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刍议小学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题 目:刍议小学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青州市谭坊小学
作者姓名: 蔡新生
邮 编:262516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多么寡言、腼腆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愿望。”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们既要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需要,又要摸索后进的原因,探索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文明习惯和品德行为。“每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做一名好儿童的愿望”后进生也想进步,只是很少有展示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创造机会,不断的让学生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尽快赶上去。关 键 词:后进生、愿望、心理、赞扬 正文:
每个班大概都有后进生,或是学习成绩差,或是纪律表现差,或是思想品德存在问题。我们对这些后进生要满腔热情,而不应该嫌弃憎恶。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我们既要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需要,又要摸索后进的原因,探索教育的方法,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文明习惯和品德行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亲其道而信其道”,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一、积极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需要
1、愿意和他人交往。后进生在班级中为数不多,多数学生不愿和他们交往。因此他们显得孤单。其实他们非常渴望到同学中去,与大家达成一片,但又没有勇气主动接近大家,生怕同学讨厌。他们非常需要老师的亲切关怀和同学的真诚相待,需要班集体的温暖。
2、很想表现自己。“每个儿童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做一名好儿童的愿望”后进生也想进步,只是很少有展示的机会,班干部当不上,评先进没有份,好事轮不到,坏事少不了,在学生的印象中全是错误、失败的记录。其实,他们也想表现自己的特长,只是才能不够,或者说没给予他们机会,一棍子打死„„。
3、渴望和他人平等。后进生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受到的大多是指责和批评,很少听到表扬和鼓励。他们往往错误的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因此,他们非常希望老师和同学不要对他们“冷眼相待”,要“特别关爱”,有一个平等相待的环境氛围,尊重他们的人格。
二、寻找契机,给予鼓励,树立自信。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个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创造机会,不断的让学生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为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我们实行“班委轮换制”,每星期轮换一次,要求负责班级卫生、纪律、安全及日常事务等,实行人人参与,使他们学会负责,增强自信。我班的王强同学,学习很差,表现为很自卑,但我发现他劳动很积极。于是,我特地让他负责班级卫生,同时给予他帮助,他表现的很积极,在全校“卫生评比”中,我班夺得了全校的“卫生流动红旗”。为此,在班内我多次表扬他,帮他树立自信。同时我还发现他善于跑步,在校运动会,我给他报了100米、200米、400米短跑,每天早上他都坚持锻炼,结果成绩名列前茅,趁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就象赛跑,也要有努力拼搏的精神,只不过学习不会短时间内表现出来,它需要持之以恒,老师相信你会把成绩赶上去的„„”从此,他判若两人,各方面进步很快。学期结束,他还被评为“进步生”。
由于在教育过程中,我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努力给他们创造机会,帮他们树立自信,相信他们,尊重他们,我班年年被评为“优秀班级”。
三、给差生一方舞台,让他们展示自我。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
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对差生重要的是让他形成自信心,敢于表现自己的长处,愿意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此,我设计了“夸自己”的活动。课上,我首先让学生享受被夸。因为大家都觉得夸别人好夸,夸自己却觉得难为情。于是,先让一名同学起立,请大家夸夸他。大家很快就能夸出他很多优点。在学生心中引起了积极的心理体验,暗示了他,他有很多优点,很自然的形成了自信心。如我班学生周海,平时作业潦草,学习自觉性差,好动调皮,叫他起来“夸自己”,显得 很自卑,默不作声。“谁能说说周海的优点?”同学们也默不作声。这时我适时点拨说:“我就发现周海有好多优点,比如他画画很好,很有创意。上次我们学习《过故人庄》时,他把诗的意境表现的很美;还有上次他帮同学打扫呕吐的赃物„„”,这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他的优点,他不再感到自卑,原来自己的好多做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们帮他树立了自信,在“小小艺术家”比赛中他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展示学生才能,我们经常举办“手抄报”、“讲故事”、“小小艺术家”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竭尽全力,用爱关心学生。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要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我们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对差生、后进生更要给予更多的爱,毫无保留的为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不惜呕心沥血地帮助他们成长,也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从而受到爱的回报。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我们要体现爱与严的结合,坚持做到:一是我们要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二是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爱,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三是我们要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五、以身作则,用人格修养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我们要努力锻炼和形成良好的人格。比如: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学识广博、品质高尚、处事公平、无偏私、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严格而不苛求、温和而不随便、敢于对学生说“对不起”等。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必须首先做出示范,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十多年来,我不仅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呼唤广大学生的心灵,而且注意做到用和蔼可亲的态度感染学生,特别是对差生很重视感情投入。在教育中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贴心人,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丛书》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白
芹,女,中学二级教师,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加强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电
话:*** 蔡新生,男,中学一级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邮
箱:www.xiexiebang.com
电
话:***
第二篇: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刍议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途径 方法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有效投入学习活动。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学生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语言,较为接近的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和畏惧感,让学生在不断解决矛盾的数学活动中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不同学生间互交朋友,形成积极向上、共同学习的集体气氛。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明白周长意义的基础上,我拿着一张照片对大家说:“我要为这张照片制作一个相框,需要准备多长的相框料?请大家帮老师算一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拿出尺子量与照片等大的学具卡片(A4纸的一半)。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4条边的长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条长和一条宽。反馈上来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师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上述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然后因势利导问: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记、最简便?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最后确定(21+15)×2=72(cm)最简便,并由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十宽)×2”。这节课的许多内容都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在课堂小结时,他们为自己会学习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四、要重视给学生提供适时援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遇到听不懂、啃不动的情况时,就会产生心理认知障碍,如苦恼、急躁、对学习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等,进而会产生厌学情绪。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难。提供援助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和波折,不要讽刺、挖苦,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爱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热爱学生,应表现为信任、尊重、关心、称赞和体贴学生,而不是训斥、厌弃、批评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缩小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总之,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提高。
第三篇:后进生的教与学刍议
【摘 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好像“后进生”越来越多,很多教师都是摇头叹气,经常有“此木不可雕也”之说,很多也就听之任之。是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后进生 教学 转化 关心
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而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到几点经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笔者在此谈几点做法:
一、感化要注意方法
只有在人情人理的教育中,使学生体验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贱,才能使其抛弃恶习。学生是天生幼稚的,情感纯真无邪。老师对他们如何,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反馈过来,不掩饰,不伪装,好主是好,恶就是恶。教师的喜怒哀乐可以激发起他们的爱与憎。爱的回报是学生听你的,信任你,积极地按你意见办事,憎的回报则是对立,反抗,恶作剧。
情感交流要抓住有利时机。这就是在学生跃跃欲试,正待着奋起的时候,你能送去及时的鼓励,在学生身置迷途,寻路而不可得的时候,你能及时给予指点,在学生失群,深感孤独的时候,你能及时地给以关怀,送去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开始感到内疚的时候,你能以语重心长的劝告,抓住这些机会,从情感上就建立起与“后进生”交融的基地。这一基地一经形成,师生之间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在感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班主任的实际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在一些情况下,老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不如自己的一个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好。这就是常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因此,凡要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某些要求而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要求便不会产生什么好的效果,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你叫学生不能随地乱掉垃圾,那你一定要有几次拾起地上纸屑放回垃圾桶的行为。你要学生不要迟到,你应该在教室门口等学生进来。还应十分重视以“行”导之,以自己的高度组织纪律观念去感染“后进生”,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动,在这种情况取得显着成效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使“后进生”最终能够形成强的组织纪律观念。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复杂和矛盾的,他们的外表往往是一副傲慢骄横的样子,内心却很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外表是一副对犯错误满不在乎,玩世不恭的样子,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后进生”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其中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还有教育的失误。客观环境和人为的因素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其结果就是“后进生”的信心被吞噬,上进的意志被削弱。在别人对“后进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善于发现在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和扶植,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或做好其他事的能力的时候,就会创造出几乎连他们自己都估量不到的成绩来。这时,“后进生”所感受到的进步和喜悦,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再激励因素。这种幸福是无以伦比的,它将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出更大的成绩。
在感化教育中,如果把“敏感点”放在“问题”上,对“后进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很重视,而对其闪光点,成绩反映迟钝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把眼睛盯在消极的方面,经常采用批评、处分等高压办法作为教育手段,就会把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学生管得死气沉沉,呆头呆脑,甚至产生“对着干”的严重对立情绪,这种消极制裁的方法,所带来的教育必然是较差的。相反,如果把“敏感点”放在成绩上,善于捕捉“后进生”被掩盖得不明显的闪光点,积极地进行正面激励,调动潜在能力,发现他们的一技之长,就能促人奋起,催人上进,使“后进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应通过诚恳的交谈,处理好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心平气和地等待他们觉醒,赢得他们的信任的爱戴。感情贴近了,感化教育也就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师应从日常的观察中,了解“后进生”的兴奋点,抓住兴奋点,想方设法,进行激励,就会使“后进生”产生宝贵的进取动力,并使其积极性向多方面扩散,从而促进其终生成就。
二、讲究转化方法
在感化教育的基础上,“后进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善于抓住最有影响的“顽童头子”做工作
这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这样做往往能收到“获一将而溃千军”的奇效。
2、重视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
转化后进生,不仅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而且必须磨炼他们的意志。如果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范的掌握,而忽视让学生去遵守,去形成习惯,言行脱节,是不行的。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抓住心理特点,从大处着眼,从小处人手,进行优秀道德行为的训练,真正实现转化的目的。
3、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4、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与后进生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5、逐步要求,培养后进生的责任心
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6、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
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
总之,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 转化“后进生”一定要有决心、恒心,还要倾注入真情,我们所付出的劳动必定有回报。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2]李华丰.<<情系操场>
第四篇: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按年龄编班,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可能在同一个班内接受教育。加上社会影响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行为习惯的不同,每个班都会产生几个跟不上班级整体水平的后进生。这些孩子经常挨老师的批评,受同伴的歧视,甚至家长的挨骂,他们总是躲避着别人指责、轻视的目光,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不敢主动与伙伴、老师、家长交往,不敢说出内心的渴求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同学们的理解、老师的帮助、家长的呵护,这就形成了后进生敏感、多疑、封闭、自卑的心理特征,也导致这些后进生的心理出现障碍,缺乏勇气与自信。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做好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从客观上看,教育面临对象的能力不是整齐划一的,无论在哪类、哪级学校中都相对地存在好、中、差三部分学生群体,我们将差的部分叫“后进生”问题,对其形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英国的心理学家施奈尔,把“后进生”问题看作是一种生理、心理学上的现象,他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不良,不是教育学的要领,它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大量事实表明,心理健康的人,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1
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工作效率都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因此,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卫生,培养后进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1)观察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2)分析影响与制约后进生的心理;
(3)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教育方法。
课题研究的目标:(1)循序渐进,让学生认识自我;
(2)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抓住后进生的优点与长处,扬其所长,培养后
进生的自信心;
(4)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用爱感化后进生,让
他们逐步自尊、自爱。
三、课题研究过程与特色
(一)根据现象找症状:
通过观察与了解,我们发现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自卑心理:自我形象差,自卑心理是他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容易导 致“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状态,把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 “耳边风”。
2、惰性心理。这类学生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贪玩、怕做作业,老师布置任务置之不理。
3、逆反心理。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挫折,容易产生与教师对立的心理,对老师的批评极其反感,并故意大声顶撞老师,对优秀生抱有
“敌意”,对老师的表扬不作反应。
4、矛盾心理。心理常常是矛盾的,有时想接近老师,但又怕讨个没趣,想接近同学又怕被人歧视,想做点好事,又怕遭同是后进生的讥讽。往往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徘徊。
5、表现心理。由于在学习、纪律等方面长期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往往找机会“出风头”,满足自我表现心理,他们的“出风头”虽有时表现积极的,但多数情况下表现消极的。
(二)根据症状找病因:
导致此心理成因的根源,我们认为是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心理特点是诱发不良心理的根源。
1、家庭教育:有些家长望子成长心切,过分注重分数,期望过高,孩子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训斥打骂,使孩子产生自卑与厌学的情绪。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采用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在不安稳的环境中,形成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
2、社会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得大众传媒在品味和格调上呈现出低级、庸俗的刊物,使广大儿童受到影响。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出现各种电子游戏,使得一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弱,抵挡不住诱惑,克制不住自己进入电子游戏房。
3、学校教育: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的竞争是必要的。但是在竞争中出现了变形教育,对后进生批评多、鼓励少、冷淡多、关心少、命令多、引导少、怀疑多、信任少。在师生情感上欠
沟通,缺少相互理解。
4、自身心理特点:
后进生往往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与评价,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脆弱,导致失去自信,容易受挫折。
(三)根据病因找药方:
针对以上的病因,要使后进生的心理得到健康教育,必须做到:
1、热爱后进生。帮助要用爱弥补他们的心理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努力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对其正确引导,创造表现机会。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实际的需要悉心引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更要一如既往地爱他、关注他、指导他。教师一定要以心换心,用真挚而炽热的情感热爱他们。
2、理解后进生。在人格上尊重他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理解后进生的心理,对他们要宽容,要有同情心,不能厌弃、歧视、排斥他们。当后进生中发生大事小事时,老师应不厌其烦地细心调查,是非分辨清楚,尽量避免冲动,不随便批评、指责,给他们送去一些希望,一点信心,一份信任。要多给后进生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真诚地与后进生谈心,交朋友,心平气和,以诚相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与教师达成心灵沟通。
第五篇:浅谈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及个人因素等的影响,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后进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一、后进生的产生
1、学生自身
人是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叫个性差异。学生不是工厂里批量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差别的。可能有的学生是头脑聪明、理解能力强,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种能力,有人就是反应慢、理解能力差。当然绝大部分后进生并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到学校念书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或是为了寻找玩伴,或是把学校当作避难所,而非求学的地方,对自己的前途迷惘不清,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自我约束力差,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而这部分学生成为后进生则是必然的。
2、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每一个人出生后所接触的第一环境,是塑造情感、意志、性格、品德的场所,“染于青而青,染于黄而黄”,总之,家庭不良影响是产生后进生的“先天”因素。有些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经常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也不闻不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其实靠老师在学校抓是不够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持续稳定是需要家长在家配合的。如果孩子一回家就没人管、没有约束,时间久了他就会松懈,把家里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带到学校,甚至连学校的学习都不能保证。
3、学校因素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产生师生离心力的主要原因。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恶化了师生关系。教师对后进生弃之不管,不能与优等生一视同仁,优等生犯了错误一再宽容,差等生犯了错误有意孤立,或用尖刻的语言批评,或到被遗忘的角落中去,让同学监督,增加差生的心理负担。不容否认,有时采取以上教育方式曾对个别学生起过暂时的积极作用,更多的学生则是由惧怕、压抑过渡到对抗,最后破罐子破摔,干脆来个“不学了”,师生间良好的行为关系遭到破坏,学习就会出现较多困扰,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后进生的表现
由于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不同,其表现也不同。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缺乏自信。这类人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心理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于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
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
2、厌学。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没有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对课堂教学觉得枯燥无味,没兴趣。一上课就埋头大睡或趁班主任不在时跑出外面去玩。到电子室、网吧去玩,而外宿生经常以去晚修等为借口去看电影或三五成群去闹事。
3、孤僻。他们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对学校班级活动不闻不问,封闭自我。对老师的问题会也不说,不会也不说,更不用说举手发言了。
三、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以上后进生的产生与表现,我们怎样对其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呢?
1、要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育工作的支撑点。工作中注重施行爱的教育,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不要带着仇视的眼光看待,更不要抛弃他们。同时,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学会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后进生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这都是我们要关注问题。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有位调皮的学生,常常喜欢搞一些恶作剧,如:乱拿别人的东西、戏弄同学等。年轻气盛的我,还没容他们开口为自己辩护,铺天盖地的批评就已经从我的嘴里脱口而出。严厉的批评风暴过后,我满以为生效了,可不好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弄得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我放下架子,试着接近他们,不时跟他们谈心,多关注他们,结果大有改变。现在想来,他们只是想得到老师的重视,引起老师的注意,才出此下策。只有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心灵,从而去关心他们,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的信任。
2、找出闪光点。每个后进生都有差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扬其长,改其短。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帮助差生充分认识他们的自身价值和潜力,发现自身的长处。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可能性,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机,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信心,深入细致、耐心帮助,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3、提高学习兴趣。后进生往往是纪律差、学习差的“双差生”,又往往是因为学习差而导致了纪律差。这就要求我们应从抓他们的学习入手,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把他们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
(1)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和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或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激发其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培养其学习兴趣。(2)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3)教学上多利用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这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兴趣,达到了转化的效果。
4、要有耐心,持之以恒。后进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转化和进步的过程一般较长。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靠的就是耐心。我们要允许他们思想有反复,决不能一见反复就泄气,就撒手不管,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偶然中看到必然。教师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总而言之,做好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耐心,细致、艰苦的工作。我们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后进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教师育人。