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9:4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共同纲领: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通过。它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的国家的性质、政权性质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对刚建立的共和国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指导作用

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活动。1950、6、25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对朝鲜直接侵略,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经过3年战争,将美国军队赶到3 8线以南,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

土地改革:新中国于1950—1953年在新解放地区的农村开展的一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指导方针“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的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村生产”。

三反五反运动:1951—1952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为了纯洁革命干部队伍和不法资本家向新生政权进攻,分别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番运动和在私营企业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一化三改造:是对1952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一个总概括,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一化三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中央政治扩大会议上做出的一个政治报告,分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三个方面。要求大家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内容“轻、重、农工业,沿海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非关系,中外关系。

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斗争是指反击在整风运动中,极少数的右派分子向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发起的一场斗争,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由于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对当时形势估计过重以及其他主客观的原因,反右斗争不断升级扩大化,使大批爱国知识分子被错误的打为右派,工作重心也转移到阶级斗争,个人专断作风发展

三面红旗:由于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人缺乏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对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认识不足,以及急于求成,于1958年在严重脱离实际和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下,错误发动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三场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巨大的损失

庐山会议:1959年在庐山陆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的总称,它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集中纠“左”,在一定程度上对“左”的错误进行了讨论。后期主要发动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由纠“左”变为反右,使反右倾斗争在全国开展起来,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国民经济八字调整方针: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中共在1962年、9月为领带全国人民客服大跃进以来的困难,大力调整国民经济的召开的会议,指出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要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强调落实八字方针。但它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也标志着党在阶级斗争的“左”倾观点的进一步深化

七千人大会:为进一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解决仍然存在的困难,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00多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叫做四清运动,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会后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包括在城市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等等的增产节约三反运动和农村开展的“清账目、清仓库、清工分、清财物”,后来统称为四清运动

五一六通知:由康生、陈伯达起草的,毛泽东多次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于1966年5月16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要求全党高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和批判学术界,教育界等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领域里的领导权,标志着文革的正式启动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1966年8月1日—8月12日召开,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全会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刘少奇等相继收到批判,毛泽东“左倾”错误的个人领导实际取代了党中央集体领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会议,把文革拉入全面发动的轨道

红卫兵运动:在毛泽东支持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首先在青少年中发起了红卫兵运动,红卫兵主要由大中学校的学生构成,红卫兵到全国煽动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遍及全国,他们制造纠纷是造成全国大**的重要因素

二月抗争:1967年1月上海武装夺取政权的“一月风暴”后,林彪、江青集团又对军队加紧夺权,这时以“三老四帅”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林彪、江青集团开展了坚决的斗争,是一次反对反革命集团的正义之举

九一三事件:中共九大后,林彪反革命集团加紧夺权,为毛泽东所察觉,在武装政变的阴谋败露之后,林彪于1971年9月13号协同妻儿乘飞机叛逃,飞机在蒙古坠毁,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

批林批孔运动:九一三事件过后,开展了批林的运动,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来出现的各方面工作好转的局面又遭到挫折。

天安门事件:即四五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市上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聚集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中央在四人帮的左右下把它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加以镇压,并将邓小平诬陷为幕后首脑,撤销其职务,该事件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是毛泽东的接班人和政治遗产继承者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毛泽东逝世后其继承者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为了摆脱“两个凡是”的禁锢,推动拨乱反正的工作进行,先在党内进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而在全国展开,确立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破除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为全国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八字方针:1979年6月18至7月1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标志我国经济工作已开始摆脱“左”的束缚

论述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近百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创造基本前提

新中国的建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壮大了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的成立丰富发展了马列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重大贡献 2.试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原则

(1)“另起炉找”: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要等到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再说

(3)“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其实质是表明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3.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式,为巩固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1)主流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新中国已经诞生,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A、国际上,虽然二战使帝国主义势力遭到削弱,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坚持侵略方针,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扼杀新中国政权 B、国内

a、军事:人民解放战争虽取得基本胜利,但国民党残余势力还盘踞西南和台湾,潜留了大批特务,对新中国构成威胁 b、经济: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国民政府的收刮,整个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 c、思想文化: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长期统治,买办、法西斯思想

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阻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2)措施

A、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全国大陆的解放和各级

人民政府建立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整顿经济秩序,打击投机倒把,统一财政,平衡收支 D、抗美援朝,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E、在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F、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G、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4.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

(1)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建国后头三年中共的主要人物和工作(2)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

意义:是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方针,对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试述中共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历史必然性 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1)朝鲜战局已稳定,民主革命任务完成,这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顺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同时进一步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经济的要求,成为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基本要求

(2)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政策的发展,已为实行“逐步过渡”提供了一系列具体形式和途径

(3)随着土地革命的完成,个体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成分,这种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兴办大规模农田水利的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社会主义经济矛盾激化

(4)从国际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增强国力 6.如何认识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虽以苏联模式我借鉴,但是具体改造拥有中国特色

(1)三大改造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实现,即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过渡形式来改造个体农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这就避免了因生产关系的突然改造造成对生产的破坏

(2)三大改造用和平的方式进行,在中国具体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把资本家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是中共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改造

(3)三大改造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取得巨大成功。

尽管三大改造后期,由于工作的仓促和粗糙,以致长期遗留了很多问题,但不能不说三大改造完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7.中共八大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

(1)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人物,确立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综合平稳中前进,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视农轻重比例,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做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提出计划与市场经济结合,集中生产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合作(4)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 意义:

(1)八大坚持了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情相结合的思想,正确分析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纲领

(2)八大的路线是把生产作为当的中心任务,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路线(3)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坐标

8.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怎样在曲折中逐步发展

(1)1956年召开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制定了反冒进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之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批判反冒进,表现出极大的左倾急躁情绪,制定了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成为三面红旗的前奏

(3)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一马当先,农轻工业急剧萎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产力下降,直接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

(4)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中共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5)1962年七千人大会贯彻实施八字方针,但七千人大会在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前提下召开,无法从根本上纠正错误,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6)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指出当前迫切任务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

(7)1963—1965年,国民经济继续调整,农业恢复,尤其是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恢复,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8)1962年西楼会议分析了经济情况,建议将七千人大会确定经济规划划分为恢复和发展阶段,“五月会议”正式确立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大幅度调整,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9.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导火线: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五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所谓“彭罗陆杨”的反党错误

(1)宣布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与《二月提纲》,并重新设立“文革”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为文革发动提供了组织准备,成为文革期间的权力机构,表明在组织上“左”倾错误已经占主导地位

(2)1966年5月16,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五一六通知》,逐条批判二月提纲;对国内和党外政治形势作了错误的批判,对文革任务作了错误的规定,标志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标志文革的全面爆发

对文革发动的再理解

(1)《五七指示》毛泽东想逐步消灭分工,平均主义社会

(2)《五一六通知》理论路线和方针的错误判断

(3)毛泽东致信江青,毛对党内的形式做错误的估计,未对修正主义做出正确的解释,离开了民主集中制

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文革的再发动

(1)内容进程:毛泽东支持红卫兵运动,毛泽东指责中央,并在全会期间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通过十六条成为文革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文革的具体章程;改造了中央领导机构

(2)严重后果:通过的文件使“文革”取得进一步的合法席位,毛专断作风被迫接受了所谓“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提法,开展批判。中央领导机构改革,使文革取得组织上的保证

11.中共九大的基本内容和危害

内容:

(1)毛泽东对文革全面肯定评价,极力宣扬其伟大贡献

(2)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第一次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从做的观点出发,对党的历史作了极大扭曲

(4)错误提出所谓“斗批改”任务

(5)过分夸大帝国主义发动世界大战可能性,强调准备打仗(6)新的党章,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写进党章,将林彪选为毛的接班人

危害:

(1)使得“文革”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江等人在党内领导地位(2)它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3)使得左倾思想和个人崇拜进一步发展(4)在中共党史上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12.试分析文革起因、性质和教训 起因

(1)主观:

A、1957年以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繁荣左倾错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B、毛泽东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是非敌我矛盾混淆 C、毛错误认为北京要发生大的**

(2)社会历史原因

A、中共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理论研究和思想准备,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群众化、绝对化 B、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错误的理解

C、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做了错误的判断 D、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实践形成还受到国际斗争的影响

(3)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发展,权利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4)林、江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毛泽东和中央错误

性质: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内乱

教训:

(1)必须正确处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阶级斗争的问题(2)经济建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3)摆脱旧的习惯势力和教条主义,禁止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坚持正确对待领袖 13.试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意义

(1)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跟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2)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逐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填空或选择 1、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29日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选举毛泽东等180人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2、(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四野一部进行(海南岛战役)3、1950年5月中旬,三野一部解放了舟山群岛 4、1950年10月,第二野战军第18军发起昌都战役,歼灭反动藏军主力后,打开了进藏的大门; 5、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李维汉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十七条,宣告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7、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实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方针。3月3日,政务院作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8、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9、1950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毛泽东明确的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要实现这个任务,需要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大量节减;为达到目的需要做好八项工作。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必须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接地和帝国主义。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主要是在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10、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1、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我国志愿军以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抗美援朝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1951年7月双方开始举行停战谈判,边打边谈,进入第二阶段;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抗美援朝的同时,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9、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即“双十指示”;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这就使干部和群众在镇压反革命斗争中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 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1952年,又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1952年2月上旬在各大城市展开了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

10、从1951年9月开始,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首先从北京大学教师中发起的;首先在京津两市,随后又发展到全国,先是在高校,以后扩大到文艺界、科技界以及整个知识界;1951年5月,开展了《武训传》的批判

11、中共中央在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24日,在庆祝建国四周年的口号中,向全党和全国人世宣布了这条总路线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11月19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953年11月15日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此后,又于1954年9月实行了棉花的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供应,同时,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

12、一五计划执行的时间:1953——1957。并且是提前、超额完成的一个经济发展计划。1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北京召开。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

195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一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制定,标志了人民政协职能的变化,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表明我国人民民主统一展现工作进入了新阶段。14、1965年9月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这也是最晚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最早的是内蒙古。

15、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成产合作社,再到高级生产合作社。1955年7月,毛做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1955年10月,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加速了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高级形式就是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3年底之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阶段从1954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阶段是从1955年秋到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7、1956年底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主要指标大都以近乎提前完成,到1957年底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的超额完成。

18、思想文化领域的三次批判:

1、从1954年10月,在知识分子中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是从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2、从1954年12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批判胡适的资产阶级唯心论,3、1953年,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并将胡风的文艺思想上纲为“反党反人民的文化思想”“胡风反革命集团”

19、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

1、建立国防机制

2、着手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20、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并决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隶属国务院),由国家主席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时规定由国务院领导武装力量建设。16、1954年4月到7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17、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万隆举行共有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8、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20、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文化生活工作的重要方针。指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1、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伤作了题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后于1957年6月19日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公开发表,这在八大前后探索涩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2、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正式决定开展全党整风。1957年6月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指示,积极反对右派的进攻。23、1958年1月至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在杭州、南宁、成都、武汉等地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愈益严厉地批判1956年的反冒进。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肯定了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突进,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实行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的方向,这不但集成了八大前后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也是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需要。这些无疑是正确的。它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可观的经济规律,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这实际上是对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正的正式否定。八大二次会议后,在一种强烈的超英赶美意识下,大幅度的提高了农农业生产的各项指标。高指标引发了浮夸风。24、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会议上的决定和号召将工业大跃进推向高潮 25、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有部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参加的第一次郑州会议,是纠正“左”倾错误的开端。26、1959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选举朱德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27、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日至16日,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地决议》和《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 28、1958年8月23日,在联合国大会紧急会议讨论通过了阿拉伯各国要求美国从中东撤军提案的第二天,毛泽东下令大规模炮击金门。

29、北戴河会议后,形成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0、1961年1月14日到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64年12月21日至65年1月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会议选举刘少奇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连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31、1962年9月24日到27日在北京召开八届十中全会。(评价)

32、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指的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强调运动的性质:解决“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33、1963年5月2日到12日,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制定前十条:《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后十条:《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1965年初,“二十三条”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34、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11月21日基本结束。

前后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月20日到24日,第二阶段:11月14日到21日。35、1965年11月10日,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这件事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导火线。36、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正式发动,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37、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5月25日,北京大学聂远梓等人贴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了些什么?》的大字报。1966年8月7日,会议印发了毛泽东5日所写的《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八届十一中全会后,林彪上升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称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38、从批判《海瑞罢官》到发出《五一六通知》,再到大字报,斗争对象不断升级,最终点明了这次“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39、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40、毛泽东决定派出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即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任务。41、1968年10月13日至31日,中共召开了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全会通过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在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42、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在北京开幕。1970年8月23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毛泽东觉察到了林彪一伙的宗派阴谋活动。九届二中全会后,在党内开展了批陈(伯达)整风运动。8月25日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43、四人帮: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王洪文 44、1973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30日,十届一中全会选举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44、1969年3月2日至74年1月,我国边防部队胜利的进行了珍宝岛和西沙群岛的保卫战。1969年3月起,全国掀起了备战高潮。45、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会议由阿尔巴尼亚等十八国(后增加为23国)代表提议,从而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6、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并同周恩来举行会谈。中美关系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47、1974年1月“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批孔孟之道,批林彪

48、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49、1975年1月8日至10日,在周恩来主持下召开中共十届二中全会。50、1975年1月13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员人选。不但彻底粉碎了“四人帮”的组个阴谋,也为邓小平随后主持工作、开展全面整顿奠定了基础。

51、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群众抗议运动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定为“四五群众运动”。之后中央政治局会议,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华国锋任职。

二、名词解释

1、《共同纲领》:即1949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制度;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集中表现。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它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3、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从1951年9月开始,人民政府在全国开诊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这个学习运动是从北京大学教师中首先发起的。首先在京津两市,随后又发展到全国,先是在高校,以后扩到了文艺界、科技界以及真个知识界。这场运动产生了积极成果,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地。这对他们转变立场,克服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起到了很到的推动作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但这次运动也存在一些缺点,只要是有些做法过于生硬,在感情上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还发生过错误地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批判某些学术观点的问题。

4、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办法,即粮食的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同时在面和油两大领域实行同样的政策。1953年11月作出计划收购油料、食油计划供应的决定,1954年9月实行了棉花的计划收购和棉布的计划收购与供应,同时城市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该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对农业的改造,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一步。但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最重要成果,又称为1954年宪法。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新经验的总结它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没事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

6、“四马分肥”:是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即指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业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说明了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的,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

7、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5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

8、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的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应邀访问了缅甸和印度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得到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确认,而且得到社会制度相同国家的确认。

10、一月风暴:1967年1月6日,上海造反派夺上海市的党政大权,此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所有机构被迫停止办公,实际权力落入到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一伙手里,刮起了所谓“一月革命”的风暴,从此,在全国各地刮起了夺权之风,大**的局面更加严重。

11、二月抗争:面对这种严重危害国家的**,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在1967年1月下旬和2月中旬党和军队的高级会议,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特别是2月的“大闹怀仁堂”影响更大,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抗争”。

12、“批林批孔”运动:1973年7月,毛泽东在对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中指出,林彪同国民党一样,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认为,法家在历史上是向前进的,儒家是开倒车的。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为防止所谓“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过毛泽东提出的这个口号,经过密谋策划,提出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批准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党中央转发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遂在全国开展起来。

三、问答题

1、分析《共同纲领》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第一,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第二,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第三,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评价: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全体政协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既切合实际又坚定明确,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都起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第一,统一全国财政收支,重点是统一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归中央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用于国家的主要支出;第二,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第三,统一全国现金管理 意义:财政统一和收支接近平衡,物价从狂涨到稳定,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状况已开始好转。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一次伟大胜利,它使新中国更加稳固的站稳了脚跟,说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3、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有三大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另起炉灶”即不允许任何外国和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另起炉灶”的方针是保护外侨、不承认就得外交关系、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等外交原则的核心,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强调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毛泽东指出,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是外国同新中国建立外交的前提。“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而是指在世界斗争的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做坚决的斗争面对国际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由于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执行的是扶蒋反共、助蒋内战的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所以中国共产党确定,新中国在外交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

4、试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方针

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必需实行“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耳光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孤立和打击国民党残余、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

贯彻“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当时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毛泽东批评了党内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这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他指出。在建国之初,主要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而不是民族资产阶级。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调整税收,改善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不要使我们的关系搞得太紧张了。意义:七届三中全会是中共在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为党和政府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这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新中国为什么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原因:(1)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2)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干涉。(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继续,是新中国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间进行的一场国力悬殊的较量。结果是我们取得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1)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和平;(2)这是中朝人民用劣势装备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3)这场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形象,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争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这场战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我军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

6、试述土地改革运动的特点、总路线和总政策

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特点:第一,这次土改是革命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第二,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和财产的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的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第三,在人民政权已经在全国建立的条件下,强调土地改革要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总路线和总政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即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困落后的一条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转正,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地运动中搞的最好的一次,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7、试述“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论述)

三反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内和国家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主要有三个阶段: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定案处理和组织建设,运动重点在于打击大贪污犯(典型:刘青山,张子善)。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历时半年后,运动结束。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初战。五反运动: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到2月,运动在各大中城市展开;到6月,五反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反五反运动的历史意义:(1)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的长期斗争的初战;(2)通过了“五反”运动,打击了不少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这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限制和反限制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开始造成我们国家可能完全控制私营工商业的局面,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力有利条件(3)通过“三反”“五反”运动,不但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而且也是一个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党、全社会开始树立起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一代新风。现实意义!!

8、评价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这次思想改造运动产生了积极成果,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次思想改造对他们转变立场,克服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新思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2)这次运动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有些做法过于生硬,在感情上伤害了部分知识分子。还发生过错误地用教条主义的观点来批判某些学术观点的问题。

9、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提出的原因:总路线的提出,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①这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③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迫切需要。④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方针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错误。特点:同时并举。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是“两翼”。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促进,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0、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特点是:①体现了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注意在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文教科学事业。②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沿海地区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③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估计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⑤正确处理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地结合起来。

11、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第二、规定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即规定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三,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全国人大大团结的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它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为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证。它的颁布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

12、试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他的历史意义:

①1952年1月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大量发展劳动互助组②1953年10月制定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概括出集中过渡组织形式,即互助组、初级生产合作社、高级生产合作社。③1955年10月中共召开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继续批判所谓的“右倾机会主义”,加速了的到来。到1956年底,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历史意义:使中国农民在中共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①农业合作化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没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②促进例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③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场品的需要,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未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ue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试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的和平改造方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采取和平赎买方针的必要性:①因为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③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不同程度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实行和评改造,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能性:①因为在阶级力量对比上,无产阶级占绝对优势。②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在过渡时期还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③中共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政治上对资本家团结、教育、改造,经济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用、限制、改造,又采取逐步过渡的步骤,在政治待遇、生活、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妥善安排,使资本家在大势所趋的形势下,不太勉强地接受了改造。

1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三个阶段和意义

①1953年底以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如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了经销代销等,既帮助他们克服了困难,也使这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并在这个阶段确立了对资改造方针为利用、限制和改造。②从1954到1955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个时期,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是“四马分肥”,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③从1955秋到1956,这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阶段。这个时期适当加快了对资改造的步伐。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②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共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市正确的。实现了马恩和列宁提出但没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③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15、论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

前五个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1、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后五个关系论述了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中国与外国关系的问题。

1、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2、党和非党的关系

3、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4、是非关系

5、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运用了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是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为中共八大制定适合中共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正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6、简评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1)内容:①深刻的论述了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根本任务。②全面考察和分析了我国知识分析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建国后我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正确估计了我国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③阐明了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必须充分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的现有力量,并尽可能的进一步改造、扩大和提高。④总结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经验,指出了知识分子改造的三条道路。⑤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正处于突飞猛进时期,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进军”。

(2)作用:①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建国以后,周恩来代表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在新的条件下的阶级属性的第一次明确概括,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正确政策的基础。②充分的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17、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功绩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内容:①正确的分析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②确定了我国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初步探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④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⑤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2)意义:①中共八大全面展开了以《论十大关系》为开端的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②八大的路线既符合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的国情和民意,又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它为党领导即将到来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③中共八大成为当代中国由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向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历史坐标。

1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关于》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试析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和后果。

(1)原因:①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当时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②对当时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够清楚,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清楚。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④采用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搞成群众运动的方式,完全不适合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解决思想上大量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问题。⑤没有及时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2)后果:①直接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②使党的整风运动背离了正确的方向。③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后果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20、“大跃进”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其原因主要就是在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及“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胜利面前,毛泽东和许多中央与地方的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严重不足,又企图用群众运动的方法来迅速发展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于打仗,不同于土改,它有自身的规律,如果不遵守这些经济规律,只依靠群众运动,势必破坏经济平衡,搞乱经济秩序,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大跃进”运动的失败,是由于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单凭主观意志搞群众运动所造成的。

21、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实质、后果和教训。

1958年8月29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仅两个月内,全国农村就基本上实现了公社化。(1)特点: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具体来说有以下四方面:①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既要组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又要管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面工作。②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④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3)后果:①大大的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②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4)教训:①初期这些人民公社的特点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作为主要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它同“大跃进”运动主要是在生产建设方面急于求成的倾向互相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指导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上所犯的“左”倾冒进错误的主要方面。②由此可见,这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以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生产建设则越多越快越好,因而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大求纯,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片面求多求快,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22.试析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的原因和后果。

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事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事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整个会议以彭德怀给毛泽东的信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继续纠正“左”的偏差,第二阶段转向“反右倾”。

(1)原因:庐山会议转向反右倾并不偶然。①根本原因在于毛泽东认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不能动摇的。他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具体执行中的问题,而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本身没有任何怀疑,不认为指导思想有失误,并认为经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上海会议,中央已从方针、政策上拨正了航向,反掉了当时的“左”倾,再搞下去形势就会变成右倾成为主要问题。②而彭德怀认为只有转变“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才能避免“左”的错误,毛泽东认为彭德怀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体现。③当时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华潮流,赫鲁晓夫公开攻击中国的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毛泽东便认为彭德怀是想借纠“左”之机否定“三面红旗”,是在向他“挑战”,因此下决心要反击“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进攻。

(2)后果:①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共产党内,把党内斗争视同阶级斗争,并大大发展了从反右派斗争后出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②粗暴地践踏了党的组织原则,打击了一大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和干部,眼中得破坏了党的民主生活传统,堵塞了言路,导致党内“一言堂”、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不良风气的恶性发展。③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使“大跃进”以来那些“左”的思潮重新抬头,进一步泛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④把前一阶段出现的“包产到户”、“地段责任制”等做法说成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要把人们拖回到一小二私的互助组或单干户的老路上去”,“一平二调”又重新泛起,其结果导致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23、“八字”方针是如何制定的?贯彻执行“八字”方针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成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6个中央局,代表中央分别加强对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领导。

二是调整管理体制,规定经济管理的大权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委三级,中央各部直属企业的行政管理、生产指挥、物资调度、干部安排的权利,统归中央主管各部,所有生产、基建、收购、财务、文教、劳动等各项工作,都必须执行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帐的方针,不得层层加码,必须集中力量,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24、如何评价七千人大会议?

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部门、个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及地委、县委、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负责干部7078人,因此又称为“七千人大会”。内容:(1)会议实事求是地估价了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与缺点,着重分析了造成严重困难和出现严重工作失误的原因。(2)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3)会议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了党内民主,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党内自“大跃进”以来由于“左”倾思潮的泛滥,特别是由于“反友情”斗争的开展所出现的怨气与疑虑,增强了党内的团结。(略)

评价:积极: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齐了极其重要哦推动作用。局限:(1)会议对“大跃进”以来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检讨,是在肯定“三面红旗”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不但不能从指导思想上根本理清“大跃进”和“反右倾”以来的”左倾”错误,而且也妨碍了对当时困难形势的更深入了解与把握,(2)毛泽东虽然在会议上就贯彻民主集中制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但会议并未就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相反,毛泽东很欣赏林彪在会上所作的个人崇拜色彩实际上起到了掩盖错误的不良作用,对调整都有不利的影响。

25、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如何评价时间建设?(略)

26、毛泽东为什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

在国际上,中苏争论进一步激化,苏联在中苏边界不断制造事端;印度挑起中印边境的武装冲突。在国内,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反攻大陆”,并派遣特务潜入大陆进行破坏活动;社会上极少数反动分子也蠢蠢欲动,企图“变天”;天舞盗窃、投机倒把分子的活动也有所增加,国内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在某些方面激化。由于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的知道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对形势和政策的许多看法在党内和党的领导层中实际上还存在分歧,这些分歧在严重困难面前,暂时潜伏下来。随着形式逐步好转,党内对当时形式的估计及工作指导意见分歧又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毛泽东同中央其他领导人在对困难形势的估量和克服困难的紧迫程度以及当时备受党内关注的“包产到户”、甄别平反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并引起毛泽东对其他领导人的不满,再加上当时国家形势严峻,进一步在党内造成紧迫感和危机感,这一切使得这次全会处在一种严峻的政治氛围中。毛泽东吧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普遍化、绝对化。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的评价(负面为主要)

十中全会肯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再严重困难形势下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指出当前迫切任务是要继续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进行切实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会议强调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必须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以农、轻、重为序,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坚决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局部建立为农业服务的完备的工业体系;各工业部门必须制定支援农业的长期规划;国家应重新审定国民经济各部门投资比例,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国家征收农业税和统购粮数量,应在一定时期稳定下来;在价格问题上应照顾农民利益,确定合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等等。这些都对巩固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果有积极意义。但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错误地开展对所谓的“黑暗风”、“单干风”和“翻案风”的批判,就是其对全国形势发展的消极影响,大大的超过了它的积极方面。会议对所谓“黑暗风”的批判,实际上是针对国民经济调整以来特别是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以来对形势的实事求是估计。会议对所谓“单干风”的批判,实际上使当时受到群众欢迎的“包产到户”在内的生产责任制的试验被迫中断。会议对所谓“翻案风”的批判,不但错误的把彭德怀符合党规国法的申诉打成“翻案”活动和向党发起的“新进攻”,又错误地把习仲勋、贾拓夫和刘景范等人打成“反党集团”,而且实际上否定了七千人大会之后的甄别平反工作并使其停顿下来。

27、试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它的作用。八届十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社教运动也称“四清”运动。在前期,在城镇是开展“五反”,在农村进行“四清”,在后期,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城乡统称“四清”运动。评价:积极:(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2)这场运动对于纠正干部中存在的多吃多占、强迫命令、欺压群众等作风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许多缺点,起到一定的作用。(3)对于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刹住封建迷信活动等歪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消极:(1)由于它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指导下,搞阶级斗争扩大化,使不少干部和群众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的处理。(2)在一些问题上还颠倒是非,如把包产到户等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责任制形式,看成是“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被强行制止,把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与包产到户合称为“三自一包”,作为“修正主义的国内纲领”加以批判(3)在工商企业中,对一些有利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及许多正确的规章制度加以否定(4)在政治上使“左”的错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8、试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1)毛泽东的主观愿望是为了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寻求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办法,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耳朵道路。

(2)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作风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之风盛行。(3)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4)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从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9“二月抗争”评析(略)

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谭震林、陈毅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陈伯达、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

二月抗争实际上是从根本上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也就是根本反对文革的一套荒谬做法。它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老一辈革命家为骨干的党和人民的英勇斗争,就不可能最终纠正文化大革命全局性的左倾错误,也不能战胜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的错误。

30、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如何被粉碎的?(略)

中共九届二中期间,林彪一伙利用“坚持设国家主持”和“天才”的问题,向党中央、毛泽东发动突然袭击,企图以和平方式,实现“抢班夺权”的目的,结果失败,毛泽东有些察觉到他的阴谋,全会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林彪的问题,表明他已经不在新人他,而且认为他已经成为反对他的另一个司令部的头头。党中央、毛泽东采取多种方式以免削弱林彪集团的权势,一面对林彪进行买新的批评教育,但林彪毫无悔改之意,一面决定密谋武装政变。1970年10月,在林彪的指挥下,纠集一批帮派骨干分子,组成所谓“联合舰队”,制定了武装政变计划,71年8月,林彪担心毛泽东在九届三中全会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决定谋杀在南巡途中的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毛了解到一定情况后,突然改变行程安全返回中南海,林彪得知阴谋破产后,决定难逃广州,另立中央,13日凌晨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31、邓小平1975年全面整顿的内容及其成效 整顿内容:由于“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四人帮”及其党羽到处干扰破坏,全国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工作都陷入了严重的混乱状态,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大刀阔斧的领导整顿。首先在经济方面规定了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他指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铁路成了薄弱环节。整顿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带动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整顿,扩大到对整个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反思和对农业、商业、科技、文教以及军队与国防建设等各条战线的全面整顿。

成效: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使国内形势出现明显的专辑,1975年社会秩序趋于稳定,特别是国民经济由下滑转向上升,1975年成为文革中形势较好的一年,也使得“四五”计划得以基本完成,计划确定的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和大多数产品产量指标已经完成,已完成的大型项目大大增加了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变了生产布局。这一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

32、“四五”运动述评

四五运动,即“四五天安门事件”,是于文革后期1976年4月5日发生的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反对“四人帮”、否定文革的全国性的群众抗议活动。是文革后期的正义的政治运动。该事件在当时被错误的定义为反革命性质,两年后被平反,四五运动成为了具有历史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和象征性事件。“四五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他唤醒了民族的觉醒。持续10年的文革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怨怒。它强烈的显示出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祸国殃民,支持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正确领导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做的努力。说明了人心的向背,为后来粉碎江青集团奠定了伟大的群众基础。

33、为什么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的胜利而宣告结束,但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政治上。文革极其严重地削弱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整个共和国的国家工作。它使大批党政干部被打倒,受迫苦,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长期瘫痪,国家权力机构长期停止活动。在思想文化上,文革造成了极大的混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遭到削弱,严重给摧残和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空前低下,许多有造诣的专家、教授、科学家、艺术家遭到迫害,教育领域动荡不已,使科技人才断档,拉大了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在经济上,文革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不但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巨大,而且长期的**,破坏了原有的生产组织和指挥系统,造成生产秩序混乱,人们上产情绪低下,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国民综合经济实力同世界经济大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人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许多方面还有下降,部分农村地区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十年**,使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实践证明,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共和国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4、“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经过“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挫折经过在中共领导下全国人民纠正文革错误的艰苦斗争,中国国共产党、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宝贵而又沉痛的经验教训。一、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于什么事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这是导致毛泽东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会犯文革这样的全局性严重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邓小平所说:“从建国到1978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鞥说都是成功的。”“问题是什么事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三、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密不可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的,破坏了宪法和法律,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

四、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客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政党和国家工作少犯错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健康的发展,才不至于让文革一类的悲剧重演。

第三篇:中国当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

名词解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1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后来在会议中不断完善中形成了今天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从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0年发行的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发行目的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募集与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公债应折合的金额由中国人民银行每旬公布一次。

这次公债发行数量虽然不大,但对弥补财政赤字,回笼货币,调节现金,稳定金融物价等,都起了很好的作用。1950年3月以后,随着公债款的上缴和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国家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此后,全国的物价也逐步稳定下来。

2、初级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中国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中国农村经济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一般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将私有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分社统一经营和使用,按照土地的质量和数量给予适当的土地分红,其他入社的生产资料也付给一定的报酬。初级社在社员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集体劳动,社员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劳动报酬,产品由社统一支配。初级社有一定的公共积累。初级社与互助组相比,实行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统一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公共财产,在社的统一计划下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部分地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初级社部分地改变了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4、‚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5、镇压反革命运动:简称镇反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曾经猖獗一时的匪祸,也已基本扑灭,使我国的社会秩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定,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改运动和抗美援朝战争。

6、《论十大关系》: 是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的一个政治报告,分为政治、经济、中外关系三个方面。要求大家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内容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党和非党关系;革命与反革命关系;是非关系;中外关系。它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提出了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路,从指导思想上为召开党的八大做了准备,成为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最初重大成果。

7、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解决所有制。

8、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又分为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新中国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完成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轨道后,进入了高级形式,分两步完成了公私合营,从而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七千人会议: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央、中央局、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初步总结了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对公有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大会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思想,毛泽东等党内领导人对形势的判断依然存在错误。

10、第一次郑州会议:指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的有部分中央领导和部分地方领导参加的会议.开始纠正了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

1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的建设道路的一次尝试,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它是在反右倾扩大化和错误批判反冒进过程中形成和制定的,根本缺点是忽略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12、《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由于其成文时间而得名。是1966年以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拟定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这一提纲试图保护因撰写《海瑞罢官》受到批评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努力将对吴晗的批判圈定在纯学术讨论内。但因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而在当时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昭示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的‚五一六通知‛首先就推翻了二月提纲。

13、《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4至26日,为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通知》从根本上混淆了敌我关系,实际上是把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作为斗争对象,并规定了错误的方针和方法。《通知》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为文革确定了理论、路线和方针,而且从组织上也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做好了准备。它的通过,标志着‚左‛倾错误理论开始在中共中央占据了主导地位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4、‚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方针是华国锋在1977年公开提出的,方针的具体内容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方针实际上是延续了‚文革‛以来‚左‛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的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两个凡是‛明显严重阻碍了拔乱反正工作的正常进行。邓小平率先批评了‚两个凡是‛,认为它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歪曲,而强调应恢复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实现思想方面的拨乱反正。

15、四马分肥: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对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税、股金红利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被定息,即年息五厘所代替。

问答题

一、分析建国初期的形式和任务 形式:

1.国民党残余势力尚未肃清,人民政权并不巩固。2.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

3.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彻底消除。

4.在国际上,二战后帝国主义阵营大为削弱,社会主义阵营有所增强。任务:

1.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提出转移党和国家工作重点 2.制定平稳前进经济方针,改革集中统一经济体制 3.创立政治制度框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制定文化建设方针,繁荣科学文化事业

5.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二、简述建国初期新区土改的意义

1.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打到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倒派赖以实现反革命复辟的社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2.使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总值比历史上最高产值增加18.5%,三年递增14.1%。

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最终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为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

三、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在建国后头三年中共的主要人物和工作; 制定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即不要四面出击。历史意义:是建国初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制定了党在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纲领 路线和方针,对巩固新生政权,恢复经济,稳步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试论三反运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P44 ①三反运动的实质是在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共产党人和国家干部的廉洁,是反腐败长期斗争的初战。通过三反运动,清除了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在革命队伍中进行了一次反腐教育,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教育了大多数干部,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②三反运动不但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也进行了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在党和社会内部树立起了艰苦朴素、踏实劳动的新风尚,有力地抵制了旧社会恶习和资产阶级的腐蚀,纯洁了党和国家肌体,极大地提高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威信; ③在‚三反‛运动中,不断发现许多贪污分子的违法活动同社会上不法资本家的违法活动有相当密切的联系,由此掀起了‚五反‛运动,从而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繁重时期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创造国内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国家要总结‚三反运动‛的经验,合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同时要做好控制; 要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长期斗争,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对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利益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一概依法严惩,保证领导队伍的纯洁性。

五、建国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策略方针

这是1950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文章在指出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 等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指出我党仍面临着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计划地为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必须调节同各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为了集中力量反对主要敌人,解决当时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分析了国内的阶级关系,阐明了党的战略策略思想,提出掌握斗争的主要方面,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毛泽东最后重申,我们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这是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也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六、1975年整顿的重要意义

全面整顿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序曲。

1、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的全面整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我党新时期伟大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了改变‚文革‛中思想理论是非颠倒的状况,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邓小平通过整顿实践来启蒙人民。一是针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的做法,邓小平提出了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命题。二是按照毛泽东的指示,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中央、省、市、区主管工业书记会议上,提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化‛大局的思想。三是强调整顿党的作风,发扬毛泽东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以及延安整风精神。

上述思想的提出,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始用现实的眼光重新审视‚文革‛中的一切,开始突破对‚文革‛认识的思维定式,为后来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2、整顿实践中,党和邓小平提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是全党中心任务的思想,把经济建设提升到党的政治路线高度,为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政治基础。

把经济搞上去,是邓小平主持工作以来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1974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国民经济计划的大部分指标未能完成,其中部分主要产品的产量甚至比上一年还低。这种经济状况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故毛泽东指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借此把毛泽东的指示提到‚纲‛的高度,批评了‚四人帮‛只讲理论学习、不提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问题,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1975的全面整顿,提高了党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增强了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的信念。

3、整顿实践中,邓小平主持整顿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政策,为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基础。

‚文革‛中,党的组织受到严重冲击,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四处夺权。一大批党的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被以各种罪名撤职、批斗,不少地方的党组织不复存在,致使党的领导受到极大削弱,党的威信大大降低。为扭转这种情况,党和邓小平通过五个会议和三个文件,对工业、军队、科技等部门,从中央到地方的党组织进行了纠‚左‛工作。其内容是:首先,建立‚敢‛字当头的领导班子。通过整顿,从中央到地方,从行政机关到工厂车间、科研机构都初步建立和恢复了被破坏的领导班子。邓小平还强调解决领导班子的重点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重建领导班子,把‚文革‛中被造反派夺去的权力部分地夺了回来。其次,坚决同派性作斗争。邓小平明确要求领导干部态度鲜明地反对派性,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的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的就斗‛。邓小平亲自带头坚决反对派性。5月21日国务院会议上,当邓小平讲到对工交系统中闹派性的头头实行‚批、斗、调‛的时候,张春桥当场挑衅说:站出来新的派性怎么办?邓小平当场顶住说:就再调,一年调它360次,总不会吧?再次,落实党的政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文革‛中被迫害打倒的老干部解放出来。当时在周恩来、邓小平的努力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决定把被关押的300多名高级干部解放出来,部分人重新安排了工作,他们成为同极‚左‛势力作斗争的中坚力量。二是把运动中错戴各种‚帽子‛的干部群众解放出来。落实政策为整顿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干部群众基础。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是党和人民反对‚左‛倾错误同‚四人帮‛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全面整顿在经济建设上获得了较大成功,同时也使全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空前的解放,‚人们切身体验到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各项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也切身体验到‘四人帮’的那套祸国殃民活动的危害性,重新思考和认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1976年的‚四五运动‛;没有1975年的全面整顿,就没有‚四人帮‛的迅速灭亡和‚文革‛的快速结束。全面整顿是我党进行拨乱反正的先导,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改革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整顿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为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全面整顿中,邓小平表现出的艰辛开拓精神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在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七、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P59

八、试评农业合作化P78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九、我国为什么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改造?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讲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再加上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以及资本指以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这样,就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有哪些经验?

1.进行和平改造,实行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的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逐步收为国有。

2.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司合营、全行业公司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完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转变。

3.把对企业的改造合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同时,团结资本家,给资本家本人以教育和必要的工作安排,发挥其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十一、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哪些特征?

(1)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味着我国所有制结构和调节方式都实现了向完全计划经济的转变.(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8)对外封闭型经济.十二、试论党的八大的伟大历史功绩P112

十三、分析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有两类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对一些具体关系作了论述。

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独创性贡献,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没有矛盾

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的性质,处理的方针 产生的根源与特征 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十四、简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总路线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高瞻远瞩的第一次规划,激励着我国人民尤其是几代年轻人为之奋斗和献身。

2.总路线中贯穿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着生动活泼的辩证法。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是我国以苏联为鉴戒,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大胆试验,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但是,由于我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还缺乏经验,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包围、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愿望十分迫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条件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上存在着许多缺陷,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错误。1.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2.提出了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

3.不切实际的超越国情国力的奋斗目标和高指标,压出了‚浮夸风‛。4.高指标导致高积累。

5.片面强调产值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粗制滥造,有些产品一生产出来便是无用的废品。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大搞‚人民战争‛,不搞成本核算,铺张浪费成风,经济效益低下。6.提出‚以钢为纲‛,要‚钢铁元帅升帐‛,用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工业全面发展,结果破坏了工业内部和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7.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地球开战,滥开、滥采、滥伐,结果造成自然资源严重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8.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生产资源上‚一平二调‛,收入分配上实行‚供给制‛,搞平均主义,结果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9.缺乏一套系统、具体、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造成我国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粮食供应异常紧张;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量急剧下降;财政赤字连年攀升,物价成倍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加上苏共领导背信弃义,撒毁合同,索还债务,结果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

十五、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十六、总结60年代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基本经验

十七、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国际环境方面:自中国成立以来,就面临着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面对的国际环境十分的复杂和艰难。另外,一直交好的苏联单方面撕毁合约,对于 中国的处境无疑是雪上加霜。波匈事件的发生使领导人原本就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对于阶级斗争更加的敏感和关注。

中共组织制度: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十分普遍。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上的少数人决断,国内的很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中共高层领导者的意见,一言堂现象十分严重。民主制度的不完善和政治参与的缺失,自下而上的信息渠道受阻,导致领导人做出决定时往往听不到其他的声音,造成信息失真;各种权力机构间缺乏监督和制衡; 缺乏法制观念和依法治国的措施;干部体制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

历史原因: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共和毛泽东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处在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被严重削弱以致被破坏。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毛刘分歧:毛刘二人对‚三面红旗‛认识的分歧,裂隙就此出现;关于工作指导方针的分歧,加深了矛盾。在社教运动问题上的分歧,毛泽东对刘少奇彻底失去信任,政治上分手,着手进行文化大革命斗争的准备。毛的个人因素:自六十年代以后,毛泽东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骄傲心理,过于自信,专断作风日益严重,对党内不同意见、主张,动辄提到路线高度,并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最终导致党的领袖凌驾于全党之上,使他很自然地把他与刘少奇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于是,他采取了极端的手段——用阶级斗争的办法解决他与刘少奇的矛盾分歧,最终酿成一场惨痛的悲剧。

十八、为什么说‚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

‚两个凡是‛指的是:‚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第一,‚两个凡是‛的方针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的。革命导师的思想言论(包括他们的一系列列著作)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般地说,有几种情况:一是论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科学地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二是在当时特定情况下对某些具体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和论断,从当时情况看这些言论是正确的,但由于条件和情况的变化,不能照搬照抄;三是任何伟大历史人物都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掌握同样要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同样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也会发生某些偏差甚至出现某些严重的失误。而实践则是不断发展的,如果我们对于革命导师的某些过了时的具体结论,甚至某些错误的论断一概照办,完全照搬,就会对党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曾严肃地指出:‚如果何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第二,‚两个凡是‛的方针也是背离我们党所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和优良传统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正确地指出,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作僵死的教条,而应当看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就是说,由一r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面对新的情况,决不能机械地照搬本本上的现成结论,而必须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实 际斗争中的问题,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结论。陈云同志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原则,正是对我党优良传统与革命学风的一个精辟的概括。

第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一贯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恨本立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借口‚高举‛,把毛泽东同志的片言只语当作不可移易的金科玉律,凡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定的,只能照办,不能更改;没有说的就不能办,没有定的就不能做。于是,过去的一切不能动,今后的一切照样搬。实践已证明是止确的也不能恢复,明明是错误的也不能改正。这样,我们党的指导思想_L的左的错误就无法纠正,一大批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老干部就不能出来工作,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不能得到乎反昭雪,被混淆的功过是非就得不到澄清,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间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显然,这本身就是违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是违背我们党所采取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确立场的。

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毛洋东同志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这对于我们端正思想路线,完成拨乱反正,保证我们党的工作继续胜利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九、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伟大意义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带来思想大解放.二十、试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1.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科学论断,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全会重决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错误口号。

2.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某些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历史的伟大转折载入党的史册。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作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每代中国人去总结去思考。60年的历程是光辉的,也是曲折的;它不是理想的牧歌式的进行,而是步履维艰,升沉迭起。回顾我们共和国这六十年的历程,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有不少教训应该汲取。而无论是经验抑或教训,都为我们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启迪。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几千年来少数剥削者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摆脱了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宰割,开创了全新的人民民主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即致力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走自己独立的社会主义道路。六十年来,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国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一部迄今为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是中国人民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其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人民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方面,由于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基础极端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其艰巨性是空前的和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更由于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包括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们在内,不但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且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并未完全搞清楚,而他们在一段时期内所能学习和借鉴的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又并不是真正成功的。这就使得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能不是充满着艰难曲折,需要付出艰辛代价的历程。“革命事件的历史真相是:虽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历史遗留和传递下来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经历的产物”——《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美]莫里斯·梅斯纳。

以史为鉴,可以兴邦。大量的文人学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曲折而光荣的历史进行总结可谓是硕果累累。其中有作为历史教科书的,也有专门对共和国历史进行总结的专著等等。有专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题的,也有把这段历史作为中国当代史来写的,也有把它作为中国现代史的一部分来写的。但是总的来看,都对这段历史作出了细致入微的记述。下面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著作做简要的概述。《中国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主编张岂之,本卷主编杨先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历史学科“九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套书共六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半个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立场为主线,在理论上,力求全面反映各个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方面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上,力求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对外关系以及执政党建设等方面,全面地反映各个时期共和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进展;既包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不讳言所遭受的重大挫折。本书的编著,力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共

和国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主要文献及资料为依据,努力吸取史学界和理论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并力求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国现代史》(第二编下),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本书系统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到21世纪初50余年的历史。编者站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高度,回顾建国后经济、政治、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曲折历程和巨大成就;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对许多重大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设专章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主编靳德行,副主编 秦英 君,李占才,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按照中国的通史编撰方法,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1949—1988年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而是一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时的专著。全书线索清晰,内容丰富,理论亦较准确稳妥,是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程的适用教材,也是党政干部、中学教师学习的参考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主编张模超,郑志廷,费迅,李斌,重庆大学出版社。本书较全面、系统、客观、稳妥地叙述了从1949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了、巩固和发展的 46年的历史。全书共分六章,内容翔实,观点公允,同时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在这方面的主要成果,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反映和科学的评述,以供读者研究。该书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文字朴实,知识性和可读性强。本书主要供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历史学专业作为必修课程及文理科有关专业作为选修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成人考试的教材或参考书,并对理论工作者、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了解、研究中国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自学参考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主编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全面科学地反映了建国50年来共和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材料丰富、叙事清楚、论证准确;合理吸收了共和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对建国50年来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都做了清楚的叙述和公正的评价;对5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做了正确的概括和较为全面的总结。修订版增写了十四大以后到建国50周年前夕的历史,进一步突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使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全书文笔自然流畅,清新准确,使最为丰富和全面、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部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1949——1982)郭彬蔚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本书的撰写,以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绳,参考了史学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并力图澄清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混乱,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是一本简易轻便的关于共和国史的书。莫里斯·梅斯纳(Maurice Meisner)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一书,因其在资料和理论上的某些独到之处而受到人们注意。在西方国家中,许多人誉之为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之一。我国的读者和研究人员可以从书中了解西方学者掌握那些资料、运用什么观点来撰写我国现代历史,从而开阔视野,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审视我国这几十年的过去。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材料丰富,涉及面广,并且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写中国现代史,用比较历史研究法剖析、叙述我国几十年来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用梅斯纳自己的话说,本书是“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过去和现在所宣称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标准去评价当代中国历史”的。书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逝世后的时代,都力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公正地衡量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和失败” 《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史通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四个历史分期,分为四卷,比较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各类重大事件、典章制度、大事记和文献资料,介绍了新中国成长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体育、国防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习和了解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大型工具书,也为研究新中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有条理的历史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年)》,作者沈志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是一套资料翔实、忠于史实、摒除党派观点的中国当代史。每卷约六十万字、八百页;完整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1981年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全貌。这是到现在为止,一部规模最宏大、叙事最详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每卷都达到了史学著作的世界水平。作者不但一律以中俄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等为基本原料,而且也大量地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但如此,每位作者都以批判的态度检查史料,对于史料中互相冲突记载,详加考订,以建立最可信的史实。余英时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退休讲座教授、克鲁格人文奖得主。他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之后,不仅发现其叙事详尽,更发现其已突破中国官方机构对资料的垄断和保卫,有丰富的文献档案为基础,史实的可信度极高。每册独立,各有作者,但前后仍有脉络可循,容易阅读。这一套大书的出版是这几十年来近代史学界的一大盛事。陈永发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他认为十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特点是:十一位功力深厚的中国当代史家合力撰写;各卷作者均是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国史研究专家,多次研讨,分工撰写,历时七年。全景式历史纪录,通史与专题结合:既有反映高层决策和斗争的重大事件揭示,又有表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社会风貌和流行思潮的生动画面;各卷独立成篇,又首尾相贯。倚重档案、考订详尽、辨析充分、观点开放;以中央及地方档案史料的发掘和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史实作出详尽考订和分析。是目前最具规模、足以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及未来走向的大型中国当代史研究着述,是中外各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学者和教师的必备参考用书。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著作很多,但大体上都是把共和国史划分为几个时间段进行记叙,虽有局部格局的调整,总体来看没有太大差别。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作为第一阶段,这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前三年主要是统一祖国大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后四年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七年,中国实现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的根本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和伟大进步,是成功的。

(二)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党的八大前后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虽然在1957年6月开始进行的反右派斗争中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但总体上讲,成绩是主要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执行了党的八大路线和“八大”规定的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工作方针,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努力地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但由于受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尚未觉悟

到从根本上改变“左”倾思想,在庐山会议后期纠“左”又中断了,错误的开展“反右倾”斗争,“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三年严重困难局面。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始再次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虽然纠正错误是限定在坚持“三面红旗”和庐山会议“反右倾”的雷池之内,纠正的很不彻底,但要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的总的思想和方针是正确的,在恢复经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从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到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五一六通知”。这个阶段由于坚持“八字方针”,由于接受1959年卢三会议的教训,防止政治斗争对经济工作的冲击,扭转了严重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并向一个新的台阶迈进,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的试验。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有效的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并且将在一段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延伸到党内的高层,步步升级,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总之,这一阶段是在犯错与纠错中前进,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但没有贯彻下去,而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也很不彻底,左倾思想不断在滋长,功过参半,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夜。

(三)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为第三阶段。对于“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其定义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是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化大革命”是当时的称呼,实际上这根本不能称为革命,而只是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转折,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用无产阶级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来改变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这本来是一项合理的单必须做长期的艰巨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可是有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名义,狂热的红卫兵们,却以为“杀向社会”,用打人、抄家、焚书、改街名店号,砸寺庙,破坏文化古迹等粗暴野蛮的手段,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如此等等。这使人们很自然地想起革命导师列宁的一段名言:“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效地运用革命的限度和条件。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开始用大写字母开头写‘革命’二字,把‘革命’奉为几乎是神圣的东西,丧失理智,不能最冷静最清楚地考虑、权衡和检查一下,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革命行动、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什么场合采取改良主义的行动,那么他们就最容易为此而碰得头破血流。真正的革命家,如果失去清醒地头脑,一心设想什么‘伟大的、胜利的、世界性的’革命,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来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而且一定会遭到毁灭(不是指他们事业的表面的失败,而是指内部的破产)。”《列宁选集》第4卷,第61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49页)。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历史的深刻反思,就不会有改革开

放和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四)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初,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两年,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理事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我们的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过了十三年的重要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中,创立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句话,就是”上了三个大台阶”,即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一历史时期式共和国开始腾飞的历史。

(五)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十八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阐述了党的基本纲领。1998年3月召开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提出本届新政府“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任务。1998年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抗洪救灾确保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00年我国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了小康社会。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道德知道思想,把党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中共十六大和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完成交接。胡锦涛考察西柏坡,强调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下发增加农民收入的2004年一号文件。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入新世纪党的领导能力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前进。

有人说,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掌握过去,理解过去,把它当作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历史是什么?》第23页)历史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思想,是一种理论思维。强烈而深厚的历史意识,是民族复兴的希望。鄙薄历史,不敢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浅薄的、没有出息的民族。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视自己的历史,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是历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国人不可推卸的义务。然而,正如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序中所说的那样“前赴后继的中国精英为解决从晚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国内问题和回答工业化西方一个世纪之久的挑战所作的努力,在1949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政府这时已经获得了中国大陆的全部控制权,由此而取得了渴望已久的国家统一。而且,它第一次提出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工程方面的最大规模的实验。然而,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这些论断是过渡性的——这主要不是因为还有许多极为重要的资料没有公开(因为有一些资料非常可能永远不会公开),也不是因为我们所叙述的事件距离现在太近,因为历史学家的评价总是在不断地修正的,不管其时间距离的因素多么有利。主要的原因是这场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只有当这场实验临近完结之时(100年后?),对于这最初几十年的一个完整的观察才有可能。”我们对共和国的历史的叙述也不是完美的和已经结束了的,共和国在向前发展,我们的历史叙述需要继续。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习心得

因为理工科的专业背景,很想弥补一下文史方面知识的缺欠,所以正好借继续教育的机会选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门课程,该课程是由河北师范大学张同乐教授主讲。通过本门课学习,不仅了解了中国史的基本细节和史实,同时还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受益颇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有数以万计的学者、学生从事研究工作,无论是事件、时间、人物还是过程、史料、结论,都搭起了基本的骨架,其研究基础是史料。一个国史学者的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上。但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国史论文,或史料搜集不全,或对史料的理解和整理不够,或缺少对史料的鉴别而导致硬伤等,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史实的分析与判断,张教授引用照片和实物分析等材料把一些关于“大跃进”、“四清”问题的史实讲述,还有运动初期的档案等材料说明,客观辩证地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发展及实事求事的史实进程。

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是哪一门课程的讲授,应该象张教授这样先确定该课程定位及教学设计,再依据课程的学时安排,确定教学难、重点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然后充分应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以及适时引入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动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才能讲好该课程,所以今后教学工作中,应进一步提高对课程的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结合课程特点,引入照片视频和多媒体材,客观详实地介绍课程的研究与前沿进展,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讲好每门课程。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期末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陶瓷史期末复习资料课件资料

    博物馆陈列设计艺术水平调考 研 查 考0601005 博物馆观众情况调研 查 考0601006 博物馆管理水平调研 查 0601061 文物研究实践 学位无成1.0 2.0周Y Y Y Y Y 课 绩 学位无......

    大学通选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期末复习题 一、 名称解释 1、“九.一八”事变2、中国远征军3、波德战争 4、曼施坦茵5、巴巴罗沙计划6、朱可夫 7、不列颠之战8、斯大林格勒战役9、中途岛......

    秘书史复习资料

    秘书史复习资料 1.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一)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二)基本分类: •干阑----炎热潮湿地区架......

    中音史复习资料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 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 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

    港澳台史复习资料

    题型 一、填空(基本的东西10*1分) 二、图例(港澳台三地略图,3*5分) 三、辨析题(一句话,正确或错误,错在哪里,该怎么说这句话,2*5分) 四、简答(一章一个简答题,明清政府管理台湾的条例,4*10......

    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整合1. 无线电通信的发现与发明无线电科学家——麦克斯韦尔与赫兹麦克斯韦尔:电磁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与法拉第共同构筑了电磁学理论的科学体系。赫兹:通过实......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史复习资料一、毕达哥拉斯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1)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