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荆溪中心小学
林宜瑜
我们应当从战略眼光来审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爱因斯坦给独立思考能力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我们不仅要把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神圣权益加以维护。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和生效的。比如:应有明确的思考目标、相应的思考机遇、强烈的思考动机、愉快的思考情绪、必要的思考时间等等。教师应发扬‚人梯‛和‚蜡烛‛的精神,悉心为学生创设上述条件。也就是说,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独立思考,教师就要作更多地独立思考。苏霍姆斯基说过:‚真正地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显然,学校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乃是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基地。
下面我就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克服随意性,力求面向全体,照顾个体,搞好独立思考的权益分配。思考往往是从遇到问题(或矛盾冲突)开始的。学生的思路一般是随着教师讲解和提问线索而转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问‛和‚答‛之间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一、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备答‛,切忌‚一问即答‛。有的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看到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的场面感到十分如意,而立即满怀希望地指名回答。然而,回答的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因为儿童的个性特点,他们的意向从思想准备到实际行动之间相隔的时间很短促,‚意‛和‚行‛几乎是同时出现,缺乏深思熟虑是儿童的特点。他的举手往往是一种条件反射现象。从他们举手这一举动,只能看出他们有争取回答的积极性,还看不出他们有正确回答的把握性。
我们主张,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从都经过思考体验之后,讨论起来才有好的结果,因为,各自在讨论之前,都怀有自己的见解,再听听别人的见解,很可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个冲突又会激起他们作再度思考(也叫反思),以至最后,把认识都统一到真理上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思‛确实是‚智慧的摇篮‛。
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切忌‚一问抢答‛。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问答活动中,也仿效‚抢答‛的方式,一个问题发出,看谁先举手,就叫谁回答。学生争先恐后,按捺不住,未经教师许可,就脱口而出,把答案一下子就说出去了。长此以往,将产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几乎都被几个智力超常的儿童所‚垄断‛,形成一支抢答问题的‚专业队‛。而智力中低常的儿童,因为长期轮不到发言机会,而产生焦急、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思维受压抑。天长地久,学生的学业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也就出现了智力水平上的‚偏态分布‛。
如何力求做到学生智力程度‚常态分布‛呢?这就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特别要给发言不主动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遇。苏霍姆斯基曾经建议:‚请您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开动这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
一个问题的发出,先让智力较低的学生回答,答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答不完整或有错误,让中等学生补充或修正,最后还可以让程度较高的学生作更高水平的发言,把对问题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这样,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这样每个学生的头脑都不能平静,人人都可以品尝到思考的乐趣,分享到思考的效益。
三、让每个学生都注意‚听答‛,切忌‚一问齐答‛。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喜欢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异口同声‛的回答。把维持课堂纪律的希望寄托在‚异口同声‛的声浪上。不让爱讲话的学生有乱讲话的空间。那种频繁‚齐答‛给教学带来不放心,因为:
其一、‚一问齐答‛往往是答紧接着问而来,因此,‚齐答‛实际上是‚答而不齐‛(七嘴八舌),给人的感觉是模糊不清的。
其二、人人为了赶‚齐答‛的浪潮,有的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还有意的加大声量。那么这样的‚齐答‛对于每个学生有何实际意义呢?大 家答的对不对呢?教师只能作‚求大同存小异‛的判定。
其三、‚齐答‛容易被一些‚特殊‛儿童‚钻空子‛,一是不动脑筋的学生,二是个别调皮的学生‚混水摸鱼‛,趁机乱喊乱叫,好不痛快。
当然,我们主张的是不要滥用‚齐答‛,不是一概否定‚齐答‛。在特定场合,如:教师讲到关键性知识时,常这样说‚这个知识是……你们记住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记得‛!这是必要的,也是自然的。但是,以研讨问题、交流思想、领会知识为目的的问题活动,还是一个一个发言为好。因为个人发言的背景是安静的,发言的内容自然属于师生的注意中心,发言的效果必然是清晰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夜深入静的时候(听觉背景),时钟发条转动的声音(听觉中心),多有节奏而动听呀(听觉效果)。
四、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的机会,切忌‚不了了之‛。杜威说过:‚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从某种角度来说,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是预防和治疗再认识错误的一剂良药。‛
苏霍姆斯基主张:‚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我就对他们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来,咱们一起想一想。’‛可见,教师对功课不怎么样的儿童不是信手打个不及格的分数,也不是消极的不给评分,而是亲切地、耐心地、细致地劝导和勉励学生,针对不懂的地方,再下一番苦功,力求靠自己的努力得以解决。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经过努力,实在解答不来,再问老师,到那时,师生一起研究解答方案,使教与学达到恰到好处的结合。这样,学生才真正‚进入角色。‛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经也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我们要把这份礼物献给所有的学生。
第二篇: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
力
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杜学峰
长期以来,受各种参考资料的影响,很多课文的教学内容早已具有预定性,叙写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何种主题、体现了什么情感,这些已成为教学的固定构架,而且所有的说法也口径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课文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几近僵化,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感觉,在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达到了极致。我要求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学生的回答普遍是:自由快
乐的百草园,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让学生提炼这篇文章的主旨时,学生的回答又几近一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可是这里的三味书屋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吗?这篇文章真的只是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吗?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语文阅读习惯,我立即调整了上课策略,让学生针对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展开了辩论。下面就是这堂课上的教学实录。
先要求学生朗读三味书屋部分,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甲组认为是”乐园”,乙组认为是”苦园”.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还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
这些活动都是非常有趣的。
乙:园子里只能去玩一会儿。玩久了先生就会在书房里大叫,大声呵斥:”读书!”先生还有一条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
乙:文中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一个”只”字和”习字”“对课”这样无聊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甲:先生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了,”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说明我的知识增多了,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啊!
甲:”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这样:先发疯一样地读书,然后突然都莫名其妙都停下来,你看我,我看你,有
时候还会哄堂大笑,很有趣。
乙:可是你看学生读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读一两天还好,可天天读的话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包括老师读的那段话,鲁迅也说”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说明他也不懂,只是瞎猜的嘛!
甲: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写老师读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强调那读书入神的场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大家可以试着做做这个动作,看着是不是很滑稽,很有趣啊!
甲: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孩子们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有的用半透明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画画。作者回忆自己儿时在课堂上的小动作,说明这些小动作很有意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上课做一些小动作,没被老师发现,心里也会偷着乐呀!(不好意思地笑)
乙:这其实不也正从反面说明上课
没有意思,很枯燥吗?
甲:作者说”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说明那段读书生活培养了他对画画的兴趣,让鲁迅受益终生。
甲:鲁迅说自己最成片段的绣像,”我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的惆怅。
乙: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的时候,写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这种行为是非常迂腐死板的。
甲:神圣的孔子和威严的先生变成匾和梅花鹿,接受一群孩子的跪拜行礼,这场面很滑稽可笑!
师补充:”鹿”谐音”禄”,”肥大的鹿”就喻指高官厚禄,”伏在古树下”,意即”禄在古书中”.说明那个时代读书就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作者也是在借此批判封建教育。
乙:封建教育下的老师也是要批判的。他是城里极”博学”的,可他对”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知道,并且在学生问的时候,居然”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明显的是老师不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有点古代读书人那种死要面子的样子。
甲:这个老师做得是不对。可是我觉得作者说先生”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段话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孩子被责骂的委屈以及对大人的控诉,现在让40多岁的作者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关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不断。我们既能读出一个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也能读出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追求新知识,天真、快
乐的心理。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的时候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不过,老师个人认为,这样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童年,固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快乐。
400年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追求。
第三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当老师提出一个略有难度的问题时,学生常常会依赖好学生,等着听他们的答案,缺少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缺乏自信;甚至个别学生的发言出现错误,还会造成部分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认识产生偏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思考的主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的思考欲望,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的前提。学生在独立思辨中纠正错误认识,获得真知,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在反思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合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途径。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考欲望
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要的方法有: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时,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巧妙地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
(二)挖掘生动、有趣的学习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不断探究和深入思考;
(三)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动、直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四)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中很少涉及图形规律问题,我就自己动手开发、利用现有的数学教学报纸、期刊和杂志等资料,为学生整理、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有结构的学习
素材,其中设计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花盆摆放问题、火柴棒拼小鱼、正六边形地面砖拼图案、折纸、剪绳子数数和摆棋子游戏等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举例如下:
1.把编号为1,2,3,4,„的若干盆花按右图所示摆放,花盆中的花按红、黄、蓝、紫的颜色依次循环排列,则第8行从左边数第6盆花的颜色为色。
2.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图所示可得到一条折痕(图中虚线),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连续三次对折后,可以得到7条折痕,那么对折四次可以得到____条折痕,如果对折 次,可以得到_____条折痕。
„„
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学生看到问题时眼睛睁大了,安静了,动手开始实践、数数了,继而认真思考了。可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的自主探索中能够积极思考,并保持了较旺盛的思考激情。
二、重视“做数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从教学全过程的发展情况看,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进程分五个阶段:1.完全依靠教师阶段;2.基本依靠教师阶段;3.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4.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的学习阶段;5.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初中学生具有了自己阅读所学教材的能力,并且会感到学习上有许多困难,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处在相对独立学习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有研究发现:让学生“说数学”比“做数学”的机会多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我们不得而知,为他们感到不安。”为此,他建议: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会“做数学”比会“说数学”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取例题。所选的例题或一题多解,或便于拓展,或一题多问,这样好学生可以多一种解法、多一点想法、多做一问,差一点的学生也能通过思考有所收获,通过讲评有所提高。虽然例题少了,但学生的思考时间却增加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必然会逐步提高。
(二)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形成。
(三)引导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在教学中,我把发现的权利还给每位学生,将要探索的图形规律问题,提前两天印发给每位学生回家独立观察、比较、归纳、猜想,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解和见解,带着信心和思考走进课堂来学习,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在“做数学”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做数学”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喜欢属于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数学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改变“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倾向,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有效的。
三、促进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但是,要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是否采用,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如何处理图形规律问题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所以我设计了“交流探索过程中的解题策略”的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位学生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上述问题继续讨论、交流,争取找到正确答案,并推选两名学生负责将本组的解答思路进行整理,准备课堂上交流;教师则深入小组进
行倾听、指导和适当的帮助,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思维水平,关注学困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帮助与鼓励,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感悟到“在找规律时必须综合各个图形,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规律”。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独立思考成果,互相启发,共同归纳出的各种解题策略。可见,学生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了,找图形规律的一般方法学会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有利于拓宽思路、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每一次合作交流之前都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
(二)明确合作目标,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指导与培养。如,1.尊重他人独立思考的权利,学会耐心倾听;2.质疑的能力。合作不是顺从,而是相互认同、接纳,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3.“说数学”,有条理地汇报和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能给别人讲明白,自己也就明白了,从中悟出学会独立思考的乐趣。
(三)把握好交流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有价值的问题资源,也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性资源,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把握住数学教育的时机,并给与及时的评价。
(四)慎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经过个体活动确实解决不了,再进行小组合作或者同伴互助。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就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精选合作内容。但合作学习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不能滥用。
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做到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学习后的反思,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的概念、知识和能力是什么?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解题后的反思,改进解题过程,探讨知识的联系,进行知识整合,掌握探究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解题后继续,“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这是解题过程中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为此,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对知识形成的背景、过程以及作用进行思考,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
(二)从数学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对解题策略作宏观角度的思考,鼓励思维的多样性、个性化。
(三)通过对解题后的回顾作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对学习中的错误作思考,引导学生竭尽全力寻找漏洞,调整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小结部分,我组织学生对课堂上学习的典型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归纳探索图形规律的方法(鼓励学生总结本次探索的经验和方法,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补充),得到了以下的思考成果:
1.解答图形规律问题,第一步要观察、比较,挖掘图形的特征,第二步要根据特征寻找变化的规律,第三步是根据规律大胆地进行猜想,第四步是对猜想进行验证,做到解题符合题意;
2.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的不同,同一个问题解题策略是多样的,要在比较后找到较好的观察、思考角度,迅速解题,增强优化解题策略的意识;
3.用函数思想解决图形规律问题.由于初中范围内一般会涉及一次关系或二次关系,故基本的探索步骤是(1)列表;(2)猜想函数关系(先尝试一次关系,若不对,再尝试二次关系);(3)求所设关系式;(4)验证所得关系式;(5)用所得关系式回代所需求解情形;
4.明确数学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把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实践表明,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学生不仅学会合作学习,更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人生道路上,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能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作出重大抉择的人都是必要的。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会不断增强。所以教师要充满信心,坚信独立思考能力经历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是能够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的。思考是一种过程,思考是一种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篇:完善教学环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完善教学环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甘玉洁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立思考能力变得日益重要,这给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文从完善课堂教学三大基本环节入手,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开创探究性课堂、将归纳总结贯穿于教学始终作为基本手段,为解决这一重要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hich brings huge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styles.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guaranteeing the goal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In the paper, a set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is provided for solving this important issue.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老师的讲授贯穿于整个课堂,学生则跟随老师的思路默默学习新知识。老师一手包办了学生的所有思维认知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导致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人便意识到独立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知识爆炸的今天,独立思考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独立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从而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如今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育工作者对此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思想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尝试与探索,从完善课堂教学的三大基本环节入手,浅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导入,直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概念,演示解题过程往往无法吸引学生对课堂注意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首先要确保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地主动思考,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青少年学生往往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开心且有意思的过程。
以等比数列求和为例,笔者在导入新课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 古印度有一个官员叫达依尔,发明了至今魅力不减的国际象棋。当时的国王为了表彰他这一贡献,要奖励他,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说:“只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摆上这么些麦子就行了: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两粒,……,后面一格的麦子总是前一格麦子数的两倍,摆满整个棋盘,我就感恩不尽了。”国王一想,这还不容易,立马满口答应。
讲到这里,我话锋一转:“假设同学们当时就在国王身边,你们会阻止国王做出这个奖励承诺吗?”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异常地认真,故事一说完,立即有几个学生说出了他们心中的答案,有的同学虽没有最终结论,但也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很显然这个故事深深地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因为这个趣味的教学情境导入而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开始积极自主的思考问题。
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在进入课堂情境之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互动,共同探究,形成研究性课堂的局面。不与学生互动,往往会导致学生倦怠,注意力无法充分集中,学生从而变得懒于思考。传统说教仅仅是在“搬运”知识,学生鲜有机会去了解这些知识提出的背景,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或者科学中的实际用途,这让学生感到学来的知识既没有出发点也没有目的性,使得学生总有一种误解,学习仅仅是为了解答考题而已,不自觉地放弃了深入地思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是笔者坚持的教学理念,互动能持续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数学新知识,则有助于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益于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下面以笔者进行对数教学的实例说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帮助,为使表达更清楚,在此利用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主要教学过程。老师(出示题目1:256*1024=?)看看大家谁算得快?
学生(立刻都埋头认真演算,很快有人轻松说出了答案)262144。老师(出示题目2:299792.468*31536000=?)这个呢?
题目刚一出完,不少学生就开始抱怨数字太大,计算不了。听了学生的反应,于是笔者引出对数的历史背景。
老师 这个题目数字确实很大,计算起来非常繁琐。但是这个运算确实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299792.468m/s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31536000s刚好是一年的时间,因此这两个数的乘积就是光在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天文学把这个距离称为光年,这是天文学中最基本的物理量。
学生 物理课上提到过。
老师 17世纪的世界,航海与天文学迅猛发展,经常需要进行越来越繁重的数学计算,有些计算甚至会花费人类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于是数学家们就开始寻找简化计算的办法。最终,爱尔兰数学家纳皮尔创造出了对数这一伟大的概念。对数极大地极高了多位数的计算效率。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曾言,给我空间,时间以及对数,我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宇宙。可见对数的发明对当时计算能力的提高起来了多么重大的作用!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对数,寻找到一个快速解决问题2的办法。
听完这段话,不少同学眼睛开始发亮,开始对对数这个概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个别同学已经开始邹起眉头,心里琢磨问题2的快速计算方法。
老师 回到问题1,有没有同学知道256写成指数形式的话,应该是2的几次方? 学生 8。老师 那1024呢? 学生 10。
老师 大家能不能用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来计算第一个问题? 学生(很自然回答到)2的18次方。
老师完全正确,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指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那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问题2呢?
学生(露出不解的表情)不能。
老师 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由讨论,请大家再认真地思考一下,给出你们的最终答案。
5分钟过后,学生代表开始发言“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解决不了,数字太大了,我们不知道怎么样把这两个大数写成指数的形式。”
老师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条件呢?我们能不能先做好一张表格,里面包含了大量指数运算的结果,这样以后需要做任何大数运算时,查询这张表就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底数和指数,从而把大数乘法转化为指数运算。
这段话过后,学生代表立即开始思考,并说到“那如果指数和底数不是整数怎么办,如果底数不同怎么办呢?”其余同学也开始阐述观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交流着自己的想法,课堂的研究性气氛达到高潮。
接下来的教学很顺利,在讲到换底公式也解释了他们心中的疑惑,至于指数和底数不是整数的情况,由于超出课标的要求,我课堂上并未做出解答。但是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会深深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激发出他们无穷的创造力。
三、以生为主,归纳总结
归纳,即是分门别类,找出不同事物的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有条理的思维网络;总结的核心是反思,不仅仅是回顾,更重要的是肯定取得的成果,找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高中数学系统性强,规律性强,知识点众多,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显著地提高学习质量,巩固学习成果。不仅如此,一个思维能力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归纳总结的人。归纳总结是对思维过程的提炼与升华,是提高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以生为主的归纳总结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归纳总结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与教师主导的归纳总结相比,这更有利用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具体又可以分成两个方面。
第一,在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开始新的课程教学之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地回顾,“温故”方能“知新”。这时候教师应少说话,要鼓励学生多数话,把他们对上节课的理解讲出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独立思考中抓住核心知识点的能力。主要教学任务完成之后,通常笔者会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节课主要涉及哪些数学概念?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和已经有知识又可以建立怎么的联系?引出了哪些公式?可以解决哪类问题?这些问题都较为开放,不同的学生回答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即使部门学生的回答会存在瑕疵,甚至些许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答案,而应该鼓励他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先表扬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然后做适当评论以及纠正。第二,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章节结束后,复习课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上好复习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中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巩固学习效果?是上好一堂复习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学者托尼巴赞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已被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所证实[3]: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纳入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已经成功地把思维导图引入中小学教育,《幼儿思维导图》更是成为年轻父母们的必读书。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能够呈现思维的过程,也可先呈现知识网络,是归纳总结的绝佳工具。笔者将思维导图引入到了复习课当中,于是复习课便成为绘制思维导图课,学生参与度很高。以《高中数学必修四三角恒等变换》的复习课为例。首先让由学生找出这个章节所有公式,很快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这个任务完成了。接下来笔者便对每个公式进行简要评述,此时这些公式在学生心中是零散的,没有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在以知识发生顺序来对这些公式进行梳理和学生共同制作完成三角恒等变换的思维导图。整节复习课下来,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积极性很高。这样的复习课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框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应该把这一思想观念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首先,在课堂教学导入时,我们应针对课程特点,创设趣味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其次,在课堂之中,我们应该加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开创研究性课堂,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在课堂学会更多的思考机会。最后,不管是崭新的课程内容进行前,还是课程主体内容结束后,以及复习课教学之中,都应当坚持以生为主,归纳总结的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国家繁荣贡献一份来自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13(27):69-71.[2] 杨利平.舍罕国王的诺言[J].中学生理科月刊, 1998(19).[3] 刘强.利用思维导图指导高中生数学复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1.
第五篇: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对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性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好学生的作文能力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应贴近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可少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确实,孩子们从襁褓中开始牙牙学语,就享受着语言表达的快乐,他们乐此不疲的表达。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小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总体而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如重表达,轻育人;重模式,轻能力;重课堂,轻生活;重指导,轻讲评;重范文,轻下水。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一直以来是我在实践中困惑且不断探索的问题。于是我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研究课题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希望能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4、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生各学段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发写作欲望,克服惧怕心理。
2、如何利用文本资源,关注学生语言和写作技巧积累。
3、怎样指导观察积累,充实材料库,使学生有话说,说真话。
4、如何进行人性化的评价,增强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2、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3、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4、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认真进行理论学习,提出新的方案,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建立健全组织,加强管理。请专家论证方案,申报课题方案,再搜集相关的资料,组织培训,推出研究策略、方法、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2010.11—2011.7)实施阶段。在骨干力量研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展开研究,认真做好阶段性课题的总结与反思,并编排《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论文集,完成《案例集》和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三阶段(2011.8—2011.9)总结阶段。完成结题报告,举行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七、主要研究途径:
(一)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写作是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先进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中过分偏重作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即使强调思想内涵在实际作文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假话、套话、空话、答话连篇累牍,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首先应该转变旧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明确小学作文教学饿性质和目的,注重对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的培养和塑造。叶圣陶提出“要写出城市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作文务先求“真”,凡与这一道理格格不入的“陈腐观念”或“时髦观念”均要改变。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会他们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出发想写,写自己想写的、所追求的、所欣赏的,同时促进他们知、情、意、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题,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是作文的主任,作文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写作兴趣方面,我们可采用以下措施:①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培养写作意识;②注重平时积累,作到厚积薄发;③开创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写作能力。
2、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①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②大胆放手,肯定他们的创新意向,给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③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思想素质、语文素质等各项基础素质的培养。④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创设成功机会,激发创新意识。
(三)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阅读 梁启超曾说:“阅读是协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的确,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
2、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是带有社会性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无比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3、课外练笔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很重要。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写日记、周记,作读书笔记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灵活自如的练笔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积累材料,提高组织和表达能力。
4、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锻炼学生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口头编故事活动等等,切实提高学生苦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四)营造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样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所谓放胆表达,旧司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题材,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舒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协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作文教学一般简化为“指导——习作——评改”三个环节,其中评改作为收尾性工作,在这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们了解,目前小学的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字斟句酌。我们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克服这些弊病,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倡导互批、自批和众批,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表及调查报告
(3)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实录4次。(4)相应的论文。
(5)语文课堂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