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5篇

时间:2019-05-14 09:1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

第一篇:《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阶段测试试题(第一、二专题)

专题一: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中国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它始终没有得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西方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特权,不仅在中国倾销商品,而且经营了许多企业,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据统计,1894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的比重为60.7%,1936年为78.4%。可以看出,外国在华资本比中国资本有明显优势。在外国资本的压迫下,中华民族资本无力与之抗衡,许多民族工业逃避不了破产或被兼并的命运。提倡“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了大生企业集团,曾经有所发展,但在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了。被认为是中国自己经营的最成功的开平煤矿,在中外合办的名义下被英国资本吞并。此后,英资又挟其优势,吞并了另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滦州煤矿。„„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资本家已提出问题:“究竟中国纱厂的致命伤是什么?”他们自己回答道:“痛痛快快地说,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纱厂一业的复兴与繁荣,必然在现状变化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华民族资本工业在日、美等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下,命运更为悲惨,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据统计,1949年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7%。这个数字表明,在109年里,近代工业经济才积累了17%,而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占了83%。毛泽东指出:“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选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材料2: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3:当丰收的馨香溢满神州大地,甜美的思绪冲涌着人们的心灵,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回首新中国60年,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历史性跨越世人瞩目。当五星红旗与紫荆花旗一起飘扬的时候,当“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唱响的时候,当奥运圣火在北京夜空熊熊燃烧的时候,当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的时候,无数华夏儿女饱含热泪、激情穿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景,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选自新华社社评《阔步走向民族复兴的明天——献给新中国60华诞》

1、原理或结论。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3、结论。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关系的认识。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近代百年,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致使国都三次沦陷。其中,大规模的战争有: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通过战争和武力威胁,列强割走香港、台湾,“租借”澳门,侵夺、蚕食了大片国土。„„其间,中国与外国先后签订了1100多项条约、章程,其中大部分是帝国主义迫使中国接受的不平等条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文化教育各个方面。„„甲午战争后,日本勒索赔款和赎辽费2.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廷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收入的4.5倍。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须付赔款4.5亿两,加上利息以及各省的地方赔款,合计白银10亿两,至少相当于清政府12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遭受过如此频繁、惨重的战争伤害?又有哪个国家在支付了自己年收入3倍乃至12倍的赔款后,还能指望得到发展?“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国家一旦失去主权,人民的生命与尊严也就没有了保障。

英军血洗定海、镇江,日军对旅顺屠城,俄军在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赶尽杀绝,沙基惨案、五卅惨案、济南惨案,以及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可以说,为摧毁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侵略者进行了最为野蛮的持续杀戮。„„英法军队对圆明园劫掠后的焚毁,八国联军对五代帝都北京的洗劫,西北流沙古道上“探险家”们对文物的盗骗„„公开的劫掠伴之以无形的摧残。殖民者借助传教、办学、出版等方式,传播奴化思想,消解民族精神。

事实清楚不过地表明:殖民化没有带来文明的福音,而是将中国逼入沦亡的深渊。就经济而言,相对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外国资本,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那样艰难缓慢。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109年里,中国仅仅积累了17%的近代工业。20世纪30年代,上海纱厂的资本家们已开始呼号:“中国纱厂的唯一致命伤,在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在政治方面,近代中国所有抗拒民主的政治势力,无论是晚清统治集团、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各大派系,无不得到一个甚至数个国家的支持。„„

——选自《怎样认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2: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看来,胜利女神可能是个窃贼。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由两个战胜者分担。„„如果把我们所有大教堂的所有财宝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维克多·雨果

1、原理或结论。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结论。谈谈你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影响的认识。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选自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2:帝国主义列强“使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为此,它们到处致力于保持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一切剥削形式(特别是在乡村),主要是封建地租剥削和高利贷剥削,并使之永久化,因为这些形式“是它的反动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础”。

在倾销商品的同时,“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中国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企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由此,它们便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主义1936年控制了煤产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铁工业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在交通运输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掌握铁路总长度的88%;1930年即已掌握外洋航运和国内航运吨位的81.2%。在轻工业方面,外国资本1936年也已掌握纱锭的48.2%,织布机的56.3%(东北日本纱厂尚未计入);在这前后还掌握了毛纺锭的62%,毛纺机的48%;1935年即掌握烟厂产值的63%以上。在抗战前夕,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在银行方面,外国银行1936年的在华资产要比华商银行大l⁄3。这就是说,外国资本不仅垄断了中国的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而且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重要的轻工业。它们“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直接地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在这少量的工业中,民族资本经营的又只是非主体部分。194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资本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不过20.08亿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它们规模小,设备落后,多数为工场手工业。中国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加工工业(即以外国的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和装配工业(即以外国的零件装配成机器)而已。

——摘选自沙健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材料3: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资源,人们也不肯放过。人们在大海里找到小手指般大的贝类,那些海菜已成为饭桌上的一道主菜,每天在海滩上寻来找去的,就是为了满足那张嘴的需要。„„他们淘干水沟里的水,寻找比手指还小的小鱼。„„穷人饭桌上的主食是红薯。那些年纪大的、撑着拐杖专门拣取柴禾作为燃料的老汉老妇们,每天蹬着眼睛寻找草和树枝,甚至连小孩子都会细心地拾起地上的落叶。„„五分之四的平民谈话的内容都与食物有关,连邻里间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您吃过饭了吗’„„中国的平民大众就是这样生活在贫困的边缘。

——选自罗斯(美)《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年)

1、原理或结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结论。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四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彼(指英国)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林则徐

材料2: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朝廷命钦差大臣奕经,向被俘的英军军官询问英吉利国“距离内地的水程,以及来华途中共经几国”?“该女王年甫廿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同年四月又谕台湾总兵达洪阿及道台姚莹查询英吉利国“周围几许”?“英吉利至回疆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

——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

材料3: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正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她不顾弹药不足、粮饷不继,却热衷于加紧筹办“万寿庆典”,极尽铺张之能事。„„除去最高统治者外,吏治、军队也很腐败。„„至于军队士兵更是多无斗志,将领大都怯敌,贪生怕死,闻风而逃。有人做诗描绘:“„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时北洋谚辞如此)。四脚脱如飞,还恐被追攫……制敌不在斗,与斗何如走。”如此腐败不堪,即使武器精良,也难免失败。甲午战争失败后,时人就反思武器与人的关系问题。如《申报》于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初七发表《论置备利器必先储人才》的评论,指出:武器是重要的,武器的精劣,关系着战争的胜败;但只有精良的武器还不行,还必须有能掌握兵器的可靠人才,不然,这些精良武器只能“弃之以为敌用”。文章中引用日本公布的战争中从中国获得的战利品的资料,其中大炮607尊,仅旅顺一处就占330尊,还有大量其他武器、弹药、钱、物等。作者感慨说:“呜呼,此非我中国二十年来所经营缔造者哉,一旦边氛不靖,竟拱手而让诸他人,彼怯将惰兵之罪,可胜诛哉!”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就败在清政府的腐败。

——选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原理或结论。从中国社会内部因素来看,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3、结论。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第五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以巨大的牺牲遏制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趋势,振奋了国民精神,启迪、鼓舞了来者。„„英国外交副大臣布路德立克在议会讨论对华方针时告诫:“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者待中国也”。

——选自《怎样认识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材料2: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 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因此,他得出结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法国议会在辩论对华政策时,一位法国议员指出:“中国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

——选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材料3: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选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4:义和团运动的发动者和参加者,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缺乏先进的武器。指导他们行动的是掺杂着浓厚迷信色彩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而手中执持着用来对抗洋枪大炮的不过是原始的大刀长矛。这样的运动无法避免悲惨失败的命运。但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敢于拿起原始武器去对抗帝国主义的无孔不入的野蛮侵略,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中国军民在著名的廊坊阻击战、天津和北京保卫战以及东北的抗俄战斗中,都曾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中华民族的儿女付出了几十万、也许是上百万(具体数字将永远无法查清)宝贵生命的代价。但这些鲜血并没有白流。如果说鸦片战争促使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那么,义和团运动则迫使侵略者“重新认识中国”,使他们懂得,一个拥有几亿民众的“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尚有无穷希望”的中国,是不能轻易被征服的。

——选自李文海《怎样认识义和团的爱国主义及其局限性》

1、原理或结论。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结论。谈谈你对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斗争意义的认识。

专题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洽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制的自立倾向。这对于削弱中央集权起了很大作用,原来的政治体制就不能不发生变化。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本是对于太平天国搅动天下的反应,但由此发生的制度递嬗却又不是最初作出反应的人们所预料得到的。庚子与辛丑之间的东南互保是有清270多年未见之局,然而追本溯源,其始点却起自太平天国的影响。„„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也发生着间接的影响。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衬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些影响说明,太平天国在它失败以后,对中国社会的政治进程还在起到促进作用。它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选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荒处,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如十六岁以尚分尚尚田一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岁以尚分下下田三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下下田一亩五分。„„

——《天朝田亩制度》(节选)(1853年)

材料3:建立法治是《资政新篇》中重要内容,“法法类”在全篇中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资政新篇》中资本主义色彩最浓厚之处,是它奖励兴办近代私人工商业、金融、交通运输业。„„中国旧政治往往把施政重点摆在“除弊”方面,以为“除弊即可以兴利”。《资政新篇》则把重点摆在“兴利”方面,突出一个“兴”字,它所兴办设计的,皆封建社会所未有,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

——郭毅生《如何评价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有关的历史人物》

1、原理或结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3、结论。谈谈你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意义的认识。

第二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杨秀清认为只要占领了南京,即使成不了事,也可占领黄河以南。洪秀全则多次称南京为“小天堂”,把“小天堂”作为奋斗的目标。可见,在建都问题上,洪、杨都有偏安和及早享受的思想。„„建都天京之所以是失策的,是因清政府还未推翻,革命的历程正急速地向前发展之时,突然停止了脚步,这就给清廷留下极大的喘息机会。清军在惊魂稍定之后重整旗鼓,很快在南京城外扎下了江南大营,使太平军的作战部署不得不以护卫天京安全作为主要任务。太平军战略上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由于贪图安逸而逐渐丧失了革命锐志。

——选自《求是》

材料2:天京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而且,“天父”、“天兄”自相残杀,神话开始受到质疑,信念开始破灭,太平天国的基础开始动摇,预示着以后的失败。„„太平天国的等级之森严,也是史所罕见。早在永安建制时就明确规定“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严”,君臣上下之间称呼、服饰、舆马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违者要受到严惩。官员朝见天王时必须下跪三呼万岁,见王爵则要下跪三呼千岁。天王出行乘六十四人抬大轿,东王乘四十八人大轿,连基层小官两司马也乘四人抬轿。诸王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所有官民都必须回避或跪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倘有继续步行者则斩无赦,一些高官也因此受到严惩。

——选自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材料3:1864年初,太平天国外围苏、皖、浙根据地已几乎尽失,天京城外围防御工事亦已被破坏殆尽,城里太平军只有万余人,粮食已经吃完,派出洪仁玕到常州、湖州等地催调太平军回援天京,将士均以天京无粮,无法应命。李秀成建 议洪秀全“让城别走”,洪秀全大怒,严加斥责。李秀成再次上奏,说明不让城别走,天京将“合城性命定不能保”,洪秀全益怒:“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王,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统江山,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相干!”

——选自王重民等编《太平天国》

1、原理或结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

3、结论。谈谈你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原因与教训的认识。

第三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根据学者樊百川的研究,洋务派“借法”30多年,共兴办了60个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总计投入经费约5300万两。其中军事工业21个,创办及历年新增添设备经费约1500万两,其他近代企业39个,投资3700万两。以30年计,平均每年2个,投资170余万两。如果再加上在洋务派影响和特别批准下,以官督商办名义兴办的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也不过共有120余个,合计投资约5800万两,平均每年4个,投资不及200万两。

依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单纯从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历程来看,洋务活动期间,特别是它的后期,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上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肯定的。

——选自张海鹏《洋务运动及其现代的解释》

材料2: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这些东西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峡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选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原理或结论。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结论。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认识。

第四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天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倘天心悔祸,贼匪渐平,则以皇上圣明,臣等竭其颛蒙之力,必能有所补救。

——奕訢等关于守约自强的奏折(1861年1月13日)

材料2: 同治的“中兴”实在“兴”得可怜。江南制造局,只有空船坞一座,兵舰坏了仍要受到英国办的上海耶稣船坞去修理;它所造的云炮,一小时只能打七八发炮弹,因此有人说这些炮“太平年月无用,战争起时是废物”。这个局,成 本五十四万两,每年还要花销30万~60万两白银,钱实际上不断地流向官僚的腰包去了。„„福州船政局,只有买到法国的旧机器和边角废料,所造战船落后且不堪一击。

从同治后期开始,清政府也着手兴办一些采煤、冶炼、交通、纺织等方面的新式工业。但外国商人的排挤掠夺,顽固派的阻挠非难,办事官僚的贪污和慈禧太后的挥霍浪费,使这些工业大多变成了赔本的买卖。上海轮船招商局受到英商太古、美商旗昌等轮船公司的排挤,两次将码头和轮船押、售给外商;开滦煤矿光绪七年(1881)出煤,光绪二十六年(1900)连矿也被英国商人夺去。

至于修建铁路的笑话,那就更多。同治四年,英商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里多长的铁路,被朝廷视为怪异,勒令拆除;光绪二年(1876),英商在上海修了吴淞铁路,朝廷竟花了万两银子将其赎回拆掉;光绪六年(1880)至光绪七年(1881)间,开平矿物局为了运煤,修了唐山和胥各庄之间公里的铁路,但朝廷竟怕火车震惊皇陵,下令只许用骡马拉车,把火车变成了马车!

——摘编自夏家餕《中国历史大讲堂:清朝史话》

1、原理或结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3、结论。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的认识。

第五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也,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节选)(1896年8月)

材料2: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康有为(1898年4月)材料3: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像一个令人战栗的阴影,笼罩在每个爱国者的心头。„„1895年5月,严复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救亡决论》。„„“救亡”这个深藏在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口号,就这样响亮地喊了出来。从这时起,直到半个世纪后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这个口号贯穿始终,认识不断深化,成为中华民族行进时的主旋律。

人们一旦发现自己已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往日那种盲目自信再也无法原封不动地保持下去了。它像一次突然袭来的风暴,虽然不能把旧事物连根拔起,至少也使它的根基发生严重的动摇。人们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过去和传统信条引起深刻的反思,尽力以新的眼光去审视外部世界,力图从中汲取足以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源泉。这便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启蒙运动的真正起点。人们明显地看到:经历了戊戌维新运动潮流的冲刷,中国思想界已从原来一池死水似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变化的节奏异常地快速起来了,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奔腾的洪流就谁也阻挡不住了。戊戌维新运动的这个历史功绩是我们无法忘却的。

——选自金冲及《救亡唤起启蒙——对戊戌维新运动的一点思考》

1、原理或结论。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3、结论。谈谈你对戊戌维新运动意义的认识。

第六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康、梁宣传变法、组织学会时,李鸿章前往观察后说:“

一、皇帝没有自己的主张,经常随着大臣们的奏折为转移;

二、掌权的大臣绝不知西国的情形,没有看过《泰西新史揽要》,自己倒是看过几遍;

三、京中大臣都称西学为‘鬼子学’,一般人不肯研究;

四、八股考试不得人才正用;

五、从西国留学回国的学生,政府不肯重用,无法使之发挥作用。现在政权在守旧派手中,所以,稍明新学的官僚必须格外小心,不敢倡言变法,即便有新政见,也作不成什么事。”

——1898年9月2日《申报》 材料2: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

材料3:就义之日,观者万人空巷。六君子引颈就戮时,风雨如晦,可众多的阿Q们怀里揣着的,却是蘸血的馒头。

此时的北京,在谭嗣同等人被杀后,守旧势力纷纷弹冠相庆。令人讽刺的是,这些颟顸污秽的既得利益者在为最后的垂死挣扎而欢呼的时候,那些对国家民族前途真正忧心如焚的青年志士却喋血街头。谁也没有料到,戊戌变法是以这样的结果而告终。

——选自金满楼《这才是晚清》

1、原理或结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是什么?

2、分析过程。根据材料,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3、结论。谈谈你对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与教训的认识。

第二篇:纲要作业

1131043李怀续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感

随着年尾的临近,各门课程都开始慢慢地结课,在总结复习之余,回望大二上半学期的所有课程,中国近代史纲要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课程之一。

我个人觉得每周四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都是一次让自己思想得到启迪的时刻,是自己的知识又一次增长的机会。首先,我很感谢有一位兢兢业业的老师,老师认真投入地授课,一丝不苟的教学,让我们能够学习到很多东西。其次,老师讲课是带有感情投入的。在讲到民族英雄的大义时,老师是那么的慷慨激昂。而讲到如何对待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时,老师又是那么的理性、冷静客观的分析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对于重点难点老师总是反复地强调着,在这里我感谢自己有这么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感谢自己能够拥有这样的一次学习的机会。下面是我对大二上半学期纲要课的感想与体会:

1.没有历史的人生是可怕

我必须坦诚地承认,由于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自己很少或者纯粹地说,是从没有接触过历史这门课,假如说有,那也应该是在电影中回味曾经的历史情节吧,而这不过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已,今天学校的课程中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机会,虽然它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历史(因为在校方考虑,历史我们是学过的),但是我们还是在课本的讲述与老师的讲解中,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线、历史脉络在头脑中理清、理顺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近代屈辱史,它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历经苦难,饱受战争忧患,用血泪谱写了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英雄诗篇。

然而,历史正在被遗忘,现在的人们在不断地追求物质丰富与内心虚荣满足的同时,而忘了去学习历史,不得不说这样这样的人生是可怕的。为什么说,没有历史的人生是可怕的呢?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因为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是不会思考的,他没有原来的经验作为他反思的基础。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是不智慧的,遇到事情他没有过去的事例作为他思想的一个启蒙,没有历史的人是愚蠢的,因为没有历史,他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将变为个人的历史,他总是在不断地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最后白白的藏送自己的青春,来为他人谱写历史。没有历史的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准则,仅仅凭借自己的一时只想就贸然行动,往往失败多于成功,而最后他还自欺欺人地有了所谓的经验之谈。没有历史的人,不可能创新,他们没有创新所依赖的历史条件,即使有了所谓的创新也是建立在虚无主义上的。通过读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看法,过去不喜欢历史,感觉都是一些过去的事了,有必要老生常谈吗?社会要求进步,人类在不断繁衍,那有功夫浪费在这个上面

啊!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我知道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了继承前人留下的智慧成果。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通过老师对太平天国起义,义和拳起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运动的讲解,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发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然而,今天的中国是幸运地,它的文化从古到近像一条蜿蜒不断的河流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下来,不像古印度、古巴比伦等国家。而这种幸运是建立在那些被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身上的。假如不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有怎么可能拥有一个和平幸福的现代生活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穿过时空隧道,用于今天的生活依然不为过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是否应该关心一下国家大事呢?中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WTO,我们的国家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力与义务,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新社会青年,我们是否应该要有走向世界的眼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强盛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3.牢记历史,奋发图强

在课上老师讲到,近来的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等有关中国海域领土受到攻击的事件比比皆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历史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问题,同时也给我们以警醒,让我们时

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正如有句话说的好“不要以为世界是一场梦,要看到它时刻都在震动”我们时刻要有一种危机意识,我们国家正在慢慢地崛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强盛,同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奋发图强起来,要时刻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要有民族危机意识,个人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才能处于人生不败之地。

学生:李怀续

学号:1131043

班级:套路二班

要 作

班级:套路三班

学号:1131043

姓名:李怀续

纲业

第三篇:2011-12-2纲要作业

纲要课2011-12-2学期社会实践作业

一.论文内容:(100分,占总成绩的10%)

请从河南的二七纪念塔、碧沙岗公园、郑东新区等景点任选一处,并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写一篇观后感或调查报告,论文题目自拟。

二.具体要求

1.时间:第12周以班级形式随堂交任课教师;

2.内容:能够体现近代中国革命或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3.字数:文章全部内容控制在1000字左右(手写); 4.纸张:河南工业大学规定使用的绿色方格作业纸; 5.抄袭、胡编乱造或不按要求进行者,作业成绩为“0”分; 6.原始资料:作业后面附能反映本次活动的照片、访谈记录等原始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任课教师姓名 提交时间: 2011—2012 学年 第2 学期

第四篇:近代史纲要作业

读后感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作者 金冲及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年10月第一版

辛亥革命已经逝去了112年,但是这场惊天地气鬼神的革命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反而几乎上过初中的人们都会潜意识的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革命,尽管各自的认识并不一定相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对于问题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简单和浅薄的看法,尤其在看了金冲及先生的这本《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更是对这场有这话时代意义的革命有了新的看法,并对自己以前所接受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及老师的讲解有了不同的观点。就像中学的老师们老是讲袁世凯的狡诈,这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派的软弱性等,尽管也讲了一些如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更深入民心等,但当我们听到这段历史时总是喜欢关注这些负面的影响,浅谈这些积极地进步。但是现在,我只能说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在这本书我看到了这场起义发生的社会环境。首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们先后发动了各样的起义,但最终都是以失败为终,尤其是广州起义更是对孙中山等革命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革命的中坚力量几乎损失殆尽,革命者的情绪转入到了极度的低落,这是有情可原,但同时也反映了革命者的某种真实的情形,就是没有意识到这场他们认为彻底改变中国的革命是具有长远性的,不是瞬间的,这也就导致了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在和北京袁世凯谈判时南京国民政府中那么多人选择了妥协,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并不是建设繁荣富强中国的大门,至少我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仅仅是推开了一扇门或者更少。同时此时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守旧派依然掌握着训练有素的当时中国的精锐之师,而且这支军队的高级军官们都对袁世凯有着绝对的忠诚,至少说并不打算反叛他,这就是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袁世凯只有两个选择投降或对抗,或者选择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妥协。另外,还要看一下此时的国际社会,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派的最终追求和当时的整个世界可以说格格不入,因为当时的世界估计不会有一个国家希望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变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强,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即便是孙中山上台执政也不符合他们的意义,他们找的是自己利益的代表,而不是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代言人,这就注定中国此时的革命者此时是孤独的,寂寞的,而且是有着巨大压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1912年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发生这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甚至在形式上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个历史的偶然。

但是历史往往不会沿着人们的思维而走下去,就像历史给李煜开了个小玩笑,李煜却给历史开了个大玩笑。这就说明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总是有着它隐藏的原因。同样是广州起义的失败,让一部分革命者们看清在东南沿海的任何再次行动都几乎不太可能成功,而这群有着救国救民的志士们不得不再次寻找神州大地上还有那一片土地可以滋润革命的树苗。找来找去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武昌,这个湖北当时的省会。首先,在地理位置上,武昌靠近长江,利用长江的航运可以很简单到达长江的下游,也就是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江浙一带,向西接近自古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的云贵平原,向北威胁着六朝古都的南京,可以说武汉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另外,我们可以从革命者们发动的起义中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他所依靠的主要是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或者新式在训练的军队,如黄兴广州起义依靠的一批海外华侨,秋瑾的大通学堂,陈锡麟的安庆巡警学堂等,此时的武昌也具备这样的条件,自从洋务运动的开始,主政湖北的张之洞大兴办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也有着报国卫民的思想,再加上革命者们向武昌的靠近,无疑对这群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来说如降甘露,天时地利人和,于是一批新型的革命团体就在武昌这块土地上兴起。当然这样的一群知识分子们虽有才华,但当时的中国却没有给予他们实现抱负的机遇,饥饿贫困无疑是他们的代名词,于是他们就进入了军队,因为此时中国操练的新军对他们敞开了怀抱。可想而知,一群接受过了新思想有着报负的年轻人们会老实安分的为清政府们镇压革命吗?此时更好的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如火如荼,没有被清政府的杀人魔头陆尔丰所吓倒,于是清政府只有调鄂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了武昌旧军力量的削弱,新军的人数优势体现了出来,此时的武昌需要的只是个导火索而已。于是惊世的辛亥革命就这样爆发了而且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前来镇压这场起义的荫昌大人不过是个纨绔子弟,毫无胆量,只有败退,迫使清政府重新启用了阴谋家袁世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并不只是偶然,还有着它的必然性。

当然上面说的这么多只是辛亥革命的前奏,当然了一场王朝末代的革命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就爆发了,就这么简单的结束了,爆发的前夕当然还有一定的舆论准备,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陈天华,邹容为代表的革命与不革命的大论战,最终中国需要革命占得了上风。于是这场惊天地的革命带动了十几个省的独立,让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近乎土崩瓦解。当然辛亥革命也走到了它人生的中年,此时的斗争就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守旧派们和名义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政治军事斗争,深谙政治的袁世凯利用革命党当中一些人意志不坚定,进行拉拢分化,如站在革命派一侧的张謇等;并利用各种手段迷惑革命者,让他们以为中国即将进入了欧美的民主政治,让他们畅想着党派的运动,如宋教仁等。此外袁世凯用以打促谈的方式,逼迫孙中山接受他的条件。政治上分化孙中山的阵营,军事上进攻武汉三镇,外交上孤立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所以说我们通常说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革命者们的软弱性,我只能说这是因素,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要的因素。就在这样的方式下,最终以南方政府接受袁世凯为大总统,在北京宣誓就职为结束。辛亥革命的中期就这样昏暗的结束了。在我看来,此后的护国运动和二次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并把它们归为辛亥革命的后期。

一场革命的失败总让让人有着无尽的哀叹和惋惜,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场革命不一定有资产阶级意义,但最终他的领袖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以我们将它归为资产阶级革命。但我们通过对比英法美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英美国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出现了以孟德斯鸠,卢梭等著名的资产阶级大思想家,在思想指导上对当时的资产阶级有着引导作用。另外,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依靠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所以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是具有明确资产阶级思想的资产阶级者领导的一场社会制度的变革。反观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首先中国并没有欧美那样坚实的资产阶级基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资产阶级的掌握的资产。另外,我们可以很明确的发现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大多数是留洋的学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就是个角色的错位,更何况这群人中和封建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造成了革命的不彻底性。此外他们只是未经世事锻炼的感性学生,这就表明了他们革命目标的模糊性和易妥协性,这也就是后来辛亥革命初步成功后的盲目乐观,和在和袁世凯谈判时的软弱性。最大的关键,当时的孙中山似乎意识到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民,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也是农民,但这样的重要革命却没有这个重要角色的参与,就像一场主角缺席的电影一样,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播放了一遍,留给人无尽的遐想和猜测。

这样的一场革命最终以袁世凯窃取了胜利的果实而结束了,但是它的影响也就随着这个阴谋家的上台而结束了吗?我想没有。如果有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还会有共产党的成立,并最终缔造了一个新中国吗?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感觉到了前途的迷茫,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方向倒是在哪里,中国的社会到底是该走哪一条路。也就是在这样的迷茫期,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的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里一个版本的建国方案,即建立一个工人的国家,随着苏联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也是一场失败。无论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们还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我们都可以发现,当时的中国就像一个人,他活着不假,但他活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他就像别人的一个影子而已。两个政党提出的革命道路就是完全复制别国的革命,也许他们并没有注意到,一个人要想活出精气神,首先他活的是自己,他是他自己,他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同样一个国家更应该如此,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其他国家的国情并不一样。正如习主席说的一样: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试试才知道。此时的中国革命也就是在选鞋子的过程。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在决定中国在亚洲地位的甲午大海战中,中国败了,败的如此难以接受,败的如此痛入骨髓。虽然这场战争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里,丧国辱权的时代也早已成为过去,也许我们会感叹历史的惨烈,但它不会因为后人的意志而改变,它还是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前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那些历史中学习教训,学会经验,牢记耻辱,警钟长鸣。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清朝末期闭关锁国,外国列强们则都在进行着自己国家的大改革及大发展,落后就要挨打似乎成了清朝面临的必然事实,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积极倡导近代海军及建立北洋水师。

在建立近代海军时期,邓世昌怀着救国的志愿进入当时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转瞬间,那些少年学成归来,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应李鸿章的要求,这只舰队去日本长崎“串门”时,仇恨的日本民众和中国海军士兵发生血腥的冲突。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政府,天皇率先捐款,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尤其是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堂皇的林园已近完工,为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海军军费被大肆挥霍。没有新式战舰的补充,没有炮弹的补给。

日本终于按捺不住侵略扩张的野心,伺机向中国发动战争。1894年,黄海上,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正如电影台词上讲的:“一场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现出绝对的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关键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军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邓世昌的吼声:“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在与之敌人同归于尽之前就被敌舰队上的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也光荣殉职。

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推脱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蟾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总结这次的失败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1.独裁的制度

晚清的体制是君主专制,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所以不管是改良派还是保守派都得讨好她,李鸿章虽然想发展海军推动改革,但为了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也必须拉拢太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天皇的权力要受到体制的很大束缚。在日本这种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互相制衡,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之祸。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吸取了这个沉重的教训。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不断完善和发展。2:一味求和,丧失战机

俗话说,先发制人。可是我却被清政府的懦弱和顽固不化击败得体无完肤。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固执己见,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着实令人气愤。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开始准备,那时已经晚了。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不穷兵黩武,但是我们的军队会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如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军队建设也不能落下,而对主权问题,亮剑,迎战是我们第一,唯一的选择。

3:贪污腐败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清政府的官员居然可以安之若素的醉生梦死,抽取军费节省弹药,着实令人发指。结果战争来临,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进攻只能等死。这种国家之事与己无关的思想似乎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失败。腐败时每一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清官就有贪官,贪官就像蛀虫一样隐藏在社会这颗茂密的大树里,暴风雨来临之际,大树出人意料的轰然倒下,全拜他们所赐。所以不论是以前还是如今,反贪官反腐败必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4:闭关锁国,科学技术弱后

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己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的国家,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

甲午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铭心的国耻,清政府的腐败,将士的英勇和悲壮这些盖棺的定论,更多的是反思发生这一切是为什么,更多的是在百年之后的今日越来越热的钓鱼岛争夺背景下,假如中国再有一次海战,中国能取胜吗?

下载《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纲要》第1次作业材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诸多艰辛的探索。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探索中国革......

    2014上纲要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辨析题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反帝、反封建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错误。(1......

    《纲要》第4次作业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四阶段测试试题(专题七、专题八)专题七: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题、综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以下为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倭......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推荐5篇)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1894年,在决定中国在亚洲地位的甲午大海战中,中国败了,败的如此难以接受,败的如此痛入骨髓。虽然这场战争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里,丧国辱权的时代也早已成......

    《纲要》第二次作业相关问题说明

    各位同学:大家好! 第一次作业,绝大多数同学做的都很好,不再一一点评。现在布置第二次。各位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结合实际,自拟题目,实事求是完成任务。其中,原题目一不变,仍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作业

    从下列参考书目中选取你比较感兴趣或自选书目进行认真阅读,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写一篇读书笔记。 参考书目: 黄进华、孙艺年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篇名著导读》......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方案(草案) 一、社会实践的性质、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教学内容。社会实践采用参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3708) 综合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