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应用,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舞台所进行的一种对生态和文化负责的旅游。简单地讲,生态旅游就是把旅游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检验生态旅游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特色,二是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三是要有当地居民
参与。它与一般观光旅游比较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如旅游活动场所的自然性、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的高品位性、可持续性及活动项目的参与性与教育性等。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指出:“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现在适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数处在经济不发达、开发力度很小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地方。
文成县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大的工业污染源,县境植被繁茂,山峻谷幽,座座湖泊如珍珠散落,条条江河似项链缠绕,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奇妙的景致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庙、墓遗迹,是一处难得的生态旅游处女地。按照生态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等规律,去开发利用,给当地的人民扩大就业门路带来经济实惠,以摆脱长期的落后现象,无疑是逐步走向富裕的最佳选择。因此,对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促进欠发达的文成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成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⒈动植物资源。文成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森林覆盖率达,人口大多聚居于河谷平畴之处。境内山峦绵延起伏,沟谷纵横交错。深山密林处,人迹罕至,成了鸟兽的乐园,各种野生植物的天堂。县境内现存很大一部分次天然植被,有各种木本植物科,属,种。其中连香树、钟鄂木、福建柏、鹅掌楸、香果树、天竺桂、沉木樟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闽楠、南方铁杉、天目木兰、天女女、银鹊树等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名贵药材有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黑麂、黄腹角雉、短尾猴、猕猴、金钱豹、金猫、白颈长尾雉、穿山甲、水獭、大鲵等种。其它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余种。比我省临安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还要丰富。所具备的这些基本条件,既属于生态资源,又是令人沉醉的生物景观,是揽胜探幽,乃至开展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
⒉山水资源。文成县地处洞宫山脉之罗山余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县境诸多俊秀绮丽的山川。最高的杨顶岗海拔米,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就有座,几乎遍布全县各地,高旷绝尘的朱阳九峰景区,九座奇峰比肩傲立,犹如倚天巨剑直插霄汉。其中海拔米的亢五峰,壁险崖危,尤为雄浑,游客到此,无不叹为观止。座座山峰和丰茂的植被孕育条条河流,由于落差巨大,河流中瀑布相连,蔚为壮观。被誉为“神州第一瀑”的百丈飞瀑,由头漈、二漈和三漈三级相连构成。形成了总高米的壮美景象。其中头漈高米,比全国著名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还高米。此外还有众多深藏于大山幽谷之中风姿迥异的大小瀑布数百处。具有开发价值的有峡谷景廊、朱阳九峰、铜铃山峡、岩门大峡谷景区内的“山坑三瀑”、“阴阳瀑”、“三叠瀑”、“百折瀑”、“九龙瀑”、“三潭三瀑”以及“中曲瀑”、“含羞瀑”、“三重漈瀑”、“虎口双瀑”等,瀑瀑皆飞珠溅玉、气象如虹、风光无限。国内旅游专家考察后称文成为“百瀑之乡”。飞瀑狂泻,日夜不息,亘古至今。悬瀑之下,皆形成深潭。其水明净如镜,其境幽荫可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景区,景区内丛林蔗天,峡谷幽深,溪涧潺潺,空气新鲜,壶穴奇形怪状,目不暇接,令人叫绝,全国著名风景专家北大谢凝高实地考察,定位于“壶穴奇观,华夏一绝”。
文成之山峰俊崖危,文成之瀑雄浑壮美;文成之峡幽深奇幻。高山间,飞瀑下,奇峡幽谷浑然天成。峡谷中清流激湍,鸢飞鱼跃;两岸奇峰壁立,古木参天,危崖兀突,兽戏鸟鸣,一步一景,引人入胜。经有关部门勘探,具有开发价值的峡谷达多处。尤以铜铃山峡,岩门大峡谷,峡谷景廊为最具特色。其中最壮观的岩门大峡谷,被国内旅游专家称为“华东第一峡”。峡谷中飞瀑高悬,壶穴珠连,碧潭秀水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忘返。
文成秀水孕育了一批神奇的湖泊,具有代表性当属飞云湖与天顶湖。飞云湖,其集湖面积达平方公里,属浙南第一大湖,湖水清澈如明镜,四周青山屏列,茂林修竹绵延数十公里。湖光倒映山色,堪称人间仙境。天顶湖座落于海拔米的高山之上,集湖面积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仿,湖中有岛,岛上鹭飞兽走,木秀花香,泛舟碧水,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该湖由于地势较高,夏可避暑,冬可赏雪,被誉为人间瑶池,极具开发价值。
⒊人文旅游资源。文成县是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大明第一功臣”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封诚意伯)故里。刘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精通天文地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巩固了当时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历史界公认其为一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刘基故里的明代建筑有庙宇、墓葬、民居、祠堂、牌坊、亭台廊阁,以及部分的书籍、文献真迹。其中刘基庙、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和弥足珍贵的旅游财富。此外,还有富相国(富弼,宋相)祠,赵超构故居,及一批古民居、古村落、摩崖石刻、红军挺进师创建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等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遗迹,文化积淀极为深厚。
文成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除汉族外,畲、壮、回、满、布依、蒙古、高山、土等个少数民族长期在此繁衍生息,共计有万人口,其中畲族在县境生活历史最长(始迁于明嘉靖年),现有人口万,是浙南地区重点畲民聚居地。县内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各种民俗表演精彩纷呈,风情独具,特色鲜明。从而为文成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⒋景区开发初具规模,交通、服务、接待能力日趋提升。文成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年才开始资源调查和风景区规划,年月日,百丈漈景区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组建风景旅游管理局。十年间,从资源保护、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诸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旅游进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目前省级风景区已开发了峡谷景廊、百丈飞瀑、天顶湖、朱阳九峰、刘基故里、铜铃山峡、飞云湖等景区。初步构成了文成南北黄金旅游线。在浙江省“游客喜爱的乐园”评选活动中,荣获全省第五名;年度被评为温州市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文成县的综合接待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已拥有三星级宾馆一家,较为高档的旅游饭店、宾馆余家,客房多个;各类上档次的餐馆多家,文化娱乐场所余处,国内旅行社家,各种出租车多辆,游船多艘。⒍两条省道贯穿县境,目前正在拓宽、改造,完工后到温州、青田仅需一个小时,到杭州只需个多小时。现已基本解决了“吃、住、游、行、购、娱”等诸要素。年全县各生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万人次,社会综合创收达万元。××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社会综合创收万元。
总之,文成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接待等条件初步完备,已具备开发生态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二、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文成县现有的生态优势出发,中共文成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打造生态旅游县的奋斗目标,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无疑是振兴文成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造福子孙后代的正确选择。但从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来看,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⒈规划滞后,引发行业间利益之争,导致珍贵的自然资源得不到保护。文成风景旅游业起步较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做筹备工作,发展生态旅游,更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开发口号,因而造成了旅游规划的落后,使一些珍贵的自然资源逐渐流失。例如,被国内风景旅游专家誉为“壶穴奇观”的铜铃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景区的壶穴景观,因前几年建造高岭头水电站,上游水源被截流,下游流量不足,导致泥沙淤泥,久而久之,大有千年壶穴被填埋,整个景观消失之虞。同样原因,百丈飞瀑景区,由于年代建造了水电站,水源被截断。使得高米的“神州第一瀑”,因无水而象个丧失了灵魂的躯壳,失去九天悬河的气势和魅力,令游客深感失望的同时又甚为惋惜。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到底该不该废电站而还百丈飞瀑以本来面目的大争论,旅游与电力部门以各自的利益出发,各执一词,唇枪舌剑,到头来费力又耗财,弄得莫衷一是,争无定论。
⒉宣传推介力度不足,使文成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文成旅游业的发展。文成由于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落后于周边地区。古往今来,文成人为生存,大多采取走出山门,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或务工或投资,以谋求发展。而外界很少有人到文成投资兴业,因而外人缺乏对文成的了解,文成的秀山丽水,奇妙风光,犹如一位久养深闺的绝色佳人,而未为世人所知。文成打造生态旅游县,其对外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由于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国内乃至省内的旅游机构及游客,多数不知文成地处何方,更不知文成的生态资源和旖旎风光,导致少有人问津涉足。既使有所耳闻者,也往往了解不透彻而闹出笑话,其中有一批游人,因慕名文成的铜铃山风光,却把车子开到了瑞安桐岭山,遍找桐岭山而无景可赏,无假可度,弄得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⒊环保意识淡薄,景区污染加剧,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文成生态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各地游客慕名而至的与日俱增。但有关部门目前着重于景点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与落实工作。因而造成了景区环境的污染。笔者走访了铜铃山森林公园,峡谷景廊,飞云湖等景区,随处可见被丢弃的饮料罐、塑料袋、纸屑等杂物,有的游人甚至随处便溺,有的景区内还存在开山采石,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等现象,凡此种种,给景区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文成生态旅游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⒈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是旅游业有序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旅游规划工作是适应旅游发展自身内在要求和市场发展需求,合理保护、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旅游基本建设及行业管理等的有效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总谱,是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措施和各方面工作的总成,是旅游业发展基本格局与产品结构的系统表述,一个好的规划是事业实现有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并通过提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管理,实现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对于促进旅游业快捷、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保证生态旅游的有序性,避免发展中的盲目性,二是保证生态旅游业和相关行业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三是保证生态旅游资源有效的利用和结构上的合理性,四是保证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成的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的生态旅游资源也较多,但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有一个有效利用的问题。在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的时期中,并不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得越多越好,要与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与一定的客流量相适应。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偏少,不能构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会造成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阻碍;超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就会导致所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闲置。目前与文成生态旅游与之相配套的交通条件、通信、接待、购物、娱乐等设施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游客的不满意感受。因而影响了游客对文成生态旅游业的总体形象。文成的生态旅游业属初创阶段,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合理,高起点、高水平,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开发方案。统筹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以优美的自然景区为中心,以旅游交通线路为廊道,逐步形成飞云湖——岩门大峡谷——铜铃山——刘基故里——朱阳九峰——百丈漈——峡谷景廊的旅游黄金线,并以旅游区(点)为节点,建构旅游资源区域体系。根据文成的实际,以铜岭山、百丈漈为核心,周边飞云湖、岩门大峡谷、朱阳九峰、峡谷景廊、伯温故里等个各具特色的风景旅游区与核心区形成互补的第二圈层结构,再辅以生物与环境互补,造就国家级森林公园;植物补动物,大环境之静补飞禽之动,使生态系统结构完善。
从生态旅游规划开始,政府必须承担起保证健康与安全、维护公平贸易、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有责任为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项目提拱财政资助,在县财政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转变投资理念,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逐步完成规划目标。
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地理环境的偏僻,影响了文成在外部世界的知名度。文成初打生态旅游品牌,境内的明媚风光,优雅环境,更是养在深山人未识。发展生态旅游业有良好资源的基础上,关键是客源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迅速地富裕起来。其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其中用于生态旅游,度假休闲的支出日益增多。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都急切需要寻找一方幽静宜人的自然山水环境来放松心境。温州乃至整个浙江及上海等地经济发达,富人众多。据调查,本省的富裕人群中,了解文成生态佳境的人寥寥无几,每逢节假日,他们舍近而求远,结伴前往国内其它知名景区度假,而置较近的文成山水胜境于不顾。究其原因,就是我县对生态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不足。因此,必须彻底放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酒香也应勤吆喝。以百丈漈飞云湖晋升国家级风景区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争取客源。去年,县委宣传部邀请国内十余家晚报社记者来文成采风。各报记者无不被文成的风光所倾倒。个个拍案惊奇。尔后,介绍文成生态风景的报道,游记纷纷见诸报端,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今后的宣传推介工作,还应不定期邀请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影视剧组来文采风和创作,利用他们的作品作媒介,宣传文成的生态旅游风光,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文化,崇尚名人,名人名家对事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庐山香炉峰瀑布远没有文成百丈飞瀑雄壮,却因李白一句:“飞瀑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蜚声海内外,令几多游人心驰神往,至今凭吊诗仙遗踪,求一睹瀑布芳颜的游客络绎不绝。文成古道上的红枫,完全可以与爱晚亭之枫媲美,却寂立道旁,少有人问津。原因是文成之枫没有爱晚亭之枫那样幸运,没有象杜牧那样的诗人光顾,没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么美丽诗句的点染,缺乏的正是景区的文化内涵。游爱晚亭的人与其说是去看枫赏叶,还不如说是去品味诗的意境。其诗句之美,已远远超越了自然景色之美。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人文化的影响,就是景区的“仙”与“龙”,有着极大的感召力。
加强文成生态旅游风光的宣传,还应动用另外一支大军。文成是个著名的侨乡,近百年来,累计有万移居世界各地的文成籍侨民。改革开放以来,文成有十万多人到全国各地投资创业,或打工谋生。不妨把文成的生态环境美景,制作成精美的画册、光盘,通过这支人马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让这支大军人人都成为宣传员和业余导游,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⒊加大保护和执法力度。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保护生态环境是为了维护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份与环境条件,使其较好地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各种生物都各得其所,共同繁荣。这也恰恰是生态旅游区环境对游人的吸引力所在。因此,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保护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定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当外界的干扰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所以,保护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平衡,消除人为破坏与污染,显得十分重要与急切。
一方面,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文成生态旅游景区的环保设施建设较为薄弱,一些景区内几乎找不到果壳箱,几百米内没设置供游人们“方便”之所。这些都非难事只需加以投入便可解决。另一方面,鼓励旅游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为保护提供动力。同时,加强环保宣传,可采取在门票或旅游指南上印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章、警句,在旅游区适当树立一些警示牌,提高游客注意环保,也可对导游人员进行环保知识培训,使他们既讲解景点构成特色,又对游人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等措施。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自觉消除不文明行为,是保持生态旅游景区免受污染的关键。
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的制度管理与执法力度尤为重要,它是维护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生态旅游景区应制订相应的管理规章,落实国家有关环保,森林、水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盗伐森林,污染水源,偷猎野生动物,在景区内开山采石等违法违规行为,以确保文成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某某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某某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探
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应用,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舞台所进行的一种对生态和文化负责的旅游。简单地讲,生态旅游就是把旅游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检验生态旅游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特色,二是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三是要有当地居民参与。它与一
般观光旅游比较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如旅游活动场所的自然性、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的高品位性、可持续性及活动项目的参与性与教育性等。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指出:“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现在适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数处在经济不发达、开发力度很小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地方。
文成县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大的工业污染源,县境植被繁茂,山峻谷幽,座座湖泊如珍珠散落,条条江河似项链缠绕,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奇妙的景致和保存完好的历史名人庙、墓遗迹,是一处难得的生态旅游处女地。按照生态经济学和旅游经济学等规律,去开发利用,给当地的人民扩大就业门路带来经济实惠,以摆脱长期的落后现象,无疑是逐步走向富裕的最佳选择。因此,对文成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行研究,促进欠发达的文成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成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⒈动植物资源。文成县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森林覆盖率达,人口大多聚居于河谷平畴之处。境内山峦绵延起伏,沟谷纵横交错。深山密林处,人迹罕至,成了鸟兽的乐园,各种野生植物的天堂。县境内现存很大一部分次天然植被,有各种木本植物科,属,种。其中连香树、钟鄂木、福建柏、鹅掌楸、香果树、天竺桂、沉木樟等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闽楠、南方铁杉、天目木兰、天女女、银鹊树等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名贵药材有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黑麂、黄腹角雉、短尾猴、猕猴、金钱豹、金猫、白颈长尾雉、穿山甲、水獭、大鲵等种。其它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动物余种。比我省临安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还要丰富。所具备的这些基本条件,既属于生态资源,又是令人沉醉的生物景观,是揽胜探幽,乃至开展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
⒉山水资源。文成县地处洞宫山脉之罗山余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县境诸多俊秀绮丽的山川。最高的杨顶岗海拔米,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峰就有座,几乎遍布全县各地,高旷绝尘的朱阳九峰景区,九座奇峰比肩傲立,犹如倚天巨剑直插霄汉。其中海拔米的亢五峰,壁险崖危,尤为雄浑,游客到此,无不叹为观止。座座山峰和丰茂的植被孕育条条河流,由于落差巨大,河流中瀑布相连,蔚为壮观。被誉为“神州第一瀑”的百丈飞瀑,由头漈、二漈和三漈三级相连构成。形成了总高米的壮美景象。其中头漈高米,比全国著名的雁荡山大龙湫瀑布还高米。此外还有众多深藏于大山幽谷之中风姿迥异的大小瀑布数百处。具有开发价值的有峡谷景廊、朱阳九峰、铜铃山峡、岩门大峡谷景区内的“山坑三瀑”、“阴阳瀑”、“三叠瀑”、“百折瀑”、“九龙瀑”、“三潭三瀑”以及“中曲瀑”、“含羞瀑”、“三重漈瀑”、“虎口双瀑”等,瀑瀑皆飞珠溅玉、气象如虹、风光无限。国内旅游专家考察后称文成为“百瀑之乡”。飞瀑狂泻,日夜不息,亘古至今。悬瀑之下,皆形成深潭。其水明净如镜,其境幽荫可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铃山景区,景区内丛林蔗天,峡谷幽深,溪涧潺潺,空气新鲜,壶穴奇形怪状,目不暇接,令人叫绝,全国著名风景专家北大谢凝高实地考察,定位于“壶穴奇观,华夏一绝”。
文成之山峰俊崖危,文成之瀑雄浑壮美;文成之峡幽深奇幻。高山间,飞瀑下,奇峡幽谷浑然天成。峡谷中清流激湍,鸢飞鱼跃;两岸奇峰壁立,古木参天,危崖兀突,兽戏鸟鸣,一步一景,引人入胜。经有关部门勘探,具有开发价值的峡谷达多处。尤以铜铃山峡,岩门大峡谷,峡谷景廊为最具特色。其中最壮观的岩门大峡谷,被国内旅游专家称为“华东第一峡”。峡谷中飞瀑高悬,壶穴珠连,碧潭秀水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忘返。
文成秀水孕育了一批神奇的湖泊,具有代表性当属飞云湖与天顶湖。飞云湖,其集湖面积达平方公里,属浙南第一大湖,湖水清澈如明镜,四周青山屏列,茂林修竹绵延数十公里。湖光倒映山色,堪称人间仙境。天顶湖座落于海拔米的高山之上,集湖面积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仿,湖中有岛,岛上鹭飞兽走,木秀花香,泛舟碧水,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该湖由于地势较高,夏可避暑,冬可赏雪,被誉为人间瑶池,极具开发价值。
⒊人文旅游资源。文成县是我国历史上被誉为“大明第一功臣”刘基(字伯温,谥号文成,封
第三篇: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明末清初之时,鼎湖山也曾被称为天湖山,原因是在明末清初之际,肇庆曾是南明永历皇帝的行宫。据说永历帝驻跸肇庆时,曾多次上过鼎湖山。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曾写过一首叫《端州华严庵送何孟门、陶握山、王紫?游鼎湖》的诗,其中加有注文说:“栖壑大师以(桂王)行宫在端州,改鼎湖山为天湖。”可见改叫鼎湖山为天湖山,明显带有纪念南明永历皇帝的意思。但是随着永历政权灭亡和清朝统治走向稳固之后,天湖山这个名称也就逐渐就无人问津了。1956年,鼎湖山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9年又成为我国第一批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建立了“人与生物圈”研究中心,成为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基地。
七星岩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已有文字记载。唐朝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北海)曾慕名来游,写下了著名的《端州石室记》,镌刻在石室洞口的石壁上。叶剑英元帅于一九**年四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
七绝一首:“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七星岩旖旎多姿,集“桂林之同,杭州之水”于一地,自古以来就有“峰险、石异、洞奇、庙古”之说,重点游览区有“五湖、六岗、七岩、八洞”,可供观赏之景点达80余处。天柱岩最高,海拔117米(另外有一说法是天柱岩海拔108米,阿坡岩海拔119米,阿坡岩最高);龙岩洞最奇,洞中有洞,有“千年诗廊”之美誉;石峒古庙最古,洞中有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
目的地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对策措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的生命源和推动力,旅游业提质增效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旅游业的兴盛繁荣,关键在于将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㈠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 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进一步深化对旅游形势的认识,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把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打造成国内外知名,集旅游观光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对已建成的旅游景点,要注重文物资料搜集,丰富文化内容;对在建或拟建的旅游景点,要深挖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开发;对列入规划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出台保护政策,严禁破坏原有风貌,鼓励恢复原有风格。
㈡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逐步健全机制,完善保护体系。一是设立专项资金对全县造诣较高的民间老艺人进行奖励和资助,使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活动,在全县营造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三是鼓励支持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编成乡土教材,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
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珍贵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第四篇:塞罕坝森林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探讨
摘要:森林旅游是展示塞罕坝旅游特色,丰富塞罕坝旅游文化内涵的需要。塞罕坝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针对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景观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开发建设塞罕坝森林景观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塞罕坝;森林旅游;开发与利用;发展对策
森林旅游的兴衰关键在于景观质量及其独有的景观形态和品味,森林旅游景观资源是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旅游生产力的潜力所在,没有森林景观的支撑就没有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塞罕坝借助森林文化旅游这个发展平台,宣传好、管理好、发展好中国北方最美、被河北省林业局、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国家林业局授予艰苦创业教育基地、思想教育基地和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的塞罕坝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基本情况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和围场县、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草原相毗邻。公园海拔1010~1939.9m,属高海沷丘陵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有林地面积112万亩,其中以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主的风景林60万亩,湿地2万亩。塞罕坝景观资源丰富,既有由森林、山川、河流、天象、物候和野生动物等构成的自然景观,又有许多可发思古之幽情的人物古迹、良好的民俗风情和美丽的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是位于京津周边地区,集旅游观光、科学考察、狩猎滑雪和避暑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2主要景观开发利用现状
2.1冷凉宜爽的气候资源
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和东南暧湿气流的影响,塞罕坝降雨充沛,气候寒冷,年均气温-1.4℃,极端最低气温-43.2℃,年均无霜期67d。7月-9月份平均气温分别是16.2℃、14.6℃和8.1℃。盛夏,这里天高云淡、空气洁净如镜、凉爽宜人。冬季,林海雪原,一派北国风光。
2.2独特的森林草原景观
塞罕坝属森林草原过渡带,有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三个生态类型。春夏季,百万亩林海绿波松涛阵阵,林间鸟啭鹿鸣、溪流潺潺,广袤的草原绿茵如毯,到处繁花争艳,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秋季,层林尽染、溢金流丹;冬季玉树冰花。
2.3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景观
植物种类丰富,有自生维管植物84科312属659种,其中:濒危植物4种,野果植物29种;芳香植物19种;野生花卉植物309种。动物种类也十分丰富,有动物种类14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4种,有豹、黑鹳、白头鹤、大鸨,二级保护动物24 种,省级保护16种。
2.4独特的人文景观
景区内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属清代皇家猎苑的一部分,是康乾嘉皇帝避暑围猎之所,留下了诸多人文历史景观,著名的有乌兰布通古战场遗址、康乾盛世点将台、塞北佛石庙、塞罕塔、木兰秋狝文化园、文化广场、塞罕敖包、御道沟等神奇而美妙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3存在问题
3.1 体制不顺,组织形式单一,景区建设阻力重重不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需求
由于体制不顺,出现了在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上存在“一个媳妇几个婆”的现象。如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立隶属于林业部门,旅游管理隶属于旅游部门,环境保护隶属于环保部门,治安、道路、供水、供电归当地政府所管,由于政出多门,管理混乱,致使规划、开发、治理不能同步进行和统一管理。
公园下设专职行政管理部门是“森林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对公园内日渐增多的服务业管理及旅游区的综合管理,但是,由于职能所限,单一的林业职能部门很难对旅游区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3.2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景区从业人员多数都是非专业人员,他们一部分是从非林业非旅游的行业转过来的,另一部分是多年从事林业工作的同志,对旅游知识了解很少。公园缺少景观开发利用的专门人才和机构,也缺少专门的导游队伍和对外宣传的促销机构。
3.3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程度都有待改善和提高。
3.4草原的诱惑、毗邻单位的强势开发以及旅游公路贯通新旅游线路的开辟,给森林公园的发展带来致命冲击
近年来,毗邻森林公园的御道口牧场草原旅游景区、红山军马场草原旅游景区、红松洼草原风电旅游景区相继进行了强势开发,景区整体规划合理,启动起点高,管理规范,开始运营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打破了以前塞罕坝森林草原景区一家独大的局面。界河北,就是美丽辽阔的内蒙草原,草原美景强烈地诱惑着各地游人,“到草原去”是来北方旅游的游客的第一选择。另外至克什克腾旗的二级旅游公路已贯通,穿公园境而过,这使得在相同的时间内行程延长,游人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至答里湖、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的新旅游线路开辟,同时给塞罕坝森林景区最致命的打击是使公园从过去的终点景区变成了路过景区。
3.5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一直是严重制约公园景观开发建设及公园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已经开发建设的旅游场所,因缺少资金得不到正常的启用和进一步改造升级,待开发建设的景观由于资金问题延迟了开发利用。
4发展对策
4.1更新观念,树立生态旅游资源全民保护意识。
4.1.1通过宣传教育,使保护意识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4.1.2通过法律限制人们的行为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4.1.3作为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要使受益旅游的人们具有自觉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和行为,就要让他们明白保护能给他们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搞好森林旅游,把森林的功能价值最大限度的展现出来,首先就要建立起适合森林旅游形势发展的组织形式。塞罕坝森林旅游集团公司应该是以经营旅游业为主,面向国际、国内市场、进行多元化投资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并逐步发展成为投资多元化、资产股份化、经营市场化的经济实体。
4.2打造高水准,高素质的旅游队伍
4.2.1对现在的从业人员加强培训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人到经营比较好的国家森林公园考察学习,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酒店管理行家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聘请林业专家对导游人员进行林业知识和自然现象解说培训,聘请旅游产品设计专家对管理开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也可以通过鼓励自学等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专业能力、政策水平和服务水平。
4.2.2充实队伍,加强合作
把林场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充实到旅游队伍中来,也可以采用对外招聘、季节性雇用等形式增强旅游队伍建设。景区与北京林业大学等高等院校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以公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强势的森林旅游资源为背景,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这将为景观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
4.2.3 强化法制观念,健全环保制度
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我们必须从生态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求内在规律,采取合适的方针政策及其措施,促进生态旅游与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同时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环保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根据地域特点,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4.3重点开发建设森林旅游景观,打造旅游品牌
4.3.1突出打造森林草原独特景观
森林草原景观是冀北地区的独特景观,天然所成,不可再建。突出打造森林草原景观的重点是组织好旅游线路,以解说的艺术性把景观的丰富内涵展现于游人们的面前。旅游线路包涵以下景观:塞罕塔、塞罕坝林海、百花坡、月亮湖、塞罕湖、白桦林、滦河源头、内蒙古草原;终点是塞罕坝展览馆,晚上安排篝火晚会和民族歌舞。
4.3.2打造民俗风情旅游景观
打造这一景观的重点是增加游人的参与性活动。旅游路线包括以下景观:翠花宫、塞罕庙、乌兰布通古战场、康乾盛世点将台等,终点敖包。这里是满蒙汉三大民族的交汇处,极富民族风情。游人可以欣赏林海草原、蓝天白云、品尝各种满蒙风味小吃、参与满蒙民族的骑马、摔跤、敖包会等系列活动,特别是每年农历6月13日举行祭敖包,同时举办“那达慕”大会,更能充分展示传统的民族文化。塞罕佛和翠花宫、点将台等则有着美丽的神话传说。乌兰布通古战场是清代平息噶尔丹叛乱时留下的历史遗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使你亲身体验浓郁的民俗风情。
4.3.3要突出满蒙的饮食、服饰、居住特色。“满汉全席”驰名中外,蒙古族的手把羊肉、烤全羊,奶茶、奶豆腐、攸面窝子等饮食佳品,让游人更是垂爱有加。在清朝统治的268年间,满族服饰曾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服饰,紧身合体的女士旗袍风靡世界;蒙古族的马靴、长袍,更能让人领略蒙古民族的豪爽大气,洁白的蒙古毡房,这些都体现了“塞罕坝”民俗文化特有的魅力。
4.3.4要突出满蒙民族娱乐文化的特色。满蒙是一个马背上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娱乐项目丰富多彩,参与性极强,如满蒙歌舞、秧歌、高跷、赛马、射箭、摔跤、敖包盛会等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特点,充满节日喜庆。通过举办塞罕坝木兰森林草原文化节、敖包盛会等旅游文化主题活动外,还可举办清文化展览、清文化影视周、满汉全席厨艺大赛、满族服饰展、满族美食节、清代宫廷礼仪表演,将“乌兰布统之战”改编成戏剧进行现场表演,让游客参与其中,用以来充实塞罕坝特色旅游文化内容,全面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4要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4.4.1是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文化旅游是知识旅游,是高层次旅游。因此,提供高质量的导游服务是目前打造塞罕坝旅游金字品牌一项重要工作。承德、塞罕坝、内蒙三地应共同建立导游定期培训考评制度、持证上岗制度、投诉扣分制度,建立塞罕坝“皇家、绿色、民俗”生态旅游导游推介制度,全面提升规范旅游市场,使游客获得满意的导游服务。
4.4.2是大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是休闲、娱乐、体验的过程,只有向游客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游客才能感到“物有所值”,才能实现满意的“付出”。
第五篇: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
王希宁: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会中育国际汉语甘肃教育基地甘肃兰州730000)内容提要: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快速发展对于改善整个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加快我国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步伐,以草原生态旅游业为主,促发关联产业是少数民族牧区实现稳定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牧区草原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60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其中75%的草原位于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绝大部分草原分布在西北部的几个省和自治区,如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和新疆。就草原资源的数量而言,中国是继澳大利亚之后的世界第二草原大国。对于我国而言,草原既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牧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牧区)保障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前提条件。
少数民族牧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所致,加上后发条件的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因此,科学、合理地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对实现农牧民增收、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生态旅游及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由向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和服务组成的,是提供高质量服务的最大产业;以旅游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包括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功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旅游组织(WTO)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爱米〃麦考尔女士在宁夏银川举办的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的庆祝活动上指出‚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进入黄金时代。她说,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旅游业持续的快速发展超出了世人的预料,2002年,中国接待国际游客的总数已超过了所有亚洲国家,中国将于2020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同时,中国还将成为世界10大旅游客源地之一,名列世界第四,占世界份额的6.2%。‛(1)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也是也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将加入生态旅游的行列。据有关方面估算,生态旅游年均增长率为20%-25%,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据有关资料考证,‚‘生态旅游’一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的,其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2)同时,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作为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计划之一,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于2002年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会上来自132个国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议。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以及围绕主题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3)
我国学者马聪玲认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2)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3)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4)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6)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7)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4)
被誉为‚地球衣被‛的草原资源是人类的福祉。伴随着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与快速发展,草原将会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的主体。草原生态旅游是以大面积草原为基础,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为景观相对集中,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生态系统。它在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正是世界旅游业的热点。
二、少数民族牧区草原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我国牧区范围主要分布在祖国大陆的北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分地区,总面积为426.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4.4%。涉及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14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
就甘肃省而言,现有37440万亩草原(包括天然草原牧场和荒山、草坡、人工草地等),草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6%,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6%,次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居全国第五位,其中可利用面积约有1607.16万公顷,合24107.41万亩。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场资源分布如下:甘南州有3848万亩的优质牧草,构成了亚洲最大的最好的牧场;天祝县有草原776万亩;肃南县有草地1853.5万亩;阿克塞县草原面积1479万亩;肃北县有可利用草场4187万亩。以甘南州的草原资源为例:甘南州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牧业是全州的支柱产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68.46%。全州土地总面积为5812.14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53%;耕地面积为181.49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3.12%;草地面积4084.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8%,草地畜牧业成为本州长的主导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甘南州的草地畜牧业,对振兴甘南州的民族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甘南州草地资源的基本特征;规模大,600亩以上的连片草原面积有3758.30万亩,占全州草原面积的80%以上;可利用草原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94.20%;牧草种类多,生长良好,覆盖度达85%以上,放牧性强。(5)
少数民族牧区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因其地理位臵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而赋予它独特的资源于环境优势,庞大、辽阔的草原资源已成为少数民族牧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些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虽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重点开发,但在草原产业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1)草原管理体制不畅。我国少数民族牧区大部分地方实行了以草原公有、分户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草原承包制。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有一半的草原没有承包到户,管、建、用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得到协调和统一,这部分草原仍然处于吃‚大锅饭‛状态,建设和管理非常困难,生态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2)草原资源开发潜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加上逐水草而居、靠天养畜的牧民们对于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不足,使得少数民族牧区草原资源的开发起步相对较晚,开发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分散,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能力,有很多草原甚至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隐患。
(3)对于草原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宣传与营销。由于少数民族牧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不足,在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不具备宣传促销能力,宣传促销十分困难,知名度不高。而且由于对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虽然不断有新的旅游景点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但是市场没有同步扩大,这就造成了景点景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4)对于草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由于对草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体上尚处于粗放型、探索阶段,配套设施不完善。在草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系统性的规划,对草原资源的价值研究不够,在规划和开发的指导思想上认识不足,缺乏人文与生态相结合的资源开发意识,缺乏对草原资源特性上的深刻认识,从而影响了牧区草原资源开发步伐。
发展少数民族牧区特色经济,是振兴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因此,在少数民族牧区,应当以特色资源——草原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旅游产品为核心,在草原资源开发过程中,以项目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三、促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在美丽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农牧民转产增收的新途径‛,‚草原旅游业成为锡盟特色产业和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为例,该旗提出要以建设‚草原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加快培育旅游产业,突出草原生态特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开发。‛(6)
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少数民族纯牧区县——玛曲县为例:玛曲县位于黄河的上游,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黄河首曲草原列为国家级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目前,旅游业已是玛曲县继畜牧业、黄金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为了把‚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王发祥地‛、‚亚洲一号天然草场‛三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壮大,玛曲县确定了今后旅游业发展十二条目标任务。(7)据调查,该县旅游业从1998年起步,经过6年的发展,游客人数从2.1万人次增加到6.74万人次,特别是近几年来玛曲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游客每年以1万~
1.5万人次的速度递增。2003年底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74万元,占全县GDP的2.1%。其中2004年1至8月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568万元。旅游业迅速带动第三产业,已成为该县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了旅游‚富县‛的目标。(8)
因此看来,草原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少数民族牧区增长最快的产业或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已是势在必行。根据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与草原旅游资源利用状况,在遵循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应当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策略。以西部大开发为机遇,以少数民族牧区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确保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投入相对于其它产业优先增长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旅游业与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要重视对草原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推进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科技的协调,坚持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相关因素的持续协调发展。
2、政府调控,市场调节的策略。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等方面对草原生态旅游业消费需求及信息反馈的灵活性与积极性,积极调动企业、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政府应在少数民族牧区的主要旅游景区(如夏河拉卜楞寺、天祝华藏寺等)建立草原生态旅游区,制定和实施草原生态旅游业经营者、服务业经营者、旅游者共同遵守的政策与法规,利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3、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策略。在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与管理上应当采取政府管理为主,企业参与和商业化运作,吸引牧民广泛参与的原则。根据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开拓市场、接待游客、统一制定收费价格,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同时还应该积极加强旅游业尤其是草原生态旅游业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力度、深度,积极引导旅游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寻求多种合作和多样参与,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策略。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产业,具有创汇创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吸纳社会就业和促进对外开放交流等多种功能与作用,具有关联范围广、市场扩张力强、聚合生产要素灵活等
特点。各级人民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强化管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集中必要的人力与物力、财力资源,把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作为促进少数民族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投资领域,以全面推进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总之。对于少数民族牧区而言,草原依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草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将会为少数民族牧区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草原生态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于青山绿水、雪山草地,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如何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文化资源,让它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内涵、秀美景观、淳朴民俗,是实现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