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2——2013学年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地理(选修课)类 型: 课程论文
题目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院系:_------------_ 专业:_----------_ 年级:_---_ 姓名:_--------_ 学号:_----------_
【摘要】: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字】:旅游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科技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一、旅游的起源和旅游业的产生
旅游的先驱是商人,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在旅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以存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旅行活动的兴起同样居世界前列,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就有了。当时最典型的旅行家大概要数大禹了,他为了疏浚九江十八河,游览了大好河山。之后,就是春秋战国时的老子、孔子二人了。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唐时玄奘取经到印度,明时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海岸,还有大旅行家徐霞客作了游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开始热衷于旅游,由于旅游者的各种需求,逐渐浮现出一个新产业——旅游业。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服务行业,它的发展对社会各行业都有极强的关联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因此逐步得到了重视,已被众多直辖市、省、自治区列为国民经济支持性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基本涵盖了山地、森林、草原等8大类型。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40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8处,国家森林公园746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13处,国家水利风景区475处。
(一)、行业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十年间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
(二)、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旅行社是从有组织地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的发展模式开始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旅行社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主要在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人手中,第二个阶段地方财政开始增加,第三阶段中央财政开始增加,目前我国旅行社还处于第一阶段,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旅游产品参团人员踊跃、经久不衰、形成了品牌。如九寨沟之旅、长江三峡游、西部之旅,云南周末团、海南周末团等。
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中国开办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由此拉开了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序幕。之后,又有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开始兴办,加上城市周边的度假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应国际国内多层次需求的度假产品体系,家庭度假、乡间度假、海滨度假、周末度假、节日度假己形成比较成型的市场。
旅行社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比较新颖、独特、别致。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脉络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丝绸之路游、长城之旅、马拉松团、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几十个品牌。一些大的旅行社如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需求,针对入境游客推出了夜游北京、中医保健、北京婚礼等入境旅游产品;中国旅行让总社的出境游产品在国内首家突出个性化服务的分团型旅游方式,以及北京--香港天天出团、“海上生明月”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推出了“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参观团”、高考学生“放飞自我、回归自然”系列团等。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适应旅游者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需求推出了豪华旅游团、亲子团、蜜月团、长者团等。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不断增加,出境旅游产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出国旅游产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条线路,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包括东亚、欧洲、大洋洲、非洲的部分国家。中国旅行社开发的边境旅游产品主要有中俄边境、中朝边境、中越边境、中老边境、中缅边境等旅游产品。
三、生态旅游的建设
20世纪末,世界各国意识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种种不可持续的现象和行为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即是指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时隔5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局,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预示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加速,这既给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区域众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旅游业在积极倡导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提高保护自然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盐碱地、资源枯竭矿山等得到了综合利用,一座座城市“显山、露水、透绿、通畅”,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者的自觉行为。
但也不可否认,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往往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生态资源、导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或消失,剥夺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甚至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从这个方面讲,旅游业也要努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自觉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再次发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实现“天蓝、地绿、水净”,是时代赋予旅游全行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勇于担当,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或有力支撑。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观。要像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来认识,这样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旅游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以环境保护为第一前提,注重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勇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要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大生态资源尤其是珍贵资源保护力度。要注意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和承载力,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减轻生态环境压力。要避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尽可能把发展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后人。
要加强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规划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切以是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明可持续与否的依据。旅游与自然和谐了,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实基础。
要强化培养绿色行为。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实施“三绿工程”,即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即旅游开发建设和推出旅游产品的过程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绿色经营,应采取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绿色消费,体现无污染文明消费,突出环境保护。旅游者要树立环境意识和节约观念,强化法治思想,主动保护资源与环境,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浪费,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务,环保、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局,这既给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总结: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利用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4卷。
第二篇: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六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六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时隔5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局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预示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进一步加速这既给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幅员辽阔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区域众多为旅游业发展提了广阔空间。同时旅游业在积极倡导人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提高保护自然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一些荒山、荒地、荒坡、沙漠、盐碱地、资源枯竭矿山等得到了综合利用,一座座城市“显山、露水、透绿、通畅”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正在成为旅游消费者的自觉行为。
但也不可否认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地方由于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往往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生态资源、导致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遭到破坏或消失剥夺了子孙后代的自然财富甚至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从这个方面讲旅游业也要努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自觉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并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再次发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急动员令要求实现“天蓝、地绿、水净”是时代赋予旅游全行业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勇于担当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或有力支撑。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观。要像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来认识这样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旅游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以环境保护为第一前提注重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勇作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要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加大生态资源尤其是珍贵资源保护力度。要注意生态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和承载力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减轻生
态环境压力。要避免盲目开发、一哄而上尽可能把发展的空间更多地留给后人。要加强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规划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内容要求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对旅游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一切以是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明可持续与否的依据。旅游与自然和谐了可持续发展才有坚实基础。要强化培养绿色行为。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实施“三绿工程”即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即旅游开发建设和推出旅游产品的过程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绿色经营应采取符合绿色环保标准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绿色消费体现无污染文明消费突出环境保护。旅游者要树立环境意识和节约观念强化法治思想主动保护资源与环境避免因过度消费而造成浪费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要加强协作严格监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涉及诸多部门和领域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要建立联合监管的长效机制推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务环保、旅游、发展改革、财政、建设、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致力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美好家园。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部局这既给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篇: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键词:绿色;生态文明;重大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 D 267
文献标志码 :A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2000年)等等。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领会与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论述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形态,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新的五年规划有了新的内涵,提高到了新的层面,迎来的将是新的愿景。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1]。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我们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发展,目前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据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其中,水蚀为165万km,风蚀为191万km。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肥力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中国是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222
(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三、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建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必须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得力措施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使环境保护成为硬政绩。
(三)健全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
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社会所共享。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4]。
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而落实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关键[5]。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生态文明要求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充分体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是发展生态文明的技术支撑和推动力,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柱和有力的催化剂。环保产业以物质循环利用、废物最小化为追求目标,为清洁生产、废弃物充分利用和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物流服务。
(六)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们人类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技术,人类的智慧各种各样,所以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做到: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第二,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第三,保障国际贸易中我国的生态安全[6]。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每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既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也必须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加强国际合作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目前,欧盟、加拿大近年来与中国在污水处理和沙漠治理的合作项目较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也于2009年拉开了序幕。中国应和发达国家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把发展低碳能源作为 推进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生态大省、能源大省,如何在改善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低碳能源的出现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低碳能源是指替代传统煤炭、石油化石高碳能源,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能源类型,主要包括核能和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推进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一、发展低碳能源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了40%,地表温度上升了0.8℃,导致冰川融化,海洋酸化和极端灾害频发,国际能源署提供数据显示全球正在朝着平均温度上升3.6摄氏度到5.3摄氏度的方向前进,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发展低碳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欧盟的《能源政策绿皮书》和《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综合计划》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总能源的20%,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减少20%,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1/3左右,2050年要达到50%的目标。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能源新政,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发展低碳能源经济,利用低碳能源发电量到2012年达到总量的10%,到2025年达到总量的25%。我国也明确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向国际社会承诺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产业是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产业。顺应世界减碳排放的大趋势,国内各省区抢抓机遇,纷纷制定和实施低碳能源发展规划,大上低碳能源项目,努力把低碳能源打造成新兴战略产业。据统计,目前已有18个省份提出了打造低碳能源基地,或把低碳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100多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各沿海省份加大海上风力发电开发力度,建设“海上三峡”。辽宁正在建设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00亿千瓦时。低碳能源产业成为国内外新一轮发展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低碳能源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国内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引发公众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强烈呼声,未来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巨大。黑龙江省地处北国高寒地区,冬季取暖以燃煤供热为主,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客观上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要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天然屏障,建设全国绿色放心大粮仓,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碳排放,积极促进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和环境可持续。
二、黑龙江省低碳能源资源丰富、基础良好、前景广阔
从资源禀赋看,我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64.2万千瓦,居东北之首;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三位;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生物质能资源量多类全;太阳能位于全国的富集带;地热能也居全国前列;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03.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撑。从发展态势看,我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13年底,我省发电总装机为2392.59万千瓦,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为534.36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22.33%。其中,水电装机96.52万千瓦,风电装机392.15万千瓦,生物质装机45.09万千瓦,分别占低碳能源装机的18.1%、73.5%、8.4%。2013年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18.69亿千瓦时,占上网总电量比重为16.67%。从产业支撑看,我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水电装备方面,哈电集团生产的空冷水轮机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装备国内200多家电站和国外的20多家电站,占全国总量的1/2强。在风电装备方面,哈电发电设备、大庆瑞好、北安上海电气研发生产的风力发电整机及风机叶片实现规模化量产,九洲电气生产的直驱、双馈两种型号的风电变流器填补了我省空白。一重集团生产的百万千瓦核反应堆容器已装备多家国内大型核电站,并承接国外制造合同,为我省发展核电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可再生的低碳能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我省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在历史的车轮走过的痕迹上,我们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当人类走进工业文明的那天,我们的地球环境便急剧的开始遭到破坏,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地球已是千疮百痍,伤痕累累,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全球的背景下,我们十七大的代表们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目标。在十八大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八大的关键词之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 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同时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样我们的生态文明才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
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假期里,我来到了我们家旁边的化工厂遗址调查,发现在工厂旁边存在着重大的污染。在工厂东侧有一条河流,由于长年的污染,这条河流基本算是黑色的,河边漂浮着白色的泡沫状污染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到的只有一片死寂,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听年龄大的爷爷说早些年这条河流也没有如此的污浊,当时还会偶尔去河边垂钓,现在的河流散发的恶臭就让人呢望而却步。工厂走了,但是污染还在,四周的村子据说都要去很远的地方取水,连水井也要的打的比周围的深许多,给周围的居民带了大量的不便和健康隐患。
在前些年,工厂迫于压力搬迁到了市郊,原本和谐平静的田园村庄耸立起了一排排的烟囱,机器的轰鸣声,车辆的汽笛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现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工厂也大量的使用了清污装置,比起前些年的滚滚黑烟有所好转,但是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的重要,不要再以生态换经济,得不偿失。
正是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意识到了对环境的破坏,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
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年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表示了我国对生态的关心及保护。
而作为一名学习地理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校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决不能乱扔垃圾,并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尽可能不用塑料袋,而对于废弃物品,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最大利用,使它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不要乱丢废弃物,以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学好地里专业知识,更好的了解地球,以便更好的保护地球。
让我们积极响应十八大充满激情的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保护地球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努力,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出坚定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