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专90后学生心理特点和管理方法的转变
大专90后学生心理特点和管理方法的转变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高校学生的管理者面对学生的变化应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新方法、新经验,已经成为广大大专院校学生管理者的新课题。大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针对大专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转变学生管理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重点分析了大专院校90后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大专
90后学生心理特点管理方法转变
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智商高、知识面广、开拓欲强、感情丰富、观念更新周期比较短,是强有力的新生建设力量,特别是90后的大专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是在心理上仍然保留着未成年人的理想化的天真甚至是无知。目前,90后学生因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相对于70后、80后的大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由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与压力,特别是来自本科院校的竞争,给在校的大专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使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学生特点,为此,大专院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且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加快管理方法的转变。
一、大专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
1、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大专90后学生的情感十分强烈,张杨而又外显,但是情感深度不是很深,具有一定的情绪心境化,隐蔽性比较差。也就是一部分大专90后学生只是在比较熟悉或者是朋友亲人面前才是热情、开放或者能言善辩,但是在陌生的人面前他们会表现的比较沉默,不善言语。根据大专院校的相关调查表明,在校的90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是很多,交往范围仅仅局限于同宿舍或者同班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在宿舍也不爱说话,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孤独或者被忽视。基本上90后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进而有的人对交往缺乏兴趣,有的人不善于交往,甚至有的人惟恐在交往时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交往。因此也就造就了大专90后大学生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的特殊群体。
2、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大专90后学生基本上都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一代,做什么事都有长辈护着,他们对忍耐、礼让、畏惧、顾虑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因此,90后学生在进入大专之后开始有自己的观点,有了强烈的反叛意识,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或者规定敢于提出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的反叛意识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比如公然的违反大专院校有关的规定,学校不让干什么他们偏偏去干什么。还有很多90后大专学生缺乏磨难教育与挫折的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
3、学习兴趣低,心理压力大
大专90后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才不得己上大专院校的,因而与本科生相比有比较大的失落感甚至是自卑感,因而学习兴趣不是很大。有的90后大专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不足,认为是基于自己的当初的想法相差很大,自认为所学的专业没有什么前途,毕业之后难以就业,因而缺乏学习的热情,于是有的90后大专学生开始逃课,开始沉迷于网络。同时还有来自于本科院校的竞争,使一部分90后大专学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大专学习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失衡,又使90后大专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
4、惰性心理强,依赖性较高
90后大专学生虽然在大专院校享受着高等教育,但是90后学生毕竟是年轻人,并且一些大专院校的管理制度又不是很严格,因此就为90后学生的惰性提供了条件。根据调查,在大专院校有一部分90后学生自觉性很低,缺乏理智,或许有一时激情,但是毅力不够不能长期坚持。还有在惰性心理的支撑下,一部分90后学生的独立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但是依赖的心理依然很强,不能果断的处理一些事情。
二、大专90后学生管理方法的转变
1、管理主体与内容的转变
学生永远是高等学校的两大主体之一,并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主体,随着大专院校90后学生的不断增多,同时又由于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与众不同,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的主体应该由向学生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同时管理内容也应该随着改变,管理内容都要向着有利于塑造学生成才,都应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2、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随着大专院校90后学生的增多,传统的控制性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各方面的不足,那种高校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在工作程序上自上到下的控制导向的传统管理模式,必将被服务型管理模式所取代。大专院校对90后学生的管理应该是服务性管理,大专院校管理者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 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在学生工作中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
大专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90后学生,因此,大专院校的管理者应该以学生为本,把他们看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结合体,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学生管理时以学生为本,就必须要针对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区别对待,同时对于不同性格人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4、重视90后学生的心理辅导
大专院校必须建立起以学校为主的一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并且由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一支心理辅导队伍,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大学生提供咨询、治疗等心理服务。严格结合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到专业教学中,使90后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束语
作为大专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必须要对当代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然后制定出符合90后学生心理特点的学校管理制度,然后开始学生管理方法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满足90后学生发展的需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创和谐高校学生工作新模式。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栗庆山.高春梅.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M].学工业出社,2002 [3]唐翠宁.浅谈西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译风采,2006(12)
[4]祖克拉.塔来提.陈访贤.试论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三重转型[J].科技信息,2010,(17).[5]马燕慧.浅谈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J].学理论,2010,(14).
第二篇: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第三篇: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 1
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第四篇: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浅议
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浅议
中职学生年龄在14-18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时期。学生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的特点非常突出,城市生源的学生与农村生源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又有一定的不同,这些都增加了中职教育的难度。
我校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第一是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处于青年初期的中职学生冲动缺乏理智。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情绪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想哭,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不少情感冷漠的中职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
第二是个性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表为精神萎靡不振,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人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职学生普遍受到社会、老师、家长的忽视、轻视甚至鄙视不少中职学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
第三是学习心理问题。我校学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够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等心理困扰不少中职学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态 不够认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摆脱不掉的理压力。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第四是自我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合理自我意识,存在自我评价不当现象。他们一方面自卑自贱另一方面又自私自利。不少中职学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歧视的眼光,以致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是那些稍加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贱、自暴自弃现象严重。而一部分独生子女中职学生又过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 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表现为只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第五是择业心理问题。我校学生在就业择业上普遍存在择业依赖心理、焦虑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中职学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职业学校承诺推荐就业那些专业,往往受到学生的追捧。这也说明不少中职学生在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一大“心病”。一些中学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岗”。还有的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第五篇: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年级
儿童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很乐意和同学进行接触、交谈却不懂礼貌,有些还比较自私;特别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和评价;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相应的劳动习惯,对其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别敏感;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强烈;有当好学生的愿望,只是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常会无意中做错事。他们渴望参加光荣的少先队组织。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二年级
二年级学生已基本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他们知道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一些行为常规,而且愿意努力遵守。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说,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他们习惯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开始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己,竞争意识和上进心有所发展,能树立近期的奋斗目标,都想争取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一切活动。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三年级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淡薄;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过渡;集体主义感情有所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感情容易激起和爆发,不善于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虽已能从事需要一定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薄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往产生动摇。三年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逐渐学会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往往是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善于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开使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也不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他们爱着课外书,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出现了较明显的差距,兴趣爱好也有所分化。他们对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和习惯,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也逐步树立起集体荣誉感,并有了广泛交友的愿望。他们的活动范围比以前扩大,接触社会比以前多。但他们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对复杂的是非常分辨不清,对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虽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觉执行,自控能力较差。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以下特点: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占优势,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六年级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里边处于大哥哥大姐姐的地位,他们一方面对母校和老师充满感情,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小学生活,向往进入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环境。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六年级学生敬仰英雄和名人,爱抄名人名言,想当英雄,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七年级
七年级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
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
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
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
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
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臵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最后,我想说一说掌握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八年级
初中教育阶段,八年级是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生巨变的时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学生会出现不良的品德或行为,这些势必增加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难度。要抓好这一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初二学生心理、生理进行剖析,研究出对策,以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一、八年级学生心理特征表现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而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正值14——15岁的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1)过渡性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熟青年期过渡的关键期,其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过渡特点,心理发展很不稳定,容易表露出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紧张情绪。而生理上也是发生剧变的时期,一年之内身体发育趋于成人化,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心理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致使他们心理发展很不稳定,这时期,特别需要教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指导。
(2)动荡性
八年级学生与七年级、小学生和九年级学生相比,心理波动性很大,感情易消退,他既无小学生那样的依赖性,又无高年级学生的那种理智性或保守性,其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思想比较敏感,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迅速反映,他们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敢作敢为;他们忽而对这个感兴趣,忽而对那个着迷;今天满怀信心,明天却消极沮丧;常常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自己认为“长大”希望成为社会的一员,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但他们实际不具有独立的地位;他们思想单纯,很少保守思想,重感情但又缺乏理智和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能力;他们的意志在发展,但克服困难意志还不强,容易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为一谈。由于八年级学生心理不稳定性,易变化,既造成初中阶段学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率增高,又产生诸多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教育界通常把八年级这一阶段称之为“危险期”。
(3)闭锁性
八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随着生理变化逐渐复杂化,开始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尤其是女生较为突出,显示出闭锁性的心理特征。其情感发生改变,有心里话不愿对老师、父母讲,常把自己的秘密写在日记里或倾吐给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学校发生的事或受了挫折,就会求助于平时交往的“朋友”或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其结果事与愿违,甚至酿成恶果或悲剧。有时,细心观察会发现,学生爱把自己放东西的抽屉加上锁,不许别人翻动,更不许别人、特别是父母或老师翻看日记或一些便条书信,否则他们不是拒绝,便是表示不满,甚至大发雷霆,或离家出走。因此他们随着自尊的增强,更加渴望别人的理解,又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找不到人倾述。
(4)社会性
八年级阶段是人生观从萌芽到开始形成但极为不稳定的重要时期,在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也是由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过程。而社会、学校的政治环境影响,家庭与集体舆论的导向,对八年级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量的作用。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学生理想的确立,职业的选择,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受其心理发展的社会制约,一方面既要张杨其个性,一方面又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约束,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学生会出现,自我封闭、攻击、退化、妥协,求助无援等心理现象,如果引导不当,学生不良行为就会滋长,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二、八年级学生生理变化特征。
人的生长期是指自成胎起,到二十四岁左右身体停止生长发育为止。这一阶段,一个人身体的生长发育对他(她)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13——15岁是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不仅身高、体重出现陡增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身体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八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突出特点。
首先,身体外型剧变:身高长高。进入八年级后的学生平均每年长高少则 6—— 8厘米,多则10——11厘米。男女生身高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女生在八年级上期身高增长要比男生平均要高些,而八年级下期,男生增长要明显得多。同时,体重也迅速增加。从外形看,已近似成年人,而且在这一时期,学生内脏器官和组织机能健全,并迅速发展和增强。
其次,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显著。随着青春期性发育和性成熟,男女之间的外表,体形就会产生明显差别。女性比较纤弱,皮肤细腻,皮下脂肪比较丰满,嗓音尖细,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等。男性比较高大,肩膀宽大,皮肤较粗糙,喉结突出,声音低沉,有胡须长出,面部可能生粉剌等。这些随着性发育而产生的男女身体各部位的特征,医学上称为第二性征。
在第二性征生理发育和性激素的刺激下,男女学生出现明显的性心理变化——性意识,表现对异性有好感和想接近的心理。有性冲动和欲望。女性爱美、爱打扮,追求时髦,希望引起异性和他人注意。在性意识、性冲动的作用下,学生表现为想入非非的“白日梦”在梦中产生假想以求心理满足。在此阶段,女生的书信往来比以往任何时候多,出现“单相思”的情感,往往与高年级男生接触频繁。由于缺乏性教育和社会上对性意识的神秘化,学生就会产生性迷惑和性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性意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这是人类正常的生理本能反映和心理欲望,并非是一种不良的冲动;另一方面,这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动物有本质不同,必须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制约。因此,学校和家庭,在八年级阶段加强性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由于八年级是性生理、性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如孤独、忧郁,情绪波动,苦闷的交织时期,容易受不良社会影响。因性教育方式上要强调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防止产生副作用。
三、八年级学生心理冲突的表现
从上述心理、生理发展特征来看,主要从其生理成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形成等方面表现出行为特征来。八年级学生生理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心理需求的冲突、社会发展客观约束与自我意识为中心的冲突。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会、生理和个性因素的影响下相互交叉重叠,具体表现为:
(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冲突
随着生理上成熟和社会活动的参与面扩大,初中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既要想摆脱父母和成人的束缚,拓展自己的空间,又存在遇到不适应新条件的困难,需要依靠成人帮助。随着自我意识增强,八年级学生具有了成熟的概念和明显增强的自尊心。在独立活动中,他们好胜心强,能努力去争取与维护集体荣誉。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信任、尊重,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和成就。一旦他们的独立性、好胜心受阻碍,就会产生走极端心理,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这种独立性不加以引导,就会导致冲动,异想天开,以致采取寻求刺激、新鲜的盲目行为,产生不良结果。由于他们在经济上、思想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不能完全独立,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还是要找同学或同伴商谈,有些问题还得依靠父母或教师解决。这就表现出其依赖性的一面。例如,在学习的态度上,他们虽然富有主动性、能自觉的安排时间,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督促检查。否则会因贪玩醉心于课外阅读或其他校外活动,而耽误学业或误入歧途。因此,正如通常人们所说八年级是各方面两极分化最严重阶段,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二)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学生从少年向成年过渡阶段,由于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增强,因而表现出活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但是,其增强的旺盛精力和动机需要跟能力发展的水平往往不相适应。这种不相适应的矛盾如果是适度的,将会促进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各种消极后果。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造成行为的失调,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往往超过实际能力发展的水平,因而不断造成挫折而丧失信心。具体再现在:
1、性生理与性心理的不平衡
第二性征发育后,身体发生剧烈生理变化,心理上充满疑虑,恐惧,迷惑不解,对自己的性发育现象,躲躲闪闪,本能地对异性疏远和反感。随后又出现强烈的性冲动、性意识,产生怀春心理。对异性又开始注意和关心,尤其是对自己仰慕的同龄异性有好感,产生接近和追求的心理。八年级下期表现较为突出,他们希望在交往、接触中吸引异性对自己的注意和好感,开始追求异性和恋爱。因此在学校组织活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和注重仪表的态势,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达到引起他人的重视的目的。若学校、家庭能及时进行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才艺水平。否则,尤其是男生在性冲动下容易发生不良的性行为和性犯罪。
2、社会性的约束与自我独立的矛盾冲突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
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八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和突出。这也是导致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无视其“自我意识”存在的外界因素,常想方设法予以对抗和反对。其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劝说和约束要求不肯听从,犟头倔脑、任性。对明知合理的教育措施和行为规范,不分是非一概反对、违拗。经常强词夺理或从中作梗,高唱反调,有时故意表现出令人不满的淘气和捣乱。如果教育者采取惩罚手段(责骂、批评、停课等)其情绪更为对立,表现出“横竖横”的心理行为。再如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满意,故意表现不爱听讲,做小动作,提一些怪题刁难老师,有时说一些俏皮话,引起哄堂大笑,扰乱课堂秩序,引以为乐。但对有兴趣的课程和内容对待心目中尊敬的老师讲课,还是能专心听讲的,这些学生智力不低,思维活跃,不满现状。另外还有些学生表现玩世不恭我行我素,漠视任何纪律和社会法规、抱着“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人生态度,在进步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表现出:一是消沉即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不苟言笑,慢慢地与同学疏远、对立起来。二是多疑。总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他,心境处于一种紧张的“提防”状态。往往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孤独境地。在八年级学生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者表现较为突出。他们时常自己看不起自己,主要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有的学生在这过渡期里因长得不漂亮、因家境贫寒、因体质弱、因成绩差而自卑;主观上是严重缺乏自信心。针对以上心理现象,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环境,逐渐纠正不良的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唤起学生战胜自己热爱生活的信心,要教会学生经受挫折的考验,要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信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八年级学生以上的心理行为特征及表现,必须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恢复或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
2、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结构,改善心理稳定能力;增强智力和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心理优势和精神潜力,克服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心理缺陷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训练和纠正教育,采取谈心、对话、座谈、咨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逐步转化为心理健康、心理品质良好的学生。如在谈心活动中,要注意一是讲信任,信任是谈真心话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效果;二是要亲切、诚恳,无拘束的谈心好象是无阻挡的江河之水,一切真心话都能倾泻出来,儿子对严肃的父亲可能很信任,但没有倾谈的气氛,常常是没有想好的不谈,想错的更不敢谈,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要经常谈心和有目的谈心相结合。谈心是双方的交谈而要与被谈者为主,希望他多谈,谈心者要起主导作用,启发、引导、提问,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谈心所涉及的内容要广泛,通过谈心发现问题,挖出根子,就可以对症下药,给予引导教育。
3、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卫生健康教育,预防性犯罪。在初二阶段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外出,造成身心伤害。学校、家庭因必须加强这方面的预防教育,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如定期召开男、女生青春期教育会,讲清青春期应注意的有关事项以及学生外出给家庭、社会及个人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充分运用生理卫生课,加强性知识的教育,以达到预防教育的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家庭活动,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艺提供舞台或机遇,激发其成就感心理。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集体活动如开展家庭旅游或游戏,在学校应定期组织友谊赛、文艺表演、趣味文体活动等,逐步摆脱学生自我中心的束缚,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5、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把他们旺盛精力引导到学习轨道上来。
6、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建设的优势,正确引导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克服学生上网打游戏成隐。
7、学校要健全管理机制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必须强化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识,建立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总之,重视和加强对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对于培养学生良性情感、塑造健全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纠正心理缺陷,防止学生心理品质分化,保证学生个体化和社会化协调平衡发展,以及提高八年级教育教学水平等在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九年级
进入九年级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初三的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
北京中科院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调查各种因素在中考、高考成功中的作用。考前心态、考场心态是直接影响考生发挥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临场发挥、复习方法和教师指导。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临考前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成足在胸。
第一个易出现的问题:欲速不达,挫败信心
一部分同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有的希望自己的成绩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能提高一二十名,有的期望能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而且短时间内有奇效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都希望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加对中考的信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达不到期望的成绩,易产生挫败感。
心理老师建议:针对这类问题,首先要克服急躁情绪,对学习要有耐心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学习要有耐心。其次要合理定位,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臵,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再次学习要有毅力,心理教师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同学认为自己“自制力太差,遇到困难就想躲避”、“做事经常半途而废”、“遇到难题就想放弃”、“花了大量时间来制定计划,但却不能付诸于行动”、“学习虎头蛇尾”等,他们意识到学习成绩的不足,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造成的,并为之着急。
第二个易出现的问题:心态慌乱,情绪焦虑。
有些同学在九年级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这些同学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如有的同学担心自己复习时间不够用,担心成绩下滑,结果连自己会的题目也怀疑对不对,严重时脑前出现空白;还有的同学进入九年级后,成绩时有波动,因此总担心自己中考失利)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
心理老师建议:首先要保持平常心态。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而且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这些同学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踏踏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这些小纸条会帮助你稳定情绪,找回信心。
其次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对学生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我们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我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我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我们学习的信心。
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按照最后考试的日期向前推算,划分学习计划的时间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总之,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
第三个易出现的问题攻不下关,情绪焦虑
一些九年级同学表示,他们深知这一年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所得到的成绩和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有的学科再怎么去“攻”它,成绩就是上不去,每次考试都考得“灰头土脸”,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
心理老师建议:很多同学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关键在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考试常常失败,当失败的次数多了以后,同学们从这门学科中获得的全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严重的还会产生无助心态,更谈不上什么学习兴趣,因此也就减少了学习这门学科的潜能开发,所以,学生们应多与老师、同学们交流沟通,善于从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注意一点就是把时间用在难题上的同时,也要花一点时间在基础知识上,尤其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犯这个错误。其实,考试中基本知识就占了80%,如果你能很好地掌握了每个基本知识点,在保证基本知识少丢分的情况下,我想剩下的20%的综合题和难题,你也会拿到一些分数的,这样你的试卷的总分就会很高。所以学习是要讲策略的。
第四个易出现的问题:作息不当,效率不高
在九年级学生中,有很多人提到了自己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
心理老师建议: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合理利用时间,注重学习效率 尽管学校和老师一再地强调九年级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学生进行“学习疲劳战”。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半学期还能挺住,下学期还没有到考试的日子,身体和心理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不得已要放弃学习活动,临考前,保证自己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第五个易出现的问题:如何应对家长的压力
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大和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期望过高。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不良的心理暗示等介绍
心理老师建议:1.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
对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孩子,要把握机会,考入重点高中,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
2.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父母的不良暗示造成的影响,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考生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考生自己来完成。当考生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3.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考生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在九年级这个升学的关键时期,调整好心理状态,把握住自己也就把握住了未来。祝同学们好运!高一年级
高一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在学生身心发展中,处以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课业学习中,面临着初中知识结构向高中知识结构的过渡,面临着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的转换;在学习环境上,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校管理氛围;寄宿制学生还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面临着新的心理断乳。
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决定着是否拥有稳定的学习心态,决定着能否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决定着能否拥有一个良好的高中学习心理起点,决定着今后高中学习生活能否优质高效的进行,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影响着他们性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将来高考能否考出优异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命运,也牵动着家长的心。
可以说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干扰是搞好高一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们认为有几种不良的学习心理必须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心理定位失衡,学业焦虑
高一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经过了中考的遴选,走到一起的都是比较有实力的,他们在自己的内心里都保持着自己在初中时的心理定位,是班级乃至学校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关注对象,是同学们的仰慕对象。然而,到了新的环境,强强相遇,他们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老师们关注的目光不再那么专一的集中在他的身上,自己在同学中也不再显得那么优秀,有些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不如其他同学,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觉得自己不行了,产生出一种学习的焦虑。
如果不能正是这种焦虑,会带来很坏的影响。首先,如果长期在这种焦虑中徘徊,必然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更加不理想,更加焦虑,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次,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使他们处于一种焦躁自卑的心理阴影中。
这种焦虑失衡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成绩中上游的学生。
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学会科学的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让学生认识到现在是强手林立的环境,不能盲目自卑,在瘦的骆驼比马大,认识到自己现在相对的落后不是绝对的落后,而且只有在这种有差距的环境中,自信且顽强,才能更有动力。
学习评价的三种纬度,即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所谓的相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把别人作为参照,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形成对自我的评价;所谓的绝对评价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以某种标准为参照,把自己的学业成绩与这种标准相比较,形成自我评价;所谓的个人内差异评价可以理解为把个体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的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自我当前的评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评价目的,三种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建立起自信心。
2、树立科学的成功观念,正确定位。成功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概念,有的人考上重点本科是成功,有的人考上普通本科是成功,而有的人只要可取专科就是成功。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保持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学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效率。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规律和独特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按照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科学地修正自己的学习,培养他们一种元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找出自己的思维误区,对症下药,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升自己的学习状态。
二、自我放弃,学业绝望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自我封闭,抑郁孤僻;或者自我放纵,沉溺于玩乐、游戏、交友等方面,荒废学业。更有甚者,自我封闭的学生可能会形成抑郁症;自我放纵的学生可能形成小团体,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对这些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对生活产生扭曲的理解,影响他们的一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沟通,排遣心理郁结。
师生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业上的不适应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由此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又将进一步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保持亲密接触,积极沟通,让学生信赖老师,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告诉老师,进而让他们的心理症结得以排遣;并且,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会为下步工作作好铺垫。尤其是那些自我封闭的同学,更需要老师耐心的交流,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2、积极鼓励,找回学习乐趣。
在和这些学生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之后,要积极的影响改变他们的观念。不论是自我封闭还是自我放纵,都是对自己在学业上的一种绝望,一种自卑和不自信。我们要通过积极的交流,帮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要自卑,对自己来说关键是重视高中三年的过程,让自己无怨无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让他们在学业上找到胜利的愉悦,找回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
3、因材施教,铺设成才之路。
在使这些学生找到愉悦和平静的学习心态之后,要合理的帮他们构建自己的目标,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学生终究会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如有艺术特长,可以尝试学习艺术专业,将来报考艺术院校;如有体育特长,可以尝试学习体育专业,将来报考体育院校;如有影视兴趣,可以尝试将来报考影视类的艺术专业,等等。并且告诉他们现在所学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有沉住气,多学一点,尽量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让他们树立其适合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有理想才会有学习的动力,才会改变他们自我绝望。
三、自以为是,学业自负
考入北中这所重点中学,确实不易,都需要有一定的实力,于是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出现了自负倾向。他们学习上非常自负,其实水平不见得多强,能力不见得多高,往往眼高手低,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自己是“半瓶子醋”。平时学习,浮躁懒惰,不深入,不系统,浅尝辄止;考试时,粗心马虎,不认真,不仔细,***涂。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对于学生个人可能会难以提高成绩,对于班级可能会形成一股不良的学风。
对于这样的学习心态,我们建议尝试以下方法:
1、挫折教育,消磨浮躁。
面对盲目自信的人,必须让他们自己受挫,碰得头破血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意识到都是自己自负惹的祸。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在分析考试成绩时,针对他们马虎粗心的做题状态进行严厉批评;也可以通过让其当众演示某一问题的思路,指出其局限性,对他们强化一种需要谦虚谨慎的意识。
2、精妙指导,折服自负。
自负的人,往往有一定的资本。要让这样的学生听进老师的指导意见,彻底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必须通过老师深厚渊博的知识,精妙科学的指导使学生深深折服,从而使他们自惭形秽,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进而,彻底审视自我,改变自己不良的学习心态。
3、及时鼓励,强化改进。
当学生尝试着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时,老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他们对探索新学法修正旧习惯的意识。只有真正地把这种改进意识牢固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理机制中,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审视学习,改进学习。
四、急功近利,学业苛求
有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紧张急切情绪,会感到压力大,负担重。尤其是实验班的学生。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家庭、学校和学生自己的期望过苛求过于关注是造成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调节学生的心理:
1、调低期望,缓解压力。
有实力的学生往往非常自信,自己有较高的目标和要求,成为压在自己身上的沉重负担,它不但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激励,反而使学生焦虑压抑。此时,要引导学生调低期望值,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学习。
2、摆正心态,快乐学习。
应当引导学生尽量摆脱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把目光局限在成绩、高考和名牌大学上,引导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看法,学习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因为这些学生学有余力,所以应该充分的享受这种学习的快乐,不可苛求自己,要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此外,在上述这些学习心理的调解过程中,我们认为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的合作执行。
2、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教师只有具备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才可能准确地分析学生的问题,才可能科学的设计解决方案,才可能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落实解决方案。
3、培养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催化剂。
教师只有具备了令学生折服的个人魅力,才有助于师生的交流,才有助于解决策略和方案的贯彻执行,才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4、建立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制度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要条件。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教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的必要条件,是全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
总之,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课题,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高二年级
一、高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
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较明显的分出层次,即所谓优生和差生。对优生来说,由于之前学得好,他们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另一部分学生在一年学习中(尤其是在考试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理也在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二、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
高二学生是高中阶段的“断层”时期。因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学习都有新鲜的感觉,同时,其兴奋心情也使其具有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而他们所面临的是如何适应新的生活和新的学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对他们给予高度的关注。高三的学生因为就要参加的高考,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给予更高度的关注。相反,老师和家长对高二的学生的关注就相对较少,使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较强。
高二阶段由于很多学生目标不明确,既没有高一时的雄心壮志,也没有面临高考的紧迫感,是一个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一旦遇到挫折,特别是考试中受到打击,就会自我怀疑,产生焦虑。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整个高中阶段有成绩明显退步的阶段,其中大部分学生感到这个阶段在高二退步比较严重。
解决策略:
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第二步,定阶段性目标,将目标具体可量化,然后一步步向前迈进。
第三步,要培养自信。获得自信的第一点: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第二点:用毅力、勇气,从每一点小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自信的第三点: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培养自信。高三年级
班主任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又是千变万化的。尤其是高三年级的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与升学压力,压抑失望,烦躁不安等等不良心理因素汇集在一个学生一身,同时汇集成班级文化的主流。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高三心理,营造出张驰有度的高三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最终自信地走进高考考场,超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实在是太重要了。作为带领学生冲刺高考的我围绕着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索,也许它并不正确,但它的确是一种尝试。
结合这两年当高三班主任的体会,我认为高三学生的心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制造心理压力期、缓解心理压力期、激励冲刺期,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调节对策。
第一时期
制造心理压力期(8月——12月)
高三,对于一名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流汗、流泪、还有那内心的煎熬。作为班主任,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走好中学时代的最后一段旅程。按照常规,一进入高三的学生应该自然而然地形成紧迫感。可是我觉得今年的高三学生到9月开学时仍没有形成高三氛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召开“备战高考,你有准备了吗?”的主题班会,并请来上届优秀毕业生谈他们的备考心得;请本班的重读生谈高考失败的教训,然后请学生代表谈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上台表决心。之后,利用专栏、黑板报等教室环境渲染这种进入高三需备战的氛围:如设臵“愿望树”专栏,让学生把自己的对高考的期望贴出来;黑板报的主题是“迎战高考,奋力拼搏”;同时还每天更换“距离会考(一模、高考)**天”的提示牌……这些都在塑造高三需要抓紧时间的氛围,从而影响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让他具备一定的心理压力。
进入十月后,我决定给已经初步形成的高三氛围升升温。中段考完了,此时的黑板报成了班级学习竞争的大擂台,总分前15名和单科成绩前三名者在“风云榜”上有名,同时特设“我超越了自己”专栏,鼓励进步的学生。学生,都需要一些学习的动力。而竞争,就是最好的动力!每一次考完试,榜上的名字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谁不希望自己能登上榜首,傲视群雄呢?正是一次次的打擂,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班级里学习气氛日益浓厚。
第二时期
缓解心理压力期(12月——4月)
我认为从12月到二模期间是学生心理最容易出现事故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已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高考上,六年的辛苦努力,就为了最后这一搏!紧张,紧张,还是紧张!对高考的恐惧,家长殷切期望带来的无形压力,加上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的些许变化都会造成学生焦躁不安。越到最后阶段,学生的紧张心理越严重。这时期学生的心理承受已达到极限,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以轻松的心情迎接高考,是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如果处理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其自暴自弃。我认为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缓解学生压力上。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一)单独谈话
学生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学生性格和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也不一样,其中谈心法是比较好的。单独的谈话对学生很重要,不是说教,而是倾听,让学生将自己的担忧和问题说出来,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一进行指导,像朋友一样与他们聊天,以便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使他们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时间和正确确定最后一段时间的复习方向;使他们确立迎接高考的平常心态和信心。面对考试进步的学生,我说“学习进步了,说明你是有潜力的,你这段时间的状态是好的,坚持下去,高考肯定没问题!”而面对考试退步的学生,我说“没关系的,这又不是高考,考差了不等于就是一件坏事,通过总结,让你发现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也是一件好事吗?通过及早发现问题,吸取教训,就必然能取得高考的成功。”
(二)缓解家庭压力
高三学生一大部分压力,来源于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左右着许多家长和家庭,对学生施加的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特别大,有些学生坦言不愿进家,不愿面对父母,尤其是不能听父母的唠叨。父母有时的教育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适得其反。为此在召开家长会时,我把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分析,然后把事先收集到的学生对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家长,请家长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高三,体味高三的苦;要求家长放下架子,继续做自己孩子的朋友,并且是知心朋友。这种做法是帮助学生有效的消除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家庭外部环境宽松了,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没有了,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良苦用心,这对于高三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家长会的后续效果非常好。
(三)通过活动缓解压力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和调节学生的生活,做到一张一弛,使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取得优良的成绩。我鼓励学生下午放学后或早上起来去跑步,另外让班干部适当组织一些例如唱歌、讲故事等活动,周末也可利用适量时间来进行打球、散步等运动,课间多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多与同学朋友聊天开开玩笑,听听音乐等,放松自己,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
第三时期激励冲刺时期(4月——6月)
二模以后,距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已经意味着复习备考工作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学生经过较长时期的备考复习,已感觉到了身心的疲惫。怎样在这个阶段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姿态进入冲刺阶段,有赖于教师激励作用的发挥。
我让学生重新布臵教室环境,大范围地张贴有激励作用的名人名言,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积极上进的氛围,培养对高考的信心。同时结合级“高考百日宣誓活动”,我要求每个学生写几句最鼓动人心的话或座右铭,把带有学生签名的班级口号横额悬挂在教室的醒目位臵。发动学生在每周一班会课一起大声宣喊本班的誓词,让学生把对高考的激情在这最后的备考阶段得到最大的发挥。
在高考前的一个星期,我把自己以及各个科任老师、还有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与祝福通过口头表达或者书信、黑板板书告诉每一个同学。尤其是在高考那天走进考场之前,给他们一句诚挚的祝福、一声温情的叮咛以及一个会心的微笑,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走进高考考场。
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打好心理战,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乐趣。只有掌握了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不断探索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才不愧于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的神圣职责。教育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使自己更接近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