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和留守儿童交流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关注特殊孩子——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造成了“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我作为一个幼教老师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档案,家校及时沟通每学期开学,我园各班要制定具体详细的幼儿信息采集表,认真摸清记录好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留守幼儿和单亲幼儿。其主要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是否单亲)、家长姓名、幼儿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留守幼儿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营造关爱留守幼儿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排上工作日程,加强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幼儿交流、沟通。如:和幼儿打电话、鼓励幼儿等。多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我就特别留意这些孩子,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例如:我园中班有一个留守女孩,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比如玩老鹰捉小鸡,首先带领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的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是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三、视同己出,真心关爱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幼儿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所以,我把留守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留意他们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头发凌乱,就会把他们喊到一边,蹲下身子亲切的问早上谁给梳的头发?老师再给你梳个漂亮的发型好吗?或者有衣服没穿整齐的幼儿,也会去帮他拉拉衣角,把衣服整理好,并且用适当的话题轻轻的与之交谈,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同时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觉得老师像妈妈。例如:我园小班的周英杰小朋友,自幼父亲车祸身亡,母亲外出打工,他跟着爷爷一起长大。小班的张老师通过班上的幼儿信息采集表和家访了解情况后,马上给周英杰买了新衣服送去,并且对英杰的爷爷说,“以后英杰就是我的孩子”。从此后,没人接送的英杰就有张老师每天开着自己的车免费接送到幼儿园,时时关心英杰的身体健康,稍有不适就赶快送去看医生——现在,英杰总是亲切地叫张老师为张妈妈。
四、关爱信任,树立自信心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本班的嘉怡小朋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看人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她说说话,聊聊天,让她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其他小朋友分发书和笔记;在班上开展唱歌和讲故事比赛,遇到嘉怡上场的时候,带领全班幼儿为她鼓掌,并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她(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时候嘉怡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地和其他幼儿交谈、唱歌和做游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
题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突出、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同样是祖国的美丽而灿烂的花朵,花儿是需要精心呵护,需要社会高度重视的。投入百倍爱心,真情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沟通
我们农村学校家校沟通说简单就简单,作为小学家里基本都有监护人;说难也难,难就难在在家的监护人基本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班上三分之二的都是留守儿童。所以搞好家校沟通比较难。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有道是:“独翅难飞”、“独轨难行”。学校深知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方能形成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及指导。每学年,学校都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长会,或为家长提供成功家教的经验案例;或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重大事件和成果;或向家长宣传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或提议家长配合学校参与各种亲子活动、创建学习型、书香型家庭;向家长通告学校每期工作的思路、家长应注意的事项等;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把握每一个环节,抓好落实,促使每一个活动都扎实有效的开展。
二、积极组织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理解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校认真开展家长学校的工作,在召开家长会时成立家长委员会,负责学校和家长间的联系沟通;聘请郭中录、王俊智、杜锁劳等老教师和派出所司法干警李建华、伍凤泽等为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为家长和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家庭教育和一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知识。2008年12月份,我校开展了书香型家庭评选活动。很多家长都能和孩子共同读书,共同提高,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2009年4月17日,我校邀请广州英豪教育研究所首席高级讲师宋丹老师给全校家长作《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家庭教育专题报告,该报告就是让所有的家长明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长要彻底转变观念:家长是孩子的教育主要责任人。该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长明白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每学期初举办“家教专题知识讲座”,帮助家长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杜绝家长盲目给学生加压悬奖和重智轻德的现象,讲怎样做一个合格家长,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合格学生,帮助家长去掉言行的弊端,避免对孩子产生偏导、误导,及其他一些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使学生家长同老师一样做到言传身教。激励家长参与竞争,树立家长榜样,为了激励家长,搞好家教的兴趣和热情,学校每学期都以班级举办一次评选“好家长”活动,让家长、教师、学生欢聚一堂,由学生讲述具体事例,大家各持己见进行评议,评出好妈妈、好爸爸,再让这些好家长,介绍
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成功经验,现身说法,使家长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开展习惯养成理论知识培训,让家长树立“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习惯决定孩子命运”等观念,多层次沟通交流,帮助家庭形成优良的家规、家训、家风,亲子共同遵守,父母以身示范,让孩子健康成长,使学校德育工作得以有效的补充和强化。总之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热情,使家长参与思考,受到感染,深化认识,使学校对其孩子的教育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并做好其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增多,问题也日益突显,如何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也成为了当前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我校组织教师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社会调查并每人写一份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调查研究,我校从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力争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大局观念出发,认真研讨,于2005年8月多方筹措资金盖起了高标准的餐厅、彩钢宿舍,开办了寄宿班,解决了当地留守儿童求学困难的难题,并开始了大胆探索教育新模式之路。在寄宿班管理中,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在一起研讨、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选配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寄宿班学科教师。学生就餐有食谱,科学搭配,营养丰富,餐餐不重复,吃饭不限量;学生生活由管育教师组织、指导、督促;学生学习得到提高、习惯得到养成,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为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我校要求全体老师要从内心真心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要“高看一眼”,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学为主,默默地关爱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要求科任教师要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设置“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学校在门卫处安装一部电话,学生免费拨打,让学生和父母经常进行联系沟通,使学生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定期和管护人进行联系沟通,不断督促临时管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孩子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使老师、管护人能及时相互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问题,使双方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使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即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打破留守学生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这样的大集体中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推广同伴教育法,即任课教师有意识地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结成互助对子,通过课堂讨论、课外活动、家庭作业等情景设计和实践,让他们相互帮助,达到
减轻留守儿童心理压力的目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心态环境,弥补心灵情感的缺失。实施关爱工程,全方位帮助留守儿童,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实行学杂费全免,生活住宿给予一定的补助,在教工捐款助学中给予优先考虑。
四、定期上门进行家访,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好孩子。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通过面对面交换意见,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迅速达成共识,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最直接的桥梁。为此,我校要求教师都要对学生做好家访工作,每次家访时首先要对所访学生家庭情况进行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提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家访时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艺术性,对学生的介绍要客观公正,严禁告状式家访,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校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家庭间形成有效沟通;与家长共同研究,明确要求,统一思想,找出学生内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以后的教育中有的放矢;多向家长提出建议,为其实施家庭教育提供帮助指导,必要时还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并共同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我校又鼓励教师通过校信通等多种形式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及表现情况。
五、家校结合,共同育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观念及把我们民族的各种美德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地传授给子女,促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对人民有用的人。而作为学校,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和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好每一个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经常进行家访,利用玻璃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张贴家教指导文章,以家长信、告家长书、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业状况与行为表现,寻求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
如何与留守儿童的祖辈监护人有效沟通
网友:在我任教的学校,几乎90%的学生家长外出种植草莓,孩子留给祖辈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对孩子过于宠爱,还很固执,我和他们在教育孩子上很难达成共识,这成了我的心病,请专家给予帮助。
专家:隔代监护或隔代教育是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隔代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在我国比较普遍。作为教师,如何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寻求适切的方法,与监护人一起共同营造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讲究沟通策略,让爱成为教师和监护人沟通的基点。孩子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缺点再多的孩子在祖辈眼中也是最好的。因此,教师无论在定期家访还是在日常沟通中,在谈到孩子的行为时,都要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老人感到老师对自己孩子是充满信心和关爱的。当爱成为两者共同的基点时,再说明孩子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就可使老人认可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愿意接受老师给出的意见建议,从而改变老人的教育观念。
二是通过典型案例,引导老人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尽管溺爱是隔代监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的隔代教育还是很好的。老师应善于发现这样的案例,或有意识培养这样的案例,并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让这些在隔代教育中发挥良好作用的老人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增加老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进而发挥这些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老人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
三是依靠学校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隔代教育培训。祖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知识方面比较欠缺或陈旧,且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教师可以依靠学校的力量,对老人们开展有针对性的隔代教育培训,以“闲话家常”、“案例分享”、“沙龙”等形式,让老人们认识到自身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建议,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个人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缺位,而孩子对家长依赖性都较强和较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我们的孩子养成了不少的不良习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纪违法事件。例如我校柴**同学,作业不按时完成,成绩很差,甚至在上学途中突然走失,和其他同学相邀一起打牌,家人以为在校读书,学校以为生病在家,影响非常恶劣。找到他爷爷和奶奶协调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说:“教育孩子我们也不懂,我们给他吃饱穿暖就尽到责任了,全靠老师帮忙教育。”对此我们有何话可说呢。虽然我们在生活上对孩子给予了足够的关心,但是我们在孩子的学习,心理、生理、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又给予了多少关心和关注呢?比如孩子在校干什么?表现如何?及时回家吗?„„这些我们关心了吗?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为了提高大家的教育方法与管理的有效性,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顾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像新娘一样对待孩子,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大家都知道亲娘对子女的爱,是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含亲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将来过得比自己更好,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贪图将来他们对我们的报答,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会密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将是推动孩子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问题,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现比较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所以我们对待这些问题要认真谨慎。
我们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三、正确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比如:
1、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怎么办?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怎么办?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怎么办?我们要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第二篇:留守儿童交流
留守儿童教育方法交流
关爱留守儿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必须注意教育方法,没有正确的方法,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刚刚各位老师都交流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我从中收获良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用心关注留守学生,调查了解留守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2、关注留守学生生活,用爱开启留守学生孤独寂寞的心扉。
3、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既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又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辅以良好的行为指导和训练。
4、要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和帮助他们,创建一个团结友爱、温暖和谐的班集体。
5、多同他的亲人沟通,教会他们怎样教育和管理孩子。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温暖的言语去温暖留守儿童,用温暖的行动,去温暖留守儿童,使学校变成他们的精神乐园。
第三篇:留守儿童交流材料
用爱为留守儿童筑一个温暖的“家”
——太和县蔡庙中心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交流材料
太和县蔡庙中心学校地处偏僻的农村,交通不便,经济滞后,大量的学生家长常年外出务工,留下了众多的留守儿童,在我校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81.3%。如何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如何让他们在亲情的缺失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成了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校在教育局、关工委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从学校实际出发,不断落实、探索和创新关爱留守儿童的方式方法,努力用爱为留守儿童筑起温暖的“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交流如下:
一、成立关爱组织,充分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和跟踪,学校设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办公室和留守儿童活动室,成立了以刘维东校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各方力量,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向和思路。学校制订工作计划、工作方案,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落实。
二、健全工作制度,全面摸排信息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周密而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留守儿童活动室张贴悬挂。对所有留守儿童进行了认真的摸排,摸清了留守儿童的信息,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联系卡和成长档案。清楚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外出打工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成长档案的建立,在于密切关注和跟踪留守儿童的成长。
三、实施结对帮扶,认真落实“五个一”
学校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要有帮扶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充当本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并认真落实“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每日一问:每天要给留守儿童一个关怀的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和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爱就在身边;每周一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话一次以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每月一通:每月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反映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计入成长档案;每季一会:以班级为单位,每季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培训一次,增强代理监护人责任意识及家教能力;每期一评: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一次评价,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并评选先进工作者。学校向每位帮扶教师发放《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辅导记录》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谈心记录》,让每位教师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并做好记录。
四、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学校要求各个班级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在期初、期中、期末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生活、学习情况,始终保持家校沟通,如有问题及时向对方反馈,并指导留守儿童经常给父母写信或通话,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学校不定期召开由家长代表参加的研讨会、座谈会,进行互动交流;不断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不断完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方式方法。
五、完善“家”的硬件建设,营造成长的良好氛围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完善了硬件的配备,开通了互联网、亲情电话,配置了电脑、电视、音响、图书、爱心雨伞等,还有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象棋等活动器材,具备了家的硬件。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学校为孩子们开通了互联网,让孩子与家长视频通话;放置了电视,定期为他们播放教育影片;学校不断加大对留守儿童图书的投入,让留守儿童充分借阅,丰富他们的知识,慰藉他们的心灵。留守的孩子们几年来生活在留守儿童之家,不但丰富了学习生活,心灵得到了安慰,而且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境界,健康快乐的成长。在这个用爱筑成的“家”里,留守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六、广泛宣传,综合治理
我校历来重视在师生中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但是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我们还发动了村干部、镇政府人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镇关工委、镇妇联、镇团委和社会爱心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同时,为了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我校非常重视综治工作,加强了和派出所等执法机关的联系,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近几年来,我校多次积极配合派出所铲除了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净化了校园的周边环境。
七、身体免费检查,心理及时疏导
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定期邀请镇防保站医护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免费接种健康疫苗。医生们一边为孩子检查,一边宣讲着身体保健知识,极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孩子们在检查中没有丝毫胆怯,有的是感受到的温暖。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较多的问题,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建档,一旦发现个别孩子心理有异常,及时进行疏导,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八、关爱活动丰富多彩,搭建留守孩子成长平台
我校始终坚持以德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为内容,以亲情为核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别样的风采。
1、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团组织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目前我校成立了书法小组、篮球队、舞蹈小组、演讲讲故事小组和学雷锋小组。每周都有活动,保证每一次活动落到实处。
2、联合上级关工委和司法部门,在留守儿童中广泛开展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关爱生命、注重安全”、“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读好书、唱好歌”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孩子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
3、充分利用元旦、植树节、清明、五
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儿童既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和美化,又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4、积极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能力。我们始终把培养留守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帮扶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教给留守儿童做饭、叠被、洗衣等一系列家务活动的能力。
5、学校针对留守儿童举行演讲、书法、绘画、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在比赛中增强自信,找到成就感,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快乐。
6、以留守儿童为主体,认真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在上级关工委的关怀和帮助下,我校的“中华魂”读书活动得到了深入的开展。学校成立了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并把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班级量化考评之中。
各班级广泛宣传,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活动,认真阅读“中华魂”读本,学生们认真做笔记、写心得,领会读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各班级举行“中华魂”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和诵读比赛等活动,并选拔优秀选手参加镇中心学校举行的征文、演讲和诵读比赛。我校在3月份和11月份分别举行了“中华魂”演讲比赛和“中华魂”爱国朗诵比赛,并开展了全校性的征文活动,收到征文600多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华精神内涵的理解,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九、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纳入教师考评和绩效考核
为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对师生的结对帮扶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坚决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情况纳入考核,并和绩效工资挂钩。
十、真情关爱,硕果累累
在上级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下,我校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留守儿童得到了真情的关爱,一个又一个温情的故事不断发生。留守儿童在关爱中健康快乐成长,个性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我校留守儿童刘淑婷是一名残疾儿童,在学校、关工委、妇联的关怀下,自信而快乐的成长,在09年的安徽省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放飞理想”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留守儿童王可的父亲因过失伤人入狱,王可的生活和思想都陷入了困境中,在老师的关爱下,他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并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校留守儿童宋晨浩曾经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他成了一名“雷锋式的好少年”,助人为乐,并树立起远大的理想。2012年在阜阳市举行的“学雷锋、讲文明、作奉献”演讲比赛中,他获得了一等奖,代表阜阳市参加省级比赛,并在省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11月2日县关工委举行的优秀留守儿童表彰大会上,作为优秀留守儿童代表在表彰会上发言。
总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我校始终会站在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对他们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用爱为他们筑起温暖的“家”,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留守儿童活动剪影
留守儿童体检
留守儿童参加乒乓球比赛
留守儿童在朗诵
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
留守儿童参加运动会
留守儿童参加文艺汇演
留守儿童观看教育影片
留守儿童参加绘画比赛
困难留守儿童帮扶
留守儿童“庆六一’活动
留守儿童参加反邪教活动
留守儿童在朗诵
优秀留守儿童代表县表彰会发言
留守儿童在省演讲台上
第四篇:2012年留守儿童交流材料
共同关注快乐成长
——陈汉中心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作为安庆市首批“留守儿童之家”之一,我校“留守儿童之家”现拥有爱心阅览室、语音视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金鑫鼓号队室、红领巾广播站、阳光运动场等设施,多年来我校一直努力为“留守学生”营造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位“留守儿童”能和其它的孩子一样在爱的呵护下快乐成长。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留守儿童”个人成长的关爱,而且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也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学校每学年初,中心小学对全乡“留守儿童”进行摸底造册,摸清各班“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临时监护人、家长的基本情况)健全完善“留守儿童”档案,为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开展“留守儿童”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关爱方式。
二、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工作组,专门对贯彻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留守儿童领导小组每一个成员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每学期制定了详细的关爱计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
组 长:王秀华
副组长:梅益刚罗国林
组员:陈怀安朱平原陈正林金龙 邓飞虎朱才大各班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陈正林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三、健全制度,完善体系
学校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开展留守儿童之家工作有章可循。学校而且一直重视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活动,丰富载体,规划建设。
1、建立“留守儿童”情况报告制度,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成长记录袋,学校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习惯养成。
3、建立 “留守儿童代管家长”制度,为每一个留守儿童陪专门的“代管家长”,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成长的保护人。
4、建立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心理疏导制度。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
四、加强“留守儿童”的关爱,建立帮扶机制
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许多教师深入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为特困“留守儿
童”解决了生活后顾之忧。为了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学校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主动担任“代理家长”和“社会妈妈”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家的温暖。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快乐地成长。
1、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学校每位家长必须担任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2、学校各中队定期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中队会,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爱。
3、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读书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每个星期读一本好书,以排除对父母的思念,并开展“留守儿童”书信比赛,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4、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体活动,学校开展的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在兴趣小组找到快乐。
5、开展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以来学习、生活、身体情况。
6、写一封亲情书信,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自己父母的生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亲情信,培养留守儿童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尊敬长辈的美德。
7、为留守儿童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大力开展为留守儿童谢一张生日卡片,写一句生日祝福语,让每一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8、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应道留守儿童为家、学校、班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培养学生荣誉感和上进心。
六、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我校积极探索开展“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的运行机制,不断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加强管理,规范制度。我们制订了 “留守学生儿童之家”活动室规章制度,对儿童之家开展各类活动提出了具体安排,即“每年为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如“《经典诵读》朗诵大赛”;每年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给家长一封信征文比赛,如“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每学期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留守儿童主题班(队)活动或文体活动,如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班队会、演讲大赛、书画大赛等;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电话,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家校共教的目的;每学期为留守儿童提供图书阅览时间、每学期为留守儿童播放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电视文艺节目,每学期召开家长会,促进家校沟通;通过电话、网络视频聊天,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
(二)是加强对活动的督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状况。充分利用文化长廊、红领巾广播站让留守儿童展示才艺、倾吐心声;每班设立的留守儿童行为监督小组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定期组织家访,走进学生的家里,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他们。
七、加强“留守儿童”管理研究,共建留守学生教育体系
我校教研组申报的县教研课题《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成长问题的研究》,该课题于2007年已成功结题,学校对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加以推广,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对 “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爱,让 “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同时呼吁更多爱心的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让“留守儿童”幸福常留守。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学校和老师再多一些耐心,需要留守孩子的家长再多一些积极配合,需要社会各界再多一些支持和帮助,我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留守儿童一定能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
陈汉中心小学
2012.9
第五篇:留守儿童工作交流
用爱心点亮留守儿童孤独的心
(格尔木市第十二中学)
格尔木市第十二中学是2006年建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90人,学生1731人,其中回族、撒拉族学生占92%,无本市户口学生占91%。目前我校留守儿童共计113名。学生大多为我省民和、化隆、循化、甘肃等比较偏远的山区来格务工家庭。
建校初几年,学生留守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学生高达400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11年学校在研究总结了前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式启动了“亲巢”工程,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牵手结对、开展亲情帮扶活动。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家人的关爱,性格孤僻,行为习惯不好。针对这些特点,学校认真制定管理计划、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学期初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建档后,安排全体教师开展“一帮二、三”结对,与留守儿童开展“1+2+3+N”的亲情活动:每年给自己帮扶的留守儿童过一次生日;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访问两次,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和学习;每学期与自己帮扶的学生期开展三次亲情活动(如郊游、购物等),从活动中增进留守儿童与帮扶老师互相了解,培养彼此之间的感情;开展N次的谈心或学习辅导活动,解决学生心理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建立班内的“一帮一”活动,即把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三个优先”:各项文体活动中让留守儿童优先参加;在学习中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和关心。让学生在学校不仅享受老师的爱护 1
关心和学生的帮助,而且得到了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孤单。
二、开展丰富关爱活动,增进感情交流。
为促进留守儿童与帮扶教师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交流,让老师走进学生心中,每年四月份组织开展“我们一起放飞梦想”放风筝亲情活动,五月份开展“亲子绑腿跑”等活动。老师们还利用休息时间带领留守儿童上街购物等,通过老师们不懈的努力和各项欢快的活动,学生脸上洋溢着形容,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学生过生日,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会为他献上生日歌,并送上一个小小的礼物。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六一”儿童节等敏感节点,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到电影院看电影,到科技馆参观游玩,帮扶老师还带领留守学生到公园游玩一起过节日,让他们在自己的节日同样有“父母”陪伴过快乐的节日。
三、为孩子建立私密空间——“留守儿童之家”。
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独立的活动场所,学校自筹资金,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之家,每星期定时组织留守儿童在关爱之家开展活动。配备了跳棋、象棋、书籍等物品,配置了电脑、亲情电话,他们在这里可以和父母亲进行视频聊天,还可以给父母亲打电话诉说想念之情,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设置了心理沙盘和宣泄假人等物品,安排了心理辅导老师为他们进行辅导,抹去他们心理上的阴影。
四、社会关注、多一份关爱。
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今年5月份在市妇联的组织下来自全市各单位的24位“爱心妈妈”和我校重点留守儿童结
对,他们又多了一份关爱。团市委、市图书馆、市科技馆等单位也伸出爱心双手为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学习用品等。
五、用心交流,使学生不断脱留。
在每学期初和学期末,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组织家长观看亲情视屏资料,做家长思想工作,劝说家长留在孩子身边,老师们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多次家长进行交流。通过不懈努力,大多数家长家庭教育和情亲教育的重要性后,不愿出远门打工。我校留守儿童人数由“亲巢”工程前的三、四百人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13人。学生摘掉了“留守儿童的帽子”,回到了父母温暖的怀抱,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教师的帮扶结对也由原先全体老师的“一帮四、一帮五”改减为现在的中层领导、党员、班主任的“一帮二、一帮一”。
五、有付出就有回报。
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市妇联指导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好评。青海电视台、青海日报、格尔木电视台、格尔木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毕业离校的学生在教师节前给帮扶教师寄来感恩信,感谢老师的关心和关爱,我们觉得很幸福。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只是做了学校、老师应做的事。希望学生不在留守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们将一如既往的为这些留守孩子做好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