程理念,当好朋友和母亲,做他们心灵的守望者,做一个幸福的被学生信任的班主任。
第二篇: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教育评价必须“三个改变”
全面推行落实素质教育并非易事。首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争脱应试教育圈子的束缚。而要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务之急就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方法。因此,招生制度改革首先应大力解决教育评价问题。
一、改变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基础教育不是选拔人才的升学教育,而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普及教育。既然是普及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合格率。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就要坚决摒弃单纯以文化课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的做法,应以包括教育方面、教育管理、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改变以学生的考分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着重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实际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三、改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学生素质水平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认知能力水平和个性特长水平等几方面。总之,不论是评价学校,还是评价教师、学生,我们都应重视对全面执行教学计划的考核,重视对学生优秀率、合格率、巩固率及学困生转化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具体办法如下: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将评估成绩与高中的招生挂钩。按照各学校的评估成绩,分配招生名额,最后举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新生。这样既保证了原来考试的公正性,又引导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利用招生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才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源远流长,评价的理论和观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潜能的挖掘,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受到极大的挑战。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成为新课程的功能,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转变。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仅仅为了选拔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不仅注重现实表现,而且注重未来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强调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新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以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都为了促进被评价者,使被评价者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主动发展。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应有的评价观。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对如何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思考。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学生仅仅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进行综合评价。语文评价应以语文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三个维度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制定“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如对学生课外识字的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课外识字的数量,还关注课外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尤其关注学生识字过程的独特体验及识字的主动性、识字的兴趣等。再如,对六年级学生口语毕业考试的评价,可提前一周布置题目。如:“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采访或社会调查,然后整理一份文字材料,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重点地进行交流,发言不超过三分钟。”为了这三分钟的成功,学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口语评价突破了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考题,更突破了知识、技能的局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位一体的目的,实现了语文学习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在完成这项考查时,不仅要动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补充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其中锻炼与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语交际、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和反思,会在情感、态度、认识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这样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性,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还指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能给以积极、热切期望,多角度评价、观察、接纳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无论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何等不理想,离教育教学目标有多远,只要和自身相比有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激励他们前进。评价要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和一致性。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将评价伴随教学过程中,有分项,有综合,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书面测试„„采用评价方法时,首先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评价深入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实施“重试制度”对在评价效果中不理想的评价对象,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希望他们尽快赶上。如对分数不满意,给学生复习时间,在一定期限内再重考,教师给予指导,直到学生满意为止。“重试”的过程是学生努力的过程,使其知识不断巩固提升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评价有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动力,真正实现了考试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又如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可收集如下资料:每月中最得意的作文,作文上有老师、家长、小组的评语,标明日期。获得的奖励,红花、奖状。写得最漂亮的一页文字。其他得意之作,成功作品。每学期拿到班里展示一番,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要特别重视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如课堂上老师说:“你说得真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瞧,他观察得多仔细!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用手摸。当然还可以从远处看看,整体感觉它是什么样的。”从这简单的评价不难看出,注意了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成绩的一面,同时指出不足,一定会使学生再努力并且有了方向,会获得更大进步。其次,采用评价方法时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性分析与把握。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作业、面谈、激励性评语„„质性评价从本质上不排斥量化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发展情况。如语文中生字新词的听写,错一个扣一分,哪怕是这字出了一点头。让学生明白,写字严格规范。在听写字词打完分后,应再加些定性的评语。如书写整洁漂亮,可惜有两个字记混了,再看看书,仔细辨认一下,你一定会把这两个字记清楚的。还可在学生卷子得分后,画一个跷起的拇指,形象地告诉学生这次测试很棒。又如和考试失利的学生谈心,分析原因,并告诉失利的学生,他们在老师心中依然是好学生,要接受教训,下次争取好成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只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表面化的特点,学生的努力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体现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推动学生向新的更高的水平持续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边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要改变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地位的评价形式。应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多边的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愈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新世纪的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教育要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地位与社会所赋予的更多更高的使命显然是不相称的。要提高教师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一、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因素中小学生所学内容比较浅显,人们往往误认为教师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元性,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准。!&在市场经济大潮和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敬业精神和师德方面的表现有所滑坡,教师的园丁工程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马爱民许立新评价体系。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获取全面、真实的学生学习信息,从而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由于学生自身也参加了评价过程,对评价的结果是认同和接受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内在的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如对轮流日记上的习作,自己、家长、老师、同学都可以进行评价,家长不仅可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水平,还可以评价别的孩子的作文水平。自己的家长给自己写评语,特别是别人的家长要评价自己的习作,这对习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孩子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家长、同学参与评价的方法,顺应了这种心理需要的理论。“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以自己收集资料为主,家长也可参与保管,期末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潜能。建立家长联系本。每个孩子具有优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每个孩子又各有缺点也是事实,如何和家长沟通,正视双面,共同管理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建立家长联系本”是一种好方法。教师与家长不定期的交流,相互了解学生课内课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写学生学习情况的评语,可先让学生自己写,再小组交流,征求家长意见后,教师再写出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语,而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评语的作用,写评语的过程多边参与,有效地发挥评语的教育作用,写评语的过程将成为教育的过程。评价主体的多边化,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同学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学生和家长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以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发展的职责。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助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同时评价要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处理自评与他评的关系中,强调以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评价对象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自主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评价的结果。具有怎样的评价观,怎样评价学生,其实也是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为根本,是我们当代教师应有的评价观。小学数学的几种评价途径
不同的评价途径对学生起着不同的作用。纸笔式的评价可以简捷方便地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开放式的、综合性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学习过程和进步过程。
1.观察课堂动态作出评价。
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 数流自己的成果,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总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程观察,应该有重点地观察几个学生或所有学生的一个项目;二是教师对观察对象要作具体的分析,特别 种要注意激励性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评价。对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而对于领会较慢的学生,只要他答出简单问题或只要敢回答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2.根据作业情况做出评价。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部分,课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课外作业,我们将数学知识融于活动,融于生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口头作业有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有基础性练习、数学日记等形式;操作作业有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小调查等。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比如某个学生的作业从态度上看非常认真,书写清楚规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错误,教师可以在做错的地方打上问号或划上横线,那么对他本次作业的评价是:“整洁:甲,成绩:良”学生通过再次学习,及时订正后,教师应对他的作业进行“二次评价”。此时,对该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成绩:优”,且作为本次作业的最后评价结果。对于解题方法独特或进步很快的学生,除得“甲”、“优”外,另加激励性语言,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或向家长发表扬信息。
3.利用成长记录袋做出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的资料积累。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从细微处及平时的点滴中了解学生,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等等。成长记录袋可采取两种类型。
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对教师、学生或家长而言,过程型成长记录袋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信息与证据;它为学 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激励性的终结性评价,用以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与特长。由于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4.通过学生数学日记做出评价。
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过程。
开始,学生会觉得这种形式的写作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是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以及解决活动的过程,或者写一写每节课后的自我反思,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疑惑或建议等。
总之,老师的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浅谈课堂评价学生的艺术
伴随着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评价学生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笔者近段时间在随堂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评价学生时走入误区,评价是滥用表扬,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无原则地赞美和鼓励,使学生分不清回答正确与否,并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而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呢?我认为,表扬与批评仍然是教育的一对法宝,关键是教师如何艺术性地使用好它们,使课堂评价学生能恰如其分,有的放矢,推动教学达到高潮。下面我从表扬与批评两方面简单谈谈评价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鼓励与赞美
1、赞美要动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
当学生字迹工整时,教师除给他“优”外,再加上一句“老师真爱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站起来大声发言时,老师除了给他灿烂的笑脸外,还应鼓励他说:“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样,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2、鼓励要及时,针对性要强。
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赞美、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如在听三年级的语文独立阅读课文《神笔马良》一课时,有位学生在自学后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良为什么只给穷苦人画画,满足穷苦人的愿望,而不给大官画金山呢?”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有见地的问题。遗憾的是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例行公事似地、像表扬其他提普通问题的孩子一样说“你真棒”。这样的赞美显然没有把这个孩子学习时动了脑筋的优点挖掘出来,表扬的针对性明显不强,如果教师此时赞美得具体一点,如:“你看书时动了脑筋,提的问题真精彩。”这样不仅可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可激励其他同学养成读书爱动脑筋、爱钻研的好习惯。
3、赞美要以事实为依据,忌扩大其词。
小学生在接受赞美时,极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由此强化赞美的情绪体验,提高自身的群体地位和群体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点,点滴进步予以赞美,而不能无原则地盲目表扬。记得前不久听了一堂语文课“续说故事《小摄影师》”,老师简要复习课文内容后提出要求:想象小男孩上车回去后发生什么事。有些同学在后来反馈汇报时没有根据原文合理想象,没有说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也没有认识到高尔基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只是流水帐似地把小男孩回去后做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繁琐事叙述了一遍,而教师在评价时不管学生的想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文主旨,不分是非对错一律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评价。这样没有事实依据的表扬给学生以模模糊糊的感觉,分不清谁对谁错,谁的好谁的坏,被表扬的同学本人也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领略不到自身群体地位的提高,因此,表扬后教育效果甚微。这种事实不清的表扬要不得。
(二)批评
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常用的教育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批评时讲究艺术,让那些挖苦、告状、预言、比较、体罚等粗暴的批评方式避之又避,教师批评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心悦诚服,让“忠言”不再“逆耳”,下面列几种批评方式:
1、批评要灌注情感。如:一位学生将送上来的写字作业的字写错了两个。教师惋惜的说:“老师很想奖给你小红旗,可你写字时不小心,写错了两个字,你能自己检查出错在哪里吗?”这种满含期待、充满爱心的批评,学生是乐意接受的。
2、寓贬于褒的批评。如果批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使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改正错误。
3、点拨性的批评。对小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的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课堂声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时,给孩子适时点拔,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教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拔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批语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接受的。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贾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智慧的话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下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4、要批评先表扬。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更不例外。在批评前先表扬他,让学生明白,老师不但看到了他的缺点,也看到了他的成绩。这样学生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自己的缺点,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拿贾志敏为例,他正是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准确而又得体地表扬后批评,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5、暗示性的批评。课堂上教育学生,一个眼神、一个暗示、一个点拔,或者走过去摸摸他的头,照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形成一个个教学的高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
一、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
提高课堂学生参与程度,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多元、动态、活泼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思维最敏捷,创新能力最强,教学效果也最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衡量学生参与程度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的态度。课堂上学生是否激情饱满,充满自信,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联想或奇想,发表多种见解。、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等。自主学习看学生能否运用课本知识、课外知识,包括网络环境下获得的知识,并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合作学习看学生是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联想。、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否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能否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深度。
4、学生参与的效果。即看预定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和相关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程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不断创新,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在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评价的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题设计是否创新:观察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能否不断设疑生疑,整个课堂充满问题;观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否“一石激起千层浪”,占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很多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的。科学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情境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否创新。主要考察课堂上学生能否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独创性;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刻;表达是否流畅、意义是否丰富、完整。、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创新。一是观察教师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观察教师能否做到现代教育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效整合,能否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三是观察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是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是否走出为使用而使用,用现代教育手段代替一切的误区。
三、评价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指标。语文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并适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注意相互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指其迷障,画龙点睛,举一反三。比如,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采撷一些相关佳句,结合实际重点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现代文明、悠久历史和美好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的目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环节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师能否有效调控课堂,科学地引导学生再次发现知识,重新组合知识,一环紧扣一环,恰到好处地设疑,启迪学生思维;、教师是否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步骤,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教学节奏是否张弛适度,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活动;教师在讲课时能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空间。
四、评价教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程度
语文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 具有创新见解的设想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有成功的感受和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力 , 从而使创新意识、情感意识、人文意识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考察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学习语言范例形成具有语言技巧、符合语言规范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教师是否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主要考察教学活动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教师能否发挥自己的人格因素,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教育评价的特性
从教育评价的界定分析,结合教育现象本身的特性,可以认为教育评价这一以价值准则为尺度对教育的社会意义做出判断的复杂活动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评价标准的社会性
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依据和标准之上,这个标准既是教育目标,也是多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各科教学的目标,或者是教育方案的实施目标。这些标准以社会需要为基准而建立,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制约,并反过来为此服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大小、好坏优劣必须受到社会的检验与评判。
2.评价功能的多样性
一方面,教育评价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重在对儿童学力水平的鉴定和测量,目的在于筛选、甄别、选拔适合于享受高一级教育的儿童,是一种淘汰学历水平较低儿童的一种手段,在方法上偏重于相对评价和常模参照测验,其功能是比较、鉴定、选择;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更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目的则在于力求发现并选择尽可能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儿童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的充分发展。为此,教育评价还应更加注重改进、形成的功能。
3.评价对象的全面性
教育评价的对象包括各种教育工作、各种教育活动人员和教育活动的起始与结束等。那么,那种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计划和课程编制的优劣得失做出判断的教育评价活动,远远落后于现实的要求。现在,教育评价拓展到整个教育领域,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各方面皆可进行评价。
4.评价过程的系统性
教育评价过程含有许多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中,又有许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具有反馈环的控制系统。各个要素如目标、对象、评价者及手段之间相互制约,造成多种教育活动状态及其最终绩效。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时,要从评价过程的起始、发展到最后结果的各个环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动态的整体评价,使评价结果与评价对象的实际状态、水平或特征相符,显示具有价值意义的判断。
5.评价程序的多主体性
教育评价的主体不单是教师、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教育影响的高低、教学工作的优劣、管理方式是否得当等,学生及其家长、其它社会人员都有评价权,均为教育评价的主体。他们既可评价别人及其教育活动,也要评价自己,实行自我评价。
6.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以测量手段为基础的教育评价,推崇定量的方法,这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随着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人们发现,教育现象是极端复杂的,将之完全量化是不可能的。定性的方法对于客观地把握和描述教育现象是不可缺少的。运用定量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准确地对教育活动的优劣得失做出判断,但过分追求量化、片面追求量化,反而与客观、准确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与技术。当前,教育评价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成果被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部门和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这样认为,随着教育评价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教育评价本质属性的把握,将是决定教育评价活动价值,促进现代教育发展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点。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我的教学观和教师观
王
瑶 【内容摘要】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关键词】渗透 基础 服务 权力 反思 超越 悦纳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根据课标精神,我想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分为一个过程,两个基础,三个服务,四种权力,五种反思。
1.一个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每节课都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生命的碰撞。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实践中,不少教师心目中有教书而无育人,有知识而无生命,不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这种对个体特殊性以及个体生成方式的忽视,最严重的结果是导致教育和教学成为重复性的机械劳动,变为不需要变革的一次次封闭的循环过程,使课堂“沙漠化”。人的生命是教育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现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2.两个基础(1)做人的基础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会学生做人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人”。上海有位中学优秀校长认为他小学的数学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数学课上要考试,他由于踢足球把膀子摔断了,绷着绷带不能写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的对他说:“不要急,你说我帮你写。”老师就这样帮他答完了卷子。这件事使他很感动,他想天下什么人最好?老师最好,自己将来一定当她那样的老师。后来,他数学学得很好,考上了大学的数学专业,参加教育工作后,成了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试想,如果教师先将他数落一番,进而将他逐出考场,我敢肯定的说,他绝不会成为一名教师,更别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了。(2)终身学习的基础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终身学习已是必然,作为教师,必须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首先要有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个农村中学,每年高考的升学率都在县里名列前茅。但有一个怪现象:每一年高考完了的学生都将所有的教科书堆在操场上,放火燃烧,学生则围着火堆又唱又跳。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如此说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似乎猛然觉得这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他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他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则是习惯的奴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北师大的董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大声地训斥学生时,学生的脑细胞成千上百的死亡,教师要注重教学艺术,中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有对教学艺术许多精辟的论断。“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迁移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如何进行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验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三个服务
(1)教材应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师应挖掘新课程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开发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广泛理解教材,有些教材可能地域局限,例如南方的小朋友没见过高粱,农村的小朋友不知道单元楼,城里的孩子对庄稼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灵活机动,可以增删改,当然前提是科学合理。
(2)教案为学生发展服务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已经远远不是备课的时候,就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他需要沿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制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因此,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例如老师在教案中设计了一些问题与答案,但有时学生并不按照老师的思路解答,老师总要绕到他自己的答案上,结果累的老师满头大汗,学生甚至一头雾水。(3)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学校是为儿童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的。言下之意,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一切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四种权力(1)参与的权利
学生应全过程参与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参与的前奏,和参与的后延,参与的前奏——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资料的能力,把复杂的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提前思考,参与的后延——课后实践,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质疑的权利
教师没有评价孩子质疑水平的权力,犹太人的家庭孩子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提问了吗?”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见解。(3)出错的权利
孩子是未成熟的求知者,要允许孩子出错。(4)越轨的权利 5.五项反思
(1)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效性(2)学习方式选择的有效性(3)及时性表扬的有效性(4)多媒体运用的实效性(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首先要找准自我,其次要反思自我。然后要超越自我,最后要悦纳自我。
1.找准自我:我是谁,我干什么?
几千年来教师就一直沉浸在“蜡烛”,“园丁”,“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融融赞誉中忍受着牺牲自己的生命需要和个性。当然,教师要做蜡烛,人梯,园丁,但不能只讲奉献,他应从教育的历程中获得一种生命个性张扬的痛快,一种成长的体验,一种生命的意义感,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去体验自身生命燃烧绽放出的夺目光彩,不懂得欣赏自己用生命托起的一颗颗新星的灿烂光芒,不懂得去品味自己辛勤换来的满园缤纷与芳醇,那么,教师的奉献与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教师是常人,有喜怒哀乐,又非常人,要有强烈的教师意识,要最大限度的宽容孩子。什么是宽容?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爱到极致,就如同热恋中的爱人,相互看到的总是对方的优点,而缺点和不足却被包容了。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就是无声的教育。
2.反思自我: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自我,才能不断的进步。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是因为他培养了高考明星,而是他们工作时那种有滋有味的幸福感,那种在日复一日,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能发现新奇,新鲜,新意的无线乐趣,那种看到自己的教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验证的满足感,成就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旧”的面孔,但每天都有新鲜感,他们今天面对的还是昨天的那些学生,但今天却从这些学生身上发现了不同于昨天的新东西,他们天天看到自己的心血在学生身上时时刻刻的融化,组合,萌芽,生长。他们还善于从反思中享受幸福,从反思中体会,寻找激情。因此,作为教师本人,要善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教育,要善于从反思中品尝教育的幸福,提升自己的职业理想。
美国学者波斯纳经过多年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得出一个公式,就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做事感情愈投入,变愈有发现,愈有发现就愈快乐。反思就是一种寻找工作快乐的方式,反思可以让我们沉浸下来,不在被一天的繁杂琐事所困扰;反思可以让浮躁的心获得一泓滋养的甘泉,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可以让我们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看似机械的重复中感受激情与幸福。这样的反思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到快乐和幸福。
3.超越自我
现在提倡科研型教师,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理论的突破,模式的创新,应以课题为载体,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要把大课题分成若干子课题,在写清背景步骤,每学期写一份总结,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要有论文,专题报告。
4.悦纳自我:教师要善待自己,给自己留有余地。
社会上都把教师比作红烛,甚至是两头燃烧的红烛,过多的强化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生命价值和需要,教师被人们推上了神坛,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教师像体验蹦极那样感受着强烈的落差。面对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课程改革等,教师们应接不暇,疲惫不堪,据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教师心理问题发生高达50%左右,看到这个数字,我的心头多了一份忧虑,因为,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圣神使命,他们要用人格去塑造人格,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维持自己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第四篇: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做个心灵的守望者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当今世界如果要选出一本关注青少年心理的名著,那就是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可以增加对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则可以增加对世界的认识,使自已提高心理应变能力,选择一条独立自主并且自尊自爱的道路。
做为一名教师,阅读完本书后,我更深刻体会到了青少年那彷徨矛盾的心理状态,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曾经的懵懂岁月。把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霍尔顿与自己的回忆结合一想,原来我们所谓的“令人讨厌的职校学生”也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是有的人幸运地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而有些学生只是正处于寻找人生方向的道路上。社会无情地把青少年分成“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小孩这两类,在我看来教育如果仅此而已,则是教育制度的悲哀。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霍尔顿复杂的性格。有受资本主义社会耳濡目染的丑恶的一面,但他也有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的一面,他为什么不肯用功读书,四次被开除出学校?那是因为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近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搞下流的小集团……”。他不愿与所谓的“现实”同流合污,所以他选择的一次次的离开,独自去体验整个越发混沌的社会,虽然四处碰壁直至头破血流,他也不后悔自己为心灵的解放所做出的努力。这是令人佩服的意志力,这也能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
上找到共同点,或许我们陪伴他们找到自己性格与人生的出路,他们会感谢我们一辈子的,简单地给他们一个及格换来的也许只是片刻的安慰。
我认为以霍尔顿为代表的所谓“问题少年”有着他们自己表达感谢、悲伤与愤怒等等心情波动的途径,如果按照常人的眼光看待,这将是令人痛苦的过程。例如霍尔顿可以为了想象中的心仪女生与舍友交往而与他大干一架,心里充满了对他的仇恨,这些都仅仅处于猜测的环节中;他帮助舍友写的文章主题是个棒球手套,看是无聊的描述,却完完全全灌注了他对自己因为患白血病而去世的弟弟的深情思念,做为教师还能随意忽视问题学生的作业吗?他们真的是我们口中情商缺失的坏学生吗?看完本书我想问问自己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是其中的两个。
本书有段点题的文字——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麦田地里做游戏,几千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以后我深受触动,不禁反问道我们亲爱的霍尔顿到底是个“问题学生”还是我们心灵的导师?如果我们能做到拯救一个悬崖边的学生,不让一个个霍尔顿在危险的地方徘徊,这将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小事,这难道不比培养一个清华或者北大学生更令人兴奋吗?
最后我想用本书的题目“The Catcher in the Rye”来结束我的心灵之旅,让我们做一个学生心灵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of Heart”.
第五篇:做心灵的守望者
做心灵的守望者
——听《郑州市第二届师德报告会》有感
今年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有幸观看了《郑州市第二届师德报告会》。知道并了解了许多优秀的师德高尚的老师的事迹。其中有王幸福老师《幸福哥的援疆路》、贾丽丽老师《做心灵的守护者》、侯书营老师《为了那些山里娃》、吴红霞《做一名幸福的教师》,郑州三十一中支教教师郭晓丽以《我眼中最美的校长》为题,深情追忆了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河南周口郸城县秋菊一中校长张伟的生活点滴,张伟校长潜心教改、甘于清贫、以校为家、忠诚教育的感人事迹令老师们为之动容。《幸福哥的援疆路》是郑州二中王幸福老师三年援疆经历的真实写照,六千多里的离家之路,年迈的父母、娇弱的妻儿,西部艰苦的条件,地处偏远的孤独、寂寞和深深思乡之情,让老师们真切领略到了王幸福老师的那份坚强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2012年河南最美教师侯书营老师作为家里的顶梁柱,面对家里老人需要照料,面对生活困难,他没有退缩。山里学生的那句:我们需要您。就是侯老师选择坚守的全部理由。“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教师的幸福”,2103年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吴红霞诠释着她对幸福的理解。吴老师用她全部的爱去帮助学生成长,营造如家般的班级文化,唤醒学生知道爱,激励学生学会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帮助学生成长”。吴老师倾注爱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爱,收获了一名老师的真正幸福。平凡的事迹、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了每一位听众,让每一位教师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师德师风教育洗礼。师德为魂,楷模最美。一个个鲜活、真实、可学的先进事迹,引发了老师们对总书记提出的“如何做一个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深深思考。
郑州市五十二中贾丽丽老师演讲的《做心灵的守望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她像青竹一般坚韧,用坚强背负起家庭的磨难;像烛光一样温暖,用理解和悲悯守望着学生心灵的成长。听了贾丽丽老师的事迹,我也立志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
在一个班集体中,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天真率直,无拘无束,在教师爱的庇护下,自由地放飞自己的理想,彰显个体蓬勃的生命力。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要求教师具有对事业持久的恒心和献身事业的崇高理想并对理想执著追求。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的人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有的人权势赫赫,威名远扬。教师要不为名所困,不为利所动,淡泊名利,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对事业的那份忠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精神,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颗无私的爱心。教育的花园中,聪明华贵的“牡丹”自然人人喜爱,娇艳多姿的“玫瑰”也总是处处领先,殊不知,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小草,它们内心也期待着春天呀!一位教育家说得好:爱自己的孩子容易,爱别人的孩子难。教师要有大爱、真爱,要像贾丽丽老师一样,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爱,意味着责任,爱每一个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要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宽容他们的过失,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阻止他们走向悬崖,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还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平等是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基本理念。古人云:“有教无类”,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既欣赏他们的成功,又欣赏他们的失败,因为失败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时空里遨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还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来到教室,看到地上有纸片,就弯腰捡起;看到学生的用具掉了,微笑地帮他拾起;看到学生吃垃圾食品,耐心地给他讲食品与健康;听到学生说脏话,批评他、提醒他;听到学生获奖,和他们一起庆贺,平凡的小事,让学生文明礼貌,热情向上,富有爱心。爱是可以传染的。很多时候,你不用刻意地去说什么,你用真心和真诚去播种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的回报。给学生一点“阳光”,学生就会“灿烂”,何乐而不为?
做心灵的守望者
——听《郑州市第二届师德报告会》有感
张兰颖
大 峪 沟 镇 矿 小 2014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