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

时间:2019-05-14 09:2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

第一篇: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

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是新时代中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同构的重要性

1.积极人格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有类似的表述。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批判我们当前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缺失的正是积极人格的教育。在古代私塾,这一任务由国文教育来完成。

2.积极人格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核心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心智的成熟与完善,最终表现为拥有健全的人格。古人强调“文品”,其核心就是作者独立、优秀的人格。在口语训练、书面作文教学中,学生心智越成熟,其语言表达能力就更强;学生自我人格越独立、越优秀,作文(含口语交流)就越老练、越成熟。从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伴随作文成长的,除了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以外,还有学生的心智与人格的成长。

3.作文训练对学生积极人格的促进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在成长中,中小学生喜欢以作文(包括口语交际)为载体,通过对自我、家庭与社会的故事叙述,向社会展示自我,并在这些叙述与评价中,寻找、调整自己的人格方向。每一个人在儿童到少年的成长阶段中,最希望读到的作文批语往往不是老师在语言文字方面的指导,而是老师对自己所叙述事件的态度及角色评价。语文老师的积极人格的引导,不是纯粹说理,而是人格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学生就会发现自我人格优化的空间与方向。

二、同构的主要内容

1.积极的自我品格

作文能力培养的第一目标是学生“个性”与“品性”塑造。这里的“个性”主要指性格与气质,“品性”指学生的道德、习惯与修养。尊重个性,实质就是发扬每一类性格与气质的积极方面,同时要注意防止性格走向极端。道德、习惯与修养,就是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意识。在农村初中二年级与小学六年级,同时开展故事《神灯》复述训练,小学六年级学生绝大部分“我手写我听”,极少按照自己的性情展开叙事;初二学生则“我手写我愿”,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得有滋有味。在写到“偷看公主”一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性别意识,而初中二年级的部分男生却涌现部分嬉皮士。对嬉皮士的教导,就着眼于积极人格的品性教育。

2.科学的自我定位

自我形象,即我是什么样的一种人。社会角色,即我在社会上干什么,起什么作用,显然也是中小学生积极人格培养密切关注的话题。中小学生要通过语言叙事,完成自我未来的形象设计与社会角色定位。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开展“我的理想”话题作文训练。近几年,中小学生作文训练中,出现了很多人格错位现象,如给中小学生布置“假如我是市长”“20年后的我”等高大上的命题作文。此类作文更适合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人格成长,与中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有一定冲突。对中小学生而言,命题如果改成“假如我是班长(爸爸、老师、校长)”“5年后,我再来这里”,效果也许更好。

3.和谐的自我心理

在中小学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会开展类似“最感人的一件事”“最激动人心的一幕”等命题作文训练。这从人格培养上讲,就是要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培养积极的自我心理,能让学生妥善地对待个人与集体、自我与社会。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很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少,一些问题往往会在作文叙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纠结,使学生在自我叙述中走出人格迷茫。

4.不息的自我完善

对中小学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开展“反思”主题作文训练,二是源于积极人格的文学审美培养,三是作文的修改与完善。事实上,我们发现,不断追求作文完美的学生,总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

三、同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同构的基本原则

1.注重校园文化引领。中小学学生趋群性很强,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要着眼于校园文化或班级文化,注重群体影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为中小学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活动场地。多主题的校园作文比赛、演讲比赛和班级口语交际表演,对中小学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后文将进一步举例说明。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作文能力培养要充分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着眼于学生内在社会、文化、人际的独立观察与思考,即从学生的心智成熟培养入手。作文教学中的人格培?B相较于德育而言,不急于做是非价值判断,而要注重叙事感染,在充分尊重生命个体选择的同时,加以引导。

3.发挥教师的文化与人格魅力影响。中小学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文学素养与人格魅力是引导学生的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同构的行为范本。据调查,小学生约67.3%学生乐于跟语文教师沟通,数学、其他学科分别占比25.2%、7.5%;初中生约61.4%乐于跟语文教师沟通,数学、其他学科分别占比21.2%、17.4%。分析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与学生的心灵最为贴近,因为语文教学最讲究交流。

(二)同构的基本方法

1.开展“主题作文竞赛+人格专题交流”。将自我品格、自我定位、自我心理、自我完善分化成各种训练项目,开展多形式的班级交流、校级演讲及书面作文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推进学生积极人格的综合发展。根据需要,在小学中年级,宜广泛开展性格与气质、自我心理等主题的作文、口语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可以强化自我定位、自我完善等主题作文和口语教学活动;初中阶段,应当加强积极人格的综合叙事训练。

2.做好“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同构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校园、家庭)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适应能力。充分利用校园橱窗、文化墙、手抄报、校园广播、校园电子屏等媒介,营造积极人格培养的文化氛围。

3.坚持“口语训练+书面作文”双提升。通过口头作文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开放的人格理念,增强学生心理适应和调整能力;强化书面作文的社会、文化思考,增强中小学学生自我完善意识。我们在某小学开展“到校见到第一位老师、同学三段对话”(向老师、同学问好,介绍自己,跟老师、同学再见),每学期由语文老师在校门口值勤,集中训练一个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交际能力。同时,广泛开展“故事会”“校园好学生”、演讲赛、辩论赛等作文征文和现场秀竞赛活动。

注:该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生人格与作文能力协调发展的框架建构及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6AZXX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永州市教育局)

第二篇: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浅谈体育活动与学生人格培养

【摘要】 现代体育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影响方面,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的对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

人格

终身体育

【正文】

清华大学的体育观是:育人为本,体魄和人格并重。事实上,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格、智力发育和审美素质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而且还是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的教育过程,具有模拟社会,应付挑战,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过程,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内容难以替代的。

因此。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校的整体教学目标管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要在追求学生身体改造的同时,注重学生无形的心理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要善于营造不同于智育教学的、生活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自身所蕴涵的吸引力,并通过合理的教学组织,使这种吸引力倍增和放大。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为师生之间、学校之间甚至学校与社会之间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互相了解的宽松、自由、开放的场所。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这种促进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

1.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学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场所,尤其应让师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材,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们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得到全面发展。

2.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等。通过各种形式来给予人体各器官以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人延年益寿。因而,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真。

3.提升学生的德性和修养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体育人格是人格主体在体育运动中言语、行为、态度、仪表、爱好方面自然表现出来的常态,是人格主体的尊严、价值、思维、道德品质综合反映,表现的是个体道德形象。体育运动是人们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

三、完善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强烈的工作热情和突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教育和感化学生,同时又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和启迪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在教师身上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做到: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练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走、跑、跳、透的身体素质能力。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对体育课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体育学习的动力,单调的教学方法,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是学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体育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例如,跳绳练习,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建议教师改用激励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学生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们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这样,学生才会对跳绳充满了兴趣。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练习小组的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创编练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如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段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 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回复等六个阶段。应该使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当今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人们越来越具有参与社会的意识,人们的认识只有融人社会,奉献社会,才具备人生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人格素养,需要外化和内化相统一,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需要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和人格自识能力。人格自识意识和自识能力,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要从细节、从小事做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他们给予自我遐想的空间,自我展示的空间和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空间。培养合作学习,双向交流、生与生、师与生之间融洽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让学生获得自信等等。

体育运动作为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恿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体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师要达成共识,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依据人类动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和发展自身的动作技能,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通过身体活动中的各种体验,形成参与、理解、友谊、团结、拼搏、合作、包容等积极的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社会规范。使之具备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华,刘波.“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4,24(1):59-60

[2]郑雪.“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1-147

第三篇:略论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

南阳市第十二中学蔡新晓

电子邮箱:douyama_ma@163.com

电话:1350377907

4[内容提要]本文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坛现状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改革现行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传道”是古往今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者一直贯彻着人格培养精神。“传道”是儒家教育的第一要义,而“道”即“先王之教”,也即与封建道德合拍的言行准则。可以说,儒家学者在开创了中国“语文”的教学体制的同时,即把“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们首先可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找出大量论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里,孔子把做人放到了做学问之先,首先强调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到学习文化知识。这说明了培养人格的重要性,说明学习“语文”要以良好的人格作基础。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提高思想修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才不离经叛道,才能做国家栋梁之材。这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格与学习知识这两者是不可偏废的,两者应结合起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才无行是不行的,就连千里马也应看重它的德行高于看重它的力气。这里,孔子从人才的角度强调了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才的重要性。

从《论语》的这些言论来看,孔子从学生学习的道德基础、学习过程中人格培养与学习知识的关系、人才的品得所占的比重三个层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自始至终都强调“德”,即我们所说的健全的人格。剔除其时代局限性,我们觉得,其精髓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值得我们二十一世纪的语文教师借鉴。另外,孔子曾形象地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追求称作“修己以安人”,儒家经典《大学》则进一步把它具体化为“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要求通过一系列教化,使学生明白其先天所具有的“明德”——封建人伦道德;继而“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朱熹语);最后达到把握人伦真谛而“止于至善”之境: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而“八目”即求学做人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条目中,“诚意”、“正心”“修身”都属于人格培养的内容,甚至“格物”、“致知”都并不在于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而主要是着重于主体对封建纲常伦理准则的认知学习。

《大学》的“三纲八目”的人格追求,就是当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换句话说,在儒家教化中,学生人格的培养是被放在首位的。唐代大儒韩愈,继承儒家教育传统,并总结自已的教育实践,写下了《师说》这篇光耀千古的教育专论。文中,他明确指出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三大任务中,“传道”被摆在首要位置,因为他觉得教育的目标是传先王之教。在“传道”这一目标下,“受业”——传授儒家经典及古代语言文字知识等,与“解惑”——解决“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问题,才得以切实施行。韩愈把“传道”作为三大任务之首正符合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应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到了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2年4月第一版)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教学目的》栏中,“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栏中还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越

来越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把它作为一项首要任务。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

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

以上从儒家传统思想、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放眼当代语文教坛,其现状令人不禁忧从中来:现行高考制度及其统率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人格培养这一思想,造成人才的畸形发展!有鉴于此,为了拨乱反正,我们觉得,中学语文教学亟需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须注重 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只局限于追求卷面分数,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文以载道”,也即文道统一原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界曾对这一原则进行过大讨论。随后,在提到语文教学目的时,都普遍承认中学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文化课,且接受这一原则。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这一原则被逐渐淡化了,语文在“惟应试是图”的教育中,沦为了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

审美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移情,可以启真,可以扬善,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使人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增长智慧才能,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健康,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而语文学科本来即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一大阵地,它有一系列适合于学生的原则,如情感熏陶原则、以话治教原则、寓教于乐原则、滋润渗透原则、动心迷人原则等。但是,看看现在的学生状况,惨烈的“惟应试教育”,反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极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况正是一种精神内核空虚和缺失的表现,是精神荒芜贫乏的表征。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评价语文教学效果的标准应从长远设定,要考虑到对学生人格的熏陶,而不只局限于分数。在功利世俗的教育中,语文是最不能拉开分数距离的学科,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拼死拼活地苦干,结果也只是几分之差。语文教师的付出、语文课的价值,用分数来计算,永远不等价地低廉着。而历史上有多少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放射着光芒啊!孔子、韩愈、陶行知、魏书生、程红兵……究其原因,那就是人格力量的熏陶: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对时事的评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够只用分数来评价一位语文教师的优劣吗?当然,只要我们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以下二点,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优秀教师的:

一、把每一篇课文都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讲。翻开语文课本,哪一篇课文不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从孔子、孟子到毛泽东、鲁迅,从屈原、李白到郭沫若、曹禺,从刘勰、沈括到叶圣陶、李四光,从中国的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到外国的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莫泊桑以及欧·亨利,他们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一个个的例子中去感悟,去欣赏,从而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二、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融入时代生活的大环境中来教。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制的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我们斗胆建议:必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

首先,现行高考模式必须改革。高考这根“指挥棒”存在一天,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致命影响将延续一天。现行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数越来越高(由满分100分发展到现在的150分。还有可能再增加吗?有可能的。),题目越来越难、越怪(据说很多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到满分,就更别说中学语文教师和高中生了。),学生发挥个性的余地越来越窄(高考卷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死板的模式,虽然时有小小的翻新,但给人的整个感觉还是死板、没趣味。),这是在把中学语文教学引向死胡同!我们认为,高考语文试题应侧重于检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形式上,题目应趋于简化、内容应趋于浅显和接近现实、范围应趋于广泛,最好能尽快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彻底摆脱全国高考这根魔棒。

其次,学校考试模式也必须改革。为了应付高考,高三毕业生几乎每日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拨;非毕业班的学生,也动辄有月考、半月考。而且,高中年级的题型向高考看齐,初中年级的题型向中考看齐,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动机。语文学科能否改变这种考试模式,把那些月考、期中考取消,改为考查形式,比如查资料、写论文,或是出一些综合性而又数量较少的题目?西方一些学校不是在这样做,而且效果也很好吗?我们借鉴人家的做法应该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吧。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以自由生长的天地,这才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三,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改革。既然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放射着光芒,为何不让这一群体在新世纪发展壮大?而这就要求允许语文教师在课堂内随意发挥,充分展示自已的个性、挖掘自已的理解,而不束缚于参考书和试卷的羁绊中。现在推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和研究性学习模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线曙光,但实际上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尽快在全国推行这些理念,尽快改变现行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提高学习动机,在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模式载体,以学生独立研究、合作研究为实施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寻找、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学会拓展自己的精神视野,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充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和思辩力,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

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

参考资料;

1、《四书五经》(现代版)李大明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手册》贾晓波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4、《实用语文教学辞典》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

5、《语文课:给思想松绑》任玲、王雷著《中学语文教学》02年七期

第四篇: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应贴近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确实,孩子们从襁褓中开始牙牙学语,就享受着语言表达的快乐,他们乐此不疲的表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如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一直以来是我在实践中困惑且不断探索的问题。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研究课题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希望能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4、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克服惧怕心理。

2、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关注学生语言和写作技巧积累。

3、怎样指导观察积累,充实材料库,使学生有话说,说真话。

4、如何进行人性化的评价,增强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2、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3、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4、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认真进行理论学习,提出新的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管理。请专家论证方案,申报课题方案,再搜集相关的资料,组织培训,推出研究策略、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2010.11—2011.7)实施阶段。在骨干力量研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展开研究,认真做好阶段性课题的总结与反思,并编排《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论文集,完成《案例集》和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阶段(2011.8—2011.9)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举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七、主要研究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先进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作文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答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饿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提出“要写出城市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题,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任,作文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作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2、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新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协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2、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无比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如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活动等等,切实提高学生苦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四)营造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样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所谓放胆表达,旧司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题材,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舒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协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这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们了解,目前小学的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字斟句酌。我们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克服这些弊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倡导互批、自批和众批,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及调查报告

(3)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录4次。(4)相应的论文。

(5)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第五篇: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张钦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北京100038)

摘要:

积极人格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也引起人们日益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积极人格的内涵,继而说明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最后,在结合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格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公安院校 大学生 积极人格 心理健康

当前,积极人格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人生阶段,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积极人格是在积极心理学兴起之后,慢慢独立出来的一个研究方向,旨在强调人格中的积极品质在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普通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相应的也培养出一些不同于一般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公安院校大学生是未来警察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格品质将直接决定未来警察的精神面貌,只有加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加强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才能塑造未来警察的良好精神风貌。

一、积极人格的内涵

人格(Personality)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人的认知能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情绪反应特征、人际关系协调程度、态度信仰体系、道德价值特征等构成人格。总的来说,任何个体的人格均有两面性,一面是积极的,表现为一系列积极的特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另一面是消极的,表现为一系列消极的特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当人格的积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表现出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时,便容易形成积极人格。

积极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人格中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汇聚在个体的身上,从而形成了个体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主义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在这过程中,积极人格特质则为其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因此,积极人格理论在个体水平上特别关注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积极人格理论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培养积极人格的重要意义

1、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各成分和特质之间,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而大学这个时期正好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亟待确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格,能够促使他们积极的看待人生,对待生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恰当把握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理想自我,最后实现全面发展。

2、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公安院校实行的是警务化管理模式,在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由于学生一方面对于制度的不理解,另一方面由于人性的懒惰,可能对这种管理形成疲于应付的态度,导致一种消极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就这一点,张振声(2010)对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格特点进行的研究中也有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有着沉默、权宜敷衍的人格特质,也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可以引导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积极向上的人格有利于塑造公安队伍良好形象

作为公安院校的学生,由于职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大部分的学生都要进入公安领域,他们是未来警察的接班人、主力军,他们如果形成具有感染力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就能感染整个公安队伍,促进公安队伍塑造良好的形象。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格特点

张振声(2010)等使用16PF人格量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院校大学生在许多因子上存在差异,反映出公安院校大学生独有的人格特质。

公安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相比,显得更加稳定成熟、细心敏感、自律谨严、理智、谦虚顺从、信赖随和、脚踏实地、坦诚直率和依附群众。这些特质的形成,主要是公安院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符合一个人民警察的基本素质,值得在未来的培养过程中继续保持。

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大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存在差异,如:缄默内向、迟钝、沉默、固执、权宜敷衍、畏缩、忧虑悲观和紧张不安。这些特质除了与学生入学前的性格因素有关外,主要也与公安院校严格的管理和教学方式有很大关联。有的学生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下形成了优良的人格特质,而有的学生则出现了相反的表现。

因此对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格特点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格特质中优良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发现了有待于改善的人格特质,在今后的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四、公安院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形成是个体选择和环境影响、社会教化、教育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极人格的培养应视为一个个体、教育和社会文化共同参与和互动的系统工程。它一方面需要在个体内部形成较为有效的平衡机制,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平衡,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平衡以及个体行为、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诸要素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更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通过社会文化取向、教育导向、时代精神等各要素的均衡发展来引导积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通过社会控制和导向机

制的共同作用来促进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之间的协调与整合。公安院校大学生在培养积极人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自我接受的态度。一方面,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既不因挫折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也不因取得成绩或成就忘乎所以。另一方面,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也能在胜利和成就面前保持清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因别人的褒贬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正确评价自己,不夸大,亦不妄自菲薄,给自己制定的目标符合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不足,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保持一致。不良的自我概念常常会不切实际地过高或过低评估自我,或由于自负、自大目空一切,过于张扬和扩张自我;或由于自卑、自我否定、妄自菲薄导致各种自我贬损性行为,形成羞怯、萎缩性人格,其结果都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

2、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适应能力。

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赖以发展的直接环境,人格不是孤立的抽象物,不能期求在自我封闭中完善人格。诸多研究表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教师、伙伴等)对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形成积极人格发展的良性人际关系,应从个体与环境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培养个体热情、开朗、诚实、守信、乐群、利他等积极主动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则应健全个人所赖以发展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化,使个体具备正确的选择能力,从人际关系中汲取人格发展的合理营养。另外,在日趋开放的现代社会,合理的人际协作与积极的人际竞争对人格的发展显得同样重要。与人合作而不丧失自我,合理竞争而不摈弃原则,是人际关系良性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只有帮助个体形成合理的选择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格才能在一个积极开放的环境中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3、培养积极合理的价值取向,提高个体抉择能力。

积极人格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自主选择的过程。积极的价值取向,则是人格选择的合理参照系,能保证人格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积极合理的价值取向使个体得以摆脱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实用享乐等短视行为,达到思想和行为上的目的性,从而避免各种消极、盲目从众行为,不断追求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在一项理想警察开放性问卷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对心目中的理想警察的描述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 责任感、执法公正、不怕牺牲、机智沉着等。而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在警校大学生中,表现的还不充分。因此,公安院校大学生要积极向着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靠近,培养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

4、强化挫折教育,提高心理承受力。

积极人格是在克服和超越自身不足,应对和排解各种冲突、困难和挫折及其造成的心理压力中不断发展和成熟的。由于挫折本身是个体生活和人格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适当或适量的挫折,在一定程度上对积极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意义和作用。强化挫折教育,应使个体能够及时和适当调节个人需求和抱负水平,增加对挫折的耐受性。只有具备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和积极的挫折防御机制,个体才能走出人格发展的困境。

积极人格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也不能期望一劳永逸。应在充分尊重个体个性和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达成教育导向和个体认同、内化的统一,个体发展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协调。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提升现实人格,有助于培养和形成积极人格,促进和推动理想人格的发展,切实有效地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任 俊,叶浩生.积极人格: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J].2005 年7月.第44卷第4期

2、艾 亮,赵义泉.浅谈当代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高校管理[J]

3、余娟.积极心理学及其人格观.河西学院学报[J].第25 卷第1期(2009)

4、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

5、张坤其.关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思考.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2001年6月

6、惠冬芹.图书馆员积极人格的构建.图书情报工作[J].2006 年7月

7、郑祥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探新.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2009 年7月

8、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J] 2003年11月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in Student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Zhang qinping

(Criminology Department,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he study on positive personality has become popular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on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put on more attention by the people.This paper first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then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on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at last , on the base of the personality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 we discuss how to cultivate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in students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下载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与积极人格的培养同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家长必读》家长会讲座教案 主讲人:周宇校长 教学目的:;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

    培养学生的人格美

    紧扣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人格美【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便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增强自律能力 培养健康人格

    增强自律能力 培养健康人格 七年级十二班 窦珺 活动目的:增强自律能力 培养健康人格 活动准备: 1、学生自己对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五篇范例]

    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荆溪中心小学林宜瑜 我们应当从战略眼光来审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爱因斯坦给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独......

    培养作文批改创新与学生能力

    培养作文批改创新与学生能力几十年来,学生作,教师改,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作文批改能不能创新呢?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之感悟

    经典诵读与学生人格品质培养之感悟 古代的文人们是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章,而他们的人格魅力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每每诵读这些文章,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

    浅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中学语文教育潮州市湘桥区开元初级中学吴素芳据报道,美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答记者问及中国留学生与外国学生有哪些不同时说:中......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浅谈传统文化与中学生人格培养》 塔山中学叶平[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勤劳的女娲后 人们就一直不断地努力着,在各个领域都创造了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